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素质教育行业前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07-02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逐步认识到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并于2006年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经过四年的试点探索,目前已在机械、电子信息等10类专业领域的102个专业点开展了专业认证,初步构建了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同于以往的专业评估,它并不看重某些突出成绩,而是要对整个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考量,以确保每一位毕业学生都是国内外互认的合格工程师[2-3]。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使命是将接受了基础教育的刚成年的学生培养成符合国家要求、社会需求的人才。根据大学间不同的自我定位、生源质量、教学专长,人才培养模式应截然不同。国内第一流大学,毕业学生大多会进一步深造,应注重培养他们的理论分析和科学研究能力,使其成为高素质研究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毕业学生大多直接进入对口企业,应注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使其成为应用型人才。而作为一本重点院校,中国计量学院,将人才培养定位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是符合当前工程教学改革主题和我校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路径。
二、光电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十项基本要求,包括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方法;创新意识和研究开发能力;法律法规知识;组织管理能力、团队能力;适应发展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国际的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等。因此,我们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学生发展、师资队伍四大方面对光电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1.建立课程结构比例科学、满足预期毕业生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针对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实施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行业和产业的需求,有明确的服务对象。我们采取多形式的调研、邀请相关行业和企业界人士参与讨论、选派教师深入企业锻炼等形式进行。通过针对国内外光电学科和长三角暨浙江省光电产业布局和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找出了目前光电类产业急需人才的专业素养要求与学院现有专业培养目标的差距,汇编的调研报告成为企业人才需求的一手资料,受调研企业积极配合,并对我院能够与其沟通人才需求而感到欣慰。当前,专业类课程约为总学分安排的40%,根据以上调研结果,结合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课程进行删减,相关内容的课程合并。增加应用性课程和前沿技术课程,体现了光电学科的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约为总学分安排的25%,包括五大模块,即课程实验(含课内实验和独立设课实验)、大型综合设计(课程设计)、实习教学(金工实习、电子实习、生产实习)、创新训练(学科竞赛、课外科技、论文专利等)、毕业论文(设计)模块。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
2.建立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相统一的教学模式。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常常忽视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内在联系。在理论课程中过度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过分强调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深度,忽视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环节中过分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忽视其背后的理论内涵。但是,为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将二者有机统一,让学生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理论课程的教学侧重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广度,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岗位适应性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注重讲授有现实需求的专业知识。同时,利用鲜活的实际应用例子和匹配的课程实验让学生能够结合应用学理论。以光电专业的骨干理论课程《信息物理基础》为例,我们改变了以往讲授纯理论半导体知识的局面,结合当前热点的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产业,讲解切合实际需求的新鲜专业知识,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在实践环节的教学方面,建立起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精神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给学生创造较大的探索空间。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注重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回顾和提升,并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理论分析和解释。
3.采用多种方式全方位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建立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的制度,发挥学院的科研优势,以新苗人才计划、本硕创新、开放性实验项目等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以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学院创立的学科公司、学院参与的LED产业创新联盟等社会实践平台为依托,积极推动学生参与校外学习、实践和创新。以光电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为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潜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仪器设备网络、数字图书馆、交互性学习系统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搭建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使学生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享受最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并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4.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加大了教师的培养力度,组织任课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召开经验交流会,定期旁听优秀教师授课,给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教师素质持续提升。制订专业教师队伍的进修、科研和发展规划;注重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教师队伍的多元化,选择一定比例的行业、企业的一线专家为兼职教师,引进有工程背景的教师。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教师在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也对一定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可将自己的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产生新的课程亮点。学院已有多名教师被选派至相关的企业单位和行业学会,如杭州中宙光电公司、浙江省照明协会LED专委会,并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最新的工程教育知识。另一方面,学院要求教师不仅对学生进行理论、实践课程的讲授和指导,还要担当起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一方面,要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背景有充分了解,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学”,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为学生穿针引线,帮他们找到实习、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结束语
总之,我校光电学科利用申请和接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契机,自主推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和专业知名度,明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起“思想品质好、综合创新能力强、视野开阔适应性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体系的培养模式,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创业就业竞争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吴启迪,稳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摇提升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9,(2).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22-02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突出的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特别是专业实际操作能力教育。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不断地改革完善。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许多高职院校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三年制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能够适应现代旅游业、服务业工作岗位需要的,具有扎实的旅游行业日常管理必备的基本技能,掌握旅游、酒店行业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礼仪风范、外语沟通能力并具有良好敬岗爱业、团队协作、交流沟通、自主学习、健全体魄、创新创业等方面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学校不仅要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更是要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行业发展的、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等职业素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本文试分析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加强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提出加强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够,职业教育过分突出“职业属性”。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世界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经过两个世纪的改革和探索,21世纪我国高职教育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只注重培养规模、教学科研设备投入等方面外延式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水平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等教育内涵方面的建设。一方面,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受“高职院校就是培养会技术的工人”思想的影响,目前部分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过分突出“职业属性”的“快餐式培训模式”教育,导致高职教育过程只注重职业技能,轻视综合职业素养,忽视人文素质培养,教育过程完全脱离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高职生是从义务教育中直接招上来的,因为只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许多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知识都没有获得,而旅游行业的综合性、人文性特点却要求其从业者拥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素养,如具有较广博的文学、哲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教育要在课程设计、教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真正做到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并重,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第二,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方式单一。目前旅游管理类课程设置上过于偏重管理类、经济类和实训课程等专业基础知识,轻视人文和通识课程知识,培养出的学生知识面比较窄、综合素质偏低。
第三,由于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致使许多学生的学习重点大部分集中在专业技能等专业知识方面,而忽视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学素养的养成。很多学生将语文、文学鉴赏、历史等基础课程视为“副科”。对于人文教育的冷漠,使得学生的许多素质能力缺失,如兴趣爱好不广泛,文字和口头表达不流畅,想象力缺乏,感性思维、形象思维能力差等,导致在初次就业时没被企业“看上”,再次就业是“劳力”的高职生就业前景不广阔的局面。
二、加强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加强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旅游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更加重视知识的有用性和广博度。由于旅游的审美特性决定其与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仅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土人情文化底蕴,而且自然旅游资源也具有丰富的人文文化。旅游业的文化特性对于旅游从业者来说,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还必须对历史知人文知识、地理文化、民俗文化等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渗透人文旅游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中外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关于人文科学方面的常识的基础素质,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人文教育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人文素质培养,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内涵、综合能力素质、价值观取向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文素质培养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加强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发挥第一课堂的主导作用,把文化素质教育引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设置文化基础课程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丰富全面的人文知识,提高旅游专业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视度。在教学计划中加强专业文化公共基础课、传统文化艺术选修课和文化修养的自修课的设置,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知识,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文化底蕴的兴趣和热情,加强职业素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体系不可能由两三年的高职学校教育来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做好引导,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浓郁的知识内涵,让学生真正领悟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形成独立学习人文知识的能力。
(二)通过第二课题即课外活动的开展构建学生的人文精神系统。有组织地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情操,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如开展旅游礼仪表演或比赛、演讲比赛、经典散文诵读、摄影展出、自行车慢骑活动等,此类校园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年龄特点,学生们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同时,可以组织一年一度的旅游文化艺术节,即提高学生的旅游艺术鉴赏能力,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举办各种人文、民俗文化讲座,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为学生开设科技、文学、书画、摄影、影视鉴赏等方面知识与技能讲座;开展主题班会、辩论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通过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促进人文素质的养成。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所学的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并成为其思想意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自觉形行为。在新学年入学之初组织学生前往参观酒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行业相关部门与企业,通过参观、市场调研、座谈等方式使学生对今后的行业前景、岗位要求以及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前往景区、旅行社、酒店等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践,这对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对行业文化底蕴的认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静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与教育[J].商场现代化,2006(9)
[2]马婷婷.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与职业意义[J].管理,2012(10)
[3]刘华,曾九江.高职旅游人才职业素质结构域人文素质培养[J].职教论坛,2012(8)
一、我国教辅市场的现状概述
我国的教育市场是比较广阔的,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关注是非常多的。教辅是一个市场需求量非常大的领域。而且各个出版社都会以提高经济收益为切入点对教辅进行编辑。所以要想让教辅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服务,应该先让素质教育概念在教育领域进行普及。教师们如果能对素质教育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会有对教辅的需求。教师对教辅的需求也是比较大的,教辅在进行编辑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教师的参考意见。更要根据学生们的学习特点,现状以及教育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编辑。这样才能编辑出一本科学化的教辅。这对于学生们的素质教育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突破。教辅对学生们的素质教育应该有更多的涉及,我国的教育领域应该体现教师教学的教学质量,素质教育中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学生们在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辅有一定的需求。教辅市场的前景是一片光明的[1]。
二、教辅市场中竞争激烈对教育行业的主要影响
我国教辅图书印刷量是比较大的,市场需求目前来讲是比较稳定的。更新教辅内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低。对于出版单位来说,稳定的受众人群是固定收入的主要来源。教辅市场的竞争对于图书行业来会是一个非常重要激励。图书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就是市场竞争。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诱人的利润空间会让众多出版社以及民营公司参与到教辅出版当中。很多培训机构以及教辅策划机构也会对教辅编辑工作进行插手。当前的教辅市场需要针对学生们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进行分析,这样才能编写出更加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辅内容。教辅的品质是市场竞争中重要的因素。图书市场中的竞争将通过品质来体现。出版市场应该让市场竞争中存在更多的活力。我国的素质教育应该被提上具体的日程,学生们的素质教育需要和知识教育同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在全国正式开展,教辅也要进行参与。教师要和学生们共同使用专业的教辅,这对于素质教育开展是非常有利的[2]。
三、教辅编辑如何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
河南省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发展迅猛,亟需旅游专业人才为之服务。中职旅游教育作为培养旅游行业一线服务人员最主要的力量,尽快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就如何在河南中职旅游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提出几点建议。
一、在河南旅游高等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1)在招生体制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很多中职院校正在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尤其是旅游专业招生更是举步维艰。稳定、体面、有地位等传统的就业观,社会对学历日趋狂热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报考志愿时的意向,而具有不稳定、薪资水平低、社会地位不高等就业特点的旅游业就成了冷门专业。河南省很多中职院校在招生时采取了给每位教师硬性分配招生任务,完不成招生计划的教师要受到相应处罚的措施。也有院校设置“招生专干”岗位,派专人到各个市、县的初中学校常年招生。由于招生难,旅游专业的学生便没有分数限制,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基础教育、思想偏执、品格不完善、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缺点较多的学生占大多数。
(2)在教学组织管理方面。中职旅游教育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生源严重不足。政府不重视其发展,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不足,造成了师资力量匮乏。从业教师专业性不强,课程设置不科学,学生动手能力差,毕业后进入旅游业一线工作的专业素质和技能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目前河南省中职教育的教学组织管理远不能适应旅游专业素质教育的需要。
(3)在实践教学方面。旅游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目前的旅游中职教育仍是理论课为主,实践课较少。“校企合作”只是流于表面,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无法及时运用到实践中,理论知识与市场需要的技能需求脱节。我省的中职旅游教育实践时间只有半年,只设置了3个月的实习时间。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理论基础差,但是动手能力强,如果无法扬长避短,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定无法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是中职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4)在教学师资方面。我省旅游教育在国内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与广州、深圳、珠海、扬州等中职教育发展较好的省市有较大差距。很多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教师都是从历史、地理等专业转过去的非专业教师,对旅游专业知识是现学现卖,旅游教育教学方法不熟悉,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套用过来,忽视了旅游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
二、在旅游中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改革现行的招生体制,拓展招生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石。①政府加大对中职旅游教育的扶持力度,增强招生、就业引导,扩大中职旅游院校生源。由于地域差异,河南市、县级的中职院校还存在资金匮乏、设备设施落后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是旅游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对旅游专业实训室、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规模要求较高,各市、县的政府应当从资金和政策上加大对中职旅游教育的投资和扶持,扩大招生规模。②学校和社会加大对中职旅游教育的宣传力度,改革招生体制。学校应积极宣传旅游大发展理念,向社会推广旅游人才的就业优势和广阔的就业前景,解决学生选择旅游专业时的后顾之忧。旅游中职教育招生应是学校、社会齐参与,让公民的择业意识实现“参加旅游”―― “选择旅游”―― “为旅游服务”的转变,招生体制从被动招生变为学生主动选择。
(2)在教学中采用新的方法,是中职旅游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利器。①案例教学法。多用精彩的案例,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导游业务地陪工作流程中,可以用一个少林寺地陪导游带团流程的案例来进行引导和讲解,从而完成素质教育中提高理论知识积累的目标。②录像教学法。录像教学法的最大优点就是有效地解决旅游实践教学中时空局限的问题。例如,在《河南导游基础》课中,可以放映少林寺、龙门石窟等视频录像。
(3)加大师资力量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拐杖。①提高现有专任教师的素质。学校应选派教师进修,提高教师素质。我省的职业教育发展较慢,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到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日本等国家进修学习,把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引进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业务技能可以达到和国际接轨的水平。②聘请兼职教师,扩充教师队伍。聘请的兼职教师要进行严格把关,要把学历和知识系统的完整性作为选择的重要标准。兼职教师在行业内要有一定的知名度,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并考取旅游专业的教师资格证书。
(4)实行1+1+1教学体制,走校企联合办学道路,是实施素质教育必由之路。试行“1+1+1”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在校第一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和认可的意识;第二年理论学习与校外短期见习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养成教育;第三年步入行业,在市场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树立“扎根旅游”的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曾志兰.试论我国旅游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教育评论,2003(6).
[2]赵鹏.美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1998(6).
[3]余昌国.关于旅游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5(6).
[4]张慧霞.高等旅游教学改革的战略构想[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9).
[作者简介]王平(1972-),女,北京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素养教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哲学。(北京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全球化时代中西方人文精神融合的哲学思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lZXC00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69-03
本文力图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以后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培育提供事实依据及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北京财贸职业学院2008级毕业班学生540人为调研对象。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发放有效问卷570份,收回540份,问卷有效收回率为94.5%。
2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从问卷调查、提纲访谈、数据处理三个方面展开调研,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合了众多学者的基本观点,围绕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两个方面进行问卷设计,作为定量分析。同时,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又从人文知识、人文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四个维度设计了相应的访谈提纲,以作定性分析。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了Excel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现状调查
1 人文知识。人文知识属于意识范畴,是人们在接触、了解、改造自然、社会、思维,创造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透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形成和掌握的关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关系、人文现象、人文活动。人文文化,人的愿望、人的作为、人的成就的认识成果和观念形态的总和。在关于高职院校的人文氛围的问卷调查中,22%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人文氛围浓厚,48%的学生认为人文氛围一般,25%的学生认为学校缺少人文氛围,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处于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的状态。学校人文氛围淡漠,人文素质教育的失落是比较明显的。在关于学生获取人文知识的主要途径的问卷调查中,28%的学生是通过课堂教学,49%的学生是通过书籍与网络,14%的学生是通过校内讲座,6%的学生是通过学校社团,3%的学生对人文知识的获取还处于一种无组织的状态,人文专业课效果的满意度还远远不够,学院人文知识教育还没有达到学生的要求,还无法满足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状况。在关于学校开展的人文知识活动效果的问卷调查中,23%的学生认为活动效果好,能提高学生素质,67%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人文知识活动效果一般,5%的学生认为活动效果很差,无法提高学生素质,5%的学生认为不好说,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学校的人文知识活动和学校社团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2 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属于品质范畴,不同于人文知识。人文素养直接体现的是人们心理品质的状况和变化,人文素养只有通过对事理的感悟和实践的锤炼才能养成。在关于你认为专业课教师是否需要把人文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的问卷调查中,64%的学生希望专业课教师把人文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去,3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讲清楚知识点即可,4.8%的学生认为是无所谓,这说明有些专业课教师对人文素养融入的方式和方法还不太了解,或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只是人文课教师的事情,和专业课关系不大。学校在日常教学中最重视什么的问卷调查中,14%的学生认为是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38%的学生认为是强调专业技能知识,19%的学生认为是强调学生的就业率,27%的学生认为是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看出,学校相对重视专业技能知识,而相对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关于用人单位看重的高职学生的素质哪项最重要的问卷调查中,75%的学生认为,当前用人单位或企业最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25%的学生认为是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团队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企业可以接受一张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白纸,但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品质却决定了这张白纸的优劣。
3 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验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研究分别从学生的专业定位与自我认同、职业技能、职业前景等几个方面展开。关于专业和自我认同的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和自我的认同程度是推动学生有效、持续学习的内在动力。在选择专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70%的学生选择了好就业,18%的学生选择学到技术,8%的学生选择的是个人兴趣,4%的学生选择是容易毕业。这说明学生在选择专业类型时,目的性很强很明确。是否喜欢自己的专业各年级的选择不大一样,其中大一的新生有76%的选择喜欢自己的专业,大二、大三的分别为86%和91.9%,这说明年级越高,学生对专业认同度越高。统计数据说明学院专业设置能满足社会需求,专业的社会认同度高。关于职业技能培养的问卷设计了五种职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选择的是实践操作能力,ll%的学生选择的是独立工作能力,8%的学生选择的是为人处世的能力,15%的学生选择的是学习能力,3%的学生选择的是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总体趋势。关于职业前景预测的调研显示:84%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较有前途,7%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很有前途,6%的学生认为没有前途,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多数学生对学院专业的肯定,也反映了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前景的乐观态度。
4 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中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并在个人从业的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将职业道德界定在二级指标进行考察。这五个指标分别是敬岗爱业、服务意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并辅之以行动进行测量,以揭示其职业精神。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在遵守规章制度、工作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意识与表现,而在改革创新这个层面,意识和行动程度就较低。同时,学生在责任心方面的意识和行动能力普遍较高,但在职业价值测评上,66%的学生表示会更多地考虑个人在工作中是否有更多更好的发展。大部分学生对职业价值的认识模糊,尤其是个人发展与行业发展的关系,学生的认识水平普遍较低。在体现职业道德的服务意识方面,86%的学生表示对自己职业定位比较准确,他们能够明确自
己在企业中的服务定位,并愿意从基层做起并做好,以自己的实际能力获得企业的认可,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多数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意识,96%的学生表示今天的岗位工作不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而是要靠一个团队的共同协作,个人要有良好的交流和合作能力。90%的学生能够服从团队安排,93%的学生表示,在自己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做到兢兢业业、认真负责。
三、导致高职学生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缺失的原因
从以上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消极影响。当前,整个社会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缺失,造成当代大学生心态浮躁、精神空虚、自私自利、缺乏爱心。社会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思想影响了高职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更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而相对弱化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培养人,而不是“制器”,高职教育不仅要传授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富有前瞻性的思维方式,一种创新精神,一种价值观,给学生以人世启迪,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对待自然、社会、他人和自己。
2 社会就业压力大掩盖了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价值。虽然高职大学生在各行各业中都已崭露头角,但是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那种使命感还没有普遍在学生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压力大,导致许多学生在求职和就业中考虑更多的是怎么把自己的小家庭、小日子过好,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为他人服务的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缺乏。因此,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上,既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要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他想干什么、他能干什么、国家需要他干什么、社会能给他提供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等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明确、科学、务实的职业观和就业观。
3 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分离,各自为政。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传统意识:人文教育应该由文科教师担当,而与专业课教师关系不大,因而在专业课教学中很少涉及诸如文学、哲学、伦理道德、法律、环境伦理等课程内容,在基础理论课教学中也很少有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尚未形成合力。然而,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的提升,绝不是某种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拓展,它应该是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四位一体的能力结构,追求职业精神和人文精神深度融合与内化,并在职业工作中追求全面发展的高尚人格,以达到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发展目标。
四、高职教育创新应注重构建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融合的现实平台
主要应从加强各类课程体系开发、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和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等方面入手,通过日常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课堂内和课堂外相结合、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结合,以实现高职学生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融合的全方位化和全过程化。
1 加强各类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教学主要是从知识层面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这类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开发,应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职业生涯发展和人格健全为价值导向,并通过相关课程开发、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通过人文基础知识的传递,直接应用于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形成与人文教育密切相关。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层次和鉴赏品位。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学习,适应社会与市场不断变化与发展的需要。
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职业道德课程主要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建设,进一步充实课程内容,巩固其在素质养成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使其作为必修课的核心。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内涵。
专业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与职业和岗位相对应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将学生职业素质中必备的各方面能力,落实到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过程中,在专业教育中体现职业素质教育。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2 增强校园文化感染力。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培养人,通过文化活动、体育、心理、社交等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等,给学生营造丰富多样的课余生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树立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爱国情结,并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精神动力。
文体活动的丰富性。学生通过学院组织的各种丰富的文体活动,以比赛、演讲、竞赛等方式,锻炼自己,促进人际沟通与交往,促进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养成与提升。
社会实践的直接性。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见证成长,还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
环境熏陶的引导性。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氛围要营造出行业和职业的元素,如校园的大门、校园的建筑、校园雕塑、景观甚至通道和场馆都要着眼于行业文化环境的构建与呈现,使学生在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中,在不经意间得到了启迪和感染。
3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各类技术都有其行业认同的文化。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学生毕业以后主要面向行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学生在毕业时要得到行业的认同,在校期间就应该了解行业文化,并不断地灌输使之认同的行业文化,培养行业的职业精神。
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一方面将校园和课堂延伸到企业生产一线;另一方面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如订单式培养模式、共建基地模式、嵌入式模式等。在校企双向交流中不断充实高职学校文化内涵,突出行业技术特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075
所谓的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高职教育的改革以及发展重点是:将人才培养从过去单纯注重职业能力升级为注重综合素质。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提高全体学生基本和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一致性。那么,当今社会,透过美容美体专业如何了解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面临的情况以及其在未来如何发展?
一、从美容美发专业透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
1.以全面发展为起点。
美容美体是一种适应社会消费需求而新兴的专业,由此决定其专业课程在设计和安排上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对应,为此,在教学方面,专科美容,实战美容以及研修美体成为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专业理论知识,疗法与技法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培养。同时,针对美容美体专业学校引进资深美容老师,专心研究新式的教学方法,秉承技术优势,追求高品质的教学效果,在激发学生潜力的同时综合培养学生的内在与外在知识,力求将学生培养成全能人才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美容美体学生在充分了解本专业的知识基础学习和就业前景后,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与老师密切交流,在学习中能够根据自己的缺点制定详细的计划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到术业有专攻,使自己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使自己具备独特的技能,为将来的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切全面体现了高职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起点。高职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将人作为被教育的对象,同时帮助人获得发展的教学活动,而高职素质教育的最深层含义就是科学发展的观点,培养出不仅拥有过硬专业技能的专职人才,并且还是能够完全融入社会环境与自身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人。
2. 需求多层面。
(1)满足社会的需求。
当代中国,美容大势已是来势汹汹,势不可挡。源于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亦在逐步提高,伴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和形象的重视,对美容美体有强烈需求的消费者数量在翻倍增加,美容美体行业已经成为吸纳众多从业人员的行业之一,社会对从事美容美体的人员需求大,为满足社会各种消费需求,职业院校开设美容美体专业,培养美容美体专业人才以此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从职业院校毕业的专业学生在经过系统的培训之后掌握了美容美体专业技能,亦能够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填补了社会需求的空缺。如今,伴随经济发展,社会用人结构发生很大的变革,随之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专业人才向社会输送众多中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以此满足社会需求。
(2)满足学生自身的需求。
高职学生所处的阶段是人成长关键时期,也是由学生身份向拥有职业专长外加综合素质的社会人士转变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爱好兴趣广泛,学习能力强,能够主动接受外来事物并化为己用,可塑性强。高职院校在开设课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爱好和需求。如今,高职院校开设的美容美体专业应用性和实用性强,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够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其自身的需求。所以,怎样使学生实现真正全面的发展、建立自主的进步需求,这是高职院校在保证学生生源之后在实行素质教育中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3)满足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需求。
在如今的美容美体专业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同时学校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开设选修课的形式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坚持内涵发展,严格执行教学质量标准,采取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立求提高学生的其他能力和水平,实现高素质高能力的双重教学培养目标,以此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人才培养目标,为促使这一目标的实现,学校应当将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需求紧密联合起来,高素质与高技能必须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元素,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无法分割,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相辅相成,而这一目标在高职院校开设的美容美体专业中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二、从美容美发专业窥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发展探索
1.高职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在美容美体专业上得到充足的体现。美容美体专业专业性强,就业方向明确,毕业的学生将来会从事美容美体培训学校、美容美体连锁机构、会所和养生会馆、美容形象设计公司、广告公司、电视台、影楼和彩妆专柜等。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其重点在于为本行业内的经济建设服务,以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中心,创立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将所设专业、具体行业发展、社会需求作为总方向的高职素质教育系统。高职院校在素质教育方面虽然和普通的本专科有相同之处,不过其仍然具有自身独有的特性。其独特性在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上与普通本专科院校不同。所以,基于高职教育的特有属性,造就了将各个专业、众多行业的实际需求作为方向的素质教育体系。
2.素质教育的关键点。
(1)关键点之一―转变素质教育的理念。
目前在中国出现用工荒的现象,究其原因则是需与求的不对称。面临此种状况,高职院校应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始终贯彻人才培养盯住市场需求、办学方向盯住市场走向的方针,建立极富高职特色的针对性素质教育系统,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得以达成,提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型高素质人才。而美容美体专业则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们对美与健康的消费需求,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在不断转变和发展。
(2)关键点之二―融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
(一)当前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人数上看,专业的旅游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到2015年,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1490万人,其中,直接从业人员为174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为9750万人,年均增速8.65%,比2010年增长51.38%。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在校生培养不仅包括本科生教育,甚至包括专科、研究生学历教育培养人才数量远远跟不上旅游业发展脚步。其次,专业型人才数量严重缺乏。我国旅游业发展不仅包括国内旅游业发展,更要包括国外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的国内发展不仅指自然环境为主的旅游业的发展,还要包括其他类型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专业的了解国内、国际旅游情况,熟悉各种不同类型旅游景区发展特色,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创新型的旅游人才严重缺乏。再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历教育开展时间尚短,人数有限,而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需求行业从业人数众多,因此,导致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给我国旅游业发展带来了隐患。
(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历教育与旅游业行业之间存在“供需错位”
我国旅游业从业人数尤其是专业从业人员缺口巨大,整体行业素质亟待提高,而我国各级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前景应当非常良好,但是,具体情况却不是“供需双赢”,而是出现了“供需错位”。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历教育与行业“供需错位”。从旅游管理本科生课程设置来说,传统的本科学历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包括外语、计算机、体育、语文、数学、专业课知识等多方面的知识的培养;同时,课业成绩的取得多以分数取得的方式,要求学生达标方能毕业,取得学历。从专业设置的出发点来说没有问题,旅游业专业人士确实需要掌握多种技能和培养多种素质和能力。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更多的课程设置和分数设置把学生限定在追求分数的努力当中,并没能区分出主次专业的培养,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认识不足。其次,本科生的“眼高手低”也是“供需错位”主要原因之一。第一,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很多的本科生家庭从小的家庭教育就是“多动脑,少动手”,“享乐在前,吃苦在后”等,因此,注定现在的九零后等本科生动手能力偏差,吃苦能力不行,“眼高手低”。第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加重学生的“眼高手低”。本科生学历教育的头两年被称为基础教学阶段,重要学习公共课,包括外语、政治、体育、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以及一点点专业知识。因此,在这宝贵的学习时间中,学生们都在继续“高中生”的学习状态,实际的社会生活实践课程几乎没有。等到后面安排的教学实习的时间很短,学生们还没有对旅游行业有个整体的从书本到现实的过渡过程,就已经结束了实习,进入工作选择状态。而实际的工作生活又和学生时代完全不同,这也就造成了“供需错位”。
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培养要与社会接轨,培养适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
(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需要调整
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要求,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专业人才,需要对现有的本科生的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加以调整。将本科生的学历教育目标从当前的培养综合性人才改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与行业需求接轨的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将两年的综合知识学习转变为一年,或者转变综合知识的考察模式,由考试模式转变为考察模式。将学生的精力从书本教育分数教育中转移解放出来,让大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接触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当中,在此基础上,自行决定专业的去留问题。而留下来的学生则会更加珍惜学习机会,更有热情去搞好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其次,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本科学生的实习经历是非常宝贵的。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的起到让高高在上的天之骄子们体会到人生百味的作用,体会到未来工作的辛苦和人生的不容易,从而使大学生们更加珍惜人生,珍惜机会。同时,本科生的实习环节不能从“一而终”。就是本科生的实习应该有机会接触到旅游业的各个环节,能够让学生真正把课本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环境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大学生自身找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在未来的学习时间得以改善。当前,本科生的实习更多的是在某企业在一个基层岗位“从一而终”,充当了某企业的临时的便宜劳动力。
1.引言
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被建设部列为建筑行业紧缺专业之一,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尤其随着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中国建筑使用能耗已约占全社会能耗的28%,建筑节能越来越受到国家各部门的重视。为了保证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显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等特色,缩小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距离,从了解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及岗位要求的变化,来研究分析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来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毕业生调查分析
通过对我院07~09级958名本专业毕业生做了跟踪调查,可以看出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的建筑企业的施工岗位。本专业学生就业单位主要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供热单位、设计单位等,如图1所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的建筑企业的施工岗位,工作单位主要分布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等,如图2所示。同时我们共发出调查表100份,
图1毕业生就业单位分析图 图2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图
回收70份,其中单位综合评价情况如下:从反馈回来的质量跟踪调查反馈表中不难看出,暖通专业学生大多在建筑公司做建筑电气、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有一部分在小型设计单位从事建筑电气、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工程预算,另有一部分从事建筑弱电工程工作。从毕业生的就业取向看,毕业生大多数从事本专业工作,这说明我们所开设的专业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专业定位准确。用人单位对我们的学生综合评价也不错,学生参加工作基本能较快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岗位,在吃苦耐劳、自我提高、主动性、团队精神、适应能力、为人处事、知识的运用等方面都是比较好的。
3.毕业生的评价
(1)毕业生所在单位对我院学生的评价,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及吃苦耐劳精神等予以充分肯定,特别是对毕业学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上能安心工作,具备较强的职业素质给予较高的评价。从座谈会和非正式交谈的情况看,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政治素质高,业务过硬,纪律好,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一般都是基层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业务能力,在单位中有良好的口碑,树立了我们学院良好的形象。毕业生所在单位也对调查组提了一些建议,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职业道德方面还需加强,二是要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加大力度,使他们能尽快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要求。三是要培养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要有团队精神。
(2)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在对毕业生的调查中毕业生对学校的总体教学工作评价较好,绝大部分毕业生认为本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的学习秩序和自我管理比较好,大部分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师资队伍素质高、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较合理、教学管理较严格。也有部分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教学设施比较陈旧,与施工现场比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及时更新与增加数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还有待加强,教材还有待更新。
4.调查结果的思考
通过本次毕业生质量反馈调查,要培养较强的职业能力、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加强素质教育,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学校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要通过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如本次调查的结果一样,毕业生很少反映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用,而过多地反映自己的能力低、素质差,说明在人才培养上,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2)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素质教育是一项以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精神陶冶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素质教育观念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首先,要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课程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基础课的教育,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素质教育要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要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职业能力培养的做法,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放在首位,注重传授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及探索和检验知识的方法,并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有关创造知识主体的高尚精神境界。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则要改变过去的被动灌输方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要努力改变学生忽视专业基础学习的倾向,提高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兴趣。
(3)要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对于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培养职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精心组织多种学生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其自身对知识的探求,更有赖于其自身精神和行为的磨练和修养。事实表明,学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5)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在毕业生调查过程中,我们常听到学生对某些上课上得好、对学生认真负责的老师的称赞和感激,还有不少毕业生说,学生想不想学,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教得好不好,这些都说明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极其重要性。因此,学校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和工作积极性。
(6)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建议以后加强与毕业生和校友的联系,通过毕业生多渠道了解和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努力创造条件,通过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活动,拓宽办学渠道,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形成良性循环,使学院有更大的发展。
5.结论
本次人才需求状况调查表明,工程型人才占50.3%,技术型人才占32.8%,学术型人才仅占5.6%。可以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程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将增加,人才需求结构比例将呈现橄榄型。生产一线急需补充大批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做为高等职业教育,它是以培养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恰好满足这方面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俞仲文,高职院校应高举技术教育大旗——关于我国高职教育未来走向的重新思考和定位[N] . 中国青年报,2011-4-18(11)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的剧增以及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降低,生源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并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入学成绩差距拉大,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间相差100分左右,有的学生高考分数超过三本分数线,而注册生的分数却连最低省控线都不到。不同层面的学生由于起点不同、认知不同、成长的环境不同等原因,致使他们在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往往都是基础素质培养为主,如何在生源多元化背景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升他们的技术技能水平、未来就业竞争力,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才能有效实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综合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综合素质是指个体在一定发展进程中所积淀的思想品德、价值观、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和行为品格的总和,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综合素质教育是非专业性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20世纪80年代起,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意识到高等教育中科技与人文教育的比例失去平衡,因此提出“人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结构所具有的知、情、意三大维度的特点,在注重知识结构系统性的同时,重视情感教育和个人心理品质的教育,对我国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我国在建国之初,高校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强调专业教育,长期以来文理分开、学科分隔,学生知识面窄、社会变通能力不强。高校综合素质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提上高等教育改革的日程,关于高职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目前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主要集中在综合素质的测评基地的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施等方面。
二、高职生综合素质的现状和原因
目前,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呈现良莠不齐的情况,大部分学生思想活跃、积极向上,阳光自信,学习目的明确,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受拜金主义的影响,价值观缺失,思想意识淡薄,追求享乐主义,学习动力不足。造成这种原因的因素很多。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始终围绕着高考指挥棒,缺少对素质教育全面且系统地实施,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模式培养学生,注重对学生系统性、完整性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生进入高职院校,总认为是高考失利,在同龄人中没有优势,自卑心理滋长,心理压力加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自信心。加之随着高校的扩招,高职招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包括普通高考录取的高中毕业生、注册入学的学生对口单招录取的中职毕业生,生源构成相对复杂,基础和层次的不同,实施高职综合素质教育的难度将增大,难以形成统一标准。
三、高职生综合素质体系的构架及研究
(一)构建生源多元化背景下综合素质教育构成要素
从分析高职院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出发,从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意志品格、能力结构、心理素质和人文精神方面的要求出发,探讨基于不同生源情况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特点,从而明确其要素构成。具体内容见下图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
生源类型和层次的不同,致使生源素质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应对其分别培养、分班教学,加强高职课程与中职课程的衔接,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对部分课程实行分层教学,并实行多途径出口,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对学生实施分层培养首先要充分认识和尊重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真研究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允许高职院校给参与不同学制学习的毕业生分别颁发相应级别的毕业证书。毕业证书级别主要依据学制的年限、学生的技能水平、发展潜力来区分。
(三)构建基于职业化发展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具体特点,积极深入地进行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营造、教学内容渗透、教育形式摸索、职业生涯规划与人文思维等,把人文知识化作学生的人文精神并体现在职业化发展过程之中。通过加强师资建设,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人才,并注重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使其善于在教学中挖掘人文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创造有利于学生职业化发展的校园人文环境,通过开发融文、史、哲、艺术方面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学生社团活动,加强校企合作,渗透优秀企业文化等形式,来彰显校园人文精神,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高职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措施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深入到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培养高职生远大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规范的职业行为。要特别抓好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教育,要开始就自觉地约束自己,形成好的习惯,好的作风。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明确学生的职业动机,把为社会作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为目标,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正确构建价值观体系。
(二)加强科学文化素质
1.综合素质教育是一项着眼于高职生全面、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应以大学生了解生活、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和感恩生活为主线,以服务专业发展和技能提升为目标,以跨学科的教育集成塑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进行多种方式方法的教学,充分调动高职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加强课程的教学改革。逐步调整核心课程和自选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打破仅在课堂上进行素质教育的固化观念,全面构建素质教育课程新体系。在必修课教育教学中,逐步缩减理论教学课时,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并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依据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逐步增加选修课的学分和科目,让学生在多样化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一、看背景:新信息环境下的高等教育改革
文献检索课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整个高等教育的大环境,影响和决定着文献检索课的生存和发展。高教的问题包括也影响着文献检索课问题。
新知识的吸收。知识在迅速更新,高校教师必须找到有效的方法,吸收快速积累起来的新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里,传达到大学的课程中。如今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将来一定会有新的获取方法和途径,其形式我们现在甚至不能预见。20年前,谁会想到web2.0?信息的接受者也已成为者,上兆亿的信息弹指之间就可获得,如何过滤信息,已经比如何获取与记忆信息更重要了。目前尚未找到一条规范的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随着教材、课程配置和大学基础设施的不断改进,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会更加简便易行,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唯一的手段。教和学的过程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所以课程、专业、教室、学历都可能重新定义。教师不是懂得所有知识的专家,而在讨论最新知识时,学生有可能比一些教师专家懂得更多。教学程序会变得更加复杂,要求更多的时间投入和教学资源投入。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介绍相关的新知识、学习研究探索方法、认识交叉学科之间的关系。要鼓励学生反复思索和怀疑,甚至可以怀疑教师是否正确。检索课也要把最新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结合在教学中[1]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web2.0实现了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使用户成为真正的主体,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素质教育带来有益的手段和环境。有些高校已应用Blog技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建立师生资讯交流网、意见箱等信息交流的Blog站点进行双向交流;使用播客,音频和视频节目促进知识传播、扩散;还有RSS推送服务、服务公告等等。
3G技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相结合,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这项技术用在教学中,通过3G手机可以实现个性教学、共性教学和答疑等。提供检索工具、数据库、电子出版物,以及如远程教育、手机阅读等推送服务。
云计算技术运用。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像水电一样使用。通过云计算拥有的实用计算服务和软件,创造虚拟的数据中心和提供常用的应用,在降低学校教育成本的同时能够实现教育信息和资源的共享。[2]通过努力,这些方法多数是可以用在检索课和其它教学中的。
二、聚焦点:文献检索课的状况与前景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信息素质教育,包括第一,信息意识,即对信息的敏感度,长期注意力等;第二,信息能力,即获取信息的能力又包括对信息的获取、评价、组织、利用和交流的能力;第三是信息道德,即应该注意信息行为的文明规范,提高道德判断和自我控制能力。文献检索课是我国高校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文献检索课基本要求》规定:“文献检索课的性质是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掌握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从文献中获取知识和情报的一门科学方法课。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各自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的基本知识,学会常用检索工具与参考工具的使用方法,懂得如何获取与利用文献情报,增强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现在看来,这个要求也是比较先进的,它强调了文检课的基本知识,强调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有了这些,新手段的掌握,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可以实现的。
教学法的应用。检索课中有许多教学方法的尝试,突破了一般传统方法。例如为激发和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使用的激励型教学,分为目标训练激励模式、层次递进激励模式、开放探索激励模式、群体合作激励模式。群体模式是召开课堂会议和建立课题小组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案例教学,教师先让学生分组对课题讨论,分析提出关键词、检索工具及简单的检索过程,然后教师总结评价。互动式教学法,先由教师讲解基本的检索方法和原理,介绍各种网络资源的检索技巧和资源分布,并按照文献类型逐一介绍如电子图书、电子报纸、电子期刊等资源。学生分小组,介绍一种电子文献的检索方法,并做成电子教案;由一名成员演示讲解,课堂交流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这些方法的应用,为提高检索课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3]。
竞争情报教育。竞争情报,是一种针对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活动,与技术、资金、人力资源并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四大要素。美国企业的世界500强中,已有90%的企业成立了竞争情报系统。国外大学尝试在不同学科领域开展竞争情报教育,适合竞争情报教学的案例比较丰富,大多数大学把竞争情报课程设在了硕士阶段,有的大学设在了博士阶段,他们还在社会上开展各类竞争情报培训、认证课程。我国竞争情报学位教育也以培养硕士为主,兼有本科、博士教育。主要诞生和建立在图书与情报(信息管理)学科,经济和管理学学科也有一些[4]。竞争情报的内容也应适量加入文献检索课。可以为学生在今后企业里多一项技能,个人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上生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目前的信息急剧增加变化的环境,促进各门知识,各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剧烈变化,从高等教育改革大背景来看,各门课程都在学习和应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以改进教育教学,从文献检索课的小环境看,为了生存和发展大家都在付出艰辛的努力,然而文检课距离教改成功尚需时日,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德怀特·艾伦;任中棠等. 高等教育的新基石.求是学刊,2005(3):6-10.
[2]]彭朝花,唐秀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图书与情报,2010(2):100-102.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及高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其生源质量不佳、师资力量有限、教育经费不足等严重的影响到中职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及发展质量。因此,中职学校进行持续性的教育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中职学校需从生源质量、师资力量以及教育经费方面综合性考虑,力求寻找到符合中职教育发展需求的改革之路,推动中职教育的优化升级。
1.新时期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在新时期的发展下,中职教育进行持续性改革势在必行。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就学生而言,通过持续性的教育改革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满足当今学生发展的需求。由于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已经呈现白日化的态势,学生只有接受最优质的教育,才能提高社会竞争力,从而实现学生长远发展[1]。②就中职学校而言,由于我国教育需求的加大,中职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其只有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革,才能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也才能吸引更多优质的生源,实现中职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③就整个教育行业而言,中职学校只有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革,才能够推动整个教育行业的改革和优化,从而提高我国整体学校的教育水平。因此,中职学校在实际的发展当中,需采取有效的改革策略,提高教育改革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的竞争力[2]。
2.新时期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策略
中职学校应充分的认识到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从教育理念、专业设置、办学特色、师资质量等方面进行改革,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2.1教育理念的改革发展
中职学校在进行持续性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进行教育理念的改革发展。何为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实际上是指教育思想,其具有引领教育方法的作用。随着教育行业的发展,中职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应停滞不前,需进一步完善及创新。例如,创办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专业发展为目标的中职教育理念,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及专业教育,凸现中职教育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从而推动中职教育的优化改革。此外,中职学校还应积极学习其他学校优秀的教育理念,并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和创新。
2.2专业设置的科学优化
中职学校主要以培养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为主,其专业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质量。因此,在新时期的中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需对专业设置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首先,应摒弃一些落后、不实用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转而将正处于持续发展的专业融入到中职教育中,像,机制专业、数控专业等[3]。此外,应结合各个专业理论及技术的发展,对各个专业进行创新,引进现代化理论及技术,提高各个专业的教学质量。
2.3办学特色的凸现创设
中职学校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需创设办学特色。而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生源质量不佳、学生就业率低,发展前景不好。因此,只有创设办学特色,才能够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4]。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①打造教育品牌。中职学校应将本校师资力量最雄厚、设备最先进、专业前景最佳等专业作为品牌专业打造,将其设置成为中职学校的招牌,以吸引更多优质的生源。②推行校企联合,拓展安置渠道,中职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注意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的培养,实行校企联办,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开展订单招生、定向安置,形成以进名优企业多,对口岗位多,技术岗位多和学生自主创业多的就业特色。
2.4师资质量的优化提高
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依赖于高质量的师资。因此,中职学校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需打造一支精品化的师资队伍,更好地学生开展教学服务。①坚持引进来。中职学校须招聘高学历、高能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经验教师,同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促进中职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发展。②坚持走出去。中职学校应定期组织本校教师到他校学习交流,同时还应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学习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的优秀办学理念,并将其带回进行有效应用[5]。③实施优秀师资的有效流动。中职学校可与其他学校交换优秀教师学习,将他校的优势引入到本校,从而提高中职学校教育的质量。总之,中职学校只有拥有一批高品质、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才能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及科研水平,从而提高中职学校社会竞争力,实现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中职教育也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动力,其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且中职学校也已经成为为社会直接输送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中职教育不能满足当下,应持续进行改革与创新,力求与社会的用人需求以及人才的发展需求接轨,以实现最佳的发展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优质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王维先 单位: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丁留宝,张洁.近十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问题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01).
[2]鄂甜.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