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传统经济模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013年,随着监管部门非现场开户的放松监管,越来越多的券商的网上开户业务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伴随而来的是券商佣金价格战之间的竞争。先是华泰证券“足不出户,万三开户”,后是腾讯与国金证券联合推出首支互联网“佣金宝”,包含“万二佣金炒股和10+倍余额增值”,打破了以往券商传统经纪业务格局,加速了佣金价格市场化的进程。佣金收入下降,老券商客户流失,新市场开发难度大,这是每个证券公司在经纪业务上面临的问题。在未来佣金收入下降的大趋势下,证券公司急需从佣金价格战过渡期向财富管理转型。
财富管理是指以客户为中心,设计出一套全面的财务规划,通过向客户提供现金、信用、保险、投资组合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将客户的资产、负债、流动性进行管理,以满足客户不同阶段的财务需求,帮助客户达到降低风险、实现财富增值的目的。从客户个人或家庭角度看,财富管理是以个人的生命周期为时间跨度、以保值为前提、以实现财富持续增值为目的的一系列财富规划和理财活动。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财富管理业务的实质是一种以高净值客户为目标客户群的客户的分层经营战略。
一、券商向财富管理转型的必然性
(1)日益增长的居民财富及理财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在数量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通货膨胀日益增长的今天,资产的保值增值已是积累财富的最大需求。随着人民理财意识的逐步提高,大量累积的财富通过理财产品涌入金融市场,在这样良好的宏观环境可以为证券公司的财富管理业务带来蓬勃生机。因此,通过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来改善市场投资者结构,稳定市场,改善市场投资者行为,推动理财产品市场的蓬勃发展。
(2)监管放松有利于券商向财富管理转型。2012年11月12日,证监会颁布《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管理规定》,扩大了券商代销金融产品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基金和券商的集合资产管理产品,还可以代销保险、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极大的丰富了券商的金融理财产品的产品线,为券商向财富管理转型提供了制度基础。
(3)通道业务收入减少迫使证券公司急需向财富管理转型。一是各地券商的佣金价格不一样,发达地区佣金价格低,欠发达地区的佣金价格因监管部门保护本地券商对最低佣金价格做了限制,二是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就是佣金价格战,而且无人监管。这些都会吸引对佣金价格敏感的客户从佣金高的地区转到佣金低的地区,佣金很快跳崖,并加速市场化。因此券商要加速向财富管理转型,服务高端小众客户,错位生产和发展。
二、券商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存在的问题
(1)券商产品同质性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2012年11月份前,券商更多的销售基金和集合理财产品。因集合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受到限制,仅限投资于二级市场的股票、债券等,而各家券商的集合理财产品可运用的金融工具较少,投资的金融标的受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缺乏相应的对冲机制,因此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2)缺乏全面型人才。券商一直以来都是培养术业有专攻的人才,这些人才往往在某一领域某条业务线的业务做专做精,而对其他领域较少涉及。而财富管理服务的对象往往是高净值的客户,营销型人才不仅需要对证券市场的了解,还需要对跨市场、跨金融机构的业务有所了解,以便给客户做财务分析、理财规划。人才紧缺是制约券商向财富管理转型的瓶颈。
三、加强券商向财富管理业务的建议
(1)转变展业思路。全球一流的私人银行或财富管理机构的经验告诉我们,新开发一个高净值客户,其投入的经理和成本是存量高净值客户转介绍或者内部升级挖掘而来的客户的六倍。营销人员要及时转变以往只为客户提供证券市场的投资咨询服务,深度挖掘客户,引导客户适时做一些适合个人的资产配置,合理规划客户资产,量身订做适合客户的投资理财方案。
(2)建立全方位的财富管理体系,提供全方位服务。券商的产品线不仅提供权益类的产品,还需扩大到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贵金属、金融衍生等金融产品,丰富自身的产品线。同时也要做好客户的增值服务,如个人医疗保健、机场VIP通道、高尔夫果岭免费畅打、海外投资等领域开展或合作开展相关增值业务,打造满足客户需求的全方位财富管理业务体系。
(3)提升服务客户能力。一方面从客户和客户需求出发,针对高净值的客户提出的需求,整合券商内部的各类优质资源资源,给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以提高客户服务体验满意度,另一方面券商要不断丰富产品线和服务内容,使客户多维度地绑定或依赖公司。从结果来看,如果一个客户通过三项以上的产品或服务与券商链接起来,那么客户的粘性和忠诚度牢不可破。
(4)要加大力度培养财富管理团队。高净值的客户开发、关系的维护、服务体验的满意度提升,都迫切要求券商打造一支优秀的财富管理团队。一是券商要突破证券从业资格的限制广纳贤才,向其他金融领域招募具有各类金融专业资质的高端人才。二是加大对现有的理财顾问队伍的培养,提升理财顾问的工作效能。通过由线到点的培训传递模式,从总部专业投研部门到营业部的前台理财顾问、后台的服务人员的整合,打造营业部层面构造财富管理的财富管理,投研资讯、产品传递、客户服务一体化的营销服务体系,更好更深层次地为客户服务。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桂林摩崖石刻书法艺术的整理、研究,梳理出传统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连接,归纳出传统书法的核心精神,指出传统书法精神是人的精神的生命外现,指出其对当代书法精神的有着纠错与滋补作用,是当代书法发展的生命之源。
【关键词】桂林,摩崖石刻,书法精神
桂林地区留存有丰富的摩崖石刻,其文物价值弥足珍贵。桂林摩崖石刻始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低于元、繁荣于明清。从唐至清,石刻延绵不断,延续时间长久,形制巨大,收集历代众多名人佳作,全国罕见,尤其以宋代摩崖石刻的数量和质量为国内首屈一指。
据不完全统计,桂林的古代摩崖石刻近3000件,是中国摩崖石刻最密集的城市。桂林摩崖石刻的代表首推“桂海碑林”,素有“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之称,可见其在中国碑刻界的地位与影响。桂林摩崖石刻以唐宋为盛,在市区及其附近的石山上,到处可见唐宋以来风雅之士的勒石题词,所以,中国碑刻界在归纳全国的古代碑刻时,得出“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的结论。2001年,以“桂海碑林”为主体的桂林摩崖石刻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形式上看,桂林摩崖石刻有题名、题记、诗词、曲赋、铭文、佛经、诰封、告示、禁约、地券、对联、榜书以及捐资列名等。其内容,涉及中国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和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又由于这些石刻作品多分布于风景如画的摩崖石壁之上,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故古代文人对其有“游山如读史”之感慨。
桂林摩崖石刻在文学形式上以诗词、游记为主,大多是历代文人墨客的即兴消遣之作,即时、随性,寄情山水,抒情达意,每有神来之笔。这些文学作品又被即时地用书法记录下来,并刻于摩崖之上,把当时游玩、雅集的情景与状态凝固下来,给后人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生活场面。更为可贵的是,这些石刻与书法、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演绎着轻松、和谐的文化精神。
综观桂林摩崖石刻作品,笔者归纳出其主要的艺术特色:一、原创性。这些作品从文学到书法,都是作者亲身体验而创作的,所以作品生动活泼,激情洋溢,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二、即兴、抒情性。大多作品都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即兴抒情之作。三、笔记式与随机性。就像写日记一样,大多作品都是随手拈来,轻松随意,真切感人。四、主体性。以人为本,艺术为人生服务,人不为艺术所累。五、纪实、记事性。一些石刻记录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艺术特点始终贯穿着中国文化精神,同时也是中国传统书法精神之所在。在传统文化精神不断缺失的当代书坛,我们重提这些传统书法的精神,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书法发展到当代,由于各种传媒的挑战,其社会影响力被大大削减,书法本身的一些功能,如“成教化,助人伦”等社会功能也逐渐被削弱,但书法艺术在一定范围内还得以传承和发展,且受到当代人的喜爱。
在当代语境下,当代书法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趣味呈现出多元的状态,虽然传统书法在当代还继续延续,而民间书法、流行疏风、抽象性书法等书法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占主流地位。当代书坛中,追求书法造型和视觉效果的书家越来越多,一些书法从业者干脆自称为“文字造型艺术工作者”,因此,当代书法创作越来越缺失传统书法的精神。然而,笔者认为:传统书法精神乃中国书法之根,回归传统书法精神,才是当代书法发展的必由之路。
透过上述桂林摩崖石刻所呈现的传统书法精神,我们再对其做进一步的归纳:首先,从书法的功能来看,中国文人从事书法的目的无非两种:一是其儒家的功能,即:成教化,助人伦;二是其道家功能,即:修身养性,抒情达意。其次,我们看传统书法的艺术形式。一幅书法作品,不仅是单一的文字书写,它是集文学、音乐、建筑、哲学于一身的文化综合体。再次,我们看传统书法的精神品质。中国传统艺术从来不甘于停留在技术层面,而通过“技进乎道”,以达到道的层面,传统书法也不例外,追求着“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技道合一”的审美境界。另外,我们还要了解传统书法中,对文学与书法的原创性要求,因为,只有原创的,饱含感情的书法作品,才能打动人心,留存久远。
回归传统书法精神,首先要回归的是其时间性和音乐性。音乐境界是众多艺术追求的境界,视觉艺术门类要追求音乐境界是极为困难的,而这正是传统书法的强项。由于汉字书写用笔的次序性,还有用墨书写时的浓淡干湿变化,笔道的衔接顺序和墨色的浓淡变化次序揭示了书法完成的先后顺序,展现了书写的流动状态。同时,运笔时强烈的节奏感也被物化到宣纸中,使书法表现出明确的时间性和鲜明的节奏感,这是传统书法的特殊贡献。它使书法艺术从空间艺术向时间艺术延伸,从而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内涵,使其完成从书法境界向音乐境界的提升,达到艺术跨领域审美元素的融合。由空间性向时间性延展,以空间性的造型节奏和时间性的音乐节奏融合,则大大提升了书法的表现力和精神品格。而当代书法放弃书写的流动性和音乐性,强调文字造型和空间构成,片面追求视觉冲击力的做法,无疑丢掉传统书法的精髓,将其拉回到纯视觉的境地。
其次,回归传统书法的抒情性。长于抒情是中国书法的主要特点,由于毛笔的笔毫柔软而富有弹性,在纸上能产生丰富的变化,故能准确地表现书家的情绪与状态,所以传统书法素有“笔迹即心迹”的审美命题。书写时,作者可以痛快淋漓地宣泄自己的情感,直指心灵,这与西方表现主义艺术有共通之处,本身就带有明显的当代性。所不同的是,中国的书法技巧在适合宣泄的同时,又不主张放纵的宣泄,而要求书家“寄豪放于法度之中”。它总结了一套适合人的生命规律,与人的生命节奏同构的用笔规范,这种规范性的运笔技巧,更利于人的和谐与健康,这也使中国书法获得了“绿色艺术”的美称,这正是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所在。当代一些书法家为了求新求异,运用泼墨、拓印、拼贴等各种手段,片面追求书法的形式感,模糊书法与绘画的界限,放弃了传统书法的抒情特性,无疑是极为可惜的,因为,众所周知,情感是艺术的灵魂,是艺术感人之所在,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苍白的、虚假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19-01
一、关于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界定
当前国内外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很多,对教学模式相对一致的认识认为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思想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产物,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大量教学实验的基础上,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形成的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方式。
2、教学模式的选择对象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源于教学模式的分类研究。当前国内教学选择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两种比较笼统的模式进行。
所谓传统教学模式特指“讲授―接受”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此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注重教师的权威性。此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复习旧课――激发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现代教学模式则正好相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是基于现代西方学习理论或学习心理学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
3、教学模式的评价
现实中,在选择教学模式的时候,我们总是倾向于说哪种教学模式好或不好,这是不对的,持这种看法的人其实是对教学模式的认识有问题。对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而言不存在好或不好,只有合适与不合适。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模式时不能基于模式的优劣、好坏、先进性来进行,而应该从模式的合适度来选择教学模式。
二、传统教学模式在高职经济学教学中作用及局限性分析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经济学老师在组织经济学教学时,采用单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居多。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是,教师采用循序渐进地方式传授经济学知识,既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有关经济学术语、经济学原理方面的知识;又可以在不破坏该学科原有知识结构的前提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这一模式特别适用于经济学理论的论证,经济术语的认识和理解。这一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做出及时的反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容易出现满堂灌而导致学生机械地学习。
三、现代教学模式在高职经济学教学中作用及局限性分析
经济学教学中采用现代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现代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的知识不应该主要由教师传授得到,而应该主要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取知识的过程。如果说传统教学模式是“授人以鱼”,那么现代教学模式就是“授人以渔”,掌握了学习经济学的方法,学生就能够主动填补并扩充其经济学知识。现代教学模式的另外一个优点在于它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高职学生在经济学的学习中最缺的就是热情,有了热情就能够很好地调动他们课内外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提高。不足的是,利用现代教学模式获取的经济知识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这对于内容体系庞大、结构严谨的经济学而言学生是无法从整体上对它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另外,有些经济学教学内容是无法完全通过现代教学模式来实现的。
四、高职经济学教学模式的选择
教学模式没有好坏之分。而从两种教学模式的逻辑关系看,两者之间应该是一个互补的关系:即传统教学模式下获得的知识是实施现代教学模式的基础,现代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已取得的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我们不能人为地把二者分割开来。高职经济学教学应该尊重它们之间存在的这种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
从教学内容看,基础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经济术语,经济学理论,经济规律等经济学知识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并且,要根据高职“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尽量减少这部分内容,宁少勿滥,多了就会给学生增加负担,产生厌学情绪。其他经济学内容尽量采用现代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学习的兴趣,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从学生情况看,大多数高职院校生源的基本特点是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差别较大,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差,学习目的性比较强。而西方经济学又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很难让学生立竿见影的获得应用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教学模式更适于高职学生的特点。
从教学目标看,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一般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重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这个角度分析,现代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高职经济学教学必须增加与社会实际联系相对紧密的教学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高职经济学教学在选择教学模式时还要考虑教学模式本身的特点。 总之,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但是,从总体上看,高职经济学教学应选择以现代教学模式为主、传统教学模式为辅、两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37
一、经济管理过程中对于传统思想的应用
在上世纪初期,逐渐形成了企业管理学,然后再经历了持续的创新研究之后,才有了管理思想的出现,进而成为人们进行企业管理的科学参考依据,也催生出了一些新的学派。所以,传统的经济管理学实质上就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科学,现代管理是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管理的知识体系随着管理制度的发展完善而逐渐的趋于结构完整。当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经济格局在快速变化,经济竞争也因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愈加激烈,企业只有做到持续的改进自身的管理,才能够更加顺应当前频繁变化的经济形势,才能够快速的进行自身的发展,保障自身的稳定。
二、供求活动受到的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
当前的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处于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所以现阶段管理思想在依据和经济活动中都是非常的重要的,可以将其看作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因为受到现阶段的固有思想影响等原因,导致传统管理理念逐渐的发生偏差,针对各种理念观点不断地出现变化的问题,要通过对工作的不断总结和分析,对管理理念进行完善,确保经济管理活动要全面和符合科学发展。社会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的分工,对于各行业切不可持续的压制或强化,尽量保证经济整体平衡稳定,要在不同的条件下有选择的使用经济干涉和经济放任,经济放任普遍是被应用在富民方便,而富国则需要应用到经济干涉,两者切不可随意使用,一定要按照需求有选择的使用,只有真正做到使用的恰到好处,才能够流畅的进行生产和流通。
三、货币金融管理受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
因为供给、管理、需求等多方面的原因影响,所以需要将金融和货币这两者混在一起。供给关系和货币金融的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两者也是独立存在的。价格在我国传统货币金融管理中是被持续关注的重点,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丰富的经济管理思想,例如那个时候倡导以官为中心,贬值百姓的货币,但是这种行为是非常不正确的,等到六国统一,一直就允许和阻止私铸这两个问题不断反复。等到元明清三个朝代,纸币、印钞已经成为通货,所以通过我国古代的货币管理思想,我们可以发现正确的理论体系;利息和借贷在当前的社会中地位很重要,借贷是因为货币而存在,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高利贷,那时候的高利贷管理机构是政府,所以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封建主义存在的局限性之一。想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需要国家颁布相关的政策和法律,通过法律法规的渠道对各种经济相关的行为进行规定和限制,确保其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当前经济管理受到改革开放的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
我国之所以能够将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顺利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这优秀的管理思想。达到吸取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的精华,抛弃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的糟粕的目的。
对于企业的管理工作上,采用引导民间办企业和政府间接管理企业来替代之前的企业完全国有化和国家直接控制管理企业的情况。在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之后,国家强制管理手段逐渐成为一种辅助的手段,而主要的还是集中在经济手段方面,这种方式让基础经济单位的自得到了扩大,并且让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自主发展创新,对企业的发展结构也进行了良好的完善,促进了企业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在国家政策法规方面,以往对每一个企业都要制定目标、分配任务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被市场自主调节的管理模式所替代,并且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每一个企业都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所处行业的状况以及整个市场大环境的情况,对新出台的政策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然后快速的根据行业状况做出反应,最快速度的抓住商机,进而获得利益。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水作为生命之泉,若没有水,那么生命也不复存在,可以这样说人类和自然之间的联系纽带就是水,随着现代生活方式、艺术以及科技的发展,使得当前现代水景的设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仍旧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园林水景艺术模式的影子,从这些均可以看出传统园林水景艺术模式对当前我国现代水景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传统园林水景艺术模式的概述
我国园林艺术的历史非常的悠久,其中尤以水景最为突出,其水景艺术独具个性且艺术自成一体。
1.1传统园林水景的特点
第一,形神兼备且以静为主的一种观赏性园林,其水的形式不管是动态还是静态,均可和其他的景观相配合,构成一种观赏性独特的水景。比如承德避暑山庄“日月同辉”就是我国传统园林水静态运用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又如江苏寄畅园的八音洞,其引入的泉水为无锡惠山的泉水,沿着溪流引入到寄畅园西北角,在石道迂回跌落而发生一种叮叮咚咚的回响声,仿佛琴音一样,因此被称之为八音洞。在我国传统园林艺术中对动态水的应用成景还比较少,其中大部分均是以静态观赏水景为主。
第二,仙境意识对我国传统园林的影响较为深远。在我国古代,其帝王均是自称为龙的化身,正是因为这种神仙意识,使得在我国古代园林设计过程中,很多帝王开始挖地城池,并且引水入园,比如汉武帝在太液池中所修建的“一池二山”东海仙境就是因受到神仙意识所构建的,如下图所示,在这其中所应用的寓
意手法、象征手法对于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同时在此基础上造就了很多的经典,并影响今天的水景设计。
第三,水景和文化之间的完美结合,在我国古代,文人雅士所向往和追求的境界一直以来都是高雅脱俗与风格独特,而这种意识均在我国很多传统园林艺术中看得到,而这也成为我国传统园林艺术最大的一个特色,即水景和文化之间的结合。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维的《亲溪》均体现了出了我国水景艺术和文化之间的完美结合。
第四,功能和形式之间的有机结合,在我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水体的运用,除了可观赏和游乐等,还有消防、操练水军、灌溉、生态、降温以及报时等多种功能。据相关资料显示,圆明园海晏堂前十二生肖配水池就具有报时的功能。
1.2传统园林水景设计手法
在我国传统园林艺术中,其水景的运用水法也比较丰富,对水景空间处理的方式以及视觉手法也较为多样化。在传统园林水景中,大部分的水景均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其采用的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小中见大和空间的延伸。所谓小中见大就是指通过方寸园林之地来寓意出一种名山大川的意境,具体来讲,园林水面的处理主要分为两种,即聚和散,水聚有一种江洋之感,水散则表示不尽之意。第二,步移景移,引导游人在整个观赏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景色步步移和山形面面看”的丰富体验,此外,通过岸线的延伸和物体的倒影,将水的深远之感表现出来,使人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从而达到景观延伸的目的。第三,空间的分割,层次渗透出水面造景,利用分割和层次,增加水景含蓄性,从而使园林水景更为丰富。在我国传统园林中,人们经常利用桥、岛或者堤来进行其空间的划分,以此构成水的大小之异和动静之别,使其层次感更加的丰富。第四,水园旱做。造园最高境界并不是形似,而是神似。如唐代的枯山水庭院景观,就是将白沙与山石作为其主体,采用象征的手法可将自然界水景表现出来,通过这种造景方式,比真实水景更具想象力,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造园方式。第五,曲水流觞。这种手法最早出自于东晋时期文人之手,在此后这种手法被引入到了皇家园林设计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水景形式,即流杯亭和流水音亭等,在现代园林水景也被广泛应用。
2传统园林水景模式对现代水景设计的借鉴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水景指的是通过模拟自然界河流湖泊的各种样式形式,以此在园林中设计出各种山涧、湖泊、小溪、水池以及泉水等。从水景形态区分来看,人工开凿较大的水体被称之为湖,较小的水体则称之为尺。通常来讲,筑水和理水是相互联系的,在园林水景设计过程中,所挖出的这些淤泥石块可就其取材筑山。水景的造型,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所推崇的是一种青山峰回路站和水池环保萦绕的意境,此外,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造型形式为一池三山,这种布局不仅可使空旷水面的变化更为丰富,同时还可产生一种烟波浩渺和忘我的境界。泉、涧与溪通常情况下均是和山体相结合,采取叠景、置石和筑山等各种手法,将大自然中自然山水作为其蓝本景观,以此来构建壑、岗、洞以及峦等,把水景建造成为浪花飞溅的涧流和蜿蜒流淌的小溪。
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在现代水景设计过程中,对于传统园林水景模式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意境。在古代园林水景艺术中,其注重强调的就是意境,在传统园林中,水景的设计并不是孤立的,其不仅要和山相结合,同时还和建筑相结合,比如旱船、平台、水榭或者水廊等,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统一考虑。而在现代水景设计中,也注意到了这一内容,在现代水景设计过程中,通过空间的充分应用,将紧邻水面建筑物投影于水面上,使其构成一种静谧且安详的空间环境,给人一种层次丰富和虚实结合的感受,使观赏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第二,水池处理。在现代水池中,为了确保其达到的效果更为精致和漂亮,其池顶高差不可大于40cm,给人一种观水、傍水、 近水亲水的自然感受。在处理水池时,可以借鉴传统园林水景中关于山石景物应用手法,交替运用卵石、青石或者青砖等,以此更好地将我国现代水景所独有的气质体现出来。
第三,汀步设计。在传统园林水景中,其汀步通常是由石块所铺就的路径,一般铺设在水道狭窄位置,其形状也较为自然和古朴,而在现代水景设计中,基于该原则,开始利用一些新型材料来进行铺设,比如条石或者花岗岩贴面,营造出一种空间序列感,让漫步者在这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古典神韵。
第四,喷泉。在传统园林水景艺术模式中,喷泉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水景中,出现了很多新的喷泉形式,比如跌水、壁泉、水帘、 音乐喷泉、摆动喷泉、光亮喷泉、激光水幕电影、雾泉等,随着这些新型喷泉形式的出现,其营造的效果也更为多样化,其中小涌泉和各类石板、卵石相搭配在一起,均可营造出一种生长自然的感觉。
3传统园林水景艺术模式对现代水景设计的影响
3.1自然性
不管是在传统园林水景中,还是在现代水景中,其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性,基于生态学和美学等相关内容,对传统艺术模式进行改造,利用不同的技术措施,使其水景设计重归于一种近自然的状态。
3.2环保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这也和传统园林水景所追求的意境之美相符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而这也要求在现代水景设计过程中,应该采用环保、绿色且节能的新型材料,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技术上的改良,从而促使其现代设计满足环保这一要求。
3.3亲水性
在现代水景设计中,比较注重的是人自身的参与性,水的魅力则是通过人的触觉、视觉以及听觉来感受的。因此,在现代水景设计过程中,应该提供较多位置以便于人们直接观赏水景和接近水面,使人们能够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下图所示。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交流的深入,使得国外一些设计理念开始冲击我国传统自然式设计,在城市各角落,逐渐涌现出了一些轴线对称式水景和各种喷泉雕塑。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使其现代水景更具特色,将我国传统园林设计中一些优秀的艺术模式保留下来,是目前园林设计人员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在笔者看来,在现代水景设计过程中,可基于传统园林水景的各种艺术模式,从生态、人文以及美感等内容进行考虑和设计,因势利导,将水景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充分发挥出水景中水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沈缙琦.传统园林水景对现代水景设计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2,(3):114-115.
[2] 黄容容.传统园林水景湖岸设计研究—以华清宫芙蓉园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3] 徐国柱.现代园林规划中水景设计的有益探索[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13):210-211.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7-88(4)
中国经济的崛起使相当一部分村落终摆脱了贫穷,村民也将视线转移到提高生活品质上来,但是这种品质不仅需要经济的支持,更需要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传统村落软文化与特色民居形式正是这种自信心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旅游型传统村落的调研,结合体验经济理念对其进行相关模式的探索。
1 体验经济概述
1999年美国战略地平线LLP公司的两位创始人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合著《体验经济》一书,体验经济的提法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派恩认为:体验经济是一种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通过满足人们的各种体验而产生的经济形态,是一种最新的经济发展浪潮,它超越了传统简单的买卖形式,使人们在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得到精神享受[1]。体验经济以服务经济为基础,近些年来已经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经济体中发展到一定规模,被认为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体验经济是通过创意设计生产出满足人们体验感受的个性化经济提供物,并依体验价值获取利润[2]。换言之,就是将人的体验当作一种“消费品”,同时营造能将这种“消费品”营销出去的途径。
如今,以往的旅游模式逐渐失去其活力,对于一些依靠旅游业盈利的传统村落而言,经营模式的停滞不前已成为致命问题。至此,“体验经济”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将赋予传统村落旅游模式新的意义。首先,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体验逐渐取代商品和服务成为社会消费的主要经济提供品,它同传统村落的旅游业相结合会使这种旅游业在社会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和产值不断增加;其次,体验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更加人性化和富有竞争力的经济形式,将促使社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为“体验经济”下传统村落旅游产业配置更多的资源,从而又会推动体验经济的发展;第三,体验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参与意识和体验追求不断增强,这必将对相关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以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3]。由此可见,体验经济同传统村落旅游模式的结合有其必然性。
2 黑龙江省旅游型传统村落现存问题
黑龙江地区地处中国最东北,在北方地域特色的影响下形成的民族文化与国内的其他地域有着极大差异。首先,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分布相对集中,这些村落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文化特点。其次,黑龙江省内汉民族传统村落现存量较大、分布较广,在中国北方地区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少数民族村落还是汉民族村落,其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传统民居都是丰厚优越的旅游资源,然而这些资源并未得到良好的利用,甚至遭到破坏。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旅游型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发现存在三点问题。
2.1 旅游开发的破坏性
旅游的开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体现传统村落体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另一方面,它却是在初步认识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的情况下,将这些十分脆弱的文化遗产作为普通的旅游资源来开发,本末倒置。现在,黑龙江省多数旅游型传统村落采了取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旅游容量过度,使得旅游发展较快的传统村镇承受了巨大不利影响。例如,位于黑龙江省方正县城东15公里处得莫利旅游名镇,该镇依山就水,吸此了不少客人前往游览。据统计,得莫利高速公路服务区日客流量达3万余人,日接待量1.5万余人,这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造成了一定压力。与之相反的,如果旅游容量不足也会导致传统村落维护资源的短缺,同样制约着古村镇有利保护的实施。
2.2 过度商业化倾向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的过度商业化成为影响村镇整体风貌的主要原因(图1)。它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在村镇内部的商业化,现在有的村庄可谓户户开店、家家经商,进入村庄,仿佛进入一个购物步行街。而且在当地经营的商品中,地方特色产品较少,稍有名气的地方特产则因满街都是所谓的“正宗”,使部分游人对其失去了兴趣。此外,旅游保护区与相距不到百米的现代商业仿古建筑同时并存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传统村落的整体面貌,而且降低了它的文化价值。
2.3 同质化现象严重
村镇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同质化特征,折射出了其开发的目的在于争“文化”牌子,在村镇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其思想和经营策略也可谓是雷同的。例如黑龙江省的名山镇与北极村部分村镇规划过于城市化,缺乏个性(图2-3)。就目前来看,省内所有的村镇旅游开发采取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模式,对其历史文化的内涵开发不够,加上观光旅游的一部分客户群对历史的、文化的感觉往往不够,更加强了功利的同质化动机和动力。由于历史的、自然的、人为的原因,这几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最后导致村镇旅游同质化愈演愈烈。
3 体验经济概念的引入
在黑龙江省内的传统村落中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村民常在政府的支持下自主改善自身村落,在改造的过程中涉及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主观意愿和环境因素。其中,主观意愿又包括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两个主要方面;环境因素也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建设旅游型传统村落的过程中就需要引入体验经济的概念,将传统村落进行主观改造,一方面要保证传统元素的流传,保护传统村落面貌;另一方面利用体验经济的概念吸引外来游客观光体验,为村落带来收益。良好的效益可以再次激活其他村落的从众心理,形成自主借鉴开发村落的良性循环模式(图4)。这里体验经济作用了三个建设过程,从影响因素的把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再到最终为传统村落带来实际效益。因而,体验经济的引入对于黑龙江省传统村落的旅游型构建十分重要。
4 体验经济下旅游型传统村落模式构建
对于上述黑龙江省旅游型传统村落现存的问题,以及对体验经济概念引入传统旅游型村落的可行性分析,本文提出三种旅游型模式构建。
4.1 山水景观旅游型村落
依据自然环境因素,即各地区不同景观特色对传统村落进行规划,不仅可以避免村落建设过于城市化的问题,还能使村落凭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增加旅游竞争资本。山水景观作为体验经济的消费因素具有唯一性和环保性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提高受众体验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对山水景观旅游型传统村落进行开发的同时应该注重方式方法,尽量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不能一味追求利益而过度开采。例如,地处牡丹江上游的宁安市小朱家村,三面环水,东临5A级风景名胜区镜泊湖8公里,距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20公里。经整体规划建设后,联系小朱家村南北两岸的主要特色交通方式为渡船,民居建筑传统元素基本保留,村南岸路面铺装以当地火山岩为主,尽量保持自然野趣,因此吸引了大量游客(图5)。
4.2 民俗文化旅游型村落
同传统旅游形式相比较,民俗观摩对于寻求新异知识与感观刺激的旅游者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因而利用文化环境因素,并借助体验经济模式深度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构建传统文化同教育相结合的旅游形式,才能使旅游村落得到更好的发展,使观光旅游的过程成为发人深思的过程。当然,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型村落的开发同样需要注意对村落原始风貌的保护,不能舍本逐末。例如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镇的瀑布村(图6-7),其主要居民为朝鲜族。事实上,瀑布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型传统村落,但因其朝鲜族特色民居形式和传统生活习俗保持完好,所以这些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随后村内才出现了一些与旅游相关项目,但瀑布村大体保持了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所以说不刻意开发的民俗文化才能达到更好的体验效果。
4.3 农业经济旅游型村落
通过此次大会,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了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应该通过学习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此来更好的捍卫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安宁。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003-02
1 传统企业建立互联网渠道的战略思考
传统企业建立互联网渠道,最根本的在于从自身的竞争战略出发,对互联网渠道在整个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清晰的定位。根据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通常有三大基本竞争战略,对于不同的企业,建设互联网渠道具有不同的战略意义。
1.1 基于成本领先战略
建立互联网渠道能够使企业接触到更为广泛的消费者,促进商品的全天候销售,降低分销成本,与传统渠道相结合更能发挥经验优势,实现规模经济,从而使企业成本领先战略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互联网渠道需要一定的营运成本以及与传统渠道的协调,因此互联网渠道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成本中心,而不是利润中心。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充分关注互联网渠道的成本和效益。
1.2 差异化战略
建立互联网渠道,实行渠道差异化,可以使企业占据先动优势,以相对于竞争对手更多的渠道组合和创新模式,更加快速准确地满足顾客的独特性的需求,从而建立起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其他企业对于渠道模式的模仿很容易会使企业已建立的差别优势缩小甚至消失。企业必须对互联网渠道进行准确的差异化定位,并且不断创新。1.3 集中化战略
建立互联网渠道,能促进企业针对目标市场进一步实施成本领先或差异化战略。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重新选择目标市场的机会,即对现有目标市场进一步细分,或者开拓新的目标市场。以更多的渠道组合,分别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采取不同的渠道模式。
2 互联网渠道建设的一般模式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在建立互联网渠道的战略实施层面,需要对自身的产品特质和已有渠道结构作系统的分析,根据传统渠道与互联网渠道各自的优势与特性,设计合理的互联网渠道切入模式。
2.1 单一渠道
2.1.1 仍然依赖于传统渠道
如图1所示,在该种模式下,企业建立互联网渠道仅仅将其作为对传统渠道的补充和辅助,是一个服务平台,为顾客提供详尽的产品信息,提供购买方式,但是产品的交易仍由传统分销渠道来完成。该种互联网渠道模式非常适用于不能通过互联网完成交易或互联网交易存在困难的情况。
案例分析:Sauder家具公司是北美最大的RTA(Ready-to-Assemble,待组装家具或规格部件组装家具)制作商,它的产品通过大型办公用品市场和家居中心来销售。由于家具往往比较笨重,运送成本很高,因此跟单个顾客开展交易并运送产品并不具有成本效益。Sauder建立了互联网渠道,各种产品信息,顾客在上面搜索家居产品的尺寸和图片信息,并且每一件家具都有一个它的经销商链接,因此,该渠道模式创造了更多的销售机会,提高了顾客满意度,同时,由于互联网并不会取代现有分销商,反而能够提供推介服务,承担客户管理和服务职能,因此预期的渠道冲突就相对较少。
直线表示与直接交易相关的活动和职能,虚线表示与服务相关的活动和职能。
2.1.2 转向集中于互联网渠道
如图2所示,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渠道相对于传统渠道具备明显优势的情况下,解散传统渠道,彻底转向集中于互联网渠道,进行网上直销或分销,即自建网络平台或建立类似于线下的各级网络分销商。将发展成熟的传统渠道解散,将会带来一定的退出成本,企业可以通过跨渠道整合,即将现有分销商迁移到互联网渠道中,将分销业务电子化,这一方面避免了退出障碍,另一方面又能壮大互联网渠道的实力。
案例分析:创建于2006年的御泥坊是进行渠道转型的成功案例,由于在创建之初受资金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限制,该公司在打造传统渠道的同时借助于互联网渠道进行营销,凭借其良好的产品质量打开了市场。但是,两渠道的后期发展却有显著差距,网上销售占到了96%的销售额,而传统渠道的销售几乎崩溃。随后该公司彻底解散传统渠道,建立网络分销体系,集中力量和资源打造互联网渠道,为热衷于网上购物的目标顾客提供服务。由于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退出传统渠道的成本较低;同时,由于化妆品在传统分销渠道中,需要高额的营销成本,相对而言互联网渠道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因此转向集中于互联网渠道总体上能产生巨大的效益。
2.2 双重渠道
2.2.1 双重渠道间隔
双重渠道间隔的明显特征是互联网渠道与传统渠道在业务上不发生交叉,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1)如图3所示,企业模仿传统渠道的分销模式,组织网络分销体系,建立并行于传统分销渠道的互联网渠道。企业通过渠道拓宽,可以在类似市场中销售更多的相同产品,网络分销商与传统分销商都具备完整的交易功能,在业务上不发生交叉,并且通过合理的定价避免渠道冲突。
案例分析:李宁于2008年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此时在淘宝网等网络平台上,已经有众多的网上零售商销售李宁的产品,形成了很大的网络零售势力。经过调查分析,李宁采取了网罗和收编现有网上分销商和众多网店的策略,进行统一管理和授权销售,将其纳入自己的销售和价格体系。为了避免互联网渠道对传统渠道的价格冲击,李宁采取两渠道统一定价的方式,将物流成本考虑在内,互联网渠道产品只比传统渠道的产品略微便宜。同时,李宁强制规定分销商只能经营各自渠道,不能同时经营两类渠道,避免分销商的双重身份,以明确区隔,划清界限,充分维护各自利益。
(2)如图4所示,企业保留传统渠道,同时自建互联网渠道或者通过中介平台(如淘宝商城等),进行前向整合,实现由供应商到销售商的转变,绕过下游分销渠道,直接进入市场。该种模式中,互联网渠道与传统渠道在定位上具有明显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产品、品牌、价格和服务等方面。
案例分析:“我买网”是中粮集团的自营网络平台,自2009年8月上线运营以来,销售业绩节节攀升。“我买网”定位于对快速消费品和日用商品有网上购物习惯的都市白领,提供高品质的食品,包括“中粮制造”和“中粮优选”,即中粮集团的自产食品和具有较强品牌优势和较高产品品质的国内外食品。互联网渠道是一个零售平台,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消费者行为数据收集平台,它可以搜集大量的一线消费者数据,为中粮集团进行食品类的快速消费品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和意向的分析研究提供大量的真实信息,对新产品的开发具有很大帮助。另外,中粮集团作为食品行业的大型供应商,其传统渠道在大宗粮油等产品的分销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2.2.2 双重渠道协同
双重渠道协同是在双重渠道间隔架构的基础之上,将两个渠道进行互补性定位,建立联动机制,即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劣势,形成互补,在合作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联动,最终实现双重渠道协同运营,建立成本优势或提高差异化水平。
(1)如图5所示,供应商自建互联网渠道或借助网上中介平台,前向整合直接与顾客进行交易,但交易的实现需要传统渠道的参与。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共享,实现渠道合作。在该模式中,企业自建的网上商城仅仅作为与顾客交易平台,更像是一个订单系统,但商品交付及售后服务仍需要传统渠道中分销商来完成,因此企业只需投入一定成本建立该网上交易平台,避免了对互联网渠道新建网络分销体系,以及与之配备的配送和仓储等投入。
案例分析:海尔自建的网上商城,定位于二、三级城市的消费者。顾客在网上商城订购产品后,由该顾客所在城市的分销商负责产品的配送、安装和售后服务。这实际上等于供应商网上销售着分销商仓库的产品,同时海尔规定分销商只能按照网上商城的价格进行销售。为了避免二、三级城市分销商的利益受损,海尔模式对双重渠道联动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共享。如给予配送补贴(基本上定额为网上网下商品的定价差),采取联合销售数量折扣,即将分销商在传统渠道和互联网渠道销售的商品的总数统一计入分销商的总销售量,提供价格折扣。通过双重渠道的协作,一方面能够强化海尔在二、三线城市的市场势力,同时通过将所获收益与分销商共享,调动其积极性,培育其实力,实现与一线城市大型分销商的实力平衡。
(2)如图6所示,企业自建互联网渠道或借助网上中介平台,前向整合直接与顾客进行交易。该互联网渠道具备独立完成交易的能力,与传统渠道几乎能够实现功能替代,因此对其传统渠道的分销商利益有所损失,通过补偿损失、分享利益,对其努力给予鼓励等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分享机制,从而消除对立,使分销商加大服务投资,跟进互联网渠道发展的要求,最终使双重渠道能够建立信任,联动协作。
案例分析:Ethan Allen是美国最大的家具零售商,其自建的互联网渠道与传统渠道几乎具备一致的功能,能够独立完成商品交易的全过程。为了弥补供应商自建的互联网渠道对传统分销商的利益损害,Ethan Allen采取了创新性的做法,如与分销商共享市场信息,将互联网渠道所获收益与所在区域的分销商分享,以缓解区域性的渠道冲突。如果传统分销商提供了帮助(如送货、维修、组装和退货等),则该分销商还可得到更多的分成。另外,互联网渠道也会将传统分销商的信息推荐给顾客,提供支持服务,为他们创造效益。
总结以上几种互联网渠道建设的模式,基本上表现为企业自建互联网渠道进行前向整合,或者建立类似于传统渠道的互联网分销渠道,同时解散传统渠道,或者与传统渠道实现间隔或协同。就当前而言,绝大多数传统企业不可能放弃传统渠道,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供应商的渠道再造之根本就在于有效实现双重渠道的运作,这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渠道变革的一大趋势。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性和互动特征,增加互联网渠道会加大渠道整合过程的复杂性。传统供应商实施双重渠道模式,必须要面对渠道冲突的问题。一个明显的障碍是来自于双重渠道间的价格竞争和运营方面的冲突,尤其是供应商自建的互联网渠道与它的传统渠道之间的冲突。供应商可以通过采取差异化的目标市场和顾客、产品结构和品牌等方式实现区隔定位的创新模式,也可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分享机制来实现双重渠道的合作与联动。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叶长兵,王淑香.波特竞争战略在商业零售企业竞争中的应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3):26-28.
1.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专业的学术著作中并未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有明确界定,笔者阅读并总结相关文字的基础上对其内涵作初步阐述。“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传统手工艺的技艺,“工匠精神”灵魂是匠人专注、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质。总结特质如下:
(1)精益求精。在普通人看来工匠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而背后却隐藏着专注、技艺、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对作品的执着与追求,反复改进、不断尝试的精神,是目前大多高校艺术人才以及设计师欠缺的品质。
(2)耐心、专注、严谨。目前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期,设计师普遍出现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思想观念,在设计作品上缺乏耐心专注的精神,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谨慎、细致,在最细微处下功夫。
2.“工匠精神”历史渊源
无论在中国、日本还是西方社会,“工匠精神”所体现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质都是历代匠人所追求的精神。中国古代技术文明的辉煌成就与先辈们传承、弘扬、实践“工匠精神”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师徒技艺的传授,不仅是技术与手艺的传授,更是个人品质、价值观念的传承。在西方国家中,德国式的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德国至中世纪后期开展影响力深渊的行会制度。行会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从业者一般分成学徒、帮工、师傅三个可逐级上升的等级。因此,在国际竞争体系中德国产品给人留下品质感强、质量最优的印象,而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质正是德国产品畅销国际的法宝。
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中倡导“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和传承是国际制造业强国成功的重要原因。德国作为制造业的强国,也是教育强国,他们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精神纳入教育范畴,塑造与培养未来艺术人才的“工匠精神”,并在未来的工作与实践中传承并发展这一精神。如何提高我国工业产品的生产质量与设计能力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当前,艺术设计的教育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其实也是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倒逼所致。
2.“工匠精神”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护航者
长寿企业之所以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因为他们都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如今,中国不少企业追求即时效益。而忽略产品的品质,产品品质差的主要原因在于设计师及从业人员对于“工匠精神”的缺失,以多、快、省的浮躁方法进行产品设计、研发与制造。而“工匠精神”无疑将成为这个时代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1.工作室制度与导师制双管齐下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基础
工作室概念最早源于二十世纪初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工作室教育制度不同于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封闭式教学机制,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与风格特点,教育教学环境开放,师生在工作室中比传统教学拥有更多的自与选择权。
2.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提供机会
产学研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两个属于不同领域的行为主体,通过互相影响产生协同作用,进而提升各自发展潜能的双向合作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两者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学生可以在项目的进程中重视技术教学和实践训练,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干中学,尝试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吸收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及企业对品质的要求,有利于对“工匠精神”的塑造。
3.以孵化器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完善提供技术保证
孵化器并不是新鲜事物,它等同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出现的创业服务中心。作为培养自主创新企业与企业家的平台,孵化器是高校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学生而言,孵化器可将学生的设计作品通过市场运作落到实处,而在这过程中设计作品不论是造型还是内部的结构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次修正并实验,也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落在纸面上的设计作品与商品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学生避免理想化,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品质。
1.1信息技术对课程内容的有效支撑
1.1.1 信息技术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并不完全代表课程,必须着力校本开发,网络资源浩瀚无边,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可以突破书本有限的知识,可以用各种相关资源丰富孤立的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如数学史,数学家,数学应用等。又如:艺术中的数学,商标设计与几何图形等等。极大地丰富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理念与开拓创新精神。如何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资源,如何合理地将资源重组为已用,这无疑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
1.1.2信息技术对知识结构的整合优化
高中数学的各章节形成了知识结构的纵横体系,每章讲完后都要进行知识总结。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只能将知识罗列起来,形成线性结构,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须用powerpoint即可变为多媒化的超级链接结构形式,按照网状结构非线性地整合全章知识。高中数学新课程是以模块和专题的形式呈现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例如,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联系,向量与三角、几何与代数的联系等等。讲解某一内容时,可跳转到和该内容相关的任何知识点或网络架构,把不同阶段的数学知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1.2信息技术对教学方式的有效支撑,可喜的释解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困境
1.2.1使抽象静止的教材内容形象直观的动起来,有效分解和突破难点
传统的教学中,数学知识的难点、重点主要靠教师讲解、启发、分析,学生理解的程度如何,关键看个人能力,而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运用建构主义思想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媒体的互动,有效分解和突破教学难点,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理解数学知识的平台,借助先进的数学软件,使学生一动就清楚明白,一看就豁然开朗。从感觉到理解,从意会到表达,从抽象到具体,从猜想到证明,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利用先进的数学CAI软件可以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使学生理解更深刻。
1.2.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解放教师的繁重艰施,更多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特点,我们在考虑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时,重点应研究四个方面:①科学安排一节课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②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③精心设计安排练习;④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认识活动,如操作、观察、测量、画图、解题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而电教手段的应用,可以节约传统的板书、画图等的时间,从时间上使有限的课堂40分钟"变长"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一些优秀的计算机软件,如《几何画板》、函数作图器等等,利用这些软件提供的平台对高中数学相关内容进行教学,可以极大的解放教师的繁重艰施,其效果也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个案:讲授幂函数一节时,采用了《几何画板》教学的尝试。由于幂函数图象错综复杂,有11种之多,传统的讲授要列表作图再归纳,费时费力。而《几何画板》软件画图简易,方便快捷。首先,提出教学目标,第一阶段是根据幂函数y=xα,指数的不同取值归纳出幂函数的图象种类,第二阶段是归纳幂函数性质。笔者只要键入不同的α值,图象立刻出现,一时间学生的兴致非常高涨。很快有同学发现指数取奇偶数、指数取正负数时图象均是不同类型,接着,又有同学发现指数取小数(分数)对图象的影响等等。学生通过自已的探索,并观察思考,印象深刻,回味久远,教师只要稍加引导便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与学生一同学习的合作者。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对实际课堂教学的某种短绌
2.1信息技术本身对数学学科的教学存有天生的不足与普及化的瓶颈。
数学的综合解题教学无疑要突出理性抽象思维,要暴露思考和探索的过程,要展现逻辑推理、转化代换等解题技能机巧,可不断切换和闪现的媒体屏幕显然会存在着她天生的不足,这一点还得依托于传统教学导疑启发、手写板画、凝注沉思的方式方法,而且多媒体信息系统的配置规格和专业应用软件在课件制作、演示操作、针对性和兼容性上的人性化工具化程度都给信息技术在实际数学课堂中的普及实施带来一定的制约瓶颈。因此信息技术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必须有高度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功力本领和开拓进取精神作为课程目标实施的前提保障。
2.2部分教学课件等同于“电子读物”,完全代替了教师的教学。
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教学课件后,往往教师将许多东西都呈现给了学生,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容量大,其实是课件演示完全代替了教师的教学。更有甚者,只是利用课件代替大量板书,仍使用“满堂灌”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大量繁杂的知识,没有真正实现记忆过程,繁荣之后呈现出比传统教学还差的教学效果。
2.3部分教学课件展示了完美的教学内容,却无意识地制约了学生的想象。
课件中优美的画面为学生优化了视觉环境;课件中完美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水平的高深;课件整体设计的和谐让人感觉是一种享受,可这些完美教学内容甚至是科学严谨的结果,在40分钟内快速展现于学生眼前,将会严重制约学生的想象,违背新课程的主干非线性原则,限制住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完全陷入无条件接受的漩涡,仅将教学内容记忆为定式。这不是完全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吗?
1、我国能源资源储量难以满足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
我国经济以年均9.9%的速度持续增长了30年,经济总量增长了17倍,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差不多增长了15倍,由于我国高科技缺乏核心技术,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为主,因此中国经济增长付出了更多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1%,但是已探明可供开采的主要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人均储量相当贫乏,储量相对丰富的煤炭人均储量为世界人均储量的76%,石油储量为世界总储量的1.8%,天然气储量只有0.7%。主要矿产资源占世界总储量的比例也明显偏低:铁矿石不足9%,锰矿石约18%,铜矿石不足5%,铝土矿不足2%。近年来,我国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目前石油和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均已超过55%,我国已有的能源资源储量难以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
2、我国污染物排放量和环境治理成本快速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的生态变化“翻天覆地”,环境污染史无前例。2004-2009年连续六年的核算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代价持续上升,环境污染治理压力日益增大。六年间基于退化成本的环境污染代价从5118.2亿元提高到9701.1亿元,增长了89.5%,其中2009年环境退化成本和生态破坏损失成本合计13916.2元,较上年增加9.2%,约占当年GDP的3.8%。2010年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高达2551万吨,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201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185万吨,其中工业所占比重高达80%,空气污染正从煤烟型污染向机动车尾气型污染过渡。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超过美国,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
二、发展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增长的最佳选择
为了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应逐渐改造和摒弃传统经济模式,发展新型经济模式。主要包括:在生产的过程中,对生产和消费的废弃物进行“减量化”、“再使用”和“再生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从生产的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经济模式;积极推动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等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总之,要推行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为核心内容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传统经济技术改造与创新,包括资源削减技术、再循环技术、无害化技术等,减少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物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资源密集型企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环保型企业。二是大力发展节能减排的高新技术,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智力资源对环境物质资源的替代和经济活动的知识化、生态化转向,培育和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企业,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未来10年我国绿色经济增长情景预测
我们将未来10年经济增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2-2015年,第二阶段:2016-2020年。按照传统经济模式、绿色经济A模式和绿色经济B模式三种情景进行预测。在不同的增长模式下,GDP增长速度存在差异,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比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不同,与此相关的污染物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也将趋于减少。
1、传统经济模式:经济增长较快,产业结构失衡加剧
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假定农业生产基本维持现状,受到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高速增长的推动,第二产业继续以明显高于GDP的速度增长,第三产业保持缓慢发展的态势,在粗放式增长格局下,全国经济可以实现较快增长,参见表1。根据模型预测,2012-2015年全国经济增长将达到9%,GDP期末值将达到665651亿元,三次产业分别增长3.5%、10.2%和8.8% ;2016~2020年GDP年均增长8%,GDP期末值将达到978060亿元,三次产业分别增长2.8%、9.3%和7.4%。
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由于第二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速,第三产业增速放慢,其结果是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进一步加剧。2015年和2020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分别为48.9%和51.9%,比基准年2011年分别提高2.1和5.1个百分点,为历史较高水平。而第三产业由于增速较慢,占GDP的比例不断降低,2015年和2020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分别为42.8%和41.6%,比基准年分别降低0.3和1.5个百分点,三产比重呈现不升反降的格局。第二产业快速增长的趋势与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不相适应,不符合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战略。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广大居民对服务消费的高层次需求,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不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建立。(见表1)
2、绿色经济A模式:GDP增速略有下降,产业结构有所优化
在绿色经济A模式下,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有所改变,一方面传统工业被大量压缩和改造,用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投资多于发展性资金,而新型工业和生态工业方兴未艾,难以完全替代传统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致使一定时期内产业增加值总量减少和增速减慢,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低。另一方面,绿色经济要求能耗低和排污少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高科技产业和绿色产业的核心技术较为缺乏,第三产业增速加快和比重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短期内经济增速减慢不可避免,这是由传统经济模式向绿色经济模式转变必须付出的代价。(见表2)
在绿色经济A模式下,国民经济仍可实现持续增长,但增速略低于传统经济模式。我们设定农业增速降低0.3个百分点,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和严格控制高耗能与高污染行业的发展,使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适当放缓,但仍高于GDP增速;通过增加收入和扩大消费,加快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根据模型预测,在绿色经济A模式下,2012-2015年、2016-2020年GDP年均增长8.5%和7.5%,GDP期末值将分别达到653521亿元和946942亿元,增速比同时期传统经济增速低0.5个百分点。
在绿色经济A模式下,第二、三产业增速和占比差距有所缩小,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略有提高,产业结构有所调整和优化,但第二产业增速和所占比重仍高于第三产业,二产强、三产弱的增长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是一种稳妥推行、渐进式的绿色经济增长模式。
3、绿色经济B模式:三产贡献率大幅提升,产业结构趋于绿色化
在绿色经济B模式下,农业增长速度基本保持不变,通过大幅度压缩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规模,大力发展清洁环保工业、新兴战略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引导第二产业增速明显下降,约降低1.3-2个百分点,呈现第二产业增速首次低于GDP增速的新趋势;通过增加服务业和改善民生行业的投入,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趋势,迅速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约提升1.2个百分点,使其超过二产增长速度。在此模式下,经济增速没有回落,但产业结构调整幅度较大,经济增长过分依赖第二产业的格局明显改善。
根据模型预测,在绿色经济B模式下,2012-2015年和2016-2020年国民经济增长仍可实现8.5%和7.5%的较快增长,与绿色经济A模式下的GDP增速持平。这是一个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但不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理想方案。(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