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幼儿的音乐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4-02-08 15:45:3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幼儿的音乐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幼儿的音乐教育

篇(1)

一、首先要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供幼儿与音乐发生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相互的过程中使幼儿获得发展的媒介。只要在所有内容的自身各要素之间、所有内容与幼儿之间处于和谐的相互作用状态时,才能使幼儿在真正的审美气氛中,在感受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过程中获得最有效的发展。

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因此要考虑到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的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比如《喂小鸟》这首乐曲,幼儿做出了小鸟飞的动作,与大风搏斗的动作;《国旗国旗真美丽》是男孩子最喜欢的歌曲,他们每次都会声音响亮地歌唱、踏步、敬礼,尽显小男子汉的威武。而有一次,我弹奏了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幼儿毫无兴趣,只顾忙自己的事。由此可见,音乐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才能引起共鸣。

二、听觉训练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我对幼儿听觉训练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倾听自然的声音。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时间、场合去培养幼儿的听力。如风吹树叶发出的声音、各种鸟叫、打雷声、下雨声,也可以做一些简单而有趣的听力游戏。如:拍手声、跺脚声、蹦跳声、动物叫声等,帮助幼儿学习、模仿。"猜猜我是谁"是幼儿非常喜爱的听力游戏,对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2、看听结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听"的活动中,提供画面生动的视频动画,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哪吒》动画片里有一些带有情节变化的片段,让幼儿反复欣赏,初步了解和体会到故事情节的变化和声响效果的一定联系。等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听辨能力后,就可以欣赏单一的音乐题材,让幼儿从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中开始听,如《小燕子》、《找朋友》、《祝你生日快乐》、《摇篮曲》,教师适时地引导,"仔细听一听,这音乐是怎么样的?你听了有什么感觉?你想做什么?"这些好的音乐题材,把幼儿从带有暗示性的听转向有个性的自我欣赏,从而激发孩子们爱听、会听的情感。

3、提供欣赏的机会。每个幼儿都有一声音乐耳朵,因此,培养幼儿的听的习惯、听的兴趣,运用各种有趣的音乐手段来激发幼儿听音乐的愿望。如教师的演唱、演奏、磁带等让幼儿欣赏,倾听悠扬的乐曲,把幼儿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中。幼儿耳濡目染地接近音乐,熟悉音乐,从而喜欢音乐,埋下了音乐的种子。

4.听后的表达。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听"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表现,所以鼓励孩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允许孩子用动作、表情、体态来演绎自己的感觉,有的可以用语言描述,有的可以用哼唱表达,有的还可以用绘画表达等等。只要是幼儿自己的东西,哪怕只表达其中一点点,都对其鼓励和肯定。宗旨,力求幼儿每次"听"都在自然环境中进行。

在经过系统的听觉训练后,幼儿从倾听声音、记忆声音开始,逐渐学会了听音乐,就能指导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整体的情绪反应,感受作品中所采用的种种表现手段,以及使他们知道这些表现手段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密切关系,这对于幼儿接触唱歌、节奏、律动的活动都是十分有益的。

三、游戏使幼儿的浅层兴趣转化为主动参与。

游戏是幼儿体验、实践和掌握生活学习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在音乐教学中,游戏是必备的内容之一。好奇、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这种兴趣容易转移也容易波动,在唱歌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自愿画出歌词内容,如《歌唱春天》:天空出彩霞、地上开红花、树上小鸟叫、我们大家一起来呀......?幼儿的美术作品按歌词顺序展现在眼前,幼儿情绪高涨,记忆歌词尤其迅速。歌曲《家》,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创编出新的歌曲内容,并且充分感受到自主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在音乐活动中,游戏性和音乐性兼而有之,音乐教学才能成为一种再好不过的、生动而有趣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多元化信息技术冲击下的今天,无论是孩子的感官,还是他们的头脑都深受影响,我们只有改变观念,变换方法,才能发挥艺术的教育作用。

四、设计多种感官语言:

篇(2)

柯达伊·左尔坦是20世纪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匈牙利作曲家、哲学家和音乐教育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一、柯达伊的音乐教育目标及其内涵

 

音乐是匈牙利人生活的一部分,早在20世纪初柯达伊在匈牙利最高音乐学院李斯特学院考察时,就对学生的音乐技能水平感到惊讶,学生能流利地读谱和写谱,可是对自己国家的传统音乐却一无所知。柯达伊深深地觉得要肩负起让匈牙利人民掌握自己的传统音乐的责任,提高音乐技能水平,不仅是音乐专业的学生,还包括匈牙利的全体国民。他明确地提出“要使音乐属于每个人”的普及音乐教育的思想。柯达伊的“音乐应该属于每一个人”的音乐教育目标有两层含义:

 

1.站在民族音乐的立场上

 

当时匈牙利的音乐文化落后,不仅是普通人民群众,就是有文化的中产阶级也不懂得识谱、记谱。柯达伊提出让音乐属于每个人的音乐教育目标是为了拯救民族音乐,提高国民的音乐素养。

 

在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中添加包含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文化也是意义非凡的,一方面保存和继承了民族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让幼儿对没有“营养”的音乐有了免疫功能,还培养了新世纪幼儿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音乐本身对人所起的作用

 

柯达伊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生命不能没有音乐,没有音乐就没有完满的人生。音乐是心灵的表现。音乐可以发展人的情感、智力和个性,丰富人的内心世界,音乐是每个人的精神食量。简单地从音乐对幼儿的角度来说,音乐可以愉悦幼儿的身心,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是幼儿感受生命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幼儿的成长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培养音乐的听众就是在培养一个社会。尤其是早期音乐教育,它对培养儿童的艺术情趣和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柯达伊教学法

 

柯达伊教学法是柯达伊所倡导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套音乐教育思想体系。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与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学法。

 

柯达伊不但继承了匈牙利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而且吸收并综合运用了欧洲传统优秀的音乐教学手段。他的基本音乐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一是以民族音乐为基础。柯达伊认为,简练、淳朴、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间歌曲是引导孩子热爱民族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二是将歌唱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柯达伊认为,儿童只有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才可能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唱歌是普及音乐教育的切实可行且有实效的途径。三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柯达伊倡导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法”,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学科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来进行教学。这是从总体的角度对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的概括。以民族音乐为基础的意义我已经在上文进行阐述。第二点和第三点的实践意义也是巨大的。

 

“以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切合实际的。柯达伊认为歌唱是培养音乐素质的最好途径,歌唱也是最容易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通过歌唱最容易接近音乐,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就能够得以发展。幼儿教师应以教会和培养幼儿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而不是盲目地鼓励幼儿去学乐器,歌唱是表达情感的基本途径,注重培养幼儿的歌唱能力才是最主要的。

 

在歌唱中,柯达伊更多的是强调合唱,合唱具有影响和促进群众音乐文化发展的功能,“可以发展听觉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的无伴奏合唱,对于那些即使不会演奏乐器的人,也可以向他们展示世界著名作品,唤起千百万人心灵上的共鸣”。合唱所产生的社会作用,是音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合唱中,人们学会倾听、配合,对于艺术和谐、完美的追求和自觉形成的统一意志,取代了行政的约束。它所形成的纪律性来自人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外在压力。柯达伊积累了大量关于多声部的合唱训练、优秀的民族歌唱教材和教学方法等,为儿童音乐教育提供了相当完善而富有特色的模式。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使用的。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最具有特色的一点,就是早期的音乐训练都是采用民谣为教学材料。因此,任何国家采用了这个教学法后,都可以从自己的民谣素材中找出教学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保存自己传统的音乐文化,更可以鼓励本国的作曲家运用民谣素材创作具民族风格的音乐,促进民族音乐的蓬勃发展。

 

柯达伊还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柯达伊提出,在现代音乐教育中,幼儿园教师首先要理解音乐教育的原则,由此来相应地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其次,改革创新也很重要。

 

篇(3)

作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的创始人,他同样是世界范围内十分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教育家。由奥尔夫开创的“原本性”教育思想受到世界音乐教育界的重视,这种思想着重强调将音乐教育与多种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即,将音乐与舞蹈、语言等形式相结合,充分表达人类原始情感。更是是感情的自然流淌。通过奥尔夫音乐教育,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积极性,实现幼儿音乐教育的科学化发展,同时也符合当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

奥尔夫教育思想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被带入台湾,一个名叫苏恩世的神父首先将并开始推广,这名神父漂洋过海,从比利时来到台湾,不辞辛苦的开始了奥尔夫教育思想的传播。直到30多年后,台湾第一个奥尔夫教育学会成立,奥尔夫教育思想才真正开始应用在儿童教学中。由于台湾学者对大陆儿童的音乐教育的关注,一大批学者来到大陆讲学,两岸音乐教育的交流更加深入,奥尔夫教育思想也在中国传播开来。在这之后,中国音乐家协会多次开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训,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种音乐教育方式。在多年的研究、探索后,奥尔夫音乐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积极作用逐渐被人所认同,并实际应用到很多幼儿的音乐学习中。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对幼儿学习音乐兴趣的影响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主张让孩子参与到游戏中感受音乐,融入到学习情境中体会音乐,游戏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这与功利性的音乐教育有着根本的不同。相比传统的教育的生硬模仿、反复练习,奥尔夫教育法更加灵活,也更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奥尔夫教育给孩子“零负担”的学习方式,让孩子自己找到音乐中的美好,体会到快乐,畅享未来,成为音乐真正的主人。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懵懂的他们刚刚要了解这个世界,很多意识要在这个时期建立,枯燥的学习方式会让孩子产生厌烦的想法,对以后的学习是及其不利的。奥尔夫教育法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幼儿园在幼儿音乐学习中运用游戏的方法,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每个孩子都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音乐学习。游戏教学的范式锻炼了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语言能力。

(二)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影响

幼儿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各种感官共同参是他们进行审美感知的方式。音乐、动作的统一给孩子带来新的新音乐感受,这种教育方法也可以应用到戏剧、文学的教学中,让孩子对艺术产生自然的感受。这种“唱、跳、说、演”共同参与的感知过程与幼儿喜欢生动教学的特点不谋而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也符合幼儿时期生理发育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特点。这种综合性的艺术表达形式非常适合幼儿的音乐教育,在实践中进行艺术学习,为他们感知艺术的魅力,在他们幼小的心里种下了艺术的种子,提升了他们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

(三)对幼儿的创造潜能的影响

奥尔夫音乐教育转变了幼儿教学理念,教师的角色应转换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教堂上,用作画形式表示 mi、sol、la 的音高时,有的小朋友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高高的天线是 la,开关按钮是 sol,机脚是 mi;有的小朋友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其中最小的泡泡是 mi,中间泡泡是 sol,最大的泡泡是 la,鱼儿们唱着 356 356| 356 356 |的歌……面对幼儿这些天真的创造,老师都予以肯定并鼓励,并引导他们用语言、动作等当众表现。

因为幼儿的思维没有受到过多的复杂社会的干扰,所以他们创造的潜能巨大,在即兴参与中,他们兴趣盎然,全身性的投入音乐,自然的领悟到音乐自身的美。同时,在音乐游戏过程中,幼儿在情境中融入了自己的大量的情感和想象,在喜悦的感情影响下领悟了音乐的规律。幼儿在幻想的美丽世界里自由翱翔[1,他们在参与中可能会提出幼稚的问题,但可贵的是他们拥有了探索的欲望,收获到精彩的情感体验。

(四)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奥尔夫积极倡导的“原本性”与当今世纪注重人格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不谋而合,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与我国教育理念相融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提出,促进了幼儿人格的和谐发展,它强调对人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向所有的孩子,并且每个孩子产生不同的感受,关注孩子对文化精神的感受,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国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阐明艺术教育在培养幼儿健全人格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同时要求教学要与幼儿生活实际的联系,并要求教师应该为幼儿的表现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自由的学习艺术,充分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鼓励他们的进行创造,使他们充分体验艺术美的感受,享受由此带来的快乐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面发展。

四、结语

篇(4)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3-0018-04

音乐人类学是借鉴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对音乐进行的研究。音乐人类学的特征之一就是着重研究当下活动着的音乐现象,即强调共时概念上的研究,而非历时性的讨论。在具体的音乐活动中,特定的审美价值和特定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群体间是完全不同的。对人类音乐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加深了我们对人类音乐创造、音乐表达以及各种社会文化行为实践体验的了解,并使我们在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学会运用音乐去适应、调整和转变自身的状态。因此,了解音乐人类学,揭示其对音乐教育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教育及其与幼儿音乐教育的关系,进而改进音乐教育的实践。

一、音乐人类学的理念

音乐人类学既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一般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和观念来研究人类音乐文化,研究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音乐,主要研究音乐概念、音乐文化、音乐行为和音乐价值观及其相互关系。〔1〕在此,我们从音乐观、文化观、学习观三方面对音乐人类学加以解释。

1.音乐人类学的音乐观

(1)音乐话语方式的转变:由科学、理性到经验、感性

西方传统学院派观点认为,音乐是一种在时间中的声音艺术,它在有意义的形式中表达思想和情感,这种形式包括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长期以来,我们对音乐和音乐教育的理解都遵从这种观点。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则提出了相对通俗的音乐概念,即音乐包括声音概念行为。“声音”既包括有规律和周期振动的声音,也包括没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和各种装饰性晦涩的非乐音。“概念”则涉及“无限的音乐类型从文化方面体现的一种精神生理学推导”,这种推导一旦脱离“人的行为”或者“音乐行为”,便会失去音乐的意义。〔2〕这种对音乐的全新界定,揭示了声音的生活性、复杂性、多样性、文化性和情境性;与此同时也试图颠覆以往运用声学来界定和品评音乐的单一模式。

此外,音乐人类学以一种开阔的视野,接纳和包容各民族及其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将一些少数民族不成调的、非主流的、自发的音乐行为带入研究者的视野,并希望打破“西方”与“非西方”的音乐界限,摒弃所谓的音乐共性,尊重不同音乐形式的特殊表现,以一种更为多元、动态的视角来审视音乐。

(2)音乐人的转变:由接受者到制造者

多元的音乐概念使音乐不再是懂音乐、会音乐人的专利,音乐人也无需具备所谓的艺术技能、专业素养。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乐,都能创造出音乐。音乐人类学家布莱金的一段话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观点:“音乐是人制造的,不管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欧洲音乐家,还是非洲部落的土著人,都是人类的一员,都是音乐的制造者……”〔3〕这里,他强调的是“非西方”、非主流的音乐人群,他们是自己音乐的制造者,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创造着自己的音乐。此外,这里所说的音乐是“人的音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没有直接严格的界定。也正是基于此,任何一个个体都可能成为音乐的制造者。

2.音乐人类学的文化观――从文化中的音乐转向透过音乐研究文化

音乐中的文化问题涉及许许多多的方面,由于个人经历、所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人们对同一音乐会有不同的理解。音乐人类学注重从文化的角度理解人类的各种音乐行为,试图通过对音乐的理解来透视和观照文化,在文化中找寻音乐的意义,以此使各种音乐在文化意义上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融通。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的内涵是不同的。“在许多文化中是没有音乐概念的,事实上世界不同文化以许多不同方式进行声音世界的分类……对于我们来说是鸟叫的东西,在非洲某一文化中可被认为是音乐,对于我们来说是音乐作品的东西,在其他区域被看作是非音乐的操习模式。因此,一种声音是否是音乐是由一定社会范围的语境来确定的。”〔4〕可见,音乐人类学已经抛弃了以欧洲文化历史为标准的先入为主的文化偏见,开始对各种文化中的音乐进行客观、公正的研究,并从音乐这个切口去了解多元文化。

3.音乐人类学的学习观――音乐学习由学习转向习得

习得这个术语首先产生于语言学,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而“学习”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音乐人类学对于各种概念、行为的习得则是从文化这个角度来讲的。文化传承的过程可分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两种,而习得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和社会化方式,有着其他学习所不具备的优点:强调个体通过在环境中的浸润自然地吸收、模仿直至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在新几内亚的村庄中,四五岁的孩子坐在鼓手们和乐器旁边,不厌其烦地随着乐队一起击鼓直到结束,这种开放性的接触和无害羞的模仿将伴随很长时间。”可以说,这种口耳相传、模仿、练习等随意的方式以及高度背景化的学习方法,使一切行为的发生都显得自然而然。

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在《本能的缪斯》一书中也谈到:“学习的行为必须是缪斯性的,儿童的审美体验与其智力的发展必须不断地、有机地交织为一体,这种交织应该是真正自发的和不动声色的创造……我完全相信,经常由可爱的父母或哥哥姐姐读书给小孩听,这种体验将会比学校教育更为有效地把一个六岁儿童引导到书本上来。”〔5〕可见,这种原发性的学会而非教会的音乐、故事,是接近自然的、随意的、能被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也是适合儿童的。因为它更关注个体对音乐的最基本的感受和体验,而且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不是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而是通过个体的亲身参与,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然习得的。

二、音乐人类学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

1.以开放的视野接纳幼儿的音乐表现

儿童天生就有热爱和探索音乐的倾向和冲动,他们听到富有节奏的音乐就会用手拍节奏,合着节奏做动作;即便没有音乐刺激,孩子们也常常敲敲打打,以各种方式探究声音;孩子在游戏、绘画、独自无聊时都会时不时地或兴高采烈或轻声细语地哼唱几句,随意地扭动几下……在一些教师看来,孩子的表现似乎显得有些小儿科,不登大雅之堂。殊不知,这些音乐行为恰恰是儿童探索世界、了解声音、体验音乐的原发表现。儿童的许多音乐行为和表现都具有类似非洲音乐的原生态性,即崇尚生命之态、原始之态、自然之态,这也是儿童音乐表现的三大特征。可以说,在这种音乐范畴下,没有过多音乐技法的束缚和约束,有的是孩子基于艺术本能而自然生发出的音乐表现。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并不是以规范的方式去学习和运用音乐的,他们不能等到‘上音乐课的时间’才去唱、才去创作、才去跳舞、才去听音乐”。〔6〕他们的音乐是在生活中以个体化的、个性化的方式得到体现的。所以,教师要正视、尊重、理解幼儿的各种音乐行为,以开放、多元的心态去接纳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音乐表现。在我们还没有搞清楚幼儿到底在干什么之前,最好不要轻易干涉和阻止。当然,如果幼儿的这种行为已经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和班级秩序,教师也不能放任。在进与退之间,看似相差一步,结果却大相径庭,一次肆意的干涉很有可能破坏一个充满想象力的音乐表现和创造。

2.鼓励即兴创编等创造性音乐活动

儿童作为相对弱势的个体,他们的音乐创造的能力极易被忽视。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我们过分注重儿童作为受教育者的音乐接受能力,而忽视了在音乐体系中儿童作为有着自己独特思维、意识的个体的音乐创造的能力。一切原始形态的艺术活动都带有自发性和创造性,那么,幼儿能否创造音乐,创造艺术呢?音乐创造有简单和复杂之分,但从创造的本质意义上说,幼儿的音乐创造和大师的音乐创造具有同等意义、同等价值。奥尔夫认为:“我追求的是让学生自己奏乐,让学生通过即兴演奏设计自己的音乐……”〔7〕当然,奥尔夫是从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这个角度来说的,但从中也折射出他对幼儿作为音乐主体的尊重。因此,如何做到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发现、体验和创造音乐,变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为幼儿提供一些最基本的原始素材:简单的音调、节奏、动作等,通过创设适宜的情境,展现生动的范例,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在集体创作的氛围中感受音乐,并根据自身的情况即兴创编歌词或舞蹈;用自创的图谱和符号来记录自己的音乐,或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用线条、图画表现出来。教师还可以启发和鼓励孩子用歌唱、舞蹈和演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使音乐成为孩子的另一种语言。可以说,我们不一定要教给孩子多少音乐技巧,但一定要给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孩子敢于创造、乐于表达,尝试用多种音乐表现手法自编、自创、自演,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的音乐潜能,尊重幼儿作为独立的音乐创造者的价值。这样做也可以避免因教师授、灌输而压抑幼儿音乐本能的情况。

3.从音乐的视角体察、理解、尊重儿童文化

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趋向是通过对音乐的理解来透视和观照文化,我们可以把音乐作为理解、审视儿童文化的窗口,从中找寻儿童文化的意义。我们知道,儿童文化和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儿童文化是儿童所特有和共有的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心理特点和世界观等,它是儿童自己在其中决定其标准和价值的文化。与化相比,儿童文化是整体性的、艺术的、感觉的、热情的,充满了想象和创造。可以说,它和化有着质的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化语汇中的音乐概念来比照儿童文化中的音乐,而应当在儿童文化的背景和语境中分析儿童的音乐表现,体察儿童音乐的意义,品评儿童的音乐能力及音乐表现。我们常常听到有些幼儿园教师这样说:“我真不知道这些孩子唱的、跳的是什么东西,乱七八糟的。”其实,我们成人说孩子的音乐没有什么意义、一点也不美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我们自己的文化早已潜移默化地把音乐的意义灌输给了我们,教师的话语权已经延伸、渗透到音乐语汇中,这种以成人为本位的文化霸权,恰恰阻碍了我们对儿童文化以及儿童音乐的理解。作为教师,如何实现音乐教育与儿童文化的融合,即立足于儿童文化,尊重儿童文化,充实儿童文化,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4.为幼儿营造音乐化的生态环境

陈鹤琴认为,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都本能地爱唱歌,善于表现音乐的律动。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我们应当用音乐来丰富儿童生活……使儿童无论在学习、劳动、游戏时都能意志统一、精神合拍、精神愉快,使儿童生活音乐化。〔8〕其实,上面的论述不仅讲到了儿童具有本能的音乐表现,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应当据此为幼儿提供一种良好的音乐氛围,创设音乐化的环境,使儿童的生活音乐化,让他们沉浸在音乐之中,这样才有可能唤醒儿童的音乐意识,激发幼儿的音乐表现积极性。因此,音乐教育不应只局限于有限的课堂,而要延伸到课外的各种活动中,在做操、户外活动、休息时都可以有选择地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幼儿像习得母语一样,在音乐的熏染中自然地习得音乐,帮助他们积累音乐经验,鼓励他们学习用音乐思考,这样幼儿才能发挥他们与生俱来的音乐潜能。当然,这里所说的习得并不能取代教师组织的音乐教育活动,我们强调的是通过音乐环境的创设,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加深幼儿的音乐体验,让幼儿在音乐的氛围中愉快地习得和创造音乐。

参考文献:

〔1〕新的学科:音乐人类学〔EB/OL〕.〔2006-01-25〕.省略.

〔2〕〔3〕〔4〕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0-11,21,10.

〔5〕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本能的缪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42.

篇(5)

美国音乐教育学家雷默曾指出:“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及其情感原理的教育,促进幼儿发展音乐审美的感知与领悟”。幼儿音乐教育可通过丰富的形式和多彩的内容为幼儿提供非常独特的非文本学习的形态,让幼儿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动作和头脑,通过在声音世界的徜徉和体验而丰富、发展自身的认知和社会情感。其中,幼儿的音乐游戏就是一种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音乐教育与音乐游戏的概述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学中一项主要的教育课程,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不仅能够陶冶幼儿情操,增强幼儿对美的意识和理解,还能够激发和培养幼儿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游戏中的动作要符合音乐的内容、性质、节拍、曲调,并有一定的规则。音乐游戏具有音乐和动作相结合的特点,对幼儿动作的发展、音乐的感受力以及活泼乐观情绪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农村幼儿音乐活动教学的实践中发现,目前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重视技能的模仿和训练,忽视审美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传统教育中,老师还停留在教几首歌,跳几支舞,在黑板上打几个叉用手拍就是打节奏,这样的教学结果是幼儿艺术感受力下降,审美经验缺失,不但掌握不了学习音乐的技巧,反而失去了儿童特有的表现音乐的天性。

2.重视灌输知识技能,忽视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纲要》提出:“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音乐活动,并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音乐表现活动”。强调了音乐与生活联系,明确了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重视教师对艺术活动的评价,忽视幼儿个体差异性

传统的教育评价,总以提问“好不好、美不美”来让幼儿作划一评价,束缚了幼儿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现在,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接纳各种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发挥所有的机会。

三、在农村幼儿音乐教育教学中应更新观念

1.从以“知识的灌输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观念

以往我们音乐教育的目标意识只停留在需要提供给幼儿智力发展方面的经验,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上,意识不到幼儿发展是整体的、相互联系和促进的,更别说从幼儿素质教育方面考虑,每学期计划中有唱歌、舞蹈的内容就行了。现在新课程中的音乐活动目标则指向培养和塑造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通过综合整体的素质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透过提供的音乐活动,建构丰富多元的音乐经验,让幼儿成为一个能享受音乐、自主欣赏、积极体验、感受表现音乐的快乐者。

2.从“教师本位”观念转变为“以幼儿为主体”的观念

当前,农村私立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跳不出幼儿围绕教师转的怪圈。教学活动由教师支配,幼儿只能在里面打转,幼儿只能被迫放弃个人“异端”的想法和探索行为。新《纲要》中明确强调: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把幼儿的主动学习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要求我们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重新确认自身的角色定位,从“权威型”的发号施令者,转变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3.从“重视技能的模仿”的观念转变为“审美教育”的观念

长期以来,幼儿教师制定教育活动目标、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把注意力集中在技艺训练的目标上,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所以,我们要摒弃“以技艺训练为中心”的观念,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教学的目标。

四、音乐游戏与音乐教育的整合

所谓“教学游戏化”,就是要求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淡化教育目的,强化游戏的手段,轻结果重过程。音乐游戏与音乐教育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创设音乐游戏情景,让幼儿感受音乐

每一种音乐、每一首歌曲都描绘了一种情绪、情景。当幼儿进入游戏,进入游戏中的情节时,他们也就进入了音乐之中。

2.设计音乐游戏,让幼儿扮演角色学习音乐

(1)角色游戏。

(2)听觉游戏。我们在解释音的高低、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等一些知识时,单纯的理论解释,幼儿觉得枯燥乏味,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只是被动的,如果我们通过听觉游戏,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去感受、理解,就会引起幼儿的兴趣。如《声音的强弱》活动时,让幼儿接触、感受自然界、生活中的声音的强弱,搜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地、不同音色的各种材料所发出的强弱不同的声音,让幼儿在静中有动,动中有乐的听听、想想、打打、敲敲、玩玩、创创中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幼儿的兴趣浓厚,在他们玩的过程中知道了音的强弱。

(3)体育游戏。当我们提到“体育”二字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累”,其实体育当中一些趣味的游戏,对我们的音乐课堂很有帮助。如在感受十六分音符时值及其音响效果,可以选用《捉尾巴》的游戏,每个幼儿身后吊一条“尾巴”,听到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开始捉,一边游戏一边体验音乐快速的节奏、紧张的情绪,这样就自然降低了幼儿对十六分音符时值的理解难度,让幼儿在“玩”当中,理解这些乐理知识。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而音乐游戏能很好地启发幼儿创编音乐,发展音乐。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BG《2009》GO996。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41-01

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音乐教育规律,借助游戏的手段,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音乐知识技能培养、音乐天性引导和音乐艺术熏陶的过程。通过游戏化音乐教育的开展,能促进幼儿在身心、情感、智力、社会性等方面和谐、全面发展。因此,通过加强改革创新,有效实施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1 多样化模式:游戏化音乐教育与多重教学模式的整合

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1]根据有关研究[2],游戏化音乐教育模式是由体验感悟模式、情感同构模式、抒情表现模式、支架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探索创造模式等组成的多元化模式。其中,体验感悟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激趣―感悟兴发―表达外化;情感同构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感受体验―情感沟通―艺术创造;抒情表现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情感激发―引导创编―表达交流;支架学习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丰富体验―支架学习―探索发现;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个人体验―分组探究―集体交流―合作表现;探索创造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创造表现。

2 多元智能渗透:游戏化音乐教育与多元智能理论的整合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来的,多元智能主要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智能。音乐智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智能之一,且每个人的音乐智能是多元的,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与劣势智能。音乐智能的发展离不开音乐教育,多元化智能理论则对幼儿音乐教育提出了多元渗透的要求。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中歌唱活动、打击乐器演奏、韵律活动、音乐欣赏活动等各个领域的多元智能渗透可以促进幼儿音乐智能和其他智能和谐发展。

2.1 歌唱活动领域的多元智能渗透

歌唱教学是全面学习音乐的基础,歌唱活动直接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歌唱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幼儿感受、表现歌曲的情趣,丰富他们的音乐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合唱、对唱、轮唱等歌唱表演形式能促进幼儿自我认知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歌唱的歌词理解和表达能促进幼儿的自然观察智能和语言智能,歌唱节奏学习可以发展幼儿数理逻辑智能等。

2.2 打击乐器演奏活动领域的多元智能渗透

幼儿打击乐教学活动可以让幼儿体验节拍、节奏以及掌握使用各种乐器的技能,并学会手眼协调地进行演奏。打击乐教学不仅能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发展节奏感,而且能培养幼儿基本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组织纪律性等等,并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欢快、成功的体验。

2.3 韵律活动领域的多元智能渗透

韵律活动的教学是幼儿用身体来进行的一种游戏活动,也是幼儿运用身体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表现的艺术造型活动。它在幼儿的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通过语言或动作来发展幼儿的节奏感,以此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艺术的节奏美。在幼儿阶段,个体不但可以运用身体来感知看得见和摸得着的事物,而且也可以运用身体来感知音乐,所以,学会更好地使用身体动作来感知音乐的能力是幼儿音乐智能开发的必不可少的内容。[3]

2.4 音乐欣赏活动领域的多元智能渗透

音乐欣赏是指幼儿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它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幼儿能有机会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扩大其音乐视眼;通过欣赏音乐作品能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理解能力,丰富幼儿的音乐想象力,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和健康的审美态度。

3 多个实施环节:游戏化音乐教育与幼儿教学环节的结合

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的变革主要包括教育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评价及环境创设等五个方面的改革实施工作,具体而言,要把握好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的音乐性、趣味性、规则性和创造性等特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实施:一是明确活动目标。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的活动目标要将教育目标与音乐游戏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实行分层游戏;活动目标要制定一定的游戏规则,规则要清晰、明确,要考虑实际能力,以保障游戏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二是设计活动内容。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与音乐教育规律,从幼儿易于理解的环境和事物中界定教学课程的题材,内容的安排要立题鲜明、新颖别致、简明易行、富有情趣。三是安排活动过程。活动中以游戏为切入点开展师生互动,在游戏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共同参与,使幼儿快乐学习;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根据他们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对游戏角色的认识,创造性地做游戏动作、扮演游戏角色,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四是创设活动环境。可以根据各班幼儿年龄段的特点设置音乐角,选择幼儿喜欢的音乐,将各种打击乐器等放在区角中,让幼儿能够自主地拿取,自由表现。五是进行活动评价。

参考文献

篇(7)

1.音乐选择来自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音乐是无处不在的。当音乐与你的生活密切相关时,你才会最真实地去欣赏与发现它所表达的美。

在大班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中,我们开展了一个小主题“介绍民族服装”,孩子们对此兴趣很大,抛出很多问题“为什么过去的人穿的衣服和我们不一样?”“为什么他们的帽子后面要拖一个很长的辫子”等等,有的孩子还时不时把帽子戴在头上,都觉得很好玩。看到孩子们兴致这么浓,我的脑子里突然闪现一个想法,何不举办一个民族时装秀,让孩子们用肢体语言来展示我们的民族服装,来亲身体验民族服装的内涵,满足他们对美的展示的欲望呢?于是,和着节奏鲜明的音乐,孩子们准确地踏着音乐的节奏。在教室里――他们自己的T型舞台上,尽情地扭动着身躯,摆着各种造型,表达他们对音乐和美的感受,诠释着他们对民族服装的理解。由于这个活动贴近生活,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因此,幼儿的表演都是自发的,并且极具创造力与表现力。

2.根据主题改编音乐。当我们找不到与主题相关的音乐时,我觉得作为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改编或者创编音乐。比如在中班主题《周围的人》中,有一个小主题是了解赞美晚上工作的人,但提供的教材上没有现成的音乐,我就找了一首儿童喜欢的歌曲《劳动最光荣》,根据它的旋律,用幼儿的语言来重新填词,并让幼儿来尝试改编。

二、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幼儿情感

1.以情育情,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音乐是最易于表达,激感的艺术,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我将音乐教育的重点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样利用音乐手段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呢?我认为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在音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结合“三八”妇女节,我选择了歌曲“老乌鸦和小乌鸦”,这是一首抒发孩子与妈妈之间相互关爱之情的歌曲。一开始,我就以乌鸦妈妈出场,“小乌鸦们,妈妈今天带你们一起到外面去玩”,马上得到了“小乌鸦们”热情肯定。为了使孩子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我启发幼儿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来表达音乐所包含的情感,抒发自己对妈妈的热爱之情。

2.创设情境,培养幼儿美好的情感。游戏化教学是我们一直倡导的,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所以在活动中我总会试图将音乐情节化、游戏化,以便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情感。在“秋天”主题中,我选了一个“采茶舞曲”,在“采茶舞曲”中,我创设了一个茶林的场景,当孩子看到大片的“茶树”,首先在情感上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当孩子置身于一片绿油油的茶林中,他们学习的情绪是高涨的。在活动尾声,当“采茶姑娘”端出了一杯杯清香扑鼻的茶时,孩子更是体验到了采茶辛苦后的乐趣。听着采茶的音乐,品尝着清香的茶水,孩子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体验了树、阳光这种和谐的美与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萌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借助音乐载体,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篇(8)

二、幼儿音乐教育对其能力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音乐活动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另外想象力的具备也是儿童音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的重要性与知识同等重要,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基础。因此,在音乐教学上,可以让儿童展开无限的想象,让他们将音乐与画、与实物相联系,锻炼儿童的思维,为他们以后知识的学习做好基础铺垫。

2、有利于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音乐教学主要是靠学习者的视觉、听觉,而视觉、听觉是我们人类进行对外感知不可少的重要感知能力。因此幼儿音乐教学,对儿童感知力培养有重要作用,即可以说是认知能力的培养。幼儿在学习音乐时,教学者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外在干预和引导,不能盲目地放纵孩子毫无目的的观察和倾听,要保证孩子能对音乐进行正确认知,促进他们在这方面的发展。

3、有利于促进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

任何知识的教学都是需要用大脑进行辨识和记忆的,幼儿音乐教学当然不例外。因此,在培养孩子进行音乐学习时,要注意引导孩子进行有效记忆,可以引入一些现成记忆方式,培养他们的记忆能力。

4、有利于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创造力是我们国家在各方面都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对我们个人来说创造力最好的培养时期便是儿童时期,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时期创造力的培养。而幼儿音乐教育也恰好是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途径之一,音乐活动可以让孩子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能够激发孩子对音乐的思索和研究,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状态下孩子的创造力会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当然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不是让孩子自己自由发挥,也是需要教学者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孩子的聪明才智通过正确的途径展现在正确的地方。

三、如何使幼儿更好地学习音乐

1、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有老师引导入门,幼儿音乐教学同样需要老师们的循循善诱。老师们要通过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点,如音乐不同的音色、各类现实生活中声音的音乐模仿等,来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原因学习,并积极去学好。另外随着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加深,开始对孩子进行初级音乐教学,再然后进行专业化训练,做到能由浅入深,递进式教学,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接受,使教学效果更好。

2、让幼儿的音乐学习融入生活中

艺术源自于生活,因此很多美妙的艺术都可以在生活中很好地体现,关于幼儿音乐教学更是可以融入生活的乐趣。例如可以让孩子们接触大自然,让他们感知大自然的声音,通过这类感知加上音乐的魅力,可以让孩子们更深的体会音乐与生活的美好关系。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各自的独特可以让他们在接触同一音乐教学时,各自有不同的生活感悟,从而对他们身心发展有不同的促进,所以音乐教学中要学会将音乐与生活相融合。

3、要开发幼儿时期的音乐学习潜力

篇(9)

从小到大,我们在音乐的熏陶中慢慢长大,音乐和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是不可分离的。幼儿天生有韵律感,他们对音乐有着不可言喻的感觉,音乐对于幼儿成长亦有不可替代的影响。本文将从幼儿音乐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这三方面对如何利用游戏化教学进行分析。

一、音乐教学内容游戏化

1.多样的音乐活动内容

音乐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小游戏与相关的音乐内容相结合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例如在《波浪舞》这首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成一个圈,在中间放一块布,将双手往上举,随着音乐节奏摆动双手,当音乐停止的时候,幼儿可以一同抢布,看谁抢得更快。这种游戏看似非常简单,但对于提高幼儿的音乐学习热情却有着显著的帮助。

2.情节化音乐教学内容

如果直接灌输音乐知识,幼儿对于音乐的接受效率会降低,所以,音乐教师需要将音乐情节化和游戏化。比如《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这首歌,可以通过网络搜寻有关的动画视频,在幼儿观看过后可以请一些幼儿扮演歌词中的警察和小孩。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活跃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还可以让幼儿在扮演游戏中找到乐趣。

3.游戏化发声训练

发声训练是音乐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发声可以更好地开嗓,它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所以,音乐教师可以做一些声音模仿、即兴创作的小游戏进行发声的教学。

二、音乐教学形式游戏化

1.利用音乐器材

音乐教师要在教室中准备好各种音乐玩具器材,让幼儿在玩这些器材的时候可以认识各种不一样的声音,还可以提升幼儿的节奏感。例如拨浪鼓这个幼儿较喜欢的乐器,不难发现幼儿在玩拨浪鼓的时候都是具有节奏的,所以,音乐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器材提高幼儿的节奏感。

2.利用特殊符号

在音乐课堂中,音乐教师可以要求幼儿伴随音乐播放尝试用一些简单的特殊符号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了解。音乐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特殊符号演绎一首歌曲,幼儿跟着教师的节奏就可以更清晰地记住歌曲。

3.利用生活实物

音乐教师可以让幼儿将各种节拍器比喻成生活中的实物,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幼儿对于节拍的记忆。还可以利用各种事物代表不同的音调,幼儿因为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实物,所以在理解和记忆上更加容易。

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小游戏,幼儿会在游戏的欢乐中逐渐接受音乐带来的乐趣,他们也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音乐。这样不但可以提升教学水平,而且对幼儿各方面的音乐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教学方法游戏化

1.在玩游戏中学习音乐

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边玩边学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到音乐知识,并严格遵守音乐游戏活动的规则。幼儿喜欢玩耍,他们会因为想要继续玩游戏而遵守游戏的要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游戏和游戏规则中加入音乐的元素。

2.进行模仿小游戏

每个幼儿都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他们也乐于去模仿别人,所以,如何很好地利用幼儿的模仿天性对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音乐教师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对自己的动作或者表情进行模仿,谁做的最标准谁就能获得奖励。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幼儿会更乐于跟着音乐教师学东西,而教师最重要的是做好正确的动作和表情来表达音乐作品的含义。但是,音乐教师在做模仿游戏的同时也要做好幼儿创造力的提升,必须对于幼儿的创造性表现给予鼓励。

3.利用小游戏教学

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小游戏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在游戏中加入音乐歌曲,让幼儿在游戏中可以听到音乐,享受音乐。例如在玩团团抱的游戏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放不同节奏的歌,当歌曲节奏快幼儿就得走得快;当歌曲节奏慢的时候幼儿就可以放慢自己的脚步;当歌曲停的时候游戏就停止。

篇(10)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118-01

幼儿音乐教育是在教幼儿学习音乐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工作,它是人一生中最早的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幼儿教师只有把握音乐教育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幼儿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和特点,从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入手,才能有效地发挥音乐教育特有的教育功能,逐步完成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笔者认识到,要搞好幼儿音乐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设身处地考虑幼儿音乐教育每个阶段的能力和特点

选择教材有时会超出了幼儿能轻松自然驾驭的音域,或者歌词太长或超出了幼儿的理解范围,难以记忆。组织活动的形式上也往往比较单一,把所有小朋友聚集在一起唱歌,也不能完全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如果教师缺乏对美的欣赏能力,不能主动把音乐的美带给幼儿,那么必然会成幼儿音乐教育价值的缺失。

1、幼儿的音乐教育必须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程度相符合。在具体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时刻考虑到幼儿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不能采取晦涩难懂的教学形式。要抓住孩子的喜好,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幼儿的音乐教育需寓教于乐。音乐对孩子的吸引力是天生的,学与玩相结合,也只有在音乐教育中才能做到。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把音乐当成一种负担,反而会很享受这种过程。这种玩与学相结合的方式,更容易使孩子接受知识。

二、让幼儿音乐教育回归快乐的真面目

音乐如同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交流手段,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音乐都体现出它特有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我们应该充分认识音乐教育有自身特有的价值,不能仅作为教育的手段,更应作为教育的目的。

音乐有自身的知识体系,促进动作协调性的发展,要求各种器官参与学习,改变人的态度和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心中有音乐的人一定能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人性的美好。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发展自我表现力和创造陛的一种方式。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音乐是一种综合胜性的艺术,在音乐学习中,幼儿能接触到数学、自然科学、社会、语言和体育等各领域提供完整的教育情景。

三、注重幼儿表达音乐能力的培养

在教幼儿儿歌时,教师不要仅满足于幼儿记住歌词,学会旋律,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如眼神、口型、表情、手势、体态等,让幼儿体验到歌曲的美妙和可爱,从而愿意学,更愿意用他们喜欢的表情、动作,把自己对歌曲的体验表达出来,和教师进行非语言的交流。

四、加强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拍节奏是幼儿节奏入门训练最常见的、适合幼儿接受能力的方法。进行节奏训练为的是培养节奏感,因此,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幼儿动作协条、合拍、整齐地拍节奏,更要在节奏性活动中引导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条件。节奏感是以运动性为基础的,是在节奏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在音乐教育中主要是培养音乐节奏感,如果只是用拍节奏来培养音乐节奏感就会感到不足了。

节奏感是音乐诸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它是构成音乐的基础。因此,要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就是要提高幼儿对音乐的节奏感。

1、开展各种听觉训练,让幼儿用耳朵去听、去感知。

2、通过各种小游戏进行节奏练习,在教学活动中,边听音乐,边唱歌,边做动作,随时让幼儿进行伴奏或即兴创作。

3、模仿声音及自主创造节奏。请孩子们模仿小动物的声音,有四三拍,四二拍。如小猫叫:喵(三拍)。从而鼓励孩子进行更多节奏型的创编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音乐节奏感。

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幼儿学会唱多少歌曲,能够把乐器演奏的多么好,而在于让他们的童年有艺术的体验,在艺术的氛围中快乐的成长,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接受义务教育,我们有责任为他们的学前期画上艺术的句号,让他们有一双音乐的耳朵,音乐的心灵,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更重要的从音乐中活得快乐的源泉。

参考文献:

篇(11)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涵义。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是指根据幼儿在幼儿园一天的不同生活内容,包括入园、吃饭、午睡、游戏和课间操等,加入与之紧密结合的歌曲或乐曲,尤其是少儿歌曲和童谣,让孩子们能够在音乐的审美愉悦中轻松快乐的开展各种活动,达成各项教学目标。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意义。第一,音乐教育生活化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幼儿期孩子的大脑还未发育完全,在此期间将音乐教育生活化,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生活情趣还能增强幼儿的生活经验。第二,音乐教育生活化能够加强幼儿的生活技能。将音乐贯穿于孩子一天的幼儿园生活中,能够使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各种生活技巧,完成各种教学任务。第三,音乐教育生活化的实施,巧妙的将相关的歌曲乐曲融入幼儿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拉近了他们对音乐的距离感,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现状

虽然音乐教育生活化已经在很多幼儿园得到实施推广,但因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当前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以教师主导代替学童主导。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要求教师要从儿童的生活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选择与设计符合这一特点的教学模式—学童主导模式。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教仍沿袭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和方法,先教孩子读歌词,再教孩子和旋律,没有和孩子交流沟通,让他们挑选自己喜爱的歌曲和教学方式,没能充分调动孩童的学习兴趣,最终不能实现教学设想。

(二)音乐内容与生活环节游离。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生活的一整天时间包括很多环节,比如入园、课间、吃饭、午休等,在幼儿园中,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往往与实际生活无关,很少使音乐能够融入这些日常的生活环节,没有能够充分利用音乐的价值,使得孩子一天的生活单调乏味。

(三)教学体制和评估机制尚未完善。我国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缺乏完善的体制,幼儿园音乐课本的音乐题材也较少加入生活元素,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难以找到与生活环节相匹配的音乐作品而出现偏差。同时,对教师的音乐教育生活化也缺少评估体制。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策略

鉴于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现状,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和成果,我们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一)编选合适的音乐教材。在幼儿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选择合适的生活化的音乐素材,都能更快的将他们带进特定的情景中,达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然而目前还没有这样配套的教材。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主动的去收集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主题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要精心组织,通力合作,尽快的做好音乐教育生活化教材的编订工作。

(二)设置富于情景感的游戏。生活化的音乐,是模拟的情景化的;而游戏,是最能调动幼儿兴趣和热情的,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生活化更为生动有趣。有些歌曲,例如丢手绢、找朋友等,本就是游戏化的。教师可以创设更多情景化的游戏,例如设想一个为爸爸妈妈送雨伞的游戏,同时播放模仿风声、雨声及雷声等的音乐或歌曲,就能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分类播放功能性乐曲。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都有较规范的作息时间,在不同的时段内播放相关的音乐,既借助音乐建立了良好的秩序感,又很好的把音乐教育贯穿在每一天教学活动的始终。例如早晨入园时播放早上好、上学歌等,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快乐的上学气氛。午睡时可以播放固定的催眠曲、小夜曲等,以提高孩子的睡眠质量;午睡后洗漱时可以播放小毛巾等,使得孩子们能够轻松的完成洗漱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