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引言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生态环境却越来越差,现如今雾霾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老百姓越来越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建设,渴望生活在碧水蓝天下。因此我们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强林业建设,使我们的新农村山清水秀,绿荫环绕,鸟语花香。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间天堂。
1.林业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1生态林业建设是建设现代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新农村的建设强调环保,那么林业生态建设就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家园的美化,环境的优化,最重要的是进行林业建设,因为首先林业建设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水土沙化,可以有效的改善农村的土质,利于植被的生长。其次,林业建设可以净化空气,还给人民一个蓝天白云,再次林业建设可以抵御风沙,改善气候。通过构建农田林网,搞好乡村四方的绿化,庭院的绿化,使人们的生活环境优美,同时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形成自觉爱林,护林的新风尚。
1.2生态林业建设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发展生产,而生态林业建设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首先,建设林业可以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因为林业有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气候环境的作业,好的环境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为农民增收。其次,林业发展好,改善了生态环境,可以发展旅游业,现如今很多农家院都在农忙时搞农业生产,农闲时,发展旅游业,增加收入。再次,还可以发展果园,不但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质量,饮食结构,还可以通过外销改善生活。因此,生态林业的建设为农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推进新农村发展
2.1基础先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林业的发展需要走向林业高度化的产业结构当中。应当在当前市场的需求和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寻求林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于林业生态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首先,要对林业分类经营管理,第一:要强化对天然林的管理和保护,第二:重点建设丰产林,提高林产品的质量,第三:加强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是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化,更具有竞争优势。其次,要打造核心生产项目,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产品。最后,要提高林产加工业的素质,对于林产品的加工,要让人们吃的放心,安全无害。只有这样,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才能更美,更强。
2.2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的观念
要想发展林业,就离不开生态环境和资源,在进行林业建设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解决好生产与投入的比例,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要不断研发新品种,促进林业资源的良性循环。在发展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影响生态循环。我们要用科技来维护环境,创造利益,让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更加美好。
2.3统筹规划,提升生态建设力度
在进行生态林业建设,建设新农村时,要统筹规划,从全局出发,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既要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又要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要考察当地的气候环境,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生长的树木和植被,改善整个生态模式,对于当地不良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和规划,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改善,并且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使整个农村的建设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状态。将生态环境中各个方面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促进结构的多样化,加强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等,提升生态建设的力度。
2.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领导者,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生态建设服务。各级政府要大力宣传林业生态建设,为老百姓制定生态建设的方案,建立完善的目标。政府各部门要对林业生态建设不断的监督和管理,列为考核政绩,明确每个部门的责任制度,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通过这种形式,让老百姓意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高生态意识。制订和出台一系列的林业生态建设的政策措施,为林业生态化在新农村的建设保驾护航,为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和环境提供最有利的政策保障。
2.5大力推行林业文化的发展
将林业纳入生态文化建设,发展如森林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文化等,为人们提供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林副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林业作为生态文化基础建设,对繁荣生态文化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起到引领作用。
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林业大有作为,大有可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强调,经济和生态。既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要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林业生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林业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可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发挥林业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建设一个蓝天白云的幸福天堂。
参考文献
想要完成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要重视农业的生产和发展。依靠高科技的农机进行农业生产,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同时也能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因此,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只有推广符合农业生产的农机,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才能达到建设农业建设新农村的目的。
1新农村建设中农机技术推广的地位
1.1农机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生产的发展是相当漫长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农业生产技术总是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这个过程也是农业科技发展和改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依靠农业科技的发展才能为农业的生产提供保障,农业科技是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动力。通过把农业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当中的科技含量,同时也达到了推广农业发展的目的。
1.2农机产品二次开发
农机在投入农业生产,随着使用增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对农机生产的中国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有针对性的对农机进行二次开发,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新农机演示,提高农民群众对新农机的使用水平,加强对农机产品二次开发的产品都推广,有目的的将农业生产科技转换成生产农业生产力。
1.3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
农业生产容易收到自然、地理、经济等环境的影响,基于这些原因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各不相同。想要全面地进行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增强对农机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力度。农机技术人员需要在实际生产环境使用农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解决能及时用当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让农民实际的进行操作,并指导农民一些操作的技术要点,全面的提高农民的农机使用水平。
2新农村建设中农机技术推广的作用
2.1支撑
在农机的研发阶段,应首先考虑农业生产的需求,开发出最适合本地区农业生产的农机,然后进行农机技术的推广。不仅农业生产需要农机的支持,农业副产品的加工以及运输等操作,同时也需要农机协助完成。靖江推广农机技术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同时也加快了新农村的建设,全面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靖江使用新农机技术进行麦秆还田、变废为宝等农业操作,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农业生产造成的空气污染。
2.2主导
通过推广农机技术不仅能增加农业的产量,同时也合理地调整的农业生产结构,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随着农业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农业的生产需求。农机技术不仅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所获得的经济效益。靖江通过增对秸秆还田机械技术、水稻生产机械技术的运用,不仅能节省农业生产资源,同时也实现了将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目的。
2.3决定
新农村建设主要是解放农业生产力,通过全面的推广农机技术,推进农业化机械设备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全面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保障。通过加强对农机的研究,提高农机的科技含量,不仅能增加农业生产的产量,同时也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水平。晋江通过增加农机技术的使用,对农产品进行科学化的加工,提高了农业加工产品的价值,增加了农业加工产品的商品率,为农业产品进入市场销售提供了保障。
3新农村建设中农机技术推广的发展
农机推广服务工作是整个农业科技的重中之重,是把农机化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对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基层推广农技技术,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农机生产的演示和宣传。可以开展专业的农机使用培训,提高靖江农民对农机的使用水平。相关部门还要制定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农机管理条例,对农业生产机械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通过科学规范的能级管理,最大限度的提高农机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要加强对农推广技术人员的培训,全面的提高能给推广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以保障农业推广技术人员能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服务,为农业的科学化、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结束语
农机技术的推广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机技术的宣传,只农民群众更深入地认识到农机技术推广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增加农民群众对农机技术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农民对农机技术的接受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农机技术的二次开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农机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增加了农民的切实经济收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建立科普示范村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适合农村生产的新技术的不断发明创新,我们只有不断地推广和普及新科技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在现在农村科普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部分基层的领导干部并不重视科普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的学习意识还很欠缺等。科普工作队伍还不够强大,尤其是科普主力的队伍力量比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科普工作的推广。所以只有加快建立科普示范村的步伐,才能使新农村的建设不断推进。
2建设新农村的对策
为了建设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应该加强对农村的科普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科普的推广体系和推广队伍;应该创建一个具有社会化的科普服务平台,以便开展各式各样的行之有效的科普工作,进而可以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应该经常开展一些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的科普宣传工作;还要学会利用各类农村的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科技培训;要加大对相关工作的经费投入,改善宣传设施,为宣传科普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气氛;应该加强农村的科普队伍建设,尤其要提高那些基层的科普工作的服务能力。
3简介广西湴塘村的科普示范村建设
为了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2014—2016年在广西省钦州市平吉镇湴塘村开展了“科普示范建设与示范”项目工作。2a来,该村以项目为支撑,村里建立了收集有2000多册各类科技书籍的“农家书屋”,一间可容纳200人的多媒体电教室,100多米长的科普长廊,还有其他娱乐设施。让村民在闲暇之余不出家门就能有书读,有师教,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和学科学用科学的内涵。由于湴塘村优越的自然条件,在科胜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266.67hm2耕地得到了合理的流转,其中,“湴塘村火龙果”示范基地与50户村民采用合租共营模式,在钦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帮扶下,将选育出来的新品种和栽培新技术免费提供给社员,解决了缺火龙果优质种苗和无公害高效栽培的技术难题。2016年“湴塘村火龙果”品种新,产量高,品质优,卖像好,单火龙果收入人均超过1000元。打造出了“一村一品”品牌特色。2015年,科胜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的133.33hm2“湴塘村火龙果”平均增产1000kg/667m2以上,假如以4元/kg来计算的话,每667m2地就会增收达4000元以上。如果以每年增加0.007万hm2的种植面积来算,这就会使农民增加产值高达400万元以上。为“科普示范村”的建设注入新的内涵。为湴塘村的村民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另外,土地的合理流转,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规模代经营的步伐,有效降低了农民小作坊经营的风险。“合租共营”的科学统一的管理模式,既可降低劳动成本,还可解决附近村民劳动力就业问题,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村民还可以边劳动边学习,逐渐掌握科学种植火龙果的栽培技术,利用自已闲散田地发展种植火龙果,增加收入。2016年,科胜果蔬专业合作社另名的“湴塘村火龙果”合作社社员增加到75名,面积扩大到90hm2,占全村耕地面积的33.5%。所以说依靠科技建设新农村的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
4结束语
要想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认真的做好农村的科普工作。政府出台更加灵活的激励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三下”农村,不断地壮大科普人才队伍,帮扶农村新型合作经营组织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或专业技术协会,创建特色科技示范园区,或者开展农村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等,这样就能充分的整合资源,通过全民动员,促使农村的科普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进而也就能充分发挥出科普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S23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6.02.016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就是把适合当地实际需要的先进的农机技术专业知识、农机具等推广到农民手中、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富裕,扩大农业机械使用的覆盖面,以此来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1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为农业发展的每个阶段的技术变革和技术进步都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推动农机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1)农村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术,因此发展农业经济迫切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有专业知识和高素质的队伍,为农民做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宣传培训工作。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农民的生产创新意识,还能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视。(2)新时期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要务实求效,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满足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这就要求农机技术推广从业人员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而不只是凭借经验。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要多做一些贴近农民的民生工程,真正担负起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任。(3)农机技术推广队伍不只要保证人员数量,还要不断提高农机推广从业人员整体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多渠道地提高农机推广从业人员的各方面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农机推广从业人员既要有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有优良的品质,有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又要有学习掌握农机方面的新知识和相关知识技术的能力,才能更出色地完成农机推广工作任务。(4)科技知识入户和农村新技术、新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及公益性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体系相互衔接,这些都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推广。
2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
我国农村已经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阶段,新的形势和要求对农机技术需求也在发生改变,农村科技迎来了大发展、大进步的重要阶段。陈旧、落后的农机推广服务理念也已经不适应现代农机化发展的要求,需要不断改进。(1)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既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动力,也是改善民生的强大推动力。新时期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必须是以公益为目的,坚持为农民的实际需求服务,必须把服务农村社会发展、改善民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特点,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2)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必须把满足农民和农村的知识技术需求作为重大战略目标,由于农机推广工作面向的群体大、范围广,各地的情况参差不齐,加之农村基层科技发展力量还比较差,因此农机推广服务工作必须是公益性的,实现示范和推广统筹发展。(3)农机技术推广系统从国家到基层都设有专门的公益性推广机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主要原因是不仅依靠政府的引导,还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农机技术推广从业人员等社会各界多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我国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还能够净化农村的文化市场,促使农村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市场主要是农村文化宣传材料、文化出版物、网吧管理、科技文艺活动等内容,对这些方面管理好了才能建设好农村的文化市场,消除农村文化市场中的落后与弊端的地方,维持农村文化市场的秩序,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撑。
2、为农村培养出更多的文化人才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离不开农村文化人才,农村也存在一些具有高超技巧的人才,他们传承了当地农村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农村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要想发展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离不开这些人才,同时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也挖掘出并培养出更多的文化人才,为农村的后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保障。这些文化能人可以起到带头作用,带领农村的其他人积极投身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为农村培养出更多的文化人才。
二、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政府观念过于落后
近些年,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各区域的财政实力在经济支持下也得到显著增强,进而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开始大力建设,一系列文化活动也办得红红火火,大量的文化人才被培养出来,总体来说,农村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政府对农村建设工作也仅仅局限在公路修建、农村生活保障等方面,重点关注的是农村经济建设,对于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没有放在应有的地位。由于乡镇政府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经济建设上,相对来说较少地关注社会发展其他方面的问题,导致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资金匮乏,农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2、农村在文化建设方面比较滞后
虽然当前部分地区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建设速度过于缓慢,相较于城市文化建设,其具体状况根本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以城乡二元体制为主,忽略了农村的发展,导致农村与城市出现了不相协调的文化结构。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部分落后地区的农村严重缺乏文化知识;而且在东部区域的农村,与城市的文化也有着不小的差距,并且城乡的信息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村关于计算机的普及率还较低,需要不断提升,其在文化领域的消费和城市相差甚远。政府为了改变城乡文化间存在的差距,开始大力建设农村的群众文化,利用农村文化来填补城市文化,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创作生产文化产品时,信息对称性不强,最终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根本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百姓喜欢的文化产品数量较少,导致供需出现了严重的矛盾。
3、文化建设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的人均收入也在不断增长。然而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仍然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存在较大的距离。而且农民在文化娱乐方面,消费水平较低,文化水平过于滞后,文化娱乐方式没有明显的变化,比较单一,大部分的农民都是走亲访友或者打麻将等,文化生活品位普遍较低,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
三、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的发展对策
1、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
政府必须要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使农村文化服务的能力和作用尽可能增强,有效开展文化建设一方面能够增强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农村群众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有效的文化服务体系,多举办一些积极向上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另外文化部门也要积极开展下乡活动,将丰富的文化服务输送到各个乡镇,积极开展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的精神文化,巩固文化格局,把群众文化的自娱性充分的激发出来,丰富文化生活。
2、加强群众文化队伍的素质建设
文化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文化活动开展的质量,同时也影响了文化事业日后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群众文化队伍的素质建设,加强对自身修养的提高。文化工作者首先要不断充实自己,多掌握关于文化建设的知识,增强自身的修养和水平;其次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各种培训和活动,加强对文化工作者的指导。除此之外文化工作人员还要强化自身的精神修养,为文化建设工作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3、创新文化的管理形式
强化管理形式的创新,是将农村文化室资源进行整合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对现有农村文化室的使用效率和效果进行大幅度的提升,以此来让广大人民群众从中获益,接受文化上的洗礼。在具体要求上,要做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在扩大农村文化资源室资源使用效率的基础上,节约管理成本,利用管理形式上的创新来延伸服务功能,提升农村文化室的影响力和受关注程度。
4、加强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文化事业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前提,因此必须要加强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所谓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广播站、文化馆、图书馆等。在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来进行建设,切实解决规模小、简陋、分配不均等问题。例如文化馆和文化站就是文化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文化工作开展的核心,因此必须要增强文化工作能力,优化各项设置,真正实现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43-02
1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1)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乡风文明。乡村旅游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四是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它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地方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促进了农村管理民主,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缩小了城乡差距。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旅游这个渠道,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了农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入。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为了增加旅游吸引力和旅游接待能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更加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改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加注重对住房、厕所、厨房的维修和改造,更加重视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因而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二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些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后,集资办起了教育和医疗,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还有一些农村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农民达到社保条件后可以按月领取保障金,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发展乡村旅游,以农民为主体,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也可以选择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方式,还可以自发成立旅游协会、农村经济联合体等行业组织,给农民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三是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城乡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方方面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各种资源、资本和要素向农村、农民和农业倾斜,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许多地方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一批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村镇应运而生,促进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体系的建设,促进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3)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一是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提升。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一些农村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了图书室、文化室,加强了文化传播,一些农村举办了各种培训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促使一些农村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规章制度,农民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二是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农村相关产业之间的和谐。乡村旅游的产业关联度大,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并与之协调发展。四是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旅游使人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旅游者与农民之间、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2 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坚持的原则
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正因为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产业功能、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们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在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乡村旅游工作,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完善机制,依法管理,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积极引导各种农民组织发挥市场开拓、行业自律和维护权益的作用,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各相关部门应把乡村旅游作为其重点工作加以扶持,把国家和地方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运用于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帮助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创业资金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1)让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是要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因此,要将农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同时,也要使之成为利益主体、发展成果享受的主体。一是要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要发挥乡村旅游在就业上的“乘数效应”,使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有效就业;还应为广大农民依托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展多种经营创造良好环境,间接带动增加农民就业。二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保证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劳动报酬,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也要注意保护农民的资源参股、资金入股的合法所得。三是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的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加强对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生活境界。四是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民的长远利益相结合。注重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2)遵照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各地农村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千差万别,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不尽相同。乡村旅游有其内在的固有的发展规律,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一要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的地方先行发展;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到位,要选择好发展的时机,防止盲目决策、盲目开发;一些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或具备发展潜力的地区,也不是每个农民都应参与乡村旅游,而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和能力情况来决定,不能强求人人参与。二要加强分类指导。从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方面着手,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定位、突出特色等方面加以分类指导。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应设定指标,不设固定模式。
3 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城市化、农民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着眼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居住条件和周边环境的改善;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积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注意保持当地农村特色,要防止某些“城市病”向农村蔓延,防止工业垃圾、城镇污染侵蚀农村净土。发展乡村旅游,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环境提升为目标,既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旅游新村建设,把新农村规划简单搞成旅游新村规划;也不能因为发展乡村旅游而把农村建成没有农业、村庄、农民、特色的所谓新农村。
(2)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中政府推动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由政府来推动,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政府推动不是包揽一切,而是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等方面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农民有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以及如何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权利,不应该强求一律。要在政府的指导推动下,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农村民间组织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日益明显的积极作用。为此,如何更好地推动农村民间组织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农村民间组织已成为农民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组织形式
农村民间组织主要是指我国农民自愿组成、自主管理、自行服务、自我受益,活跃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类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1.1农村民间组织在结构和数量上已初具规模
近些年,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各类民间组织迅速发展。一是主要面向农民提供农林牧渔业生产、销售、技术推广等服务的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二是各类农村民办非企业单位,如学校、卫生所、科研组织、敬老院等。三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公益性社会文化社会团体,包括老年协会、计生协会、红白喜事协会、文化演出协会、体育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这些农村民间组织已涉及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当前我国农民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1.2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势头良好
在当前农村,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分布面最广、最具有生机和活力、带动辐射人数最多、发挥作用最突出,成为农村民间组织的主体。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采取“一品一会”、“一业一会”、“一技一会”等多种组织形式,已广泛分布于种植、养殖、林果、加工、技术信息服务、销售经营等各个领域。一批组织结构完备、自律机制健全、功能作用到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然出现。
1.3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培育和管理探索出新路子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自1980年代中期发轫.2003年民政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探索了发展农村民间组织的新路子:紧紧抓住依法及时赋予合法地位这个核心,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举,通过必要的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健康成长,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和非营利组织基本属性加强规范运行,从而引导、规范其在法制轨道上良性发展。
2农村民间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独具地位
农村民间组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2.1农村民间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
一是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实现千家万户农民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效对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助推器”。二是较好地解决那些政府部门“包”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难题,推进农村公共治理机制的创新和完善。三是可以有效对基本政府社会服务职能提供补充,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2.2农村民间组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独具优势
农村民间组织土生土长,是农民自己创造和选择的组织形式,是我国农民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关系领域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它来自于农民群众,服务于农民群众,与农民群众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容易取得农民的认同,农民愿意参与,具有强化社会纽带的凝聚优势。它以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组织形式,具有实现互助合作的组织优势。它贴近农民,可以承担政府做不好做不了的事情,具有满足农民需要的服务优势。
2.3 培育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重要任务
发挥好民间组织的作用,让群众享受民间组织带来的服务,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首先基层行政体制改革,对培育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提出了需要。其次农村社会服务机制创新,对培育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提出了需求。第三乡村治理机制的变革,对培育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提出了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将面临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3 农村民间组织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农村民间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农村民间组织外部发展环境还不完备,自身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其积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1)受认识上限制,有些地方对农村民间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仍不够重视。有的地方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缺乏必要的扶持政策,一些地方的财政扶持资金对其没有考虑,因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有的地方遍地开花、迅速发展壮大,而有的地方处于空白。
(2)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限制了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空间。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和发挥作用,需要建立在“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基础上。一些地方的领导或部门对农村经济组织的运作规律缺乏深入研究,习惯传统方式,搞强制推行,以包办和命令等方式对民间组织的内部活动进行干预。
(3)农村民间组织的自身建设还存在不少需要规范和提高之处。相当一部分组织规模偏小,结构松散,代表性不够,缺乏必要的经费和人才,带动发展的能力不强。不少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未能建立合乎法律规定的理事会,民主参与度低,资产管理混乱。
4关于下一步农村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的政策建议
4.1进一步提高农村民间组织发展与管理在党和政府工作的地位
农村民间组织农民自己创造和选择的组织形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失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任务中,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结构战略调整、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建设等统筹研究,综合规划,在中央文件中进一步明确其地位、性质、作用和职能,统一全党、全国的认识,对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工作作出总体部署。
4.2积极建立扶持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来的的宏伟目标。所谓新农村,应该包括五个方面: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具体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新农村的完整内涵。建设新农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走科技兴农的道路。而现今科技在农村的贡献率并不高,因此迫切需要提高科学技术在农村的贡献率,而这个过程离不开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因为农村职业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村生产力的桥梁。
一、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新农村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我国农村有着巨大的人力资源,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民素质低直接影响农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农业发展,也严重制约着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是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与其他的教育形式相比,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它可以直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第二,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世界农业的发展需要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为现代化的农业商品生产体系。未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将会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农业向企业方向发展。以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环境为目标,集种植、环境绿化、贸易、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大农业。二是农业向一体化发展。现在的农产品价格很低,农民得到的实惠太少,因此,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农民必须自己办企业,集种植、加工、 储藏、销售为一条龙。三是从机械化向数字化发展。智能化在农业上的运用,将会是农业更精确、更科学。带有电脑、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各种数字化机械的使用,将会使人们在农业操作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些趋势,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桥梁就是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在其中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受教育农民可以过得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而知识和技术的水平越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也越高。。
第三,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我国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业人口有所减少,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同时工业化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非常不利,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多,农民的生活质量就越低。要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集职业性、岗位性的教育,是科技、教育、经济的紧密结合点,它对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农村职业教育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者提供技术和知识的培训。农村职业教育从农村的现实出发对农民进行培训,这种培训不仅可以使农民获得实用的技术,还可以获得有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其次,农村职业教育还能够为农民提供就业和致富的信息。农民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和农村地域的限制,信息闭塞,而农村职业学校则可以依托自己的条件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第四,农村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倡健康文明的农村社会风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很多农村地区,不仅是经济落后,同时还存在着很多有害的思想,例如迷信、重男轻女等,这些不健康的思想、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农村建设人才的载体将有力地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进步。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引起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首先,农村职业教育不仅给农民提供科学技术,同时还可以将职业道德规范教授给他们。再次,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有针对性在农村开展科普知识的普及,使农民朋友们树立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农村精神文明进步,将会更好地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但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不能真正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最大的难点是“观念难变、经费难酬、师资难稳、办学方向难正。”
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手段
第一,进一步明确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农村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克服当前出现的为城市服务的倾向,应该明确其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素质高的新型农民,而不是市民。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必须从农村的实际需求出发,真正培养出扎根农村同时又能够建设农村的实用人才。
第二,农村职业教育应该从整体上提高办学质量。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所以,必须努力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首先,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应该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师资水平低是当前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职业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应改善教师的工资待遇,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安于农村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再次,农村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必须考虑到当地农村的经济需要,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功能。
第三,政府应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就是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只有重视了农村职业教育,农村经济的发展才有了科技人才的保障。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首先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从资金上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后顾之忧,使农村职业学校有能力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再次,政府应从法律上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权益。我国的《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也为规范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只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立法还没有出台,而没有法律的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管理、经费等问题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国家必须针对农村职业教育制定相应的法律,从法律上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权益。
综上所述,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新农村的建设,只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才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文化、有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所以,必须不遗余力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使之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近年来,随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建设资金的供求矛盾凸显,在财政支农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各地方具体的政策、措施的差异,大量的农村信用社资金用于非农产业,因此,如何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一、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
1、农村信用社支农力度有限。由于农村信用社资金能力有限,又很难得到政府资金支持,无法解决农村资金不足问题,并且,为了确保农村信用社经营安全,银监部门设定了很多监管条件,限制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这就必然形成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独木难支、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局面。同时,农村信用社缺乏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以及差别定价的动力。
2、放贷标准过高。目前,一般的农村企业及大量的个体经营和承包户因资产、销售规模限制很难达到评级要求,被排挤出信用企业之外,无法得到信用企业的授信待遇。并且,由于现行法律规定农村集体土地等均不允许抵押,可用于抵押的财产很少,也往往因为提供不符合金融部门要求的抵押物而被拒之门外。同时,为防范信贷风险,农村信用社制订了环环相扣、责任明确的风险防范措施,比如信用评级、实地考察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贷款门槛,不仅贷款手续繁琐、贷款到手时间漫长,还多是五户联保贷款,更增加了贷款的难度。
3、农村资金外流严重。目前,每年约有近千亿元资金通过邮政储蓄从农村流入城市。各商业保险开办存款性的保险业务,抽走了部分农村资金,加剧了农业资本的稀缺。少数农村信用社在赢利动机的驱使下,通过“农转非”把资金投向获利机会较大的非农领域,从而使资金流向城市,加剧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
4、服务功能滞后,创新能力不足。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相比,支付清算系统不健全,电子化进程缓慢,结算方式落后,支农服务功能弱化,造成运转效率低、资金组织难度大和优质客户流失,影响了存款吸储、贷款放量和中间业务拓展。同时,当前信用社业务仍以汇兑、存贷款等传统业务为主,这与新农村建设需要的融资新品缺乏,业务单一,金融创新步伐和日新月异的新农村建设进程不匹配。
二、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信用社改革创新服务的对策
在新农村建设中,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要加快自身改革发展步伐,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优化信贷结构,把握重点,调整策略,服务到位,务求实效。
1、放宽金融管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主力军,也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必须承认历史,尊重现实,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的产能制度,建立健全包括贷款风险定价机制、转移机制等在内的完备配套,建立科学有效地金融运行机制。同时,也要根据农村发展的需要,应该适当地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适度扩大对民营资本及外资的开放程度,多渠道的引入各种资本;放开农村贷款利率管制,增加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灵活满足农村金融需求;还要建立健全覆盖农村的保险体系,完善风险保障机制,构建对农业保险的再保险和农业巨灾风险承接机制,减少由于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所造成的贷款损失。针对农、胜投资风险较大的现实,试行农业贷款保险,增强金融信贷投入的信心,以此构建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长效机制。
2、加强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首先,是合理调配,确保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要与其财政经常性收人的增长幅度,通过法律规定财政支农份额,并确保财政投入的合理性,形成有效的财政投资拉动效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效应”、“乘数效应”。其次加强对农村信贷的宏观调控,通过政策引导和货币政策工具杠杆作用,规定金融机构特别是县及县以下商业银行支农资金投入比例,纳入监管范围,保障农业资金投入。
3、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需要金融支持,更需要优化金融支农的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所以,要加快研究制定《农业信贷法》、《农村金融服务促进法》等配套金融法律法规,明确金融机构支农责任、权利与义务,对新增当地的支农贷款给予减免税收优惠政策,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保障农业长期发展的资金投入。同时政府应运用行政的力量重新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实现政府部门问信用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农村信用管理系统建设,建立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征信系统和经济档案,解决银行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4、提高服务质量,创新信贷品牌。农贷投放每年合理增长的前提下,将服务对象由传统耕作养殖户拓展到与其他种养、加工、商运和从事各类产业经营的农户,支持优质高效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特色农业;根据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期限,提高授信额度,允许跨年度使用;推出大额农业信贷,开展农户大额信用贷款试点,支持拥有区域资源优势、品种好、特色鲜、竞争强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通过联保、互保方式,提供配套信贷支持,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全国联网,畅通结算渠道;积极开办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和网上银行等;争取政府及部门支持,开办支农金融超市,推行“一站式”服务和“一条龙”操作,让更多农民和居民一样享受各类金融服务。
5、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1)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重点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要把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作为设计公司治理结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适应社区性金融机构特点。建立“形式灵活、结构规范、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在运行方式上,全面推进现代经营机制。包括有效的治理机制、良好的救助机制、现代的经营手段、多样的业务种类、统一的品牌效应、强大的开发能力、高效的销售体系等各个方面,继续完善法人治理。切实提高法人治理效能。以和谐、有效的内部运作带动改进对外服务方式。促进支农服务功能。真正实现向现代金融企业的转型。
(2)强化社员股民维权意识和参与能力,使其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现农信社改革目标,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三会一层”执行制 度的监督,保证其职能作用幸譬到充分的发挥。
(3)建立健全行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行业服务能力。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出台优惠政策。对农村信用社在税收及相关收费方面给予减免。增强其支农实力。在准备金率、准备金利率、利率政策、再贷款等货币信贷政策方面给予农村信用社一定的优惠和支持。督促农村信用社牢固树立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意识。同时应尊重农村信用社的民主管理和经营自主权。
(4)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贯彻“三农”服务宗旨、推动又好
又快发展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鼓励基础较好、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员工考核任用机制,改革传统的用人制度,将人才的开发、使用、创造业绩置于良好的管理环境和公平竞争的氛围之中。激励有为青年员工注重自我提高,积极向上,奋力拼搏,不断提高班子和队伍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农信队伍。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基层社管理,运用好基层社经营点多、人熟地熟、反应灵快的优势。发挥好基层社在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中的基础和前沿作用。
参考文献: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还低,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限制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因此,当前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就必须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把农业机械化当成农村一项重要的发展措施支持措施来抓就目前农村的现实情况来看,在农业机械化的方面必须进行努力。
一、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
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因此,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农田建设、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以及抗灾救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促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另一方面,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巨大作用。此外,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各种类型农机服务组织,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增加收入。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许多地区已开始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随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形成和农业产业带、种植业大户的兴起,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将主要依靠农机承担农业劳动量。因此,在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农业机械化因而也就成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装备与技术支撑。大力引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能够改善农民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实现现代农业文明生产,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互动,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环境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就目前农村许多地方由于生产和生活方式落后导致“脏、乱、差”的状况。发展机械化秸秆和各种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机械装备与技术,不仅从源头上清除了污染源,而且能使秸秆和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增加了农民收人。此外,还避免因焚烧秸秆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二、农业机械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实践告诉人们,任何先进的农艺措施在最终获得与其配套的机械技术实施之前,都不会形成巨大的生产力,也不会在大规模应用中显示其生产高效的特性。所有农业技术的高产高效无不与机械化有关,所有的农业生产环节,包括育种、整地、播种、收获、施肥、灌溉、田间管理和植保等都离不开机械化。农机化的高效率、降低劳动力消耗和增加土地产出率的作用,在“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这不仅要靠增加粮食产量,而且要靠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中去,以便更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机械可以提高土地耕作质量,满足不同作物生长的需求,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的优越性激发了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推进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规模生产效益提高。
三、机械化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问题研究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比较低,迫切需要国家加大扶持力度,以促进其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大型农机具少,中小型居多;农机具配套率较低,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适用于粮食作物的常规农机具多,满足特色农林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机具少,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机具少;产中作业和运输服务机械多,产前、产后机械少。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机市场法制观念不强,农机产品质量差,并有假冒伪劣现象,土地规模经营发展不足,土地分散经营,户均耕地有限,与农业机械相对要求大规模作业之间产生矛盾,农业机械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新技术、新机具推广较慢。
四、总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农业农村工作事关大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力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作者:王誉锋 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金武,李智.农业机械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J].农机化研究,2007,(1).
1 新农村建设中农机技术推广的地位
1.1 农机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生产的发展是相当漫长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农业生产技术总是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这个过程也是农业科技发展和改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依靠农业科技的发展才能为农业的生产提供保障,农业科技是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动力。通过把农业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当中的科技含量,同时也达到了推广农业发展的目的。
1.2 农机产品二次开发
农机在投入农业生产,随着使用增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对农机生产的中国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有针对性的对农机进行二次开发,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新农机演示,提高农民群众对新农机的使用水平,加强对农机产品二次开发的产品都推广,有目的的将农业生产科技转换成生产农业生产力。
1.3 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
农业生产容易收到自然、地理、经济等环境的影响,基于这些原因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各不相同。想要全面地进行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增强对农机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力度。农机技术人员需要在实际生产环境使用农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解决能及时用当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让农民实际的进行操作,并指导农民一些操作的技术要点,全面的提高农民的农机使用水平。
2 新农村建设中农机技术推广的作用
2.1 支撑
在农机的研发阶段,应首先考虑农业生产的需求,开发出最适合本地区农业生产的农机,然后进行农机技术的推广。不仅农业生产需要农机的支持,农业副产品的加工以及运输等操作,同时也需要农机协助完成。靖江推广农机技术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同时也加快了新农村的建设,全面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靖江使用新农机技术进行麦秆还田、变废为宝等农业操作,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农业生产造成的空气污染。
2.2 主导
通过推广农机技术不仅能增加农业的产量,同时也合理地调整的农业生产结构,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随着农业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农业的生产需求。农机技术不仅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所获得的经济效益。靖江通过增对秸秆还田机械技术、水稻生产机械技术的运用,不仅能节省农业生产资源,同时也实现了将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目的。
2.3 决定
新农村建设主要是解放农业生产力,通过全面的推广农机技术,推进农业化机械设备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全面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保障。通过加强对农机的研究,提高农机的科技含量,不仅能增加农业生产的产量,同时也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水平。晋江通过增加农机技术的使用,对农产品进行科学化的加工,提高了农业加工产品的价值,增加了农业加工产品的商品率,为农业产品进入市场销售提供了保障。
3 新农村建设中农机技术推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