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城市绿化前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8-0042-03
1 引言
现代城市建筑物高度集中造成绿化用地紧张。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美化,立体绿化已逐渐成为各城市绿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土地空间紧张和能源的巨大消耗,成为城市难以治愈的顽疾。如何在不影响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为宜居生活辟出一条绿色节能之路,正是城市管理者,特别是大城市管理者最为关注的问题。立体绿化以其先天条件迅速流行,并在实践中成就了很多城市的生态立市需求。立体绿化具有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太阳辐射、储蓄天然降水、吸附粉尘、可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景观、增加城市绿地数量和可视绿量等诸多益处,是城市传统绿化方式的重要补充。
2 城市立体绿化的内涵
2.1 城市立体绿化的基本概念
立体绿化是地平面绿化、墙体垂直面绿化、屋顶高层面绿化的多层绿化的总称。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一切条件,将室内、地面、墙体、楼顶形成一个立体的不同层次的绿化网。绿色植物既有高大的乔木,又有丛生的灌木,既有藤本的攀缘植物,又有植株矮小的花卉和草坪,使整个场所的绿化呈现出错落有致、整齐有序的局面,达到全面绿化、真正美化的目的,是现代化城市改善环境的最佳途径之一。
2.2 城市立体绿化作用及意义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高楼林立、寸土寸金的城市里,立体绿化的概念应运而生,与平面绿化并驾齐驱,成为全国、全世界挖潜增绿的新增长点。立体绿化不仅能弥补平地绿化之不足,丰富绿化层次,而且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有效地减除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和影响,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使之与环境更加协调统一。这一切将大大提升城市的外在魅力,避免城市用地紧张,绿化局促的现象,从而在促进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的构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2.1 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
立体绿化占地面积极小甚至不占地,却大大提高了绿化覆盖率,相对增加了城市绿量。如一株爬山虎,占地盈寸,却覆盖丈余。一座城市如将各类建筑物可供绿化的墙面、屋面充分利用起来,再加上其他形式的绿化,就相当于整个城市平面被绿化植物所覆盖。
2.2.2 能够美化城市景观
立体绿化植物能随建筑构件的形状和位置不同而变化,较地面绿化立体感强。不仅使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勾画出多种多样的优美造型,形成千姿百态的绿貌,还能遮掩建筑和其他物体的不雅之处,使无生机、枯燥、刻板的物体变得生动活泼。同时通过空间立体模式,可以从平视、仰视、俯视等不同角度观看到绚丽多姿的绿色风景。立体绿化不仅可以使人产生正面的心理状态,带来美的享受,还可以改善环境、净化空气、美化城市,对建筑物本身起到隔热节能和降低噪音的作用。
2.2.3 调节生态环境
立体绿化植物能有效地降低太阳的辐射温度,夏日达到隔热保温增湿、庇荫纳凉等效果,冬天具有保暖功效,在当今能源极其短缺的情况下,是有效节约能源的途径之一。被绿化的屋顶除了夏天对室内外环境具有十分明显的降温和增湿作用,还可以大大降低屋顶外表面的平均辐射温度(一般可降10~20℃),从而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热环境。在极端天气下,立体绿化植物对缓冲和削弱极端温度起着突出的作用。屋顶的绿色植物具有滞尘、杀菌和吸收低浓度污染物及增加空中负离子的作用,具有很强的空气净化能力。以上海为例,上海提倡夏季将空调温度提高1℃,这样全市可节约30万kW的电,占全市缺电高峰的30%。假如全市的轻型屋顶都能实现绿化,顶层房间不用费电就能降低温度2~3℃,节电量将十分巨大。目前屋顶绿化绿化面积已达70万km2左右,而可绿化的面积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如都能利用起来,不仅可以拓展城市的绿化面积,而且可以让上海城市上空的CO2量减少85%(平均值为减少70%)。另外,植物的茎叶对雨水有截流的作用,而种植基质吸收水功能又可以把大量的降水储存起来,更有助于城市有效蓄积和利用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压力。与“平改坡”工程相比,“平改绿”无论在施工还是种植养护上,都已经拥有成熟可靠的技术,还可以降低政府建设费用。
3 城市立体绿化的发展现状
3.1 中国城市立体绿化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开始研究主要以屋顶绿化的建造技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进程,旅游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镇的人均土地面积等的需要,屋顶花园、屋顶绿、屋顶养花等立体绿化的形式才真正进城规划、设计和建造范围。
3.1.1 北京的立体绿化现状
从1983年长城饭店建成北方地区第一座屋顶花园以后,一直在尝试采用新技术进行立体绿化,但还是不能达到相应的环境需求。据统计,北京有立体绿化的建筑不到城市现有建筑总数的1%。不同时期建筑立体绿化目前有约几百处,面积约60万km2。2005年北京市颁布了《屋顶绿化规范》地方标准,2006年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屋顶绿化的通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每年还会结合当年的实际情况《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开展屋顶绿化工作的意见》。在这些标准、政策的指导下,北京市的屋顶绿化工作已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区财政奖励补贴的工作机制。对于新建的屋顶绿化,经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验收合格后,按复式屋顶绿化每公顷100~150元、简式屋顶绿化每公顷50~1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北京市屋顶绿化在景观、生态和社会效益逐渐显现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社会对屋顶绿化的意义和作用还缺乏进一步的认识,推进屋顶绿化还需要政策和财政支持,已建成的屋顶绿化成果尚未纳入城市绿化的范畴。北京市年初下发了关于2009年屋顶绿化工作的意见,提出今年是北京市财政将屋顶绿化补助资金采取转移支付方式划拨到各区(县)财政的第一年,各单位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补贴和检查指导机制,巩固已有的屋顶绿化成果,将已建成的屋顶绿化纳入城市绿化的范畴,与地面绿化以同等地位保护起来。在补贴政策的扶持下,北京的立体绿化建设将会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3.1.2 上海立体绿化的现状
近年来上海对屋顶绿化的推动力度也非常巨大。据统计,上海全市各类屋顶绿化的面积现在已有50万km2,而且形式各不相同,有的是简单的草坪式,有的是草坪和乔灌木的组合式,有的是花园式。在2003年以前,上海的屋顶绿化基本处于自发状态。2004~2005年,上海进入立体绿化起步阶段。上海市绿化部门拨款扶植19个区县屋顶绿化发展,并实行市和区县政府、业主三方各出一点资金的推进机制。尤其是在新建房屋规划、审批时,市绿化部门大力宣传、鼓励屋顶绿化,给予政策倾斜,企业建屋顶绿化,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屋顶绿化由政府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两方面支持,屋顶绿化将纳入迎世博行动计划。
3.1.3 其他城市立体绿化现状
重庆、武汉、成都、广州、深圳、海口等城市也都在稳步推进立体绿化工作[1],随着这一工程的深入展开,各地纷纷开始了包括符合本地区自然条件、植物配置、审美特色、建筑节能的绿色外衣等因素的探索。屋顶绿化与地面绿化的最大区别在于绿化种植等园林工程建于建筑物、构筑物之上,种植土层不与大地自然土壤相连,技术含量高,难度大。因此加上经费、自然要求等问题,不少城市难以开展屋顶绿化工程。而现在发展较好的许多城市,屋顶绿化基本是以自发形式展开的。
3.1.4 城市立体绿化所存在的问题
(1)在工程经费方面。华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刘海涛教授指出,尽管上海已在探索多方共管维护绿化的举措,但是对于经济承受力较弱、建筑相对老旧的中小城市,发展屋顶以及天台等立体绿化,急需的是政策和技术规范的支持。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是比较消耗财力和人力的绿化方式,对于不少城市都算是个考验。以天台绿化举例,按最普通的绿化标准,每公顷天台的绿化建设费用约为150元、防漏费用约50元,养护费用每公顷按最保守计,至少每年5元,如果费用全部由居民承担,这项工作肯定是难以推进的。目前一部分业主不愿意出种子、种苗和肥料的经费或保养费用,而且很多市民根本不懂如何养护植物。因此,政府应该统一绿化,并实行统一管理。通过把种子、种苗和肥料等下发给各个业主,并给予他们适当的经费补贴,提高市民对天台、屋顶绿化的积极性。
(2)在工程实施方面。如果建草坪,屋顶承载力要达到每公顷150~200kg,土壤介质厚度15~20cm。如果有树木花草,那屋顶承载力要达到每公顷500~600kg,土壤介质厚度为50~80cm。而大多20世纪80年代前建造的老房子,无法达到承重要求。天台绿化层普遍包含了种植层、过滤层、蓄排水层、保温层和防水层几个部分,以确保绿化效果美观又安全。因此,技术规范的出台就显得尤为重要。
3.2 国外城市立体绿化的发展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相继建造各类规模的屋顶花园和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工程,如美国华盛顿水门饭店屋顶花园、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屋顶花园、美国DT&T公司屋顶花园、英国爱尔兰人寿中心屋顶花园,加拿大温哥华凯泽资源大楼屋顶花园、德国霍亚市牙科诊所屋顶花园。日本同志社女子大学图书馆屋顶花园,香港太古城天台花园、香港葵芳花园住宅楼天台花园,这些与建筑设计统一建在屋顶的花园,多数是在大型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屋顶或天台,向天空展开。
(1)美国许多城市所有空地几乎都被绿草覆盖,各大超级市场的护栏、建筑物墙上等都植有绿木花草,想方设法来增加绿量。在芝加哥屋顶花园十分普及,芝加哥环境部决定设计建造各种屋顶花园,以节省市政府在夏季的开销,每年节省下的4000万美元降温费用于建筑新屋顶,其寿命比传统屋顶长一倍。设计多层特制土壤,并用聚苯乙烯材料、蛋壳形锥体和防水薄膜等防止屋顶不能承受土壤、洒水和植物的总重量而发生的渗漏。屋顶花园将种植野洋葱、红花山桃草、天蓝色翠菊和野牛草等各种植物。
(2)日本东京规定,凡是新建建筑物占地面积超过1000m2者,屋顶必须有20%为绿色植物覆盖,否则要被处以罚款,德国特别重视屋顶绿化,在新技术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2007年,德国的屋顶绿化率达到80%左右,是全世界屋顶绿化做得最好的国家。为进一步更新楼房造型及其结构,将楼房建成阶梯式或金字塔式的住宅群。
(3)在加拿大,设计师、建筑师和园艺师们打破传统的分工,同心合力,别出心裁,在一座18层的办公大厦中,采用轻型多孔材料,建成了一个集假山、瀑布、水池、草坪、花坛等多种景致于一体的盆景式“空中花园”。
(4)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也是繁花似锦的花园城市,该市居民楼的每户阳台上布满藤蔓植物,每个楼梯上及转弯平台处也摆放盆盆鲜花。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发展立体绿化事业。[2]
4 立体绿化的发展前景
目前全国除少数自然环境无法达到要求的地区外,大部分城市都已开始为自己所辖的建筑屋顶和居民天台精心植绿,绿化方式、方法和技术水平亦在不断进步。
4.1 世博会馆中的立体绿化
在上海世博会近240个场馆中,80%以上做了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和室内绿化。市民游世博园,除观赏场馆东南西北4个立面外,还可以看到“第五立面”――以屋顶花园为主的立体绿化。在上海世界博览会上,200多栋时尚建筑,集中展示了各国的屋顶绿化、墙体绿化、室内立体绿化的新技术。世博园主题馆的东、西两个立面采用垂直绿化技术的生态绿化墙面――造成总面积约5000m2的世界上最大的立体花卉墙。立体花卉墙将回收的废塑料进行二次利用,将枯枝落叶等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和肥料,并将废纸加工制作成栽培植物的环保型花盆。
在法国馆内,整个建筑的中心区域都是“植物墙”。新西兰馆的整个屋面是一个完整的坡状屋顶花园,从高原植被、沙漠植物到食用蔬菜等应有尽有。位于城市最佳实践区的阿尔萨斯案例馆,倾斜的屋顶也变成了一面巨大的绿色植物墙。香港馆的顶层是一个水景花园,参观者可以穿过这片由40棵乔木组成的林木区,观赏人工水景,感受香港的“湿地生态区”。德国馆的不规则建筑上,也做了大面积起伏的屋顶草坪。英国近年来也较为重视屋顶绿化,尤其重视屋顶绿化所带来的生物多样性,从世界各地收集植物并进行筛选研究,其千年种子银行项目也在世博园区的英国馆中得到充分展示,伦敦零能耗建筑中也充分利用植被屋面的生态功能。
4.2 建筑节能的低炭需求
屋顶绿化会对环境及建筑节能带来显著的影响,城市建筑密集,地面大都被沥青和钢筋混凝土所覆盖,可绿化面积减少。城市建筑屋顶大多“披”着钢筋混凝土、沥青和砂石,形成“水泥森林”,并且闲置着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面临绿化用地日趋紧张的局面,城市绿化从地面转向空间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而屋顶绿化是全方位美化城市、降低温室效应、缓解土地紧张和建筑节能减排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措施之一,是目前各大一线城市挖潜增绿的新增长点。
4.3 城市环境的生态需求
城市屋顶绿化及垂直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绿化景观的有效途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现代立体绿化设计的核心理念。在现代立体绿化设计中,人居环境是景观设计师考虑的重要方面。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绿化环境。立体绿化以三维绿化形式来改善人们的室外环境。立体绿化把绿化的概念扩充到空间构成中去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既节约地面空间,又改善了立面环境,满足市民对公共绿地需求不断增大的愿望。
“花园城市”和“宜居城市”,是近年来各地城市化建设和改造的理想目标。花园城市要求建筑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达到建筑形体与自然相配合,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城市景观效果。立体绿化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这些要求。立体绿化方式多种多样,能够弥补平地绿化方面的不足,丰富绿化层次,有助于恢复生态平衡,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增加建筑物的艺术效果,使环境更加整洁美观,生动活泼,通过立体绿化来建设城市,改造城市,使城市与自然共存融合,建筑与景观融合,以此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最终将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4.4 城市建设对立体绿化的市场需求
城市发展的突出特征表现为建筑层次的逐步增高和建筑密度的不断加大,绿地面积距“花园城市”和“宜居城市”目标相差甚远,国内外生态学界一致认为,城市环境中森林、绿地面积达到30%以上才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50%以上为最佳居住环境,人均占地绿地面积40m2以上才能自动调节器空气中CO2和O2的平衡。目前各大城市用地十分紧张,各类建筑占地75%左右,交通道路占20%左右,公共绿地仅占2%~5%。因此通过立体绿化来开拓城市绿化新空间,实现生态平衡十分重要和迫切。对占地75%左右建筑空间进行立体绿化,市场需求是非常巨大的,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5 结语
城市的立体绿化作为城市整体绿化规划组成的部分,在城市的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下一步的景观生态的营造中,将积极关注平时不被注意的角落,将绿化向立面、顶面、室内延伸,进行更加人性化、生态化的设计、满足绿化设计的三维性。在上海世博会的区展馆中,立体绿化,使世博会“绿色、低碳”的理念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众多的屋顶和墙体绿化,迎合了低碳、节能、环保、景观的需求,契合了世博会的主题,使得上海世博园的立体绿化成为未来城市的缩影,也成为园林工作者未来城区规划设计的重要范本。
1 城市立体绿化概述及类型
1.1 立体绿化
立体绿化所指的是地平面的绿化、屋顶高层面的绿化及墙体垂直面的绿化等多层次绿化总称。它能够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降低太阳辐射,吸附粉尘,对天然降水进行储蓄,并对城市生态与景观进行改善与美化,还能够增加城市的绿地数量,从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及生态环境。
1.2 城市立体绿化类型
现在城市立体绿化形式主要有屋顶绿化、挑台绿化、壁面绿化、立交绿化、柱廊绿化及棚架绿化等,其立体绿化形式是比较多的,屋顶绿化所指的是在城市建筑物及构筑物等顶部、露台及天台上进行绿化,依据屋顶立地条件不同,其屋顶绿化的方式也是有所差异的,屋顶绿化主要有密集型、开敞型及半密集型的3种常见屋顶绿化,每种屋顶绿化均有它自身特点,开敞型屋顶绿化,运用的是抗逆性比较强的草本植被,具有适用范围广、重量轻及养护投入小的特点,但景观可塑性比较小,最近还兴起了一种移动式的屋顶绿化方法,其施工方法更加简单,养护管理也比较容易。挑台绿化是种很容易实现的城市立体绿化方式,像在窗台及阳台上等进行的小台式空间绿化,常见绿化方式为盆式及槽式的容器来盛装的,在进行挑台绿化时,要注意挑台荷载,防止盆槽过重,绿化植物可以选择迎春、黄馨、葡萄及丝瓜等均可。壁面绿化所指的是和水平面相垂直的各建筑物表面进行绿化,主要有设施类及攀援类的壁面绿化,攀援类避免的绿化主要是通过植物缠绕、吸附、钩刺及卷须等攀援特点来依附建筑垂直表面的,像爬山虎等植物;设施类的壁面绿化主要是在墙壁的表面设立构架来支持容器模块,让其形成和水平面相垂直的种植土层,并在容器内部种植适合的植物就可以了。在立体绿化中,包括很多种绿化方式,每种绿化方式都有它的特点及作用,均为城市绿化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2 城市立体绿化发展前景
2.1 城市立体绿化技术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立体绿化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立体绿化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植被的选择上更加合理,空间环境的把握也越来越好。比如屋顶绿化中,屋顶昼夜温度和地面间的相差是比较大的,这样就应该选择温度耐受性好的景天植物,使其生长能够有效抵御炎热夏季天气;在立体绿化中所面临的荷载是个很大问题,在人们长期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轻质高效人工栽培基质,这样节省了建设费用,真正实现了环保;其立体绿化的配套技术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比如排水材料、透水材料和浇灌装置等新材料及新技术的发展,并且运用乔灌木产生了墙面贴植的技术,以及屋顶绿化中的移动绿化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发展有效促进了立体绿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2 城市森林发展要求促进着立体化发展
随着城市建筑不断增加,城市地面大都被钢筋混凝土及沥青所覆盖,其绿化面积很少,并且形成了水泥森林,随着绿化用地的紧张,城市绿化正在由地面绿化向空间绿化发展,这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立体绿化正好弥补了现代绿化的需求,也是进行城市全方位绿化的唯一途径,立体绿化能够缓解土地紧张局面,有效降低温室效应,并进行节能环保及美化城市环境,现在它已成为很多城市增绿的主要增长点。通过立体绿化增加了绿化面积,并逐渐达到四季常绿的绿化景观效果,保证城市能够向着绿色城市森林发展已成为可能,这就需要加强立体绿化。
2.3 城市的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了城市立体化发展
对城市进行立体绿化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面,有效改善及丰富城市的生态环境及绿化景观,而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城市立体绿化的核心绿化设计理念,立体绿化设计中,需要对人类所居住的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包括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进行环境绿化。其立体绿化是将地面绿化概念扩展到了空间绿化进行城市面积紧张问题的解决,这样不仅节省了城市地面空间,还改善了城市的立面环境,从而满足了城市居民对绿地面积的需求。近些年来,各大城市均在建设及改造成宜居城市及花园城市,也就是让环境和建筑达成有机的统一体,促进自然、建筑形体及人类之间的协调和谐,而城市立体绿化可以最大限度满足这些要求,其绿化的多样性可以弥补地面绿化的欠缺,其绿化的丰富多层次性,可以有益于生态平衡的恢复,还增加了建筑的环境艺术效果,从而使城市更加美观整洁,适合人类居住。
3 结语
立体绿化具有着占地少、空间运用充分及绿化覆盖率广等特点,对城市的环境质量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各大城市对绿化环境的重视及绿化形式的紧迫性,进行立体绿化已成为城市绿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中图分类号 S68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143-01
香花槐作为优良城市园林绿化树种,有较强的耐旱耐寒特性,适用于当地干旱地区的城市绿化建设。
定西市f口林业试验场苗圃距离定西市以北23 km,海拔在1 800~2 200 m之间,属于黄土高原黄土丘陵区域,地理坐标为北纬35°46′,东经104°29′,地貌特征呈现沟壑丘陵镶嵌,少雨干旱、土地贫瘠,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土壤呈弱碱性,pH值为7.5~8.5,有机质含量低,属于典型的灰钙土,贫瘠现象严重。试验区属于典型性草原,也称之为干草原植被环境,当中野生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多达42科92属200余种,以灌木、半灌木以及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典型的灌木或半灌木植物有川青锦鸡儿、白刺枸杞、红花锦鸡儿、红花岩黄蓍、毛掌锦鸡儿、小叶铁线莲、细叶小檗以及枇杷柴等。菊科的蒿属以及蔷薇科的委陵菜属是常见的草本植物,在禾本科当中多以针茅为主。
1 生物学特性
香花槐属蝶形花科落叶乔木,原产于西班牙。叶互生,羽状复叶,有7~19片小叶,叶椭圆形至卵长圆形,长3~6 cm,叶片深绿色有光泽,光滑、美观、对称,青翠碧绿。总状花序,芳香浓郁,紫红色的花衣,盛开时可多达200~500朵红花同时绽放,十分壮观。香花槐树干挺拔、枝繁叶茂、树冠开张自然,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为园林绿化首推速生观赏树种之一,被誉为21世纪的黄金树。其生长快,开花早,多季开花;香花槐春天移植,当年开花,是优良的密源树种;香花槐性喜温暖、阳光充足及通风良好的环境;对病虫害的抗性较强[1-2]。
易生性强、速性好、再生性佳、适应性强是香花槐的四大生物学特性。易生性充分体现在香花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繁殖,比如组培、埋根、嫩枝扦插、硬枝扦插以及嫁接等,其中埋根方法的成活率最好,也是选择最多的繁殖方式。香花槐的速性尤为突出,当年埋根后,当年便可长成3 m高的苗木,并可于当年形成树冠。同样,对于当年埋的树根,当年便可再生出很多幼苗,这充分体现了香花槐良好的再生性。香花槐的适应能力很强,无论是高海拔的山区,还是平原城市或乡村,都可以很好地生长[3-5]。
2 香花槐的生长状况
目前,试验场内共包括香花槐树1 000余株,均于2012年从宁夏引进,引入后的1年左右时间里,其生长状况良好,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株高在1.5~2.0 m之间,抗逆性优越,其生长形状基本与原产地植株保持一致。通过引种栽植等方式进行繁殖,能有效节约水源,很好地适应当地水资源缺乏的环境,生长势头良好。
3 香花槐的应用前景
香花槐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首先,香花槐具有良好的绿化价值,是当前城市园林绿化的优选植物。通常情况下,城市绿化需要以充足的城市水资源为支撑,对于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很难很好发展城市园林事业。因此,应选育出既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又具备很强的耐旱性的城市园林绿化物种,兼具重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香花槐具备形态美观、耐旱性强、抗逆性强以及适应性强的优良品质,可以作为绿化的优选物种。其次,香花槐具备良好的生态价值,是提升当地绿化率的优选植物,香花槐的推广应用,不仅能够维持当地生态气候的平衡,还能够满足人们日常休憩、假日休闲旅游等需求,极大丰富了当地绿化植物的种类,尤其对于我国中西部海拔较高、较为干旱贫瘠的地区来说,具备十分可观的生态效益。再次,香花槐具备较强的空气净化能力,是一种良好的抗污染植物。根据试验数据显示,香花槐对粉尘及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对空气净化及环境保护的功效非常明显。此外,由于香花槐花期长、开花次数多、树形美且栽植成活率高,一次栽植,多年受益,具备较强的观赏性。每到花开时节,绿叶衬红花,飘香四溢,不仅美化了周围的景色,还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消除疲劳、提神醒脑之功效,游走于香花槐之中仿佛有种置身于诗画之中一般。另外,香花槐的材质坚硬而富有弹性,木质结构紧密而具备较好的耐水特性,加之树干笔直通达,是一种良好的加工木材,在房屋建造、车辆农具、家具枕木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利用价值。同时,香花槐的花具备较高的食用、药用价值,也是一种优质的牲畜饲料。最后,种植香花槐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是百姓致富的新产业,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4 参考文献
[1] 王静.绿化珍品香花槐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J].北京农业,2002(1):32.
[2] 李福林.绿化新品种香花槐[N].北京科技报,2001-12-26(6).
1.1 安全性原则
确保行车安全是首要的原则,从安全驾驶、美化、环境保护三大要求出发,确定绿地栽植的形式与规模,为驾乘人员提供良好的行车环境。
1.2 生态优先原则
注重场地自然环境条件特征,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基地的景观底色,以乡土乔木为主体,多层次布置相结合,以最大绿视率和绿量,把道路绿地打造成不断向中心城输送新鲜空气的绿肺。同时充分考虑绿地的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形成季相景观序列空间。
1.3 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原则
景观道路再生设计必须为驾乘人员提供优美而良好植物景观效果空间。在科学合理布置的基础上,增加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趣味性,使之具有人性化、亲近感。
1.4 地方性原则
把握地段特征,体现基地精神,构筑具地方特色和基地感的空间景观。同时注重园林植物自身的文化性,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以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长兴深厚的历史文脉与建设成就。
1.5 可持续发展原则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重视植物的多样性,构建丰富的复层植物群落结构,使绿地群落环境不断发展。同时多选择抗污染、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多种优点的植物树种,以减轻后期道路绿化的养护成本。
2.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的应关注的功能
2.1 设计的指导思想
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以交通安全防护、环境保护、景观优美为目标,整体要求简洁、明快,并通过现状香樟的利用、乔灌草结合以及色彩搭配,达到“浓荫覆盖、四季交换”的绿意盎然的景象,为行人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视觉和绿色游憩空间。
2.2 设计理念
以自然生态型绿化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设计,以营造一个道路、建筑、城市以及人类生活和谐共处的环境,因此设计时应该考虑满足游憩、休闲、生态、不同人群的需要等多样化的功能。
以高大、浓郁、常青、多彩、群落化为设计思路,注重常绿与落叶树种、速生与中慢生树种、绿叶与观花树种相结合,形成以速生落叶乔木为主、树冠形态各异、林冠线起伏错落有致的生态背景林带,以中生的常绿乔木、亚乔木和花冠木搭配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的中景林带,以花色和叶色鲜艳的中、小灌木为前景,结合柔线飘带状色块及草坪,形成多层次的道路景观开敞空间。
2.3 设计构思
2.3.1尊重场地的原真性,严格保障沿线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场地内保留的珍稀繁密的成年香樟及池塘、水系,强化道路原场地记忆感,使原场地的文化脉络在新建的道路空间中得以延续。颀秀的香樟树将成为该路段绿化隔离带中最主要的植物。
2.3.2 以自由曲线为构图中心结合直线型构图形式布局,以乔木为基调、亚乔木和花灌木为骨干,地被植物为陪衬形成层次错落有致、具有最佳生态和环保功能的植物景观效果。
根据本地实际,植物选择多选用芳香类植物广玉兰、白玉兰、桂花、腊梅、丁香、含笑、茶花、栀子花、月季等,与现状香樟一起共同构建芳香型植物群落,为行人提供一个健康、美丽、生态的自然道路空间。
2.3.3道路沿线为噪音、废气、污染源积聚之地,绿化种植设计和树种选择以抗环境污染、适地适生和形成优美的植物景观为设计目标,建成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生物多样性的多种人工植物群落,提高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时要考虑绿化对视线的引导、道路线形的预告、眩光的遮挡等功能性要求。
4.设计施工总体思路和要求
4.1 总体定位: 以“绿树浓荫”为主题,承担着生态防护绿廊、视觉走廊等各项功能,激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条芳香型生态景观大道。
4.2 具体设计和施工原则:设计通过利用、遮挡、借景、造景四种不同的景观处理手法,丰富道路沿线的景观效果。
①利用:充分利用现状原有香樟,对缺株区段尽量补齐、改道区段移栽,增加落叶色叶植物及耐阴地被。
②遮挡:对沿线效果较差、影响道路景观的建筑、围墙、农田等区域以植物进行遮挡。
③借景:将沿线河流、池塘及部分观赏性较佳的农田、农舍等自然风光引入,使其融入道路的整体景观中。
④造景:对沿线两侧可利用的绿地空间,以人工植物造景的手法营造自然景观。
5.工程实例
5.1 概况: 湖州市长兴县龙山新区明珠北路延伸线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南起合溪新港,北至夹浦新街,全长约6.94公里。全线以与经三路岔口为界,分为南北两段。绿地总面积约17.002公顷。其中中央隔离带长约4340米,宽4米(局部路段拓宽至11米),面积约2.257公顷;两侧人行道绿带总长约12030米(两侧),分2.5米、4米两种宽度形式,面积约3.3公顷;路段两侧绿地总长约11980米(两侧),宽约8-10米,总面积约11.445公顷。
5.2 道路沿线现状及周边情况:道路沿线以湿地、池塘、农田为主,有部分农居、厂区等分布道路两侧,沿线两侧用地在湿地、池塘、农田等路段与道路形成1-2.5米落差。区域内河流、池塘水质较好,有多条河流和道路相交,可作为绿地养护用水与亲水性绿化景观节点。
5.3 对具置保障功能实施的措施:
5.3.1 隔离带绿化:对分中央隔离带绿化、人行道绿带及侧分隔带绿化二种栽植类型,主要是为了改善原场地植物景观的单调感,强化地被植物的多层次布置,考虑不同花色、花期的观叶观花地被植物相间分层配置,现场合理调整不同植物的布局,营造香樟林立、鲜花四季常开的极具森林感的生态景观空间。中央隔离带绿化选用狭叶十大功劳、大花栀子、小海桐拼块间距50米交替栽植组成1.5米宽的水纹流线型色块,两侧配合南天竹、金丝梅、金山绣线菊、八仙花点缀与满铺的兰花三七、大花萱草、虎儿草,共同组成林下生态地被空间。保留的现状大香樟成为区域主景。
5.3.2 人行道绿带及侧分隔带绿化:应考虑绿带具体宽度,为行人提供安静、优美、蔽荫的环境,高层利用现状保留(或现状移栽)的香樟为主景,低层采用直线型构图,内侧面向人行区域以杜鹃、红花继木间距30米交替栽植,外侧面向车行道区以红叶石楠、大花栀子间距60米交替栽植,中间区域以间距20米夹种棣棠、南天竹、八仙花,形成丰富的林下空间。
5.3.3 通岛绿化:位于环丁线叉口,以营造花海迎宾氛围为目标,以现状保留(或移栽)的大香樟为植物景观特色,配合底层飘带状构图的植物色块及四季草花,结合景石、红枫、樱花的适当点缀,形成道路景观亮点。
5.3.4 道路两侧绿化:分农田风貌区、水系池塘区、集镇厂区、集镇民居区四种栽植类型,总面积约11.445公顷。
5.3.5 视线遮挡路段:沿线大部分路段考虑纵向的立体轮廓线与空间变换,植物配置疏密相间、曲折有致、高低错落、色调相宜,体现多单元、多层次、多景观的生态型植物群落,营造“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景色。
以青桐、女贞、马褂木为背景,以广玉兰、银杏、黄山栾树、杜英、夹竹桃、花石榴、桂花、茶花为中景,以樱花、丁香、红梅、垂丝海棠、紫薇、紫荆、重瓣木槿为中前景,以金山绣线菊、红花继木、狭叶十大功劳、小叶栀子、金森女贞、八仙花、南天竹、锦带花、棣棠、美女樱、大花萱草为前景,草坪选用马尼拉。
5.3.6 视线通透路段:对沿线部分自然风光较佳的农田、农舍等路段,植物配置分高低二个层次布置,高层背景林布置沿用视线遮挡路段的布置形式,低层选用耐阴观花、常绿地被植物,构成丰富的林下植物景观,中层植物空缺,以确保视线的通透性。
5.3.7 水系池塘区路段:以现状水系作为设计的背景,选用耐水喜湿、姿态优美、色泽鲜艳的乔灌木装饰绿地空间,同时注意林冠线的起伏与透景空隙的开辟,形成曲致开合的亲水岸线和水泽空间,将远处农田、村庄与近处的水景共同纳入道路景观。为增加绿地情趣,部分路段落差较大区域建议设置二级驳岸,栽植水生植物,将绿地自然过渡到水面。
高层乔木选用垂柳、水杉及孤赏大树朴树、柿树、香泡、榆树等;中层选用樱花、桃花、木芙蓉、茶花、桂花、红枫、含笑等,地被植物结合孤赏大树成片布置;水生植物以慈姑、千屈菜、湿生美人蕉、黄菖蒲为主,点缀布置再力花、旱伞草等。
5.3.8 集镇厂区路段:由于该区域位于人流相对集中的集镇及其周边区域,选用春季繁花植物白玉兰、樱花为植物景观特色,采用乔木、灌木、球类、地被进行多层次配置,增加栽植密度,营造绿色屏障。
选用广玉兰、白玉兰、珊瑚绿篱为背景,桂花、樱花为中景,大花栀子、红叶石楠、金森女贞、无刺枸骨球为前景,各景观层具有较大的色调与色度差异,以加强衬托效果,增加绿地进深感。
5.3.9 集镇民居区路段:结合现状民房店面要求,对沿线场地空间作硬化处理,同时考虑到道路空间景观要求,设置树池,栽植孤赏树银杏,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6.种植施工与质量管理
应严格根据现行的规范与规程组织施工,主要依据《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木本苗》(CJ/T34)和《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球根花卉种球》(CJ/T135),以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布的有关文件,作为指导施工的行为准则。
实施方案,根据总工期和季节性施工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具体的施工方案,组织苗木的采购供应,在隔离带内主调树种为原场地成年大香樟,两侧绿带区域树种配置体现道路绿地生态意境,以乡土乔木为主体和最佳景观效果出发,做到树冠线、林缘线错落有致,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季相丰富的植物景观效果。科学地制定树种规划,突显地带性植被特征,促使植物景观稳定与和谐可持续发展。遵循统一与变化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常绿树种为基调,与多种辅调树种组合,形成一个既统一又各具特色的道路景观效果。注重植物的四季景观效果,同时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以乡土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科学、合理确定园林植物配植的技术经济指标。
正文:
1、 “海绵城市”建设序幕
近年来,许多城市正面临诸多雨水问题。如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这些问题影响着城市的正常秩序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严峻的形势促使政策的出台。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指南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为实现这一目标,需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并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以及中央财政的扶持拉开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大幕。城市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已逐步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各环节得以体现。城市绿地有减缓雨水径流,渗蓄雨水的巨大潜力。道路绿地作为构成整个城市绿地网络的线性组成部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大战场。
2、 城市道路绿化现状
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净化空气、减弱噪音等作用,还承担着美化城市街景,体现城市面貌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绿化苗木而言,道路绿地的生长环境较为恶劣,为保证城市道路绿化的苗木成活以及良好的景观效果,城市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道路绿化进行建设养护。靠天吃饭靠雨灌溉显然行不通,因此,传统道路绿地建设往往会构建一套自成体系的给水浇灌系统。保证了成活,还得保证景观效果。
传统道路绿化对景观效果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其他因素,特别体现在树种的选择上。道路绿化树种大多要求选择冠大荫浓,姿态优美的品种,却鲜有对植物水淹耐受性的要求。
对道路绿地而言,当绿化效果被放大的无以复加时,道路绿地排水秉承快排的原则,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常见的是绿地排水通过地形快速排入道路,再经由道路排水系统快速排入市政管道。
这样的排水方式太过于依赖市政管网,尤其是在暴雨天气,给市政管网带来的压力更为明显。
2.1给水系统源自市政管网。
城市道路绿地的给水系统一般是从市政管网接入,利用压力泵将市政管网中的水引入绿地中去,然后设计一套浇灌系统,通过喷灌、滴管等多种方式,将市政管网中的水供给给道路绿地。最常见的绿化浇灌系统通常是设置一条主干管及其附属设施。采用的浇灌方式常为快速取水阀人工浇灌,浇灌管道采用PE管,水源就近取自市政管道。绿化用水指标为5L/(m?・d),每天浇洒小时按6小时计。快速取水阀布置间距平均为50米,浇灌管道覆土不小于0.8m,浇灌管道通过道路时做大2号钢套管保护。
2.2排水系统去往市政管网
鉴于城市园林绿化带设计的高度、坡度并没有明确规范,就贴近自然而言,坡度设计是很好的选择。从景观上考虑,有起伏地形的绿化带更具欣赏价值。从生态上考虑,有层次的种植也更利于树种的生长。在这种原则的影响下,道路绿地的标高通常常会高于道路侧石,如此一来,降落到道路绿地中的雨水通常只经过简单渗透,就加入了城市雨水“快排”系统的大军。道路绿地排水经过少量渗透,经由道路上的雨篦,最终依赖市政管网快速排走。
2.3道路绿地的“海绵”功能未发挥充分。
在“海绵城市”建设的新背景下,观念仅仅停留在美化层面的绿化建设已显得不合时宜,尽可能的发挥道路绿地的“海绵功能”才是道路绿化建设的真正王道。
北京市曾经做了绿地高度对入渗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若绿地标高低于周围路面,其入渗量是高于路面时的3~4倍。相关数据表明,若使得绿地下凹,只要下凹深度达到10cm,则一年一遇的暴雨径流可100%拦蓄在绿地内,对二年一遇的暴雨也可以拦蓄81%。即使每年有2~3次暴雨会产生溢流,大部分雨水径流还是能被较长时间内被蓄渗在绿地中,蓄渗效果十分明显。
传统的道路绿地太过依赖于现有市政排水系统,轻视了绿地对雨水的渗蓄,道路绿地的“海绵”功能尚未得到关注和发挥。
3、 海绵城市背景下道路绿化应对策略
海绵城市着力解决城市雨水问题,道路绿化也需要水。这二者之间可通过源头、端头、路径上的雨水利用等一系列措施联系起来。
传统道路绿化中,给水水源通常来自于市政管网,绿地排水系统端头也通常是管道直连入市政管网。在海绵城市着力解决城市中的雨水问题的背景下,道路绿化也应顺应趋势,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海绵效应,改变雨水排除路径,增强雨水下渗量以及绿地的渗蓄能力,增强道路绿地的复合型功能。
3.1给水系统源头可以采用以雨水存储系统和再生水以及达标的景观水体为主要补充水源,减少对市政水源的依赖。雨水存储系统的源头水体主要是可采用渗透塘、湿塘、调节塘等设施实现。通过绿地渗透及调蓄等功能的结合,保证雨水资源化利用。
3.2排水系统端头也可采用渗透塘、湿塘、调节塘、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等(若有条件也可排入附近河道)。与给水系统的雨水储存措施类似,通过渗透调蓄之后的超标雨水再与灰色市政排水系统相接。
3.3采用植草沟等手段,增强绿地渗透作用。
低影响开发设施有较多种类,适用于市政道路绿地的设施有生态树池、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生物滞留设施等,合理运用可加强道路绿地的渗透作用。以植草沟为例,这类覆盖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能力。因此,在场地竖向允许无关安全的条件下,与雨水管渠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联合应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代替雨水管渠。
3.4运用透水铺装
在道路中运用透水铺装,也是改善雨水阻隔的一种方式。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运用于道路的不同位置。
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路面可用于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透水砖铺装、嵌草砖可用于人行道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可用于人行道,建筑小区的小径等。
4、 道路绿化的用水要求
道路绿地对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如回用于道路绿化用水及水系景观等,可实现城市用水的良性大循环。然而,通过海绵城市渗透设施留存下来的雨水是否可以不经处理的作为景观用水,水质是否能够达标,仍然面临诸多疑问。针对道路绿化用水的水质问题,应综合考虑各种影响水质的因素。
4.1路面污染:
机动车道路面常常承接汽油等汽车燃料,,路面污染严重。特别是含铅汽油在机动车中广泛使用,道路沿线两侧在一定范围内均受到来自汽车尾气排放的的铅污染。还有一些含铅的燃料,通过雨水冲刷,下渗、转运,最终抵达植物根系被吸收,严重影响绿化植物的长势。除此之外,铅污染还有可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富集,间接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4.2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现代社会的一大难题,它不断破坏着生态环境,危害着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不仅如此,由于大气污染带来的酸雨,已成为一类不可避免的全球性污染源。酸雨对植物生长影响很大,据相关数据表明, 雨水的ph值越低,对叶片的伤害越大。雨水的ph值越低,对根茎的影响甚至大于对叶片的伤害。如若灌溉的水质酸性太强,伤害植物根本,将对绿化植物的未来生长带来无法估计的伤害,绿化效果可想而知。
4.3大气污染:
道路的建设中,对场地的水资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施工排水会使周围地区的水位下降,工程堆土等土方堆填会阻断地下水流,因限制而使得局部地下水位升高。此外,施工过程中的生活污水可能对绿化用水造成污染,形成富营养化的水体,对道路绿化中得植物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结语:
海绵城市作为国务院的指导性意见已经应用到城市建设中,虽然我国起步较晚,经验缺乏,但是已有不少城市率先扛起海绵城市的大旗,投入到火热的建设中去。这些行动都将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城市环境资源的保护利用,提升城市人民的生活品质。城市道路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海绵城市”的大背景下,应发挥好线形的绿地通廊这一特点,积极探索低影响开发新模式,拓展道路绿地的复合型功能,创造出更加良好的城市道路绿地环境。作为城市的设计者和建设者,我们应深入的研究,让设计更合理,让建设更持续,让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2]郑段雅;周星宇;海绵城市控规技术导则编制探索[J];规划师;2016年05期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道路绿化由来已久,我国古代对道路绿化就已经十分重视,不但树种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并且有严格的养护管理制度,成就显著。如秦始皇定都咸阳时,就有“路宽五十步,两旁每隔三丈载一青松”的做法。汉代都城长安(今西安)“道宽平列十二辙,路面全用土筑,且用铜锤夯实,两旁种树木”,因此城市出现了林荫路。之后,随着历史的演变,朝代的更替,城市建设随之大力发展起来,这些城市的道路宽阔平坦,道路两旁广种树木。
近年来,随着工业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等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环境意识日益的强化,城市绿化倍受人们的关注,城市道路的绿化作用和意义也越来越重大。
滨海路是城市中临江、河、湖、海等水体的道路。它在城市中往往是交通繁忙且景观要求较高的城市干道,需要充分的结合其他自然环境、海岸线的现状、用地宽窄和交通特点等进行布置。此外,道路设计还应同时结合滨海绿带进行,完善城市生态绿廊的生态效益、审美效益和游憩效益。
一、概述篇
(一)项目背景
东山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南端,隶属福建省漳州市,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对外开放沿海县份,享有“东海明珠”、“东海绿洲”之美称。东山自然环境优越,亚热带海岛风光旖旎多姿,天蓝水碧沙滩美,沙白林绿岛礁奇。屿南湾、马銮湾、东沈湾、乌礁湾等七个月牙形海湾首尾相接,绵延数十公里,均为不可多得的天然海滨浴场;岛上人文蔚盛,文物古迹众多,其中武庙是台湾各地关帝庙的祖庙,被国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戚继光、郑成功扎寨练兵的遗地,明朝大学士黄道周先生、读书、讲学故地;号称“天下第一奇石”的铜山风动石景区是福建省十大旅游区之一,东门屿是中国四大名屿之一,赤山林场被林业部确定为“国家海滨森林公园”。 近年来,东山县为了争创优秀旅游县城,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加紧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国际旅游岛的基础建设,决定将西铜公路建设成为集景观、旅游和城市道路于一体的旅游景观大道,并延伸到国家4A级旅游区风动石景区。
东山县西铜公路总长12.2公里,是东山县城西埔通往东山港口岸、海峡两岸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临港经济工业园区、国家4A级风景区的主干道,途经西埔、樟塘、康美、铜陵4个镇,涉及全县四分之三以上人口,被称为东山县发展的“大动脉”。
(二)现状分析
东山县西铜路西埔至铜陵段全长约10公里,全线按二级公路(结合城市道路)技术标准设计,该路线在福建省沿海地带,地势平坦。地处亚热带,雨量丰富,气象属中亚热带性季风气候,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日照充足。
整条道路两侧现状有以下几种情况:城区道路,园地、
旱地填方路段,池塘路段,挖方路段。如图(1)
各个路段的特点:
A段 城区道路:
靠近城市中心,建筑较多且较为规整统一,人流量较大,易受城市人为因素
的影响,土壤的酸度大,密实度大,含水量不稳定,土层薄,土壤的肥力低,存
在旧路基和城市垃圾土回填土。道路两侧现有的大王椰子等行道树属疏于管理,参差不齐,许多灌木已被人为破坏或者枯死。
B段 园地、旱地填方路段:
道路两侧大部分为田地或者旱地,土壤经过客土调节,原本保留下来的肥沃土壤,土体疏松,土壤富营养化,含水量较大,有机质的积累较多,土层较厚。视野空旷,植被稀少,几乎没有任何乔灌木。
C段 池塘路段:
部分道路穿过池塘,含水量较为丰富,土壤的肥力高,有机质及N、P、K等养分含量高,受污染的程度低。道路单侧保留早期的引水渠,形成一道特殊的道路景观。道路两侧无大型乔木,灌木长势凌乱,没有层次。
D段 挖方路段:
该路段处于挖方阶段,原有土壤的大量流失,导致路面坑坑洼洼,凌乱不平整,原有的路面结构被破坏,同时它临近海岸线,是衔接海滨度假区和铜钵村的重要路段。在接近海滨度假区的路段保留了原有长势良好的盆架子,整条道路绿化已有一个基本雏形。
二、理论篇
(一)规划依据与性质定位
东山县西铜公路是县城西埔通往铜陵镇和东山港口岸、渔港、风景区的主干道,被称为东山县的经济大动脉,但由于是1O多年前铺设的柏油路面,坑坑洼洼,且道路窄,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融入海西建设,畅通经济大动脉,东山县委、县政府多方筹资,全面进行西铜公路改扩建。该工程将建成为融城间和城区功能及连接旅游景区快速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交通干道。因此,西铜公路在道路景观绿化的环节上,应将其定位于集景观、滨海度假旅游和城市道路于一体的旅游景观大道。
(二)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
1.指导思想
本案道路景观绿化美化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在海西建设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依据东山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在满足道路交通功能的需要,改善行车条件的同时,按规划性质定位,以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理念及复合设计的手法实现集景观、滨海度假旅游和城市道路于一体的旅游景观大道之设计思想。使景观大道更具东山海滨城市的地域特色。2.设计原则
2.1满足滨海城市道路主要功能原则和生态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降温、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适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而对于东山这样依山傍海的滨海旅游城市,它的道路,在达到城市道路绿化功能的同时又应兼具防风、防海啸等功能。
根据滨海城市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的特点,在选择乡土树种的同时,注意多挑选防风抗风树种;根据城市道路景观绿化的特点应进行注重多层次配置,分隔竖向的空间,营造稳定的生态植物样落,运用节省能耗的材料等,提高环境的“绿视率”。
滨海城市的生态化道路绿地设计应充分考虑其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注重与自然因素的结合,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尤其应注意滨海城市海风大、土壤偏碱等特点,提倡把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及乡土植物和建材的合理使用起来,并从采集民风、尊重乡土知识中汲取营养并获得设计灵感。
2.2 科学性与艺术性原则。
道路路绿化设计与一般的绿地设计有所不同,它是动态绿化景观,要求花纹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作为街景它更要求色彩丰富,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使旅客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美好感觉。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习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即遵循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
2.3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体现地方风情原则。
植物品种的选择上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尽量以乡上树种为主,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特的植物景观。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相结合,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相结合,以适于本地的地带性乡上树种和景观观赏价值高及抗性强的树种为主。注重植物品种多样性,选择多种植物创造不同氛围,体现植物的多样性和植物的层次性与季相性。采取乔木为主,乔、灌、草(地被)相结合的复层式栽植方式。
道路绿地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关注文化立意和人文特色,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和人文特点,深挖城市内涵突出主题,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适路景观空间。通过有特色的道路景观,突出独特的个性文化主题,立体多元化地展现海滨城市的文化精神,从而树立改革开放后的海滨新城市风貌。
2.4 可持续性原则。
坚持长远的发展观点,维护资源的可再生能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在道路绿地环境设计中也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调整、运用和恢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资源的再生能力。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最大保护。
2.5 兼顾效益原则。
道路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所以,在此次景观美化绿化工程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既有利于交通安全、道路保护、环境保护、降低工程造价,发挥改善路域的小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作用。
三、详细设计分析篇
(一)景观绿化的空间布局
对于滨海城市而言,海洋、河流是形成和塑造城市形象的基本要素。因此海滨城市的城区绿化系统布局,宜以富有人文情调和自然风光的海洋或河流为滨海城市的景观轴线。根据历史文化、城市区位、四周情况、交通情况以及该道路地位作用和今后的发展对道路景观绿化进行定位设计。突出各自的风格,使之具有不同的绿地性质。
东山县道路景观绿化反映的是东山县的时代特色,同时要求突出其依山傍海的地域特色和地方风情。利用借景、扩景等设计手法,使线状的道路绿地网络遇点而扩充为面。通过景观大道,带动起海河景观带及沿线的海滨度假区、关帝庙、风动石等各个旅游景点,遇点扩展外延而成面,形成了斑斓跳动的各色景观节点,如同镶嵌在海河中的一粒粒绿色珍珠,璀璨夺目。
总之,景观大道的设计要求在注重道路本身、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观点的同时,更应该注重长远的发展,纵观全局,形成优化绿化系统格局。以道路绿地为纽带,充分的利用“点”、“块”“园”、“景”、“环”“脉”等各种绿地形式,串联起周围的各类型绿地和景观节点,形成点、线、面合理分布,有机结合的绿化系统。
(二)主要景观要素
城市道路的景观绿化设计通常由两个景观要素组成,即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在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中,应结合海滨城市的地理条件,巧妙借用各种软硬质景观要素,充分构思合理布局。灵活运用各种艺术构图规律。既要使景物合理变化,又要互相联系各有风趣,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空间组织上,开朗与闭锁综合应用,以戏剧性的安排和音乐般的节奏,使起景、、结景空间和过渡空间主次分明,开、闭、聚适当,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两者共存相得益彰;植物种类上,多选用在姿态、体形、芳香、声响等方面各具特色的树种;色相上,适当点缀观花观果植物、色叶树种,以丰富植物景观的组合。
1.软质景观
软质景观包括:植物、水体、和风、细雨、阳光、气象等。尤其是植物景观,是道路景观绿化设计中最主要的构成元素。
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需要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意境的营造。在植物种类选择上,多以乡土树种和速生树种为主要基调树种,春花树种、夏花树种、色叶树种等丰富植物景观组合,达到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景观效果。
为满足植物景观造景要求,实现植物的合理配置,又体现滨海城市的地域特色,根据规划中道路的断面划分(即机动车道
11.75米,边分带3米,非机动车道5.25米,人行道3米,人行道外侧绿化带2米,如图(2)),将东山县西铜公路的景观绿化分为三个设计方向:第一,3米边分带乔木以较为抗风的棕榈科植物为主,以色彩丰富可修建型的灌木及灌木球为辅,体现滨海城市的地域特色;第二,人行道乔木以常绿的和观花的大乔木为主,使其兼具实用性及观赏性;第三,人行道外侧绿化带的设计上采用乔,灌,草相互结合的形式,使竖向设计层次丰富,结构优化,视觉饱满。以此同时,为实现四化即“美化,绿化,香花,彩化”,保证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在道路的树种选择上也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如在春季开花的树种有:洋紫荆,木棉树,桃花心木,黄槐,红花檵木,含笑,西洋杜鹃等;夏季开花的有:白兰花,凤凰木,桃花心木,大花紫薇,福建茶;花叶美人蕉;秋季开花的有:盆架子,扶桑,丝兰,花叶美人蕉;冬季开花:洋紫荆,扶桑。
总之,在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园林植物本身具有的优美形态、绚丽色彩、自然声响、沁人芳香等天然优势,与其他园林景观要素巧妙因借,灵活组景,尽展其群体关与个体关、自然关与人工美,层次关与季相关,形成了“春花、夏叶、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象,构成丰富多彩的动感景观序列。
2.硬质景观
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中,各种形形的硬质设施构成了园林硬质景观。如:铺地、雕塑小品、路灯、树池树穴、公交停靠站等等。
在西铜公路的景观绿化设计中,就充分的运用了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相结合的手法,使其紧密结合,相互映衬,相互因借,相互补充。
2.1雕塑小品的运用
本案在几个重要景点和三叉路口、十字路口的节点处添加了体现海洋文化特色的景观雕塑,并与其进行多层次植物的搭配,起到引导、控制人流车流、组织交通、保证行车速度、提高行车安全等作用。
节点一:位于西埔村与环城路的交接地段,是一个三岔路口,该地段车流与人流量较大,因此在此设置一三角绿化区,利用腾飞的海鸟雕塑和丰富的多层次植物构成一安全岛,缓和车行速度,组织导向车流与人流,如图(3);
节点二:位于通往金銮湾大酒店的三岔口,此处主要是度假酒店的入口,对原有的三角绿化带进行改造,增加植物的颜色变化,运用风帆式的标志雕塑,为游客起到提示导向的作用,如图(4);
节点三:位于百亿新城入口处,也是通向海边度假村的主要入口之一,在此配植具有海滨特色的棕榈科植物如大王椰子、散尾葵等,并加入模拟海浪图样的石雕,构成一景观节点,吸引游客视线,减缓车流速度,如图(5);
2.2树穴的设计
本案以闽南传统的几何图案为元素,构成树穴形式,隐喻东山人民浓烈的乡土情怀以及在规则中创新的奋斗精神。如图(6)所示
2.3路灯的设计
在路灯的设计方案中,通过现代简练的手法来体现闽南特有的文化和习俗,充分体现东山地域文化的符号和特征。
如图(7):以闽南古建的屋脊“燕尾脊”造型为依托,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简约大方,使其整体感 飘逸又不失庄严,既传承历史又不失时代感。
总之,在道路景观绿化设计中,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将二者紧密结合,同时在设计中引入当地的地域文化和风情民俗,使道路景观空间更加丰富和饱满,环境更加协调,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设计内容
东山县西铜公路属于沿海绿带,地势平坦,岸线整齐,道路全长约10公里,根据其地理位置和现状条件,将其分为A、B、C、D四段进行设计。以下笔者将对西铜公路的道路景观绿化设计进行具体分析:
A段道路由西埔村与东环路交叉口到备战路交叉路口,全长约2000米。如图左图所示,3米边分带乔木以对称式种植的海藻为主,灌木层以修剪成平行四边形色块的花叶假连翘和红花继木相搭配,并点缀球形观赏灌木红桑球。在人行道上设计单排常绿遮阴效果的白兰花。人行道外侧绿化带上层乔木采用羊蹄甲,洋紫荆间植,下层则配以修剪平行四边形色块的福建茶与黄金榕,并点缀九里香球。
B段由备战路交叉路口到南埔村尾端,全长约2300米。如下图所示:B段道路适用于池塘路段,3米边分带乔木以对称式种植的油棕为主,灌木层采用修剪成色块(菱形及三角形)的龙船花和福建茶,并点缀球形观赏灌木黄金榕球,在人行道上设计单排常绿遮阴效果的桃花心木,人行道外侧绿化带上层乔木采用观花乔木大花紫薇,在灌木层上以花叶良姜,雀舌黄杨,丰花月季结合形成具有层次感的组合,其间点缀海桐球。
C段由南埔村尾端到康美镇入口,全长约2400米。如左图所示:3米边分带乔木以对称式种植的大王椰子为主,灌木层采用修剪成回形绿篱的雀舌黄杨,其间点缀花叶美人蕉及丝兰。在人行道树的选择上采用树形挺拔、四季常绿的盆架子(原有乔木移植)。人行道外侧绿化带上层乔木采用观花乔木凤凰木,在灌木层则采用修剪为三角形的九里香,其间点缀含笑球及马缨丹。
D段由康美镇入口到铜陵,全长约2700米。如右图所示:3米边分带乔木以对称式种植的蒲葵为主,灌木层则配以修剪成块的花叶假连翘和红花檵木,并点缀球形观赏灌木黄金榕球,在人行道上设计单排观花效果的木棉树(原有乔木移植),人行道外侧绿化带上层乔木采用观花乔木黄槐,配以修剪绿篱福建茶和黄金榕并点缀彩叶扶桑球。
在整条道路的景观绿化设计中均采用对称的规则式种植,同时兼具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竖向配植,在季相变化上,也考虑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树种搭配,做到层次丰富,结构优化、视觉饱满,塑造出富有生命活力的协调动感画面。
结束语
通过漳州市东山县西铜公路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笔者认为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过去几十年的造园理念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在当今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要求以城市文化为大背景大环境,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发挥想象,用前瞻性创新性的思维来优化格局,营造新颖独特的道路景观,给人更多的自然体验和人文思索。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城市园林树种也不断丰富,新品种也不断选育,设计理念不断的更新,新笔者坚信在道路景观绿化设计领域,也必将随时代的进步而新的发展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李尚志.主编城市环境绿化景观[M]. 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环境质量迅速下降,严重损害了人类身心健康。城市景观绿化作为城市环境的生物过滤器,其综合效益日趋明显。其设计不仅要求外部形式符合美学规律,内部和整体结构更应符合生态学原理和生物学特性,并有力支持城市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人流的畅通,与城市生态要素功能耦合更为密切,使城市生态系统运行更加高效和谐,从总体上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的协调发展。本文浅谈了城市景观绿化的原则和发展趋势,旨在引起国内景观学者和管理者对城市绿地的关注,促进我国城市绿地健康发展。
1 城市景观绿化系统建设的原则
1. 1 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提高城市街道绿地在整个城市道路中用地的比率,拟提高城市绿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生态效益,为城市经济建设和城市社会效益服务。
1. 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建设开放式绿色空间,让市民亲近绿地,利于行车、利于人流流通、利于人们休闲。拟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使其达到景观、生态、游憩功能的和谐统一。
2 城市景观绿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2.1 基于“都市圈”城市发展理念下的“绿色廊道网络”规划
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发展,绿地系统与城市呈现环状围绕、核心方式、嵌合方式和带形相接方式等形态, 绿地系统能发挥较大的效能并有良好的可达性[1] 。
国外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 对我国城市绿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如英国“大伦敦规划”, 把从市中心48km内, 约6700km2的地区划分为城市内环、郊区环带、一条约16km的绿化带和农村环带等4个同心圆, 成为世界发展新城的规划模式。丹麦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 莫斯科的楔形绿地, 按照“有机疏散理论”而定的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都是典型的绿地嵌合模式的例子。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包括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和海牙等城市) 的“绿心” (绿地核心式) 与建成区之间建设绿色缓冲地带以保护绿心。而巴黎沿塞纳河两侧建设了8个新城, 在塞纳河两岸形成了2条平行轴线, 是绿地系统带形相接方式的代表。
上海市进行了建设“长藤结瓜”式环城绿带的尝试。规划绿带宽500m为“藤”, 沿线布置的10个主题公园为“瓜”。通过合理配置地域性树种, 建立科学的植物群落配置模式, 增加野生动物种类,营造近自然的森林景观; 通过生态养护达到系统的和谐与平衡[2 ] 。
2.2 开发水体景观,发挥水体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
城市水体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调节空气湿度的时空分布, 还影响生物物种的种类与数量, 促进绿地形成更为完善的植被结构和更为强大的生态功[3 ] 。同时, 水体也是城市与外部生态系统的主要交流通道, 水系也是城市最重要的景观廊道之一。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 绿地是“城市之肺”, 而河流和湖泊等各种湿地则是“城市之肾”, 它维持着一个环境的健康但也需要一个环境来维持其本身的健康。前者是因为水系如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结合具有极强的自净能力, 同时对沿岸的小气候产生影响, 它可使周围的平均气温降低4~7 ℃, 加快空气的流动, 对人体健康有良好的作用, 也可为城市中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 并净化水质, 更为重要的是生态健全的水系构成绿色通道网络, 最具有蓄洪和缓解旱涝灾害的能力; 后者, 是指水系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把他们隔离起来(如水泥硬化河道岸坡等) , 在失去生态系统之间交流的情况下, 水体的自净能力就大大下降, 结果有可能成为死亡的水面。城市因为有了森林和水体而风景优美, 空气清新, 环境宜人。因此, 林水结合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3 立体绿化
城市立体绿化方法有:1) 垂直绿化。墙面、廊栏、立杆、灯柱、棚架、凉厅、拱门等建筑物可采用攀缘植物进行绿化,形式有附壁式、篱栏式、棚架式、拱门式、立柱式及悬蔓式;2) 生物墙。将墙砌成空心,内填种子及树胶、土壤肥料等混合物,并供以水分, 从而形成绿色围墙。应用贴植墙面技术,可使庭园观赏树、果树用于墙面绿化[4]。尼日利亚经济首都――拉各斯的城市围墙全用花卉和树木代替,铁丝网壁布满攀缘植物。北非突尼斯使用仙人掌当围墙。美国与巴西大规模推行“生物墙计划”。澳大利亚堪培拉规定城市内不准设置非生物墙;3) 绿色屋顶。绿色屋顶最早出现于美国加州的奥克兰市。近年来,日本制定了“营造绿色屋顶计划”,使用了人工土壤、自动浇水及控制植物生长等新技术;4) 绿色建筑。最早出现于1980 年,美国芝加哥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大楼。1995 年,加拿大建造了第一幢生态花园楼,把建筑与植物、自然融为一体;5) 绿化壁网。日本把壁网架放在水里,让苔藓植物繁衍附在上面,打捞出放在绿化地方即可[4 ] 。
2.4 植物造景
意大利台地园中,植物经常作为建筑材料使用,绿篱常修剪成绿丛植坛、迷园、舞台背景、拱门、绿墙等,植物雕刻比比皆是,而且复杂程度愈演愈烈。庄园植物以绿色为基调,避免鲜艳花卉,营造凉爽、宁静风格。意大利柏( Cupressus sempervi rens) 是意大利园林的代表及象征,常作主景、背景及框景等[5 ] 。英国城市绿地开朗明快,有传统庄园、整形园及自然风景园3 种。前二者的主要特点是规则式园林,并广泛使用造型植物,而自然风景园多采用疏林草地形式。英国对城市绿地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爱好,热衷于花卉栽培;缓坡牧场和孤立树构成英国特色的优美自然景观;花园经常和树林、牧场、草坪形成开阔的植物景观[5 ] 。法国城市绿地以象征君权的勒・诺特式(Le Neot re) 园林为特色。花坛是法国花园中最重要的构图要素,有刺绣、组合、分区、柑橘、水花坛6 种形式。在法国,植物也常用作建筑要素,形成高墙、长廊、天井与立柱[5 ] 。日本庭园植物造景常采用二对一、三对一、五对一等丛植方式,多配置常绿树,花木稀少,追求简单、含蓄、朴实的风格[5 ] 。日本绿地不提倡景观落叶树叶色的骤变,追求终年好景,而不过分突出季节变化;落叶树果实、姿态突出者,也常应用于庭园绿化;松树最受欢迎,常成为构图中心;泷口、石灯笼旁、桥侧常配置乔木和灌丛,增加景观深度;花木多植远眺处,注重盛花的整体效果。
3 展望
我们相信, 通过发挥生态优势, 挖掘城市绿化潜力, 选用高生态功能树种, 强调多层次绿化结构及养护措施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生物总量, 将为城市创造最大的生态效益,必然会使我国的城市环境越来越美好, 创造出人类理想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 2001 , 25 (11) : 44 - 48.
2 吴国强, 余思澄, 王振健. 上海城市环城绿带规划开发理念初探[J]
1 现代城市旧街区的绿化景观现状
1.1 绿化植物少
为了解武汉市旧街区绿化景观现状,笔者对武汉新旧小区、同兴里、印象花苑等12个住宅小区进行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已完工的小区绿化率都在35%-50%以上,而旧街区绿化景观配置通常只有入口和交通主干道有一些绿色植物和花坛,宅间小路旁甚至连棵遮荫的树木都没有。大部分空地都是在外,长年荒废。破旧的墙体暴露在外,又没有绿化景观处理,绿化面积连10%都不到,环境效能十分低下。甚至有的小区,因为长年无人管理,植物已经枯萎。
1.2 搭配不协调
城市旧街区经过历史的蜕变,绿化景观的建设受人为的影响杂乱无章。植物大都是上个世纪种植,没有人管理和维护。经过岁月的流逝以后,旧街区里面的植物随意而搭配,使道路看起来更加杂乱无章。而花坛中,生命力旺盛的灌木肆意的生长而相对生命力脆弱的花卉显得十分稀少,使花坛看起来杂草丛生,毫无美感可言。
2 现代城市旧街区的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从旧街区绿色景观整体出发,体现旧街区的形象和个性。从绿色景观本身出发,将一条绿色景观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统一考虑到建筑物、街道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避免其成为片段的堆砌和拼凑。在浮燥的城市旧街区规划中,只有选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主题,才能做出真正好的绿色景观规划。
2.2 均衡性原则
和城市住区建设中常见的大面积推平场地的做法不同,旧街区的绿色景观改造在总体布局中贯彻“尽量尊重自然地形”的原则。要尽量使各部分、各主题、各细部有所响应,避免偏沉重和杂乱感。当然,也不是追求绝对化的几何或力学对称,从而给人一种活泼而不是死板的感觉。
2.3 连续性原则
旧街区的绿色景观布局可分为视觉空间上的连续性和时空生的连续性。绿色景观的视觉连续性可以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建筑布局、建筑风格、色彩及道路环境设施等的延续设计来实现;时空上的连续性,反映出某一城市地域的自然演进、文化演进和人类群体的进化,绿色景观设计就是要将空间中各景观要素置于一个特定的时空连续体中加以组合和表达,充分反映这种演进和进化。
3 武汉同兴里旧街区的绿化景观改造
同兴里是武汉市近代早期的旧街区之一,起源于汉口开埠后的19世纪末,到解放前,建筑面积约为300万平方米同兴里,位于汉口江岸区胜利街与洞庭街之间。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同兴里小区交通布局和房屋都逐渐老化,绿化景观缺乏。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绿化景观的角度出发,集中阐述了对同兴里小区的绿化景观改造方案,使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宜人。
3.1 街道的绿化景观改造
主干路应体现城市旧街区道路绿化景观风貌。首先,行道树种植武汉市常见的法国梧桐、樟树、广玉兰等。侧重落叶树种法国梧桐为主,因为大荫浓的法国梧桐夏季可遮荫,冬季可为行人提供天然日光浴。其次,分车带是道路绿化的重点,以草坪和宿根花卉为主,例如迎春花、含笑花,适当配以小型花灌木,如小叶女贞、木槿等。
以方便居民步行或游憩为前提,对绿地进行优化配置,如,杜鹃、黄杨、蔷薇、海棠等。以灌木为主搭配,易形成视觉焦点,种植方式多样,可与乔木、草坪、地被植物配植。同一路段上的各类绿带,在植物配置上相互配合,协调空间层次,树形组合,色彩搭配和季相变化的关系;要注重乔、灌、花、草有机配置,构成复层绿化,使植物在生态群落上有更完善的生态功能,植物选择上力求花期交错、四季常绿、富有季相变化。
3.2 楼体外观的绿化景观改造
旧街区内的住宅区房屋外观都已经陈旧,可以选择藤木植物进行再创造。首先让藤木植物攀爬到建筑物外墙上,可以增加绿化而积,减少阳光照射强度,可以使住在楼房里面的居民在炎炎的夏日降低室内的温度。粗糙的墙而可选择枝叶粗大的藤木植物,如地锦、凌霄等;较光滑的墙而可选择叶形小的常春藤、绿萝、爬墙虎等。另外,楼体外的植物和小道旁的植物相互辉映,形成一个整体的绿化空间,更可遮住老房子楼体的破旧外观,使房体别有一种绿色风趣。最后,将藤木植物用于山石、陡坡及地面和墙面,既可减少水土流失,又可使山石生辉,更能丰富自然情趣。常用植物有爬墙虎、紫藤、凌霄、常春藤。
3.3 休闲区的绿化景观改造
休闲区是旧街区居民的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可选择用灌木、花卉、水景植物等进行搭配使用,是休闲区产生层次上,功能上的变化。
(1)广场和休憩小花园植物配置
小广场的中心孤植高大的遮荫乔木,在广场的四周种低矮的灌木丛,一方面形成对比,另一方面不致使空间太闭塞。棚架式与花架式外观绿化,架、花架可采用木材制作,使装饰效果趋于自然绿色。常用植物有紫藤、金银花、炮仗花、二角梅等。用多种花卉组成的带状自然式布置。它将自然风景中花卉生长的规律用于造花园中如,海棠、棠梨、榆叶梅等。配植时处理好同一季节中彼此的色彩、姿态的和谐与对比关系。配植良好的花镜图案显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并维持其完整的构图。
(2)水景旁植物配置
水体边缘植物能使水而与堤岸有一个自然过渡,配植时宜与水边山石配合。常用植物有芦苇、水生莺尾、风车草、宫蒲等。岸边石岸与混凝土岸之间生硬而枯燥,岸边植物可使其变得柔和,而与自然土岸,结合进行种植适当的植物,可使景色丰富多彩,富于变化。适于水岸边种植的植物有水松、落叶松、水杉、蒲葵、小叶蓉、水石榕等乔木,多种竹类及草类。
(3)儿童游乐区植物配置
儿童游戏场四周种植浓密的乔灌木以形成封闭场地,可防止居民随意穿行,保证儿童安全;地面配置草坪与地被植物,耐践踏;而地被植物不仅颜色丰富,而且有耐阴品种。故二者在实际使用时有很多不同;草的种类很多,选择时主要考虑因素有:耐践踏,耐干旱,抗寒冷性,外形,色彩等。
4 结语
现代城市旧街区的绿色景观改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绿化景观发展应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旧街区绿绿色景观的创造中,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使绿化景观、城市旧街区、人三者之间相互依存、融为一体。城市旧街区景观绿化的改造,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游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人们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实现城市旧街区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光庭. 外国城市住宅问题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309-315
[2] 陈自新. 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1998 (2):55-56
[3] 高源. 关国城市设计导则探讨及对中国的启示. 北京:城市规划出版社,2007 (3):55-15
[4] 姜周. 围绕生态城市目标规划城市绿地系统. 北京:城市发展研究出版社,2006 (3):55-8
1.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必须坚持生态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组成成分的数量比例的不同,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和占了最大组成比例,使得生态结构从正金字塔变成了倒金字塔,城市生态系统变得人为、不完整、开放、复杂、脆弱、高质量,同时,也具备了完全取决于人类对其所施加的影响而可以向不同方向发展演替的特性。城市景观道路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利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努力使城市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靠拢,使城市生态系统接近于自然生态系统。
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增加绿量。增加绿量一是要合理搭配乔、灌、草、藤本植物,使绿地黄土不露天。二是要多种全冠大苗大树。 三是坚持植物品种的多样化,争取尽量多地栽植能够兼容的各种植物,增加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2.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必须坚持景观原则
坚持景观原则,也就是要有精品意识,在有了绿量的前提下,绿地要有美感,要有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样,才会让人心情舒畅,才能达到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过程中,不但要有绿量,还要有质量,充分发挥造景艺术手法,通过植物配置,营造出一种艺术化的园林景色。
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殷周时已能筑台掘池,建造“囿”;秦汉建筑宫苑,筑土而山,始建山水;魏晋南北朝,人工山水园,缀山理水技术已经比较高明。唐宋造园艺术受山水画的影响,发展到以诗情画意进入园林的阶段,增强了意境的表现,称唐宋写意山水园。一些官僚地主、文人雅士居住于繁华的城市,渴慕田园生活,欲闹处寻幽,于是在宅旁辟地茸园,园中就低掘池,就高缀山,接以亭廊,立楼建阁,修竹茂林,悬藤垂萝,造园水平已相当高明。中国古典园林以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步移景换、小中见大、迂回曲折、亭台楼阁、诗情画意等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与其相呼应的是中国的古典建筑,或是皇宫禁苑,或是豪宅大院。今天,中国的城市建筑风格早已与世界接轨,城市已由高楼大厦、摩天大楼、宽畅马路、城市广场、住宅小区等组成。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融入现代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中,即能彰显中国园林历史的内涵和文化精髓,又能体现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迅猛发展。选择性的引进和吸收国外的造园手法,将疏林草地,大草坪等景观嫁接到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中,极大地丰富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内容。
中国造园艺术自古以来就讲究意境,中国园林的精髓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模仿自然,胜过自然,以意境二字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盆景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可以浓缩自然,模拟自然,创造理想的自然,你可以在高不盈尺的一棵树上产生出许多联想,所以把盆景艺术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叫缩地千里、缩龙成寸。我们在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中,可以借鉴组合盆景和山水盆景的制作手法,通过植物种植和植物配置,造出各种各样的富有意境的园林景观,如草地景观、森林景观、灌木景观、沼泽景观、水体景观等,以多样性的生态景观来丰富城市环境,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景观,这也是当代园林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3.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必须坚持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也可说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二十一世纪全球普遍关注的大事。在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中,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我们在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尤其是要考虑城市景观道路绿化除了建设费用,还要考虑建成后的养护管理费用。养护管理一方面是直接的管理费用,另一方面是种下去的树木今后的发展和利用,这些都是园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在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时,谈以下几点看法:
3.1合理搭配乔、灌、草、藤本植物
城市景观道路绿化前期效果的好坏,后期养护管理成本的高低,改造更新时植物资源能否回收利用,是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根据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地上地下植物生长的合理空间,选用绿化效果好,建设、养护成本低,寿命长的乔、灌、草、藤本植物,进行大、中、小,高、中、低合理搭配。
3.2草花
用草花来点缀城市景观道路,是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最有效的手段。但在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中大量运用草花来装扮景观,其运营费用是相当高的。按杭州市的绿化养护标准,每平方米草花全年的费用是270元,大约是一般绿地的50倍,这样高的维护费用,显然不利于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过程中尽量多用宿根花卉和可自播的花卉,如、凤仙、一串红、鸡冠花、鸢尾、萱草、牵牛花等等。
3.3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在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过程中要根据本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只要是活的植物,它都有生态效益,至于好看不好看,则要看我们怎么种植,怎么养护了,要大力提倡多用乡土树种,适当引入外来树种。
3.4土壤
1 我国生态园林的现状
1.1 植物造景存在的生态问题
植物生态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对于城市及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
用, 但目前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 其功能性得不到满足, 生态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草坪的盲目使用 一些公园布局大片娇贵的绿色草坪, 而维护这些娇贵草坪的生长, 首先要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其次为使之不生杂草,要喷撒化学除草剂,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从生态效果来看, 草坪无论在保持水土,还是制造氧气方面都大大低于相同投影面积的树木。
(2)绿篱花坛过度频繁设置 人们在赞叹其绚烂多姿的时候, 却也因大面积绿篱花坛的的使用侵占了人居环境, 使得人的休闲空间、行道空间变得萎缩,这样的景观华而不实。
(3)洋花洋草泛滥,乡土草木难寻 现在许多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花草树木已难见到,举目尽收的多是外来花草。1999年,我国进口草籽6500t, 2002年增加到13500 t,年增速超过50%。这种洋花洋草一统天下的绿化格局,既难彰显地方特色,又增加了后期管理负担以及外来种入侵的危险性。
(4)树种单一,稳定性差 目前我国城市绿化建设使用的落叶树种主要是法国梧桐,长江以南城市绿化树种多是香樟。由于植物群落中物种间存在竞争和相互依存关系,若植物种类单一,势必生长不良,虫害发生概率高,群落稳定性下降,绿化的生态服务功能难以展现。
(5)大树进城, 利小弊大 一些大城市为了加快本地绿化进程和景观美学效果,将山上的大树、老树搬进城里,甚至造成水土流失。大树进城后,或因路途遥远,路上水分散失,成活率降低;或因水土不服,气候不适,死亡率较高。即使侥幸存活下来,老树生长高峰已过,进城后生长缓慢,起不到应有的生态效果,只能作为“古董树”观赏。
(6)追求形式美,缺乏科学内涵 由于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 形式美成了景观设计的唯一标准。同时现在很多景观设计师不懂植物学, 往往做出来的设计图看上去好看, 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因为树木不是绿色的雕塑, 它是有生命的。忽视这一点, 景观设计所追求的效果就会打很多折扣。
1.2水景中的生态问题
我国大部分住区景观用水是以自来水为水源, 且利用率很低 这使城市有限的水资源更加紧缺。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 城市景观用水体系不完善, 水资源利用率低。一些人造水景, 如喷泉、瀑布、人工湖等一般都独立于城市的天然水系, 依靠城市自来水系统维持, 每年需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利用后的水也多直接排于下水道, 而没有用于绿地浇灌或是补充到城市水系, 造成水景景观的用水量逐年增加。
城市改造“造就”“景观灾难” 人们每天生活的环境中,河道被做了水泥护衬,筑坝蓄水,河岸做了铺装。水与土地的分离,导致河流失去了自净能力,加剧了水污染程度。光洁的水泥或花岗岩护岸,使本来生机勃勃的水际变得寸草不生; 本来美丽的山林,却被“三通一平”掉了;原本动人的河流,却被残忍地裁弯取直,变成了人工河渠。
2 以生态设计解决景观设计的问题
2.1 生态设计理念
生态修复与加强 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今天的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受到剧烈的人为因素的干扰。今天的设计师面对的基础越来越多的是那些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他被人类生产破坏了的区域。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场地肌肤,促进场地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成了当代景观设计师尤其是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的一大责任。
生态补偿与适应 工业时代的景观消耗了大量的非可再生资源,面对日益减少的资源和伤痕累累的环境,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探索更适宜在景观中应用又可减少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他们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并开始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的力量来维持环境对能量的需求,从而适应现代生态环境的需要。
2.2生态设计的常用手法
(1)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在景观改造时,根据生态平衡原理,要充分地保护利用和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去。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乡土植物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我养护。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也是时代对风景园林设计师的伦理要求。
(2)生态优先、利用自然———减少原生态系统干扰的景观设计 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常常不会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但是从生态学理论来看,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作为风景园林设计者应尽量保留原场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水、地形等,这是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
(3)保留与再利用———体现文脉并节约资源的景观设计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
(4)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2.3 生态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生态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因子对植物的影响 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对植物的影响是综合的,也就是说植物是生活在综合的环境因子中。缺乏某一因子, 或光、或水、或温度、或土壤, 植物均不可能正常生长。因此, 掌握环境中各因子与植物的关系是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生态设计应考虑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植物在生命活动中,能改变周围的环境, 并引起其他植物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研究发现, 许多植物都能产生有毒物质, 从而抑制周围其它植物的生长。例如: 榆树和栎树种在一起, 榆树会背向生长;刺槐和桉树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抑制周围某些杂草生长,使其周围成为裸地等。研究还发现,有些植物的分泌物, 对其邻近的植物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刺槐根系浸出液明显促进杨树生长;核桃与山楂相互促进,板栗与油松相互促进等。了解了这些知识,景观设计者不但能避免相克植物间的混交带来的损失,而且还可以利用互促作用的原理来进行合理的配植, 更快地营造理想中的景观效果。
3 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三创”载体科研、办公及配套用房室外景观绿化及市政工程,位于无锡市水厂路以东、隐秀路以南、滨湖路以西、规划道路以北地块,整个项目的施工面积8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古典建筑、小品工程(假山、雕塑、喷泉等)、装饰(铺装)、给排水、电气照明、景观绿化、休闲体育设施等。
通过本工程的建设,把区政府的环境与为民办事、刚正不阿的公仆形象结合起来,体现了大气而不奢华,亲民而不庸俗的形象。在满足基础建设的同时,增加视觉上的舒适感。在同一区域内,通过不同景观的塑造达到空间的可识别性。布局上,以自然、朴素、宜人的大型城市绿地吸引着人们的视线,为无锡市演绎了一曲绿茵林海的优美乐章,构建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细部上运用中国园林的透、掩、映和虚实相应的造园技巧,疏密得当,将景观绿地营造成工作舒适的优雅环境,展现各式情调与意境,让“阳光、空间、绿色”溶入建筑之中,将建筑群体与环境之间最大限度地互助共存,形成统一有机体,使园林景观成为延伸建筑的户外空间,从而使自然美为园区内的人文美服务。
一、工程的特点及亮点
三创”载体项目的景观大体分为入口景观、主轴线景观、办公区景观三部分:
入口景观:入口环境景观以纵轴景观带为中心,通过实现引导向办公区内延展。入口两侧绿化采取有层次的种植,使景观在统一中求变化,前广场以入口步道、旱式喷泉、行列树、中心花架为轴线,沿着人行的过程自然形成一条景观轴线,突显建筑的主体性。在空间上采取了“先收后放”的形式。简洁的空间形式,既符合现代信息快捷、高效的特点,蕴含了人民政府与公仆的刚正形象。
主轴线景观:来到区政府主入口前,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开阔大气的花架与行列花坛的广场。置身于此,一切的视线均被其牢牢吸引,使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广场的开阔大气,烘托出中央高大醒目的花架廊。花架廊附近散布着大小不一、特色各异的铺装空间,是举行一些户外公众活动的最佳场地。滨湖区的人文气息在此汇聚交流,一股和谐的气息在不言之中弥漫。高大挺拔的银杏,呈现一种大度好客的迎宾气象令人备感亲切。纵观整个广场尺度宜人,收放自如,规整而不呆板,开放中兼有含蓄,第一眼即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办公区景观:办公区景观是核心区,以滨湖区建筑群体为背景,以滨湖风情、人文景观为主题,根据办公人员的办公、观赏需求,把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进行了有机结合,营造了一个幽静、雅致、舒适、宜人的办公环境。
二、工程施工过程中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1)景观绿化特大古树移植中,采用ABT-3生根粉、KD-1型保水剂等使常绿树种及名贵难生根树种快速生根,并加强土壤的储水保水能力,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2)在路面铺装工程环节,采用了国际上较先进的雨水自然回收方式,不仅环保还节省了施工成本。广场铺装部分采取了软铺装,覆土夯实,碎石垫层,然后直接回收大地,不需要再做排水设施。园路的铺装使用大量透水砖进行铺装,做到园路无积水现象。透水砖是采用沙漠中风积沙为原料,并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一种新型生态环保材料,具有透水、通气、耐压、耐磨、防滑等优质特性。
(3)项目中广场灯及路灯全部使用LED节能灯、节能环保效果明显。
“三创”载体项目景观以“绿色、科技、人文、可持续发展”为主旋律,以环保和节能为已任,提出了新理念,营造主高舒适性、低能耗的办公环境,在建设的道路上开始了景观工程革命性的科技实践。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材料,巧妙利用土地、阳光、水等天然资源,营造舒适的节能办公生活。充分体现均好性、独特性、协调性和时代感。“三创”载体项目经过一年多精心养护,目前,本项目已开放投入使用,园林景观达到了预期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整体景观效果显著,得到投资方与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