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生命教育培训大全11篇

时间:2024-02-07 14:45:3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命教育培训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命教育培训

篇(1)

2.强调实践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

台湾教育界人士认为,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憾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因而,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所以,在生命教育中,台湾中小学非常强调实践的作用,强调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如小学的“生命的旋律”教学,主要是在参加台大医院的活动中进行的。让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安宁病房等,使之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

3.加强中小学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

台湾中小学在实施生命教育之初,就认识到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因而,在重视教材编写的同时,也加强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因为,“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生命教育在教育领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没有现成的教师,加强师资培育就成了生命教育实施的首要任务。台湾“教育部”的做法是,把中小学中教授与生命教育有关科目,如生物、健康与道德、生活伦理等科目的教师,及对生命教育有兴趣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生命教育培训。为此,制订了生命教育教师手册,供教师们学习。加强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是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

篇(2)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98-01

一 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呼求

科技的进步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社会生活的变化过于急剧,人们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不断加深,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使得小学生所处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毋庸置疑,当今的小学生已经处于身体与精神的重压之下,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小学必须针对小学生群体开展生命教育,促使小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从而健康成长。

二 开展小学生命教育的策略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尚未成型、容易塑造的重要阶段,且年龄尚小,珍爱生命的意识较单薄,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1.对小学生进行知识传授

知识传授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环节。小学要结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有系统性、针对性、目的性地向他们传授有关珍爱生命的知识与文化。(1)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教育时间,为学生开设“珍爱生命”的课程,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案例、故事或漫画让小学生知道爱惜生命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学校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深入挖掘各学科教材中所隐含的关于生命的教育因素。(3)可以通过班会课、写周记或日记的方式让小学生讨论对于生命的看法,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生命教育。

2.对小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古今中外,有不少伟人都深入阐释过关于生命的看法,他们对生命意义、价值和生活态度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形成了生命教育的深厚文化底蕴。学校要充分运用这些重要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珍爱生命的文化氛围。(1)为小学生推荐有关生命的图书,并指导他们阅读,让学生从真人真事中获得一定感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2)组织小学生动手搜集、整理中外伟人阐述生命的名言名句,了解这些伟人对待人生的态度和事迹,从中获得启发。(3)组织小学生观看有关生命科学的录像资料、电影电视,让他们了解生命起源、生命成长等科学知识,端正他们对生命的态度。

3.为小学生创设珍爱生命的环境氛围

小学生只有身处于与教育内容相吻合的环境氛围中,教育教学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学校要为小学生创设珍爱生命的环境氛围,促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1)学校可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向家庭成员进行采访,询问家庭成员对待生命的看法,从而间接影响小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观念。(2)学校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观察社区橱窗中张贴的关于珍爱生命的宣传,了解当今社会保护人民生命的措施和做法,自觉热爱生命。(3)在学校和班集体中积极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从而健康成长。

4.加强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训

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容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生命教育的效果。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教师是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1)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利用多种教育培训基地,努力培养具有专业生命知识的教师,对他们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通过他们为小学生传授专业的生命知识。(2)对其他相关教师进行培训,要求各学科的教师也应该具有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可以通过知识讲座、专家指导、学习进修、座谈等方式来提升各学科教师的素养,使他们能够胜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教学。(3)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不单纯以班级成绩来评价教师的业绩,还要看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效果,激发他们进行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结束语

生命教育作为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社会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声。学校要采取多重措施促使小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提升生命质量。当然,开展生命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方能见到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篇(3)

生命关怀是对人类和人的生存情况和生存价值最深层的关心与热爱,它是以生命中实际的需要为起点,为生命创造出自由和自然的状态,帮助生命领悟和体验生命的价值所在,以便于更好地实现生命的全面发展与协调。个体的生命关怀其实质上是关怀个体生命的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不同个体的生命是不同的、独特的,并通过各种经历、感受展示出来,从而使生命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1.2生命关怀的重要性。

在当今小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融入生命关怀的理念,不仅是对小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怀,还是对小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和人生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加强对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当今教育界必须直接面对的一个新问题。

2.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2.1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是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场所,生命教育工作的实施主要是根据学校的教育方式展开的,因此,学校应该支持和帮助生命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然而在当前生命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许多学校并没有将生命教育列入日程,开设的专门性的生命教育课程比较少,缺乏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2缺少生命教育人才。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不少学校缺乏生命教育的教师,一些学校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并不是主要负责生命教育工作的,他们几乎没有参加过生命教育培训就担任这一教育工作,对生命关怀等的认识与理解也仅仅来自书本,缺乏实际意义,甚至有些教师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与书本理论相违背,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最终不利于小学生生命教育工作的进行,效率明显降低。

2.3家庭环境的影响。

如今的小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父母都给予了过多的爱,但是父母没有在付出爱的同时教导小学生如何关心他人,使得不少学生对父母、对他人、对生命无情与漠视。还有一些家长忽视了家庭暴力的影响,认为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形成暴力倾向,从而出现了校园暴力事件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4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判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而在社会中,存在着很多东西约束了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例如网络文化和游戏的存在。目前网络上充斥着不良文化或暴力文化,小学生在无意中接触后就会无意识地进行模仿,错误地理解各种不良行为;最为严重的是网络游戏的侵害,大部分游戏都有着血腥的内容,不少小学生沉溺于这些游戏中,也习惯了这些暴力游戏,对于血腥的画面没有感觉,长此以往,在他们看来,生命的价值就变得无足轻重,回到现实生活中,虐待残杀动物不足为奇,同学间打架斗殴更是常事。

3.小学生生命教育工作的改进措施

3.1学校应加强对生命教育工作的重视。

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小学生生命教育教学工作。首先是改革教学内容,将生命教育融入各科目中,让小学生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生命现象认识了解生命,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自我保护,珍惜和热爱生命。其次是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训,对于从事生命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但要加大数量,还要加强质量培训,让教师能够以活跃的方式将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引下自己领悟生命的价值所在,形成生命意识。最后,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各种实践活动等,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为小学生们提供真实的活动场景,增强对生命活动与现象的体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生存知识。

3.2教师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空泛的说教,它渗透在教师的每个动作中,每天的生活里。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伟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小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教导学生关怀生命。在一次上课中,同学们围着一只惊慌措施的飞蛾,在他们眼里这只是一只虫子,因此主张踩死虫子并没有什么,然而,我用扫帚帮助飞蛾逃离了这困境,解救了它。从这件小事我们可以知道,从事生命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自身必须有正确的生命意识和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将生命关怀融入生活中,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教育学生学会关怀生命,珍惜生命。

3.3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小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接受者,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在学校时,应当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尊敬师长,和同学和平相处,团结友爱,切记不可和同学打架斗殴等;在家里,应当尊老爱幼,听长辈的话,如遇到父母吵架等情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劝阻他们,努力维持和睦的家庭;在社会上,尽可能地避免和不良分子接触,不受社会坏风气的影响,不沉溺于网络游戏。总之,小学生应当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避免不良事物的干扰,做德育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不断进步。

4.结语

生命教育帮助了我们超越了自我的生命,提高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实现了生命价值。加强对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工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从事生命教育的相关工作者应当尊重生命,使每个生命都能够全面发展,将生命教育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和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得小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大社会舞台上能够勇敢向前进,实现远大的人生抱负。

篇(4)

一、“陕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生命教育的部分

国外对生命教育知识的学习由来已久,基本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的一些发达城市的初中也已经开设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但由于我国生命教育课程和学生的升学考试关系不大,又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和专业的教师,所以已有的生命教育课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我国初中阶段,比较系统的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是思想品德课程,尤其是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无论是从课程性质上还是从目标上,都更加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目前我国不同地区的初中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各有不同,笔者主要针对“陕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进行分析。“陕教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空间很大,尤其是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教材更加凸显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总共有五册,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适度的法制教育、生存合作教育、亲情和感恩教育、挫折教育、死亡教育。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是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尤其是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利用高科技电子产品和网络查询资料、丰富知识、扩宽眼界、促进自身的成长;另一方面网络利用初中生心智发育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和自我防护的能力向初中生传播了负面、消极、污移、暴力内容,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容易使他们产生孤僻的性格,还可能诱发犯罪,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是现实社会发展所要求的。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初中阶段是初中生个体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也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他们茫然无措,不懂得自救自护;面对社会竞争的影响的时候,他们深受学校、家庭的压力而不知如何排解;面对社会不良思想侵害的时候,他们不知如何去辨别与预防。通过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客观的认识自己、全面的了解自己和欣赏自己,合理解决少年期所面临的困惑和烦恼,为他们如何控制和处理心理上的问题提供一些指导建议,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是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需要

初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人全面而健康的发展,而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个体生命,这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新课程改革后,依据新课标编订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通过内涵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生理和精神内容,进而了解到生命的价值意义。将生命教育渗透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发挥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树立关爱生命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素养

许多思想品德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生命教育培训,缺少相关的生命教育的知识,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树立关爱生命的教育理念,加强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储备,以提自身生命教育素养。一方面,教师应当具有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动感染学生,了解并且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性,用心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生命中的潜能价值。另一方面,思想品德教师要加强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理念的储备,提高自身生命教育教学和育人能力,深入挖掘和强调思想品德课中生命教育内容,拓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引起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重视。

(二)改善教育方法,在思品德教学中贯彻生命教育

思想品德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序地将生命教育融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改变过去传统的单一说教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法、换位思考法、隐性教育法、问答法、实践法、个性化教学法及体验教学法等,动态的展现课堂教学过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三)整合教育资源,优化生命教育环境

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所以要提高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资源,把德育与生命教育连贯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关爱生命的教育生态环境圈,做到全方位、多渠道的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更多的力量影响生命教育,完成教育关怀生命的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篇(5)

我国幼儿园也进行过关于生命教育的探索,如新华实验幼托分园、杭州市胜利幼儿园、上海闵行区幼儿园等。上海市青浦三原色幼儿园开展的《幼儿园生命启蒙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通过开展“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关怀”等活动,增加了幼儿阶段生命启蒙教育这一学习内容,探索在幼儿园开展生命启蒙教育的策略。

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对如何开展生命教育进行了调查了解,以期为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提供帮助。

一、调查范围、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范围

幼儿园部分在园幼儿家长,共计237个家庭,其中大班106个家庭,中班85个家庭,小班46个家庭。教师共16人。

(二)调查内容

1.幼儿对生命的态度的现状调查。

2.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的现状调查。

3.幼儿家长对教育理念的认识的现状调查。

(三)调查方法

以问卷调查、访谈为主。幼儿园设计了家长调查问卷,以分层抽样的方法向237名幼儿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37份。对个别家长进行随机访谈,了解幼儿的情况以及家长对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的态度及建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对生命的态度的现状调查

1.幼儿对自我生命的尊重与珍爱现状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幼儿在对自我生命的尊重与珍爱态度方面,大班幼儿、中班幼儿、小班幼儿的差别不大。30%左右的幼儿能够肯定自己的价值,做到正确地认识和欣赏自己,但大部分幼儿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对自我生命的珍惜和对危险的回避意识方面,大部分幼儿的回答是有时能或不能,而这也是家长希望幼儿得到教师引导的一个方面。

2.幼儿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珍爱的现状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在幼儿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珍爱方面,小班中的大部分幼儿能够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爱,并通过语言或行动进行表达,在家长身体感到不适的时候,有52.2%的幼儿能够主动表示关心。此外,有63%以上的幼儿能够尊重长辈与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有51.8%的幼儿能够主动向他人问好。可是,在是否能够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分歧方面,有76.5%的幼儿表示有时候能或不能,这说明幼儿对他人的尊重与珍爱具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行动体现。

(二)家长的教育理念的现状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是大班106个家庭、中班85个家庭、小班46个家庭。

分析表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家长比较重视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大部分家长的育儿观念比较新;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存在一些问题;绝大部分家长对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给予肯定并表示支持;幼儿家长整体素质比较高,为幼儿园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提供了基础;无关因子的分析。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课题组假设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对幼儿教育的关注程度与家长从事的工作和学历有关。从调查结果来看,它们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有的家长学历高、工作忙,但是仍然能够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教师进行沟通;有的家长学历不高或者工作比较轻松,而对孩子教育的问题过问甚少。因此,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态度与其从事的工作和学历无关,而与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关。

(三)教师对生命教育的了解与认识

本次问卷调查对大班6名教师、中班6名教师、小班4名教师进行了调查。

分析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教师对生命教育缺乏了解。

第二,教师对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了解不够全面。

第三,部分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范畴理解存在偏颇。笔者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汇总梳理后认为,目前国内幼儿生命教育的大致情况是:①有关生与死的教育。②有关自身健康与安全防护的教育。③有利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教育。④帮助幼儿建立优质生命信念的教育。第五,爱护生命与感恩的教育。

在笔者所在的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

在表4中所列举出的项目均属于生命教育的范畴,但是有的教师对其中的某些项目并没有进行选择。这说明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还缺乏了解,如对生命教育的意义、内涵、范畴的概念不明确,对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缺乏整体规划与系统构架。

第四,无关因子的分析。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课题组假设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与教师的学历、年龄、教龄无关。从调查结果来看,它们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有的教师学历高、教龄长,但是对幼儿生命教育知之甚少,甚至一点儿都不了解。有的教师学历较低、教龄较短,但是却对幼儿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对生命教育的了解与教师的学历、年龄、教龄无关,而与学习培训有关。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幼儿对生命的态度整体情况比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幼儿无法较好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有的幼儿在对自我生命的珍惜、对危险的回避意识方面还需要得到更多的引导;幼儿对他人的尊重与珍爱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行动体现上缺乏技巧。

2.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第一,教师对生命教育的意义、内涵、方法缺乏了解。第二,幼儿园原有课程体系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比较少。第三,实施生命教育缺乏整体规划与系统构架。第四,社会上有不少关于生命教育的教育资源,但是没有进行整合、开发。第五,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二)思考与建议

1.提高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的重视,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才能更好地开展生命教育,达到保护幼儿生命的目的,释放幼儿生命潜能,开启幼儿生命智慧。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生命教育理论的学习,形成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把对生命的理解作为开展幼儿生命 教育的基础,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引导幼儿建立美好的生命信念。

2.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幼儿生命教育的目标不是通过幼儿在园的集体教育就能够达到的,教育的实施者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幼儿园在了解家长的愿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进行生命教育培训、开展户外亲子活动等,促进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生命教育活动中。

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生命教育教学目标。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要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进行。对于幼儿来说,要理解“爱生命”有一定难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生命教育目标,能够细化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指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家庭化流动趋势加强,流入人口的家庭规模有所扩大。2015年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规模为2.61人,与2013年相比,流入人口家庭规模增加了0.11人,超过一半的家庭有3人及以上同城居住。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智力发展、道德品质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成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家庭内对于子女的一切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的、精神或身体上的教育。后者指子女入学前教育,即学前教育,子女入学前由家庭负责,以区别入学后的学校教育。本文采取的家庭教育概念乃广义概念。然伴随举家搬迁式家庭流动背景下,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存在诸多危机,尽管流动妇女十分关注家庭教育,然缺乏正确家庭教育方式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家庭中亲子关系不平等。因此加强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对提升流动妇女家庭教育意识,促进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能力提升,搭建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自助互助网络意义深远。

二、调查过程与方法

M社区是位于昆明市官渡区的一个行政村,毗邻昆明火车站,是一个典型的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M社区面积约1.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3900余人,流动人口约8.6万,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比例接近1∶22。本研究结合问卷与访谈法,针对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状况向昆明M社区进行了调查访问。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08份,有效问卷204份;访谈流动妇女以及儿童共15人。调查旨在探寻目前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为后续社会工作干预提供策略。

三、流动妇女家庭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

(一)聚焦学业发展,缺乏对孩子身、心、灵协调、统一、全面发展的健康意识

在对昆明市M社区流动妇女的访谈中,流动妇女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希望孩子有出息”,其理解无外乎两种,一是赚大钱,买房买车;二是上大学。这与流动妇女本身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环境紧密相连,她们迫切地希望摆脱贫困,寄厚望于孩子。但此期望使得流动妇女将家庭教育的重点让位于学校教育,关注学业成绩。流动妇女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内容是“搞好学习”。另外,很多流动妇女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关注仅停留在让他不饿肚子,保障基本安全,至于孩子的调皮捣蛋、沉迷网络等显得束手无策。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非科学化———“说教式教育与棍棒教育的结合”

访谈中,当问及她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时,普遍反映的是属于说教式为主,言教多于身教。问及“孩子不听话时,您通常怎么做?”50.98%的流动姐妹选择“打他”,35.29%的人选择“骂他”,64.71%的人会选择“好好跟他讲道理”,还有11.76%的人选择生气不理他。而打骂孩子的原因,主要是不听家长的话(占66.67%)、做错了事情(占52.94%)、因为学习成绩(占27.45%),极少部分是因自己心情不好。若和孩子讲理依旧不听,33.3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很生气,骂他”,45.10%的人选择“打他”,31.37%的人选择“尝试换其他方式讲解”,3.92%的人选择“请老师给他讲”,15.67%的选择“其他”。问及“若孩子有不良行为,如说假话,拿别人东西,您会怎样?”43.14%的人选择“会生气骂他”,64.71%的人选择“批评他,要他改正错误”,2.00%的人“感到意外,但是不会责怪他”,13.73%的人选择“其他”。问及“孩子和你顶嘴、吵架,怎么办?”,45.10%的人选择“好好跟他沟通,和他讲道理”,52.94%的人会“生气,打骂他”,3.93%的人选择“不搭理他,不管他”,11.76%的人选择“其他”。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妇女采用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说教式教育”与“棍棒教育”的结合,教育方式存在不合理性、不科学性。

(三)家庭教育基本知识匮乏,家庭教育能力欠缺

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妇女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模糊不清,认为是“操持家务”“算账”“让他们注意安全”“要他们好好学习”……参与调查的流动妇女80.39%的人表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困难。问及这些困难主要是什么,流动妇女中13.73%认为“与孩子关系紧张,难以开展家庭教育”,66.67%选择“自身家庭教育知识技能不足,存在一定的限制,无法更好的给予孩子家庭教育”,29.41%选择“环境太复杂,外界不良影响太大,教育起来比较吃力”,17.65%选择“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庭教育”。此外在访谈中,流动妇女普遍反映自己在监督和督促孩子完成学业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主要原因是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不足以应付现在日益更新复杂的学校教育。故谈及“自己是否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时,31.37%的流动妇女认为很有必要,54.90%的妇女觉得“有必要”,她们提到与孩子的沟通困难,管不住孩子,孩子来城里不听话了,学坏了,担心孩子受伤害但是不知道如何预防……另外还有9.80%的妇女认为“没有必要”,3.93%的妇女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我们询问她们这样认为的原因,她们觉得自己年纪也老大不小了,性格什么的都已经定型,学习这些家庭教育知识对她们来说有难度,难以改变。

(四)缺乏对家庭教育体系的清晰认知,教育内容单一,反感性健康教育

访谈中,发现许多流动妇女理解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十分单一。当问及您觉得家庭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是懵的,她们说“就是该教的教,不该教的就不教”,我们追问,那什么是该教的?她们就说“做作业啊,懂礼貌啊,注意安全啊,这些”,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辅导孩子作业”或者“长大了会赚钱”,所以她们对整个家庭教育的体系缺乏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她们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业,而对自己孩子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却置若罔闻,她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少受到危害,但是对孩子的保护教育却很有限,仅仅停留在身体层面的基本的日常的保护,如交通安全,而对于孩子的心理层面的关注却很少,她们甚至对“性健康教育”表示很反感,说拿到台面上来讲这些,很难接受。

四、社会工作干预

基于对M社区的调查研究结果,鉴于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本研究尝试以流动妇女为实践主体,以社会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生命教育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开展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流动妇女家庭教育服务,以丰富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内涵,增强流动妇女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学习生命教育的相关技巧,增强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能力,最终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整个干预策略包括如下部分:

(一)以小组工作,协助流动妇女构建自助互助网络

整个小组工作的主题围绕“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进行。根据生命的三个维度,自然生命维度、精神生命维度和社会生命维度进行设计,采用参与式培训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小组工作等方法对流动妇女进行了7次培训活动(内容如下表所示),为避免采用说教式、灌输式的方式进行培训,培训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如角色扮演、场景表演、知识竞赛、辩论赛、场景模拟等,同时我们利用影视声像等资料进行辅助,整个培训活动力求风趣、易懂、易学、实用。整个小组工作,旨在通过流动妇女的参与,增强彼此之间的互动,搭建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自助与互助的社会网络平台,促进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能力与资本的提升,满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多元需求,协助流动人口适应环境。

(二)以个案跟踪服务,满足流动妇女个别化需求

组织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对同时参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妇女进行个案跟踪服务,即进入流动妇女家庭,全面了解其生活现状,尤其对其子女教育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和调查,了解家庭教育存在的难处与问题,通过个别会谈和辅导等方式,协助流动妇女开展家庭教育之生命教育服务,并定期开展见面会,了解流动妇女的收获和困惑,鼓励流动妇女通过相互的经验分享和借鉴,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以社区宣传服务,实现对流动妇女的赋权

首先,项目组结合前期的家庭教育培训以及对流动妇女的跟踪服务,收集和总结流动妇女家庭教育之生命教育的技巧和策略,以展板的形式在流动妇女人口聚集地区以及社区宣传栏进行呈现。其次,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进驻流动人口家庭,访谈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经验,并对前期的生命教育培训的成效进行跟踪,收集其有效的家庭教育经验与故事,进行整理,形成相关的流动妇女家庭教育宣传手册。最后,项目组结合完成的流动妇女家庭教育宣传手册,吸纳M社区内流动妇女志愿者开展社区宣传教育活动,以扩大服务对象受益面,实现对服务对象的赋权。

参考文献:

[1]谭玉伦.谈发展家庭教育的意义[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04:63-64.

[2]王鸿俊.家庭教育[M].重庆:正中书局,1940:23.

[3]刘芳,高万红,杨月明,莫佳妮.社会工作促进流动妇女健康与发展的实践研究———以昆明市Y社区为例[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0):33-36.

篇(7)

中国生命教育工作发展中心在2009年11月公布了《中国体验式生命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提出,发展生命教育,旨在完善国民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人生观。具体落实生命价值意义教育,在保护国民自然生命的同时,加强人文生命教育,在生命发展的过程中更凸现生命的真实、价值和意义,在有限的自然生命过程中发挥无限的力量,过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真实的人生。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大学校园中,大学生抑郁、自杀、自残、虐待动物、校园暴力等现象频频出现,且自杀已成为大学生的第一死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迫切需要关注。关注的中心是大学生对生命的不尊重、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无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主题。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调查

本研究从广东广州四所独立学院随机抽取327名学生,其中男生168人,女生159人;大一101人,大二92人,大三80人,大四54人。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问卷从生命教育的认知、生命幸福观、生命的目标状况、生命的敏感事件、生命教育接受方式五个方面18个问题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27份,回收有效问卷319份,有效率为97.5%,问卷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在问卷调查同时,对“生命教育、生死学的认识”,“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对自杀原因的探讨”等问题做了深入访谈,有12位同学接受了访谈,目的旨在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含义。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教育调查研究的结果分析

1.独立学院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晰。统计得知,有68.45%的同学没听过生命教育,仅有8.47%的同学对生命教育有一点认识。对生死学的认识上,也基本相似,只有9.52%的同学对此有所了解。通过访谈,他们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自杀、他杀或者类似死亡形式层面,把生命教育仅作为自然生命来考虑,概念认识不全面、不准确。我们认为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一系列教育,不仅包括自然生命,也包括社会的、精神的生命。

2.独立学院大学生生活幸福感不高。统计显示:在生活满意度上,9.14%的学生对生活非常不满意,42.86%的学生比较不满意;在大学生主要心理感受方面,30.76%的学生感觉困惑迷茫,28.28%的学生感觉烦恼郁闷,14.93%的学生感觉空虚无聊。这些数据说明独立学院大学生生活幸福观较低,其原因表现为:(1)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良好,但与大学校园的集体生活发生了摩擦和冲撞,当集体生活与家庭的优越生活发生冲突、当理想与现实有差距时,大学生就表现出低落的、负性的情绪状态。(2)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知识比较缺乏,没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人生目标不明确。这导致了生活幸福感的降低。

3.独立学院大学生生活目标状况不明确。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明确规划的为10.90%,没有规划的为59.20%;在大学生生活的主导因素中,父母期望为57.08%,自己的兴趣、爱好为21.16%,社会需求10.27%,命运安排11.19%,可见父母因素在学生的生活目标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对社会需求关注较少,且有不少比例的学生期待命运的安排。

4.独立学院大学生对校园敏感事件认识准确。统计表明,大学生在自杀问题上,61.78%的学生没有自杀的想法,32.43%的学生偶尔有自杀的念头。访谈得知,这部分学生也只是在情绪受到严重挫伤时才会出现自杀的想法,但很快可以调节。对待自杀事件本身,43.24%的学生认为是懦弱者的行为,30.42%的学生认为是校园的悲哀,13.51%的学生表示同情,6.77%的学生认为是自私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但也有6.05%学生认为自杀是勇敢的行为,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挑战。

5.独立学院大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知识的途径不明确。数据显示,57.04%的学生提出没有正式的接收方式,20.34%的学生认为在大学课堂中可接受部分这方面的知识,其它比如家庭、社会宣传、同辈讨论等方式较少涉及对生命的认识。由此,59.78%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且56.43%的大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是较好途径,由访谈得知,在心理学课堂设计生命教育课程,或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心理讲座和专题的等形式,大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的思考和对策

1.重视生命教育涵义和内容的宣传,关注大学生生命教育。由调查可知,独立学院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不明确,因此,开展生命教育活动首先要重视宣传的力量,让大学生正确理解生命教育知识。

2.开展生命教育是独立学院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在大学阶段中,大学生的生理发育逐步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不足: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与之伴随的抑郁、自杀、自残、性犯罪、虐待动物、网瘾、厌学等行为,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为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独立学院必须正视大学生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的实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及时疏导,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和尊重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培养生命教育的师资力量,建立校园网络指导平台。大学课堂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心理学课堂,是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知识的主要渠道。但多数老师没有经过生命教育的专业培训,这样生命教育就成了边缘性和辅知识。因此,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的生命教育培训,让教师建立起生命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框架,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用专业的教育水平去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

4.提倡大学生进行体验式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生不是仓库,老师不是存放知识到仓库的人,它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实现,而多是通过个体体验实现的。体验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拓展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感受生命是如何存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通过开展户外生存训练、生命游戏、案例分析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命的存在和价值。

5.搭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人格和谐统一的大学生。独立学院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学院――系部――班级三级体系,实现心理疾病排查、心理咨询和治疗、人格和谐发展三级教育目标。

五、结语

《纲要》指出生命教育是一种认知教育,即是以认知为发展基础的教育,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生命教育理念有共同的认知,并对生命教育发展的目标有相对的认同性,有共鸣才有合作和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心理教育工作中,独立学院的教师和大学生要把生命作为重要的主题来研究和探讨,并依靠多种力量和形式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意识,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生命教育工作发展中心.中国体验式生命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09,11.

篇(8)

郑文伟:十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而后者无疑是德育主要解决的问题。所谓德育,是一个范畴很大的概念,但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理念,也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我市系统地、有组织地开展生命教育是在2007年10月。那年,全市非正常死亡的学生人数较多,特别是诸如学生自杀之类的恶性事件,引起我们对青少年学生生命状态的关注和深入思考,开展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于是我们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的通知》,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涉及方方面面,我市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主要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生命的缘起。对孩子提出“我从哪里来”的问题给予正面科学的回答,告诉学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爱的结晶。个体生命既是前人的生命延续,同时又要通过后代才能延续下去,这就注定了每个生命对家庭乃至家族负有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生命的特点。生命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要让学生明白,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分子,每一个生命都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具有人的本质规定性,才能够得到生存和发展。生命的价值。人只有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尊严与宝贵,这样的人生也必定是精彩动人、富有意义的。

因此,生命教育始于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其最终的落脚点是让生命更精彩,即实现人的生理(自然属性)、心理(社会属性)和灵性(精神属性)的完满统一,实现人的生命长度、生命宽度和生命高度的统一,最终共同凝成人的生命亮度,教会学生做一个大写的“人”,引领学生过一种完整幸福的生活。

全面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以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动生命教育从内容、形式、方法上逐步完善,实现了从应对特殊事件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转变。立足于平时,既实现全覆盖,又特别关注特殊群体;既注意校内教育,又注意校外教育;既通过德育课普及,又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家庭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外来工子女教育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丰富了生命教育的内容,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保障生命教育落到实处。尤其是按照“平等、融入、成才”的理念做好外来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工作。每年暑假组织外来工子女夏令营,为外来工子女免费办理借书卡,评选优秀外来工子女,激发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泉州,在泉州健康成长。

身心要和谐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一把护心伞

:道德存在于关系之中,而人与生命之间也是一种关系,所以人与生命之间同样有道德可言。生命教育除了要面对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之外,还必须将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纳入其中。在这方面,泉州是以什么为突破口,具体又是如何操作的呢?

郑文伟:人与生命的关系包括人与自己生命、人与他人生命以及与他类生命之间的关系。生命教育最核心的意涵就是对生命的关爱。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则是关爱生命的基本要义。对于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我们选择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突破口,将其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成立机构,搭建立体心育网络。由市文明办和教育局联合批准成立了服务未成年人的公益性、系统性、专业化、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机构—“泉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并确立了57个覆盖沿海县市和山区县的心理辅导站和103所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配齐师资和设备,服务师生和家长;在“泉州德育网”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绿色通道”专栏和“网上心理在线”,通过网上互动平台和热线电话为学生及其家长解疑释惑,构建起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加强培训,打造专业心育队伍。坚持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多次组织各实验校心理健康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其它教研活动;每学期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学习和教研;不定期开展听评课、交流活动;聘请省内外专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并通过组织讨论交流、参观考察、课题研究等措施,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把护心伞。

创新形式,保持持续心育活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面向全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和发展性,根据新形势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有效地采取活动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人格完善,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每年都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评选活动,优秀课例录制成DV在泉州德育网上进行展播;建立泉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通过面询、团体辅导等方式,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专业的免费心理咨询,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各县(市、区)教育局创新形式,根据本地各校实际精心组织开展了许多方式多元化、内容丰富化、方法人性化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心灵交汇的平台,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注重宣传,营造健康心育氛围。与泉州广播电台合作录制“关爱生命”系列心理专题节目,开设“生命教育大家谈”专栏;在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月”,积极利用广播、网络等阵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海峡都市报》开展心理健康进校园报告会、座谈会;发挥家庭教育讲师团的作用,开展家庭心理咨询、家教联系卡等多种教育方式,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教育。

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经验,但还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推动其实现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教育不是独轮车

莫让家长成为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泉州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始终坚持以学校教育引领家庭教育,走出了一条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社会为依托的新型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成效显著。请您分享下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郑文伟:“教育不是独轮车,也不是单翼鸟”,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延伸,家庭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市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宗旨,本着“积极牵头,调动各方力量;高举旗帜,抓住育人根本;着眼实际,服务每个家庭”的基本原则,努力构建“多元一体”的大教育格局,使家庭教育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谈不上经验,以下几个方面或许可以给其他各地提供一些参考。

制定家教规划。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全市整体工作布局,实现系统性、整体性和有效性。首先是整体规划,启动全市家庭教育“五个一百”工程建设,成立108所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实验校,并为百名讲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其次是督导,督促全市总体规划和团体会员单位规划的制定和落实;督促城乡、中小学的家长学校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督促中小学校抓好家庭教育,使之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步推进,推动家庭教育工作有目标、有步骤地向前开展。

开办家长学校。下发文件,全面规范和管理家长学校的开办和运行:一是强化对家长学校的管理责任。指导各县(市)、区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宣传和普及家教知识。二是实施中小学家庭教育五个一百(即建立百所家庭教育实验校,培训百所家庭教育讲师、开展百场家庭教育报告会、制作百部家庭教育视频、征集百个家庭教育案例)工程,引领全市家长学校步入组织建设网络化、工作程序规范化、管理方式制度化、人员配备严格化、工作操作标准化的良性运转轨道。

注重宣传培训。积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家教知识,在家庭教育的宣传、培训上下功夫,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经常性地举办家庭教育讲座,邀请专家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和培训;在“泉州德育网”开辟“爱的智慧”家庭教育网络课堂专栏,使优秀的家庭教育讲座进入每一个家庭;联合民生银行泉州分行举办每月一次的“家庭教育大讲堂”,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与《泉州晚报》合力推出“家庭教育大讲堂”专栏,邀请各界人士畅谈家庭教育方式,推广成功经验,深得广大家长的好评。

建设师资队伍。按照专兼结合、素质较高、覆盖面广的要求,全市组建了一支以在职教师为主、退休教师和“五老”人员为辅的相对稳定的家长学校教师队伍。教育系统积极开展师资培训活动,大力提高家长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比如,2012年暑假,我们对一百名家庭教育讲师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家庭教育讲师的素质,以其专业素养指导全市家长学校的教研工作和家庭教育工作。

完善工作措施。不断完善工作措施,主要做到落实计划与开展调研相结合、阵地建设与形式创新相结合、知识普及与网络传播相结合:在落实全市家教工作规划的同时,针对热点和倾向性问题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及时指导各县(市)区家庭教育工作,推动家庭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指导各县(市)区以创建家长学校为载体来抓阵地建设,通过亲子互动、家校互访等形式,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借助我市德育网络平台家教信息,首创国内面向广大家长的《3G德育手机报》,向家长普及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教育知识和资讯,极大地提高了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的信心和能力。

占领网络阵地

信息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突围之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正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它给教育界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手段的变革,更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我在您前面的介绍中总结出一个关键词—网络育德。请问,泉州在搭建网络育人平台、推进德育现代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郑文伟:青少年对网络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他们在网络空间里可以毫无约束地挥洒自己的个性,在网上可以体验到各种人生角色的酸甜苦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但如何发挥其优势为德育服务恰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泉州德育网

我们于2004年4月28日正式开通了泉州德育网,努力将其打造成为青少年学生乐于接受的德育信息综合平台。宣传教育平台。泉州德育网自开通以来100多所学校在泉州德育网建立子网,及时转发各级德育文件精神、省内外德育信息资讯、上传爱国主义影片,形成良好的网络宣传教育氛围。交流学习平台。“校本德育课程”“校报展示”等栏目,为各学校提供“互学互助、争先创优”的交流平台;《泉州德育》杂志电子版,让教师在“你说我说大家说”栏目中评论与争鸣;“校园小记者”“班级网页”等栏目,提高学生的网络语言素养;“网上家长学校”“社区教育”等栏目,使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网上凝成一个有效的德育整体。沟通互动平台。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网上祭扫英烈、“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大家谈”等主题实践和专题论坛,让大家更加了解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举办网页设计、诗歌创作、邮票设计等网络比赛,新颖的方式使同学们踊跃参与,乐在其中;设立教育思想大讨论窗口,征集意见和建议,使网络德育更加深入人心。创新服务平台。开辟网络特色版块,丰富德育文化:“网上素质拓展夏令营”“网络读书节”吸引学生参加丰富、绿色的德育活动;“地震知识展览馆”“科普之窗”“闽南文化”形成网上展览馆,拓展学生视野;“青少年学生网上读书”“好书推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德育成果展示”和“网上德育文化活动”展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成果,不断增强网络德育基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泉州中小学网上心理在线

我们聘请22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建立网上工作室,设立专题网页,让家长、学生了解心育知识,进行网上心理咨询辅导,报道心理健康活动新闻,交流心理健康实验学校经验。由心理专业教师为学生答疑释惑,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3G德育手机报》

全国首创面向广大的家长的《3G德育手机报》,每星期二、四、六以彩信形式发送。开设教育大视野、一句话新闻、教养心得等可读性强、家教知识丰富的栏目。从2011年元旦创刊以来,共发刊400多期,引导家长掌握家教知识和方法,理解并支持学校德育工作。

网上德育培训学校

我们邀请国内知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将教学视频放在网上,到目前为止,已有一百多部视频上网,供大家下载学习。通过网上培训,为广大德育工作者、班主任开展学习德育理论、加强科学管理,提升了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我市德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生产力,由“一网”“一线”“一报”“一校”所组成的“四个一”的建设将网络时代的德育前沿“一网打尽”,为我市教育在全社会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于无痕处育人

整合文化和历史资源涵养教育品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德育只有如此这般方能触及人的心灵。因此,呼唤文化自觉、文化立根、文化育人,应当成为当代社会和当代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神圣使命。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请问,泉州在开发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发挥地域优势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郑文伟:文化本来就是内在于教育的,文化育人就是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可曾几何时,教育却与文化渐行渐远。文化是比知识、技艺、制度等更加重要,但又通过它们彰显出来的人类生活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之“根”。文化育人的魅力就在于它对人心的影响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人们心理结构中的集体无意识,影响至深至远。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大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南音、南戏、南少林、南建筑、南派工艺,构成了泉州独具特色的“五南”文化。为了凝聚泉州传统与历史文化的神韵,使师生共同沐浴其中,耳濡目染,行以成之,我市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创新载体,着力整合文化和历史资源涵养教育品质。

篇(9)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9-0090-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唤起学生自信、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的最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知识的传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把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照搬到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教学生对心理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使心理健康教育课陷入政治课、理论课的误区。

(二)忽视课后实践和学用结合

学习是为了实践和运用。有些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目的是学生行为的改善,在心理课结束后缺乏后续的检查监督。

(三)教学目标模糊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有的学校没有制定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或未能时刻结合教学目标有效监控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订得过大、过全,在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达到。

(四)专业教师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的工作。目前我国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在专业教师奇缺的情况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团队干部兼任,有的是从班主任中抽调的,还有一些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通过自学或培训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工作。

(五)缺少制度保证

首先是没有专门的岗位和固定的编制,其次是缺少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第三是缺少必要的时间保证。

二、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渠道之一,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开展。基于以上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规范课堂进程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同时考虑到班主任对学生比较了解,平时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也比较多,采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培训班主任,班主任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转变观念,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课堂进程的引导者。我们努力设计好每一堂心理课,尽量做到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在心理教育课堂中运用小测试、观看心理电影、音乐、讨论等多种手段。这样做的效果就是使每位学生在课堂进程中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真正做到全体学生参与,学生在热烈有趣的活动中情感得到体验,行为得到训练,同时他们在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增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使课堂环境更加融洽,课堂效果更加明显,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成了学生放松身心,完善自我的催化剂,也达到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

(二)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 专门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强调学校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心理健康教育,选派教师参加市、区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各科教师联系自己所任教的学科适时、适度、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各科都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 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为学生当前生活及将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每周定期对学生的共性问题集中指导,提高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教会形成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同时利用每班的健康课,集体晨会、班队课,大课间活动课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结合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 个案分析与工作总结相结合。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决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个案分析与研究,做到因材施教。为此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都认真填写《心理咨询记录表》《潜能生转化情况登记表》《爱心家访表》等,把学生中出现的心理状况及解决办法及时记录整理,分析了解各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把准教育脉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由学校归纳出普遍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沟通技巧和策略。

4. 个性问题与特殊问题需要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服务形式有:①面谈。我们对心理咨询辅导室进行精心布置,完善了辅导制度,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可直接到辅导室找老师谈心交流。约见方式是多样的,有信函预约,有临时登门拜访的,也有一些是班主任指定特约辅导的。但不论是哪种形式,学生都是自愿的。②书信辅导。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又觉得不便与辅导老师口头交流的,就采用书面交流,通过“开心”信箱联系沟通。

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心理“开心”信箱、心理小报、网络、小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向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地疏导。

5.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我们要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这个契机,邀请专家来校,对全体家长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6. 开展生命教育系列心理活动。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开展以转变教师观念、增强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自觉性、提高教师执行能力为目标的专题讲座、校本培训、教研活动、经验交流等,把学校的发展目标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期间,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目的是提高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学习残障人士珍爱生命,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可贵品质,同时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系列征文活动”、 “珍爱生命,从我做起”的集体晨会团体心理活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从保护自身做起。分男女生开展“男生课堂”和“女生课堂”,进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培训,开展校园“开心影院”,在学生中进行直观的生命教育。

(三)寓教于乐,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生动有趣的活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引领学生。“课本剧”传承了民族的文明与礼仪;“平安童谣”唱出了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古诗词诵读”歌颂了上下五千年的文韬武略;“演讲比赛”弘扬了中国精神;运动会上你追我赶,凝聚团队;书画比赛捷报频传,展示风采;还有一年一度的“环保嘉年华”,“六一”文艺大汇演,眼保健操比赛、班级文化建设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健康发展,快乐发展,全面发展,使学校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团结和谐的校园环境。二是通过活动进行养成教育。学校通过班队会活动,开展 “德育讲师团”活动、“爱阅读、善表达”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行为品德;学校还结合“五一”劳动节开展 “寻找最美男孩女孩――劳动大比拼”等一系列劳动竞技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参加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妇女节”、“重阳节”、“教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孝亲活动,传承中华美德……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枯燥的德育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达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四)不断修炼,努力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和学生的广泛接触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心灵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的感情是丰富的,他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我们对他们知之很少,往往用自己的主观意图去猜测他们的内心思绪,用我们自己的推测来衡量学生的内心需要,用教育者的单一角色去看待他们的丰富感情。事实上,这些都是违反了认识上的客观规律,导致了我们无数次教育的失败,导致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的事倍功半,于是,我们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来探讨一下我们要当好教师,自身还需要补充些什么?我们对学生还需要给予些什么?

篇(10)

安全教育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但同时也有很多安全隐患离我们越来越近。为了更好地实施安全教育,本文通过安全教育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安全教育的具体内容提出可实施的活动建议。

一、增强安全意识,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

学生学习成绩一直是学校办学水平的象征,也是广大家长孜孜不倦的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全教育的顺利实施。为使小学生的安全教育能够更好地落实,我们要转变重学科课程、轻安全教育的教育观念,增强安全意识,并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中。

二、积累丰富安全教育教学资源

安全教育资源匮乏是教师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问题,面对这样严峻的问题,教师应在日常学习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合适的、可读性强的安全教育资源,如,安全教育影视作品、安全教育读本、宣传画册等,这些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更可以灵活地穿插在安全教育实施过程中,使之多样化。

三、积极参加安全教育相关培训

篇(11)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为主的大国,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教育问题应该首先从农村教育着手,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国家建设和国民素质建设,能为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农村教育的成败也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当然也直接关乎到中国教育的成败。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首先表现在硬件上,由于投入的资金和设备远远落后于城市,加上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优质资源向城市聚集,形成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此外农村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导致农村集体性空巢现象的发生,社会生存压力大,加上计划生育的影响,农村孩子出生数量也逐渐减少,因此现在农村学校大量合并和倒闭,可供农村孩子选择的学校更少了。加上大多数农村学校处于信息比较闭塞的边远地区,导致信息化手段及技术的缺乏,进一步加大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

第二,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农村教师的实际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对优秀人才不具有吸引力,很难留住人才,更别说引进人才了。经常出现一个老师担任几门课程的现象,一方面教师工作压力大,负担重,另一方面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平衡性是有影响的。

第三,农村教育层级结构有断层,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这方面。广大农村是没有幼儿园或者托儿所的,城乡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开发程度不同,无形当中拉开了城乡教育的距离,尤其城市里有早期教育、智力开发,有多门类、多学科的规范、科学的早教模式,而农村孩子也许连听都没有听说过,还有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早已经在起跑线上就拉开了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差距了。

第四,农村家庭教育缺失,一方面是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余下的老年人根本没有能力辅导甚至管束孩子,孩子基本靠自己或者说靠天分。另一方面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的情感和心理需求缺失,对于孩子成长极为不利。第五,更重要的是农村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滞后。在现今中国经济发展尚不成熟的时期,研究中国农村教育的相关问题是教育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尤其是近几年来农村教育的一些常态化现象应引起教育相关部门和教育界的重视,将农村教育的理念和运作模式作具体化的探讨,寻找有可操作性的途径来进行实践,切实改善农村教育的意识和教育质量。其中理念的转变尤其重要,近两年云南省教育厅推广的“三生教育”对此具有指导意义和很强的示范性,引入到农村教育领域,可以改变农村教育单一化的现状,首先解决教育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二、“三生教育”的内涵

云南省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为内容的“三生教育”。遵循教育规律,云南省教育部门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三生教育”。“三生教育”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组成的一个复合概念,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简称。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说,“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通过生存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2]。

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在广义的“三生教育”里,生命教育可以视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这也是我国当前教育实践领域一直所忽视,或者说一直没有引起重视的教育内容。这样的忽视,使教育实践脱离了人的生命成长,脱离了“尊重生命”这一永恒的教育精神追求。如果我们只是从知识的角度让学生受到教育,一旦他们轻视生命,所有过去的努力都是枉然。因此,通过生命教育可以使教育回归生命,同时也是对教育精神和教育实践的重新塑造,这对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伦理教育和生命发展教育三个组成部分。生命认知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其中包括自然生命的起源与发展,了解生命的有关知识;生命伦理教育则主要帮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掌握基本的生命伦理规范;而生命发展教育主要帮助学生学会从身体、心理、意志情感等方面发展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层次,从而在不同的阶段从不同的角度解答生命的知识和意义,消除学生的困惑,进而确立更加清晰和坚定的目标,懂得生命的宝贵,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绝不轻易退缩和放弃。生存教育的基本内容[3]:生存教育是教育的主体。生存是人类生命的主要活动形式,是人类发展的根本,人类的大部分时间、精力和活动,都是以生存为主题展开的,所以,人为了生存下去以及为了更好地生存,必然要通过教育,开发生存智力,掌握科学完善的生存技能和生存知识。从而,人类的整个教育活动,主要就是帮助人类学会如何生存而开展的,当然这是“学会生存”为何被确定为未来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的原因。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以“应试教育”“应试知识学习”为中心,严重地背离了人的生存需要,使教育过程和人的成长过程相分离,不利于学生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以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生存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有智力教育、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三个部分。智力教育指智力开发或者是学生的潜能开发,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为核心,构建智力开发系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而技能教育包括的内容较广,主要指各种生存、生活技能以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等各种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必须的技能;知识教育则主要指人的知识素质的培养,非当前“应试教育”中考试知识的培养,它的主要内容是以基础性、结构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为基础,挖掘并让学生理解内化知识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经验,从而通过知识学习形成学生的知识素质。

这些内容能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生活教育的基本内容:在生命存在和生存发展的基础上,生活是实实在在的,它构成了人生的重要目标和现实意义,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就是人的生活过程,追求美好的、幸福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基本愿望。因此,如何帮助人适应社会生活,规范人们的生活行为,形成人们的生活观念,追求高质量、高尚的生活方式,便成为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也是当前我国教育实践所忽视而又必需关注的重要内容。活着是一种状态,而“怎样活着”是一种态度,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是人们的目标,而除去它的物质外壳,更加需要却难以达成的是幸福感、成就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被世人所认同,其中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生活行为教育、生活规范教育和生活情感教育三个组成部份。生活行为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各种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生活规范教育主要从道德及社会规范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调节能力;生活情感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体验生活、热爱生活、追求高尚生活的美好情感。

广义的“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教育内容结构,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过程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人生教育理论,符合人的成长需要,也符合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和教育规律,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可以称得上是“现代人本教育理论”。

三、在农村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

育人的根本就是要让学生有健康的心智,有生存、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富有爱心和责任感。这些在农村教育中仍然很缺乏,对农村学生来说物质贫困固然可怕,但精神贫困更为可怕。物质贫困有政府资助,但精神贫困却是资助不了的。通过“三生教育”,使教育精神不流失,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提高他们的能力,健全他们的心智,这对于农村教育有很现实的意义,因此:首先,是改变农村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点教育的问题,让教育的多层次性和丰富的内涵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