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大全11篇

时间:2024-02-02 16:55:3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篇(1)

1 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

人口与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相互依存关系,人口离不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离不开人口,一方面,若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足够的物质产品以及再生产所需的经济物品满足人口生存和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若没有一定特质的人口,就无法促进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一经济过程不断发展,如:人口数量增加可以促进生产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同时增加消费需求,促进规模经济。

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包括了人口变量的诸多因素对经济增长间接、直接和双向的循环影响,现简要介绍目前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成果:

1.1 人口数量增长与经济增长研究

人口数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者的适应程度,当人口数量适应于经济增长对劳动力数量需求,且经济水平能够满足人口发展要求时,两者是促进关系,否则人口数量过大将会抑制经济增长速度。目前有关于劳动力需求预测、人口控制乘数、消费人口控制、城乡转移方程模型、人口年龄结构优化、人口与产业结构发展关联程度、人口增长与国民收入分配等研究。

1.2 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研究

人口质量通常是指人口本质的综合性素养和能力,可以分为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方面。提高人口质量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同时人口质量投资是效益最好的投资之一,投入人口质量的资本和追加资本都会取得经济收益,因而人口质量具有经济价值,属于耐用资源。

一定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人口质量的状况,经济是基础,发展经济才能促进人口质量的提高,人口质量状况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劳动力人口质量对经济发展有直观作用,人口质量的提高对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巨大影响,而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于科学进步。

1.3 人口变动与市场需求研究

一般来说,人口变动对总需求的主要流程路径包括:

(1)人口自然变动(出生、死亡)、机械变动(人口迁移)人口增长人口规模消费、投资总需求;

(2)人口迁移、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消费、储蓄、投资总需求;

(3)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政府支出总需求;

人口总量的变化对必需品市场有着重大影响,总量是市场需求量变化的基数;人口收入和支付能力是市场定位的参考指标,如不同收入决定消费档次;人口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变动是市场细分的依据,如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加速,老年人市场成为商家开拓的新领地;人口迁移、流动规模对交通、旅游和房地产等市场有重要影响,人口的地域分布和城乡构成,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各地区供求量等。总之,人口变动各个方面都牵制或引导着市场需求。

1.4 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重视协调发展,人口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不仅限于两者,同时考虑资源环境限制。如:蒋正华等学者以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觉研究中国目前资源条件下最优人口比例,还有一些学者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角度认为人类达成共识的可持续发展观本质是要依靠人力资本的增进和技术的创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人口与经济关系的研究融入更多其他学科内容,更加关注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2 人口经济协调状况分析

人口经济协调状况是指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生活水平等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状况

相适应程度,人口经济协调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是评价各个城市的宜居水平的重要依据,是大学生选择就业的参考指标,是解释人口迁移与空间分布的方法,这一指标根据人口经济学中的GIS与定量分析方法一书中提出。

2.1 分析方法选择

人口与经济协调状况分析需要确定一种评价方法,选择合适的度量指标反映人口和经济因素,从而在此基础上得到人口经济协调状况总评价值。目前关于多指标评价和依存度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如:主成分分析、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等,主成分分析是考察多个定量(数值)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研究通过少数几个主分量(即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来解释多变量的方差―协方差结构。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在评价过程中需要主观赋权,虽能和实际情况相符但是客观性较差,考虑一这因素本文选择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

2.2 指标选择

人口自身状况,关注各地区人口数量与数量。人口数量指标,以人口自然增长率衡量,指标数值越大协调性越低,反之协调性越高;人口质量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身体素质指标,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指标,人口思想道德素质指标,分别用出生预期寿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大专以上学历占6岁以上人口比重),且指标值越大协调性越大,反之协调性越小,由于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与经济指标有很强相关性,可不做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关注各个地区GDP,指标值越越大协调性越高,反之协调性越低。

人口生活水平,关注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和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指标值越大协调性越高,反之协调性越低。

2.3 分析步骤

(1)数据选择与处理。选用《中国统计年鉴2009》有关2008年数据,由于各个指标没有统一量纲,所以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数值越大越好型数据处理:x'=x-xminxmax-xmin

数值越小越好型数据处理:x'=1-x-xminxmax-xmin

(2)主成分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方差贡献率和特征值如下表所示:

根据提取主成分的规则,应选取特征根>1,且累计贡献率>80%的主成分,考虑到第一、第二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不大,且第二、第三主成分特征值较大,随意选择前三个为主成分,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变量受教育程度与地区GDP、农村家庭收入、城市收入来源有很强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089、0.798、0.734,故提取出的主成分有一定解释能力。

2.4 结果解释

上述结果是按照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得到的总评价值,排名按照从高到低排列所得。为了更加清楚地研究各个城市人口经济依存程度,利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类,考虑到共有31个城市,三类能够清楚简明地划分层次:

表5 城市类别划分结果

第一类上海 北京 浙江 天津 江苏 广东

第二类辽宁 山东 福建 吉林 黑龙江 湖北 河北 河南 内蒙古 湖南

第三类山西 四川 重庆 安徽 海南 陕西 江西 广西

宁夏 新疆 甘肃 云南 青海 贵州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第一类属于经济与人口协调度高城市,第二类属于经济与人口协调度适中城市,第三类属于经济与人口协调度较差城市,此结果与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水平划分结果相一致。处于一类城市的仍然是沿海东部省份,而中部和北方部分省份位列二类城市,西部和山区省份仍然处于第三类,这与我国经济发展规划有一定联系,也证实了国家目前关于中部崛起,西部开放等政策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陈楠,林宗坚,王钦敏.人口经济学中的GIS与定量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篇(2)

经济与金融生态面临严峻形势

房地产去库存压力大,开发与个人抵押贷款增速下降明显

在房地产进入高库存阶段,市场分化加剧,西部不少城市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放慢,甚至进入负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5年贵州、云南、宁夏等西部省份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度持续下降,房地产供大于求的矛盾不断加剧。西部地区房地产价格偏低的同时,住宅新开工面积也在下降,其中云南、贵州、重庆、四川分别为-38.4%、-19.8%、-18.9%和-16.9%。

作为西南某省的二线城市,该市的房地产产业发展反映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该城市目前城镇化率仅为38.2%,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16.6和8.3个百分点,但近几年房地产业由于投资开发放缓,有效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也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2014年某市商品房空置面积30.56万平方米,其中空置1~3年的为19.42万平方米,占比63.57%。2015年某市土地供应总量为8811.62亩,是“ 十二五” 期间最低水平, 较上年(16983.84亩)下降了48.12%。 2015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达1 1 5 3 万平方米,较上年(1334万平方米)下降13.57%。截至2015年11月,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37.30亿元)与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额(仅5.8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速均明显下降。由于市场不景气和融资约束,一些开发商守地不开发,造成土地闲置和资源浪费。同时,从需求角度看,2015年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101.02亿元,新增额为11.7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速均明显下降。总体上,供给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造成了房地产高库存,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消化。这种情况也给地方经济、财政与银行金融体系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压力。

金融抑制下的银行抽贷、压贷,企业融资难普遍存在

该市也存在本地法人金融机构数量少、融资渠道窄的约束,直接融资比例明显偏低。目前该市有6类1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相对较少,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少,实力弱,支持力度非常有限,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租赁、典当、保理等业态也较为缺乏。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的实力偏弱,运营能力难以为继。融资担保公司运营困难。全市11家融资担保公司中,仅剩两家政策性担保公司还在维持业务运营,其他9家民营担保机构由于代偿风险加剧,流动性约束,或者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止业务合作等原因而处于停业状态,两家政策性担保公司也因为代偿压力加大而难以继续扩大业务规模。总体上看,存在信贷融资规模偏低,特别是大量中小微企业获得信贷融资非常困难,而且融资成本较高,目前全市大中小企业银行综合利率7.83%,加上担保、评估、保险等其他支出后,综合融资成本平均为12%左右。

银行信贷不良骤升,涉农保险发展缓慢

银行贷款不良率明显升高。从银行业贷款数据来看,截止2015年10月,全市信贷资产不良率为5.33%,不良贷款与不良率仍然存在双升的势头,大中小微型企业的贷款不良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涉农企业经营困难,农业企业坏账风险集中爆发。如农发行某某分行各项贷款余额在2015年11月末为107.91亿元,较年初增加25.9亿元,不良贷款15.93亿元,较年初增加12.14亿元,不良率14.76%,较年初增加10.14个百分点,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均居全省第一,导致大型银行该市的分支机构信贷权限被上收,农合机构与部分担保公司停止合作,影响了涉农信贷投放。同时,农村金融服务深度和广度不足。农村信用社仍存在产权结构、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方面缺陷,并且资本严重不足、不良资产包袱过重,服务功能有限。

另一方面,保险意识薄弱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运转。某市保险业既涵盖了农作物保险、生猪等养殖保险、柠檬保险、柠檬价格指数保险等服务“三农”险种,稳定农业经济发展;还开发出农村家庭财产保险,森林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学生意外医疗保险,为农村社会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然而农村群众风险防范、风险转嫁意识不强,保险知识欠缺,投保意识不够,还需加大宣传引导,启发投保意识。

平台公司实体化转型困难,财政拨付压力大

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加剧,将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功能剥离,进行市场化、实体化转型是新的政策要求与发展趋势。目前,该市各融资平台公司转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和障碍:一是为了使该市融资平台公司正常运转和发挥融资功能,地方政府向融资平台公司注入特殊办理的土地、公益资产、特许经营权等资产,如城市道路、公园、桥梁等,以满足其项目建设评估需要,但经营性、可抵押资产少。就该市情况而言,截止2014年底,市属国有企业(大部分为融资平台公司)资产总额虽高达412.93亿元,但总资产周转率仅为0.02,净资产收益率仅为0.15%,营业利润率为-6.76%,成本费用利润率4.79%。以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为例,公司现有的76.64亿元资产中,唯一有收益可作抵押物的有效资产只有在某某燃气公司的10%股权(账面价值为188.9万元),占总资产0.03%,占净资产的0.06%。其余都是不能变现、不能实现经营收益也不能作为融资抵押物的无效资产。其他几家融资平台公司也面临资产流动性低的问题。二是融资平台公司治理不规范。市级六大投融资平台企业,多沿用管委会代替董事会行使大部分职权,又不履行企业决策层的职责。部分市级国有企业出于融资需求,虽然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企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叠,未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公司的管理层选拔机制和薪酬机制也亟待市场化改革。三是政府融资平台信贷政策收紧,融资项目资本金不足。近年来由于政策调整,融资平台公司从银行金融机构新增信贷融资面临困难。根据银行融资要求,融资项目资本金至少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20%,融资平台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经营收益非常少,项目资本金基本只能靠财政拨付,而市财政资金较困难,造成项目资本金也难以落实,企业的再投资能力不强。

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地方债务风险较大

一是财政投入机制创新不足。目前某市财政支持企业以补贴和奖励等形式为主,未能更加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于社会资本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即产业基金、创投基金、PPP基金等专业化规模化利用社会资本的机制和机构没有成立,也缺乏财政支持的金融风险防范基金制度化机制。二是财政资金有机整合不够。如该市涉农资金在各部门和各层级间存在重复设置、分散使用和多头管理等问题,导致资金使用缺乏效率和效益,不能集中高效解决制约“三农”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归类、协调部门、制定规则而有机整合资金后,通过集中支持某类农业任务和建设,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也会减少部门扯皮和寻租情况。 三是财政与金融互动机制效率不高。目前,财政资金还没有在金融机构关注的风险共担机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财政对于金融机构的奖励,对于调动金融机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积极性是否有效尚待观察。此外,在银行等金融机构非常关注的PPP基金等方面,财政资金还没有发挥引导和放大作用。如何调动金融机构增大对实体经济金融供给是两者合作机制的核心问题。四是财政资金监管尚未强化绩效管理理念,对规模较大、关注度较高的资金没有进行重点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与项目资格和资金安排没有直接挂钩。业务主管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责任亦需强化。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加。从2011~2014年,某市政府债务余额从134.99亿元连续增至345.56亿元,债务率也从56%增加至97%。政府债务中,一般债务157.50亿元,专项债务188.06亿元。除银行机构贷款外,债券82.27亿元,BT模式负债139.26亿元,信托融资负债16.7亿元,融资租赁负债8.53亿元。后三者属于表外的“影子银行”系统,融资共计164.49亿元,占比达47.60%,其中BT融资额的过高也表明企业垫资程度之大。随着房地产业去库存压力增大,某市土地的收储与供给对于政府收入的增加的贡献将明显减少,未来该市面临的政府债务压力较大。

原因分析与探讨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区域分化特征更加明显,西部地区产业的粗放化和单一化特征明显。与东部地区不同,西部地区优势产业以资源密集型工业为主,呈现出低端化、高投入、高消耗等特征;西部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中低技术的矿产资源深加工行业。 同时,除重庆成都等区域核心城市外,战略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产生产业集聚规模和辐射效应。环境成本的上升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也对东部和中部相关产业的梯度转移构成障碍和挑战。二是产业低端、单一导致区域经济金融风险骤增,人口的区域集聚效应差,西部房地产面临更大的去库存压力,鄂尔多斯“空城化”就是一例。三是经济好转不能依赖投资力度的加大和房地产投资的反弹,央行宽松货币政策效率正在递减。一段时间以来,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各地房地产库存的膨胀以及价格的暴涨,西部地区也在此过程中通过国有银行体系将信用短时间扩张至房地产以及其具有资产优势的传统产业,从而加剧了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高的矛盾,自发性、主动性投资持续低迷。

西部地区金融生态更加脆弱。一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抑制特征明显,往往面临本地法人金融机构数量少和渠道窄的约束,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金融结构不合理。由于地方企业一般资质不够高,地方又缺少提供专业服务的证券类机构,进入资本市场比较困难,导致直接融资比例明显偏低,融资成本高企。三是对银行依赖性加剧地方金融风险。欠发达地区企业习惯性依赖传统的银行业机构进行信贷融资,但在当前宏观经济风险持续释放的压力下,银行业金融机构收紧信贷,尤其是辖区外银行抽贷、压贷较多。政府力量难以独撑投资驱动快速发展。一是政府“家底”(财政收入)有限,与金融互动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资金杠杆作用未充分发挥。二是政府内嵌“融资”功能,难以减负。政府传统的资产注入包装方式造成融资平台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净资产量非常大,但能抵押变现、产生现金流的有效资产普遍不足,成为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和实体化转型的最大障碍。三是平台公司政企不分。融资平台公司长期在政府体制框架内运作,是政府融资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政企不分现象非常普遍,现代企业制度远未建立。四是存量债务较大,“庞氏”风险显现。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承担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多年的债务积累使得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负担重,同时不断新增债务,造成其“借短还长”、借新还旧现象普遍,偿债风险较高。除此以外,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信用风险积聚的环境下,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可能引发债务代偿风险。

政策建议

在结构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背景下,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在支持实体经济中面对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在如下方面加以规划和改进。

首先,优化地方金融结构。一是采取多种措施激励,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改善金融服务。加快推进重大投资项目规划建设,增强对全国性银行机构资金运用吸引力。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中小微企业与“三农”融资服务,提供必要风险补偿;强化银企沟通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实行金融例会制度,建立银行、企业、政府三方合作长效机制,改善银企之间信息交流靠性与准确性,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成本。二是贯彻国发[2015]43号和国发[2015]74号文件精神,地方政府通过适当新增预算,为政策性担保机构增加资本金,切实提高担保机构信用能力,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市场化运作体制机制,提高专业经营与风险管理能力,重点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同时,探索市级财政与区县财政共同出资在各区县设立政策性担保机构,通过股权与再担保业务纽带,形成覆盖全部县域和重点乡镇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三是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关注新三板市场发展,发展地方性产权柜台交易市场。根据发展规划和产业调整政策,吸引有实力的证券机构到本地设立分支机构和开拓业务,组织本地重点企业了解资本市场,筛选优势骨干企业建立上市(及挂牌)后备库。积极推进符合条件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申请绿色企业债券和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等。四是积极探索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提高地方存量资产流动性,扩大融资供给能力。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和自身资产特征,开发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房地产、汽车消费等相关存量贷款类资产证券化产品。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一是积极推进住房保障货币化,加快房地产去库存。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库存情况,合理规划土地供给与房地产市场增量供给,合理控制公租房、定向安置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建规模,积极推进住房保障货币化工作。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有效利用国家开发银行等专项资金,积极推进拆迁居民货币化安置补偿,消化本地房地产库存。二是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在“十三五”规划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同时,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大传统产业的创新投入也是应有之义。三是新常态需抓新机遇。“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以及创新驱动、消费升级、互联网等发展趋势为西部地区探寻经济增长新动力带来契机和途径。西部地区可以通过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产业基金、绿色产业发展基金等整合社会资本,挖掘和建立比较优势,谋划产业未来发展。

篇(3)

[中图分类号] P618.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86-1

虽然我国有着储量丰富的煤矿资源,且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较之露天煤矿,其不仅作业环境恶劣,开采难度较大,而且对开采工艺和人员水平要求严格,故为确保安全生产和高产稳产,以缓解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就必须高度重视井工煤矿开采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所以研究其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意义重大。

1井工煤矿开采技术现状分析

由于井工煤矿开采多为地下作业,故易受到通风不畅、地热作用、矿山压力、地下水涌入以及矿尘、瓦斯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困扰,这无疑对其开采技术和工艺方法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当下井工煤矿中常见的开采技术包括:

1.1三下开采技术

简而言之,三下开采技术是依托合理的数值模拟和计算与材料模拟技术,对开采煤矿的上覆岩层变化情况和地表沉陷内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取满足建筑物、地表和地下水开采要求的优化参数,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采空区填充、加固重建、沉降控制等关键技术,确保地表、建筑物、地下水体等免受破坏,同时又能安全、高效、经济的将煤矿资源开采出来,以此彰显煤矿开采的合理性和资源回收的可靠性[1]。

1.2深矿井开采技术

由于井工煤矿矿井深度会因开采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大,如此一来,便会受到深井通风、冲击地压、矿山压力、瓦斯气体等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故为实现安全生产,顺利开采,则必须借助合适的开采技术。具体可以先准确勘查深矿井应力场分布和围岩状态等主要参数,并予以详细记录,同时加强作业环境动态监控,特别是矿尘、瓦斯等危害性物质成分和含量,然后经冲击矿压显现模拟和计算,确定最佳的开采方案和技术工艺,以此降低作业风险,提高开采效率。

1.3巷道布置优化技术

遵循少做岩巷、多做煤巷这一布巷原则,既利于矿井开拓,也有助于矸石排放量的减少,如全煤巷开采工艺,即除了将一定的车场硐室设在稳定岩层中外,其余巷道开拓均处于煤层中,虽然可实现清洁生产,且造价低、投产快,但需要足够的巷道支护[2];针对多煤种、多煤层条件,往往要求注重煤层开采流程的优化和开采工艺的搭配,以便有效控制高硫高灰煤层的开采比重,降低原煤排矸量和总灰分;若为单一煤层,可通过工作面参数优化和集中回采实现岩巷掘进率和出矸率的降低。

1.4节能减排开采技术

为实现井工煤矿的清洁开采,也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如针对瓦斯气体,可事先进行抽放以确保生产安全;针对粉尘,可借助高压水或高压喷雾完成切割降尘,声波雾化、泡沫除尘等方法也较为常用;针对采煤污水的处理,往往借助分类排放或地层过滤方法加以改善。此外,地下气化作为一种绿色开采工艺,可通过能源燃烧的直接、高效控制提升煤矿开采效率和质量,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

2井工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

由上可知,当下的井工煤矿开采技术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和适用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如何改进缺陷、有所创新并加以完善,便显得尤为关键。故在井工煤矿开采技术逐步走向多样化和先进化,技术装备逐步走向自动化和智能化,煤矿生产逐步走向集中化和大型化等新形势下,笔者对广西井工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2.1开采技术的发展方向

由于高安全、高效率、高产量、高质量是广西井工煤矿生产现在以及未来的现实要求和发展主题,因此未来的开采技术也应围绕这一中心进行改进、完善和创新,唯有如此,才能满足井工煤矿开采要求和发展形势。

故开采技术经过不断发展,会逐步朝着精细化、高效化、智能化、绿色环保等方向迈进。如对于资源储量丰富、厚度较大的煤层,可加强针对性开采工艺研究,并在计算机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技术的支持下,提高煤矿开采的安全系数,实现高产高效;针对日益复杂的开采环境,着力改善围岩控制效果,特别是地质构造稳定性差、急倾斜的高深采场,应将重点放在顶煤监测、冲击地压预测、煤巷支护以及岩层控制、灾害预防方面,其中深井环境探测、安全开采技术亟待改进[4];同时注重绿色开采、污染治理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尤其是高效率、低成本、适用于优质煤少、恶劣环境下的地下气化技术;以期逐步改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不利形势,提高煤采面的整体产量和效益,以此彰显开采技术精细化、高效化、绿色环保等优势特点。

2.2开采装备的发展方向

为推动井工煤矿开采健康、持续发展,还必须加大技术成果的转化力度,即依靠功能强大、可靠耐用、类型丰富、实用性强的机械设备顺利实现开采目标,如以长壁采煤法为基础的煤矿开采设备和监控系统是其基本途径和重要保障,这一点已经实践证明,如强力液压支架、电牵引采煤机、大运力长距离运输机、刮板输送机等诸多开采设备的诞生和推广显然为改善井工煤矿开采现状提供了有力支持。所以未来的技术装备也应朝着自动化、高功效、多品种、高可靠以及监控智能化方向前进,如掘锚平行作业方法及其装备虽在国际上得到了推广,但我国尚在研制。因此我们还需从煤矿开采需求和技术工艺出发,着力研究分别适合精细化开采、绿色开采、自动化开采的技术装备。

3结束语

总之,井工煤矿的安全开采和高效生产离不开先进可靠的开采技术,可以说,技术工艺因素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当下井工煤矿开采技术的应用现状,以期从中发现不足,把握其发展动向和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加强技术创新,以促使开采技术更加成熟而完善,进而更好的服务于井工煤矿开采作业。

参考文献

[1]郑志勇.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信息,2013(23): 33-34.

篇(4)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5-0037-04

引言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准确、全面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客观衡量经济发展进程的统计数据是当地政府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可以为人们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以量化的判别、评价标准,为客观地衡量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为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制定科学规划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因此,选择或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衡量区域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有着显著的必要性。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颇有成果。本文主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及其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作用,回顾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对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探讨各种指标分析体系和方法的优劣点,以期对构建更为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提供一定启迪,为能够全面、准确地考察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科学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供衡量标准和依据,为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为那些对区域经济研究感兴趣的学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根据区域发展实际选取合适的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下面部分的结构安排主要由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作用、对已有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回顾、综合分析和总结评述四部分组成。

1.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作用

指标是反映实际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特征的概念,是一定社会经济范畴的具体表现,一般由指标名称和数值两部分构成。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具有描述、评价和预警导向功能。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是直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是综合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既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标准和依据,又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其主要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是评价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状况的主要依据

指标体系是测定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尺,是综合评价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程度、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由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的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能够从不同侧面、不同领域客观、具体地反映和评判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而指导区域发展实践活动。

1.2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是正确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前提和参数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可以使决策者关注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的关键问题和优先发展领域,掌握这些问题的状态和进展情况;可以引导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在制定各项政策和决策时,能够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或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办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各项政策相互协调,保证不偏离科学发展的轨道;还可以使政策决策或制定者根据指标体系反映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相关政策实施效果和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反馈的信息及时地评估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进而改进或调整发展区域经济的政策。

1.3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具有导向作用

指标体系既是测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标杆,也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杠杆。标杆的主要功能是导向,其导向作用主要表现为:

1.3.1 引导作用。科学、全面、可行、量化的指标体系展示了一个可操作、可衡量、看得见的具体指数乃至形态,在实践中有着很强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如,山西省在2007年就采用新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用于指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如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我国全面小康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科教文卫、资源环境等六大类指标;江苏省制定的全面小康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四大类18项25个主要指标。这些指标不仅描绘了全面小康的形象,也引领不同区域的人们比照具体指标建设区域全面小康。同样,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也为确立人们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和具体要求起到引导和激励作用。

1.3.2 激励作用。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标体系是包括经济、社会、生活、环境等各类发展指标的系统化。为了全面达标,促使各级政府努力转变职能,从单纯抓经济转变为统筹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激励各级政府通过指标体系把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具体化、项目化,一项一项对照落实,按照既定时序,扎扎实实推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1.3.3 促进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可以简化和改进社会各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了解,促进社会各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计划和行动的共同理解,并采取比较一致的积极态度和行动。

1.3.4 预警导向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能够如实反映出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情况和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使人们随时掌握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提醒人们该努力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同时它又是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调控工具或预警手段之一。通过指标体系序列,决策者和管理者可以预测和掌握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和未来走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调控或系统结构的调整。

1.4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也为区域发展理论研究开辟了广阔空间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是一项融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于一体的工作,它要求建立的指标既要有完备的理论指导,又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不可能仅停留在某一理论层次,要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客观的指标体系,来定量地刻画、反映复杂多变的区域经济发展系统,指导实际工作,预测未来发展走向,只有这样,才能为区域发展理论的研究开辟更广阔的空间,推动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总之,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以比较明了的方式,比较全面地向人们提供被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过程,能更加全面、准确地考察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变化规律,不仅为综合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提供衡量标准,也为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绩效,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对人们树立区域发展新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促进作用、预警作用,现实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对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已有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系统性范畴。从横向上看,它是指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从纵向上看,它表现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所以度量或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状况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生活、环境与社会和谐、居民幸福指数等多方面因素都要考虑进来。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的研究以及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两个方面。

2.1 对区域经济差异和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拉大,对区域经济差距研究的重要性也愈来愈突出,研究数量较多,下面就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

成果进行简要归纳,见表1。

从以上的归纳和分析可以看出,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数量虽然很多;但其主要的研究思路和思想却不尽相同;研究主体多样,从对某个区县的研究(汪波、方丽,2004)到对整个国家的研究(胡细银,1991、韩兆洲,2000等);所选指标涉及经济、贸易、科教文卫、环境、基础设施、人口、就业、科技、自然资源、居民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而指标权重的确定也方法多样,比如主成分分析、Delphi方法等。

2.2 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即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指标体系、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的指标体系、世界银行的指标体系、美、英的指标体系以及我国国家统计局与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具体见表2。

以上几种分析方法各有优缺点,比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指标数过多,而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方法选取的指标彼此之间的重叠性很强等。

2.3 小结

通过上面对文献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一些发现:

其一,不同的研究者所采用的具体指标是不一样的。

其二,不同研究者所采用的具体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其三,虽然存在上述不同,但是他们建立指标体系的一般步骤还是类似的:首先根据研究和以前的研究成果选取主要关注的指标类;再是选取具体指标之后确定指标的分析方法,比如主成分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等;最后是选择合适权重来综合所选的细类指标,得到最后的评价指标。

3.对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分析和评论

3.1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对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数量不少,但是就其本身而言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指标数量大,内容庞杂,比如表1中有些研究曾采用300个初始指标。

其二,虽然指标体系庞大,但是指标选取的随意性和某些重要因素的可衡量性比较弱,从而导致指标体系对所研究的问题覆盖不全。

其三,缺乏科学有效的定量筛选方法。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观意识往往起到很大的影响力,即便是那些采用了较多的较规范的统计方法的文章也存在这些问题。

其四,指标信息重叠问题严重。现实中某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往往是高度相关的,再细分到每一个子系统内部,其相关性就更加高了。虽然这可以通过采用某些统计方法(比如主成分分析法)来改善,但是终归是不完善的。

其五,指标权重的确定随意性强。在选定具体的指标集合之后,需要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现实中由于指标数量比较大,不同指标之间的信息重叠严重,从而导致研究者对不同指标给定权重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导致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非科学性。

其六,评价方法越来越复杂,经济直觉越来越弱,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方法的应用和推广。

其七,评价体系不能很好的考虑单个经济体的特殊性,比如某个因素可能对某地区特别重要,而对其他地区则并不重要等。笔者认为在做具体研究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指标体系和构建方法。不同的区域以及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时,重点和阶段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根据构建指标体系的动态发展原则,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地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工作。在构建时要尽量遵循上面说论述的原则,客观的科学的进行分析和评价。

其八,某些研究忽略了对投入的衡量。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取决于其产出如何,也取决于其投入的多少,比如我国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消耗巨大的能源、污染环境,如果在最后评价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的时候只考虑GDP、人均收入等产出指标,势必会造成偏差。

其九,某些研究忽略了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几个子系统之间的相关关系。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社会发展与生态损失、宏观政策保证、法律和法规等制度建设等协调度指标都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和长期发展,在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时需要加以考虑(余丹林,1998)。

3.2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选取存在分歧的原因

对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选取和建立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和分歧,归根结底是由于几个方面:第一是客观条件所限制。由于实际处理问题时需要考虑数据的可得性,而不同范围的区域在数据统计上是存在差异的,这就导致对不同大小的区域进行分析时要根据数据可得性和研究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之间做一个折中。第二是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经济体系是系统性的、多方面的,是复杂的。它不仅涉及经济、社会、环境,还涉及科教文卫等各个方面,而很多指标是无法准确衡量的,所以研究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判断来选择合适的可测量指标来近似表征所要研究的事物。第三点是各种不同的研究所遵循的建立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存在差异。

3.3 小结

总之,之所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因为该指标体系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从而导致其无法完全的兼顾所有的方面。笔者认为,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尽量兼顾和综合考虑一些基本的原则。具体应遵循系统全面性、简明科学性、实用可操作性、可测可比性、发展创新性、合理和谐性、可持续性等原则。二是所要选择的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能比较全面和系统地反映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既突出中心和重点,又兼顾一般;既关注经济增长,又关注社会进步;既关注经济总量和速度,又关注经济发展质量及资源、环境的保护;既关注行业、部门和企业,又关注城乡居民个体,是一个综合性强、涵盖面广、力求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人民福祉等结合起来、兼顾经济、社会、生态和人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也是评价区域经济的可行性指标体系。三是要将区域经济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综合研究其整体结构、动态过程、有机协调等(乔家俊,许萍,王宜晓,2002)。只有这样才能真实、科学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

4.结论

对区域经济发展指标的评价体系的研究很多,但是至今为止并没有一个得到大家认可的评价体系出现。现有的主要分析方法受学者本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及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都很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同研究和不同学者之间的研究的可比性,也限制了对研究成果的推广。本文主要回顾了已有的对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文献,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简而言之,笔者觉得要想建立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指标选取不能太过随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分析应该科学而规范。

参考文献:

[1]Anderson,V., Alternative Economic Instruments, London: Routledge, 1991.

[2]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8.

[3]刘阳.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构建与 评价[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94―96.

[4]李答民.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05):28―32.

[5]胡忠俊,姜翔程,刘蕾.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8,(20):17―19.

[6] 颜蔚兰,曾鹏.广西经济发展区域差距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13):98―102.

[7] 曾小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和评价体系研究的分析[J].经济师,2007,(04):269―272.

[8]吉宏.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与预警系统研究[J].经济问题,2005,(06):78―80.

[9] 曹洪峰.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J].山东经济,2005,21(02):95―99.

篇(5)

1.前言

就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已经形成了“区域经济圈”、“地方经济体”、“经济发展城市群”等形式,并且每种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国际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尤为紧密,因而这样的发展状况对于高级英语人才的需求无疑是非常迫切的,同时高级英语人才对于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其作用日益得到凸显。因此,对于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对其进行有效的培养已经是高校英语教育密切关注的问题。

2.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之间的关系

2.1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英语教育的影响

首先,某一地区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随之会带来企业的技术化和信息化,并且能够不断促进企业与国际的接轨步伐,因此,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之中,会涉及到各种国际业务的开展以及外贸经济的发展,这样会使得企业需要一些能够灵活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高素质人才,因而这样的人才需求势必会影响到高校英语的教学方向、目标等的制定与改革,使得其能够朝着更为实用的教育方向发展。因此,居于区域经济片区的高校应当非常注重采用实用型的培养方式。其次,从全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来看,我国主要形成的经济大格局主要包括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部持续发展。在国家进行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区域核心经济的发展也已经随着高速铁路网的快速发展进入到了多元化的调整阶段,比如一些正在兴起的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带、长江三角区经济区等。这些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断吸引着外资外商,因而为使得相关外语的高素质人才的严重匮乏。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也使得很多企业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大规模转变,这对于英语专业的技能人才而言,其需求量无疑会更大。这样会使得高校英语教育在招生以及教学上为了能够与社会发展相匹配而做出更为有利的调整措施。

2.2高校英语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不断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全球发展的大浪潮之中,经济一体化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因此为了能够加快区域经济对外发展的步伐,需要我们做好面临各种挑战的准备,使得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占据有市场开发、技术创新与管理等方面的优先权。而语言无疑成为了对外发展的奠基石,语言在对外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反映出一知识差异、文化差异、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差异等,因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高校的英语教育问题,从而冲破对外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需要对专业英语给与足够的重视,比如机械工程英语、工程管理英语、医学英语等,使得这些专业性人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英语技能,在本专业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从而不断促进区域经济的告诉发展。其次,高校英语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外贸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地区其经济的发展都可以分为国内经济与外贸经济。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会对学生进行更为系统与全面的英语培养,让学生能够更为细致地了解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以及贸易习惯等等。如此教学能够为市场提供符合其需求的高素质英语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外来技术引进以及资本引进等等都会有所帮助。最后,高校英语教育能够促进区域文化的繁荣。整个经济区域的外语教学需要高校英语教育的有效带动。因此,高校英语教育能够为人们的发展带来新思维、新文化,因而非常有利于促进外贸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外贸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外商,这样会使得区域之内与外商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频繁,从而使得这样的频繁而日益密切的交流逐渐渗透到区域的生活与情感等领域,从而不断促进区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最终实现区域文化的繁荣发展。

3.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的策略

3.1与区域实际紧密联系

高校英语教育想要更为贴合区域实际发展的要求,首先即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对区域的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这就需要高校英语教育应当以市场运行的要求与体制为导向,结合学生自身的英语素质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标准与学校体制。对于不同区域而言其经济发展状况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因而这也会导致不同区域的教育发展水平因区域而呈现了较大差异。因此,只有将高校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实际状况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够使得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能够不断满足区域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英语教育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来培养人才,因此,高校英语教育应当能够按照市场运行即是以及市场要求来进行开展,将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贯穿在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学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3.2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可以说,英语应用能力贯穿于英语专业乃至非英语专业的教育之中。高校英语教育中英语是基础课程,有听、说、读、写等能力得培养,同时英语作为语言应用技能课程值得是翻译与写作等。学生可以通过英语基础课程不断积累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不断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培养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而英语作为语言应用技能课程可以使得学生的推理、判断、分析以及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因此高校英语教育应当结区域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英语教育的方式方法及教学内容。比如相对于发展旅游业较为集中的区域,在高校中开展外贸英语、饭店英语、旅游英语等课程会显得尤为必要。这样会使得学生在学习具体英语运用的过程中还能够学习到更多与经济市场体系相关的知识内容。同时也可以增加更多与英语相关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增加学习英语兴趣的同时也能够使得英语学习不至于过于机械化。因此,如果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那么在踏入职场之后也会更快、更为灵活的熟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从而使得自己的所学能够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得到有效发挥,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肯定,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3.3实现校企联合

如今高校所主张的教学模式还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尽管有些专业的设置以及教学会主动寻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实施中却很难做到。随着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因而对于高素质的英语实用性人才的需求也正在不断加大,学校英语教育如果不科学的寻求改革势必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对实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校可以建立起相关的联合实际训练基地,将企业相关行业的专家与高校英语教师融入在一起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同时,学校也可以积极邀请一些企业的专家对学生进行资源共享的教育,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从而实现校企人才共育的目的。这样的校企联合能够在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使得企业也能够在人才的应用上更为得心应手。

总结

总而言之,高校英语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到高校英语教学目标及模式的调整。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只有相互促进,才能够实现协同发展。因此,对学生而言,高校教育应当不断转变教育观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不断进行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企业也应当能够密切配合学校的英语教育工作而实现校企联合。我们知道知识就是经济,知识就是力量,因此在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切不可忽视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素质英语人才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会起到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只有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立足于现如今的发展状况,与时俱进,使得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英语人才,才能够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颖.浅谈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2期.

[2]王涛.浅谈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教育界》,2015年6期.

[3]张粉丽.浅谈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14期.

篇(6)

公路运输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对于公路运输来说,如何正确的处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公路运输不仅适应当地的发展情况,而且推动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公路运输是各区域之间沟通的桥梁,公路运输最为最常用的运输方式,为各区域人们的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推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其他区域共同进步和发展。首先,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公路基础设施有非常大的关系。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决定了公路运输和经济发展的效率及总量。公路基础设施越完善,运输量越大,相应的经济发展速度也越快。反之,经由当地的车辆越少,经济发展也会相应变缓慢。其次,公路运输的效率高、运输成本低,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可以节省运输费用。节省下来的费用可以应用到其他行业,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再次,交通运输是各区域沟通的桥梁,公路运输拉近了各区域之间的距离,公路运输在加快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最后,公路运输还可以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由于公路运输灵活性强、运输频繁,中间不需要倒运,可以实现“门到门”的服务,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通过这一途径,优化服务,调整产业结构。如果对公路运输管理不当则会影响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公路设施的建立要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如果本区域地处交通要塞,但是基础设施不到位,很难承载过多的运输量,造成交通瘫痪,阻碍本区域经济发展。反之,则会出现公路设施闲置的现象。其次公路运输量过大会限制当地经济的发展。如果本区域经济发展非常快,公路运输的总量将不断的飙升,就会出现公路运输系统瘫痪的局面,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在发展公路运输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发展其他运输方式,最后,公路运输落后于区域经济发展,将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进度。公路运输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缺少了物流运输的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就会受限,经济发展速度自然缓慢。

二、目前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状况

(一)公路运输基础设施不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也在随时变化,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因此,交通运输网络也应该不断的更新变化。但是在我国,目前仍有很多区域,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比较落后,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经济日益增长的要求,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城市快速交通公路严重不足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步,对公路运输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快速交通虽然给大众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让人们吃到新鲜的水果、蔬菜,但同时也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为了保证蔬菜、水果的新鲜,就需要每天进行蔬菜、水果的运输,但在快速运输时,势必会造成一定的运输压力,堵车等现象时有发生。当然这也存在道路不够宽、道路年久失修、甚至道路坍塌等问题,影响交通运输。

三、加强公路运输,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公路运输不仅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我们日常的生活也息息相关。但是公路运输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下面主要针对当前公路运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相应的措施,改善公路运输的缺陷,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合理规划公路运输网络布局

从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状况来看,大多数区域的公路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当地区域公路运输的要求,进而阻碍区域的经济发展。这是因为这些区域的交通网络运输布局不合理,多数路段缺少公路的基础设施,公路的数量虽然很多,但是能够承载大量运输量的公路数量非常少,远远达不到目前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不仅不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还会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公路运输的针对性,必须对公路运输网路进行合理布局。

(二)提高公路运输现代信息的能力

除了公路运输网络布局不合理之外,现代信息能力的缺失也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公路运输也越来越现代化。现代信息化更快捷、准确,可以有效提高公路运输的针对性,加快运输效率。通过提高物流运输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所以说,对公路运输实行现代信息管理,可以快速提高公路运输效率。但是对于当前的公路运输来说,很多地区公路运输设施落后,缺乏现代信息化的能力。只有提高公路运输现代信息的能力,才能更快的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

(三)开放公路交通资金投资市场

与其他行业相比,交通运输设施投入的资金量更多,并且回报的周期也很长。对于公路运输来说,要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除了政府部门出资建设以外,还可以拓宽渠道,通过吸引民间资本进行投资。如此一来,既避免了国有资本的流失,还引发市场决定了公路运输的发展方向。在公路运输的投资市场更为广阔的同时,使公路运输更贴近市场,更有利于公路运输的发展。

四、结束语

公路运输灵活性强、覆盖范围广、运输效率高,对于推动区经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但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相互的,公路运输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公路运输提供更便利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郭耀光.浅谈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J].时代金融(下旬),2013,(6):35-36

篇(7)

在我国城镇建设过程中,对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策略。因此为了符合现阶段区域发展的具体需求,相关部门要对发展方向进行明确的定位,要在地方资源的基础上,明确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方向与内容,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制定详细的区域产业发展策略,要通过多元化的经济发展,全面的促进我国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一、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相关问题分析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是因为区域产业经济资源等客观元素的制约,导致我国区域产业经济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等条件的限制,造成经济发展策略制定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在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中,无法有效落实相关活动;同时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产业发展不利等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今天,在制定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策略的过程中,要根据区域具体状况、发展趋势以及自身优势开展,要明确区域发展的具体方向,进而保障区域产业经济的可持续性与科学性。现阶段,农村经济中的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大部分人在外出打工过程中累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与资金基础,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现阶段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

1.提高对区域资源开展的重视。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区域资源的重视,要根据地方区域特色,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能力以及风险抗击能力。要根据不同的区域特色有针对的扶持相关经济产业。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对粮食、工业等领域的重视;东北具有一重、一汽以及大连船舶重工等装备制造企业;同时其生态环境还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以此为基础;而安徽等地盛产各种药材,因此,在进行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对药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个别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此为基础,明确发展方向。针对区域特色资源开发可以有效的提高经济发展效益;相关部门与机构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过程中,要明确区域资源特色有优势,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2.综合区域资源发展状况,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对现有的区域资源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政策基础。根据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在现有资源上进行调研与整理,为区域资源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因此,在进行区域资源分析与调查过程中,要对区域整体环境进行调查,例如对矿产、养殖、畜牧业以及土特产等相关资源进行分析,同时要提高对文化、旅游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民族文化的重视,要对区域经济资源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估与调查。

3.明确资源整合的实际需求,明确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支柱。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行全面发展、重点突出”的策略,要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支柱性产业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区域产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要根据区域产业经济资源利用状况,根据发展策略明确支柱性产业,要对不同资源的发展状况,利用率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制定长期、中期以及短期发展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全面促进区域产业的整体发展。同时,对于支柱性产业飞发展,也要制定详尽的发展策略与计划,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地方区域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方针。

三、结束语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长期发展战略以及社会的稳定性等多方面的考虑,区域参与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提高对经济发展策略区域制定、执行以及管理工作的重视;要把区域资源作为基础内容,根据实际的资源发展、利用价值,构建系统的产业链,通过支柱性产业带动整体经济发展。要将资源开发与利用为基础,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全面实现科学的区域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促进区域产业整体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运强,吴秋明.虚拟产业集群一一种新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J].华东经济管理,2012,(12):42-45.

[2]夏亚民,翟运开.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高新区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2(4):106-109.

篇(8)

>> 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 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城镇化的关系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城镇化推进动力问题研究 论新型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城镇化后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主要问题 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研究 区域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结合 陕南城镇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区域经济与城镇化建设互动模式实例研究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研究 新疆区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路径探讨 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城镇化进程中湖南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加快城镇化建设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互动 加强区域经济城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李仲生.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王国刚.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经济研究,2010,(12):13.

[5]李秀敏,赵晓旭,朱艳艳.中国东、中、西部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1):22.

[6]龙泉驿区统计局.龙泉驿区统计年鉴(2012)[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On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in Longquanyi District of Chengdu City

LING Yi, LIU Houping

(Commercial College,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1,China)

篇(9)

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发展、经济水平的腾飞,一方面取决于物质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高素质的人才也同样重要,而英语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国际信息和技术保障。

一、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的必要性

在现代经济中,教育投资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早在两百多年以前,经济学界的先驱们就已经对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促进作用开始了研究。当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就具体阐述了教育的资本价值,并认为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开始注重对教育的投资,因而其经济增长速度也开始明显上升,由此可见,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

英语教育从应用领域来看,已应用到了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并呈多线条延伸;从应用范围来看,英语已应用到各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当中;从英语的本质属性来看,它能把外国的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合作意向通过英语这个特殊媒介译传给对方,从而达到互相沟通、互相了解、互为洽谈与合作等目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它的应用领域和范围还将日趋扩大,它的作用也将显著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了英语教育。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贸易的交流,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英语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对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

(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需要提供人才服务。学校尤其是高校,学科体系完备、人才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各个方面优秀专业专家教授,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保障。每年都会培养大批的毕业生,学校的英语教育每年也为社会培养大批的经贸、教育、翻译人才,在地方招商引资、经济国际化转型、文化品牌树立、国际交流沟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区域经济发展为英语教育拓宽了就业市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些老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逐渐被新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代替,从而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区域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客观上增加了企业对英语应用能力强的毕业生的需求,从而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扩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进而扩大了院校的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因此,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英语教育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为英语教育带来的优势,英语教育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英语教育以区域经济服务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效利用各种区域资源,采取“职业素养、英语语言技能、专业技能、实践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语言必须为经济服务的理念,为区域经济输送应用型人才,实现两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二、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的因素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科技和信息技术在企业发展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地方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面临巨大的挑战,英语教育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来满足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全球化经济更是离不开国际间的沟通和英语教育的链接作用。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的因素:

(一)连接和助推因素:经济全球化需要英语教育来架起连接的桥梁。WTO的加入对我国的开放型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经济的发展逐渐进入国际大市场,同世界接轨的交流、洽谈、合资、合作都需要通过英语教育来实现相互沟通。

区域经济融入世界的平台需要英语教育推动进出口贸易。其一,涉外经济活动离不开世界性语言――英语的介入,这也决定了英语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礼仪等,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在同一经济活动中能够合作协调发展,提高贸易成功率和经济效益,进而推动外向型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经济、社会和技术领域与国际接轨,引进了合作资金、引进了先进技术、引进了好的项目。实现这些都离不开英语教育。

(二)承接和转变因素:打造外向型经济体系,承接产业转移英语教育有纽带作用。国际经济新一轮的结构调整,以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快,英语教育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产品竞争力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吸引外资,促进经济模式的转变。增区域经济的投资吸引力,只有英语教育才能培养高素质英语应用型人才,优秀的英语应用型人才,可有效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区域的投资吸引力;带动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使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劳力密集型向高技术含量型转变。

(三)吸引和促进因素:英语教育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繁荣本地文化。对于有着优质旅游资源的地区,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对海外推介,吸引海外游客。语言的交流和丰富优秀的外语人才存储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游客,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

英语教育能够促进区域文化的繁荣。英语教育能够为发展带来新思维、新文化,如外贸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外商,英语教育的结果会使得区域之内与外商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频繁,这样日益密切的交流也会逐渐渗透到区域的生活与情感等领域,从而不断促进区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最终实现区域文化的繁荣发展。

(四)调整和辐射因素。高校在提供经济服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服务地方经济是高校的基本任务之一,而教育对于经济的服务是一项实践活动,英语的教育依据经济发展而进行的人才培养策略调整和专业调整,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度得到提高,企业对高校的依赖性增强。

高校开展科学研究,提升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用。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高校利用英语专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将教学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应用,推进产业化发展,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科技产业,成为地方高新技术的生长点与辐射源。

三、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策略

(一)普及基础英语教育,培养顶级拔尖英语人才。英语的教育与学习,首先应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阶段要适当增加英语课时,对成年人开办各类英语进修、补习和培训班。培养各级各类专业英语人才,以适应经济建设全方位的需要。因槲夜在加入WTO后,更要加快培养大批既懂英语又能熟悉各种贸易规则与解决国际间争端的公关、谈判顶级拔尖人才,以适应高新技术和特殊专业的需要,充分发挥英语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成英语为经济发展所担负的历史使命。

此外,还要注重英语教育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让他们了解西方文化,不断提升鉴赏能力,掌握跨文化交际技能。英语作为语言应用技能课程可以使学生的推理、判断、分析以及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因此英语教育应当结合区域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方式方法及教学内容。例如在发展旅游业较为集中的区域,可以开设外贸英语、饭店英语、旅游英语等课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运用的过程中还能学习到与经济市场体系相关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增加更多与英语相关增加学习兴趣的科目,使英语学习不至于过于机械化。具备了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那么在以后的职场中也会快而灵活地熟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使所学能够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得到有效发挥,实现自我价值。

(二)理论联系实际,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英语教育想要契合区域实际发展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是首要。不同的区域其经济发展状况也存在着较大差别,这也就导致不同区域的英语教育发展水平因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呈现较大差异。所以,以市场运行的要求与体制为导向,结合学生自身的英语素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标准是核心。只有将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实际状况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够使得英语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不断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英语教育应当按照市场要求来进行,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实现校企联合。随着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对于高素质的英语实用性人才的需求也正在不断加大,英语教育如果不科学地寻求改革,势必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需要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校企联合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英语教育的校企联合可建立相关的联合训练基地,也可以邀请相关企业的专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资源共享的教育,使学生不断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在校企联合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从而实现校企英语人才共育的目的。

四、结语

实践得知,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英语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到英语教育目标及模式的调整。通过加强英语教育投资提高劳动力的外语水平,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不断进行英语教育的改革,从而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在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忽视英语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联,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满足社会发展对英语的需求,与时俱进,促进经济的增长,实现协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勇.海外环境下中外教师的合作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3.

篇(10)

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可知,只有绝对的不平衡,而没有绝对的平衡。各个地区间由于受自然资源、经济政策、地方政府能力、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及经济导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必然在经济发展方面存有一定的差距。不过,在同等发展阶段条件下,中国地区间存在的差距和发展不平衡状况同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要明显高于正常发展状况。目前,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并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特点。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资源供给与占有失衡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出现了一批包括深圳、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在内的具有地区特色的经济发展区,这些经济发展区在改革开放期间逐渐具有了自己的经济发展特色,而另一方面,虽然我国中西部地区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巨大优势,但在经济发展阶段,只能充当供应能源原材料的角色,将当地的大部分自然资源输送到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仅有极小的一部分资源用于地区自身建设。

(二)利益分配失衡

虽然中西部地区将大量的基础能源和原材料输送到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但是该地区并未分享到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所取得的经济增长成果。

(三)人力资源投入失衡

现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十分重要,要想提高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必须以提高和积累人力资本为前提,由此可知,人力资源的投入将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发展空间产生直接影响。

(四)区域性产业结构趋同

由于审批制度不完善,判断标准不明确及市场体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区域性产业结构趋同。而由此带来的严重恶果主要表现为社会大规模、企业小规模进行低水平的重复性建设,使得大量的基础资源被浪费,严重影响了产业高级化的发展步伐,不良竞争也导致经济效益直线下滑,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现象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得到改善。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的应对措施

(一)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

打破地域和部门间的限制,全面贯彻“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原则,大力促进城市和地区之间的“三联动”,即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和市场联动,对区域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实现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跨区域龙头产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产业优势。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整合应以优化政府和改革为中心。对政府的横纵向权力结构进行改革完善,通过法律、组织等方面对地方政府的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和约束,从而有效解决行政区经济所带来的弊端。以联动发展之路带动地区间的共同繁荣。

对区域发展规划进行统筹管理,构建完善的区域利益调整机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应充分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加快现代服务业、出口导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让使其参与国际竞争及合作的主力军地位得到完美体现。中部地区的第一产业较为发达,它承担着为其它地区输送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重任,同时该地区是全国水陆运输网络的中枢,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全面贯彻“东引西进”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大对传统工业技术的改革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同西部地区的现实状况相结合,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和南水北调等开发策略的实施,使得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该地区的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影响我国区域间合理分工及商品交换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资源产品价格较低,而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较高,二者之间存在不等价交换现象;另一方面是地区间的分割和封锁。基于此种情形,应打破区域间的封锁限制,使各地区间形成一个开放统一的市场体系,而对资源价格体系进行理顺,让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

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破,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极。

三、结语

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征程中,我们还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但只要我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篇(11)

自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以来,我们就步入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中。我国不断推进跨区域经济的项目合作,普遍获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区域间的经济交往不断拓展,贸易量逐渐上升。将来,我国将逐渐打开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我们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

就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来讲,要想为区域经济发展夯实基础,就要注重自身特色项目的发展,不断为本土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国内自由贸易区域的设立,拓展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格局,使本土特色产业带领区域经济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一)注重本土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特色经济提供支持

就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而言,不但要注重本土产业的发展,让企业步入品牌发展之路,进而形成在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竞争优势,还要不断提升开放领域与增加开放力度,推动国家经济整体格局的铺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注意到国内各经济单元间需要进行互相渗透和相互协调,在这一点上,国内企业基本都能做到,特别是东南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撑下,不但对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还通过本地区所发挥的贸易合作桥梁渠道,拉动了其他内陆经济单元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本土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设立本土自由贸易区,拓展区域经济发展范围

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意味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上我国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在这种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下,我国将会在境内实现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定后,我国的许多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大型城市也先后在未来发展规划中纳入了自由贸易区,由此可见,我国不仅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且切实做出了实际行动。终上所述,我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参与中,不但要积极发展国内领域的区域经济,突显我国制造业的优势,而且还要积极探索对外服务投资项目的发展趋势,借助有利时机提升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促进区域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二、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未来趋势的探索

通过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客观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朝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已经确立,这意味着我国在未来要用更多元化的服务、更高质量的产品及更为高效的企业管理模式来应对区域经济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

(一)为我国地区特色企业夯实管理基础,制定鼓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

凭借地方资源和特色文化发展起来的优秀企业几乎在我国的任何地方都有,这类企业占据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先优势,毫无疑问,这是我国在规模化生产发展初期的主要形式,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明显优势。就我们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格局来看,我国较为发达的地区是东部沿海地区,这一地区所创造的生产总值每年都领先于其他地区,甚至有时候这一地区的生产总值能够超过其他地区的总值和。由此可见,我国要想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要为各地区的特色企业夯实企业管理的基础,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鼓励跨地区间的经济贸易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通过借鉴优秀经验,充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架构

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我国区域经济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国家也先后制定了各项鼓励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并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比如,国家相继制定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策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国家也逐步增加了向上述地区重点项目的投资倾斜力度。设定了多个自由通道,目的就是要实现区域特色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逐渐改善这些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经过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有效的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改善与发展,显著的提升了这些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并且在大程度上强化了当地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内驱动力,所以,各地区未来比能够实现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会促使人们的生活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扩大企业创造的社会价值,当然,各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时还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益处。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此,我国通过实行本土自由贸易,不管扩大各地区区域经济的范围,而这一措施也是区域经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地方企业管理工作,鼓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吸取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充实我国的经济建设框架,确保我国区域经济能够按照协调发展的路径一直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燕,魏后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U型转变及稳定性分析[J].江海学刊,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