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大全11篇

时间:2024-02-05 14:45:0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篇(1)

中图分类号: P18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用于环境质量评定的方法很多, 常用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有综合指数方法、分级评分法、数理统计方法等。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是邓聚龙教授在80 年代初提出并发展的. 它是把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延伸到社会、经济、生态等抽象系统, 结合数学方法发展的一套关于解决信息不完备系统(即所谓的灰色系统) 的理论和方法, 具有模型简单明了、概念清晰、宜于应用且结论可靠的特点。[9]本文在调查和分析皖北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利用灰色系统相关理论对皖北地区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后期治理皖北地区大气环境提供依据。

1.研究区概况

皖北地区包括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县市以及跨淮的县市,包括安徽省的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淮南六市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沿淮的滁洲市所辖的凤阳县和六安市所辖的寿县。面积3914900公顷;人口2880万。

2006年,安徽省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了27.1%,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低于同期中部6省29.3% 的平均水平;与2005年相比,工业COD排放量增加了4.4%,工业SO2排放量增加了0.8%,其中,工业COD排放量增加幅度在中部6省中最高。“十二五”期间,安徽省环保系统将以改善空气质量为目标,把皖北地区的淮南、淮北、蚌埠等出现酸雨污染的地区作为重点区域,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作为重点防控污染物,把火电、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作为重点监管行业,建立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2.灰色聚类评价法原理

灰色聚类是将聚类对象对不同聚类指标所拥有的白化数,按n 个灰类进行归纳整理, 从而决定或判断聚类对象属于哪一类灰色统计方法。 聚类对象为所研究的对象, 是要进行分析的所有研究对象的集合。[2]

本研究中大气环境质量灰色聚类分析的基本步骤可分为以下五步:

(1) 确定聚类白化数dij;

记i=1,2,…,n为聚类对象;j=1,2,…,m为聚类指标;k=1,2,…,K为聚类灰数,即灰类。dij为第i个聚类对象对于第j个聚类指标的样本值,D是以dij为元素的样本矩阵。

(2) 确定灰色类的白化函数fik:参照国家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分级标准本文将大气环境质量分为三级,即有三个灰类。为使每一级别的白化函数与所有级别都存在隶属关系,对灰色聚类法中的白化函数的“降半梯形”的结构改进后可采用下列三种基本图形(见图1)[3]。

图1 白化权函数fjk

(3) 标定聚类权:采用超标加权法确定每个测点中各污染物的权重,即利用区域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指标的实测浓度与其标准值区间的比值来计算,以突出各测点中主

要污染物在评价中的影响程度,计算公式为:

= /且 =1=

其中,为第k个测点中第j个污染物的归一化权重。为第j种污染物并将其取为第j种污染物各级标准的平均值。

(4) 确定聚类系数:=,表示第i个聚类对象对于第j个灰类的聚类系数,它反映了聚类样本对灰类的关联程度。构造聚类向量。

(5) 聚类评价:灰色聚类是根据聚类系数的大小来判断所属的类别。在聚类系数矩阵A的行向量中,聚类系数最大者所对应的灰类即是该评价对象所属的类别。将各个对象同属的灰类进行归类,便是灰色聚类的结果,也是评价的结果。

3.皖北地区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为了认识皖北地区主要城市大气污染现状,本文利用灰色聚类方法对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和淮南等六个地级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3.1聚类样本、聚类指标的确定及灰类的划分

对皖北地区六个地级市的三项污染指标的监测资料进行收集,监测数据列于表1所

示,为皖北地区各类大气污染物年平均浓度。

表1 皖北地区的大气污染物年平均浓度(mg/m3)

地区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二氧化硫

(SO2) 二氧化氮

(NO2) 空气质量达到及

好于二级的天数

淮 北 市 0.068 0.027 0.021 363

亳 州 市 0.062 0.034 0.046 365

宿 州 市 0.091 0.038 0.033 338

蚌 埠 市 0.092 0.02 0.022 332

阜 阳 市 0.089 0.028 0.028 354

淮 南 市 0.095 0.078 0.035 318

注:数据来源于《2007年安徽统计年鉴》

以皖北地区的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和淮南为聚类对象,2008年监测的PM10、SO2、NO2三个评价因子为聚类指标,采用GB3095-96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一级、二级、三级标准三个灰类为聚类灰数。表2为大气环境灰类的划分标准。

表2大气环境灰度划分标准(mg/m3)

污染物 灰度

1 2 3

PM10 0.05 0.10 0.15

SO2 0.02 0.06 0.10

NO2 0.04 0.04 0.08

3.2 聚类白化数的无纲化处理

无量纲化,也称作数据的标准化、规格化,是一种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量纲影响的方法。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涉及到两类基本变量:一类是各评价指标的实际值,另一个是各指标的评价值。由于各指标所代表的物理涵义不同,因此存在着量纲上的差 异。这种异量纲性是影响对事物整体评价的主要因素。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

3.2.1 污染物浓度值的无量纲化处理

第i类聚类对象(i=1,2,3)对于第k个聚类指标(k=1,2,3,4,5)所拥有的白化数的表达式:

式中,Cki为原始的白化数,C0i为取表1中的灰类2的各污染物浓度值。处理后的白化数构成聚类白化数矩阵:

PM10 SO2 NO2

0.680 0.450 0.525 淮北市

0.620 0.567 1.150 亳州市

0.910 0.633 0.825 宿州市

0.920 0.333 0.550 蚌埠市

0.890 0.467 0.700 阜阳市

0.950 1.300 0.875 淮南市

3.2.2 大气环境质量灰类的无量纲化处理

大气环境质量灰类无量纲化处理的表达式:

式中,rij代表第i个污染物因子第j个灰类的灰数。对表2中各污染物的3个灰类无量纲化处理,rij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大气环境质量灰度的无量纲化处理

污染物 灰度

1 2 3

PM10 0.50 1.0 1.5

SO2 0.33 1.0 1.67

NO2 1.0 1.0 2.0

3.3白化函数的厘定

大气环境质量的3个等级用3个灰类来描述,每一个等级都有一个浓度范围的界限,这个界限是一个灰数,灰数是一个区间的范围,不是一个确切的值,在这个确定范围内的任何一个白化值,其白化系数为1;而在范围外的值,对某级的标准,则有个亲疏程度。这种亲疏关系可用白化函数的数学关系式来表达,根据表3可构造3种污染物的3白化函数如下:

灰类1的PM10,SO2,NO2的白化函数依次为:

111

f11(x) = f21(x) = f31(x) =

000

灰类2的PM10,SO2,NO2的白化函数依次为:

x

f12(x) =1 f22(x) =1 f32(x) =1

2-x

灰类3的PM10,SO2,NO2的白化函数依次为:

000

f13(x) =2x-2 f23(x) = f33(x) = x-1

111

3.4聚类权计算

3种污染因子分别对3个灰类权值表达式:

(i=1,2,3, j=1,2,3)

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大气环境质量灰度的权值

污染物 权值

灰度1 灰度2 灰度3

PM10 0.167 0.333 0.500

SO2 0.110 0.333 0.557

NO2 0.250 0.250 0.500

3.5灰色聚类系数及灰色聚类矩阵计算与结果分析

聚类系数εki反映了聚类对象i对灰类k的隶属程度。

灰色聚类是根据聚类系数大小来判断各城市所属的类别,其方法是将各个城市对各个灰类的聚类系数组成聚类行向量σi=[σi1,σi2,σi3],在行向量中聚类系数最大的所对应的灰类既是这个城市所属的类别,并把各个城市灰类进行归纳,便于灰色聚类结果。同时,我们还以安徽省大气污染平均水平为对照点进行了指数评价,.两种指标的评价结果见表5所示。

表5 皖北地区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一览表

地区 灰色聚类向量 判断结果 指数法

评价结果

σi1 σi2 σi3

淮 北 市 0.447 0.430 0 1级 2.286

亳 州 市 0.411 0.410 0.075 1级 3.158

宿 州 市 0.340 0.674 0 2级 3.260

蚌 埠 市 0.386 0.531 0 2级 2.403

阜 阳 市 0.374 0.578 0 2级 2.785

淮 南 市 0.267 0.734 0.249 2级 4.581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1)皖北地区大气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除了淮北和亳州两地的大气质量为一级外,其余四个地区大气质量皆为二级。根据灰色聚类向量的大小可以判断,在这四个大气质量为二级的地市中,蚌埠的大气质量最好,而宿州和淮南的大气环境质量最差。因此,开展皖北大气环境治理,应重点放在大气环境质量最差的宿州和淮南两个地区。(2)对比两种评价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基本吻合。说明利用灰色聚类方法评价大气环境质量是可行的,能够准确评价出大气环境的实际状况。另外,综合指数法仅对各评价区的大气环境质量相对好坏程度进行了比较,却未能考虑大气质量分级界限的模糊性,截然将其进行分级,丢失模糊信息,不能客观地反映大气质量的实际情况。而灰色系统中的灰类白化权函数并不局限于在相邻等级间将边界模糊化,而是表示关于等级的信息覆盖,因此在信息利用率和精度上均有较大的提高。

4.结论与讨论

本文主要利用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和综合指数法,对皖北地区大气环境质量进行综合的评定。以丰富该法在环境质量评价领域的应用。本文先通过综合指数法对大气环境做出评价,然后通过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先确定污染物浓度值的无量纲化处理,然后确定大气环境质量灰类的无量纲化处理,再通过确定白化函数,计算聚类权,从而计算出灰色聚类系数及灰色聚类矩阵,做出对皖北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的评价。从评价的结果可以看出,皖北地区的大气质量总体状况良好,除了淮北和亳州两地的大气质量为一级外,其余四个地区大气质量皆为二级。根据灰色聚类向量的大小可以判断,在这四个大气质量为二级的地市中,蚌埠的大气质量最好,而宿州和淮南的大气环境质量最差。因此,开展皖北大气环境治理,应重点放在大气环境质量最差的宿州和淮南两个地区。而且,通过两种评价方法的比较发现,灰色系统中的灰类白化函数并不局限于在相邻等级间将边界模糊化,而是表示关于等级的信息覆盖,因此在信息利用率和精度上均有较大的提高。

由于资料有限,本文只考虑了3种污染指标,如果再增加更多的指标,其评价结果将更能反映出皖北地区大气污染现状。

参考文献

[1]安景文,韩朝,关红,徐向阳.灰色聚类关联分析法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2:69-71.

[2]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华中学院出版社,1987.

[3]肖井坤,殷佩海.大气环境质量评定的灰色聚类模式.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0,26(1):84-91.

[4]刑爱国,胡厚田,王仰让.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灰色聚类法.环境保护科学.1999,94:29-31.

[5]郑永红,姚淑萍,吕红.等斜率灰色聚类法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环境保护.1995,6:20-22.

[6]朱庆峰,廖秀丽,陈新庚,等.用灰色聚类法对荔湾湖水质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J].中国环境监测,2004,20(2):47-50.

[7]杨昆,孙世群.淮南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合肥学院学报.2007,17(2):90-93.

[8]赵晨霞.灰色聚类法在鞍钢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辽宁城乡环境科技.1994,19(5)40-43.

[9]朱庆峰,张淑娟.灰色聚类法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广州环境科学.2004,19(2):40-44.

[10] 张云海,马雁军,孙财涛,刘庆婺.灰色聚类评价在经济区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6E):426-428.

[11]柳培文,钱明.灰色系统聚类法在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应用中的修正.重庆环境科学.1999,21(6):7-9.

篇(2)

那么什么才是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呢?大气环境质量评价(atmosphericenvironmentalqualityevaluation)是指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评价标准,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大气环境质量的优劣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估。从这个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是我们进行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重点。而我们通常所指的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目的包括:(1)确定有关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目标;(2)为大气环境质量预测、评价提供背景依据;(3)为分析污染潜势、污染成因提供依据;(4)有时也配合污染源调查结果为验证扩散模式的可靠性提供依据。评价标准或目标值确定则包括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评价区内不同环境功能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按当地环境总量控制要求的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以及分行业、企业的排放总量控制分目标等。

就目前科技水平和运用程度来说,主要分为现场扩散试验、实验室风洞试验和模式计算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因此运用起来便各有优长,但是这三种方法有事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在实际的运用中来看,往往要相互配合使用,以便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现场扩散法项目是选址、总图布置的评价提供依据,为实验室内风洞模拟试验提供依据,为污染分析和扩散模式的数值计算提供参数。它的主要方法为:收集测试地地貌、地形、地物等资料,并分析其特征;统计分析当地常规气象特征资料;适当补充测试局地大气边界层状况,如不同稳定度下不同时空的风向、风速、气温分布,统计分析风场和温度场特征;测定当地大气边界层湍流结构,统计分析扩散参数特征。

公式可以表现为:Qi=Qn*Ci*(10)-6该式中,Qi表示废气中i类污染物的源强;Qn表示废气体积(标准状态)流量;Ci表示废气中污染物i的实测浓度值。实验室风洞试验将现场实物按比例缩小的模型布置在风洞边界层中,进行模拟试验的装置。这种模拟试验方法的有点是具有直观性,可以人为改变试验条件,在三维空间随意布置测试点,使流态观察、湍流特征量和浓度空间分布的测定易于实现,而且可重复进行试验。对于复杂地形的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是个重要的补充手段,特别是对于厂址选择、总图布置方案的确定,烟羽抬升规律试验,复杂地形、山后背风涡流区及建筑群内污染物浓度分布等问题的解决更有实用价值。但是,由于大气湍流的复杂性,风洞模拟只能做到近似模拟,模拟试验结果还需有—定的现场试验结果进行验证才能应用。

模式计算是大气污染预测的必要手段。根据选用的大气扩散模式,可以分别对单个污染源、多个污染源叠加预测出不同排烟方案、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但是由于由于大气湍流的复杂性,所应用的扩散模式都带有—定的经验性,所以预测结果也有—定的局限性和较大的误差。从以上三种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可以看出,各种方法各有其优劣。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恰当使用这三种方法会成为大气环境质量检测准确与否的重要因素。以冶金业为例,冶金企业是混合工业,往往由很多单项工程组成,因此在环境影响方面评价不应单—项目单独进行,要从企业整体出发进行—次性整体评价,才能揭示对环境的综合影响。再者,从冶金企业大气污染源复杂性的方面来看,既有点源,又有面源,还有随风改变排放特征的扬尘风面源;既有有组织排放,又有无组织排放;既有连续排放,又有间断排放;污染物类型既有城市煤烟型,又有企业特有污染物。因此,大大增加了工程分析的难度。在工程分析中要充分重视污染源调查,较科学而客观地统计污染物排放量。最后,单要素评价与多要素评价相结合,冶金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不仅影响大气环境质量,而且通过沉降、沉积也会直接影响水体、土壤、作物等环境要素。不同治理措施也会引起污染物在各相间的转移,而且伴有二次污染以致三次污染现象。因此,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要与其他环境要素评价很好地结合。

本文作者:池澄工作单位: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篇(3)

引言

渭南市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是一座文化、经济、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城市,城市沿渭河呈东西带状发展。目前,建成区面积约二十多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由于城市经济和城市规模的迅速发展,以煤为主的城市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长期得不到缓解,现根据2006-2010年渭南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就渭南市城区大气环境污染的特点和影响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改善渭南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

1.城区大气环境污染特点分析研究

1.1渭南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根据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历年来对渭南市城区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十一五”期间渭南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1-1)。市区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其次为二氧化硫。其中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较高,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自2008年起低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氮年均浓度较低,一直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之内(见图1-1、图1-2、图1-3)。酸雨发生率也逐年降低,其中2010年首次无酸雨测出(见图1-4)。

1.2城区大气环境污染特点分析

渭南市城区2006-2010年大气各污染因子变化图(见图1-5)表明:大气污染物三项指标值浓度在全年季节上表现出明显的“U”字型,其中一、四季度指标值较高,二、三季度指标值较低,这既与渭南市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春冬两季干旱少雨,自然扬尘较大有关,也和辖区内燃煤电厂较多,以及燃料以煤为主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有关,同时和渭南市春冬两季大气扩散能力弱、自然净化力差有关。

1.3污染物小时浓度分布规律

根据监测资料,对渭南市城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24小时浓度分布进行分析,大气环境污染物在小时浓度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别对于污染严重的春冬采暖季节,SO2小时浓度在早晨7时至9时,中午11时至13时,下午17时至晚10时均表现为峰值。据调查,这几个时段均为采暖季节城区采暖锅炉运行的高峰时段,由此可见,城区大气污染和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方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2.影响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2.1政府重视是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好转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渭南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工作,“十一五”期间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随着渭南市创国卫、创省模范城市工作的逐渐深入,城区绿化、硬化工作进展显著,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的建成运行,城区煤改气面积不断加大,使得大气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污染逐年下降,环境空气质量不断得到改善。

2.2城市能源结构的调整将影响城区环境质量的提高

随着城区燃煤锅炉改造的展开,近五年二氧化硫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自2008年连续三年二氧化硫年年平均浓度低于国家二级标准。造成城区二氧化硫浓度下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辖区内四大火力电厂脱硫设施的正常运行,使区域大气环境二氧化硫值降低;二是城区燃煤锅炉改造的加快,使用清洁燃料,使城区二氧化硫浓度下降明显。

2.3 气象条件对大气环境污染的影响

渭南市地处内陆,距海洋800公里,在陕西气候区划中属关中平原暖温带湿润性气候区。其大气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渭南市所在区域气象条件较差,干旱少雨直接导致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增加,作为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对照点的区农科所监测点的值明显偏高,与监控点(渭南报社、市体育馆)可吸入颗粒物监测值差距较小,区域大气环境可吸入颗粒物本底值较高;二是渭南市冬春季广大农村植被减少,土壤,城区硬化、绿化面积不足,通风容易起尘;三是建筑施工场地缺少防御,造成二次扬尘和机动车烟尘;四是城市水域面积较小,小气候干燥缺乏湿润,调节功能差;五是区域静风频率偏高,造成大气污染物扩散能力较差。

3.渭南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渭南市城区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应该从环保工作实际出发,同时结合西安、咸阳两市城考、创卫的工作经验,对改善渭南市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提出以下建议:

3.1 继续加快城区燃煤锅炉改造。加大宣传力度,取缔燃煤锅炉明火亮灶,改用清洁燃料,以降低城区局部二氧化硫浓度。

3.2 合理控制城区机动车保有量,开展机动车尾气监测工作。一是过境车辆不得进入城区,绕道行驶。二是机动车尾气排放不达标车辆,不得驶入城区或上路行驶。三是对城区各种农用车辆、四轮车等划定时间段和行驶路线,这样既减少了二氧化氮排放量,又降低了由于车辆行驶引起的二次扬尘。

3.3 加快城区绿化、硬化工作,尽快启动渭南城区南塬绿化工程。结合创卫、创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工作要求完成城区道路硬化工作,加强建筑工地的监管工作。一方面城区建筑工地施工必须利用洒水、盖篷布等有效手段防止二次扬尘。另一方面,控制施工时间,根据气象部门气象条件不宜施工的坚决不允许进行取土、回填等工程,重点对城区两个大气环境监测点周围1.5公里范围内从严控制。

3.4尽快改变城区道路保洁方式。应尽快购置多辆道路清扫车辆,避免因手工清扫引起道路二次扬尘,并加大洒水频次。

3.5尽快落实城市近期规划,加大城区水域面积,调节城市小气候。

参考参考:

篇(4)

引言

现在城市中的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所谓的大气污染就是在大气的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大气中本身没有的微粒物质,使得大气中的元素遭到了破坏,空气的质量下降,对人体和各种生物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的一种现象。而要想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策略,对城市大气污染问题进行全面、科学的处理,从而保障城市大气环境的平衡,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一、大气环境质量的特征

1、大气环境质量的区域性特征

据信息统计,我国各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浓度PM10值较大,出现局部性污染,各城市间的局部地区污染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区域性污染的特征。全国有两个大污染区,一个是东北地区,另一个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2、大气环境质量的过程性特征

根据环境监测的数据显示,大气环境质量具有过程性特征。优良的大气环境可以持续几天,污染的大气环境也可以持续几天。由于我国地面是一个移动很慢的大气形势,在大气环境持续的这段期间,大气环境变化较少。

二、导致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二氧化硫排放污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煤炭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1990年到2006年,煤炭消耗量从12亿吨增加到24亿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炭消耗量的增长而加剧。各类二氧化硫排放中,工业锅炉厂和电厂排放量占大部分比重,是二氧化硫的排放大户。到2008年,由于环境保护措施和新能源的开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减少了5%,工业二氧化硫每年的排放量比上一年减少6%。但生活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随着煤炭消耗量逐步增加,比如,眉县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在冬季比较高,3到10月份比较低,这是由于季节的变化影响着人们对煤炭的需求,进而影响到煤炭的消耗量

2、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

城市大气污染的另一主要原因式车辆。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车辆占有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车辆的占有率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人们行车所产生的废物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汽车在行驶中所释放的有害气体对空气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污染,并且,一些常见的有毒气体,例如: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等气体物质,同样也会伤害到人体健康。而导致这一问题引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每人平均使用的道路面积较小,再加上城市交通建设水平较差,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公路行使的需求,导致车辆排放污染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3、颗粒物污染

我国为了解决颗粒物污染问题,通过开展烟控区建设、加强工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强工业粉尘治理、城市集中供热等措施来治理。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大气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但全国仍有很多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标准,51个城市的PM10值浓度已经超过国家标准。从地区特征来看,颗粒物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地区,其中山西、河南、甘肃、新疆等省市地区的颗粒物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的颗粒物污染严重。

4、生活污染

众所周知,一般在城市中生活,需要燃烧燃料的情况并不多见,但是,只有存在少量的燃料燃烧,就会对大气造成很大的污染,而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大量使用一些化学产品,例如:空调、特殊清洗剂、冰箱等等,这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家用电器,其本身存在着较强的氟氯烃化学性质,一旦气体挥发到空气中,就会停留较久的时间,致使臭氧层遭受破坏,最终引发了温室效应。

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保护方法

1、加强对工业布局的管理

在当前大部分城市规划中,普遍存在商业用地、居民住地、工业建设等布局混乱的情况,并没对对其具体功能进行明确的划分。而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应该对工业布局进行重新全面的调整,将工业区域和其他行业区域之间隔离起来,并对目前产生的污染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充分掌握大气污染中主要存在的污染种类和排放量,加大对新型节约能源的应用,同时对各大企业的污染排放率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确保达到规定的达标率。其次,还可以通过利用招商引资的办法,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将工业废气排放标准作为重点生产目标,严禁使用燃煤设施,或是高耗能设施,从而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影响大气质量。最后,应该切实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大建设清洁能源工程,设置无煤区域,大力宣传推广天然气等节能型能源的应用。

2、优化城市公共交通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讲,对城市片区的设计应该更为合理,更有效的引导和驱动城市发展。对于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应该更加重视,地铁和高架轨道交通应该与城市片区规划同步进行,甚至早于城市片区规划。但是考虑到地铁和轨道交通的建设投资缺口问题,应在前期城市规划中给予相应的地面及地下预留空间,并且通过规划手段有效保护预留空间。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是城市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才开始规划建设地铁和地上轨道交通,如此建设出现了众多拆迁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投入,而且对于城市景观的破坏极为严重。

3、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相关部门要按照汽车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严格执行出租车、机动车、公交车的上户标准,上户标准要明确规定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并鼓励车主使用清洁能源;同时,汽车监管部门要定期检查柴油、汽油、天然气的质量,推广车主使用CNG等清洁燃料,最大限度上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比如,宁波对黄标车实行区域限行制度,宁波在2015年淘汰了4万辆黄标车,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机动车排气监管体系和检测体系,全面实行了机动车排气污染和安全技术同步检测。

4、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首先,需要对城市的绿化面积进行科学、合理的增加。尽可能的加大绿化植被的覆盖率,政府要积极的起到带头作用,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利用绿色植物来吸收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相关的环境保护部门要积极的开展大气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以电台广播或者是发放条幅的方式,来提高城市居民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得人人都能够参与到大气环境保护中来。对居民区以及街道附近都要进行合理的绿化建设,在建筑的建设上,尽可能的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大气污染。全民积极的参与到绿化建设上来,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面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从而提高城市人们生活的舒适度。

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环境保护已成为国际性话题,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而大气环境则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提高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就目前而已言,我国大气污染状况还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还未达到标准要求,有待进一步解决。在解决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大气污染的实际状况和特点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充分发挥国家所颁布的相关政策的作用,贯彻落实相关制度,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障我国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降低大气污染所带来的危害。要强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用清洁能源来代替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能源,从而为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篇(5)

小城镇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产业结构、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对大气环境目标的影响很大。小城镇常常是人口相对集中、经济活动比较频繁、能源消耗比较集中的开放型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区域性社会活动、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循环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根据节约能源和减轻大气污染的原则,从全社会的环境效益、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达到既要满足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对能源的需求,又要保证对大气环境的消极影响达到最小这一目标。在小城镇规划中,要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必须根据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控制规划目标,调整经济结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系统中的各个因素,并考虑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求得最优方案。在进行环境-经济结构调整时,必须根据不同的结构形式,对不同的部门采取与其相适应的措施。

对于大气污染物产生量大,直接排污系数也大的部门或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一方面,严格控制其规模,加紧技术改造,强化治理措施;另一方面,在发展时必须制定严格的防治污染措施,提高污染控制水平。对大气污染物产生量小,直接排污系数也小的部门或行业,从环境经济的角度考虑,可以优先发展。对于那些目前污染负荷不大但排污系数较大的部门,则在发展时必须持慎重态度,防止因过分发展而扩大污染。这就是说,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或规划时,即要考虑当前状况,又要考虑排污系数,预测未来的污染产生量,从而预先采取相应的控制对策。固定源。能源密集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进步状况将影响流动源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能源消费政策也影响小城镇的大气环境。冬季采暖期,北方城镇供暖,如果用煤,会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如果改用天然气,则大气环境质量就会改善。家庭生活用能政策也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如家庭用能从燃煤改为燃气,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有很大作用。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当地的经济发展、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工艺以及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如果小城镇的经济以采矿业为主,或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如:炼钢、炼焦、燃煤电厂等)企业较多,小城镇的工农业、生活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那么实现大气环境目标的压力就大。流动源。汽车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流动源。因此对汽车尾气的控制能减少流动源污染。如果所有车辆安装三元催化驻置,使用清洁能源,那么城镇中的大气污染就会减轻。如果城镇交通设计合理,顺畅,街道上的大气污染就少。如果小城镇的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没有或很少有机动车、火车等交通工具,那么流动源的污染就小,实现大气环境目标的压力就小。相反,如果交通繁忙,机动车多,那么流动源的污染就大,实现大气环境目标的压力就大。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政策

篇(6)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和工业发展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责任考核机制,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环境监督管理能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上级人民政府的工作安排,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组织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公安、财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商务、质量技术监督、气象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做好大气污染防治相关工作,发现大气污染违法行为应当予以劝阻,并及时报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五条 企业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保障必要的环境保护投入,采用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防止、减少生产经营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并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其他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工作、生活等活动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共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环境保护、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和城乡建设等主管部门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宣传,普及大气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逐步推进环境保护教育,将大气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青少年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聘请社会监督员,协助监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主管部门应当公布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网络平台,接受并及时处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污染大气的行为和不依法履行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行为的举报。

第二章 防治措施

第八条 本省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

省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制定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确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实施步骤。

第九条 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含热电联产)应当采用烟气超低排放等技术;现有燃煤发电机组(含热电联产)应当限期实行超低排放改造。电力调度单位应当优先安排使用清洁能源的发电机组和超低排放燃煤发电机组发电上网。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经济和信息化、质量技术监督等主管部门,限期淘汰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燃煤锅炉,加快改造燃煤锅炉和燃煤工业窑炉,推广使用清洁燃料。

第十一条 鼓励城市建成区、工业园区等实行集中供热。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区域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分散燃煤锅炉,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前已建成使用的分散燃煤锅炉应当限期停止使用。

第十二条 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划定并公布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报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面积应当逐步扩大。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城市建成区可以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第十三条 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行业中的大气重污染工业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城市规划区禁止新建烧制建筑用砖厂;已经建成的,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关停,并予以处理。

第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质量技术监督等主管部门,制定化工、印染、包装印刷、涂装等重点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和行业特点,制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操作规程,指导排污单位组织实施。

鼓励生产、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原料和产品。

第十五条 在化工、印染、包装印刷、涂装、家具制造等行业逐步推进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料和产品的使用。产生挥发性有机物的企业应当建立台账,记录生产原料、辅料的使用量、废弃量、去向以及挥发性有机物含量。

第十六条 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机动车排放污染程度,划定禁止或者限制高排放机动车行驶的区域和时段,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七条 设区的市、自治州应当根据城市规划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鼓励发展低排量、新能源汽车。确需控制燃油机动车保有量的,应当依法举行听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并改善城市交通管理,优化道路和公共交通线路设置,保障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连续、畅通,方便公众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的方式出行,减少机动车排放污染。

第十八条 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和本省有关标准的机动车船用燃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商务、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监督管理,定期对机动车船用燃料质量进行监督抽查,并向社会公布抽查结果。

第十九条 在用机动船舶排放大气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排放标准;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应当进行设备更新、维修或者采用污染控制技术等措施;经采取相应措施后,仍不符合规定排放标准的,应当停止运营。

禁止机动船舶使用渣油、重油。

禁止在内河水域焚烧船舶垃圾。

第二十条 新建码头应当规划、建设岸基供电设施;已建成的码头应当逐步实施岸基供电设施改造。船舶靠港后应当优先使用岸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应当将岸基供电设施建设纳入清洁能源利用发展规划;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推进岸基供电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推进船舶油气动力系统和使用岸电系统的改造。

第二十一条 鼓励、支持节能环保型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推广使用,逐步淘汰高油耗、高排放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林业、水利等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非道路移动机械大气污染物排放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排放油烟的餐饮服务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保持正常使用,或者采取其他油烟净化措施,保证油烟达标排放。鼓励大型餐饮服务企业和食堂安装油烟在线监测设施。

已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居民住宅楼、商住综合楼,居民家庭和有关单位应当通过专用烟道排放油烟,不得封堵、改变专用烟道,不得直接向大气排放油烟。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居民住宅楼,鼓励安装油烟净化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油烟净化措施,减少油烟排放。

新建居民住宅楼、商住综合楼应当配合建设专用烟道。

第二十三条 城市规划区内裸露地面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扬尘污染防治:

(一)市政道路以及河道沿线、公共用地的裸露地面,由相关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绿化、透水铺装或者覆盖;

(二)暂时不能开工的建设用地,由土地使用权人、建设单位对裸露地面采取设置防尘网或者防尘布等措施进行覆盖,不能开工超过三个月的,应当进行绿化、透水铺装;

(三)其他裸露地面由土地使用权人、管理单位进行绿化、透水铺装或者覆盖。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扬尘污染防治的需要,划定禁止从事矿石开采和加工等容易产生扬尘污染活动的区域。

矿山开采应当实施分区作业,做到边开采、边治理,及时修复生态环境。废石、废渣、泥土等应当集中堆放,并采取围挡、设置防风抑尘网、防尘网或者防尘布等措施;施工便道应当进行硬化并做到无明显积尘。

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以及停止开采或者关闭矿山前,应当整修被损坏的道路和露天采矿场的边坡、断面,恢复植被,并按照规定处置矿山开采废弃物,整治和恢复矿山地质环境,防止扬尘污染。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对秸秆、落叶等进行综合利用。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等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落叶、垃圾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具体范围由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划定,并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监管机制,利用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进行监督抽测。

第二十六条 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条件和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对燃放烟花爆竹的管理作出规定。

第二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划定本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实施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在大气污染重点区域城市建成区内禁止新建、扩建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重污染企业以及新增产能项目。

省人民政府应当在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和其他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提前执行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排放限值。

第二十八条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气象条件和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确定本行政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特护期。在特护期内,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二)限制燃油机动车行驶;

(三)责令停止露天烧烤、工地土石方作业和建筑物拆除施工;

(四)责令高排放大气污染物工业企业停产、限产;

(五)国家和本省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在编制或者修改城市规划时,应当按照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原则,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空间布局,规划城市风道,扩大绿地、水面、湿地面积。

第三十条 未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编制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采取措施,按照规定的期限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分阶段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明确相应责任主体、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

第三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下达的重点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分解总量控制指标要求,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等因素,将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进行分解落实。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要求,制定年度总量控制计划,控制本行政区域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对其他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

第三十二条 对未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或者超过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约谈该地区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约谈可以邀请媒体以及相关公众代表列席。约谈针对的主要问题、整改措施和要求等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督促被约谈地区的人民政府采取措施落实约谈要求,并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 省、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等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淘汰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工艺、设备、产品目录和淘汰期限,编制本省淘汰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工艺、设备、产品目录和淘汰期限,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排污单位排放大气污染物情况的监督检查,将监督检查结果作为环境信用管理、排污许可管理、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等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设区的市、自治州大气环境质量和大气污染源监测,每月公布其上一个月的空气质量和排名情况。

第三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对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奖惩,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考核结果和奖惩情况在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和省主要媒体公布。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包庇大气污染违法行为的;

(二)未依法作出责令停产、限产决定的;

(三)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大气污染违法行为的;

(四)未依法公开大气环境信息或者公布虚假大气环境信息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机动船舶使用渣油、重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事管理机构、渔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篇(7)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1-0157-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1.02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灾害的频发,人们逐渐意识到能源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不仅仅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2-3]。20世纪90年代初,Grossman[4]、Torras[5]、Selden[6]等学者通过分析经验数据先后提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倒U型”曲线关系,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影响环境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Stern[7]研究1973-1990年64个国家SO2变化驱动因素后发现,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增加排放的作用,贡献率达到14%-22%。Llop[8]运用环境投入产出法研究1995-2000年西班牙产业结构调整对污染物排放变化的影响,表明产业结构对污染物减排作用明显。Grossman与Krueger[9-10]等学者采用分解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经济规模效应、行业内技术效应和经济结构效应对污染物排放变化的贡献率,这种研究被广泛运用于当前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作用机理分析。我国学者钱雪亚等[11]通过研究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的边际效应以及相关性,认为工业结构调整减缓了环境质量的下降速度,王海建[12]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产业技术变动、需求结构变动对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刘文新、张平宁等[13]以资源型城市鞍山市为例,分析三次产业与环境污染物的互动关系,表明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对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的影响最大。贺丹等[14]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环境效应,分析污染密集型产业变动引起的环境效应。总体来看,尽管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但目前对产业结构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仍然很薄弱,在研究内容上多集中于单一产业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很少有学者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具体作用渠道与作用机制进行详细的研究,缺乏对三次产业整体以及更细产业门类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评价;在研究区域层面上,对市域、县域产业结构与环境影响的关系研究较多,缺乏对省域层面上产业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定性分析较多,缺乏定量研究。

伴随着经济规模高速和超高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大气环境质量的恶化首当其冲。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产业地域布局的核心,工业化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鉴于上述研究背景以及山东省的实际状况,本文采用LMDI分解方法,研究1991-2011

年山东省工业结构变动引起的大气环境效应,为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篇(8)

中图分类号:X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19902

1引言

2013年下半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席卷全国大部分城市,中国气象台监测的最新数据情况显示,12月24日晚,全国共有16个城市遭遇6级以上的严重雾霾污染,而北京当晚全市的PM2.5浓度达到250μg/m3以上,接近最严重级别,中央气象台雾霾黄色预警。雾霾在我国大地上的肆虐直接地显示了目前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城市大气污染的加剧,空气质量的降低,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也给我国快速发展经济建设敲响了警钟。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到导致城市大气污染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进行防治和治理,还人们一个正常的城市居住环境。

2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状况

根据2012年全国城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城市环境呈现总体平稳的发展态势,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城市酸雨污染的危害比较严重,与2011年相比,并无明显改善。从总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状况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城市大气污染仍然是威胁生态平衡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环境问题。

2.1城市大气环境状况分析

2012年,对我国325个地市级以上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其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数量比上一年度略有增长,达标率超过了90%。但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所覆盖的74个地市级城市的大气环境达标率仅仅40.3%,比去年下降了一半以上,而我国部分环保重点城市的大气环境达标率只有24%左右。从目前情况看,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地区的城市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城市空气质量严重不达标,因此必须改变目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的现实状况。

2.2导致城市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

导致城市大气污染的因素很多,除了城市自身的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采取错误的发展建设方法导致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浪费等问题,这是影响城市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因素。

根据城市大气环境公报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显示,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源分为以下几方面。

(1)城市工业发展中燃料的燃烧产生的悬浮颗粒及有害气体。在我国部分城市,天然气等干净能源还不能得到大范围的普及使用,煤仍然是城市建设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能源燃料。由于我国目前的燃煤多以高硫煤为主要燃料,而高硫煤的燃烧导致SO2的大量排放,这不仅使我国城市环境的大气质量明显降低,同时也对城市大气环境造成了直接的威胁。

(2)城市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性的气体。化学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制造工业等部门是社会建设中的关键部门,它们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化工、煤炭等工业部门的生产活动每年直接或间接向空气中排放的悬浮颗粒和污染性气体等给城市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是十分严峻的。

(3)交通运输废气的排放,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私人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多。私家车辆的增加,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给城市交通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环境问题。汽车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CO、NOX等,这不仅对城市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危害,更为严峻的后果是这些汽车尾气中含有的大量有毒气体和可吸入性颗粒物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此外,城市发展中的工业布局不合理也是造成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城市区域划分,大多数工矿企业的区域位置比较集中,但是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影响,有部分工矿企业的位置是比较分散的,这使得城市各个区域的大气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而在一些新兴的工业发展城市,城市绿化的发展速度明显跟不上其工业发展的步伐,这也是加速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

3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分析

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即所谓的人为污染源,它主要包括工业生产活动排放的废气、车辆尾气以及生活废气等。而要解决好人为污染源给城市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就必须从城市工业建设的方方面面着手。

2014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杜庆萍 :浅析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环境与安全

3.1加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途径的新发现

加强对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大气污染防治途径,要确立“节能环保”的防治原则,在这个基础上来有效治理城市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有效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开发清洁能源、推行清洁的生产工艺、加强对高硫煤的清洁改造、合理使用煤炭等高耗能高污染能源、加强对城市大气环境的管理、做好城市绿化等。

(1)有效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加强对水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核能,并将风能、太阳能、海洋能源等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资源的开发纳入能源结构的改革之中。目前,我国待开发的水资源还有95%,其开发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未来应该大力调整我国的能源利用结构,积极发展新的能源战略,改变目前这种高耗能、高污染的能源利用局面。

(2)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工艺生产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大力推行清洁、高效的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的工业生产,从而实现降低生产过程中污染物质的排放和减轻大气环境污染的目的。

(3)加强对煤炭资源的改造,增加低硫煤的研发和使用,并且加强对煤炭资源使用的控制,大力推广新型节能煤,加强对煤炭资源燃烧方式的改进。

(4)依法加强对城市大气环境的监管,确立明确的有效的城市大气环境标准,控制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总量,除了要做好城市绿化规划之外,还要切实做好对工矿企业数量的控制,减少城市中心区域高耗能、高废弃排放企业的数量。

(5)加强城市建设中的施工工地扬尘监管,积极推进绿色施工,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应全封闭设置围挡墙,严禁敞开式作业,大型煤堆、料堆全部实现封闭存储。

3.2加强对城市大气环境的法律监督和管理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加快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首先,应建立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保护环境机制,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还要做到执法必严,对于具有高污染风险的工矿企业,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对于已经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要及时责令其停业整顿,屡教不改或长期非法经营的企业则直接取缔。此外,对于即将兴建的工矿项目或企业,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批。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防控一定要从严管理,把握好城市大气污染的防控和预防。

3.3加强对城市大气污染的综合治理

加强对城市大气污染的综合治理,首先必须根据各个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与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情况进行严格的功能规划,按城市区域的功能性来确定其大气环境的可承受的排放总量,并根据已经拟定的环境发展目标来计算出一个合理的允许排放量和消减量的最大值,并根据这个数值来确定最终的大气污染治理方案。

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其工业发展情况等确定影响城市发展的首要污染物的浓度数值以及其污染范围,并根据这一污染物的特性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主要污染物都集中在城市交通中汽车排放的SO2以及其他悬浮颗粒物等。从长远考虑,应该积极发展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开发汽油的替代清洁能源,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加气站建设,满足车辆加气需求,对黄标车和老旧车辆要加快淘汰速度。此外还要改进城市交通网络,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以此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鼓励出租车每年更换高效尾气净化装置。其次,是对仍然以燃煤为主的企业,要督促其加大天然气、煤制天然气或焦炉煤气供应,逐步削减燃煤总量。积极调整城市的工业布局,根据大气流动规律以及大气环境的承载量等,实行有利于大气自净的工业布局,从污染源头进行有效的强化治理。

4积极利用气象条件来加强城市大气

污染的治理现代城市的大气污染源头相对比较固定,因此,加强对大气环境污染的治理,还应积极利用气象条件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在一般情况下,大气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消散、稀释等过程受气象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因此,积极利用气象预测等有力条件来加强对城市大气污染的防治是比较有效的治理途径之一。与此同时,城市气象部门和环保部门还可以联合起来进行合理的城市环境规划。对于雾霾等高危害性天气,城市气象部门可以通过消雾气、增雨等先进技术来缓解大气污染的危害。

参考文献:

篇(9)

1.1山东省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由表4可见,2013年,山东省空气环境质量较2011年和2012年出现了反弹,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均出现上升现象,大气环境质量恶化,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严峻。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物年均浓度分别比2012年反弹7.6%、17.1%和24%,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8倍。由表5可见,济南市的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值高于青岛市的同类指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也少于青岛市的。且2个样本城市中,2012年的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值低于2011年和2013年,2013年两市的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值均出现反弹,PM2.5严重超出标准浓度限值,并且济南市的此项指标值是青岛市的1.7倍,两个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变差。表6为2013年青岛市PM2.5和PM10年均值由低到高排序。数据表明,2013年青岛六区的环境质量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中,市南区、市北区、城阳区和崂山区四区环境空气质量较好,暂且归为一类;而黄岛区和李沧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较差,可归为一类。表7是2013年济南市和青岛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I信息。AQI系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是描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状况的无量纲指数,它综合考虑了SO2、NO2、PM10、PM2.5、CO、O3等六项污染物的污染程度,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数值越大表明综合污染程度越重。本研究在可获得的月度AQI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出月度数据,以便与PM2.5的年均值配合分析,因为AQI的首要污染物是细颗粒物。2014年1月10日绿色和平了其测算得2013年全国74个城市PM2.5的浓度值,其中,济南市和青岛市的PM2.5的年均值和最大日均值分别为:114.0μg/m3、490μg/m3和61.7μg/m3、280μg/m3。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类环境空气功能区对PM2.5的年均浓度限值为35μg/m3,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75μg/m3。2013年青岛市和济南市的PM2.5的年均值分别为66μg/m3和108μg/m3,分别超标0.89倍和2.09倍,与绿色和平测算的结果非常接近,并且两种测算数据均表明,济南市的细颗粒物年均值差不多接近青岛市的2倍。因此,无论是空气质量指数AQI还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PM2.5的数值,济南市的数据值都大于青岛市的,数值越大表示大气环境质量越差,说明济南市的空气环境质量要劣于青岛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并且二者的差异度较大。

1.2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通过对2013年①两样本城市产业结构与AQI数据分析发现,虽然从区域环境质量情况(表5~表7)来看,济南市的空气环境质量较差,似乎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的关联性不密切,但实际上,可能与该市第二产业内部的许多行业的结构偏重有紧密联系。从数据上看,济南与青岛两市的横向产业结构总体上均处于“三、二、一次产业”的阶段,符合产业结构有序演变的过程,产业结构总体上比较合理。但青岛市的经济总量数值超过济南市,横向产业结构的合理度虽然不及济南,不过经济发展的质量好于济南,特别是环境质量优于济南市,这或许与青岛市的各产业内部的纵向结构,亦即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有关,特别是青岛市所在的蓝色经济区域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2区域环境容量、环境压力估算

2.1大气环境容量

2.1.1大气环境容量的估算方法大气环境容量是指不同功能区按其不同的环境目标要求,在保证人类正常生存和生态系统平衡,以及大气环境质量目标的前提下,大气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最大允许量。本研究采用A值法计算区域大气环境容量[1]。A值法可用于计算各个区域污染物总的允许排放量。具体计算公根据公式(1)计算出控制区域能吸收、消纳、自净的大气污染物数量后,再与实际的污染排放量比较便可得到差量,根据差量值做出进一步的规划决策。

2.1.2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的估算结果及分析根据公式1,利用济南市及青岛市的面积、两市2012~2013年的统计年鉴及山东统计年鉴各年的相关资料,对济南市和青岛市的区域二氧化硫容量进行计算,并与实际排放量作比较。计算结果见表8。由表8可见,2011~2012年青岛市二氧化硫的实际排放量均小于环境容量,控制效果较好。计算结果表明,济南和青岛两市的二氧化硫实际排放量均小于环境容量,二氧化硫总量控制效果较好。但相比之下,青岛市的二氧化硫控制效果要好于济南,因为两市的市区土地面积相近,GDP总量青岛要大于济南市的地区生产总值,青岛的二氧化硫实际排放量要小于济南市。由细颗粒物PM2.5的年均值和空气质量指数AQI可见,青岛的数据均小于济南市的,说明青岛市的经济发展质量较好。青岛市和济南市均属于山东省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区域(其中,涉及济南和青岛两市的范围具体包括济南市市区及章丘市;青岛市市区及原胶南市、胶州市、莱西市),以上计算结果显示,两市的二氧化硫实际排放量均小于各自的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无须进行超量污染物减排分解。

2.2区域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压力测算与分析

2.2.1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测算从环境容量的角度而言,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环境子系统所能承纳的污染物数量,以及可支撑的经济规模与相应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由天然载体和获得性载体共同提供,由于两者的量纲不同,不能直接进行综合计算,需要进行转换。天然载体的承载力采用生态足迹法中的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即根据区域的耕地、林地、能源用地、水域、草地、建筑用地六大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来计算[2]。具体计算公式如下:61jjjjECAEQY(2)式中,EC为总的生态承载力(g•hm2);Aj为第j种类型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EQj为第j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均衡因子;Yj第j种不同类型生态生产性土地产量因子(无量纲)。

2.2.2区域环境压力的测算环境压力包括消耗的生物资源、能源造成的环境压力;污染物的消纳造成的环境压力和由获得性载体的承载力转换的环境压力等部分。获得性载体的承载力实际上是减轻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故可把其承载力转换为消减环境压力的容量,从而进行环境压力的计算。将上述这几种环境压力折算相加即可得到区域所承受的总的环境压力。

2.2.3区域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压力的计算结果比较分析表9和表10分别为济南市的环境总容量、环境压力及生态盈余变化情况及济南市2010年、2012年三次产业的环境压力分布情况。根据表9可见,济南市环境压力大于其承载力,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强度超过区域内的环境容量。2011年济南市的环境承载力为51.718万公顷,环境压力为299.4万公顷,生态赤字为255.153万公顷。尽管2012年该市的环境压力较2010年有所下降,由2010年的42836670全球公顷下降为2012年的29940000全球公顷,但区域环境承载力也在下降,因此,生态赤字依然较大。鉴于2013年济南市的主要污染物年均值出现反弹,可以推知,济南市面临的环境压力可能在继续增大。表10表明,济南市第三产业的环境压力及其强度最小,其次是第二产业,相比之下,济南市第一产业的环境压力及压力强度较大。需要加大第三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比重,调整和优化第一和第二产业。根据表11可见,2011~2012年,青岛市环境压力均大于其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其中,2011年的环境承载力为47.048万公顷,环境压力为276.438万公顷,生态赤字为229.39万公顷。2012年的环境承载力为44.0465万公顷,环境压力为276.438万公顷,生态赤字为232.3915万公顷。青岛市环境压力远远大于其承载力,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强度超过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尽管2012年与2011年相比,该市的环境压力略有上升,由2011年的27483500全球公顷上升为2012年的27643800全球公顷,但区域环境承载力也在下降,由2011年的4704800全球公顷下降为2012年的4404650全球公顷,因此,生态赤字依然较大。表12表明,青岛市第三产业的环境压力及其强度最小,其次是第一产业,相比之下,青岛市第二产业的环境压力及压力强度较大。2011年和2012年,青岛市的环境压力在加大的同时,其环境承载力也在下降,这就加剧了生态赤字,增加了生态欠债,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表11和表12的计算结果表明,青岛市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强度大大超过其区域环境容量。第三产业的环境压力强度最小,产业结构总体合理,但第三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比重需继续加大。2013年,由青岛市的主要污染物年均值,可以推得,青岛市面临的环境压力依然较大。2011年和2012年,青岛市的环境容量与环境压力测算结果表明,青岛市的经济增长亦是建立在生态赤字的基础之上的,尽管地区经济增速较高,但对于环境治理的力度不如现在,因此,区域环境质量不高。根据以上样本城市的实证研究结果,可以推得,山东省部分城市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甚至持续加大,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任务非常艰巨,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3结论与建议

篇(10)

The Program of Non-Radioactive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Quality Survey Around Nuclear Power Plants

Lin XiaofengZhan ShiquanChen LianjieGao Dongsong

(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Led.Beijing, 100840)

Abstract:The environment quality actuality survey around the site of Nuclear Power Plants(NPPs) is a very important task. And this task is also a very important joint during the whole EIA progress of NPPs.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ve laws and standard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urvey projects of non-radioactive factors, such a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nois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 etc. In father, this paper sums up the problems which occurred in the actual survey works.

Key Words:Nuclear power plant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nois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Background Survey

核电厂厂址周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是核电厂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核电厂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不仅反映核电厂厂址区域环境现状水平,也为核电厂选址提供环境保护的参考数据,同时还为评价核电厂施工建设和运行期间的环境影响提供对比数据。

核电厂厂址周围非放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一般采取已有监测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的方式,本文主要介绍核电厂厂址周围大气环境、环境噪声和电磁辐射等现场调查方案,包括获取相关资料、设置监测点、选择监测因子、确定监测方法、制定监测制度和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分析等,并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1 所需资料

核电厂厂址周围大气环境、环境噪声和电磁辐射现状调查一般为以核岛为中心,半径5km范围,需要的资料如下:

(1)核电厂简介,包括核电厂的地理位置、规模、厂址周围地形地貌等资料;

(2)长期气象条件;

(3)环境敏感目标,包括敏感目标的数量、规模、分布等情况,以及与核电厂的距离、方位等;

(4)污染源的位置、数量、类型、排放方式、主要污染物等。

(5) 环境功能区划分,确定调查范围内功能区类别,以选择相应的评价标准。

上述所需资料可通过现有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获取。

2 核电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方案

2.1监测点设置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1],核电厂大气环境现状调查等级一般为三级,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点数量为2~4个。

根据监测期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设置监测点位,至少在厂址主导风向上、下风向各设1个监测点位,主导风下风向加密布点。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各监测点具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需要对监测点情况进行说明,并附监测点位置示意图。

2.2 监测因子

核电厂施工过程及运行期间不排放特征污染物,因此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监测因子一般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等六项常规污染物。

2.3 监测方法

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一般在监测点位用采样装置采集一定时段的环境空气样品,将采集的样品在实验室进行分析处理,也称为手工监测。

2.3.1 采样方法

采样环境、高度、流量等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 194-2005)[2]等规范文件的要求执行。

采样频率和时段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3]的要求,TSP、PM10、SO2、NO2、CO、PM2.5日均值每天采样1次,每次连续采样20h;SO2、NO2、CO小时均值每天采样4次(02:00时、08:00时、14:00时、20:00时),每次连续采样1h。

2.3.2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可参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或者根据厂址区域大气环境特征和对分析方法灵敏度的要求进行选择。

2.4 监测制度

核电厂大气环境现状调查按照三级要求进行,作一期监测,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连续7天有效数据。监测期间同步收集厂址附近有代表性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2.5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根据监测数据,统计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最大浓度值。根据厂址区域环境空气功能区类别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计算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不同取值时间的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评价达标情况。

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

分析重污染时段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3 核电厂环境噪声现状调查方案

3.1 监测点设置

根据厂址周围人口分布、地形特征,并结合噪声污染源的位置,按照网格和声环境功能区设置监测点,布点应覆盖整个调查范围。

3.1.1 核电厂厂区监测点

对于新建厂址的声环境现状调查,厂区内共设5个监测点,分别为厂址中心位置和厂界东、厂界南、厂界西和厂界北外1m处。

对于扩建厂址,存在正在运行的机组,进行声环境现状调查还需要考虑现有核电机组及配套设施产生的噪声对环境噪声现状的贡献,同时要考虑与已建机组本底数据的对比。因此,厂区内的监测点设置要考虑厂界、现有噪声源、与已建机组本底监测点对比等情况。

3.1.2 环境敏感目标监测点

环境敏感目标监测点一般按1×1km网格布设,监测点设在网格中心。对于部分网格点,由于交通不便等无法进行监测的可无需布点。根据调查范围内环境敏感目标数量,一般须包括评价区域内的住宅、学校、医院、集市等声敏感区域。对于厂界附近、较大的集中居民点和固定噪声源处等位置考虑加密布设监测点,对于敏感目标较少的地区可适当减少监测点数量。

3.1.3 噪声源监测点

对于调查范围内的明显噪声源应设置监测点,密集噪声源处加密布设监测点。对于交通干线,声环境监测点位数量应多于5个,重点布设在人口密集或距离厂址较近的道路的路口及两侧20m处。

3.1.4 水域监测点

核电厂一般靠近海(河),水域监测点原则上须按照网格进行布设,由于水域监测难度相对较大,因此一般以海(河)岸为起点设置监测射线,在监测射线上根据实地情况、面积并结合其水运状况选择3~5个监测点进行监测。

3.1.5 定点监测点

设置定点监测点是为了反映不同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夜间的声环境质量,了解不同声环境功能区环境噪声时空分布特征。一般选取厂界内、人口相对密集的敏感区、交通干线、工业集中区等作为定点监测点。

3.2 监测因子

所有监测点都监测等效声级,包括Leq、Ld、Ln和Lmax,对于交通干线监测点还需要统计L90、L50和L10。

3.3 监测方法

厂界噪声监测点按照《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4]的要求进行监测,其他环境噪声监测点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5]的要求监测。

现场监测过程中,记录当时的天气情况(晴、雨、雪等)、环境温度、相对湿度、测量时间、风向、风速和大气压。每个测点均拍摄照片,用于反映各测点的原貌,同时用GPS进行卫星定位以确定其准确位置。

3.4 监测制度

一般监测点的环境噪声连续监测两天,每天昼间、夜间各监测一次。每个监测点每次连续监测10min。交通噪声测点连续监测30min,昼间、夜间各监测一次,同时记录道路上每小时过往机动车流量。定点噪声监测点,每次至少进行24h连续监测,监测一次,由仪器记录每小时的噪声监测结果。一般地区,昼间监测时段为6:00~22:00,夜间监测时段22:00~次日6:00,也可以根据当地政府对昼间、夜间的划分规定执行。

3.5环境噪声质量现状分析

分析调查范围内现有主要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等,明确主要噪声源分布。

分析不同声环境功能区内各敏感目标的超、达标情况,说明其受到现有主要噪声源的影响状况。

根据监测数据绘制调查范围的污染分布图。

4核电厂电磁辐射现状调查方案

4.1监测点设置

4.1.1 核电厂厂区监测点

对于新建厂址的电磁辐射现状调查,厂区内共设5个监测点,分别为开关站站址和厂界东、厂界南、厂界西、厂界北等。

对于扩建厂址,存在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进行电磁辐射现状调查还需要考虑现有核电机组及配套设施产生的电磁辐射影响,同时要考虑与已建机组本底数据的对比。因此,厂区内的监测点设置要考虑厂界、现有电磁辐射源、与已建机组本底监测点对比等情况。

4.1.2 环境敏感目标监测点

一般按1km×1km网格布设,监测点设在网格敏感目标处。对于部分网格点,由于交通不便等无法进行监测的可无需布点。根据调查范围内环境敏感目标数量,一般须包括评价区域内的住宅、学校、医院、集市等环境敏感区域。如果敏感目标较少,可适当减少监测点数量。

4.1.3 典型辐射体监测点

对典型辐射体,如电视发射塔等,则以辐射体为中心,按间隔45°的八个方位为测量线,每条测量线上选取距场源分别30、50、100m等不同距离设监测点[6]。

4.1.4 高压送电线路监测点

对于核电厂拟建和调查范围内现有的送电线路都要进行监测。在与送电线路垂直方向,以边相地面投影点为起点,向两侧延伸设置监测点。

按5m间距,在0~50m范围设点,两侧各设11个工频电场强度与工频磁场强度监测点。按2nm间距,在0~2km范围设点,并在边相地面投影点20m处加设一个监测点,作为无线电干扰场强超达标的评价点位,两侧各设14个无线电干扰场强监测点。

4.2 监测因子

电磁辐射监测因子为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场强度、无线电干扰场强和射频综合场强等四项。

4.3 监测方法

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强度依据《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变电站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方法》(DL/T988-2005)[7],每个测点分别测量离地1.5m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场强度。无线电干扰场强依据《高压架空送电线、变电站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GB/T7349-2002)[8]进行,每个测点位置上分别测量离地不超过2m的无线电干扰场强。射频综合场强根据《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9],每个测点使用非选频式辐射测量仪,分别测量离地1.7m~2m的射频综合场强。

现场测量过程中,记录当时的天气情况(晴、雨、雪等)、环境温度、相对湿度、测量时间、风向、风速和大气压。每个测点均拍摄照片,用于反映各测点的原貌,同时用GPS进行卫星定位以确定其准确位置。

4.4 电磁辐射现状分析

分析调查范围内现有主要电磁辐射源种类、数量等,明确主要电磁辐射源分布。

根据监测数据,统计各监测点电磁辐射监测值变化范围、最大监测值。根据相应的评价标准,计算各监测点超达标情况。

根据射频综合场强监测数据对居民区进行环境辐射电平标注。

5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天气状况、监测时机的选择、监测仪器扰民、仪器电源的保障、人员操作过程、大气样品的保存和运输等。

6 结论

本文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并结合工作实际,对核电厂大气环境、环境噪声和电磁辐射现状调查方案进行介绍,并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以后的相关专题调查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7 参考文献

[1] HJ2.2-200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S].

[2] 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S].

[3] GB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

[4] GB12348-200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S].

[5] GB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S].

[6] HJ2.4-200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S].

[7] DL/T 988-2005. 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变电站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方法[S].

篇(11)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下面就自己对这方面的问题阐述以下观点:

1.目前我国环境状况

1.1大气环境质量问题

多年大气环境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大气环境质量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北方城市大气污染程度重于南方城市。大气总悬浮微粒污染呈加重趋势,尤其是特大型和大型城市,污染程度均有上升。

1.2水环境质量问题

在统计的136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污染普遍存在。受严重污染和重度污染的城市河流占29%。尤其是北方中小河流,几乎大部分都成了污水沟。

1.3土地沙化问题

由于我国西北、华北等地区绿地面积有限,一些沙漠和荒漠化地区的面积仍然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沙尘暴等恶劣天气仍然容易生成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2.东北地区环境问题

2.1乱砍滥伐所造成的水土流失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在东北地区,林业可谓“一木独撑天下”。那时,对东北林业的作用,人们形象地称为“林大头”。

但是,以采伐木材为主的生产方式,也为东北森林资源的枯竭,为东北生态环境的恶化,埋下了隐患。今天,东北六成林区已经没有大树可伐。同时,土地沙化面积每年以30万亩速度增加,总面积已经超过2300万亩。

2.2水污染严重,地下水位下降

仅辽宁省,年污水排放量就达到22亿吨,约70%的河流被污染。辽河污染位居全国七大河流之首。

而由于用水量的增加,使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大,水位每年以1米左右的速度下降,形成地下降漏斗疏干区。

3.制约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

3.1环境压力增大,主要表现为人口不断增长对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增长过程中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压力仍将较重;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城市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3.2大气环境问题仍将十分突出。大气环境质量总体形势严峻;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长期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城市机动车污染日趋严重;城市沙尘、扬尘污染呈进一步加重趋势;二氧化硫污染仍然较重等。

3.3环境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增长减污”难度大,城市污水排放量将持续增长,水环境容量处于危机状态;面源污染将长期制约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河流和近岸海域污染严重;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资源性、区域性水生态失衡难以改变。

3.4固体废物污染及辐射环境安全问题日显重要。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污染将日趋严重;辐射环境安全存在隐患,有毒有害化学品、大气污染多元化、饮用水不安全、辐射隐患和转基因生物的潜在威胁等严重危害着人体的健康。

3.5生态环境退化的状况不容忽视。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难度大;土地资源匮乏,地力质量总体下降,局部地区土壤污染比较严重;森林结构失调,草场面积锐减,林草植被功能下降;受水土等资源生态退化的影响,河川断流,湖泊、水库萎缩加剧;天然湿地减少,面积破碎,生态功能下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的威胁性增加;不合理矿产开采使周边环境受到破坏。

3.6环境不安全带来的后果影响。水灾旱灾的频繁发生,以及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的上升等生态灾害、自然资源受到威胁而造成的资源可持续利用削弱、环境不安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等,都严重地影响着可持续性发展。

3.7自然资源的短缺与锐减。包括水资源、林木资源、矿产资源等。总之,煤炭、木材等资源的缺乏与锐减,导致东北林业和煤炭行业的全行业亏损和萎缩;铁矿、石油等资源虽能保持稳产,但其成本却在大幅度提升,从而无法与国际市场,甚至无法与其他区域进行竞争。这意味着,东北地区的一些初级资源开发行业面临着产业替代和选择的战略抉择。

4.解决并改善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4.1建立生态屏障

推进经济发展战略转移,充分发挥林业多种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极有效保护资源,又加快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逐步实现由企业办社会向社会办企业转变。

4.2正确做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决策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协调产业转型与城市转型的关系中寻求对策,以求取得彻底的成功。

4.3转变发展观

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老工业基地改造与开发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估法》进行调整、改造,做好城市发展规划。充分挖掘潜力,找寻伴生资源,并把废弃物开发利用作为接续产业。

4.4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

保护土地、森林、草原、海洋和矿产资源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加强生态建设组织实施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保护和治理环境,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使城乡特别是大中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5.结论

回首二十世纪,既是人类社会获得物质财富最多的世纪,也是人为破坏环境最严重的世纪。东北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曾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过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其也遭受了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后果。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领导下,我国环保工作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此同时,全民环境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我们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总体环保认识提高的前提下,实行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两手抓,使工业企业界不断改革创新,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加强污染治理,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再创佳绩。

参考文献:

[1]刘用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考[J].东北环境,2002,20(2):24-26

[2]葛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污染防治技术,2001,14(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