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院建筑与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原则——洁净简单,温馨舒适
*搭配要统一,尽量避免跳色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珊认为,医院建筑色彩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为洁净简单,温馨舒适。医院建筑整体色彩搭配要统一,尽量避免“跳色”,要有利于稳定患者情绪,营造出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有利于治疗。例如:浅蓝色和绿色比较接近于自然色,可以使患者的心情很快恢复平静,生理上的反应为体温可以降低1至2度,血压也会相应降低,从而减轻心脏负荷;淡黄色、橙色等明快色彩可以起到坚定信心、减少悲痛情绪的作用;暗棕色、紫色等深色可以放松神经,缓解疼痛,对孕妇和神经紊乱者有一定的镇定作用;即使是最醒目的红色如果运用适当,也可促进血液循环,焕发精神,对于抑郁症和视线模糊的患者起到刺激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人长期的心理习惯认为医院的主要色彩是白色或浅灰色,纯白色环境虽能使患者感觉洁净,但同时容易神经紧张,不断提醒自己正在医院就诊,很容易联想到疼痛并产生紧张和恐惧感。
多年从事医疗室内设计的设计师京说:“曾有段时间医院是不敢用色彩的,而现在恰恰处于敢于尝试的阶段,但有些医院的色彩设计过于‘用力’。有些医院室内设计,颜色纯度很高,加上面积比较大,给人的心里感受更刺激,视觉冲击过大。我认为色彩设计虽然没有固定的规范,但是遵循的原则其实是一种感觉,即舒服的感觉。国内医院一般常见的色系为蓝绿色,米白色,粉紫系等,都在一种色彩体系当中。”
*安全第一,切忌错觉设计
京建议,由于色彩的特性,有时在搭配上容易产生视觉上的错觉,尽量不用梦幻的图形,或是易产生重叠感的,虚幻的色彩。医院讲究简洁、便捷、明了,不论在颜色设计还是动线设计上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有时在设计上还是比较容易产生错觉,比如楼梯存在一定高低差,若使用一种颜色一铺而就,没有设置警示条就很容易产生错觉,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台阶上除了设置警示条,颜色也很重要,要采用深浅颜色相错或者使用不同材料相隔,则可避免因色彩造成的隐患。
*使用自然色,天然材料
在材料的使用上,很多专家建议多用自然色,如原木色、大地色等暖色系以减少病痛和情绪影响。可使用木质花纹或其他色调自然朴素的天然材料,以助于安抚患者的情绪。室外或内庭则利用绿色植物或各种花卉造景,使医院环境色调统一和谐、丰富而不缭乱。
趋势——突出医院特色,以人为本
*与医院建筑特色相呼应
王珊认为,医院建筑的色彩设计,应特别注重与医院建筑特色的呼应——
以色彩体现医院特色。在医院建筑的外形、绿化、设施、标识等方面使用具有代表性的色彩体系,从而加强对医院的形象认知,凸显医院的建筑特色,对患者也可起到很强的引导作用。如中医医院或者综合医院中医科这类特殊科室可以利用其传统色彩进行装饰,结合中医药柜的原木色作为基本色相,并以这种温和的色彩与玻璃或者亚克利等通透、干净又耐腐蚀的材料相结合来装饰墙面,可使患者在等候空间中也能时刻感受到医院浓郁的中医氛围。
以色彩辨别空间。对于医疗建筑而言,由于其复杂的功能及流线很难让首次就诊的患者熟悉,所以利用色彩进行分区就成了一种重要的辨识手段。可以根据医院规模进行不同色彩分区,较小规模的医院可以进行垂直色彩分区,如在不同层布置不同的科室时,由下而上地利用同色系不同色彩的明度来进行区分,或者完全利用不同色系进行区分。较大规模的医院则需要水平和垂直方向结合的色彩分区:由于医院公共空间产生交叉感染的可能性较大,为尽量减少医患的交互活动,要在不同区域内进行不同的色彩装饰,并在其间选择具有引导性的色彩图案表明就诊流程及其空间关系。如:在医院的手术室空间中,不同洁净程度的通道设计不同颜色,家属候诊和患者换床的区域可以采用浅色墙面和地板,再利用一类刺激色将手术区和候诊区分离,这样既可提醒和警示患者家属不要越界,又有利于相关人员辨识自己的活动区域;在门诊、急诊、候诊大厅也可以利用不同色彩的地面或墙面进行分区,同时利用微变化的类似色系引导患者就近进行检查,既减少流线的交叉,又可降低医院建设成本;甚至在同一候诊大厅中的不同科室也可以利用色彩进行分区,方便患者就诊。
*搭配好基础色、主题色、点缀色
京将医院的整体色彩分为三大色块——基础色、主题色、点缀色。
基础色,配色讲究舒适。空间原有色彩,基本属于不可变化的部分,主要指墙面、地面、天花。基础色占整个空间70% 的面积。国内医院现在多以乳白色或米白色为主要色调,配以浅绿或浅蓝色的导航标志,总体色调柔和、明亮,让人感觉轻松舒适。尤其是儿童医院,更需注重舒适这一点,很多设计师认为儿童喜欢鲜艳的色彩,尝试使用大红大绿的跳色,饱和度、纯度都很高,但京认为不在于颜色纯度多么高,而在于颜色丰富,明度较高,搭配起来才不会觉得抢眼。现在很多高端民营医院设计儿童医院时强调不要设计成幼儿园或者游乐场,其实院方还是希望孩子安静下来,减轻烦躁的情绪,因为太红太绿会使儿童过于兴奋,不利于治疗。
日本的多摩医院,用很多公用的玩具替代大面积色彩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医院基础色为原木色,绿色的墙面添加了灰度。并且每个楼层都设有一种动物做标识,比如猫头鹰为儿童内科,海豚为外科等,这样儿童将动物作为指代,更易找到目标科室。
主题色,变化中局部调整色彩。空间中具有很强存在感的家具也可决定空间的色彩形象,如:餐桌、餐椅、沙发、窗帘等,占整体空间 20%~25% 的面积,也有很多医院使用其LOGO作为色彩形象。京解释道:“色彩是一种刺激,比如我们看到黄色会联想到香蕉,粉紫色会让人联系到女性、妇儿。”仁济医院的妇产科,以花为形象,象征女人。再如内蒙古北方医院色彩装饰,采用当地一种绿色植物作为形象,蓝绿色的医院LOGO形象犹如一只展翅高飞、放飞患者希望的白鸽,而蓝绿色的搭配设计更象征医护关系,蓝色代表医护人员、绿色代表患者,然后将这一符号的意义放大,变成装饰色。
中建一局创意部的设计师张亚辉在介绍医院室内色彩时,也提到家具等软装饰可变化性强,可用来调节色彩。通过变换室内家具等设施利于调节整体色彩,活跃气氛。很多医院还依然保持白系,如果在家具等软装上进行变化,使颜色跳出来,会为患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会产生枯燥和恐惧感。
另外,京认为医务人员服装的色彩设计也应逐渐配合科室而进行调整。例如,手术科的医护人员服装以绿色或蓝色为主,以缓解长时间面对血液颜色造成的视觉疲劳;部分医务人员服装则使用柔和的粉色系以增加亲切感。
点缀色,增加空间节奏感的色彩。主要指饰品、靠垫、画等小件物品所拥有的色彩。占整个空间5%~10%的面积。
一些医院的导航标志牌设计使用了对比色,增加了标志的可辨识度,方便使用者阅读和辨认。作为医院整体色彩设计的一部分,也是使用率较高的一项设施,导航标志牌的色彩设计增强了患者对医院主题色彩的印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对医院设施、环境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医院的功能不再是单纯追求治疗疾病的唯一手段,还要通过病人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需求营造一个方便、安静、祥和、温馨的环境。医院的环境对病人的生理和心理有着特殊的治疗作用。通过医院环境和建筑的良性感观,消除和缓解由于疾病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焦虑,改变病人的心态情绪,这是现代化医院,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规划、建筑设计的一个新的思路。
二.整体规划:
对医院进行整体规划,要求建筑师应该对医院建筑的功能、布局十分了解。根据《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及《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正确划分医疗区和后勤保障区等,做到功能分区合理,洁污路线分流,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合理组织人流、物流、车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对整个医院的总体规划设计都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医院出入口的设置对医院的规划设计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做为一个综合医院,门诊、急诊出入口,病房探视入口,后勤供应入口,污物出口的设置,对医院流线组织影响很大,如果处理不当,将给医院的使用和管理带来不便,甚至影响整个医院的规划布局,给医院造成混乱。因此,功能分区、流线组织、出入口设置,是医院整体规划设计不可忽视的三个重要环节。
抚矿总医院是全国煤炭系统中最大的综合性医院之一,始建于一九零七年,与一九九二年全国首批进入三级甲等医院行列的辽宁省卫生厅直属医院,是中国医科大学的教学医院。它座落在抚顺市中心地带,周围有居住区及办公建筑,人群密度高总医院座落在抚顺市中心地带。抚矿总医院内科病房楼设计中,总体规划阶段不仅考虑到单体建筑设计,还考虑到良好的流线组织,优雅的环境设计以及医院出入口的合理设置等,收到良好的效果。内科病房楼设计中,与3#病房楼相联,新建内科病房楼既是独立个体,又是老楼的一部分,这样方便病患,也减少了因会诊要求医务人员的劳动量。新建内科病房楼共设四个出入口,各部分出入口与医院的道路系统自然衔接、互不交叉。北入口前设置入口广场,供停泊车辆用;南入口是中心广场;东入口是医院大门。广场以铺地为主,雕塑,石桌石椅加以点缀,既丰富了医院空间环境,又使病人对医院产生一种亲切感。同时,广场也缓冲了医院大量的人流、车流对城市道路的压力。为病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
三.单体设计:
内科病房楼设计应重点处理各科室的平面布局、候诊方式、交通流线组织、环境塑造等几个方面。合理的功能分区,良好的流线组织,优美的空间环境是搞好病房楼设计的关键。
平面布局:
病房楼采用内环走廊式布置,把朝向好、采光和通风好的位置设为病房,值班室,卫生间等次采光的房间。护士站、医生工作间等工作辅助用房设于内区采用机械通风和人工照明,每层设一个科一个护理单元,护理单元病房构成以二人间为主,其它为单人间和四人、多人间,护士工作站(NS)的位置更加合理,使员工的行走路线缩短以及便于观察,同时利用内区设置完整的物资供应药品管理的工作区域——护士角(NC),大大减轻了工作强度。
生活用房和办公用房另设一角,减少污染和干扰,值班室、临床教学室设于本科病室同层有利于医疗抢救和教学但必须另设一角,以减少病人、家属的干扰,以利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病房内设独立卫生间,既方便了患者及家属使用,又符合人的私隐性要求。在卫生间内设计吊瓶勾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
候诊方式:
一层射线科,统一在候诊大厅候诊,由医护人员统一安排进行看诊,这样即可控制候诊大厅的人流,又加快医生看诊。
十层透析室,设独立候诊大厅,候诊卫生间。方便透析家属等候,可见设计人员不仅仅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同时在设计中也把患者家属考虑在内。
交通流线组织:
楼内共设五部电梯,三部疏散楼梯,两部消防电梯,其中一部(平时作尸梯、污梯),污洗间,污被服车、污物车存放处组合一区设置于护理单元的终端,以消防门与病室相隔,既符合消防、卫生要求,又使洁污分流,使尸体、污物不致冲着病区迎面而出,避免人员不良心理反应。两部消防楼梯,可做医护人员上下致用。
标准层平面图
环境塑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人为本”、康复保健、环境美化的意识深入人心。医院除满足病人的生理需求外,还需要满足病人的心理和社会需求。病人需要药物治疗,也需要精神治疗。现代医学提出重视环境功能,从而使环境功能的价值提高了。优化环境成为心理治疗的重要手段。因为不同的环境形象引发人们不同的直觉认识,产生不同的情感反映。人们对于一座建筑物或一个建筑群,已经不仅满足于它的使用和一般概念的“建筑的艺术性”,而特别强调建筑空间环境过程中的精神感受。所谓“建筑艺术性”的内部潜在因素便是人们心理上得到的满足。只有人们心理上得到满足,才能产生愉悦和美感。优美的环境可以调整人的病苦情绪,创造良好的、亲切的气氛,对病人的治疗、预防、以及恢复健康都有极大的好处。因此现代医学特别注重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医院建筑空间环境包括室内与室外两个方面。如何为病人提供优雅的室外空间,温馨的室内环境,便成为目前医院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力求在医院的室外与室内环境中尽可能地满足病人的愿望。在最初的医院总体规划中,就注重环境的塑造。建筑总体布局不能因用地面积小、环境条件不好,就放弃对病人的关怀,甚至影响病人的心理与生理状态。要创造和利用环境,以满足病人的希望。在抚矿总医院内科病房楼设计中,首先从创造医院良好的整体形象入手,对现状进行了合理规划和空间环境的改造。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车就医的人逐渐增多。设计中将新建内科病房楼门前,形成一个楼前停车场。院内花园植树栽花,小品、雕塑、休憩椅点缀其中。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医院的绿化覆盖率,又为病人创造了亲切、纯朴的空间氛围。在内科病房楼外部造型上,大胆利用现代建筑语言,采用凹凸的建筑造型,线条细腻的窗台,宜人的顶部处理,以及现代建筑流行的“格”的构成来塑造建筑的外部形象,使它有现代美感。以上这些都为医院外部环境塑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医院建筑内部环境设计中,把阳光、生命做为内部环境设计的主题。首先,温馨自然的大厅,生动活泼的环境,提示人们健康的重要,生命的可贵。大厅设计由此围绕阳光、生命的主题展开。进入门诊大厅,可以看到墙面、地面在享受阳光。米黄色的大理石石柱,白色大理石地面,都是体现光感的最佳选择。这种透明的、光洁的、温馨自然的大厅形象,正是我们精心营造的效果。每层病房设阳光室,患者们可在阳光室聊天,享受阳光,接近自然,缓解患者的紧张、烦燥、不安等情绪,同时是心理治疗的一个好办法。每个病房设卫生间,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
四.结束语 医院设计是特殊的公共建筑设计,特别需要体现对病人的体贴和关怀。我们在设计 过程中应力求功能分区合理,流线组织明确,空间环境优美,树立以病人为本的设计意识。多为病人考虑,多为医院管理者着想。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合理,更加完善的医院建筑。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资料集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全球范围内医院行业比较新的发展动向有 :医疗宾馆、短期住院中心、预产 - 分娩 - 恢复(LDR)产科模式、诊疗决定单元、住院前门诊、导向系统。
2、国内医院建筑的发展趋势
2.1 预留扩建、改建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医院发展的需要,在设计医院建筑时病房部、门诊部、医技部都要留有扩建的空间。在进行总平和立面设计时,预留扩建、改建的可能。
2.2 高层化和集中化
随着医院规模的逐渐大型化,土地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医院建筑的类型逐渐高层化发展,同时在规模扩大的时候,应保证管理线路的高效率,平面布局向集中化发展。
2.3 注重流线组织
在进行高层医院建筑设计时,重视流线组织,普遍遵守以下原则 :
(1)医护工作人员和患者通过各自的通道到达各个区域,在平面和垂直的空间关系上予以分流。
(2)患者流线通过多级分流至目的地,如 :树状分支在入口处初步分流,分急诊、入院、呼吸科、儿科、传染科、普通科等入口 ;发挥门诊大厅的主要交通功能,迅速将患者从入口分散至各门诊单元;门诊单元的候诊区域再区分为一、二次候诊等。
(3)为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物流中以洁梯、污梯分别运送物品,并从时间上错开。
(4)人流量大的功能区应设置在高层的下部,如门诊部;人流量少的功能区应设置在高区,如专科门诊、手术中心、办公区、病房区等。同时设计之前应该做一些基础调查研究,如门诊流量的变化特征、医院的医疗特色等,以便对医院日后设计做出合理预测。
2.4 环境人性化
医护工作人性化。将传统的高窗台、小窗、大隔离栅栏改为低柜台、开敞式 ;病房走廊在局部适当加宽,为病人提供康复训练场地及交谈休息场所 ;加大护士站的空间,为患者和医护的交流提供方便,并可设置分护士台和护士站,减少医护服务半径 ;护理单元中少床化,欧美国家的病房多以单间为主,我国的护理单元床位数有逐步减少的趋势 ;护理单元形式多样化,包括家庭护理室、儿童护理室、老年人护理室等,在病房平面布置中增加餐厨、卫生间、会客间、护理间等辅助功能区。
使用改良的灯光和自然光源。减少由于阅读信息或治疗要求错误造成的医疗事故,使用夜间光源降低对休息的干扰。改善通风和天气控制。降低院内感染的可能性,通过窗户和阳台引入新鲜的空气,达到对单独房间内温度和湿度的有效控制。
加强公共服务空间的人性化措施。考虑患者及医护、后勤、探陪等健康人的需求,设置餐饮、咖啡吧、电话亭、休息大堂、中庭等。
室内装修人性化。如选用符合病人心理的颜色,增加软装的应用,应用亲切的标识系统等。
人体工程学设计。病人和员工通道的设计(尤其是最有可能发生跌倒的套间和洗手间),左侧或右侧行走通道的设计,减少工伤设计。
增加正面的影响。提供有趣的设计元素,来降低病人对病痛的注意力,提供给病人和员工的可以看到户外的视点(比如在手术间外面设置窗户来减少疲劳),非诊疗用的摆设可以起到诊疗的作用等。
增加体现医院特色的服务。深圳妇儿医院妇产科住院大楼在设计中,手术层设置了家庭等待室,病房区设置了供家庭使用的厨房、配餐室,体现了对孕妇这一特定患者人群的关怀。
2.5 重视节能设计
在现代医院设计中,对节能的考虑越来越被放在重要的地位。节能设计主要包括 :平面设计中的用能房间划分、房间采光排布等 ;立面设计中的窗地比选择和遮阳设计等 ;剖面设计中的采光、通风考虑等。
2.6 数字化、智能化
分散办公。传统医院设计中以门诊大厅为交通核心,不但联系其他功能空间,还担负着挂号、缴费等办公功能,存在着人流拥挤、排队等候时间长、噪声大等问题。采用数字化网络后,可以使挂号、缴费等不受空间的物理限制,医院可以在各科科室附近设置分散挂号、收费窗口或柜台,或者也可以与护士站台结合设置。患者看病可以直接到各层科室,挂号、候诊、就诊一次完成,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几率。
自助门诊。自助门诊不需要工作人员参与,管理方便,节省空间。自助机器类型包括 :自助挂号机、自助缴费机、自助取化验单区机、自助医保查询、自助医疗费用查询等。病人可以自助完成挂号、缴费、查询功能,不需要工作人员的接待。
2.7 造型上追求现代感和时尚感
现代医院在造型上追求现代感和时尚感,材料、颜色越来越多样化,不拘泥于人们以往认知的医院形象。
2.8老医院改建需求越来越大,老年专科医院建筑会有较大发展
国内在老医院改建方面的需求应该会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的新建区也会有新建医院的机会。在国外,医院设计师是非常有地位的;在国内,设计师的地位也会逐步提升,同时,医院建筑的设计人员也会面临更高的要求。另外,中国的老龄化趋势越来越快,预计老年专科医院建筑也会有较大发展
3、医院建筑设计特点
3.1绿色医院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从大型综合医院到社区医院,绿色医院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同时更注重建筑与当地环境、文化的有机结合。例如301医院海南分院,结合三亚地区的自然条件,在遮阳、通风等方面进行了处理;再如自治区藏医院,设计者充分调研和分析了传统建筑的形式和建筑元素,采用现代建筑的布局形态,把传统建筑的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的布局中,创造了属于时代的传统式建筑。
3.2人性化的理念已被普遍运用
在设计中均充分考虑患者及医护人员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尽量为他们提供方便。例如云南省文山州精神病医院新建项目,公共空间、病患空间、医护空间分区明确,病患、医护通道相互独立,既关怀了病患,同时考虑了医护人员;住院楼标准层结合层层退台处理,为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了合适的楼层室外活动空间,这对患者的康复是很有利的。
医院建筑的内外环境的人性化则更加注重功能使用的便利性、舒适度,尽量弱化医疗功能本身对患者造成的消极影响,并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如花园、交流、购物、娱乐等功能,以辅助功能提高医疗效果。
3.3县级医院注重流线与功能分区
对于县级医院的建筑设计,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大众服务,因此最重视流线的简洁和功能分区的清晰。另外,还考虑到了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如何降低未来的运营成本。
3.4预留发展空间的问题已经引起重视
目前,很多医院建设项目开始重视前期策划,设计方案均从现实出发,又能应对今后的发展变化,使医院建筑有序发展。有些医院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预留的空间甚至更细化,例如深圳市滨海医院虽然很大,但是门诊和医技科室都有扩展的空间。
3.5 从非专业逐步走向专业
“十二五”期间医院建筑设计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是对设计单位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很多院方和建设方都强调医院的建筑设计需要以功能为先导,近远期规划需要协调考虑,也出现了一批在医院建筑设计方面比较专业的设计单位,所以这个期间医院建筑设计的总体特点是从非专业逐步走向专业,设计单位的设计思路也慢慢从应对普通公共建筑走向专业化设计。在“十二五”初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都很少采用设计总承包方式,现在则是在内地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院项目中都经常被要求使用设计总承包方式。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在百业待行的同时,医疗市场之竞争日益激烈,随之改变的是医院的建筑设计,医院的空间机能越来越复杂,因而对系统的要求也就更高了,医院设计者们要有使命感,将医院建筑设计好。
中图分类号:TU246.1文献标识码:A
512汶川大地震以后,我院参与了大量的灾后重建工程设计项目。其中,医疗建筑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其设计及研究是我院的一大重点,。龙泉驿区医疗救治中心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是灾后重建资金用于恢复与保障民生的重点项目,同时也是我们经历的医院设计中一个特殊的项目。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从项目选址、规模策划、到建筑设计,建筑师都参与其中,完整的项目过程跟进,与政府决策部门、医院使用方、施工建设方的不断磨合交流,引发了建筑师对医院设计更深层次的思考。也希望能通过这一过程,使建筑师能站在更高的高度,从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索,为医院建筑设计带来新的思路。
一、区位及项目定位
成都市龙泉驿区位于成都市以东,并不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之上,当成都平原以西的广大地震重灾区遭受重创,百废待兴时,龙泉驿区虽然在地震中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作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龙泉驿区成了成都市经济恢复和腾飞的重要保障。龙泉驿区的灾后医院建设从项目一开始,政府部门并没有仅仅把龙泉驿的医疗设施项目原址重建目,而是遵循"总体规划、统一设计、集中建设"的原则进行,站在成都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根据龙泉驿区的发展规划,对区域内的医疗卫生设施项目做了统筹规划,除了社区基础医疗设施外,区一级的医疗卫生设施进行整合,统筹规划,重新选址,提出了龙泉驿区医疗救治中心及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小镇)的规划概念,旨在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整合资源,集约土地,极大地提高当地的医疗卫生水平,同时依托当地的国家经济开发区以及旅游、农业等资源,面向成都以及全国,使龙泉驿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区域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总体规划
1、规划将以医疗城为核心概念,将用地划分为几大区域,即龙泉驿区一医院用地,儿童医院用地,健康广场用地,后勤中心、卫生行政管理培训中心用地,中医院用地,妇幼保健医院用地,每个区域以健康广场为中心构成医疗城,几家医院共同塑造出连贯和统一,资源共享的的医疗城整体空间。
2、将健康广场置于三个医院的中心地带,健康广场在功能上是市民活动与卫生部门宣传的场所;空间上既是各部分用地的联系体,又确保了各用地相对独立、安静的环境。通过健康广场的核心作用,将各部分建筑间的空间塑造成为绿色公共空间,为病员与居民提供活动空间,而且将医疗区与居住、办公区隔离开来。
3、规划中在区域内考虑一定的城市公共空间--健康广场;在医疗城总体的规划中,以健康广场为中心,联系着各个不同功能的医院,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系统,向周边发散布局。健康广场这种城市公共空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点:作为城市公共的绿化景观休闲区;作为健康宣传,以及社会医疗公益服务的场所作为临时疏散避险的场所。
三、区一医院规划与设计
(一)、项目概况
龙泉驿区医疗救治中心(一期工程新建区一医院)项目是龙泉驿区医疗救治中心及公共服务中心的项目之一,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龙工北路南侧,龙一环路北侧,董郎路的西侧。建设目标是形成一所集急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培训、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大型综合性的医疗机构。龙泉驿区一医院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261.75亩,一期用地约138.5亩,总建筑面积10.54万平方米,住院总床位849张,日门诊量3000人次。余下用地为二期预留用地,其中包括一个慢性病房楼和一个老年干部病房楼,共约500床。
(二)、设计理念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全球化的趋势,使科技水平和人们的意识得到极大的提升,现代医疗建筑设计理念已发生了转变,从技术至上向人本主义的转变,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转变。医疗行为从早期的"以治疗为中心"的逻辑转变为"以病患为中心"的思维。绿色,环保,人性化日益成为现代医院设计建设的主题。
1.采用相对集中+模块化的空间构成方式,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创建更加便捷高效的医院流线;相对集中的总平面布局方式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一方面为城市提供了一些疏散,避险,救灾的场地;另一方面也为医院的发展留有充分余地,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医院平面流线创造性地采用了"中"字型医院街形式,不仅拥有集中+单元模块化医院街形式的优点,而且有效的解决了大型综合医院病人交通流线过长的问题,强化了功能整合。使交通体系拥有最高的功能可达性和最简洁的交通流线,且能做到有效地分流,互不干扰。
2.人性化的整体医院环境、重视医院的环境功能;医院设计有绿色导诊大厅、绿色大中庭、具有露天庭院的模块化就诊单元,在住院高层的两端也设有空中花园,使绿色植物延伸到整个大楼之中,且利用这些空间形态加强空间导向性,绿色使患者的医疗环境更加舒适,方便,体现对病人的人性化关怀。
3.强调医疗空间的自然通风采光,节能、舒适、减少交叉传染。设计中尽量避免黑房间,通过中庭、连廊、天井等方式做到最大化的自然通风采光。在满足舒适性的同时又能做到节能。
四、建筑设计
1.总平功能分区
前区为医院入口广场,进入门厅及采光中庭。沿中庭分别为门诊楼和医技楼,医技楼上部为住院楼。地块北侧布置为行政会议楼,南侧为后勤供应楼。本规划设计中, 在医疗综合大楼的南侧和北侧留有充分发展余地,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交通流线分析
医院的交通组织重点在于满足不同类型的清污流线、人流、物流有明确独立的出入口和流线组织,各出入口到达各功能区流线便捷清晰,避免交叉。
1)门诊人流沿东北面主入口进入。2)急诊与门诊人流分开设置,安排在大楼北侧。3)住院部和探视人员出入口沿东南面道路由住院大厅进入。4)供应入口和药品入口设在南侧,有专门的卸货平台,通过专用电梯运送。5)污物和洁物的外部运输在平面上分开并安排不同时段出入,避免交叉。
3、平面功能流线分析
设计中引入了国际上全新的医院街的概念,同时再结合一个中庭空间进行布置,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医院空间形式。医院街向左右两边延伸,通往各个门诊科室,方便人们识别、找寻相应的诊疗空间,避免了传统医院错综复杂,病人难于寻找的布局模式。而中庭空间则丰富了医院街那种单调的线型空间模式,同时也缓解了一些功能流线上的拥挤环节。沿医院街与中庭空间交接处组织扶梯和无障碍电梯,方便到达各层的不同部门。
医院街结合中庭空间布置向左右两边延伸,通往各个门诊科室,每边各有三个诊疗单元,平面为U字型,患者围绕着单元式内向庭院一、二次候诊。诊疗单元的另一侧为医务人员专用通道,设有专用的办公、更衣、卫生间。围绕诊疗单元之间外向庭院是医务人员的会诊走廊,由此将医务人员及患者的流线完全分开。此外,通过连廊可以到达位于主楼的医技用房,形成一个环状的交通体系,连接门诊与医技部分。手术室设于主楼的5层,洁污流线清晰。有绿色生命通道连接急诊、手术、ICU,住院楼。
4、建筑造型设计
设计在充分满足医院功能的同时,力求创造一所提升相邻区域的整体空间形象的现代化综合医院。建筑采用发散的布局形式,利用放射状的建筑形态与城市环境、绿化景观进行交流,绿化渗透其中,空间丰富,灵活多变,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现代化医院建筑空间形态。基于建筑的丰富形态,建筑的立面处理手法简洁,构造安全,易清洁,建筑色彩体现地方特色。
5、绿化环境
环境景观设计渗透了设计的全过程。前排的门诊单元每个都拥有架空的小型庭院,为病患提供一个自然通风采光,舒适的医疗候诊环境。后排的住院大楼由两个"Y"字形护理单元并再一起,将余下用地划分出了三个不同的景观朝向,各具特色。
在设计时注重营造优质舒适的环境,良好的环境通过艺术化、庭院化、家庭化几大特征体现出来。公共区域设置问讯,休息坐椅,艺术品,绿化小品,花店等装饰品和设施,极大地提高了就诊的环境质量。阳光充足的门厅和中庭从心理和生理上对就诊者起到体贴入微的安抚。从入口门厅开始,到导医大厅,候药厅,再到医院街,精心布置中大型的绿色乔木,并在厅中搭配各种花池,同时绿色和阳光通过若干庭院渗透进医院内部,使整个医院犹如森林公园般空气清新,气氛愉悦,使患者和医护人员在行进中景随步移,心情舒畅。
五、结语--灾后医疗建筑设计的新思路
1、新建医院的定位根据区位、土地、资金和资源等情况,站在城市战略高度下思考。医院的规划和设计中应更多的考虑以下几项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依托对用地资源的远期规划,对近期、远期周边的医疗建筑进行统筹规划,考虑医疗资源的互补与共享。一定区域内的医疗机构的可以综合和专科相结合形成资源互补,同时,一些后勤功能可以独立出来社会化,资源共享。3、在经过SARS、地震等大灾之后,更重视防灾减灾的意义,规划中在区域内考虑一定的城市公共空间。一方面可以作为绿化休闲、健康宣传(健康广场),更重要的功能时作为城市区域的疏散避险场地
安全是医疗建筑品质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建筑设计角度考虑患者的安全问题,如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使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安全得到保证是设计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一个值得我们设计者研究的问题。尽管我国现行规范及有关规定对此有相应的规定,但是在目前医疗建筑高速发展建设的今天,这些规定的针对性、防御技术还不完善,对该类建筑的认识、对使用者特殊性的认识程度和设计水平还都没有达到足够的重视程度。一些已建成的医疗建筑的安全措施远没有达到对这类特殊人群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所能提供的必要保证。
现今,医疗建筑高速发展是建国以来空前的时期。同时,我国经济的迅猛飞跃,使得人民群众对自身健康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政府对如何解决好人民群众就医问题报以高度的重视,力求向人民提供一个透明的、高效服务的医疗体系。因此地方官员对该类建筑的建设更为关注。
在急于建设,突显地方政绩而经济投资不足的前提下,对安全措施的重视并没有放在重要位置上。出现诸多如选地不合理,用地过小等问题。强调住院或门诊楼的高度以为该地区标志性(医院应为标示性建筑)。用于规范对该类建筑的针对性条款不全面,各地执法水平的不一致等诸多因素,给设计带来了很多困惑。一些以垂直交通模式为主的一层一个护理单元的高层住院楼拔地而起,给安全疏散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很大困难。于是形成了越来越多体积庞大的医院建筑,这给消防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自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关注的焦点也转移到了建筑预防和控制火灾设计以及火灾发生后的紧急预案上。那么牵系着万千人身安全的医院建筑,该如何在设计上控制火灾发展势头以及疏散人群。在我们设计的医院建筑中,如何在遇到火情而消防人员没有及时到达之前,通过完善消防设施能够让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自身不受到生命威胁的情况下,去帮助那些没有自救能力者或自救能力非常差的患者助救逃生,是一个当前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Abstract: earthquake yushu re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building of the biggest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design that is how to use modern architecture system to realize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e expression, how to effectively achieve this goal is the key problem in this building design. This paper CangYiYuan ensembl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cess, probes into the modern expression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way, in order to the similar project a view to play a valuable role.
Keywords: jade tree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regional archite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背景
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青海省西南部腹地,人口构成以藏族为主,属于高原严寒地区。2010年4月14日发生的地震,对当地建筑物造成了极大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亟需恢复。灾后重建工程是一项十分浩繁而艰巨的工作,州藏医院作为灾后重建项目中的重点工程,对于延续当地藏医文化和保障人民医疗卫生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表达地域性的目标
玉树作为藏族聚居区,属于康巴藏区,在与恶劣的自然条件的斗争中,当地群众利用触手可得的土坯、木材与石材建造起了城镇和村落,建成了精美的寺院和民居,其建筑特点既迥异于内地传统的木构建筑,亦不同于卫藏、安多藏区,甚至与同为康巴藏区的川藏地区的传统建筑都有一定区别。其经验型的传统建筑结构体系对地震灾害面前遇到了极大的挑战,现代建筑技术手段应作为灾后重建的首选,然而其自身具有的强烈地域性特点在震灾之后面临着新建钢筋混凝土建筑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剧烈冲击。灾后重建不应只是对基本生活保障的重建,而且要在发展的基础上对传统有所继承,在延续当地文脉的基础上,实现对传统城镇空间归属感的重构。如何行之有效地应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实现对传统建筑地域性的表达,构成了本次建筑设计的中心思考点。
3.设计构思
(1)项目概况
州藏医院位于结古镇新规划中的风景旅游区,为144床综合性医院(其中藏药药浴46床),总用地面积约为10200,总建筑面积约为11780。主要有住院、门诊医技、研究中心、制剂中心、藏药库房、营养厨房及职工食堂、辅助用房等功能组成。各单体均为多层建筑。该工程门诊楼总建筑面积为5395平方米;住院楼总建筑面积为5241平方米;地下车库建筑面积为1325平方米;制剂楼总建筑面积为1264平方米;其他建筑面积为470平方米。
(2)总平面布置
院区用地面积1.02公顷,建筑退线后的用地面积仅为0.7公顷,非常局促。地块较为方正,地势平缓,两面邻接城市干道,一面邻接河流,交通条件便利。将门诊、医技及研究中心整合为一座建筑沿城市主干道布置于用地前端,并形成一较大的入口广场,以形成主要的建筑形象及城市景观。在用地两侧的城市道路上分别设置车行及人行出入口。住院楼沿用地东侧的河岸布置,远离城市道路,以获得良好的景观及安静的环境,并与门诊医技楼及制剂中心围合成一较完整的内庭园。
各功能区设独立出入口,其中院区人行主出入口位于用地西北侧,正对医院门诊部。院区机动车主出入口设置在用地西北侧的主干道上,次入口设置于东北侧的城市次干道上。院区内道路形成独立的环路,并使工作人员和病人,洁、污流线方便快捷,避免交叉。
院区停车因地制宜的采取路边停车的方式,均为地面停车,使用方便。
总平面图
(3)建筑设计
藏医院在建筑设计规范中是参考中医院设计规范,与大型综合医院有一些不同之处,藏医疗法强调药浴,在病房楼中设计了若干药浴病房。门急诊医技及研究中心共4层,其中医技部分2层。其中:首层主要功能用房为门诊大厅、挂号收费、取药、急诊、X光、超声、心脑电图等;二层:各科室门诊用房、检验等;三层:各科室门诊用房;四层:研究中心及办公。
病房楼地上5层,局部6层,无地下室。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环境,病房楼护理单元采用中间单走廊,所有病房均布置于面向河面的东南向,保证病房的日照及良好景观。分设主电梯厅和污物电梯厅,做到洁污分流。首层:住出院登记、职工食堂及营养厨房、洗衣房、设备用房等;二层及三层:普通病房,共98床;四层及五层:藏药药浴病房,共46床。
制剂及后勤楼共地上2层。首层:锅炉房、变配电间、水泵房及太平间等;二层:制剂间。
鸟瞰图
(4)现代建筑技术下对于地域性的表达
受高原严寒气候影响,当地传统建筑采用夯土木构墙体,为抵御昼夜巨大的温差,采用在厚重的外墙上开小窗的方式来保持室内温度,单体建筑偏于集中式布局,群体建筑采用院落式布局,强调围合感,建筑群布局紧凑,层叠错落感强;同时高原气候干燥,降雨量较小,民居多为平屋顶,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以当地常见土、木、石为主,建筑构造为夯土木构体系;同时受山地地形影响,传统建筑一般较为因地制宜,灵活布局,与地形有机结合,善于因山就势,大型寺庙建筑群气势宏大。最终形成的传统建筑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与民居不同,在历史上的汉藏建筑文化交流过程中,藏传佛教寺庙中也引用了内地的坡屋顶做法,一般镀金箔或包铜,形成金光灿灿的金顶,统帅整个建筑群。藏医院是受藏文化和藏传佛教影响较大的一类建筑,藏医的理论很大程度上收到藏族群众中的宗教和世界观的影响,地域建筑特点在其中应有较强的表达。从这个角度出发,在藏医院建筑设计中引用了一些宗教建筑的特点。首先以康巴藏区建筑常用的收分和退台等造型特点来塑造建筑大的体块,建筑色彩上以白色为主,在檐口部位用玉树地区的贝让形象加入红色和黄色的点缀,最终在顶层以金顶结束,以三段式构图在立面上形成了有机的一体。在满足医疗建筑设计规范的前提下,首先保证病房的日照和医疗用房的采光要求,其次以当地建筑造型手段和装饰纹样对建筑的装饰性进行补充。
前后两栋楼的处理,满足了门诊部分和住院部分的相对、独立互不干扰,保证病房的安静,同时在平面上以连廊连接,两部分又能很便捷地联系起来,从功能上来说是成立的。在建筑的形象上,临湖一面的住院楼高度较高,金顶尺度较大,从立面上形成层层叠叠山外有山的写意效果,从水面一侧看到的是完整的住院楼的形象,最终形成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在不同的角度欣赏可以得到不同的空间感受。
沿街透视图
4.结语
玉树地震对当地的传统建筑来说是灭顶之灾,对当地群众来说,熟悉的空间环境和地域归属感几乎荡然无存。为使玉树原有城镇风貌和人民对空间环境的记忆能在在后重建中延续,设计者对如何在重建物质家园的基础上,恢复灾区群众的精神家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带着对传统的敬畏,将地域性的表达寓于现代建筑之中,以期实现对当地文脉的延续。
参考文献
[1] Liane Lefaivre / Alexander Tzonis,Critical Regionalism, Prestel Publishing
[2] 张钦楠 译 Kenneth Frampton,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三联书店
[3] 向红笳 译,罗伯特・比尔,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中国藏学出版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医疗服务、就医环境提出更高要求,医院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做为医疗服务的基础建设,对卫生体系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的建筑设计规划是一种特殊的公共建筑,也是民用建筑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它是集中医学建筑学、医疗设备工程学、预防医学、建筑规划学、科学信息、医院管理学为一体的多学科、多领域应用成果的综合。笔者根据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结合工作,在倡导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对新时期医院的更新改建及建筑设计规划提出几点意见:
1. 医院的更新改造是新时期医院建设的重点
1.1正确分析新、旧建筑的关系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医院改扩新建已进入,在原有规模上发展,在老建筑基础上再建设,这是多数医院建设发展的特征。医院建设应更注重如何提高原有医院的工作效率与医疗品质,改善及规范医疗环境,适应医院现代化的要求,改扩建项目将成为医院建设的重点。
我国早期的医院建设受到条件所限,缺少整体规划与发展构想,功能不完善,难以满足新时期医院现代化的要求。如果舍弃旧建筑完全新建是人力物力的资源浪费。许多医院采取更新的方式进行局部新建或翻修,一建一改,统一全院建筑风格,布局更合理,环境改善,适应时展的就医需求。单体新建之前需要远期规划,避免不适用的“样子货”出现。新、老建筑之间的互补,使旧建筑在改造整合中为医院建设发挥作用。
1.2建设前的可行性预测
目前,大多数医院对要新建与改建的项目没有进行建设前的可行性预测,而医院的建设需要周密的准备分析论证,对要建项目的实用性、科学性、经济性、远期性、以及用地指标、建筑规模、建筑层数、建设模式、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通过对医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及前期策划准备工作,探讨医院建筑规划,设计与建设应以“病人为中心,员工为根本”,实施人性化规划、设计与建设,符合医疗流程,满足医院对安全与感染的控制和管理。
1.3避免我国现代化医院发展的盲目性
在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中,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又将医疗机构改革提上议案,为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国家投资扩建全国70%县级医院,加大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力度。在医院建设急剧发展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规划与建设上的盲目性,缺乏对现实情况的周全考虑,盲目扩大规模、追求高标准、大气派建筑等观念上的误区。
医院规模应符合当地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及服务半径。在基层医疗建设中,一味的追求大规模是不切合实际的。高层医院建筑虽然可以缓解城市拥挤程度,但是不是适用于每所医院,更不能将其作为建筑设计中现代化的标准。对于医院而言,现代化应体现在科学设计与便于使用上。
2.医院建筑设计中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
2.1病房的设计及内、外部整体规划
病房设计概念的更新体现在功能环境、卫生环境、空间环境、人际环境的设计。为住院病人创造安静的康复环境,除了合理进行医院整体布局外,还需使用特殊建材处理噪音干扰。争取良好朝向应以自然通风、采光,减少人工环境取代自然环境,建设新时代的绿色医院。多床房间的设计中,需为病人提供明确的个人领域空间,满足病人对隐密性的要求。病房外部简洁、内部舒适考究,注意色彩运用,以清新淡雅为主,营造家庭气氛。对于特殊病群做特殊处理,如儿科病房,适当增加室内装饰,消除患儿对单一白色病房产生的恐惧心理,利于康复。
2.2就医流程及便利交通路线
前来就诊的病人和家属心理负担严重,容易产生焦虑和不安情绪,如果医院没有清晰明了的就诊路线指示图,对他们带来极大不便。对于内、外科系统都很重要的辅助检查科室,可以多设检查窗口,减少由于科室设置太远,导致病人一路询问送检路线的麻烦。引入电子数字化查询系统,并结合清晰明了的指示图,这个问题即可解决。
医院外部交通流线是否通畅,直接关系到医疗行为和就医流程的便捷和效率。一般医院车流与人流重复交叉,不做分流处理,造成流线复杂不能迅速抵达目的地。设计分流路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实现人车分流、医患分流,优化服务流程,简化服务环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3医院外部环境的基础建设规划
人作为多元化生物不可局限于单一生活范围,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医院不应只带给医生和患者白色恐惧的心理,创建适当的生活场所,如增加绿化带,安置健身活动器械及设置休闲吧等,使医务工作者在闲暇之余有更多放松排遣的机会。病人可以摆脱乏味的病房,去体验健康人所拥有的快乐,从而达到机体与心理全面健康的新标准。对医院外部环境进行合理的建筑规划,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指导思想的充分体现。
3.从医院质量安全管理角度加强医院建筑规划与设计
3.1医院的安全质量管理是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
医院安全和感染贯穿于医疗工作的每个环节,体现在病人治疗的全过程。特别是H1N1病毒和SARS感染的快速蔓延等高危害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使医院安全质量管理备受关注。医院安全管理不仅包括消防、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还涉及医院空间动态规划等。
中图分类号:TU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5-0094-03
1 前言
医院是一座连续运转的综合系统,医院设计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大概念向小细节推进和演化的过程。医院建筑因其组成复杂,科室众多,相互间的功能关系及其密切程度各有不同,在设计中要做到全面掌握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现代医院的功能结构和组成要素也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流程组合法”是我们针对医院建筑内部功能设计提出的一种方法。在确定了总体布局之后,设计者需要根据医疗流程对医院各功能模块进行编排,使内部流线合理,空间组织有序。在医院设计的三大分级系统(总体布局、科室间、科室内)中,属于第二级的内容,是决定一座医院是否好用的最重要部分。然而这部分的工作容易在设计过程中反复,甚至有的医院建成投入使用后不久就因为功能不合理而面临调整,所带来的人力物力支出实属浪费。“流程组合法”的提出,可以帮助设计者在进行科室布置时能够用综合、可持续的眼光审视全局,把握主要矛盾,减少因为功能不合理而引起的重大调整,提高医院品质,降低工程造价。
2 “流程组合法”的理论基础
2.1 医院各部门的功能关系
医院在总体上划分为医疗区、后勤服务区、行政管理区三部分,医疗区内部包括门急诊部、医技和住院三部分。如何进行大区规划、组织科室的空间关系,是医院建筑设计与其他类型建筑设计区别开来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医院各科室联系的急切度、强度和频度来对其进行组织。一般来说,ICU、急诊、手术、血库、分娩部的紧急程度最高,检验和放射以及供应中心稍次,这些部门关系到病人的安危,应在位置选取上优先考虑。药剂、检验、放射、手术部人流、物流量大,强度和频率最高,药剂和放射的人流主要来自门诊,住院稍次,手术病人主要来自住院部,所以这些部门在位置上的选取要靠近人流量大的科室。
2.2 “流程组合法”的源起――医疗中心问题
对近期的一些大型或超大型综合医院设计理念进行分析,“病种细化”成为这些医院的一个突出特点。医院以强势科室为龙头,发展出围绕该科室病种的一套完整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分科方式,将大内科按病种细分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风湿免疫科,代谢内分泌科,肿瘤科,形成心血管疾病中心,消化疾病中心、呼吸疾病中心等,每个中心均包含与之对应的检验,心电,B超,窥镜门诊医技,并设置了集中药房。病人在各医疗中心内可完成挂号,收费,检验,取药等行为活动,同时相关联的病房楼和大型医技也与之成组布置,最大限度的缩短病人的就诊流线。
尽管有以上这些优点,“医疗中心”概念过分强调独立性所带来的缺点不容忽视:单独配置的医技和供给系统,虽然缩短了就诊流线,却容易造成医院资金在医疗设备和物流上的投入过大,如果不加以整合利用,难免会产生人员和设备上的浪费。
2.3 “流程组合法”的概念
“流程组合法”是一种建筑空间组合法,来源于医疗中心理念,以特色病种或强势科室为中心,将医院不同科室的流程进行综合考虑,在保证总体及科室内各流线不交叉的前提下,使功能组织更为紧凑合理。这样一来,从大型、超大型综合医院中独立出来的医疗中心,与医院依然保持共生关系,人员和资源都能得到高效利用。在倡导有机和节约的当下,本方法更能适应医院的发展要求。
3 医院流程设计的特性
3.1 重要性
医疗工艺设计在《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中被定义为“对医院内部医疗活动过程及程序的策划”,包括医疗系统构成、功能、医疗工艺流程及相关工艺条件、技术指标、参数等。在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从项目开始的场地分析,梳理医院与周边城市的关系;到理顺医院内部各建筑物之间的流线关系:再到科室内部房间的排布和组织,无一不是与工艺流程相关。如果对流程没有透彻的认识,设计一定是缺乏可用性、在功能上失败的。所以,流程设计是医院建筑设计的重点。是否能掌握医疗流程,并对其做好优化和改进,对医院建筑设计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2 复杂性
目前因为国内医疗资源缺乏,国家需要大力扶植医疗基础建设,大型和超大型综合医院建设遍地开花、层出不穷。大型综合医院的优点在于资源整合,能够在有限的用地里高度集中医疗设备和人员,由此所带来的缺点是人流集中,一些重点科室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度拥挤、人员交叉的问题,导致就医环境低下。随着问题日渐突出,一些医疗建筑设计者也在摸索和探讨,试图寻求一种适合国情的解决方法。有人提出“医疗街”、“一站式服务”、“医疗中心”等等先进的设计理念。总的来说,就是医院运营者和设计者合作,通过整合医院功能,优化医疗流程,从而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
所以,在大型、超大型综合医院设计中,合理运用“流程组合法”是解决流线过长、流线交叉等问题的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4 大型综合医院的流程组合
4.1 主要流程
主要流程是构成医院的关键,制约总体功能分区,决定部门间的关系。大型综合医院的主要流程有门诊病人就诊流程、急诊急救病人流程,洁净物品供应流程等。主要流程牵涉的人流量大,科室多,一条流程跨越数个部门和科室,流程之间也会互相影响。主要流程在方案设计阶段需要优先考虑。
4.2 分支流程
作为主要流程的补充、完善和细化,分支流程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门诊病人就诊流程可以细分为医保病人、自费病人和感染病人等,而急诊病人内科和外科的就诊流程也不尽相同。分支流程体现了在主要流程控制下不同类型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是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同样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的工作内容。在把握了主要流程正确的基础上,对分支流程进行深化设计,可以大幅度提高医院的品质,使医院组织结构更清晰,更易用。
4.3 流程的组合
流程组合针对的是医院设计二级和三级系统的设计方法。流程组合的实现手段多样,针对医院的不同规模、各病种对人员和设备的不同要求,应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建立各部分间的重量级关系。
如何进行流程组合,可以对以下方面的内容进行考虑:
室外交通布置应充分考虑人、车、物流的流程关系。机动车可直达多个楼层,利用电梯扶梯等组合立体交通模式引导人流。借鉴商业建筑的机动车交通组织模式,对停车场进行分区:
室内交通组织应对人流量进行计算后,设计出适合医院特色的科室布局。将人流量大的重点科室布置在建筑容易到达的位置,并围绕这些科室设置辅助检查区;
将急诊急救部、手术室和ICU的危重病人流线进行组合,通过设置绿色通道,急诊急救和手术室专用直达电梯,缩短抢救流程中的交通时间;
考虑到手术室和ICU医护人员的特殊流程以及这两个部门和住院部的紧密联系,在住院部内设置集中型的医生工作区和专用医生电梯;
采用智能化手段进行管理,信息化分诊系统提高门急诊效率,气动管道物流系统提高标本和物品的传输速度,引进先进的软件和硬件对物流流程进行组合。
5 “流程组合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总医院急诊急救部是运用“流程组合法”进行设计的实例。在其设计过程中,我们将不同科室的医疗流程进行独立分析、抽出重点、穿插整合,最终形成一条高效的急诊急救链,实现了“流程组合法”对于医院功能全局把握,提升设计合理性的目的。
总医院的急诊急救部除了日常工作之外,在特殊时期还会承担起重要的战地救治任务,例如在2008年“5.12地震”时,就接纳了来自地震灾区的大量伤者。我们进行医院规划设计时,对这个科室的定位进行了多方面考虑,希望能寻求一个合适的位置,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考虑到本项目的诸多限制条件:在不动拆原有门诊楼的情况下建造新门诊楼;住院综合楼前用地紧张,无法设置足够的广场空间等,如何在增强急诊急救部与住院楼的联系,同时保持其与门诊楼内医技系统的便捷流线是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
经过对急诊急救流程的研究,最终决定将该科室设置在门诊楼与住院楼的连接部,与这两个大功能块的联系同样紧密。出入口不直接开向建筑前广场,而是在连接部退让一定距离,避免主要道路的机动车和人流对急救车造成拥堵;与门诊部疏而不离的位置方便院方对其进行管理。因为门诊楼的机动车流线组织在门诊前广场和直达大厅的汽车坡道就已经解决,急诊急救部的机动车流线相对独立、顺畅,广场空间还可提供救护车的泊位。
按照救治的急缓程度,急救部设置在门诊楼的首层东南功能块内,急诊部病房和输液处设置于与之相邻的西南功能块。门诊和住院楼之间的室外空间为供急救车回转的急救广场,在造型处理上使用大雨篷进行连接,保持这部分门诊楼和住院楼外立面的连续性。雨篷下设置的医疗柱提供医疗气体和照明接入,特殊时期能够扩充急救能力,在遭遇512地震那样的重大自然灾害时室外广场可以变身为临时护理工作站。
住院楼一层西南是中心药房和静脉配液,为急诊急救中心保证了药品的供应。由于其特殊性,急救部相对急诊部,与住院楼的距离更近,在救治流程上更顺畅。通过设在住院楼西单元的一套直通屋顶的急救电梯,将急救部手术病人、直升机运送来的需直接进行手术的病人直接送往三层的手术中心。这种布局以抢救病人的流程为核心,缩短交通流线,为伤者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急诊部与地下一层的影像中心同样有快捷的流线,便于为病人开展辅助检查工作。可以说整个急诊急救部与院区其他与其相关的功能科室的关系是紧密而且有机的,能够大大提升部门间的合作,增加工作效率。
总医院急诊急救部在进行了流程组合设计后,有别于其他医院同类型科室的布置,使“效率”这个词更为突出。这只是建筑设计上的一些操作方法,再加以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和网络管理,必定能让其医疗功能发挥得更为出色。
6 结语
实践证明,简单套用单一流程已经难以满足大型综合医院发展的需要,设计师应该在熟悉医学、建筑学、医疗设备工程学等领域知识的同时,通过融会贯通,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功能完善、流程合理、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好医院。“流程组合法”是综合了建筑设计和医疗工艺的设计方法,如果能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加以广泛应用,应该可为提升医院品质尽到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杭元凤,于泓.医用建筑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罗运湖.现代医院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高枫.超大型综合医院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10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儿童医院设计有别于一般的综合性医院。在设计的总体构思以及细节处理等方面如何能够做到处处为患儿考虑是儿童医院设计成功与否不可或缺的评价标准。因此,“患儿关怀”就成为儿童医院设计首要关注的问题。设计一座童话乐园般的儿童医院,一座让儿童不在恐惧治疗的医院是我们的追求。山西省儿童医院新院中标后的优化工作也是努力向这一目标迈进。
1、项目概况
山西省儿童医院新院选址位于晋源区新城的东南方,北临龙山大街,西临新晋祠路,东临规划新晋祠路,南侧为迎宾路。占地面积301.5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2.2万m2 ,设置床位800张,日均门(急)诊4500人次。
2、设计理念
2.1 儿童医院是儿童治病的场所,更是为儿童成长服务的健康会所
设计方案应考虑儿童的特点与喜好,充分体现儿童医院的形象特色,使患者和家属感觉到建筑设计的童趣。创造吸引儿童的公共空间,美化诊断及治疗用房以及病房。通过环境设计,创造有利于患儿诊治、康复、休养的安静舒适的内外部环境。
2.2功能规划的可持续性,未来发展的合理预留
功能布局上,应以中央共享大厅为核心,各种功能紧凑布局;并结合近远期规模需求合理规划,门诊、医技、病房均预留发展空间。
3、方案构思与总体规划
山西省儿童医院新院项目在方案设计方面力求展现对患儿的身心关怀,借用太原市市花――的意向来表达对城市的致意,并呼应了对于儿童天性活泼与率真的童趣特征。整体方案在场地中的构图充分展现出活泼性、灵活性与恰当性,同时又充分的考虑到了对于具体医疗功能的合理安排与工艺流线的紧凑性联系。在诸多现有的限制中创造出了一种符合儿童医院内涵与特质的独特方案。(图1)
(图1)
现代医院设计以简洁清晰的公共空间与医疗主街,将复杂的功能科室组合在一起,组织疏导各种流程,使之成为高效运转的医院综合体。山西省儿童医院新院区建筑采用由一条弧形医疗街将门诊、急诊区域串联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将直线医疗街组合进入建筑中,作为门诊、住院患者与医技部的联系。以此对各个功能与医技部分的方便联系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医疗街使整个建筑形成一个整体。设计中将庭院景观结合主街布置,使功能与景观相互呼应,形成主线突出,局部重点的医疗区整体规划。
同时,结合现代医院发展迅速的特点,在整体规划中,我们考虑适当的预留发展用地和发展方向。方案设计考虑将各种功能紧凑布局,将用地北地块规划为预留发展用地,同时也形成院区集中绿化和并结合城市绿地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 (图2)
(图2)
4、方案改进与优化
设计方案在中标之后着手进行优化设计。结合儿童医院自身的特点以及对于患儿的人性关怀,我们在建筑的功能组块布局,空间造型和立面形象整体形象塑造等三个方面均进行了优化调整和改进。
4.1 功能组块优化
4.1.1门诊区优化
优化策略:减少门诊单元的数量,缩短就医路程;同时将两个单元形成一组的花瓣造型变为各单元自成一组,将内庭院做适当的加大,以便获得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改善患儿就医的环境。( 图3)
(图3)
4.1.2 医技区优化
优化策略:将医技区一分为二设置,明确出门诊医技和住院医技两个部分。在化解建筑整体体量的同时,医技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医技的使用也形成各自独立且互不影响的格局,为门诊患儿和住院患儿进行相关功能检查提供方便。 ( 图4)
(图4)
4.1.3 病房楼优化
优化策略:患儿住院有别于成人,陪护和探望亲属急剧增多。因此病房楼从原先的一栋楼,每层两个护理单元,调整为两栋楼,每栋每层一个护理单元。有效的缓解了独栋病房楼所造成的垂直交通压力。( 图5)
(图5)
4.2 空间形态调整
4.2.1 中央庭院调整
优化策略:将封闭的中庭打开,形成开敞的下沉式中央庭院;将自然环境引入建筑,为患儿和家长提供清新舒爽的驻足空间,以及和谐共存的就医环境。( 图6)
(图6)
4.2.2“医疗街”调整
优化策略:整合缩短医疗街路线,将垂直交通、休息空间和候诊空间沿“医疗街”布置,交通流线简单、明确,使患儿及家长的就医路线不迂回曲折;同时医疗街的功能性极大增强。(图7)
(图7)
4.2.3 休闲空间调整
优化策略:1患儿游戏场所由集中大空间分化为独立小空间,以防止患儿及家长大量聚集造成交叉感染。2建筑内部沿医疗街布置超市、花店、书吧、咖啡厅等休闲服务设施,使患儿及家长放松心情,充满康复的信心。
4.3 立面色彩重置
儿童认知世界主要通过视觉和触觉两种媒介,而视觉观察是儿童对周围环境认识的第一步。缤纷绚丽的色彩会对儿童形成明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我们对原方案立面色彩稍显零碎不完整的问题做出调整,提炼出七种色系,使用釉面喷涂玻璃板作为遮阳格栅,将每种颜色分别赋予每个独立的门诊单元,形成一种整体大气的色彩渐变效果。(图8)
(图8)
5、结语
山西省儿童医院新院项目设计从初期中标方案的不成熟到最后的优化实施方案的基本满意,我们在过程中的修改和优化反复了很多次,也思考体会到了很多东西。儿童医院是关系到儿童身心治疗与康复的重要民生设施,现阶段国内各个儿童医院的建筑设计在针对患儿心理和生理角度的考虑都稍稍有所欠缺,使得患儿在医院中得不到些许的心灵抚慰。希望我们的建筑创作能够为今后的儿童医院建筑设计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对于一个建筑设计单位来说,如何有效地利用科技档案信息, 使其在实际的生产中发挥潜在的作用从而壮大本单位的可持续的科研力量,提高本单位在竞争市场中的优势,成为了各项工作中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另外,随着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也为档案利用提供了一个更科学更有效率的平台。然而,关于科技档案利用的所有工作都离不开一个前提――科技档案归档材料的收集工作。
档案的收集与利用工作要为本单位的中心任务和职能工作做好服务必须抓好几个方面,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档案人员要把自己从过去那种过分强调保密、坐等守摊的旧思想中解放出来,确立服务思想,增强服务意识、竟争意识、效益意识。其次,要做好基础工作,为开发利用创造条件。档案是重要信息资源,要提高档案内在质量,抓好规范化管理,档案管理工具要系统配套。第三,要主动围绕本单位中心任务跟踪服务。及时掌握重要工作进展动态,心中有数,明白工作进展到哪个阶段哪个环节,需要收集什么档案材料,将要利用什么档案,早做准备,根据对档案材料利用数据,利用方式、利用主次,搞好服务。
科技档案归档材料的收集工作,是科技档案工作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归档工作的难点。为使科技档案材料达到“完整、系统、齐全”的要求,我院相关管理部门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套较可行的、较系统的管理办法。即:明确一条原则、抓好三个环节的管理措施。提高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具体做法是:
明确一条原则,就是在执行、贯彻和制定有关科技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工作中,始终明确坚持执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按照有关管理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把处于分散状态的设计资料集中统一起来,维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健全建筑设计专业资料归档制度。如何在工作中贯彻和实现这一原则,我们具体抓了三个环节。
一、建筑设计项目完成投标阶段后,抓好招投标阶段环节。我院以往的档案资料管理一直很重视报建、施工图、施工服务等阶段的资料,却往往忽视招投标阶段和方案阶段的资料收集,认为招投标阶段的资料都是形式的,以后的利用价值不大,然而,随着近年建筑设计行业竞争的越加激烈,招投标阶段的工作对单位的产值、品牌等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外,建筑设计的市场细分越来越具体,如医院、学校、厂房等各类型功能建筑的投标工作都需要充分地参考与借鉴以往同类型项目的投标经验,包括中标与不中标的经验。除此之外,之前的中标项目的中标材料也是之后的项目投标中很重要的业绩证明,所以必须收集整理好我院的招投标阶段资料,为以后的投标工作做好准备。在实践中,我院档案资料室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抓招投标阶段环节的归档工作:1、组织项目负责人学习招投标阶段档案归档的重要性,了解归档范围;2、通过行政手段以及经济手段促使项目负责人进行归档,如归档情况与投标补偿款的划拨挂钩等。
Abstract: Residential landscape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environment resources city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small and city space has good transition and coordination, creating a natural kind of living space for the people. To play the best ecological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and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 small residential; garden;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绿色住宅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可持久的设计、良好的环境及受益的用户三者之间应该有平衡的,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化的绿化效果。绿色建筑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和。
1.小区住宅园林绿化与建筑设计特点
1.1小区住宅园林绿化与建筑设计布局上要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建筑规划选址除考虑功能要求外,要善于利用地形,结合自然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
1.2要情景交融,建筑设计应结合情景,抒趣,尤其在古典住宅建筑设计中,常与诗画结合,加强感染力,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1.3建筑设计在空间处理中,力求曲折变化,错落有致,通过空间划分,形成大小空间的对比,增加层次感,扩大空间感。
1.4建筑设计在造型上应重视美观的要求,建筑体型、轮廓要有表现力,增加园林画面感,建筑体量应与园林景观协调统一,造型要表现园林特色,环境特色、地方特色。一般而言,在造型上,体量宜轻盈,形式宜活泼,力求简洁明快,通透有度,达到功能与景观的有机统一。
1.5建筑设计在装修及在细节装饰上,应有精巧的装饰,增加本身的美观,以之用来组织空间画面。如常用的挂落、栏杆、漏窗、花格等。
2.小区住宅园林绿化与建筑设计功能
2.1满足功能要求: 园林绿化是改善、美化人们生活环境的设施,也是人们休息、游览、文化娱乐的场所。随着园林活动的日益增多,小区住宅园林绿化建筑设计类型也日益丰富起来,主要有茶室、餐厅、展览馆、体育场所等等,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2.2点景要与自然风景融合,或易于近观的局部小景或成为主景,控制全园布局,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3.提高小区住宅园林绿化与建筑设计效率的途径
3.1色住宅的建设不但要和环境融和,更要经济实惠,让投资人有适当的回收。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达到资源利用的最高效率。各种资源效率中最重要的是能源效率。能源效率越高,越能节省寿命周期费用,不但提高绿化效果,更能增加投资绿化建设的吸引力。 因此提高能源效率是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基本条件。 提高能源效率途径包括:减少建筑寿命期限能量,可以采用延长建筑及其设备的寿命;使用耐用的建筑材料、设备产品;另外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上考虑维修、保养等等。具体措施包括:宽余的建筑设计;采用容易运行管理的机器及系统,便于维修及更新;选用具有耐久性以及耐振性的材料;适当的施工方法等。
3.2坚持因地制宜是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选址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所谓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 少动土方。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而且显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更富有诗情画意。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3.3强调人性化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要特别强调人性化。
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 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能在泥土和石缝中寻找小动物;老人们买菜回来能有个歇脚的地方。因此在住宅入口,直到分户入口,都要进行绿化,使人们尽量多接触绿色,多看到园林景观,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一般情况下,绿化面积不少于建筑面积的30%。好一点的要达到 50% 以上,并要与周围环境高度协调统一。在合理运用植物、园林小品、园路和铺装等前提下,特别要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联结,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住宅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娱乐设施、使休闲、运动、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间与设施融合在园林景观中,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公共空间。需要注意的是,住宅园林景观要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提倡多元化,不要盲目效仿欧式风格的大门和护栏以及雕塑等。
3.4强调以绿为主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因此,以绿为主是住宅小区绿化的着眼点。
目前有些设计过分强调标志性建筑,占用过多的宛若间建造园林小品,使原本不多的绿化面积更加可怜。事实上,乔木下面有灌木,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复层种植结构,是强调以绿为主的具体体现,是增加绿量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背景,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所处的特定空间,起到点景的作用。以绿为主的另一层含义是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不仅要平面化,而且要提倡“林荫型”的立体化模式。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可以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使这部分空间增加美化、彩化效果,从而提高住宅小区的生态效益。
3.5强调创新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与其它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切忌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相同的设计来。
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不同于公园的设计,它应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虽然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但是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这就要求园林设计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头脑灵活,能够不断地将时代气息和作品巧妙地融为一体,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类。
4.结束语
总之,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要特别注重利用城市大环境资源,使小区与城市空间有良好的过渡与协调,为人们创造一个自然亲切的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美〕卡斯腾·哈里斯著. 《建筑的伦理功能》华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