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光伏产业的环保性大全11篇

时间:2024-02-05 14:44: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光伏产业的环保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光伏产业的环保性

篇(1)

一、太阳能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发展太阳能产业的优势分析

能源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各国面临的最普遍的经济发展问题,在我国当今的各种能源布局中,传统的矿物资源依然是我国能源产业的主体,消费总量达到93%(煤、石油、天然气消费比重分别达到70%、20%、3%)。相对新能源而言,可再生能源仅占5%~7%。可是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均为不可再生资源,并且会排放大量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导致温室效应和酸雨,破坏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北京地区为例, 2008年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每立方米分别达0.148毫克、0.047毫克、0.066毫克,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环境状况已经不容乐观。在这些污染物的排放量中传统能源产业在所有产业中的污染物排放量更是高居榜首。因此有必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减少矿物能源的使用以改善国内环境。在新能源中,太阳能产业以其蕴藏丰富、安全干净、可随地安置、维护方便、使用寿命长等优势成为了干净卫生的新能源首选。同时太阳能所含的能量也非常巨大,据估算太阳大约40分钟照射在地球上的太阳能,便足以供全球人类一年能量的消费。从我国来看,全国大部分领土年日照时间超过2 0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每平方米5 000兆焦,属于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虽然它同样也受四季、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但瑕不掩瑜,太阳能发电还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较为理想的新能源。

在太阳能的应用上,许多国家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例如德国弗莱堡的瓦邦社区,社区内几乎所有的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屋顶上都装有太阳能板,在节能环保的同时还为当地居民赢得每年6 000欧元的卖电收入。相比之下,在我国尤其是西部荒漠地区,由于空气稀薄,年降水较少,太阳能资源异常丰富,而生态资源相对脆弱不适合矿物等传统能源发电的使用,这都为太阳能发电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我国城市中如果能模仿德国弗莱堡的瓦邦社区,也在城市的房屋屋顶大量安装太阳能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居民用能源问题。

(二)发展太阳能产业的劣势分析

近年来,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2007世界太阳能大会公布的统计数字,2006年,世界太阳能电池总产量为250万千瓦,而中国占有量为37万千瓦。由此中国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仅次于日本、德国。同时已基本形成从“原材料生产组件开发生产、太阳能产品研发和生产工程设计、施工与应用”的综合完整的产业链条,可是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都比较薄弱,并表现出了许多问题。

1.太阳能利用的前瞻性不足且成本偏高。受经济发展现状和消费习惯观念的制约,国内太阳能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主要集中在光热转化上,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等初级低端产品领域。而在光伏发电领域完全利用国产设备建造一个50兆瓦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设备投资额为每千瓦1.5万元左右,光伏发电虽然更有效率,但成本更高。目前,太阳能电池分为晶体硅、单晶硅、砷化镓和非晶态硅电池,晶体硅光电池转化率达到15%, 单晶硅光电池转化率是23.3%, 砷化镓光电池是25%(实验室中可达35%~36%)。虽然非晶态硅的转化率只有10%,可是它的低成本受到人们的青睐。中国发改委已批复的光伏上网电价为1.09元/千瓦时,可是相对于火力发电等传统发电形式,还很难形成真正的竞争力,所以发展高效、低成本的太阳能发电的材料设备势在必行。

2.我国太阳能技术原创发明较少。截至国家知识产权局2006年12月31日公开的数据,本次共检索到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专利共2 391件,其中发明专利1 199件,实用新型1 147件,外观设计45件,分别占申请总量的50.15%、47.97%和1.88%。国内的各种类型专利数量和比例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我国太阳能产业的专业技术的相对优势主要集中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上,而对于原创发明相对较少,其中主要体现在硅材料提纯等方面仍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太阳能产业的发展。

3.利用太阳能观念过于陈旧。火力发电等传统能源方式虽然污染严重、浪费资源,但由于技术较为成熟,因此被广泛使用。许多地方依靠传统能源形成了能源产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带动了本地区经济发展。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了太阳能的应用,再加上国内环保观念相对淡薄,光伏发电价格高于传统发电,因此不利于太阳能企业打开国内市场。据统计2008年我国的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仅为34MW,占全球装机总容量的0.57%。与我国光伏产品较高的产量和较少的原创发明相对的是98%的生产容量严重依赖出口。从而形成了目前国内太阳能产业的技术和市场在国外、加工在国内的两头在外的格局,严重制约了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4.缺乏权威有效的统一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近些年来,国内太阳能等新能源的管理工作存在多重管理、低端重复建设的问题。同时市场监管力度不足,这使得市场上存在许多质量、服务千差万别的产品,影响了太阳能产品的整体声誉。

二、制约太阳能产业发展的财税问题

(一)国家财政对太阳能产业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

由于太阳能发电的技术远未成熟,成本高于传统发电,如果不给予太阳能发电企业必要的财政支持,会极大地影响太阳能产业的盈利额和企业相关新技术的研发能力。在这点上和国外同类产业政策相比有很大差距,如西班牙2001年通过的电力法规定,电力公司必须用高价购买太阳能发出的电力,对于5kWp 以下的系统,太阳能售电电价为0.38/kWh 欧元,对于5kWp以上的系统,太阳能售电电价为0.28欧元/kWh,而普通电价为0.03 欧元/kWh,由此可见太阳能并网价格远高于传统发电。

(二)鼓励太阳能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远远不够

在增值税方面,我国目前火电和太阳能发电均按照17%征收,这与我国的降低煤炭消费比例的要求不符。由于太阳能产业自身的特殊性,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很少,而火电中的煤、燃油等原材料增值税可以抵扣,造成了实际成本大大低于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的技术远没有火电成熟,而税率却明显高于火力发电。再加上我国太阳能设备生产企业的技术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较高的税率会缩小企业的利润,从而影响企业从事太阳能设备生产的积极性。2007年1月到2009年年底,由于我国光伏组件的出口退税率为17%,造成了2009年6月―11月,欧美厂商的光伏组件平均售价为2.13欧元/瓦,而同期国内企业的平均售价约为1.5欧元/瓦的价格优势。正是由于这种税收优势,使国内的光伏企业在技术、市场几乎完全依赖外国的情况下出现了较大的成本优势,而这种完全的出口导向型的太阳能产品的生产却不利于本土清洁能源的推广,使得国内企业浪费了本国资源,却未能获得太阳能组件生产的核心技术,成为了外国企业的“打工仔”。过分依赖国外市场也造成了国内企业盈利模式的不稳定性,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在所得税方面,太阳能产业虽然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实行15%的优惠所得税税率,但这样的优惠仍然不足以加速太阳能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太阳能企业所需投入的研发成本较高,而所得税优惠对自主知识产权、人员规模、研发支出规模等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使得大部分企业无缘享用,造成了企业相应利润较少,容易使资本逃离这个行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企业从事新产品的自主研发的资金有限,这也加剧了我国企业对外国技术的过分依赖。

三、促进太阳能产业良性发展的财税对策

(一)建立统一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大政府采购力度

设立有关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办公室,统筹发改委、经委、科技厅、建设厅、农牧厅、环保局等部门的和太阳能相类似的职能,建立支持太阳能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强化政府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和应用推广力度,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和计划。同时,国家可以把技术性能较好的太阳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的范围,建立政府采购推动下的市场需求,通过政府的示范作用引导人们使用太阳能产品。国家还可以效仿欧洲国家在宏观调控中采用法律法规等手段,规定光伏发电的优惠上网电价,并规定电力企业购买光伏电力占总电量的比例,以此来扶持太阳能产业。这样光伏发电企业可以通过市场方式取得适当的利润,提高光伏发电所占的市场比例,同时也优化了国内能源构成。还有,国家可以对这一行业提供低息甚至贴息贷款,对有资质的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并鼓励银行对太阳能行业进行积极融资行为。在生产运作方面,积极鼓励有经验的较为成熟的风险投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为太阳能产业提供资金和管理经验,培育这一新生产业的发展。

(二)政府应大力扶持太阳能技术自主创新

我国也可以由政府出资引导促进在太阳能方面有相对优势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共同研究光伏技术,国家可以以出资人和组织者的身份获取这一技术专利。同时,政府可以加大对有实力的高校和科研单位投资,帮助引进专业人才提高这一行业的科研水平,增加太阳能产业的原创性发明。等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之后可以把专利权转让给有实力的企业,转为企业化经营,继续发展这一产业,通过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相结合的方式,把这一产业发扬光大,提高我国在这一产业上的地位。同时对有待开发的技术难题列出目录,鼓励扶持学校、科研机构、民间机构积极开展研究,并确定相应的补贴及奖励力度。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加强对太阳能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

(三)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由于太阳能发电占用的空间面积较大,对于在郊区的太阳能发电场可以适当减征土地使用费,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利用沙漠荒地,充分支持企业的发展。同时,鼓励家庭充分利用房屋顶部安装太阳能设备。鼓励支持家庭安装小型太阳能发电装备,在满足自己应用的同时,如果有剩余,可以向电网出售。国家可以制定政策,按规定价格向居民购买剩余电力。同时对传统非清洁的企业加征环境税,加大传统能源产业的成本,从而缩小传统发电和光伏产业上网价格的差距,加强太阳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以此资金作为鼓励发展太阳能产业的来源之一。

(四)完善增值税

为发展清洁能源,我国对太阳能发电项目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对太阳能环保产品的增值税率,从目前17%降为13%,甚至可适用更低的税率;对个别节能环保效果特别明显的产品,在一定时期内,可采取即征即退增值税的政策。这样可以降低太阳能等环保设备的成本。同时降低出口退税税率,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立足于国内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国内太阳能产品的普及率,促进国内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的排放,改善国内环境。加大太阳能在能源产业中的比例,有利于履行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对世界的承诺,减轻我国在国际上的环保压力,完成相应的减排任务。

(五)实施企业所得税优惠

我国税法规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费用按开发费用的200%加计扣除。但由于太阳能产业科研所需的科研费用较高,目前市场价格远远高于传统发电的现状短期内又难以改变,导致了市场利润较小。因此为了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自主创新,可以适当加大研发费用的扣除比例。这样可以为我国的太阳能产业尽快完成产业链的技术转型创造有利条件,并且力争摆脱核心技术在外的格局。其次,鼓励太阳能企业再投资,实行再投资退税政策。给予一定的税收返还优惠,鼓励太阳能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同时可以加速太阳能产品的折旧速度,缩短收回成本的时间。再次,对太阳能产业中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承包等技术收入,减免企业所得税;对太阳能产业的捐赠,可不受现行税收法规规定的捐赠额在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才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限制。最后,鼓励房地产商充分利用房顶面积,大量安装太阳能发电和输电设备,在太阳能设备的购置上可以实行一定比例的税前扣除。这样可以降低房地产商安装光伏产品的成本,加大太阳能设备的普及力度。同时也可以为太阳能企业提供较大的市场,促进企业盈利。

(六)完善进出口环节税

进出口环节的税种,主要是关税和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完善这些税种时可考虑对国内不能生产的先进太阳能设备和产品的进口关税及其他进口环节税全免,从关税方面鼓励核心技术的引进。方便我国太阳能产品的尽快应用并形成产业。

(七)完善营业税

建议对从事太阳能设备和产品技术开发及与之相关的环保技术咨询、服务取得的收入,减征或者免征营业税。这样可以鼓励太阳能等环保技术的发展并加速环保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锦辉.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税收政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1).

[2] 孟强.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现状及产业发展[J].安徽科技,2010(1).

[3] 曹雪.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3).

[4] 王玺,蔡伟贤,唐文倩.构建我国新能源产业税收政策体系研究[J].税务研究,2011(5).

[5] 文杰.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探讨[J]. 税务研究,2011(5).

篇(2)

江西赛维是一个典型案例。从2007年至2011年,赛维总负债由6.17亿美元一路膨胀至2011年末的60.1亿美元。截至今年3月末,赛维总资产337.10亿元,负债总计293.46亿元,其中流动负债231.48亿元,陷入了资金链危局。

近期媒体报道地方政府以财政资金替江西赛维还债,引发舆论鞭笞。在笔者看来,地方政府不仅不是光伏产业的“救星”,而且是光伏产业陷入如今困局的罪魁祸首。

首先,在现行政绩观指导下,好大喜功成为地方官员的通病。光伏产业投入大,既能创造高额GDP,又具有环保节能的概念,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政策要求,遂令地方官员趋之若鹜,纷纷将光伏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青海格尔木、黑龙江绥化、江西新余、河北保定、江苏无锡纷纷宣誓打造“光伏城”。

其次,地方政府为光伏产业的过度发展提供了错误激励。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崛起,不是因为中国光伏企业的技术如何领先,而是因为中国的污染成本极为低廉。不仅如此,地方政府还常常为光伏企业提供大量的电费补贴,而电费是光伏企业主要的成本因素之一。由于这样的扭曲激励,中国的光伏企业拥有了欧美企业难以奢望的成本优势。国内光伏企业普遍采用电弧法用炭还原制取低纯度的工业硅,然后作为工业原料常常以1美元/公斤的极其低廉的价格卖到国外,工业技术极为简单,却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时,同时带来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2011年晶科能源在海宁的工厂就因为污染问题引发,生产线被迫关闭。国内太阳能电池98%用于出口,相当于大量输出国内紧缺的能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光伏企业是“黑了中国的环境”去帮助欧美国家实现“绿色”。

在地方政府的助推下,光伏产业在中国出现了明显的过度投资与产能过剩,为今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中国2011年的光伏组件总产能达30GW,而全球装机量预计只有20GW,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再次,地方政府阻碍了光伏产业的“优胜劣汰”。由于地方政府出于形象考虑,不愿意自己支持的光伏企业倒掉,遂动用公共资源为光伏企业提供支持。结果,那些本应自动出局的企业得以苟延残喘,这就无法消除过剩的产能。最终,所有光伏企业都在地方政府卵翼之下痛苦地煎熬。除了面子因素,光伏企业也绑架了一些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2011年1-5月,赛维LDK在新余高新区纳国税40412万元,纳地税19975万元。所纳国税占高新区光伏企业纳税总额的93.6%,所纳地税更是占到96%,是全市居首的纳税大户。据《南方周末》报道,赛维实际上已经申请了破产保护,但却被江西省政府驳回,因为江西无法承受这样一家大企业的倒掉。

如果冷静分析一下全球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不难理解这场危机的必然性。地方政府在前期通过扭曲性激励导致了光伏产业的过度投资,如今又试图以阻止企业破产的方式影响正常的优胜劣汰。从单个光伏企业来看,地方政府的确是他们的救星;但放大到全行业来看,地方政府实则是“罪魁祸首”。

光伏产业危机,折射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第一,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往往纵容企业污染环境,一方面使得这些企业享有了“扭曲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把污染成本“外部化”给了全社会。从长期来看,这种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做法,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污染问题的爆发带来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威胁到了社会稳定。

篇(3)

随着新能源开发和新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四川传统行业受到一定影响:美国凭借页岩气革命和新能源开发的成效,全力推动再工业化,大幅减少平板电脑等优势产业的海外代工,对四川电子产业形成挑战;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减少了对传统材料的有效需求,以钢结构和轻质材料替代钢筋水泥的建筑材料革命,使四川水泥、钢铁等行业面临严峻挑战;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开发,使四川近期快速增长的汽车工业也面临新挑战。

因势利导,近年来四川高度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加强科技攻关、搭建创新平台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绩。

但总体上看,四川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偏低,突出标志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滞后。除了体制机制和文化氛围等方面原因外,关键是缺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需求。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例,乐山1260吨多晶硅项目的投产,使四川光伏产业发展一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省内和国内光伏市场没有及时开拓,随着出口需求的变化,光伏产业陷入全行业危机。

新的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组织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组织方式。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将使潜在的自然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需求。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创造重大发展需求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抓手,将从根本上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以重大需求引领创新驱动发展

四川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创造重大发展需求,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

创造对移动互联网的有效需求。以手机为依托满足移动上网需求是下一代互联网的突出特征。允许手机附加身份证、驾驶证和社保卡等政府管理证卡的功能,鼓励将医疗卡、银行卡、门禁卡等单位管理证卡功能也附加到手机上。允许和支持手机认证,健全手机作为个人信息平台的功能,带动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创造对物联网的有效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汽车和道路进行全程、全时空控制的车联网,是物联网近期最有用武之地的领域,对增进交通安全和减少交通拥堵都有重大作用。通过车联网与保险业务联姻,根据车联网记录的司机驾驶习惯和事故概率,实行保险业务的精细化运营。充分发挥市场在保险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带动物联网建设和智能汽车开发。

篇(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背后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能源消耗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近些年,我国鼓励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并利用其可再生性和环保的特点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其中太阳能作为一种重要能源,太阳光伏产业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在我国能源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1 我国发展光伏产业的诉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全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高达9.5%,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能源消耗量也随之加大。2002年以前,我国的能源消耗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并且随着经济增长率高于能源消耗增长率。在2003年至2005年间,随着经济的增长,能源消耗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出现能源消耗过度问题。在2005年,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将减少能源消耗提上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议程,我国经济的发展从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这使得资源消耗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能源利用率得到提升。但是由于我国近几年能源消耗严重,我国的能源问题依然严峻。此外,虽然我国已经注重开发可再生的新型能源,但是我国长期以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的能源消耗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到2008年我国煤炭和石油的消耗量仍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7.4%。并且石油的产出和消耗缺口逐渐扩大,石油消耗对外依赖型加强,我国能源消耗问题不容乐观。

除了能源消耗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提上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议程。随着我国化石能源消耗量逐渐增大,例如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2007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二。近几年,雾霾和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节能减排的压力,所以,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新型清洁能源,保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 目前光伏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光伏市场产业规划保守,制定发展目标低

产业发展规划是由主管部门制定,是指导产业发展的基本纲领。虽然近几年我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十一五”发展规划》等产业规划条文规划和引导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但是这些条文中对于国内的光伏产业的规划过于保守。例如《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指出,我国到2020年国内光伏装机总容量为1.8GW。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光伏装机容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我国2020年的规划目标。产业规划目标是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对光伏产业规划较低会降低国家对相应产业的政策支持,从而降低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我国对光伏产业的规划保守,是限制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重要因素。

2.2 光伏产业处于“两头在外”尴尬局面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两头在外”局面是阻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尽管我国是最大的工业硅出口国,但是光伏生产所需的高纯度多晶硅和生产设备主要依靠国外进口,甚至光伏产品也依靠国外市场。在产业链的上游,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电池生产国家,生产太阳能电池所用的组件所需的多晶硅量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的多晶硅领域盲目的投资建设和低水平建设,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持,我国的多晶硅市场的发展受到了国际市场价格的明显影响。在产业链的下游,我国的光伏市场的发展速度落后于产业的发展速度,是我国的巨大的产能只能够依赖于国外的市场。产业链条“两头在外”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我国不仅没有发挥光伏能源清洁环保的特点,而且作为工业硅出口大国,低纯度工业硅的大量生产严重污染了环境,浪费了我国的宝贵资源。

2.3 光伏产业实际运营面临较多制约因素

目前分布式光伏发电在经济性方面优势不明显,在实际运营中存在着一些客观困难。一是分布式光伏产业融资难度大。分布式光伏由于投资强度大、回收周期长、收益回报风险高从而导致融资困难,一般企业不愿意用自有资金投入,而出于风险考虑,大部分商业银行对光伏产业的贷款相当谨慎,有的已经停止放贷。二是电费收缴难度较大。目前采取的投资者与用电企业直接进行电费结算,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用电企业经营不善或信誉不高导致拖欠电费,缺乏相应法律约束,终止供电后用电企业仍可从网上购电,不利于电站投资方回收资金。三是屋面资源难以落实。满足分布式光伏电站25年寿命期内各种条件的优质屋顶资源较少,基本符合条件的屋顶业主自身又存在经营风险、屋顶老化等影响光伏电力持续稳定消纳的不确定因素。还有部分企业,对屋顶收益要价过高,也难以落实。

3 加快光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制定光伏产业规划,使光伏产业与国际接轨

制定我国光伏产业规划时,不仅应考虑我国现阶段光伏产业发展的国情,还应结合国外光伏产业发展现状,针对性地制定我国光伏产业规划。

3.2 鼓励技术创新,掌握产业核心技术

掌握光伏发电的核心技术是提升我国光伏产业竞争力,开拓我国光伏市场的关键。所以,我国应鼓励光伏发电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着重研发多晶体硅的提纯技术和光伏电池使用效率的提升。研发新型环保技术,减少光伏发电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降低能源消耗。降低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成本,促进光伏市场的开发。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并推进新型技术的使用,及时淘汰落后技术。在推进光伏产业技术创新到 过程中政府发挥者重要的作用。政府应积极支持技术创新,并推进新型技术应用与实践,促进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对光伏发电企业在资金、用地和电价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支持,推进我国的光伏产业尽早步入技术创新之路。

3.3 加大光伏产业扶持力度,淘汰落后产能

光伏产业发展肩负国家能源结构调整职能,国家目前正限制发展甚至取缔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企业。下一步应加大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对高耗能企业应明确使用分布式光伏安装量指标,并作为审批条件之一,同时应着力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目前金融行业对光伏产业发展的一些疑虑,增加融资渠道,进一步丰富投资主体,从而增加分步式光伏电站市场推广量,真正意义实现淘汰落后产能,加速优质清洁能源利用,改善环境污染严重的目的。

4 总结

以开发利用太阳能为核心的光伏产业是解决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政策支持和市场促进的条件下,我国光伏产业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光伏产业还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对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使光伏能源能够发挥能源结构的优化效应。

参考文献:

[1]包海波,余杨.光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浙江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1).

篇(5)

中国的光伏产业在2004年后开始飞速发展,2007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201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13GW,电池组件产量上升到10GW,占世界产量的45%,太阳能电池产量连续五年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的光伏发电市场也在逐渐起步,2010年安装光伏发电500MW,累计达到900MW,居世界前十。2011年中国的光伏电池和组件产量分别达到20GW和16GW,仍居世界第一,发电装机容量可以达到3.6GW,仅次于德国、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

一般光伏发电系统的使用寿命是25年,而据研究估算,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能量回收期仅为1.3年,也就是说,光伏发电在之后的近24年中都是零碳排放的。晶硅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的碳排放为33~50g/kWh,而煤电的碳排放为796.7g/kWh,燃油发电的碳排放量为525g/kWh,燃气发电的碳排放量为377g/kWh。光伏发电仅为化石能源发电碳排放量排放的1/10到1/20,是真正的低碳能源。

但总的来看,我国整个光伏产业的清洁生产状况不能令人满意。以产业上游的多晶硅环节为例,目前中国的多晶硅企业有70多家,只有20家达到2011年颁布的国家《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要求,说明只有不到1/3的中国多晶硅企业能耗和环保达标能够满足清洁生产的基本要求。这20家企业规模也参差不齐,有的生产规模达到了万吨级,有的规模较小,有的还在建设中没有实际生产,能够继续生产的企业不到10家。

除了多晶硅环节,国内下游的组件企业多达700~800家,只有少数几家上市企业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企业的能耗水平和“三废”排放情况。现在看起来,这是唯一披露光伏企业环境信息的渠道,这暴露出中国光伏企业对清洁生产的认识不足,还多停留于口号和形式上。由此产生的违法、违规隐患,比如在常规污染控制方面就存在很多漏洞。

技术不是清洁生产的瓶颈

需要指出的是,多晶硅环节在能耗和“三废”排放方面首当其冲,因而也具有最大的污染物减排以及降低能耗的空间,且其成本下降的潜力也最大。处在这个生产环节中的企业应该努力创新,将清洁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10年年底,国家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对多晶硅生产的选址、能耗、环保、规模作出了明确规定和限制。行业标准的出台提高了行业门槛,有助于淘汰那些落后产能。

多晶硅生产要求较高的固定成本以及相当规模的启动现金成本,国家对多晶硅的准入限制又提高了产能准入门槛,多晶硅产业开始进入理性化发展阶段。

近年来,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在降低生产能耗和生产成本上有很大提高,平均综合能耗和还原能耗分别由2006-2007年的300kWh/kg以上和200kWh/kg左右,下降至2010年的160kWh/kg和80kWh/kg左右,能耗降幅近50%。而生产成本也由最初的70美元/kg降至目前的30~40美元/kg左右,部分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成本已降至20~25美元/kg,可与国际先进企业水平竞争。

总之,作为一种成熟的能源转化技术,光伏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是可以通过清洁生产技术解决的。比如,在多晶硅的生产环节中四氯化硅这种危险化学品的排放,实际可以通过冷氢化技术提高四氯化硅的转化率,再通过使用闭路循环来有效解决。闭路循环的使用可以有效解决四氯化硅以及三氯氢硅的排放问题,并达到回收并重复利用目的。而“晶科能源”事故中出现的氢氟酸污染事故,可以通过使用碱中和的措施,将氟离子完全沉淀再作处理。同时,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环节,废弃物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交由有资质的部门或单位处理。这些措施和技术在国内已经有企业实施,说明技术并不是清洁生产的瓶颈。

可期待的清洁生产

在光伏行业中,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不但能使企业达到国家各项环保标准,还有助于公司持续降低成本,在行业中取得更强的竞争力,具有环保和经济双重效益。

篇(6)

绿色信贷的提出始于赤道原则。2003年,世界十大银行在伦敦签署了“赤道原则”(Equator Principles),建立起针对与发展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套自愿性原则,以保证在其项目融资业务中充分考虑到社会和环境问题。目前发达国家的主要商业银行均已率先宣布实行赤道原则,覆盖了全球85%以上的金融交易。绿色信贷在我国的实践起步较晚,政府层面的正式提法始于2007年。今年年初,银监会下发了《绿色信贷工作意见》,对该问题作了进一步明确,实际上各家银行在几年前就已开始试水绿色信贷,通过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

1.将环保信息引入信贷审查,严把绿色信贷准入关。银行将环境与社会责任因素纳入信贷管理流程中,初步建立了包括产品设计、项目评估、风险控制、信息披露在内的绿色信贷机制,实行重大环保违规一票否决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施总体控制,逐步压缩。

2.积极拓展环保产业信贷市场,加大对环保项目的信贷支持。近年来,各银行对以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污水处理、垃圾发电、危险品无害化处理等为代表的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信贷规模快速增长。特别是2008年中央出台应对危机的四万亿计划后,其中环保和生态项目投资约2100亿元,各银行对于环保基础设施的配套信贷投入大幅度增长。

3.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不断拓展绿色信贷产品外延。一些银行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吸收国际绿色信贷先进经验,积极拓展新型绿色信贷产品。如通过能效融资贷款,为提升建筑、工业制造和其他能源应用方面的能源效率项目和服务提供信贷支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贷款,使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减排交易。

二、建设银行践行绿色信贷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建设银行作为在金融业改革开放中居于领先地位的大型国有银行,多年来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自身发展战略与承担社会责任并重,不断学习引进国际先进的绿色信贷管理理念和标准,勇于成为中国绿色金融的先行者,将绿色信贷理念贯穿于信贷管理全过程,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在践行绿色信贷方面主要做法如下:

1.从思想抓起,树立全员绿色信贷观。将绿色信贷意识根植于信贷文化。举办以环保节能、低碳金融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培训,无论是风险管理或授信审批这样的中后台部门,还是公司业务、集团业务以及国际业务这样的前台业务部门,都各有侧重地开展专门的业务条线培训。积极推进绿色信贷,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建设银行全体员工的共识。

2.严把贷前审批关,提高两高一资行业门槛。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对部分信贷业务采取差别化的行业授权管理,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名单制管理,以严格控制行业贷款投放。相关行业信贷专家也积极跟踪国家环保部门政策动向,制定相关行业指导意见及信贷审批标准。

3.强化贷后管理,对环保不达标项目勇于退出。近年来,建设银行出台了信贷政策与结构调整要点,每年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环保产业政策,制定相应的限制、退出行业名单和重点扶持行业名单,并按照相应的差别化信贷政策拟定退出计划或开通绿色通道。

4.对支持新兴环保产业坚持具体项目具体分析,杜绝盲从跟风。如前两年各银行热衷的光伏发电项目,虽然被公认为具有环保优势和广阔前景,但国内的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既不具备上游原材料生产的技术能力和定价权,也没有开拓下游光伏发电应用的国内市场,完全依靠对欧美等国的出口,且在制造过程中存在高污染风险,建设银行始终对此类贷款坚持谨慎态度。欧债危机爆发后,欧盟国家无力对光伏发电终端继续补贴,美国发起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政策,导致以无锡尚德为代表的大批国内光伏企业停产乃至破产,建设银行对这一行业风险的准确把控,避免了重大损失。

三、进一步推进绿色信贷的举措

篇(7)

如今,三水工业园原有的传统产业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淘汰升级后,取而代之的则是高端制造、智能家电以及新能源产业,新的产业已逐渐成了这里的主流。

但是,在新兴产业纷纷崛起的今天,如何协调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同时,对于三水而言,如何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定位?这都是当地官员一直思考的问题。

困境谋变

三水,这个由三条河流汇集而成,因水而得名的地区,由于一些用水大户,而受到极大影响。数年前,大量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如印染厂、陶瓷厂、皮革厂在此一度盛行。这也导致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那就是环境污染。

随同记者的司机陆师傅,已经在三水生活了12年。数月前,他还是一位运输司机,专门帮企业四处进货、送货。在过去的10多年间,他几乎跑遍了三水区的角角落落。

在他的印象里,这里虽然是农村,却很少能看到人们心中的田园风光。“很多地方都是陶瓷厂、印染厂,河水污染很严重,有时只能捂着鼻子往前走。”回想起这些,他一脸痛苦的表情。

虽然这些企业曾经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但随着广东省提出“腾笼换鸟”的策略,加之第16届亚运会及残运会要在佛山市设立分赛区,这种污浊不堪的城市面貌,显然是当地政府不愿看到的。

三水区的官员们也开始了思考并进行了大的改变。尤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当地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的步伐在加快,低端的陶瓷产业坚决不发展。仅2010年,当地政府就关停了11家印染厂和陶瓷厂。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充满诱惑。2008年,曾有一个投资约10亿元的造纸项目,欲进驻三水西南,利税也非常可观。但是,三水区环保局还是断然投了“否决票”。原因就是,这个项目日排放量达到万吨以上,对水质污染严重。

这样的诱惑,不止一次。当地环保局几乎每隔两天就会碰上一次。令三水区环保局副局长翁汉仕颇为头疼的是,“当时每个月都会有20~30个不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被拒绝。”近年来,三水区不断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对纺织印染业,要求只能进入定点的大塘工业园漂染纺织城;对化工类项目同样进行定点,并严格控制。

面对诱惑,当地环保局为何断然拒绝?翁汉仕说,更多的还是为了三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重污染企业不仅占地面积大,能耗高,而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约束。

当地政府更是下了死命令,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批准:对于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于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劣,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项目一律不批。对此,三水工业园区管委会行政事务局局长吴成贵对记者表示:“我们要把环境的容量和空间腾出来,发展高端产业。”

为了吸引更多的高端企业,在早期开发的时候,当地政府在土地和税收上都给了企业一些优惠。而如今,很多来这里的企业已经不太考虑这些了,当地所具有的区位优势,以及现在园区的建设条件所带来的服务,已经远远超过了低地价带来的吸引力。

另外,在传统产业转型中,当地政府也帮企业“牵线搭桥”,鼓励本地的企业,跟行业龙头或是具有高技术的企业、院校进行合作。比如,日本的伊藤忠收购了三水一家企业的股份,这样企业就容易发展。

如今,三水园区90%的企业都是在这五六年间进驻的。为了更好地吸引高端企业,当地与中科院建立了创新中心,并使之变成了园区的孵化器。同时,设立了专门的企业服务局,引进了一批为企业服务的中介、会计师事务所、融资担保机构等,很多事情企业在园区之内就能办。在吴成贵看来,他们已经具备了承接世界500强企业的能力。

借力起跳

从广州白云机场到三水工业园,只需半个小时的车程,而从这里到广州黄埔港走水路,也仅需一个小时。这让三水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产业都具有了较好的地理位置优势。

“地理位置是我们发展汽配最大的优势。”三水区经济促进局局长何小玲说。据佛山三水工业园管委会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6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三水设立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目前,当地已引入了聚菱燕、日密科、金道汽配等30多个汽车零部件项目,规模以上核心汽配企业约27家,其中包括5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

在广州汽车产业“一小时黄金配套圈”内,三水工业园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这一区域内,有东风日产、日野、广州本田、广汽丰田等整车生产基地。而去年6月,汽车制造巨头一汽大众落户南海狮山,带动了周边汽配产业形成集聚效应,三水汽配产业基地离南海狮山一汽的整车厂仅有1.8公里距离。

聚集的效应很明显。为了适应这种需求,以及承接一汽的项目,当地已经进行了准备。三水乐平镇党委委员何顺荣介绍说:“目前,我们已经规划了一块3000亩空地,用来建造汽配产业园,承接一汽大众的项目。”

不仅依托区域资源,三水还进行积极的结盟。不久前,长春汽车区与佛山三水工业园正式结为友好城区。这意味着,双方将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把汽配产业做大做强。在何小玲看来,一个整车厂的落户,一般都会引发配套供应商的跟随。不仅如此,三水区还试图通过开发区之间“结盟”,形成信息上的对称。

“这种关系一旦确立,对引进相关汽配企业的落户会有促进作用。”配套商无需自行去物色落户地点,可以抱团一起过来。“我们充当的是一种桥梁的作用。”何小玲透露,三水在未来发展汽配产业上,除了工业园的空间布局规划,也会在产业上进行规划,将引入检测中心、研发中心。

在吴成贵看来,物流成本低和土地资源相对其他区域较多等,都是大多落户的汽配企业所看重的。同时,加之当初汽车零部件做得很好。“未来汽配将是我们的一个主导产业。”

在高端汽车配件之外,三水还瞄上了智能家电。在佛山,家电领域一直有着格兰士、科隆、美的这些老牌企业。有着先天优势的三水区,把海尔也列为了考虑的对象。

2006年,当地在做招商的产业分析时,就开始关注海尔,并一直反复追踪。尽管电器是一个传统产业,但是当地看中的是海尔的活力和文化。

另外,海尔也出于它的战略考虑,要建海尔华南基地,辐射东南亚。这个基地更多地是瞄准第三代智能家电。

三水借力的支点,不仅仅局限于汽车零配件和智能家电,光伏也正在成为他们最新的名片。

光伏异军突起

当海归派人物、无锡尚德电力董事长施正荣在美国纽交所引发了一轮光伏热潮时,广东的官员和企业家还在光伏是否是高污染产业的争议中徘徊。

“在做光伏的时候,大家有一种担忧。晶硅电池会不会污染很大,尤其是高能耗的炼硅。”吴成贵说。

事实上,在当地目前最大的光伏企业,广东爱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爱康太阳能)车间,更多的是高科技的设备和洁净化的生产。与很多光伏组件企业一样,当记者走进这家光伏企业车间时,除了佩戴专门的防尘衣帽、鞋套外,还要在强大的吹风机前进行除尘。同时,进入车间的每一位员工,同样也要换上专用的鞋子和外套。

爱康太阳能,2010年7月正式投产。目前年产能达到600兆瓦,是广东首家规模化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作为企业董事长的陈刚,当初之所以选择佛山三水也有一定的原因,在此处工作了20年的他,对三水甚是熟悉,但更重要的是,当地光伏产业是一片空白。“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他如此打趣自己。

与爱康太阳能一墙之隔,是一家在技术路线上以薄膜立命的企业。这是中国建筑材料集团(下称中建材)投资的一家企业,在三水投80亿兴建光电玻璃基地,着力发展太阳能薄膜技术。

不过,就在记者采访期间,这家企业尚未有新的动向。站在爱康太阳能二楼的过道上,顺着沈昱手指的方向,中建材的厂区一览无余。沈昱是爱康太阳能的战略规划经理,他与现今担任天华阳光CEO的张怡曾是同事,均擅长于财务管理和资本运作。

在中建材空旷的厂区内,几栋厂房整齐排列,只是厂区内鲜有车辆和行人。“他们还在等,相对于每台上亿元的设备而言,厂房值不了多少钱。”沈昱说。也许,在当下光伏市场整体遇冷的形势下,等待是最好的“过冬”方式。

虽然中建材厂区冷清,却并未阻挡其他光伏企业前来的热情。

不仅保威太阳能来了,有着央企背景的内蒙古神舟光伏公司也来了。2011年9月,神舟光伏把“金太阳”项目带到了三水。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屋顶光伏电站项目,是三水首个金太阳项目。据该项目负责人徐淑通介绍,其总装机容量2.5兆瓦,将与电网供电形成互补。11月18日,菲利斯这个原本在广州的太阳能企业,看重了这里的聚集优势,也举厂搬迁至三水工业园。

不过,面对园区土地日趋紧张问题。何顺荣说,未来要更重视引进优质项目,菲利斯的到来,有利于延长三水光伏产业链。而未来,他们还将在完善光伏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上下功夫。

在吴成贵看来,大批光伏企业聚集三水,对于处于危机状态的光伏产业而言,恰好是他们的一个重大机遇。他说:“面临危机,这个行业会洗牌,会去泡沫化。这样我们不会走人家的路,技术落后的企业,我们不可能再引进;同时,我们上的项目,会减少调整期。”

对于三水光伏产业的未来,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教授沈辉毫不讳言:“三水是广东光伏产业的希望。”

探寻新位置

随着原有落后产业的退出,以及汽配、光伏等新产业的兴起,如何找准三水工业园在整个珠三角地区的位置,成为了摆在当地官员面前的新问题。

何小玲表示,要想在佛山五区的汽配产业中脱颖而出,“三水的汽配产业将往附加值高的产业链上聚集”。针对三水的起步晚于南海、禅城、顺德等地的劣势,三水区则提出了“要错位,而不是竞争”的思路。

依靠周围的资源优势,吴成贵深信:“我们能够把汽配做得更好。”同时,佛山狮山做LED的新光源,与三水的太阳能产业完全可以联合发展,重合之后可以产生更大的价值。

在吴成贵看来,太阳能这个产业一定会用到家电上,找准结合点,产生效益。美的出了太阳能空调,既然美的能做,海尔也能做,智能的交通指挥系统跟太阳能结合。这样来看三水与周边区域进行融合,抱团发展的契合点还有很多。

目前,当地的这一思路已经得到了上级政府的首肯。而对于这种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做法,当地也在不断地向长三角学习。

同时,企业转型也是当地的一个抓手。当地的铝型材行业通过技术改造,能够生产太阳能设备边框;原有的设备生产企业,转型后可以生产太阳能设备;硅胶厂转型就可以生产太阳能设备背后的胶垫。

吴成贵称,下一步他们要把三水园区打造成一个国家级的专业性的高新开发区,而第一个就是要打造专业性的光伏高新区。他们将主要在应用上下功夫,未来他们想建中国第一个“光伏应用实验区”。

但是,要想实现太阳能的大规模应用,也并非易事。今年3月,神舟光伏决定进军广东,徐淑通受派遣到当地进行市场调研,就尝过闭门羹。“太阳能在广东仍不被重视,很多企业嫌麻烦,宁愿让屋顶空着,也不愿装上电池板。”徐淑通说。此外,修建光伏电站对建筑的面积、承重、楼龄有不少要求,合作伙伴不易找。

由于光伏应用与建筑结合之后,从设计、规划都会有一套新的标准,所以,三水也正在探索。当地之所以要尝试设立“光伏应用试验区”,正是基于光伏现在国家有很多的扶持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没有全部综合到一个地方来用,“光伏应用试验区”只是将这些政策融合到一起。通过示范应用,最后形成一个行业标准。

按照当地的计划,在未来5年园区白天电力的应用中,太阳能占到10%。目前,当地已经被列为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省市共建示范基地。他们将以此为基础,做全国光伏高新区,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升级。

除了做好规划之外,当地还要做好对环境的大提升。光伏行业的技术含量很高,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它需要用研发来支撑这个行业的发展,它对环境的配套要求相对于其他行业也比较高。

目前,三水正准备建立三水新城,其定位就是产业兴城,主要是为了支撑三水未来高端产业、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另外,当地的路网还要升级,提升整个交通的效率。路网的接通实际上是资源的接通,所以当地路网对接珠三角主干路网的工程,都在大力推进。

当地政府提出,坚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所以,在工业逐步有所起色之下,当地将会在环境美化上下功夫。吴成贵最后说:“我们要把河床变成美景,在这里建立一个真正的南国水都。”

针对汽配产业起步晚于佛山其他四区的实际情况,三水区提出了“要错位,而不是竞争”的思路。

如何战胜平庸

纵观佛山三水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三水将光伏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转变为了“新发优势”,从园区的前期规划、具体项目的招商到产业集群的建设、园区品牌的建设等方面走了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

首先,注重高起点规划,以打造专一化、专业化的光伏产业园区为目标。佛山三水将光伏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的主要抓手。

与国内其它地区发展光伏产业的思路不一样,在产业发展的初期佛山三水便制定了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借助高起点的规划来引导产业的发展。

此外,为了避免国内有些地区出现的光伏产业与其他产业混杂发展的局面,佛山三水以乐平镇为基地,打造专一化的光伏产业园区,为日后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光伏产业,佛山三水还专门成立了专业的管理队伍与招商队伍,通过园区的专业性运营,提高园区的管理效率。

其次,注重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相比于河北、江苏、浙江等地,广东发展光伏产业的时间相对较晚,单独依靠自身的滚动发展(如无锡引入无锡尚德这样的创业型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起点,浙江地区依靠本地的民营企业迅速进入产业链中下游环节等)难以实现快速的超越。

佛山三水依靠引进诸如中国建材、爱康、保威这样的大企业,一方面实现了产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中国建材的投资就包括了TCO导电薄膜的成套设备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高密度ITO靶材生产和薄膜太阳能生产线等三个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借助这些企业的品牌优势,也增强了园区的吸引力,加快了园区的产业集聚。

同时,注重产业的错位发展、高端发展,以应对区域之间的产业竞争。目前,我国的光伏产业园区数量众多,在产业布局上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如江苏省的光伏产业以晶硅电池片的生产为主,浙江省的光伏产业以光伏产品的组件加工为主,江西省、四川省等地的光伏产业则主要聚焦在上游多晶硅材料领域。

面对各地的产业布局,佛山三水选择了错位发展和高端发展的产业发展路线,以中游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为龙头,以下游系统应用及专用配套设备的制造为延伸,打造综合性的产业园区。其中,中游太阳能电池强调多类型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晶硅太阳能电池同步发展,下游突出为太阳能电池生产配套的专用设备的研发、制造和系统集成的特色。差异化的产业发展路线,有效避免了区域之间的直接竞争,弱化了佛山三水发展光伏产业较晚的劣势。此外,注重软实力的打造,充分发挥公共平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目前,三水已拥有佛山能源环境技术创新与育成专业中心、中国电子信息标准化技术协会薄膜太阳能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服务机构,还将依托三水凯盛光伏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建设光伏技术创新中心、信息服务中心、质量检验及认证中心、产品展示交易、技术成果转化等服务平台。

根据《三水光伏应用总体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今后5年中,三水还将建立1个国家级的建筑材料检测中心,2~3个省级光伏工程研发中心,持续完善服务平台的建设。

而且,注重园区品牌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了企业对园区的认同感。品牌是一个园区长远发展的隐形助推剂。

篇(8)

在我国大部分实体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都采用了新能源以及智能化技术手段来推进产业效能,改善行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在融合了智能科技手段后,国内变电站建设的质量与以往相比较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引入了光伏发电技术以后,借助光伏发电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的容量计算方式,能够助力我国变电站朝向集约型经济、环保能源供给产业的方向发展。

1 光伏发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系统容量计量方式概述

1.1 光伏发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

在各类型科技快速发展的氛围中,光伏发电技术涌现出来,借助光伏组件的合理布置,提升了我国变电站系统的运作效能。从理论上来看,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能量转换器是太阳能电池,又可称其为“光伏电池”。鉴于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是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而产生的光伏效应,在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过程中,无需燃料,也不污染环境,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从具体的技术理论内容来剖析,光伏电池是以半导体P-N结上接受太阳光照而产生的伏特效应为基础,进而直接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能量转换器。光伏发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由如下的几点内容来表述:首先,当太阳照射到半导体表面时,半导体内部的“N区”和“P区”中原子的价电子受到了太阳光子的强烈冲击,这样便可以通过光辐射来获取到能量;接下来,在能量的持续注入的情况下,脱离“共价键”的束缚从“价带”激发到“导带”,这样一来,便可以令半导体材料内部所产生的电子处于非平衡状态,这就促动光伏发电系统的运作,这便是光伏发电技术的基本原理。

1.2 光伏发电系统的容量计量方式研究

实质上,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智能化变电站需要在众多的光伏电池组的辅助下完成发电任务,诸多小的太阳能光伏电池便是电池组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将这些光伏电池以串联、并联的方式组合起来,进而形成光伏电池组的形式来为整个变电站系统输送电能。从具体的光伏发电系统的容量计算方式来看,需要凭借一些常用的公式来进行科学化的容量计量。其中,太阳电池组件的数量计算、光伏组件方阵布置的最小间距计算等数据的计量十分重要。

2 光伏发电技术在我国智能化变电站中的实际应用

光伏发电技术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的实际应用对于我国变电站的运营及其未来发展是极为有利的,鉴于光伏发电在其能源转换的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较低,而且,不会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质,这对于节约能源以及环境保护的意义重大。光伏发电系统所发电能可以被变电站内部负荷在短时间内消耗掉,因此可以说,通过光伏发电技术所得到的电力能源无需进行储存,便可以实现电能的“即发即用”效果,这样就可以降低电力负荷所占用电系统的压力,此外,如若变电站系统出现异常,还可以通过变电站自身的“黑启动”来恢复供电。从实践状况来看,光伏发电技术在我国诸多智能化变电站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2.1 光伏发电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具体应用状况

在考虑到光伏发电技术的成熟度及其可靠性等因素以后,依据光伏发电系统的运作特征,在实践过程中应用光伏发电技术。光伏发电组件与实体建筑物的结合方式较为特殊,需要调整变电站内光伏组件的安装方式来适应变电站的实际环境状况,进而令光伏发电技术的实践效能更好地激发出来,为我国智能化、集约型环保变电站的创建奠定基础。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有很多技术应用的细节需要格外注意,例如:为了合理地接受辐射的光能,则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在安装的过程中就需要与水平地面保持一定的夹角,这就需要进行科学化的地理纬度测算,进而得出最佳的数值,并对光伏组件的位置进行合理布置。此外,在光伏发电系统的正常运行过程中,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小用电系统的用电量占比,这也就相当于起到了系统节能、降低系统消耗的功用,而且,还能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使用效率。

2.2 光伏发电技术的实践效能研究

对于我国电力系统的运转而言,凭借光伏发电技术以及光伏发电系统来维系规模化的电力能源生产运作十分可行,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经济性与环保特性。光伏发电系统的创建是用以提升电力工业管理水平的前提条件,而且,在电力企业的长期工作中,电网环境的安全性是整个电力系统管理的重中之重,不断优化变电站光伏发电系统的总体性能对于电网的稳定、经济、环保运行较为重要。通过研究光伏发电系统的理论估算能量值等内容,能够了解到,科学化数据支持是光伏发电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最主要的参考依据,如若按照一定的执行标准来具体操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该技术应用的实效性。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光伏发电技术在我国智能化变电站系统中的应用状况较为良好,值得在不同规模的变电站内进行推广实施,为我国电力产业发展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光伏发电技术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的实际应用对于我国变电站的运营及其未来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因光伏发电在其能源转换的过程中不产生污染,这对于节约能源以及环境保护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光伏发电技术值得在电力产业内外进行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胡俊鹏,韩本帅,林泽源,邹振宇.光伏发电系统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规模研究[J].电气应用,2013,10(19):29-31.

[2]葛福余,赵云鹏,姜海波.光伏发电技术在海岛供电中的应用探讨[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1,02(02):11-13.

[3]郑永高,葛福余.光伏发电技术在海岛供电中的应用再探讨[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4,05(05):60-63.

篇(9)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落实项目建设进度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太阳能产业发展,充分认识光伏项目建设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切实把柴达木盆地光伏发电基地建设作为能源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32号)精神和国家能源局《战略新兴产业规划》中对新能源发展布局的要求,在月30日前,下大力气争取国家和省发改委对我州太阳能电站建设的大力支持,努力完成360兆瓦总装机容量的重要任务。州政府各相关部门要依照《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开展新能源资源详查等工作,落实“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建设进度。

二、密切配合,职责明确,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篇(10)

中图分类号:O4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的开发以及节约能源显得尤为重要。光伏能源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市场的应用进一步显现出来。在二十一世纪前半期光伏发电有可能超过核电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之一。目前很多国家的鼓励政策和法律已相继出台。

1、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存在的问题。

1.1 光伏产业在中国快速崛起,同时成为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最快的新兴产业。光伏产业是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能源产业,在短短的时间里,中国光伏产业从最初的高利润、低风险急转直下,成为“产能过剩”的产业,造成“过剩”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欧美国家提高贸易壁垒、减少光伏补贴。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光伏产业畸形的市场结构,其中国内市场发展缓慢是造成光伏产业发展危机的症结所在。

1.2 从经济效益看,光伏市场竞争力有限,但应用成本很高。对于集中式的大型光伏电站和分布式的屋顶电站来说,经济性是决定光伏项目建设最重要的因素。现阶段,较之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成本,生物质能发电是比较高的,风能发电成本已经很接近,核能发电的成本占有较高优势,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介于风能和生物质能之间,大型并网的太阳能发电成本在8-11元/瓦,相当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成本的2-4倍,风力发电的1.5倍。

1.3经过最近几年的爆发式增长,我国光伏产业已经跃升至全球最大光伏产业制造基地,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产能占到全球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产业发展初期大量进口多晶硅、单晶硅的情况完全改变,突破关键技术促进了产业的发展,生产设备大量依赖进口的情况也得到好转,中国成为全球光伏产能最大的国家之一。但中国光伏装机量增长非常缓慢,光伏产业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近几年来,即便是加快发展速度,国内每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也不足全球的十分之一。

1.4 光伏发电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份额低。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原煤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就维持在70%以上,其次是原油和天然气。虽然“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新能源的投资力度,但从能源结构看,新能源所占的比重并没有明显上升,2010年,新能源占全部能源生产的比重为9.4%,较2000年仅提高了1.5个百分点。整个新能源比重低,而光伏发电占能源生产的比重更低。国家能源局预计到2013年年底,全国发电总装机将达到12.35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2.78亿千瓦,增长约11.6%,占发电总装机比重为22.5%,比2012年年底提高0.8个百分点;并网风电装机7500万千瓦,增长约22.1%,占6.1%,提高0.7个百分点;核电装机1470万千瓦,增长约16.9%,占1.2%,提高0.1个百分点;并网太阳能装机1000万千瓦,增长200%,占0.8%,提高0.5个百分点。同时,火电装机占比将由2012年年底的71.5%下降到69.6%,下降约2个百分点。

2、我国光伏应用市场存在的障碍

2.1 缺乏与产业宏观政策相配套的地方性优惠措施

根据《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偏远无电地区的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按总投资的70%给予补助,其余资金由企业自筹。这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很多地区光伏企业而言,项目资金的筹措是面临的首要难题,资金不到位,项目就无从启动。

2.2光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金困难,人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内陆很多地区自然条件艰苦、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等客观原因,其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光伏高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特别是复合型创新人才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区光伏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光伏企业相比,内陆很多地区光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综合实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无论是从内陆很多地区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考虑,还是从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考虑,这些地区光伏企业无疑肩负着主力军的重任。

3、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发展前景

3.1 可持续发展。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及社会持续,即实现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资源的良性循环及人类社会的良性循环。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要想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者的良性循环,就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就要求保护环境、资源循坏利用从而提高人口综合素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统一是指,经济建设与控制人口、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类生活过得更加幸福、美好。 对立性在过去的“增长模式”下的工业经济中已暴露无遗。在传统发展模式的革新下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应对日益逼近的化石能源资源逐步走向枯竭,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不是光顾眼前利益无限制的开发自然资源。以满足未来的长远利益而是开发与保持自然资源并举。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使得发展与环境协调,只有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的状态才能维持使用资源,且可以持续不断的循环利用。

3.2光伏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就我国西部而言,开发起步晚,很多偏远的地区电网难以延生,至今还处于缺电的状态,但是荒漠、戈壁、荒滩等空闲地开发太阳能的资源市场比较广阔。我国有很多风力资源和太阳能资源都很好而常规能源相对缺乏的地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提供清洁、可靠的电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熟,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将会快速发展,在我国的电力结构中发挥重要替代能源的作用。

3.3中国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家战略既要借鉴西方国家发展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中国是世界太阳能市场的新兴力量,中国正成为世界光伏产品制造中心,中国将成为世界光伏技术研发中心这既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也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发展光伏产业是实现节能环保的重要举措,是建立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关键。我国的光伏发电应采取稳步发展的原则和策略,要有利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要有利于增强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就业,符合我国的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我国的西部开发战略。中国发展光伏产业要制定系列化的经济激励政策,包括税收、信贷和投资、价格、补贴和技术政策。具体建议,应建立光伏产业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基金,建立光伏经济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建立健全光伏技术的基本标准和规范,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光伏企业集团,广泛开展光伏技术的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应通过若干工程计划把光伏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落到实处。

结束语

篇(11)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市坚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立足市情实际,依托国家和省上布局的一批大型环保产业,特别是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系列工程,紧紧围绕能源、化工、机电、果品等领域产业,积极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装备制造等多类别的环保产业体系,为进一步促进节能减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截止年底,全市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有40余家,年实现产值约20亿元,其中年实现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0余家,从业人数达到8000余人。

二是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以彬长旬能源开发、礼泉县废旧资源再生、渭城区能化产业为载体的相关环保产业体系已初步构建,地区分布特色日益明显,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环保产业聚集效应将进一步凸显。

三是形成一批骨干企业。以环保装备和环保产品生产为主的风润新能源、彩虹光伏、绿源地热,以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彬长集团、星光养殖、清渭中水,以开展环保技术服务的203研究所等一批企、事业单位不断发展壮大,支撑和引领环保产业各领域加快发展。

四是部分领域基础较好。依托煤炭开发、煤电生产、水泥生产及农业生产等产业形成的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业快速发展,规模和技术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具备了一定市场竞争力,并促进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环保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内先进地区和部分兄弟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和诸多问题。

一是环保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全市环保产业从业单位中,绝大多数都是小型企业,缺乏大型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产业规模偏小。从业领域较为单一,大多数企业从事资源回收利用,涉及环境服务、环保产品生产、环保装备制造等领域较少。同时,绝大多数环保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足,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由先进技术向产业化生产转化的能力还不强,“产、学、研”脱节。

二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有针对性的环保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在资金、人才、服务、要素供给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够;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融资渠道不广,难以通过市场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三是市场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环境工程招投标、环境工程评估、环境工程监理、环境科研等配套服务方面主要依托西安和其它城市,环保设施专业化营运管理相对滞后。

(三)面临机遇

一是宏观形势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近年来,由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地球气候变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推行低碳经济,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环保产业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二是国家战略为环保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要求“开发和推广节能、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随着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公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为资源综合利用、洁净产品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我市环保产业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

三是转变发展方式为环保产业拓宽了发展空间。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有利于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循环型转变。

四是社会进步为环保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日趋完善和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逐年增加,环保产业将成为最具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以环保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服务业为重点,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培育环保产业市场,建立和完善环保产业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逐步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市场竞争力强的环保产业体系,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技术研发资金扶持力度,实施重大项目应用示范工程,促进产业发展。立足于省内外市场需求,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产业竞争力。

2、坚持龙头引领、产业集聚的原则。依托龙头企业,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延伸产业链,建设若干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促进相关环保产业向现有工业园区集聚,形成各类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3、坚持自主研发、引进合作的原则。倡导企业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相结合,加强与省内外研发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密切合作,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4、坚持创新机制、规范运营的原则。加快建立有偿机制,推进废物处理收费改革,探索建立环境价格交易市场。开展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扶持在线监测运营企业的发展,提高环保设施运营效率。

5、坚持生态保护、综合利用的原则。树立生态保护理念,坚持生态优化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环保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力争培育5家以上年产值超过15亿元的龙头企业,其中年产值超过30亿元的1家以上;有10家年产值在5—15亿元的骨干企业,有20家产值在0.5—5亿元的重点企业;并培育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打造一批“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

三、发展重点

(一)环保技术推广应用

1、低碳节能技术。在全市各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大力推广太阳能供热、照明的产品和技术,使太阳能利用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太阳能、LED光源、节水(含雨水)设施、节能墙材、低排量汽车、地源热泵等节能产品应用为主要内容,建设一批环保节能示范小区、酒店、商厦、办公楼、工厂、学校、街道等。

2、生态环保技术。开发和引进适合中小城镇、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和农村的分散式污水处理、高效人工湿地、人工生态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的设备和技术;大力推广兴平市星光养殖场的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及沼液处理技术;推广淳化县润镇中学“生态校园”沼气应用模式;开展渭河电厂等煤电企业脱硫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推广水煤浆、粉煤等高效节能燃烧先进技术和产品;开展冀东、声威等水泥生产企业余热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做好兴化集团氨法脱硫技术的试点和推广工作。

3、环保产品应用。鼓励辖区企业积极取得生态产品、节能产品、有机食品等相关资质认证,引导广大群众和企事业单位优先采购和使用获得环保资质认证的产品。

(二)环保产品生产

1、污染防治设备。依托泾渭新区、沣渭新区、高新区和各工业园区,借助西安和科技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环保企业和先进技术,重点发展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和工业废气治理、机动车尾气检测和净化、固体废物处置、环境监控仪器仪表、应急处置与防护物品等设备制造产业。

2、新型环保材料。依托长庆石化、蓝德环保等企业,研究开发和生产新型载体填料、絮凝剂、吸附剂等水污染防治新材料,开发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生物除臭剂、燃油增效净化剂等,开发噪声振动控制新材料和新技术,形成初具规模的新型环境污染控制材料生产能力。

3、节能和清洁生产装备。鼓励发展大型国产化洁净、可再生能源装备设备,加快CFC(破坏大气臭氧层的氯氟烃)替代产品、低噪声设备和各种低排放、低公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快工业设备的节能减排改造,积极研发节能电机、锅炉、风机、压缩机、内燃机、变压器、调速器等。大力推广洁净燃烧技术,发展高效洁净催化燃烧和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电除尘器、电袋复合高效除尘器、高温高滤速袋式除尘器及袋式除尘器高效清灰技术。依托我市多晶硅、光伏玻璃、风力发电机组等龙头产品,大力发展我市太阳能光伏和风能设备制造产业,打造我市可再生能源设备产业链。

(三)资源综合利用

1、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石油炼制过程中的火炬气、酸性气体等废气回收和综合利用。重点发展从冶炼渣、矿山尾矿、粉煤灰等回收有价金属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附加值。依托彬长旬能化基地,发展煤矸石发电和综合处置技术,发展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新型墙体材料项目。发展造纸、食品、印染、化工、纺织等行业废液的资源化利用,重点回收可利用资源。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扩大再生水的应用,加快实施地热采暖废水回注地下和再利用工程,大力推进矿井水资源化利用。

2、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废旧资源加工利用的产业化,培育再生资源集散加工基地。重点支持废旧产品的循环利用,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向规模化发展,提高废旧资源循环利用程度,构建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实施绿色再制造和回收利用工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循环体系。以省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为依托,建设营运好礼泉资源再生产业园,重点推进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塑料、废纸、包装物、废弃木制品、废弃油品回收利用的产业化进程。

3、城镇垃圾及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城镇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大力推广垃圾焚烧发电、堆肥等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建筑垃圾的重复使用、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利用。加快发展秸秆、果木枝条、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等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重点在沼气、建筑墙材、生物油脂、有机肥料、秸秆炭化等产品生产方面有所突破,加快建设市污泥集中综合利用项目、礼泉县生物质能发电、富亿农金土三十万吨生物有机肥等项目,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生物质能产业化。

同时,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保护。以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和生活污水、垃圾、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发建设运行成本低廉、管理简便的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通过不同类型的典型工程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的进程。以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资源开发的生态恢复、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为重点,加大生态功能区保护、流域治理、植被恢复、生态恢复与土地复垦、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支撑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力度。

(四)环保服务

依托西咸科技力量优势,加快建立社会化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交流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支持核工业203所、中医学院、环境监测站、环保协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单位及中省驻咸机构开展环保服务,培育一批中小型环保服务企业,努力提高全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监理、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科技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重点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应用服务、环境工程承包服务,以及污染治理设施和自动连续监测运营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培育集科研、融资、设计、制造、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专业环境工程公司。

四、产业布局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实施我市“1352”环保产业振兴计划,促进环保产业集聚发展。即:围绕一个发展目标,构筑三个产业基地,打造五大产业链,实现两大突破。

(一)围绕一个发展目标

做大做强我市环保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构建三大产业基地

1、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处置产业基地。以礼泉县资源再生产业园为载体,实施一批危险固体废物、电子废物、废旧轮胎、废弃油品、废旧车辆等综合处理处置项目,以及重金属吸附材料、生物质能发电、生物有机肥等项目,总投资约40.5亿元。

2、能源化工环保产业基地。以彬县循环经济产业园为载体,实施煤矸石发电、煤层气开发利用、煤电企业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化工废物无害化处理、清洁能源和环保新材料的生产和应用等项目,总投资约32亿元。

3、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基地。以沣渭新区和泾渭新区为载体,主要包括多晶硅原材料、硅材料加工,光伏玻璃、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以及上下游相关延伸产品生产,总投资约78.5亿元。

(三)打造五大产业链

1、废水处理产业链:以市区各污水处理厂、中水净化厂为基础,做好对各县及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放废水的深度处理回用;加快建设污泥集中综合利用项目,对污水处理厂和工业企业废水处理站产生的污泥进行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鼓励本地企业生产污水处理添加剂、处理设备、生物菌苗等。

2、生物质能产业链:以农村秸秆和养殖废物综合利用、沼气生态应用等项目为基础,加快建设生物质能发电、生物有机肥生产等项目,积极引进专业化处理技术,对全市秸秆、果木枝条、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等有机废物进行综合利用。

3、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产业链:以多晶硅、光伏玻璃、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等龙头产品为基础,延伸发展我市太阳能光伏和风能设备制造产业,构筑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产业链。

4、能源化工废物及余能资源化利用产业链:以煤电企业的脱硫石膏、粉煤灰以及拆迁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为基础,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以彬长矿区的煤矸石发电和煤层气综合开发、煤矿疏干水综合利用以及大型水泥企业的余热发电为基础,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不断延伸我市能源化工废物及余能资源化利用产业链。

5、环保服务产业链:以我市现有科研院所、相关协会、专业公司为基础,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监理、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科技、环境信息、项目融资、环境工程以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营等为主要内容,构筑专业化、市场化、多层次的环保产业一条龙服务体系。

(四)实现两大突破

1、实现全市环保产业由分散到集聚,由小规模、低层次到不断做大做强;

2、力争全市环保产业有若干领域或产业链进入全省和全国先进行列,并具有重大示范效应。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环保局定期组织,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中小企业局、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及县市区参与的市环保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主要负责开展政策调研、组织技术推广、开展交流合作和有关咨询;指导环保产业相关政策的实施;建立我市环保产业专家库,组织专家评审,并对中省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项目予以支持;组织全市环保产业发展工作的宣传、培训等。环保产业发展中有关重大问题,由市政府协调解决。

(二)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已出台的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或摊销等优惠政策,营造和巩固我市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允许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以特许经营权等为标的进行抵押贷款。为环保产业项目做好用地保障,环保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确有困难的可申请减免缴纳土地使用税。进一步落实好脱硫电价、垃圾生物质能发电政策。及时制订环保产业鼓励投资指导目录,做好项目包装和储备,推进环保产业聚集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