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食品卫生学意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83-01
化学课堂中精彩的实验演示,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教师可以从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着手,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了解怎样合理设计实验,如何正确使用化学仪器等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品质。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如何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品质。
一、以演示实验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思维的缜密性是指思维细致谨慎,考虑问题周全,逻辑性强。缜密的思维品质关乎学生学习化学时潜力的发挥,并能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学科,对化学充满了好奇,特别表现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教师的每个动作都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关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在实验教学时,教师规范、缜密的实验操作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教师为什么要如此操作,从而培养其缜密的思维。
例如,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演示实验中,教师应注意以下细节:桌面的实验物品应摆放整齐;在取用固体时将试管倾斜,把盛有碳酸钠粉末的药匙小心送至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起来;使用后应立即将药匙擦干净等。这些细微的动作,看似简单,却为学生化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跨出了第一步。
二、以演示实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集中表现在智力活动中能深入思考问题。思维的深刻性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和探究非常重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要让学生学会从表象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和核心,为达到此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演示这一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许会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在上课时对演示的实验充满兴趣,但仅仅是一种好奇的心理,而并没有深刻地思考实验的过程和现象。这时,教师有必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等进行思考,让学生善于提问,学会深刻地思考和理解问题。
例如,在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会产生这样的实验现象:过量的镁条在集气瓶中燃烧,集气瓶充满白烟,冷却后,瓶壁及瓶底附有一层厚厚的白色粉末状物质,瓶壁(金属镁燃烧时碰到的瓶壁处)及瓶底有黑色物质。
在教学中,许多学生都是被耀眼的白光吸引,却忽略了化学现象:集气瓶充满白烟,未见黄色物质,冷却后,瓶壁及瓶底附有一层厚厚的白色粉末状物质。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引导。
师:瓶中的白色粉末状物质是什么?
生A:不知道。
师:那我们首先来分析下这个过程会发生什么反应。
生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镁和氮气、氧气、二氧化碳都能反应,但由于空气中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所以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主要为:
2Mg+O22MgO
3Mg+N2Mg3N2
师:那我们只要知道这两种物质是什么颜色的,就知道瓶中的白色粉末状物质是什么了。
生C:因为镁和氮气生成的氮化镁是黄色的,实验中未见黄色物质,因此白色粉末状物质是MgO。
通过这一过程,在实验表象的基础上,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让学生在演示实验之后深入地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对学生化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三、以演示实验培养思维的质疑性
思维的质疑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问题和质疑的程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学生“循规蹈矩”,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多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形成思维的惰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地失去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质疑性至关重要。要达到此目标,关键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演示这一手段,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在“Na2CO3和NaHCO3分别与盐酸反应”实验中,我设计了如下操作: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gNa2CO3和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只试管口,将气球内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倒入试管中,观察现象。
一、高度重视卫生防疫和食品安全工作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关系到学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们一定要树立“健康第一、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切实做好学校食堂流行病、传染病防控工作。近年来,在区卫生、教育部门和各学校共同努力下,我区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学校卫生安全意识显著增强,学校卫生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学校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卫生法制意识有所增强,等等。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学校未能把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摆上位置,错误地认为抓教学是硬任务,而学校卫生安全工作则是软任务,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表现为相关制度流于形式,管理松驰。有些学校甚至把学校食堂当成“摇钱树”、“聚宝盆”,把后勤社会化作为创收的手段,存在“以包代管”现象。事实一再告诉我们,学校卫生安全工作马虎不得,麻痹不得。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一定要牢固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安全至上”的思想,充分认识到做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对广大师生高度负责、对教育事业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杜绝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二、强化管理,保证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一要强化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管理。要认真落实学校食堂卫生许可证制度,各级各类学校食堂必须持卫生许可证方可营业,食堂从业人员必须持健康证、培训合格证上岗;
要加强学校食堂环境管理,彻底整治食堂内外环境,灭鼠、灭蝇并消除其孳生条件要;
严把食品及原料的采购关,严禁购买无厂名、无产地、无检疫证,价格明显偏低的产品,从源头上保证学校食品卫生安全;
要加强学生生活饮用水设施及水源管理,各学校购买的纯净水,其生产厂家必须是经卫生监督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验合格的企业,否则不能购买给学生饮用,防止水污染造成疫病传播。各学校要明确校长负总责,加强食品卫生安全过程管理,切实落实各项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二要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教育部门要与卫生局密切配合,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研究制订并不断完善学校群体性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应急预案要具有可操作性,预案的内容和工作要求要宣传到每一个责任人,并组织进行必要的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立即启动,有效实施。
三要强化监督,着力消除学校食品卫生安全隐患。各学校要明确专人负责食品卫生安全的日常检查与管理。卫生及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巡查,要把日常巡查与突击检查,明查与暗访结合起来,以便及时发现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与隐患。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由卫生监督部门提出整改要求和意见,明确整改时间,并跟踪督改,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不留死角、不留隐患。对以各种借口拒不整改的学校,要追究学校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三、加强预防监督,严格学校管理
卫生、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找到辖区各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学校和广大师生的公共卫生和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广大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卫生部门要加强学校内的安全、卫生宣传,将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教育贯穿于日常的健康教育中;
要结合季节性、突发性的传染病的预防工作,由学校安排必要课时,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区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要紧密配合,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各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和教职工定期健康体检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救护措施,切断传染病在校内的传播途径。一旦学校发生传染病流行,必须立即向卫生疾病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167-02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诗歌,作为一种具有最高艺术性的文体,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特点,指导学生充分挖掘和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就能使学生通过学习从知识到思想都能得到质的升华,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意境是诗歌的生命。所谓诗的意境,就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而创造出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神形兼备,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境界。由此可见,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
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中,教师如果抛开意境而孤立地跟学生讲解诗意,不引导学生深入体味意境,学生是绝难理解诗歌的内涵和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美妙的意境呢?
一、引导学生窥探诗中景物,进而体味景中深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其目的不在于描绘景物本身,而在于把作家自己的情感体验寄托于景物描绘中。因此,要将学生引入意境,就要从窥探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入手,进而体味暗含于景物中的诗人情感。
如王维的《山居秋眠》一诗,诗人描绘了一幅静谧、清幽、空灵的山野美景,展现于读者眼前的是一幅闲情淡雅的画面:幽幽清泉、渔歌浣女;青松明月、翠竹绿荷。如此优美的景物描写,内在里却要表达的是诗人对自然山水的无限热爱和欣然归往的执着情怀,同时也展现了有与无、空与灵的佛理禅机。再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诗人深情地描绘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优美山村图,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山村敦厚、纯朴的民风的喜爱之情。每一首诗的景都是为情而造景,因而我们必须引导学生透过景物的表面去探寻诗人内在的情感。
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翅膀,返还诗人原作之境
思想感情是诗人写诗的内在动力,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均融入其中。教师要想指导学生找到诗人感情的源头,摸准诗人感情的脉搏,领会诗歌意境,就得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再次回到诗人创作诗歌的情景之中,想象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情绪、身世等,才能同诗人同喜同悲、同歌同叹。比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杜甫当时的写作背景,再让学生明白杜甫“致君尧舜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博大志向和一生不得志的残酷现实,这时再来理解“屋漏偏遇连阴雨”的凄惨景象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唱就不难了,进而再指导学生领会杜甫身处困境却仍能高歌一曲的博大襟怀。同时,借助想象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领略杜甫当时凄风苦雨之下的瑟缩和痛苦。这样,学生也就真正地把握住了这首诗的趣味。
三、指导学生紧扣诗眼,品无穷韵味
诗眼是诗歌意境的焦点,是诗歌的灵魂和统帅,是诗人感情的燃烧点。抓住了诗眼就可以窥视中心要旨,统领全诗,使诗歌的外部结构交织缝合,内部涵蕴脉络贯通。
一首诗往往借助一些关键字词来呈现诗眼,进而透露诗旨。诗人通过这些关键字词展现出优美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并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脍炙人口、无穷韵味的原因皆出于“绿”字。“绿”是一种色彩,作者把它动态化了,把本身无色的春风形象化、生动化了,让人想到春风像是一支绿色彩笔,到了哪里就把哪里染绿,到了哪里就带给哪里勃勃生机。
四、指导学生感悟言外之意,捕获象外之象
意境深邃的诗篇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你慢慢咀嚼,细细赏玩,就能穿透诗人所描绘的物象之外去领略别样的情趣。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诗句。开始看时,似乎意味平平。再品:我看山,山观我,我与山融为一体,不知是山欣赏我的放达,还是我看中山的独立?这样便领略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情与景深深地交织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再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文字上看是写诗人在东篱之下采摘,抬起头来不经意间望见了南山。细细斟酌,你会从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诗句中感悟到深远的意蕴:“菊”是孤、傲高洁的象征,反映了诗人的洁身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南山是纯真自然的象征,表现了诗人“性本爱丘山”的心性。诗人在采摘时,忽然发现了自己与、与南山的本性是多么的相似,因而借助“菊”、“南山”这样特定的意象,我们能深刻领悟陶潜的自然率真与不恋荣利的高尚情操。这就是他内在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意”了。
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在他们面前再现诗中描绘的各种艺术形象,使他们直接受到诗人感情的熏陶与感染,从而认识诗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并学会领悟其深蕴,这是诗歌教学的关键。诗歌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这一艺术境界的过程。只有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并加强悟性训练,才能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E时代,孩子面临的是一个传媒十分发达的时代,各种信息通过报刊、网络等传媒纷至沓来,经典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经典根植孩子的心中,让名著的精髓流淌于每个孩子的心间?我思考,我实践――阅读从点滴做起,在零星的“微阅读”中激发阅读期待,以少数经典阅读带动海量经典阅读,从而提高阅读品质。
一、微内容:给予选择的自由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经典,让学生在自由选择的同时了解经典、亲近经典。
1.品绘本,唤醒期待。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阅读短小的经典之作,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读绘本《爱心树》,引导学生赏析图画,诵读表现父母爱的语句,父母的爱震撼了学生,学生带着强烈的阅读期待走进阅读,再读《爱的教育》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学生由感动而生敬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对阅读产生了渴望,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阅读中。
2.非经典,疏而不堵。
小学生喜欢漫画、卡通,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奇幻、怪诞的特点为学生撑开一方想象的天空。从读时尚书籍开始,和他们聊《哈利・波特》的看点,谈读《樱桃小丸子》的收获,在交流中开阔阅读视野,将魔幻、卡通和经典阅读相结合,引导学生读林海音的《窃读记》,莫言的《童年读书》,学生逐步产生“读”的欲望。
3.读博文,延伸欲望。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让阅读变得越来越便捷。我们可以从优秀的博客、微博等交流平台中获取更多的资源,利用网络读书、读报,边写边发文章,满足当前阅读期待的同时,又让学生在快捷的阅读中产生新的期待。
二、微时空:关注阅读的环境
读书经济学的特点是以简驭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创设阅读的生态环境,在零星的时间、随意的地点引导学生畅游经典的绿园。
1.随时阅读,培养习惯。
教师要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点滴的阅读中归位自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
教师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要少一些灌输和强迫性的指令。鼓励家长和孩子利用茶余饭后、睡前等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阅读经典。在教学中,选择晨会课、班会课、周末等边角时间,教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捕捉信息,利用课前、课后的零星时间让学生阅读名篇名段,随时交流,日积月累,在相互交流中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
2.随处阅读,增加积累。
语文学习,阅读量至关重要,靠某一天或者某一个月甚至某一年的读书是不能形成大量积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要培养学生手不离书的习惯,鼓励学生随地随处读书:可在图书馆,E环境,也可在花前柳下,校园廊道,随意的地点想读就读。
三、微体验:形成阅读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我们要善于将学生“微阅读”的即时兴趣转换成恒定的阅读动力。
1.体验,从自我走向独特。
经典感悟具有恒久的魅力,要让学生入乎其中,由感而悟,情从心生。“微阅读”是自主化的阅读。对文本的理解可因人而异,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鼓励个性化阅读,呵护那份向学的心――可以感受生活、品味人生,可以是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可以是师生间的交流。如:读《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冒险经历,观察父母在这次冒险活动中的反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自我走向独特,这种体验促使学生主动地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心理。
2.体验,从个性化走向多元。
教师要敏锐地洞察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风格,引导学生与生活经验对话,在静态的文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进体验从个性化走向多元。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文本的魅力,需要我们引领学生透过“文字”看“风景”,对那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经典之作,要教会学生借助想象,将语言还原成画面,逐步进入文中,步入情境,使学生产生心灵共振、情感共鸣。随时关注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品味遣词造句的精妙,透过“文本”悟“真情”。如:在读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时,关注学生形成的积极的个性化阅读心理,不着痕迹地保护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由;对《哈利・波特》有的读到的是友情,有的读到的是智慧,有的读到的是正义……这些不同的体验是个体阅读成长的必经之路。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和多元性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生命成长本质。
3.体验,从阅读走向生活。
学生有自己的“语文生活圈子”与表达形式,包括课外“闲书”的阅读、上网、博客、QQ交流等,通过“微阅读”,在经典阅读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开掘一条通道,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精神的成长。
四、微活动:享受阅读的情趣
北师大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说:“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所谓‘建构’,强调的是累积的过程,不是某个人的一次性的决定。”建构经典是亲近经典的有效路径,让学生与课外阅读“零距离”接触,在活动中构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1.微型活动,营造读书氛围。
读读画画,小学生喜欢“涂鸦”,可让学生画出所读的故事情节;读读演演,小学生有的表现欲望强,可将读物改编成课本剧等让学生表演;读读讲讲,讲故事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经常组织学生开“故事会”、进行演讲比赛、写读书日记、做读书卡片等,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引领学生走进书的世界。
2.微型交流,分享阅读乐趣。
将班级读书会融入阅读指导,可以是文学导读、阅读指导、阅读欣赏等。学生自由地阅读,及时分享,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掌握学生的阅读量和读书情况,师生共同分享阅读乐趣。
3.微型评价,延伸阅读期待。
微评价内容“短”,不超过150字,主要对经典阅读进行介绍或评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文字、图片、绘画等来介绍自己的阅读感受,让学生体验成功。
(1)评价中感悟主题。如:《马提与祖父》是以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为主旨的,在师生共读评价时,针对“生命教育”的主题,把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师生交流、讨论。
一、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强调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真实性,因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活动,课堂上的活动尽管有时是预设的课堂情境,但是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情况,不能是教师想当然的、虚拟的设计。比如在实现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时,教师讲到同学们之间要互帮互助,互相学习,那么在课堂上就应该创造这样的学习氛围,而不是只关心自己喜欢的学生,而忽视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有时在课堂上教师分组讨论,有的学生就是没有人理,也没有发言的机会,我想这样的课堂氛围,无论教师说的多好,还是会有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愉快地学”,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实践中,片面地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片面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都不能真正塑造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只有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在学生的现实遭遇中,在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才真正蕴藏着宝贵的教育时机。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课堂内容的生活性,不能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而大谈什么大道理,比如课程标准中要求课程内容“能初步分辨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在课堂中教师讲解诚实,完全可以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诚实的问题进行真诚的沟通,比如自己的作业是否能够自己独立完成,是否又抄作业的现象,一堂课如果能够解决一个学生中存在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自省,这才是为了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师的教学永远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目的,而不是什么课堂教学评比,什么知识的掌握的情况。
二、师生对话的平等性
课程实施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不是教师单向的灌输,它是两个以上平等主体的语言交流活动。“真正决定一种交谈是否是对话的,是一种民主的意见,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共生和共存,致力于和睦相处和共同创造的精神的意识,这是一种对话意识”。[4]要形成对话意识,关键在于教育者观念的转变。教师不能总以师者的姿态,对学生耳提面命,在对话中,学生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灌输的对象。总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必须尊重教育对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给他们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个体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自我完善。
品德与生活课程实验十年来,还有很多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的问,学生满堂的答,很少有学生的问,教师的答。教师的问,也很少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多是学生不加思考,就可以随口回答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依然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的地位并没有从课堂形式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好像是活动课了,学生可以回答问题了,不是满堂灌了,其实学生根本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学生没有自主思考问题,提问问题的自由。课堂上的问,课堂上的答,全都控制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学生没有思考的自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不是对等的。
三、课程实施的生活性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无道德的生活世界,却不能设想一个无生活的道德世界。”[5]无论是道德还是德育,都是为人的生活而存在的。除此以外再无其他意义。德育就是为了一个人德性的养成,德性本质上是一种“获得性品质”,是在实践中作为人的具体存在形态――人格的表征。是德育在生活侧面的一种对人性的观照。德性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绵延,才能保持其以人格为特质的稳定特性。德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才能启发学生德性的生成。否则,离开生活世界的德育注定是失败的。
学生进入学校,长期习惯于老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文化氛围,久而久之成为天经地义的道理,学生认同自己被动的角色和客体的地位,因而也就容易在一部分学生身上失去了主体性。在课程实施的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要培养学生主体性,一方面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有课堂的自,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独立地表现自己,创造情景,让学生体验主体角色;另一方面,学生在课程教育实践中,亲身体验,学会自主地进行思想信息的沟通,相互交流学习体会,相互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展示自己,识别别人。这实际上是一次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好机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少年,只要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
品德与生活这门活动型综合课,要求培养学生彼此互动的能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没有真正给学生留有思考和讨论问题空间,学生只是把教师留的问题,挑一个人出来回答一下就可以了。
教育是否能够真实地促进每个学生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不在于使用何种教学模式,而是取决于教师是否真正把握了课程的任务和目标,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专业素质。无论在何种模式中,具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优秀教师的教育行为都有高度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季湄译.蒙泰梭利幼儿教育手册[M],台湾,桂冠出版社,1994:7.
[3] 康德.西方哲学原著选集[Z](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317.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mainly application on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ethod in Food Hygiene and safety course. In the light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food hygiene and safety specialty, which was constructed from several major factors including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methods. Student-centered and learning-centred studying method were emphasizes on. It was valued to establish the main position of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cultivat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self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build up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 a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and promoting common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teaching mode wa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Food Hygiene and safety;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ethod; Construction
食品卫生与安全是目前国内外极为重视的一门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社会和谐发展。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与普及食品卫生与安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常见预防控制措施、有机结合理论和实验,就能有效判断和应对生活中出现的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为将来从事食品生产卫生控制及食品安全的检测工作奠定基础。该课程的普及教育与国民健康密切相关。而实践中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乐观,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并没有提升到一定的高度,频频出现为应试而学习、为任务而教育的现象,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没有很好吸引和打动学生,该课的重要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也没有很好的普及和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来。当然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等大环境,但学校和教师也负有重要责任。据调查,多数高校食品卫生与安全课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淡化学,教学方法单一老套,甚至于把“教和学”当成任务一样的对待[1]。所以要提高食品卫生与安全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革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模式。
1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来源
从17世纪初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始萌芽,到赫尔巴特建构于心理学上的教育学学科建制,“课堂、教师、教材”的传统教育学“三中心”的教育理念确立[2]。1958 年,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哈佛教育学院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199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心理学科、教育学科的诞生使高等教育领域开始重视“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指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不在“教”,而在“学”。“以学生为中心”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因此,学校要从“课堂、教师、教材”老三中心,向“学生、学习、学习过程”“新三中心”转变,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乎大学办学的核心理念、大学精神与文化以及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应引起我们的重视[4]。
2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2.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有兴趣才会有热情,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领会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团队意识和民主意识,从而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
2.2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个互相变换的过程,教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全新体验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难度更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们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去不断学习和进步。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教师不再掌控教学内容和过分地突出自己的专业能力,而是通过“导入有趣的案例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利用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采用欣赏性的的教学语言,创造出最佳课堂气氛”等手段来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2.3 有利于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传统客观范式下的课堂,知识有时成为了支配师生思想与行为的工具,知识之外的情感等因素可能被忽略了。而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通过相互交流而产生的情感,它包含教学性的知识交流与社会性的情感沟通,从而构建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李培根院士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并非弱化教师的作用而否定他们在执行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恰恰相反,这种教育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要求教师更具爱心,教育活动更具艺术性[4]。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首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教学观念,具有创造性教学的意识,要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和有效学习,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这才是和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系[5]。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构建出良好的师生关系[6]。让老师以德服人,从而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和传承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3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案
3.1 正确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理念
要正确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就要调整并处理好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要做到:理解学生,而不是误解学生;尊重学生,而不是轻视学生;服务学生,而不是利用学生;启迪学生,而不是蒙蔽学生;激励学生,而不是压制学生,就可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7]。
3.2 系统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的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既要对学生进行基础专业知识和行业法律法规的教育,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食品卫生与安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我们把社会热点与我们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安排食品卫生检测实验和案例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生活化的案例,以讨论的形式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增加课外知识的延伸,从而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教学过程中除了重点章节在课堂讲授,其余部分章节采用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指导学习方法,注意学生所学知识的反复巩固,既抓好平时教学,又要重视单元复习及总复习。另外,做作业是系统学习的重要内容与环节,它对于巩固和消化课堂成果,培养和锻炼学习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非常重要。例如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给学生空间探索、怀疑和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这样就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一定要摆脱我们传统的那种枯燥无味的作业模式。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利用多媒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注重启发式、参入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倡导案例式、PBL教学;结合食品安全事件,开展形象化教学,提高学习兴趣;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发自主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题,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安排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3 科学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评估系统
“以学生为中心”的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考核,应当改变传统的“一场闭卷考试定成绩”的做法,做到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体现考核主体的多元性、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分别从学习生活过程、成绩和互动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核。
学习和生活过程考核环节:包括出勤情况、作业完成、课堂提问、研讨发言、实践、参观、阶段考核、期末考试等,侧重评价学习态度、方法,知识理解、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思维。
成绩考核: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平时成绩占20~30%,理论考试占70~8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题型比例:主观题为30~40%,客观题为60~70%,要一定的开放题比例;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共同构成课程成绩。
互动评价考核:首先自评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进行评价,及时自我评价,接受教师个性化辅导,分析学习状态,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然后民主测评由学委、课代表和宿舍长负责,根据学生平时在生活中、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课堂表现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也可通过不断访谈、结合教学督导、校院二级领导、同行听课反馈及学生网上评教情况,及时反思教学,不断改进。
3.4 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环境
“以学生为中心”的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教师与学生,学校的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共同努力和配合。高校领导应当从人力和财力上大力支持教师进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改革学籍管理、考试制度、奖励制度等,及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避免不理解、不支持的现象,后勤总务部门应当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添置设备,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建立一套服务学生学习的全方位支持系统,让学生可以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8]。
【参考文献】
[1]邢增銮.“以学生为中心”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52).
[2]朱欣.“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历史审视与价值定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2,4 (6).
[3]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9).
[4]李培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11:Z(2)8-9.
[5]王耀帅,张建斌,张树剑,等.以学生为中心的针灸医籍选教学模式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6,35(4):26-2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068-01
在目前的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探究意识较为淡薄,学习活动中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且思维的角度单一,思考的范围狭隘,在诠释问题上常常缺乏思想性和独立见解,思维的表达也欠流畅与完整。面对这样的现状,政治课教学如何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情感体验,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的深广度,促进学生良好思维的发展,成为政治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高二的政治课教学中,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引跑人”,把课堂作为主阵地,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学习。
一、利用经典诗文,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是培养探究意识的基础
在新教材中有不少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诗词短文,这些都是编者围绕教材主题精心设置的。利用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思想政治课的基础知识,感受文化真谛,领悟做人道理,延伸思维触角,培养思维品质。其中,笔者重点利用了教材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言、诗词来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高二《生活与哲学》教材中有许多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如“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塞翁失马”、“刻舟求剑”、“郑人买履”、“邯郸学步”、“拔苗助长”等,这些故事都包含着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哲学道理。教师可以把这些故事作为“探究路径”,请同学“讲一讲”“议一议”:这些故事中包含哪些哲学道理?这些哲理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有什么关系?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沉浸在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深切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学生愿学、乐学。实践证明,经常采用这种办法,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让哲学思维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人生将会更美好、更精彩。
二、办好“时事小论坛”,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是培养探究意识的关键
在教学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交流与表达能力,对于促进其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大胆交流,善于表达。我在每节课教学开始之初,设计了“时事小论坛”活动。此活动要求学生于课前搜集好近期发生的时事要闻,在课堂上向师生汇报,同时对时事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一活动在促进学生关注时事新闻,关心社会问题,拓展视野的同时,更多地能促使学生必须敢于开口评说,善于交流与表达,这大大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卓有成效的。
三、紧密联系现实,发展思维的逻辑性,是培养探究意识的核心
教学情景体验活动的创设是多样性的,可以有识图辨析,有真实的案例分析,也可以有辩论活动或虚拟的情境分析等,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用学科思想去观察、感知、思辨呈现的各类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全面、更严谨、更有穿透力。例如,在理解“怎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一内容时,我们把近期发生在身边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起来”的真实案例提供给学生思辨,学生对此现实问题的产生倍感困惑,思想激烈碰撞,全班分成两派,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正方观点: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扶老人天经地义。
反方观点:那些老人把好心当做驴肝肺,不该扶。
有了争论和自我判断,他们纷纷以已知的法律知识和现有的道德标准进行分析与判断,教师适时点拨与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
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当然要扶,但是也要讲究方法,懂得一定的医疗知识。卫生部专门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见到老人摔倒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如果老人意识不清,在场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这也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这种教学活动的展开与学生的思维紧密结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当然,这种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做到事与理、材料与观点的有机结合,这样教学的内在逻辑性就得到了保证,否则,其德育效果会适得其反。
【关键词】学校食堂; 食品卫生; 管理现状; 策略
随着中小学后勤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经过工作人员的努力,学校食堂在饭菜质量、食品卫生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仍然有少数中小学校对学校食品重视不够,管理不够严格,甚至有些学校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学校食堂的特殊性和消费者的特殊性,在食堂监管方面存在问题,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食源性疾病,甚至出现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这不仅危害了处在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经济损失,并且在社会上会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所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执行《食品安全法》时,应高度重视中小学食堂的卫生状况,加强对中小学食堂的管理,层层把关,坚决控制学校食品事故发生,确保中小学学生的饮食安全。
1.中小学食堂食品卫生的管理现状
1. 1劣质的食材和原料的使用。在农作物的培植过程中,一些农民由于缺乏文化知识,未能掌握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致使农产品中残留农药量和化肥量增高,食堂在制作食品过程中未能去除有毒有害部分,致使有毒有害成分残留在食品中。有些时候,食堂承包者追求经济利益,使用了劣质的食材,如采购一些来源不明的禽畜产品、腐烂蔬菜。
1. 2食堂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的烹饪知识。大多数人认为在食堂做菜,不需要有什么技术,只要会做就行,在文化知识和烹调知识上十分欠缺,甚至有些食堂使用发芽土豆、有毒蘑菇,导致学生食物中毒事件频发。而为了在色、香、味上吸引学生,食堂工作人员经常在食品中放入食品添加剂,烹饪油炸食品时为节约成本,经常使用多次使用的食用油甚至地沟油。此外,由于食堂工作人员食品加工方法不当,会破坏食品中的营养和微量元素。学生由于长期食用这样的食品,不但得不到所需的营养,还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1. 3食堂管理秩序混乱,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某些学校食堂为了节省资金,未能对消毒设施、冷冻设施等设备进行硬件投资,缺乏基本的硬件设备。有的学校食堂冷藏设施老化、损坏,未能达到食品保鲜温度,食堂管理人员未及时发现并维修,致使食品中细菌滋生引起变质,从而使食用者出现食物中毒。
2.中小学食堂的管理策略
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挑选优质食品原材料,改进烹饪技术,加强食堂日常管理,具体来说,改善中小学食堂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
2. 1严格控制食品原材料,提高食堂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食堂内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原材料主要是有毒的动植物类、农药超标的蔬菜、国家禁止使用或限量使用的添加剂、超过保质期或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原材料。在日常工作中,要自觉抵制不合格的食品原材料,培养员工鉴别原材料的能力和水平,对供货商的情况进行了解,强化食品原材料索证索票,仓库管理人员应加强对食品日常储存工作的管理。与此同时,通过培训等手段,积极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其烹饪水平,加强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卫生管理,对食堂员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注重营养的需求和食品的搭配均衡,让中小学生和教职工在食堂“吃安全饭,用营养餐”。
2. 2强化食具、容器的消毒,加强对食堂的监控。食堂是一个人员出入繁多且流动性大的地方,所以为防止病从口入,对餐具、容器应进行彻底消毒。除此之外,学校食堂为加强自身管理,应严格把关,从细节处消除隐患,在分管领带的带领下,各部门发挥其相应的工作职能,做到各司其职,层层分工,在日常工作中多交流,多培训,疑似食物中毒等事件出现时,对突发事件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将饮食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分工明确。
2. 3严格控制食堂承包问题。食堂承包者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食堂食品的质量。所以,在进行竞标时,学校应对承包者的职业道德、从业经验等方面有充分的认识,要求承包者具备一定的食品加工、食品卫生和食堂管理等知识,在日常管理当中,在保证食堂饭菜安全的前提下,也要重视食品的种类、花色等,做到食品色、香、味俱全,营养均衡,与此同时,不能为了赚取利润,忽视对食堂的综合管理,要根据中小学生成长发育的特征,制定出合理的菜谱,以满足学生的营养需求。
3.结语
中小学食堂是中小学生和教职工用餐的主要场所,所以,其日常管理十分重要。在日常工作中,应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加强自身管理水平。只要食堂管理人员引起重视,挑选合格原材料,按质按量进行食品的制作。广大师生一定能够吃到安全的食品,营养的饭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136-02
一、引言
英国的“Pusztai大鼠事件”、美国的“班蝶事件”、加拿大的“超级杂草事件”、墨西哥的“玉米事件”、我国的“Bt棉事件”、“雀巢咖啡事件”等事件的发生使得消费者对食品是否安全产生了广泛的抵触与疑虑心理,有的国家的消费者甚至对食品的管理水平产生了质疑。随着这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例如地沟油、苏丹红、皮鞋牛奶、问题油条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使得消费者对社会的整体食品安全信任度下降。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该专业的实训课改一直存在很大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必须对该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整体的优化。
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实训改革的必要性
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专业。食品的营养与卫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的事件经常被媒体曝光,苏丹红、地沟油、三鹿奶粉、瘦肉精、禽流感、老鼠肉做的羊肉串、皮革牛奶、纸箱子肉馅做的包子等,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对国计民生、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影响。预防医学本科中,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课程主要包含着食品营养、食品卫生与人体健康科学等课程。该课程不仅与医学基础、微生物学相关,更与食品科学、农业科学、食品生产等密切相关。可见,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科学性、应用性,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联系,在促进人民体质健康、防治疾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对营养与食品安全课程的实训进行改革,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营养与食品安全专业人才,应对营养与食品安全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三、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陈旧。目前,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十分陈旧,但是教学的课时较少,很多学校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计划将实训的部分删减。目前,大部分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中只为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安排了36学时,很多教师都无法按时完成教学内容。另外,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无法与不断变化的居民膳食指南、食品安全法中的内容相适应。这也就使得很多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中,该课程结束后学生对其留下的印象较少,这也反映出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这种现状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只是为了能够及格、拿到学分而进行这门课程的学习,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2.缺乏对学生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比较重视知识的讲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目前,很多高校的该专业中基本都是理论讲授,对于实践环节的教学十分缺乏,使得学生学完之后不能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实际做出指导,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连最基本的营养食品都无法编制;还有的学生学了食品卫生学,但是对食物中毒缺乏必要预见与判断。
3.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落后。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基本是一支粉笔讲到底,一块黑板讲到底,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学过程就是照本宣科,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学生。教师作为知识与课程的传授者,应该将教材中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学生作为课程的接受者,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滞后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法,更削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对于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很难涉及,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
4.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单一。目前,各高校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的教学中的考核基本采取的是一次性、闭卷、笔试的形式。而考试的内容上则比较注重对理论基础知识的考核,对学生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核并不重视。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根本就不注重平时的学习,只是在考试前才临时突击学习,临时抱佛脚,不注重知识积累、知识运用。还有的学生只重视考试成绩,只关心自己能否考试及格,并不关心自己学习这门课程能否在实际中进行运用。
四、优化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改革的策略
1.实行分层递进式实训体系。一直以来,高校的实训课程就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完成的,缺乏系统性、独立性、完整性。这一局面必须彻底打破,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实训课程。因此,在该课程的改革中可以通过分层递进式的方式进行实践。在第一阶段,可以让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尽快掌握集体营养状况的检查能力和评价方法,主要训练学生能够掌握各种门诊的检测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向居民进行营养知识的宣传,并指导居民如何才能实现膳食营养。在第二阶段,可以对学生实行单项实训。即开设实验室营养配餐基本操作和技能,对学生实行各单项实训技能的联系,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的膳食营养需求配制出不同的营养餐食谱。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医院的营养科进行简析,并要求学生能掌握一些典型病例的营养治疗方案。第三阶段是综合实训阶段,要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实训在校内外进行多项营养学综合技能训练。例如:营养治疗流程、营养代谢等实训。
2.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为了进一步适应本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各相关高校应及时转变观念,立足本校的实际,在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同时可以选聘一些优秀的教师到本校进行实训指导,以此来大大改善本校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促进本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还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选派教师到食品企业、社区、养老院、宾馆、饭店、幼儿园等单位进行专业技能的实习,掌握最真实的实践经验和资料。这些措施能够使高校的实训课程摒弃纸上谈兵的状态,能够切实将实训课程落到实处,使师生时刻处于实战状态。
3.加强实训基地的拓展。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制约高校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更是制约高校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各高校由于资金、场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训基地的建设一直不尽如人意。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在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的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这是培养我国现代化实用型建设人才的关键。例如:在校内,可以建立营养实训室、营养配餐室、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将大大满足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训实验教学任务。在校外,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连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与当地的医院营养科、卫生监督所、集团企业、学校、社区、幼儿园等单位联系建立自己的专业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提供条件。这种岗位与教学的无缝对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技能、综合素养,更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4.完善实训考评体系。目前,各高校对实训的考核与评价主要是以实训单位写总结、写鉴定、教师打分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些方式的局限性与弊端并不能真正彰显出实训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实训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评价。可以将实训考评分为专业应用能力的考核、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核两部分。考核的方式也可以是笔试、口试、现场答辩、实训单位现场测试等方式,关键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相互促进的、相互补充的,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这些方法,给教学增添一定的活力。据相关统计数据资料显示,有的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上增加一些课时,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下,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按照实际情况通过案例分析法要求学生通过实例掌握具体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以某一实例为导线,引发学生探究的学习欲望。如:教师可以对阜阳农村大头娃娃现象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善与食疗方案,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总结。实践表明,学生对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欢迎,课堂表现非常积极,很快就将案例中缺乏蛋白质的原因、主要症状、防治的措施等进行了分析。面对新颖的实训课堂,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可以一鼓作气,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更大案例的分析,例如:对于食物中毒类型与调查处理的方法等。总之,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的实训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更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水平与能力。因此,面对这门具有较强的专业综合性、实用性的课程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耦合,改变观念进行实训课程的改革,为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殷建忠,陆林,吴少雄,等.云南省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人才现状与需求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9,(06).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知识信息,是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有意识的对学员传授的各种素材和有用信息。教学内容的设置和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只有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不断适应教学目标的提高,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对高校教学的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营养、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科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员获取本课程基础知识和技能,重点训练学员发现和处理常见营养与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与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要求必须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学员对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本文探讨和总结本科室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如何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以促进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
一、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不断充实课程知识信息量
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应该合理,信息量要充足,知识点要求能系统的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全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个部分,前者应包括营养学基础、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合理膳食、营养状况评价、特殊营养保障、营养与疾病6大内容,涵盖营养学学科领域的各主要分支和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普通人群营养学框架之上,着重强调了高原、寒冷、湿热、低照度、电子对抗、航天、航海等特殊作业条件下的营养保障,以及野外供膳、营养教育等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合理。食品卫生学部分主要介绍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和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应包括食品污染、各类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与处理、食品法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中常见化学毒物和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检测等。我们在保证以上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特别对重大活动或战时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卫生的快速检验方法与制式装备等内容做了详细论述,进一步充实了课程的知识信息量。
二、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保证教学水平先进性的前提和保障。教员在教学工作中,应及时把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成果引入教学,体现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和新理念教学。要密切关注本学科发展动态,紧扣社会发展需要,注重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各章节原则上安排在本领域具有一定研究优势和背景的教员授课,保证其教学内容与科研方向的一致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应尽力追踪国际研究前沿,及时总结和撰写本学科相关热点领域的进展综述和研发动态,并实时将本科室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进行必要的介绍,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例如在营养学基础部分,对近期研究热点植物化学物及其生物学效应,特别是其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活性及机制,我们做了最新综述和讲解;在特殊人群营养部分对高寒、湿热、低照度等特殊作业人员营养保障问题做了最新国内外研究概述;同时注重对本学科在相关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介绍,将本室长期从事的科研及取得的优秀成果恰当地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如脂肪酸与乳腺癌、牛磺酸与视觉保护、植物化学物的生物学效应、特殊环境(高原低氧、低照度作业等)下的营养保障措施等。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教学的先进性,也增强了教学的特色性。
三、合理优化重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重视优化组合,各知识点要顺序展开,符合学员的学习规律,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但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内容的框架体系,首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重组。如在讲授各种营养素的内容时,对于教材中的营养素代谢内容可以舍去,因为学员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已经学习,而有关营养素摄入量标准的内容又可以并入到后面专门讲授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这一节当中。其次是要正确处理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新内容的关系,在注重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的前提下,也要兼顾前沿性,充分反映当代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教与学关系,运用启发式课堂教学,形成有利于培养学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同时坚持发挥教员作为课程教学主讲人的作用,要求教员从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通过合理编排和生动讲解,启迪学员的思维,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教学内容要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与日常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与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容易引起学员的关注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种种事例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活泼,竭力避免“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力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着重于启发式教学。在每章节授课前应设置“导课”环节,以近期热点问题或生活中鲜明的事例为引线,引发学员对本次课程内容的关注和相关问题的思考;在讲授各知识点过程中尽量引导学员发现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以现实存在的问题为主,不设标准答案,鼓励学员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例如,在讲蛋白质含量测定时,我们以三鹿奶粉掺假三聚氰胺事件为案例进行讲解,让学员来分析讨论这种化工试剂为何添加进了奶粉里?传统的凯式定氮法检测蛋白质含量的弊端在哪里?现实中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在讲授各类食物营养价值时,抛出曾经叫嚣一时的“牛奶有毒”、“红薯排毒”、“绿豆治病”论等,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和判断,批判盲从和无主见,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和争论,引导学员课下查阅相关文献和报道,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并提出合理的证据支持,教员只作为其中平等一员参与讨论,不做是非判断,引导学员学会辩证的、批判的思考问题,能够从正反两面看问题,对同一事物能够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避免片面的、极端的思维观。在学习平衡膳食内容时,要求学员在课外时间开展实践应用,在周围同学中开展平衡膳食的健康宣教活动和膳食营养调查工作。这些措施都很大程度的促进了学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向萍, 李革, 杨德海, 等. 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9): 947-948.
[2]杨立军. 从十大名校看美国式精英教育[M].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7: 3; 33.
[3]贾建丽. 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模式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0(2): 102-105.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60-01
"微型生活化活动"是指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背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的不拘形式、不强调活动规模、灵活适时的实践活动。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思品课程标准》也指出:思品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
因此,在小学思品教学实践中,通过创设微型生活化活动,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化活动中得到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不失是提升思品课教学实效的一剂良药。
1 以"生活化活动"导入,为思品课热身
学生的道德情感不是受教师之令而启动的,只有置身于一定的情境,受到来自外部信息的刺激,通过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才能孕育出道德情感的生长点。上课伊始,教师精心创设"生活化活动",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我们的学校》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情况,课前,我带领学生开展"小眼睛看校园"活动。从进入学校大门时宽敞气派、鲜花烂漫的成长广场,到水花飞舞、鱼儿欢游的喷水池,到造型别致、古朴典雅的指示路牌……平时,司空见惯的一草一木在孩子们的眼中顿时鲜亮起来,"我们的校园真美呀!"孩子们由衷赞叹,爱校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学《逛商场》前,带领学生走上街头,用小型摄像机、手机记录步行街、商场内的购物情景,学生在感受购物情境的同时,为课堂交流积累素材,为上课做好了充分准备。
2 以"生活化活动"支撑,为思品课添彩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熏陶。
2.1 合作探究活动,升华认知。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多选取些有意义的合作探究活动,往往能吸引学生,变枯燥为生动,变空洞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在教学《不说话的朋友》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了"为公共设施朋友安个家"的活动。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分发事先准备好的部分公共设施图片:垃圾桶、公共座椅、路灯、游览车、游船、公用电话亭、警示牌、凉亭、人民公园设计草图……造型新颖、色彩明亮的公用设施及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公园设计草图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同学们,你们想当一回小设计师吗?""想--" "老师希望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为公园增设公共设施,好吗?""好!"孩子们兴味盎然。当一幅幅设计草图展示出来后,我们惊奇发现:孩子们创意无限!"在湖面上建造一座九曲桥"。"在大门远处见一座健身活动中心、残疾人车租借处,方便老年人及残疾人"。"公园内应增加公共厕所。"……孩子们将自己生活中的多样积累全都运用到了自己的设计创作之中,同时,有效地合作探究也让孩子们体会到:公用设施是国家财产,它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我们应该爱护他们,珍惜他们。
2.2 情境化活动,激感。情景生活化活动具有真实性、感染性,它把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丰富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可根据教材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创设模拟生活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成为感受、体验生活的主人,不断地感受体验快乐。 一位老师在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时,设计了"帮老师选空调"活动,甚是巧妙。学生与老师一起,模拟进行市场调查、比较、筛选、选购商品,使学生在各类空调商品的详细比较中,从商品性能、价格、环保、能效、品牌、自主力等方面,做好参谋。通过体验教学,学生明白:自己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愿意去实践、愿意努力,积极参与,你一定能成为一名能干的人。
2.3 讨论辨析活动,促进明理。展开辩论赛,能使学生客观地分析两难问题,让学生在思辩中接受新知、明白道理、探索道德理想。讲《我爱学习》一课,问学生们为什么从小要爱学习呢?一名学生说"为了长大能挣很多的钱",对于这种回答教师不要轻易作出评价表明态度,让学生辩论发表见解,结果一部分赞同,一部分表示反对,意见发生很大分歧。教师鼓励谈真实想法,经过激烈的辩论,最后在老师的指点下达成共识:多挣钱没有什么不对,要看怎样挣钱,如何使用挣来的钱。通过自己努力掌握本领,付出辛苦劳动,用聪明才智挣多多的钱,为人民做贡献,这是一件好事。
2.4 角色扮演活动,体验导行。角色扮演活动,表演无论作为表演者,观察者,都会卷入到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这样的活动,既能活跃课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道德直觉能力,为导行作铺垫。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孝敬父母》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体验活动:"我来当妈妈"。先让学生将六七斤的书包挂在胸前。模拟十月怀胎的妈妈,学生按主持人口令:蹲下洗衣服、穿鞋,弯腰从冰箱里拿物品……之后,不失时机采访:"做妈妈的感觉如何?""很辛苦、很累!""我们做几分钟就很辛苦、很累,那我们的妈妈十月怀胎的滋味又如何?我们体谅过妈妈吗?"通过感悟、体验,学生真切了解了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关爱,真正理解了父母的艰辛。可见,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才能真正提升思品教学的实效。
3 以"生活化活动"延伸,为思品课收官
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仅靠课堂40分钟说教是不够的,而是要长期地、经常不断地、多方位地进行教育。在教学《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后,我们引导学生开展了以"远离纸巾,重拾手帕"为主题的队会活动。会上,队员们经过精心策划,通过演相声、读佳作、唱童谣、吟诗歌、跳手绢舞等丰富的形式,了解使用纸巾的危害,感受手帕的妙处,领略手帕文化的独特魅力,活动结束后,队员们发出倡议:"一次性纸巾代替了手帕的存在。它不仅造成森林毁坏,而且因生产排放的污水使江河湖泊受到严重污染。让我们从使用手帕开始,让手帕代替纸巾,让节俭代替浪费!"活动的影响是深远的,意义不言而喻。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而我们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德育同样是死德育"。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善于通过创设和开展"微型生活化活动",提升思品课教学实效,使我们的思品课堂向着生活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方向开拓创新,焕发出永恒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吴志魁.学校德育应关注几个育人环境.班主任之友.2002.05 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