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全民健身的现实意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群众性体育发展体系中,农村体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我国的农村地区极为广阔,农村人口数量的巨大,因此,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普及与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体育的发展极其缓慢,有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体育甚至存在着发展停滞或者发展空白的现象。村屯的体育基础设施或者陈旧破损,或者根本没有配置。而村民从事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也极其淡薄,即使是进行一些体育健身活动,也会因为没有必要的设施保障,而只能够开展一些诸如跑步、举重、摔跤等活动,开展的场地或是农村的场院,或是农田。这种资源的严重匮乏,严重地阻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经济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人居环境日益优化,村屯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已呈现出逐步建立并趋于丰富的态势。但是,从总体上讲,农村体育在公共服务供给上还存有严重的缺失,群体性体育健身活动缺乏组织性,体育设施的应用效率低下,体育健身技能辅导的提供严重缺失。这不仅有碍于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同时,对于新农村的建设也会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造成如此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缺失或不完善。由此可见,制定彰显适应性与实效性的村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必然诉求。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社会价值
3.1满足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有效地缩小城乡差别、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给予广大农民充分的满足,用以切实提高农民的社会幸福感。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基础上,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就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体育健身活动具有增进体质健康、改善心理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人际交往、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重要效能。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普及发展的背景下,广大农民对于体育健身的认知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日益高涨。但是,由于在农村体育在发展体系的建设上尚存有一定的缺失,因而,广大农民的体育健身需求无法得到切实的满足。在此背景下,加强对村屯公共体育的服务供给,从设施、辅导、资源以及理念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就成为满足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或用需求、实现农村村屯体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3.2推动村屯体育的组织化、规范化发展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在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动下,农村体育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体育的发展形式大多具有自主性与自发性的特征。无论是农村的广场舞活动,还是具有农村特色的秧歌、踩高跷等群体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以及农民个体体育健身活动进行,无不凸显出自发性的特点。这种缺乏必要组织性与规范性的体育健身互动的开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但是,从发展的视角来看,组织性与规范性的缺失,会导致农村体育健身活动的发展缺乏必要的推动力,因而会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能够从活动内容的设计、活动形式的采用以及整体性活动规划的制定上,提供必要的支撑与保障。这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屯体育的常态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3.3实现新农村建设与村屯全民健身活动的同步发展
新农村建设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实现两者间的协调与同步发展,对于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受发展理念的影响,农村体育的发展相比于农村经济建设而言依然缓慢,村屯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通过制定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从多层面、多视角给予村屯体育必要的服务供给,实现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各村屯全民健身活动的全面促进与有效保障,改善村屯体育发展缓慢的现状,从而达成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作者:滕延峰 单位:黑河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Abstract:According to modern society advocacy and call for energy conserva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national sports equipment and energy saving,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examples and data analysis,it details the feasibi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rospectsthe of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Keywords: national sports;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itness equipment; power
0 引言
全民健身活动是指政府倡导、群众参与,以各种运动方式锻炼身体,以达到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健身活动。全民节能环保活动的开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体现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全民健身活动中运动者通过消耗自身热量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根据能量守恒,这些热量是以某种机械能的方式释放出来的,如果把这些机械能收集起来转换成为电能,则会节省一定数量传统发电方式对常规能源的消耗,达到节能低排放的目的。通过开展全民体育健身和节能环保相结合的工作,充分利用社会所有的运动能量都参与发电工作,将会节约大量的常规能源,从而降低碳排放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速度,造福于人类。
1 现实意义
从自身健康角度来讲,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的威胁,人们逐渐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健身已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民健身运动能使人民群众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提高身体素质,增进身心健康,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
从社会整体角度来讲,全民健身运动既能增强人民群众健康体质,还能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社会稳定,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气氛。
从能源角度来讲,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把人们在进行全民健身运动时产生的能量储存并合理利用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节约国家能源,适当的缓解能源紧缺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压力。但是他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或者说需要一些工具、设备、仪器来收集或储存这些能量。
从环保角度来讲,降低传统能源消耗意味着减少了他的附属产物即一些垃圾和有毒有害气体,这些产物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例如不可再生能源――煤,煤在燃烧时产生的大量硫和氮的氧化物会危害人体健康,造成环境酸化,严重影响城市的空气质量,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产生重大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因此,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在节能降耗的同时即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2 两者结合的实现
如何将全民健身运动和节能环保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人民身体健康素质的同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使国家能够更好的持续有序发展,是当前我们应该思考、探讨的一个问题。
2.1 理论分析
随着国家发展水平的提高,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人们开始注重身心的修养,各种运动健身设施、器材不但进入了家庭,而且也随着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遍布于社会各个层面。虽然各种体育运动器材和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所有的体育运动都是将身体的热能转化为动能或势能的一个能量转化的过程,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普遍存在于各种体育健身活动中的运动能量,再将这些能量收集转化为机械能进行发电,通过利用各种技术方式将回收各种综合运动能量为社会服务是切实可行的。体育健身器材的设计生产厂家应该社会环保要求,推出各种多样化的产品,结合各种运动项目设计开发出健身与发电相结合的健身器材,使体育健身和节能环保相结合成为现实。
据专家统计,一个成年人在每次进行有意识的常规体育锻炼过程中,每小时平均释放的能量是1066焦耳,如果是几百人的综合性的体育运动会,把这些运动员一天释放的能量转换成电量汇集起来,其电力可以驱动一辆小型电动汽车绕地球一周。一个中等规模的体育健身馆,在运动时,利用人们在运动中释放出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后,所发的电力不仅能够满足本馆当时的用电需求,甚至可以把多余电能输出到公共电网,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实例设计
健身器械种类虽然很多,发电方法也多种多样,只要根据各种不同器械运动方式结合发电原理进行设计改造,都可以实现寓运动乐趣和节能发电为一体的效果。下面举例介绍健身器材发电的设计方案。
运动器械发电装置是在健身运动器材――动感单车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如图1,这是一款模拟自行车骑行的运动器械,单车车轮通过传输装置皮带和一个小型发电机相连,并配备储能蓄电池和逆变器,统一放置在控制箱中。人们在锻炼身体时踩动单车,转动的轮子通过传输装置带动发电机发电,并将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当需要改变运动强度时间,可通过安装在器械上的调节机构去改变发电机的励磁电流,励磁电流较大时,发电量也大,同时运动器械的蹬踏阻力也大,反之则减少,即增加了运动的乐趣,又可以根据不同运动要求用户改变运动强度。该器械有交流220伏、直流5伏、15伏的电压输出接口,当用户需要用电时,只需把小功率交流用电器以及电脑笔记本、手机和插座连接把即可,使用非常方便快捷。如果在运动场馆可以将这些电力串并联起来,形成较大规模的运动发电系统,则有较强的电力输出。由于带动发电机发电要产生一些阻力,运动者则要克服这些阻力才能使单车动起来,这样既达到了健身的目的又发出了电能,节省了市电的消费,起到了节能环保的作用。
在网球、羽毛球和兵乓球等运动中,把球体材料选用含有强磁的材料,球网和球拍网线改成含漆包线的材料结构,根据切割磁力线发电的原理,运动过程中,球体每飞过一次球网或者每接触一次球拍就会产生一次电动势,球网上产生的电能可以直接引入整流存储系统,球拍柄内可以利用设置的小型锂电池用来储存电能;同样,利用跑步机、健步车、健身车以及一些力量训练器械所产生的动能,通过将其简单改装就可以变成又可以健身、又可以发电的器械,通过人们锻炼运动时产生的机械能驱动其发电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总之,一切器械运动产生的能量都可以收集起来用于发电,即达到了强身健体、利国利民的作用,也能够达到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
通过实际测量,运动者使用动感发电单车锻炼10分钟,就能为人类奉献0.0016度电,依此计算,100人同时使用动感发电单车运动一小时就能发出将近1度电,相应节约了0.4千克标准煤,同时减少污染排放0.272千克碳粉尘、0.997千克二氧化碳、0.03千克二氧化硫、0.015千克氮氧化物,见图2。不同运动器材根据运动量、运动时间和转换效率其发电量多少不一,但整体发电量和其对环境保护的贡献还是比较大的。因此,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器材和节能环保发电相结合的运动方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结束语
随着国家工业化发展,能源消费增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环境污染也会随之而至,能源紧缺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将全民健身运动和节能环保结合起来是一项十分新颖并且有意义的事情。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充分调动全民的积极性,使每个人切实了解节能环保的现实意义和重大作用,充分利用各种运动能源,将全民健身活动和节能环保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了自身的健康,为了全球的低碳排放做一份贡献。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农村的进步、发展、繁荣和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国人民的富裕:没有农民的强身健体,就没有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同志曾题词号召:“发展农民体育事业,提高中华民族素质。”
由此可见:研究农村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农村体育重要组成部分和两个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农村乡镇体育,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对广东省的农村4个乡镇,不同性格、年龄,不同生活水平的农村居民600户,计1800人,其中男1200人,女600人,最大年龄60岁,最小年龄9岁。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乡镇1的健身器材设施总体为15.6%,乡镇2的健身器材设施总体为17.8%.乡镇3的健身器材设施总体为30.9%.而乡镇4的健身器材设施总体为35.7%.因此可以看出各乡镇健身器材设施及不平衡。
农民对全民健身的认识现状
通过上述调查表明:广大农民目前对全民健身活动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整体上比较低,仅有45.6%的农民对我国的全民健身的意义有所了解。而且,这部分居民对健身的意义了解得非常肤浅,更严重的是还有54.4%居民对健身的意义的理解根本不正确。此外78.8%的农村居民对健身的认识尚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肤浅层次上,认为劳动一天就是运动一天的一种错误想法。因此产生了“既然身体是健康的,就无需浪费时间去进行身体锻炼”的错误观点。
以上问题表明,目前广大农村居民对于我国实行的全民健身活动认识得甚少。因此,认识不到健身的意义重大。对体育健身器材设施的使用几乎没有,它是阻碍全民健身活动在农村广泛迅速展开的首要原因。
体育职能部门在农村对全民健身运动的舆论宣传工作不够深入,且缺乏力度,致使广大农民没有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自我健身意识薄弱。
经济也制约着体育经费投入水;通常,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和社会投入体育的经费就越多,反之越少。
体育健身器材设施尤其是体育场馆的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依赖性很大。其场地设施投入也高。体育场地设施和健身器材设施是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缺少体育运动场地和体育健身器材,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农民只能使用有限的健身器材锻炼。见表如下:
通过调查表明,目前农村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为:散步(48.2%)、游泳(29.1%)和打羽毛球(22.7%),其中经常进行的体育活动是散步,原因是散步这个项目活动强度较小,且活动不受场地、器材限制;而游泳则是夏季经常进行的体育活动。
1、前言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它的实施重点是青少年儿童,实施目标在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学校是青少年的集中地,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它担负着培养造就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培养学校体育工作直接实施者(体育教师)的高师体育院系,在这项跨世纪工程实施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优势,配合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如何抓住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这一良好机遇来促进本专业的全面发展,均是高师体育院系面临的新课题。认真研究这一课题对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对促进高师体育院系面向21世纪求发展,均有十分重意义。
2高师体育院系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地位与作用
2.1为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保证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要保障它的顺利实施,必须以系统的全民健身理论为基础,以科学的方法为先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摆脱全民健身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让国民在科学健身活动中享受到体育强身的实效,达到增强国民体质的目的。因此,建立全民健身的科学理论,研究全民健身的科学方法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首要任务。
2.2研究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是高师体育院系日常科研工作的一项任务。高师体育院系在研究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学科队伍中聚集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和各类专业人才,具有学科门类广,人才齐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为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保证,对全民健身具有重要意义。
2.3培养优秀体育教师,促进青少年健身活动开展是高师体育院系的基本工作。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责无旁贷地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技能与习惯的教育者和指导者。他们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终身健康教育、培养锻炼习惯、增强体质的多重任务。青少年是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他们的体育活动大部分集中在学校,学校体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这部分人的体育活动质量。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无疑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从这一意义上讲,通过高师体育院系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能否胜此重任,将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儿童中的实施效果。因此,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中的实施效果,是高师体育院系在这项宏伟工程中应起的作用。
2.4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国民,社会群众体育活动与健身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群体健身活动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全社会推行全民健身计划,需要一大批具有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体育健身活动的方法和手段,并有较强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能力。要达到《制度》规定的标准,必须进行培训。作为高师体育院系在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与条件。充分利用教学人才优势与教学条件优势,培训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指导员,对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师体育院系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人才培训作用。
3把握机遇,利用优势促进高师体育院系的发展
3.1改变教学观念p加强学科建设,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促进体质增强是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的历史重任。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高师体育院系在培养目标上要主动适应学校体育的新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增设群众体育课程(不同人群的生理、生化、保健、体育健身方法等有关课程),加强全民健身的责任感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在专业方面,增设社会体育专业,扩大高师体育院系的办学面,增强适应社会的办学能力。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师体育院系虽是人才聚集,但因过去旧的教学观念,教师对体育健身和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手段了解和研究并不多。因此,要改变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健身为目的教学观,教师除在思想上更新观念外,教学中也应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的体育教师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3.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计划》亟需科研为先导。高师体育院系应将科研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全民健身,积极开展健身功能研究,加强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的生理特点、健身方法与手段以及体质测定标准的研究。这不但是高师体育院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
3.4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高师体育院系应发挥教学单位教学资源优势,把为社会培养体育指导员作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以《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为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高效计划,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训出一大批有热情、有能力、懂技术、懂理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4结束语
4.1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高师体育院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本专业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专业优势与人才优势,发展自己,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4.2改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模式,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应作为当前高师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1 概述。
体育健身设施是全民健身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能否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本保障,体育健身设施的投资资金则能影响到健身设施的数量、质量,从而直接影响到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从现有参考文献资料来看,尚未见有对全民健身设施资金投入进行系统研究和我国全民健身设施投资资金的相关报道,我们拟对全国全民健身设资金投入进行多年的整体的动态研究,以期发现其变化的规律,为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设施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2 研究对象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参考文献资料查阅的方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并通过自己的一些访谈,相互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数据来源于《体育事业统计年鉴》。
3 研究分析讨论。
3.1 不同地区资金投资比较分析。
我们按照全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分类,将全国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进行研究;根据全国东、中部、西部地区投资资金总量表我们觉得出现中西部地区增长率大于懂不地区的情况可能是东部地区投资资金的总量基数较大(2002 年投资量) 因而中西部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东部资金投入明显要超过中部西部(除2007 年外)而且这种差异有日趋扩大之势。只有全面、均衡和协调发展的全民健身活动,才能真正实现群众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才能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体质与健康水平。所以,弄清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提出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协调发展的对策,这对于全面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总体目标有着积极意义。
政府已经开始重视缩小东部和中部西部的差距,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投资加大,但是西部经济实力薄弱是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经济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的基础。健身活动的发展的好与坏,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带来的个人经济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经济对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体育事业经费投入、以及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等方面。加强宣传,为全民健身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提高经济实力,为促进全民健身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 不同级别投资资金的比较。
根据东部国省地县投入资金增长比例表(以2002 年为标准数)反映出我国东部地区各个投资的投资金额,可以看出省投入的增长比例比较大,尤其是2006- 2007 年的增长幅度较大,中部地区2002- 2003 年国家投资呈现猛增趋势,县级投入也在这段时间内出现异常的增加,其原因不是很明确。往后的2004- 2007 年国家投资比较均衡。根据西部地区国省地县投入的增长比例表反映出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等关系,总量比中部,东部低,但是转化成标准数来看发展还是比较平缓的2006- 2007 年呈现了大幅上涨的趋势,无论是国家投入,还是省投入等,都有大幅度增加。根据东、中、西部国家投入资金增长比例表我们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在2002- 2003 年国家投入比较大,其余年份还没呈现大投入的情况,东部地区由于地方经济比较发达,所以国家相应的投入较少,没有大的起伏。2006 年以前国家对西部的投资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2007 年突然猛增可能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有关。根据东、中、西部省投入资金增长比例表我们得出,中部地区省投入虽然速度缓慢,但还是呈逐渐上扬的趋势、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在2006- 2007 年都有较大幅度的上扬,尤其西部最明显,原因可能是由于国家投入力度加强而带动省投入的增加。东部地区由于奥运场馆和全运会场馆的建设,所以省投入力度也相对加强。根据东中西部地级投入资金增长比例表我们可以看出2002- 06 年东中西部地级市投资变化幅度不是很大,而2006- 2007年西部地级投入加大,可能是由于国家投入和省投入的拉动,有了质的飞跃。2006- 2007 年中部东部较前几年没有质的变化。根据东中西部县投入资金增长比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002- 2003 年中部地区县级投入大幅上扬,相反东部,西部却成为下降趋势。2004- 2005 年中部和东部都有所回落,回到与2002 年差不多的水平,而后两年又呈现上涨趋势;西部地区由于国家,省,地级投入的带动,县级投资也有上涨。
西部之所以在2006- 2007 年的投资金额的涨幅较大,其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还有西部地区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得到西部人民的广泛拥护。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2002- 2005 年全国投资资金总额下降,2006、2007 年涨幅较大;4.1.2 2002- 2007 年中部地区投资资金总量呈剧烈波动增长状态;4.1.3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等关系,总量比中部,东部地区低,但转化成标准数来看发展还是比较平缓的,2006- 2007 年呈现了大幅上涨的趋势;4.1.4 东部地区投资资金的总量较大,所以投资资金的涨幅不会太大,中部和西部地区投资资金的总量基数较小,所以发展空间较大;4.1.5 东部地区投资发展的趋势引领全国投资资金的发展趋势。
4.2 全民健身活动设施投资的建议。
4.2.1 应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全民健身意识宣传。早在20世纪80 年代美国就己经专门成立了“健身和体育总结委员会”,并在50 个州建立分支机构,旨在唤起民众重视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因为我们要加强包括图画类的各种宣传,从而提升大家健身的意识,让居民从根本上认识锻炼的重要性。4.2.2 乡镇文体站,农民体育是全民健身发展的一大难点。能否解决好农民体育,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关键。
地方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体育。把现代体育比赛形式与古代遗风结合起来,积极地进行加工、改良,创新,摒弃其中的封建迷信色彩,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以乡镇文体站为支点,以小康建设为载体,促进农村体育发展。4.2.3 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最大限度的在保证健身消费者权利的基础上,制定《教练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行业人员管理岗位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组织专门人员对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对其经营过程进行监督。4.2.4 提供多样化的健身服务项目。将休闲娱乐和健身锻炼结合起来,多开发趣味性和少年儿童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使更多的人参与健身锻炼。不追求大而全的服务项目,发展“经营体育型”多功能大众化体育市场。
针对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底子薄、场地少、器材缺乏的现状建议:一切可供体育锻炼的公共场所,包括公园、名胜、江河湖海,以及学校、机关、企业的体育场地均应向群众免费开放或低收费。
参考文献。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和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工作部署,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以“有条件逐步开放”为基本模式,有序推进全市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努力满足群众对体育活动和健康锻炼的基本需求。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有序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进一步加大体育资源的整合力度,逐步建立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通过学校与社区双向参与、互动发展,使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制度化、管理规范化;通过推进学校体育设施与社会共享,提高体育资源利用效率,积极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三、开放办法
(一)试点学校
首批开放试点学校:中学、二中、三中、六中、实小、三小。各校根据自身条件,在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不受影响和活动安全的前提下,确定开放时间。
(二)开放对象
对象:青少年学生、社区居民;社区居民需持有效身份证明和居住证明到所在学校办理健身卡;单位、社会团体需要集体前往学校场地参加健身或比赛的,经学校同意后,方可在约定的时间段里开展活动。
(三)开放时间
六所试点学校开放时间从2012年6月17日(周日)开始。原则上开放时间为公休日、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具体时间由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
四、工作原则
(一)免费开放原则(免费办健身卡、免费使用场地)
(二)凭证入场原则(凭健身卡进出校门)
(三)限时开放原则(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出体育场地)
(四)限量进场原则(在某一时段内,控制进校人数)
(五)空间隔离原则(锻炼者只能在开放区域活动,不得进入教学区)
(六)专人管理原则(学校安排专人负责场地开放管理)
(七)全程监控原则(锻炼者要在视频监控范围内活动)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的领导。各试点校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现实意义,成立领导机构,制定操作性强的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方案,明确工作职责、任务、目标和要求。
开展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是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们重要的现代生活方式之一。进行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对于进一步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国民体质和维护社会稳定,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
1.单位体制下形成的“单位参与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居民“社区体育参与意识”的产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单位制的组织体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部分人不再就业于国有单位,他们和工作单位的关系已变得以经济关系为主。即使是在国有单位,单位对职工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职能正逐渐淡化,同样变为以经济关系为主。这些组织性、结构性的社会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单位意识”和“组织参与”的社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个人对单位的依赖。然而,旧的“行政本位”和“单位本位”所形成的参与体制和参与规范无法在短时期内彻底清除,人们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依然更习惯于“单位意识”和“单位参与”,社区体育参与意识的培养还有待时日。
2.老一套的工作方法、内容远不能满足居民个体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造成居民社区体育参与热情不高,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方法规划和管理社区体育,社区体育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讲究声势、忽视社区居民实际需求的情况。如社区体育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虽说丰富,但明显是以老年人和居民家庭为主,涉及青年个体需求的内容不多。社区体育活动也是如此,这些活动一是为应付检查,走走过场,没有考虑到居民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二是每年的内容、形式都如此,不能满足居民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导致居民的热情普遍不高。除了一些老年人和少数热衷于社区体育活动的人,其余的人大多是在单位的组织下不得已而被动参加的。
3.居住环境的改善以及现代都市活动场地缺少的现实客观上不利于居民社区体育参与行为的增加。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中,市民的搬迁和流动加剧了,人们离开原先熟悉的体育生活环境,居住到新的陌生的社区中;在同一社区中,住宅区有低、中、高档之分;居民异质化程度高,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对于培育居民自觉主动的社区体育参与意识在客观上产生了障碍和困难。改变居民社区体育参与不足,当务之急,应从两个方面努力:(1)确保居民参与社区体育建设事务的决策,通过自治,培育居民的参与意识。居民参与意识来自居民对自己在社区体育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的确认,这种确认要在参与社区体育建设事务的决策过程中才能实现。在目前居民自治能力不强,自治意识不高且缺乏惩治经验的现实情况下,政府可以从事关居民切身利益、居民深切关注的事务入手,引导居民围绕该事务开展自治参与。(2)创造条件,引导居民多渠道、多形式地参与社区体育建设事务。社区体育建设参与是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的,它不仅仅是参与公益性或有组织的活动与事务,在目前居民异质化程度高,参与意识高低不同的情况下,政府可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让每个社区居民从自己的需要和特点出发,选择不同的参与方式和内容。
二、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途径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娱乐的需求,可通过以下途径,大力开展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1.健全社区组织管理机构。目前,社区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组织管理大多依靠各级群众体协、街道体协、社区体育指导中心和辅导站等。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相继出现了大量群众性的社团体育组织,对进一步合理利用体育活动场地,吸引不同层次的人群参加锻炼,顺利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不少城市和地区没有健全的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机构,政府部门对各类群众性的社团体育组织缺乏应有的组织领导,管理不力、放任自流。同时,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不平衡,很多城乡相应的社团组织很少;或者缺少开办社区体育的经验,使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相对显得贫乏和单调。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全民健身和社区体育文化活动,要建立和健全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对社区体育活动的领导和管理,将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纳入正常、健康的轨道,应成为当前政府部门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转贴于
2.大力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了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目的和意义,然而现在的问题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本身奇缺,也就谈不上对他们进行培训及技术等级职称的评定和授予工作。在进入新世纪时,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高涨,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急剧增加,自发、自治、自由的群众群体活动已经普遍开展起来,而且还会继续发展。但开展这些体育活动因缺乏体育指导员的有效指导,使之得不到理想的锻炼效果。即使有少数业余体育爱好者自发进行指导,由于他们未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技术训练,其组织能力和技术指导能力以及难免存在的随意性和不稳性,同日益发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需求自然相差甚远。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蓬勃发展的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必然影响了全民健身活动的质量。因此,尽快建立一支面向社会、服务于群众,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技术指导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是当务之急。
3.依托大、中、小学校,解决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场所 据统计,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共有体育场地人均面积仅0.85平方米,难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体育健身的需要,体育场地缺乏已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此外,由于我国城市体育设施的规划重点放在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上,而未能充分考虑一般群众从事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的需要,不利于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人民群众开展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需求与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缺乏的矛盾相当突出。
而学校由于多年的积累,体育场地等设施还是较完备的。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在2006年8月6日上海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区工作会议宣布表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需要。学校体育场馆是全国体育场馆的一部分,并且占到全国体育场馆的2/3。如果学校的场馆设施在满足学生体育教学和校内体育活动使用之外,能够有组织地向社区居民开放,无疑对缓解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加快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元锁.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2]杨卫民.健身请到社区来[N].中国体育报,1998-10-31.
[3]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5).
一、前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依据自身的生存条件、地域环境以及生活与生产的方式,创造与形成了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提高各民族健康水平、丰富其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少数民的传统体育运动已呈现出淡化的发展态势,或已逐步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有一些优秀的体育运动项目已经趋于失传。此现象的产生不仅对于各少数民族自身的体育健康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也造成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流失。因此,在全面推动与普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新形势下,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与整理,使其重要的健身功能以及所蕴涵的文化理念得以有效地唤醒与重生,不仅有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同时,更能够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助推。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各少数民族的生产实践活动,并伴随着少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逐步成为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时期的历史沉淀与发展,我国各少民族已形成了凸显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发展体系,在提高全民族体质健康水平、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相对与当今社会而言,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健康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与开发,更彰显出巨大的社会价值。首先,有助于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健身价值的唤醒与发挥。我国少数民族共有几百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丰富多彩。因此,对这些优秀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挖掘与整理,充分发挥其重要的健身功能,将对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与普及起到积极的充实与促进作用。其次,有助于实现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与各自本民族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以及生产与生活的方式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因此,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与整理,能够实现对其所蕴含的深邃文化内涵的有效传承。第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具有重要的开发与运用的价值。长期以来,由于受“金牌战略”思想的影响,我国体育领域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重竞技而轻社体”的现象,造成了我国社会体育发展明显滞后于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使得社会体育成为我国体育整体发展体系中的短板,致使基础设施匮乏、组织体系不健全以及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的支撑与维护。在此状况下,开发与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具有经济实用的价值优势。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发挥天然优势,缓解资源匮乏的尴尬局面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场地、器材以及活动组织形式的要求普遍较低,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参与群体的特征与要求,以及地域条件、气候条件的变化进行相适应的调整,凸显出巨大的自主性与可操纵性,因而,呈现出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所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
这种天然优势的存在与发挥,使得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具有了厚实基础。首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能够极大地充实全民健身运动的内容体系,使得广大民众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过程中,具有了更为宽泛的选择范围。其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所蕴含的天然优势,简化了全民健身运动组织与开展的程序,摆脱了对于基础设施的过于依赖,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第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于民间,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更易于为大众所接受。因此,相对于全民健身运动而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更具有适应性,因而呈现出巨大的实用价值。第四,在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能够有效地彰显“全民性”的发展宗旨,最大限度地实现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目标,对提升我国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促进作用。
(二)实现文化理念的融合,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蕴含着本民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实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挖掘与整理,既是对其重要健身价值的唤醒,更是对其文化内涵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多民族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与融合,逐步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发挥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借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引领,立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理念的感召,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有效的挖掘与科学的整理,唤醒其重要的文化内涵,发挥体育重要的育人功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融合,进而实现对社会环境的净化,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
基金项目:2012年博士生后期资助研究项目2012BS018;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资助项目(课题编号:09JK058)。
全民健身事业是体育事业的基础和主体,它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基本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研究西部地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对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本研究正是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以西部地区全民健身为对象进行量化研究来验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成,并对其中各个构成部分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对西部地区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推进西部地区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实践服务。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CNKI期刊网、万方数据库、西部部分城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资料室查阅了有关国家、全民健身文件、统计年鉴、电子资料以及相关政府文件。
2.专家访谈法。采用提纲访谈的方式对西部地区高校7位研究全民健身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并对西部地区部分城市体育局群体处9位管理干部以及6个市(区)群体管理者进行了访谈与咨询。
3.问卷调查法。本问卷数据来自《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4]。选用数据库中西部地区数据。该调查以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主。以西部地区25-65周岁人群为调查总样本,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四川成都、重庆、贵州贵阳、陕西西安、甘肃兰州、青海西宁、新疆乌鲁木齐等17个城市发放问卷。城乡群众调查问卷发放总量为1700份,回收1564份,回收率为92.7%;有效问卷1479份,有效率为87%,共计1479份;社区(乡镇)管理组织部门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6份,有效问卷450份。
4.数理统计法。数据资料采用SPSS 17.0与AMOS17.0软件进行处理。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主要运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探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成、验证性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服务体系中的各项因子之间的关系[5]。
调查对象
本调查对象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西部地区的体育锻炼人群。本研究借助国家体育总局的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对西部地区25-65周岁人群为调查总样本。根据调查手册,实施随机入户调查填写问卷。第二类为西部地区体育政府机构的群众体育管理人员及西部地区高校群众体育科研研究人员。
西部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成因素分析
为寻求西部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各因素的内在联系,采用以上设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标准化问卷对20位专家,30位省、市(区)体育局群众体育管理者,70位社区与农村乡镇健身站(点)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120份,回收115份,回收率95.3%,整理有效问卷107份。利用SPSS17.0对107份有效问卷进行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删除不合适的问项。KMO 及 Bartlett's 检验结果可知KMO=0.852,大于0.6以上,说明可以做主成分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的2=1261.919,自由度为197(P
西部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因素分析
1.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系分析
在对所搜集的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时,各个指标的平均得分基本都超过了3.7,这说明指标设计是合理的,在调查对象中认同度较高。即衡量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系的发展状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一是政府投资修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如何;二是社会投资修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如何;三是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四是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经费优秀社区体育俱乐部在发展过程中肯定是组织凝聚力高,社会效益显著。同时我们注意到有4项指标数据标准差不到1,说明调查对象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相当一致,有的问题设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下一步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2.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分析
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因素描述性统计如下。这一部分指标得分差异很小且分数较高,说明了指标设计中所涉及活动信息、全民健身相关政策与法规宣传因素、全民健身文化与活动宣传报道以及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信息影响因素对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群众体育活动信息的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服务,与群众体育活动场地使用信息的活动报道形成一致关系或融合,这样,全民健身信息系统作用采用全面体现出来;同时全民健身信息系统要根据当前政府既定方针政策制订相应的全民健身方案并全面推行。
3.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分析
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因素描述性统计如下。全民健身组织体系除了有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硬件设施和资源的保障外,还要有俱乐部内部的有序、高效的管理;此外,还要有和谐的内部关系。俱乐部组织管理者对自身在俱乐部的人际关系,包括与组织管理者、体育指导员和其他会员的关系,还有俱乐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较强的关注度。
4.全民健身活动指导体系分析
全民健身活动指导体系因子描述显示,从每项的指标得分均值可以看出,得分差异小,且分数较高,说明在设计指标是上述5项指标构成全民健身活动指导提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调查数据显示,日常健身活动指导比较匮乏,政府对此管理力度不够,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总体不高,在城镇社区分布比例不合理。群众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健身活动不科学、不规范,因此不能长久坚持锻炼,所以该项指标是健身指导体系的重点因素之一。
5.全民健身消费财政体系
全民健身消费财政体系描述性统计显示,消费财政体系主要从健身物品、健身服务消费和政府财政支出方面进行统计。从均值来看,各项指标超过了3.4,说明指标的合计较为合理,在调查对象中认同度也较高。通过分析,三条指标基本可以反映出消费财政体系的构成,为进一步调整消费财政体系合理化奠定了基础。
西部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成的验证分析
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题项数值达到了0.69。从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第三次全民健身调查数据提到,我国全民健身场所中企事业单位所占的比例位列第二位。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经费路径系数为0.67。因此,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系统成为服务体系的构成因素之一。
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信息题项数值为0.72,在信息供给系统中位列第二位。I3全民健身相关政策与法规宣传数值为0.43,I1群众体育活动信息数值为0.61。从因子值分析发现,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中全民健身相关政策与法规宣传其因子值所占权重较低有待于提高,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对其他因子影响较大,首先是对全民健身组织体系的影响达到了0.63,全民健身消费市场体系影响,路径系数在0.62,意味着全民健身信息体系没提高1%,那么全民健身消费市场体系将有0.62%的提高,简言之,全民健身消费市场受到来自全民健身信息系统超过一半以上的影响。因此,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成为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通道。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活动指导体系的测量模型发现,其中日常健身活动的开展系数为0.77与全民健身体系的相关性较高,其次是日常健身活动的指导,系数为0.63属于中度相关。全民健身大型活动的开展、社区经常性开展的全民健身活动与全省每年全民健身运动这三项系数为0.54、048、041,属于中度相关。
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中,各级各类全民健身社会组织题项系数为0.77,占据该项最大的数值,说明全民健身组织建立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中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成立各级政府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其数值达到0.72,位列项目中第二位。接下来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组织体系的建设系数为0.68。从题项的系数来看这些因子较好的代表了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因子系数的高低代表了该因子在整个因子的重要性。依据理论设计组织体系是信息与活动指导体系等三类的中介变量。假设验证通过。从验证性因子检验发现政府财政支持居于首位,因子值为0.88,该因子较好的代表了全民健身消费财政体系。其次,是全民健身物品消费,因子值为0.69,全民健身服务消费值为0.41,居于第三位。因子值的高低很好地反映了全民健身中消费财政支出的现状——国家支出为主要支柱。个人消费中以物品消费为主,服务消费次之。消费财政体系对活动指导体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路径系数显示消费指向活动的系数高达0.87,意味着消费每提高1%,活动将得到0.87%的提高。这说明消费财政体系对活动体系的支持。信息体系对消费财政体系的路径系数为0.62,表示信息提高1%,消费财政体系将得到0.62%的改善。以此可以得出,缴费财政体系成为服务体系最为关键的支柱体系,对其他体系形成制约。
结 论
西部地区全民体育场地设施系统中政府投资修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居于主导性地位;全民健身文化与活动的宣传报道在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中居于首位,全民健身的信息宣传是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中最常使用的手段;全民健身活动的指导体系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具体途径和有效手段,全民健身组织建立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中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成立各级政府全民健身领导机构,信息体系通过组织体系对活动体系的影响力度为最大,从客观角度分析,组织建立的多与寡、成功与否对全民健身活动指导体系的影响是非常有效的;政府财政支持在消费财政体系中居于首位,其次是全民健身物品消费。
参考文献:
[1]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
[2]陈秋斌.构建小康社会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1):12-14.
[3]芦平生,朱忠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2):41-44.
[4]李相如.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1(2).
[5]董新光.对全民健身体系基本含义、特征和架构的讨论[N].中国体育报,2003,5,29.
[6]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97-101.
[7]裴立新.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6):7-10.
[8]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8.
1、健身气功?八段锦的概念及功法特点
“健身气功?八段锦”是我国的一种导引术,因为它的健身效果明显,便于推广,所以流传广泛,因此被称为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中的瑰宝,可分为坐式和立式八段锦。“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于宋代洪迈所著《夷坚志》一书中,。“八段锦”的“八”字,不仅仅是指它的八个动作或者是段、节,而是指它的功法有多重要素,彼此相互联系、制约,循环运转。“锦”字,是由“金”和“帛”组成,表示精美华贵,“锦”字又有如丝锦那样连绵不断。其动作的功法特点概况为: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兼,神形兼备,气寓其中。[1]
2、健身气功?八段锦在高校推广的可行性
2.1 推广的必要性
步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我国受到人口数量和经济情况等因素制约,大众健身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高校对于青少年来说又是一个高度密集的地方,因此推广简单的、易练的和有成效的健身形式(健身气功?八段锦)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具体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2.1.1 从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功效
通过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练习,可以使人的肌肉力量、韧带柔韧性和身体的协调性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习练者的心率、肺活量、血压等生理机能得到显著改善,在习练时要求气与力和,心与意和,松静自然、循序渐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2]目前现在高校中,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以及就业压力而出现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更加需要通过运动的方式去疏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八段锦可以疏解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因为在习练八段锦的时候根据其功法的特点首先要安静自己的内心(心理调适),排除杂念,思想集中,神与形合,气运行在其中,这对习练者的精神及心理是一个很好的调节,舒缓压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2.1.2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在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时,呼吸、意念、动作的配合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改善血脂代谢能力,从而使习练者心情舒畅,提高精神素养,改善高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使习练者豁达开朗,透过这种方式高校学生可以应对学习、生活以及就业等各方的压力,因此在高校中推广健身气功?八段锦,有益于学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睡眠,增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传播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特色精髓,使同学之间减少戒备心,对增强学生之间的信任有很大的帮助,进而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3]
2.2 推广的优势
2.2.1 易于开展、普及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动作简单易做,八个动作每个重复练习,动作轻柔舒缓、松紧动静相宜,对身体条件的要求不高,经常习练有利于减缓压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高校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学生人群比较集中,各方面资源比较充足,易于开展。
从场地、器材等硬件施设来说,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不需要这些,只要有场地,不在乎大小,均可习练,不像足球需要足球场,篮球需要篮球场等耗资较大。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动作简单好做,基本都在原地练习,学生学习起来也较容易接受,易于普及。
2.2.2 锻炼效果显著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70-02
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是,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体育健身设施更加完善,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这是一项十分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体育活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对国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开展,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对体育教学进行新的改革。由此看来,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正在逐步下降,加强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刻不容缓。
一、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探析
针对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开展的要求,笔者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不明确。在全民健身运动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为方向和目标。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依然方向目标混沌不清,从而缺乏有力的措施来进行教学改革。
2.教学理念、方法落后,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学校体育教学中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也不完善,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和开展的要求,响应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积极改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完善课程体系。
3.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待提高。在体育课堂上,大多数教师依然采取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学习,来进行体育教学,轻理论,重实践。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运动的要求和技巧。再加上学习教学资源的缺乏,导致了教师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和讲解。因此,学校应该重视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对体育教育的教学研究不够重视。当前,体育教师理论研究层次较浅,基本上局限于目前现有的研究领域,缺乏对新领域的开发和挖掘,尤其是在将体育教学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领域几乎是空白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重视体育教育研究,鼓励和培养体育教师进行新领域的挖掘和研究。
5.对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教育与宣传力度不够。据调查,大多数省对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概念不明确,不知道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重要意义。这说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与社会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学校首先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和宣传力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增强体育意识。
二、新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通过播放宣传片,开办专栏、举办讲座、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全民健身运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身观,端正学习和锻炼的态度,明确目标,要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2.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授模式,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要努力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此外,体育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加强体育环境建设,构建校园体育文化。高职院校要加强体育环境建设。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体育设施和场地的建设,保证场地和器材的供应,促进学生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正常开展。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等进行宣传,改善体育设备,开放场地和器材的供应,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锻炼需求。同时,还要努力发挥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影响力,对学生体育俱乐部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还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以保证体育俱乐部不会因为经费和缺乏指导等问题无法开展体育活动,从而保证学生可以通过体育俱乐部这种灵活的运动方式和轻松舒适的锻炼环境参加体育运动和比赛。这也是构建学校体育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比赛或运动会,来吸引学生参加。或者,体育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方面的重要赛事,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从而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4.学校要积极开设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学校体育要以学生为主,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结合当前流行的运动项目来开设新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运动与社会和生活的练习,可以适当地将游戏教学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来,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和娱乐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5.重视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再利用,实现资源共享。首先,在体育课堂之余,学校可以根据场地、器材的使用时间,充分将这些资源开发利用。另外,在节假日的时候,学校也可以将这些资源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人来进行体育锻炼,一方面,将这些资源对社会开放,可以为学校创收,以更好地维护和建设体育教学资源。
6.加强对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和研究工作的支持。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者和主导者。因此,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学校要重视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对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充分利用多媒体加强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时俱进,积极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另外,学校还要投入对体育教学科学研究的经费,以保证教师可以在新的领域内进行体育研究,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时展相适应。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因此,为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实施,高职院校要有力度地对体育教育进行改革,明确教学方向和培养目标,注重将学生的体育教育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要让学生养成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锻炼的好习惯,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