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生能力培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257-01
高中阶段是当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是学生自我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时期。素质教育主要指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其中创造能力是其核心衡量指标。本人以学生视角,浅谈当前高中生创造能力的现状以及创造性措施的采取。总之,高中生在培育自身创造力的过程中,通过淡化问题解决的结果,更加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断培育其创造性思维。
1.高中生创造性能力培养的概述
1.1 什么是创造能力
根据资料查阅可知,创造力主要指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社会与人力自身发展的需求,不断剔除不合事宜的成分,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探究当前事务发展新型因素,从而产生对社会价值的独特判断。在当前学习教育方面,高中生创造力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突破落后观念与原有规则的束缚,不断自主探索新问题,并积极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创造应有的社会价值,包括在对学业的贡献性。
1.2 高中生创造能力的现状
在对当前高中创造能力的探究过程中,本人通过在查阅资料和身边同学的情况看,发现目前在创造力培育过程中呈现以下特点:(1)创造意识不强。在高中生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以往学习模式的束缚,加之学习压力较大,缺少主动的创造意识。(2)创造能力不高。就我就读的宁城县高级中学情况看,大部分高中生的学业能力较高,但在涉及具体创造能力的时候,其创造水平还处在有待提升A段。(3)创造发明不多。在当前高中生的学习教学活动中,学校教育主要注重知识积累和思维逻辑的提升,由于其创造意识不强,创造发明作品不多,没有能够足够挖掘其发明创造潜力。
2.高中生创造性能力培养的原则
2.1 坚持自我的个性
我认为,在高中生创造能力培育过程中,学生自身要不断张扬自己的个性,维护其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真正做到与众不同。同时,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主动探索、求新求异、拥有坚强的意志和自信心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不断培育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坚毅不拔的人格品质。
2.2 培育自身非智力水平
在自我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培育自身的非智力因素,通过集中注意力不断去觉察周围的事物,并专注自身不受其他事情的影响。同时,还需要培育自身的观察兴趣与主动观察事物的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记忆力,学会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考虑其问题解决的途径,保持自己的兴趣爱好。
2.3 坚持自我实践的习惯
在高中生自我发展过程中,高中生需要不断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创新问题,才能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最终促进各种能力的提升。
3.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在高中生创新能力培育过程中,只有不断发散创新思维,才能帮助高中生重组自己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与程序,创造出新型的科研成果。在当前高中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培养高中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创新能力培育的有效途径。高中生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向积极主动探索,确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育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发展其创造思维能力。在创造思维意识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放手去探究,主动去探索,不断促进思考策略的多样性。同时,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促进其自身个性的发展,通过个性化的探究,不断增强探索性。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
3.2 培养高中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事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性的背后离不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而且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相互之间的转化,包括相互联系的规律,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遵循互相转化,互相联系的规律,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不例外。对于高中生群体而言,在自己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不断培育其逆向思维的能力,包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不断活跃各种思维活动,其中包括思维的含金量,尤其在当前高中生思维能力提升上。
3.3 培养高中生的类比能力
根据当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知,个体智能的发展主要是将新知识同化到当前认知结构中的一个过程。在传统学习过程中,高中生通过被动接受教育,然后再通过做作业进行强化训练,在自己学习过程中,通过类比活动,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活动,其中包括主动进行分析、对比、归纳,明确概念的不同属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概念。同时,为了更好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学校应不断设计各种情境性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培养高中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3.4 提高分层学习的能力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理论可知,个体具有差异性,每个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也具有显著性差异。由于每个个体性格特征不同,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角度与深度存在明显差异,其认知结构也必然是多元性,也是不尽完善的。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创新能力培育过程中,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个性,对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利用思维开拓的特点,引导其主动参与到当前教学活动中,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从多个角度分析其不同的原因,最终找到问题解决的答案,增强高中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4.结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不断将高中生自身个性特点与其学习方法结合起来;(2)不断将高中生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意识结合起来;(3)不断将高中生学习环境与其成长经历结合起来;(4)不断将高中生学习能力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通过上述几个结合,才能从本质上促进高中创新能力的形成,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评价导向――基于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的分析[J].冯志刚.教育导刊.2016(4):78-79.
[2] 浅谈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需要[J].宫啸.教育教学论坛.2015(41):98-99.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阅读能力正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因此,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理解力和迅速获取信息的能力,不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给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也使高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灵活、生动,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然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很多时候,教师把大量的课堂时间放到让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上,对阅读速度、阅读方法,特别是泛读及抓住重点信息的能力没有充分重视。而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又缺乏一种系统化和理性化的思考,这也就导致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没有一个完整、有效的教学体系,依然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其实,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可以遵循的,教师对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认识到阅读能力训练的重要性,要把阅读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下面就谈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通过课前资料搜集,提高学生获取和整理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师为了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培养阅读兴趣,常常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的任务,而这样的课外阅读,随意性较强,学生处于一种自发阅读的状态,教师很难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控制和评价,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然而,教师可以根据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前扩展阅读的任务,以预习和课前资料收集的形式,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和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等多种媒介途径获得相关资料和信息,既有助于新课的预习,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锻炼了学生的资料采集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阅读训练。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资料整理的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并给学生进一步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和信息搜集的效率。
2.重视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和感悟力
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也是学生在阅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只有具备了良好语言感受力,才能体会到作品语言的魅力,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和隐藏的深意,更透彻地看到文学作品的本质。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建立在自己的经验、阅历以及阅读经验上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深入到作品内部,用心灵来体会。此外,对作品背景、作者的经历以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也有利于对作品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品味不一样的人生,获取间接的生命体验,只有这样才会让阅读变得更深刻,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更为丰富和深刻。
3.利用比较、联想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作品的横向联想和分析,培养发散思维
在阅读的时候,合理利用比较和联想的方式,对相似文章或作品进行分类和对比,也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处理能力,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通过比较和联想,读者可以把新阅读到的内容同以往阅读过的内容联系起来,将新获取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当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阅读的作用,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作品时,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古今中外的各种作品,甚至是不同文体的作品,都可以进行对比和比较,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类比能力,拓展思路,发展创新思维。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要只是停留在阅读本身,要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建立一种理性化的阅读思维,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和思维体系,培养阅读兴趣,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通过阅读来锻炼思维、开阔眼界,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对素质教育与培养的重要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现在,很多学生只在小学时读拼音,到高中有的拼音都忘记了。再加上初中高中一直学习英语,很多高中生把汉语拼音和英语混淆,碰到疑难字即使有拼音也读不出音,有的干脆念“半边字”,不查字典。再加上农村学生受方言影响较大,朗读的准确率更低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先要让学生过好读准关。
我在教学生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举了伊能静唱这首歌时,把“纶”字音读错的事,学生哈哈大笑。我提醒学生,他们也常常念错音,如果不认真订正,也会闹大笑话。同时告诉学生,读准字音是培养朗读能力的前提。上课时我会抽出一些时间帮学生复习拼音知识;在教学生读生字时,可以根据本地方言特点,对于一些常常读不准的字重点指导和训练,在平时的朗读中更注意指正,使学生切实做到读音正确。同时我也提醒学生日常阅读时,要把不懂的音通过查字典的形式及时记下来。
当然读准不仅包括读准字音,更要读明句读,读出语调和节奏。语调是语句层面的声音形态。平常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语句的高低、轻重、长短。比如,我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导朗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告诉学生,这句是写景语,重音要把握好,该句中的“穿”“拍”“卷”要重读,声音洪亮,使人感到“峭拔“千钧雷霆”和“气势力量”。其“形”可感,其“响”可闻,其“色”可观。
二、分清朗读对象
朗读时,不同的文体宜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才能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如诗歌和散文,重点在于解决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叙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朗读前要让学生弄清作者生平、个性特点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在朗读时就会引发联想与想像,激发起共鸣。比如同样是唐代诗歌,如果学生能了解李白的个性和经历,就知道朗读李白的诗歌与杜甫的诗歌就有很大的不同。朗读李白的诗歌时多数要激越奔放、充满豪情,而朗读杜甫的诗多半多了一份忧郁、深沉。而文言文,重点在于根据字词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要在理解中读。“诵读”是前人强调的学习文言文的传统方法。叶圣陶说过:“文言文,从前注重读,此至有道理。古文与口头语言殊异,读之至熟,实即学习古文之语言。必熟乃能写,亦如今时儿童熟习口语,乃能说连贯之一段话也。今时教古文,自亦宜熟读,虽不求其能写,而熟习其语言乃能深味其意义,较之仅仅看一二遍好得多。”至于戏剧、小说、童话、重点在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读出感情。如《守财奴》中老葛朗台抢夺梳妆匣一节,读三个动词“纵“跳”“扑”,要先领会虽然此时的葛朗台已是六七十的“老头儿”,但爱财如命。读的时候,要浮现出这样一组镜头:骨瘦如柴的干瘪老头一见金子立刻眼冒金光,饿虎扑食般一纵,扑上匣子,夺将过去。一连串的尖音“噢,是真金!金子!”夺口而出,连声音也因贪婪的满足而颤抖,失去了正常的音质。
三、重视榜样的力量
语文老师一定要锻炼、培养自己成为诵读的能手,练就过硬的诵读能力,成为学生的朗读榜样。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令学生陶醉,他们也会跟着模仿。于漪、程翔等老师的课上得十分出色,这跟他们注重范读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普通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也要学会以娴熟的朗读技巧“示范”朗读课文,以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以榜样的力量带领学生走向朗读的更高境界。
除了做范读的榜样,语文老师更要善于发现班上的朗诵人才,培养这些同学的朗诵能力,使他们成为班上同学的榜样。记得上柳永的《雨霖铃》时,在分析完文章后,我请学生来朗读。学生推举平常经常范读的同学朗读,他声情并茂的朗读迎来同学阵阵掌声,使学生热情高涨。接着一位女生自告奋勇,也起来朗诵,较前一位同学有过之无不及。在这些同学鼓舞下,我发现班上很多同学爱上了朗读,与我刚接手这个班叫学生朗读时的羞羞答答完全不同了。这不仅是老师倡导的结果,更是榜样的力量。只有学生发现身边有朗读高手,他们自然就爱模仿,自己也有信心提高朗读能力。当学生爱上朗读,自然就能增强学生语感,提高背诵能力。
四、要利用好工具
要提高高中生朗读能力,还要求老师利用好工具。现在一般中学班级都配有录音机,学校都订了著名播音员的课文录音带。但没有把这些条件充分利用,有的长期搁置尘封。我们应当更新观念。打破传统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手段,让录音机、录音带物尽其用,让名家的声音在课堂上响起来,使学生模仿有材料,学习有目标,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当然,条件好的还可以应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记得我上《短歌行》时,在范读时,我用了c00lEdit软件,把《短歌行》分解成一句一句,录音放一句,学生跟读一句,这样范读可以激发大部分同学诵读兴趣,提高大部分同学诵读能力。并且这个软件比较好用,教师制作起课件来也比较便捷。同时在多媒体上课时还可以应用音乐伴读,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伴读,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朗读。比如我为《短歌行》选的伴读曲是《妆台秋思》,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既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又促进学生在配乐朗诵中去体会诗人融诗情、哲理为一体的意境。
阅读是接触学习外语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学好外语基本功的主渠道。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构成了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环节。那么,如何培养高中生英语的阅读能力呢?
一、阅读能力的要求
阅读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解,二是速度。阅读理解率高,阅读速度快是阅读理解能力强的两个标志。要提高阅读能力,既要注意理解,也要注意速度。理解为主,速度为辅。速度服从于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渐提高。一般说来,一个中等英语水平的人,其阅读理解的正确率应在70%左右。超过这个标准,就可以加快速度,低于这个标准,就应减慢速度。对于高中学生,在阅读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英语文章时,速度应在每分钟40-60个词左右。理解正确率应达70%以上。每分钟阅读的单词量越大,理解率越高,你的阅读能力也就越强。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英语测试方法的改革和发展,阅读理解已成为全面评估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测试题型。在现行的MET和NMET的试卷中,所占比例尤大。现将这方面的要求引述如下:
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主要要求是:
①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
②既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
③既理解字面意思,也理解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
④能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并能把握全篇的文脉。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能据此推理和判断;
⑤能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结合中学生应有的常识正确判断生词和词语的含义。
二、培养高中生英语的阅读能力的策略
1、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内在动因是学生持续学习和取得优异成绩的真正的动力源泉,而内在动因的激发是由学习者对某种事物的积极认识或喜好产生的,这种由学习者对某种事物的积极认识或喜好所产生的心理倾向性即是兴趣,因此兴趣的有无成了学习者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正如有句名言“有了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要前提就要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紧紧围绕不同的阅读目的,去设计形式多样而又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以最大限度的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无是阅读训练成功与否的前提、关键!为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①阅读的选材难度要适中,题材要有时代性、新颖性、趣味性,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②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趣味性强,又具有启发性、探讨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层次感要分明,以便于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便于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既能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又能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从而促进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兴趣感。
③阅读训练题的设计区分度要明显。对不同的学生在训练中要采取不同的训练策略,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基础较差的学生要为他们设计相适应的练习形式,优生要为之设计难度相对较大的练习,使他们在其训练中都能在不失兴趣的前提下阅读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最大限度的实现良好的阅读效果。
2、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①限时阅读
阅读训练是一种长期而又艰苦的学习活动,平时要对学生进行多种不同题材的限时训练,题材要涉及广泛,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还要有应用文,其内容要涉及日常生活、人物传记、国外风土人情、故事传说、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史地科技、自然现象、新闻报道、体育活动、广告说明、书信、通知、目录等许多方面的内容。每天最好要求学生训练1——2篇阅读,每篇阅读用时不超10分钟,只要坚持训练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训练成果!
②略读(skimming)
略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浏览全文,迅速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的主旨大意,确定作者在行文中所外显的情感态度及其倾向性,并能回答与文章主旨大意相关的问题。在阅读中要注意下面的一些技巧:
①阅读之前要先浏览与之相关的问题,以便在阅读过程中有的放矢,大胆的取舍。②在阅读过程中要划出与细节有关的相关词汇、句子(who、what、when、where、why),也包括一些与问题相关的长句、难句,为读后处理文后与之有关的细节题、解答难题做好准备。
③跳读(scanning)
一、充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写作评价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等”。古人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求学历程总是艰辛的,但你若有了审美的欲望与求学的兴趣,便能如苏轼《定风波》所说的“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身?”即使再苦,也是乐在其中。所以说要使学生自主作文,其中保持其写作的积极性是前提。
首先,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在写作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写作环境和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感官,让学生耳听、目见、手动、心想,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触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和激情,满足学生的写作需要。
其次,给予鼓励激发学生兴趣。自信是成功的起点。大多数高中生还有恐惧心理,写作前老师可以亲切交谈鼓励。平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在讲评作文时,圈出写得好的句子,用得好的词,当众诵读表扬,力求每篇都指出“闪光点”,不断点拨,并适时、恰当地予以肯定。让学生收获自信。
第三,开展各项写作比赛活动激发兴趣。要充分利用学校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改变作文教学单一、单调的状况。例如在班级、学校中开展作文竞赛,将优秀作品贴到板报上展出,或送到学校广播室播出,还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学校刊物、其他各类报刊发表,鼓励学生积极投稿。
二、指导学一些写作技巧,使写作事半功倍。
1、创新
首先选题要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材料上要坚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不能老在别人“屁股后面作揖”。只要题材新颖,有时甚至是前无古人的新鲜材料,只要为我所用。
其次立意要新。所谓的立意新就是在同样的素材中,我们如何确定文章的具体表达和我们分析问题的视角。
再次开头要新。好的开端能把住读者的脉搏,“撩人心扉”的开头会立马激起读者的阅读热情,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渴望读下去,有欲罢不能的感觉。相反,其结果就不必说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的开头要短小精悍,直击主题。让它成为加强读者阅读热情的“驱动器”,成为整篇文章的最佳序曲,让别人感觉我们的文章在开头就与众不同,想必它一定是篇出手不凡乐章。
第四手法要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神,言之有力,言之有度,收放自如,详略得当。我们要全面地组织语言,巧妙地构思和恰如其分的表达要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思维和思考的空间,才能实现作者和读者的心灵相通。同时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论述要紧叩时代的脉搏,见解独到,不能偏离时代的主“方向”,更不能让自己的话“伤时”。要让自己的观点和时代的主旋律 “和拍”,充满时代气息。
2、把握写作的关键点
首先要善于动脑手脚并用。我们的作品在有了凤头、猪肚,豹尾的同时,我们作者还要做个有心人,平常细心观察我们周围的一切新变化,搜集有关写作的材料,细心听取别人对事物的不同见解和感慨,善于借用“他山之石”,及时捕捉和采集有价值的写作信息,善于积累它们。不能懒惰,在那里等材料。只有平常我们具备了充足的材料,写作时才能厚积而薄发,才不会“空穴来风” 。
其次要善于抓住写作时机。我们在平常不能强迫自己硬写文章,如果是那样的话,写出的文章大都是“无病”,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成的 “绣花枕头”只能是中看不中用,如果再去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话,那还不如不写。只有当我们的写作灵感(即写作欲望和冲动)来了的时候,我们有文思泉涌般的感觉。这时,当那些发自内心的感触呼之欲出时,挥毫泼墨,一蹴而就,全盘跃然纸上。我们只有用“心”去写,才会写出让读者产生心灵共鸣的文章,才能有感人至深、育人无痕的效果。
再次要善于记录点滴。当我们有写作热情和写作欲望或冲动的时候,我们的脑海中会产生一些新奇的构思和一些新颖的信息。这就说明在写作中有“热情”时要趁“热”打铁,否则,可能得从头再来,或者功亏一篑。但这时对于我们写好的文章,仍然不能急于定稿,要把文章放一放“冷处理”。我们在 “冷处理”的过程中要舍得“割舍”,仔细推敲文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是题目中的其中的一个字用得是否恰当。力争做到:修改百遍,仍不厌倦。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的各种习惯
1、养成坚持日记练笔的习惯
写日记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这种练笔字数可多可少,形式灵活多样,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心灵可以任意放飞,情感可以自然宣泄。不仅可以培养观察能力、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写作能力、思维能力也会大大增强。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养成坚持日记练笔的习惯,陶冶情操,必须遵循以下两点:
①持之以恒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运用日记这一文体,还需要我们老师连续不断,持之以恒地进行日记的训练指导,使学生形成记日记的习惯,帮助学生巩固运用所学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及记叙描写的能力,并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
②循序渐进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都会发生急剧动荡的变化。他们面临学习任务重、升学压力大、竞争激烈所带来的各种社会生活的挑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高中生具备积极的心理和健康的身体,才能为将来的生存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高中阶段应着重于培养高中生人生规划意识、满足其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通过对师生的访谈调研,我们认为:高中生人生规划能力就是指高中学生对将来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考量,为将来能够幸福的生活做好这一阶段的准备。其内涵具体划分为三个维度九种能力及相应的积极心理品质(见下图):
二、高中生人生规划能力培养的主要举措
(一)自我维度
1.特色入班仪式。高一入班仪式,首先由年级主任以“带着目标上路”为题发表讲话,接着由各班同学将自己写下的目标、理想与心愿,装入“心愿瓶”,放在教室。
2.观看学习方法视频。如组织师生观看魏书生学习方法视频,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习思维的方法,强化反思意识。
3.创设“周末大讲堂”。两周一次的周末大讲堂让学生接触到了各界名人。如:邀请北师大的沃建中教授为学生做了“带着目标上路——成功规划自己的人生”讲座,邀请影视演员黄小蕾做了“人生如戏,找对自己的目标”报告;邀请文学作家曹文轩为学生如何读书做了指点等。
4.进行国旗下讲话。如本学期开展了2次人生规划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分别以“在人生规划中实现自我超越,在自我超越中成就美好人生”和“用规划管理自己”为题,唤起高中生的规划意识。让学生清晰的意识到,规划不仅包括制定目标和计划,还包括按照计划采取行动以及行动后的反思这样的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
(二)人际维度
1.丰富的社团实践活动。学校多个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荷风诗社”春节期间写对联送给道德模范;走近顺义名人进行访谈等。
2.举办演讲比赛。如高一学生在寒假期间阅读经典书籍和名人传记后,组织了“阅读经典,感悟人生,规划自我”的演讲比赛,使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心理辅导活动。团体辅导和个人心理辅导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知自我,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让学生从多个视角考虑问题;指导学生与别人相处时,学会理解、包容,真诚相对。
4.感恩活动。如祝福日活动由“祝福诉说?”、“祝福传递”、“感恩腾飞”三个乐章组成,通过活动增进了学生知恩、识恩、感恩、报恩的美德。
(三)社会适应维度
1.各种文化建设。如在教学楼外悬挂“尽早规划高中生活学会创造美好人生”等宣传条幅、班级内布置“梦想树”等。
2.召开主题班会。如召开“尽早规划高中生活,学会创造美好人生”的主题班会,使学生认清自己的角色和责任,调整好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3.召开家长培训会。如邀请北师大的沃建中教师为高一学生的家长做了家教结合专题讲座等。
4.开展各种综合实践研究活动。组织学生立项关于学科和生活、学习方面的课题,比如学生提出的《高一新生如何适应高中生活》《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我》《高中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我理想的大学和专业》《10年后的我》等等;积极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参加实践活动,如《关注食品防腐剂的调查》《顺义交通情况的调查研究》等;借助学校的周边资源如汉石桥湿地、北京国际鲜花港等,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生物实验设计的方法,并且在实验设计当中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并通过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实验设计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在教学工作当中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生物实验设计能力呢?下面本文就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高中生物教材当中设计了多个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依托于教材当中的实验内容,提升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教师需要充分的利用教材当中已有的探究性实验开展教学工作。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能够独立的实施实验方案,通过对方案的实施,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性活动。而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老师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依托探究实验提升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当中,这就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静心的设计问题,并在相关的实施过程当中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这一能力更好的应用在实验设计当中。
教材中除有探究性实验之外,还有验证性实验,教学中,老师可以将这二者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以及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步骤,能够运用恰当的方式合理的控制实验的条件,并科学选择实验的材料。通过对验证性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认识能力,进而以此为基础,学会自己设计实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之上通过灵活改变实验条件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探究性实验,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二、利用生物教材当中的研究性课题提升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研究性课题是高中生物教材当中增加的一个重要性实验内容,这一内容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也有较大的帮助。研究性课题的实施,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封闭式状态,改变了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借助于研究性课题,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就需要老师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要帮助学生科学选题。确定恰当的课题是进行实验设计的关键环节,也是实验设计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老师需要给与正确的指导与帮助。在选择课题时,范围不能够太大,这样将会增加工作量,调查且实验的内容也会显得空洞,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一个范围较小的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分析进行实验的设计。
第二,重视实验设计的过程而非结果。要提升学生生物实验设计的能力,老师不能够仅仅关注与学生实验设计的结果,更多的需要关注其过程,通过对过程的把握,老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实验设计当中存在的不足,给与指正,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这样在今后设计实验时才能够避免错误的发生。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设计的目标和步骤,确保每一步都要到位。
三、利用教材中的实验设计素材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思维能力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挖掘教材当中的经典实验,利用经典实验当中的设计素材,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材当中,经典的实验有细胞质和细胞核关系实验、光合作用的发现实验、细胞膜成分测定实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等,老师通过挖掘这些实验当中的设计素材,将其应用到学生实验设计当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典实验当中包含了正确的设计方法、设计思想和设计原理,教学中,老师要抓住这些思想方法和原理,并挖掘出经典实验当中能够被学生利用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可以应用到自己实验的设计当中。
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通过对生物实验设计题目的讲解,转变角度提升学生的生物实验设计能力。通过对题目进行讲解,学生在学会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同时,也会对设计的实验有一定的了解,将其中都有用之处加以借鉴,应用到自己的设计当中,也能够更好的提升自身生物实验设计能力。
四、结束语
生物教学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增强其动手操作水平,提升其实验设计的能力。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教学实际,对如何培养高中生生物实验设计能力提出了三点建议,希望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帮助。
参考文献:
[1] 林丰强 潘玉森.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5,11(3):80-82.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物课程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基于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而编写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教材,有关实验方面的课程设置地十分丰富,但日常传统的教学中,生物实验教学一般局限于教师课堂上实验的文字讲解,或是教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单纯的实验操作课,这些对学生实验一小部分能力提升有效。如教师课堂上实验的文字讲解,一般只侧重于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记忆;教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一般只侧重于学生对实验的形象具体理解;学生单纯的实验操作课传统基本上是课前教师都为学生准备好预先的材料和设定好相应的步骤,学生只是对实验过程进行操作上的练习,一般只侧重于学生对实验步骤的理解与记忆,对实验结果的感性认识,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只停留在被动角度,对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有限,不能从主观上调动学生的内在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动手的能力,不能很好培养学生实验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面对日常传统的实验教学可以达到的目标与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较大差距,如何改进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高中学生生物实验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呢?
二、问题的分析
培养高中生物学生实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与实验密切相关,离开了实验,无从谈起对实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解决这个问题源于对问题的分析。通过生物组的集体的讨论,分析日常传统的各种实验教学不足,我们发现主要矛盾集中在只对实验部分的教学,给学生展示和体验的只是实验的部分,因此培养的只能是实验某一小部分的能力,为解决这个矛盾,生物组展开积极的研讨和各种方法的探究,发现其中较为有效方法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仪器的准备,实验试剂的配制,实验思路的设计,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结果的记录过程,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以及实验成果的分享,实验过程优点和不足的分析等有关实验的所有部分都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这样,有关涉及实验的各方面能力学生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培养和锻炼。当然,选择相关的可行的实验成为一个关键。通过这种方法,要有效利用普通高中课程教材,选择有效可行的实验则可以成为学生实验综合能力培养的良好载体。为此,我们选择了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中探究实验,即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把它作为实验综合能力培养的载体,采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完成实验的全过程。
生物是一门探究性和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探究实验中体验生物课的乐趣是我们教学想要达到的目的之一。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旨在促进学生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深刻理解,尝试如何科学地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和得出实验结论,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实验设计、分析、创新以及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实验综合能力。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教学中,笔者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符合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得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又能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的。
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课前实验准备充分,能提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和事先让学生准备材料用具进行相应的分组实验,能很好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进行实验结果的处理。课堂上学生有可讨论可探究的内容,包括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探究实验给学生带来乐趣,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主体性学习,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小组的实验各方面综合能力。
针对日常传统教学可以达到的目标与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较大差距,进而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改进的探讨,我们发现其中较为有效方法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生物实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有集体的思路、教研组集体讨论、共同讨论教学策略及教学细节,相互交流各自的观点,调整“课例”实施具体方案,由执教者在多个班的学生中进行前期引导工作,再在多个班上一一实施具体的课堂方案。在这个过程里,生物教师集思广益,发扬团队精神和集体的智慧。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
要让学生真正去完成实验全过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组织成为学生实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进行预估,对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要进行监控性的把控,才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使学生的实验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第一阶段:
1.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有目的地让不同程度不同特长的学生进行组合,以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可以锻炼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取长补短来解决问题。学生分为三组。
2.要求每个学生事先做好预习,并且根据教材要求先各自独立设计实验并写下完整的实验设计各环节和细节;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由学生自己组合出小组最优的实验设计。这样每个学生的整个实验思维都得以锻炼,又可以通过讨论锻炼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同时,又锻炼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对每种方案进行鼓励肯定及一定的点评。经教师点评修改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形成的三组实验设计,很完整,也较为优化。
第二阶段:
1.为学生提供一间实验室,进行实验。对于实验材料的选择,如选择何种植物的枝条作为插条,学生们会提出各种植物,教师则引导学生通过电脑和图书对各种植物生长特点进行比较,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植物,最后由学生作出决定,选出柳树和桑树这两种植物的枝条作为插条,这样既能满足实验要求又方便取材的实验材料,锻炼和培养学生收集、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对实验仪器的准备,如培养插条生根的容器的选择,提示学生利用身边容易得到的材料。学生们提出各种看法,最后有学生提议用大小一致的用过的空的矿泉水瓶,该意见最后被学生采纳。实验仪器的选择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让学生在准备充分的条件下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教师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引导小组讨论进行适当的修改,如对于多组的材料要进行编号,对于考虑不周到的细节引导其进行讨论补充。
第三阶段:
一、高中生心理发展主要特点
(一)自主性
高中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事能力的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是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种意识。具体地说就是主人翁的心态、独立完成任务的愿望和自我能力的展示。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也有了自己的主张。他们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对成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实事求是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常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
(二)成人性
青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正趋于走向成熟的时期。作为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处于与儿童的外界获得时期向对应的内部获得时期。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正在向成熟的指标发展,正处在社会人格化的过程中。
(三)动荡性
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就了高中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例如,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又较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混同起来。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和老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四)前瞻性
青年时期是连接过去与将来的中间环节,是从过去通向未来的过渡阶段。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有着最广阔的未来前景和最佳的前景距离,他们对发展与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发展与未来是高中生最向往也是最广阔的领域。这种面对未来的前瞻性使得高中生特别富于理想,它引发高中生迫切追求自我实现。
(五)进取性
由于生理上的迅速走向成熟,加上心理上的迅速发展,使得高中生经历充沛、血气方刚、反映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富于进取,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们乐于开拓、敢于创新、积极向上。
二、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高中生生理及心理发展主要特点,我们可以从几方面入手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
(一)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为学生自主意识的提高、自主能力的形成创造条件
从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一个班会开始,就要让学生意识到,现在不同于以往,从学习到生活都更多的需要自我的能动性,没有自主意识,没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就将被甩到后面。要让他们认识到这种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管理的能力将成为自己未来个性发展的前提。然而任何一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除了灌输思想外都要在实践中完成,自主意识也是在实践中培养形成的。陶行知说过:“游泳就须在水中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为此,在班级管理中,班级的所有教育活动,如班会、团会、联欢会、班费管理、劳动组织、自习管理等都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去组织实施并完成。但需要我们老师注意的是这“放手”,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少数干部和成绩较好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和管理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自主能力。所不同的是,不同层面的学生老师可以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制定不同层次的管理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实践的快乐。譬如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的值周班长制就为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实行的过程中具体做法是:由班干部开始,进而普及到一般同学,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教师只指导其方向,出现问题时同学们互相帮助自己解决。值周干部和全班同学一起在管理中学习,在管理中体味,以主人的意识和姿态去要求自己,收到了较好的班级管理效果。当然,我们的教师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与自主管理同步的自主课堂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思考、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成人教育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所谓成人性是指我们必须把学生当作有独立人格的成人。高中生求知欲、好奇心都很强,同时他们又思想幼稚,缺乏理智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如,他们自视很高,不喜欢别人对他们指手画脚,不愿意听从别人意见等。如果我们的教育还以理论说教的形式出现,势必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对高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放弃“师道尊严”,真正以“教仆”的身份去面对学生,适应学生的心理要求,这样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才可能是切实有效的教育。
成人性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学生树立法制观念,行事做人都要依“法”而行。如青春期教育。我们都很清楚,青春期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可视为洪水猛兽;既不能任其发展,也不能行政命令,强制压服。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珍惜青春年华,奋发学习,树立远大的抱负。再如:学校管理教育中,我们要让学生清楚: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必须依“法”而行,奖惩并用。这“法”应是学生意见与校规校纪相结合的产物,它一旦产生,就在班级就具有了法的威力。作为学生就应明确如果违反或背离了“法”的要求,就必须接受惩罚,因为高中生是有独立尊严的人,已经可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就应该明白奖惩对于自己的利害关系。
(三)遵循学生成长特点,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精神
1.支持学生在自主的班级管理中呈现的改革、创新的行为。
班级管理中的改革创新行为来自于学生自主的积极性,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这些行为可能有悖于常规,但只要这种改革创新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又不违背校规校纪,我们就应该认可并支持。
2.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挑战课本,挑战权威,挑战老师。
长期的考试压力,使学生把课本知识当作神圣的教条,无条件地接受,这样是无法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教材上的条条框框,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并且不仅要知道“为什么”而且要知道“怎么样”、“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服人”等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课本知识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的。学生学习中的质疑挑战就是对知识最大的尊重,学生本身就是推动知识发展的一个动力源泉。
3.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知识的碰撞。
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活动,更主要的是集体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活动。在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都是在个体之间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进而清楚理解拓展思路的。在班级教学中引导学生相互切磋,开展讨论 ,通过相互提问题,调动学生研究问题、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是一项很好的尝试,如:笔者在教学管理中定期进行的“点子之辩”、“我之新见”等活动,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是学生的头脑更活跃了,不走寻常路的意识和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在学生丰厚的知识储备基础上,不断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后形成的结果。本文所提出的关于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和想法,希望可以为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4-01
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高中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让高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合理的历史自学方法,就可以有效且全面地提高高中生历史成绩,从而让他们认识到自主学习的价值,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不断探索。在引入自主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去质疑、去猜测、去联想,从而挖掘出历史教材中隐含的亮点与问题。笔者认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同时提出“自主”,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探究的同时完善自身,从而成为新时代的人才。
一、在教学中激发兴趣,让兴趣带动学生乐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它的能力超过责任感。高中历史课堂受到教学规定和传统理念的束缚,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适当开展某些活动,以此唤醒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互动性,让他们在交流的同时得到愉悦,并获取知识。比如在学习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时,我们可以为学生们构建一个辩论平台,让他们根据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些史实案例规划题目,然后自行查找相关资料,继而展开辩论。胜方由教师给予表扬,并适当给予嘉奖。此外,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撰写小品剧本,在课堂中演小品。比如在学习《“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时,便有学生根据相关知识点编撰了名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小品。在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的神采和表情不仅非常到位,甚至还引来不少历史教师的观看,继而让知识在课堂中彻底沸腾了。我们从大的方向来看,不论是辩论会的主题还是小品中的台词,都脱胎于历史教材和学生的思想。但是,不论哪一点,都与历史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它需要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实现。所以,我们不妨说这类方法可以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并提高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由兴趣带动,自主学习自然可以得到全面的落实。
二、在方法上落实手段,让手段带动学生会学
有些高中生之所以不喜欢学习历史,并非他们不喜欢历史,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手段,以至于他们在学的过程中处处碰壁。时间久了,他们难免要对自身产生质疑,觉得自己不是学习历史的料,便会放弃历史。笔者认为,我们要帮助高中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带着正确的方法去提问、去挖掘、去思考、去解答、去整理,从而将自主学习落实到根上。自主学习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对问题解答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要通过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解答问题,所以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他们的知识面得到扩充。这便应对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一个好的问题的价值胜过解决一个问题。所以,在培养高中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我们要鼓励他们寻找问题,善于联想和质疑。比如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时,有一女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明治维新在性质上与中国近代史中的类似,但是为何没成功而明治维新成功了呢?针对这个问题,虽然这名女生举出了思想、国情等方面的因素,但是却忽略了“变法”的“主体”。不过,她可以透过课堂讲解而提出这样的思考性问题,说明她有着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虽然受到知识面的局限,可能无法全面解答出来。但是我们知道,人在学习中是不断成长的,当她在自主学习的方法下不断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问题的时候,她的综合能力也就提高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63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学活动中我们进行了思维教育的探索,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其次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注意指导学生反省思维过程,并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和谐课堂引发思维
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师道尊严观念使学生经常会产生消极、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学生在这种状态中进行学习,思维就会逐渐僵化,心理发展也会受到极大的束缚。因此,我们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及时地去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教师进行质疑和提问。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管理和设计过程,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有平等的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了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才会积极地参与进来,其思维的活跃程度也会大大提高,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
二、通过课堂提问启迪思维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提问过程都是思维教学过程。如果所提的问题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过难或过易、缺乏提问的方式等,都不能引起学生的思维。设置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思维,要实现这个目的,除了具备目的明确、层次分明、把握时机、面向全体学生等基本要求外,还应特别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提问要难易适度。在目标教学实施中,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问要按能级从低到高,由易到难逐层展开,其难易程度不能超过或低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能高不可攀,徘徊不前,也不能唾手可得,失去兴趣,而是“跳起来摘果子”,做到伸手不得,跳而可获。实践证明,过难过易的提问均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2.提问要艺术新颖。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艺术又不新颖,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引起较强的注意,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方式和角度,学生自然会产生兴趣,被新奇之感所吸引,也会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
3.提问要有启发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提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富有启发性,达到激发思维,诱导思维的目的。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以期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准确地点拨,及时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越过思维障碍,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三、延伸拓展灵活思维
思维灵活性往往主要表现在能够善于迁移、由此及彼,可以随机应变等方面。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题多变、引申拓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条件分析相似或者相同的问题,以不断变化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克服定式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比如,基因型AaBb的精原细胞、AaBb的精原细胞分别可以产生哪几种类型?其中Aa、Bb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根据这个问题可以进行适当的变形、延伸,基因型是AaBb的卵原细胞、AaBb的卵原细胞分别可以产生哪几种不同的卵细胞?
四、反馈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反省纠错能力方面,可以从自我反馈以及相互反馈两个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自我反馈主要是要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路进行回顾,然后不断分析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凭借条件,不断多次检查已经完成的内容,从而及时发现自身认知的缺陷,不断进行完善。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建立一个错题本,而且对错题应该做好相应的标记,自己应该学会批改作业。其次,相互反馈主要指的是针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们在相互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学习、借鉴他人思维的优点,进而不断完善自身的思维模式。
五、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指的是能力、创新能力,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认为的好学生都是那些不会唱反调、上课又听话的学生,这种错误的观念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现代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讲解遗传信息流动方向――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疯牛病病原体中只包含蛋白质,那么其中的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式是什么?遗传信息流动还有没有其他的流动途径?”鼓励学生们能够突破自己的思维方式,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使学生可以尽量提出一些新颖、独到的见解或者想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中心法则。
六、系统性思维
系统化的知识往往更容易让人理解、记忆。学生复习课中,要求学生应该画一个概念图,使学生能够系统的联系生物学知识,从而建立一个行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学生的知识体系越系统的话,思维依据也就会更充分,这样更容易进行思维过程。比如,复习“水分代谢”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从水分吸收、水含量、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水功能、水产生过程、生物体内产生水的具体部位、水污染、水资源状况等多个方面进行复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如果学生碰到这方面题目,就可以从中及时提取相关知识,而且进行准确、全面的解答。又比如,复习“蛋白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以“N”这个元素作为基本主线进行联想使学生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含N元素的物质,比如大气中的氮、含N无机盐、氨基酸以及蛋白质等,这样就可以串联蛋白质代谢、氨基酸结构、吸收和运输矿质离子、蛋白质合成、氮循环、生物固氮以及植物体对于矿质离子的吸收以及运输等多方面知识,从而建(下转第56页)(上接第64页)立一条庞大的知识链,使之前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化,一旦碰到综合题,解题思路就会更加清晰。
总而言之,思维品质是发展每个人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础素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发散学生的思维,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