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一语文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语文教学是在“高职”和“艺术设计”两大主题背景下所进行的教学,因此它必须体现两大主题的特点,既要体现工具性的特点,还要强调实践性,充分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按照高职教育目标要求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语文教学改革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材改革
(一)语文教材使用状况
目前,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使用的语文教材大多是高中教材,三年制则主要使用《大学语文》教材。高中语文教材和《大学语文》属于通用教材,缺乏专业特色,在选材上过于强调思想性、经典性,难度较大,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合拍,而且这些教材在编排上着力维护体系的完整、体例的划一,与高职教育的灵活性相悖离。所以必须编写与高职教育“必需、够用”原则相一致、与艺术设计专业相结合、与高职学生实际水平相匹配、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语文教材。
(二)语文教材编写指导思想
鉴于目前国内还没有适合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辽宁经济职院基础部结合专业特点及语文课程特点,尝试编写了适合五年制学生使用的教材。新编语文教材确定了三大教学模块:口语实践、应用写作、阅读感悟。在选编每一模块的具体内容时,遵从三大指导思想。
1.靠近专业,努力为专业课服务
在编写语文教材时应将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知识整合到教材内容中,学生既获得文学熏陶,又获得艺术滋养。例如,在‘旧语实践模块”中,讲授自我介绍、演讲、辩论、推销、拾谈等内容,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应具备的沟通能力。在“应用写作模块”中,讲授自荐信写作、设计说明写作、影视脚本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等内容,训练学生与专业相关的文字表达能力。在“阅读感悟模块”中,有针对地选择了含有相关艺术信息的篇目。如“大师风采”单元,选取了“忆白石老人”、“闲话丰子恺”、“我的父亲张大千”等,让学生感悟大师,感悟艺术;“说画解图”单元,选取了一些赏析名画、摄影作品、徽标等方面的文章,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学会欣赏艺术。总之,努力与专业结合,是所编教材的最突出特点。
2.按人文话题选取篇目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会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还会给他们提供提高人文素质的基本素材。对艺术类学生而言,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用艺术形式恰当地表达人性,表达社会,表达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因此,在新编教材的“阅读感悟模块”中,设计了“大师风采”、“智者隽语”、“亲清无价”等人文话题,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增加学生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为配合教学,新编教材还设计并选用了一系列有助于提升人文精神的思考题。例如,“大师风采”单元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艺术大师其实与常人无异,只是他们能够用善感的心关怀他人,用执着的爱面对事业,用坚定的信念完成理想,因而他们才高大、伟岸和不朽。走近大师,我们要学习其精神,让其精神烛照我们前行。请以“走近某某艺术大师”为题,写篇文章。学生在写作这类作文时,会参照大师,反观自我,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准。
3.教材要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
教材如果不与学生原有水平相衔接,缺少艺术气息及趣味性,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后续教学埋下隐患。为此,在选择篇目时尽量避开内容过于深奥的文章,同时为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形象性,为一些篇目配上了相关插图,图文并茂,赏心悦目,这对艺术类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自觉接受教学文本,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分类教学,而不是把高职语文课上成各专业通用的“公共课”。在教学实践中,语文的分类教学应从两个方面着手,即宏观分类和微观分类。
(一)宏观分类
宏观分类是指语文教学要与大的专业类别接轨,如目前有理工科类语文、经济类语文等。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语文分类教学就要首先考虑与艺术设计专业的结合,也就是说,教师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还要在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寻找平衡点。与艺术设计专业结合的语文教学,要着意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创意思维、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一颗表现美的心灵。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获得专业创作的灵感和素材,从而提升其作品的品位。为了将语文学科与艺术设计专业结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笔者大量选讲关于古今中外艺术大师的艺术生涯和艺术观的文章,选讲关于名画欣赏的文章,选讲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让学生感悟大师,领悟美的真谛。
(二)微观分类
微观分类,即针对小的专业类别进行内容不同的语文教学。小的专业类别有着各自的专业特点和职业目标,语文教学要与之相适应。一是为各具体专业提供语文技能上的支持。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经常需要阐述设计思想,写设计说明,所以该专业语文教学有必要训练学生写作设计说明的技能。对广告专业的学生要进行楹联写作和广告文案写作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写好广告文案。对计算机美术、影视动画等专业的学生要普遍进行设计说明和影视脚本的写作训练。二是为各具体专业提供文化支持。不同专业的学生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不同的文化素材,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帮助,使学生的专业创作得心应手,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在雕塑专业开设“希腊神话欣赏”讲座,在影视动画专业开设“影视欣赏”课,在工艺绘画专业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概要”、“题画诗欣赏”等内容。分类教学第一步主要从宏观角度实施教学,也就是进行通用艺术类语文教学;第二步则进人微观分类过程,不同专业分开教学,授课内容各有侧重。
三、教学方法改革
一、教学目标:在实践层面合理调整
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的图像后,给出了函数的单调性等概念,然后组织学生根据图形找出单调区间,运用概念对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做出判断,有位教师甚至把函数的四则运算的单调性和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在本节课都进行了渗透。从教的角度评析这几节课都很到位,但从学的视角去评价我们就会发现:教师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过于心切,总想尽快地“直奔主题”把主要内容教授完后进行习题训练;而让学生经历实践、猜想、发现、失败、碰壁等得出概念的过程往往在师与生的简单问答中滑过,学生的思维情绪始终处于压抑状态,使得教学无法向纵深发展,知识目标的完成受到影响,学生必要的能力得不到良好训练,学习情感得不到有效激发。
由此,教学设计很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在新授课(概念的形成、命题的发现)时,应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围绕知识目标展开新知识出现的情境,适当推迟新知识得出时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知识目标得到有效落实的同时达成能力目标。在习题课上,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问题,突出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强化知识目标,广泛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在知识应用课上,应强调数学走向生活,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二、教学情境:自然进入愤悱状态
一节课从哪里讲起,这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展开教学情境,最为本质的一点是要调动学生生活中的自然感觉,让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学习。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初中数学“圆”这一概念时,绘制了车轱辘分别是正方形和圆的两辆马车,让学生想象一下,坐上这两辆车的感觉如何。给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赋予了生活的意义,赋予了一些形象上的依托,使数学变得活泼可爱,促使学生的联想、想象活动近乎无意识地展开,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从学生知识经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角度,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营造问题情境,呈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进入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感觉到,生活就是数学的“母体”,由此启动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种能沟通“学生的数学”与“课本的数学”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让学生能实在地感觉到,数学就在我的身边,并由此引发学生良好的心理投入和积极的行为投入。
三、教学过程:搭建互动交往学习平台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就没有互动,没有互动就不会发生真正的教与学,没有学生真实的“学”的行为发生,教师的“教”是一厢情愿的,教学充其量是“教”的形式上的华丽包装,而无“学”的实质性的本质变化。例如教学高中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这节课时,笔者发现新教材把顺其自然的一种思路认为运算量较大删去了。在备课中笔者对这种删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做了充分准备,设计了直线平行于坐标轴和直线与坐标轴斜交等三个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的问题,在课堂上试了一试。结果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发现的许多解法使笔者异常兴奋,继而根据学生的纷繁思绪,笔者调整了教学思路,删去了有关训练题。师生经过磋商,推导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归纳出“相似法、等积法、向量法”等许多解题方法。由此,笔者想到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拘泥在编者的思路中“忙”得“不亦乐乎”,学生两眼充满迷茫和疑虑,聆听教师讲解,学生“节外生枝”的想法在课堂中根本不敢也不可能发生。因此,设计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教学活动过程,必须强调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这样的过程中,①要体现人道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承认教师与学生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②要构建和谐的、宽松的民主氛围。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交流、协作,使学生的情感能得到有效激发而处于积极状态,学生的思维能得到及时畅通而处于宣泄状态,从而将教学活动推向深入。
自主学习、自我建构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发展潜能的桥梁。从建构主义来看,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信息的加工、转换进行自我调节,通过同化和顺应完成知识的建构,而创设情境是自我建构的最初阶段。创设高效化的“数学情境”,应该特别注意所创设的情境必须是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和建构知识的“教学情境”。因此,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呢?就此结合我的专项课题研究,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新课程需要怎样的“教学情境”
余文森教授说过这么一句话:“情境好比美味可口的汤,知识好比盐,知识必须要融入情境中,学生才能容易理解、消化、吸收知识。”可见,创设教学情境是多么重要。
翻阅新教材,每节课的开头都安排有情境图,甚至有些练习中也安排了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也成了必修课,情境的创设几乎也成了数学新课程的关键词。因为有了情境,数学教学就会焕发生命活力;只有在现时的情境中学生才会感到数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才会自主地建构知识体系,从而发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能力。
1.实用的情境
在《角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谈话启发:“同学们,你们认识角吗?”学生纷纷举手列举出生活中的许多角:牛角、羊角、鹿角……接着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生活中这些角是什么样的?”学生各抒己见,好不热闹。随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
这种为了联系学生生活,只是片面追求情境的有趣,而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忽略了情境的负干扰,于教学何益?固然,情境创设要有趣,要联系生活,但不是所有有趣的生活场景都可以不加选择、不加节制地搬到课堂中来。
(1)情境创设的目的要明确。情境创设是为数学知识的本质而服务的,数学课就是教数学的基本知识,如果创设的情境脱离了这一点,那就不是数学课了。
(2)情境的创设能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思考过程,一个数学教学情境要包含一个数学模型,学生能够借助它抽象出学习的内容,这样的情境就可以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思考过程。反之,就只是课堂的装饰品,不能为学生主动学习数学而服务。
2.合理的情境
情境中的信息应符合现实生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它应是最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所包含的问题也是最适合知识教学的需要,最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建构的兴趣。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渴求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油然而生,从而让学生在强烈的反差中感知求几个几用乘法比较简便。
在教学设计时,注意把鲜活的题材引入课堂,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有效地构建新知体系,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这样合理的情境很适合低年段学生的学情。
二、高效化的教学情境体现的特点
1.针对性,有利于学生明确自主探究的目的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体探索、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携带着观察、分析、操作、推断、迁移等探索性的举动。因此教师要根据探究的需要,围绕探究的目的,创设能引发学生主动探究,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年龄小,上课易于疲劳,精神易分散,所以教师善于运用故事、游戏、实物来创设情境,以使一些教学内容变得有趣一点。因此,我们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较快较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来。
3.启发性和思考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教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认知,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4.体现人文意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价值观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比较注重记、练等方面的训练,形成了“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模式。学生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多数学生害怕数学,同时也认为数学学习没有意义,排斥数学学习。新教材注重了人文意义,如阅读材料介绍了中国古代数学家所取得的成就;用“数学书写的人生格言”,介绍了名人用数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性格及追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数学家的生平趣事介绍,则唤起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这些故事创设了人文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开阔视野,从而引起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发展了学生的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阵地。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开动脑筋进行学习。虽然目前在我们的课改实验中,自主探究、自我建构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情境的创设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真正吃透课改精神,准确把握新理念的本质,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极创新,相信我们一定能创设出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的教学情境,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施玉萍.怎样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福建教育,2008(12).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304-01
艺术设计类专业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目前我国的高校专业开设的情况,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而且这一专业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入学门槛较低,就业较容易,吸引了大量的学生。但是,整体观看我国的各所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它们存在着众多的不足之处,这就直接影响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如今,高职教育在不断地进行改革,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就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置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初,他们的绘画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教师指定的教学目标不能全面考虑到各个学生的差异,给所有的学生都设置一样的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造成了不同绘画水平的学生面临不同的困境。而且,我国个高校中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在中学时期学习美术的,这样的学生对学科的定位并不是十分的明确,这就直接造成教学目标出现一定的偏离。早我国的高校中许多的艺术设计类专业都认为自己是美术与计算机的结合,这就造成对艺术设计类学科的认知偏差,从而就不能体现这个学科的个性,不能满足社会对综合性人才需求。
二是教学内容单调。首先,我国众多的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注重于知识与技能,大多都注重知识的传输,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不鼓励学生积极、注重的学习。虽然在我国,对高校教育进行改革已经实施了好几年,但其成果并不是很大,虽然我国教育部曾经明确的提出过高校教育的定位,但大多数高校还是按照教材进行讲解,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诸多困难。而且,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并需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为只有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中才能设计出较好的作品,每个作品中都应该含有一定的文化精神。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很好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在高校教育中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进行的很少。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现代许多高校更加的注重功利性,这就严重给违反了教育的目的。
三是教学评价不全面。 艺术设计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彻骨,在许多高校中,及哦啊是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更多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定性评价”,这就造成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同时,不同设计水平的学生的教学评价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愿意学习这个专业。
二、改善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对策
(一)教学目标层次化
一方面,高校中的艺术设计类的专业教学目标应制定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把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及绘画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又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加的合理,更加的科学,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再是美术教育的延伸和拓展,而是使学生在艺术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技术水平,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增长和提高。另一方面,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来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目标,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丰富化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主要以教材为主,这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弊端。要想使艺术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就必须改变这一现状,高校要不断的寻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感受,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来选择一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课程。同时还可以把课堂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起来,加强学校与企业或者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大力的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自己进行创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而且这样更容易促成学生课外活动的丰富性,使学生在进行设计时更加的有灵感。
0 前言
高职院校中的艺术设计是一门包含了科技、文化以及艺术等多种知识元素的综合类学科,由于其具有学习门槛低且就业前景好等诸多优势,因此吸引了大批量的学生。然而,纵观我国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弊端,很难有效的满足于新时期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标准。基于此,针对现有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是所有相关教育者都需要去认真思考的一项问题。
1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够合理
首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者没有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应有的重视。一些学生的绘画基础较好,他们对于课堂中的学习内容可以非常轻松的接受,而一些学生的绘画基础为零,因此也就很难全面理解教育者所讲述的专业知识。长此以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课堂中就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生“吃不完”的尴尬局面;其次,截止到目前位置,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仍然采用的满堂灌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缺少独立的学科定位,从而导致教学目标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一些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只是盲目的叠加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很难展示出此专业的独特性与应有的职业特色,无法满足于行业对复合型优秀人才的培养需求。
1.2 教学内容缺少特色
众所周知的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出各个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其主要的办学特色即为凸显出人才的技能性、实用性以及职业性特点。基于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也要建立在当前行业需求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然而,通过调查研究可知,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并没有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表现的缺少特色,严重影响到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3 教学方法过于呆板
如今,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手段仍处于探索创新的阶段当中,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凸显出教学方法的个性与特色。一些教育者由于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因此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技能轻实践、重教学轻参与以及重集体轻个性等问题,导致很多学生的创造能力被严重打压。除此之外,在课堂中教育者总是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由教育者所灌输给自己的知识内容,无法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十分不利于他们自主探究能力的增强。
2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对策
2.1 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践型设计人才,以此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存质量,促进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创造力。
自20世纪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就开始了不间断的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研发工作,从而衍生出了各种类型的新型产品,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深入的影响。基于此,为了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也要紧跟住时代的发展脚步,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技术,继而为学生打造出更为科学合理化的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水平。
首先,高职艺术设计教学需要让学生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
其次,针对原有的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将实践课程作为本专业的重点教学环节,着重凸显出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
再次,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并应用计算机,校方要针对计算机设施的置办与升级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以此来保证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
最后,进一步提高对外语课程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争取在第一时间向学生分享国际中最新的美术设计教学资料。
2.2 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当前的行业发展现状来科学化的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结构与知识内涵做出适当的调整,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教学基础,全面完善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此来增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其次,高职院校应当连同就业岗位一起来构建出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岗位培养内容,其中包括基础的技能培训、人才管理、专业培训、综合能力培训等等,争取为学生积累而更多的岗位经验,为其日后的就业发展打好基础;最后,高职院校需要找到自身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定位,根据职业教育的实践规律与学生的真实反映来改进教学方法,教育者还要经常性的深入到学生身边来了解他们的接受情况,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2.3 建设专业化的教学课程体系
笔者在这里借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波利亚的一段话:“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为了能够从根本上发挥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价值,教育者需要将“元认知”学习理论最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支持,切实认识到双主体在教学课堂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到在专业课程中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渐引导他们开始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首先,教育者要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可以打消掉对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畏难情绪,拿出更多的积极性来主动拖入到由教育者所创设的教学情景中。例如在教授广告设计的相关课程时,教育者就可以在课堂中创设出以下的教学情境:请各位同学试想一下自己已经顺利毕业,为了顺利就业,你们需要利用专业技术来设计一份完美的“VI设计”,从而达到自我宣传的作用。在此情境中,学生会带着问题而更加专注的开展设计训练,从而将他们内心深处的设计欲望激发出来。其次,教育者还要整合一起可用资源来一到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教授有关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内容时,教育者可以为学生布置如下主题:“争做绿色材料宣传大使”。每位学生都需要相机一切办法来完成此次设计,并将废纸、废金属以及废塑料等作为自己的涉及原材料,同时结合设计主题来展开研究讨论。教育者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通过竞赛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鲍艳.现代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艺术教育,2013(07):143.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3.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品味重点词句,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环境导入
1、谈话导入,回顾前课内容,由青海高原的环境异常的苍茫、恶劣,带领学生回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出示高原的一些图片,再加上独特的音乐渲染,使得学生在图片和音乐的情境中很快便能进入角色,感受到高原上恶劣环境。]
2、然而,就在这样的青海高原上,却有着一株柳, 一株作者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柳,一株让作者发出这样感叹的柳。
[设计意图:因为“神奇”是个重要的字眼儿,写出了柳树的坚强。于是我抓住题眼,从“神奇”直接导入,让学生说说柳树神奇在哪儿。]
3、过渡:它的“神奇”体现在哪儿?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株柳树,用明亮的眼睛看,用敏锐的心来感受。轻轻打开课本。
二、精读,感悟柳树形象的“神奇”
1、快速找到直接描写这株柳形象的段落。(第五自然段)(出示)
2、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来。(生自读)
3、这段有四句,你挑一句感受最深的来读,并且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A:“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1)“两合抱粗”有多粗啊?咱们两个来演示一下。(让生表演)
[设计意图:在读准读通课文段落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表演来感受柳树的粗壮,这样也让学生感受柳树在热烈环境中成长的不易。]
2)这么粗壮的柳树你见过吗?……这是一“奇”。
B:“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1)这句是写它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从哪里感受到它坚硬?你们看到过铁锭吗?这种色泽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铁锭现在不太容易看得到了,颜色很暗淡。说树干和树枝像它一样的色泽,像它一样粗实而坚硬,奇怪吗?
3)提到“柳”,它素来以“柔”著称,不是都说“柔柳”吗?可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却这么坚硬,这是第二“奇”。
C:“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1)叶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我们平原上的柳树是这个颜色吗?这又是一“奇”。
解释“锻铸”的意思,从这个“锻铸”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谁来读读它的这一“奇”?
D:“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这句给你什么感觉?
2)“巍巍然”和“撑立”让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4、读到这,这株柳树的样子就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出示)这是一株( )的柳树。
有感情朗读第五小节
三、引发想象,感受柳树生长过程的“神奇”
1、(出示要求)默读六七两个自然段,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2、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写什么?拿出笔来,把其中反应它“神奇”的语句画下来并读好它。
1)读了这句,这株柳的“神奇”之处在哪?
3、交流。
师:哪些语句看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拿出笔来,把重点的语句划下来。
师:还从哪些地方也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了?
师:读一读这段话,你觉得读到哪个词语哪个词组的时候特别有感受。自己读。交流
[设计意图:抓细节描写感悟,圈划批注,静心默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围绕细节描写深入阅读,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斟酌,来感受柳树顽强的生命力,从而受到启发。]
师小结:同学们,这是一种执着,一种信念。这些词不正是对“撑立”的最好诠释吗?面对这样一株柳,难怪作者要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是发自心底的敬畏!
师:我们通过这样两段文字,深刻地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让我们读好这两小节。(配乐读)
师:作者的思绪一发不可收拾,由高原之柳想到了谁?家乡柳树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看屏幕(老师出示家乡柳树图片,配乐讲述)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展示平原柳树的形态,老师讲述平原柳树生长的环境,通过对比的手法,让学生感受到两种生活环境的形态上的差异,这样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让学生产生对高原柳树的敬佩之情。]
文章要赞颂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这儿却写家乡的柳树,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发挥想象。看看我们身边那些平原柳树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师:同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和命运不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也不一样。棵柳树抱怨了吗?
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交流
捧起书,一起读最后一段,读出你对柳树的敬畏和赞美,读出它的生命伟力。
师:你们想不想再去看一看这道壮丽的独特的风景。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
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出示: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指名生读
师:这回你知道为什么它能长得这样的高大、粗壮了吗?
生交流
师小结后再读句子: 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这就难怪作者在开始的时候要写这样写,咱们一起读。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解释词语“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
四、拓展
1、读着这样的柳树,我想起了一个人(板书:人),一个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霍金,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虽然被禁锢在轮椅上40多年,但面对残酷的命运,他乐观向上,勇敢顽强,不断求索,终于写成了科学巨著——《时间简史》。读着这样的柳树,我还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了吗?【交流】
……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谈感悟体会,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是一种由柳及人的感悟和解读,让学生由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启发。进而能够理解柳树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师:是啊,这株柳不正是这些人的化身吗?他们用坚强的精神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老师希望这种精神也永远地伫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3、最后,我有三句话要送给大家【出示】 齐读:
1)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2)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3)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伴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大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的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但是现如今很多高校在教学方法上依旧非常死板,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被动的、被刺激的记忆过程和机械反映过程,失去了思维和行为的主动性,导致学生缺乏个性。创新意识也被抑制并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2012年笔者赴新加坡参加了骨干教师双师素质培训班的学习,新加坡拥有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学院,并且每个学院都有不同的办学模式和教育使命。其中,在共和理工学院让人最为映像深刻,因为它的学习体制最为特殊,它是全球唯一一家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考试模式,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实施教学的学校。不同于一般其它学院的理论教学法,而是推行了无课本,电脑教学的方法;采取让学生和公司紧密合作,以实际解决问题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式不但概念新颖,而且十分实际,实用性强。共和理工学院成功的争取到33家国际知名公司成为其合作伙伴并签署了协议备忘录,为了是让学院的讲师和学生都能够更好的掌握新世纪市场的需求。其教学特点是能将课程与校园实习训练、海外或本地实习以及研究与开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接受到更广泛的训练并打下稳固的基础。
一、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
1、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概念
问题启发式学习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代表是构建主义理论,是目前国际上在教育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一种理论,核心是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激励学生去测验和评估自己学到什么和知道什么,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教师灌输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帮助学生增强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生活中的调整适应和学习能力。
2、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实质
(一)教学活动结构的变化
我们传统的教学都是以老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而问题启发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变得更为重要。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启发学生,不断刺激学生求知的渴望性,而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不再是传动的死记硬背,而是快速整合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发现去获得知识。
(二)教学目标的变化
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塑造团队合作精神、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及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我国高职教育一直提倡的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也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但是他们把这种教育目标渗透到每一节课、抛出的每一个问题,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并不仅仅在于在校学习的阶段,而且还会引申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教师施教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变化
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中,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而是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室也不是教学的唯一场所,学生和导师无论何时在校园内外都可以学习、交流;教学内容不再是教授学生一些概念和要领,而是培养学生建立系统的专业学习的观念,通过逼真的实践案例训练和典型案例的分析,再给学生抛出问题,营造自觉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踊跃参与案例的讨论和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方式上不再单纯的由学生提交作业,教室批改得分那么简单,而是由投入程度和解释技巧、自我评估、同学评估、反思日志、理解测试综合得分,学生每日都会得到教师的口头反馈、客观综合性的等级以及书面形式的反馈。由此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精神。
二、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施
共和理工学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是通过"一天一问题"的形式实施的。学院学生在校时间为三年,共6个学期,需修30个学科,每学期修5科。一学期学习时间为15周,一周5天学习日,共学习5个科目,每个科目学习的时间为一整天,即全天6节课。一个学科共15个问题,每周一天的时间解决1个学科问题,即1周解决5个学科的5个问题,由课程专任老师指导,到学期末解决完所有的学科问题。每个班级共25人,分成5个小组,每组5人,每天以一个团队的形式解决一个问题。为锻炼每个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每组的组长、记录员等职位每日轮流进行,从而调动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高职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实施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可以通过三种途径。
1、抛出问题
在上课之前,教师先做好准备工作,甄选出一个合适的设计案例,例如某一服装品牌的标志设计。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做服装品牌的背景解析,提供相关标志的背景材料,例如:品牌名称、所在地、营销理念、针对目标消费群以及未来发展目标等。针对品牌设计中的某环节,教师将要解决的问题抛出,使学生再接下来的阶段可以把握问题的主旨,解决问题。其优点在于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2、小组研讨
在小组研讨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会议与自由讨论结合的方式推进教学。先召开会议,学生分组,确定组长,学生制定计划,导师提供相关资料;准备充分后开始学生自由讨论,学生探讨分享资料,搜寻和阅读资料,开始构建初步的设计方案,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核心议题;当设计方案初步形成,导师介入了解进程,解决学生的问题、难题。老师协助学生定制学习方案,该阶段快结束时,老师选派1~2组陈述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进行分享,若遇到异议时,由同学们投票解决异议;方案进一步深化阶段,学生取得共识,制定更精细的方案,准备进行设计演示(演示可以是ppt、设计草图等);在学生演示完成之后,让学生提建设性批评意见,并进行答辩,最后有导师给出建议和评价。
3、课后辅导答疑
传统教学中,课后辅导形式单一,效果不够显著。设计学科灵活性强,设计方案有时候更需要机动的时间来研讨,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学生随时可以将自己的新想法,设计构思和设计进度反应给导师,导师再针对具体问题给出建设性意见,学生会据此调整自己设计进度,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三、艺术设计教学中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问题的甄选
对教师来讲,问题的甄选会成为最重要的工作,问题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问题的形式力求多样化,以是经典设计案例聚焦,也可是教师实例资料自行汇编或历届学生的优秀作业编成,或是系工作室承接实际设计项目的案例 ,以此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阶段来挑选问题。
2、教师的引领作用
高职的艺术设计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式还是有很大差异的,除一些史论课外,高职的艺术设计类课程传统教学方式多采用小班制教学和个别辅导的教学手段,教师也比较习惯和擅长"一对一"教学这种模式。但若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时,教师就要注意整个教学的组织和领导,因为它事关问题启发式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前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问题,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工作,可以事先将准备的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做好准备,这样可以使学生进入"角色",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接下来可采用提问或反问的形式激活课堂气氛,把讨论引向深入。
3、教学评价
高职艺术设计课程最后的教学效果往往是通过大量设计作品的展览来体现,同样,在问题启发式教学中也要注意教学效果的评价。但对问题启发式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复杂,除了设计作品之外,还应该对学生针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报告,以及学生使用案例和掌握的知识水平进行考核。另外,学生在分析问题及讲解设计作品时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应该作为教学评价中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
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中国虽然并不普及,也不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它的指导思想是符合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培养人才的理念的,也是一种新的培养学生能力和智力的途径。只要我们把它的精神实质贯穿于我们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相结合,定能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方法的改革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茜 《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3)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0-006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0.022
化学家通过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实验方法,从混合物中提取所需要的物质,才能测定其元素组成与含量、解析物质的微观结构,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同样现代化学工业任何一个产品,都是通过物质的转化与物理的、化学的分离与提纯相融合而获得的,因此物质的分离与提纯非常重要,本人以高三一轮复习“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的蒸发与结晶等为例,采用微视频与问题链融合式的教学设计,展示如下。
一、设计理念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起点是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潜能并调动其积极性,通过自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大组讨论、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高一层次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层次的学习。通过问题链教学,可以将学生的潜能激发至极致。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积极主动的建构使学习效率更高。无论学生以微视频的方式上交作业,还是解决问题链,都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二、设计流程
1. 问题链设计流程
从上图可知,问题的层次非常明显,越来越挑战学生的极限,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
2. 微视频作业设计流程
微视频作业,就是学生将解决每个问题的过程拍摄成视频上交,视频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教学环节1中的问题1、2、3,都是高一上学期已经解决的问题,因为时间相隔太久,遗忘较多。通过以微视频方式布置预习作业,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部分课后作业也以微视频的形式上交,促进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计及其理念体现
四、教学反思
以微视频形式布置作业,是一种崭新的举措。通过微视频作业,进一步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责任心与主动性,也促进了学生对所做作业的理解。教师通过观看学生微视频预习作业,可以发现学生的各种想法,找出适合于教学用的素材,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学生的视频作业,不仅提高学生对错误的认识程度,也增加了学习成就感,极大提高了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积极性和互动的针对性,增强了学习效果。课后观看学生的微视频作业,发现教学效果的欠缺,好及时补强。将预习作业以视频形式移到课外,大大减少了教师授课的时间,教师可以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即促进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课堂上着重讨论视频作业出现的各种问题,充分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各种问题,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将学生的各种潜能激发至极致。
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建构成各种规范化的模型,是教学的新亮点。就结晶、过滤、洗涤、干燥、除杂等模型组合产生的所谓问题,组合越复杂,问题的层次越高。在解决问题链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和大组辩论以及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都是在选择合适模型与运用合适模型来解决问题。
将学生融入真实的工业情境中,解决的都是化工生产真实问题,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同时促进学生确立定量理念,即一个化工产品,只要达到产品规定的纯度和杂质含量达到规定要求即可,不是杂质除去的越干净越好,因为越干净步骤越多、工艺越复杂,成本越高。
学生的微视频作业大多是用手机拍摄的,实施过程中问题较多。有部分同学理念转变不够快,作业不交;有的同学还不会拍摄、不会上传;还有的同学拍摄视频的质量不够高;还有的同学上传过程中遇到问题等等,我们正在解决这些问题,力争使微视频作业形成常态化。
一、把握专业职业能力的“四个特征”
1、“动手”与“动脑”。在“动手”与“动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多的表现在应具备“动脑”能力。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所具有的分析、思辨、判断决策以及各种方案和策划的制订、改善、调整、实施的能力。
2、“管物”与“管人”。如果说工程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大多面对的是材料和设备等有形物品,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因此,勾通、协调、组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不管是在什么职业岗位上,其所处的环境都是千变万化的。即使是按照固定的管理流程、标准和程序实施管理过程,但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管理点都会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随时变化而产生许多变量。这就需要管理作业人员具有随时适应环境,调整策略和方法的能力。
4、“单体”与“协同”。从管理的组织原理看,绝大多数的管理项目不可能是“单体”作战,管理的层级组织注重的是协同效率。因此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在组织环境和系统内的合作、服从、交流和领导的职业素质。
二、抓好课程体系开发的三个环节
1、界定行动领域。行动是指职业人在特定职业岗位上根据职业行动目标所进行的职业活动。行动领域是一系列职业行动的集合,其载体是来自企业的工作项目(任务)。界定行动领域是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的基础,需要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织研究小组,在企业第一线进行深入调研。确定行动领域应重点考虑业务范围的一致性、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信息传输的便捷性、业务流程的范例性、经营目标的统一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职业能力的聚合性和产品流动的增值性等原则。
2、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学习领域是经过教学论加工的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即是课程。在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中,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可以是“一对一”的关系,也可以不是。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应保证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行动过程的连续性、行动目标的指向性、行动内容的多维性、工作过程的典型性、知识和能力的相关性以及教学方法的普适性。
3、学习情景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并不排斥职业能力分析,而是使二者做到有机结合。学习情境设计原则包括七个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相容性、能力目标的特殊性、能力结构的层次性、职业行动的针对性、学习和考核方法的多样性、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适应性以及职业领域的拓展性。
三、正确处理项目课程教学的“五个关系”
(一)工作过程、工作项目与职业岗位分析的关系
通常,只做职业岗位分析所带来的问题是,大多数职业岗位因其所具有的多变性和复合性的特征,而不具有同一性和代表性。同是物流企业,不同规模和经营范围其职业岗位设置的差异是很大的,因此,单纯建立在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的课程体系构建就缺乏充分的根据。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分析并不排斥职业岗位分析,而是二者应做到有机结合。它的具体表述应是:一个具备职业能力的职业人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而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项目。这样职业人通过完成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就具有了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的关系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的关系是链条与结点的关系。工作项目体现在工作过程之中,而工作过程和其过程目标的实现则要求具体工作项目的实施,二者的有机合成构成一条完整的“工作链”。
(三)工作项目中“大项目”与“小项目”的关系
在高职经管类专业中,有的专业,从专业整体看工作过程比较明显,如会计、市场营销专业等,由此,应首先明确工作过程,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项目;而有的专业,如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等专业,从专业整体看工作过程不明显,则首先应确定工作项目,以工作项目的实施排列工作过程,而一个具体工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又要通过“小工作项目”(工作任务)的完成才能实现其项目目标,这就出现了在课程开发中“大项目”和“小项目”的关系。
(四)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在课程开发中,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是对应关系。其中,应把握的要点是,在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工作任务应和课程相对应,有时一门课程可以对应多项工作任务,但不允许一项工作任务对应多门课程。如果出现此情况,就意味着应对该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如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仓储设备操作(工作任务)和运输设备操作(工作任务)分别体现在仓储业务操作和运输业务操作两门课程中,出现这种情况就应经过整合独立开设“物流设备操作”课程,从而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与工作任务相对应,同时应明确完成该任务,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职业素质,从而为制订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奠立基础。
(五)课程教学中专、兼职教师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应以兼职教师为主”,这样的要求无疑是经过认真调研,是科学、可行的。但是,应注意的问题是,在课程教学中,专、兼职教师同讲一门课程,依据同一个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因此,专、兼职教师必须彼此熟悉,相互沟通,双方的合作应作到“零缝隙”,否则专、兼职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了各自的专长,但偏离了课程标准,则不可能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其教学效率也将大打折扣。
四、构建校企合作的“六个平台”
1、专业建设平台。在专业建设平台上的合作项目应包括: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开发、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论证、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和论证、专业教学评估、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实施等。对此院校应充分利用企业优势,依据行业标准,聘请企业领导和专家实实在在参与上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2、课程开发平台。在课程开发平台上的合作项目重点应围绕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是示范专业的主要建设项目,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上述项目的建设必需有企业深度参与。
对此项目负责人应当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选择并深入典型合作企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其中包括: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共同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依托企业选择真实的工作场景、开发企业管理案例、广泛汇集企业真实的制度等有关资料等。实践证明,离开了企业的支撑和帮助,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也很难做出示范。
3、实训教学平台。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应占实训教学时数的80%以上”。根据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的特点,生产性实训应体现在生产过程、生产场景、生产对象、生产方法等方面。在实训教学平台上,校企可以通过课程内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场景和职业岗位上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逐渐做到校内教学与企业真实的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并逐渐过度到“订单培养”,同时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4、项目研究平台。项目研究对于校企双方是双向的。一方面,在示范院校和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的教学研究项目,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课程标准、教学管理及其运行机制等。上述教学研究项目只有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请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研究成果才能具有真实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大量的需要研究的项目,企业可以充分借助院校教师所具有的科研能力优势,结合企业需要,真题真做,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5、专任教师培养平台。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普遍缺少企业经历,从而不具备“双师素质”和“双教能力”,这已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瓶颈。在专任教师平台上,院校的青年教师可以有目的、带项目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是教师团队建设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6、培训与服务平台。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收益往往包括需要院校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支持和服务以及项目咨询等。在培训与服务平台上,校企双方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共同开发员工培训和服务项目,共同制订培训大纲和实施方案,通过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一方面可以全方位地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是院校教师接触企业实际,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极好机会。
五、实施“五个环节”,建立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系统
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系统是指:根据认知规律,构建以“单项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即“点——线——面”为一体的技能训练系统。
其中,“点”是指岗位单项能力,即在职业岗位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单项操作技能,其载体是工作任务链的节点,单项能力尚不能完成该工作任务的全部技能操作。“线”是岗位能力,即在特定岗位上,履行职责,根据工作过程,完成全部工作所具备的技能,是单一工作任务链上相关技能的集合。 “面”是指专业综合能力,即适应轮岗、转岗需要的工作技能,是多工作任务链相关技能的集合,也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点、线、面实训教学系统的实现方式为:
岗位单项能力=课程实训+综合实训
岗位能力=综合实训+顶岗实习
专业综合能力=顶岗实习
六、建设具有“七个结合”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
1、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内的实训是指,在该课程中的学时范围内,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应安排的实训环节。其形式为企业参观+校内计算机软件模拟+沙盘模拟演练+相关设备操作;综合实训是指,学生在已经完成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所进行的综合训练,其实现方式应是在真实场景下的生产实训。在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中,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力求符合生产性实训,学时应占总实训学时的60%-70%的基本要求。
2、仿真模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仿真模拟实训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主要形式之一。从目前看,仿真模拟实训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模拟实训和沙盘演练模拟实训。仿真模拟实训利用其理念和方法虚拟了企业真实的经营环境、条件、流程、数据和管理,符合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中关于“建立虚拟工厂和虚拟车间”的基本精神。由于仿真模拟的实训过程体现了企业的真实场景和真实的经营过程,尤其是符合经管类专业“实训应设置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的基本要求,因此仿真模拟实训应视为生产型实训。但是在高职经管类有的专业中,实训过程只依靠仿真模拟是不够的,应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进行设备操作,接触到真实的合同、凭证和单据。在项目课程教学中应围绕一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将仿真模拟和实际操作训练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训练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
3、“动手”与“动脑”训练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的能力培养体现了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特征。在这里尤其要强调注重学生“动脑” 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国内有的公司开发的“沙盘模拟演练”以及课程教学中的小组活动与研讨,典型案例分析等应当在实训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中给予充分考虑。
4、课程教学与技能取证相结合。“双证融通”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已经成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在经管类专业中,许多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充分体现了行业标准,因此双证书教育既是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课程教学和职业技能取证在学生的知识和素质培养以及技能训练中,其内容和方式具有一致性。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所具备的实训功能和开出的实训项目也应当与专业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相吻合。
5、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由于条件所限,经管类专业有的实训项目在校内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使“两个基地”在实训教学中各自发挥优势,开发不同的实训项目,并且互为补充,以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
6、校内实训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示范专业在建设中必须发挥其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实训基地建成后应做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一方面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向社会开放也可以进一步搞活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7、政府投资与企业共建相结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融入企业资金,做到校企共建将会改变实训基地的性质,使其具有双重属性和不同的服务功能,这对校企双方是双赢的。经管类专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积极寻找与企业合作的机会,积极吸收企业资金,逐渐使实训基地和企业环境做到“零距离”,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参考文献
首先:改变“教案”为“学案”,实现“主体”与“主导”的有效置换。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就是把教学重心由老师满堂灌转移到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转变过程。“学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思维活动的主体,交流互动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诱导。可以说,“学案教学”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可操作性强,并有助于教师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例如,在《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学中,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相关的问题,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对问题进行挑选修改,形成该课的四个分组学案和一个全班学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疑问归组学习,同时又通过组间交流,形成对本课的整体了解掌握。
总之,“学案”教学既从教学大纲出发,又不拘泥于大纲;既有利于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又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又促使教学充分了解学生了解教材。
其次:改变“点名发言”为“博客交流”,实现“他主课堂”为“自主课堂”的新型转换。
课堂教学成败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中,学生更多成为“教我学”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储存现成结论的仓库。而博客交流平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人。如《荆轲刺秦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全班讨论的问题:结合课文和各小组的讨论,谈谈你对荆轲的评价及对其的思考感悟。在短短7分钟的时间里,有44人次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许多平时拘于畅言的同学都“开口了”,从容自由地发表个性化的思考。博客使课堂的交流渠道得以畅通无阻,并且达到自由充分、丰富多彩的程度,对问题理解表达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传统课堂教学所难以企及的。博客交流平台让学生更积极大胆地融入到课堂的学习和思维的碰撞中来,学习的效果、学生的自信力、表达能力也在这一技术平台的搭建中更上一台阶。
因此,通过博客交流平台,每个学生可以有平等和话语权,可以达到多角度多样性的思维碰撞,可以获得个性的体现和共性的交融,学生的三维目标也可有效实现。
“学案教学”和“博客交流”是《荆轲刺秦王》这课教学的两大亮点,两种方式的融合也是本课教学的一大特色,二者的相辅相成,一方面达到了新教育理念新教学手段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实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要求。对此,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学习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学习多媒体技术,并将之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不仅十分必要也更相得益彰!
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本《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荆轲刺秦王课后反思
2.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301—02
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门类,是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我国动画具有辉煌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的《铁扇公主》,五、六十年代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动画片,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特别是以中国水墨形式的中国水墨动画被奉为国宝,让世人惊叹,这些被称之为“中国学派”的动画艺术成就让我们感到无比骄傲。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动画逐渐陷入了低迷时期。原创动画作品极少,动漫作品逐渐被美、日、韩所垄断。动画生产明显落后于国外动画产业。其中国外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震撼的三维动画电影,如《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怪物史莱克》、《变形金刚》、《功夫熊猫》等。为了改变现状,推动中国动画的发展,我国政府及动画人正在做出积极努力,以重现昔日的辉煌。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需要各方面的重视和配合。作为推动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高等院校,也正在作相应的努力,以培养更多、更好的动画人才,并经过长时期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目前新办动画专业的高校,也正在加紧内部建设,调整教学计划,注重教学实效,逐步走向规范。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的动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善和提高的地方。作为一名高校动画教学工作者,本人认为高校动画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一、师资是目前在动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学高为师”,老师是高校动画教育事业的领头羊,对学生的培养老师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刚创办动画专业的高校普遍面临一个师资不足、师资水平不高的状况。这种现象在民办院校尤为突出。很多教师本身就是美术类专业转型过来的,并非动画专业,并且长年在教学岗位工作,严重缺少必要的新的动画工作流程培训,也缺少相应的培训机制,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注重学生的实践实训,但是根本不能满足企业不断更新的实际需求。对于师资方面,一方面在职教师通过自身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也可通过到老牌动画院校学习进修,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水平,管理方式,或者通过将老牌动画院校的毕业生充实到自己的教学队伍当中,使整体师资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各级主管部门应该完善教师招聘、培训机制。通过社会聘用,选用社会上优秀的动画专家、学者,广泛聚集社会上的动画人才来校讲学、兼课。拓宽师资基础,使动画教育有充足的师资保证。优秀的教师队伍对学生有两个作用,为学生提供智力保证,使学生能学到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教师的治学方法、治学态度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动画的模式、动画的观念、动画的技法是不断发展的,如果学生在离开了学校后不继续学习,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受益终生,也是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广义上还包括学科的建设,许多刚开办动画专业的院校,学科建设薄弱,没有系统、规范的动画教材,课程体系不完善。我们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借鉴、完善和规范,使动画教学健康、规范的发展。
二、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不足也影响了动画教学的开展
动画类的实验实训设备昂贵是不争的事实,个人认为,要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利用,向部分条件优秀的学校倾斜,达不到基本的实验实训设备要求就不要开设动画专业,这是学校专业定位的问题。校企合作本身应该是解决实验实训设备不足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数都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校企合作方面,主管部门也应该设立有效的奖励监管机制,让校企合作真正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动画专业是一个高投入专业,没有仪器设备的参与,学生无法完成相关学习。据调查,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先后投入了2000多万元购置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加强实验室建设,学生的学习得到保证,这也是该学院发展较快的一个因素。因此,加大设备投入,是动画专业建设的基础。
三、基础教育招生的管理也有待规范
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导致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个人认为,要学好动画专业,最好是美术生,而现实情况是,文理艺皆收,甚至是调剂到动画专业学习的,根本就不是自愿,更别说有一点点兴趣了,读大学就是混个文凭,如何提高素质,就业形势怎么能好。解决的方法就只能从源头上进行适当控制,各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可以作为招生名额多少的有效参考,当然,这会使部分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减少收入,但是,对于我国的动画产业健康发展却非常有益。总之,目前国家投入那么多钱用于动漫建设,积极扶持动漫产业发展,对于各大专院校动漫专业建设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建立一套合理的培训机制,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把高校动漫专业建设作为动漫产业发展的中心,高校才是中国产业动漫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四、高校动画教学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
在全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情景,各大高校在开设的动画专业的投入上更多的体现为物质文明的建设,各种专业设备不断升级,导致硬件的投入力度很大,却在相关理论建设上投入不够。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软件教程,以及各类流程式、概念化的手册,而这些书籍里面所提供的信息,只能停留在动画教学形式上的表面,而那些深入剖析动画教学的核心理论相对贫乏,尤其是能够针对目前的高校动画教学的核心理论则少之又少。动画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体系,因此决定动画在教学当中的全面性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运用的体现,两者之间相互依托,并进发展。我们这里所说的理论不仅仅包括动画原理,还包括电影理论、美术理论、音乐理论等一系列涉及动画知识体系的理论。这些理论知识的灌输有助于我们培养原创性人才,动画技能的灌输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现在有相当部分院校希望学生毕业后就立刻能找到工作上岗,因此在教学中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理论的教育,造成一种“偏科”现象。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虽然在眼前可以上岗工作,但是从长远看,由于没有理论的修养,学生也就缺乏潜能,对他日后的发展不利。因此在教学中对学会注重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培养是教学的要求。我们不希望学生只能成为一名简单的操作员,而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动画人。使他们了解世界动画市场,关注动画电影的创作与理论研究,在我国形成动画文化氛围。
五、结语
以上只是本人对高校动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一点拙见。高校的动画教学应该为动画行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模式上应该突破单一、传统的模式,在与企业合作时,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区域特点以及周边的行业资源,设计具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教育应该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有侧重地打造本学校的专业特色,这不仅能为学生解决迫在眉睫的就业问题,同时也能为学校专业发展打好基础,最终推动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全.从奥斯卡看中国高校动画教学的新思维[J].美术大观,2009,(8).
[2]刘素君.中国高校本科动画专业的课程结构研究[C].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