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农业机械化发展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4-02-01 15:37:4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机械化发展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业机械化发展分析

篇(1)

1.1示范发展阶段

建国初期至1978年是农业示范发展阶段,其处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时期,主要的政策制定者就是政府,农业的发展也由政府进行指导,对农艺技术也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并对农机进行了改良。除少数的农场有一定的规模化机械生产外,对农业机械耕地进行试推广的地方也仅是少数农村,而大多数的农村还是采取传统的耕作方式,各方面的农业耕种条件都比较落后,但建立了农业生产保障体系。

1.2停顿、萎缩阶段

该阶段为1978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1978年开始,我国农村开始出现大的转变,在农村逐步推广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民也开始有了自主的权利,由传统的集体统一经营逐步转变为分散经营。当时,农业生产并不能实现连片种植,也不能进行统一的管理,多数的农村作业服务功能仍较为缺乏。在当时的政策中,减少了农业机械的相关投入,在政策上也没有对农民个人能否自行购置农业机械进行明确的规定,而且当时由于农民的经济能力不高,不能够自行购买,这时的农业机械只是处于停顿状态。

1.3以农户投入为主的自由发展阶段

该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经过几轮变革,农村的产业机构也在不断变化,甚至产生了本质上的改变,这就使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工业的变革,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拥有进城务工的机会,有一部分农民已经外出经商和务工,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随着农民经济条件的改变,使农民更多地追求劳动利益最大化,也使自身的生产条件不断改变,因此调整了农村承包土地的方式,农机生产的厂家也能将农机投入到市场中,引起了农民的购买欲望,从而逐渐形成了以农机耕种的现象,并且逐步提高了农机服务的程度。

1.4发展、完善与探索阶段

该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从根本上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使农机从单一地进行粮食作物的生产工作不断延伸到其他行业,使其进行不断的扩展。农机制造行业和农机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市场上不断出现新型的农机,新型农业机械的性能更加优越,这就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对其产生了购买的欲望,使农业机械能够稳定的增长,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地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也不断地提高了服务质量。

2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2.1政府重视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动力

在1978年以前,农业的经济基础是十分薄弱的,这就导致整体的生产水平低下,由于当时国家在政策上的不断支持,也进行不断的资金投入,各地都建立了不同的农业机械公司,也建立了相应的农机培训学校,并且对科研体系进行不断的推广。据资料统计,在1958-1962年间,国家对农业机械投入大概在16亿元左右,在1971-1975年这5a间对机械投入大概在23亿元左右,每年平均投入4亿元左右。当时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虽然不高,但是还是有一定程度上的积累,并且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开端。

2.2农民需求及经济条件许可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动力

目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农业机械,农民对农机的使用,才能最终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在经济体制产生变革的最初时期,大多数农民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耕作形式上,他们对农业机械的重视程度非常低,还有农村劳动力过剩对农业机械化有制约的作用。而且由于农民的经济条件均不是很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也没有给予农业机械化很大的支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而经过了多年的体制变革,很多农民选择进程务工,这就在本质上使农民的思想得到了改变,随着农民的经济条件不断转好,使农民逐渐开始对农业机械投入资金,据有关资料统计,这个时期90%的农机购入方式都是采用联合购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3经济基础、实用性能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由于农民需要进行长期的资金积累,才会在自身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添置各种机械设备,这就需要熟悉新机械的各种性能,但是,假如所需要的农机价格是农民所承受不起的,且其性能等综合方面又不能令人满意,则农民就会放弃购买。只有当农机的性价比在农民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才会促使农业机械市场得到发展,激发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

2.4良好的作业环境和合理的经济效益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根本保证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农业的不断兴起,农民进城务工的人数越来越多,成功完成了农业劳动力的分离,农民多方面的要求也得到了满足,并且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调整。在全国不少地区涌现出了粮食种植大户,实现了农作物生产布局连片种植、统一管理,农田低改建设也初见成效,这些都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业部门也可以发挥这一发展优势,为农机服务创造有利条件,并且能够使农民从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从根本上推动农业机械化不断前进。

2.5新形势的需要加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在我国成功加入WTO后,国外先进、优质的农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抢占我国的农产品市场,这就逼迫要在农业高产、稳产的同时注重高效。如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基本步入小康社会,这就对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农产品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才是目前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才能立足于国内走向世界。这就要求不仅应引进农产品的优良品种,还要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对其进行合理的改进,生产过程要科学化、规范化。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要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其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要保证。

3加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策

3.1制定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

要想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必然的条件。农民购买农业基础设施,其最终目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生产利润。由于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与其他行业相比,其工作环境较差,如果这时农民发现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能够满足自身预期的性价比,就会放弃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这样就会减少投资主体。而这就需要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对农民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对于信誉比较好的农户可以实施按揭贷款和补贴的政策,这样就可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此外,可以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适当减免税收,且可以在材料上给予合理的补贴。

3.2强化农机技术培训与推广,提高农机产品质量

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工具就是农业机械,也是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农业机械的发展程度代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程度,对农业机械的功能能否在农业生产中体现有直接的影响,并且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客观因素就是农业机械的技术指标,包括农业机械的各个指标,如质量、性能等,都会对农民的利益产生本质上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决定购买但还未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民的兴趣。因此,在农业机械推广培训时,要不断扩宽培训内容,不能够一直停留在传统单纯的推广上,将主线放在推广和培训上,并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整体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参与到培训和推广过程中,不断扩宽其视野,将其从传统的习惯中解放出来,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型转变。另外,还要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技术的研究,确保农业机械技术是符合市场要求的,并且性价比高,在大多数农民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有购买的欲望。

3.3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是成反比的,其作用力是相反的,而生产工具代表了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这就要求在农业机械发展的同时,生产方式必须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而产生本质上的变革,否则,生产方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产生阻碍作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很多小型农机已经被大型农业机械所代替,而大型的农业机械比小型农机的生产效率要高很多,这就必然使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生产活动。由此可见,农村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规模化种植模式,进一步提高机械作业效率,从而推动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

3.4建设和完善农机服务信息网络

一机多用是农民对农业机械投资的最大愿望,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性价比,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收回成本,从而使农业机械功能的单一性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产生本质上的落差。这就要求农机的各个部门尽快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及时地将农民需要的各种信息传递给农民,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将农业机械产品快速地推入市场,还可以增加企业本身的竞争力,从本质上提高机具的利用率,从而使经济收入呈上升趋势,而且还可以有效避免对农业机械的重复投资现象,保证饱满的农业机械作业量,稳定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使农民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速度。

篇(2)

二、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装备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我省的多数农村家庭都采用小型农机操作,不仅暴露出大机械和小地块生产方式的矛盾,而且成为我省农机化水平提高和规模化发展的障碍,同时大农机数量少,配套率低,科技含量不高,技术状态差这种现状亟待更新。虽然在政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呈现出了三多的显着特点,即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多,插秧机、收割机多,高质量、高性能机械多,农机装备结构日益优化。但从总体看,仍存在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农机作业项目单一,高性能复式作业机具缺少,养殖业、林果业、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化程度较低等许多问题。

2、农业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研制能力落后于市场需求。现有的农机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机工业明显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而引进农业机械的地区适应性问题矛盾突出。少量农机工业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存在质量和性能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多,“瓶颈”环节的关键机具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较差。

3、农机化服务体系薄弱,社会整体的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完善。县、乡机构改革后,多数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撤并,农机推广网络出现断层,使其职能难以正常发挥。县、乡、村三级农机服务站缺乏服务力度,在农机作业过程中,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严重阻碍农业机械化发展。

4、体制方面的制约。由于土地经营分散,农户家庭式作业与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矛盾突出。以机耕作业为例,在实行土地集中连片适度规模作业,功率为22.8kW的拖拉机台班8h可耕地3.63~4.03hm2,作业成本为150元/hm2;而对于农户耕作,由于田块小,布局分散,机车无用功多,台班最多可耕1.67hm2。,作业成本至少为210元/hm2。由于机械作业效率低,成本高,致使农机作业费用提高,效益下降。

三、建议和对策

1、优化农业机械化区域布局,促进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优化。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以地貌形态、农业气候、土地利用结构、区域生产专业化为主要指标,依据发展农业的自然经济条件的相对类似性、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坚持农业区划原则,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经济有效、保护环境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坚持农机装备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走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协调发展的道路。坚持在发展中调整优化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所需机械的比例。

篇(3)

近年来,大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机械化工作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特色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装备支撑。2018-2020年在全力实施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同时,着力推进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到2019年底,大丰区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49%,2020年确保达到50%以上。

1主要做法

1.1做好宣传发动

充分利用广播、报纸、微信等多种媒体,区镇两级联动,开展全方位、多途径的特色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发展特色农业机械化的认识,激发特色农业生产者、从业者的购机热情,彻底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问题。同时积极协调组织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条线广泛开展特色农业机械化机具与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大力宣传特色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政策。

1.2做好技术指导

着力抓好特色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熟练掌握先进适用特色农机安全规范操作和生产管理技术,彻底解决“有机难用”问题。连续多年组织召开全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现场观摩推进会,十余家农机产销企业安排50多种特色农机具进行现场演示和培训。结合“请进来、送出去”活动,邀请农机专家开展特色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培训,组织农机技术人员外赴品牌农机生产企业、先行应用单位参观考察学习。同时,组织区镇两级农机技术人员走访设施农业、畜牧、水产等规模基地和种养大户,全面了解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机技术服务工作。

1.3做好部门联动

积极整合部门技术资源,加强农机与农技、畜牧、水产部门等密切协作配合,注重良种、良法、良机融合,制定适合我区农业生产实际的技术路线、作业标准和机具配备方案,形成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机械化生产模式和技术装备体系。利用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自动饲喂、环控、疫病防控、粪污处理、挤奶、捡拾鸡蛋机械化发展成功典型案例,推进畜禽养殖机械化;利用自动化育苗、智能投饲、水质监控机械化发展成功典型案例,推进水产养殖机械化;结合丰收大地、盐土大地等23个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农业发展,发展耕整地、智能灌溉及园艺蔬菜种子处理、育苗、移栽、施肥、贮运等机械化;积极发展果树植保、施肥、储藏、分级分选等机械化装备,布点示范果树生产机械化。

1.4做好因势利导

广泛开展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调研论证,做大培强各类特色农业经营主体。在做好调研把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引导小户抱团发展。全区设施种植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耕整地、灌溉施肥、环境控制、田间转运环节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而播种、移栽、收获水平还处在试验、示范阶段。到2019年年底,我区畜禽养殖饲喂、粪便处理、环境控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40%、60%、70%以上,2.1万头奶牛全部实现挤奶机械化,鸡蛋自动捡拾系统占养殖总量30%以上;水产养殖机械投饲、水质调控、清淤水平分别达到90%、70%、60%以上;农产品初加工作业机械3400余台套,作业水平达50%以上。

2存在问题

2.1发展不平衡

受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的限制,全区畜牧养殖与水产养殖机械设备投入较多、种类丰富,机械化程度也较高,相比之下,蔬菜园艺和果桑花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

2.2融合不紧密

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与机械化作业不能完全适应,加上基层农机技术力量不足,在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培训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生产需求。

2.3技术创新不强

种植、收获、采运、加工等成熟机械设备不多,许多特色农机还停在研发阶段,没有批量生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特色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4农机补贴不足

与大宗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配套农机具相比,特色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品种和政策补贴力度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

3对策与建议

3.1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各镇(区、街道)、农业农村局及有关农口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协作联动的工作推进体系,制订出台我区加快推进特色农业机械化转型发展指导意见,加快农业产业与机械化互相促进、交融发展。农业农村各条线积极协作,围绕重点突破智能化、机械化,推进设施园艺、果桑花、设施养殖、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

3.2强化部门配合

构建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的联席会议制度,抽调专人、集中办公,明确各自责任,共同协调推进。水利部门做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普及,农业农村部门做好种植、畜牧、水产等先进适用农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财政部门做好特色农机发展专项扶持的资金落实和全过程使用监管,科技部门做好适用农机的科研开发,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进特色农业机械化稳步发展。

3.3强化典型示范

篇(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主要以传统的生产方式,靠人畜力进行农业生产,使生产成本较低。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的特点,导致农民收入低,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把农业生产从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农业机械化。

1.1 农业机械化便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应用的主要载体,不但可以提高生产率,而且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被推广以后,作业水平得以提高,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改善了劳动人民生活条件。

1.2 农业机械化便于推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农业机械是农业技术的实施载体和物化成果,没有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技术及其装备在农业生产领域就很难实施。农业机械为不同地区实现生产机械化提供了有效保障,各不同类型作业环节的机械满足目前中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需求。

1.3 农业机械化便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农业生产能力的大小,既取决于机械、土地和人力投入的多少,也取决于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以及农业抗灾能力的强弱。农业机械化不仅能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的防灾抗灾能力,还可以提高农机化水平,是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措施。

2 对农业机械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2.1 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

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山高坡陡地块小,水田泥脚深,对于农业机械的发展不利,要想让农业机械得以推广,难度很大,极大地阻止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人为因素:①重视不够,认识不足;②基础薄弱,投资不足;③管理基层力量推广不足;④农业机械基础薄弱,科技发展不足。

2.2 农民收入低的因素

①农民没有买到理想的农机设备,使得农业生产的分散性、综合性得不到完善。农机设备研发能力薄弱、经费不足,使得研究农机设备的人员少,导致研究技术基础的薄弱;②国家级农机研究由于经费不足,人才流失特别严重。③农业机械化企业尤其是耕作机械的设备利润低、规模小等,使很多技术人员不能主动开发和研究,导致农业机械研究被逐渐弱化,新技术研发以及新产品滞后。制造出的农机设备不能很好地投入使用。

2.3 农业机械化服务比较低

据调查,大多数小麦和玉米的机耕、机播、机收生产服务缺少后加工环节的延伸,农户只能开展单项作业服务。农机作业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农机作业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农业机械服务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农业机械发展以及农机服务发展的要求。

3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在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是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力量,也是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为核心,着重向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主要发展思路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高农业机械生产的能力,按照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思想,主要对玉米收获、水稻种植、甘蔗收获、棉花收获、油菜收获等环节进行农作物的机械化。

3.2 坚持以农业机械结构发展为主题,推进农业机械生产结构的调整,以满足农业高产、高效的需求。

3.3 重点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用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持续发展。主要解决农业废弃物处理、保护性耕作以及节约型的机械化等问题。

篇(5)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230-01

【前言】农业机械化在实质上,可以看作是普及农业与非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的过程,起到了科技兴农的作用。众所周知,农民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体,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一方面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效率;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提高劳动效率减少一部分从事劳作的农民,使得他们也有一定的其他经济收入。由此可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无论是对于农户个人还是对于整个社会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作用。

1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就目前来看,中国农业机械化呈现一种上升发展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重要成就。首先,我国农机的固定资产值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目前已经达到3000亿元之多。农机设备总量的增加是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的物质保障,同时也可以拓宽农机作业领域。其次,农机服务市场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在服务类别上由粮食作物拓宽到了经济作物领域,此外,还包含着畜牧业与养殖业等方面的服务市场。第三,劳动者的量与质发生了变化。农业劳动者从业比例占全社会从业者的比重,已经降到50%,在数量上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并且,在中国农民中有一大部分已是使用先进农业机械进行生产的新型农民,尤其是在一些东部地区更是如此。

2 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中国农业机械化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总体水平不高

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发展,但目前来看仍处于基本实现的初级阶段,不可否认的我国仍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且,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数量上占大多数,在一定层面上看,也能够反映出农业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情况仍存在没有根本性质的改变。

2.2 发展不平衡

首先,在环节阶段发展上的不平衡。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主要在耕种环节表现了较高的水平,但收获环节与耕种环节相比就显得不具有那么高的水平。其次,种类的不平衡。总体来说,机械化水平的发展主要侧重在粮食作物方面,经济作物水平则没有显现出较高的水平。第三,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毫无疑问,在东部与大城市郊区等较发达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而西部与一部分欠发达地区机械化水平较低,此外在粮食主产区机械化也呈现较高水平。

2.3 农业机械工业制造业水平与科研水平的不足

农业机械的制造对于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我国也有着较多的农机制造企业数目。但总体来说,我国整个农机制造业存在着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除此之外,农机科研院所与科研人员作为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的软实力,在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上也寻找着一些不足。科研院所与人才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从业技术人员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不足,导致一些较为核心的技术与高端的产品在研发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3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3.1 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积极有效的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上加快步伐,进一步优化科技开发资源配置,同时需要发挥好农机科研院所的作用,农业机械的科技创新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有重要意义。

3.2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产业化

农机服务产业化能够通过市场合理的配置资源,降低了农业生产中的一部分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机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对于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产业化,可以通过拓宽农机服务领域等措施来实现。

3.3 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扶持

政府可以依据市场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完善的关于农业机械化政策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农业机械的购置上需要能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在一部分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对农业机械的购置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政府需要能够加大财政的补贴与扶持力度。

3.4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差距,需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政府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关于技术的交流合作,积极的借鉴国外经验。对于我国一部分有能力的农业机械企业,可以鼓励它们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如在境外投资办厂,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够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又能够增加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份额,提升国际竞争力。

总而言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有能力成为世界农机化发展的亮点与新星。而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不仅需要科研院所与科研人员的努力创新,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促进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宝文.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展望――在第七届中国农机论坛暨第五届亚洲农机峰会上的讲话(摘要)[J]. 农业机械,2007,22:32-34.

篇(6)

1.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东北三省的农机装备水平一直是处于我国农机前列的,而且近几年还呈现出了结构性增长的特点,尤其是一些大中型的拖拉机的发展非常的快,以2005年为例,我国的东北地区小型拖拉机的拥有数量是其他省份的两倍到三倍,而且农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也在不断的上升,再有就是农机队伍的不断壮大,因为在整个农业机械领域,农机服务体系的建设对农业的生产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农机服务体系也可以说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实施的有效手段。

2.目前我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机械化的关注度不高

现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农机事业并没有引起基层政府部门的重视,很多的政府部门都还是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招商引资上,政府部门比较注重的是工业的发展,因为工业能够带动政府的政绩,所以就将农业这一部门忽视了,而且农机部门对自身在社会当中的宣传力度还有所不足,尤其是在农业生产的知名度上影响不是那么深,再有就是农机部门自身的体制存在问题,很多地区的农机编制常常被换用,很多被调到农机岗位的人员大部分都对农机了解不深刻,而且对农机管理人员的录用和调动也没有一个详细的具体的标准要求。

2.2专项资金紧缺

国家对农业机械的投资资金也是相对较少的,一部分农机部门选择的是将农机具一次性购入,但是这样的一种做法回收期较长,农民投入的风险较大,从整个东北三省的农机发展状况来看,其农业机械的投入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平衡性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大型农机具都很难得到推广和应用,一些辅的配套设施也与农机具的发展不像匹配,新型的农机具发展滞后,这些问题都是目前制约农业机械发展的重要问题。

2.3对农机工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农机的制造业在整个农机机械化的实现过程当中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其实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也有过曲折的过去,当时东北地区的农机具大部分都是由南方生产的,北方地区的农机具产品所占的比列是非常少的,在东三省,辽宁地区的主要产业是重工业,农业的发展相对比较弱,而吉林是农业的主要生产地区,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吉林地区的农机工业也出现了下滑的现象,而黑龙江地区的农机行业近几年的状况一直不是很好,虽然黑龙江地区也尝试着发展多元化的农业,但是无奈受到市场经济的限制,使得很多的企业没有办法去进行配套生产,再加上农机制造企业的独立作业,最终导致大部分的企业都面临着破产倒闭。

3.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3.1转变农业发展理念

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的响应农业机械的发展,尤其是东北地区,各级政府要积极的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还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来颁布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将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都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同时也在法律高度上有了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3.2加强政府对农机资金的补贴

资金投入和财政支持才是确保农机化事业顺利进行的前提,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国家的相关补贴政策去执行,一般的补贴额度在百分之三十以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农机具的使用效率过低,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农机具,像联合收割机这种回收期较长的农机具,购买者所承担的风险过大,这也是购买者不愿意去购买这些大型农机具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对这些大型的农机具进行农机补贴,不仅可以让大型农机具的使用量增加,而且还能够进一步的调动购买者的积极性。

(2)政府部门对农机购买者可以实行贷款支持,支持的贷款额度可以控制在百分之五十以内,贷款的期限最多可以延长至十年,虽然说承担的风险还是有的,但是这样的风险是我们购买者能够承担的范围。

3.3加强东北地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加对险库的维修费用。尤其是乡村小型水利建设、农田排灌设备建设、排灌机具的维修改造、电灌站建设等,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抗旱和排涝能力,加强水土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田现代化建设标准,要建一块,成一块,发挥效益一块。

篇(7)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发展机械化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建设现代化农业,我们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机械化农业,什么是现代化农业。首先,所谓机械化农业就是通过使用机器农机等现代机器进行农业的操作、管理、种植以及生产,以降低人工率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生产效率。所谓现代化农业是指运用现代工业、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仍占据着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而我国目前的农业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在农业现状中,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相比较解放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普及率上还是存在着很多缺陷。较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较低。

当前农业机械化现状的具体分析如下:

机械化发展存在不完整性和局部化,并且伴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体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购买农业相关机械的数量较多,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也就相对较快;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较慢,农民对农机的拥有量少,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同时,在同一地区内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农民利用玉米联合收割机进行收玉米,而有的农民则需要利用手工进行收玉米。对于这一现象,其中又有很多因素相互制约。首要因素就是价格因素,从下表中就可以明显看出,就以玉米与花生为例。

正因为一亩地的净利润如此之少,各种费用如此之高。所以,为减少支出并提高收获质量,更多的农民还是选择自家小型机械并加上人工进行秋收。另一方面,并没有足够的大型机器供农民使用,农民雇用大型机械还需要排序等待,而对于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这种等待是消耗不起的。还有一点是,一些农民认为机械化作业的质量不如人工且价格比较高,因这样不划算而采用人工生产。因此,只有那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农民选用机械化生产。

农机及相关机械覆盖率低,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新型农业机械化装备数量不足,还有一部分机械化装备老化严重。并且在农村现有的机械化装备中,运输机械多, 农田作业机械少;中小型动力机械多, 大中型机械少; 低档次机具多,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型机具和高性能机具少。就拿玉米联合收割机来说,虽然是快速简单,但是收下的玉米还是得耗费人力来进行剥玉米,并且在收割的过程中对玉米杆的粉碎不彻底,大块状的玉米杆较多,将会影响下一次的犁地与种植。还有就是会受大风等恶劣天气或自然灾害的影响,使玉米杆倾倒,无法机械收割,因此农村的机械化农业需要更新型的玉米收割机。这就需要增加高性能的新型机械化装备在农村的覆盖率,并且调整其结构。

三、农民科技素养以及农机组织服务水平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当前的农村有着较强的外出务工潮流,青年人几乎都到城里务工,而留在农村务农的都是年龄较大的农民。正因为如此,现有农民的科学知识素养普遍较低,对农田作业机械的操作能力较低,经营管理的能力也就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工作质量下滑, 农机维修管理关系不顺, 没有真正的形成农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 有一定的技术和新型农机的农业大户特别少, 农机专业服务队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 还不够规范。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农业机械使用水平低, 以使农机经营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总体效益较差。

解决对策及建议:

自中国加入WTO后,在农业上也是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正确的利用好机遇,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相当有利的。我们可以因地制宜, 采用正确的发展战略, 合理地选择农机及机械化技术,借鉴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切从实际出发。

集成相关的科技、措施和政策,进一步开发农业机械化技术,促进农机质量与作业效果提高,加强农业机械的管理并进行推广,对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改革创新, 以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以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增加农民购买农机的补贴,努力引进、试验、推广新型农机具。

加强农村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增强农民的科学技术素养,提高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对农机、农田作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加强建设农机专业服务体系,对农民提供技术和管理上的一系列的帮助。

开展技术创新,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的新技术。要结合当前当地的农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机的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争取在机械化生产的关键环节和技术,以及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分级取得新的突破,从而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农机化技术水平。

稳固基础打好基底的最好方法就是增产,增又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同时发展农业机械化又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必由之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知识经济的21世纪更支持更需要的是现代化的农业。支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体现多学科综合和交叉特色的现代农业装备技术是顺应时展的潮流。为此,我们更应该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抓住机遇,努力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机械化在发展农业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促进了农业的集约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的提高;发展农业机械化能够为培养新型农民提供平台,在实践应用中,提高农民的科学知识素养。

参考文献:

[1]杨艳华.农业机械化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92-93.

[2]张鹏.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支撑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360-363.

篇(8)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210-01

引言

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四个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离不开农业现代化,这就需要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农业机械化能够为农民节省时间、节省劳动力,实现大规模的种植和收获,是我国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农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以及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和规模化的重要一环,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阐述农业机械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重点说明了山区农业机械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分析。

一、农业机械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和人们的需求。因此,探索和改进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一方面农业机械化便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机械作为高效农业发展的载体,不仅是提高作业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有效途径,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的抗灾防灾能力;另一方面农业机械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日益先进,农业机械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手段,尤其是作业条件恶劣的山区,农业机械能够更好的实现耕整和收获,极大地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此外,不同生产环节的机械满足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求。

二、山区农业机械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在部分山区,机械现代化的推进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现主要从农业发展技术水平、地理因素和人为因素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1.山区农业发展技术水平受限

目前我国多数山区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机械装备中主机多、配套农具少,而且多以运输、粗加工为主,导致产品种类单一、质量次、价格高,不能将农产品发展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根本不能适应目前市场消费的需要。因此,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亟需新型田间作业农机具。例如有些地区以水稻、茶叶和烟叶作为支柱产业,但是相应的机械水平很低,尤其是水稻的机插只在某些师范地区才有。较低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限制了我国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2.地理因素的影响

我国部分山区丘陵地形明显,耕地情况复杂,地形起伏大、山高坡陡、平坝很少,而且由于道路条件差、水利设施不完善等原因给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田间机械化带来了很大不便,有些区域机械根本不能转移和正常行走。此外,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加之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加重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修建公路等公共设施占用农民耕地,使得农民可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当农民购买大型机械后,作业量小,投入的资金不能很快收回,只能选择适用于自家农业生产的小型和轻便型农机具。不仅阻碍了农业社会服务作业的开展,而且不利于新型农机具的快速推广和应用。

3.人为因素的影响

多年来,多数山区农业农机主管部门不重视农机化的发展、不支持该方面的资金投入。一些地区以山区地势不平、路窄弯多、生产规模小等原因断言本地区不利于机械化作业。部分乡镇根本没有农机工作者并且撤销或者合并了农机管理和技术推广等机构,极大地影响了农机化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工作的开展。相关部门缺少现场调研,农业优惠政策很少,无视农民需要农业机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这种颇低的关注程度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外,农民收入较低,无能力购买技术含量高,新研发的机械设备;山区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没有专家或农机工作者的指导,在机械操作和维修保养方面水平有限,不利于农机潜能和效率的充分有效地发挥,甚至可能影响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这就意味着农民要增加机械方面的投入成本,也成为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又一个障碍。

三、山区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发展对策建议

在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化是调整和优化农业优势产业、激活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以研发高新技术为核心,大力推广和应用新型实用的农业机械。山区农业机械实现现代化存在着重重困难,但是根据我国近年来农业技术发展水平来看,发展山区农业机械事业是可以实现的。针对广大山区农业机械事业发展现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发展思路。

1.加快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配套的农业机械

结合山区地少且分散、种植作物品种种类多等特点,政府要善于借鉴国外经验,根据农业机械作业量来合理配置耕整机、插秧机、播种机和收割机等机具,农业机械应该向更小更轻、功能齐全的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种植面积大,农业机械需求量大的大户或者农机合作组织,并鼓励和支持其购买农机设备为附近村组提供农机服务,通过收取合理费用尽快收回购买机械的资金投入。对于山区弯路多,地况复杂等特殊原因,要引导农民合理正确的使用机械,不提倡大跨度远距离的跨区作业。政府相关部门要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服务宗旨,认真做好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规划,制定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集中主要资金发展主要农作物,让农民尝到农业发展的甜头,进而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可以首先以某一地区为示范点,坚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从而能够更快的确定适合本区域机械化发展的生产工艺、种植作物和使用机型。

2.重点扶持,创新农机管理体制

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这一问题。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体制和管理队伍、改善农机服务条件等多渠道支持山区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发展。首先,针对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机械设备困难的情况,政府要给予相应的补贴或提供贴息贷款,做好分区管理。其次,针对山区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状况,农机和农技推广人员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采取多种渠道对农民进行宣传和引导,使农业机械的现代化使用深入人心。例如建立相应的机构负责专门从事农机科学技术培训,可以更多的开展现场会演示和咨询、广播电视演示等活动;成立农机服务公司,做到自主经营、统一管理。特别是种植大户,要重点进行培训,从而能够更好地扩大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力。此外,需要成立专款专项,一方面用于改造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例如重点建设道路,桥梁,改造土地,扩大耕地面积,为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用于加大对农机化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尤其是对于山区需要多样化、小型化的农业机械,研发人员要重点生产出适用于地区发展的产品。

四、结论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快山区农业机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进程,从而更好的为农业服务,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是我国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尽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杨建国.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与对策选择[J].兰州大学学报,2004(3)

篇(9)

农业机械化关联着区段内的总体进展。机械化范畴内,制造业被划归第二产业,作业服务被设定成第三产业。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化衔接着多重的产业,构成桥梁纽带。促进机械化进展,有序平衡城乡,调配农业架构内的可用资源。依托这种途径,创设了新颖情形下的城乡关系,促进了信息化,助推同步进展。作为必要途径,农业路径内的机械化要协同进展;在最大范畴内显出综合优势,提升新的高度。

1解析二者关系

1.1识别总体关系

社会进展之中,机械化被看成农业延展的必要选择。借助机械化,助推产业进步。最近几年,机械化提快了原有的进展速率。现有条件之下,机械化促动了长久态势下的农业进步。借助于信息化,显出信息优势,带动着跨越情形下的农业发展。信息变更了惯用的偏旧进展路径,整合了制造业、区域流通行业;在全面态势下,它添加了产品之中的技术内涵,提升竞争实力。机械化依循的新颖路径,提升劳动素质,增添了总体架构内的经济成效,提升竞争能力[1]。

1.2针对节水层面

对比传统路径下的沟渠灌溉,节水特有的新颖技术延展了灌溉的范畴,凸显节水优势,增添总体产能。从这一视角看,它显出了不可替换的优越特性。从现有状态看,节水技术整合了低压路径的灌溉输送、渠道防渗依托的技术、微灌以及滴灌。从可持续特有的视角看,助推节水技术,可保持长久态势下的产业进步。

1.3针对耕地层面

法制社会之中,妥善保障耕地,抑制住过量情形下的耕地运用。借助新式农机,提升了区域内的保护水准。借助农业机械,有序开垦耕地、变更了产能偏低的草场及耕地;整合开发滩涂,治理盐碱荒地。此外,机械化调和了植被生长依托的小范畴环境,立体节省耕地。最近几年,水土流失及偏多区段的沙漠化都被阻止,减少耕地损耗。针对化肥农药,也凸显了明晰的抑制价值。由此可见,耕作持续发展也不可脱离这样的机械化[2]。

2维护区域生态

大量布设地膜、选购化肥农药、焚烧剩余秸秆,都带来了更为剧烈的区域污染。这种污染加剧,带来生态毁损,缩减了应有的环境质量。这种情形下,机体健康被伤害,威胁持续发展。应当注重污染,化解这一疑难。

2.1调控深度施肥

增添粮食产能,经常大量施肥。添加过量肥料,浪费更多原材,且缩减了区域以内的总收入。对于农业生态,它也增添了伤害。借助机械手段,创设了深施肥依托的必备技术。这样一来,减小总体投入,增添村民收入,同时保持生态。在现今时段内,深施肥可被推广接纳。

2.2精细喷洒方式

截至目前,机械化范畴内的农药喷洒含有弥雾喷粉、偏热烟雾喷洒、偏低量的喷雾、防止滴漏手段。对于常规手段,新颖技术缩减了消耗掉的20%总药量,缩减了50%的总用水。然而,投入进来的植保机械仍并不足够,叶片残存下来的累积药物超出了40%,区域污染偏重[3]。这种情形下,创设毒性更低的喷洒流程、借助精密喷洒来推广采用新颖农机。维持农业生态,保障行业安全。

2.3借助机械还田

秸秆还田方式,改善了区段固有的土体状态,缩减蒸发径流。同时,它还添加了区段之内的土体养分,抑制丛生杂草。探究实践表示:秸秆还田添加了土体之内的氮磷钾,借助自然资源,有序调和了水肥及区域内的气热。可以蓄水保墒,增添了有机质,变更作物品质。它抑制住了焚烧秸秆附带着的偏多污染,节省投入资源,提升产出成效。

2.4回收残存地膜

地膜覆盖情形下的种植正被拓展。在每一年度内,消耗掉的塑料地膜都超出了几万吨,还在不断累加。后续回收不够完备,残存下来的地膜偏多,带来田地污染。调研得出的数值显示:残存地膜归结得出每公顷660千克[4]。这种巨大数目,相当于添加了十多层冗余的地膜。残存地膜干扰着区块内的植被发育,造成地块荒废,毁损区域生态。借助机械予以回收这样的残存地膜,应当增添厚度,增添抗老化性。延展运用年限,缩减回收难度。借助机械地膜,在最大范畴内助推了可持续的总体进展。

3摸索进展路径

着手变更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依循分类指引,侧重予以突破。协同退耕还林以便发展保护性的新式耕作。构建试验示范,整合农牧行业。指引村民去选购更适宜的农机类别,适当予以运用。鼓励选购复式特性的新颖机具,提升利用成效,添加总体收入。与此同时,针对各类农机,都要提升质量。接纳新颖技术,侧重调整固有的农业构架,摸索新颖技术。设定出来的关键流程含有机具研发、粮食作物研发、经济类的生产。细分产品层级,侧重加工转化。构建新颖机制,协同区段内的院校予以共同研发,调配农机必备的多样资源。选出来的侧重点涵盖了水稻机械耕种、机械秸秆还田、烘干产粮地块。设定跨区作业,跨区作业要延展原有的总规模。注重跨区指引,尤其注重机收。消解区域差异,缩减了不平衡。增加反哺力度,推进集约态势下的跨区进展,构建更为优良的协助思路。

结束

农业持续进展,不可脱离综合架构内的技术支撑。缺失了机械化,就很难吻合新时段的进展走向。可持续发展中,机械化显出了不可替换的价值,起到关键指引。面对资源短缺、面临剧烈竞争,应能变更偏旧思路,不可牺牲环境。调整固有的产业构架,提升总体范畴中的产业成效,配合重点突破。

参考文献

[1]王术,刘一明.农业机械化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实证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5(04):1-6+31.

[2]武建设.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装备技术,2015(01):9-12.

篇(10)

1.农业机械设备落后

目前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农业机械设备水平始终处于落后状态,我国的农业机械配置已经与现代化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很多地形崎岖的农业区域依然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配置。另外我国的水资源总体与局部分配多出现不平衡现象,由于受技术条件所限,喷灌和洒水漫灌仍然是目前灌溉的主要方式,世界备受瞩目的滴灌技术仍然无法实现。

2.农业机械自动化科技含量低

目前我国农业的机械配置仍然是缺乏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按照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发展程度和标准相比,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始终处于初级阶段,虽然目前我国很多农业技术的应用都是借鉴和学习国外农业发展的模式,有些技术并不适合国内农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农业机械较低的自动化技术含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阻碍。

3.我国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涉及的地形十分丰富,山地、高原、盆地、丘陵等各种地形交织错综复杂,各个农业区域的经济、交通、农业技术水平、气候以及水源分布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出现了很大的差距,国内各个农业生产区域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应用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二、在现代化农业机械配置中应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1.加速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视觉技术是新技术也是新时期计算机重点应用技术之一,目前国际上农业机械技术发达的国家将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在农产品生产信息记录、农业资源管理、自动收货以及农产品的质量管理等方面。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很多,例如英国的农场已经将计算机视觉技术成功的应用在专业机器人身上,该机器人的主要用途为采蘑菇,通过视觉处理和图像处理的技术应用,完成采蘑菇机器人的准确定位,逐渐促进农业发展的稳定和成熟。

2.加强自动化技术对固有机械设备的配置

通过自动化技术的配备能够有效提升农业机械装置的操作性能,农业机械的使用性能也能得以提升,例如在茶叶生产的机械装置中应用自动化生产技术,能够以不同茶叶的具体实际情况为依据,对机械的电压实行控制,最后研发出加压茶叶捻揉机器,通过输入和控制不同茶叶的揉捻程序,使其面对不同茶叶的捻揉程序发挥不同的价值和作用。在不断完善的计算机装置配置中,将互联网与自动化技术逐步统一起来,最后才能全面促进农业机械和自动化的一体发展和操作。

3.加强农产品包装盒检测自动化应用

目前农产品的包装效率较低,就世界范围内来看,要想提高农产品的包装效率,就要为农业机械配置自动检测和包装机器。农产品自动检测和包装机器主要是通过射线探测以及摄像机来检测农产品的损伤以及病害程度,通过对完好农产品的挑选和体积以及数量的计算,自动包装机会把不同体积和质量等级的产品包好。目前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大规模应用此项自动化技术,我国仅限于小范围内的农业集中种植区。

4.加强自动化农业灌溉及施肥技术的应用

目前水资源紧缺是全世界范围内都无法面对的难题,所有大力发展农业的地区和国家必须要积极面对水资源紧缺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要想获得农业的发展,都必须以大量的水资源为依托,于是如何高效利用和节约水资源才能高度保证农业取得充分和有效的发展。自动化农业灌溉技术是将电子计算机和传感器的高度融合,计算机主要负责将农作物成长的过程里各个农作物的形态、生长周期对生长环境的具体要求。传感器能够对农作物生长的湿度,进行有效的检测,然后将土壤湿度的数据传回至计算机,计算机通过反馈的综合信息,确切的分析后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确定农作物是否需要自动化灌溉。自动化机械对于农作物是否需要施肥也是采取同样的原理进行处理,农作物生长的土壤肥力情?r是农作物是否需要施肥的直接依据。

5.积极发展精准化现代农业

篇(11)

Key words: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但在四化中,农业现代化严重滞后于其它三化,成为四化建设的短板。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城镇化的互动支持,因此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是对“新四化”背景下工农关系及城乡关系的深刻解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兰州市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区于一体,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分异明显,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是建设西部节点城市的根本途径,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中之重。笔者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分析了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体现出的“人”的城镇化与现代化的思想,阐释了在注重“人”的现代化这一前提下,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1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本质

“人”的城镇化和“人”的现代化相互依存,彼此影响,二者的核心是“人”。也就是说,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依靠“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让“人”更好地生活。城镇化是“人”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高质量的城镇化。

城镇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刺激农副产品消费,推动农业技术改革创新;城镇化的进程推动农村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交通、住房、生活质量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为实现“人”的城镇化和“人”的现代化创造条件。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土地、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伴随农业现代化产生的“职业农民”有利于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和建设高质量的城镇化,这部分人相较一般的农民有更好的收入,更高的素质,他们在城镇生活,在城镇消费,一方面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支持;另一方面由“职业农民”创办的乡镇企业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2 兰州市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兰州,甘肃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地处黄河上游,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2012年8月28日,国务院提出于2020年将兰州发展为西北地区现代化大都市。兰州市土地面积为139 995 3 hm2,常住人口为366万,户籍人口322万,其中,建成区内非农业常住人口261万,外来流动人口50余万。

2.1 兰州市城镇化现状

2015年兰州市总人口366.49万人,城镇人口为296.6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80.95%。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75.86万人)相比,2015年全市城镇人口增加20.81万人,5年增长7.04%,年均增长1.71%。2015年兰州市的城镇人口比重(80.95%)分别高出全国25.57个百分点、全省38.66个百分点,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名第二(低于嘉峪关市),2010―2015年兰州市城镇化进程比全省平均水平(提高5.56个百分点)快1.18个百分点。

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城市型社会,按人口城镇化率进行阶段划分,城镇化率51%~60%为初级城市型社会,61%~75%为中级城市型社会,76%~90%为高级城市型社会,大于90%为完全城市型社会。从图1可以看出,兰州市城镇化水平从2005年的64%上升为2015年的80.95%,表明兰州市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进入高级阶段或者称之为高级城市型社会。

据甘肃省统计局2014年底的《兰州市城镇化建设中的就业现状分析与研究》指出,兰州市三县五区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呈现出“不均衡”的局面。图2数据显示,兰州市安宁区、城关区、西固区城镇化率率先突破90%进入完全城市型社会阶段,七里河区和红古区迈入高级城市型社会阶段,而皋兰县、永登县、榆中县3个远郊县还处在初级城市型社会(城镇化率在51%至60%之间)以下,乡村人口比重大于城镇人口。

2.2 兰州市农业现代化现状

参考已有文献,结合兰州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界定兰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参考值,如表1所示。

2004年到2013年,分别从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这5个方面,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做了趋势图。

据图3可以看出,兰州市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均在逐渐上升。其中波动最大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2009年以后逐渐趋于缓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其它4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处于较高水平;相反,农业科技处于最低水平,说明农业科技水平是目前制约兰州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

据图4可以看出,从2004―2013年,兰州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属于起步阶段(0.5以下),说明兰州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2005年以后,兰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呈阶梯状平稳上升状态,年均增长率达到4.5%,说明在过去的10年里,兰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中,2005年农业现代化指数为0.535 5,明显高于前后几年,呈现井喷式发展,对照表1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参考值,农业现代化首次达到初步实现阶段。这是由于2005年,调整引大入秦供水结构、秦王川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基地建设以及“三北”四期、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农业水利工程的完善与建设,确保了农业灌溉与增收。

3 兰州市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3.1 人地矛盾加剧

兰州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为一体,加之黄河穿城而过,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较少。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又过度注重眼前发展,重工轻农,忽略城镇化的建设质量以及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导致城市空间规模不断扩大,房价快速攀升,造成城镇“空心化”和“半城镇化”问题。尤其是在兰州市周边的一些地区,房地产开发商新建了很多住宅区,但是目前这些住宅区由于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的缺失,而成为“空城”长久地空置下来。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房价依然很高,住房依然很紧张,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依然住不起房,巨大的生活压力使得农民无法融入城市生活,人地矛盾加剧,抑制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2 农民“市民化”问题

兰州市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潜在资源丰富。人既多又少,“多”是劳动力总量多,“是”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少。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使农民在“市民化”的过程中面临巨大困难,主要有农民进城后的权利与义务问题、就业问题、养老问题、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以及住房问题,还有农民在城镇生活的尊严问题。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我们注重的不仅仅是“物质”的现代化以及城镇化的“数量”,而更加关心的是这一过程中“人”的城镇化与现代化问题,因此,在实现兰州市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为核心问题。

3.3 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

兰州市是一个工业城市,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工业和农业的比较利益差距,使兰州市城乡发展失衡,从上文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兰州市目前已经进入高级城市型社会,但是农业现代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成为制约兰州市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中心问题。而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二元经济体制所导致,这样的体制造成“孔雀东南飞”的局面,使一部分优秀人才外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缺乏人才,久而久之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相较于城市越来越落后,城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从而严重制约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4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容纳能力,解决“人地矛盾”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为此兰州市城镇化规划要将重心放在“人”的城镇化以及“人”的现代化规划上。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容纳能力,着重解决“人地矛盾”,合理规划土地,解决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半城镇化”问题,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保障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衣食住行,让农民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与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上无后顾之忧,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4.2 培育“职业农民”,实现农民“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