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现代物流业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4-02-05 14:44: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现代物流业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现代物流业发展

篇(1)

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思考的一种战略措施。它是集现代运输、信息网络、仓储管理、营销策划等诸多业务、技术门类于一体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管理科学。我国由于长期重生产轻流通,所以物流研究滞后,现在我国很多物流企业还没有实现网上作业,仍采用最原始的信息传递和控制方法,信息主要是建立在书面基础上,因而信息滞后、失真、现代化程度不高,而现代物流的特点是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

一、信息网络时代现代物流的特点

我们知道,传统的商品流通,是由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四种构成的。而现代物流是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将商流与资金流转化为信息流,通过在线方式进行运货。因此,现代物流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它的最重要特点就是信息化。综合来说,现代物流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物流信息化:主要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

物流网络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制造商以及顾客之间的联系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另一方面是指企业内部组织的网络化和企业之间的网络化。

物流智能化:物流作业过程中大量的运筹和决策,都需要借助于智能化专家系统才能解决,在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物流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物流自动化: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机电一体化,如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储系统、自动识别系统等。

二、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

我国物流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总的来看,我国物流业的问题主要有:

(一)成本高

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按世界银行的估算为16.7%.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层出不穷,但水平比较低,不仅提供的服务单一,而且地域分割严重,即便是中外运这样的大公司也是各省分开管理的,没有形成社会化。导致中国物流企业成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培育的环境,大多数企业没有物流观念,它们重视质量重视销售,却忽视了在物流上节约成本,创造价值。在中国物流单项成本并不高,如单个的仓储,单个的运输,有的成本甚至比国外还低,但由于没有信息化的调度,造成物流时间过长,持有成本陡增,中国的物流问题主要在仓储这一块,商品流通的一半时间压在了仓储上。而我国物流的落后也已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把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来的制约因素,不少跨国公司把制造基地建在中国,很大程度上是看重了中国低廉的成本,可是现在他们发现,高昂的物流成本却几乎抵消了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打破物流瓶颈,降低物流成本,是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关键因素。

(二)网络化水平低

一方面,中国流通企业的电子商务仍然属于“一家一户”封闭运行的电子商务信息,没有形成信息资源共享,像封闭的信息孤岛,无法形成产业的网络平台,与世界一流流通企业的差距仍然很大。另一方面,我国缺乏贯穿制造商、零售商、客户之间的信息平台,造成整个产业链过长,跨国公司不能在信息平台上与客户直接沟通,导致物流的效率十分低下。

目前我国出现了很多物流公司,但普遍规模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其“专业化、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

三、改变我国物流业现状的主要对策

(一)树立现代物流经营理念

首先要增强现代物流企业的市场意识。必须摒弃过去那种闭关经营的官商作风,以用户需求为己任,紧贴市场,确立国有物流企业的市场定位,根据需求并结合自身的基础对企业进行资产、人员、业务的重组,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服务系统。其次,要增强现代物流业的开放意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加强国际物流合作,积极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经验。

(二)加强科技知识含量,培育新的核心能力

强化企业内部互联网的构建。国有物流企业可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和实际状况,设计和实施企业内部互联网方案,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进行企业内外、信息沟通和管理,集约地实现物流功能,缩小与世界先进物流企业的差距企业内部互联网主要是提供市场营销功能、项目、管理功能、客户服务与支持功能二能够帮助客户服务与支持部门共享客户的反馈信息,创造一个相应的支撑系统。

随着网络、自动化等技术的发展及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物流技术现代化越来越重要,企业内联网、外联网的出现,不仅形成了网络交易,而且使企业的内部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也都基于网络。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为企业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网络时代,企业是否能够缩短向顾客提品和服务的时间,是能否取得全面竞争优势的关键。网上联系也是企业得到顾客需求信息不可或缺的渠道。互联网为全球企业供应链提高运作效率、扩大商业机会和加强企业间协作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手段-电子商务平台。如果企业能在很好地规划运作内部资源的同时,整合其所具有的外部资源,如供应商、、承运商等,将提高其生产、采购及交货计划的准确性,从而能在快速应对市场的同时,提高对客户销售及服务承诺的准确性与实时性。

世界500强企业之中,60%一70%的企业建立了以第三方物流为基础的信息网络系统,我国物流企业从总体上与外资企业在电子商务水平上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三)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建立具有创新机制的企业文化

国有物流企业向现代化物流提升转型的成败,物流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物流管理者必须对每一个物流环节都有足够的了解;不仅是运输专家,还应熟知财务、市场营销和采购等工作环节,必须具备对物流诸环节进行协调的能力。现代物流更加要求物流管理者具有创新意识,包括知识创新和服务创新,用创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保证顾客服务在本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利用创新来产生良好的用人机制,保障国有物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树立现代管理新理念

随着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运行,尤其是大型制造企业的运行所必需的业务和技术的广度不断扩大,同时知识的快速更新又使得这些业务和技术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相关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篇(2)

现代物流(Logistics)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实质流动、实质存储、信息流通和管理协调。现代物流业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细化演进的必然结果,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它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一个新兴产业体系。相关研究表明,现代物流业不仅降低加工成本,而且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吴敬琏,2005),它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升有很高的相关性。大力推进上海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回顾

1、规模继续扩大

2006年,全市货物运输总量7.26亿吨,同比增长5.6%;港口货物吞吐量5.37亿吨,同比增长21.3%,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首位;集装箱吞吐量2171.9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0.1%;航空货邮量252.73万吨,同比增长14.0%。

2、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

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已经建成近40万平方米标准化物流仓储设施,承担了全国60%的医药物流和全市75%以上的连锁超市配送物流业务;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实施“区港联动”,在海关完善监管工作的同时,做好配套服务,显著提高货物流转和通关效率;洋山保税港区实施集装箱装卸、运输全程信息化管理,为提高集装箱中转能力奠定基础。目前已有13个航运、物流、加工项目和55家商贸型企业入驻;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同步进行,货物集散能力不断增强,信息平台建设已经启动。

3、物流基地与产业基地开始形成联动发展机制

上海化工区学习借鉴世界级大型化工园区的成功经验,从化工企业集群的物流需求特点出发,实施“物流传输一体化”,积极引进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码头、管网、储罐、铁路、仓库等物流设施进行集中投资建设和统一经营管理,构建起对外交换和内部循环相协调的物流体系。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为化工生产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经营业绩呈现稳步上升的良好发展势头。

4、第三方物流服务水平和能力提高

在为外商投资制造业或商贸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过程中,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注重供应链管理和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安吉天地物流整合汽车生产零部件入厂、售后和进出口等供应链管理环节,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汽车物流供应商,整车物流服务占国内市场约35%;北芳物流已经承接了30多家全球企业的物流项目业务,在提供较高效率物流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不断提高自身供应链物流服务水平,也增强了客户竞争力。如为菲利浦亚明照明公司节约物流成本30%。佳吉快运依托品牌输出管理,已建立覆盖全国9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的服务网络,每月承接100万票业务,2006年营业收入将接近12亿元,2007年第三次被评为中国物流百强企业。

二、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分析

1、有利因素

(1)经济实力雄厚,现代物流需求巨大。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96.97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按常住人口和当年汇率折算的上海人均生产总值,1990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1995年跃上2000美元台阶,1999年再上3000美元新台阶,至2006年实现历史性跨越,达到7189美元,相当于世界中等国家的水平。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江三角洲”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06%、人口占全国1%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同时,上海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06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997.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1.1倍,平均每年增长1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05.35亿元,比2000年增长86.9%,平均每年增长11%。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0.9∶48.5∶50.6,第三产业比重已连续8年保持在50%以上。上海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将创造出巨大的对现代物流的需求,直接推动现代物流快速发展。

(2)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上海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物阜民丰的江浙两省,北临长江入海口,正好位于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枢纽。上海基础设施完善,已经形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交通基础设施,使得全世界50%左右的人口可以在5小时之内到达。

(3)拥有大量的素质较高、成本较低的综合人力资源。上海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上海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18.1%,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6.7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24.8%,提高1个百分点。2006年,上海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高考录取率81.7%。另外,中高端物流管理人才也占有较高的比例。

(4)上海市政府和多个管理部门联合推进,为上海现代物流业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上海市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以市政府文件的形式(沪府发[2007]17号,2007年4月27日),下发至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对“十一五”期间的上海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作了全面部署,指明了方向。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支持市经委委托复旦大学上海物流发展研究院首次组织高层物流管理人员赴日本、新加坡开展专题学习考察,了解国际现代物流先进管理理念,推进了物流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市发展改革委已组织完成制定《上海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市建设交通委、市经委、市交通局和市公安局结合实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整治“客车载货”行为,进一步分析城市配送物流需求,研究完善管理措施。市财税局研究制定完善《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积极推荐第二批税收试点物流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上海海关大力推动上海“大口岸、大通关、大平台、大物流”建设,营造高效率口岸通关环境。同时,继续支持区港联动试点,推动保税区功能转型和保税物流业发展。

2、不利因素

(1)规模偏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大型跨国公司成为大多数生产经营企业发展的方向,而生产经营的国际化则要求物流商拥有全球化的运作网络为其提供物流支持。目前上海的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不能提供这方面的支持,而且企业规模越小,运营成本往往就越高,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和长远发展。

(2)物流成本较高。企业物流成本由运营成本、库存资金成本、资本成本和分摊的管理费用四部分组成。据调查,上海制造企业物流成本中库存资金成本和物流管理费用占比分别达到25%以上,总体上说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较大,占压资金较多。另外,物流企业中还普遍存在着重复征税的现象。

(3)推动信息化、标准化的步伐缓慢。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第一要素。上海物流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的差距,最大的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网络技术落后;二是服务理念太差。这几年,信息网络技术普遍受到重视,企业物流信息平台推进速度较快,社会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也在规划建设,已涌现了一批优秀案例,但由于主观认识差异与实际困难(如缺乏资金等),这项工作差距很大,需要有一个过程才能解决。标准化对物流业的发展生命攸关,没有标准化,物流全过程与供应链全过程将无法进行,将加大物流运作成本,而使现代物流失去意义。

三、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策略建议

1、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以港口、机场设施为核心,公路、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依托,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一是推进洋山深水港区二期及后续工程、浦东机场扩建工程、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浦东铁路二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长江隧桥工程、内河航道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铁、河、海、空相衔接的多式联运发展。二是进一步扩展和强化港口、航空运输网络,开辟新的航线,完善国际与国内、干线与支线之间的衔接,不断提高国际中转物流能力和水平。三是根据长三角地区港口建设规划,同步设计和建设多式联运系统,重点推进水水中转、水铁中转。四是完善相关物流节点的配套功能,有效发挥上海机场、港口、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网等交通设施的辐射作用。

2、积极培育物流主体

推动上海物流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整合运输、仓储、配送、货代、批发、零售以及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资源,促进相关行业物流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还应积极整合各种资源,争取早日成为上市公司。一是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积极吸引国内外物流企业特别是总部型物流企业落户上海。二是支持物流企业开展业务流程、服务模式、应用技术集成创新,进一步扩大物流市场规模、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逐步建立海外营销渠道。三是形成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努力使上海成为中外物流企业的总部集聚地和系统集成营运中心。

3、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上海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控制存货,提高效率,物流成本将有明显的下降空间。上海部分流通企业的配送中心经过升级改造,已经拥有先进的仓储设施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支撑业务发展、具有先进水平的物流配送网络。上海医药物流中心自2月份试运营以来,已承担上医股份70亿元药品销售的物流业务,预计全年药品库存占用资金可下降33%。可的供应链管理中心通过精益物流管理,加强成本控制,物流配送成本比同行低30%,订单满足率达到98%,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联华超市配送中心发挥现代物流设施的功效,库存商品资金下降45%,商品损耗率从万分之三降到万分之零点一六。通过物流管理降低成本,加快周转,将进一步提升上海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

4、提高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加强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基础应用,推进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一是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深化上海电子口岸建设,规范物流各环节公共信息交换标准,建立以公共信息交换系统为核心,具有供应链管理、业务协同和专业化服务等功能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动与国内外物流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物流发展提供服务。二是不断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先进物流信息系统和装备设施的广泛应用,鼓励企业运用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电子订货系统(EOS)等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自动立体化仓库(ASW)、自动导向车(AGV)、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装备技术,进一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三是积极组织相关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中介组织进行产学研合作,参与物流前沿技术研制和开发,使上海成为物流信息技术的研发高地。

5、加大物流标准化工作力度

以物流信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为切入点,参照国际通行标准,集中精力研究制定一批对上海物流产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有重大影响的物流标准。一是积极参与相关物流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宣传推广,争取先试先行。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已积极参与制定《物流中心作业通用规范》、《物流中心分类与基本要求》、《物流服务合同准则》、《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规范》等4个国家标准。安吉天地制定的汽车仓储、运输和装卸等作业标准已成为全国行业标准。二是在本市重点物流园区和骨干物流企业启动一批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重点推动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建设,不断提高上海物流标准化的水平。三是建设物流标准信息库,推进物流标准咨询、实施及认证等配套服务工作,适应物流企业的标准化服务需求。

6、加快长三角物流联动发展

充分发挥长三角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协调建立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联动机制,促进长三角物流联动发展。一是加强物流规划的协调和配合,整合长三角区域内物流资源,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以苏通大桥竣工为契机,在包括整个苏北地区在内的长三角区域合理布局物流设施,努力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二是不断推进长三角港口间及相关领域的物流标准化建设,并争取若干条件成熟的行业标准在长三角地区先行先试。三是以上海电子商务口岸为依托,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对接,逐步向物流商务服务延伸,推进以“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为主要内容的区域通关模式改革,实现长三角口岸通关便利化。

【参考文献】

[1]韦恒、熊健:物流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黄中鼎:现代物流管理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4]陈信康:上海世博经济研究专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吴彬、孙会良:物流学基础[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6]龙江、朱海燕.城市物流系统规划与建设[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篇(3)

现代物流(Logistics)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实质流动、实质存储、信息流通和管理协调。现代物流业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细化演进的必然结果,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它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一个新兴产业体系。相关研究表明,现代物流业不仅降低加工成本,而且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吴敬琏,2005),它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升有很高的相关性。大力推进上海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回顾

1、规模继续扩大

2006年,全市货物运输总量7.26亿吨,同比增长5.6%;港口货物吞吐量5.37亿吨,同比增长21.3%,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首位;集装箱吞吐量2171.9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0.1%;航空货邮量252.73万吨,同比增长14.0%。

2、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

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已经建成近40万平方米标准化物流仓储设施,承担了全国60%的医药物流和全市75%以上的连锁超市配送物流业务;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实施“区港联动”,在海关完善监管工作的同时,做好配套服务,显著提高货物流转和通关效率;洋山保税港区实施集装箱装卸、运输全程信息化管理,为提高集装箱中转能力奠定基础。目前已有13个航运、物流、加工项目和55家商贸型企业入驻;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同步进行,货物集散能力不断增强,信息平台建设已经启动。

3、物流基地与产业基地开始形成联动发展机制

上海化工区学习借鉴世界级大型化工园区的成功经验,从化工企业集群的物流需求特点出发,实施“物流传输一体化”,积极引进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码头、管网、储罐、铁路、仓库等物流设施进行集中投资建设和统一经营管理,构建起对外交换和内部循环相协调的物流体系。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为化工生产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经营业绩呈现稳步上升的良好发展势头。

4、第三方物流服务水平和能力提高

在为外商投资制造业或商贸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过程中,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注重供应链管理和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安吉天地物流整合汽车生产零部件入厂、售后和进出口等供应链管理环节,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汽车物流供应商,整车物流服务占国内市场约35%;北芳物流已经承接了30多家全球企业的物流项目业务,在提供较高效率物流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不断提高自身供应链物流服务水平,也增强了客户竞争力。如为菲利浦亚明照明公司节约物流成本30%。佳吉快运依托品牌输出管理,已建立覆盖全国9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的服务网络,每月承接100万票业务,2006年营业收入将接近12亿元,2007年第三次被评为中国物流百强企业。

二、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分析

1、有利因素

(1)经济实力雄厚,现代物流需求巨大。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96.97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按常住人口和当年汇率折算的上海人均生产总值,1990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1995年跃上2000美元台阶,1999年再上3000美元新台阶,至2006年实现历史性跨越,达到7189美元,相当于世界中等国家的水平。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江三角洲”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06%、人口占全国1%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同时,上海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06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997.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1.1倍,平均每年增长1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05.35亿元,比2000年增长86.9%,平均每年增长11%。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0.9∶48.5∶50.6,第三产业比重已连续8年保持在50%以上。上海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将创造出巨大的对现代物流的需求,直接推动现代物流快速发展。

(2)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上海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物阜民丰的江浙两省,北临长江入海口,正好位于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枢纽。上海基础设施完善,已经形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交通基础设施,使得全世界50%左右的人口可以在5小时之内到达。

(3)拥有大量的素质较高、成本较低的综合人力资源。上海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上海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18.1%,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6.7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24.8%,提高1个百分点。2006年,上海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高考录取率81.7%。另外,中高端物流管理人才也占有较高的比例。

(4)上海市政府和多个管理部门联合推进,为上海现代物流业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上海市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以市政府文件的形式(沪府发[2007]17号,2007年4月27日),下发至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对“十一五”期间的上海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作了全面部署,指明了方向。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支持市经委委托复旦大学上海物流发展研究院首次组织高层物流管理人员赴日本、新加坡开展专题学习考察,了解国际现代物流先进管理理念,推进了物流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市发展改革委已组织完成制定《上海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市建设交通委、市经委、市交通局和市公安局结合实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整治“客车载货”行为,进一步分析城市配送物流需求,研究完善管理措施。市财税局研究制定完善《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积极推荐第二批税收试点物流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上海海关大力推动上海“大口岸、大通关、大平台、大物流”建设,营造高效率口岸通关环境。同时,继续支持区港联动试点,推动保税区功能转型和保税物流业发展。

2、不利因素

(1)规模偏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大型跨国公司成为大多数生产经营企业发展的方向,而生产经营的国际化则要求物流商拥有全球化的运作网络为其提供物流支持。目前上海的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不能提供这方面的支持,而且企业规模越小,运营成本往往就越高,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和长远发展。

(2)物流成本较高。企业物流成本由运营成本、库存资金成本、资本成本和分摊的管理费用四部分组成。据调查,上海制造企业物流成本中库存资金成本和物流管理费用占比分别达到25%以上,总体上说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较大,占压资金较多。另外,物流企业中还普遍存在着重复征税的现象。

(3)推动信息化、标准化的步伐缓慢。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第一要素。上海物流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的差距,最大的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网络技术落后;二是服务理念太差。这几年,信息网络技术普遍受到重视,企业物流信息平台推进速度较快,社会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也在规划建设,已涌现了一批优秀案例,但由于主观认识差异与实际困难(如缺乏资金等),这项工作差距很大,需要有一个过程才能解决。标准化对物流业的发展生命攸关,没有标准化,物流全过程与供应链全过程将无法进行,将加大物流运作成本,而使现代物流失去意义。

三、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策略建议

1、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以港口、机场设施为核心,公路、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依托,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一是推进洋山深水港区二期及后续工程、浦东机场扩建工程、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浦东铁路二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长江隧桥工程、内河航道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铁、河、海、空相衔接的多式联运发展。二是进一步扩展和强化港口、航空运输网络,开辟新的航线,完善国际与国内、干线与支线之间的衔接,不断提高国际中转物流能力和水平。三是根据长三角地区港口建设规划,同步设计和建设多式联运系统,重点推进水水中转、水铁中转。四是完善相关物流节点的配套功能,有效发挥上海机场、港口、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网等交通设施的辐射作用。

2、积极培育物流主体

推动上海物流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整合运输、仓储、配送、货代、批发、零售以及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资源,促进相关行业物流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还应积极整合各种资源,争取早日成为上市公司。一是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积极吸引国内外物流企业特别是总部型物流企业落户上海。二是支持物流企业开展业务流程、服务模式、应用技术集成创新,进一步扩大物流市场规模、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逐步建立海外营销渠道。三是形成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努力使上海成为中外物流企业的总部集聚地和系统集成营运中心。

3、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上海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控制存货,提高效率,物流成本将有明显的下降空间。上海部分流通企业的配送中心经过升级改造,已经拥有先进的仓储设施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支撑业务发展、具有先进水平的物流配送网络。上海医药物流中心自2月份试运营以来,已承担上医股份70亿元药品销售的物流业务,预计全年药品库存占用资金可下降33%。可的供应链管理中心通过精益物流管理,加强成本控制,物流配送成本比同行低30%,订单满足率达到98%,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联华超市配送中心发挥现代物流设施的功效,库存商品资金下降45%,商品损耗率从万分之三降到万分之零点一六。通过物流管理降低成本,加快周转,将进一步提升上海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

4、提高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加强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基础应用,推进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一是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深化上海电子口岸建设,规范物流各环节公共信息交换标准,建立以公共信息交换系统为核心,具有供应链管理、业务协同和专业化服务等功能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动与国内外物流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物流发展提供服务。二是不断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先进物流信息系统和装备设施的广泛应用,鼓励企业运用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电子订货系统(EOS)等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自动立体化仓库(ASW)、自动导向车(AGV)、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装备技术,进一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三是积极组织相关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中介组织进行产学研合作,参与物流前沿技术研制和开发,使上海成为物流信息技术的研发高地。

5、加大物流标准化工作力度

以物流信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为切入点,参照国际通行标准,集中精力研究制定一批对上海物流产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有重大影响的物流标准。一是积极参与相关物流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宣传推广,争取先试先行。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已积极参与制定《物流中心作业通用规范》、《物流中心分类与基本要求》、《物流服务合同准则》、《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规范》等4个国家标准。安吉天地制定的汽车仓储、运输和装卸等作业标准已成为全国行业标准。二是在本市重点物流园区和骨干物流企业启动一批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重点推动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建设,不断提高上海物流标准化的水平。三是建设物流标准信息库,推进物流标准咨询、实施及认证等配套服务工作,适应物流企业的标准化服务需求。

6、加快长三角物流联动发展

充分发挥长三角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协调建立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联动机制,促进长三角物流联动发展。一是加强物流规划的协调和配合,整合长三角区域内物流资源,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以苏通大桥竣工为契机,在包括整个苏北地区在内的长三角区域合理布局物流设施,努力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二是不断推进长三角港口间及相关领域的物流标准化建设,并争取若干条件成熟的行业标准在长三角地区先行先试。三是以上海电子商务口岸为依托,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对接,逐步向物流商务服务延伸,推进以“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为主要内容的区域通关模式改革,实现长三角口岸通关便利化。

【参考文献】

[1]韦恒、熊健:物流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黄中鼎:现代物流管理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4]陈信康:上海世博经济研究专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吴彬、孙会良:物流学基础[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6]龙江、朱海燕.城市物流系统规划与建设[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7]刘绍坚:生产业发展趋势及北京的发展路径选择[J].财贸经济,2007(4).

篇(4)

(一)调整现行行政管理方式

1.规范企业登记注册前置性审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为物流企业办理登记注册时,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外,其他前置性审批事项一律取消。

2.改革货运行政性管理。取消经营国内铁路货运、水路货运和联运的行政性审批,加强对货运经营资质和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取消国际货运企业经营资格审批,加强后续监督和管理。改革民航货运销售审批制度,由民航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新的民航货运管理办法。对危险品等特种货物的运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二)完善物流企业税收管理

1.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物流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仓储等业务分包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应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其他项目支出后的余额,为营业税的计税的基数。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2.允许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统一缴纳所得税。物流企业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设立的跨区域分支机构,凡在总部领导下统一经营、统一核算,不设银行结算账户、不编制财务报表和帐薄的,并与总部微机联网、实行统一规范管理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总部统一缴纳。

(三)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收费管理

1.加快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废除各类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由部门或地方制定的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市场分割的有关规定,为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2.加强收费管理,全面清理向货运车辆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集资、政府性基金、罚款项目,取消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各种收费项目。全面整顿道路收费站点。对违反国家规定设置的收费站点,要立即停止收费并限期拆除相应设施。严禁向物流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评比。凡违规设置站点,擅立收费项目,向货运车辆及物流企业等乱收费用的,要依法予以严处。

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1.鼓励工商企业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业务分离出来,利用专业物流企业承担。鼓励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对被兼并、重组的国有企业,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给予积极支持。

2.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物流企业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或募集资金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对资产质量好、经营管理好、具有成长潜力的物流企业要支持鼓励上市。各类金融机构应对效益好、有市场的物流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3.积极推进物流市场的对外开放。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扩大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鼓励国外大型物流企业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到国内设立物流企业。鼓励利用国外的资金、设备和技术,参与国内物流设施的建设或经营。

4.支持工商企业优化物流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工商企业将企业的物流资产从主业中分离出来,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创新物流管理模式,特别是商业连锁企业要提高商品统一配送率。对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企业,符合有关条件的,可享受国务院八部门联合下发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中的扶持政策。

5.加快物流设施整合和社会化区域物流中心建设。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推动各地区工业、商业、运输、货代、联运、物资、仓储等行业物流资源的整合,合理规划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开展社会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此类项目,各级政府要给予重点支持。

6.简化通关程序。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完善口岸快速通关改革,推行物流企业与口岸通关监管部门信息联网,对进出口货物实施“提前报检、提前报关、货到验放”的通关新模式,提高信息化应用和管理水平。边防、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作业程序,实现信息共享,加快通关速度。鼓励建立集海关监管、商品检疫、地面服务一体化的货物进出境快速处理机制。

7.优化城市配送车辆交通管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道路交通流的科学组织,根据当地的交通状况和物流业务发展情况,研究制定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和停靠的具体措施,提供在市区通行、停靠的便利。

三、加强基础性工作,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1.建立和完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加快制定和推进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尽快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机具设施和条形码、信息交换等技术。

2.推广先进适用的物流专用车辆和设备。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广泛采用厢式货车、专用车辆和物流专用设备,积极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仓储、装卸等标准化专用设备。

3.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鼓励建设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支持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采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推广应用智能化运输系统,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优化供应链管理。

4.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通过不同方式和各种渠道,培育市场急需的物流管理人才。要采取多种形式,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加快发展学历教育,鼓励高等院校开展物流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专业学历教育。积极探索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借鉴或引进国外成熟的相应职业资格认证系统。

篇(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6日

一、张掖发展现代物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张掖地处“丝绸之路”中部,河西走廊咽喉地带,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一条陆路物流通道,在没有水路、铁路和空运的条件下,正是这条连接中国和西方的大通道,使张掖成为商贾云集的重镇,成就了古代张掖的辉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兰新铁路、公路、兰新第二双线等亚欧大通道的开通,张掖的物流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但由于长期以来东西单向的交通制约,薄弱的经济、交通基础的限制以及信息的闭塞,张掖物流处于“通”而不“驻”,有“势”无“力”的局面,物流通道作用无法有效发挥。张掖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总体处于落后状态,主要表现在:

一是市内企业对现代物流产业的认识不足。现代物流的观念尚未在企业中得到普及,企业对物流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包装、运输、仓储、装卸等基础层面上,物流只是货物从工厂到客户的一个费时费力的辅助环节,而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标准化管理、公众物流信息平台、物流的效率和增值服务等现代物流业的运作方式还没有建立起来,服务与需求信息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共享、共用,企业对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没有深刻的认识。

二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小,且物流企业总体规模与实力较小,服务方式和手段相对单一,物流服务仍以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为主,物流外包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缺乏有效的竞争力。

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畅通便捷的交通是发展物流产业的先决条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因素的制约,张掖市铁路、公路、民航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枢纽虽已初步建立,但发展物流产业所需的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还不完善。此外,集各种运输手段、作业方式、运行协调、多角度需求、多体系服务配套于一体的专业的物流园区还未建成,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

四是优势资源的相对缺乏制约着物流业发展。张掖有良好的农副产品生产条件,农副产品种类繁多,但种植规模较小、商品附加值不高;张掖优质矿产品资源种类不多,且大多储量有限。这些都表明张掖仅靠内部资源发展来壮大物流产业有很大的难度。

五是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难以吸引来急需的专业物流人才,本地人才又大量外流,教育方面缺乏现代物流相关知识及技能的系统培训,具有信息、金融、管理、法律等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更是难以觅得。

二、利用通道优势,发展张掖现代物流业的对策

(一)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国家和省上建设张掖等地区域性物流中心为契机,争取国家投资,形成以G30高速公路、国道312线、张掖西宁高速公路、兰新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以及张掖机场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枢纽;完善市内以县际公路为主干,通乡(镇)通村公路为节点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位于滨河新区的张掖物流园区,形成以仓储、餐饮、住宿、交易为主的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管理规范、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专业市场、综合市场以及城乡物流配送中心;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降低物流沟通成本,提高物流信息效率。

(二)努力培养第三方物流市场。结合区域经济的特色规划发展相应的物流产业,有选择地重点培育和吸引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实力强的物流企业,加快形成物流企业有序竞争、相互促进的物流市场格局。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顺应现代化大生产日益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以业务流程的最优化为目标,把采购、库存等环节的管理业务分离出去,交给具备能力的专业公司承担,而集中企业资源于主营业务,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支持和鼓励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张掖市蔬菜、瓜果种植面积大,品质好,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高原夏菜”等品牌在全国影响力逐渐扩大,市场需求迅速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冷链物流瓜菜由于可以长时间保鲜而受到欢迎,张掖应当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支持和鼓励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快速提高冷链物流业规模。

(四)加大与周边市州合作,提升物流外需。青海省海北州、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处高原,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交通不便,生活资料短缺,但有着丰富的自然和矿产资源,与资源相对缺乏但气候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张掖市有很强的经济上的互补性,是张掖发展通道经济的有利条件。这些地区的原材料、能源、矿业、特色农产品等初级产品对交通运输有着极大的需求,加强和这些地区的区域合作,争取将张掖作为该地区初级产品的输出运转基地或加工基地,将周边区域作为张掖瓜菜等生活物资的消费市场,推动张掖同周边地区经济合作,扩大物流外需规模。

(五)依托省内外高校,促进物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多渠道、多方式培养和引进市场急需的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型人才,建立校企结合的物流综合培训和实训基地,为全市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总之,促进张掖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做到虽然在发挥比较优势上起步晚,但在展现后发优势上起点高、步子快,以推动张掖现代物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继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之后,物联网作为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发展高峰,如今已在社会各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完备的、大规模的物联网对提高投资额度、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现代化的物流行业对科技的要求比以往各个阶段都要多,如果能在物流行业的生产、传送、保存、经营等各个过程中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不仅能够使物流管理实现智能化,也能降低物流过程所耗费的成本。

1 物联网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影响

(1)物联网影响现代物流管理流程

就物流行业自身特点来看,物流的流程非常复杂,主要包括生产商生产产品,产品由生产商所在地转移至客户所在地的全部过程,对产品的运输、保存、销售等多个环节均有涉及。从生产商和供应商的角度来看,不同的生产商和供应商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产生的信息也有所不同。如果供应商对产品的实时状态了解不够,对产品的安全性以及是否能准确达到客户手中都有着负面的影响。

其次,物联网技术是基于RFID技术发展的,通过在产品上标注RFID标签,产品信息在非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被直接获取到。该标签主要包含了产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加之GPS技术的利用,就能够对产品的位置信息进行追踪,便于物流过程管理的智能化。综上所述,在现代物流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是非常有意义的。

(2)物联网影响现代物流的效率与成本

物流业最初存在的意义之一即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从而使企业得到"第三利润"。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物流业自身的设施就需要不断的完善,产业体系也亟待规范。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陈旧的行业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各企业对物流业务的需求。以快递公司为例,作为传统的物流行业,人们对其传递效率和耗费均颇有微词。随着快递公司数目的增多,快递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物流行业的两大支柱"成本"和"效率"是所有物流企业都需要予以关注的方面。

但随着物联网浪潮的到来,物流企业的尴尬境地极有可能得到改善,因为物联网技术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如RFID与EPC技术。

2 现阶段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物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要在物流行业科学合理地应用物联网技术,首先需要政府对相关的制度与政策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物联网体系、现代物流体系的规范度和标准度。这样的原因主要在于现代物流行业中的物联网运用要求社会多个方面共同协作进行处理,而不是单个企业或组织所决定。如果政府牵头对物联网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不仅能够吸引专业人才的加入,也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

(2)物联网技术标准不够规范。互联网技术具有规范化的TCP/IP协议,并且可进行跨平台系统的开发进程。而与互联网技术相比,物联网技术的标准缺乏规范,其核心技术如RFID的生产,在不同的生产厂家可能出现不同方案。因为物联网技术标准不够规范,很多射频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差,从而一条龙式的物流过程设想将无法实现。

(3)物联网管理平台建设不完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物联网实际上是一个信息联结的平台。每个产品上均有其独一无二的标签,如果缺少一个统一的物联网管理平台,那么这些复杂分散的标签就无法得到统一的整合,物联网本身的价值也就得不到体现。而目前,物联网的管理平台建设并不完全。

(4)物联网安全得不到良好保证。将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物流行业中予以应用后,每件产品的信息均保存在各自的标签之中,物联网传感技术下的无线接收设备能够识别这些信息并予以记录。那么如何保证该信息只能为供应商和客户所提取,而防止第三方的介入就显得格外重要。

3 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相关措施

(1)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进程。物联网技术对现代物流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技术的推动力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物流整体过程的发展方向,并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有明显的作用。这就要求促进物联网标准体系的构建过程,加快物联网技术的研发进程。除此之外,如何科学地利用物联网技术解决物流过程中的各项现实问题,研究人员仍需要进行不断的验证和完善。

(2)规范物联网体系的建设。对物联网体系进行规范化建设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建设人员需对物联网中的各项内容即技术规范进行统一;其次,建设人员需对物流软件以及物流标准进行分析,设计统一的行业标准,从而便于各企业与各单位之间进行通信和信息共享。

(3)加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现代物流的发展过程中,非常明显的几个特点即碎片化和分散化。为了将这些信息集成,就需要加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从而对大量的物流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该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需在统一标准、整合信息、分享资源方面均有所侧重。

4 小结

综上所述,如果能够改进现阶段物联网技术在一些方面上存在的问题,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并使其在现代物流业中得到充分利用,在极大程度上会对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分散进行的物流活动因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而逐步为现代物流所取代。现代物流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社会化物流系统,物流活动逐步从生产、交易和消费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专业的、由独立的经济组织承担的新型经济活动。

整个物流业遵循物业流通化(流通市场化(市场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分散化的物流逐步形成物流市场,并以市场为媒介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对物流业发展介入的契机在于物业流通市场化对秩序的天然渴求,介入的目的在于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构筑一个稳固的法制平台,使物流市场成为一个准入公正、竞争公平、信息公开的法制化、规范化市场。

二、以法制模式规范并保护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创建有序高效的物流市场

从其固有的特点来看,物流业跨越商业、物资贸易业、仓储业、通讯业、金融保险业等产业部门,涉及加工、配送、运输、包装、批发、零售等行业领域,如此包罗万象以至于不能像规范某一特定的市场那样对物流市场设定具体而微的规则制度,而主要应从宏观上对其进行规范与管理,具体包括:加快制定物流市场准入规则;合理构建物流市场竞争秩序;积极维护物流市场信息的自由流通;严格规范政政府对物流市场的调控行为。

1.加快制定物流市场准入规则

(1)物流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并发展,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是市场主体自由地进入和退出市场、自由地参与竞争,但这种理想模式无疑会为市场投机者所利用造成对进出市场自由权的滥用,而引起对相对人及社会公正的利益损害与机会损失。物流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物流市场作为一种新型市场,其中的各项供应链以此衔接、彼此交错,隐藏着巨大的投机性,一旦其中某一衔接出现变动将会造成整个物流市场的波动。因此,针对物流市场所具有的高度扩散性、复杂的衔接性以及所隐藏的巨大投机性,法律应加强对物流市场准入关系的控制,从国家的视角设计一定的程序机制对进入物流市场的主体资格与条件进行审查以保证市场主体法律能力的完整。

(2)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根据已签署的中国与美国、欧盟的协议,在物流业的市场准入方面,中国的主要承诺如下:向外国公司提供贸易权(进出口权)的分销权。分销权在我国目前限制最严格如批发、运输、维修等行业中实施。同时在物流服务方面,我国承诺所有的服务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之后,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不限制外国服务供应商进入目前的市场,不限制所有服务行业现有的市场准入和活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须严格履行所承诺的义务。因此,为同国际接轨,也应加快立法步伐,制定物流业开业标准,进行资格审查,确定物流市场准入规则。

2.合理构建物流市场竞争秩序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手段。规范的竞争秩序也是物流市场得以良性发展的关键。物流市场的竞争要求平等竞争、公平竞争、正当竞争、合法竞争。平等竞争要求物流市场主体的法律人格平等、权利义务构成平等、平等地进入物流市场、平等地获得机会、不存在何种主体在法律地位上的优先。公平竞争要求物流市场主体进行竞争所依据的规则和标准是相同的、统一的,不因某些市场主体的特殊性而制定和适用不同的规则与标准。正当竞争要求用于竞争的手段必须符合规范,是以物流服务的质优价廉、减少劳动力和物化劳动的消耗而取胜对手,而不是以非竞争因素使竞争对手处于不利地位。以非竞争因素所实施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及传统道德,实施行为者非正常地取得了有利地位并因此而获得不正当利益。

考察目前国内旧的外贸、内贸、供销三大流通体制不难发现存在诸多缺陷,其管理体制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并不可避免地导致物流市场领域中的不正当竞争。目前,国内物流行政管理仍沿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一方面是部门分割体制,与物流相关的各部分分别由铁路、公路、民航。内贸等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没有一个部门或机构统筹协调全社会的物流管理。依据这种条条管理管理体制所形成的自上而下的纵向隶属的管理格局,物流体系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分割,物流体系各部门之间缺乏直接的横向联系;另一方面是对内物流和对外物流的分离。由于长期内外贸易分离的格局,导致了物流的内外分割,这种条条分割和内外分离的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从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在全社会范围内经济合理地进行整体统筹与规划、防碍了物流产业的社会化进程。物流企业按现行企业分类制度可分为多种“性质”的企业,“性质”不同的企业在企业地位、市场分割、经营权范围、财政支持、税收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待遇,不平等竞争也因此产生。以此,应拆除各部门、各地区的贸易壁垒以合理构建物流市场内在和谐的竞争秩序。

3.积极维护物流市场信息自由流通

物流市场中的信息伴随着物流的运作不断产生,并作为物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物流市场的信息为物流的正常运转、管理、决策以及制定战略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据。在物流活动的管理与决策中如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路线的确定、在途货物的追踪、仓库的有效利用、最佳库存数的确定、库存时间的确定、定单的管理以及如何提高顾客服务水平等,均需要详细和准确的物流信息。物流信息不仅能起连接从生产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到最终消费者的作用,而且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能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实现对整个物流系统的有效监控与管理。物流市场信息不仅对物流活动具有支持保证的功能,而且具有连接整个物流供应链和使整个物流供应链活动效率化的功能。以此,良好发展的物流市场必然要求信息真实、全面、及时、有效、并要求信息保持自由流通。

4.严格规范政府的物流市场调控行为

篇(8)

一、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当前,在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物流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较快的市场之一。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中,与物流相关的理论以及具体的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所形成的完整供应链中需要的各种技术方法也在不断被探索出来,并且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和学者所重视。

国外物流业的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首先,从国外物流管理体制研究的现状来看,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完全市场经济类型国家的物流管理体制包括“各种物流行会组织间接促进物流管理”、“联邦法院根据运输合同从法的角度管理物流”和“物流企业依据市场需要自主决定物流发展战略”,尚不存在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至于企业是否从事物流业务以及制定何种物流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竞争手段均由企业自主决定;而以日本为典型代表的后期市场经济类型国家,其物流管理体制基本上具有“虽无专职物流管理部门但又统辖大部分物流环节的政府部门”和“政府参与和组织物流行业协会,并通过这一中介渠道对本国物流进行较为集中管理”特征。

其次,从国外物流管理的政策法规来看,迄今为止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均未制定集中管理物流的专门政策法规,而主要是采取各自不尽相同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例如,这些国家对物流的各个环节仍使用各自原有的政策法规。国外现代物流种种现状表明,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在不同时期各自采取了相应的战略、政策性措施和法规来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

应该看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具备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时机和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开始在我国的运用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的现状是:一方面,对物流理论研究较多而市场实践较少。仅从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来看,有关这方面理论文章颇多,但是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设施设备比较落后、市场上TPL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及物流渠道不畅等,加之国外物流企业纷纷进入竞争,使得我国第三方物流仍存在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脱节现象。另一方面,在生产领域中由于物流发展不够合理导致了生产过程中资源配置与工艺流程的不够合理。在流通领域中存在着传统生产与流通的分工,未将现代物流可能提供的物流工程技术充分地融入到新的商业模式中。

纵观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首先,表现为一种较为分散、低效的物流组织形式,我国物流粗放式的经营特点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方面,由于比较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库存占压资金,物流成本在交易成本中比重过大,使得我国从整体上看资本周转缓慢。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现代物流服务方式与水平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次,现代物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企业自循环的封闭体系,各种物流方式互不关联,涉及现代物流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都自成体系独立地运作,造成了不少行业、部门、系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此外,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缺乏从宏观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仍是过多地停留在研究我国配送业务中心(DC)最优位置选择、仓储、包装等具体的、个别的物流环节上。

当然,我国现代物流业既不能重新走西方国家物流发展的道路,也不应忽视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而必须从客观上针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寻求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这对推动涉及我国物流的产业、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应思考的问题

在全面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如何从根本上寻求我国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出当前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应思考的问题是很现实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在我国物流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物流领域和地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具体来说,在不同物流领域要探讨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不同领域;在不同地域中要探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中得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阶段中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而不是笼统地分析,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研讨产生这些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的根源。具体来说,在各个阶段都要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有哪些,例如,是来自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还是来自于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不高?是来自于物流成本较高还是来自于物流运力发展滞后?等等。只有从根本上剖析原因,现代物流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3.在现代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应分别考虑全国性、地域性和行业性的现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这里既要分析微观层面的评价指标,也应分析宏观层面的评价指标。具体来说,现阶段这些评价指标既包括供应链、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微观层面的因素,也包括物流环境、体制和相关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因素。

4.分析影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若干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要探讨某一关键性因素能够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于另一关键性因素时,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程度。此外,还要探讨若干个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例如,当“供应链”这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应探讨它将对“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5.预测今后几年内我国现代物流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基于网络的电子物流在我国兴起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这是一个难点。应该在充分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基础上,把握住电子物流对物流业整体发展的趋势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及时地做出科学预测,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绸缪。

篇(9)

一、中小城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以及受国内外物流发展大环境的影响,物流业发展已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各个城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物流企业为数不少,主要集中在运输,仓储领域。具备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振兴工业战略的实施,各中小城市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经济实力增长显著。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高峰期。在政策环境方面,首先基于国家对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非常重视,其次各市政府对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非常重视,力求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

二、加快中小城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推进中小城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现代物流业的本质是第三产业,能够促进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的转型,整合传统经营业务,延伸服务范围。中小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现代物流业,能有力地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提升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水平。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通过运用现代物流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促进制造业和商贸业优化内部分工、专注核心业务、降低物流费用,提高这些产业的竞争力。

(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同任何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一样,现代物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带动了劳动就业的扩张。而第三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样的投入能创造出比第二产业多得多的就业岗位。

(四)有利于促进各中小城市的对外开放。现代物流产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反映,物流可以带动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将有效地提高各市的对外开放水平。

三、中小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面临的问题

(一) 现代物流企业发展不快。目前各中小市很少有完全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有实力的物流企业也不多,能够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的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企业基本没有。物流企业增值服务少,大部分物流企业仍以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为主,管理水平较低。

(二) 人才短缺。目前物流业从业人员主要以仓储和运输服务人员为主,现代物流专业人才不足,缺乏现代物流经营、管理和运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特别是缺乏物流方案设计运作、信息处理方面的人才。有的城市物流教育还不发达,物流培训机构很少。

(三) 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较低,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区域性的物流信息枢纽企业;物流技术和物流服务规范统一标准尚未建立;物流多功能、一体化运作尚未成形。

(四) 物流市场还未完全形成。按照国外的经验,当第三方物流占到整个物流行业的50%以上时,才认为形成了物流产业。然而各中小城市企业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比例仍很低,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难以形成规模化第三方物流。

(五)市场竞争激烈,发展壮大难度较大。国家将现代物流业列入“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各地纷纷将物流产业列入本地区重点产业加以规划和支持,竞争日趋激烈。从各周边城市来看,各大城市凭借完善的基础条件、强大的政策支撑等,物流业迅速发展,对中小城市构成强力挤压态势。

四、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现代物流业的建议

(一)准确定位,立足本市,打造特色。根据各市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引导物流企业实现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提高物流综合水平,积极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和技术手段,搞好现代物流业。

(二)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支持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做强做大,培育一批能够提供综合性一体化服务的物流龙头企业。

(三)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完善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将农资销售与物流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配送、加工、采购、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支持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提高农村商业网点配送率,促进农产品物流健康发展。

(四)建立物流行业协会,加强人才培训。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提升组织化水平。进行行业调研与统计,在政府统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行业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提供咨询服务,组织各类行业交流、研讨、宣传推介活动。

(五)推进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步伐。结合全市物流发展基本格局、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及其变化趋势,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全市物流园区的布局规划。将物流园区规划纳入城区整体规划,大力推进物流基地和产业链建设。根据物流网络、信息流向、产业布局的特点,因地制宜,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资源。

参考文献:

篇(10)

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我市依托优势跨越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作为半岛城市群、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鲁南经济带的重要出海口,我市港口区位优势突出,交通运输方便快捷。陆向腹地涵盖等,辐射中原、西北广大地区;海向腹地涵盖最具活力的环太平洋地区。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是我市的必然选择和战略举措。

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提升临港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市冶金、石化、汽车、浆纸、海洋装备、粮油加工等临港产业发展迅猛,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正处于加速壮大、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时期,亟需现代物流业的配套跟进。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综合性现代物流服务,必将推动制造业主辅分离、流程再造,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临港产业综合竞争力。因此,适度超前发展现代物流业,实施现代物流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势在必行。

3、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大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一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内在要求,而现代物流已列入我市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市先后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中心30个,已拥有物流企业600余家。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到4842.5亿元,增加值达到115.3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6.1%,均居全省前列。但物流业总量偏小、水平不高、配套不完善、支撑体系不完备等问题仍然突出,迫切要求我市抢抓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机遇,加速推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4、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我市港口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及产业优势,加快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建立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不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增强现代物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5、基本原则: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着眼经济社会全局,统筹当前和长远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阶段实施。

——突出特色,重点推进。立足我市临港工业占主体地位的实际,科学定位物流区域功能,实施重点项目突破,突出发展工业物流。

——专业策划,全面提高。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供应链管理理念、专业技术方法,推进企业物流、社会物流、区域物流、国际物流全面提高。

——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健全领导体制,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引导扶持。以市场为导向,扩大开放度,加快资源整合,提升发展水平。

6、发展目标。围绕建设立足鲁南、促进蓝区、服务、联通国内外的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和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的总体目标,打造市场物流、保税物流、外向物流、总部物流,通过提速、提质、提能级,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到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骨干物流企业,初步建成规模化、集约化、快速高效、衔接良好的物流设施体系和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建成以港口物流为龙头,以制造业物流、城乡配送物流、专业市场物流为配套的现代化物流产业体系。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年均增长13%以上;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实现下降;培育3-5家辐射全国、收入过10亿元的大型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现代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0%以上,成为全市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

到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物流业发展重心从“量的扩张”转向“质量并重”,物流服务层次明显提升,服务范围持续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三、完善市域物流节点体系

7、构建科学合理的物流产业空间结构。根据全市物流需求空间分布特征,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尤其是港和临港工业规划,结合主要货源点分布、主要货类和货物规模情况以及现有货运场站、仓储设施、交通运输情况,我市物流节点整体布局采取“集中两点(临港物流)、延伸到线(市域物流)、兼顾到面(县域物流)”的空间分布方式,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网点三个层面的网络结构模式。其中:物流园区主要满足港口“大进大出”的物流服务需求,其服务范围覆盖港口腹地、环经济圈与长三角发达地区,在区域物流系统中起到增长极的作用;物流中心主要为市域周边地区企业生产、居民生活提供物流服务;配送中心主要为一定范围内工农业生产及居民日常生活提供物流服务。三种不同类型的物流节点据其需求,科学配置,合理布局,相互补充,共同组成全市物流节点体系。

在空间布局上,“集中两点”即以港港区、港区为重点,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区为主体,建设两个物流重点核心区;“延伸到线”即以贯穿市域东西、南北的高速、铁路、铁路、省道、高速、疏港高速、国道、省道等为主要轴线,建设东西、南北两条物流发展带;“兼顾到面”即建成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物流次中心,全市上下形成既相互贯通又各具特色的专业物流园区。

8、加快重点物流园区建设。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全市产业布局、货物流量和流向,完善和建设四大物流园区。

(1)化工物流园区。以区石油化工产业为基础,以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为指导,依托岚桥石化、石大科技、沥青、化工等大型企业,充分发挥管道运输、铁路编组、30万吨原油码头和港区码头配套罐区等优势,大力发展现代仓储、信息咨询、危化品运输等物流服务,形成辐射全国的专业化工物流园区,打造北方重要的化工物流基地。

(2)港区物流园区。充分利用港港区的综合运输优势,积极发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作用,强化集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港航、信息、政策服务、咨询、货代、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等为一体的现代航运业服务,优化口岸环境。依托保税物流中心(B型),以港口等重要物流节点与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以铁矿石、煤炭为核心的大宗干散货运输体系,培育以先进的码头和现代管理为依托的集装箱运输体系,建设以港口物流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重点推进保税物流园区建设,以港区和开发区为依托,港区与保税物流区、保税仓库互动发展,打造形成以港区为中心的外向型物流园区新格局。#p#分页标题#e#

(3)开发区物流园区。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在做好港口大宗货物集疏运的同时,注重发挥区内第三方物流企业相对集中的优势,充分利用上海路仓储配送中心、中盛仓储中心、运总物流中心等现有第三方物流资源,全方位做好与临港工业的联动工作,全面承担汽车零部件、海洋装备、化工、钢铁、浆纸、粮油、食糖等临港工业分离出的第三方物流业务,实施多式联运,提升完善大宗原料采购、仓储配送功能,逐步形成全市第三方物流的重要节点。

(4)区物流园区。突出港口为临港工业提供物流服务和发展商贸物流的主要功能,围绕钢铁、石化、木材、粮油加工等临港产业,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完善液化品物流园、冶金物流园、海产品物流园、碑廓木材物流园、巨峰物流园。规划建设超大型钢铁物流园区,加快推进中瑞物流、嘉银物流等大项目建设步伐,使钢铁物流园成为苏北鲁南乃至中原地区的钢铁集散中心。

9、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专业物流中心。在巩固和发展现有物流中心的基础上,综合把握全市产业布局,在市域重要交通节点和产业聚集区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特色鲜明的专业物流中心。按照“贸易+物流”的发展模式,与钢铁、糖业、浆纸、煤炭、大豆、石化等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上控资源、中联物流、下建网络,在满足临港工业需要的同时,加快推进贸易物流。着力构筑矿石交易中心、煤炭交易中心以及糖类、豆类产品交易中心等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形成“上下延伸、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多方共赢”的供应链经营管理模式。

10、推进配送中心和专业市场物流建设。根据产业布局、居民生活、货物转换转运、农业发展需求,建设和完善一批功能灵活、交通便捷、服务到位的配送中心,运用现代物流技术设备,拓展服务功能,增强货物集散配送功能。重点支持等配送中心的发展。选择等重要乡镇建设配送中心。利用沿海水产品、肉类、蔬菜加工的储存优势,开展冷链物流配送,促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积极引导专业市场建立物流服务中心,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起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之间的信息交换平台。大力发展货物运输、仓储、物流配货等,形成便捷的物流网络。

四、建立开放的物流发展格局

11、加快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按照“定位清晰、突出特色、高效利用、优势互补”原则,高起点规划物流园区,科学确定功能分区。园区规划要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重点物流园区的布局需由市政府确定,物流企业应入驻物流园区发展。

12、鼓励工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支持工业企业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和企业资源计划,将分散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物流信息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剥离经营,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13、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政策,通过“壮大一批、剥离一批、引进一批”的方式,逐步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一是遵循物流市场规律,坚持市场化运作,强化物流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鼓励和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特别是临港工业企业逐步将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分离出来,力争“十二五”末,90%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物流业的分离。二是鼓励和扶持有实力、有优势、有特长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兼并、整合等措施,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三是加快改革步伐,对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多式联运、邮政等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整合,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及第三方物流服务供求市场,造就一批现代化管理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有竞争优势的第三方物流骨干企业。

14、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充分利用我市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型物流企业在我市建立地区物流总部或分支机构,设立采购中心、区域分拨中心及配送中心。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我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物流技术,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带动物流业发展。

15、加强与周边城市及国内外物流节点的对接与合作。树立“大物流”理念,建设开放的物流市场。加强与沿海港口城市、沿桥城市的物流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与周边城市特别是物流流量与流向集中地区的战略合作,实现要素集聚、信息互通,共同构筑方便快捷的物流通道。加强区域内物流安全管理联动,营造物流行业诚信经营环境。

16、加快大通关建设。加快电子口岸等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保税物流中心作用,加快推进保税港区的申报审批。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应在重点物流园区设立与之配套的办事处和业务窗口,为国际物流通关提供便利。建立集海关监管、检验检疫查验及除害处理、地面服务一体化的货物进出境快速处理机制,逐步推行电子申报和电子审批,提高通关效率。

17、统筹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研究制定我市城乡物流配送管理办法,与镇、村规划调整衔接,合理设置农村物流节点。积极配套建设镇、村配送网络体系,除专业物流公司配送外,鼓励农村班车小件快运和农村客货运发展,多层次保证城乡物流配送,方便农村人口生产生活。

五、加快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

18、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把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道路建设作为全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环节,提升主要物流节点运输通道功能。物流节点的运输通道要根据功能特点和货物运输方式,建设相应的公路、铁路、管道、站场等运输设施。积极协调有关方面创造条件发展公铁联运、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加快打造以港口为枢纽,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骨架,集海运、陆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高度协调的现代化、立体化、高速化的综合交通设施体系。

19、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专业化物流信息网络为支撑,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强物流信息资源的采集开发、加工利用,在政府行政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交通运输管理等重点领域建立数据库,为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供依据。结合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通过网络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接。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专业市场内,以信息平台为依托,积极采用电子商务方式提升交易和管理水平。#p#分页标题#e#

20、加强物流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市内高等院校开展物流专业多层次学历教育,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在职培训;进一步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引进的中高级物流技术人员与高级物流管理人员,享受市引进人才相关优惠政策。

21、推广应用先进物流技术。支持物流企业采用物联网、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货物跟踪、自动分拣、自动导引车辆等物流新技术。推广应用集装箱车、大吨位厢式货车、节能环保货车车辆,推广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回程配载运输等组织方式,提高实载率,降低物流成本。加大对物流技术、装备等领域基础性研究投入,加强物流新技术自主研发,促进物流装备向技术先进、低碳环保、标准化、信息化发展。

六、强化政策扶持

2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年起,市里从服务业扶持资金中单独设立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具备一定规模的物流龙头企业的重点物流项目、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重点物流项目贷款贴息等给予重点支持。

23、物流项目用地政策。经规划批准建设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重点物流项目,包括物资储备、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装卸等设施,应优先保障用地。符合工矿仓储用地出让条件的土地出让金按照工业用地标准执行。对规划的物流用地要从严控制,未经依法审批的,不得改变物流用地性质。

24、物流企业税费政策。支持物流龙头企业整合社会运输资源,承揽运输业务。经有关部门核准的物流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仓储等业务分包给其他企业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可按规定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分包给其他企业支出后的余额为计税基数。允许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统一缴税。有关物流企业在市内不同区域设立的分支机构(含营业部、货代经营点),凡在总部领导下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并通过微机联网、实行统一规范管理,不分别设银行结算账户、编制财务报表和账簿的,其企业所得税可由总部统一缴纳。对列入市级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的企业及个体营运车辆在境内注册营业的予以重点支持。

25、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对信用等级资质较高的物流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完善担保体系,鼓励各类担保公司积极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物流项目建设,支持物流企业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

26、鼓励物流企业争创服务品牌。对首次获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认证的物流企业和首次获得省级物流企业和省级物流园区认证的,参照《市财源建设考核实施办法》第一条第(十)款关于对企业创名牌考核中的扶持标准进行奖励。其中,首次获得5A、4A级认证的物流企业按照国家级名牌的扶持标准进行奖励;首次获得3A、2A级认证的物流企业和首次获得省级物流企业和省级物流园区认证的按照省级名牌的扶持标准进行奖励。

27、优化城区物流专用车辆交通管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根据交通状况和物流业发展情况,不断完善物流配送专用车辆在中心城区通行和停靠的具体措施。对符合要求的生鲜配送物流专用车辆,给予绿色通道待遇。对运送生活必需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要优先进行处理,缩短办案时间,尽量不采取扣车的强制措施;确需暂扣车辆保全证据的,要帮助联系转运车辆将货物及时运输,防止物品霉烂变质,并优先安排检验鉴定后放行。

公路收费主管部门要积极向省有关部门争取优惠政策,研究制定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的措施,减轻物流企业负担,逐步建立起进出港集装箱车辆的绿色运输通道。

七、加强组织领导

28、加强物流业目标考核。将发展现代物流业纳入各级各部门绩效考核责任制,明确目标与责任,定期对物流企业(含海运企业)的登记注册、注册资本以及货运量、周转量进行考核,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检查激励机制,推进项目落实和工作开展。

29、加强行业自律。按照市场规则组建市物流行业协会,支持协会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竞争秩序、推进物流诚信体系建设,提高物流业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建立物流企业评估机制,制定物流业信用等级评估标准,引导物流业健康发展,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协会协调、行业自律的现代物流业管理模式。

篇(11)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简要回顾

“**”是**现代物流业发展较快、城市物流功能显著增强、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本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物流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

“**”期间,物流业增加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年至**年,物流业增加值从628.6亿元增加到1175.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3%左右。物流货运量持续扩大,**年至**年,货物运输量从5.4亿吨增加到6.9亿吨,年均递增6.3%;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2亿吨增加到4.4亿吨,年均递增18.9%,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从634万标准箱增加到1808万标准箱,年均递增30%;航空货邮吞吐量从80.4万吨增加到221.6万吨,年均递增28.8%。**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三,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也跻身全球前十强。与此同时,全社会物流成本逐年下降。据统计,**年全市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5.5%,比**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企业流动资产和商品库存周转速度有所加快,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二)现代物流支撑体系日渐完善

“**”以来,**加强了支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设施、信息、政策三大平台建设。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洋山深水港一期正式开港,外高桥港区四、五期建成,浦东国际机场二跑道投入运营,高速公路网初具规模,浦东铁路建设和内河航道改造进展顺利,为促进物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物流信息化建设跃上新台阶,“大通关”平台和电子口岸建设不断深化,**口岸通关效率和物流信息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电子标签及标准化立体仓库、自动拣选设备等物流技术装备得到逐步推广和应用,提高了物流运作效率。物流政策和环境不断优化,市政府制定的《关于**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明确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相关行业协会开展了物流企业综合评估试点和物流师资格认定等,努力营造良好的物流业发展环境。

(三)重点物流园区开发建设稳步推进

“**”期间规划的四个重点物流园区开发建设,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深水港物流园区以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建设为依托,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洋山保税港区已经封关运行;外高桥物流园区以全国第一家保税物流园区建设为标志,率先开展了“区港联动”试点;西北综合物流园区以发挥市内外陆路集散功能为重点,已成为连锁商业和医药物流配送的集聚区域;浦东空港物流园区以建设**国际航空枢纽为契机,正在逐步形成航空产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发展格局。随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层次、互补型的保税物流框架,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口岸功能,推动保税物流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市场主体多样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以来,通过改造传统国有运输、仓储企业,发展民营物流企业,引进外资物流企业,以及实现生产流通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物流业已经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第三方物流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球10大物流企业和20大船公司的分支机构或办事处都已进入**;中海、中远、中储等中央企业通过整体改造、整合内部物流资源,以**为基地组建了第三方物流公司;**本地企业也通过合资合作等资产重组方式进行流程再造,形成了一批国有控股和民营的物流企业。通过各类物流企业的专业化服务和运作,支撑相关产业和连锁商业发展的物流配送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期间**物流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国际上发达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现代物流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传统运输、仓储等物流企业经营还比较粗放,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方法的现代物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相当数量的制造业和流通企业的物流需求未能全部释放。二是物流基础设施的综合配套能力有待提高。部分物流设施建设缺乏统筹,公共服务和多式联运功能发挥不足,铁路和内河运输利用效率需要提高,物流园区和工业区内的相关物流功能有待优化。三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软环境需要进一步提升。部门和区域分割等体制仍然突出,物流企业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物流的专业化程度和增值能力有待提高,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尚需完善,中高端物流专业人才仍显不足。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指导原则

“**”期间,**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按照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围绕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目标,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机遇,立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托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坚持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强化信息化的基础作用和人力资源的关键作用,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着力强化物流业集约发展,鼓励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推动本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吸引国内外物流资源,推进高层次要素集聚,重点培育系统集成商和总部型物流企业;着力促进物流业体制机制、管理技术创新,大力提高信息化网络应用服务水平,切实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着力推进长三角区域物流联动,进一步加强金融、航运等相关服务支撑,充分发挥**城市口岸综合服务功能。

“**”期间,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物流供给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在促进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发展,培育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同时,引导工商企业释放物流需求,扩大物流服务外包,推动全社会物流服务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构建现代物流供给与市场需求有效衔接的发展格局。

——坚持设施建设与发展环境营造相结合。在加快综合交通设施、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式联运网络体系的同时,通过推广物流信息技术、推进物流标准化、完善物流政策法规、加快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等软环境建设,实现完备的硬件设施与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机结合。

——坚持对外开放与加快自主发展相结合。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引进国际著名物流企业的同时,鼓励国内骨干物流企业在本市集聚,重点支持总部型物流企业,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本市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建立优势互补和协作共进的物流服务体系。

——坚持规划引导与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突出公共服务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在物流市场中的主体作用,创新物流运作模式,不断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形成规划引导与企业主体共同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现代物流业发展推进目标

“**”期间,**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年,确立现代物流业作为**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初步建成国际重要物流枢纽和亚太物流中心之一。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3%;国际集装箱中转比重达到10%左右;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例,在**年155%的基础上下降1~2个百分点。

具体目标是:

——进一步加强物流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海陆空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加快形成多式联运有效衔接和保税物流功能充分发挥的集疏运网络。

——进一步强化物流技术支撑。积极促进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物流装备技术应用,加快形成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的研发应用高地。

——进一步加快物流主体培育。重点培育和吸引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加快形成各种所有制物流企业有序竞争、相互促进的物流市场格局。

——进一步优化物流市场环境。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强化诚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统一开放、规范高效、区域协调,符合国际惯例的物流业发展环境。

四、“**”**现代物流业重点发展领域

一方面,继续深化完善设施平台、信息平台、政策平台的建设,提升物流功能。设施平台重在强化联运网络,努力提高重大功能性设施的利用效率;信息平台重在加强基础建设,全面提高全社会对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政策平台重在增强针对性,为**物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按照“两个优先”的产业发展方针,结合**城市发展、社会需求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重点推进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发展,提升**现代物流业的整体水平。

(一)依托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以保税物流为特征的口岸物流

从提高**在全球物流网络中的地位和提升**现代物流业国际竞争力角度出发,加快推进洋山保税港区建设,大力发展以保税物流为特征的口岸物流。以港口、机场为依托,促进国际中转物流发展,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以完善保税物流功能为突破口,降低口岸物流成本,提高口岸效率和竞争能力;以优化航空、航运、铁路、公路等运输集散方式为抓手,形成多式联运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拓展口岸物流服务腹地;以提升口岸物流服务能级为重点,吸引跨国物流企业地区总部集聚,扩大口岸贸易规模。到**年,基本形成包括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在内的口岸物流框架体系。

(二)面向**和长三角制造业升级对现代物流的强大需求,重点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标志的制造业物流

强化为大型产业基地和大型制造业企业配套的物流服务功能,重点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标志的制造业物流。以社会化的物流服务来降低制造业的成本,以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来提升制造业的能级,以高效率的物流服务来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到**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形式多样的制造业物流分拨体系。

(三)适应城市发展和消费升级的要求,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物流

适应**城市发展、人口规模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物流。适应城市道路交通状况,以信息化、专业化、标准化促进快速、便捷的城市货运发展。选择在城市交通枢纽、对外交通节点建立公共配送中心,在社区服务中心等处建立配送网点,并优化中心城区物流的交通组织和管理,逐步形成城市公共配送网络。到**年,基本形成以电子商务为纽带,区域配送和集中配送相结合的城市配送物流网络体系。

五、“**”**现代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

按照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要求,结合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布局基础,有效整合资源,强化集约发展,加快形成**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合理空间布局。

(一)重点物流园区

进一步加快四个重点物流园区建设,提升物流园区功能,促进保税物流发展。

——深水港物流园区。依托洋山深水港区和临港产业园区,以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为主要内容,着力提升国际中转水平,建设具有保税港区功能优势的港口综合型物流园区。

——外高桥物流园区。依托外高桥港区和外高桥保税区,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和集拼分拆、国际中转为主要内容,扩大“区港联动”试点规模和效应,建设保税物流与进出口贸易相结合的区港联动型物流园区。

——浦东空港物流园区。依托浦东国际机场和空港产业园区,以国际快递、国际中转、国际采购与分拨、物流增值服务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建设航空产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航空口岸型物流园区。

——西北综合物流园区。依托桃浦、江桥的陆路货运枢纽,以市内外物流集散功能为主要内容,结合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建设集货运配载、仓储配送、公铁联运、信息服务、流通加工、展示交易等物流服务于一体的陆路口岸型物流园区。

(二)专业物流基地

结合**制造业产业基地的布局,大力发展为制造业生产服务的专业化物流,重点推进四个专业化物流基地的建设。

——国际汽车城物流基地。配合**国际汽车城的建设,突出为汽车制造与汽车零配件生产、汽车贸易与营销提供集仓储、配送、运输、包装、加工等为一体的全方位物流服务,打造为汽车产业配套服务的物流基地。

——化学工业区物流基地。按照**化学工业区建设和生产的特殊需求,突出为化工原料、化工产品的配送、分拨和储运提供安全可靠的物流服务,打造专业化的化工产品及危险品物流基地。

——临港装备制造业物流基地。结合临港新城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建设,突出为重型装备产业、船用关键配套装备、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物流装备及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集群提供专业化的装备物流及延伸服务,打造现代化重装备产业特色的物流基地。

——钢铁及冶金产品物流基地。围绕**精品钢基地的建设,突出为钢铁产品深加工、冶金副产品综合利用、冶金设备制造和安装修理业等提供仓储、运输、配送、销售等物流服务,打造为钢材及冶金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的专业化物流基地。

在推进重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基地建设的同时,结合各区县物流业发展的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物流资源,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强化物流业发展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节能降耗、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衔接,合理布局区域性物流基地和配送节点,形成层次清晰、相互衔接、运作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促进本市现代物流业与区域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生活的需求相适应。

六、“**”**现代物流业发展主要任务

“**”期间,**现代物流业发展要着力抓好三个关键环节:搭好平台,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和物流市场建设;培育主体,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建好网络,不断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和产业层次。

(一)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以港口、机场设施为核心,公路、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依托,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一是推进洋山深水港区二期及后续工程、浦东机场扩建工程、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浦东铁路二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长江隧桥工程、内河航道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铁、河、海、空相衔接的多式联运发展。二是进一步扩展和强化港口、航空运输网络,开辟新的航线,完善国际与国内、干线与支线之间的衔接,不断提高国际中转物流能力和水平。三是根据长三角地区港口建设规划,同步设计和建设多式联运系统,重点推进水水中转、水铁中转。四是完善相关物流节点的配套功能,有效发挥本市机场、港口、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网等交通设施的辐射作用。

(二)提升重点物流园区功能

以推进保税物流发展为依托,提升重点物流园区的相关功能,带动非保税物流的全面发展,形成对各种物流资源强大的吸引力。一是加快深水港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不断拓展保税港区功能优势;进一步发挥外高桥物流园区功能,扩大“区港联动”政策效应;建设浦东空港物流园区,重点发展便捷高效的空港保税物流;推进西北综合物流园区陆上货运交易中心和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完善市内外陆路物流集散功能。二是加快专业化物流基地建设,适应**和长三角制造业升级而产生的统一采购、相关配套和集中配送等物流需求,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更为优质、便利的物流服务。

(三)培育物流市场主体

推动物流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整合运输、仓储、配送、货代、批发、零售以及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资源,促进相关行业物流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一是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积极吸引国内外物流企业特别是总部型物流企业落户**。二是支持物流企业开展业务流程、服务模式、应用技术集成创新,进一步扩大物流市场规模、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逐步建立海外营销渠道。三是形成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努力使**成为中外物流企业的总部集聚地和系统集成营运中心。

(四)提高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加强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基础应用,推进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一是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深化**电子口岸建设,规范物流各环节公共信息交换标准,建立以公共信息交换系统为核心,具有供应链管理、业务协同和专业化服务等功能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动与国内外物流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物流发展提供服务。二是不断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先进物流信息系统和装备设施的广泛应用,鼓励企业运用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电子订货系统(EOS)等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自动立体化仓库(ASW)、自动导向车(AGV)、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装备技术,进一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三是积极组织相关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中介组织进行产学研合作,参与物流前沿技术研制和开发,使**成为物流信息技术的研发高地。

(五)加大物流标准化工作力度

以物流信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为切入点,参照国际通行标准,集中精力研究制定一批对**物流产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有重大影响的物流标准。一是积极参与相关物流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宣传推广,争取先试先行。二是在本市重点物流园区和骨干物流企业启动一批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重点推动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物流标准化的水平。三是建设物流标准信息库,推进物流标准咨询、实施及认证等配套服务工作,适应物流企业的标准化服务需求。

(六)完善保税物流体系建设

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完善保税物流体系,提升**城市口岸功能,促进**国际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建设。一是在加快重点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发展的同时,结合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整合,拓展松江等出口加工区的保税物流功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从最终产品组装向上游设计研发和下游销售配送等服务领域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保税物流功能。二是推进本市产业基地和市级工业园区内的保税物流中心和海关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的建设,逐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保税物流体系,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国际物流发展需要。

(七)加快长三角物流联动发展

发挥长三角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协调建立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联动机制,促进长三角物流联动发展。一是加强物流规划的协调和配合,整合长三角区域内物流资源,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合理布局物流设施,努力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二是不断推进长三角港口间及相关领域的物流标准化建设,并争取若干条件成熟的行业标准在长三角地区先行先试。三是以**电子口岸为依托,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对接,逐步向物流商务服务延伸,推进以“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为主要内容的区域通关模式改革,实现长三角口岸通关便利化。

(八)营造物流市场环境

按法定程序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规章,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努力营造促进本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一是制定并实施城市道路货运营运管理和仓储设施等规范,促进运输、仓储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以节约使用土地和有效利用资源。二是注重涉及民生的物流发展,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逐步实现全市零星化学品专业集中配送,加大医药物流集中配送力度,降低药品流通费用,同时大力推进冷链物流发展,确保居民食品消费的卫生安全。三是充分发挥**航运交易所、陆上货运交易中心的作用,强化其交易、资信评估和信息服务功能,提升**在全国物流网络节点的地位。四是建立全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制度,强化人才培养、诚信建设、法律咨询等社会服务配套,加强物流行业信息交流工作,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

七、“**”**现代物流业发展配套政策措施

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大力推进保税港区建设,做好做强保税物流,推动金融、航运等相关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口岸功能,着力提供最方便、最快捷的物流服务,不断提高口岸竞争力;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系统集成商和总部型物流企业,加大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力度,推进**现代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此,要在规划引导、协调服务、营造环境、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

(一)建立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机制

建立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协调机制,形成推进合力,研究相关政策措施,逐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指导推进本市现代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改进行政审批和管理方式

按照国家改革货运行政性管理的要求,不断优化行政管理方式,扩大货运企业参与面。规范物流企业工商登记注册前置性审批,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经营资质、经营行为的后续监管和检查,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增强物流市场主体的活力。

(三)完善物流企业税收管理

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将承揽的业务外包给运输、仓储等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国家规定的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作为营业税计税基数。允许符合条件的、在本市范围内设立跨区域机构的物流企业,按照有关规定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

(四)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积极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加强物流专业学科建设,支持物流先进技术方面的产学研结合,建立校企结合的物流综合培训和实验基地。鼓励物流企业开展多层次的人才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培养、引进市场急需的物流专业人才。

(五)积极支持物流企业创新

积极支持物流业务流程创新,对物流领域提供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服务的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进行业务外包,采购第三方的物流服务。对改造提升传统仓储、运输等物流系统的立体仓库、电子标签、物流信息平台等项目,给予融资等方面的重点支持。对为制造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仓储建设项目,可以减免民防工程建设费。

(六)搭建物流标准化研究平台

从提高资源集约化、增强工作有效性考虑,依托本市标准化综合研究机构的工作平台,进一步构建开放式的研发工作机制,建立覆盖国际国内的物流标准化专家库,聚集和培养现代物流业标准化人才,积极争取和承接中央有关部门下达的物流标准化工作任务,为物流标准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七)扩大开放物流市场

积极吸引国际著名物流企业入驻,参与本市物流设施建设和物流市场经营,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物流理念、管理和技术,大力发展物流服务外包。同时,鼓励和支持本市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投资建设境外物流设施,建立国际物流渠道。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为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八)进一步提高口岸通关服务水平

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实现口岸查验监管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进一步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国际物流企业与**电子口岸物流信息平网,建设口岸通关与物流信息“一站式”公共服务窗口,通过实行进出口数据跨部门交换、联网核查和企业网上办理进出口手续等方式,不断完善口岸通关便利化措施,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九)优化城市配送交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