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业科技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4-02-10 16:35: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科技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业科技发展

篇(1)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十分适合农业产业的发展。自古以来,山东省就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伴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传统农业经济也正在逐步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不仅为山东省现代农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山东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提供了新动力。

1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取得的成绩

1.1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对山东省农业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在农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伴随着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一批批农业新技术得以在农村地区广泛推广,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2016年,山东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4979亿元,较上年增长181亿元。主要粮食作物每hm2的产量为6290kg,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步增收。另外,农业科技的发展还表现在农业机械的拥有量不断提高。农业机械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技术支持。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从表1可以看出,山东省主要农业机械的拥有量稳步增加,为山东省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技术保障。1.2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根据国外发展经验,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还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使现代农业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一条龙服务的经营模式,降低农业产业的成本,增强农业产业的竞争力。截至2016年年末,山东省农业企业超过1.5万家,年销售额高达2万亿元。近些年,山东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倡导农民多主体联合发展、自主协作、资金互助,已注册的合作社高达13万家。农业合作社的建立是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同时,山东省倡导农业生产标准化、着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合理高效的现代农业质量监督体系、增加农业品牌数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而这些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持。1.3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显现。山东省政府十分注重农业科技的发展。目前,山东省批准建立的省、市级以上的农业科研机构有100多家,有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两所高等院校,山东畜牧兽医职业院校等高职专科学院,还有众多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都为山东省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资源的支持。山东省在小麦、花生、玉米等农作物种植、动物克隆、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均处于我国领先地位,农业科技贡献率高达60%。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显现。

2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科研组织发展还不健全。虽然近些年山东省大力建设了一定规模数量的研究所、实验室和教育教学机构,但是,由于现代农业发展时间较短,许多机制还不健全,信息沟通不够流畅,山东省农业科技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地[收稿日期]2017-06-03理位置方面,各研究机构分布在山东省各市、县内,相隔较远,使得科研力量变得十分分散,无法高效协同运作;第二,在资源分配方面,各研究机构间并不均等,有些机构依然在使用十分落后的设备设施,限制了农业科技的创新;第三,在信息沟通方面,由于科研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许多科研机构间存在着重复研究的现象,这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科技创新效率;第四,在实践应用方面,许多农业科技创新还处于理论阶段,没有在农业市场上得到应用和推广,没有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第五,在研究领域方面,大部分的科研机构着重于对农业生产这一环节的研究,而对于产前技术支持、产后加工服务的研究较少,因此可以获得的利润规模有限,科研机构难以实现高速发展。2.2农业科研资金不足。农业科技的研发与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前期投入较大且收益较慢,许多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往往不愿意对农业科研进行投资,因此,政府部门成为农业科研资金的投资主体。有关数据表明,山东省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仅为0.77%,不仅低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投资强度1.7%的水平,也低于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强度。另外,据估计,仅有20%~30%的山东省农业科研项目可获得稳定的支持经费,这导致科研过程易因为资金供应不连续而中断。山东省要想实现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实现农业发展现代化、可持续化,必须保证农业科技创新有足够的资金支持。2.3农业科技机构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山东省农业科技的主要研究方向依然在于如何提高农产品产量,而对于农作物的育种、养殖品种的筛选、农产品加工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研究较少。而现代农业不仅要求农业科技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也要求农业向着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产业模式发展。由于农业科研机构与市场结合度不高,无法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市场信息多元化的需求,使得农业科技的利用率较低。其次,各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比较独立,缺乏相应的沟通与联系,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难以形成功能齐全的服务体系,降低了农业科技的生产效率。同时,农业科研组织机构极少开展针对农民长期的、有计划性的培训,服务往往停留在田间地头,农民无法有效利用新兴的农业科技成果。

3推进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建议

3.1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首先,政府部门需要正视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道理运用在农业生产方面也同样适用。政府部门在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基础上,也要引导民间资本和企业对农业科技进行投资。政府部门可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管理机制,帮助农业科研资金的利用实现多元化、高效化。其次,针对科研人员流失严重的现象,应着重提高科研人员基本待遇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绩效给予适当的补贴,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科研机构应正视科研人员对农业科技进步做出的贡献,以此实现各科研机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高效运营的目的。第三,针对有些科研机构因资金问题而导致的设备落后、环境简陋等现象,山东省政府需要加大对实验仪器、设施设备、实验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最后,山东省政府应提高农业科研投入在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保证农业科研机构可获得最基本的资金支持,使各科研机构在改善农业科研环境的同时,依然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科研创新。目前,山东省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不仅能为山东省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新途径,还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产业利润率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3.2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山东省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探索,逐步建立起“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即建立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建立技术共同研发体系实现资源技术在研究领域内共享,建立农业技术科教体系帮助农民学习利用科技成果。通过这三个体系的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目前,山东省构建农业科技体系的重点在于整合全省的农业科技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减少资源的浪费。针对山东省众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山东省迫切需要改变机构重复设置、课题重复研究这一问题,通过明确各机构间的责任,实现资源合理分配、课题独立研究,以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速度。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另一方面是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打破各区域间的技术壁垒,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的进行农业科技的研发与创新。同时构建起全省范围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系统,使各科研机构一起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去,使基层农民能够直接享受科技红利,提高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3.3加大与国外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力度。由于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时间较短,因此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实践操作方面都有许多不足之处。早期山东省农业科技主要以模仿为主,缺少科学技术知识产权。而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社会时间较长,其农业科技化、工业化、产业化发展开始较早且水平较高。同时,伴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各国经济的关联度不断提高,联系日益密切。因此,山东省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体系,不仅要学习国外农业科技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也要加强与与国际农业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山东省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发挥山东省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发展国际化进程,引进国外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并且注重农业人才的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只有加强与先进科研机构的沟通与交流,努力实现互利共赢,才能为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实现农业强省这一目标。

作者:宋玉华 单位:山东省临朐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1]陈祺琪,张俊飚,程琳琳,等.农业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区域差异分析及驱动因子分解[J].科研管理,2016(03):110-123.

[2]钟秋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3]陈萌山.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J].农业经济问题,2014(10):4-7.

[4]蒋和平,刘学瑜.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评述[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04):1-9.

篇(2)

(一)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支持力度较低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决定了从事农业科研人员的数量和农业科研工作的规模和手段,制约着一个国家农业科研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投入明显不足,支持力度偏低。自2000年以来,我国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农业服务)的科研投入总量增加较快,已由56.25亿元(农业科研机构48.87亿元、农林高等院校7.3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19.69亿元(农业科研机构168.76亿元,农林高等院校50.92亿元),但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GDP的比例仍仅为0.6%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的比例。

(二)农业科研人力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我国农业科研人员的绝对规模虽较大,但相对于我国农业部门的整体规模,科研人力投入仍明显不足。从每万农业经济活动人口所拥有农业科研人员数看,农业科研人员投入的相对规模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农业科研是一项人力资本集约型的活动,科研人员的素质限定了农业科研能力。现代农业科研人员的素质体现在很多方面,农业科研人员学历水平是其重要指标之一,可以较好地反映科研人员投入的素质。2006年,我国农业科研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比重仅为6.69%,这不仅与新西兰、加拿大等农业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水平相距甚远,与孟加拉、印尼等南亚国家20世纪80年代水平也有明显差距。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转化效率极低由于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与农民教育培训彼此分离,缺乏统筹协调,导致农业科技发展不能形成良性循环。作为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主要为高校、研究所和企业,由于高校教育能力的欠缺,没有正确利用或缺乏技术推广过程的反馈信息,直接导致向研究所和企业输出人才的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到整体的农业科技研究水平和发展潜力,并影响到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四)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不顺,行政干预严重农业科研体制基本延用了传统的行政手段型的集权制。科研管理的集权特点,使管理层次混乱、职责不清、政研不分、战略与决策合一、科研管理手段行政化,致力于对科研活动全过程的行政干预,主要依靠会议、文件、报表和指标等行政方式来组织农业科研工作,使得农业科研系统的运行表现为分配型运行和执行型运行相结合的过程。

(五)农业推广受农民群体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民承担新技术风险的能力较差和农村经济组织存在缺陷等原因,严重制约了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播[1]。农民文化程度低不仅限制了对新科技的理解和应用水平,还阻碍了农业科技自身的发展;农民是否采纳新技术取决于三个因素,即采用新技术的机会成本、带来的预期效益和新技术风险的大小。采用新技术将不可避免地带给农民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以及自然风险,很多农村家庭因难以承受巨大的风险损失而拒绝技术革新;我国现行的农村组织主要包括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不仅很多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而且作为引导农户生产销售的集体组织同样存在范围和经营过小、经营机制僵化、发展缺乏活力和功能难以发挥等问题,导致不能较好地组织农户进行生产研究以及大规模经营活动,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进步。

二、职业院校开展农业科技研究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职业院校可以很好完成农业科研任务,但需认真对待现存制约因素,并加以妥善解决。

(一)职业院校开展农业科技研究的可行性1.与企业的长期密切合作是科技创新的可靠保障。一方面,企业提供了实验的设备和场地等物质支持;另一方面,企业技术人员的配合为研发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2.职业院校的发展要求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职业院校教师的知识体系为适应农业科技发展而不断更新,并应在科研工作中不断增强工作能力,从而增强专业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3.就业学生是大量企业科技信息的可靠来源。毕业学生的就业面广,社会联系广泛,是职业院校科研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持。4.涉农职业院校的支持是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保障。涉农职业院校的发展要求进行相应的农业科研工作,并使相应院校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职业院校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多资金、时间以及精神上的鼓励,有力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储备。

(二)职业院校开展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意义1.有效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涉农职业院校的发展和高职本科的尝试,都要求农业科技研究能力的提升,这不但可增强教学效果,还可增强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行业竞争力。2.增强面向实践的科技服务能力。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发展方向要求,调整科技研究目标,引入企业教师,逐渐形成和壮大科研力量,面向地域和行业发展,主要为企业和地方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支持。3.提高农业劳动者实用能力和素质。面向职业学生和农业人员的涉农职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职业院校教师在农业科技实践中获得深层次的实用知识,应用于理论和实践教学,更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可有效增强知识传授效果。

三、如何实现涉农职业院校在农业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涉农职业院校在农业科技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历史要求,而真正实现需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一)加强校企以及国际交流合作,整合农业科技创新机构要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力求与开发研究、技术推广相结合,按照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的发展要求,统筹规划,组织重大项目的联合攻关,推出具有真正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校企合作成为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涉农高等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动力应来源于社会、学校、企业以及学生本身的需求,所以要以国家政策、学校、企业等方面为参照点,深化校企合作,加大高校培养高级农牧人才力度。

(二)增加职业院校科研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研究水平应合理利用国家农业政策,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科研项目资金、企业资助、职业院校创收等多种渠道引资,结合职业院校的生产和研制开发能力,引导职业院校涉农科技的研究进程。

(三)改革职业院校科研体制,激发研究人员积极性只有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和促进科研人员的人生目标实现,才能从长远意义上实现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1.加大物质奖励力度,解除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在院校政策上加以倾斜,以物质奖励方式满足科研人员对物质利益的需求,以调动研究工作的积极性。2.加强精神激励措施,充分体现人生价值。在加大物质奖励力度的同时强化精神奖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神激励能够提高科研人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实现其人生价值和赢得社会尊重。3.将科研机构的长远发展与职工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对于科研人员个人来说,是自己的工作成绩得到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就感,而个人的职业发展及长远的人生规划则是科研人员更恒久的人生追求。

篇(3)

自古以来,中国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主要表现在农具的制作和耕作栽培技术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更进,社会形态的变化也对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原始社会中,由于受到农业技术发展的限制,农业的耕作水平较低,自从秦汉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小农生产方式对封建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农业的科技发展在一些古书中都有记载,社会的不断分工也对农业改变生产方式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原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在以采集业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时期,人们在对野生植物的开采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新的栽培方法,原始社会属于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科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石器初期,人们主要从事采集和渔猎,因此在采集技术和打猎的技术方面取得了相应的进步,这些技术的进步对于后期农耕技术的发明提供了很多经验,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生产方式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农民开始不断采用新的农耕技术,从而有效提高了原始农业的科技水平,这时候人们主要依靠群体的力量进行生产,一些简单的农具的出现主要是通过充分利用自然的有限资源,如一些石器农具和木制农具的出现,这些农具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改进,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农具,不同的农具有着不同的功能,到了后期,人们开始利用牲畜来进行农耕,农具的使用结合驯化的动物来进行农业生产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水平。我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在秦汉时期,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各民族实现了高度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这时候农业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处于历史中的一个高峰时期,秦汉时期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耕作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农业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土壤、肥料、农具和灌溉技术方面,在这个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使铁农具开始出现,而铁农具的出现使农业耕作技术更加精细;在播种方面,粮食的种类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利用节气和四季的气候开始播种,在播种的具体操作中,开始注意种植物之间的密度,掌握合理的米制标准有利于节约更多的土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的产量。在古代,农业科技还表现在对土壤的分类和处理,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开始根据土地的质地、色泽以及土壤的肥力来对土壤进行分类,不同性质的土地有着不同的名称,这些土壤技术的进步为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奠定了理论和技术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农民更加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秦汉时期,农业科技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精耕细作技术上,这种技术的成熟又有效地提高了农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我国的宋元时期,农业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发展高峰,出现了大量专业省力的农具,农田水利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水利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产量。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古人的聪明智慧,古人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农具和耕作栽培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些农业技术成果对于农业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

(一)重经世致用,超越性与前瞻性不足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是和现实中农业的需求密切联系的,古代的农业科技像农具和栽培技术的出现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中农业生产,当农民在种植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技术问题而导致农业的生存受到阻碍的时候,人们会根据现实的具体情况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在南北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导致已有的农具难以适应不同区域的土壤耕种的需求,前代耕犁对南方的水田耕作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北方的旱田的耕作则很难进行,因此在唐代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具的独特构造促进了耕作范围的扩大,新增的构造增加了它的灵活性,至此,中国的传统犁具已经开始标准化,在技术上已经处于成熟的水平。农业技术的发展最终要服务于具体的农业生产,现实中的发展需求也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我国,实用性的思想对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特点也有重要的影响,农业工具的发明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惯有的现实主义思维。当农业种植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气候的严重制约时,农田水利技术的出现和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川省处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给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有名的都江堰地区,肥沃的土壤为农作物的有效生长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然而该地的河流分布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河流的分布特点在汛期的时候很容易导致洪水泛滥,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为了解决现实中气候导致的水流的问题,当地的人们开始建筑水利工程,从而使得农作物的水量需求在一年四季中能够得到合理的满足。农业技术的发展仅仅依靠现实需求的推进难以推进技术取得更大的进步,技术的发明创造需要充分发挥人们的想象力,思维空间的拓宽能够促进农业科技的长远发展。中国的农业科技在特定的时期虽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由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受到现实的制约,中国农业科技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严重落后于世界农业科技水平,特别在西方国家陆续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科技突飞猛进,自己在加强科技研究的同时还广泛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而我国在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了国家在各个方面的严重落后,农业科技的发展空间开始不断缩小,仅仅依靠现实需求已经难以促进农业科技取得更大的发展,实用性思维过多强调使科技满足现实的工具性需求,这种科技思维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进步,因此在发展科技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思维的超越性和预设性,从而促进农业高科技的发展。

(二)重实际实效,逻辑思维难以推进

在中国自古以来农本的思想体系中,发展农业科技主要通过直觉思维来推进,这种思维方式主张强调直觉体验,与西方的逻辑思维相比,中国的思维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实证方法的运用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精细学科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像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农学家在发展农业科技的时候忽视了数学的作用。在学科分类方面也受到务实性的思维模式的影响,思想家在学科分类上没有对学科进行具体的分类,这些学科发展特征导致了人们在逻辑推理上存在严重的不足。

(三)重田园生活,忽视学科基础研究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远远高于西方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然而到了近代,由于受到科技的影响,西方先进的科技水平为其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大的支撑,这导致了西方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迅猛发展,极大地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中国自古以来农业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的行业,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人们更多地遵循自然规律,过着比较安逸的生活,这些生活状况在一些诗词著作中有很多的体现。小农经济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缺少对事物的想像,人们通过耕作更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缺少浪漫主义情怀,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只重视技术的实用性而相对忽视学科的基础研究,科技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是密切联系的,农业科技不仅仅需要实用性思维,而且还需要更新思维方式,不断的创新,从而有效地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特点的形成原因

我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这既与古代人们的思维特点有关,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的影响。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缺乏基础理论研究和分析,大多数的农业科技都是根据农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而研制出来的,在技术分析方面缺乏系统的分析,科技成果分布零散,不利于后世对农业科技发展史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自己历来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农业为根本,然而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这种状况离不开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主要致力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思想体系限制了人们思维的想像空间。

篇(4)

【关键词】:生物技术;农业科技;现代化

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

1、生物技术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呈现出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跃上新台阶。

1.1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

1.2生物技术已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1.3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一定能够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2、生物技术在农业科技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一方面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并造就出一代能运用科学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的新农民;另一方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创新机构、创新基地、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建设,建立起新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宏大的、高效精干的、富于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队伍,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科技支撑的重任,把农业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

二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做大量、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在实际工作中,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原则,又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加强领导,善于引导,通过典型示范和科学普及的方式,引导农民自愿地学科技、用科技。防止一哄而起、一窝蜂、一刀切,强迫农民用“科技”;杜绝一些人好大喜功,假科技之名,搞“面子工程”;更要防止某些人借科技以营私,败坏科技的名声。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农业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转变。

三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农业科技要融于世界农业结构的大框架中,只有改变中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实现从粗放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才能支持市场准入,加强出口竞争抵御国外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冲击。相对而言,我国比发达国家的基础差,用于科技投入也较少,虽然20多年来在国家对农业科技的重视下,农村的联产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但依然对农业科技革命的认识、成果应用、转化与推广不够,例如信息不灵、品种不优、质量不高、市场不畅等等。近来还出现了低水平的农产品过剩,劳动力无出路等问题。

四是我国农业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减少与国际农业的差距。加强农业科技进步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从制度上创新,从政策、管理上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在推动国家农业科技进步中,除国家、省、地方农业科技院所挑大梁外,还需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农业科技专家相结合的民间农业科研机构参与。利用粮食以外的畜牧水产品和包括苹果、梨在内水果的国际市场潜力,大力发展小杂粮(花生、芝麻、油料)、中草药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加强政府对农业科技服务、资金倾斜;加强各种农业科技机构的科学研究、病虫害防治培训、科技推广与咨询;加强对产业协会的组织、支持、补贴的力度。

3、在农业科技应用中发展生物技术应采取的措施

3.1农业科技需要重点培育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果蔬、水产品新品种,特别需加强在生物育种转基因克隆、快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3.2加强农业科技信息化网络建设。随着农业信息产品、生态、高效的农业技术在网上,利用以上新技术在农业科技中的应用水平,建设人才多元化队伍,形成多样化的推广体系。

3.3精准农业技术,建设和种形式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协会、创立品牌,规范品种,防治病早害,加工外销一条龙。

3.4加强深加工农副产品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特别要加强农副产品超微细加工技术和产品的设备、技术开发与营销。

3.5大力发展无公害与环境相容的农业科技,保证绿色、无公害与环境相容的动植物保护药品和重大病害防治技术的创新、研制、开发与应用。

篇(5)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 度 经 费

年 度

经 费

1996  21.135

2001  45.04193

1997  15.3857

2002  49.51840

1998  16.6880

2003  55.26226

2000  29.79313  2004  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篇(6)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农业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篇(7)

1.加大力度,促进农业科技发展

在“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全面启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工程,组织实施五大农业科技专项,构建新型农业与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政策创新和投资力度,做大十大涉农高科技产业,做强十大传统农业主导产业,做优粮食与远洋渔业两大战略性产业,科技进步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各项工作都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制定了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等28个与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有关的政策文件,截止到2∞9年,共获国家科技部、省委省政府颁发的l3个全国或全省先进集体奖或优秀奖,组织实施备类农业和农村科技计划项目37s8项,投入科研经费2Q4亿元。同时十分重视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奖励,省政府设立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

2.着重技术,推动科技发展

早在2000年浙江省就开始着手布局,重点围绕种子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制造、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生物质新材料、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蓝色(海洋)农业、林化产品制造、工厂化设施农业、农业信息技术、林业生态与新能源等1O个涉农高科技产业的培育,组织实施符合农业高新技术标准和条件的科研与成果转化项目2366项。据20o1——0。6年已经通过验收的997个项目绩效考评显示,累计投入科研经费36l2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科研投入50l亿元,解决共性关键技术2164项,获专利1181个,制定技术标准534个,研发新产品(品种)1821个,项目执行期内实现农f或工业总产值145728亿元,利税8。22亿元。并通过项目带动和机制创新,用科研项目带动科技企业、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设,用科技示范带动产业培育,据2(E)8年年底的不完全统计,l0个涉农高科技产业的总产值已经突破lO00亿元以上,其增加值占农业GDP的比重明显提高,为浙江省未来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打下了扎实基础和科技储备。

在“十一五”期间,从战略产业、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3个层面,重点加强了事关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水稻、油菜、旱粮等粮油作物;产业基础和生产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竟争优势明显、对农民就业和增收作用明显的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竹木、花卉、蚕桑、食用菌、中药材十大传统农业主导产业以及近几年刚刚兴起,对局部地方农民增收有重要影响的休闲农业、农(渔)家乐、观光渔业、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与推广三条技术路线的集成,浙江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6196、65%和94%,有力促进了浙江省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特别是l0个传统农业主导产业的提升,lO个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70%以上;吸纳农民就业人数达l70。万人,占农村现有人口70%以上;每亩效益均达到15)(30元以上,就业劳动力人均收入都在3500元以上,对农民增收贡献较大,同时推动了浙江省茶叶、竹木、花卉苗木3大产业居全国第一,蚕茧丝绸跃居全国第二,海洋捕捞居全国之首,杭嘉湖平原成为全国三大淡水鱼养殖中心。

3.转换理念,推动“三维”农业建设

近年来,为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打破传统农业科技狭义的概念,浙江农业科技实现由“二维结构”向“三维结构”新型农业拓展;农业传统功能向现代多功能并存的未来农业拓展;传统农业产业向涉农高科技产业拓展;科技管理模式由传统研发项目向研发链、产业链和市场链三链整合产业链项目全程创新管理拓展。重点加快了农业科学研究方向与研究重点的调整,基本实现了从主要追求农产品产量增长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提高、从主要突破动植物向微生物、农田向山地森林、陆地向海洋与空间方向转变;从主要以传统手工操作向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农业传统功能与现代多功能并存的未来农业所需要的科技支撑条件转变态势,促进了浙江省60多个技术领域研发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或部分国际领先水平,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50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2O多项。在“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了现代农村建设科技推广工程,重点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科技富民强县、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和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5个科技促进行动,省和国家4年累计投入科研经费32个亿,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项目1651项。为浙江农民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科技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1.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工程

启内力,借外力,积极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工程。认真做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培育工作,努力向上级申报优秀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并配套一定额度的科研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示范园工程,围绕蔬菜种植、富硒大蒜、畜牧养殖、林果和水产等农业产业中的优势产品培育出优秀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技示范园。选择出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条件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园,以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措施实现农业技术集成,造就有影响力的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对农业示范园区的培育,构建科技特派员创业平台,培养和吸引一批优秀的人才,建立技;和技术服务网络体系。

2.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

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农村中学远程教育网及各级农业信息平台,推广农业新技术。搭建知识进村入户的信息平台,把用户终端拓展到农民家庭。积极建设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服务站点,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信息联盟和信息共享服务机制,开展农村科技成果信息的标准化收集、数字化表达及整合加工、数据库和网络平台的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系统。

3.实施科技程,为由科技主管部门牵头搭建县级科技培训平台,积极协调、调度涉农科技培训,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农业、蔬菜、林业、畜牧、农机等涉农部门分别实施专业培训项目,造就一批乡土科技X:zf、管理人才和能工巧匠。涉农部门要搭建完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平台,以各级科技服务机构、农广校“绿色证书”工程、星火培训基地、“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和“科技特派员工程”等为依托,有效整合备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以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备类培训机构为基础I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三、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1.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支撑和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304项国家奖和省级奖项目,大部分是应用研究与产业化项目,其中技术开发类、发明类、工程类项目占到了总获奖数的三分之二,都是围绕浙江省重点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和重点、难点问题,组织科技攻关取得的成果,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凸显了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如浙江大学完成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项目“电厂锅炉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半干法烟气净化技术”,可实现对电厂锅炉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氢、重金属和有机物等多种污染物的高效协同脱除,近三年累计实现销售合同额达s7亿元;浙江兰亭高科有限公司完成的“废旧沥青再循环利用的成套关键技术”,对推进旧沥青路面料的再生利用技术的发展,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和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二是突出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如杭氧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省一等奖项目“五万等级化工型内压缩空分装置”,通过集『戎创新,掌握了国际最先进的特大型内压缩流程技术,产品成功应用在中原大化、齐鲁石化、大唐国际等重大工程装置上,打破了国外空分厂商对市场的垄断。三是更加关注民生,很多获奖项目与人民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我省为主完成的国家奖中就有“肝移植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节能型饮用水深度处理系列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南方主要易腐易褐变特色水果贮藏加工关键技术”等多个项目。省一等奖中农业和医卫项目占了三分之一以上,中国水稻研究所完成的“优质香型不育系中浙A及超级稻中浙优l号的选育与产业化”项目,大面积亩产达到55o—_60O公斤,2007年省内推广面积达到155万亩,约占全省杂交水稻总面积的22%,省外广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也相继进行了推广,累计增加稻谷Z]3亿公斤,增加产值383亿元,为我国粮食增产增收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2.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产学研合作日益加强

篇(8)

农业科技成果取得突破。近年来江西省不断加快农业前沿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科技对主要农产品供给、农民增收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贡献能力,引领现代农业发展。2007年以前,江西省超级稻培育还是一项空白。如今自主选育、通过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就有7个。一大批良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在全国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些良种每亩可增产60公斤左右,高的可增100公斤。去年12月底,江西省在全国率先开发出山茶油微波萃取技术,并建起年产三千吨、原汁活性茶油综合利用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西省农业科技取得了显著发展,但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其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江西省科技体系总体发展中,农业科技基础相对薄弱,尚存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足。当前江西省乡镇农业科研普遍缺乏领军人才,部分乡(镇)农技站工作人员不稳定,变动频繁,农技工作人员文化素质及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发挥好基层站应有的作用。

2.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广度不够。一是在农技推广体制上还存在一定的政事不分、职责不明的现象。在推广方式上,沿用“技术+行政”的推广模式,很多社会化服务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推广部门除技术推广职能外,执法与质量监测及经营服务等职能难以兼顾。特别是乡镇人员时常被抽调参与乡镇中心工作,难以集中精力从事技术推广。二是乡镇农技推广事业经费相对不足,部分农技推广专项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在职人员缺乏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机会,知识更新滞后。

3.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2011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全省农户的比例仅为18.77%。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当前江西省有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乡镇比重、有实体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乡镇比重、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村比重、参加“公司+农户”的农户比重分别为30.7%、13.4%、10.0%、1.94%,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6.6%、16.2%、10.6%、3.53%。而且除了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村的比重高于中部平均水平以外,其余三项指标均低于中部平均水平。

4.农业科技型企业创新不够。农业科技型企业是具有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的企业,它是联系农户和市场的重要桥梁,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但江西省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力量单薄,高水平人才匮乏,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低,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较少,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同时,部分农业科技型企业管理者还未认识到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本身而非政府部门,因而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集中反映在大中型企业设立专门技术研发机构的比例偏低,资金缺乏导致无力开展科技创新等。

二、“三农”新形势下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江西省农业生产稳中有增,但影响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全省农业基础有待增强,现代农业建设的任务仍旧繁重。在新形势下,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支撑也在科技。

(一)持续增产,发展势头如何延续?———要求农业科技在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突破土地资源约束中发挥更大作用2003年起江西省粮食生产持续增产,至2011年粮食总产达410.5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但同时,农业持续增产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户自发维护保养小型水利设施的意愿有所减弱,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二是城市化、交通、住宅以及工业发展等的占地、导致耕地资源刚性约束逐渐加剧。1978年江西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3820.8千公顷,到2003年下降为3051.1千公顷,下降20.14%。2010年虽上升至3639.1千公顷,但总体趋势仍是下降;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2010年江西省农用化肥施用量为415.1万吨、农药使用量为106530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45491吨,分别较1990年增长45.34%、192.01%、176.91%。化肥、农药等过度使用将对公众的健康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成为粮食生产和安全的隐患。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和土地资源约束问题,实现“靠天吃饭”向“风险可控”转变,最终成为“靠科技吃饭”,发展农业科技是必经之路。农业科技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最具决定性和最活跃的因素,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良种覆盖率的关键所在,是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以及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的保障。

(二)农村“空心化”,今后谁来种田?———要求农业科技在消解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投入趋减的问题中发挥更大作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明显加快趋势。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技能、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离农意识强烈,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日益减少,妇女和中老年人比重上升,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今后,随着用工成本的不断增加,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也将逐渐缩小。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会经历的过程,也是市场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将有力地推动社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发展。但同时,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对农业发展却是极为不利的,不仅关乎“三农”问题,更关乎国家的经济稳定和长治久安。消解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投入趋减的问题,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从根本上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劳动质量,并大力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职业农民”,才是持续稳定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举措。

(三)比较效益低,增收路在何方?———要求农业科技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中发挥更大作用近年来,农民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广。一是国家先后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政策增收成为新的增长点。二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务工成为重要的增收渠道。但与此同时,在农民家庭收入的构成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现金收入增长速度却相对较慢。2011年江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91.6元,比2010年增长19.1%。其中工资性收入是增收的主要动力,增长22.6%。而人均农业收入增长仅为14.4%,不但低于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幅度,更低于工资性收入增长的速度。为保护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其种粮的积极性,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稻谷的收购价格。2004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为70元/百斤,2009年提升至90元/百斤,2011年达到102元/百斤,2012年再次上涨至120元/百斤。但综合分析,主要农产品价格逐年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并不大。靠价格上涨,拉动农民收入增长,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人工费用也呈现逐年上涨态势。农民种粮的成本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相对低下,已使得个别地区出现了抛荒、双改单等现象。发展现代农业,归根到底要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水平,粮食亩产和农业增加值的大幅提高是做大做强农业的基础。从实践看,农作物每更新一次,可增产10%-30%。农业科技进步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可提高两个百分点。在“三农”新形势下,要求以科技发展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提质增收以及节本增收,让农民种地“有利可图”,方能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加速农业科技发展的思考

农业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本文将结合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期盼等方面提出如下分析和思考。

(一)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和引导力度推动农业科技快速发展,首先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一是国家财政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应首先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以改变多年来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状态;二是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政策,鼓励各类农业及涉农企业、民间组织投资那些具有市场前景、可直接转化为商品的农业技术研究开发领域;三是加快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加强对科技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需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一是推动资源整合,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脱节、农业科技科研选题偏离市场需求、农业科技成果实用指向性不强等问题。重点放在作物育种、农业生物技术、重大病虫害防治、生态农业技术等领域上。二是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使现代科技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阶段迅速地渗透和扩散。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关联产业不断壮大,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产业链系统。

(二)解决好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当前农户与农业科技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2010年,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建立江西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课题研究组,通过对江西47个市(县)149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省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仍较传统,主要方式为收看电视、邻居以及亲戚朋友介绍,占被调查农户的半数以上,而“技术示范、观摩”和“走访推广部门”的比例仅分别为11.41%和9.40%。[5]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是关键。一是切实做好“一个衔接两个覆盖”,即确保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有保障,待遇有提高,工作积极性有提升。确保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办公有场所、工作有经费、下乡有工具、服务有手段;二是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手段之一。建立权威的农业科技信息网,利用网络平台提供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继续做好农业科技电视频道,并通过手机短信等为农户提供农业科技信息;三是大力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等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篇(9)

一、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以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开发节本增效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促进种植业生产和产品标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加强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大幅度提高育种技术水平。加速优质、高产,专用作物新品种、新组合选育。按照优化品种、品质和优化布局的原则,加快有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主要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加强良种快速繁育技术开发,推动良种产业化,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丰富多样的良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综合生产技术体系,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研究开发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建立适应不同生态区的生产模式,大幅度提高我国土地生产力水平。

二、兴建农业科技知识园区,推进高科技向农业的转化。

以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机构为依托,积极引导农业合作组织、科技龙头企业、私人企业及外商入区。科技园区应充分利用人才、技术、信息等知识资源,做到“三高”即高素质人才、高科技、高转化率;“三集中”即集中投入、集中研究、集中开发。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

这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枢纽,也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道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优先发展一批生物工程、农业信息、节水灌溉等辐射和渗透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对种子、生物制剂、生物农药以及微生物肥料、饲料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扶持民办科技组织,发展科技咨询机构,强化国家农技推广体系。鼓励农业、工商企业与技术部门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科技型企业,开发科技成果,促进科技农业化和农业科技化进程。

四、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

种质资源是农业的物质基础,目前各国都在重视生物多样性,强化种质资源的搜索、保存、评价和利用工作。同时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和有效利用水资源。重点是通过土壤培肥和科学施肥,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创造作物生产的最佳条件,提高土地生产率。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和生长季节,进行喷灌、滴灌、根灌、渗灌等微灌技术的普及研究,发展节水型农业。

五、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行动,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

加速农产品加工业科技进步,推动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实现生产规模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继续建设好星火技术密集区,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的研究。农产品的加工处理作为农业生产的延续和深化,是农业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产品不断增值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重视食品工业的开发研究和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环节的研究,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

六、实施农业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科技行动,推进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与开发,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七、扩大农业科技引进。

篇(10)

一、加强领导,重视农业科技工作

关累镇是一个山区乡镇,由于受制于地理、环境方面等原因,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率相对滞后发达乡镇和坝区,农民劳动力素质低,全面组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任务十分艰巨和困难。我到关累镇任职后,身感责任重大,工作上从不敢丝毫懈怠。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思想上牢固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务实科技兴农战略组织实施,把科技工作列入我镇重要日程,加强科技组织机构建立和领导,为全镇农业科技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开展科技宣传活动,提高社会科技意识

科普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点之一。工作上,以“三个代表”和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经常组织农业、文化、卫生教育、水利、林业等工作人员,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群众性科普活动,提高全镇各族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协调县科技局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年6月中旬,根据县科技局科技下乡活动的日程安排。为了开展好这次科技下乡活动,切实落实科技兴农战略深入到农村,增强农民群众对科技致富的认识,从根本上转变民众的传统思想观念,使农民群众真正得到科技的实惠。我站在全局的高度,在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的选点方面,结合全镇实际,作了认真分析和研究,并对全镇五个村委会的科技下乡活动放到藤篾山和坝荷两个村委会,举办了两场科技下乡活动。主要是开展科普挂图展、赠送科普书籍、科普咨询等活动。

(二)协调农场,举办民营橡胶技术培训班,增强农民科技管理水平。关累镇民营橡胶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全镇种植面积10万余亩,每年割胶面积递增很快。但由于我镇部分胶农不尊重科学管理,不懂运用科技知识,在全镇民营橡胶栽培、管理和割胶等方面,不仅增加了劳动强度,劳动成本,而且,胶产量不如农场,并造成了极大橡胶资源浪费。针对,当前全镇民营橡胶科技管弱的问题,为了提升民营橡胶产业,依托农场技术加快民营橡胶健康发展。年上半年,我本人多方协调农场和县乡镇企业局,举办了期橡胶技术培训班,授教育人数达2500余人,主要培训了栽培、施肥、管理、割胶等新技术。通过以点带面的培训,辐身到周边农民提高橡胶新技术管理的认识。

三、精心组织,认真抓好一批科技项目推广工作

(一)是科技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民种植、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掌握上

(二)是生产技术、设施农业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为主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科技进村入户行动,使全镇农民群众真正得到科技的实惠。年在农田水利改造方面投入资金达76万元。

(三)是加大优质农作物推广工作,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认真作好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鼓励引导农民购买农机具,提倡农业生产半机械化,降低生产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全镇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108台,农用犁耙机械160部。

(五)是抓好农村良种禽畜推广工作。

(六)是加强科技组织机构的建设和领导。

(七)是积极开展科普卫生知识宣传工作,特别注重做好传染病、与日常生活有关病症预防。

(八)是举办勐腊县民营橡胶割胶技术职比武大会。

(九)是“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工作方针,加强禽流感和橡胶蚧壳虫害防治工作。

(十)是关累镇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建立。

年全镇科技工作计划:

一、建立和完善全镇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建设,主要是充分利用我镇现有微机电脑,定期向农民群众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千方百计地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部分村民小组开展农业科技信息化示范工作。

二、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积极探索政府科学引导,市场高效运作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科技建设,认真落实国家星火计划,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充分调动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技术力量,相适应推广动植新品种造育,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健康养殖技术,优质茶叶技术,农业半机械化、无化害产品、优良禽畜高产、优质、高效养殖技术等农业关键性增产、增效技术。

结合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时机,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能够很好地服务三农,满足全镇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强烈愿望,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关累镇科技经济协调发展。

三、加大对科技工作经费上的投入,积极开展科普宣传、科普活动和农业科技技能培训。

篇(11)

二、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现代农业中的“高产、优质、安全、生态、高效”等这些要求相比较而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的,主要表现为不全面、不配套、不平衡、科技支撑等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不够等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的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缺乏统筹,配置效率不高。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相对独立运行,科技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机制不完善,在立项方面过于强调竞争,选题偏离生产需要,弱化协作,农业科技的整体合力不强,没有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科技研发存在着“头重脚轻”现象,即研究强推广弱,上面强基层弱,农业生产得不到科技的有力支撑的现象较为普遍。二是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如种业上,除“甬优”水稻系列品种外,其他作物上育成的品种很少,蔬菜、家禽品种主要从省外引进。农业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对农业设施装备、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研究少,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明显不足,以节水、节能、节肥、节本技术为主的成系统的栽培技术还未得到普遍应用。一些重点领域技术成果还比较缺乏,单学科、单专业成果多,重大跨学科和影响全局的大成果少,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三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利用率不高。由于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条件比较薄弱,基础还不够扎实、力量也比较薄弱、农科教、产学研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农业方面的科技成果的转换率比较低。农业社会化的相关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备,农民的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人员在技术服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对于农民的培训缺乏相关的针对性,而且培训的对象多是老龄化,培训的内容也大多是教条化,培训过程中形式比较单一,这些都会严重的影响到科技的应用。加上农业具有一定得风险性,这一情况就会导致农民既想迫切的希望得到最新的技术,但又存在着矛盾那就是不愿意承担示范试验过程中所具有的风险,这一问题也就增加了技术推广的难度。四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力量不足。科技创新的工作还是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相关农业科技建设的队伍总量不够、结构还不够合理,同时也缺少一流的专业团队和领军的人物,在相关的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很难有重大的突破。农业的科技才人储备不足,很少有大学生愿意从事农业生产领域的工作,即使是可以引进相关的人才,留不住、发挥不了作用这一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三、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

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领域是:注重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突出高效生产技术、农业种业发展、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有害生物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两个大的方面,并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精准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一)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体系建设。

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和体系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主体,必须要得到巩固和加强。一是要加快构建“一体多元”的农技推广新体系。二是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继续加快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要在项目、经费等科技资源的配置,以及重大项目立项、成果评价、激励措施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联系沟通制度,激发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加快基层农技人员的培养,广泛开展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完善学术交流制度,继续开展“十佳”农技人员评比活动。把社会化服务农技人员纳入农技推广体系范畴,加强培训和管理。在项目支持、职称评定、社会保障、技术服务、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