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生态旅游业的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4-01-29 17:35:5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旅游业的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态旅游业的特点

篇(1)

生态旅游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但是由于一些地区的生态旅游缺少相关的规划导致生态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旅游在当前我国的发展中还处于初期的阶段,国家应该积极做出相应的规划,保障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建设和旅游也得发展,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不仅仅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做好生态旅游的规划对于生态旅游建设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应该进一步加强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一、当前生态旅游规划概述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对于当前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生态旅游逐渐受到认可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我国的旅游管理部门也逐渐对生态旅游进行详细地规划,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导致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旅游概念逐渐受到关注,但是我国的生态旅游规划刚刚起步,缺少一定的经验,生态旅游的规划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

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更好地保障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不能牺牲环境发展旅游业获取经济利益。当前生态旅游的规划人员应该认识到生态旅游的本质,更好地保障生态旅游建设。在当前的生态旅游规划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当前生态旅游的最主要的原则,在生态旅游的规划中需要首先遵循这一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将环境保护与旅游相结合,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针对这一原则进行合理有效地规划,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二是适度开发原则。生态旅游的提出是针对当前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而提出的旅游发展方式。因此在制定生态旅游规划的时候需要考虑适度开发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生态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充分考虑游客数量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尽量将游客数量控制在环境承载范围内。三是保护生态的原真性原则。生态旅游要求保持生态环境的原真性,对于旅游环境进行保护,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出现。对于旅游景点的生态文明或者是原有的文化传统进行有效地保护,保持资源的原生态。

(二)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

生态旅游的规划对于生态旅游的建设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生态旅游与当前的旅游业相比主要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协调性。生态旅游将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生态旅游将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二是自然性。生态旅游的规划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特征,根据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做出旅游规划,充分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保持当地的原始传统。三是生态性。生态旅游注重的是生态环境的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旅游业。保护当地的生态性是当前生态旅游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的,很多生态旅游的开发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因此更应该好好保护生态旅游的开发区。

二、生态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

生态旅游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生态旅游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撑,当前生态旅游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系统规划法

系统规划法主要是在生态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对当前的市场信息和资源进行收集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制定出相应的旅游发展策略和规划。当前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充分考虑旅游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游客数量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旅游在发展旅游的同时需要确保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系统分析法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将系统理论引进旅游规划中,系统分析影响生态旅游发展的综合因素,进而做出合理的决策和判断。

(二)综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主要是分为内部和外部综合分析,内部综合分析主要是指对旅游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市场需要,供给和制度建设。外部综合主要是将旅游发展规划到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的旅游发展中进行分析。无论是从微观或者是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都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需要对生态旅游做出综合性的判断和规划。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发展,综合考虑生态旅游的发展对于环境和社会生态发展的影响。综合考虑各种影响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之后做出合理的规划,保障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门槛分析法

门槛分析法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的极限承载能力,如果经济的发展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将不能恢复原有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一方法最初应用于城市规划中,近年来应用于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格控制旅游的游客数量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

除了以上的方法之外,一些应用于生态环境发展的方法也应该运用到生态旅游的规划中,提高生态旅游规划的水平,尽量减少旅游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足迹理论对于分析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约束机制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可以为生态旅游的规划提供一定的帮助。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方法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测算方法对于生态旅游规划中如何了解游客承载量或者是生态环境的承载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结语:

近年来旅游业在我国的发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十分不好的影响。当前生态旅游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生态旅游要求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在今后的规划中应该得到落实,确保生态旅游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篇(2)

循环经济要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促使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得经济活动生态化。从旅游业的本质属性与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循环经济的思想同样适用旅游业。为此,旅游业应该积极倡导循环经济,不断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美国学者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循环经济。他认为,循环经济不同于旧有的过分依靠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而是建立在资源循环运用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实现了资源的合理运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它要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综合利用资源,使经济系统有机融合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循环进程中,从而使得物质资源在不断循环运用中得到充分利用。总而言之,循环经济是高效、污染低的一种可持续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我国旅游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不健全

我国旅游业发展非常迅猛,旅游经济管理市场建设严重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比如,我国还没有全国性旅游行业组织机构以及现代企业制度,一些地方政府旅游经济管理模式单一化。当前,旅游主管部门已初步意识到旅游经济管理不仅仅是单项事务的管理,还涉及城管、交管、物价、劳动、卫生、工商、消防等部门。因此,需要成立一个多职能单位兼收的管理委员会,专项并有针对性地对我国的旅游经济进行管理。另外,许多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管理模式单一陈旧,缺乏创新,忽略旅游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导致其管理水平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难以形成强大合力,实现有效的旅游经济管理。

(二)旅游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中存下着旅游经费投入不足及不合理的情况。1.旅游经费投入不足。旅游行业产业链比较广泛,涉及人们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而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庞大,难以组织财政资金投向旅游设施建设,导致旅游市场基础设施不健全,无法发挥优质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比如,外部交通、旅游步道、排水以及垃圾处理系统建设落后等。总而言之,旅游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从而制约了旅游经济管理的效益。

(三)重开发、轻保护现象严重

为了短期利益,有些旅游经营者盲目开发旅游资源,违背自然资源发展规律,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旅游资源开发初期,而且在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利用中,也存在这种不注意资源保护的做法。这种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根本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行为后果必然要以高昂的治理费用作为代价,甚至是旅游资源的永远破坏。

(四)旅游产品缺乏个性

许多旅游景区的产品缺乏个性,采用旧有的产品设计方案,满足不了游客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新颖性的需求,难以吸引回头客,旅游经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主题公园虽然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产品,但是由于缺乏个性,并没有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导致游客数量不断减小。

三、基于循环经济视域下的旅游经济管理创新

(一)系统观创新

旅游行业是综合性强的行业,涉及人们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产业。旅游行业存在政府部门、旅游经营开发者、当地居民等利益主体,涉及资源、环境、人文、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要素。因此,旅游行业应该在五位一体发展指导下,构建系统管理和控制的系统观。系统观要求旅游行业发展要考虑供求规律,从整体出发,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品牌景区,用品牌景区带动区域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旅游行业的开发与管理要尽量实现市场化操作,有效融合旅游资源,增强旅游产业的整体合力。另外,规划旅游行业时,要以系统观为原则,考虑影响旅游行业发展的所有因素,规划旅游行业,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观创新

经济观创新指的是旅游行业要根据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优化旅游行业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益,在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时考虑环境的承载力,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管理时,要考虑环境的容量,以保证旅客有一个舒适和愉快的旅游体验。同时,旅游行业的经济观要求,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以及自然资源不危及未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取得最合理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旅游行业的开发和经济管理过程中,要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分掠夺,在自然资源可以承载的范围内开发和利用,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环境伦理观创新

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宣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以外的物种存在于世界,也具有其生存价值。人类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物种,对地球其他生命体应该承担伦理责任。基于循环经济视域下的旅游经济管理要尊重生态环境,肩负保护环境的伦理道德,并且将环境伦理观运用于旅游业的开发和经济管理,运用于保护环境的实践。

(四)生产观创新

循环经济视域下的生产观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节约生产资料,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样,在旅游行业开发利用中,运用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和绿色生产等生产方式,提高技术含量,加大知识等非自然资源物质在旅游市场中的比重,减小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快旅游行业国际认证,按照国际标准化ISO14001的标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益。

(五)消费观创新

循环经济视域下的消费观要求人们改变消费观念,在旅游过程中注重精神文化消费,适度物质消费,杜绝不文明消费行为,提倡健康消费,减小旅游消费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旅游消费过程中,要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鼓励民众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

有关旅游经济的论文范文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

我们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业,是由农业生产活动而展开的旅游资源的发展创建的。正因如此,我们要让当地的民众都加入到旅游行业的发展中来,让本地的人均收入能够随旅游业的发展而提高,更进一步发展当地经济。一方面把旅游资源挖掘出来提供给游客,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土特产的销售量,整合农业生态旅游一条龙服务,将生态效益变为当地民众收入的提高。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意义是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收入的。在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创建的旅游项目中,农业生态旅游是放在首位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当地生态作为主体,同时发展旅游业和农业,两者同时进步。农业生态旅游是最近新生的发展方式,是把生态环境当作主体,在农业生态发展时,和其它旅游项目一起发展,将农业和旅游业综合起来,它的特点就是让旅行者旅游时可以欣赏秀丽的风景,也能看见当地的田园风貌,不但能够尝到特色的农家小菜,还能够亲自看到当地的农业活动,而且能够亲自参与体会,亲身尝试生态环境带来的生活方式,这种特色旅游业,即能大幅度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也可以增加民众收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特点

1.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我们国家的特色农家游虽然在最近很受人们青睐,可是由于地理位置不方便,三农问题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第一是农村的发展比较缓慢,农业经济主要是由传统农业来发展的,经济很难跟上,基础差。这是影响农家游的一大原因。

2.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资金不足

农家游主要是以湖光山色和农业生产相加为特点,建设风景区和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都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金钱,所以这些旅游资源,必须要建设许多基础设施,这样才能让观光者更好的游玩、体验。由于许多农民的收入很难支持这些基础投资,所以这些更加深层次的开发虽然很想做到却无法实现,所以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有很大困难。

3.农业生态旅游地域特点性强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风土人情也很丰富,各个地区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好河山风光秀丽,每个地区的特色也完全不一样。这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特色农家游的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更体现了我们国家农家游的内容十分丰富。

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模式单调

特色农家游是以农业生产方式、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特色历史、农业生产劳动等为主体,如果建设的构想都一样,这样就让农家游的模式显得单调,没有一点创意,每个地方都没有完全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没有充分的利用当地的特点来规划建设,无法吸引各地旅游者的注意,这就使得一些农家游无法保持应有的热度。

2.本土民众加入少

在许多发展特色农家游的地区,当地农民没有加入到旅游业的想法,因为生长的环境和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本地农民很少加入,外地人口加入的较多,让许多来此的旅游者认为这是过度商业化,这不但没有让当地农民受益,生态农家游也没带领经济快速发展,反而使生态环境越来越差,引起本地农民的意见。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还有许多的发展农家游地区,是开发商直接购买或者租赁获得的,所以损失了许多耕地面积,还有的地区,政府为了让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过度的开发建设,这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并且因为当地没有认真规划,不符合当地环境发展,使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建设的农家游景区没有体现本地的特色,景区建设的投入太大,不仅使当地民众失去了土地,还无法获得补偿,于是导致当地民众对发展特色农家游不再有信心,更加不愿意加入。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优化策略

1.改善农业生态旅游

政府可以颁布生态旅游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大力宣传,这样来推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当地的经济建设。

2.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相关部门定制旅游产业的法规,来保护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时全国的监督部门,还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促使特色生态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开发新型农业生态旅游产品

篇(3)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灿烂辉煌民族文化的资源大国,民族旅游起步早,发展快,内容和形式也日趋完善和多样化。90年代初曾掀起集景型民族文化村的旅游热潮,但由于缺乏真实的感应氛围,除少数外,现在大多已风光不再。而民族村寨旅游由于其真实,自然的特点已逐渐成为市场热点,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趋势。特别是在民族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的云,贵,川地区,民族村寨旅游作为一种可以使民族地区快速脱贫致富的方式而得到不遗余力的推广,一片如火如荼的景象。然而在遍地开花的民族旅游发展中,真正能够做大做强做成精品和品牌的却寥寥无几。很多民族村寨在经历了短暂的泡沫繁荣之后迅速淹没在民族旅游的大潮中。

一、关于社区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到现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已经成为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它定义为“到自然地区的旅行,保护当地的环境,维持当地人的生计,以此区别于自然旅游”。Boo(1992)将其定义为“促进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Honey(1999)将生态旅游的概念扩大到不仅包括保护环境和当地人的经济收益,还包括对人权和民主运动的促进。

社区生态旅游(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它强调社区经营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由社区来进行生态旅游的组织和管理,控制生态旅游的发展规模及利益的公平分配等,以达到生态旅游维系地方福祉的目的。社区生态旅游的兴起源于希望通过为社区提供一种其他的经济选择来减少社区迫于生计的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的理念。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人口的压力,农业不断向边远地区扩张,对生态环境掠夺式的开发,使这些地区的生态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社区生态旅游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社区发展和消除贫困联系起来。作为一种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社区生态旅游逐渐发展并成为一种流行的选择,许多世界保护组织和机构,世界银行和货币基金组织,一些发达国家的援助项目和公益慈善基金都资助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因而社区生态旅游被认为是一种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是一种社区一体化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二、民族村寨旅游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民族村寨社区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对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因为民族村寨不同于一般的旅游目的地,它规模小,单纯,封闭,自然文化生态系统都独特而脆弱,缺乏自我协调和净化机制,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旅游业进入给民族村寨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旅游之于其他的目的地。民族旅游对社区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化的同化,商品化,庸俗化和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退化和丧失。二是民族村寨旅游业利润的流失。虽然文化变迁是经济形态改变的必然结果,旅游业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但如果旅游业开发到那里,那里的传统面貌就急剧的改变,从衣着,建筑到生活都迅速的与外界趋同,那么旅游业的吸引力必将逐渐减弱以自丧失。传统文化内涵和吸引力的丧失造成的资源空心化必将逐渐腐蚀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旅游业是不可能可持续发展的。另外,除了传统文化的变迁,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一是民族村寨旅游的超负荷运转。民族村寨的规模是十分有限的,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民族村寨旅游业的规模都超过了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和可再生资源失去再生能力的现象已经开始在一些地区出现。二是民族村寨旅游业利润的流失。一些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受外部力量控制,旅游业发展并未真正使民族社区获益,利润大部分流向外部。三是相邻民族村寨之间的恶性竞争。同一地区相同民族的旅游产品具有同质性的特点。我们提倡民族旅游的实践在一些有条件的民族地区进行推广,表现旅游的示范和联动效应。但是不以资源及地区特色为依托不加区分的盲目跟风效仿,恶性杀价竞争,必然导致整个地区民族旅游的无序状态以及客源的大量流失。一些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受外部力量控制,旅游业发展并未真正使民族社区获益,利润大部分流向外部。而民族村寨社区却要承担文化和环境的负面效应。要是民族村寨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民族社区的参与极为重要。

三、社区生态旅游与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生态旅游是社区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对于民族村寨而言,社区与旅游区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旅游者选择民族村寨,与其说是追求一种乡村环境,不如说是追求一种乡村意境。因而社区及社区居民是旅游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另一方面,社区旅游也强调社区的广泛参与和社区人口的获益。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它的主旨是回归大自然,核心是保护: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无论从旅游者的角度还是社区居民的角度,社区生态旅游都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益选择。

1、社区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其多元价值。

篇(4)

(一)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发展状况

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是三亚市林业局和三亚亚龙湾云天热带森林公园有限公司以合作模式建设开发的三亚市第一个森林公园,位于我国最南端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市东南方向25公里处,于2009年9月18日正式开园接待游客。

由此可见,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的旅游发展势头强劲,稳步上升。

(二)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资源分析

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的植被类型为热带常绿性雨林和热带半落叶季雨林,植物133科1500余种;园区有哺乳动物30余种,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60多种,鸟种100余种,这里还是蝴蝶王国,分布着20多中色彩缤纷的蝴蝶;主峰红霞岭海拔450米,峰顶有一组天然巨石,当地村民自古以来将该石视作山神而顶礼膜拜;龙头岭观海上日出,绚烂壮美,还可常见云海、雾障从海天之际扑面而来,人在云中,美不胜收;1992年11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在亚龙湾题词“天下第一湾”。今天亚龙湾已经闻名于全世界,是中外公认国内最顶尖、无愧于“天下第一湾”盛名的海湾,在世界上已与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黄金海岸齐名。

(三)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优势

森林公园位于亚龙湾景区,由于亚龙湾已经闻名于世界,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便是坐拥“天下第一湾”的热带滨海森林公园,这也将是森林公园的一大看点。

2、宣传优势

2010年末,电影《非诚勿扰》使得原本默默无闻的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被众所周知,客流量激增。在电影中,森林公园不仅展示了自身的美丽,还营造了浪漫的氛围,这恰恰迎合了情侣的想法,使得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成为了浪漫之地。

3、生态开发优势

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都大力推崇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而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遵循着“生态第一,环境优先”的原则,按照旅游产业特点和地域资源特色,在充分分析功能区域特点以及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将公园布局为植物景观区、岩石景观区、度假景区和生态保育区,建设中采用了与传统景区园林开发不同理念,不大规模开挖原生态自然林,不破坏热带雨林生态链。

(四)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劣势分析

1、生态旅游业人才缺乏,制约发展

公园里许多在职员工的教育程度不高,而且很多员工甚至都没有接触过旅游业管理方面的工作,生态旅游业的人才严重缺乏,这已经成为制约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原因了。

2、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不够

有些项目在开发建设的时候违反了生态旅游的原则,大兴土木的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公园的生态环境。而监管部门对此没有明确的管理措施,也没有对生态环境进行定期的压力指标监测。

3、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知不够

由于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度不够,导致了许多游客在公园里的许多行为直接影响了公园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非生态行为有:随地扔垃圾,乱涂乱画,破坏公共设施,随意采摘植物,捕捉动物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不仅会直接破坏生态资源,还会影响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未来生态旅游的发展。

4、舆论引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作为三亚热门旅游景区,有时会出现一些负面报道持续影响公园声誉,如:因拒绝给的哥回扣,导致恶意中伤,但景区没有及时给社会做一个解释,导致许多游客不满,有损公园形象。

二、发展建议

通过以上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现状,我对海南生态旅游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开发,保护自然资源

对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一切开发都要进行科学规划,不论是其他行业,还是旅游业,亦或是生态旅游,都要进行科学规划,在对旅游区进行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周边环境进行一个全面的勘察,对规划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和所能涉及到的一切资源记录在案,并在项目建设好之后,进行合理的修护,例如种植植被等。

(二)加强教育与宣传,健全管理体制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要求从业人员或者经营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与生态旅游有关的部门,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他们从根本意识上去爱护生态环境。加大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要求政府部门以各种方式去宣传推广生态旅游的知识与爱护环境,这能对生态旅游相关人员积极影响,政府部门可以定期做一些有意义的与生态旅游有关的活动,使参与者更具有环境意识、环保行为。

(三)依靠科技手段促进海南岛生态旅游发展

我们可以依靠科技手段去创新,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向国外学习先进科技技术和管理技术,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统一、高效、协调的环境监管体制。

(四)全面的社区参与

一个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不仅是把生态旅游发展好,更重要的是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由于旅游者的进入,给当地居民带来新的文化或者是信息,使得当地居民不仅文化素养也在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也越来越高。

(五)为游客量身订制生态旅游产品

旅游业,也是个需要推陈出新的行业,在未来,海南的生态旅游可以为游客量身订制生态旅游产品。因此如果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产品可以通过对顾客的需求来订制专属的生态旅游产品,也是一大吸引力,这也将成为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乃至海南省的生态旅游的一大优势。

(六)培养专业人才

海南许多院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对于海南旅游业而言,这就是人才资源。相关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都可以与学校合作,不仅为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旅游业提供专业人才。

篇(5)

二、社区生态旅游

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兴盛,社区旅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现阶段人们进行旅游的过程中以追求生态旅游为宗旨,这与我国的生态社会的建设是非常符合的。在人们思想意识不断进步的今天,社区生态旅游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生态旅游能够充分展示人文自然的特点,还可以将旅游的经济效益进行良好的实现。将地方特色与民俗进行融合,以及将外部市场需求和当地民众的参与进行协调是社区生态旅游的具体体现,这样一来能够将主导地位交还给社区。在旅游业当中将社区的含义和概念等因素进行融入,促进社区成为旅游发展的中心是社区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这样一来能够促进社区文化向周边的扩散,还能够促进旅游目的的实现。当地居民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能够将其变成发展主体,来促进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的因素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我国在加强管理旅游业的过程中,同时也会受到旅游业各个角度的制约,其中可分为内在和外在的制约因素。

(一)内在影响因素

本地受益者是进行社区生态旅游项目的内在影响的主要因素,居民在社区内进行生活,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得到利益的情况下,能够促进他们积极的进行开发和推动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促使开发作用能够在社区旅游当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有效管控是加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社区居民不是社区生态旅游唯一的内在因素,同时还要讲当地政府部门及旅游公司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他们之间又都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发展社区生态旅游要受到这三方面的内在影响。

(二)外在影响因素

外在环境、普通旅行者和非政府组织是社区生态旅游外在影响因素的主要成分。社区居民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区生态旅游来实现的,然而我们不能将旅游者的需求进行忽视,这是不利于规范管理社区生态旅游的。旅游者是促进旅游业不断进步的基础,同时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还积极认可了某些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活动,而且还被作为了一座桥梁搭建在了群众与政府之间。例如,在开展某些社区生态旅游的时候,咨询、协调和沟通的能力能够被这些非政府组织进行充分的发挥,并将他们自身的特点和影响力进行了充分的发挥,积极的干预了旅游活动,将当地居民的利益进行了充分的维护,还将当地的风土民情进行了充分的展示。

(三)社区素质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影响

社区当中的不同主体的总体素质能够影响该社区的素质,在进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该社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它影响着社区生态旅游建设的质量。首先,受当地政府的影响。环保、建设、宗教等是当地政府进行社区生态旅游建设过程中的主要职能,不同的当地法律法规和这些不同的职能相结合构成了当地社区生态旅游的重要影响,这些职能和政策是决定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根本;其次,旅游企业的素质,不同的负面影响存在于旅游企业当中,其中包括旅游企业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的现象和为利欲熏心的现象,这是制约社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和经济水平,以及社区居民的利益都要在良好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当中得到不断的保护和发展。

四、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完善措施

(一)将社区居民作为管理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

一方面,作为主体地位,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生态旅游本身具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同时他们也是社区生态旅游最大的受益者,在进行管理社区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社区具有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同时社区居民参加到管理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来,是能够促进其增强保护自身权益的。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社区居民应该及时发表相关意见,促进当地旅游的发展向更好的方向前进,居民应踊跃发表意见,同时这些意见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采用。另一方面,应及时建立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充分利用该平台,加强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将一些重要的事件或制度告知给当地居民,同时还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协调处理部门,该部门能够针对日常旅游工作中引起的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进行调节,这样做的目的是体查民心,及时解决纠纷,促进社会和平。

(二)利益分配制度的科学合理建立

合理分配利益,是发展健康社区生态旅游的前提,我们应加强对利益分配的重视,建立良好的机制和分配制度来保证利益的合理分配。同时社区居民的利益应该是当地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相关的生产经营应该被当地政府以政策的方式进行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来,是居民能够在亲身劳动下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同时,相关企业也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将一定的信贷服务提供给社区居民,使得当地更多的旅游项目被建设,同时还能够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多发展的机会,然而,这一措施的过程中会受到技术限制的严重影响,因此,在鼓励当地居民进行进行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

(三)将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进行强化

据有关调查显示,能够进行开发,实行生态旅游的地区当中,居民以老人和孩子为主,外出打工的现象出现在该地区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当中,这就造成了当地社区居民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他们严重缺乏旅游知识和观念。在这一现象当中,做好当地社区居民的旅游知识培训任务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工作应该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之下来进行,只有当地居民全面了解了社区生态旅游相关内容和知识,社区生态旅游才能够得到更好的重视,这样一来,社区居民就会更加欢迎外地旅游者来此进行旅游参观,同时还能够为他们积极的进行讲解,提供良好的服务。

篇(6)

中图分类号:F320.3;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4-0787-0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兴起,陕西省南部地区(以下简称陕南)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利用区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并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之间的耦合互动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当前,面对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市场需求的新变化,立足陕南资源优势,遵循产业发展演进规律,研究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耦合发展路径,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陕南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而且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实现循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1.1 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基本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在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的前提下,吸收传统农业经验,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治理、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生态旅游是一种非消耗性、教育性、探险性的新型旅游,其目的地是那些自然风景异常优美、文化和历史意义突出且几乎未受人类干扰破坏的地区,旨在欣赏当地的自然、社会文化历史[1]。生态旅游业是在传统的大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它要求旅游业发展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安全,积极寻求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点,实现适宜的利润和持续的环境资源价值维持。从产业演变和发展的进程来看,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都是人类面临人口增长、粮食不足、能源短缺、资源匮乏和生存环境恶化等现实问题,以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重新反思人与自然关系,通过转变产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冲击和消极影响,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相互关系

近年来,随着中国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之间互动作用不断增强,两者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一些学者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了两者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和实现模式。李建丽[2]根据对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调研分析,提出一体化发展是实现生态农业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相磊[3]研究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共生发展的可能性,提出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共生模式。杨红[4]通过对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分析,揭示了产业耦合系统的演化机理。马点明[5]基于对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相互关系的分析,提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模式。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二者一体化协同发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产业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

1.3 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耦合机理

产业耦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原本分立发展的产业系统之间通过某种性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同演进、共生发展的现象。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为其耦合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在生态农业为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乡村风光、农事生产、农业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生态农产品的前向联系,还体现在生态旅游业通过旅游消费,为生态农业创造了更多的市场需求,从而拉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后向联系。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决定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之间关联效应和协同效应的发生和发展。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二者的耦合发展主要表现在产业要素、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制度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共生融合方面。其中产业要素的耦合主要体现在两大产业间产品、服务、人才、技术、管理、资本和市场等方面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产业结构耦合则不仅包含生态旅游业推动生态农业产业结构从纵向一体化逐步裂变为横向一体化的结构转换,也包含生态农业对生态旅游业产业结构的拓展与优化;产业组织耦合是不同产业主体间的交互融合与共生发展。在产业组织耦合方面,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耦合通常是由分属于两大产业的不同主体的合作经营来实现的。不同产业主体间基于利益需求,建立起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新型合作组织,或直接从事跨产业经营,形成企业网络等新型经济组织;制度耦合则主要体F耦合产业间各项政策制度衔接和配合方面。

2 陕南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的战略分析

2.1 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陕南位于陕西省南部,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气候温润,土壤肥沃,雨量丰沛,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作为国家限制开发区域、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陕南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区域内没有密集工业区,环境污染小,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同时,由于陕南地处中国南北交汇地带,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成为中国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最富集、特色最突出的地区之一。据统计陕南现有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国家级风景区45个,其中国家级4A风景区8个,3A风景区2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3个,国家水利风景区7个。

2)产业优势。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生态农业在中国推广以来,陕南三市因地制宜,有机结合地方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农业科技,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茶叶、核桃、板栗、魔芋、食用菌、生猪、蚕桑等特色农业种植,无公害果、蔬,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其中,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以富硒为特色的生态富硒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以安康市富硒生态农业为例,2012年,该市富硒食品实现产值94.4亿元,增速54.7%。当前,为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陕南各地结合产业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生态农业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商洛市提出建设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的战略目标;安康市以畜牧、茶叶、魔芋、特色瓜果和设施蔬菜五大产业为重点,积极探索生态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汉中市坚持走“有机、绿色、安全”生态特色之路,创立了猪―沼―菜、猪―沼―果种养休闲生态循环模式,积极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努力创建国家绿色产业基地。

目前,陕南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0%左右,比陕西省平均水平约高出19%。近年来,陕南各地紧紧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水资源,成功打造出一批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并辐射带动当地服务产业蓬勃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4年,陕南三市各类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生态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超过8 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400亿元。

3)交通区位优势。陕南位于“西三角”腹地(“西三角”是指西安与重庆市、成都市联合,组成一个对中国西部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三角形经济区),处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江汉经济区的交汇地带,是连接中国西北、西南和华中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区域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主干线纵横交错,特别是西康高速公路和即将建成的西城高速铁路,使陕南逐步融入西安一、二小时经济圈,与川、渝、甘、鄂、豫等周边中心城市的交通网络也大为改善。航空航运方面,目前汉中城固机场已经开通至西安、北京、深圳、上海等国内大城市航线,安康富强机场也正在筹建之中。随着陕南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运输能力的不断增强,长期制约陕南发展的交通瓶颈将被逐渐破除,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日趋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为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文化优势。陕南文化素有秦风楚韵之称,北接周秦汉唐中原文化,南承巴蜀、荆楚文化,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由于秦岭隔阻、巴山屏护,陕南在历次战乱中所遭破坏较少,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创造出稻田养鱼、植物性农药防治农作物害虫、农业间作套种、施用有机肥、循环生产等独特的农业生态文化。陕南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区域内两汉三国历史文化古迹、遗存和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从历史上看,陕南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源点,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出生于城固,张骞墓作为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标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古丝绸之路丝茶贸易的重要起点,陕南丝路文化资源优势明显。

2.2 劣势分析

1)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不足,产品层次低。长期以来,受传统思维模式、资金、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被视为两个不同的产业分立发展,业已明确的产业界限深刻制约了产业间的互动交融。尽管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起步较早,但对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整体上仍处于较低层次,主要表现在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少,产业链短,技术落后,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项目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同质化现象严重。

2)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主要以农村合作社、中小企业、旅行社和农户为主,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品牌和特色。由于缺乏市场调查和科学论证,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主要依靠生态农业资源优势,开发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观光、餐饮、休闲等较低层次,产品和服务差异性小,布局分散,管理粗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不强。

3)耦合主体整体素质不高,新型复合型人才紧缺。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大批具有突出专业技能和广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现有从业者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人文地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服务礼仪以及经营管理等基本知识匮乏。陕南有6所普通高等学校,每年培养旅游、农业、管理、营销专业毕业生数千名,但选择在农业企业和旅游企业工作的毕I生较少。传统的就业观使当地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十分短缺,既通晓农业知识又兼有旅游专业背景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更为匮乏。

4)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陕南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所辖28个行政区划中有20个国家级贫困县区,地方政府对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十分有限。现有的生态农业园区、绿色产业基地、生态旅游景区、休闲农业观光区道路、水电、通讯、网络、环保和相关服务机构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相对滞后,尤其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的步伐。

2.3 机遇分析

1)战略机遇。随着中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一带一路”等国家层面战略规划的逐步实施,陕南从过去西部欠发达的边缘地区转变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区,秦巴扶贫中心区、“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源点。这些重大转变为陕南依托资源优势,调整传统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重要契机。

2)市场机遇。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两者的耦合互动、共生演进既是中国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体验田园情趣的市场需求日趋增长,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

3)政策机遇。为促进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各级政府在财税、土地、金融、投资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和优惠鼓励政策。各种面向陕南发展的专项资金、农业专项资金以及旅游专项资金优先支持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企业投资,出台了更具吸引力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工作程序,开辟绿色通道,积极为企业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4 威胁分析

1)消费者需求变化。随着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以物质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转向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并重,文化、服务消费需求增长迅速,消费需求逐渐从基本需求型向多元需求型转变。以旅游为例,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基本需求正在向“商、养、学、闲、情、奇、新”等新需求、新要素拓展,旅游的商务需求、养生需求、研学需求、休闲度假需求、精神情感需求和探险寻奇需求不断增长,个性化深度旅游、私人定制旅游正逐渐升温。然而,陕南以观光为主的旅游市场结构显然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新需求,转型升级压力大。

2)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当前,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导的新科技革命正逐渐渗透到现代产业的各个环节,利用新信息技术进行资源综合开发、产品生产、服务设计与营销推广是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起步较晚,网络基础设施、综合服务体系还不健全,难以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产业耦合发展的新趋势。

3)周边同业竞争者的威胁。近年来,与陕南毗邻接壤的川、渝、甘、鄂、豫等省市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并将两者的耦合发展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政策扶持引导,初步形成了耦合产业链的网络结构,打造出一批极具特色的耦合产业新形态。如与汉中毗邻的绵阳、广元、陇南等市均为中国生态资源富集区,通过规模化的开发建设,一大批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精品景区和优质生态产品相继推出,力图在市场上占居更有利地位和争夺更多的消费者,从而对陕南生态农业旅游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4)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中国GDP增速在历经长达十多年的连续两位数增长之后,逐渐回落至个位数。受国内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陕南三市经济增长速度从2011年的15.3%下降至2014年的11.4%,且市场需求总体疲弱,支持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强,企业利润增速低迷。在陕南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尽管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耦合已经成为当地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方向之一,但由于资本投入增长乏力、生产成本上升,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耦合发展动力减弱。同时,经济增速放缓也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回落,增收难度大,居民消费支出意愿减弱。以生态旅游业为例,近年来,陕南接待境内外游客增幅、旅游综合收入增幅持续下降,市场新增需求不强。

3 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的推进路径

3.1 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战略选择

从资源禀赋特点和国家功能区定位来看,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是陕南最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两大产业,两者耦合发展不仅符合产业演进规律,也与陕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契合。通过两大产业系统的耦合作用,能够推动陕南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带动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陕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发展现状来看,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还处在低度耦合阶段,耦合机制还不健全,产业发展潜力和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当前,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规划推进实施的历史机遇,树立“大耦合”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系统布局和顶层设计,降低产业耦合壁垒,扩大产业对接合作和创新互动,深化产业耦合层次,提高产业耦合综合效益。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等新产业形态,使其成为陕南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新动力。

3.2 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路径

1)树立“大耦合”观念,运用新思维,科学规划。在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过程中,首先需要打破传统封闭的发展观念,将两大产业系统间的互动耦合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并结合大数据思维、互联网思维、消费者思维,促进业态裂变和跨界耦合,推动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在产品、技术、资本、信息、市场、政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耦合。当前,尽管在陕南三市出台的相关规划中,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互动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但规划较为分散,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难以形成合力。要推恿酱蟛业良性耦合发展,必须打破地方行政区划障碍,树立开放耦合,协作共赢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区域层面的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规划,明确耦合发展的目标、重点、进程和路线图,引导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良性耦合和持续发展。

2)抓住机遇,创新定位,走多元化、差异化发展之路。面对周边地区严峻的竞争态势,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和地域文化特色,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找准发展定位,形成特色,走多元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在耦合层次上,应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特点和产业发展趋势,逐步从产业链低端的对接合作向中、高端的耦合协同发展,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未来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是旅游产品中的教育要素及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体验,同时保护环境和社区[6]。为适应未来发展趋势,陕南在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耦合发展中,应充分利用陕南生态农业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充分挖掘具有教育功能和旅游价值的生态农业体验项目,对于具有养生功能或药用价值的生态农产品应进行深度加工和开发,推动其形成特色化、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体系。此外,汉文化、民俗文化是陕南文化的突出特色,在两大产业耦合内容上应紧密结合陕南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在开发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等传统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基础上,注重对陕南传统生态农业文化、丝路文化等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尤其是要主动传承陕南传统文化中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事习俗和丝路文化精神,打造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丰富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的内容。

3)借力“互联网+”,搭建产业耦合新平台,促进产业深度耦合。“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互联网+”运用到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过程之中,有助于形成更广泛的产业链网络,促进耦合产业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创新,提升耦合产业系统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当前,“互联网+产业”已经成为陕南“互联网+”提升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搭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平台是推动两大产业深度耦合的重要途径。首先,搭建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产业耦合平台,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领域,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其次,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两大产业生产服务体系,深化互动合作,打造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生态农业旅游精品园区,积极发展私人订制农场、个性化定制旅游,开发陕南旅游手机APP,将线上操作、互动娱乐与线下生态农产品配送、生态农业旅游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综合化、智能化的生产服务体系。第三,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基础上,利用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微博、微信和APP等新媒体渠道,开展“线上线下”互动营销、整合营销和精准营销,促进耦合产业产品与服务从“传统营销”向“智慧营销”转型。

4)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为产业耦合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是推动产业耦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产业耦合目标的关键。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需要一大批既精通农业、旅游业专业知识,又熟悉新技术、新经济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从陕南人才建设现状来看,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在坚持和完善现有人才政策的基础上,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鼓励各地通过顾问指导、短期聘用、咨询讲学、科研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为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引才聚智。同时,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训平台,大力培养适应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陕南地方高校、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应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当地企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委托式培养、基地式培养、半工半读培养等多种形式,为企业输送具有复合性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在员工培训方面,企业必须改变传统封闭独立的培训观念,根据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对员工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建立跨行业、跨企业、跨区域的合作培训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协同合力。在培训方式上,结合员工实际,采取名师带徒、专家面授、模拟演练、交流研讨、拓展训练、网络培训、移动学习等多种形式,引导员工改变传统思维惯性,开阔视野,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培养员工自我创新意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自我创新能力。

5)优化产业耦合环境,强化支撑体系,推动耦合新产业发展。产业耦合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目前,陕南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的政策机制、组织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激励机制还不健全,影响两大产业互动合作的部门、地区和行业壁垒还没有彻底破除。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完善两大产业系统间的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建设开放包容、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生态圈。优化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环境,积极推动陕南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养生农业等新型交叉产业发展,努力使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从初级耦合向深度耦合发展。

总之,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是陕南传统农业和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陕南实现循环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厚重的生态农业文化为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以生态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创新定位,走多元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新型交叉产业,增强陕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不断为陕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SIRAKAYA E,SASIDHARAN V,SONMEZ S. Redefining ecotourism:the need for a supply-side view[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9,38(2):168-172.

[2] 李建丽.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一体化的战略选择――对佛山迳口华侨经济区的调研与思考[J].广东科技,2005(5):72-75.

[3] 相 磊.黑龙江省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共生模式研究[J].华章,2010(29):19-20.

篇(7)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篇(8)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尤其是生态旅游市场的增长更为显著。而湿地生态旅游作为我国现代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湿地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会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现代社会里经济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下,湿地生态旅游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就必须重视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合理的开发资源。

一、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

湿地是指人天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湿地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大量动植物,很多湿地被列为自然保护区。我国湿地面积达到了6600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目前已建立900多个湿地公园,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丘陵到高原山区,从沼泽湖泊到河流海岸,湿地面积分布广,湿地资源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多彩,而且经济价值高,开发潜力大[1]。

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我国湿地面积广,湿地资源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多彩,大力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重要途径。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采用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片面的追求效率,忽略了资源的保护,从而值得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影响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人口、经济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必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是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以及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加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才能带给人们更好的旅游环境,从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

三、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题

(一)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

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需求也越来越大,而许多地区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大兴建设,乱砍乱伐,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堆积,严重破坏了湿地自然景观,使得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态功能下降。

(二)环境污染加重

我国经济增长一直采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经济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向环境中大量的排放污水、废水,这些污水、废水直接或间接的流入到湿地,使得湿地环境遭到破坏,湿地生物物种不断减少。

四、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

(一)加大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宣传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的保护意识低,没有认识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故此,相关部门应当加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利用网络、广播、报纸等途径向人们传达湿地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要将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教育与宣传工作下达给旅行社,从而调动广大人们群众参与到湿地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中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更好地保护湿地旅游资源,为人们以及湿地生物物种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关部门可以打造明星效应,将本地区的特色宣传出去,从而更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旅游[3]。

(二)实行分区管理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向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然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不合理的开发势必就会造成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就当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行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对质允许观光的地区要限制游客进入该区域。另外,湿地生态旅游地区还可以采取定时、限量放人的方式来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保护[4]。

(三)加大开发力度

在现代社会里,旅游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要想获得更好的效益,湿地生态旅游地区应当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为游客打造全方位的旅游。首先,要结合湿地生态旅游地区的特点来完善公共服务,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其次,要完善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在各景观带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完善交通线路。另外,要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景区内为游客提供语言导航,从而带给游客全方位的旅游体验[5]。

(四)打造特色,走品牌化道路

随着湿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湿地生态旅游地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大。相比较而言,那些有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地区更容易引起游客的旅游欲望。故此,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善于打造属于本地区的旅游特色,将本地区的特色文化融入进来,从而更好地吸引游客,如,开发亲子旅游项目、结合当地的特点举行一些特色活动等。

篇(9)

一、新疆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新疆有雪域高原和广袤的大草原,生物多样性很丰富。新疆还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发展新疆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新疆的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

新疆以其天然淳朴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游客。新疆旅游资源神奇独特,戈壁荒漠中镶嵌着一块块美丽绿洲,象绿宝石。苍茫中耸立的雪山,一望无际的浩瀚的沙海,还有邵神工的奇特地形地貌如雅地貌,旅游者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西域之美。

1.雪山冰川。帕米尔高原的雪山巍峨叠障、冰峰冰山神奇险俊非常壮美。帕米尔的山不仅雄伟、壮观、富饶,而且每座山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高达海拔慕士塔格冰峰7745米,是举世闻名的冰山公主;乔格里峰海拔高达8116米,被誉为是雪山王子。当太阳落山,银装素裹的慕士塔格峰在晚霞的映照下,成了一片彩色的世界。

2.美丽的大草原。新疆草原很多,如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等增加巩乃斯草原位于伊犁新源县辖区内,是巩乃斯河系贯通的河谷山地草原,地域辽阔,沟谷众多,是新疆著名的草原,它不仅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而且是伊犁天马的重要产地。这里降水量丰富,四季有充足的水草资源和繁多的植物种类。每年6月至9月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辽阔的草原在蓝天的映衬下尤显华丽。每逢夏季,国内外众多游客来此体会伊犁大草原秀美风光与浓郁的民族风情。

3.奇异景色.克拉玛依魔鬼城风景旅游区位于克拉玛依市所辖的乌尔禾区,景区以魔鬼城的“雅丹”地貌为重点,应在全世界像魔鬼城这样的雅丹地貌为数极少,所以它属我国的一级资源。远古时,这里本是巨大的淡水湖,后由于造山运动作用,变为陆地,原湖区喾的砂泥经常期风雨侵蚀,形成了独特的城堡自然景观,魔鬼城以其独特的景观吸引着中外旅游观光者。魔鬼城一带在地质上属艾里克纪,由白色石美砂岩、灰色砾岩、落层棕黄色泥岩组成。气候特点是四季多风。除了夏季旅游外,基本没有其他人为活动。魔鬼城风景旅游区规划为中心景区、影视活动区和服务接待管理区。中心区以雅丹地貌观赏区为主,以探险区为辅;影视区以西部影视为主,在这里可以欣赏到色彩缤纷的民间活动,如蒙古族群众的那达慕大会、赛马等,让游客领略到西域民族风情。服务接待区是提供游客休息的场所。

二、新疆生态旅游的发展

脆弱的西部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在失控的条件下,极易成为旅游的牺牲品。西部开发发展生态旅游,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旅游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据了解,2006年全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0.1738亿元,其中社会投入4.4346亿元,今后的投入将大幅度增加,旅游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性递进,旅游产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过渡,以提高我区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旅游业健康发展,必须谋求两个方面的统一,即在宏观决策上,要谋求中央与地方的协调统一;在微观控制上,要谋求各行业的协调发展。所以,发展旅游业,必然大大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生态旅游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开发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业、餐饮业、宾馆业、旅游服务业、纪念品制造业等。通过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开发,给当地居民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每增加2个国际旅游者或10个国内旅游者,就可新增一个就业岗位。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可大大增加就业人数,减少失业率,减轻社会和政府再就业负担。

3.增强群众环保意识。首先应对生态旅游开发、经营人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清当今旅游发展趋势,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推出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其次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让他们在旅游中自觉遵守旅游条例规范,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自觉运用生态学原则指导自己的旅游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

三、新疆生态旅游发展中急待应优先解决的问题

1.自然环境监测和保护自然资源。林业主管部门对比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同时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发展变化情况,形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旅游设施的修建和游客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给旅游区及其周围生态系统和物种生存繁衍带来种种影响。

2.健全法制和管理体制。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各项旅游活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统一规范管理。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资源。根据地方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按生态旅游的要求,制定管理生态旅游的专门法规和行政规章,把生态旅游纳入法制轨道,确保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3.大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目标,是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从新疆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制定科学管理生态旅游的具体办法、技术规程等,不断完善和提高,使新疆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4.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通过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可以更好的发挥地方特色和传统,增加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开展生态旅游业可以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开展生态旅游业,既丰富了新疆地区旅游事业,又推动了经济建设。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并使其转化为直接的环境保护资金;各民族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自身发展的紧密关系,每一个人都应成为自觉的环境保护人员。

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提高社区居民及游客的环保意识,保护新疆的生物多样性;促进本地经济繁荣,实现旅游扶贫,进一步增加就业率;建设生态旅游设施,对游客起到环境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骆高远.山区开发的有效途径一生态旅游业.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1,(2).

[2]沈茂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中国环境报,2001,(2).

篇(10)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大多数学者认为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先提出。他认为,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游客在博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学习和享受风光、野生动植物。①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总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世代居住在青海的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民族。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这座“中华水塔”,哺育了中国半数以上的人口,支撑了江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原青海省委书记强卫曾表示:“保护好青海的生态,不仅关系青海的发展,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甚至关系全球的生态安全。青海要把保护生态作为重要责任,宁可牺牲发展速度、牺牲GDP,也绝不能牺牲生态、牺牲环境。”因此,发展生态旅游就成为青海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

一、青海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1.青海的旅游资源

青海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近年来,青海把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作为实施生态保护的重要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来抓,对原生态的旅游资源进行超前规划,开辟了“一圈三线”精品旅游线路,即环夏都西宁旅游圈,绵绵祁连美景旅游线(北线),三江源生态探秘旅游线(南线),昆仑文化溯源旅游线(中线)。

环夏都西宁旅游圈:指以高原古城――西宁为中心,方圆200公里范围的区域,包括西宁市、海东市以及海南州、海北州、黄南州等区域。西宁是青海省省会,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青藏铁路起点。古时候,西宁是古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咽喉要地,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流、融和的重要之地,也是联结中原与西部的重要城镇,这里不仅有深邃丰厚的人文历史,还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是自然与文化、宗教相辉映的旅游圣地。西宁夏季平均气温较低,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绵绵祁连美景旅游线:包括了海东、互助、门源、祁连等地。雄浑壮美的祁连雪山,像阿尔卑斯山一样风光无限,广阔无垠的祁连草原,有澳洲草原一样博大的情怀;金光灿灿的门源百里油菜花海,成就了一种铺天盖地的霸气和豪迈,而“丝绸之路”又使祁连与河西走廊紧密相连,别具特色的高原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给人无尽遐想,让人留恋忘返。

三江源生态探秘旅游线:包括玉树、果洛及海西自治州等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36.3万平方公里,素有中华水塔之美称。三江源区分布有大量珍稀的野生动物,高寒物种资源丰沛,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集环保、科研、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昆仑文化溯源旅游线:包括格尔木市、德令哈市、柴达木盆地、冷湖、乌兰县和都兰县等地。昆仑山是中国古代众多神话发源的地方,被称为中国的“奥林匹斯山”,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都属于昆仑神话体系,足以和西方古希腊神话媲美,昆仑山还是明代未期道教昆仑派的道场所在地。

2.青海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地处西北内陆的青海,正敞开胸怀走向世界。2001年创办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如今已成为亚洲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成为青海的一张耀眼“名片”,“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暨世界山地纪录片节”正成长为展示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果的国际性品牌……

据2010年青海省统计年鉴公报,2009年青海全省GDP为1081.27亿元,其中旅游业总收入60.1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省GDP的5.56%。除此之外,2009年接待入境游客3.61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0.1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87%和52%;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105万人次,收入59.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51%和26.5%。②

然而,由于青海省旅游景点分布不均匀、交通不便、旅游淡季漫长、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使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严重不足,旅游业的潜力和优势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发挥。与旅游业发达省区相比,青海旅游经济发展仍处于低起点、粗放式的经营状态,“行、游、购、吃、住、娱”六大旅游发展要素极不完善,在旅游资源开发、景点建设、旅游设施配套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区。总体来说,青海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二、青海发展生态旅游的现实意义

1.社会经济意义

(1)旅游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力

旅游业囊括了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涉及到20多个经济部门和100多个细分行业,从而直接和间接拉动了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商业贸易、食品加工、商品购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并促进城乡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发展,成为带动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势产业。

(2)旅游业具有扩大和引导消费的重要作用。

旅游业具有行业涵盖面广、消费内容和消费层次多等突出特征,使其在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城乡建设发展,扩大生产生活消费,培育新的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游业具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功能。

旅游业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城镇化进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扩大城乡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推动对内对外开放和交流,增进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旅游业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和谐产业。

2.生态环境意义

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因此,被誉为“无烟产业”。随着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加强资源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而旅游业所具有的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使其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先导产业。随着各种自然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绿色经营、环境责任意识的加强,必将有力地促进旅游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三、青海发展生态旅游政府需发挥主导作用

发展生态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当前,在青海发展生态旅游,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做好青海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制定科学的开发规划

青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分布比较分散,资源管理主体较为复杂,存在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青海省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组织专业人员对青海旅游资源开展摸底调查,摸清青海旅游资源的分布、类型、特征、存在问题及开发潜力等,为分阶段、有重点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准确而可靠的依据。

2.加强宣传,扩大青海生态旅游效应

青海生态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因此,应尽可能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例如,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新闻等媒体使人们对青海生态旅游及价值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逐步扩大青海生态旅游的宣传效应。

3.加强对青海生态旅游产业的政策调整

根据青海实际情况,调整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产业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市场竞争管理等政策的调整,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实现生态旅游优化升级;政府主管部门和景区管理机构据此可以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依法对景区游客市场、景区资源保护、行业管理实施全面有效管理监督,从而提高青海生态旅游业的竞争力。

4.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特色旅游资源,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生态旅游基于自然风景、历史遗迹、民族文化等自然和人文的特色资源。因此,在开发生态旅游的同时,应结合当地的自然与文化特色,设计特色旅游活动,开发生产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食品、手工艺品等旅游纪念商品,以增加生态旅游情趣。

由于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产业,因此,旅游者和经营者都应具有明确的生态保护意识。旅游经营者要正确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自觉接受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避免污染和破坏旅游生态环境的行为,确保生态旅游业健康发展。

5.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青海的生态旅游地大多位于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讯、居住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开发。因此,应多渠道、多方式筹措资金,加大旅游地的交通、通讯等建设,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等多方面需求。

篇(11)

早在70年代初,旅游与环境这个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问题就引起了旅游界的注意,但是“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大家接受的。直到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才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在政策的操作面上得到了支持。由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与有关单位共同组织的,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与会专家也只是就生态旅游的定义、内涵;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保护的关系;如何在生态旅游中开展环境教育;中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生态旅游线路的优选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层面上的研讨,虽然会上还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并被誉为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生态旅游研究的起点。但是并没有被专家和生态旅游景区所接受,恰恰相反,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有些概念和定义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是争议,一时间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众说纷纭。对于中国实际的生态旅游的开展并没有多大的帮助。而2007中国国际生态旅游博览会的举办,正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景区与线路相结合、普及生态旅游与发展会奖旅游相结合的新型展会。她将给近期关注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尤其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和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

当前, 随着我们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 对探知外面未知世界的渴望更是越来越强烈。正是由于人们这些强烈的精神需求,对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 我们国家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 (WTO) 的统计,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 4大旅游资源国。旅游, 特别是生态旅游,无论是从知识角度还是从物质享受角度来说,都是我们人类最好增长知识和休闲的方式。“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资料表明现在生态旅游业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生态旅游的思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生态旅游热潮的兴起而进入我国的,但真正受到国内重视是在1995年。1995年1月,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生态旅游研讨会”,首次倡导在中国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之后,1996年在武汉、1997年在北京召开的生态旅游或可持续旅游研讨会,大大推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尤其是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确定为“'99生态环境游”, 更是将生态旅游推向。由于我们国家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旅游在我们国家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宣传,因此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们来到我国游览观光。在短短的几年里,生态旅游业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由于国家间的语言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使得某些生态旅游资源得不到应该有的重视。然而随着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们会想要如何更好的对外宣传和推广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如何更好的发挥其潜在价值和更好的提升其发展空间,那么言语上的宣传及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导游词在国外游客们进行生态旅游活动时起到的宣传和推广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导游词及导游词翻译工作者作为跨文化语际交往的“外交人员”或“旅游灵魂”,在宣传和推广我国生态旅游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极为关键的要素。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准确地向外国游客们传达各生态旅游景点信息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让他们深刻体验和领悟各旅游景点和地域文化,从而达到对外宣传和推广的积极作用。

设计科学的、合理的跨文化语际交流的导游词,必然涉及到翻译的问题。高质量的导游词的翻译也会对繁荣我国生态旅游市场乃至国际旅游市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吸引更多的潜在外国游客到我国进行生态旅游活动。然而, 从目前生态旅游导游词现有的英文翻译资料来看却不尽如人意。译文中的错误不仅仅会引起误解,而且无法实现它的现实意义。首先,我们要看到生态旅游不同于传统的山水风光游,它作为一项特殊的旅游活动,有着以下几个主要的特征:1.景物观赏性。2. 环境体验行。3.自然属性。4.文化属性。5.学习教育性。6. 脆弱行。7.保护性。8. 可持续性。正因为生态旅游具有以上几点特殊性,所以对于生态旅游导游词也有特殊的要求。导游员在引导、解说生态旅游景区景点时所使用的语言和方式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基于生态旅游中对其导游词有着特殊的要求,我们在进行其英文翻译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这些特点,用适当的翻译理论进行生态旅游导游词翻译实践是非常有必要,对提高生态旅游导游词翻译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