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陶瓷的艺术特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引言
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书法是笔含墨的艺术。艺术都是相通的,陶瓷与书法原本属于独立艺术,然而艺术间不乏契合。陶瓷同书法艺术的契合给欣赏者感觉无疑是锦上添花。对两者成功的驾驭,在于对两门艺术的解读和深掘,而后达到综合艺术的完美和统一。
1陶瓷与书法的历史渊源
中国制陶起源很早。自古相传“神农氏作瓦器”,“昆吾氏作陶”。而汉字起源同样是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与四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陶器上面常见有作为记事的符号,似可视为汉字的滥觞。可见古代陶瓷和文字的起源,从一开始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上面多带有篆书雕印文字,陶器上的文字也成为后人研究战国文字和制陶业的宝贵资料。秦兵马俑身上多刻印有工匠的姓名,如“咸阳午”等,字体有的是篆书,有的则近似草隶。三国、两晋时期是青瓷器普及和发展阶段,同时也是陶瓷书法艺术进一步提高与形成典范的过程。唐代楷书、章草、大草、行书等书写体系逐渐完善,这一时期由于饮茶之风盛行。书法装饰便出现在茶壶、酒坛上,有楷、有草,均有大书法家张旭、怀素、颜、柳之风韵。多写名人诗句或“酒”、“茶”文字,酣畅淋漓,圆润遒劲,纯真自然,配以不同的器物造型之上,极具古朴、简约之美感。宋代书法是我国书法发展的一次高峰,书法艺术方面趋于完善和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反映在陶瓷造型中已有“大巧若愚”的自然之韵。陶瓷上的书法装饰在这一时期自然也就成为其明显的特征,且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耀州窑用书法装饰的酒具、茶具,其书法亦颇有“苏、黄、米、蔡”之韵。以至元、明、清各代书法装饰陶瓷也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装饰形式和艺术美感,这有其精神上的必然和谐。
2 0世纪6 0年代以后,随着陶瓷艺术的丰富和发展,毕业论文随着人们对陶瓷艺术视野的扩展。陶瓷和书法的结合样式也越来越多地出现,表现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艺术品位也越来越有所提高,书法也逐渐地成为陶瓷装饰中所独具魅力的种类。众多陶瓷书法作品,或以笔写,或以刀刻,或以釉上,或以釉下,各具风采盎然。近年来各地陶瓷艺术家利用各地不同的材质和工艺,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如广东佛山的现代陶艺、山东淄博的色釉刻瓷,江西景德镇的陶瓷书法刻划和堆字等。这些作品充分利用书法的形式美和陶瓷材质美在文化内涵和形式上的联系,和谐而自然地结合起来,为陶瓷书法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境界。
再从陶瓷发展的历史来看,从原始陶器到彩陶、彩绘陶,再到后来陶与瓷的流脉和传派,陶瓷艺术的奥秘既深藏在历代传承的手工模式之中,更神奇地深藏在从配料、拉坏、成形、装饰到烧制的个体经验之中。因此,陶瓷与书法一样,它的原则、法规、模式、风格、内涵也都受到整个中国文化内涵与形态的制约。
简言之,我国自古以来陶瓷工艺与书法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历史悠久,关系密切,是当时文化、艺术及至政治、经济状况的具体反映。
2陶瓷与书法的艺术特征
陶瓷与书法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从其实质来讲,有相通之处,硕士论文两者有着许多共同的文化内涵,有着和谐的审美情趣。
首先,两者都是造型艺术。书法是以线条的流动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心绪和品格修养。陶瓷造型通过各种线型和体面结合变化,空间的虚实、体量大小关系、轮廓的起伏等,构成陶瓷的造型美。
其次,从审美特征来看,两者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书法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书写者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汉代的杨雄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唐代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可以看出书法艺术家的情感,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清代刘熙载更是一语道明:“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中国作陶的祖先似乎一开始就赋予了陶瓷以艺术和精神文化的涵义。“陶者,淘也,依山取土,以水滤土,和水成型”,一个“陶”字竟是思想的象征,于是有了“陶冶”、“”等由“陶”字而生的人文意味,也有了陶瓷作品作为精神与文化象征的本质。在窑炉面前,每一个陶瓷艺术家都充满了希冀和期待。他们在用泥加火的特殊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灵魂。陶瓷艺术家在陶瓷创造过程中把精神与语言统一起来,从精神层面出发,寻求语言的自然表现,创造富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的作品。他们追求的不再是表面的形式趣味,而是与自己心灵、情感相对应的语言形态;他们关注的不再是空洞的作品主题,而是自己的思想寄托。再次,从表现特征来看,陶瓷与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共同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们都不适宜于表现持续性的情节性的事件,而长于表现一动作瞬间,并在动作瞬间内创造出颇富生命力和表现力以及想象力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两者都讲究和强调变化。清人陈介祺在其《习字诀》中主张“练字不如练气”,正是受到陶文与金文布局结构的启发。因为有些陶文、铭刻的书法多是随同器形装饰上的需要而自然变化,并不拘泥于行列的整齐;字体大小也不规矩一致,如此反而使人感到迭宕多姿、妙趣横生。我们知道“秦砖汉瓦”这一脍炙人口的成语,其所表达的含义,不仅表明当时的制陶工艺已臻上乘,更主要的是说明了“秦砖汉瓦”的创造性和富于变化性。陶上的图案、文字既表现了淳朴的时代风格,又富有天然的艺术情趣。刻的无论篆书或隶书,多在一圆形或方形、云形轮廓内变化其形体,介乎文字与图案之间,别有一种圆浑典雅的神韵,令人百观不厌。
总之,对陶瓷艺术和书法艺术两者特征的深入、完整的理解,有助于艺术家们在创造过程中加强陶瓷的表现性和抒情性,从而创作出更加有审美力度和审美价值的作品。
3书法装饰陶瓷的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独特的民俗艺术形式,珍贵的陶瓷古迹,精湛的制瓷技艺,独特的瓷业习俗,丰富的陶瓷器皿,优雅的瓷乐演奏……这些都昭示着陶瓷民艺的无限魅力,也体现她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陶瓷民俗艺术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伴生物。景德镇历史悠久,千年窑火不断。在景德镇千余年的瓷业生产实践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互相碰撞、彼此渗透,逐渐融合为极具地方特色的陶瓷民俗艺术,已成为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对景德镇民俗艺术的文化特征作初步的探讨。
1.约定俗成性
景德镇陶瓷民艺是当地瓷工们为了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这是景德镇瓷业中众多的生产环节和行业分工需要的一种组织制约和引导集体行为的制度。这些制度或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文化准则,文化准则是由一些规定、规范和规则组成,行动者可以用于适应社会环境,是行业中口头流传而慢慢归纳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约定俗称性,往往没有文字记载。其传承主要依靠口头传承和行业相教。这些规定或程式大多铭记在民众的心中,落实在他们的行动上。如挑坯工在路口拐弯时,他必然要“打叫口”(即吆喝),听到他们的吆喝声你置之不理,或没留意撞到了挑坯工的坯,不用解释和争辩,你应该赔偿坯钱,还有自觉请挑坯工到餐馆吃粉蒸肉,这些都是不要解释的规矩。
2.形式自由性
景德镇陶瓷民俗与民间艺术,它有巨大的自由性,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个性、创造性、新颖性,真正呈现为百花齐放、众声合唱、交响齐鸣、蔚为壮观,形成从未有过的奇丽景象。由于有即时性,就会瞬息万变,新奇叠出,变化无穷,可以促进与满足各种各样的审美情趣与审美需求。比较官窑陶瓷与民窑陶瓷,官窑陶瓷呈现华贵、单调、严格的风格,民窑陶瓷则更多的是自由、质朴、清新的艺术风格,可谓百花争艳。景德镇陶瓷民俗与民间艺术因不同地方、不同朝代、不同人群的喜爱,他们在传承民俗和艺术的过程中,就演绎着多样化、十分自由的甚至因人而易的个性艺术。
3.传承民间性
人类文化的发展,最初是伴随制陶技术的发明而开始的。最早的原始陶器是先民们的创造,是“最原始的‘民间’创造活动的产物”,也就是说,民俗陶艺,具有与生俱来的民间性。
民间性,体现了民间陶艺的民族性、群众化的文化特点。中国民间艺人以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审美情趣,向世界不断展示这一扎根民间、世代相传的传统艺术的现代魅力。
现代民间陶瓷较多的保留了传统陶瓷的成型、装饰和烧制方法。民间陶瓷匠师中的优秀者,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技艺,他们常常自行设计、自行制作,在生产制作中不断修改和完善设计,其传承性和群众性很强。民间陶瓷技艺一般是师传或家传,师傅传授给徒弟,长辈传授给晚辈,徒承师业、陶艺世家在民间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样,陶瓷艺术多是以历史性和集体性的创造而体现出来的,它代表着一方水土的共同审美血脉,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乡土味很浓地域性强。我们可以透过其表面的造型和纹饰去理解它的文化内涵,洞察它所表达的普通百姓的审美心态的共性。
无可否认,陶瓷艺术的产生于民间陶瓷,民之所造,用之于民,这始终是陶瓷艺术发展的主要方面。与官窑陶瓷相比,民间陶瓷之所以长期蓬勃发展,在于其扎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其旺盛的生命力来自于民间,寓含着深邃的民族情感和习俗气息,饱含着浓郁的民间色彩。
4.朴素情感性
习俗文化,是指劳动群众习以为常、世代相传的习惯、风俗以及相关的民间文化。可以说,各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和传统风俗,丰富了我国民间陶瓷艺术的表现内容和形式,犹如一洌清澈的泉水,融入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之中,并为它带来了崭新的勃勃生机。
中国民间重视家庭的延续,以子嗣承传的多子多福的封建思想绵延了几千年,为了表达这种朴素的愿望,民间陶瓷装饰中有象征“榴开百子”的石榴图案,由石榴、佛手、桃子组成的多子、多福、多寿的“三多图案”、也有麒麟送子和子孙满堂等其它祈福的祈祷图案,这是民俗习尚所体现的又一种常见形式。可以说,民间陶瓷艺术来源于广阔的现实生活,分析、概括、熔铸、提炼成一幅幅反映社会风俗时尚、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及饱含民俗心理的吉祥图案,充分显示了民间陶瓷质朴、自然和生活化的审美风格。
宋代陶瓷可谓“瓷国春生,名窑竞芳”;由于各地习俗文化及其它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南北民间陶瓷艺术异彩纷呈的风格,宋人饮茶、斗茶之风盛行,民间多喜以黑色茶盏作饮茶斗茶的器具。这种黑瓷、色调含蓄莹润,造型优雅别致,以单色的剔花刻花装饰体现釉色丰富细腻的变化效果,成为当时风靡一时的用瓷风俗。可见,景德镇陶瓷民俗与民间艺术具有情感礼俗性。
5.意义象征性
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决定的。”民间陶瓷艺术品中可以发现中国民众吉祥心理的表达,这是中国民间特有的文化内涵。“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赵趋避凶、寓意吉祥、希冀幸福,已经成为民间陶瓷艺术的文化主题。
与官窑陶瓷相比,民间陶瓷除了自然、朴素和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还有在装饰上,用寓意和谐音来象征吉祥的图案比官窑器多得多。如牡丹象征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松鹤象征延年长寿;鸳鸯象征成双喜庆;鸟鹊象征喜庆;鹿象征官禄;蝙蝠象征幸福;游鱼象征富足有余;鹌鹑象征平安;戟、罄、瓶象征吉庆平安等等。
“福”、“寿”、“喜”之类字,直接写在瓷器上在民窑瓷器中也十分普通,表达了市民阶层对幸福康寿的愿望和寄托。民间艺人把人们喜闻乐见的花草虫鱼、祥言吉语等大量描绘在瓷器上,如“寿山福海”、“福寿康宁”等字样和象征着“三阳开泰”的“三羊”图案等,形成了官窑无法比拟的朴实的艺术风格。
6.生活情趣性
陶瓷艺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民间陶瓷艺术,则是普通百姓和市民阶层生活的物化表现。从原始陶瓷的出现,到“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从商代釉陶尊,到五代白瓷碗,中国陶瓷的发展始终民间陶瓷工作者的智慧和创造密切相关,也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瓷器的品种样式主流始终是人民生活所需的罐、盘、碗、钵、壶等,可见陶瓷的生产和利用也始终是以广大民众的生活为基础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建立在民众生活基础上的民间陶瓷艺术,不少用纯熟简炼的技艺把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件加以概括,格调拙朴粗犷,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透过一件件发展脉络清晰、装饰拙朴简练并具诗意般的瓷器画面,我们不难看出民间艺术在艺术创造中的独具匠心和对生活的情感。无论是在构图、技法、还是造型、装饰、功能,这些都不是民间艺术家主观臆造,而是他们凭借对生活的热爱,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反映生活、服务生活、美化生活的表现。
像民间青花中“牧童吹笛图青花盘”犹如一首乡间田园诗,它证明了民间制瓷世艺人对乡村生活细致的观察、理解与淳朴的情感。它巧妙地把农村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景穿插起,来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乡村牧童在水牛背上,欢快地吹着横笛,这些司空见惯的农村生活景象在民间青花中,却造就了不凡的意境。
民间瓷枕是常见的物形之一,枕面枕图多种多样,马戏枕、婴戏枕、钓鱼枕、蹴球枕等,构思巧妙,情趣盎然,意境清新,幽静自然,瓷枕上的各种风俗小品绘画,突破了贵族士大夫阶层的生活范畴,从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宫廷画家所不能发现的自然朴素的美感,正体现了民间艺人对平凡生活的极大兴趣以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7.社会功能性
民间陶瓷的自下而上发展与演变,可以说有它生存繁衍的社会性,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间陶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作用,实现着艺术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表达了民间艺人对社会生活的愿望、希冀和对未来的理想和寄盼。艺术尤其是民间陶瓷艺术,深深地打下了社会和时展的烙印,成为社会及其文化发展的见证。
艺术是社会的表现和反映。我们知道,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社会、不同民族,民间陶瓷,有不同的风格和审美特征。如唐代的雍容博大,六朝的秀丽典雅、五代的工巧华容,宋代的温文尔雅……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用品的造型因其政治、经济的影响各显其特征。秦国的茧形壶、折腹盆;三晋地区的鸟柱盘;赵国的莲瓣式盖壶;韩、赵交界区的鸟头盉;燕国的桶型实足鬲、弯颈壶;中山国的鸭型壶;齐国的盖舟、弯把环纽豆。从装饰形式看,燕多通行线刻鱼、兽纹,楚国则盛行彩绘几何纹,三晋两周地区流行磨光暗花和使用少量彩绘等。到了战国晚期,随文化和经济的交流,陶瓷用品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因素。七国都广泛使用灰陶和夹砂陶、有日用器具、陶制生产工具等。
民间陶瓷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动荡、稳定和繁荣。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而民间陶器通过自己的艺术形式和语言表达盛唐的气象,唐三彩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一项创举,唐代瓷业的繁荣是既成事实。宋代士大夫文人的美学思想也是民间陶瓷兴盛的基础,康熙青花、雍正粉彩民都成为当时社会盛世繁荣的见证。历史证明,动荡的年代、动荡的社会,民间陶艺也会受到相应的冲击,像前后和“”期间,民间陶艺之花就受过很大的摧残。
8.内容丰富性
景德镇陶瓷民俗与民间艺术,其内容是丰富的,涉及面也是非常宽的,几乎深入到景德镇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民众生理的,也包括心理的,不仅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从生产劳动方面有从业要求、招收徒弟、雇工、辞工、每天的生产任务、作息时间、一年的开工、收工时间、劳动纪律、劳动分工、技术要求、生活伙食、年节待遇,比方说休息几天,吃什么规格的酒席,甚至连菜谱和上菜的顺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在个人行为规范有:尊重师傅、节约原料、讲究信誉、遵守行规、不准盗窃等规定。在个人起居和生活上有规定衣着、寝居及生活道具等规定。民间崇拜和宗教礼仪方面有迎神会、祭祖、为神开光、拜风火神等等。在瓷业经营与贸易方面有宾主制、生根发芽制等等。
9.规范约束性
景德镇陶瓷民俗与民间艺术,大多数作为一种民间礼俗,一种民间习惯法、行为规范,对当地每个生活在其中的瓷工、民众都具有严格的约束力。行业中每个成员都要受当地民俗与民间艺术规范的约束,不得违反,一有违反即予各种处罚。景德镇陶瓷民俗和行规,无时无处不约束其成员,存在于每个成员的日常生活之中。多数情况下这些民俗和行规,是一种习惯和礼俗,也是一种习惯法,只有本行业成员,就得到行业帮会的保护,也必须履行民俗和行规中规定的各种义务。不仅如此,这些民俗和行规对每一个成员的思想意识以及观念也有很大影响,可以说,每个行业成员的言行举止都受它的制约。景德镇行业行规不少现在已不存在,一些当地的民俗与民间艺术在传承中变迁着,受到现代化的严厉冲击,但它是我们研究手工业时代,生活在礼俗社会的手艺人们的生活、生产、行为规范等各文化的丰富宝库。
何为抽象,本意乃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思维的一种过程。在艺术中,有意义的抽象无非是指那种无确切内容的生动形式而已,我们亦可称之为抽象的形式。再看书法与抽象之关系。中国的书法离不开中国的文字。从表面上说,文字似乎是属于主观意识的东西,其实文字一旦创造出来就已经成了具有具体形象的客观存在。草书无论其怎样龙飞凤舞,总离不开原来的那个字,而每个文字的草法都有一定的法则。同时,任何书法作品都表达某种确定的文字内容,作者在书写时总是选择与他需要抒发的感情相一致的文字内容。故而结论是:任何抒发作品都有确切的内容,抒发艺术却非抽象!
二、抽象形式之美与抽象美
书法本身虽不可离开文字,但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可以离开文字内容。实乃书法是一种形式感极强,而其形式又有较大相对独立性的艺术。因而在欣赏过程中人们常将它作为一种“抽象形式”之美加以感受。
承认书法之“抽象形式”之美与承认抽象乃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抽象形式之美不在抽象而在形式!形式美之外的抽象美是并不真实存在的。
三、气韵生动的线
“气韵生动”是我国美学中代表书画艺术形式最高的美的标志。它既是创作的总要求,也是评论的总标准。所谓“气韵生动”就是具有生命之活力,运动之气势,音乐之韵律,感情之光环。而书法艺术之线,正具有以上特征。一言概之即“气韵生动”。以为它有生命的活力,故其生机盎然,变化无穷;因为它有运动的气势,故其元气淋漓,大气磅礴;因为它有音乐的韵律,故其金声玉振,跌宕隽永;因为它有感情的光环,故其赏心悦目,益人神智。
四、有感情的形式
书法艺术线的这种活力、气势、韵律,归根结底是为了寄托作者的感情,它们融为一体,“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元陈绛曾在《翰林要诀》中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而气郁而字敛,乐而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书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这段话说出了线及其组合的变化,与书写者感情变化的密切联系,而“气”则是联接两者的纽带。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一点为有感情的形式。正是这种有感情的形式,使人感到愉快,舒适,振奋,得到美得享受,产生“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之感。
由于书法的形式是一种有感情的形式。而人的感情无比丰富,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所以书法艺术对作者个性的要求是非常强烈的。清刘熙载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我们常说字如其人,正是此意。所以可以说,没有个性的书法作品就不是真正的艺术。
五、实事求是对待书法艺术
人们在观赏书法作品的时候,虽然单纯从形式上也可得到美感,但若要了解其内容,甚至了解作者高尚的人格,就能收到更深刻的美的享受。我们必须正视和研究这种美的众多层次。例如在观赏岳飞写的诸葛亮《出师表》时,正是自然地把书法形式、文字内容、作者品格三者溶于一体,从而磅礴之气,爱国之情溢于胸间,这不是最高的美得熏陶吗?
一、陶瓷装饰和剪纸艺术
1.陶瓷装饰概念
所渭陶瓷装饰,是根据装饰美的一般规律和表现形式,在限定的陶瓷器物上,将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行的艺术再创造。运用装饰规律和形式美法则在陶瓷上的进行装饰,从而达到由器型到画面的完美结合。简单地说,陶瓷装饰是通过釉色、纹饰来美化陶瓷造型,用陶瓷装饰所特有的语言表达作者的创意与思想感情。现代陶瓷装饰是材质肌理装饰、雕、刻、划、印装饰、釉色装饰、纹饰装饰、彩绘装饰与陶瓷造型相融合所呈现的一种特有的、自然成趣的美的装饰。
2.剪纸艺术概述
“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摇篮。”剪纸就是这种最古老的艺术品种之一,例如北朝的艺术作品《团花剪纸》中的花纹和图案借助几何抽象的排列使得形象鲜明生动,更可以将剪纸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剪纸作为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统艺术,通常用于装饰生活等方面,人们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门媚、窗子、桌子、柜子等等,以表达自己的喜乐、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们又称之为“剪画”或“窗花”。剪纸多取材自喜庆节令、五谷丰收、民间戏曲故事等,既饶富趣味性又装饰美观,既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价值又传达了现代人的好愿望,象征着吉祥、美满。
剪纸艺术是经过积累、淘汰、 逐渐完善而定型,并以程式化的符号形式世代相传的。在今天,剪纸不再局限于传统表达的范围,其俨然成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
二、剪纸艺术与陶瓷艺术的结合
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延伸的越来越广泛,剪纸艺术与陶瓷艺术相结合,在装饰上有一定的独特魅力。把传统的剪纸融入到陶艺创作中,使得作品范围扩大。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更加强烈。从剪纸艺术方面来说,可以体现出以下特征。
1.剪纸艺术为陶瓷装饰提供题材和内容
作为民间艺术的主要样式之一的剪纸艺术所表现的题材很丰富广阔,体现了民俗活动与民间文化背景。人们用天地人间万物表达幸福美满、福寿安康、合家团圆、硕果丰年,并且将其形象生动的转化到蕴含着“图意吉祥”的陶瓷装饰纹。样中,大大丰富了陶瓷创作的题材和寓意。
2.剪纸艺术为陶瓷装饰提供文化积淀
作为现代的陶瓷装饰艺术,对民间剪纸造型的应用,不可能是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把其当做视觉语言的新变化创作现代人需要的具有审美情趣艺术作品,是每个陶艺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历史的长河中,手工造物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标尺。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间的、平民的艺术,他是劳动人民用最简单的材料表现出高度的概括性的具有智慧性的艺术作品,代表的是大众的文化;它虽然是一种平面的表达,却与陶瓷艺术背后的文化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惊人的相似,都是表现劳动者的至纯质朴、率直刚烈。陶瓷装饰的创作中,可以用现代的流线型线条作为主线与剪纸图案的块面结合,抑或选取其单一的红色与传统的青花作对比;在大与小、强与弱中表现现代陶艺对传统上的突破。
人们对于美的不断追求和心理期望,对陶瓷艺术有更高的审美需求,将一种传统文化的寓意寓于另一种文化中,不仅是一种简单意义的叠加,而且在增加其艺术价值的同时,引起了其精神共鸣。比如现代的婚庆陶瓷中,情侣对杯以及卫浴用品的设计上,剪纸的艺术效果通常被广泛应用,既有“喜”又有“意”。
剪纸艺术造型语言富于意味性,是陶瓷艺术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桥梁,也是新兴陶艺创作的契机之一。
三、剪纸艺术的形式美特征在陶瓷装饰中的体现
形式美法则是总领大自然一切美的规律的宗旨和概括。而它也是艺术生产力的发动机,剪纸艺术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体验运用,匠心独运的带给了陶瓷艺术的装饰上,这种提炼与加工的创作方式使陶瓷装饰极具观赏性和创新性。
1.“和谐”与“对比”统一
任何装饰形式亦是尤点、线、面的平衡构成,在陶瓷装饰引入剪纸构成的阴阳契合元素时,也是以多种形态打散重新排列组合:一是以对称的图案作为陶瓷上的装饰。在构图上饱满,在细节刻画上采用了剪纸的圆角、切尖的手法。从线上,一排同形状的剪裁类似于二方连续的排列方式,或弯曲流畅或尖锐分明:从面上,左右的轴对称重复给人以稳重安定的感觉,最大限度地表现了“和”。一是表现在陶瓷器皿其他部分与运用了剪纸艺术表现形式的装饰部分的多与少的对比,位置上的中心与四周的对比;另外还表现在已装饰部位本身的和谐统一。二是剪纸的形式以不规则的图形出现在陶瓷器皿上,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图案,也可以是多个不规则的个体以一种规律的堆叠装饰。例如施于人的青花作品《蓝风系列》是以中央为矩形的青花底色和其他白底纹饰对比来装饰,形成一种呼应和默契,而另一件作品综合装饰《民风》以不规则的剪纸块面和青花块面斜相切,上下交错,对比中统一而和谐,有一种空灵的意境美。三是色彩上的对比。陶瓷装饰尤其是综合装饰中,多运用绘画与雕刻等不同的表达方式,青花为主调,以“红”为主色的剪纸元素调和相互呼应,另一种多采用影青白釉的刻划花纹饰和以上两者结合,活灵活现、生动活泼地融入艺术品创作中。
2.节奏活泼与韵律
节奏是指视觉元素有规律的连续重复所产生的运动感,而韵律则是某元素或者图形规则变化或相似排列产生的律感,避免了单调乏味,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人们的审美感觉也是也是在这种节奏的变化中不断的适应和满足。在陶瓷装饰中可见植物等纹饰较为常见,其分布规律也是按照一定的线形排列,或扇形发射或以弧线扭曲翻转,例如缠枝纹、纹;而这些纹饰的规律也可以在剪纸艺术中寻求。剪纸艺术中的植物大多是以抽象的图形或者简洁明快的线条进行创作,陶瓷装饰中运用于此。
剪纸艺术的另一应用在陶瓷装饰上的特征是镂空和雕刻。一些艺术家运用剪纸中红色与底色的对比产生的镂空感在陶瓷胚体上雕刻,或是点或是线或是块面,亦或是几种的穿插,以不同的疏密、方向组织上美感追求,创造了实空间与虚空间的对比,节奏感和韵律感应运而生。这种体和空间的对比为陶瓷艺术家所尝试的艺术表现手法增添了多样性、广泛性、综合性。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强而又符合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为剪纸艺术应用在陶瓷上提供了可鉴之法。
结语
剪纸艺术和陶瓷艺术同属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瑰宝,将两者相互柔和,则异彩绽放。在陶瓷装饰上,将剪纸的形式美特征的运用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手法开拓了陶艺工作者的思路,提高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丰富了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装饰的艺术语言。这是艺术与文化与时俱进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剪纸艺术的形式美特征在陶瓷装饰中的体现,我们得出一定的规律和经验,在日后的创作中需要遵循并且更好地发挥和运用。
注释:
1.王琥.装饰与民间艺术.重庆出版社,2003.3.1.
参考文献:
[1]钟德棋.《中国陶瓷设计与传统装饰艺术》景德镇陶瓷2003.
陶瓷雕塑作为陶瓷艺术的独特种类,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冲击了现代陶瓷雕塑风格。开放与多元是现代文明的最大特点,因此多元化与开放性是现代陶瓷雕塑的主要特征。多元化与开放性使得我国当代的陶瓷雕塑创作极其强化泥土的语言,无限放大和凸显创作者的制作过程中的手工痕迹,在艺术表现形式和雕塑语言上打破了中国传统陶瓷雕塑的创作理念,更加开放而多元的陶艺创作理念和审美标准被扩大化。当代陶瓷雕塑家的创新精神,不断推动了当代陶瓷雕塑的发展进步,把陶瓷材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真正的挖掘了出来,中国古老的陶瓷艺术真正和当代艺术融为一体,并逐渐成为一种独具时代特色的艺术表达方式。
1陶瓷雕塑现代性特征阐释
“现代性”是社会转型中一种新质的产生和发展,它可以把现代与传统的对立包容进来;“现代性”是社会在一种新质推动下进行转型的过程,由此可以把由新质带动转型的各种现象包括进来;“现代性”是在进入现代转型过程的现象本身之时的新中有旧、旧中有新。因此当代陶瓷雕塑的现代性不仅是对当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这种新质的肯定,而且更是对当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这种新质兴起的变化结果的思考,从而进入了对现代性本身的审视。
中国陶瓷艺术的近展史就是一个对“现代性”的不断认识过程。在工业文明日益发展和经济文化全球化一体化的社会转型期,作为视觉艺术的陶瓷雕塑艺术中的“现代性”与作为社会文化中的“现代性”是有关联与区别的,现代陶瓷雕塑的“现代性”转向体现了当代人的审美价值取向。
“现代”是现代陶瓷雕塑意义的独特性和丰富性的发现。陶瓷雕塑的现代性是现代陶瓷雕塑表现的审美观、情感、心理和现代语言、形式。陶瓷雕塑的现代性包含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创作,是个性化的艺术创作,它本身是一个现代现象;同时也是当代陶瓷雕塑个性化艺术创作中呈现出来的体现了现代工业文明与文化、信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新特质”。“新特质”集中了中国陶瓷艺术创作实践中流露出来的当代人文关怀,并且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精神特征和艺术语言形式特征。就审美现代性的品格而言,“中国陶瓷雕塑现代性”不仅仅是文艺的“新颖性”概念,更是价值论和生存观的概念,在相对于传统,相对于世界其他民族,中国陶瓷雕塑现代性中内含一种价值判断和意义取向。此外,中国当代陶瓷雕塑现代性的探讨,必然涉及文化艺术现代性的探讨,社会、文化艺术的现代性语境正是我们得以进行中国陶瓷雕塑现代性探索的基础。意识传入到广泛的文化和历史层面上,表现为对人性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权威等各种禁锢的反叛和突破。陶瓷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在工艺和艺术的互流、发展的重要性上超越了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国新一代的陶瓷艺术家开始对当代陶瓷艺术有了根本上的思想认识,新材料、新观念、新手法是当代陶瓷艺术的迫切需要发展的要素。在当代陶瓷艺术的创作群体中,各大艺术院校的青年教师是中坚力量,他们因为受了当代西方艺术文明的影响,吸收了各国的文学、哲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着自己独特的知识构架和对艺术的理解,也正是这样,他们引导并影响了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方向。此外,中国当代陶瓷雕塑现代性的探讨,必然涉及文化艺术现代性的探讨,社会、文化艺术的现代性语境正是我们得以进行中国陶瓷雕塑现代性探索的基础。
2我国当代陶瓷雕塑的创作语言
我国当代的雕塑创作,多样化与开放性的特征在现代主要表现在创作语言之中。陶瓷泥土作为一种材质,在我国当代陶瓷雕塑创作者眼里,泥土是作为媒介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意志。受当代艺术的影响,陶瓷雕塑创作者抛开以往的创作思想及手法的束缚,开始关注媒介自身的表现力及创作者本人的思想观念。他们借助新的工具,在创作中开创了制作手法的新规则,如用撕扯、敲打、卷立、拉伸等来表现;在釉色上的处理上也不断的进行新的实验探索。在当代陶瓷雕塑创作中,他们探索到一种适合自己创作的、能表现出泥土的自身特征,并通过这种样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陶艺家的追求与不断实验性的尝试,使得陶瓷雕塑的表现形式变得多样化起来,表面肌理中挤压的痕迹、工具敲打的纹理、刮划的痕迹、不同方法烧成的釉面变化,以及烧成后再次彩绘等这一系列的创作技法被广泛运用到了当代陶瓷雕塑的创作中,而后共同构筑了作品的多样化独特语言。这种独特艺术语言体现了当下艺术创作的时代性、开放性,从材料的种类到性能,从创作时的肌理表现到烧成效果,这些都是传统的陶瓷雕塑无法想象和比拟的。高科技的发展为陶瓷材料界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另外,多元的艺术文化信息,相互碰撞,成就了陶瓷雕塑家的丰富创意,作品的种类、形式、效果都趋于多元化。而这种创作的多元化,也为当代的陶瓷雕塑家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3我国当代陶瓷雕塑创作语言表现
当代的陶瓷雕塑创作,从传统的重形式转变为了重视创作者的个人意志。创作观的改变,这是创作者自身的精神价值所在。现如今陶艺工作者有了新的思想观念,传统的束缚在他们的脑海里已不复存在,这特别体现在当下学院派的陶艺创作中,由于各大艺术院校的陶艺工作者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在艺术理论知识、艺术作品欣赏、艺术评判等方方面面都有了相当的高度。当代陶瓷雕塑创作者们以个人意志为创作出发点,一切能满足创作者创作需求的手段、方式等都被加以运用,从此,一种个性化、多元化、全方位的当代陶瓷雕塑创作特征形成。中国当代陶瓷雕塑造型充满着个性化的语言和符号,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创作者内心情感抒发的表现。当代社会文明影响着中国当代陶瓷雕塑的发展趋势。当代陶瓷雕塑作品重中之重的是创作者本人的意志,是创作者某一段情感的宣泄和寄托,它记录了创作者的一种心情。这种功能性的突破与当今的社会状态是密不可分的,它是社会的产物,是当代艺术的延伸,它亦影响着当今的社会形态。
4结束语
我国当代中国陶瓷雕塑创作与传统陶瓷雕塑创作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从过去的实用性转向了纯粹的个人精神的表达,同时也表现为多元与开放的现代性特征,陶瓷作为一种介质,用来传达创作者的情感,传统意义上陶瓷中的残缺、瑕疵等已经成为当代陶瓷雕塑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段。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烧成方式以及个性化的材料的应用使得当代陶瓷雕塑创作具有更加强烈的个人语言和视觉符号。当代中国陶瓷雕塑创作形式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当代陶瓷艺术不拘泥于传统,同时也是对传统陶瓷雕塑的批判继承和对西方艺术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兼容并包态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吕金泉.手工生活陶瓷艺术研究[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现代陶瓷综合装饰的审美特征
现代陶瓷综合装饰作为造型艺术是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泥料、颜料、釉料等)通过塑造可视的静态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艺术家情感的艺术形式,它是在动态中求得完善与发展的,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现代陶瓷综合装饰艺术审美的独特性与综合性现代陶瓷综合装饰的独特性就是指其特有的陶瓷材质所表现出的特殊性。陶瓷的独特性在于其是“土水火”的艺术,尤其是每一件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要经过“火”的洗礼。现代陶瓷综合装饰是融合了坯体、色釉、釉上彩、釉下彩等艺术表现形式,并最终通过窑火烧造来获得成品的,这是其它艺术形式所没有的。现代陶瓷综合装饰往往是体现现代特征的艺术,从而在审美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现代文化特性和个性面貌,在作品形式表现上运用象征意义,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因而在语言、观念、审美认知上较之传统陶瓷装饰不再局限于审美与实用的结合,往往更强调艺术家的心灵感悟及其想象发挥。由于现代艺术家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以及文化素养、艺术观点、审美情趣的不同,艺术家的思想气质和性格特点也呈现个性多样,从而艺术创作过程中在表达主题、表现手法、艺术语言等的运用方面便更加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现代陶瓷综合装饰艺术审美具有综合性的特征。着眼于陶瓷艺术本身,任何陶瓷综合装饰作品都综合了泥、釉、彩料等陶瓷材质载体以及技法上的刻划、绞胎、斗彩等,从而现代陶瓷综合装饰作品便具备了统一完美的审美特征。同时现代陶瓷综合装饰也往往吸收其它艺术形式如文学、绘画、书法等的长处,将多种艺术形式的艺术表现手段和方式融合到陶瓷艺术中来,使现代陶瓷综合装饰具有更浓厚的艺术感召力,从而实现了现代陶瓷综合装饰在美学层次上的高度综合性。现代陶瓷综合装饰也正是由于吸纳众多艺术形式的长处,能够全方位的展示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并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审美需要。现代陶瓷综合装饰艺术审美的情感性真实情感是任何艺术都不可或缺的。从事现代陶瓷综合装饰,不仅要关注作品表现形式的趣味感和作品的主题内容,而心灵情感的表达才是最终根本的目的,它是现代陶瓷综合装饰创作的基石。现代陶瓷装饰综合装饰应当围绕创作者的自我感知和心灵情感,通过个性独特的方式来观察、理解、思考,并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侧重地、有选择地表达创作者的个性理念,从而让作品的胎质、釉色、造型和装饰的块、面、点、线传达给人们一种气息、一种境界,最大限度的丰富人们的审美感受。现代陶瓷综合装饰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民族文化的差异包括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不同,会造就不同的艺术形式特征。现代陶瓷综合装饰也具有在艺术审美上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并体现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现代陶瓷综合装饰的民族性表现在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作品有民族气派和艺术风格。中华民族具有丰富的传统装饰形式,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陶瓷装饰中加以综合运用,不仅体现了现代时代意识,也赋予了现代陶瓷综合装饰新的时代感。注重人的内在心性、情感体验以及道德伦理等因素,这是中国传统“物我一体化”的思维方式,这些中华文化特征的内涵在现代陶瓷综合装饰中的表现充分展现了现代陶瓷综合装饰的民族性。现代陶瓷综合装饰在艺术审美上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民族在不同发展阶段必然会受到本民族在某一时期社会基础及经济生活的影响,因而民族性与当今社会的时代特色并不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联系千丝万缕,现代陶瓷综合装饰既有传承的因素又有现代创新的格局,民族性与时代性形成的辨证统一使作品艺术风格既有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艺术品的时代性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现代陶瓷综合装饰的时代性是在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的发展与升华起来的,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注入新时代的元素,是现代时代变迁与发展的需要,现代陶瓷综合装饰是现代新时代文明发展的产物,体现了现代风貌与时代精神。
后现代语境下陶瓷绘画艺术发展特征
在日益加深的后现代艺术影响下,当代陶瓷绘画艺术风格正经历着显而易见的剧烈变革,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特征非常明显。虽然中国陶瓷绘画的后现代风格特征仍处在萌芽状态,但大多数陶瓷艺术家们显然已经意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变革的重要性,在逐渐找到符合各自发展的艺术之路,后现代意识也随之相伴而生。新世纪初兴的中国当代后现代陶瓷绘画才刚刚萌生,与中国现代陶瓷绘画往往交织在一起,尚未能形成独立而完整的体系,因而还未形成其自身鲜明的艺术特征。不过,在短短的数年发展中,中国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在新世纪的后现代变革中仍然呈现出了某些突出的发展艺术特征,凸显其蓬勃的发展态势。首先,更强的兼容性是中国当代后现代语境下陶瓷绘画最突出的发展特征。上世纪末的中国陶瓷绘画虽然也呈现出兼容与综合发展态势,但是新兴的具有激进色彩的现代陶艺标榜着所谓现代性,而将传统陶瓷绘画视为僵化落后的需要摒弃的事物,呈现出各流派之间互相争议甚至诟病的不良风气。而陶瓷绘画在新世纪出现的后现代艺术之风,所有的风格流派之间的壁垒几乎都被打破,五花八门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表现都被宽容,几乎所有进入瓷画界的外来者都能以其个性语言而找到一席之地。因此,后现代语境的加深影响带来的并不是更加剧烈的冲突,相反地,却是更加兼容和谐的艺术氛围。其次,更讲求实验性是后现代语境下中国当代陶瓷绘画的第二个发展特征,以务实的态度而非单纯的理念来评判作品。陶瓷绘画中的各种创新,无论是来自工艺上的突破还是技法上的革新,都需要以作品来加以呈现,并在公众视野中接受评价。这样,就使得在后现代语境下,各种陶瓷绘画风格流派如井喷般地迅猛增多,并且任何一种流派都无法取得中心地位。风格流派数量之多以致各方之间已经无暇顾及彼此的争议,而是需要不断变革前行。这就呈现出各种风格的大兼容形势,同台竞技,各自接受着同样具有多元审美标准的消费市场的考验。最后,解构主义盛行也是后现代语境下中国当代陶瓷绘画的重要发展特征。在兼容性和实验性的推动下,解构主义似乎已经成为后现代语境下陶瓷绘画创新的最主要手段和方法,这就使得解构主义在当代陶瓷绘画中空前盛行。在后现代语境中,当代陶瓷绘画者们不再拘泥于各种审美风格固有的形式语言,而是热衷于将原有的形式元素打散、解构,然后再重新组合成不同寻常的画面,赋予了画面以新的内涵,并具有鲜明的时尚感觉。同时,这种解构与重构消除了各种体裁和题材的界限,模糊了雅与俗的品评,从而使其能更加贴近都市文化而绝非远离大众。
后现代语境下的当代陶瓷绘画发展趋向
不管承认与否,后现代艺术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踏入中国陶瓷艺术领域,给新世纪的当代陶瓷绘画带来非常复杂而多变的影响。当然,就目前来讲,其对当代陶瓷绘画所施加的影响仍是有限的。在传统依然强势、现代方兴未艾之时,具有显著包容性特征的后现代艺术正在引起中国陶瓷绘画领域越来越快速的变革,毫无疑义,冉冉而起的后现代主义正在茁壮成长,未来必将成为引领和推动中国陶瓷绘画领域向前发展的主导力量。日益壮大的后现代力量是当前陶瓷绘画领域中不争的事实。后现代主义在陶瓷绘画领域的崛起是全球化潮流的必然结果,虽然中国的后现代陶瓷绘画者在作品大量地构筑了传统文化精华,但其主要理念以及形式仍然是来自于西方的。因此,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期内,后现代主义的陶瓷绘画作品仍将无法得到广大人群的普遍接受。当然,这也与当代后现代陶瓷绘画作品仍然处在实验阶段有密切关联。无论是在实践还是在理论上,当代后现代陶瓷绘画作品都不够成熟,不少陶瓷艺术家只是对后现代有了一点极为模糊的了解就擦枪上阵,导致其艺术面貌也颇显稚嫩,常常迷失在传统、现代与后现代文化的路口而顾此失彼。尽管如此,后现代陶艺力量给传统和现代陶艺均带来显著的冲击,代表了新世纪的审美精神和文化诉求,而同时,后现代陶瓷绘画家们也正在力图摆脱西方后现代艺术影响,而创造出具有浓郁中国民族风的后现代作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后现代陶瓷绘画发展新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在全球早已进入后现代艺术的时代,后现代陶瓷绘画必将逐渐占据主导,这是由时展的潮流所决定的。那么,传统与现代陶瓷艺术在未来后现代语境中的发展趋向又如何呢。传统陶瓷绘画因有着近万年的深厚积淀,代表着中国陶瓷艺术的精华部分,因而在未来很长时期内仍将极大保留,不过在形式上与内涵上不可避免地将发生显著变化。后现代艺术的元素毫无疑问会不断地浸染入传统陶瓷绘画的艺术表现当中,使未来的传统陶瓷绘画烙上程度不同的后现代印迹,显现出与今天截然不同的艺术面貌。后现代主义对传统与现代派青花人物画的影响主要在于:其一,使其创作者在审美理念和价值观上发生显著变化。大多数创作者已经摆脱追求艺术的创作精神转而紧跟市场,因而只要某种后现代形式产生市场效应,就必然使部分传统与现代派青花人物画家跟风而进,将此后现代元素融入于自身创作当中。其二,在都市消费日益成为主体的情况下,当今青花人物画的都市水墨特征日趋明显,从而使传统与现代均朝此方向发展,以适应新的大众化趋势,而都市审美方向日趋朝向后现代。因此,传统与现代派青花人物在审美理念更新和都市消费的推动下,其融入后现代青花人物画阵营中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现代陶艺与后现代陶瓷艺术之间原本即没有显著的差异,二者之间也并没有必然的递进关系,所不同的只是,现代陶艺对造型极为重视,而忽视甚至排斥绘画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陶瓷绘画类型并不属于现代陶艺的范畴,至多只是现代陶艺造型中的附属装饰。但后现代陶瓷艺术则不然,其具有的巨大包容性,使得无论在何种类型的陶瓷艺术种类中都能得到无尽的发挥空间,因此,其对陶瓷绘画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而绝非消极。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5--01
瓷器是我国发明的,所以,在全球陶瓷就是中国的代表,而且中国的英文名“china”的意思不仅是中国,它代表着瓷器。对于外国人而言,陶瓷不仅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工艺品,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的瑰宝。因此,在现代社会中,陶瓷和陶瓷的艺术发展等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人民研究的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传统的陶瓷艺术的完美性审美特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55个,而且每一个民族的民俗风情和生活地域等都存在着差别,所以,各个民族的审美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也造就了我国的陶瓷等工艺品的制作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思想典范。陶瓷的艺术风格是会根据当代的生活特点等因素进行变化的,比如史前的陶文化就显示出自然和轻松的感觉,这也是我们当代的陶瓷艺术所追求的美的典范。但是史前的陶文化在制造的时候,不仅受到当时人们的心境所影响,更多的是受到了生产条件的制约而产生的,而新时期的陶艺将史前陶艺的关注点脱离出了其文化语境,更注重去寻找其中蕴含的适合当代审美的因素。相比后期出现的瓷器,陶器的风格更偏向于纯真和自然的感觉,但是缺乏一种主观审美意识上的追求。
2.完美性,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审美是具有完美性的,这些审美观念是从陶瓷诞生开始长期积累沉淀的价值观,通过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度与环境等的变化而形成的。我国的陶瓷作品,无论是从外观其形态,还是从内知其意义,都是被视作完美的产物,因为,它的外形的打造非常有特色,而且要求的技术非常的高,而其蕴含的意义,则是我国传统的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结合。中国传统的陶瓷审美艺术的核心就是注重并将内在的精神品质展现给观赏者们。陶瓷艺术的视觉形象和人的精神相结合所创造出的陶瓷,会具有更完美的审美品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具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和审美意识,这些文化特点和审美意识一直引领者我国陶瓷的发展变化和方向。而时代精神则是当时的文化结构中的集群精神风貌,而这种精神会影响着陶瓷的造型、釉色等工艺的变化,这种影响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于我国的陶瓷艺术中,它显然已经成为了一种传承,一种艺术的规律。
二、传承与创新
在我国现代社会中,一提到陶瓷就会想到“景德镇”三个字,可以见得,景德镇在当代的陶瓷艺术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代表性。所以,不管它的发展处于哪一个阶段,都需要人们对其重视,因为其发展的过程中都有着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1.创作的目的需要摆正,在现代经济发展飞快的时代,我国的陶瓷艺术也开始逐渐的转向了商业化。陶瓷是将显示的目的和艺术目的以及当代的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个物品。所以,就这要求创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不能够一味地去追求它能够带来的经济利益或者是彰显自己设计能力的目的,而是要将创作的目的放端正,将陶瓷的意义所表现出来,才能够使我国当代陶瓷艺术能够发展得更好。
2.将陶瓷艺术的审美特征发展灵活的掌握后,发展当代的陶瓷艺术并且将中国的特色体现出来。当代的陶瓷艺术是将当代文化和传统的文化结合彰显的,因此,就需要创作者在设计的时候要将中国式的审美标准和特征进行彰显,比如常用的图案意境“清雅脱俗”等。注重意境的创造,将这一特色更好地从陶瓷艺术中展现出来。
1、景德镇陶瓷书法现状分析
景德镇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陶瓷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经过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艺术陶瓷仍占据着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主流地位,这已不能满足现代审美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审美有更高的需求,陶瓷书法越来越受到关注。陶瓷书法是以当代陶瓷为载体,以书法为主要表现形式,是工艺和造型相结合的一种新兴艺术,逐渐成为当代陶瓷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陶瓷书法作为一门新兴艺术尚在起步阶段,主要停留在装饰的范畴,以摹写古人为主,自由创作还远远不够,投入创新研究的人力、物力资源也十分有限,对陶瓷书法的系统性理论研究也很少,所以只能通过走访、调查、收集等方式,才能找到一些相关资料。
2、书法介入陶瓷艺术创作研究的意义
书法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精髓。陶瓷见证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中国传统书法元素融入当代陶瓷的意义在于:(1)完善书法抽象艺术理论将中国传统书法元素抽象化,是以汉字符号图形作为创作元素的现代抽象艺术,从本质上保留了书法的特征。这是中国独一无二抽象艺术特征,是中国现代艺术的一种独特样式。探索“抽象书法”的贡献在于使书法创作独立于汉字之外,迈向其艺术的本质,追求它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表现艺术家的感受和情绪。(2)促进当代陶瓷书法发展陶瓷书法是将陶瓷、书法糅合创新,以传统的书法元素为基础,通过抽象的手法,丰富陶瓷书法的内涵和外延。突破陶瓷书法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摆脱束缚,着重探索陶瓷书法艺术的理论和创作,具有开拓意义。(3)丰富当代陶瓷文化内涵陶瓷书法是当代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陶瓷书法,能开拓陶瓷文化的新领域,形成解读陶瓷文化的新视角,展现陶瓷文化的多元化魅力,为这古老的陶瓷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江西在全国的文化地位,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
3、书法融入陶瓷艺术创作的内涵
陶瓷书法的主要构架及组成元素,陶瓷书法的理论研究。中国传统书法元素是中国特有的符号。传统艺术陶瓷仍占据着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主流地位,这已不能满足现代审美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审美有更高的需求,陶瓷书法越来越受到关注。陶瓷书法是以当代陶瓷为载体,以陶瓷书法元素为主要表现形式,是工艺和造型相结合的一种新兴艺术,逐渐成为当代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陶瓷书法字非字为案例,根据陶瓷器物的不同,将书法元素介入到陶瓷造型当中去,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1)中国传统书法元素抽象化研究中国传统书法包括汉字的字形字义,间架结构,书体的不同特征、书写的章法要领都必须符合传统审美规范。历代书论及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与追求虽有差异,但总体审美原则是无可动摇的。在这个多元文化冲击和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开放、自由的抽象艺术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抽象艺术已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成了当代审美追求。将中国传统书法元素抽象化,就是用现代或当代的审美眼光发展与延伸传统书法,其中对字型的结构,章法的结构变化,书写内容的表现总体是尊崇传统审美。抽象书法主要在于艺术视觉的表达,追求有意味的艺术形式与笔墨结构的探索。(2)陶瓷书法的概念陶瓷书法是以陶瓷为载体,以书法为主要表现形式,是工艺和造型相结合的一种新兴艺术,它与陶瓷雕塑、陶瓷绘画等是姊妹艺术,都属于陶瓷工艺美术的范畴。(3)陶瓷书法的艺术特征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书法是笔与墨的艺术。两者之间不乏契合。陶瓷书法正是建立在对两门艺术的解读和深掘,通过传承和创新,从而达到融合和升华。首先,两者都是造型艺术。书法是以线条的流动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心绪和品格修养。陶瓷造型通过各种线型和体面结合变化,空间的虚实、体量大小关系、轮廓的起伏等,构成陶瓷的造型美。其次,从审美特征来看,两者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书法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书写者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汉代的杨雄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唐代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可以看出书法艺术家的情感,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清代刘熙载更是一语道明:“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中国作陶的祖先似乎一开始就赋予了陶瓷以艺术和精神文化的涵义。“陶者,淘也,依山取土,以水滤土,和水成型”,一个“陶”字竟是思想的象征,于是有了“陶冶”、“”等由“陶”字而生的人文意味,也有了陶瓷作品作为精神与文化象征的本质。在窑炉面前,每一个陶瓷艺术家都充满了希冀和期待。他们在用泥加火的特殊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灵魂。陶瓷艺术家在陶瓷创造过程中把精神与语言统一起来,从精神层面出发,寻求语言的自然表现,创造富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的作品。他们追求的不再是表面的形式趣味,而是与自己心灵、情感相对应的语言形态;他们关注的不再是空洞的作品主题,而是自己的思想寄托。再次,从表现特征来看,陶瓷与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共同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们都不适宜于表现持续性的情节性的事件,而长于表现一动作瞬间,并在动作瞬间内创造出颇富生命力和表现力以及想象力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两者都讲究和强调变化。清人陈介祺在其《习字诀》中主张“练字不如练气”,正是受到陶文与金文布局结构的启发。因为有些陶文、铭刻的书法多是随同器形装饰上的需要而自然变化,并不拘泥于行列的整齐;字体大小也不规矩一致,如此反而使人感到迭宕多姿、妙趣横生。我们知道“秦砖汉瓦”这一脍炙人口的成语,其所表达的含义,不仅表明当时的制陶工艺已臻上乘,更主要的是说明了“秦砖汉瓦”的创造性和富于变化性。陶上的图案、文字既表现了淳朴的时代风格,又富有天然的艺术情趣。刻的无论篆书或隶书,多在圆形或方形、云形轮廓内变化其形体,介乎文字与图案之间,别有一种圆浑典雅的神韵,令人百看不厌。总之,对陶瓷艺术和书法艺术两者特征的深入、完整的理解,有助于在创造过程中加强陶瓷的表现性和抒情性,从而创作出更加有审美力度和审美价值的作品。(4)当代陶瓷书法的创新与探索秉承传统,立足创新,不断向更高审美层次追求探索,努力寻找“真我”,通过作品表达出自己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内心感受,摆脱了传统书法的束缚,抽象化汉字,把文字从理性和逻辑中释放出来,似字非字,形减而神不减,再结合陶瓷这一古老载体,自由奔放地宣泄作者的情感,表达心灵深处的碰撞,将陶瓷书法创作和个人情感表达相结合,敢于展现自己,表达自己,创作出更具时代特征和审美情趣的陶瓷书法作品。
4、总结
陶瓷书法应自觉充当传承文明发展的载体,表现社会主流文化的美学精神以及审美诉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才会踏上光明的大道,陶瓷书法家应以此作为创作出发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兼顾,高雅和通俗共存的和谐局面。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对陶瓷进行定义。陶瓷包括了三种器具,分别是陶器、瓷器以及炻器,陶器是这三者的总称,这是从传统的角度对陶瓷进行解释。此外,我们还能按照陶瓷的实际运用对它进行分类,按照这种分类标准陶瓷可分为日用和陈设两类陶瓷。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日用和陈设这两类陶瓷。从陶瓷这一名字中我们可以看出陶瓷是陶和瓷的合称,但陶瓷并不是将陶和瓷简单的叠加而已。本文将重点探讨陶和瓷分类,两者的区别、种类、成分以及特征等,以便读者对陶和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陶瓷文化的概念
陶瓷的存在形式以及它与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决定了陶瓷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陶瓷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陶瓷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同样,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陶瓷。因此,我们在对历史文化进行研究的时候经常会研究陶瓷。了解和分析中国美术史我们可以发现陶瓷不仅纪录了绘画和雕塑的发展历程,甚至还纪录了那些与陶瓷没有之间关系的艺术的发展历程,例如音乐和舞蹈,陶埙、瓷箫、舞乐陶俑等陶器真实纪录了我国音乐和舞蹈的发展历程,这足以看出陶瓷所涉及的文化领域十分广泛,它在我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陶瓷的制作材料决定了陶瓷的坚固耐久性,因此陶瓷能够被长久地保留下来,因而陶瓷所纪录的文化历程也能够被长久地传承下来,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我们可以通过研究陶瓷了解历史,这是陶瓷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主要原因。陶瓷中包含了人们的智慧,它是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创作出来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完美结合。有许多的专家和学者对陶瓷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将陶瓷所包含的内涵挖掘出来。同时,那些专家和学者还对陶瓷进行了美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笔者曾经在闲暇时间阅览过《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以及《手艺的思想》两本书,这两本书均涉及到了陶瓷的文化研究、美学研究以及历史研究,观点颇具新意,值得一览。
二、陶瓷文化的特征
上述文章对陶瓷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和解释,我们可以从定义和解释中归纳总结出陶瓷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是陶瓷的本质语汇是这样解释陶瓷这一概念的,泥经过制作和火烧之后便形成了陶瓷,我们在对陶瓷文化这一概念进行定义的时候不能忽略这一关键点。用泥制作,说明陶瓷在制作时主要使用的是泥这种材料,也点明了陶瓷的成型方式以及它的成型过程。用火烧,这是陶瓷所独有的特征,朱琰在他的《陶说》一文中也谈到了这一点,它说陶瓷和其它器具不同,是火烧后才进行装饰的。
二是陶瓷兼具审美和实用两大特性。陶瓷是工艺美术的一种,一般公益美术品所具备的特性陶瓷也具备,此外陶瓷还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陶瓷,陶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陶瓷具有实用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两大特性是将陶瓷局限于工艺美术这个层面上所总结得出的,陶工艺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类型,因此本文在这里不做论述。
三是陶瓷的制作不仅使用了科学技术,还和造型艺术密不可分,这是陶瓷所独有的。只有将科学技术和造型艺术完美结合起来才能制作出高品质的陶瓷。因此,在制作陶瓷的时候,不仅要运用好科学技术,还要充分考虑到造型艺术,将两者完美结合起来。
四是陶瓷文化具有民族和区域两大特征,因此,我们在对陶瓷文化进行探讨的时候,要考虑到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水、土等要素,还包括了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此外,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到人的行为以及人的情感、心理等因素,当然,民族和区域这两个要素也是我们探讨陶瓷文化时必须考虑的。这些因素都会对陶瓷文化产生影响,因而我们在探讨陶瓷文化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唯有如此 ,探讨陶瓷文化所获得的结论才会更加合理和准确。
五是陶瓷文化与文化传统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陶瓷文化具有文化传统特征。要想正确理解陶瓷文化,就必须区分好传统文化以及文化传统,陶瓷文化与这两者都存在着关联。
三、结语
陶瓷文化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结合,我们只有从物质和非物质两个角度出发,才能正确理解陶瓷文化。历年来,我们对陶瓷文化的理解都比较片面,上述理解是对传统观念的突破,这有利于文化的弘扬以及传承。
参考文献:
[1]刘均建,李兴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路径――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1(01).
传统的陶瓷刷花装饰工艺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演变,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性,具有地域性差异,并且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类别。现如今,社会变革发展,时代变迁进步,陶瓷刷花工艺作为最具特征的艺术形式,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传承和发展已经落在了我们的肩上,坚持传承古文化、古艺术,对陶瓷刷花装饰工艺进行发掘、整理和继承,已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我们要研究传统刷花工艺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继承和学习传统工艺的优点。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吸收传统,汲取前人的经验,不断丰富艺术形式,创新刷花装饰工艺,继承总结文化艺术遗产,使其保持艺术魅力,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大放异彩。
一、陶瓷刷花装饰工艺创新技术
陶瓷刷花装饰工艺代表着我国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新成就,是陶瓷艺术的经典遗存,它的艺术性和魅力传承特征被人们所熟知。进入新时代以来,传统的陶瓷刷花装饰工艺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如何做好陶瓷刷花装饰工艺的传承,坚持创新,在保留原有艺术特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形式,使其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已经成为了广大陶瓷技术者探讨的重要命题。科技的发展和设计理念的革新,奠定了陶瓷刷花装饰工艺不断进步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传承,陶瓷刷花装饰工艺形成了新的艺术特点和风格样式,具体而言如下:
(一)素坯装饰与雕刻结合法。素坯直接装饰法即在坯体上釉和烧成之前于坯体上进行装饰。这种方法从原始陶器出现时就开始被采用了,是一种最古老的装饰工艺。在今天我们运用刷花工艺去诠释一种新的装饰方法,在素坯上直接刷花,这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可以想象把它和浅浮雕结合一定会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浮雕的主要手段有捏、印、刻等方法,利用刻制有图案的模印,通过错落有致的合理排列,产生丰富的装饰效果,二者的结合一定可以产生一种新陶瓷装饰视觉审美。
(二)釉上平面刷花。传统的刷花技法是釉上新彩的重要装饰手法之一,一般是指用笔刷蘸相匹配的新彩颜料,隔着铜丝网筛涂刷,使色料通过铜丝网以雾状笔触附着在瓷面上,待刷完整个画面之后,细节部分用料笔勾线装点而成。现代平面刷花在技术上有了新突破,如民国晚期的程大有,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刷花技术,规范了刷花技术的操作过程,首度开创薄刷法的表现技巧,为陶瓷釉上刷花装饰开辟了创新表现空间,今天的釉上刷花综合了喷花、刻花等工艺,增强了作品的综合装饰意味,提高了装饰效果和工作效率。
(三)高温颜色釉彩绘和低温刷花结合法。高温颜色釉彩绘法是指把各种颜色釉当作颜料使用,在坯体上进行点彩或绘画的装饰方法。如景德镇的传统名瓷高温颜色釉,发展到现代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前的装饰方法了,更多的是进行绘制,所出现的艺术效果有其他装饰手段不可比拟的地方,烧成前后的效果艺术家是没有办法完全控制的,有很大的偶然性。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高温颜色釉的最后烧成效果不会以艺术家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或好或坏。低温烧成的刷花工艺相对来说就好操作和控制,因此二者的结合堪称完美,高温颜色釉的缺陷和不足可以通过刷花装饰来做很好的弥补和完善,二者之间不同的艺术效果会感染每一位欣赏者。
现代陶瓷刷花工艺突破了原有的以新彩材料局限,将高温颜色釉彩绘法融会其中,可以根据不同产品及坯件大小、厚薄和釉料性能,充分考究釉色的烧成特性,利用现有釉色装饰效果,以刷釉和喷釉的形式,将不同釉色叠加,形成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效果。
二、陶瓷刷花装饰工艺的继承
工艺的传承是陶瓷刷花工艺能够保留完整,经久不衰,深入人心的非常有效的对策。需要注意的是艺术的传承需要保留其艺术魅力,保留它的美感和特性。因此,在传承的过程中也要按照相应的原则实施继承,必须要保有它自身的特点,符合时代的精神。
(一)构思传承。构思创作是陶瓷刷花装饰工艺众多复杂环节中的第一项,它属于一种逻辑思维,与艺术的功能性、经济特征相辅相成。在构思艺术的传承中要保留传统艺术的抽象性,以直观科学的概念构建出一条纵向的、生动具体的美丽画卷。构思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只具有随意性和偶然性,它是人的审美、逻辑思维的传承,表达着一定的情感。在陶瓷刷花装饰的构思设计过程中要以整个装饰艺术为基调,做到全面设计,精心安排。
(二)创作传承。创作是陶瓷刷花装饰工艺在继承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它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创作不是漫无目的的创作,也不是完全照搬照抄的创作,陶瓷的创作应该具有多元化特征,表现形式要求精细精美,注重艺术传承、适用、经济,使气质与艺术境界完美融合。
首先,陶瓷刷花装饰工艺的传承要具备实用型、经济性和美观度,能够与现代人的全面要求相适应。陶瓷装饰不仅仅是家庭摆设,还要具备实用造型功能,结构形象和所处的环境必须一致协调。其次,民族性、时代性、历史感是陶瓷装饰艺术的表现特征之一,在艺术传承的过程中也势必要将其特色保留下来。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个时代陶瓷装饰艺术品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表达着当时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情感。在现代化传承过程中,陶瓷装饰艺术也要具备这一特征,保留各地区、各生活习惯人们最具特点的艺术,将色彩、情感结合在其中。
(三)人文修养的传承。人文修养是陶瓷刷花装饰工艺最具特征的感受,创作艺术作品的人们大多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能力,在艺术传承的时候,也必须将丰富的生活体验、完善的知识结构、专业的技能融入其中,将对美的看法柔和在内。例如,餐具、茶具的装饰要简洁且恰到好处,不宜用太过主观的装饰进行渲染,作品必须大方、时尚,能够体现较高的人文修养,而且还很实用,不会因为要美观而牺牲实用功能。
三、陶瓷刷花装饰工艺专业人才的培养
陶瓷刷花装饰工艺作为我国晚清、民国最具代表性的陶瓷装饰工艺技术之一,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是保留传统文化,使陶瓷刷花装饰工艺不会遭到中断的最有效的对策。陶瓷刷花装饰工艺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就业、实践及传承等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符合时代特征,能够真正体现陶瓷刷花装饰工艺的魅力,还要保证专业人才能够学以致用,做好艺术的传承工作,找准自身的社会地位。因此,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以教育教学工作为前提,专业的设置要具有针对性,坚持区域经济建设原则,研究陶瓷市场的发展趋势,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才。
第二,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培养并重。我们强调教育要突破“学科本位”而回归“能力本位”,要求既注重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又注重知识面的拓宽,加强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协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方面要由满足上岗需要拓展至与岗位变化、职业转换和创业发展相适应,由突出实践技能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
第三,注重陶瓷刷花的传承性。我们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不仅要体现创新,还要抓好继承,培养全面型、实用型人才,将人文素质引入其中,将科学素养涵盖在内。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一定要突出回归传统的本真思想,不能没有继承的创新,将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核心。
结语
综上所述,陶瓷刷花装饰工艺代表我国陶瓷装饰工艺较高的艺术水平,是具有阶段性历史特色的艺术瑰宝。社会的发展和艺术创作理念的革新,要求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坚持创新,且这种传承应具备经济性、适用性,保留民族特征和人文修养,并以此为目标培养出专业能力强的学生,从而促进陶瓷刷花工艺在现代陶瓷创作设计中绽放新光彩。(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赵越清.唐山陶瓷产业科技创新与陶瓷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5,01:43-46.
[2]冯四东.高职陶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中国陶瓷,2006,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