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生态经济模式大全11篇

时间:2024-02-02 15:02:5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经济模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态经济模式

篇(1)

农村庭院占地面积一般在133-333mh(2),由于面积狭小,光照、温度、风速、C0,等气候小条件都比较容易被人工控制,适于发展生态型、立体型和高效益商品组合型庭院商品经济,其特点:①规模小,投资少。②经济灵活,效益高。③集约生产,商品效率高。④劳动力合理转移,生产率高。

二、庭院生态经济的模式与技术

1.庭院生态经济的基本模式

根据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原理。归纳起来可分为4种类型:

(1)庭院立体种植型

在庭院有效的空地上,充分利用不同作物种类的生长特性和其生长过程的“空间差”和“时间差”,种植名优水果、精细蔬菜、时令花卉、盆景和食用菌等。通过合理多种配置,形成多物种、多层次的立体结构以提高水、气、温、光、土的利用率。

(2)庭院集约种养型

该模式以种植、养殖为主,是农牧结合、互存互生的经营模式。特点是畜舍上层养鸡,鸡粪喂猪,猪禽粪与垃圾混合饲养蚯蚓,蚯蚓再用来喂猪。其次猪粪及畜禽粪便还田,促进种植业,提高了种植业生产率。

(3)庭院种、养、加、沼循环型

该模式是以庭院为依托,沼气为纽带,加工为龙头,带动养殖、种植业发展的经营型生态模式。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制成复合饲料喂猪、喂鸡,人畜粪便及大田作物秸秆作沼气池原料,产生的沼气供农户照明做饭,沼液喂猪、浸种或做菜园叶面肥,沼渣肥田、喂猪或培养食用菌。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圈,经过系统内的无废物生产使资源得到层层利用和增值。

(4)庭院综合加工增值型

庭院加工业,主要是立足于当地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使其就地转化增值,提高经济效益,这种模式适宜在城郊、种植业大户和各种专业生产户中推广。如农产品加工中的粉面、粉条、挂面、食油、酿酒、酿醋等小杂粮粗加工和深加工;轻工业中的编织、刺绣、服装、皮革加工等。

2.庭院生态经济配套技术

建设庭院生态模式必须服从组分搭配最优,物质能量流动合理,近期、长远相结合,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立足系统科学配置。

(1)“巧”用空间,分层经营

庭院的水平面积有限,必须根据农业系统垂直结构的原理,进行“海、陆、空”三层的多种经营。地面种植果、菜、花和培养食用菌,发展畜牧业,养猪、鸡、羊、兔等;空中搭架种植葡萄、葫芦等攀缘植物;低洼地挖池养鱼,地下建沼气池等。

(2)“巧”配时间,重叠经营

根据生物生长最佳和产品销价最高期,巧配物种,重叠经营,以获取最大的物质、能量和经济价值。方法有三,一是把不同或同种不同生长期的物种合理搭配,使多种产品都能高产出的“时间嵌合型”。二是在庭院建造小温室,小拱棚。塑膜覆盖,优化动植物的生长环境,从而获得高产出的“环境设施型”。三是种植果树和蔬菜以短养长,长短结合“长短互补型”。

(3)“巧”接食物链,增值经营

根据生态学中食物链原理和庭院生态系统的特殊性,优化系统结构,形成高能、高效的循环圈,采用“种、养、加、沼”和“果、菜、猪、沼、菌、加、储藏”模式,增值经营。

三、庭院生态经济模式的配置与应用

1.庭院生态经济模式配置原则

(1)因地制宜,合理配置

不同生态区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现状相差甚远,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优化模式时,要面向市场突出“新、特、快”,找准新项目,推广新技术,生产新产品,并具有地方特色,适销对路。

(2)统一规划,规模经营

庭院生态经济的模式是充分发挥庭院效益的根本,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庭院生态经济是以农户为单元,从事的经济活动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初期都带有一定盲目性和不稳定性,必须由乡村对农户房前屋后土地利用进行统一规划,并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经营活动结合起来,使产品转化成商品,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立足系统,高能高效

农户的庭院必须通过科学规划、规范、设计,将庭院多功能、高效益的生物和动物种群进行科学系统组合,充分利用地面、空间及自然资源,通过种、养、加、沼、贮等结合,组成高能、高效的生态系统,以达到投资少、周期短、增值快、效益高的目的。

(4)保护环境,造福子孙

农村庭院是农民祖祖辈辈生活的栖息地和繁衍场所,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特殊生态系统。在其从事各种经营活动中,都必须以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根本出发点,对自然资源无情掠夺和发展有污染的小工业等急功近利的做法应该停止。通过建设,农村应该是一个清洁卫生,环境优美,文明富裕,绿化、美化、科技化为一体的新农村。

篇(2)

走访

粪水排到小溪,养猪场臭味熏天

在市郊的一个小型养猪场,养殖户一家人的生活环境很恶劣。距离该养猪场还有一段距离,记者就闻到了一股很浓的臭味。走进这个养殖户搭建在猪棚边的木屋,里面的味道就快让人窒息了。

这个养殖户是从外地来惠州养猪的,他租了当地一村民的鱼塘养鱼,在鱼塘边搭建起一个猪棚,一边养猪一边养鱼。一家4口就吃住在鱼塘边的木棚里。记者看到,这个养殖户清洗猪圈的粪水直接流入鱼塘里。“这粪水很肥,鱼在这种水中生活容易长大。如果粪水太多了,就从旁边的小溪抽些水来补充。”记者看到鱼塘旁边小溪的水也很脏,黄绿色,水面上漂浮着一些装饲料的包装袋,还有不少垃圾。“这粪水会不会流到小溪去?”“说不准,有时将洗猪圈的粪水排到小溪去,反正这小溪水也不能用来喝。”

记者在采访中见到不少这些搭着简易竹棚或木棚来养猪的养殖户,基本上都是直接将洗猪圈的粪水排到鱼塘里,这些小型养猪场周边的环境很糟糕。

猪圈

铺垫料两年不用冲洗

为了促进养猪业健康、持续发展,一些养殖户也采取了多种方法减少污染。记者在河南岸辖区的一个养猪场看到,这个养猪场的环境很干净,基本上闻不到什么异味。

记者看到这个养猪场的猪圈与别的养猪场猪圈有些不同,这个养猪场的猪圈表层不是水泥地面,而是有一层类似黄沙模样的东西。“我们将猪圈砌成一个浅水池的模样,上面铺的是锯末、谷壳等混合物,这些东西被称为垫料。猪直接就在垫料上面生活,粪便也直接排在上面,然后由微生物发酵降解。用这种垫料,约两年时间可以不用冲洗猪圈,经常翻动垫料就可以了,这些垫料日后还可以当肥料使用。”养猪场负责人说。

记者在该养猪场看到,每个猪圈都有几头猪在拱垫料,有些地方已经被拱出一个窝,但没有散发出什么异味,猪身也很干净。“这种方法养猪很好,但前期投入的成本比较高,两个40多平方米大的猪圈,投资就要几万元。另外还有锯末也不好找,我们是提前1个月让几家木材厂帮忙收集,才筹集到足够的锯末,而且日后还要不断增添垫料。”该养猪场的工作人员表示,我市不少农户种植了很多的甜玉米,其实将甜玉米秆粉碎也能做垫料,这样可以降低成本。

问题

猪粪随意排放或堆放易污染环境

市养猪行业协会会长叶新泉介绍,目前我市生猪年出栏350万头左右,生猪出口的养猪场就有20多个,其中年出栏10万头有两个。据介绍,目前猪场猪粪处理的方法没有固定模式,沼气发酵的处理方式占大部分,大规模养猪场都建有沼气池,而且实行标准化养殖。但是一些外地养猪散户由于场所不固定,猪粪往往直接排放。“其实一个上规模的正规养猪场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很大,有的甚至要上百万元。目前生态养猪的模式也有很多种,但是有些方法因为运作成本太高,养猪户一方面承受不起那么高的成本,另一方面因为生态养猪使用的材料很难找,往往很难坚持下去。”叶新泉表示。

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随之产生的大量畜禽排泄物的处理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这些排泄物水分含量高、体积大、处理费用高,有些养殖户往往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导致河水受污染以及富营养化,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把粪便等废弃物随意堆放,这样不仅要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堆放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恶臭物质和硝酸盐而污染大气和地下水,雨天则因污水四溢常引起附近居民极大不满。还有一些养殖户不加任何处理就将这些排泄物卖给附近的农民作为有机肥施用,这样常会引起人、畜疾病及病虫害等的发生和传播。

据朱昌雄介绍,以往猪场的猪粪处理主要采取沼气发酵和种养结合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无法根本消除猪粪污染。沼气发酵的沼渣仍然会引起二次污染,种养结合过程未经处理的猪粪仍然会引起巨大环境问题。

专家

垫料铺进猪舍能迅速分解利用粪尿

篇(3)

一、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往往存在较大差别,其中,传统经济属于一种物质单行道流动经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它经常会对地球资源和物质进行高强度开采,并在消费以及加工的过程中,将大量废弃物以及污染排放至环境,对资源进行一次性或粗放利用。而循环经济则重点强调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并要求所有经济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严格依照自然生态模式来进行,属于一种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经济。在整个消费或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较少,甚至可以实现“零排放”。传统经济模式主要是通过将资源变成废积物来促进经济增长,但该发展模式的缺陷在于,会产生资源枯竭或短缺问题,最终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而循环经济则可有效缓解上述问题,实现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属于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思维,在各生产环节中均倡导行为准则和经济规范。在循环经济中,生态工业属于重要形态,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工业体系包括:消费产品之后的资源再回收、企业共生产生的生态工业园以及企业单独的清洁生产等,由此也会形成一个良性的社会循环,终极目标是为了降低废弃物排放,并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投入其他工厂或作为原材料,实现废弃物循环应用,最终实现工业生产的零污染排放目标。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农业建设途径

在生态工业发展模式的作用之下,在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可对相关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进行充分借鉴,从而逐步建立起多功能、多层次的农业生态系统,其终极目标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回报。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实现农业经济系统投入产出链与生态工程食物链的有效结合,更加有助于获得高收益,从而创造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升商品价值。此外,在产出链和加工链环节中,可提升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合理性,实现多种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并将生产出的产品投入市场,实现良性循环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有限的土壤数量,创造出更多高品质产品,从而逐步形成高效化、多元化的农业生态链,以达到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最佳境界,具体分析如下:

(一)多种生物共生互利

结合生态经济学发展原理,可将多种不同的生物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共同存在于农业生态系统中,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增产、增收的目的。以生物物种为例,可衍生出多种生物组合类型,具体如芦苇-鱼-禽、鱼-水稻-萍等等。目前,在我国的南方以及北方地区,稻田养鱼模式已十分普遍,待水稻插秧返青之后,向稻田中注水,并放养鱼苗,在经过病虫害防治以及晒田施肥等一系列管理工序之后,鱼苗会随着水流进入水沟,在收稻时节,将鱼苗捞出转入其他鱼塘。在这种生物养殖模式中,水稻可为鱼苗提供阴凉、饵料以及适宜水温等,而鱼苗则起到了施肥、除草、灭虫等作用,将大量的光合细菌、浮游生物转化为鱼产品,实现了鱼苗、水稻的互利共生,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促进渔业以及水稻种植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提升土壤肥力。据相关调查研究统计,在稻田养鱼模式下,每2500hm2水稻产量可达8/hm2,相比于普通的水稻种植模式,可增产15.5%,鱼苗养殖期15天可收鱼1.4万/hm2。

(二)多层次资源循环应用

发展再循环利用和立体开发式的生态农业工程,可实现加大工业、渔业、林木业、农业的协调稳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还具有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例如,可利用瓜果、落叶、沼渣等养殖蚯蚓,并将蚯蚓作为鸡、鸭、鱼饲料,其粪便可作为肥料,以此实现粮食生产、渔业以及畜牧业的平均增产。另外,通过秸秆转化,可对生物循环技术进行充分应用,将各种牲畜粪便、生活污水等,经过沼气池的处理之后,使其形成多用化无害化资源,并逐步形成高层次的生物产品,实现高收益,并将其用于无废料农业生产中,降低对土壤以及水体的污染,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有效保护。以山东省某股份开发研究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将家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在经过一系列处理之后用于双孢菇生产,并创建了双孢菇加工生产基地,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该公司利用玉米和小麦秸秆2万吨,可加工生产出高品质双孢菇1.5万吨左右,生产废料可用于高效菌肥、多糖系列产品加工,以实现资源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年产值高达2亿元,成为了当地的先锋模范企业。

(三)基于加工养殖业的庭院农业生态

所谓“立体化养殖”,主要就是借助食物链形成农作物、家禽、沼气、鱼的循环生态网,并形成一条龙式的自然经济发展体系。杭州市某养殖场便对农业生态工程技术进行了充分利用,由此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践过程中,该养殖场主要是借助氧气池,对于糖、茶庄、水稻田以及畜牧养殖场等进行连接,将发酵之后的家禽粪便用于生猪饲料,沼气用于生活燃料以及茶叶烘制、鸡舍增温的主要能源。此外,以家禽粪便为原料的沼液还可作为农业生产用肥,经深层次加工制作之后还可生产出有机肥,该农业生态发展模式更加有助于保护农村环境。

三、循环经济理念下建设生态农业的有效建议

(一)完善社会化服务和农业保障体系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保障体系、法律保障体系以及政策保障体系,通过对国外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借鉴,发现在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相关保障体系是前提也是关键。在此情况下,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完善农业发展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增加农业财政投入,积极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循环式农业组织,强化对农业环境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从而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二)强化农业高新技术研发

在发展循环生态经济的过程中,重点强调清洁化农业生产以及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并倡导在信息化模式上组织农业生产。因此,还要强化对可操作性强、经济效益高、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新技术的研究,通过这些技术的实践应用,可最大限度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领域的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绿色能源开发技术、数字化农业技术、废弃物资源转化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等。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

篇(4)

1 静宁县“果、畜、沼” 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1 指导思想

“果、畜、沼” 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以建设小康和谐活力新农村为指导,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改善为前提,以农业增效为目的,依靠科技进步,强化质量管理,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可再生能源在降低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发展绿色经济中的综合效益,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农村建设方针。二是坚持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果、畜、沼”产业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效益为主,生态、经济、社会、环卫和能源五大效益并举,全面开发的原则。四是坚持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项目户布局相对集中,标准化施工,规模化实施原则。

2 实施与规模

静宁县“果、畜、沼” 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在城川、威戎、治平等21个乡镇、50个村、8000户组织实施。其中建设城川大地滩、威戎武家塬、治平胡家原3个各万亩核心示范区,威戎李沟村等1批示范村。研究期内,果园生草面积户均达到约0.33hm2,累计达到约2666.67hm2,带动全县葫芦河流域约6666.67hm2优质高效绿色果品生产带;养殖建设累计达到15m2以上用户用暖圈0.8万座1.2m2,户均养殖达到5个猪单位,沼气建设达到0.8万座,实行“一池三改”(沼池、改侧,该圈,改厨)的配套建设。

3 静宁县“果、畜、沼” 生态循环经济的具体模式

篇(5)

中图分类号:F205:F12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8-0151-04

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调蓄水库。工程运行后,水库的调蓄功能将使南四湖地区的水土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发生很大改变,在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后,其所面临的非点源污染压力进一步突显。为了使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水质满足地表水Ⅲ类标准,解决约束南四湖流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瓶颈问题,迫切要求改变南四湖流域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节约利用的高效生态经济模式,它倡导的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可以有效指导目前我国工业、农业的生产经济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一个子系统,是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把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1,2]。目前,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有“猪-沼-粮”、“猪-沼-果”[3]、“猪+沼+果+灯+鱼”[4]、“林-草-牧-沼-菌”[5]、“草-畜-沼-田”[6]等生态经济模式,并且已在我国部分地区得到推广,而在水源地针对种养殖业开展的生态经济模式研究较少。本研究运用循环经济理论相关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从生态农业的生产流程上控制和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的产生,以期有效避免传统经济发展“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高消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从源头上确保南水北调工程中南四湖的水质安全。

1南四湖湖滨带现有经济模式

湖滨带农户目前普遍采用鱼鸭混养的养殖方式。微山县留庄镇南羊庄村养鸭农户有十几户,养殖规模基本上为3 000~5 000只麻鸭,3 000 m2养鸭厂棚和5 000 m2水塘。虽然养殖收入还比较可观,但这种养殖方式对水质影响较大,造成湖滨带生态环境污染,养殖麻鸭粪便和废弃物得不到有效利用,目前已面临诸多问题。

第一,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不断实施,对南四湖水质安全要求越来越严格,湖区内的渔业养殖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湖滨带麻鸭养殖范围和数量也将受到限制。

第二,养殖麻鸭产生的粪便没有经过收集处理直接排入池塘中,导致水质恶化,鱼类因缺氧而大批死亡。

第三,其中一部分粪便直接卖给周边菜民,作为一种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麻鸭粪便在本产业链条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四,养殖麻鸭的饲料以购买为主,成本较高,增加了农户的担负,并且饲料对水质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这些问题要求湖滨带农户必须改变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推行一种高效生态、符合当地特点的生产经济模式。而这种经济模式单靠农户自身力量无法进行,需要整合各种科技力量,加以示范和推广。

2湖滨带高效生态经济模式构建

2.1湖滨带农户实地调查

通过对南四湖湖滨带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调查,在确保不改变农民主导产业的前提下,本着农民自愿接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探讨适合南四湖湖滨带的高效生态经济模式。在微山县政府的协调下,对湖滨带的留庄、韩庄、傅村、昭阳街道等镇(街道)的南羊村、桥上村、郗村、郗山二村等十个村庄进行实地调研和入户访谈,发放200份问卷,最终以农户为主体,提出了基于南四湖水质保障的 “沼气-鱼-鸭-草-蘑菇-有机肥”高效生态经济模式。

2.2湖滨带生态要素及其配置原则

基于循环经济相关的生态技术应包括两方面:一是与减少污染相关的工艺和生产技术,二是与治理污染相关的末端技术。南四湖湖滨带生态经济模式将污染治理技术与废物再利用技术结合使用,即通过建设废弃物净化装置来实现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净化处理,实现产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达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和制造产品的生态化。按照“能量链式等量循环、微系统内部循环相对封闭、原料的多次利用、多头产出”的原则,合理调整各环节之间的数量关系,配置好生态要素,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较佳的经济效益。南四湖湖滨带高效生态经济模式配置有养殖麻鸭的厂棚、塘鱼、沼气池、饲料地等基本要素。

2.3湖滨带生态模式构建

生态经济的能量循环模式如下:第一,种植牧草,以豆科牧草(紫花苜蓿)为主,辅以椒样薄荷和蒲公英作为药用饲草。紫花苜蓿可作为麻鸭日粮的6%~9%(干重比例)使用,鲜草可尽量多用。椒样薄荷以及蒲公英作为疾病控制用草配合在日粮中使用。第二,建设沼气池,将麻鸭的粪便和生活垃圾排入沼气池进行发酵,沼气供居民生活用气和麻鸭棚照明。第三,沼渣和沼液可以饲养黄粉虫,也可以将沼渣作为牧草有机肥。第四,黄粉虫作为麻鸭的有机饲料,可降低购买饲料成本,实现生态喂养麻鸭,提高麻鸭品质。

在四个环节上分别产出鲜鱼、蘑菇、黄粉虫、鸭蛋、鸭肉和沼气等,而粪便和垃圾通过层层递进的生态处理方式,最终以黄粉虫或有机肥来使用, 这样便形成了“沼气-鱼-鸭-草-蘑菇-有机肥”生态农业种养模式,六者相互关联,物质循环流动,实现从粪便产出到最终处理的零污染(图1)。

另外,光合细菌和高油微藻是本循环中需要添加的要素,它们能够降解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有毒物质,具有充当饵料、作为饲料添加剂、净化水质、预防疾病等功能,可用来治理水体污染,防止鱼类死亡。

3效益分析

“沼气-鱼-鸭-草-蘑菇-有机肥”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具有技术易掌握、农户投入少、风险较低等优势,容易为农户所接受,目前已经在南四湖湖滨带得到初步推广。以微山县留庄镇南羊庄村为例,全村共有养鸭者近20户,平均每户增收3 000元左右,在保护南四湖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经济效益

①每个3~6 m3的沼气池年产沼气500~550 m3,可以满足3~5口之家的日常炊事、照明需要,与液化石油气相比,年可节省燃料费用800元左右。②每个沼气池年产沼肥16~20 t,相当于硫酸铵50 kg、过磷酸钙40 kg和氯化钾15 kg,既可节约化肥费用250~500元,又可通过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增效350元。③豆科牧草(紫花苜蓿)为主,辅以椒样薄荷和蒲公英作为药用饲草,可节约鱼、鸭饲料购置成本约500元。④光合细菌的添加和含芽孢菌的绿色水泥的使用等措施有利于有毒藻类的清除及富余营养的代谢,避免了湖水的污染,鱼窒息死亡量大大降低,提高了鱼的产量,年增收1 000元左右。

3.2生态环境效益

①一个3~6 m3的沼气池可减少每户2 000~3 000 kg薪柴消耗,相当于保护了2 000 m2的林地。②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等进入沼气池作为发酵原料,大大减少了垃圾直排水体的概率,配合使用绿色水泥和光合菌技术,水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湖水质量步入良性循环。③生产生活废弃物入沼气池发酵杜绝了粪便、垃圾的任意堆放,解决了农村长期以来的脏乱差问题,消灭了蚊蝇的孳生场地,减少了有害病菌的传播,减少疾病的发生率。④沼肥连续施用可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氮量及微生物增加,做到种地养地,还能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农田径流污染和空气污染,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社会效益

该模式的实施可以促进农村改厕、改圈、改灶以及改水、改路、改院,将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与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优化农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别,促进新农村建设。

4结论

在南四湖湖滨带示范区内,运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大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所构建的“沼气-鱼-鸭 -草-蘑菇-有机肥”高效生态农业种养殖模式,可取代传统的高污染农业耕作方式,减少对南四湖水质的污染,改善湖滨带周边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户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这种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方式易被农户接受,对南四湖周边水质改善、农业面源污染物削减以及湖区周边农民生产增收、生活环境美化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N].光明日报,2001-11-20.

[2]方杰,曹邦英,卿锦威. 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探讨[J].绿色经济,2009,2:77-79,87.

[3]惠海峰,姜艳艳,刘雷. 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效益分析[J]. 生态农业,2006,3:53-54.

篇(6)

循环经济理念是在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它倡导的是一种资源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近些年,由于利益驱动,旅游经营者往往高强度地开发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从而导致了旅游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因此,如何将循环经济模式引入旅游资源领域,既能满足游客需求,又可以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一、旅游体验论

忽视游客体验与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造成旅游景区发展的两大问题的根源的。忽视游客体验,产品就没有市场;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旅游开发就牺牲了未来发展的基础。一个成功的旅游景区必须既为游客提供舒畅的旅游体验,又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到底游客需要什么?旅游体验论为我们指导了方向。美国《时代》周刊曾预言,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产业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将占据一半的份额,新技术可以把生命中50%的时间用于休闲。这一切意味着满足人们休闲要求的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功能强大、外型美观、价格优势,现在的趋势则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产品找到新生存价值与空间。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过程以及形成的感受”(邹统钎)。因此,旅游体验分两部分:旅游过程以及对这个过程的感受。游客到底需要什么体验呢?过去的游客是向往大自然的、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就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而现代旅游者寻求个性化的服务、灵活性、质量与物有所值、更多的冒险与多种选择。他们有了更多的旅游经历,需要更多的个人关注。

二、可持续发展观

满足了顾客的快乐体验可以给旅游景区投资商带来丰厚的收益,但是否一定会给社区带来持久的利益,居民能否获益,环境能否得到保护,生态多样性能否得到丰富,这仍需要有新的发展理论来指导。这种理论就是旅游可持续发展观。

早期的旅游景区开发方法的重点是产品开发、土地规划与市场促销,主要目标是景区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开发导致的结果是环境恶化、犯罪增加、游客与社区居民关系紧张、广告引导的游客畸形消费等。随着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理论引入,旅游景区开发重视资源环境利用的永续性与社会的代内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消除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旅游资源属于人类共用的自然、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开发和保护,并将旅游的可持续消费融入一体,从而使旅游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旅游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的3R原则,系统地减少和避免过多的旅游资源破坏,进行合理的规划,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旅游废弃物的排放,最终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必须考虑到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承载力,在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应该对旅游资源的破坏进行补偿修复,实现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环境的生态平衡友代际平衡。

三、快乐体验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

快乐体验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关注游客的体验,游客到一个景区如果没有获得快乐感,就没有游客。许多旅游景区开发失败的根源就是没有给游客带来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无法满足游客的求补偿、求解脱的心理。没有了游客,还谈什么旅游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快乐体验的基础。游客是通过“两求”来实现快乐“三感”的。新鲜感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最密切,新鲜感来自于差异,差异来自于文化与自然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就是维护景区文化的多样性与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是新鲜感的基本保证。亲切感来自于理解、赏识与交流,尤其是平等与相互尊重。这就要求顾客要尊重景区的居民、员工,尊重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与习俗人,与他们平等相待,社区居民也以友好的态度接待游客。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代内公平原则。掠夺开发后产后的人造的、仿制的景观以及地方居民商业化的微笑往往难以让游客产生亲切感。审美体验必须是真实的,然后能才能给顾客以真实的面目。

共赢是基本的游戏规则。体验思想与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结合点是:游客、社区与环境共盈。这是现代旅游发展的基本游戏规则。可持续的游客往往是更友善的、更文雅的、小规模的、对环境与文化影响第三的、在政策制定上重视地方参与的。

我国旅游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弊端和缺陷,主要原因是旅游经营经营者只重视经济利益,忽视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忽视环境利益和旅游资源压力;旅游者不重视环境保护,忽视旅游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浪费;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循环经济是一种缓解资源压力,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方法。旅游企业通过引用循环经济理念,可以对其建筑及设施进行环境资源友好型的设计,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的快乐性,让游客与社区、居民、环境等实现共盈,从而实现节约资源与实现经济效益双赢的面;旅游园区是循环经济理念最大的受益者,按照循环经济思路建设的生态旅游园区,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礼共同发展;旅游者也可以在旅游过程中要做到“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尽量减少自己的旅游行为对资源带来的破坏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课题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伊春市生态旅游区运行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2525143。

篇(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家间、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与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已被普遍接受,怎样既能保护自然资源得同时又能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这个问题备受人们关注。人们在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作了深刻的反思,在此基础上,生态经济应运而生,这是人类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进步,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潮流。

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要求人类重新建立起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关系,走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这是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并不意味着脱离工业文明,但尽可能多地摒弃工业文明对资源环境的过度消耗与破坏,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也需要以区域经济社会作为实施载体。一言蔽之,生态经济对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

一、生态经济概述

生态经济是指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形成的是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二、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结合农村自有条件发展低碳,环保,低消耗的经济,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生态经济。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秸秆机械化还田模式,秸秆直接还田,预防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肥料,提高保墒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秸秆气化、渣还田模式,利用秸秆变成清洁能源,建立秸秆气化站集中供气,提供优质农家肥减少支出;秸秆饲牛、过牛腹还田模式,秸秆经过牛腹以粪便还田,形成“秸秆――牛――粪――肥田”的链式生产;秸秆育菇循环模式,依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理念,形成秸秆――蘑菇――饲料(畜禽)――粪便――回田的循环经济生态模式;“麦套稻”、秸秆自然还田模式,保持水土,减少机械作业成本;“沼”为纽带的多头循环模式,由单一的粮、果、禽、渔业生产向多位一体的立体农业综合开发,延长产业链条,衍生出“猪――沼――果”“果――沼――药”“粮――沼――禽”“蚕――沼――桑”等生态农业模式;粪尿无害化模式,形成以抓粪尿无害化处理为切口的农畜循环经济;酒、牛、菜、生态经济模式,由一种产业模式引发出多种产业循环利用以减少资源浪费、治理污染。

事实证明,人们采取上述形式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已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预防和减少了农村的污染问题,为解决因秸秆焚烧、粪便污染及过度施用化肥而造成土质的恶化找到了有效的治理途径,同时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次,资源的再利用为资源利用拓宽了渠道,使废物资源化、无害化,最终发展了生产,扩大了农村就业,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的谐和发展,促进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工业园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园区生态经济发展成为一种主导发展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为它是集合先进生产力、较高的资源能源利用率、拥有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地方。在工业园区内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行生态经济发展方式,可实现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更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园区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可具体分为三种。一种是靠内部推动直接创造产品价值的经济模式,利用“原料――产品废物(副产品)――原料”这种开放式的循环过程,在在园区内循环不断重复利用生产资源达到生态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这种循环过程在园区之外也可以开展实施。另一种是外部促进企业发展模式从而达到绿色发展的经济模式,具体是围绕园区这个核心,在行业内部通过施行政策优惠以鼓励企业加大绿色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推进相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技术的更新。第三种是独立构建专业的生态循环专业化机构,变废为宝,在其中建立废物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系统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并依此建起立一个协作网络,使企业的生产出的边角料或副产品变为其他企业的资源或半成品,不但减少资源的浪费,更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

工业园区的生态经济模式建议需要借助于先进的电子商业化平台。首先,需设立专门的电子商务与研发中心及物流信息平台中心,其中电子商务中心包括数字化园区、数字化智库、电子政务、数字化商务。其次,我们可以借鉴丹麦卡伦堡工业互利协作网络这种先进的发展模式,即建立起一个关联企业研发中心、协作网络和物流信息平台中心,使得不同园区关联产业的人才集中起来,这样能大大促进产业之间的信息和技术交流。第三,建立起综合信息平台中心,对于解决企业生产要素的跨园区流动困难的问题有了一定的帮助,从而也间接地提高了园区与园区之间企业的聚集度与关联度。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工业园区的生态经济模式的有效开展,是现今信息化时代经济模式的创新。

篇(8)

一、引言

生态系统为经济发展提供自然资源与环境保障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当生态系统的物质流、价值流、能量流运转通畅时,整个系统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当经济高消耗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生态系统则会阻碍经济发展,进而造成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与功能恶化。

行政村是以一定数量的农村居民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科技、生态环境的复合系统,农业行政区划的基本单元。村作为一个生态系统,不断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价值及信息进行交换。以村级为单位构建科学的村级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势必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技及生态环境的发展,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

二、村级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原理

1、生态平衡

村域可持续发展模式要求:生态平衡,即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顺畅,价值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最大化,生态系统调控能力很强。村级生态系统在达到生态平衡的同时,实现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

2、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改变了粗放型的线性经济模式,提出资源――产品――再生利用的封闭流程,属于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统。村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实现“三化”,即资源循环利用减量化、环境循环无害化、废物循环替代与资源化。

三、村级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原理

1、依托本地资源

本地农业发展模式的确定要根据本地域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采取最佳的农业生态模式与具体实施途径。在确定发展模式时,应在依托本地资源,首先要改变其与环境适应的经济结构;其次改善与恢复有利于生产模式实施的环境条件。

2、循环利用资源

持续、高效的村级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应该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包含农、林、牧、渔及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发展模式。在选择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时,村域须依据本地资源及经济条件,调整生产结构,把各子系统依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科学的联系起来,实现农副产品及废弃物能的有效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光合作用的利用效率。

3、注重可持续发展

村级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目标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生态效益是前提,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改善是最终目标。村级生态系统要协调其农业相关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子系统间关系,促进子系统间物质、能量、价值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生态系统的功能最大化。

四、村级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一)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将林果与农作物通过时间与空间的科学搭配,在同一土地单元上同时经营,即可以实现增加农作物的产品效益,又起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循环经济的作用。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可以促进农林、农牧等产业间的相互协调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区资源利用率。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可以实现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与提高农民收入等综合效益。

1、林果业多元复合种植模式

该模式要求在保持种植数量与规模的同时,扩大其它林果如苹果、桃等作物的种植规模,最终形成“一元为主,多元发展”的林果种植格局。

选育优良的林果株系,引进品质优良、丰产高效、抗逆性强的林果品种及林果加工技术,合理调整早、中、晚熟品种构成比例。

效益分析:通过改善作物品种,增加作物种类的方式实现农业系统稳定性,促进果业更新换代,调整果品成熟期,改善本地农业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2、林果――粮立体生产模式

在时空上利用作物与林果间的互补关系与资源差异,在林果株行距间种植粮食、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例如林果间种植的作物包括:(1)豆类、油菜、花生、麦类等粮油作物及牧草等其他经济作物;(2)喜阴湿环境的草本与藤本药材,从而形成立体的农林复合种植模式。

这种模式既能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产出,又巧妙地应用了生物间的相互竞争和相互促进的生物原理,减少病虫害,培肥地力,提高产量,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从经济效益分析,林果――粮立体生产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动植物种类,进而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果――畜――沼”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果――畜――沼”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依托林果资源,集林果、沼气、畜牧能源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它以沼气发酵环节为连接转换点,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能量流、物质流的多层利用,建立起规模化养殖、沼气能源、林果生产的发展模式,实现生产良性循环。该模式实现了生产与生态的科学结合,以沼气为转接点,将种植业与畜牧业有效结合,通过秸秆饲料化降低农业废物排放量,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该模式增加了分解者链环,进一步实现食物链增值,实现了物流循环的多层次利用。

效益分析:1、经济效益分析。(1)直接能源效益:沼气作为生活燃料,即缓解能源危机,又增加农民收入;(2)林果业经济效益:用沼液作为药物防治林果病虫害。沼液、沼渣作为饲料饲喂动物,或者有机肥料,实现废料有效利用;2、生态效益分析。沼气作为新型燃料,有利于减少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

篇(9)

京张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

生态性。生态性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尊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培育新的自然资源,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京张生态经济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既要加速发展提高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更要注意本区域的生态功能,特别是张家口对北京的生态功能更为重要。

层次性。任何较为复杂的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其中低一级的要素是它所属的高一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京张生态经济系统时,首先,应搞清它的系统等级,明确在哪个层次上研究该系统。其次,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把系统分为若干个层次,然后把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层次间的任务、职责和权利范围,使各层次能够有机地协调起来。

整体性。京张生态经济社会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形成的复合系统,但它不等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内各子系统或要素的简单线性和,它具有不同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特殊结构、功能和运动规律。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最高级阶段,必须从整体出发,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中探求系统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住系统的整体效应。

开放性。京张生态经济系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型的耗散结构系统。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协同配合,同时系统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目标性。所谓目标性,是指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必须具有达到最优状态的特性,它贯穿于系统发展的全过程,并集中体现了系统发展的总倾向和趋势。研究京张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具有明确的目标性,那就是既要保持京张区域生态环境,同时也要京张能实行可持续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尤其是张家口地区的发展更为紧迫。

地域性。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京张生态经济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注意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要重视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满足生态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条件就存在地域差异性,因此在构建生态经济系统时,要注意区域的差异性,发挥地域优势打造地域特色品牌。

京张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分析

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矛盾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京张区域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生态经济问题,从根本上是由于生态经济系统内部的两大子系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在相互独立的发展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稳定状态,从而又无法通过内部的自我组织和反馈机制使系统得以恢复所致。

经济系统中的经济增长对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而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需求量是有限的,当这种有限供给与无限需求不协调时必然产生矛盾。矛盾的激烈程度主要是由经济系统中的经济增长所选取的方式来决定的。当经济增长所选取的增长方式违背生态系统的自身平衡时,必然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具体表现为土地沙漠化、草地退化、水资源减少等,从而进一步阻碍经济系统的发展。因此,京张生态经济系统要想协调发展,首先是要解决自身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其次要考虑自身系统与外部因素之间的联系。要解决这些生态经济问题,就要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二者进行耦合,按照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并不断优化其结构和功能,使系统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实现京张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京张生态经济系统建设模式

(一)理论基础:系统耦合

任继周院士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系统耦合的通俗概念: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近似的生态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结合成为一个新的、高一级的结构—功能体,这就是系统耦合。后来的研究则将系统耦合的概念更加理论化和科学化,并将其概括为:系统耦合是指 2 个或 2 个以上的具有同质耦合键(性质相似)的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超循环,形成新的高级系统:耦合系统的系统进化过程。由于耦合系统较之单个的子系统具有更为复杂的内部组织和更为合理的结构,因此,系统耦合可以强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放大系统的整体效益,从而显著提高系统的生产水平。

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组成的巨系统—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耦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再生产过程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再生产和自然生产系统的再生产相耦合的过程。生态系统是遵循自然再生产过程,对经济系统具有一定的承载极限,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承载阈值,分析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和经济利用的敏感性、适应性,有助于阈值的确定。经济系统主要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求而对生态系统进行干预的一种生产方式。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预,主要是为了获得经济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质和能量。这种干预往往会导致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能否使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与经济系统的反馈机制耦合为一个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耦合系统,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二)建设模式:协调发展

第一,体现了以人为本谋发展的理念,实现区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这是协调发展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京张区域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使得双方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等之间的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要明确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构建和谐的社会发展模式,使京张区域不同地区之间的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实现区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第二,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谋发展的理念,实现区域产业优势的互补化。协调发展是京张区域根据各自的产业优势,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发展,同时彼此双方根据对方需求进行产业优势互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产业互补效应。京张区域之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差异较大,特别是张家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并不适合大规模地集聚经济和大规模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因此,京张区域中,某些地区要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支撑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有些地区要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对于这些区域,“发展”的含义主要不是做大经济总量,而是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样,才能既遵循经济规律,也遵循自然规律,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

第三,体现了长远战略思维,实现区域经济市场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既重视当代协调同时更重视未来彼此双方之间的协调发展,京张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近忧也有远虑,树立长期的合作发展战略,既废除地方保护主义,彻底打破地区间的市场分割和封锁,按照市场发育的内在要求,逐步构建跨区域的规则统一、机制健全、价格合理的一体化市场。

京张生态经济系统建设战略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京张生态经济系统在协调发展过程中要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如此庞大的系统,只有在双方地方政府甚至是更高层次的政府的主导作用下才能完成。虽然,市场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力,市场机制以利益为导向,促使生产要素流向效益高的区域,提高了区域的发展水平,但是,也正是由于市场将生产要素推向了效益高的区域,从而限制了落后地区的发展,无力克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为了避免引起“马太效应”,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手段调控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合理分配国民收入,维护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重点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为区域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协调中要力避角色混乱,力避越位、缺位、错位,力避过多包揽经济资源,弱化社会责任。因此,京张区域应关注自身在宏观调控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方式,竭诚为区域发展构建良好的符合本区域的政策,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京张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分工协作不够协调、出现“问题区域”等不可避免,这需要双方政府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以监测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实现宏观效益的最大化。政府在调控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要想避免出现随着领导的更换而出现政策的变更,就应该通过立法使得相关政策能连续性和长期性地执行下去,特别是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更要通过立法保护以便能继续发挥作用,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三)确立科学的生态分区并构建区域生态环境体系

生态分区是为了京张整个区域更好地协调发展,特别是张家口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已经成为影响这一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京张区域发展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各自区域在整个区域所处的战略地位,形成分工合理,彼此互助,协调发展的格局。为了京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按照生态管护区、生态控制区、生态重建区、生态协调区进行分区,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管理,构建区域生态环境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网络式的区域生态系统,实现京张区域发展与生态建设保护的动态平衡,形成城乡生态安全格局。其次,在区域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只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而轻视当地居民经济发展的思维,要形成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要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互动的局面。

(四)树立低碳思维并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时展的主旋律,京张区域要树立低碳思维,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人类向往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行区域的协调发展。

(五)大力发展山区特色优势产业

京张区域经济差异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特别是张家口山区居民的经济状况更是落后。这种差异性的拉大不仅影响京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影响京张区域的稳定性。因此,在京张区域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一地区的发展,想法设法地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交通、水利、能源、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欠发达地区创业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小县大城”战略,促进人口“内聚外迁”,加快生态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门路。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产业生态系统;资源循环;循环路径

Key words: industry ecosystem;resources circulation;circulation path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165-03

0 引言

产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新构建起来的一种人类经济系统。建立产业生态系统,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在节约生产和消费所需要的资源的同时,实现产业系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污染排放的最小化,同时提高产业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传统的“线形开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产业系统生态化建设的要求,而建立“闭环流动型”的经济运行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符合产业生态系统建设的要求。

1 产业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循环模式

1.1 资源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利用模型 在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的发展不仅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持,而且要把大量开发自然资源转变为依赖适量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再生资源利用。这种物质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从传统的“线形式”发展模式向资源的循环式也就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方式转变[1]。如图1,描述了产业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

如图1,图中的椭圆范围内的部门组成产业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作为维持产业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原料进入系统,自然资源的一部分被生产过程消耗,另一部分直接进入消费过程。生产者制造出的产品被消费者用来消费,同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排放出的废弃物一部分直接流入废弃物再利用部门,一部分直接流入废弃物再生部门,还有一部分被废弃物回收部门吸收。废弃物再利用部门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和简单的清洁、维修等工序,就生产了可再利用资源或产品,这些可再利用的物质又重新流入生产者和消费者部门,实现再利用;废弃物再生部门对废弃物进行再生产,产生再生资源,又提供给生产者作为生产原材料。废弃物回收、废弃物再利用和废弃物再生过程都会产生并排放废弃物,最终成为垃圾,这些垃圾被排出产业生态系统外。图中的实线箭头表示的是与传统经济运行模式下相同的物质流动过程,虚线箭头表示的是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的资源的循环使用过程。

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下,产业生态系统内的生产和消费部门排放的废弃物经过废弃物回收部门回收以后,废弃物之中的可可再生和再利用的部分分别会被投入到废弃物再生单位和废弃物再利用单位,从而可以进行循环利用和再生产过程,从而产生可循环资源,循环资源再次投入生产和消费单元,这就是图1中虚线箭头描述的物质流动过程。在图中,所有的箭头一起构成了资源的循环流动过程,反映了简单的产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模式。

1.2 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生产环节 图1中的描述,有六个关键生产环节,组成了产业生态系统中经济运行系统,即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回收、再利用和再生环节。对这六个关键生产环节做出如下解释:

①生产环节。产业生态系统中的生产环节与传统的产业系统中的生产环节基本相同,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生产出满足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消费所需的产品。生产环节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是来自于原始自然资源的开采,或者自然资源简单加工过的初级产品,生产设备和人类的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在循环经济模式下,通过可再循环废弃物的回收和废弃物再利用,可以形成资源的循环,循环后的资源又可以被生产环节再次利用,而再次利用后的循环资源最初是从自然资源中转化而来的,因此在第一次生产的过程中已经计算过对生产的投入了,所以在第二次循环利用的过程中,不再算作自然资源对生产的投入,这种循环的经济模式构成的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会小于传统的经济系统。除此之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废弃物是循环资源的形成重要来源。

②消费环节。传统产业系统中的消费环节与产业生态系统中的消费环节是基本相同的,主要是人们的消费活动去满足自身正常的需要。传统产业系统中的消费环节所需要的物品主要是来源于自然资源以及生产中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在产业生态系统的循环经济模式下,消费环节还可以使用再循环资源,如经过废弃物再利用过程又重新被投入循环过程的产品和资源,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这部分消耗在消费环节的消耗总量中可以达到很大比例。与生产环节相同的,消费环节由于使用了再循环资源,因此消耗的自然资源量减小,这意味着产业生态系统中的消费环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传统的经济模式下的消费环节要小。同时,消费环节产生的废弃物也是形成循环资源的重要来源。

③废弃物排放环节。这个环节是个新环节,来自于传统经济系统的生产环节,废弃物排放环节是指产业生态系统中所有废弃物排放过程的环节。而在现实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任何生产和消费过程都会伴随着废弃物排放,所以这一环节很难从生产环节中独立出来,但是,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对废弃物的排放进行科学统计和严格核算。这一环节不能改变产业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会对系统内的资源循环流动产生关键影响,但它是系统内资源开始循环流动过程的起点,并且对于循环经济的实施环节,这是一个关键节点。只有明确产业生态系统内各环节的废弃物排放情况,才能制定和构建生态产业链条,这也是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要先明确和细化经济系统内的每个产业环节,才能认识到生态系统内部的整个物质资源是如何循环的。废弃物排放环节构成了循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物质流经过程,并不会产生物质在形态和性质上的变化,因此不会对废弃物发生任何改变,同时,在这一环节使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及其产生的废弃物,在整个物质循环过程中所占比例非常小。

④废弃物回收环节。当前的经济模式下已经有废弃物回收环节,与废弃物排放过程相比,废弃物回收环节比其他产业环节更为独立,而他整个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比如说污水处理,废物品回收再利用等等。这对于统计核算工作是有利的,但是在产业生态系统中,各产业单元之间是共生关系,各个产业单元进行生产过程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都应该被有效回收,并被相关的共生产业单元使用,这样才是能更好的实现产业生态系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废弃物排放环节与废弃物回收环节有相似的方面,其相似之处就在于,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既不发生状态上的变化和也不发生性质上的变化,回收环节只是分类处理废弃物,从中筛选出可再利用的废弃物和可再生的废弃物,并将这些物质投入相应的再循环过程。对于筛选剩下的那部分废弃物就是不可再生的,经过垃圾处理过程作为垃圾排出产业生态系统外。

废弃物回收过程在产业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过程的实施效果会直接影响产业系统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废弃物回收中的筛选工作如果由于技术水平不够或者人力资源等投入不够,没有将全部可再循环的物质挑选出来,不但会减少系统内的可再循环资源量,而且会增加整个系统对环境的垃圾排放量,加大环境负担;另外,系统为了维持生产运行,就需要从外界吸收更多的自然资源,这会加重自然资源的消耗,这些都有悖于产业生态系统建立的初衷。因此,重视废弃物回收环节,控制好废弃物的回收,尽量提高废弃物的回收比例,才能有效建立产业生态系统。

⑤废弃物的再利用环节。这个环节是属于废弃物再循环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产业生态系统区别于传统经济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产业生态系统中建立产业共生关系的重要依据。这个环节不会改变废弃物的化学物质和物理结构,只是对废弃物进行简单的处理,如维修、清洁等等,并依据废弃物本身的性质和用途,确定其作为可再利用资源的流向,即是用于生产环节还是用于消费环节。

⑥废弃物再生环节。废弃物再生环节也属于废弃物再循环过程,是废弃物经过回收后,对于可再生的物质进行再加工处理,在加工过程中物质的物理结构会发生变化,甚至化学性质也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物质,也即再生资源。再生资源与可再利用资源统称为再循环资源,但是它与可再利用资源不同的是,由于废弃物在这一加工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再生资源绝大部分不能直接投入消费环节,而只能作为生产原料被投入生产环节,要再次经过生产加工才能成为可被消费的产品,投入消费过程。

以上六个生产关键环节是产业生态系统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或产业单元之间是以副产品和废弃物交换为纽带建立产业共生关系的,而废弃物的交换和经济价值的重新获得都要取决于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再生环节运行的好坏。

2 产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路径

2.1 物质循环路径的模型 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废弃物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一个是再利用,另一个是再生。同时,废弃物有两种来源,一个是消费过程,另一个是生产过程,而再循环资源的使用流向也是消费过程或者生产过程。从理论上讲,资源的循环路径可以有以下8条,如图2①-⑧所示。

2.2 物质循环路径实例解释 现实生产中,由于废弃物经过再生处理过程,生成的再生资源或产品一般质量较低,资源纯度或者产品性能都会较初级资源或初次生产出的产品差一些,所以一般不会直接投入消费过程,因此过程④和过程⑧一般不会在实际生产系统中出现。因此,本文的研究中,我们暂不考虑这两条路径,而是重点考虑其他6条资源循环过程,并以路径①③⑤⑥为例进行循环路径的实例解释。

2.2.1 路径①,鲁北化工集团磷铵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磷石膏的再利用[2] 路径①的意思表示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循环处理后,形成的可以再次利用的生产资源或产品,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资源循环类型,很多企业都存在这样的资源循环过程。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是我国第一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其创建的中国鲁北生态工业模式成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认的中国生态工业的典范。鲁北化工实施技术集成创新,创建工业生态园发展可持续循环经济,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装置。磷铵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磷石膏废渣,这些废渣经过烘干处理,分解出水泥熟料,这部分水泥熟料可以与锅炉排出的煤渣和盐场来的盐石膏等配制成水泥。对于磷石膏的烘干处理过程就是再利用处理过程,烘干后的水泥熟料可以作为原材料投入水泥生产的过程中。这样,既可以减少磷铵生产的废弃物磷石膏对环境的排放,而且再利用产生的资源投入水泥生产,减少了水泥生产对原始资源的需求,降低了生产成本,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路径①的循环属于原级再循环,这种循环对资源的再利用效率较高。

2.2.2 路径③,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造纸资源循环利用[3] 路径③表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再生处理后,可以形成再生资源或产品,这些再生资源或产品可以被投入到生产过程汇总用。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是国内建设最早也是目前发展最完善的一个生态工业园案例。该园区以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蔗田、制糖、酒精、造纸、热电联产和环境综合处理六个系统为框架,这六个系统关系紧密,通过副产品、废弃物和能量的相互交换和衔接,使某一产品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产品生产的原料,形成互为上下游的生态产业链。

2.2.3 路径⑤,美国施乐公司的循环物流系统 路径⑤表示的是,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再利用处理后,成为可再利用资源或产品,并再次投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过程。美国施乐公司自1959年向世界推出第一台使用普通纸的自动办公复印机以来,一直在世界复印机领域处于龙头地位。施乐公司发现市场上打印机等相关产品的使用周期越来越短,这带来了巨大的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施乐公司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绿色再循环系统工程,即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设计和管理为指导,以优质、高效、节能、环保为目标,以先进的技术为手段进行生产,对报废的产品进行修复,大多数复印机,打印机和多功能设备都设计成为可以翻新再用的产品,而施乐的产品及其部件极高的质量和耐久性使之成为可能。施乐公司根据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评价和分析,找出产品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循环物流系统。

2.2.4 路径⑥,生活用水的循环再利用 路径⑥表示的是,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再利用处理过程后,形成再利用资源或产品,并再次投入消费环节中被使用的过程。这种再循环路径在现实生活中也非常常见,例如生活用水的回收再利用,城市总将生活污水经过净化等再利用处理,用来清洗道路或者植物。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也提倡节约用水,可以用洗菜或洗手洗脸的水冲洗厕所等,这些都是简单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活动,很容易对物质的循环路径⑥做出解释。

3 结论

建立产业生态系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产业生态系统实现的基础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与再利用实现系统中各个产业或者企业的共生,进而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明确产业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循环模式及其实现路径是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7;F2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4-2809-04

On the Operational Models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HE Yan-tao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721013,Shaanxi,China)

Abstrac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 combined system of agriculture, ecologic and financing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development. Many specific operational models had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differen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past practice and they had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but they also had some ecological agriculture's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mprehensiveness, diversity,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which in favors of achieving positive the cycle of ecologic and economic, and it would become the dominant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re were currently some drawbacks in its development, so we should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Meanwhile, the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s construction should be unified in the near future.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operational model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bined system; development trend

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期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的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1]。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1生态农业经营的具体形式

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是在现代农业的生产实践中为适应地方生态环境条件,并有效利用地方资源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经营形式[2-7]。

1.1传统生态农业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在生态农业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基―塘模式、台田―鱼塘模式、山区模式、庭院经济模式、水田农业等多种模式,各种模式各具特色,有着明显的地域性。

1.1.1基―塘模式在珠江三角洲中部的一些低洼地区,因常年积水形成渍涝。当地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在低洼的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然后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等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了水陆共生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1.1.2台田―鱼塘模式在黄淮海平原的低湿地区,地势低平,渍涝严重。当地的科技工作者“因洼制宜”,摸索出了低湿地的治理模式,即“台田―鱼塘”模式:在低洼处开挖鱼塘蓄水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在稍高处构筑台田,在田地里种植粮、果、棉和饲料作物,养殖禽畜。这种模式,使台田和鱼塘相互促进,实现了立体开发和综合利用。

1.1.3山区模式在地形海拔差异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山区,当地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立体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林、牧、副、渔业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有山区特色的立体式生态农业模式。如浙江南部山区,出现了在河谷底部的溪流、水库里养鱼养鸭,谷底平地种粮食作物,从山麓到山顶分别种植亚热带水果、毛竹、茶叶和发展材用林的经营方式。这样的立体布局,既发展了生产,又保持了水土,使山区农业走上了良性发展循环的轨道。

1.1.4庭院经济模式农户利用庭院里的零星土地和阳台、屋顶等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经营。如四川省彭县楠木乡的一农户,在自家的院子里挖了个2 m深的水池,同院外水沟相通,在池内放养了2 000多尾鱼苗,池上搁鸡笼养母鸡,鸡粪落入池中作为鱼的部分饵料,鸡笼之上再搭个葡萄架给鸡群遮阴,这样获得了蛋、鱼、葡萄“三丰收”,使庭院经济成为了家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5北京“留民营”模式北京市大兴区留民营村是世界知名的生态农业新村,该村以秸秆、米糠、麸皮等作饲料搞养殖,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再送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作生活燃料,沼气池的废渣送回鱼塘或送至农田。这样,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增加了农田有机质的含量,实现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循环。

1.1.6“水田农业”模式典型的有在广西与浙江中南部等地区形成的稻―萍―鱼共生模式,即在水田中起垄,垄上种水稻,垄下水中养萍养鱼,形成了立体的农渔业的生态结构模式。

1.1.7“蔗田农业”模式广西等南方省区是我国主要的甘蔗产区,在甘蔗苗期套种大豆、西红柿、茄子、绿肥等,后期在甘蔗行间种植平菇、香菇、木耳等,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来发展农业生产。

1.1.8“果园农业”模式以果、瓜、豆、菇为主体,种养结合,多层次利用土地空间。例如,葡萄园内套种大豆、黄瓜并养蜜蜂,可以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因为豆科作物的根系、枯枝落叶,还有根瘤菌和含氮的化合物被留在了土壤中,能提高土壤肥力,黄瓜苗会分泌葫芦素、九碳链等化学物质,对葡萄常见病虫害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蜜蜂采花授粉则能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

1.2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在传统生态农业发展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又发展起来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的生态农业模式,诸如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南方的“猪―沼―果”模式、西北内陆地区的“五配套”模式等,都属于新型生态农业的范畴。

1.2.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它结合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的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故被称为“四位一体”模式。

1)具体形式。在一个150 m2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 m3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 m2的猪舍和一间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技术特点是:温室内猪圈舍的温度在冬天可提高3~5 ℃,为禽畜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使猪的生长出栏从10~12个月缩短为5~6个月,故圈舍的利用率可提高,饲养量可增加。而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猪舍下的沼气池也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辐射而增温,可解决北方地区在寒冷的冬季产气难的技术难题;同时,猪群呼出的大量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比室外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的产量可获增加,品质也有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

2)经济效益。①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 m2可增产2~5 kg,增收5~6元,温室大棚年可提高效益过千元;②每年均可节省化肥开支约200元;③温室育猪比常规养猪可提前150 d出栏,每头猪降低成本40~50元;④沼气作燃料和照明等,年可节电60元,节煤130元。

3)社会效益。①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打麻将女玩牌,邻里吵架合不来”的陈风陋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②农村庭院整洁有序,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脏乱差的面貌。

4)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推广达21万多户。

1.2.2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这是一种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1)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养两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

2)经济效益。①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②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可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 m多,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③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往年准备柴禾的砍柴工150个。

3)现有规模。该模式在我国南方得到了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推广达25万户。

1.2.3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为解决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而研究推广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

1)具体形式。每个农户建一个沼气池、一片果园、一个暖圈、一口蓄水窖和一间看营房。实行厕所、沼气池、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上层还可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入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

2)特点。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良性循环体系。

3)经济效益。“一净、二少、三增”,即净化环境、减少投资、减少病虫害;增产、增收、增效。每年户均可增收节支2 000~4 000元[8]。

2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基本特征

各地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既各具特色,又都遵循着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的一条根本“轨迹”,那就是使农业生产经营向着有利于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都具有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几个基本特点。

2.1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2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根据本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的情况,充分吸收当地的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2.3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的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的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2.4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3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发展趋势分析

生态农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自然农业、有机农业、持久农业、生物生态农业等都属于生态农业的范畴,其指导思想都是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农业生产,使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提出将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并进行了广泛实践。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对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十五”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的系列生态示范创建体系。“十五”期末,国家共批准528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233个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有150余个市(县、区)开展了生态市(县、区)创建工作。生态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据初步调查,各地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后,粮食总产量平均增幅15%以上,单产较试点前增长10%以上,分别为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4.5倍和9.2倍,人均粮食比试点前增加21.4%[9]。

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必将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主导。遵循我国过去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轨迹,可展望出未来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及重点领域。

3.1生态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生态农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生态农产品可以解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最大市场动力。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计,2005年该中心新认证企业1 839家,产品5 077个,截至该年,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达到了3 695家,产品总数达到了9 728个。在绿色食品发展的推动下,有机食品发展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2005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08家,保持认证企业198家,保持认证率87%。企业总数达到了416家,产品总数达到1 249个,实物总量66.9万t。在消费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初具雏形,一批以绿色食品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企业逐步壮大。在2005年,就有305家年产值超过了

5 000万元的企业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占申报企业总数的18.4%;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92家,占33.3%[9]。有关专家指出,生态农业将成为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3.2生态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等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来组织生产,通过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自然资源,重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两者在概念和内涵上是相辅相成的,生态农业实质上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坚持发展与保护同步,充分利用本区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建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3.3更注重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

我国生态农业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技术体系,但这一体系基本是对以往技术的整合。今后对生态农业的研究和探索,一方面应围绕可持续农业体系的发展,巩固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应加强农业生态技术应用和推广,以尽快解决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未来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

3.4生态农业建设的标准及认证将进一步统一

为了指导我国生态食品的发展,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今后我国一方面应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和环境友好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应加强生态食品标准与国际相关标准的协调与统一,以削弱和淡化国际标准歧视所产生的技术壁垒和贸易争端带业的影响。

总理曾指出:“21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实践证明,生态农业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它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于能源危机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普及和增强,生态农业乃至生态经济也必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引导世界经济向资源节约和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福龙.看,他们的生态农业试验[J].世界博览,2010(12):56-57.

[2] 郭从友. 鸭稻上市,喜看生态农业又归来[J]. 工会博览,

2009 (1):70.

[3] 潘虹.“乐和家园”生态农业分析[J].企业导报,2010(2):96.

[4] 雷和涛,廖允成.浅析杨凌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开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2-105.

[5] 徐文辉,庄丽丽,陈快快,等.义乌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园[J].中国城市林业,2009,7(3):19-21.

[6] 谢艺,汪正祥,雷耘,等.自然保护区庭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效益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5):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