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国际贸易的特征大全11篇

时间:2024-01-27 16:21:5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国际贸易的特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国际贸易的特征

篇(1)

步入21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六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持续增长,产品的出口数量和品种迅速扩大。在积累了巨额贸易顺差的同时,也迎来了国际贸易规则的挑战和压力。据有关资料统计,自2004―2006年间,我国企业遭遇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已居世界首位,知识产权争端、技术壁垒、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摩擦也呈迅速上升的趋势。为此,认真研究和分析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特征,并从多个不同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推进我国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的显著特征

1.国际贸易摩擦数量急剧增多

从国际贸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分析,由于相互间经济利益和贸易活动本身的要求,一国由以往单一经营的国内市场走向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就极有可能受多种外在因素影响而导致贸易摩擦增多。据有关资料统计,从2001----2006年间,世贸组织成员共发起反倾销调查1468起,与1995----2000年相比,增加了3.9倍。同时,共有39个世贸组织成员国启动了206起反补贴立案调查,采取反补贴措施186起,与1995----2000年相比,增加了4.7倍。从参与的国家类别分析,2000年以前启动反倾销或反补贴立案调查的多数为经济发达国家,2001年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相继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并于2005---2006年间呈现出超过经济发达国家参与数目的趋势。

2.国际贸易摩擦领域不断延伸

从1995---2006年国家有关部委的调查统计资料表明,贸易摩擦的领域呈现出三个明显的变化:其一,由单一产品或企业转向产品群或产业集群,最终表现为产品群或产业集群之间的较量。其二,由单一的产品贸易转向以产品贸易为基础的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研发及应用水平、信息系统和服务系统的配套与完善水平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三,由单纯微观层面的问题转向宏观层面的问题。2005---2006年这一特点尤为突出,一些国家由单一产品或技术、服务的摩擦与协调转向针对宏观经济政策、经济体制与制度等诸多方面,将社会保障问题、社会成员福利、劳动者权利与保障、货币汇率制度、财政金融政策与调节机制等问题也纳入到贸易摩擦中来。

3.国际贸易摩擦的国别和地区日益多元化

纵观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从全球范围分析,参与国际贸易活动并成为我国外经贸摩擦主体的国家多为经济发达国家,集中体现为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些国家一直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体市场。因而,我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相对较多。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际贸易摩擦的国别和地区日益多元化,墨西哥、印度、南非、土耳其、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相继启动了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并在国际贸易摩擦的国别类型比重中呈上升的趋势。仅1995---2006年间,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反倾销立案调查的188起,占我国所受反倾销立案调查的41%;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反倾销立案调查为270起,占我国所受反倾销立案调查的59%。

4.绿色贸易壁垒增加了不同国家、地区、集团之间的贸易摩擦

21世纪以来,绿色贸易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渗透在这些国家的贸易活动中,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很难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据有关资料表明,2001―2004年间,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其对食品进口注册通报制度的严格规定,限制了41个发展中国家相应食品对这一地区的出口,引发直接贸易摩擦1982起。日本通过限制性的技术检验检疫措施,严格限制了38个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和水产品向这一地区的出口,引发直接贸易摩擦1587起。由此可见,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在全球贸易活动中产生时间较短,许多内在机制本身就很不完善,再加上发达国家过于运用这一手段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出口进行限制,就很难避免诱发贸易摩擦。

5.WTO以及贸易救济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大

随着全球范围内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特征是传统贸易手段及调节机制的作用逐渐弱化,以反倾销、反补贴、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它相应辅助措施的调节作用逐步增强。仅2001―2006年,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运用这一手段和机制实施有效调节的国家为106个,调节贸易摩擦与纠纷2878起。这就使得众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大对反倾销、反补贴及其它相应保障措施的研究,并使之在国内相关行业或企业中普及应用。

二、我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对策

1.运用WTO规则,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从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至今六年的发展实践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想自主地立足国际市场,减少贸易摩擦对本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单纯依靠本国的政策、法律、规则,都是远远不能实现的。要想真正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的位次,不仅来源于本国经济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水平,同时还必须下大力量研究和驾驭WTO规则。为此,应做到以下三点:其一,在国内各行业及相关企业,组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培训WTO规则及其相关知识。结合本企业产品、技术及服务的出口面向,研究各相关区域、集团或国家的外经贸政策、法律、惯例和规定,并以此为基础安排相应的经贸活动。其二,自觉运用WTO规则,围绕贸易实务中商品属性、价格条款、运输保险、检验索赔、谈判签约等方面进行洽谈和磋商,在充分尊重国际规则的前提下,努力寻求双赢的互利合作机制。其三,对于在外经贸活动中使我方利益受到损失的事件或行为,要认真分析造成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原因,自觉运用国际法律规章和WTO规则,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加快制度的调整与创新

制度既是引发贸易摩擦的原因,也是解决贸易摩擦与纠纷的关键。其一,应按照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多方面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全方位进入国际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自觉克服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意识,放手让企业自觉地在国际市场上学会自主生存、自主发展。为此,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积极为企业创造外部良好环境的同时,鼓励本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之间在竞争、比较和创新中得到发展。另一方面,除极特殊因素影响外,要避免使用补贴等扶助方式,否则也是直接导致贸易摩擦的因素,有时还会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其二,按照我国“入世”之初的有关承诺,逐步放开国内市场,积极吸纳国外先进的技术、产品、管理和服务进入我国市场。在这方面 ,浙江省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仅2005―2006年间,相继吸纳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13起,直接用于省内紧缺或关键的企业之中,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

3.注重自主创新及技术认证工作

从2000---2006年间我国贸易摩擦分析,85%左右为工农业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这些产品本身自主创新的水平相对不高,且替代性较强,一旦进入他国市场便极容易被他国同类产品所替代。因而,当这些产品对进口国市场造成冲击时,往往被进口国运用反倾销或保护措施的相关限制条款加以规范。为此,我们必须在外贸出口过程中牢牢把握自主创新这一主导思想,立足所进入区域市场的质量、技术要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具体地说,应注重以下三点:其一、按照WTO规则和所进入国家的市场要求,培育自主创新理念,明确自主创新定位。从近年来我国沿海省市外贸企业成功应对国外贸易摩擦的实践分析,自主创新的关键是观念的突破与创新。要在创新发展中善于另辟蹊径,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要想取得在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创新优势,就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尽是回避所进入国家的大企业、大公司共同关注的热点项目,选择他们易于忽略而又有一定经济效益的“缝隙”项目,这样就易于发挥我国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同时,要在创新发展中善于运用逆向思维。从创新学的角度分析,逆向思维方式通常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从最终结果入手,分析实现的步骤过程,从而找出必要的前提条件。对于那些与企业自主创新有关的信息和线索,我们也可以大胆运用逆向思维加以分析,从而拓宽创新的思路。在此基础上,还应准确制定企业自主创新定位。企业应结合所进入国家或区域市场的要求,将目标定位在产品核心技术能力的自主创新与研发。其二,自主创新领域及内容要符合WTO规则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经过必要的调查分析,要立足于所进入国家消费者的需求习惯和心理行为活动规律。以这方面,德国众多企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0---2006年间,德国相继有11个行业的196家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与研发,将产品打入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市场。由于他们善于分析对方市场的心理行为活动方式和惯例,并制订了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案,结果当产品投入相关国家市场后与该国质量技术标准完全一致,且有些功能还优于当地产品的水平。不仅没有一例发生贸易摩擦,而且还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其三,通过采用国际标准,缩小出口产品同发达国家进口检验标准之间的差距。据国家有关部委统计,从我国2001---2006年间26个省、市、自治区众多出口企业采用的产品标准分析,只有40%左右的企业采用国际标准;26%的企业开始接触国际标准,但尚未在企业中加以应用;34%的企业根本就没有接触国际标准,甚至有些企业采用的产品标准与所进入国家的检验标准差距极大。在这六年中,第一类企业发生贸易摩擦的比例仅为3%左右,第二类企业高达60%左右,第三类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比较明显的问题。而我国涉案的贸易摩擦又多发生在上述第二、三类企业之中。

4.建立政府、行业、企业的多元应对机制

从2001―2006年间我国外贸企业的出口业务调查分析,面对近年来以反倾销、反补贴、绿色贸易壁垒等方面的国际经贸摩擦,国内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一方面,借助国内相关高等院校的专家,协助企业进行国际经贸市场调查。收集所涉及国家、区域集团商品检验、技术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等资料。另一方面,聘请相关专家根据国际标准和对方检验检测及处罚规定,逐项推敲分析评价检测报告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从结果入手反向查找各种问题或不足。在形成相关疑点问题之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根据问题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逐项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政府相关机构的职能作用,及早调研,及早预警,及早应对,为外贸企业打破贸易壁垒、扩大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据国家有关部委的调查分析,目前国家及省级行业组织中,能较好地发挥上述职能作用的仅占30%左右,70%左右的行业组织本身在传递信息、沟通联络、指导服务等方面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有些行业组织只是虚设的机构,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面对这一状况,要想在短期内形成行业组织的指导优势,的确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注重以下四点:

第一,明确行业组织的职能,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根据近年来发达国家组织行业协会的经验和我国一些省、市行业协会发展的实践,行业协会的职能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协助政府部门搞好行业规划,站在国际行业发展的高度,对本行业的发展提出科学可行的要求。(2)向政府组织报告行业内企业的基本情况,反映企业的意见和要求,提出政策性建议和改进措施,切实解决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给企业以方向性、政策性的帮助。(3)根据国内、国际市场的发展动态和要求,为企业提供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人才信息,搞好咨询服务,促进企业自主地走向国际市场,切实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水平。(4)组织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信息交流,立足行业发展的前沿,为企业制定战略规划和生产、经营、技术发展方案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服务,协助企业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和综合分析。在这方面,韩国的众多行业协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有关资料统计,自2001-2005年,韩国相继有138个国家和地方的行业组织,立足国际行业发展的前沿,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16689条加速本国行业发展的对策。到目前为止,先后有1345条措施已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2698条已引起了国家和地方两级行业组织的高度重视,并组织专门人员逐项加以落实。由于近年来韩国行业组织的积极推动,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第二,建立健全区域范围内的行业组织机构,加强国内行业组织与国外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国行业协会是行业领域内一个群众性的社会经济组织,它的组成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等条件的限制,凡是同行业企业和生产经营者,不论其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如何,都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加入 行业协会,获得多种帮助。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行业协会可建立健全各种咨询服务中心,如信息中心、咨询服务、技术中心,培训中心等。行业协会还可根据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设立跨地区的区域行业组织,研究、解决相关区域范围内企业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上述人员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有经济、技术、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并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素质。

第三,加强同国际行业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2001年我国“入世”至今的许多事例表明,面临“入世”后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涉及不同类型国家或区域集团的贸易摩擦,单纯凭借企业自身的力量,有些问题是很难得到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行业组织立足行业发展的前沿,加强同国外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捕捉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信息,并为企业提供直接的指导与服务。

第四,发挥行业组织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为企业解决各种复杂棘手的技术难题。一方面,行业组织应积极协助企业征集各种复杂的技术难题,组织行业内专家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共同攻关,联合解决。行业的科研课题来自于行业内不同类型企业,行业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行业组织应根据国内外市场发展的动态,进行企业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全面提升企业技术、管理人才的素质。

在发挥行业及企业作用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国际间贸易摩擦的突出特征,还必须强化政府组织的宏观调节作用,解决行业和企业本身不能解决的贸易摩擦问题。

作者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杜芳芳、刘菲林.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实证分析〔R〕.商务部信息中心,2006,11:11-13.

〔2〕杨杰.国外对我国反倾销的特点及成因分析〔J〕.中国市场,2007,6:6-7.

〔3〕杨杰.中国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6.9:79-82.

〔4〕杨杰.我国企业成功应对反倾销的途径〔J〕.经营与管理,2007,7:51-53.

〔5〕郑林波.关于我国外贸摩擦的思考与分析〔J〕.江苏经济论坛,2006,12:25-28.

篇(2)

一、引言

国际贸易英语(International trade English),属于商务英语范畴,确切的说是针对外贸行业的英语,主要包括外贸英语口语、外贸英语函电、外贸单证英语等。实际中外贸英语包括如下方面(按外贸流程说明):开发新客户的推销信函;交流谈判;展会现场用语;谈判中的付款方式英语;接打电话英语;接洽客户英语;合同英语;合同履行、货运英语方面;单证英语;商旅英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英语作为交流手段和媒介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准确、迅速、有效的传递各种贸易信息。国际贸易英语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营销等跨国商务运作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体和语言特点,包括:标准化、客观化、瑕疵化。这些特点要求外贸英语翻译过程必须遵守功能对等原则与包容原则。

二、国际贸易英语的语用特征

(一)标准化

外贸术语、外贸信函与文件的从内容到格式已经实现统一并且被国际贸易各方遵循。各种行业术语也出现了并行流通且日趋统一的态势。

国际贸易术语(Trade Te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价格术语。在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所承担的义务,会影响到商品的价格。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把某些和价格密切相关的贸易条件与价格直接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若干种报价的模式。每一模式都规定了买卖双方在某些贸易条件中所承担的义务。用来说明这种义务的术语,称之为国际贸易术语。国际商会(ICC)于1936年首次公布了一套解释贸易术语的国际规则,名为Incoterms 1936,现在则是在2000年版本中做出补充和修订,这些规则适应了当前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并且和其他贸易术语成为国际贸易的依据和标准,如:交货术语:到岸价(CIF)、离岸价(FOB);运输术语:提单(B/L)、订舱单(S/O);付款方式术语: 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简称L/C)、电汇(Telegraphic Transfer,简称T/T)、付款交单(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简称D/P)。

外贸信函的内容实现了模块化,每封外贸信函按照其功用不同被“安装”了不同的内容模块,并且在实践中已形成固定模式,如:询盘信由三块内容构成:联系方式来源;提出进货标准与询盘;期待回复。报盘信则包括三部分内容:确认对方询盘;报盘;期待回复。与外贸信函相比,外贸文件的标准化程度更高,如外贸合同不仅内容固定,合同样本的格式也实现了统一。外贸合同一般包括抬头与合同正文两部分。合同正文包括:商品条款(Commodity)、原产国及造商(Country and Manufactures)、包装(Packing)、唛头(Shipping Mark)、装运期(Time of Shipment)、装运港(Port of Shipment)、目的港(Port of Destination)、保险条款(Insurance)、付款方式(Payment Terms)、外贸单证(Documents)、运输条款(Shipment)、装运通知(Shipping Advice)、质量保证条款(Guarantee of Quality)、索赔条款(Claim)、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迟交货和罚金(Late Delivery and Penalty)、仲裁条款(Arbitration)、银行费用(Bank Charges)、其它(Other)。其次,行业术语也在国际贸易交流过程中日趋统一,如:五金行业中钢锉齿纹可分为粗、中、细三种,可译为:bastard、second、smooth。同时又可译为:coarse、middle、fine。在实践中两套术语并行使用,后者逐渐取得主流地位,最终成为对应中文术语的唯一英文表示。

再者,交际用语套路化。在参加展会、拜访新老客户时,出差生活在国外时的机场酒店就餐约见等英语都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用语模式,交际英语的内涵也为谈话双方所熟知。

(二)客观化

语言客观化是指作为指代客观事物的语言,排除人为主观干扰,反映事物的本来存在状态和规律。英语作为国际贸易的主导用语在实践中显示出日益增强的客观化趋势。

首先,英语语言信息交流的客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句子主语的客观化。主语是一个英文句子中意义发展的起点,决定着整个句子意义的走向。国际贸易交流中使用的英文尽量避免以“人 ”为主语,大量采用客观的“物”为主语,有效降低了句子的主观色彩,如:The quality of this article cannot qualify for first-class. 这批商品的质量不够一等品。The shipment has arrived in good condition.运到之货情况良好。Heavy enquiries witness the quality of our products.大量询盘证明我们产品质量过硬。

2.理由的客观化。国际贸易交往中的各项决定必须有充分的理由作为支撑,而且这些理由往往不诉诸于感情因素,而是诉诸于客观实际,如:拒绝对方减价要求的理由:The prices quoted in our letter of 18 July leave us with only the smallest margins,and are in fact lower than those of our competitors for goods of similar quality.The wool used in the manufacture of THERMALINE range undergoes a special patented process,which prevents shrinkage and increases durability,the fact that we are the largest suppliers of woolen underwear in this country is in fact in itself evidence of the good value of our products.这封信列出了两个理由:首先,对方的还盘价格低于同类产品价格。其次,我方产品工艺先进且销量居国内首位。这些客观化的理由具有很强的说服性。

3.表格、数字的大量运用。外贸信函常常附有含重要参数信息的EXCEL表格,避免了语言中的模糊表达,使得外贸信息更加准确、客观。

其次,信息多媒体日渐挤占英语等语言媒体的空间。一维的语言在表现四维的客观世界方面缺乏必要的精确性。由于照片、录影等二维、三维信息媒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精确度远高于语言,所以数字化相机与摄影机、网络等多媒体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国际贸易领域,并替代了英语等语言媒体的部分或全部信息传递功能。

(三)瑕疵化

在实际外贸交流过程中,使用英语的双方有时会出现少量语病或发音不规范现象,尤其是南亚、中东、南美等国家外贸人员的英语发音普遍带有浓重的本国口音,英语的使用也带有一些本民族语言特点。

三、国际贸易英语的翻译原则

(一)功能对等原则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其后改进为即“功能对等”。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在该原则下,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首先,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其次,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最后,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如前所述,国际贸易英语已呈现了标准化、客观化的特征,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交际双方的主观情感色彩在此语用环境中被减至最低程度,所以,我们往往在翻译第一步中就可实现源语言信息与目标语言信息的语义对等。

(二)包容原则

作为全球贸易统治语言的英语在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也相应的呈现了多样性趋势。南亚英语、南美英语、非洲英语等带有浓厚本民族文化色彩发音和用法的英语也随着贸易全球化进入到国际贸易领域。翻译者应当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对一些带有“瑕疵”的英语采取包容原则,在全面、准确理解源语言信息的前提下,将其翻译为准确、流畅的目标语言。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67

[2]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篇(3)

    (一)国际标准增加的进度越来越快,并成为开拓国际市场的有力推动器。150在1960年仅有标准197个,1970年增为1550个,1980年为4269个,1986年为6401个,目前已达1万多个。也就是说,50年代平均每年制订20个标准,60年代平均每年制订120个,70年代平均每年制订270个,80年代平均每年制订600余个标准。IEC标准1960年仅为250个,1970年为556个,1980年为1400个,1986年为2200个。目前,150和IEC标准有1万余个。由此可见,制订38和颁布标准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贸易领域的影响更加深元。“国际标准—打开市场的关键”,这一口号不仅是1992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也为今后标准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关贸总协定直截了当地指出国际标准的价值不是偶然的,全球商人都需要国际标准。因为国际标准提供了为所有人获益而打开世界贸易新局面的钥匙。事实也是这样,在世界性贸易中,经济发达‘国家都把标准当作贸易竞争的重要手段,谁掌握了新型产品的国际标准,谁就取得了这种产品的国际贸易主动权,甚至可以垄断该产口的国际市场,这样的事例在世界上是屡见不鲜的。即将面临的高清晰度电视系统标准化争论就是一个具体例子。现在日本已经在研制高清晰度电视,美国、西欧也正在研制,两种电视的制式是不一样的,如果国际电信联盟将来以日本研制的高清晰度电视系统的制式作为国际标准,则日本将争得这种电视的国际市场,美国势必要失去这个市场,至少要失去这个市场的大片地盘。在这里,产品还未成批生产出来,标准化就成为争夺市场的急先锋。

    (二)保护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是国际标准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消费市场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产品尤其是消费品需要标准化,为此,150和各国标准化机构相继开展了维护消费者利益的标准化工作。150消费者政策委员会提出了消费者标准化工作的优先性原则。至今已颁布指导性文件150余份,包括的范围除了日用消费品外,还有玩具、药品、电器、体育用品、儿童用品、娱乐器材等,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三)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品质量保证日益成为国际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内容。了标准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主要技术依据,在国际市场上,由第三方(非供、需方)按规定标准对产品进行公正的鉴定,发给证明书、许可证和适当的标志,作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依据,这就是认证。在许多国家先后实行了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后,150于1970年成立认证委员会(现为合格评定委员会),质量认证成为150工作的重要方面。为了专门研究质量保证问题,150成立了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并于1987年颁布了150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并且150对原系列标准已开始进行大刀阔斧地修正,以便促使供方实行有效的质量管理和质蚤保证。

    (四)国际标准从传统工业技术领域向高新技术领域发展。80年代以来,人类处于新技术革命所引起的伟大变革之中,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竞相开发,正在推动人类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过渡到信息化社会,这些高新技术领域对标准化的新发展提出了强烈的要求。与信息产业发展不可分割的信息技术标准化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国际标准化组织在研制标准计划中,信息技术标准占总数的18%以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现任主席麦克道尔威先生在向第十八届“世界标准日”的贺词中明确指出:在光纤通讯激光设备以及通信卫星等方面,我们已经为今后技术的发展而制订标准了。

    (五)全球正在兴起一股广泛推行1509000系列标准的浪潮。1509000系列标准已成为当代开拓国际市场的通行证。15()9000系列国际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7年3月正式的,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它被作为相互认可的技术基础。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这一标准,其中只有个别国家是等效采用,其他国家和地区是等同采用。我国从1993年1月1日起由等效采用改为等同采用,并在全国实施。在各国踊跃采用1509000系列标准的同时,也认识到1509000系列标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目前都不能完全满足各行各业各类产品质量管理的需要。因此,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150/TC176)组织国际知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提出了一份《20世纪90年代质量领域贯彻国际标准的战略设想》,国际上通常称为《2000年展望》,从而使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通过硬件、软件、流程性材料、服务四大类的基础标准,使质量管理工作进人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发展阶段。正如150/TC176主席沙那西先生所说:“当今世界的质量管理有四大关键要素:15()9000系列标准、综合的支持体系,实施指南和9000论坛所包括的问题”。质量管理将沿着这些关键要素引导的方向,迅速地推动国际贸易向前发展,走向21世纪。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采用国际标准的战略策略

    当前,采用国际标准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标准化活动的普遍的趋势。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对采用国际标准的态度和作法也不尽相同,概括起来说:工业发达国家采用国际标准主要是协调本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消除(至少是减少)由此而引起的贸易的技术壁垒;发展中国家采用国际标准主要是缩短本国标准与国际标准水平上的“差距”,作为引进技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标准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将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方式转变。质量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能否又快又好地发展的一个关键。速度是个战略问题,质量也是个战略问题;产品质量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民族的精神。要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产品质量是关键。而标准化与质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整体,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的力度加大,采用国际标准更是一个问题了。我国的标准化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必须注意,我国采用国际标准的含义是广泛的。采用国际标准就是把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标准的内容,通过分析研究,不同程度地订人我国标准,并贯彻执行。因此,‘采用”的完整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把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内容,程度不同地纳人我国各类标准;另一方面,还必须具体实施这些标准。根据国际标准化的发展态势和我国国情,我国对外贸易中采用国际标准应采取如下战略策略:

    (一)坚持与国际标准的统一协调。与国际标准保持统一协调已成为当今各国标准化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我国采用国际标准的一条重要原则。但由于标准的类型不同,因而统一协调的形式不完全一致。

    1.国际上通用的综合性基础标准应当等同采用。基础标准是科学技术、经济活动及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是经过国际上许多国家的专家实验验证,反复磋商研究而制定的,比较成熟、稳定、实用,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一般与各国的国情没有直接的关联,为加快采用步伐,应等同采用。

    2.国际上通用的方法标准也应等同或等效采用。目前,150和IEC的方法标准分别占这两个组织标准总数的41写和26.9写,许多国家等同采用相应的方法标准,其重要原因是在国际贸易中需要一个在国际上统一的检验、试验、抽样等方法标准,以便于公正地处理贸易中的纠纷。同时,许多方法标准本身包含某些先进实用的技术,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廉价的技术引进。

    3.安全、卫生、环保标准与国际标准的统一协调要结合国情区别对待。国际标准中凡涉及安全、卫生、环保方面的标准,在下列三种情况下要十分注意与国际标准的统一协调。(l)安全、卫生、环保国际标准中的基础和方法标准应等同或等效采用;(2)用于出口的产品标准中的安全、卫主、环境保护的要求应与国际标准或国际惯例协调一致;(3)由于运输业具有明显的国际性特点,因而凡涉及海上、空中、陆地人身安全及航行、航海安全的国际惯例中的技术要求,都应视为强制性的,应等同或等效采用,如国际海事组织颁布的公约、规则、标准等。

    4.产品标准情况复杂,与国际标准统一协调的问题,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采用方式。150和IEC标准中,关于具体产品的质量性能指标不多,通常由各国公司(或企业)根据市场预测和客户要求制定企业标准,这对我国产品质量性能方面采用国际标准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篇(4)

一、引言

国际商会第600号出版物《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对信用证作出界定:信用证指一项约定,无论其如何命名或描述,该约定不可撤销并因此构成开证行对于相符提示予以兑付的确定承诺。可见,信用证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付款承诺。出口商必须严格按照信用证条款提供符合要求的单据,才能顺利收取货款。然而,由于信用证多数用英文开具,其语言正式、严谨、专业性强,由于语言方面的误解造成我国出口公司制单错误,从而导致不能顺利结汇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准确理解信用证语言对于外贸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准确把握词汇特点是理解信用证的必要条件。

二、信用证词汇特点

信用证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付款承诺,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又具有法律的严谨性。信用证词汇同时体现了以上两个方面的特征,具有以下特点:

1.专业术语繁多。

信用证内容涉及外贸、保险、银行、海关等多方面业务,各领域的专业术语繁多。很多词汇看似简单,其含义却与基础通用英语中该词的含义截然不同。

例1:FULL SET OF CLEAN ON BOARD BILL OF LADING MADE OUT TO ORDER AND BLANK ENDORSED, MARKED “FREIGHT PREPAID”. (注:信用证正文通常全部大写,以避免歧义及修改。)

译文:全套清洁已装船提单,抬头为“凭指示”,空白背书,且注明“运费已付”。

本句为信用证单据条款中对提单的要求。其中BILL OF LADING指海运提单。CLEAN一词本义为“干净的”,而此处指货物装船时表面状况良好,即提单为“清洁提单”。TO ORDER在提单中并非“命令,订货”等含义,而是指提单抬头凭发货人指示。ENDORSE一词此处的含义并非“支持,核准”,而是“背书”,即在单据背面签字转让。

例2:INSURANCE POLICY IN TWO ORIGINALS COVERING ALL RISKS FOR 110 PERCENT OF INVOICE VALUE.

译文:按照发票金额百分之一百一十投保一切险保险单原件两份。

此处INSURANCE POLICY不是“保险政策”,而是“保险单”。ORIGINAL指单据的原件。ALL RISKS 是海运保险的一个险别,即“一切险”。

可见,信用证中大量出现专业词汇。理解信用证不仅需要有过硬的英语水平,还要有充足的专业背景知识。

2.古体词频现。

古体词由于其文体特色鲜明,给人庄重、正式之感,在信用证中出现频率较高。特别是以here, there, where为前缀加in, at, from, after, by等介词构成的合成副词,如herein, hereof, thereafter, whereby等词汇,在信用证中频繁出现。

例3:THIS CREDIT IS IRREVOCABLE ON OUR PART AND WE HEREBY UNDERTAKE THAT ALL DRAFTS DRAWN IN COMPLIANCE WITH THE TERMS HEREOF WILL BE DULY HONOURED.

译文:本证不可撤销。我方承诺,一旦提交与信用证相符的单据,我方将保证付款。

本句中出现HEREBY, HEREOF两个古体词,其使用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使句子更加简洁,又使表述更加正式、严谨。

3.外来词常见。

篇(5)

当今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全球经济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在一国的经济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已日益成为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战略替代的工具。需要我们正确把握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特征与趋势。作为第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如何把握当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特征和趋势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主要特征及其比较

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规模差异。由于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和服务贸业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平衡,各国的对外服务贸易水平及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十分悬殊,与国际商品贸易领域相比较,全球各地区和各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对称性更加突出。国际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东亚三大地区。2005年,仅欧盟25国就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44.3%。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90年其服务贸易出口额为6686.05亿美元,占到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70.1%;2005年为18350.2亿美元,占到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73.6%,到2006年,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19876.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72.7%。而1990年、2005年和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为1543.5亿美元、5934.3亿美元和6697.5亿美元,分别占到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8.6%、23.8%和24.5%。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所占的份额还是相当小的。

世界服务贸易一直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而发展的。2005年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位居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在2004年和2005年稳居服务贸易进出口前五名。2005年五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8%。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和地区只有中国和中国香港归入发展中国家行列。

2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结构差异。本文列举了五个发达国家和五个发展中国家,在美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中,2005年的运输、旅游和其他服务贸易的比例分别为:17.8%、28.8%和53.3%;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代表国中国2005年三类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0.9%、39.6%和39.5%,列举的其他国家也会有同样的贸易结构。由此可知,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赞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总体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劣势。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旅游,旅游服务贸易额在其服务贸易总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收支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处于比较劣势,而且还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贸易收支存在大量的逆差,而发达国家存在着大量的顺差。1980~2006年。发达国家一直保持顺差状态,且顺差增加,由1980年的161.52亿美元到2006年的179.108亿美元。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收支逆差状态严重,由1980年的逆差611.27亿美元到2006年的489.45亿美元。

具体到国别(或地区)而言,服务贸易顺差国前五名的国家(或地区)除了中国香港地区,其他四个分别依次是美国、英国、西班牙和瑞士,均为发达国家,顺差分别为646亿美元、287亿美元、259亿美元和199亿美元。

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将进一步发展。地位将趋于提升

虽然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出口明显加快,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本文将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收支状况和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四个角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比较分析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 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发展中国家增速迅猛。发达国家2006年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9876亿美元,是1990年6686亿美元的Z97倍,发展中国家在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额是1990年的4.3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从增长速度来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明显加快,发展中国家在2004~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分别是23.11%、16.75%和12.86%,均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

在2003年以前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都快于发展中国家,但是从2004年起,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率开始大大提高,且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当然这里面有发展中国家的原来的基数比较低的原因,但仍然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的强劲势头。

2 服务贸易结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均得到优化,但发展中国家转移速度慢于发达国家。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数据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将以服务贸易出口额为标准,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进行排名,截取发达国家前五名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五名为研究对象,对服务贸易结构进行比较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服务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保持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稳定增长的同时,逐渐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倾斜。首先,1990年至2005年。代表发达国家的五个国家,除了法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占比有所增加外,其他四个国家在运输和旅游两项服务贸易方面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发达国家代表之一美国,其在运输服务贸易的占比分别由28.1%(1990)下降到17.8%(2005),旅游服务贸易的占比由37.9%(1990)下降到28.8%(2005)。而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同样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其他服务贸易类型的占比由34.0%(1990)上升到53.3%(2005);在代表发展中国家的五个国家中,除了韩国和中国分别在运输和旅游服务上占比有所上升外,其各类服务占比的变化总体趋势是由传统的服务贸易部门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转移。这都与世界服务贸易由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的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相吻

合。其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做一个比较,发达国家转移的速度快于发展中国家,例如,在其他服务占比项下,发达国家增加的幅度都保持在10~20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的增幅仅为2~10百分点。

篇(6)

一、我国台湾地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背景分析

技术职业教育是台湾近50年来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已经是台湾教育的“两大支柱”之一。进入21世纪后,台湾技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整合中升级、在升级中整合。台湾已经成功地加入WTO,正在积极规划和推动亚太营运中心或全球运筹中心,同时将两岸经贸关系纳入整体经贸关系中的一环,持续推动两岸经贸发展,以利于体现经济比较利益。在投资方面,基于经济互补互利的考虑,岛内企业纷纷赴大陆、东南亚等地投资,以建立横向或垂直分工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致使岛内企业逐渐成为跨国性企业,不再单纯追求出口贸易为主,形成了社会对于中高级国际贸易人才的迫切之需。

二、我国台湾地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

面对全球化的经济贸易活动和激烈竞争的商业环境,台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着重培养具有现代化商业管理技能、专业的国际经贸知识与能力、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能力的前瞻性贸易先锋与财经精英。同时加强信息应用与专业技术课程的教育,辅导学生各项专业证书的取得,提供技职教育多元化的升学渠道。从培养目标、发展特色到课程设置等方面形成一个连贯的体系,真正通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辅以独特的教学方法,系统培养合格的贸易人才。

三、我国台湾地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

1.结合通识与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分为共同必修科目、共同选择性必修科目、共同选修科目和专业必修科目四大类别。

2.融合实务与实用。部分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开设,实用性强;同时英语课程相对较多,并且突出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

3.配合实作与练习。突出实际操作类的课程的比重,如电子商务课连续开设几个学期,同时还有大量的实验和社会实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我国台湾地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加强教师的专业教育和技术能力对师资队伍建设实行专业化,以便实现技职教育的品质化和精致化。同时,技职教师还要与业界合作,学术支援企业,企业配合学术,使理论与实务相互结合,互补有无;聘请学识渊博的专业教师和业界人事参与教学,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效。

五、我国台湾地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促进与学生道路导向

1.就业促进。台湾技职学校在促进就业方面有独到之处,突出的做法就是:周密的就业辅导与亲和的校友服务。台湾的技职院校为了增加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积极辅导学生加强各方面的专业技能,落实推广技职证照制度。

2.道路导向。(1)升学方面:根据个人兴趣与志向,加强基础学科及专业能力,培植升学实力。(2)就业方面:培养专业技能,具备担任国际贸易相关岗位的实务能力,成为外贸的优秀基础人才。落实证照制度,符合就业市场需求。

六、我国台湾地区应用技术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大陆的借鉴意义

我国台湾地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明确,课程设计合理、科学,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和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形式多样化,对成绩的评定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相比较而言,大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今后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1.确立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目标应该是适应国际贸易和我国经贸事业发展的要求,具有较扎实的国际贸易和金融知识,有一定的涉外管理能力,至少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从事工业企业涉外经营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实用型人才。所以,在培养目标方面,应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统一。

2.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为依据,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课程设置原则,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适应学生个性化的要求。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在成绩评定方式上,应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针对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参加不同学科的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加强院系之间和校际之间的交流,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潜力和热情。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办得更有特色,更符合市场的要求,必须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既要懂得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又要有实际操作能力,还应该精通外语,以加强学生英语教学,提供学生对外交流的能力。同时各高校还应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

篇(7)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2-0045-05

随着我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技术的不断积累,2012年我国出口贸易额达到2.0498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进口贸易额为1.817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8667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在我国迅速成为贸易大国的同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变化。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两次历史性跨越的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但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和国际市场环境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风险也逐渐凸显。因此,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2007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自2007年4月4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至2008年9月21日美国高盛集团和摩根土丹利两家投资银行改为商业银行,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200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25632.5亿美元下降到22075.3亿美元,下降了13.88%,创2007-2011年最低纪录。其中,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1.43069万亿美元下降到1.20161万亿美元,下降了16%;进口总额从2008年的1.13256万亿美元下降到1.00592万亿美元,下降了11.18%,下降幅度小于出口总额。但占世界货物贸易额的比重始终处于上升通道当中,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7.71%上升到2011年的9.93%。其中,货物出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8.73%上升到2011年的10.4%;货物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6.71%上升到2011年的9.46%。另外,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82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出口的4.39%,居世界第4位;服务贸易进口额为2365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进口的6.11%,居世界第3位。

(一)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不明显

2011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更是接近1.8万亿美元。但从大类商品来看,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在5%左右,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95%左右,整体变化不大。2007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5%和95%,2011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到5.3%,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为94.7%(参见表-1和图-2)。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不明显。

(二)出口的初级产品以食品为主,工业制成品以化学制品为主

在初级产品中,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出口额在2007-2011年5年中持续增加,始终占初级产品出口的半壁江山,只有2008年低于50%,为42%;而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出口额则稳居其次,始终保持在32.5%左右;接下来是非食用原料,所占比重为14%左右,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规模和比重;饮料及烟类和动、植物油脂及蜡等初级产品所占出口比重微乎其微且保持稳定。

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增长最快的是化学及有关产品,从2007年的5.2%上升到2011年的6.4%,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增加了1.2个百分点;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始终保持在50%,稳居第一,它也是我国对外出口当中最为活跃的部门,并成为我国外贸出口持续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受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以及国外需求减少的影响,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所占比重在这5年中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降幅不明显;杂项制品的出口额则保持,所占比重基本没有变化;最后,未分类的其他商品所占比重不足1‰,可以忽略不计。

(三)出口国别市场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从对外国别市场分布来看,我国出口国别市场分布呈多元化发展态势。2007年,排名前十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是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英国、俄罗斯、中国台湾、意大利。2011年,排名前十的国家或地区发生了微小的变化,来自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取代了意大利成为我国第十大出口伙伴国。美国以3244.5亿美元稳居第一,地位无人可撼。2011年我国对十大伙伴国出口额都有所增加,增幅最大的是排名第十的澳大利亚,由2007年的179.9亿美元增至339.1亿美元,增长了近90%。另外,我国对外出口发展迅速,南美市场上的巴西和北美市场上的墨西哥增速双双超过100%。在2011年我同对巴西和墨西哥出口额分别为318.37亿美元和237.96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81%和104%,增速十分惊人。在非洲市场上,南非逐渐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贸易伙伴。2010年,我国对南非出口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到2011年底,出口额达到133.6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80%。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影响,我国对西班牙出口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2008年我同对西班牙出口额突破2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此后再也没有超过200亿美元,尤其是2009年,出口额仅为140.6亿美元,较2008年下降了48.6%。但是,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仍然比较集中。2011年,美国和日本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7.1%、7.8%,这二大贸易伙伴所占出口比重近四分之一。总体上来看,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出口市场分布在逐渐改变,由集中化趋于多元化。

(四)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快

从贸易方式上来看,我国对外贸易方式继续改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的比重由2007年的50.61%下降至2011年的44.01%,下降了6.6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45.3%下降至2011年的35.84%,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加工贸易的外部环境急剧恶化,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反言之,一般贸易的发展则好于加工贸易。2011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9246万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29.2%,占进出口总额的52.8%;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3052万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12.7%,增幅小于一般贸易。一般贸易出口额为9171亿美元,增长了27.3%;加工贸易出口额为8354亿美元,增长12.9%。一般贸易进口额为1.0075万亿美元,增长了31%;加一广贸易进口额4698亿美元,增长了12.5%。无论从出口还是进口来看,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加工贸易,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得到进一步改善。

(五)贸易主体集中化趋势有所下降

从贸易主体性质上来看,贸易主体集中化趋势有所下降。外资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57.74%下降至2011年的51.07%,下降了6.7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57%下降至2011年的52.43%,下降了4.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的下降意味着民营企业所占比重的提升,我国对外贸易主体逐渐趋散化,但外商投资企业依然保持着我国外贸进出口的第一主体地位。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1.86016万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1.07%,也就是说,余下的48.93%由国有、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分享。其中,出口额为9953.3亿美元,出口总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2.43%,同比增长15.40%。

二、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过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和实施了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国际大循环、大经贸、科技兴贸、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其目的都是扩大出口。这些战略实施的结果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量迅速扩大,贸易顺差逐年递增,从1994年的5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549亿美元,2008年出现峰点,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981亿美元。2009年以来,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呈下降趋势,但也都在1500亿美元以上。对外贸易顺差过大,会导致国际收支失衡,伴随而来的是贸易摩擦和贸易制裁,这也是近年来我同成为国外反倾销和反补贴最多的国家之一的主要原因。同时,对外贸易顺差过大也会导致外汇储备急剧增加,这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2013年8月8日我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问价1美元对人民币6.1703元,创历史新高,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得国内众多出口企业面临巨大压力。

(二)我国出口商品品类相对集中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跨越,纺织品服装出口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最大功臣;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第二次跨越,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服装成为主要出口产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贸易程度的逐步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逐年上升,2009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产品的比重双双创历史最高纪录,分别达到60%和31%,之后两年呈下降趋势(详见图-5)。如果单纯从数据上来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十分迅速。如果考虑出口企业性质,90%以上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都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来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核心零部件或者关键性技术都是由国外提供的。根据《HS》制度,2011年我国出口排名前五的商品大类分别是第16、11、15、20、17类,所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是65.51%、16.81%、12.06%、6.58%和5.75%。其中,第16大类(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和第17大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主要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2011年我国出口排名前五的商品分别是自动数据处理、针织或钩编服装、电话机、非针织或钩编织物制服装、钢材,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是14.44%、5.00%、3.64%、2.70%和5.39%(详见表-3)。其中,自动数据处理和电话机都属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通过上述具体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但深入来看,这些高新技术产品中大部分都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我国出口企业在核心技术掌握方面相对薄弱,缺乏必要的技术创新投入和自主品牌。工业制成品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只不过部分企业把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但产品的附加值并没有增加。

(三)过分依赖加工贸易

1993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再加上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得加工贸易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发展迅速,接着而来的是加工贸易额迅速增加。虽然近年来加工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额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方式中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在“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加工贸易分工格局中,相对于高附加值、高利润的研发、售后等环节,我国出口企业仅获得少得可怜的加工费。

(四)外商投资企业仍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

1993年以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迅猛增加,这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直接设厂生产有密切关系。我国对外出口大部分产品都与外商投资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主体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我国对外贸易主体集中化呈下降趋势,但外商投资企业仍然占据我国外贸主体的“头把交椅”。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依然保持在50%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更是在55%以上。例如,我国组装的苹果公司产品,按照贸易统计的定义,属于我国的技术输出,但我国工人享有的制造成本仅仅占到苹果手机售价179美元的3.6%。这意味着我国企业的出口转型主要是建立在外商投资的基础上,国内出口企业技术升级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出口市场集中度仍偏高

截至2013年7月底,与我国开展经济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28个,但主要贸易伙伴却集中于北美、西欧和东亚。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迅速,但对新兴市场当中的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的出口增长更快。虽然传统主要贸易伙伴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我国对外出口的主要市场。总体上来看,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影响,我国对外出口市场分布在逐渐改变,由集中化趋于多元化。但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仍然比较集中,北美、西欧、东亚依然是我国出口的传统市场,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地区所占份额持续上升,这一形势短期内很难改变。

三、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对策

一国出口贸易结构从根本上说受制于该国的产业结构和国际环境因素。因此,调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应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要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要顺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环境。如何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以及我国出口企业能否抵挡国外日益残酷的竞争环境将决定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能否成功,同时,也是实现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打造良好的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环境

出口贸易结构是国内产业结构的外部延伸,如果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不可能高级化。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渐大,这对我国现存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并抑制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的山口。反过来,如果我国出口企业借此汇率调整之契机,及时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国际收支平衡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起到巨大推动作用。200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对现行出口商品退税率进行调整,取消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下调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率,10项出口商品由退税改为免税。由于此次调整采取“有保有压”的区别政策,无疑会增加部分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会给一些低利润行业的出口带来压力。但此次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会减少我国贸易顺差间隙,缓解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对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和外贸出口增长方式改变都会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要素成本上升是一个必然趋势,我国政府应积极理顺国内生产要素价格,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为出口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周内环境。

(二)强化出口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观念

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国内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或企业如果没有自主品牌或核心竞争力,那么,这个国家或企业终将被时代所淘汰。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残酷,已由过去的单纯的质量价格竞争转变为全方位的品牌竞争。也可以这么说,谁能创出名牌,谁就能率先占领国内外市场,获得企业生存的法宝。但是,现阶段我国出口产品中大多数都是OEM或贴牌,出口企业只获取了低廉的加工费。而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企业仅靠赚取廉价的加工费已难以生存。因此,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要在未来严峻的国际竞争中获得生存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加科技投入。只有拥有坚实的科技基础和自主品牌,才能尽快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从而大大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也需要在一些核心领域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核心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真正实现出口贸易结构提升。同时,我国企业应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引领企业不断提升价值链高度和技术环节,增加自主品牌产品的附加值。

(三)逐步调整我国加工贸易战略

首先,加快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物价水平的提高,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上涨迅速,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出现招工难、用工慌的现象,这使得原本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的加工贸易一下子失去了它的比较优势。借助于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加工贸易企业继续存在的可行之策。其次,大力发挥跨国公司对加工贸易升级的推进作用。在加工贸易迅速发展过程中,跨国公司的作用举足轻重。跨国公司不仅为我国企业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而且还提供了进入国际市场的营销渠道。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出口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转变,显示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同参与产品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进而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的巨大推动作用。最后,增加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和零部件的国内采购率和加工贸易增值率。与终端产品相比,中间投入品和零部件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高,增加中间品和零部件的国内采购有利于培育本国在中高端价值链环节的竞争力。

(四)实施出口商品和市场多元化战略

篇(8)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2-0036-04

一、美国服务贸易发展阶段及特征

(一)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传统服务贸易占主导地位

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服务贸易中传统服务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占绝大部分比重的是交通运输和旅游业。战后初期的1946—1950年间,由于各国正处于向和平时期过渡阶段,在此大背景下,美国的服务贸易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直到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服务出口才逐渐正常化。随着战后的恢复性措施实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旅游等行业的出口屡创新高。其中,运输行业的优势极为明显,但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而旅游业却在这一时期平稳上升,比重逐渐加大。美国服务贸易的较大增幅出现在1963年以后,年均增幅逾10%。20世纪70年代后,服务贸易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服务出口量的不断攀升,运输、旅游和其他服务所占比重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二)20世纪80年代,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增长显著

20世纪80年代,美国服务业已进入到深入发展阶段,与制造业的增长并驾齐驱,服务业成为美国的一大支柱产业。如表1所示,1980—1989年,美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上升势头尤为明显,1984年已超过运输和政府服务跃居首位,运输和政府服务则在比重上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相比之下金融等行业发展较为平缓,而专利服务行业在这10年间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比重持续上升。因而以此为代表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也超越了传统服务行业,成为美国贸易的主力。由此可见,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服务贸易的总体特点是传统服务行业的整体比例下降,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行业如金融、专利和政府服务等增长显著。

(三)1990年以来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1990年以后,美国服务贸易迅猛发展并逐步向全球扩张,总体上呈现出总额大、顺差多、增长快的特征。自1996年起,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不仅总额巨大而且增长速度快,增长势头十分强劲。1990—2010年美国服务贸易顺差增长率为338.94%,到2010年顺差额达到1423.28亿美元,1990—2010年美国服务出口平均增长12.94%,进口平均增长11.59%,总体服务业的水平已逐步发展成全世界最为领先的服务贸易巨头。如图1,美国的服务贸易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保险、金融以及计算机和信息行业发展迅速,出现了大幅增长,而以上行业属于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这些新变化使得美国服务业的结构得到了很好的调整,不再依赖于传统的运输、旅游等服务行业。由此可以反映出美国服务业最具竞争优势的是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

图1 1990—2010年美国服务贸易各部门

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历年数据计算整理

二、美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分析

美国是当今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最发达的国家,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目前和未来发展的主导,为了更加直观和系统地对美国服务贸易进行研究,本文从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AC)和国际市场占有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指数(Trade Competitive index,简称TC),TC取值范围为[-1,1],取值接近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近于平均水平;取值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越接近于l,行业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越接近于-1,行业竞争力越小。

由图2可以看出,美国服务业总体TC指数自2004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可见服务业的竞争力在不断增强,而且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其中,交通运输业TC指数始终处于负值,与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相比明显不具比较优势。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的优势一直很大,始终保持在顺差的状态,2008年之前,其他服务业稍占优势,但此后旅游业迅速发展,已经明显超过了其他服务业,行业竞争力十分显著。究其原因,是由于美国在交通运输行业限制较低,导致进口多于出口,而且该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自然相对较少。至于旅游业,美国长期以来在自然环境、基础设施、艺术文化和科研学术等方面处于世界前列,随着国家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势必会得到长远的发展。

图2 2001—2010年美国服务业总体、交通运输、

旅游和其他服务业TC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历年数据计算整理

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服务贸易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美国服务贸易中各部门的竞争力强弱,将2001—2010年其他服务业中的各部门进行分析:

通过对表2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2001—2010年美国其他服务业中最具竞争力的是人文休闲娱乐部门,最高时曾达到0.964,2010年虽然在数值上有所下降,但在整个其他服务业中甚至整个美国服务业中TC指数仍然处于最高位,优势明显,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日益增加,该部门对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在优势。紧随其后的是建筑、金融和专利特许经营部门,这些部门在整体上基本都保持上升的趋势,竞争力优势明显。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专利和特许经营出口国,现阶段,从事该项目出口的主要为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还十分落后。变化最大的是计算机和信息部门,由2005年的0.514直接下降到2006年的-0.143,此后一直保持逆差状态,可见美国在计算机和信息部门的竞争优势已经大不如前。其他商业服务一直比较稳定,但同以上部门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通信部门在2001—2010年间,一直缓慢上升,2005年,TC指数已经由负变正,获得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政府服务和保险均是长期处于负值,比较优势小,其中,保险部门基本上不具备行业竞争力。

(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即RCA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简称RCA指数),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产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产品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大小。一般认为,若RCA>2.5,则具有强的竞争力;若1.25≤RCA

由表3可知,美国服务贸易总体RCA指数在2001—2010年10年间的均值为1.4566,属于具有较强竞争力,而且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一直位居世界榜首,可见美国服务贸易不仅规模巨大而且竞争实力雄厚。虽然美国服务贸易RCA指数并非前三,但美国服务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FDI产生并通过商业存在的形式存在。爱尔兰的RCA指数虽然处于相当高水平,到2010年已经达到2.284,同样属于较强的竞争力,但服务贸易出口规模很小,仅为美国的16.4%,综合来看,爱尔兰的总体竞争力不及美国,但爱尔兰服务贸易发展迅速,RCA指数从2001年的1.1692增长到2010年的2.284,增长幅度较大。英国RCA指数始终处于高位,服务贸易出口量也比较高,比较优势很明显。西班牙、印度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但服务贸易规模都相对较小,尤其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能够有如此高的竞争优势,可见与其出色的人力资本密切相关。中国自2003年以来RCA指数一直处于0.5以下,虽然截至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已位居世界第四位,可以看出中国在服务贸易出口上存在的增长潜力,但国际竞争力依然很弱。

三、美国服务贸易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服务贸易发展及其竞争力的分析,可以看到美国服务业的优势和竞争力所在,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来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从而提升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篇(9)

一些西方出版社在国际版权贸易方面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其成熟而专业化的运作。

首先,当确定好选题计划后,出版商会先审查一下自己对哪些作品拥有国外版权,并将这些书目集中成简短的介绍收入到新书目录里。这些书目通常会用英语撰写,以便于与世界各国的出版商和商交流。接着,出版商会将新书目录寄给选定好的版权机构或人。由于许多商能够更好地判断哪类书更适合于哪家出版社,西方国家的版权贸易大多是由版权机构或人来直接完成的。因此,多数大型出版社都与世界各主要的语言地区的一些机构有合作关系,或者专门聘请人来为自己和其他语言地区的出版社之间的合作服务。在进行版权谈判时,许多出版商和商通常严格按照规则办事,签署的合同条款详尽而细致。一旦签约后,他们大多能够严格执行合同,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为了维护与合作伙伴的长久合作关系,许多出版商和版权商都很重视老客户,不唯版税率高低是从。

另外,出版社内部对版权交易的管理也较周全。通常情况下,版贸部门会保存基本的版权贸易档案记录,对于每笔操作都予以集中管理,记录每个项目确切的情况和授权对象,以便日后能很快地查询到每一个选题的版权及版权销售情况,其记录甚至还包括了每一客户的兴趣和购买方式,以及版权收入的详细分配等。

二 市场调研周密

版权贸易前进行周密的市场调研是西方诸多出版商获得成功的法宝之一。版权贸易通常是一种主动销售的结果,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市场调查,以明确版权贸易的地区、对象和时机等。这种调查需要了解的是每个潜在市场的政治、经济状况、阅读品位、读者需求以及每个出版社的专长、出版记录、在当地的地位、潜在版权购买者的购买能力等。根据调查的结果,版贸人员会结合具体的项目进行评估,以最终确定版权贸易的对象以及可销售的版权范围等等。

三 宣传促销多样

图书版权贸易的宣传工作有别于图书宣传工作,它主要是指出版社以版权贸易为中心开展的图书营销宣传,包括出版社总体实力的宣传、图书广告宣传、寻找理想的版权等等。近年来,西方出版业的宣传促销活动不断升级。发达国家出版商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一般占到图书发行总码洋的5%~8%,新书宣传费用占其初版销售码洋的10%~15%。其中,版权促销推广的费用占了很大一部分。一般来讲,西方出版商会采取以下宣传促销手段来推进国际版权贸易的顺利发展:(1)国际书展。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美国国际书展、北京国际书展、东京国际书展等都是国外出版业巨鳄宣传、展示自己的优版图书,开展版权贸易的重要舞台。(2)开发衍生版权产品。如英国布鲁斯伯利出版社在促销《哈利·波特》时,就采取了开发衍生版权进行交叉促销的手段。(3)媒体攻势。利用媒体进行图书版权促销也是国外一些出版社常用的一种手段。多样化的宣传促销手段使得出版商的图书更易被人们发觉,从而走向更广阔的出版市场。

第四,版贸机构专门化、版贸人员高素质 国外综合大型出版社通常设有专门化的版贸机构,如德国斯普林格出版公司就设有版权及版权许可部门(Rights and Permissions)。另有一些大型的出版机构,如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在世界各地设立分公司、分支机构或处来打理版权的有关事宜。另外,国外的版权业也十分发达,版权贸易最活跃的美国有600多家版权公司,英国也有200多家。且版权形成规模发展,网络布局,成为版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同时,从事版权贸易的工作人员通常都具有较高的素质,他们不但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以及较强的公共关系能力和技巧。

我国近年来版权贸易发展也十分迅速。从1995年到2002年,我国进行的图书版权贸易高达5万余种,其中引进45561种,输出4551种。据国家版权局公布的数据,1995~2001年全国版权贸易年平均增长率为28.1%。但是我国许多出版社在开展版权贸易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如版贸人才缺乏、机构不健全等等。

从发达国家的版权贸易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首先,要提高版权贸易方面的专业化水平。这包括组织周密的市场调研、确定目标市场,进行全程策划、提高版权贸易策划水准等等。

篇(10)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物流与货代管理专业及电子商务专业等的核心课程。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浅谈培养国际贸易现状的宏观视角。

该课程对于培养上述专业人才的至关重要性显而易见.但就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来看,该课程中有关国际贸易理论的部分还存在与目前的国际贸易市场的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对国际人才要求不相适应的误区.急须探索在国际贸易理论教学方面如何与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以及人才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课程教材繁多,但基本是本科国际贸易教材的压缩.绝大多数的教材在有关国际贸易的理论部分一般包括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以及加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等的介绍三部分内容.但在内容上往往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如重商主义,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穆勒和马歇尔的相对需要论等用大量篇幅介绍,即使在与目前经济形势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如:国际贸易政策以及加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等 只作标题式的硬骨头式的介绍。

所以往往在理论教学阶段学生很难有兴趣学,教师对这部分的教学热情也很淡.这些弊病对于培养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而言,很难起到培养学生的贸易素质,开阔学生对于国际贸易的宏观视角的积极作用,而这些才是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教学真正应该重点侧重的方面。

之所以认为国际贸易理论教学部分应主要针对开阔学生对于国际贸易的宏观视角,是就目前我国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所决定的。 中国经济、中国企业在21世纪能否从容地走向世界, 能否在未来愈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将取决于未来的贸易人才是否能通晓我国外贸政策与理论、国际市场、外贸规则与惯例. 国际贸易的全球化趋势,网上交易的无限商机,都要求未来的贸易人才是一位出色的信息员,对外贸工作的苗头、动态、情况、问题,及时收集,精心加工,准确筛选,认真贮存大量且多变的国际贸易信息,用知识和信息进行智慧经营,及时获取最佳信息,不断捕捉良好商机,赢得市场,取得利润. 而培养这些素质并非是在了解远古国际贸易的理论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必须引导未来的贸易人才更多的了解当今的国际市场国际价格的特征, 当今的国际贸易管理政策和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从而培养其了解国际市场, 外贸规则与惯例,并引导其分析目前国际市场及价格的特征,了解和分析国际贸易的形势特征等等宏观的方面. 这正是国际贸易理论教学的重点。

篇(11)

二、国际贸易中文化风险的表现形式

1.沟通风险。不同文化模式有不同的沟通方式,国际贸易开展过程中,由于语言或非语言障碍,买卖双方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会产生差异,在信息交换、谈判、决策等活动中容易产生沟通障碍,出现沟通误解,并最终导致沟通失败。国际贸易成员间的文化沟通风险会直接影响双方准确的信息交流,尤其在合同制定和合同履行方面,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2.种族优越感风险。所谓种族优越感风险,即来自一种文化的人受其文化传统的束缚,无形中对外族文化存在排斥心理,相信自己的文化更具优越性,有偏见地对待异族文化而产生的风险。由于种族文化取向不同,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通常会导致以自我文化为中心的沟通行为方式,容易造成误会,同时,这种无形的障碍使得国际贸易企业很难适当地文化,甚至要面对东道国各方力量的控制和抵制。3.商务惯例与禁忌风险。商务惯例与禁忌风险,即在国际贸易合作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买卖双方由于商务习惯和方式的差异而导致贸易谈判失败的风险。商务惯例与禁忌风险直接影响着双方行为方式和交流协作程度,企业如果忽略商务习惯或禁忌,容易造成对方不适应或触犯对方禁忌,最终导致合作以失败告终。4.感性认知风险。感性认知风险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感知方式也不同,且较难改变,从而引发相互间矛盾冲突的风险。感性认知风险的存在加大了国际市场调研的难度,制约着国际市场的选择及市场的进入方式。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文化冲突与文化风险相互影响,文化风险的各种表现形式交互作用,企业必须能够认识到文化差异,消除已有文化冲突,从而控制文化风险。

三、国际贸易中文化风险的防范管理

1.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做好文化调研。国际贸易中的文化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企业必须重视文化风险管理,树立文化意识,认识、尊重和利用文化差异。此外,在和具有相异文化的国家进行国际贸易时,企业要深入做好文化调研,掌握充分准确的文化信息,为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提供前提条件。2.加强有效地文化沟通,建立合作信任。有效的文化沟通就是要双方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想的表达、信息的传递,并体现在积极地行为之中,这也是文化风险管理成功的关键之一。相关人员除了语言基础之外,还应进行文化差异以及风险应对能力的培训,做到换位思考,增强双方的文化理解,构建合适的文化沟通网络,建立充分的信任,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3.建立文化风险防范机制,规避控制风险。文化风险的可控性决定了企业要对其进行监视和规避,做出相应决策,以实现预期绩效。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文化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对潜在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进行识别判断,根据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文化风险管理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和控制文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