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城市化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设计内容的变化
传统的课程设计都是把一些定式的设计作为内容,如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中的减速器设计。改革后将项目一机械传动系统分析应用作为一个创新项目的辅助设计,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造力有很大的作用。在课程设计中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内容等都可以自行选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学生设计的多功能灯罩、多用厨灶、吸尘黑板刷、玩具熊猫吐泡泡等都是非常具有创意的作品。这种与社会工作相接轨的设计模式能极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
绘图方式改革
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采用手工绘图,而且零件图一般选用轴或齿轮类零件,改革后采用手工绘制装配草图,用CAD软件绘制正式装配图及零件图,而且零件图要求每组有一套完整的非标准件零件的零件图。对个别CAD软件应用有难度的学生也允许用手工绘图。
答辩方式改革
传统的做法是设计完毕后统一答辩,其弊端是要留出答辩的时间较多,另外答辩中的问题学生没弄清的答辩后可能也不会再去探究了。改革则采用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就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作为一个过程考核,这样在设计过程中老师能利用闲暇时间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也能通过问题弄清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及必须掌握的知识,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相对比较繁杂的,通过采取以上改革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使抄袭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也激励大家既进行竞争又加强合作,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动画设计是实践性强的课程,传统二维动画基础上组成三维动画图像,近几年对动画学科的研究,采用项目导学法运用于三维动画实践教学。项目导学法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对学生的成绩提高起到显著的效果,具有以项目案例为明线,教师为主导的特征。艺术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导向作为艺术院校知识和技能培养的重要教学项目,是学院在教学实践中的必备教学模式之一。在现有的项目导向模式中,运用该中教学方式方法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对避免教学水平迟滞,实现艺术院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1艺术院校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概述
教育部提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专教学改革的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三维动画教学中,学生刚开始对三维软件课兴趣浓厚,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兴趣逐渐淡化,其原因可能是教学内容难度大,学生难以掌握,重要的原因是现行教学方法不适应三维动画课程教学。常见的软件教学主要有概念原理学习法与项目实例学习法,概念原理学习法能使学生快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但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项目教学法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训练学生技能的教学方法,相比传统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随着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教学法得到推广,一些院校进行了三维动画设计课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改革尝试,如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等,通过在三维动画设计教学中实行项目教学法,使职业教育更具有生命力。每个学校进行课程项目化改革采取的方式等不完全相同。艺术院校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学产研”为一体的教学。项目教学旨在强化项目导学创新载体,借助师生的互动关系,建设出具有“人才培养的需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比之传统教学具有创新性。该模式的设计类型和应用,是落实现代经济发展,实践教学目标化、新颖化的效果[1]。学生学习三维动画设计课程后可以熟练运用maya软件进行动画设计,教师对三维动画制作中的应用进行全面分析,课程重点突出三维动画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培养的学生能力符合企业三维动画制作等工作岗位的要求。
2三维动画项目体系构建
三维动画制作前期包括编剧、原画设定,中期任务为建模,动作设计,后期制作有动画特效合成,影片合成等。主要只做程序专业学生在学习时应全部掌握。通过对动画流程分析,归纳三维动画设计主要岗位,重进行归纳岗位在动画制作中的比重,前期动画编导在项目制作中非常重要。通过对岗位的分析,可根据各职能岗位选择符合要求的项目制作人员。项目选择是做好项目的关键,项目难度设置要考虑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为标准,基于动画流程的复杂性,难度不同。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不平衡,完成项目需要大量的时间,选择性的模拟行业项目对基础薄弱者是较好的替代方法。确定要制作的项目后,将每个模块分为一组,通过组串成大的团队,小团体组织形式简单,在统一的总团体框架下,要求做好小团队的指导工作,做好项目的安排,时间安排等合作问题。
3应用实证分析
项目模式化教学目的:设计专业“项目导向”模式化教学,以任务交流、评价与反馈为核心内容。借由实践任务项目,面对面交流为教学形式,借由资料查询、讨论课程重点作为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有效的途径[2]。项目模式化教学方法:项目教学在设计大赛授课环节,借助“销售高质量、创新”的艺术产品,协同企业开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教学设计。教学以合作为己任,以校企合作和学生兴趣进行的基础,综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3]。该教学模式以培养合作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以环境为发展基石,对设计专业如:应用造型设计原理处理产品的造型、材料、产品与市场的关系,并将其表现在产品设计的基本能力等。项目模式化教学实践:项目实践教学中,借助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进行产品设计,协同企业经营环境建设,以行业为服务宗旨,实现以教育赢发展,最终在社会效益上和企业、社会赢得胜利[4]。项目教学以“产学结合”为实践探索宗旨,过程的主要实践步骤为:现场教学——自主完成控制设计任务——全程记录——评价分析等。以知识和相关内容衔接为关键,为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奠定基础。项目模式化教学评价:评价以企业为主体考核,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评价,典型项目导向任务为相关重点,“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运用于专业教学实践中,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以组织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测评中,实现了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
4基于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下三维动画设计专业建设新途径
4.1优化人员结构建设
为确保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下的设计专业建设成效最大化,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应是改善金字塔结构,以企业、师生为组员,为确保其鲜活力,以企业咨询师、学生为主体,形成任务型人才培养模式[4]。
4.2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从“作坊训练”进展到现如今态势,以“产学研”协同教学为途径,书就了辉煌的篇章。将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融为一体,依靠项目导向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4.3加大科研创新力度
科研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以项目导向为单位,孵化设计课程创新项目,提高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基于微信二次开发、和校企合作等内容,促进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发展。
4.4多元教学形式应用
2城市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
2.1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并举
理论学习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前沿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培养其对学科新兴动态的敏锐嗅觉;设计实践在于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与运用理论知识;注重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的相互促进,要求学生除要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功底和正确的价值观外,还更需要学生在“做设计”的过程中来提升,实现老师教学与学生实践的灵活贯穿,通过实践反馈的过程来加深理论学习,进而提高设计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2]。
2.2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
城市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导向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其中的综合能力培养具体包括:设计理论分析能力、实践设计能力、设计创意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五种能力的培养;在城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每一个教学阶段都必须有明确的授课计划,辅之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意能力,而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贯彻在设计课程始终的[2]。
2.3教学互动改革为重点
强调教学互动,改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互动式,这其中的引导和鼓励非常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其积极主动去学习、分析比较的兴趣,具体教学技巧上,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模拟答辩、方案互评等多种教学模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收集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及实际工程项目等,让学生进行多方案讨论对比。而在讲授理论课时,注重教会学生一个观点:设计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对与错之分;要注重做一个成功的设计,就应该尽力协调各方的利益,实现共赢。
3城市设计教学内容优化研究
3.1“价值观与角色”的再定位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教学,首先应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关注公众利益,维护弱势群体,节约长效资源是城市设计的出发点及落脚点。而现阶段,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市场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使得许多城市的开发建设都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设计原则,城市设计作为城市开发建设活动中的重要指导手段,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设计师们也难免不“随波逐流”,因此在城市设计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在现阶段显得更为重要[4]。同时,应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角色”的重新定位,这其中“角色”的第一个理解就是设计对象,设计过程中常以“以人为本”作为主要的设计原则,应该让学生明白:“以人为本”并不是仅仅只考虑“人”本身,而应是把“人”置于与人类休戚相关的自然生态系统中;亦或是,“以人为本”的根本就是要为人类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对于“角色”的第二个理解就是设计师本人的角色定位,对于这个的理解就是:个人与团队的协调关系。教学过程中也应让学生了解,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一个城市设计项目,往往不是一个或几个设计师能做好的,而是由多个部门、多个专业的人员组成多元设计团队,其中不仅涉及到包括设计师、城市管理部门等城市建设相关专业人员,还可能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在这个团队协作过程中,多个专业成员都应参与其中,树立对城市设计任务的“协作关系”,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集各方智慧,协同设计并共同推进项目实施[5]。
3.2“空间与时间”的再认识
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创造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空间,而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城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其终极目标是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实现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环境的追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注重对“空间”的理解,其核心涵义就是协调好城市形体环境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一系列动态空间及静态空间,并以人们在其中的行为和感受作为空间定义的标准。城市的发展历程表明,城市形态永远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是终极状态。因此,积极应对并处理好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城市问题是城市设计工作的特点。因此,教学以及设计实践指导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城市设计的重点不是终极蓝图的描绘,或是脑海定未来场景的遐想,而是预测并揭示这些终极蓝图的影响要素和作用机理,并在设计成果中建立一个可优化可调整的作用体系,给将来实施者和使用对象以弹性发展的余地。
3.3“观念与技能”的再培养
新的时代背景对学生的“观念与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建立全局观和整体观,协调好设计地块与周边乃至更大范围区域的关系;培养学生“小中见大”的能力,从事物的局部了解其整体与全貌,包括城市设计中对不同尺度序列空间的把控和协调,做到空间起承转合、合理并流畅。培养学生学会洞察人与场所之间关系的能力,同时发掘场所中人的活动和设施之间关系;并培养其学会调动自身的情感,站在业主的角度,去重视使用者的感受[6]。“技能”的再培养核心在于学生的设计创意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设计意识和视觉分析理论、调查分析、观察阅读、设计表达能力、图示交流能力等方面。同时,应培养学生与多样人群进行交流和交往并能通过分析总结提炼出“设计语言”的技能,作为城市设计师,最重要的是要尽量多地去与委托人、使用者、反对者和决策者交换意见。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工程实践中不仅需要研究与开发领域的科研型人才,更需要在一线从事制造、加工、运行、检验等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宽广的理论知识,还必须经受一定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1]
一、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制图是高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较多的实践。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承上启下,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工程素养,为后续有关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基础。目前,机械制图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2],阻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1、课时少,内容多,知识点琐碎,教学单一
机械制图的主要内容以投影理论为基础,侧重形体表达。内容枯燥抽象,知识点琐碎且涉及面广,教师讲课方式为“教师讲,学生听”,单调无趣。
2、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中强调课程体系的理论性与完整性,忽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能力,实践与理论间缺乏过渡与衔接。
3、过度依赖计算机绘图软件
随着计算机图形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绘图成为近年高校教学的主流。这种教学模式忽视理论与实践教学,过分注重上机操作,使学生在缺乏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操作绘图软件的大量练习,造成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目标成了“培养简单的制图员”,而不是具有读图、绘图能力的工程型人才。
二、基于工程化视角的机械制图设计定位
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是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基于工程化视角进行机械制图教学设计,要遵从工程教育(技能训练)的特定属性―实践性,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少理论讲解,多工程实践训练,强调以工程实践辅助理论知识掌握,基于工作过程与生产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工程化应用型人才。
三、基于工程化视角的机械制图工程素质培养
基于工程化视角的机械制图教学设计,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讲为主向学生练为主、教师从讲授型向指导型转变,因此,需对机械制图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教学过程进行重新设计,探索具有工程实践特点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理论部分教学设计
(1)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工程实物的合理形式辅助学生理解。在讲授投影基本理论时,利用实物模型或挂图授课;在讲授基本体时,请同学分组制作纸制模型;在讲授组合体、零件图、装配图时,利用三维造型软件制作的三维虚拟模型进行展示辅助教学;在讲授装配体、标准件、典型结构、典型产品时,通过动画与爆炸图模拟工程实际中的产品装拆、运动及功能。
(2)请学生携带分组制作的纸制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同时组内同学协作进行投影实验,归纳、总结、掌握投影理论内容。将往届学生实训制作的实际零件带入课堂,分组下发,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实际零件的结构特点与绘图规律,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3)选用企业在产零件,实现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衔接。将工厂实际零件以及相关生产资料带进课堂,采用引导观察、理论讲解、分组讨论、练习绘制等步骤,实现讲与练的无缝结合。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均可以组内讨论、自行查阅或请教老师的方式解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生产实践、现场教学、多媒体课件虚拟演示、真实零件观察与测绘、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设计,使学生不但掌握工程语言,同时接触实践工作,提高学习兴趣。
(4)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资源空前丰富,结合机械制图的精品课程资源、微课、云班课、慕课等网络资源,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中讨论与互动,课后重点复习,加强理论教学。
2、实践部分的教学设计
(1)采用工程引导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制造企业参观实习,进行生产现场参观―专家讲座―生产线上正在加工的产品实物―产品实物的图样分析、讨论、阅读―表达方案分析―技术要求分析―工艺卡片阅读等过程,让学生尽量接近生产实际,培养读图及正确的零件表达能力。
(2)手工绘制零件图。依照所参观的制造企业的产品,分析此产品的工程图样(包括装配图和零件图),依照国家标准,要求学生在合适的图纸幅面上按比例绘制零件图,包括标注尺寸与公差,书写技术要求等,组内同学互相检查修改,最后提交。
(3)校外实践与专家讲座。组织学生到各类制造企业参观,了解各种加工方法的对应图纸,邀请校外专家到校开展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热情。
(4)企业零部件三维绘制大赛。教学设计中,将三维造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结合生产实际,根据产品的设计过程,扩展构形及表达内容的深度,将公差与配合、表面粗糙度、技术要求等内容,应用计算机绘图技术,进行零件综合表达的三维模型绘制,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理实兼具的综合性教学设计―典型部件测绘
典型部件的测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工程素养。[3]
首先将学生分组,组内同学共同完成测绘任务。部件拆卸前,先观察实物、阅读参考指导书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部件的结构、性能和工作原理。拆卸过程中,边拆卸边徒手绘制装配示意图。在拆卸过程中,练习使用常用测量工具、拆卸工具,讨论体会常用工具的工作原理以及精度。部件的拆卸过程既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团队精神,又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工程素质。
其次,部件的手工拆装测绘结束后,组内同学需要完成并提交如下作业:尺规绘图一份、计算机中进行的三维造型一份、由三维造型生成的二维工程图一份,装配图一份、爆炸图一份。在三维参数化造型软件中依次对部件中的各个零件进行三维建模、生成零件的二维工程图,进行零件的装配过程以及生成装配图。
最后,完善、补充所需提交的作业资料。典型部件的测绘实践中,涉及到的课程有公差配合、测量技术、拆卸与装配、参数化三维建模、二维造型、国家标准查阅、典型件的典型画法、工艺结构及安装顺序、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等,在绘制的工程图样上,将涉及到的上述内容进行完善补充,最后提交给教师。在整个测绘过程中,学生的工程素养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一方面学习了与制图相关的若干课程的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对实际的设计过程有了深入的体会,对徒手绘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四、结束语
机械制图是工程类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因此,教学设计上必须要体现“工程化、应用型”的培养目标,与工程应用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基于工程化视角的机械制图教学设计,从工程应用的角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设计,结合工程实践中典型的零件测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调现实世界的直接真实学习训练,通过获取直接经验学习理论知识,符合工程化视角下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静,耿向前,王鹤.机械制图精品课程中工程素质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5)81-82.
[2] 黄燕钧.基于工程实践教育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15(6)79-84.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7-006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7.024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是化学学习的最重要载体。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实验在引导学生生成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很多经典化学实验在教材中的设计仅仅是简单列举实验步骤,要求学生记住相关的实验结论。至于前辈科学家在设计和探究实验过程中的不懈的探索,巧妙的思考,完美的实验设计则没有体现。因此,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相应实验教学,那么无疑只会让学生机械地成为实验的观察者和记录者,结论和知识的记忆者,不但学生兴趣和动机得不到激发,思维和探究能力也得不到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化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基于此, 在实验教学的设计中,教师既要分析实验的原理、目的,关注实验本身的生成性;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认知水平和可能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的兴趣、动机和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从知识的生成性的角度出发,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从一个学习主人的角度去探究实验,去体会自己所设计的实验一步步的走向成功的过程,在思维和探究中完成教学目标,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下面列举两个重要的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大家共同探讨。
案例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材中在介绍“空气中含有氮气、 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多种成分的气体”后,直接告诉学生“已知红磷固体能够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进行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至于为什么选择红磷作为实验药品,实验装置的设计要求,实验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等都没有细致的分析,只是在实验中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观察到什么现象?消耗了什么气体?
(2)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气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观察到什么现象?
(3)实验结果是否接近于事实?若相差较大,请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4)能否用蜡烛代替红磷进行相同实验,为什么?
如果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去进行教学,即使现象很明显,实验很成功,但是实验结束后学生的收获又是什么呢?我想不外乎就是在预设的实验过程中,“热热闹闹”的记住几个现象和相关的结论,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在哪儿?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又在哪儿?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又在何方?
因此在这个经典实验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学习的生成性进行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1.实验原理的生成性讨论
首先展示一瓶密封的空气样品,然后设问:这就是我们要探究的实验样本,集气瓶要注意什么?学生及时讨论马上得出答案,防止与外界空气互相扩散,样品必须不变,集气瓶必须密封。这样学生对装置的气密性及防止装置漏气,防止样品气体与外界气体的互相扩散都有了明确认识。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测定一瓶密闭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经过讨论后归纳出2种方法,一是直接测定法(教师及时评价:由于同学们知识水平的和我们实验室条件的限制,这种方法实际不可行);二是间接测定法——利用一些方法除去氧气,测出剩下的气体体积,减少的即为氧气的体积。这种基于实验原理上的思维分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满足了学生内部探究需求,促进了思维主动而全面的发展。
2.药品选择生成性讨论
在明确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设计问题情境: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你认为除去氧气的试剂的选择和反应后生成物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得出:应该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必须将氧气反应完,即药品必须过量,而且最后的生成物不能为气体——体积和氧气比较可以忽略。这时,我没有让学生进一步讨论,而是根据学生实际直接给出现有答案并简单评价: 方法一用铁和水、氧气的生锈反应。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利于课堂演示;方法二用红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优点:只与氧气反应,生成物为固体,反应快,缺点:五氧化二磷对人体和环境有害。
3.实验步骤生成性讨论
设计问题情境:如果让你去完成这个实验,你认为实验的操作应该怎样进行?实验中还应注意什么?学生讨论后很快得出:装置必须密封,即使不能密封,点燃红磷插入操作也要迅速;红磷必须足量;反应后装置必须回复到原始条件,即冷却至室温;实验中要注意环保。
伴随着讨论的一步步进行,学生在接触化学的一开始就亲自体会化学实验的严谨之美,而在动手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发散性,实验探究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培养。相应的,在随后实验演示中,学生像观察一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一样用期待的目光看着自己设计的实验一步步走向成功,探究成功后喜悦溢于言表。甚至当老师出现些许误差,学生马上群情激昂,对老师的演示进行指正,这种全情投入的学习状态绝不是仅让学生作为一个实验旁观者所能达到的。而最后的知识的生成正是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用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并最终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案例2. 铁冶炼的化学原理的实验
教材中实验是:“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铁冶炼的化学原理,……判断反应中生成了什么物质”。
很多老师在这个实验的教学设计中往往把产物的探究作为重点,本人不敢苟同。姑且不说这个实验中有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生成的能被磁铁吸引的黑色固体可以是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等。单就实验的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实际,本人浅见是: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阶段属于拓展部分,因此反应原理(即化学方程式)可以由老师根据得失氧的关系直接讲解。这样既可以回避掉实验中不严密的地方(当然这些知识可以作为探究活动让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同时可以将本方程式的配平(初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一个难点)及时练习巩固。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大胆地进行实验装置和操作的设计,对比实际炼铁的装置和步骤,让学生体会实验设计与实际生产的密切联系。
鉴于此,这个实验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如下几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生成性学习。
1.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要想使此反应发生需要哪些仪器,怎样组装?实验装置中要注意什么?
2.反应后生成物如何检验?所需药品和仪器有哪些,应怎样连接?
3.结合一氧化碳的性质,你认为在加热反应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在装置和操作中体现出来?
4.你有几种方法处理尾气(讨论结果见下图3、4、5);实验结束后,操作应怎样进行?
图1 图2
学生在讨论后很快得出实验仪器,装置的连接,实验的注意事项等等见图1)。此时,我并没有利用课件进行展示,而是让一个美术功底比较好的同学到黑板上按照学生的设计进行板画。伴随着一个个仪器在黑板上逐一显示出来,并按照设计预期巧妙的组合到一起,学生兴趣激昂,学习氛围特别浓厚。当学生的设计图(图1)完整地在黑板上体现出来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与教材中装置图(图2)比较,二者有何区别?这样学生大胆分析,类比归纳,找出实验内在规律,拓展了思维空间,进而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思维不断由活跃逐渐进入到深层次的思考,思维的深度和创新意识都得以训练和培养。
炼铁实验原理可以说是初中阶段最复杂的实验,步骤繁琐,知识点较多,如不亲力亲为,理解和记忆便比较困难。在整个实验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点,循序引导,让学生的知识自主生成,整个实验设计全由学生自己讨论、板画,又亲眼见证了自己设计的实验过程一点点地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油然而生,知识的记忆和体会的深刻与前不可同日而语。
知识的生成绝不是单方面的讲解和被动的接受,而是交互意义上的主动构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在实验的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化学实验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和评价,然后探究、分析、比较、归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新疆塔里木大学高教研究项目(TDGJ140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74-02
1.课程简介与定位
《基础化学实验》是为适应21世纪大学生的培养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原来附属在各相关课程中的《普通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从中分离出来,进行综合而开设的一门新课程。《基础化学实验》主要介绍化学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手段以及实验的操作技能。它与相关化学课程相适应,与农、林、生物各学科专业相关联,因此本课程是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此外,学习本课程也可以让学生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2.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
2.1 课程内容安排
根据我校的实际,本课程面向本科教育,突出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共选择了34个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共分为四种类型:基本操作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践教学为90个学时,授课时间分为两个学期,授课内容与理论课同步。
2.2 课程重点、难点
课程在讲授时要突出五个重点:(1)实验原理及方法;(2)称量、定容、移液、滴定等定量分析基本操作技能;(3)加热、回流、蒸馏、过滤、萃取、重结晶、升华、纸色谱等物质制备、提纯、分离等操作技能;(4)电子天平、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旋光仪、熔点仪、PH计等仪器的使用方法;(5)物质的定性检测、定量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要把握两个难点:(1)实验原理及方法;(2)物质的定量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
2.3 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这门课主要是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从实验获得感性认识,深入理解和应用《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理论课中的概念、理论,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2)能力培养目标:训练学生正确的使用仪器、规范化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3)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让学生获取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3.课程教学设计
3.1 课程设计理念及教学方法
针对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授课对象都是农林、食品、生物的大一的民汉新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对于民族学生来说,大部分同学基础知识薄弱,且汉语水平较差。根据这一实情,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在遵循大纲教材的基础上,区分讲课重点、灵活安排教学内容等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来设计好每一堂课。
课堂教学的设计遵循“以学生为本,坚持全面发展,能力本位”的理念,主要采用了讲授、演示及分层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还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其他教学方法,如探究法、个别辅导法、化学兴趣小组法、举例法等。根据所用的教学方法采用了网络、多媒体、板书及一体化的教学手段。
3.2 教学流程设计
3.2.1 教学流程图
3.2.2 实例剖析具体教学过程
下面通过实验――《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来具体说明教学的实际过程。
引入正题之后,通过步步引导,揭示实验原理。教师通过介绍咖啡因的物理性质,由学生总结出咖啡因的提取方法:(1)根据咖啡因的溶解性能,可以采用溶剂法进行提取(如果学生已经做过油料作物中粗油脂的提取实验,可以找学生组装利用索氏提取器萃取的装置和蒸馏的装置,采用这种提问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强化和巩固已有的基本操作知识); (2)根据咖啡因易升华的性质,可以采用升华的方法进行提取。然后教师通过设问:提取出来的咖啡因纯度如何?激发学生回忆已经做过的化学实验――固体有机化合物熔点的测定,使学生知道是可以通过测提纯物的熔点来鉴定其纯度。
由咖啡因的性质,确立实验方案――升华法提取咖啡因。根据所采用的实验方法,选择仪器药品,师生共同完成仪器的组装:首先将铁圈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且调整好它和酒精灯间位置,然后在铁圈上放上一个大的蒸发皿,蒸发皿里面装入砂子,砂子里面放上装有茶叶和碳酸钙的混合粉末的小蒸发皿,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砂浴进行加热,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不直接加热而要用砂浴加热呢?学生思考回答:利用砂浴可以有效地控制温度,避免直接加热温度太高而使咖啡因熔化。加热一段时间之后准备一张滤纸,滤纸用针戳上很多的小洞,戳完之后把滤纸翻过来,使滤纸孔洞带有毛刺的那一面朝上,然后盖在蒸发皿上面,边介绍边演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滤纸戳成孔呢?学生思考回答:加热了茶叶之后,咖啡因因升华它的蒸气要往上走,这些孔可以有利于咖啡因蒸气的向上升腾。老师接着介绍并演示,盖好滤纸后,再用漏斗覆盖,漏斗颈用棉花虚塞,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漏斗颈要用棉花虚塞呢?学生思考回答:为了防止升华的咖啡因蒸气逸散到空气中造成损失。
完成了仪器的组装之后,由老师详述具体实验步骤,并强调注意事项,最后由学生自行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不断巡视,及时给学生解惑答疑。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02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实验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以化学实验为主开展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了解化学实验的设计要求以及程序
为保证化学实验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在实验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设计要求与程序。首先,化学实验的要求有:原理要正确、产率要高、误差要小,方法要简单、操作要方便、安全无污染、现象要明显。化学实验的设计程序包括:首先要根据实验的目的,阐明其原理,进而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药品;其次,根据实验的目的,对实验装置进行设计,画出实验装置设计图;最后,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操作步骤,对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实验结束后还要写出实验报告。
2 做好课堂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对化学实验教学效率以及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化学这门课程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之前要做好准备,选择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根据研究,人一旦为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就会有动力去学习、探究,这样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堂实验,不断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在学习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高中化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是化学研究,这也逐渐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新课标要求增加化学实验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化学的魅力,让化学实验教学法真正成为学生探索、发现以及验证知识的手段。
3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主体还是学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实验教学中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对教学内容要用较少的课堂时间进行点拨,加大实验的探究力度,让学生成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可以先从简单的实验开始,慢慢增加难度。比如,在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配置氯气时,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实验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但问题一提出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探究热情就会消减,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应该降低探究的难度,可以先将实验的步骤写下来,但是最好打乱顺序让学生自己排序:①加热;②往烧瓶中加入浓盐酸;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将二氧化锰粉末加入烧瓶中。这样整个实验的探究难度就大大降低,学生也有兴趣进行探究,提高了他们实验探究的兴趣。这时可以根据实验提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因为配置反应会因盐酸浓度的下降而停止,那么改如何测定盐酸的浓度呢,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案:①与硝酸银溶液进行反应,确定氯化银的重量;②采用酸碱中和法进行测定;③与碳酸钙进行反应,确定剩余碳酸钙的重量;④与锌进行反应,确定氢气的体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这四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引导、启发的作用,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了知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4 开展化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知识价值的体现是在被真正运用以后,对知识的运用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巩固与提高的过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加大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积极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完成整个探究活动,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现象的分析再到实验结论的得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进而培养其化学实验的探究能力。比如,在让学生独立进行化学实验探究时,开始不要选择难度较大的,先从简单的开始,慢慢培养学生的信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让学生通过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先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比如,蜡烛、烧杯、火柴、澄清的石灰水。开始上课以后教师要将课堂交给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积极指导,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能在课堂上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
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探究性教学策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探究能力。
5 结语
新课程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逐步向探究式模式转变,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参与实践的情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丁莹.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2]刘一兵,沈戮.化学新课程改革与微型化学实验[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
[3]杨明生.开展微型化学实验的做法[J].安徽教育,2010,(12).
[4]吕启明.谈中学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改进[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4).
关键词:独立学院;动画设计;教学改革
动画设计是动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属于综合技能训练课程,是将各先修课程相互融合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将所学的二维、三维设计知识运用到动画设计中,和对动画脚本、动画角色、场景造型、动画计算机软件等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学科。
1独立学院动画设计课程现状
对独立学院动画设计课程的学生调查发现,学生的专业基础普遍薄弱,同时专业水平相差甚远。由于是第三批录取,独立学院招收学生的高考分数普遍较低,比一本低100分上下,比二本低50分上下,尤其是近几年来招生人数持续攀增,很多学科成绩很低的学生也得以进入高校。专业、生源地等因素使得学生入时专业基础相差较大。这样的后果就是,给遵循统一进度开展的动画设计教学造成很大的不便,启发式、参与式教学虽然先进,但是学生们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再者老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授课时间不足,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不少学生“吃不饱”。主要表现为:
(1)课程结构和内容不尽合理。目前,动画行业人才匮乏,多个行业对此专业充满期待,但是动画教育遍地出现不能不说是有极大的盲目性,科学的课程结构和内容设置非常关键。很多院校受旧有观念影响,仍然把动画专业看做艺术性质的操作性专业,忽视培养创新、营销、管理、策划意识;一部分院校则视动画为纯粹艺术的一种,在学生的教育上,注重技法精湛,但是不注重市场观念以及合作沟通能力。不少独立院校的动画专业就是微机和美术专业的相加,同时呆板照抄动画制作公司的工作流程。此种教育不可以叫做教育,最多称为培训,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在此教学思想熏陶下毕业的学生,仅可以视为实验艺术的动画人才,但不能说是创意产业的动画人才,不容易满足商业化市场经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实践性教学存在不足问题。在目前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动画设计课程教学里学生却缺乏实践训练,具体反映在后续创新能力缺乏,创新能力趋同,缺少合作观念等等。动画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找到工作之后,此类情况之所以大量涌现,和扩招后学生素质不达标、教育资源缺乏有很大关联,不过追究根源,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校期间进行的实践训练太少,缺乏应有的技能训练,导致实践经验不足,在工作中难以发挥专业优势。
(3)动画教学师资不足、投人不够。独立学院是新生的教育机构,主要依托“母体”大学,动画教师队伍以兼职教师居多,学院专职教师较少,教师队伍不稳定。专职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其中助教多,讲师及讲师以上职称只占一部分。另外,独立学院近几年不断扩招,教师工作超量,影响到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因此对教师开展科研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带来了负能量。
2独立学院动画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1)课程内容结构设置的改革。必须精简、筛选课程内容,力求求精不贪全,把独立院校压缩饼干式的教学改变,这尤为迫切。所以,怎样把动画设计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让它确实能为学生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坚实的支持,这是我们在课程教学中迫切需要处理的难点。本课程应采取“项目驱动、竞赛激励”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实践操作为主,减少理论教学内容,理论部分以够用为度。采用企业真实项目进行工作流程化操作实践,采取主题式竞赛教学方式,在项目操作、竞赛培训过程中讲授必要的理论,解决了课程内容和机构的设置不合理等现实问题。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1)在创作构思模块中,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给学生多观摩一些国内外优秀的动画作品;用讲析、描述、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学生思维创作的过程,进而提升学生设计形象的创新思维。2)在设计模块里,突出理论教学,关注动手能力的训练,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内容,凸显在工程设计中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功能,构建计算机设计中心,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让学生拥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水平,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3)在造型设计过程里,打牢动手操作技能培养这个基础,突出技术指导。在训练过程里,把校内操作实验室作为依托,让学生实现“学和做”的良性发展。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形象设计操作方法和工具的操作、使用和保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形象设计的技术指导能力。4)本教学改革采用实证性研究为基础,构建合理的改革模式和思路。结合之前的经验教训边教边总结。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走理论有所突破、实践大胆创新研究路线。
(3)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根据独立学院的整体建设方向,针对动画设计学科专业的发展要求,在教学模式规范的范围内,应加强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培养,探索出一套适合教学的真实企业项目。一方面,把企业设计的项目融合进教学大纲中,根据项目要求组织学生按工作流程展开学习,进行实战性的动画创作。另一方面,企业定期跟踪项目进展的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动画设计创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确保企业项目保质保量完成。通过校企合作,既完成企业方面的工作任务,又锻炼了学生的“实战”能力,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借助项目的实践操作,增加学生对市场的认识,坚定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整体提升动画专业教师素质,突出师资建设。动画专业教师的素质决定着独立学院动画设计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因此,独立学院应有计划地引进拥有硕士学历的年青教师以及尽可能地引进副教授职称的骨干教师,经常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教学研讨会,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或在职进修。同时,完善外聘教师聘任制度,不但要考虑职称(助教以上)、教学水平、而且要统计全部的工作量,确保教学质量。此外,加强内外聘教师的管理,定期召开会议,随机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授课情况,实行学生评教制度。进而打造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以及内外聘教师比重合理的教师队伍。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结构也进行了调整。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新增专业学位及培养类别,之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迅速发展[1]。专业学位教育主要是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定向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以使其毕业后迅速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2]。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核心培养方式和重要环节[3-4]。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工程实践环节的质量。作为河南省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培养单位之一,郑州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录取比例逐年增加,已占研究生录取总人数的60%以上。根据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主要指导思想,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为此,学校以河南省内主要化工企业为依托,整合校企的优势,主动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研究生培养与产学研紧密结合,成立了一批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本文以“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煤气化公司”实践基地为例,介绍了该基地整合校企双方学术队伍、项目技术、科研平台、实验设备及装置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并通过引入案例教学提升基地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具体举措。
一、实践基地的建立
煤化工产业是河南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发挥着重要作用。煤气化技术是煤炭转化的关键技术,深入研究煤炭的转化及深度利用意义重大。围绕煤气化技术发展的重大需求,学校和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煤气化公司共建了实践基地。该基地是校企双方开展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为推进对中原经济区科技带动作用强的资源与材料产业的规模化和转型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获批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校企双方围绕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及评价环节,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对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调整。实践基地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一批结构优化、优势互补的优秀创新团队,构建了知识创新机制,以期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实践基地的运行机制
针对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需要,校企双方构建了实践基地的运行机制,涉及管理体制、经费筹措、指导教师、培养计划、招生就业等方面。
(一)管理体制校企双方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一起负责实践基地的日常管理,并积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了完整、有效的研究生创新激励制度,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地建立了创新项目研究平台,采用了能有效发挥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管理模式。基地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省级工程中心及各实验中心等对进入创新基地的研究生开放,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经费筹措实践校企人员共同研究和解决工程技术和科研难题,围绕煤气化过程系统集成、煤气化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开展联合研发,并联合申请省级或国家级课题;利用学院的科研经费与企业的科技创新经费设立创新人才培养基金,支持基地建设;同时争取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建设经费的支持。
(三)指导教师实践基地结合建设实际,遴选企业的优秀人才作为校外导师,并配备校内导师,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参与创新基地建设,共同制定创新基地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基地通过完善相应规章制度,明确校内和校外导师的职责,涉及学术、思想、技术保密、安全等方面,并规定学生所在基地导师为主要负责人。
(四)培养计划校企双方根据所承担的任务,共同进行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对进入基地学习的研究生实施联合培养;同时组织并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校企双方还联合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对研究生申请的创新项目进行立项审核。基地导师则组织项目实施,并对项目进行检查和统筹管理。进入创新基地的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以结合企业研发项目和个人研究方向,自主设计研究课题,进行申报、立项和研究,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定任务,提交科研成果。基地鼓励研究生选择难度大、有风险但创新性强的研究课题,并从经费、政策上重点支持优秀研究生从事对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或极具应用前景的重大工程或技术创新研究,以此激励研究生获得重要创新成果。
(五)招生就业学校加大了招生宣传力度,提供研究生入学奖学金,适当提高研究生助学和助研奖学金,以吸引优质生源进入创新基地。企业实质性地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助力实现工程人才的“近距离培养、零距离就业”。
(六)其他方面基地在人才培训、咨询服务、信息交流、生产服务等方面对企业优先提供服务;委派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为企业员工讲授专业知识并参与企业的管理及研发工作。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58-02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食品试验优化设计》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试验资料的统计描述、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与参数估计、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试验设计基础、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以及响应面设计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独立设计试验和实施试验,并能对试验结果进行正确的统计处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一定试验设计水平的人才。
试验优化设计是以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按照试验设计原理,对科学研究中拟通过试验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科学而合理的试验方案,指导和保证试验环节的正确实施,力求以最经济的试验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数据信息,然后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可靠的结论,从而进一步指导生产以及科研工作。食品试验优化设计是试验优化设计在食品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以及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设计试验和实施试验,并能对试验结果进行正确的统计处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一定试验设计水平的高级专业人才。
本课程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熟悉食品试验优化设计课程的基本内容、关键知识点;掌握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能独立进行试验设计;掌握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数理统计方法,能独立地对试验结果进行合理的统计分析;掌握常用数据处理软件Excel、DPS、Minitab的应用。知识认知方面的培养,特别是数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检验与参数估计;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试验设计基础;全面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能力培养方面,包括试验结果简单统计处理分析的能力;利用统计假设检验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用方差分析的基本知识处理实践中的差异显著性检验问题的能力;建立两个变量间的简单回归关系,并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的能力;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原理与方法处理科研与生产实际问题能力;运用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能够独立设计试验和实施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正确的统计处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严谨的科研态度;精细的治学作风;独立的自学能力。
二、《食品试验优化设计》教学的相关策略
食品试验优化设计课程有着比较深的逻辑性和数学理论,是应用数学的应用再现。学生应充分认识食品试验优化设计课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工具课”,不是“数学课”,作为“工具课”,关键应在应用中去学习,边应用边学习边掌握。在课程学习中始终围绕“试验设计”、“数据处理”、“统计软件应用”三个方面,贵在领会基本试验设计思想,掌握必要的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最终才能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可采取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首先应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适应学生的个性化求,开展分类培养,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角色转变,我们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学生为主体。而教师主要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自觉主动的认知活动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具体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与统计相关的例子或者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去探讨。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实践教学逐步由从属于理论教学,走向与理论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的地位。实践引起兴趣,兴趣带动学习,学习提高素养,素养促进发展。《食品试验优化设计》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食品科学在原料、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科学地进行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对获得正确的结论尤为重要[1]。我们的《食品试验优化设计》是给大学三年级学生开设的,这个时期的学生大多已经通过“科学创新”等项目加入到实验室的学习中去了,所以此时我们可结合所学内容,把我们的试验设计知识应用到学生正在进行的科研试验中去,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助于自身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结合实际的案例教学具有形象化、生动化、简单化、具体化的特点,可以使沉闷的学习环境变得轻松愉快,一改课堂上死气沉沉的氛围,教师课堂中过多的理论公式推导模式会造成满堂灌的教学结果。
3.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为了构建合理新颖的互动课堂,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采用一些学生不熟悉的表现模式;形式的变化多样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游戏和研讨问题都是非常好的选择。其次,这些教师准备的学习资料应当能够让学生易于理解。尽可能让讲解与真实场景相联系,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也能更易于理解。同时,课堂上不仅仅提供给学生知识,更应当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另外,在课前资料的准备中要能够提出问题,激发的学生学习动机。“互动式”教学方法是从教育理念上和教学方法上的革新。在课堂上多与老师、同学们进行激烈的讨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查找相关资料,自学备课,制作PPT,上讲台给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的试验优化设计,其他同学提问。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既掌握了所学知识,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锻炼了自己收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其他一些针对《食品试验优化设计》特点的教学方法。可采取“归纳学习法”,分析所收集文献资料用到的“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归纳思维,形成对所学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知识的识别、理解与运用,掌握常用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采取“问题学习法”,结合课后习题做好上课前的预习,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以便在听课时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采取“软件验证法”学习,用自己掌握的软件去分析教材或文献资料中的“试验数据”,验证教材或文献资料的结果分析是否合理正确,以熟悉和掌握统计软件,结合实例正确解读分析结果。
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关于软件方面,首先可以从互联网搜集统计学资料,根据查阅的电子资料和授课知识点制作幻灯片,开展多媒体教学[2]。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统计软件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学生自然是对各种软件充满了好奇,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各种现代地统计软件,例如Excel、SPSS、SAS、TableCurve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中利用相关软件,例如Excel既可对调查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和数值计算,又可据此将整理后的资料编制成统计表、绘制成统计图,加强学生对例题的理解。这些统计分析软件的语法简单、使用方便,学生借助软件可以对数据输入后采用的分析方法、结果的识读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方法原理运用于实验数据处理,让数据分析结果更具说服力,既增强了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加深了统计学原理与方法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统计分析的兴趣[3]。
三、结语
以综合能力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将综合能力培养作为主线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进行改革。《试验优化设计与统计分析》教材是学生了解该课程内容的“窗口”,老师课堂授课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关键,按时上课、做好课堂笔记、独立完成作业、多练习是学好本门课程的基础。在阅读教师给出的参考书目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学习计划,拓展知识视野,同时充分利用该课程最后毕业设计试验,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以以亲身经历为案例,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通过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自身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现代食品生产方式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在动画教学中实行分组教学法原因
1.1在中职学校相当多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多数是被动学习,且自我约束能力差,不知道怎么学习,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
1.2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复杂,知识层次参差不齐,且总体偏差。在上机过程中,老师讲授并演示完后让学生操作,完全掌握的学生不多,再加上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就很多。虽然老师在辅导上机时忙得团团转,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得不到辅导。随着学生的问题累积越来越多且又得不到及时的辅导解决,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学生厌听、厌学的现象。
1.3新形势造成中职教学新的层次格局,如果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那么学优生显然会“吃不饱”,而学困生却因此会“吃不了”。
针对以上情况,分组教学法就应运而生了。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组,教师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成新的学习小组,组内成员直接交流,学优生辅导学困生,互帮互学,合作学习,做到“一人会,人人会”,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
2动画设计教学中应该如何对学生分组
2.1分组原则:分组教学法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以自愿为主,兼顾均衡、男女混编、适当调整。分组前可以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三类,即:A类学优生,B类中等生,C类学困生。
2.2小组人数:分组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因此分组人数的多少至关重要。人数过少,发挥不了小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人数过多,学优生要带动太多的学困生,达不到效果。按照实践经验,将小组人数定在6~8人左右为宜,其中每小组成员至少有1~2人是A类学生,2~3人是B类学生,2~3人是C类学生。
2.3选任组长:选任组长时应注意组长的基本条件和产生方式两个问题。首先组长应当是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其次,组织能力较强,有责任心;再次,乐于助人,愿意对学习差的同学提供帮助。组长的产生方式,可以在教师公布组长的基本条件后,由学生自荐、小组推荐、教师指定相结合。另外,教师要注重培养组长,明确组长的责任,提高组长的辅导能力。
3.分组情况下如何组织动画设计课堂教学
3.1教学内容的设计
上好每一节课,时刻记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教育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他们对问题的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自行发现原理,掌握新知。
3.2学习:小组合作,教师辅导。在上机操作时,教师应安排各小组组员相对集中而坐,便于组员的互帮互学以及组长的管理和指导。由于各组长的动手能力一般较强,所以会很快完成任务,让他们在完成自己的操作之后,去帮助有困难的组员,这样把原来由教师一人辅导的任务分散到五、六个组长身上,教师就可以从繁重的辅导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3评价: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课前应制作“任务完成情况登记表”,由组长登记组员的任务完成情况,包括组员在各阶段的活动表现,如提出了哪些问题,承担了哪些任务,完成了哪些工作,出了些什么好主意等等。学生自评后再互评,互评可以是本小组内的互评,也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评。之后,教师找出各组中的典型作品,在全班进行演示点评,解决共同的问题。
总之,分组教学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从而大大提高了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关于高职高专计算机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平面构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平面设计师是怎样炼成的》葛建国主编北京《电脑爱好者》杂志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