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化学工程与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近几年,国家交通施工领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关键前进机会,城市化历程突飞猛进,东北老工业地区及西部大开发变革推进策略的推行,投资制度的革新等,均给交通施工领域的进步供应了开阔的范围。在交通施工企业全面迎来广阔建筑市场机遇的同时,当下环节,施工单位往往出现如此的尴尬:比如交通施工领域竞争渐趋白炽化,中标价格渐趋走低,这一领域早已处在微利时期;并且有的施工单位依旧借助以前粗放型的监管形式,即使能够中标,最终的收益也是很少,有的甚至亏损。因此,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关于工程管理的工作尤为重要,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趋势。
1公路工程管理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重要意义
当今公路工程管理体系的发端理应在十九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实现之后,在二十世纪之初渐趋兴起的进行各类运营的整体性公司及科学监管思想,给公路工程管理体系逐步进步供应了优良的基础。在1911年的时候,素有“科学监管之父”的美国学者泰罗出版了《科学监管原理》这本书,拿有效下发明确项目量当做准则来付出工人的劳动所得,且依据这当做前提,研究了很多公路工程管理方法。同一年,美国会计师卡特•哈里逊首次构设出完整的规范化管理体制。随着数理统计学、高等数学、运筹学里面很多有效的数量措施渐趋被普遍引入当今本钱监管里面,且伴随把电脑当做主体的信息解决科技的快速推进,也大致符合了大家对本钱资料加以迅速解决的要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战略监管思想渐趋运用至公路工程管理里面,渐趋变成战略本钱思想,GarethR.Jones及CharlesW.l.Hill第三版《战略与管理》、MichaelA.Hitt等编著的第四版《战略监管—竞争与全球化》均对战略衡量及把控加以阐述,公司借助构设合理的战略监管衡量及把控体系,第一时间回馈、研究、衡量、快速回应,且另外展开人员鼓励的接连动态的历程,意图为提升公司的竞争态势。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公路工程管理的实施,更加需要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式来执行,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提升管理效率。
2实现公路工程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的措施
依照施工当场的现实状况,有效计划施工场地的安排,为缩减额外开支、减少支出营造机会;依照本身的科技优势,有效彰显监管者的高涨热情,尽量拓展本钱把控的领域。在安全及质量方面。管理人员要认真根据项目科技要求及安全运作章程做事,缩减抑或防止质量问题的出现,将各类损失缩减至最低状况。同时,机械监管也非常重要,要依照项目的要求,有效、恰当地挑选机械,合理彰显机械的作用;要有效地处理施工位置,从而提升机械当场的运用率,缩减机械费本钱;按时对机械进行保养,确保其有效运转,为进度快速推进打下基础。针对一定要外租的机械设施,必须充分进行市场调研。材料管理在公路工程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购买材料要根据“质量优、价钱低、输送短”的要求,所运材料必须精准计量,搞好验收工作,尽可能地缩减购买历程里的监管耗费。依照施工当场的进度要求,有效实施材料的运用规划,防止待料停工情况出现;领用材料要从严把控,按时进行盘点,时刻把握现实耗费及项目进度的比对信息;针对周转材料要第一时间收回、处理,运用结束第一时间清场,如此有助于周转运用及缩减租赁花销。规范化的管理还要在行政监管处着手。管理过程中要缩减监管部门,防止出现吃闲饭的,缩减不需要的工资性开支;把控项目费等各类非生产性支出的数目。用于行政办公的相关资产,必须登记运用,预防流失抑或毁坏。最后还要科学化的对财务方面进行管理,财务单位是公路工程管理中的关键组织部门,重点是借助审核各类花费的开支,调节处理款项,构建各类协作录入,联系经理部对诸单位本钱实施状况加以审核及督查,对项目加以全面的本钱研究,且第一时间回馈至决策机构,从而便于运用合理举措处理工程成本的误差。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中,要实现对施工场地监管加以优化,强化施工场地安全监管。针对公路工程施工单位而言,场地监管属于他进行生产运营行为的根基。与之同步,它也属于单位全面监管行为里最关键的组合内容。自某一角度来考虑,场地监管优化状况,显示了单位的监管能力,也属于施工单位生产运营构建的整体体现。所以施工单位理应在内严抓场地,在外紧盯市场,借助市场推动场地,依托场地确保市场,且在这一前提下,逐步优化场地监管。优化场地监管一定要根据经济利益要求、恰当有效要求及准则化合理化要求。唯有如此,才可以自本质上提升施工场地的生产质量及工作实效,从而获得监管效益,进一步构建起某一合理而正规的场地作业环境,最后实现科学化的公路工程管理。而强化施工场地安全监管,即工程部确立安全带来效益的思想,有效避免并防止或许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则是对安全情况频发地段进行监控,缩减或防止出现安全问题;要从严实施奖罚措施,让所有职员时刻具有安全思想,自根源上除掉不安全的相关因素。
3结束语
公路工程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是当前学者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需要从财务、安全、施工、材料等多个方面展开针对性的管理,结合施工环境与经济条件,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同时控制成本,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注意强化施工历程里的合同监管,搞好合同监管的守及攻,构建科技档案,对合同实施现状加以动态研究,依照研究情况运用合理科学的举措。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其中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影响尤其突出,如果把学生良好的智力比作是台性能较好的机器的话,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机器的动力。可见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情绪、意志和个人特征等)是发展学生智力及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性因素,是牵引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顺应学生的心理要求,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化学教学中,可借助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实验的趣味性、直观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创造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并帮其获得成功,通过成功感的满足与刺激,来激励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兴趣,加大学习动力,逐渐促成观察、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的有效发展,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成功教育的做法。
1、情感的支持是一剂精神良药。
情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就像春天的雨露,润物细无声,渗透学生的心田,极大程度地鼓舞了学生的积极情感,融洽师生情谊。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关爱学生是一剂精神良药,尤其是常被冷落的后进生,教师真诚的关心和爱护,都能激起他们积极愉快的学习情感,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到被重视而不是被抛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难易,都应认真的给予分析或引导,不挖苦,不讥讽,多赞许,多鼓励,促使学生接受来自教师的情感支持的同时产生了对教师的好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化学习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2、表扬鼓励,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成功是人人渴望的,成功的喜悦往往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力量,只要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快乐,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被唤起,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因而学习信心倍增。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阶梯性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尽力让他们经过努力后能取得成功。让低层生“吃得了”、中层生“吃得饱”、高层生“吃得好”,极大程度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H2实验室制法时,当学生完成Fe、Zn、Mg分别与稀H2SO4反应的实验后,提出三个问题:⑴上述反应是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吗?为什么?⑵制H2应选什么药品?⑶制H2应选哪些仪器?由三位不同程度学生回答,均得到良好的效果。本人认为,教师应恰当地用赞美的眼光看待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应给予肯定、表扬,以激励其成功的动机。尤其是学生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后,所取得的成功更是他们愿意继续学习的动力。在教师的期待中,让学生不断地进步、成功。
3、激发兴趣,促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化学教学中应尽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成功,让学生在成功感的激励下对学习产生兴趣,促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化学实验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教学手段。从第一节绪言课我就注重利用实验的优势,一入门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中“魔棒点灯”己使学生惊讶万分,我有意准备几根玻璃棒让学生上台演示,在他们享受“魔棒点灯”成功喜悦的时刻,我便告诉他们:只要努力学习,以后将有更多的实验等待你们亲手完成,获取成功。这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另外,在课堂上多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阅读、讨论,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问题。对产生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或查阅相关资料独立解决,时刻让他们保留成功的欲望,享受成功的乐趣。
4、鼓励竞争,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人的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等方面。其中坚持性正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来自教师的鼓励、集体的帮助、个人的荣誉感都能支持学生的坚持性。学期初,我以班组为单位组织协助式的学习小组,在课堂或课外开展多样化的学习竞争活动,让不同层次学生在竞争中相互扶持,互相促进。通过竞争使每位学生都乐于做学习的主人,学得开心,学得轻松。例在元素符号的教学中,为了突破熟记元素符号这一难点,我充分利用自制卡片,让学生抢答,比赛谁又快又准,效果很好。在参与竞争中既有成功的希望,又有失败的可能,动力与压力并存,通过组织竞赛使他们认识到只有积极参与和不断努力才能有更多的成功,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当今电力输送网路工程的大批兴建形势下,以往的电力工程建造施工及管控工艺亦须实施深入的变更和革新。对比于另类的建设工程来说,电力项目的建造施工过程表现出作业程序繁杂,工程建设成本沉重,施工周期长,管理层次繁乱等明显特征。为了大力推动我国电力工业的不断进步,并且亦是为了达到当今电力系统快速发展的需求,实现电力工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变革电力项目施工建造的技术工艺及施工管理模式变成了电力系统当前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一、有关电力项目工程建设劳务合同的管理程序
1.电力工程建设施工队伍的选择
施工作业团队作为电力工程建设的现场操作群体,在对其进行具体的选取配置时第一需先慎重审查其企业施工技术资质及其财务运营状况等。然而随着电力工业工程建设的持续推进,施工队伍及相关建设企业一般都实施劳务内容分包及各类挂靠情况,所以仅凭借工程承包队伍的施工资质及企业运营资本一般极难判别施工队伍的优质资格。为了达到更精准的判别施工承包队伍的资质优劣,必须在真正达到施工企业胜任分包业务,从而对工程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财务资金支撑、施工装备配置及施工资质等多项内容实施审查确认。
2.电力工程建设劳务合同的编制
工程劳务性合同的建立不但可以划清工程建设中各合作单位彼此分担的职责业务区间、职能关联关系,而且其还是各方经济利益实现的最基本型保障,还是真正实现工程稳定运作的重要条件。对于电力工程建设中施工作业合同的编制亦存在着诸多的详细的具体规则性内容要求,若不然即很容易引发在工程建设环节中多类劳务摩擦的产生。一款严谨有效的施工承包合同第一要做到的即是说其在业务内容上要详细明细,各合作单位的职责分工要明确。其合同内容中在劳务量的统计分配上亦须实施清晰的界定,真正实现工程量核算上的较强操作性。在劳务合同的编制过程中务必要实现施工责任、工程利益分配上的精准性,不能发生施工劳务上的杂乱关系。
3.电力工程建设施工合同的履行
在电力项目建造环节中,其总体要求上需要依照劳务合同条款上的规定开展施工作业,然而一般情况下会因为劳务合同条款中未能具体说明其电力工程建造环节中的现场劳务项目而产生经济利益摩擦。对于此类状况一般要求工程建设中各合作方展开系统的工作商讨,依托修正合同条款内容或缔结补充性合同条款来处置所发生的意见分歧。但是具体的合同条款的改变务必要在所有合作方均认可的情况之下方可实施补充合同的处置方式。在具体的电力工程施工建造环节中施工承包企业如果把所承揽的电力工程施工项目转包给其他类型的施工建造单位,而接受转包的施工企业又不具备开展对应的施工作业的资质状况,此类情形之下,电力工程施工单位即有权利单方撤销合同且再物色其他合作单位。在各合作方商量不妥的情况之下,即应当诉之于政法机关依法处置。
二、对电力工程建设环节实施安全管控
1.构建完整的安全控制体系
电力工程施工建造环节中的安全作业检查是其工程建设安全稳妥实施的基本保障,所言的安全检查过程一般须对项目施工建造企业中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安全生产器具以及各项管理规定执行情况实施系统性检查。在具体操作环节中,工程建设方及施工承包方一般尚需缔结安全生产管控合作条款,分清各方的职能及权力,真正实现电力工程的安全施工。
2.构建工程安全施工文化
作为工程承包企业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管控条款,积极组织有关安全知识教育及业务培训的活动,尽其所能的提升操作工人的施工安全观念及自我安全观念,提升现场操作者的安全作业观念。而且尚需正确选取增强工人操作素质的培训手段,杜绝违规作业,降低由于操作出现偏差所导致的安全问题出现概率。
3.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防护设备的配设
安全防护器械是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之后最为高效的救援及实施自救的功能型装备之一,同时亦为预防各类事故出现的最基本性保障。所以提升对安全防护器具的构置力度实属必要。在危险作业工地一定要配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牌及消防通道,从而大大减低事故出现概率。安全监管单位一定要定期审验安全防护器具,真正实现安全防护器具的正常功能发挥,且就相应的设备工作状况给予详细的记录在案。必须在充分实施好安全保障工作的基础上,方可适度提升作业规模,安全本身即为效率的保障,所以一定要充分强化对安全防护资本的投入过程。
三、电力工程建设施工品质管控
1.工程监理职能在施工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发挥
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管控责任重点落在项目监理部门身上。在承包协议中提出的施工技术指标即为监理职责实施的任务,而且在工程施工建造过程中要实现逐级、逐层次、逐环节的质量验收。作为电力项目建造品质的监理机构,其具体的监理过程一定要实施三级检查运作机制,真正实现总体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的技术指标均约束在合同约定的范围之内。在具体的施工建设环节中,监理工作时常会碰上超越自身权限的问题,在此种情形之下,监理部门的工作实施即应当完美平衡好施工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职能之间的密切关联关系,整体利用施工企业内部的质量监管资源,全面实施人性化管理,从而优化电力工项目的建设品质。达到对电力工程建设流程中的整体作业质量监控。
2.电力工程用料及施工设备的维护管控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建造环节中,除了针对施工质量实施监理的监管职能履行之外,再有一个很关键性的工作即是指对施工建设材料的质量管理。所以严密管控施工用料的技术性能品质是切实实现项目建设质量的基本条件。施工企业一定要和工程原料供货商建立好沟通机制。作为承包工程的施工企业一定要时刻关注工程施工原材料的质量波动情况,决不能把不合格的工程原料用到施工环节当中,而作为工程原料供货商一定要高度重视所供建设材料的品质合格性。依托施工企业与原料供货商之间的密切信息沟通和商讨,来充分保障对所供应材料的质量检查工作的实施,从而优化质量检查工作效果。
3.电力工程建设施工程序、施工方法的管理方法
对于某一个工程项目,首先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组织设计计划,并需要技术主管部门和监理工程师审核,在完成了上述流程之后才能应用于项目的施工中。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法会贯穿工程实施的始终,因此,合适的施工程序会直接影响项目工程的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建设单位应该加强对技术主管部门的培训,提升技术人员的自身技术素养,确保能够制定出最合理的施工程序,同时也要完善施工组织设计的工作体制,做好各程序的交接工作能有序进行。
四、电力工程施工进度
管理施工进度的快慢会决定项目工程的质量,同时也会影响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因此施工项目能否按时交付使用具有重大意义。为了确保工程项目能够按照预想的进度进行,保证工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等必须指定相应的施工进度表,首先从计划上要确保工程项目按时完工。各级单位工作人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施工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工程的进展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往往还会设立专职计划员,针对组织设计计划意见工程实际进度,对整个工程项目做出准确预测。在工程进度管理中,一般需要建立三级计划进度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预定工程的实际进度,保证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
五、结语
本文从电力工程企业的经济利益出发,论述了电力工程管理科学化的措施,让这些措施很好的实施来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良好运行,实现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想要实现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只有通过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并要求电力工程企业抓好企业的管理,做好内部监查机制运作。
参考文献
[1]雷荣超.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实践应用探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4):55-56.
[2]徐志灵.电力工程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剖析[J].江西建材,2017,(4):219.
2019年考研成绩查询入口 点击进入
考生如对考试成绩有疑义,可申请成绩复核。根据有关规定,成绩复核只核查考生答卷是否有漏评、加分错、登分错,不重新评阅答卷;复核结果只向考生提供所复核科目成绩总分,考生本人不得查阅答卷。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伴随着场化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如何在市场大潮中生存和发展,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是各企业时刻考虑的核心问题。从某种程度上,细节决定成败。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就是以客户的需求为基点,从系统上和宏观上对与工程项目有关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无接缝的规范和管理,按照法规与规范,对方法、工艺、工序进行排序和优化,形成环环相接的控制链条,从而实现工程项目的成本最低,质量最优,效益最好。
一、精细化管理理论
精细化管理理论逐渐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为巨型公司的进一步扩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强调全员、全系统、全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管理活动,以实现成本最低,质量最优,竞争力最强。
1、主要内容
精细化管理体现在整个企业经营生产行为中的方方面面,有着严格的过程控制。
(1)事前必须有章可循。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必须有明确的规章和要求,而且全体员工必须严格遵守。
(2)操作流程控制精细。在有章可循的基础上,操作流程过程必须有明确的技术指导,做到方方面面精细化。
(3)审核过程条理清晰。通过清晰的审核过程,做到以防万一,达到产品完美。
(4)分析过程准确明了。审核中无论产品完美或出现不合格情况,分析过程都能准确的发现优势或不足,以便进行推广或改进。
(5)规划过程细致。企业的轨迹总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那么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为企业的未来制定立足当下,考虑长远的细致的战略规划。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见图1。
2、常用方法
(1)目标管理法。主要步骤:首先,建立完善和明确的目标体系。由高层管理者到普通操作人员建立层层目标并细化,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其次,逐层分解和明确责任。目标必须在分解后逐步下传,并把目标与责任进行结合和反馈,保证目标准确下达和实现。然后,目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创造适当的环境对员工进行激励以确保目标实现。最后,检查和评估。对目标的实施进度进行检查、评估、反馈,确保目标实现。
(2)全面质量管理的基准化方法(TQM)见图2。此方法以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使得顾客满意,从而实现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
二、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含义和重要性
所谓精细化管理指的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调、持续的运行。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构和相应的管理机制,改变过去的臃肿的机构设置以及粗放的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项目的执行力。第二,有利于优化施工方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约施工成本,缩短工期,提高施工效率。第三,有利于施工现场适应现代化的机械生产,规范施工操作流程和监管施工计划,保证施工进度按时按量地高质量完成。
三、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建筑施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存在的难题是施工队伍素质较低,主要体现在施工新人较多、培训不到位、施工人员入职门槛较低。另外,很多施工人员难以认清自己的工作职责,出现一些不按照施工正确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来做,这样也为建筑工程质量埋下了隐患。加上近些年来,由于城市房地产的发展,建筑施工需求量剧增,很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涌入建筑行业,建筑施工队伍鱼龙混杂,队伍素质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使得建筑施工队伍素质逐渐下滑,同时建筑施工的管理也更为复杂,效果不够理想。
2、建筑施工监管体系不健全
建筑施工现场和工程由于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出现施工现场和施工过程中各种杂乱无序的问题。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往往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也没有相应的监管单位和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全方面的具备现代化的监理,因此,施工现场由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3、建筑施工技术达不到要求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各行各业想要顺利发展都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支撑,建筑施工也一样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和理论知识的指导。无论是建筑工程的前期设计,还是资金预算以及竣工验收等,都需要一套完善的技术作为理论支持。即便设计蓝图再完美,如果没有实际中的施工过程,那么也只是一堆废纸,终究还是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指导建筑施工的具体过程,这样才能建造出实实在在的房屋。
四.完善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1、转变思想意识,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
近几年,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利润空间逐步缩小,整个经济进入微利时代,项目管理者普遍感受到获利减少的压迫感。为此,项目管理者应该转变经营理念,走出认识误区,树立“全员、全过程经营”理念,积极推进项目部集体承包经营模式,以投标价格为依据,合理、准确的测算出项目的目标利润,以目标利润作为考核依据,合理、准确界定企业、项目部和职工三者之间的责、权、利,将三者捆绑在一起,让职工切身感受到自身的命运与企业、项目部息息相关,以此为契机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增强职工的责任感,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不断强化项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促进项目效益的全面好转。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一流的项目管理团队
(1)组建强有力的管理团队
当工程项目中标以后,首要的问题是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管理团队,这是项目目标利润能否实现的前提和保障。管理团队一般包括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以及项目总工程师,依据项目的大小可以设立多名项目副经理。管理团队也是实行项目部集体承包经营的主要责任人。组建完管理团队以后,由管理团队自己根据项目现场的需要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确定相应的人员,这些职能部门的所有人员也是实行项目部集体承包经营的参与者。
(2)制定强有力的管理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项目部组建完以后,项目的管理团队要带领所有的职能部门人员,在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框架内,制定出项目部的各项管理制度;在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项目部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在标准定性的基础上,增加量化的目标值;并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办法和奖惩细则,以此来明确项目部所有人员、所有部门的责、权、利,保障制度的执行力,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加强合同和成本控制管理,降低工程成本
(1)合同管理
项目部所有的与业主单位签订的合同、与分包商签订的合同以及与材料商签订的合同都应该以公司的名义签订,不得以项目部名义签订任何合同。每份合同都应该由公司的合同管理部门牵头,进行会签会审,层层把关,降低合同的法律风险。签完合同以后,合同管理部门将合同的原件的正本妥善保管,副本交由项目部保管。公司、项目部均应建立严格的合同借用制度。
(2)加强工程变更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生设计变更,将对项目部施工方案和进度产生很大的影响。项目经理应该组织项目部有关部门人员对新的图纸进行仔细研究,对之前的施工方案和进度计划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还应该对当时的市场人工、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租赁价格进行调研,将调研的价格和投标时的价格进行细致的比对,超过合理涨幅范围的,项目部应该及时与业主单位进行沟通、协调,谈判,调整合同单价,降低损失。
(3)做好现场签证工作
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施工过程的复杂和设计深度、质量等方面的原因,经常会出现工程量、地质、进度的变化,项目部商务人员和现场工程管理人员应及时与业主单位对口部门进行沟通,双方就变更或者增加的内容、工程量以及相关的费用进行商谈,最终以书面形式予以记录,双方均签字确认,及时办理现场签证,以免事后补签而造成结算困难。
结束语
综上所述,精细化管理在项目施工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也就是将项目管理细化,找出影响企业实现效益的蛛丝马迹,从而积少成多,有效降低项目成本,是当代社会现代化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2010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工学结合’的成人高等教育常态化管理研究”(湘教通2010[243]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37-02
引言
“工学结合”模式下成人教育的特点是学生较少在学校,而是在企事业单位边工作、边学习。在这种模式下,教学基本上是任课教师或者企业安排的操作经验丰富的员工带着学生,游离于学校教学管理之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可以说,基于“工学结合”的成人教育教学,存在学生学习时间少、课堂教学时间少、教学质量控制与监督缺位的特点。教学质量是成人教育的生命线。在“工学结合”模式的成人教育中,教学管理必须树立质量中心观念,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必须通过全面管理来实现。教师、教材和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三大要素,教与学则是教学管理中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勿容置疑,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是由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决定的,因此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要一手抓教的管理,一手抓学的管理,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抓。
一、加强教的管理――实现常态化管理的逻辑前提
由于“工学结合”的教育特征、成人教育的学习特征,在教学管理上,要实现常态化管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条件。决定成人教育教的质量的因素是教师、教学媒体(包括教材、资料、教学课件等)和教学环节三个方面,因此,抓教师队伍建设、教材载体建设和教研教改的建设三个方面是实现常态化管理的逻辑前提。
1.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人们的认识中存在偏差,虽然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是国家统招,但质量悬殊较大,多少给人有些“混文凭”的感觉。因此,成人教育的学生有着沉重的失落感、自卑感和浑水摸鱼的想法。但是由于高校长期以来的扩招,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太快,高校教师连普通高等教育都有些顾不来,更何况成人高等教育。在“工学结合”模式的成人高等教育中,青年教师和离退休教师的比重过大,进而导致兼职教师的比重过大。这就需要学校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紧抓青年教师的业务进修和老教师的继续教育,以便及时更新知识和提高素养,使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知识层次都能跟得上形势,从而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发展对教学常新的需要。二是要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队伍。在“工学结合”的条件下,很多教师都不是高校派出的,也不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而是生产或者管理一线抽调的人员,他们接触的教育理论较少,这是阻碍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严重影响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因而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学业务的进修,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要适当给这些“工学结合”单位或者教学点的青年教师进行高等教育理论培训,还应经常向他们传递国内外教学改革、科技创新的最新信息,有利于开阔教师的视野,有利于活跃教师的思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认识,从而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三是要及时开展教学和实训经验的总结活动,进行教学反思与实训反思。及时进行实践经验总结,是教师提高自我、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总结是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和教学点不仅可以把教师的教学阶段性总结规定为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部分,并且还可以把教师论文和教学实践总结作为教学成果的组成部分,认真评选,给予奖励,并计入本人的教学档案,与其他教学成果和成绩一样作为教师职务评定、评先和加薪晋级的重要依据。
2.加强教材载体建设。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学校教育和科研发展的水平,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一般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几乎没有考虑“工学结合”成人学生的特点,不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需要。因此,对现有“工学结合”的专业进行调整、教学计划进行修订、教材改编,是很有必要,也必须结合学科、专业的调整,以及成人的特点、“工学结合”的需要,加快教材等学习媒介和载体的更新换代。成人教育院校要鼓励教学点的教师与高校的教师合作,编写更贴近生产与管理实际、更适合成人学以致用、“工学结合”的教材和讲义。教材既不能是枯燥的、无用的理论,又不能拘泥于简单的技能,应该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的、有机的结合,使成人学生觉得有用、好用和够用。
3.注重课堂教学的管理。作为“工学结合”的成人教育,课堂教学的时间比较少,因此在教学管理中要实现常态化,课堂教学环节的管理显得格外的重要。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对课堂教学环节起决定作用,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进行教研教改活动来提高的。经常性的教学研讨活动能够提高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能够汇聚教师集体的智慧,解决同质性的问题,不断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学校公开课,是教学研讨活动中最有效的办法。公开课主要包括研究课、实验课和观摩课。第一类是研究课,应由继续教育学院向学校有关学院聘请具有较好研究能力的教师担任,选择有价值的课题,与教学点的教师一起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由承担者进行课堂教学,教学点教师全部到课,课后集体对实践情况进行分析、交流和总结。每学期这类课应在教学点举行2次,这样可以激发“工学结合”教学点青年教师为本学科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兴趣,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第二类是观摩课,高校每年可以遴选高水平的、有特色的教师到教学点举行一两次观摩课,让教学点的教师都参加观摩:既能展示教学成果,促进教学改革;又能彰显特色,倡导特色;还能树立典型,指导教学。第三类是实验课。为了让课堂教学研究逐步普遍化、群众化和常态化,实验课要在每个“工学结合”的教学点都举行,要设法把全体教师都吸引到教学改革的研究中来,可以规定每个教师每学期至少一次实验课。每次公开课结束后都要组织学生座谈会和教师研讨会,及时评估,及时分析和总结。长期坚持,“工学结合”的教学点每学期的公开课系列活动和教学研讨活动就逐渐成熟,日趋完善,也就形成了常态化的模式。
二、加强学的管理――实现常态化管理的现实前提
“工学结合”的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是为用人单位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能够顶岗上班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要在“工学结合”的成人高等教育中实现常态化管理,因此必须把学生的学作为重要抓手,狠抓学习过程,狠抓学习质量,就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工学结合”中的成教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加之学习时间少,那么如何才能因地制宜,优化管理,真正做到工与学有效结合而两不误呢?那就必须管好一个过程,发挥两个作用。
1.注重学习的过程的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主要途径,科学的学习过程,是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规章制度是必要的,但关键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只有让“工学结合”的学生学会学习,他们才会有兴趣在工作的同时真正学习,而不再是“混”。参加“工学结合”的学生只有主动的学习、积极的学,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工学结合,工作学习两不误,既丰富知识,又提高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学习和工作的高效益。在成人教育中抓住了会学这个决定性因素,就抓住了学习管理的关键。
只有教师弄清楚了会学的内部结构,才可能有的放矢地去教学生如何有效的学习。会学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学习的优良品质;其次是学习的基本规律和技巧;三是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要教会学生会学,只有从以上三方面着手,三方面真正和谐的统一在一起,才能做到会学。其次是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途径。工学结合的学生,很多的知识需要自学,因此要开学法课、搞学法讲座。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师是从学生阶段的过来人,这门课程的知识,自己是如何掌握的,应该、也必须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知识经历,把学习的技能、技巧通过科学的教学过程来训练,把学习的方法随着知识精心的传授而逐渐渗透,把学习的品质通过艺术的教学来培养。只要每一位教师都能把自己设身处地的想象成同样基础的学生,探索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给学生结合工作去学习、去掌握,学生就能积极配合、积极参与,要完成这项艰巨而实则快乐的任务也就有办法了。
2.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会“工学结合”学生的学习,必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毕竟是学生在学,学生是主体,主体作用的发挥受其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观念等几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应对“工学结合”成教学生进行现代学习观念的教育,要使他们懂得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具体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这个课程的应用性,使学生自觉的要求学好。当学生真正懂得了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会自觉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如果教师能在他们的“工学结合”中,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和操作手段,指导他们科学结合,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学习就会觉得轻松、愉快,就能学好功课,就会促进工作,做好工作,从而有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学习的兴趣和潜能,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的个体,使单位成为学习型的组织。学生也就一定能够热爱专业学习、热爱本职工作,这也是工学单位最殷切的期望。如果教师能够在“工学结合”中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不足和偏差,鼓励学生及时更正、认真总结,筛选出对自己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坚持积累,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实现会学、学会的目的。那么也一定能够使“工学结合”和谐统一,推动学生学习科学化的进程。
3.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影响教师引领作用的发挥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对成人教育的态度,它决定教师对教会成教学生学习是否积愿意积极投入;二是教师是否懂得学习的规律和“工学结合”的具体学法指导;三是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学习基础的正确估价和教会他们会学的实际指导能力。这三个方面决定着“工学结合”单位教师会否精心指导以及指导的实际效果。因此,要教师在会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教会学生学习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关键,只有会学习的学生,才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动和岗位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因此,教会学习,比教会知识更重要,教会学习和教会知识一样,都应成为考核教师绩效的标准。
三、以科学化为目的制度管理――实现常态化管理的制度保障
制度化、规范化是管理常态化和科学化的表现形式,“工学结合”的教学点,往往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教学单位,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规范的制度,不仅能够为工学单位生产管理铺设一条科学的轨道,直接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又能使教、学、工的各环节、各层次按照教学目标和生产计划相互配合、有条不紊的运转,实现工学和谐结合,从而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最终进入良性循环,促进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根据“工学结合”教学的特点,教学点或者工学单位,必须对产、学、研活动提出规范化的要求。首先,应对教学工作内容提出规范要求:一是对教学的规范要求,包括备课、讲课、作业(实验、实训、练习、操作)、考核及考核的评估分析等几个环节;二是课堂建设的规范要求,应根据专业的特点规定课内外教师和学生应开展的活动;三是要规范产、学、研活动的项目内容和形式;四是要规定教学点教师和工学单位实训指导师教学、教练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其次是要规范教学点和“工学结合”单位教、学、工各项工作的时间和数量。应根据教学点和工学单位的情况,每两周不少于1次教研活动,其中尤其值得重视专题研究,确保一学期2至3次。同样,对教研、教改、教师论文、教育理论学习、现场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辅导、作业批阅等都应有相关的规定。
第三是质量上的规范要求。“工学结合”模式的成人教学活动,课堂时间很少,因此每一堂课都必须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有成效。对质量的规范要求,主要应看成果,教学成果是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教学成果越多,也就说明教学质量越好。教学、教研成果应根据其具体内容明确为被国家级、省部级、学校内部或企业行业内部评出的教研、教改、创新成果、技术成果以及各级、各类竞赛奖项。为了实现质量的规范化,应当设定科学的评估定级标准:各项活动数量上、形式上到达教学要求的即为达标;各项活动数量足够,形式多样,且有一定质量,取得一定成果但未达等级要求、未获奖的,为良好;数量、质量、成果均符合教学要求,受到师生和工学单位一致好评,并获奖的为优秀,冠以优秀教研室、优秀教学点、产学研结合优秀基地等称号。各个等级都要规定奖励办法,对获国家级、省部级、行业部委奖项的,学校和企业要给予重奖,这就形成了教研教改、产学研结合的评优制度,使“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走上常态化的道路。
学生学习的规范化制度主要是指他们在工学单位的学习过程、实训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规范化。相对于其他的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传授给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都具有系统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及时的进行阶段性的复习、综合训练,能够实现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也是对专业知识巩固和实践应用的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的成人教育学生自觉进行阶段性总结是学习和工作上自我提高、自我优化的重要手段。也只有通过经常总结才能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和工作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积累优良的学习品质、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从而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把阶段性总结常态化,能够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觉学习、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结语
“工学结合”模式的成人教育要实现常态化管理,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其规律性。但“工学结合”就其本质来说,还是一种教育教学行为,既然是一种教育教学行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实现常态化管理的前提条件。再辅以科学化的管理制度,那么“工学结合”就一定能出更高的质量、更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谭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办学模式探讨[J] .职业教育研究,2005(09)
[2]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王天恒.从毕业生质量追踪探究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4]郭静.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07
[5]肖吕宝.浅析当前法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的缺失[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147-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变的越来越宝贵。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现代化建筑物开始最大程度地向地下和高空发展,这不仅给建筑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随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安全与质量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但是就整个建筑市场发展环境而言,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仍然无法达到安全施工的要求,因此加强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是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1]。因此,为建筑领域培养合格的质量与安全管理人才显的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 《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在的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的作用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建筑工程项目承揽及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和敬业精神,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初始岗位是从事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项目代建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岗位;发展岗位是企事业中层部门经理、工程项目经理、代建经理等。《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主要分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两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质量检验和控制能力,并能够运用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正确分析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并进行管理;同时具有收集和编制安全防范管理制度的能力,具备施工现场备场容管理、施工消防安全管理以及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管理的能力。因此,《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向导”进行课程总体设计
首先,教学团队通过对建筑行业的企业进行调查,同时参考其他院校的课程标准,把课程对应岗位设定为质检员、安全员。其次,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深度分析质检员、安全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过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向导”对课程进行了总体设计。总体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内容设计和能力项目训练设计两大方面。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面,结合质量员、安全员的工作内容,把该课程划分为8个模块,如表1所示:
在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上面,对质量员、安全员的岗位职责进行深度剖析,以工作过程为向导,强调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设计了8个能力训练项目:1)土方工程、地基处理等工程质量验收;2)钢筋、模板、混凝土、钢结构、砌体工程质量验收;3)屋面工程质量验收;4)建筑装饰装修与节能工程质量验收;5)建筑工程施工事故分析;6)阅读施工专项施工方案,编写施工安全技术措施;7)阅读、审查和编写施工机械的安装和拆除方案;8)阅读和填写文明施工检查评分表。学生通过能力项目的训练,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掌握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并了解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借此“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2]。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实训并重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各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训操作三者融于一体,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改革[3]。本课程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工作过程为载体,创新设计教学情境,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以学生为主体,制定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
1、项目法教学:选取某个实际工程为对象,结合施工进度将工程分解为一个个实际任务,学生们围绕着具体的任务开展学习,通过模拟操作、现场考察、讨论交流、分工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4]。1)模拟操作:针对质检员的岗位能力培养上,把某个典型的建筑工程项目分解为土方工程、地基处理工程、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钢结构工程、砌体工程、屋面工程等几个部分,给学生分配质量验收任务,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过程。2)现场考察:带学生去某个在建工地进行实地教学,要求学生对该工程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以及检查安全隐患。
2、案例分析法
本课程的特点之一在于案例的丰富性,通过遴选一些比较典型的质量与安全事故进行讲解分析,一方面吸引学生们的兴趣,一方面也可以融入课本上的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选一些比较热门的案例给学生们进行讨论,从而将老师传授的东西真正地运用到时间中去,掌握一些常见的质量与安全事故的防范和处理方法。
最后,在考核方面,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评价体系。课程的考核是手段而不仅仅是目标,比较偏向技能类的成绩评价更应注重平时过程的考核[5]。总评成绩由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出勤情况、知识考核、实操训练五个方面组成。整个考核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度。
(二)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为目标,制定学习方法
以8个能力训练项目为载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当中。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学生都要参与,由老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一环接一环,让学生亲自体验整个学习项目过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6]。为此,采用了分组教学方法。根据班级人数一个小组有3-5名同学,每个小组合理安排不同梯度的学生,从而起到学生之间互补和互相学习的作用,避免了部分学生因为不懂而缺乏参与感。
(三)以“钢筋工程质量检验”为例,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做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钢筋工程质量检验”的整个教学流程为:1)模拟操作:以某个工程的钢筋工程对象,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分组布置模拟钢筋工程质量检验的任务;2)现场考查:带学生参观某在建工程的钢筋工程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并分小组对该项目的钢筋工程进行质量检验,填写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表格;3)实训项目强化: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钢筋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给学生安排钢筋工程实训。学生们分小组完成一个钢筋工程的材料验收、钢筋构件绑扎工作,并进行小组之间互相对彼此的钢筋构件进行质量验收。通过这样一个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学生掌握了钢筋工程的质量标准、操作方法、验收要求,从而具备了该工程质量管理的能力,
四、 结论
《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在采用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有了明显的改善,在做的过程中掌握了教师讲授的知识,对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工作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工作能力,为以后的顶岗实习甚至工作打好了基础。然而,“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主要有:(1)如何设计模拟操作环节,使其更加贴合实际工程,同时让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2)现场教学的场地有些;(3)教师的实操水平和现场经验有限等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一体化教学”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探讨、实践和研究,从而不断完善,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钱涛.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5 (7): 34-35.
[2] 林文剑. 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6): 181-182.
[3] 王蔚. 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 (14): 23-2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2-0009-02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5. 02-005
[本刊网址]http://
高职院校实施学生公寓育人流程化管理,可使各级管理责任明确,能够贯彻落实各项相关方针政策,强化制度建设,丰富教育载体,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一、高职院校公寓育人流程化的管理的内涵梳理
(一)学生公寓育人的内涵
高校学生公寓的核心功能是育人,学生公寓既是校园生活区,又是校园文化区,既是促进学生高尚人格养成的重要环境载体,又是学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主要阵地。良好的公寓育人氛围,渐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向着高素养、好行为、好习惯等方面发展成才。
(二)学生公寓流程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流程化管理,指的是学生公寓管理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按照每天工作的时间顺序和流程要求,完成工作所涉及的公寓秩序、宿舍内务、违规用电器、安全防范、公寓文化宣传等职责要求,及时消除公寓不和谐、不文明、不安全的隐患。学生公寓育人流程化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实现由检查一反馈一确认一整改一评比五个过程,达到创建平安和谐、文明有序学生公寓育人环境氛围。
(三)学生公寓育人流程化管理的意义内涵
首先,通过完善学生公寓的育人流程化管理,促进纵横管理模式的建立,推进公寓层级管理,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学习生活秩序情况,开展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教育,组织传递正能量的文体活动。
其次,通过完善学生公寓的育人流程化管理,提升公寓基础管理规范化。学生公寓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第二个家”,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职业素养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每年根据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对学生公寓的各项管理制度不断进行健全和完善,规范学生公寓管理相关工作流程,极大提升公寓管理育人的实效性。
二、学生公寓育人流程化管理的现状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所处地位“尴尬”,生源完全不同于本科院校,学生素质具有很大特殊性。一方面,在社会和家长传统的高期望值下,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导致心理失衡,情感、意志、行为等一系列的变化,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又大多思想活跃、头脑灵活,自我意识与竞争意识较强,但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不高,突出以自我为中心,团队精神和自律意识缺乏。
学生追求思想和行为个性化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班集体概念和功能正趋于淡化,班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层组织和主要渠道弱化明显,不少学生违纪现象大多出现在学生宿舍,或者是从学生宿舍引发的。教育部为此专门发文指出:“学生公寓成为学校安全事故的多发地段并成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各个高校“采取切实措施,全力做好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工作。”而学生公寓的管理教育育人功能重要性则越来越明显、突出。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公寓采用学生工作部门、二级学院、总务处、保卫处、物业公司等多个部门联合的管理机制,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公寓管理制度和公寓文化建设规划的制定、二级学院负责公寓管理制度及公寓文化建设规划的执行,总务处、保卫处、物业公司等更多注重硬件建设和服务。这种联合的管理机制,却忽视或放松了公寓管理的监督机制,从而使公寓管理育人核心功能,没有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学生公寓管理育人出现空档。
三、整合高职院校学生公寓育人的流程化管理可实施体系构建框架和内容
(一)重组织,“三级四员”纵横管理模式推进公寓层级管理流程化
在学校、学生处、各学院及职能部门等三级纵向公寓管理组织的规范指导下,根据高职学生公寓的特点,建立了由各学院专职辅导员、公寓管理员、公寓自管会成员、公寓物业员等四员横向实施公寓日常育人管理,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学习生活秩序情况,开展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教育,组织传递正能量的文体活动。在各公寓楼内由专职辅导员指导设立了楼层党团支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学生良好的思想修养;公寓管理员在公寓日常管理中,负责楼内寝室卫生、生活秩序、安全稳定等方面的日常检查监督工作,按照规范的流程,把好公寓大门,能够熟练掌握消防安全防范技能,能够实施突发事件早期处理及上报,能够对楼内的水、电设施的安全运营进行监控;公寓楼自管会成员协助辅导员和公寓管理员开展工作,对学生生活情况和意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能够负责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寝室文化建设,同时负责公寓内学生心理健康日常疏导和反馈;公寓物业管理员能够尽心尽力做好公寓内公共环境的卫生清扫、整理,与学生融洽相处,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二)抓管理,“八项流程五项制度”提升公寓育人基础管理流程化
高职院校近年来实施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其加强了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创新探索。每年根据学生管理工作需要,规范学生公寓管理相关工作流程,如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学生公寓检查评定、信息报送、学生携行李或大件物品离公寓楼、学生早出晚归公寓楼、学生晚间出公寓楼、外来人员进出公寓等工作流程。这些公寓管理工作流程的规范健全,极大提升了公寓管理的实效性。
有了规矩,还要有强大的执行力来推进工作扎实开展,学生公寓管理制定了五项制度。辅导员检查制度,要求辅导员定期检查(每周一次)、不定期抽查所带学生公寓的卫生、生活安全(违章用电器等)、公寓文明等情况,特别要求公寓专职辅导员要每周至少两次对公寓进行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即时解决;自管会检查制度,要求学生会生活部组织自管会成员,按照学院相关规章,每周对公寓进行大检查,第二天将结果反馈到各学院生活部,限期整改;检查、反馈、确认、评比备案制度,学生公寓管理员每天对各公寓楼寝室进行内务、违规使用电器、违反寝室秩序等情况进行抽查,每周将检查结果,利用学校公寓管理网络系统向各学院进行公示,各学院对检查结果进行确认后将反馈结果上报学生处公寓管理办公室,最后将全校检查结果导入到学生管理平台,各学院辅导员和学生都可以在学生管理平台中进行扣分查询,使公寓管理各项信息透明;学期评选“文明寝室”、学年评选“标兵寝室”制度,每学期按照《“文明寝室”评比实施方案》各项要求评选校级“文明寝室”;每学年按照《“标兵寝室”评选实施办法(试行)》各项要求评选各单项“标兵寝室”。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共建和谐寝室,共创文明家园的良好氛围。公寓检查与辅导员、学生评选先进个人及获得奖学金资格相关联制度,学生公寓检查合格率是衡量各学院辅导员管理学生水平的重要指标,宿舍合格率作为每年评选辅导员公寓管理先进个人的硬性指标;学年度内寝室内务检查三次以上(含三次)不合格及有使用违规电器和违犯寝室秩序记录的学生,取消先进个人和奖学金的评选资格。
四、创新高职院校公寓育人的流程化管理实施途径和措施
(一)温馨美化走进公寓。学校公寓管理倡导以校为家的理念,通过开展寝室文化节的“星级寝室”、“温馨之家”等评比活动,不断树立学生“家”的意识,走进公寓楼,干净的楼道、别致的壁饰、亮丽的宣传公告栏、工整的寝室卡、整洁的内务、雅致的室内设计带来一种家的感觉,增进寝室同学友谊和凝聚力的同时,营造公寓楼温馨的氛围,为学生更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养成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
(二)特色活动走进公寓。打造学生公寓特色,不断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以学院范围内开展三项主题活动。人文类文化活动,不定期的举办“征文比赛”、“朗诵比赛”、“书画大赛”、“辩论赛”,“笑脸墙”,设立“快乐书吧”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知识,展现自我,增加了同学们的文化底蕴,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艺术类文化活动,寝室美化大赛,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一方小天地中创造出窗明几净、内务规范、书香溢室的优雅环境,室内装饰的条幅、字画,书架上的书卷,引人深思,催人向上,特色寝室建设,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文体类文化活动,提倡身体健康、心理建康,提倡建康的生活。学生公寓篮球友谊赛,拔河比赛,足球赛,同学们强健了体魄,增进了友谊;寝室吉尼斯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歌手大赛等文艺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同学们的艺术修养。
(三)养成教育走进公寓。学生公寓作为开展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直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实行一日生活规范量化管理。寝室、班级集体,学生个人在公寓中的一言一行,都实行量化来考核、评价、管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量化管理的意义,每年新生入学都要开展“公寓规章制度问答”、学习公寓量化管理规定、“叠被比赛”、“内务大赛”等,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管理到主动的养成良好习惯和文明言行,在文化活动中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四)心理健康走进公寓。公寓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学生在公寓中生活的心态比较放松,展现出比较真实的一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较好,抓住这一特点,使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公寓,设立寝室学生心理健康联络员,在公寓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同时,在生活中观察同学们的日常状况,发现异常学生,第一时间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并上报相关辅导员,在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到积极作用。
(五)安全教育走进公寓。公寓是学生群居生活的场所,是学生人身安全(意外伤害、诈骗和传销等)和生活安全(用电安全、用水安全等)问题的高发地,安全教育走进公寓,设立公寓安全员,定期宣传安全相关常识,监控公寓整体安全状况,一定程度上保障公寓安全。同时,按照学校的要求定期开展火灾逃生演习,制定安全预案,防患于未然。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25-01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一项新的“质量工程”,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改革人才的培养的模式。但是目前大多高校对卓越工程师班的日常管理办法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培养体系,卓越班的学生在评奖评优管理办法、保送研究生等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还存在疑惑。
本文从更好服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出发,在日常教育和管理方面提出一些创新性的看法,从班级设置、评奖评优、保研推免、科技创新、国际化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调研和探索,鼓励学生们选择卓越,成就卓越。
一、单独设置“卓越班”,“工程师”们有归属
鉴于“卓越工程师”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学生采取小班授课的模式,因而设置“卓越班”,例如2013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卓越1班。“卓越班”属于虚拟班级,既卓越计划的学生不再单独编排学号,其日常的一些管理还是归口于原来行政班级。这样,既方便了“卓越班”小班单独授课的要求,又不影响卓越计划学生日常的一些管理,如学生管理中的零汇报制度等。在“卓越班”里设置班干部,倡导有自己的班级文化,“卓越班”也有资格参评各个层次的优秀班集体、团支部等,这样也激发了“卓越班”学生追求优秀的动力,从侧面也会促进其专业学习,让优秀无处不在。
二、奖学金推免有保障,卓越班学生动力强
“卓越班”学生相比其他同学在相同时的时间内要学习更多的科目,进行更多的实践,因此,其奖学金评定往往容易出现科目不统一、学分不一致等现象,也让学生在评定过程中出现混淆。根据学生所在专业实际情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现制定了以下计算奖学金学分绩的备选方案:通常情况下,必修课与限选课成绩按照学分制进行加权平均得出n1;每门公选课成绩乘以学分乘以千分之二,再将计算后的各科成绩相加,得出n2;最终的学分绩为N= n1+n2。“卓越班”学生同学期要多修若干门专业实践类课程,为鼓励学生,将这几门专业实践类课程算作科技创新学分,计入学分绩中,得出最终的综合测评,与普通班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专业排名,评定奖学金。
在推免政策上,计算推免成绩时,“卓越班”学生在选择参加测评的公选课科目时,也可以选择多修的科目进行冲抵,扩大了公选课成绩的可选择面;“卓越班”学生既可以推荐免试学生型研究生,也可以推荐免试专业型研究生,在同等条件下,“卓越班”学生在申请推荐免试专业型研究生时给予优先考虑。
三、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常抓不放
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其之所以“卓越”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科技创新方面,对“卓越班”的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
首先,需要培养“卓越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核心,需要贯穿于“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之中,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的实现过程中得到不断地培养和提高。目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这个创新平台对“卓越班”学生也是十分重要,应该鼓励“卓越班”学生参与到大创负责人的申请中来,要求其在大一大二期间班里的每位同学都能获得一项大创立项,投身科技创新。
接下来,需要培养“卓越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好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实现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衡量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支持下,学生也有资金参与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针对“卓越班”学生,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在不同年级给出相对应的科技创新活动,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尽可能制定“卓越班”的学生都要达到的毕业标准:以第一作者身份拥有专利和论文,都以第一负责人的身份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
四、培养国际化视野的卓越工程师
引导“卓越班”学生追求卓越,拓宽其国际化视野。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有良好的留学专业传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拥有“国际焊接工程师”认证资格等,都有助于“卓越班”学生走出去。目前,与专业相关的2+2、2+3等联合培养出国交流项目,公费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几个国家的大学交流机会较多。以机自专业为例,针对该专业有德国卓越计划项目,只要成绩符合要求,参加语言考试可比较方便的申请到TU9的知名高校。作为“卓越班”的学生,更应该有国际化意识,在考取国际化证书、出国留学上应该有更高的比例。
在政策上,针对“卓越班”学生,若参加雅思考试超过6.5分获参加托福考试高于90分,给与补贴该次的考试费用;在教育管理上,通过在卓越班内成立出国留学兴趣小组,通过多开展出国留学宣讲会、与我校国外留学生交流互动等形式,让“卓越班”学生近距离感受出国留学、认同出国留学、踊跃出国留学,做一名有国际化视野的“卓越工程师”。
以上针对“卓越工程师”计划目前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上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探索,为了更好的服务卓越计划。做好“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也要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开展对应形式、规模、内容、对象的思维创新活动,让学生们更加清楚自己所应该关注和提高的能力,让卓越成为生活中的一项习惯。
参考文献
[1] 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
[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32(2):47-55.
2005年1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这标志着全球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随着各类供应链管理论坛、供应链管理年会在国内的不断举办召开,供应链管理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所了解并应用。在各个高校里,供应链管理课程也越来越受到推崇和重视,不管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供应链管理课程都被列为必开课程。但是对于这门新生学科,各高校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则过于滞后。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高硕士研究生教学效率,有必要对现阶段研究生供应链管理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研究生知识应用能力和从事研究能力。作者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尝试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且联系研究生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颇受学生欢迎。但在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提出几点整改意见,以期对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改革,已有的研究只基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现有教育水平的分析,普遍认为供应链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课程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教学手段方法过于单一;考核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亦提出改良改革方法来提高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应注意联系实际;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试验教学,教学手段方法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要实行案例教学;改革考核手段,全方位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将最终考试成绩与平时作业进行结合考核学生;运用“图钉式”教学理念,教学时候侧重于一个点的传授,并且在此点基础上发散教学。
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已有研究,可以看出他们的研究角度都基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而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的以及目前管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源不同产生的硕士研究生供应链管理课教学问题,则没有任何研究。现阶段,高校硕士研究生不断扩招,而对于硕士研究生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基本和本科阶段相雷同,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硕士研究生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弊端亦愈来愈凸显。因此,对于研究生供应链管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供应链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目前在中国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硕士研究生教学阶段。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现阶段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材与本科大同小异
供应链管理发展时间较短,现阶段的供应链管理教材都大同小异更没有任何专门针对硕士研究生的教材。因此,硕士生教学很难跳出本科生教学的思维框架,教学培养方式与本科阶段学生教育培养方式几乎相同,教学内容很难创新。
由于该课程范围宽广,而且教材基本相同,因此不管是在研究生阶段还是在本科生阶段教学,所讲授内容都较为浅显,深度不够。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本科和研究生期间所接受的知识大同小异,即使深度有所加深,亦无本质区别,导致研究生教学成为摆设。
2、教学任务单一
课本知识的传授在本科阶段就应该已经完成,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应该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更应该侧重于研究思维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培训学生研究方法,启发研究思维,体会研究的严谨性。
现阶段,许多高校的研究生课堂教育偏重于课程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研究生研究能力、研究思维的培养。许多高等院校研究生课堂教育也是采用传统课堂知识传授教育方法,课堂上老师所讲知识较多,学生被动接受。在这样的教学任务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能力跟不上,跟大学生区别不大,亦没有体现研究生教育的重点。
3、学生生源不同
在研究生教学中,供应链管理课程多开设在商学院,而商学院的研究生来自不同学院专业,特别是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有一部分本科阶段根本没有修习或者接触过任何管理知识,而另一部分本科则是管理类,对于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已经十分熟悉。因此,已有的管理学知识水平不一致。许多在大学阶段修习管理的学生对供应链课程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从工科、计算机或者数学等专业考过来的研究生对于供应链管理则十分陌生。学生已有水平差异较大,也增加了研究生阶段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难度。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思路
1、教学内容要创新
对研究生教学不能像本科教学一样注重于基础知识的灌输,对于硕士研究生供应链的教学,教学内容应更为发散。管理学科中,各分支学科都彼此联系,因此在研究生教学中,更应注重于发散知识传授。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联系管理信息系统、生产与运作管理等课程知识,将学生们的思维带到管理学中的不同学科,将管理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进行供应链管理的系统设计部分教学时,将管理信息系统学科里系统设计的知识融入供应链管理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新的供应链管理知识的同时,能够与曾经所学管理信息系统知识想结合;在进行仓储管理教学时,可以与生产运作管理中库存管理相联系。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能回顾曾经所学知识,吸收现学知识,并能融入贯通,而且在发散思维后能引导学生思维回归于本课程,让学生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形成一个系统框架,并能收放自如。
2、教学任务多元化
针对上述提出的教学任务单一,供应链管理教学侧重于书本知识传授,对研究思维方法培训较少的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教师在讲授时应注重教学任务多元化。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应穿插传授管理研究方法知识,启发学生进行研究的思维。供应链管理这一领域发展时间不是很长,对此研究还属于一个热点问题。因此,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时,更容易在课程传授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首先,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可直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原理是这样的,以前的学者们是根据什么样的思路想法将原理理论概括出来的。在讲述为什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顺着研究方向思考,让学生形成一种研究的思维方式,学会思维的方法,在自己的研究中,学会用这样的研究视角发现研究问题。其次,讲授供应链管理课程,对于各类模型,在教授课程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这样的模型方法,是否可以考虑将之使用到别的领域中,或者可以整合不同的模型来形成一个新的模型。供应链管理中许多模型亦是通过以前的模型方法改进后,基于供应链管理思考,形成新的模型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用已有的模型方法来研究新问题,可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3、“差别”对待学生
对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学生大学阶段修习的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不一致的问题,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教育方法来提高学生整体满意度。
在实际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班上27名学生中以前学过或者接触过供应链管理知识的有7名,从来没有接触过供应链管理知识的学生有20名。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扰:所讲内容过于简单详细,曾经学过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而所讲内容复杂深奥,从没有接触供应链管理相关知识的学生则反映完全听不懂。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教学时可对学生进行“差别”对待。对从没有接触过供应链管理知识的20名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应予以较为详细的讲解重点和难点,给他们布置基础任务,让他们在课后予以自学;主要注重于基本框架的教授,让学生能很快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个大概了解,迅速入门,且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知识有一个总体把握,激发这一部分学生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学习的兴趣,积极督促他们在课后的主动学习并且进入状态。
而对于以前曾经学过或者对供应链知识有所了解的7名学生,则在讲课之初给其布置任务,让其自己查阅关于供应链管理方面较为新颖的文献,进行阅读,并且将文献整理,在课程的最后两节课上给全班讲解。通过这种方法,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接触了解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新的知识理念,最后跟全班同学分享时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沟通能力。
通过“差别”对待学生,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到知识,且都满意,从而激发学生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对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新颖理念都能熟悉理解。
三、结语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已经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由于其发展历程较短而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吸取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目标和如何提高学生兴趣的角度,提出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改革视角。以往的研究基本都注重于强调改革教学手段和考核手段等,且多注重于理论研究,提出大而广的改革手段,而本研究则从细微的角度,联系实际,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倡导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我们亦在硕士研究生教学时进行实践实施,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陈皓:信管专业供应链及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时空,2009(5).
[2] 张圆圆、邱荣祖:浅谈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J].中国市场,2009,5(19).
[3] 黄晓: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
一、引言
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担负着参与国际经济和实现国内现代化的双重任务,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面对21世纪高科技术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想确保学校和学生在社会中更好地立足与发展,就必须切实提高学校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教育技术现代化快速发展与进步,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了社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适应信息化社会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为高校教学管理创造一个现代化、信息化的应用平台,从而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管理过程的信息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
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育管理观念有待改进
随着21世纪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了社会、国家以及学校关注的重点。就我国多数高校传统教学管理情况来看,由于管理内容缺乏规划,在管理中出现重硬件、轻软件等现象,教师的参考书目、备课教案以及学科动态等教学信息没有入网,校园网的开通只建了“路”,行驶的“车”比较少。高校教师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在教学信息管理和传递上仍然采用传统管理模式,大大降低了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无法真正发挥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机制也难以形成。
(二)教学管理系统与高校实际情况不符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学校相关领导对现代化信息教育管理技术比较重视,也逐渐开始关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但是由于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往往由校外软件公司进行设计和开发,程序人员没有高效教学管理的经验,缺乏对管理工作的认识,在设计教学管理系统时,不能考虑到系统的全面性和实用性,使得教学管理系统与高效教学管理实际情况不符,很难适应高效教学管理的需求。
(三)落后的管理体制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学校教务处掌握了绝大部分的教学资源信息,导致院系二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直接抑制了教学信息化管理水平。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和教师在资源调度时,流程多而复杂,使教学管理者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重复的工作中,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麻烦,教学管理工作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大大降低了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另外,各教学管理岗位相对较独立,教学资源、数据和信息没有实现共享,这些重复数据由不同管理岗位发放和使用,难以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直接阻碍了教学信息的有效处理。
三、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进程中教学管理的思考
(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若想有效地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转变和更新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内容,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因此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更新教学管理理论,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为其创设出一个人人都会用的管理氛围,促进我国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实现高效、科学的教学管理目标。
(二)转变教学管理职能和制度
在传统教学管理体制中,教学基层单位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加上教务部门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中,大大降低了教学管理质量与水平。因此,应建立以院系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将教学资源、信息数据等管理权限下放到各基层中,扩大院系部教学和管理的自,完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日常教学活动信息的反应和监控能力。通过教学管理职能的转变,教学管理部门从原来全方位、全程式计划管理转变到宏观调控上来,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
(三)建立教学管理系统和信息化平台
近年来,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加上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高校深刻地认识到了信息化教学管理是高校发展,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的必然之势。因此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学校教学信息管理网站为基础,从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出发,扩展应用功能,建立教学管理系统和信息化校园平台,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在管理方式方面,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保存、传递等功能代替传统笔写纸记的落后管理模式。同时分配设置多级用户模板使用权限,真正实现学校和学院的二次管理,以便教师和学生能及时获取教学的动态信息。
(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处理能力
在现代化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人员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懂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还要求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这是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抓好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定期组织他们进行系统操作、系统管理、系统维护等知识的培训,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系统操作指导,编制和印发系统使用手册,重视教学管理人才的引进,确保管理机构反应灵敏、工作高效,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和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措施,更新教学管理观念,完善教学管理职能和制度,建立教学管理系统和信息化平台,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处理能力,从而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发挥出最大的主体性,有效地激发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常静.对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中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38-140.
[2]陈志勇,朱敏,李健明.整合现代化教学管理资源 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全面发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