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在没有教材之前,业医者学习伊始,或先读些浅显易明的书,如《药性赋》、《汤头歌》等,或径从《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读起,这当然都不失为入门的途径。在有了一些了解与基础后,可以诵读《雷公炮炙四大药性赋》,完了接着就是《药性歌括四百味》。然后《医学三字经》诵读,看一看诊断学的《脉诀》与《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最后开始看内科的《伤寒论》。读书应有重点,抓住重点,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再博览群书,是学习中医应注意的。
2、学习中医不仅要读书,还要背书,这是古今医家成才的共同经验,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背诵下这些经典,是作为一个中医学者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是为中医学知识打下必备的基础。
3、中医是一门博大高深的学问,学中医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只有沉下心来坚持不懈,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远。
(来源:文章屋网 )
如古人通过对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的观察,发现了其中的运行规律,形成我们现在所知的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方法。传统的记时方法提醒我们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大地,或者说是以中原地区为主的,其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古人记时方法的特点,也反映了古人生产、生活的活动规律。年龄称谓则反映出古人对于人体生长发育规律的认知,及不同年龄阶段人的主要社会活动规律。而这些知识又与医学内容相交叉。
避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在医古文中对传统医学也是有相当的影响的,如《本草纲目•薯蓣》中记载:“薯蓣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讳署,改为山药。”避讳制度虽然有它不利的一面,但是在文献研究中,避讳往往也是帮助了解确定文献的时代等的依据之一。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变化也是比较大的,了解历代度量衡的标准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古籍时正确理解古代医家所创方剂的真实用量情况。如秦汉时期,一两相当于现代的15g左右,唐宋时期则相当于40克左右,而不是现代的一两等于30g,若不知道其中的差别而误照搬原方,就可能会造成临床上的错误。另外中医文献中会出现大量中医特有的计量单位,如“方寸匕”、“钱匕”、“刀圭”、“盅”、“盏”等,仔细揣摩其中的含义才能真正领会古人用药的精髓。
《医古文》选文中不乏大量的典故。恰当地引用典故可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避免平铺直叙,所以为古人所常用。如《类经•序》所载之“他山之石”、“断流之水”、“壁影荧光”、“竹头木屑”等。在讲解这些内容时,要详细地为学生介绍这些典故的出处、含义、引申义等,以便学生能准确理解。
教学育人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为学生指引门径。有了正确的开端,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传统文化常识的积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减少日后阅读古籍时的壁垒,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其知识层面。
2《医古文》中彰显的传统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同道家、佛家思想,并由此而衍生出相应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观等。传统的道德观在《医古文》选文中无处不在。因为在许多大医的眼中,医德是首位的,有才无德是成不了大医的。无论是朱震亨穷昼夜习《局方》,还是孙思邈要求用心精微的人定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都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一种表现。而孙思邈在讲述医者的道德标准时,融合了佛家慈悲、万物平等的观点,但最后还是回归到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朱丹溪等儒医虽置身于医学,其初衷也是因医学能“推及物之仁”来实现其“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的追求。更将“格物致知”、“内省、慎独、践履”等作为道德实践的要义。医生的职业道德不会脱离作为个体本身的价值观与道德观而单独存在。因此,将传统文化道德中正向的能量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促成其优秀品德的形成,是比宣讲更有效的手段。
医患关系自古就很敏感,所以有“六不治”的提出,有华佗的不幸遭遇,更有李中梓的“不失人情论”的感慨。因此在教学中强调“随俗为便”的现实性意义,提示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沟通技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强化沟通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利用在学期间依然有较高的可塑性的优势,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格。
1现行《中医基础理论》形成性评价体系的问题与不足
1.1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评价薄弱化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任何学科中都是教学的核心目标所在。结合中医学自身特点,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其它科目更为重要。但现行《中医基础理论》评价体系中,对此并没有充分的体现。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本课程的考试仍以闭卷为主,开卷较少;笔试为主,专题汇报或答辩较少;单一识记类考试题目为主,综合分析运用类考试题目少或无。这样的考核方式操作简单,便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知识覆盖面狭窄,考核代表性较差,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态度等多方面情况[3],更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中医要发展和进步,必须在中医入门之时,就高度重视对学习者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评价,以激发其创新精神。1.2中医思维评价边缘化中医临证诊疗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认知主体—医生认知感悟能力的高低,或者说医者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同时,对中医学习者思维能力和水平的评价也就是对其学习过程中分析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评价,这与形成性评价既注重学习效果,也注重学习过程的主旨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评价中更应重视和突出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评价。这是中医人才培养最为基础也最为核心的环节所在。但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中,包括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内,对此基本没有体现或没有充分明确的体现。1.3信息(知识)获取评价忽略化信息(知识)获取能力是指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知识)获取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学习已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及最新动态。换言之,要创新就必须有足够的信息获取能力。中医学是多学科体系交叉渗透的产物,内容广博深奥,要做到临证自如,同样需要扎实全面的知识积累及与时俱进的知识获取能力。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即是中医广博积累深入获取知识的典范。因此,在学习中医之初,就应将信息(知识)获取能力的评价纳入学习评价体系,并给与足够的重视。但目前总体来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在内的中医课程信息含量及知识覆盖面明显不足,对这方面能力的评价也基本没有体现。
2改进意见及建议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要使形成性评价在内的教学评价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应做到:2.1评价客观化多元化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形成性评价成绩的运用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量化的分数或等级,而是要在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促进和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换言之,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这个角度上讲,评价应在关注个体差异性的同时,力求客观化多元化。因此,应将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多方面相结合,才能对学生做出相对客观全面的评价。首先应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和地位作用,通过校内外调查研究开展教学评价讨论,如召开教师及学生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师生深入分析探讨,以确立本课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可根据课程特点,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的自主命题。再次,评价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方式和方法,在实现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别人。此外,各高等中医院校之间,亦应加强沟通交流,在促使形成形评价客观化多元化的基础之上,使之更加趋于科学化,有效化。2.2以中医思维为导向注重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思维能力是理解力、论证力、判断力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能力。思维能力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指导理论及诊疗手段的医学体系。思维方式也与现代医学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中医思维方式方法的培养,如重合轻分,重用轻体,重象轻形,重时轻空,重悟轻测等。而中医思维的过程,也就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对中医思维的评价,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也应注重这一方面的评价。并将对学生中医思维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这一主线贯穿学习评价始终。如此一方面可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中医思维模式,强化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中医临床奠定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学生解除中西医思维方法的反差与碰撞带来的学习困惑。2.3拓宽信息获取途径强化信息(知识)获取评价信息(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信息化时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中医学是理法方药密切结合的信息集合体系。因此,中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在课堂内外增加信息传递量,拓宽知识覆盖面。具体可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选定学习主题,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资料搜集方法及途径(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等),指导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分类和筛选综合,并以电子文稿、电子幻灯片等形式制成作品,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4]。同时,教师及同学相互间可对此进行评价,并按适度比例纳入形成性评价成绩中。如此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最为持久和深刻的学习。同时信息获取过程中十分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这对以“遵经守典”为特点的中医学而言,意义更加重大。温病大家吴鞠通曾说过“遵经太过,死于句下”。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奠基科目,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它发挥着整体调节,信息反馈等多方面的作用。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的集中体现,应力求客观全面而有效,以发挥其在中医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作者:包海燕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77―02
培养高校学生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1]科研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是增强大学生自身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面对大学扩招的现状,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须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学好中医基础,加强经典研读
1.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科研的起步需要奠基石,即科研工作需要从基础做起,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强化学生中医专业思想,引导学生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科研来源于其对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解,进而思辨,形成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观点实施于科研工作之中。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中医入门的引导,使其打好基础,走出中医科研的第一步。
2.加强经典研读。中医科研入门除打好中医基础之外,还须加强四大经典的研读。中医泰斗邓铁涛教授能成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源于他对中医坚定的信念及对经典的熟读,即其所提倡的做一名“铁杆中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中医药高等教育也快速扩招,随之带来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相对滞后等问题。[2]同时,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由于教学及科研任务较多,能潜心研读经典课程并讲好经典课程的教师并不多,加上现阶段90后学生古文基础较差,学习困难,部分院校已经将经典课程设为选修课。中医四大经典既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又是中医药院校学生必读之书,四大经典通读熟读,诸书合一,才可清晰理解中医理论体系之全貌。所以,必须确立经典课程在中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设立经典课程为必修课,加大经典课程教师的培养力度,增加其课时,培养中医学生的深厚理论功底,为以后更好地开展科研及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倡导晨读中医经典及举办中医经典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二、以点带面,形成个人―班级―社团的科研组织系统
1.树立个人典型。大学生需要榜样和引导,在科研方面亦是。我们的校园不乏文艺、体育先进分子,但在科研方面的先进分子就相对较少。我们要抓住典型,尤其是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较强、积极参加各项科研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好成绩的同学,以他们为榜样,发动号召学生学习科研先进分子的成功之道。
2.成立班级科研小组。以3~5人为单位,成立班级科研小组,定期进行科研知识学习及讨论。在班团活动、假期实践活动时,可以班级科研小组为单位,结合团日主题、三下乡指导思想等进行社会实践及调查,如对农村医疗、中医生存现状等的调查,进而形成论文、报告等科研成果。在活动之余,提高我们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将活动成果转化成科研成果。
1、预科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教材是影响教育培养质量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学活动重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基础。“教材是教学之本”。教材是教学管理主要体现之一,教材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赵金铭提出:一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必定与某种教学目标相结合,必须以经过验证的现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为依据,而教材不过是保证了教学计划有效实施的措施之一。教材必须有针对性,为谁而编,为什么样的目的而编,要明有所指,要符合学习者的自身情况与需求。
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预科教育与正常的汉语教学有很大的差异,它是为国家外交战略服务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实现外国中等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跨文化衔接的介入环节,是汉语国际教育中介于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特殊教学类型。它是一种综合强化型教育模式。据《教育部关于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开展预科教育的通知》,预科教育培养总体目标为“使学生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达到进入我国高等学校专业阶段学习的基本标准。”公费留学生预科教育培养目标和生源的复杂情况决定了预科教育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内容包括基础通用汉语、基础专用汉语、基础专业知识、中国文化等多个方面。预科学制为1年,实际教学时间仅为8-9个月,具有短期性特点。目标、生源状况、学制三个因素结合,决定了预科教育必然是非常态的强化教育模式。因此,针对预科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需要有一套目标明确、行之有效的专门汉语教材才能顺利完成预科教学。预科教育初期,虽然留学生基础汉语教材众多,但适应奖学金生汉语预科教学的教材却少之又少。市面上现有的汉语教材多是分技能编写,各科目间的横向联系不够紧密,缺少系统性。另外,这些汉语教材也缺少针对性,没有针对预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需求,将通用汉语学习、专用汉语学习与基础专业知识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了达到预科教学目标,就需要有实用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功能性的教材,使留学生能在一年时间内完成外国中等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之间的过渡,顺利进入本科专业学习阶段。一本实用性强的、好学易教的教材能在满足学习者目标需求和效率需求方面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这样的好教材上到编写理念,下到课文语料的编写与采样、词汇和语法要素的筛选以及练习题型模式的选择,都要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2、各预科院校在教材研发方面的成果及教材简介
面对这种现实情况,各预科院校集中力量,分类编写了一批适用于中国政府奖学金生预科教育的教材。
2.1 基础汉语教材。南京师范大学本着汉语综合技能教学与听说技能教学相结合,在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汉语能力的同时突出听说技能的培养。编写并于201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汉语初级强化教程》,该教程是北大版外国留学生汉语本科规划教材语言技能类的基础强化教材,适合汉语预科生集中强化教学一学年使用。《汉语初级强化教程》分综合课本和听说课本两个系列,各4册。既可配套使用,也可根据需要灵活选用。注重结构、功能与文化的结合,以结构为主线,辅以交际功能。穿插文化背景介绍。将听说整合为一本教材、一门课程。同步强化,避免听说分课.教材不配套,教学相互牵扯的弊端。高等教育出版社基于对已开展预科教育院校的调研总结归纳,始终贯彻将汉语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的方式,为完成预科教学目标编写并于2010年出版了《留学中国》系列教材。该系列教材目前由《留学中国――汉语综合教程》(1、2)、《留学中国――汉语综合教程练习册》(1、2)、《留学中国――汉语科普阅读教程》(1、2)等构成,以《汉语综合教程》的语法点和词汇量为基础,在《汉语科普阅读教程》等其他教材中复现和延伸,实现各教材间的横向联系更紧密,相互间存在一定联系,但又更加深入,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根据HSK大纲和样题设计HSK练习题及模拟题,让学生逐步适应新HSK考试。华中师范大学牢牢把握适用对象为初学者,在充分细致地分析学习者的自然特点和社会特点、目标需求和心理需求、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的基础上, 同时,根据《汉语水平考试大纲HSK四级》确定了教学内容、教学难度与层级,编写并于2013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了《飞跃汉语速成系列教材》, 在课文的编写与选择、语法项目及注释的编排、练习的设计上都突出以学习者为主的编写理念。该教材的教学内容、话题、活动场景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用汉语进行日常生活交际,做到即学即用,能满足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交际及课堂学习活动需要。教材的趣味性在内容和编排形式两方面都有体现。这部教材分为《飞跃汉语速成系列教材:汉语读写入门》和《飞跃汉语速成系列教材:汉语听说入门》。《飞跃汉语速成系列教材:汉语读写入门》练习丰富,题型多样。每课练习训练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先训练学生对汉字的认读,然后重点训练学生对句子、语段的阅读能力,最后拓展练习以充分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为了配合预科生的HSK考试,练习题型结合新HSK4级的考试题型,由易到难,形式丰富。《飞跃汉语速成系列教材:汉语听说入门》力求全面把握学习者的兴趣取向,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尽力使学习者对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都产生兴趣,使学习者真正感到学习内容“有用”、“有趣”,做到生动活泼、寓学于乐。教材编写符合汉语特点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规律,语言规范,注释科学。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为更有效提高预科教育质量,2012年开始计划编写一套更适合预科教学的基础汉语教材。该系列教材共8册,其中读写(综合)4册,听力2册,口语2册。读写为主干教材,听力配合读写,听力第1册配合读写1-2册,听力第2册配合读写第3册。口语教材相对独立,注意与读写教材的大致配合。经过近两年的反复讨论修改,其中5册已经完成初稿。该教材紧扣奖学金生预科教育培养目标,从词汇、语法、课文、到练习题型均以新HSK四级考试大纲为蓝本,紧密结合预科生生活需要和学习需要,选择实用、有趣的话题。目前编写工作仍在进行中。
2.2 专业汉语教材。汉语教学体系的系统发展、预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使专业汉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专业汉语是预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带有专业倾向性的汉语,在进行汉语教学的同时兼顾不同专业内容的教学,将汉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寓于专业材料中,以专业材料为呈现语言结构、语言点、句型结构的方式,依据专业特点训练汉语专项技能。专业汉语教材是学生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通向专业学习道路的必要工具,是奖学金生预科教育的重要一环。
为了满足奖学金生预科教育对于专业汉语教材的需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了“来华留学生专业汉语学习丛书”,该丛书适用于来华学习理工、西医、经贸、中医及相关专业,汉语水平为初级的外国留学生,旨在培养留学生学习理工、西医、经贸、中医及相关专业所急需的听说读写技能,掌握专业汉语基本词汇、构词法、表达句式,使之顺利地入系接受本科专业教育。
1、科技汉语。为实现奖学金生预科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天津大学非常重视教材建设。2005年,天津大学自编教材,积极推出了“科技汉语阅读课”。2006年第一次修订《科技汉语读写教程》,增加了三分之一内容,以适应科技汉语课增加的课时。2008年第二次修订,调整了部分内容,更正了部分错误,增加了部分练习。2009年5月成立了预科部科技汉语攻关组,对科技汉语课程进行了基础性研究,拟定出科技汉语词汇词频统计方案,建立初中、高中、大学数理化科技汉语语料库。与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合作策划了适用于理工类预科生的系列教材编写方案,并组织编写。致力于研发编写符合理工科预科生使用的科技汉语教材,并努力将教材打造成精品。2012年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科技汉语读写教程》、《科技汉语听说教程》两部中国政府奖项金生预科教育专用教材。《科技汉语读写教程》为“来华留学生专业汉语学习丛书q科技汉语系列”语言类主干教材,是为理工类来华留学生在预科阶段学习而编写的专门汉语教材,是普通汉语课程和数理化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以读为主、以写为辅,主要目标是培养预科留学生在数、理、化、计算机方面所需的基本汉语知识和基础汉语技能,提高他们的科技汉语阅读理解能力。为其学习数、理、化、计算机等专业课消除语言障碍,为专业课提供必要的语言支撑。该教材词汇以书面语通用词汇和半科技词汇为重点,语法主要包括科技语体的常用语法格式、常用句式和科技语体常用意念范畴。汉字以科技词汇中所含的能产性强的根字为主。内容顺序安排根据专业知识内容的难度从低到高;根据汉语表述的难度从低到高;根据专业汉语意念功能项目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专业意念功能为主,专业知识为次,汉语表述为前两者服务。7《科技汉语听说教程》与《科技汉语读写教程》相配合,其练习的内容以听为主、以说为辅,主要目标是培养预科留学生在数、理、化、计算机方面所需的基本汉语知识和基础汉语技能,提高他们的科技汉语听说能力。本教程在细节上突出人性化设计,如特别增加了Mp3目录,便于学生检索和自学,提高学习效率;“听力文本及参考答案”册附有手写体录音文本,并区分三个连写程度不同的阶段,有利于提高学生入系后对手写板书的认读效率;生词、语音练习均配有录音,并按生词、练习题切分文件,方便学生反复模仿发音,加快知识的语码转换。为加强学生科技写作能力,2009年卢娅编写出《科技汉语读写教程》第二册,根据进入专业以后学生的学习特点,在练习形式上更加注重写和记两方面技能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句、语段、短文的写作能力;用文字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大意的概括能力;整理读书笔记、简答问题的书写能力;边听边记录关键词语和中心思想的记录能力以及上网或以其他方式查找相关资料的学习能力等等,为学生入系以后听课和完成作业打下基础。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留学中国》系列教材中《汉语科普阅读教程》选文主题覆盖了工、理、医、经济、管理等各个学科,讲解基础专业知识内容,使学生在提高汉语水平的同时,增长专业词汇量,实现预科阶段汉语水平与专业知识的双重提升。《汉语科普阅读教程》分为1、2两册。一方面配合《汉语综合教程》,注重词汇与语言点的重现,以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能力;另一方面用简易平实的语言讲述科学知识,其内容覆盖了文、理、工、医、经济、管理等各个学科,把预科教育与专业学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2、经贸汉语。随着国内预科教育的逐步发展,预科经贸汉语阅读教材的研究与编写工作逐渐受到语言教学界的重视。由于南京师范大学培养的预科生专业主要为经济贸易管理,在留学基金委的统一安排下,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中国政府奖学金预科生专业汉语系列教材《经贸汉语》的编写工作,教材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经贸汉语阅读教程》为“来华留学生专业汉语学习丛书q经贸汉语系列”语言类主干教材,是为将要学习经贸类专业知识的预科生编写的专门汉语教材。本教程主要目标是,培养预科留学生在经贸方面所需的基本汉语知识和基础汉语技能,为学生学习经贸类专业知识消除语言障碍,为专业课提供必要的语言支撑。本教程是以经贸专业高频词汇学习为重心,以汉语言语技能训练为纲要,以任务型教学法和专业内容教学相结合为原则来编写的专业汉语教材。
《中医学基础》作为一门涉及到中医学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是学习中医学以及其他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中医学基础》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本专业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还关系到其他课程甚至其他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到整个中医学教学的顺利进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也在发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所以对于《中医学基础》的教学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以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当展的现状。[1]
一、 《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1.改革教学内容
1.1 理论联系临床经验
一般医学类的知识通常都比较枯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记住所要学习的知识,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1.2 突出难点教学内容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挑选出重点与难点。对于重点问题,教师需要将文章中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具体讲解,同时结合实际需要,将文章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重点问题的能力;对于难点问题,特别是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分析相似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讲解下,充分体会。[2]
1.3 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针对专业的不同进行针对讲解,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是针灸专业,教师可以集中讲解针灸应用的案例;如果学生是中医戒毒专业,教师可以讲解关于戒毒方面的实际案例。进行针对性讲解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本专业对于《中医学基础》课程学习的要求,体会中医学的重要性。
1.4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中医学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很多概念、观点都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结晶,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够真正体会其中的奥秘,中医学中生涩的名词给学生造成虚假的感觉,尤其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哲学思想,甚至觉得有些迷信,所以学生有时候会感觉迷惘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将中医与现代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做到与时俱进。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讲解中医学在现代医疗、康复、保健、养生、美容等各方面的应用,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探知欲望。
2. 明确课程设置的目的
《中医学基础》的授课学生通常都是学习护理、中药药剂、中药市场营销、西医临床医疗、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等专业的学生,因此进行课程设置时,需要对中医学上的基本知识、技能、概念以及理论进行分类,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为学习本专业的其他课程奠定基础。
2.1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是体现在多媒体以及网络教学上,适量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多媒体教学主要是通过音频、文字、动画等刺激感官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学习兴趣。一般中医学上的知识都比较抽象,所以多媒体的介入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习课程的印象,还能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网络教学主要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观看教学视频等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2.2改革评价方式
教学改革同样涉及到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的发言中,因此评价方式由原来单一的理论知识的考核改变为: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核成绩×60%,平时成绩=阶段性测验成绩+课堂发言成绩+课程论文成绩+分组讨论成绩+课余作业成绩。经过各项指标的综合考核,实现评价的目的。[3]
二、 《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1.学生的成绩均有所提高
根据教学的最终结果显示,参与《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学生经过教学评估后,成绩均有所提高,平均成绩提高幅度超过10分,而且整体学生合格率也比改革前提高12%,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多数学生更积极、乐观、主动、认真地面对考试,顺利完成学业。[4]
2.对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后期影响较大
根据追踪调查结果,《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对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后期工作以及学习上的影响较大,并且在其他的学科学习中,也会涉及到很多内容。许多继续深造的学生表示,在深造或者就业的过程中,《中医学基础》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论是从自我发展以及责任感上,都能从中获得知识与心得。本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获得心理、护理以及专业的知识体系,并完成自我完善。
三、结语
《中医基础学》的教学改革实践重点在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手段的革新、评价方式的改变,关于中医教学改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让我国中医学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朱乔青,来平凡,曾传红,等. 对综合型高等中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229-230.
1讲清西医、中医脏腑器官的区别
中西医学是在不同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影响下形成的不同医疗体系,由于看问题的方式角度不同,必然要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因此,中西医学中所涉及到的脏腑或器官虽有共同的称谓,但本质上两者差别很大。所以,在给学生授课时,必须要将这一点强调清楚。以便同学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更好理解相关知识。我们可以举例讲解这个问题:西医中肝的本名应为Liver或hepar,西医学传入我国,借用了我们约定俗成的“肝”这一中文称谓来表述西医中的Liver这一器官。所以西医中的肝是一个消化腺,是人体的化工厂;而中医学中的肝则完全不同,它是具有主疏泄功能、可以调节血的蓄溢的一个脏。可见中医的肝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虽然其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有很大差别。其余脏腑中西医概念的异同与之相仿。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此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2以气为纽带,系统介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中所讲的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脏腑的很多功能活动都要依赖气的运动变化而实现。所以在讲授脏腑的功能时,可以初步讲授气的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演各脏腑的功能,同时阐发脏腑生理病理与气的联系。例如在讲授肺的生理功能时,先讲肺气的运动特点:宣发、肃降,正是基于肺气的这些运动,才产生了肺的其他生理效应: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辅助物质的输布代谢;脾气的运动方式是向上,所以脾才具有主升清、运化水谷、统血等一系列的功能;胃主通降,其气以降为和,所以胃气也助六腑传化糟粕。在藏象学说中,有很多方面都涉及到这些内容,所以在讲授时应以气的运动变化为主线,先讲清脏腑与气的这些联系,然后再讲解由气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生理效应—脏腑的功能,进而延伸到各脏腑的病理变化。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课程的内容更具有逻辑性,同时,也可以兼顾讲授内容的前后联系性。气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在这里讲了气与脏腑功能的关系,就可以增强学生对气的感性认识,在以后讲到气的概念时,学生就会觉得确有其物,而且这样做也能够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气的重要性。
3以比喻方法讲述各脏腑的功能
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重点掌握内容,我们在讲授时都应该讲解清楚,而且我们应该反复向学生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各脏腑功能的相互协调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功能。那么,就五脏来讲,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讲授时可以用比喻的方法来描述。例如:《内经》中对各脏腑的功能有这样的描述:心,君主之官;肺,相傅之官;脾胃,仓禀之官。我们可借用这一比喻对各脏腑在共同完成全身生理功能的情形进行阐发。相傅之官具有辅助君主治理天下功能,将其对应于心肺的关系:肺可以朝百脉助心行血,主治节,治理调节全身各个方面的功能;脾胃,仓禀之官,要保证粮食的收集,收集后还要输送给肺,肺为相傅,天下之财,用之于民,所以这些营养物质应交付给肺统一调拔,分发到全身各处,应于《内经》中“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样的描述可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晦涩难懂的脏腑功能知识。
2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2.1案例设计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基础,也是教学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选取的案例要有代表性、针对性、真实性。可以是古今名医治疗验案,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临床常见病症来组织案例,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讨论的兴趣。根据3部分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并进行整理汇编,突出教学目的。对中医基础理论部分,要选择能够论证和解释关键理论的案例,至于如何用药和治疗则可以淡化。在中药学部分,要选取能突显中药性能、功效及主治病症的案例。而方剂学部分,则选择能阐明方剂配伍理论和主治病症的案例。
2.2查阅资料案例教学能否成功,课前的认真准备非常重要。当教师把设计好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后,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案例,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准备好解决方案。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对案例的理解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从而为后面的案例讨论奠定基础。同时,资料查阅也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从海量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3案例讨论课堂讨论是否积极有效,也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一般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每组人数不宜过多。由于学生已经有相关资料的准备,讨论会比较热烈,同时教师也要参与其中,把握课堂气氛,适时给予引导,将问题由表及里引向深层,使讨论能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并鼓励每位学生发言,创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4案例的反馈与评价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会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相对明确的观点或结论,让学生代表讲述他们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处理过程,并提供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及时、准确的点评与总结,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进行梳理,正确的给予充分肯定,错误的要及时纠正,未讨论到的问题要补充进去,同时对学生准备的资料及课堂发言情况作出客观评价。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充分锻炼,并对自己的表现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实施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医学高职高专;中医学基础;教学方法探析
在医学高等专科院校中,中医学基础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多,课时少。它是中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专多门主干课程教学的缩写版,授课学时仅仅54学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学基础全部内容难度非常大,因而,在中医学的讲授过程中往往侧重于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该课程存在理解困难、内容多且抽象、文字难懂、知识面较广等特点,再加上医学高等专科院校的学生中医基础薄弱、知识积累较少、学习兴趣不浓、学校安排课时相对较少等现状,对学生而言要想在短时间学习、理解、掌握如此深奥的知识,难度可想而知;对老师来说,传统的讲授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普遍较差。笔者在中医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求,总结了几点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兴趣学习法
这种方法重在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兴趣,才会认真听讲,才可能学好。中医学基础作为学习、认识中医的入门基础课程,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比较难理解和记忆。作为老师,首先应把难于理解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而不是照搬课本。比如在讲解时适当运用“示意图”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如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时,可利用五行相生相克表描述相生相克关系:相生就是顺时针相邻相生,相克就是隔一行克一行。这样结合图表用一种简单的语言描述,学生容易理解。再如在讲解阴阳学说中阴阳互根互用时,可举例“阴和阳的关系就像生活中没有白天,就不会没有黑夜;没有黑夜,也就不会有白天”,以这样通俗的语言讲解,学生能够较为愉快的接受且理解。
2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集体中相互交流各自的观点或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授课生动性及学生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开展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例如在讲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时,可把学生分成5组,并让每一组各自讨论并举例说明其中一个基本内容的的含义。再如讲解病因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六七情的致病特点,然后进行相互交流。分组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1]。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案例教学法中最常见的就是病案讨论,它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变过去教学中教师单向传授的被动模式为师生双向沟通、相互促进的积极教学模式,活跃教学气氛,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的能力。该方法是让学生首先对病案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内容的要求进行讨论,最后老师进行讲解的方法。案例可以是学生常见的病理现象,也可以是临床中常见的病例,例如在讲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时,可列举“某急性热病的病人,入院治疗时突然出现体温骤降,问该病例体现了阴阳学说的什么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该病例从而得出问题答案。再如在讲解完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后,可问“一位贫血的病人去一家中医诊所看病,中医医师在处方上除了开补血药之外又加入了补气的药物,请用气血关系来解释为什么需要加入补气的药物?”通过这样真实的案例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了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活跃了教学气氛。
4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通过“教”与“学”双方主动参与以揭示规律的教学方法[2]。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不同,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思考主体的自身潜能,认识事物本质,从而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记忆内容繁杂。医高专的学生一般对西医知识较为熟悉,且中医和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故在讲授中医某些知识时可通过中西医的对比来讲解。如讲解“心”的生理功能时,中医“心”的主血脉功能就相当于西医生理学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主神明功能却和西医不一样。这样一比较,学生就容易把中医西医常常混淆的教学内容区分开来。再如在解释“辨证论治”的含义时,由于初次接触中医的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这一中医特有的治疗基本原则,笔者在讲解过程中常常把“辨证论治”和“警察破案”对比讲解,看似不沾边两个内容实则有着相同实质内容。“辨证论治”就像警察逮捕犯罪嫌疑人时往往需要先搜集证据在根据证据来判断真正的罪犯,从而确定并实施逮捕方案。在这一教学法中,思考、联系和启发是教学的主要方法,学生通过联想比较,建立了与以往知识体系不同的、较为清晰的概念,明确了差异,避免了概念的混淆,使所学知识更加浅显易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综上所述,在中医学基础教学工作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启发性、实践性、创新性,从而使学生最终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一、准确把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不同学科不同课程都有自己的性质和特点,教师的教学工作都必须符合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否则就无法胜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更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解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
(一)认识课程性质,了解其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以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为理论渊源,融会了历代著名医家思想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和阐述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和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养生防治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能知识。作为中医药学各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是在本科生在入学之初开设的。各学校基本上是把《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和中医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学好这门课程,将为学生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作为中医专业的入门课,《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教学中拥有非常的重要地位。
(二)从课程特点看,《中医基础理论》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和病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可见,中医基础理论本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说明中医的形象思维方式属于理性思维范畴,它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而不仅文字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同时,中医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来源于临床实践,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所以,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采取相应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中,理论抽象,内容概括性强、带有哲学和方法论的特征,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往往较为枯燥,使学生感到乏味而没有兴趣。由此,适应课程性质和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二、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使命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必须明确,否则没有方向和目标就是盲目的改革。教学改革,其主要目标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从最终目标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实践,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抽象深奥、难以理解,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和经络部分的内容都比较抽象,主要依靠教师单调的讲授,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二是教学形式单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差,教学质量不高。三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当前的学生学习信心不足,兴趣降低。由于没有兴趣导致有的学生上课做其他事情,或者只为完成学分任务要求,而勉强被动学习。四是忽视实验教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得学生靠强记硬背地接受理论知识,不善于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而无法达到培养中医人才的目的。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改革非常必要,要消除学生学习中的消极现象,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能大大强化教学的生动性,在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2.应用中医理论进行指导、解释实际现象,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创新意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为专业学习与科研夯实基本功。4.有效掌握临床思维方式,增强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教学中遭遇的主要问题,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比较关键的方面。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中医,并产生兴趣,才能进一步调动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在于其理论性较强,概念过于抽象复杂,具有较强的思辨性,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难度。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板书、口述为主,表达知识信息有限,无法展示动态的知识,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实践证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况会带来极大改善。多媒体教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有许多传统教法无法比拟的长处,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不足的地方,由于信息量大,有时反而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及时进行引导,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恰当吸取其他教学方法的优点,才能有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当今,现代教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不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就不为学生所欢迎,被时代淘汰。据相关调查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中医学科多媒体教学持肯定和赞成态度。由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且要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这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创新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是由“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课程是开放的、多元的、生成的;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教师的工作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命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创造性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1]。只有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弊端诸多,主要因为“课程内容与生活世界脱离,忽视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割裂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使课堂教学丧失了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2]。实际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近年来的成果大都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主要有:1.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主动性。这种启发式往往也是问题式教学,教师可把课堂提问穿插其中,同时增加讨论与议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2.互动合作式。有人提出组建合作小组,借助小组内不同素质的学生之间互动帮助、互相启发的合作性学习方法,让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自由讨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思维和自学能力等。3.PBL教学法。“PBL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医学教育,其核心是采用基础科学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3]。王彤等人指出PBL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良好方法。4.案例式。中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脱离临床实践的理论教学就会带来不良的教学效果,无法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杨巧芳等人提出以讲述为主和以问题为主导引入案例分析,并结合进行以案例为中心组织小组讨论的案例式教学法。此法能促进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在浓厚的案例情境中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实验式。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主动参与操作,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观察、思考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可根据需要吸收以上方法,并进一步创新方法。
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特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并且其理论终归要应用于临床实践。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将LBL和PBL相结合,LBL是以课堂讲授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LBL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虽然可以主动地讲,但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听”[4]。LBL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枯燥过程,不顾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能完全舍弃这种传统的模式,有的基础理论比如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等基础理论还是需要教师传授和讲解的。采用LBL与PBL相结合的模式就能较好地实现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其实上面所列举的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法,二者不仅在强化学生主体性方面发挥较大影响,而且其本质就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依据中医学的特点,理论教学必然要与临床病案结合,是课程本身所提出的要求。所以,病案问题式教学法是近年来广泛推广的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利用病案资料组织讨论,吸引学生更多投入和参与,才能使理论与临床实际更加贴近。巴哈尔・哈德尔等人认为“以病案问题作为素材,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病案问题中的各种疑难情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处理方案的教学。它能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与应用专业理论,提高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5]。实验教学法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王朝阳等人指出实验教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实验课是必要的。
综合以上几点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应符合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明确教学的目标和使命,从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针对当前突出的问题要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解决问题。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部分教学内容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主动性不强,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等突出问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创新教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是有效克服教学中困境的方法。显然,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30-33.
[2]李金云.课堂教学改革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4):46-60.
(一)中、西方医学概念
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其理论基本特色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西医学即西方国家的医学,其相对于中国医学而称。现今正发展的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是近代西方国家学者否定摒弃掉古代西方国家的医学之后,发展出的一门全新医学体系。其基础学科有解剖,生理学,细胞学,组织胚胎学等等,而且其理论学说都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等学科有较密切的联系。
(二)中、西方医学思想发展及差异
中西医均起源于远古时代对人体的基本认识[1],在发展过程中,中医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历史文化,而这又成为影响中医诊治指导思想的主要因素。而西医自文艺复兴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指导,很快摆脱神学、宗教的束缚,从古代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在自然科学发展基础上建立的观察实验方法,通过自然科学反映对象。可以认为,中医诊疗起源于朴素的人体认识,丰厚的哲学内涵,内容上属于经验科学,传承形式上是人文科学;而西医诊疗源于淡化的哲学影响和精细的人体认识[2],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和研究对象。中西医存在着技术差异,文化差异,自西医传入中国,便逐渐开始了结合,清末民初就有所谓中西汇通派,至今这种思潮从未停止,并且不断寻求获得更大的突破与结合。
二、中西医两方面学习方法
(一)以扎实中医基底为前提
中医理论,来自于临床实践,并借用古代哲学中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进行系统阐释总结,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临床经验形成了一系列中医思维,如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取象比类思维等。[3]这些思维经临床检验,有成效便留在各家手中丰富传承。但其缺少自然科学对形体结构的深入了解,带有主观思辨的模糊性。
由此,对中医院校而言(尤其对于未接触过中医,国学功底差的学子),教会学生树立全面深入的中医理解力,培养深厚的中医文化气质,扎实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诊疗能力,是中医教育的重中之重。可加强下面几个方面的投入。
1.信仰
对中医学有热情、恒心和信心,无热情,便没有动力,无恒心,也就没有毅力,而缺少这些,必定难以学好中医。历代名医学医的原因主要有:因疾学医,因孝学医;世代学医,继承祖业;诟世从医,厌世行医;热爱国医,济世救人[4]。并不是说有段沧桑的经历才能对中医了解透彻,想参透中医奥妙,非得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做为一生的信仰去跟随、创新。
2.刻苦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一方面要熟读入门课本和经典,博览各家医注,岳美中金寿山,彭履祥,刘渡舟等人传记中,每个人的阅读书目都是长长的几号,更有台湾国老张步桃,伤寒论读3000遍,黄帝内经抄了50遍。另一方面背诵,历代名医,都有起五更睡半夜来背诵中医书籍的经历,背诵熟练,信口拈来。并不是所有的名医都有自己的技巧,只不过不了解他背后的心酸罢了,现在,许多中医学生得到些皮毛,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不思进取,安慰自己还不错,但离开了乌托邦,什么都不是。若肯下足功夫,想不成为一本行走的医学百科全书都难。
3.思考
善思之人善学,更是善自学学之人。学习理论知识时善于整合归纳。金寿山、李金镛等多位医家坚持写写资料卡片的习惯,将有用的知识类比对比的东西,听到看到的各种观点等等都写在卡片上,后分门归类,便于回顾查找,学习中医经典,任应秋强调,逐字读经,弄懂每个字在句中段中的意思,勤写笔记,深思归纳。没有什么是一看就懂的,需要花时间去思考,更需要有计划目的的思考。
4.使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医是靠临床不断实践得来的,尽管现阶段各体系都已日臻完善,但对于较抽象的思维理论,不通过临床检验总结,很难在心中有深刻印象。也很难在以后工作中,轻车熟路的放开手去做,但其前提是将理论基础,熟记于心。
(二)积极借鉴西医成熟的人体认识系统
随着西医自然科学的不断渗透,中医加强对人体、结构、组织等的认识,但并不意味着中医理论思想是错误的。营造能使中医学生在西医精细的人体生命认识体形象,充分理解中医传统思维和哲学方法的氛围[5]是现阶段中医发展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