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心理健康课大全11篇

时间:2024-02-17 11:24:55

初中心理健康课

篇(1)

要想培养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意识,就要让他们先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人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往往和心境密切相关,人的情绪会影响人的行为和生活状态,积极的心态能让人充满活力,从而以健康、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良好的情绪对于取得成功也是很重要的,人在愤怒时往往会失去理智,而很难判断正确的人生方向,反过来,拥有良好的情绪会让人心境豁然开朗和清晰,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理智的判断正误,找到解决方案并努力解决。另一方面,情绪能影响周围的人,一个拥有积极乐观态度的人,往往有广泛的交际圈,大家都喜欢和他交朋友,这样人生的道路就更广阔了。

例如,体育教育可以分为室内教育和室外教育,室外教育重在对学生进行身体机能的训练,而室内教育则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学。教师可以每周轮换一次教育方式,让学生身体、心理同时得到发展。在室内进行心理辅导时,教师可以给同学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如运动经验、兴趣爱好等,让学生充满兴趣,提高对体育课的上课欲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的正确含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播放一些有关于体育的运动资料,如奥运会比赛,适当的时候也可以选择一些有关于心理方面的真实纪录片和案例,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事迹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组织学生“心理健康”训练――强化教育

体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意志能控制人的行为,对人的选择有支配作用,体育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通过运动,能定期释放人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让人的全身细胞能得到放松状态,身体和心理都能得到满足。而且体育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做反复的运动可以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达到身体和心理全方面发展。

例如,组织学生训练,适合在室外课堂教育时使用。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其中两个小组进行拔河比赛,第三个小组在旁边加油助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提高了心理素质,对培养团结意识也有一定的帮助。还可以把男生和女生分成两个小组,在跑步的基础上,进行接力赛,这锻炼了学生的反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丰富了课堂活动。

三、落实课堂“心理健康”内容――完善教育

在体育课上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要丰富课堂内容,即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和特点,从而自主地接受学习和体育锻炼,从而完善教育。我们常说的“心理健康”,是指身体和心理都良好的健康状态。心理素质和身体状态是密切相关的,两者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和基础;而良好的身体素质又促进了心理素质的发展与提升。另外,一个人的团结意识也会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因为只有人的情绪呈良好的状态,才对自己充满自信,对生活有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才乐意与周围的人相处和交往,才能主动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体育教师可以多培养学生的集体团结意识,教育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共享喜悦和成就。拔河运动是一个能锻炼学生集体思想和团结意识的体育项目。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在课上进行拔河比赛,能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一致的精神信念,对于班级良好的集w意识和优良班风的创建有很大的帮助。有了团结意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篇(2)

初中是学生人生旅途中的重要阶段,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家长和老师都注重初中生的身体健康,但往往把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放在相对次要的地位。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过去,我们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是由于老师的专业知识不够造成的,因为历史的原因,合格的师资力量欠缺,就有一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之责,这些教师就有一部分根本没有专修《教育学》和《心理学》这类课程,那就谈不上如何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教师凭着个人经验简单地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另一方面是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师资力量欠缺的问题虽得到缓解,但是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我们的教师专业知识不够吗?不是。主要是我们的教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老师认为学生学好知识就够了,这当然与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也有关系,也与家长的意愿有关系,哪个学校升重点中学的人数多就棒!由于大家的注意力都片面的盯在了升学率上,往往忽略了一个本不该忽略的细节,正确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语文课有独特的优势,所以把语文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

二、巧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1.利用课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健康的人格教育。

当代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在学习、生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中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例如,我在教《纪念白求恩》时,引导学生体会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要求学生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要求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样通过健康的人生观的教育,达到对学生进行健康的人格教育的目的。利用周敦颐的《爱莲说》也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健康的人格教育,上课时,我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哪些方面写得美,同学们通过思考体会到:莲花美、文字优美,有思考得更全面的同学说: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更美。针对这样的回答我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告诉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环境并非非常完美,我们也要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保持崇高的品质。

2.利用课外阅读,增强学生的意志力。

心理学认为,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经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如果说,认识、情感主要关系到人的意识地形成,那么意志就是意识的能动方面。它的特点表现为根据预定的目的对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例如学生勤奋学习,在知识的海洋中搏击;战士奔赴抗洪前线,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用压倒一切的气概与洪水搏斗。他们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并战胜了重重困难,这就是意志的表现。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厚,经历的事情大多一帆风顺,很少经受挫折,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表现得非常脆弱,如文章开头的北大学子就是一个意志薄弱人,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学生应好好的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学习,应该向我国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姐姐学习,于是我就安排学生阅读课外书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阅读时不流于形式,然后通过师生座谈,交流读后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意志坚强的保尔.柯察金是他们心中的英雄,凡是遇到挫折都要向他学习。

现在有些学生经受着父母离异的痛苦,面对父母离异的痛苦现实,老师可以选择以前的教材中的《小橘灯》推荐给学生阅读,文章中的只有八九岁光景的小姑娘在父亲失踪后母亲病危时担负起家庭的重担,给母亲找医生、做年夜饭――红薯稀饭,即使在这个充满苦难的家庭中,小女孩还是满怀信心,并且给冰心做了一盏照亮道路的小橘灯。通过这次阅读后,有一位父母离异的学生在他的读后感中写道:“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支撑起一个残缺的家,我真佩服他。我虽然父母离婚,但妈妈身体健康,百般疼爱我,从不要家务,和这个小女孩比,我真是太幸福了!”通过这个读后感可以看出,这次阅读达到了增强学生意志力的效果。

3.利用作文教学,缓解学生内心压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进入了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为了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或争取更大的成功,竞争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有压力是好事,它是人们前进的动力,同时压力给人的身心又带来巨大的痛苦,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

篇(3)

托尔斯泰说:“教育的唯一规范就是自由。”只有当学生的心灵处于自由轻松的积极状态下,思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才有利于使学生产生兴趣,并使之将兴趣转为学习动力,学生才能积极去追问世界、自主探究知识。因此,教师应当以平等之人格、除伪之语言同步实行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灵交流。其内容除了曾被视为人类力量之表征的课程知识外,更有激活知识、导向创新的态度、情感、意义和价值生成;其形式更不是含有强加性意味的“灌输”,而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共享型“对话”。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敢于提出问题,才能逐步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进而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不盲目崇拜的健康心态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对于初中生来说,课堂上难免有许多疑惑或困难:包括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抽象的符号以及难懂的逻辑推理,因此不少学生在数学学习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些时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时,大胆让学生独立完成将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任务。“你能不能把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组织小组讨论,学生经过讨论,畅所欲言。有的同学用了好多种方法分割三角形,也有的同学分成了很多三角形。由于多种结论的产生,学生产生质疑:这些方法是不是都正确?哪种方法最好呢?分割的三角形太多有没有用?等。这样完全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情绪高涨,同时也发现很多规律。

要善于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在一个一个的认知冲突的解决中不断前进。让学生永远保持“好奇”的天性,不迷信权威,不盲目崇拜,敢于质疑,这本身就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善于交往的能力

篇(4)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初中生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应的对心理健康活动课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将“故事”的形式引进初中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引用教学心理案例、文章中的故事情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故事中体验到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乐趣,让学生在故事中得到感悟、体验,从而达到初中心理活动课的最终目标。

一、故事教学对初中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作用

故事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中新型的教育模式,它将一些相关的故事情节插入学生学习的课堂中,以短小、简洁、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故事形式进行讲解,使老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在故事的讲解和分析中,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故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故事教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活动课中的有效运用

1.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心理教学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中,教师在故事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地注重理论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了兴趣。老师应当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小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得到感悟,并能说出自己对案例的理解,但是在案例选取中要注重案例的简洁、兴趣、针对性等,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效地加强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在初中心理健康活动课堂中教学环节的衔接性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老师在教学中应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老师和学生能够有效交流,引起学生和老师的共鸣,让学生得到更高的感悟。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想情感,让学生的内心受到冲击,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提高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质量。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配合是离不开的。由于学生自身特点的不同,所以在和老师配合度上也有不同的差异,这无疑也是对老师的一种挑战。老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老师在上课之前,要查找大量的案例资料,要了解和掌握哪些案例是对学生有用的,哪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案例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所感悟,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每个学生都是爱听故事的,尤其是趣味性强的故事,将故事的形式引进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充分地调动了课堂的活跃性,提高了教学质量。故事多多少少都会与日常生活有联系,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可以加强对日常生活的了解,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039-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而对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初中生来说,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多数人的自身压力也在不断增多,而初中生更是如此,因为家庭、学校及个人等因素使其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各学校应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进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坚实的人格。

一、关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当前大多数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不具备较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虽然一部分学校有这一职位,但大多都是由其他部门调任过来的,自身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教学经验。长此以往,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就成了空谈,无法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帮助。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并且在升学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选择忽视,不对学生心理问题加以引导或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得不够深入,只关注学生的综合学习成绩,甚至在课时紧张时还会占用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间。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教师自身心理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无法放下身段,跟学生展开深入的沟通交流,往往都是高高在上,不能听取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而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愈加严重。

3. 家庭教育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大多数家长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独生子女观念的影响,重视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学习成绩,忽视心理健康,很少有人和孩子进行深入交流,致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4. 不良社会环境给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也日益广泛,进而导致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对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如逃学、酗酒、打架及吸毒等,个别学生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关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重要性分析

1. 有利于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常发展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多数初中生的生理成熟较早,但心理却严重落后,具有严重的依赖性、幼稚性等特点。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过于重视学生的生理发展情况,忽视了其心理方面的成长教育,进而使其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没有实现有效统一。因此,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2. 有利于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

当下,初中生逃学、厌学及顶撞教师等现象较为普遍,而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出现偏差,进而使其做出了一些极端的行为,尤其是大多数独生子女自身存在着自私、偏僻、骄纵及心胸狭窄等特点,在实际生活及学习中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 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不但能对学生进行知识方面的指导学习,更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由此可知,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初中政治课教师若想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就要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及时改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最大限度地带动学生积极学习。例如:在教学第六课“丰富多样的情绪”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目前的实际学习情况,如考试后的失利、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学习成绩的小进步等情绪,适当引入“一位钢琴家”的故事:“一个钢琴家来到一个城市进行演奏,哪知道,第一次演奏,观众仅仅四成,这对于钢琴家来说实在是非常丢脸的事,也容易对其日后的演奏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其自身演奏情绪,致使演奏质量大大降低。然而那位演奏家却没有为此而感到难堪,而是对观众说:‘你们这个城市很有钱啊,一个人都能订到2个座位’,观众们听闻先是一愣,后来则是会心一笑,为钢琴家的幽默和乐观鼓掌。”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但能有效缓解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看待事物的心态,还能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良好的融洽,进而达到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深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

在目前的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大多数教材都包含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带领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挖掘,进而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例如:在教学“为坚强喝彩”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播放《最初的梦想》这一首歌曲,“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最初的梦想绝对会达到,实现了真的渴望,才能算到过了天堂”。歌词激昂澎湃,听完之后,大多数学生都陷入了沉思安o之中。这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提问:“大家从这首歌曲中体会到了什么情感?听完之后自己有什么感悟?”学生在短暂的思考之后就会踊跃发言,最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人生路途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连面对它的勇气和决心都没有,即使失败了,也要坚强地面对,不放弃总会成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展开了有效的政治教学,便于其对政治内容进行理解,还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进行初中政治课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精心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进而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其主动融合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并且教师也可以积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活动展开教学,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会、演讲会及谈论会等,以此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友好交往礼为先”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平时与朋友进行交往的事例,以演讲的方式展开,如课堂教学之前安排学生制作一份“我是如何与人交往”演讲文稿,通过不同学生的演讲叙述,可以让我们了解到“金钱并不是衡量一切的基础,只有以礼为先才能巩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进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初中政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还能逐渐提高其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实现政治教学的最佳效果。

现阶段,随着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政治知识的提高,更要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加以重视,使初中生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进行日常学习,从而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车玉雪.在初中政治课堂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7):87.

[2] 于海涛.试论初中政治课程改革教学的创新策略[J].卷宗,2016,6(6):511.

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心理健康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心理健康纳入了学校德育体系,并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和重要任务。这一规定无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材还是教学实际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全过程。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蕴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笔者对七级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做了如下归纳:七年级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走向新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八年级学生处在青春期过渡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学习分化、同学关系等各种心理矛盾;九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和就业,如何选择和规划未来,如何更好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以上这些都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在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1)正确认识自己;(2)认识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3)了解自己的生理变化;(4)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5)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6)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7)认识情绪的多样性,合理发泄自己的情绪;(8)学会区分情趣与兴趣,追寻高雅的生活;(9)了解好奇与从众心理,学会自我保护;(10)学会拒绝不良诱惑;(11)积极与教师交往,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12)学习在社会交往中养成宽容、谦让、合作和共享等社会行为;(13)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14)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压力,提高心理承受力,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对学习、事业的坚定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形成健康人格。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本身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我们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人教版)为例:七年级上下册共有16课,分别是珍惜新起点、把握学习新节奏、珍爱生命、欢快的青春节拍、自我新期待、做情绪的主人、品味生活、学会拒绝、保护自我、珍惜无价的自尊、扬起自信的风帆、走向自立人生、人生当自强、为坚强喝彩、感受法律的尊严、法律护我成长。可以看出,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八年级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程中也有许多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些都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把握学生心态,引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渐趋成熟。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心理素质培养,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渐趋成熟。对此,本人就教学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营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应该在课堂中营造师生关系和谐的良好教学环境。要做到师生关系和谐,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特别是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时,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品德、智力、心理不健全的学生。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2.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

首先要讲有机渗透。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内容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任何为渗透而渗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策略就是“顺其自然”.其次,要讲究适度渗透。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适时有度”。所谓“适时”,就是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花在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只能利用5~15分钟时间)。所谓“有度”,一是要注意渗透高度,即渗透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二是要注意渗透梯度,即在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及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及渗透的循序渐进;三是要注意渗透效度,即教师要经常搜集学生的有关动态信息,适时调整渗透的策略。

3.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适当巧移植。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有许多知识点蕴涵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掘这一资源,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进行巧妙的移植,以此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在新课教学的环节,老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分组辩论、演小品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愉快、满意、自信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

(1)心理测验。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有助于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的放矢。

(2)角色的"移植"。根据活动需要,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进行思考和体验,揣摩该角色的思想和心理。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短剧表演。例如:在讲《老师伴我成长》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在超市遇到老师打招呼的短剧。让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老师打招呼。让学生懂得和老师打招呼的正确方法。换位思考表演。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但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正确对待自我。例如: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否被别人起过外号,是否被别人捉弄过,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3)示范的作用。示范是一种借助于榜样来学习或掌握新行为的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使学生认识到信念、精神的作用,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把榜样的精神化入学生的人格培养之中。

(4)合作学习。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人,就要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会合作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拓宽他们学习知识的渠道,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社会。例如,第二单元第四课《欢快的青春节拍》,首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收集的描写青春的词汇和显示青春活力的图片,再让学生诵读歌颂青春的优美诗歌和散文,并让小组之间展开竞赛,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青春的美好。在这一课时中,主要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同时使一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表演能力等也能够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总之,思想品德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途径。这不仅是因为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本身和学科教学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而且它确实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不断渗透,不断完善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将进入每一个学校,进入每一间教室,进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最终定会走出一条现代教育观念下的思想品德教育新路。

参考文献:

[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在现行的初中学科体系中,历史属“小科”,历史教师一般任教班级多,所教学生多,每班每周只有两节历史课,师生间沟通交流少。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使学生的心理放松、心情愉悦、充满自信,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

首先课堂上要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抓住初中年段的学生心理特征,创设新颖而富于悬念的课堂导入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教学中还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语调悦耳,语气亲切,使学生心情愉悦的走进历史课堂,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新教学模式下,要善于观察学生,对学生多赏识、少责备。查尔斯?布劳尔说:“一个新的想法是非常脆弱的,他可能被一声耻笑或一个呵欠扼杀,可能被一句嘲讽刺中身亡,或者因某位权威人士皱一下眉便郁郁而终”。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非常自信、大胆的发表意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树立学生自信心,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给予宽容、理解。

再者课堂教学中,要引进正确全面的评价机制。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评价学生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做到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进步、行为的正能量给予表扬、鼓励、赞美。

二、充分挖掘历史学科资源,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初中历史教学基本的功能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更应该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能力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在教学中,精心挖掘历史素材,用众多名人伟人的嘉言懿行来滋润学生心田,渗透心理健康。

1.对学生进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初中历史教学中有许多课程资源,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社会责任感、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爱国情、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职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观、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吉鸿昌的报国之志……。这样的史料在历史教学中随处可见,挖掘这些史料,引导学生探究,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2.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坚强不屈的意志教育。现在多数学生是在祖辈、父辈的娇宠下长大,导致一些孩子心理脆弱、畏惧困难。历史课堂上可利用那些政治家、思想家、文化名人等成就卓著人物的顽强拼搏、坚强不屈的事迹来教育和感染学生。如司马迁忍受非人的酷刑著有《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玄奘历尽艰辛排除万难,仍坚持到天竺取经;鉴真出生入死,六次东渡以至双目失明,终达日本传播唐文化;司马光耗费大量心血,十九年才写成《资治通鉴》;李时珍经过27个春秋的著成《本草纲目》……。这些人物事迹通过教师情真意切的描述,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思考,从内心迸发出对这些人物由衷的钦佩,成为学生战胜困境的榜样。

篇(8)

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体育课,不仅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具有主导作用,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中学特别是初中生出现心理问题,应引起各类学校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体育教学特点和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分析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作用。

一、初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形式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初中生心理不健康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大,社会竞争力强,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人群越来越多,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弱,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以应付挫折,出现早恋现象,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还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比较活跃,又面临高考和升学等压力,这些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心理问题是人类最常见、最复杂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体育课的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精神和自控能力等,促进个性和谐发展是体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学校体育教学要重视的问题。

二、体育教师如何利用课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1.教师通过言行举止引导学生获得成功

在体育教学中,当教材难度较大和学习器械的练习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惧怕心理。教师可用暗示调节法消除和缓解学生过于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如可采用暗示语教学法,还可以采用诸如点头示意的恰当表情动作,运用“胆大者带胆小者练习”等暗示教学法。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不仅需要作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团结及教师语言的鼓励和表扬。通过身心的不断努力,掌握动作技术,克服困难,磨炼意志,锻炼自己,也了解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

2.教师利用体育项目特点引导学生团结协作

比如接力跑教学练习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比赛,计算小组团体成绩。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注意自己的成绩,力争为小组争光,促使学生加强团结协同配合、互相支持和鼓励,既培养参与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又增强集体观念和意志品质。更因体育教学的多数内容具有群众性、协同性和交往性,只要精心设计组织实施,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参加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消除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会使用学生个性变得坚强、果断。而反口令教学等项目教学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提高注意力、克服焦虑心态和情绪不稳、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

3.教师利用体育比赛引导学生树立必胜的信心

体育教学比赛的特点是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在看学校组织的篮球比赛时,学生都会呐喊、鼓掌、感动不已,仿佛自己也经历一场激烈的竞争。比赛过程的跌宕,使他们压抑的情感得以宣泄。观看比赛,可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同时也从失败中得到人生的经验,树立必胜的信心,获得实现自我的真谛。通过比赛可以给各种消极情绪提供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得到转移,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也可以让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形势。

篇(9)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与研究。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现象,学校除了专门开设心理健康课外,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各科教材中都蕴藏着不少适合于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辅导的教育情景。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以收到心理健康辅导的实效。而政治课教学由于其特定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更能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所谓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主要内容。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然而,心理的变化也会引起一系列生理上的变化,也可能直接影响到生理健康。因此,我们要重视生理健康,也要重视心理健康,身心健康永远是对献身事业者的忠告和要求。

一、充分认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使学生在学业上高度紧张与繁重,加之家庭教育的偏差,以致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学生的精神世界却有走向另一面的迹象。调查资料显示,有20%左右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障碍,近年来中学生因心理障碍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并有上升趋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正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灵活地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品质施加影响,这是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条件。

二、心理健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新课改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而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特别是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策略

1.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人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求一个人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为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作准备。重视心理承受力的培养。承受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是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可忍性、可接受性的程度。承受力强与弱不一样,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在教学中,有意识、有分别地设置一些背景,如有意识地让优生接受失败的考验,使他们体验到做任何事情都可能失败,必须倾注出自己的精力,敢于接受失败。

2.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的观念,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是政治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基础。新一轮课改将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再只是 “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师生之间应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3.在人生观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观、点的探讨,让使学生懂得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只有在劳动和奉中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劳动和奉献着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激励自己在以后的人生中不懈努力,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4.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所谓个性,就是指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即每个人心理特点的总和。个性大致包括兴趣、能力、气质与性格等方面。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和个人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都是有独特个性的人。表现在对思想政治课的态度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发现学生个性的正确方法很多,主要有问卷法、谈心法、观察法等几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运用一定的方式把调查获得的信息加以分析、综合,建立起学生的学习档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现和掌握学生个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

总之,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教学艺术。只要我们潜心钻研,一定能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知识教学与情感化的统一,从而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艺术,避免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自行消除心理障碍。进而在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和谐统一合力的作用下,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况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政治教师更是责无旁贷。只要我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不断提高,从而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61-01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全方位、多角度、多领域的知识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要求而在初中教育中开设的一门课程,因为这门课程是随社会发展变化而更新变化的,所以这门课程本身就具有时效性的特征,因此,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成为了我国社会的热点问题,所以为了实现我国教育的平稳飞速发展,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势必要成为我国教育和国民健康水平的当务之急。

一、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

随着我国国家形势的发展,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从未停歇,教育是我国的“国家大计”,教育课程的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情不断探索前进的,而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出现、不断改革则也属于我国教育课程发展进程的重要的组成“分枝”。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全方位、多角度、多领域的知识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要求而在初中教育中开设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是在这一学生群的已有的思想意识和理论科学知识的台基,充分保证这一学生群的学习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自我管理权利的原则,课程形式则是开展与这类学生群的学习、生活密切联系的新颖、有趣的活动和教学项目,课程内容以社会道德和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为依据,以帮助他们进一步的对复杂社会关系、社会形态和形形社会人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以使这类学生群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促使他们发展成为遵纪守法、对社会做贡献的健康茁壮的“参天大树”为课程目标,最后以实现培育一批批健康向上形态的社会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这门课程本身就具有时效性、针对性、社会性、复杂性的特征。一方面这门课程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发展而更新进步的,其课程内容和课程核心是依据社会现象而不断调动的,它其实就是针对社会现象、政策形势和政府方针而从思想认识上对人群的教育,目的也是本着从思想上起步培养一代代科学健康的社会人;另一方面,这门课程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和角落,它是多学科、多层次的课程,所以它也具有复杂性。

思想品德课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除专业理论大学科(如:物理、化学等)以外的偏向于思想、精神邻域的小学科,但是它却在我国教育事业和“树人”以及社会主义和谐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社会现状不得不抓“心理健康教育”

近这几年来,社会上在学生群体之间出现的很多犯罪行为以及恶性事件引来热议,而根据深入调查分析,专家指出绝大多数的事件“挑起者”都因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此后教育日程的“重中之重”。

这些年来,无论是在电视报道还是网络曝光中,有很多学生群体犯罪和恶性事件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比如,未成年人吸食、学生群体之间的敲诈勒索、学生之间恶性斗殴以及恃强凌弱,还有其他诸如由于早恋、追求不成引起的对他人的故意人身伤害事件屡见不鲜也更是耸人听闻。本该是乖巧懂事、学习知识、快乐成长的未成年人,因为什么苦大仇深到打架斗殴、恶意伤害他人?又是出于什么原因“饱经沧桑”一副“生无可恋”、走向堕落和黑暗深渊?或许措辞有些深重了,那么为什么年纪轻轻就已经会了恃强凌弱呢?一起起“欺凌”事件的背后有什么真相呢?

无论是出于家庭关系还是校园关系导致的一起起恶性事件,都已经为我们中学教育敲响了警钟,其后来的一步步进展,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教育部门的高管都开始重视起学生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程教育里甚至增设心理咨询室,在家庭家长也开始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些社会现象以及社会趋势都决定并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并且成为了教育领域和社会方面的“重中之重”。同时,这些也都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教育层面渗透具有重要作用,更何况再谈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了。

总之心理健康在社会和人身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教育课程中的重要课题,所以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上升发展阶段,中学教育课程不断改革,而在我今天研究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也同样的随着社会思潮不断改革,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既是社会的选择,也推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所以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显而易见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新课程・中旬 -2015(5)

篇(11)

近二十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问题。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上升,家庭温馨气氛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的管教方式不恰当;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考试,学生按分数排队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一些黄色的东西出现,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等等,这些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特别对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初中学生影响较大。因此对学生从事心理方面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1.造成我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后的原因

我国目前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远远不够,甚至几乎是一片空白,主要原因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缺乏。我国目前缺少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目前为止,只有少部分大学有专业的心理学教师,从事心理学方面的辅导。而相对于大学而言,国内绝大多数中小学都没有专职或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也是当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不能令人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无疑应该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应当让所有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承担起属于自己应尽的那一份职责。否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便无法落到实处。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待。

2.在思想品德课上设定合理的心理健康教学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即一要科学,二要合理。具体说来,这种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次级目标”,或称为“副目标”、“辅目标”。在思品的课堂教学中,首先必须完成的是学科本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能力的内在规定性目标,这是学科教学的“首级(第一级)目标”,或称为“主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在政思品科教学中的渗透只是第二级目标,或称为“副目标”、“辅目标”。因此,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应以学科本身的任务为主线,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副线,后者服从于前者,为前者“锦上添花”,绝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

第二,符合思品学科及其教材的内在规定性。这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目标设定时应充分考虑并利用本学科可资凭借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同时要充分认识学科之间的“质”的差异性;二是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含的,是份内的、自然的,而不是脱离教材外在地强加上去的,任何牵强的、贴标签式的目标设定都是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的。

第三,目标设定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具有客观针对性。教师在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前应充分了解班集体以及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在符合内在规定性的前提下,力求有针对性地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如同样一节教学课,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甲班可设定“团结互助”、乙班可设定“关心集体、顾全大局”、丙班可设定“学会竞争”等各有侧重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3.在思想品德课上进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学

教师在思想品德课进行合理的教学非常重要,它是能否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上的关键。

3.1正确使用奖励与惩戒手段,教师使用恰当的策略处理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在正确的学生观的指引下,充分利用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和知识,努力形成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

3.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支援性等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原则的前提下,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鼓励成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气氛。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

3.3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任何为渗透而渗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虽然思品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并非任何内容、任何时候都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师似乎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强行渗透,有些教师寻找的“渗透点”只是为了方便制作CAI课件,这显然走进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教学中的内部渗透贵在自然、贴切,它与整个学科教学的具体过程是紧扣的,是有机融合的。因此,思品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策略就是“顺其自然”。

事实上,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固定方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渗透形式上看,有分散式与集中式,集体式与个别式,讨论式与写作式等。从具体渗透方法来看,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而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途径。这不仅是因为学科课程本身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密切,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及学科教学本身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而且它确实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