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生活教育的内容大全11篇

时间:2024-02-07 14:45:3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活教育的内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活教育的内容

篇(1)

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教学,使我们的地理课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也是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

一、从生活体验出发,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是上好一节课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一个成功课堂不可缺少的前奏。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心理学认为:当学习的材料与生活体验相联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思维活跃。因此在新课导入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当学生发现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时,会觉得学习地理确实是有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巴西》这节课导入中我采用了学生所熟悉的世界杯足球赛导入新课,耳熟能详的足球明星,娴熟高超的桑巴足球,让学生感受独特足球文化,自然的引入巴西文化中融合了欧洲葡萄牙、西班牙的文化及非洲黑人民族文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殖民主义给巴西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巴西文化。

二、运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技能

传统的地理教学注重学科的逻辑体系,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而新课程要求我们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拓展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体验来解决地理问题。

1、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解释地理现象

七年级学生首先接触的地理知识是整个初中地理最难的部分:《地球与地图》,尤其是地球的公转产生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比较抽象,很难掌握,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掌握四季成因的重点。在教学中讲述昼夜长短变化时,我先通过对话,让学生感受到一天中正午太阳最高,在一年中夏季正午的太阳高,冬季太阳高度低;夏季时白昼长,黑夜短,冬季昼短夜长。还可以让学生关注学校旗杆在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变化,这些都是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的现象,在地理课堂中把生活中现象引入课堂教学,学生既容易接受,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可度。

2、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设计地理问题

地理问题设计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同时问题设计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前提。《有效教学》这本书中提到,如果想让提问有效:“提出的问题既要基于教学目标,更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这个认知水平就是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的生活经验入手,设计地理问题,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我们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时,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海洋气温高,大陆气温低。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提问:“夏季在海边游泳时在海水里和脚踩在沙滩上哪一温度更高?”学生回答沙滩的温度高,海水里比较凉快?教师总结:夏季时海洋气温低,陆地气温高。那是什么原因呢,教师补问:“用家里的微波炉加热面包和一杯牛奶哪一个热更快”,学生会得出面包热的快,牛奶热得慢,教师总结。同理,海洋和陆地性质不同,海洋受热慢,放热也慢,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导致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气温冬夏有较大差异。通过教师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的设计,解决了地理教学中的难点。

三、从生活出发,把地理规律和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

地理教学在选择上要坚持提供给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在《巴西》这节内容中,讲述巴西地形时学生很容易从图中读出巴西地形由两部分组成: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通过读图学生可以看出巴西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上,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最适宜人居住,但巴西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巴西热带雨林地区降水丰富,原始雨林茂密,不适宜人们居住与发展,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大气成份等作用,不仅不能随便砍伐,而且应该保护,学生通过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地理技能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假期旅游,设置选择合适的旅行路线方案,掌握我国的交通路线分布就大有裨益。我们到一个旅游景点,如何看导游地图,就坚持“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原则,可以介绍给学生各种辨别方向的方法,如在野外可以通过立竿见影的方式辨别方向,在地上垂直树立一根杆子,上午影子指向西北,下午影子指向东北,影子最短时是正中午,这时影子指向正北方。地理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更多的还要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把生活现象、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融入课堂,教师就要善于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教学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篇(2)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饶在兴趣地观察着树上的叶子和掉在地上的叶子,有的摘下树上叶子,有的拾起地上的叶子,拿在手上、放在地上,观看着、比较着、摆放着……看见孩子们这么有兴趣,立即抓住这个教育契机,生成了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有趣的树叶》。活动由此展开,我和孩子们,一起找那些,形态好看的、奇特的、色彩鲜艳的……叶子,孩子们一边找还一边欣喜地将自己的发现,告诉我和小伙伴。接着又引导,怎样将这些有趣的树叶留存呢?可以用这些树叶拼贴出些什么有趣的画面来呢?……

有学前教育研究者提出:应将环境看作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器”。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它的创设和布置已经上升到可让孩子们运用一些适当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所见、所想。所以我们还要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中重视营造出生活化的美术氛围,力求随时随地给孩子美的熏陶,有意识地增加他们对美的感性认识。比如:将环境布置成大自然或某一特定的生活场景……展示一些造型优美的人物、动物、植物等的图片、名家名作、色彩鲜艳的装饰画等。这样,幼儿在接触和亲近这些生活环境时,也会自然而然地生成出许多有趣的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内容来。

依托主题背景,预设生活化美术活动内容。审美观念的变化,表现在打破逼真反映自然的法则,强调艺术创作应表现个人对客观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再创造。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花草树木、鸟兽鱼虫、自然风光等都存在着美。我们要善于挖掘幼儿身边的美,不但要引导幼儿作为一种知识去了解,更要引导他们富于感情地接受。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幼儿加深体验、扩展经验。只有当幼儿的经验丰富了,其感受才会更深刻,从而产生表现的愿望才会更强烈,才会有独特的、发自内心的审美表现。

在预设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内容时,要考虑到美术教育要适合幼儿,尽可能多地为幼儿考虑:幼儿可能需要什么,幼儿可能会对什么感兴趣,幼儿的爱好是什么。因此,预设的生活化美术活动内容,要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背景选择幼儿乐于接受、喜爱、能引发积极情感体验的内容。注重内容的适度新奇,从幼儿的实际经验出发,选择与现有经验有联系、又有适度拓展的内容,使幼儿有足够的兴趣用已有的经验,探索、积累新经验,表现新的熟悉和感受让幼儿兴致勃勃地、自觉自愿地进入到预设的美术活动中来。

例:在“三八”节主题背景下预设美术活动“漂亮妈妈”。进行一系列的资料收集、讨论与交流活动。如:说说妈妈最美的时候,收集妈妈的生活照、观察妈妈不同的发型、首饰、服饰等。孩子在活动中经验不断的丰富,思维也更活跃。因此,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充满创意地装扮自己的妈妈。给妈妈梳一个最美的发型,戴上自己设计的首饰,穿上华丽的服饰等。从孩子的画中,既可以看到孩子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又能看到大胆联想与夸张表现。

挖掘家庭资源,拓展生活化美术活动内容。为了让我们的美术教育真正地实现生活化,发挥其最大的教育功能,我们应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家庭资源,努力探索指导家庭开展美术活动的对策。

“挖掘家庭资源”,是指家长在正确教育观指引下,充分挖掘并利用家庭成员、环境等资源开展美术活动,重视幼儿的审美情趣及个性品质培养,补充完善生活化美术教育的内容。

例一:以幼儿近阶段主题活动的探索热点为内容――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准备与延伸。

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幼儿经验基础上的,内容往往来自幼儿的生活或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因此,每个主题活动必须在收集信息、获得经验、表达表现之间循环进行,而这些程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家庭的配合才更完善。下面就主题活动“我的妈妈”来说明。

活动前的准备。在开始阶段,为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要求他们观察妈妈,收集妈妈穿、吃、做等的喜好,为妈妈画画像等,使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联系并升华,铺垫最终的创作。

活动后的延伸。为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调整学习行为,以便幼儿在活动后继续着探索、发现和完善。在“打扮妈妈”过程中,幼儿热衷于在家对着妈妈一边观察一边绘画,表现实实在在的妈妈;在园凭着对妈妈的印象一边回忆一边创造,表现脑海中的妈妈,思维在家园间不停地切换,创作内容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打破了家园界线。

篇(3)

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语文又具有丰富的思想性、生动的情境性、广阔的开放性,最能把学生引入五彩的生活世界、独特的心灵世界。而生活本身就是“大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走向生活,并以生活为发散点,拓展文本,给学生创设一个张扬个性、享受生活乐趣的空间。语文教学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

一、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现状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时代气息浓且现代意识强。但我们在教学中仍然沿用着多年不变的格局:在一间教室,用若干个45分钟,一个学期教二三十篇课文。这直接导致了语文学习枯燥乏味、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教师们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但这只是在教语文课本,几乎没有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因此致使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尝试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二、生活融入语文课堂的意义

记得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更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语文课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出结论。教师应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尤其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会发生许多细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教师作为学生这个群体的旁观者,应该及时将这些事情捕捉到,并适时地转化为自己情感教学的良好的素材。这样知识得到了应用,教师带着教材与学生一起走向了新的未知世界。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

三、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意味着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下,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让语文教育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并获得与其能力发展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增强中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为其终身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生活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阵地,有生活就有语文。要做到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以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分关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而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因此,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能力目标应该是作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素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过程方法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重体现对学生进行基本情感、基本态度的培养,以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2、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注重语文学习的探究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学会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想,恰当地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语文的探究性学习,就是把课文与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比如进行社会调查、现场观察、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这在新教材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体现得尤为突出。通常情况下,综合性学习最好提前几天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并能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问题。具体的活动大致上可以这样安排:(1)自由组合,以4-6人一组为宜。组内有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方式和任务;(2)个人完成后组内交流、展示,互相讨论切磋;(3)充实补充,装订成册;(4)课堂交流,展示探究成果,评价。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能促使学生直接观察周围的事物,亲身去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以保证他们做出有意义的探索,这样也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努力使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方式的生活化,首先表现为创设生活化情境,尽可能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要充分借助于现代媒体、网络、课本剧、语言描述等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鲜明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时,巧妙运用多媒体把大量的音响、美术作品融入到教学中去,生动地再现了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学生看到的不再是黑乎乎的一块板,而是栩栩如生的景物,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情绪也很快被调动起来了。

篇(4)

一、引言

既然物理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物理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生活化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趣”,激活了学生探究的“思”,也提高了学生的“智”。从而体现了物理教学的课改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了学生见物思理的学习意识,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学而有用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广泛而紧密的联系现代实际生活,不仅大大的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更使学生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是一门活生生的学问,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既有利于知识地拓展,又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国常年的应试教育,学生的物理知识范围窄,眼界局限,应用能力差,这就要求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补上这一课。

二、《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结合现代生活科技的主要举例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和自然现象,日常生活以及生产技术有着非常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应当充分挖掘物理学知识点和现代生活的联系。《大学物理》主要可以分为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以及近代物理部分。以下举例说明:

力学中的转动惯量是《大学物理》中新接触到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对理解刚体运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刚体定轴转动定律中的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这个内容的时候,作者首先通过播放花样滑冰视频引入,提出问题“旋转过程中运动员是如何控制旋转速度的?”然后按照顺序讲授课堂内容,包括:转动惯量,角动量,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最后回到课前所提出的问题,解释由于忽略冰面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花滑运动员在旋转过程中角动量守恒,运动员通过双臂的伸展与收缩改变自身的转动惯量,从而改变旋转速度。由此拓展讨论:铁饼的质量分布于边缘,转动惯量大,惯性好,不易翻转,陀螺效应稳定。

热学里面的电冰箱和空调的工作原理来源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中学大家就熟知的。保温瓶胆的真空度和原理就有赖于《大学物理》热学中平均自由程()的概念。随着分子数密度n的减小,将增大。当气体压强减小到一定程度,使得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大于器壁之间的距离时,分子之间的碰撞概率小到可以忽略,即减少热传导[1]。还有空气动力环保汽车,医学上的气体血栓等都需要用热力学的原理来说明。

电磁学里面我们所熟知的:振荡电路给钢琴调音,热电偶与温度传感器。电磁学甚至还可以和艺术结合起来,日本科学未来馆展出的玉幸子的磁流体(magneticfluid)艺术展,通过电磁控制给粘稠状的黑色磁流体赋予了艺术生命,美轮美奂。以及军事上中东战争爱国者导弹的电磁轨道炮,电磁炉加热的基本原理,冶金工业中真空感应炉,红外,蓝牙技术,电磁辐射及其有效屏蔽等等都是电磁学结合现代生活科技的实例。

光学中3D电影与光的偏振,CR-ROM与光的干涉,激光炮,激光测速仪等。近代物理学中夜明珠与放射性物质,GPS导航与相对论,量子物理学与STM等等物理学与结合现代生活科技的实例不胜枚举。

三、习题引入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学习物理学就是要应用到将来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而应该向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发展。将现代物理知识以例题或习题的形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部分,以下简单列举几道习题:

1.美国双螺旋运输机CH-46"海骑士"运输直升机(Sea Knight),分析为什么双螺旋桨的旋转方向一定相反。

2.求:乒乓球小球(38mm)变大球(40mm)后,绕直径的转动惯量增大为原来的几倍?对飞行过程中转速的影响如何?

3.根据播放的跳水视频,用物理学规律解释其运动规律。

四、小结及展望

虽然生活中物理无处不在,但是将其与教学知识点完美结合却需要精心挑选与准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还值得深入改革与探讨。希望以后能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探索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引导学生主动了解现代科技生活中的物理学,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学习能力。尝试在课后收集丰富而有趣的相关资料,并相互交流。

在我国现行教材中,有部分课外补充书籍涉及此方面的内容[1,2],但很少有教学内容直接结合现代生活科技,容易使学生在学完物理学课程后,感到物理学只能解决一些理论模型的问题,而对他们的专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和生活没多大作用,认为物理学可有可无。如果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所学知识在现代生活科技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认识到学学物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素质化教育的推进以及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加之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今后我国的研究趋势,尤其是工科基础物理教学,在利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的基础上,会向更加现代化,生活化的方向拓展。

参考文献:

篇(5)

一、在校级兴趣小组的基础上,打乱建制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新的团队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自主管理,扩大团队活动的范围,增强机动性,给学生发展的时空

1.课题组打乱班级建制以村为单位建立新的团队组织――团组,实施团队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自主管理,扩大团队活动的范围,增强机动性,给学生发展的时空。团组每组设组长一名,副组长一至二名,组织严密,开展活动迅速及时、纪律性强。新型的团队组织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留守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乐于助人的品质和集体主义观念。新型团队组织形式通过集体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及注意观念。新型团队组织形式便于加强学生管理,保障学生安全。农村留守学生缺少家长监管,个性比较强,性格比较僻,往往不注意保障自身安全,特别是农忙时节和暑假期间,青少年伤害、溺亡事故并不鲜见,通过互帮互助可以加强管理,有效地保障学生人身财产安全。

2.建立教师联系点制度,把全校48名教师分成24组,临点到村,及时对留守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调控。

3.开展学生交流,将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分组结对,分别到对方家庭体验生活,促进留守学生心理正常发展。新型的团队组织形式首先便于团组开展活动。

二、提出“个十百千万”工程的发展目标

篇(6)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247-01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生活才有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生活就是很好的教材,在幼儿教育中,幼儿的学习和生活是其重要内容。那如何结合幼儿生活环境进行幼儿教育呢?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1 “生活即教育”相关概念及其价值分析

1.1 “生活即教育”的具体内涵概述

生活即教育是对教育的扩展,在传统教学中,教育者的教育重心主要放在幼儿的知识考核上,通过灌输式教学的方式传授幼儿知识,忽略了幼儿创造性思维和自主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不可分离的部分,只有源于生活的教育才具备其相应的教育意义。教育内容和方式应由生活决定,即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接受相应的教育,教育受生活所影响不断变化、发展,从而不断获得新的教育意义。

1.2 “生活即教育”的应用价值分析

“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将教育回归生活,幼儿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重新定义了教、学、做的定义,突出教育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在“生活即教育”相关理论中,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有效加强,教师更多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也会与实际生活建立起相应的对应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彻底改变幼儿接受知识的方式,有被动接受记忆转变为自主探索学习。事实证明脱离生活的教育其内容是苍白的,是狭义、无力的教育。“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与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的十分相近,将其实际应用于现代教育是突破传统教育影响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及启示分析

幼儿时期的幼儿认知、了解以及学习新事物的主要方式,是行为学习,即通过触摸、观察、模仿等行为,完成对新鲜事物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思维为直线型思维。幼儿教育的过程与“生活即教育”理论内容极度契合,因此“生活即教育”理论对于幼儿教育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1 “生活即教育”对幼儿教育内容的创新启示

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思想与现代《纲要》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两者均提倡将教育回归生活,以提高幼儿社会综合探索能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引导幼儿树立健康的行为习惯。好动、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对孩子行为过于干涉会抑制孩子天性的成长,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且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在制定《青青小草》一课教学内容时,除常规的朗诵和教学讲解内容,增设生活实践内容,由教师引导将幼儿带到操场实际观察各类草本植物的生长状态。在幼儿观察、触摸小草的时候,教师就草本植物的光合作用、绿化作用,以及保护环境的意义等内容对幼儿进行了普及。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不仅加深了幼儿的学习印象,同时扩展了幼儿的视野,有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2.2 “生活即教育”理论对幼儿教学方式的创新启示

“生活即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学理念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一内容,陶先生还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理念。“社会即学校”理论是对教学场合定义的扩展,陶先生认为生活无处不在,故而任何场所均具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基于这一理念,只有将教育放到大自然、大社会环境中,才能真正显露出教育的真实意义。幼儿正处于认知和接受外界信息的成长阶段,需要常与外界信息仅接触,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幼儿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模拟或真实的生活情境,将幼儿教学真正带入到生活中。新型的幼儿教学模式,不应受教材、时间、空间的现实,应从幼儿成长的角度出发,站在幼儿的角度上分析问题,切实提升幼儿的综合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突破传统的图片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方法上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还将生活实物引入教学。对于某些无法进行实物教学的物品如火车、飞机等,教师可利用现代教学方式,如视频,使幼儿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直观、深刻的认识。

2.3 “生活即教学”理论对幼儿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启示

“生活即教学”对幼儿教学最本质的影响,是对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生活教育的理念是将教育回归生活,即打破教师的传统教学主体地位,建立以幼儿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围绕孩子成长的真实需求,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孩子的综合探索能力,并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娃娃家,就让幼儿自己商量担当什么角色,所有准备材料也都应该幼儿自己来准备。此外,生活化的区域活动除了满足全体幼儿的需求,教师还应该注重个性幼儿需求。在生活中选取有用的素材、资料融入到区域游戏中。我们的区域活动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营造生活情趣,激发幼儿自己想动手的愿望。

对新鲜事物好奇、开朗、活泼是幼儿期幼儿的天性,“生活即教育”对幼儿教育最主要的启示,就是将教学回归生活,释放孩子天性,促进孩子健康正常的成长,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日后的生活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怡.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文山学院学报,2010(03).

[2] 邢春香.试论幼儿教育生活化的意义与实施[J].黑河学刊,

2012(04).

[3] 赵燕.教育“活”起来――浅谈幼儿教育中的“生活教育”[J].快乐阅读,2013(06).

[4] 殷若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指导意义[J].考试周刊,2015(A3).

篇(7)

长期以来,针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有效措施的研究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也直接造成相关方面工作的落实不利,使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生活化流于形式,因此,对相关问题进行建设性的探讨是非常有价值的。

一、美术教育的内容要力求生活化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其美术教育的内容选择要尽可能地符合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内在需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在生活实践和家长那里积累的生活经验,是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不竭动力。长期以来,一些幼儿园在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忽略了幼儿对于美术教育内容的现实需要,经常将一些不符合幼儿需要的美术教育内容,采用机械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样的灌输与填鸭让幼儿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的自主性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幼儿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严重地压抑了,学习美术的热情不高,长此以往,直接影响到了幼儿美术教育的有效实施,难以收到预期的幼儿美术教育效果。因此,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选择教育内容就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幼儿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美术教育内容,教师要善于观察不同幼儿的兴趣点,选择生活化、个性化的美术教育内容,只有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发挥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

二、以生活情境的创设促进美术教育形式的生活化

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幼儿生活中不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娱乐、游玩,每一个生活的细节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美术教育元素。正像皮亚杰所强调的那样:“幼儿的美术学习不应该只是在美术学习活动本身所创设的美术情境中进行,应该以生活的内容作为美术学习的内容,只有这样才符合幼儿美术学习的需要。”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中,要尽量避免那种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的机械讲授,要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作为美术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只有这样的美术教育才能真正赢得幼儿的喜爱,也只有教师创设丰富的生活化美术教育情境才能让幼儿美术素质获得真正的提升。具体来说,创设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情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活化的环境熏陶,生活化的环境熏陶是指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布置黑板报,展示收集的生活化图片,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生活化的音频、视频、图像等内容,以此营造生活化美术教育的环境氛围,让幼儿在生活化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美术教育熏陶,以此推进生活化美术教育的高效实施;另一方面是生活化体验活动的引领,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

中,要尽可能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活化主题体验活动,为幼儿创设体验生活美的契机,在各种各样的主题体验活动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以此促进幼儿美术教育的高效实施。

三、以生活资源促进美术教育素材的生活化

生活中具有大量的生活材料,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既具有形象化的特点,又具有熟悉性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丰富性的特点,这些生活化的材料更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也增加了幼儿对于美术学习的亲切感,丰富了幼儿美术学习的生活情趣。在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源,其中包括各种不同的生活物品、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各种各样的食物以及大量的废旧物品等,这些都是幼儿美术教育实施的重要材料。教师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这些生活化的美术教育素材,可以让幼儿对于美的事物增加更多的亲切感,喜欢运用这些丰富的材料,创造更多美的事物,幼儿在开展美术学习时,这些材料的作用不仅仅只是简单局限在材料的范畴,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非常多生活美的元素,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应用这些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资源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提升幼儿美术教育实效性的同时,促进幼儿美术素质的不断提升。

篇(8)

幼儿艺术教育成效的提升,不仅要求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考虑幼儿特殊性、尊重幼儿的特点、重视幼儿的成长,而且需要找准有效的艺术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此过程中,针对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作出研究与探讨,对于丰富幼儿艺术教育理论、优化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推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体现出应有的教育价值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中,挖掘幼儿艺术教育中的问题,探索幼儿艺术教育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兴趣的关联

幼儿群体在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方面与其他年龄阶段的群体具有明显差异,在尊重幼儿群体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开展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不仅有利于幼儿对艺术教育内容的接受以及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而且能够在推动幼儿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基础上,让幼儿所具有的个性和创造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忽略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兴趣关联性的现象客观存在,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对教材体现出过度依赖以及主观意愿对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行为产生明显影响两个方面,继而造成了艺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出现了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两种倾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没有被作为艺术教育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从而导致了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幼儿兴趣爱好相脱离。

(二)忽略人文精神的传达

幼儿艺术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审美教育与生命教育,而非艺术技能教育,这要求幼儿艺术教育应当以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文化传承意识、强调幼儿审美素质的提升以及情感世界的丰富化,从而促使幼儿保持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然而,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重视艺术技能教育而忽略人文精神传达的现象客观存在,特别是单一的艺术教育内容和灌输式的艺术教育形式,更是限制了幼儿艺术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彰显以及对幼儿成长的关照,这种幼儿艺术教育目标错位的现象,不仅导致了幼儿艺术教育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导致了幼儿艺术教育难以体现出相应的教育价值。

(三)忽略儿童对艺术的体验与表达

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重视幼儿对艺术教育内容的体验以及表达,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艺术教育内容、感受艺术教育内容所具有的内涵和魅力,而且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促使幼儿产生对艺术进行学习和探索的欲望。但是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视引导幼儿对艺术教育内容作出细微的观察和体验,与此同时,对艺术知识和技能传递的重视以及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也导致了幼儿在艺术表达过程中出现了固定化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幼儿虽然掌握了艺术知识和技能,但是却失去了主动挖掘美、感受美和表达美的能力。诚然,艺术理论教育与技能教育对于推动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同样重要,但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养成主动探索和感受美的能力,艺术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只能为幼儿感受艺术魅力和开展艺术表达提供服务,这是推动幼儿艺术素养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幼儿艺术教育工作优化对策

(一)尊重幼儿生活与兴趣

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有必要针对幼儿熟悉的内容或者感兴趣的内容来确定艺术教育内容,只有如此,幼儿才能够对艺术教育内容进行更好的接受与理解。具体而言,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确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尝试:一是幼儿在生活中喜欢的人物可以成为艺术教育内容中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成为对幼儿开展艺术教育的突破口。如在母亲节,教师设置以“最美妈妈”为主题的艺术活动,引导幼儿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对自己的妈妈进行装扮。这既是艺术教育活动,又是亲子活动,对于深化幼儿与家人的感情、引导幼儿对自身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进行重组与再现具有着重要意义;二是幼儿在生活中喜欢的事物可以开发为艺术教育内容中的组成部分。如教师可以将幼儿领到厨房,和幼儿一起利用厨房中的锅碗瓢盆创作“厨房序曲”,这种艺术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而且也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教育的积极性以及有效提升幼儿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走进自然、走进社区,发现更多生活中的艺术,从而体现出艺术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对幼儿生活经验以及兴趣爱好的尊重。

(二)重视人文精神的体现

幼儿艺术教育并非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教育,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幼儿对艺术知识的获取,而且需要重视对人文精神的彰显,在此过程中,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艺术教育工作作出优化:一是幼儿艺术教育中艺术形式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具备人文气息。幼儿艺术教育需要关注幼儿整体发展,特别是需要关注幼儿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并非是幼儿艺术教育中选择艺术形式的唯一标准,而是应当重视在艺术形式中凸显人文关怀,从而体现出幼儿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如围绕“爱”这一人文主题,幼儿艺术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用笔或者歌声歌唱幼儿园、歌唱大自然,围绕“团结”这一主题,幼儿艺术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选取与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和艺术形式等;二是围绕人文主题对艺术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尝试围绕特定的主题,将音乐、美术、舞蹈等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整合进一个课堂当中,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幼儿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内涵,而且也能够让幼儿对教学中的人文主题有更为深刻的认知。

(三)强调幼儿对艺术的体验与表达

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要推动幼儿对艺术进行更好的体验和表达,一是要求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能够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幼儿教师需要与幼儿构建起平等对话关系,与幼儿共同参与到艺术教育内容及其魅力的探索以及艺术创造当中,确保幼儿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发挥空间和创造空间,从而确保幼儿能够具备更多体验艺术的机会以及表达自身看法、开展艺术创造的勇气;二是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幼儿个体的表现与表达。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每个幼儿都具有表达自身体验和情感的需求和权利,而作为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则需要尊重幼儿的这些需求与权利,通过引导幼儿进行自主表达、自主创造,推动幼儿艺术素养及其个性的发展;三是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引导幼儿与同伴开展积极的交流与分享。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是幼儿在同辈之间开展表达的重要路径,并且这种表达更容易让学生表现出自身真实的想法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需要重视为幼儿开展交流与分享,对他们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行为进行肯定,从而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创造自信,促使幼儿对艺术保持较高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马琰.审美教育:幼儿艺术教育的核心理念[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0~113

[2]王峥.接受美学:幼儿艺术教育实施的新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14,12:55~57

篇(9)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很明显,只有源自幼儿生活的幼儿教育才可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对幼儿来说,有序的、系统的知识并不是最有重要价值的知识。而日常生活中体验性、探索性的知识对幼儿才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为此,进行优化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显得尤为重要。优化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就是按照幼儿课程的要求科学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综合组织各方面教育内容,合理运用相应教育形式,使一个教育目标能通过多种活动来实现,最终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这样幼儿才能“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幼儿一日生活课程理解

1.幼儿课程生活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全部课程包括全部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教育应使幼儿适应社会。教师应创设环境使幼儿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日常生活,教育内容应紧贴幼儿的真实生活,应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机会运用的,是能为幼儿走向社会生活服务的。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他从幼儿教育的实际出发,提出“儿童的一饮一食,一草一木的接触,灿烂的玩具用品”都应作为幼儿教育的内容的主张,把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餐点”和“静息”都纳入了幼儿园的课程内容。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因此,按照课程应该渗透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之中,以使幼儿园教育真正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达到生活性,综合性和趣味性的要求。

2.教育内容综合化。既然幼儿教育要生活化,那么生活是综合的,所以教育也应是综合的。幼儿教育内容综合化,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幼儿一日生活包括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也包括了幼儿情感态度和行为发展。因此,幼儿一日生活教育课程内容设计,应该将学科知识还原为活动和经验,并在活动和经验的层面上形成综合化的幼儿教育内容体系。教师要立足于整体思考,综合幼儿教育课程内容,构建综合主题教育活动,对幼儿教育内容以高度整合,努力淡化领域特点,强化幼儿生活的综合特点,使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3.幼儿发展整体化。生命是整体的,生活是整体的,因此,幼儿的发展也必然是整体的。这就要求幼儿教育也应该是整体的。幼儿一日生活的课程构建,要从幼儿整体发展的需求出发,科学的,全面地统筹规划。从具体操作层面上看,就是要对幼儿教育的各要素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整合。所以,优化幼儿一日生活,一方面是整合幼儿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对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各种活动的合理组合,使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建立幼儿一日生活多活动,多环节的有机联系,达到系统化,综合化的要求。观察研究幼儿一日生活内容及其组织形式的特点和内在联系,按照新《纲要》提出的培养目标,对幼儿一日生活的多种活动和各环节进行系统整合,建立科学、合理的幼儿一日生活运行机制。

二、幼儿一日生活的课程内容

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常常蕴涵着一定的自然和科学规律的道理,凝聚着日常人们的想象和创造。当幼儿通过模仿习得一定的生活技能时,他同时也在体验感受前人的智慧创造。日常生活环节中幼儿并不是孤立的,他们与不同的事物、人发生作用,并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从中发掘生活化的主题,使教育与生活紧密融合。

现在的教育早已打破以往那种“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即走出“控制幼儿”的极端,更多的是尊重孩子的意愿、选择,坚持孩子的主体地位,但这不代表教师就不用准备或是一直等待课题的“生成”,或是去逃避“预成”,即走向“放任幼儿”的极端。相反的,教师更需要不断充电,提升自己,丰富自己以应变各种突发状况。只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都包含了“预成”的成分,所谓“生成”是希望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摒弃成人中心论,更多地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去选择课题。让幼儿园的课程生活化,游戏化,更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

“教育要回归生活,游戏应还给孩子”,将生活引进课堂中来,把课堂带到生活中去,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游戏中健康成长。因为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他们作用于环境的方式不同,因而,也就决定了每个幼儿在原有经验上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孩子活动的时间也有长短之分,如吃饭时,有些孩子吃得较快,可以让他们吃完后看看书,玩些玩具,进行一些静的活动,以待吃得较慢的幼儿。而不是一直在旁干等那些未吃完饭的孩子吃完再去散步、活动等。散步时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天气、季节、景色变化等等。

三、幼儿一日生活课程的实施

1.一日生活皆教育的原则。

幼儿园一日生活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自然的生活中身心健康地发展。

2.保教合一的原则。

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双重任务,有其各自的主要职能。但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决定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保育和教育必须是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地成长。

3.整体、协调、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幼儿教育也是如此。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所促进的发展是以整体性、协调性和个性化为特征的。各方面的发展有其规律和特点,但相互联系、制约,共同构成儿童个体的整体特征,并共同决定这一整体特征的发展质量。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不能仅某方面孤立突进或某方面偏废,而要协调发展。教育除让每个儿童达到标准的发展之外,还能让他们按其自身的特点和可能性去实现与众不同的发展。

篇(10)

前 言

英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其课程设置应符合信息时代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和多元化社会的要求。教育部2003年2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求从教学观念、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新《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生活教育三个内涵体现的正是这种学生中心,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学生以全面发展与个性的统一的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也必是我们受益终身的。在教学新课程过程中,把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对推动教学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课程里就是以生活教育理论为理念,渗透着各个内涵。

一、生活即教育的体现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对它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明白无疑地阐述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揭示了生活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我们现代教育十分吻合。我们的教育必须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融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强化学科课程中的生活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活动,生活背景中选取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这样课程内容就能贴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更能较易地掌握课程内容,且还能通过课程更深一步了解生活。传统英语教学中,教材里那抽象的知识与生活难连接,更谈不上溶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的这种教学不仅是一机械地灌输,更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及其他品性。

在新《标准》英语课程中,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教材采用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一体,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目的就是让教学来自生活再走向生活。例如高一第一册下Unit13 Healthy eating 其实目标就是谈论身边的habits和healthy;Practice seeing the doctor and giving advice and making suggestions ; Learn some useful cooking terms etc.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生活。再如Unit14 Festivals 其目标为谈论些节日和风俗习惯;Practice expressing; learn to use the modal verbs; Write an invitation for a festival etc.其他单元也如此,所有这些课程内容无一不是我们生活的呈现。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受教育,再走向生活使之更美好。从新课程教材里每单元设计的Warming up到listening到speaking; 再到pre-reading到reading,post-reading;还有language study,integrating skills 无一不是渗透着身边生活的影子。新课程里体现的语言点或语法点知识都是用我们学生身边的环境,熟悉的氛围,恰合我们学生心理特点来编制的。当然在教学中还要拓宽生活方面的相关教学,尤其是些关于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果只是限于课堂的教学,知识面相当狭窄,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在教学前后进行课后延伸,让学生再把教学内容带出课堂,走向生活,有了来自生活的体验,学生还可挥笔流利地写下他们的真情感受,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都会自然地得到发展。陶行知先生深信生活是教育的指南针,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就是要求我们要把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带领学生融进生活,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对生活中诸多问题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做合一的体现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化。陶行知先生认为,“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就是教”。教学做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新课程教材中的教学目标就体现着这一思想。如前面说的Unit14 Festivals里的各个教学目标,谈论节日和风俗习惯,锻炼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情态动词到最终学会节日方面的邀请函等等都一一体现着教学做合一思想。其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其实正和陶行知先生所坚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相一致,就是把生活的内容引入教科书,让学生在生活中任务中学会知识,培养能力,成就自我,再回归生活。

篇(11)

孔子的“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忠孝为本”的思想早已融入韩国人的血液里,成为其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精神能源。在韩国,从小学到大学,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儒家基本伦理思想,例如韩国学校开展的“忠孝观”和”仁义观”教育等。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也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经常组织青少年升国旗、唱国歌,中小学校还经常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和历史名人故居遗迹等,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生活教育也是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个部分。此外,韩国学校还非常注重开展学生的日常礼仪教育,主要包括个人生活礼节、家庭生活礼节、学校生活礼节、社会生活礼节和国家生活礼节五个方面,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和文明习惯。

二、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韩国学校为了达到国家规定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总目标,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

1.课外实践法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韩国学校比较重视开展青少年学生的课外实践体验活动,因为道德的本质就是一种实践精神。据有关资料的统计,韩国的中小学校共有90多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运动、传统艺术教育活动、国际青少年交流活动、自我心理调控训练和各种仪式活动等。正是通过开展日常化和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活动,韩国学校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最终成为懂礼貌和守礼节的好公民。

2.学科渗透法

在青少年道德教育过程中韩国学校注重各学科渗透教育的应用,如在国语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历史教学来展现韩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山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3.社会服务法学校注重引导学生在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道德意识、增进民族精神和砥砺道德情操。韩国青少年学生经常参加的社会服务活动主要有募集资金、环境治理、帮助老年人和残疾人、慈善工作等。

4.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拉斯哈明提出来的,主要分为选择、反省和行动三个阶段和七个步骤,非常重视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它强调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指导,然后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

三、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特色

韩国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也深深地打上了儒家伦理思想的烙印,并体现了其自身鲜明的教育特色。

1.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韩国非常重视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突出其民族性。韩国各级学校在开展青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把儒家伦理思想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学校对学生进行忠孝教育、廉耻教育和国民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责任意识。在家庭里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日常生活礼仪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生活习惯。此外,在韩国学校的校园里到处悬挂着本国历史名人的字画和肖像,以此来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道德教育的社会化

韩国政府认为,道德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教育必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建立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网。主要做法是:首先,学校召开家长联谊会,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始终与学生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充分发挥家庭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建立社会教育网、社会监督站与文明社区等。这些社会机构与学校保持紧密的协作,共同参与到青少年道德教育活动中去,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3.道德教育的生活化

韩国道德教育由于深受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影响,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被韩国学校和教育部门发挥到了极致。韩国学校注重把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即道德教育生活化。韩国学校把道德教育内容划分为四大部分,即公民的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民主生活。个人生活主要包括尊重生命、诚实守信、平等相待与生活节制等内容;家庭邻里学校生活主要包括尊敬长辈、宽容他人、家庭礼节、学校礼节与热爱自己的家乡等内容;社会生活主要包括公共秩序、民主秩序、帮助他人和维护正义等内容;国家民主生活主要包括爱国家、爱民族、维护统一、促进国际友好和维护世界和平等内容。韩国道德教育生活化有助于青少年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体验道德情感,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

4.道德教育的连贯性

当前,韩国学校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德育目标体系和符合青少年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的、循序渐进的德育内容。在小学阶段,主要开设生活课和道德课,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生活习惯。在中学阶段,主要开设国民伦理课和公民法制教育课,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法制观。在大学阶段,主要开设国民伦理课和历史文化课,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从而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形势下,韩国学校道德教育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并形成了其鲜明的教育特色,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

1.大力整合和利用我国优秀的儒家思想文化资源

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儒家伦理思想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当前,儒家伦理思想既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又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灵魂。在韩国,儒家伦理思想已经成为维系个人与集体、社会乃至国家关系的黏合剂。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东方大国,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发祥地。我国各级学校在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发和利用儒家伦理思想文化资源,要将我国优秀的儒家伦理思想融入中小学的德育教材中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各级学校还要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儒家伦理思想教学体系,将优秀的儒家伦理思想切实转化为青少年学生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

2.发挥多学科的渗透教育作用

韩国学校道德教育除了开设专门的'道德课对学生进行日常的养成教育之外,还注重发挥其他各门学科的渗透作用。而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基本上是由专门教学部门来完成的,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注重发挥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历史和地理课教学中通过讲授我国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疆域的形成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数学课的教学中通过讲授我国数学家的爱国故事来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因此,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要注重多学科的渗透教育,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着力构建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