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青少年素质培养大全11篇

时间:2024-01-26 15:47:28

青少年素质培养

篇(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高新技术层出不穷,让青少年读者通过阅读科普读物,从中得到启迪,激发出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当青少年怀着强烈的科学知识渴求来阅读科普读物时,不仅能从中吮吸到丰富的科学知识营养,获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更能不由自主地展开丰富的想象,生发相应的情感,正是在这种心理过程中,青少年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判断能力得到了提高,更会引起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在智力和情感上参与到科学家的科研活动中来,这必然有助于形成他们的科学思维。

青少年通过阅读科普读物,对某一高科技有十分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甚至爱上这门学科。《科学启蒙》杂志中军舰鸟与导弹一文描述军舰鸟空中拦截飞鱼的绝技,能做到百发百中,其中的科学道理是,军舰鸟的眼睛是“生物雷达”,大脑就是“生物电脑”,可以测定并计算出飞鱼在空中滑翔时出现“瞬时暂停”的位置,此时出手,自然“嘴到擒来”。据说美国科学家正是得益于军舰鸟空中拦截飞鱼的启发,研制出了“爱国者”导弹,结果在海湾战争中大显神威,成功拦截了伊拉克的导弹。没想到,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读后,表示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将来要制造一种新导弹,能对付导弹防御系统。别以为这位小学生的想法很幼稚,我们可以从他的语言中看到他追求科学的热情,同时,我们从这个例子中至少看到了科普作品在推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二、科普读物可提高青少年科学能力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青少年要想掌握众多的科学知识,面临着有限的时间和无限的知识之间的矛盾,而他们通过有针对性地阅读科普读物来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能力是解决时间和知识之间矛盾的钥匙。从某种程度上说,方法和能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无限的,而方法和能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同时,科学方法对于青少年从事学习和研究活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都具有极大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科普读物的目标之一,就是让青少年读者在获取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掌握良好的科学方法,提高从事科学活动的能力。固然,科学方法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其中最精要、最核心的莫过于科学的思维方法,即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大量的科普读物向人们展示了科学家艰苦的科学认识过程和成功之路。从中,青少年读者除感叹科学家献身于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外,更主要的就是受到启迪。掌握以科学思维为核心的科学方法,是步入神圣的科学殿堂的钥匙,是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前进的拐杖,这种启示将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从小建立起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成功的信心。

科普读物还强调内容真实,准确表现科学技术内容,可以让青少年在科学阅读中通过体验,培养和形成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等科学态度。如,在茅以升的《桥梁远景图》一文中,涉及了许多桥梁术语,如“桥墩”“基础”“桥梁”等等,用词比喻瀹当,真实准确。

三、科普读物可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

篇(2)

素质有哪些内容,对此争论很多,说法不一。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方面: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维素质、心理素质、生活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及种种非智力因素的素质,如想象力、创造力、专注力、记忆力、毅力、耐力、感知力、意志力、合作意识等。这样罗列是否合理可以研究,也可以更科学地归类,但是,素质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不同年龄段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不能认为青少年阶段的素质教育只是培养非智力因素,而把政治素质的培养看做是成年人阶段的事。

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根本点是爱国主义,这是政治素质的核心。这种教育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答卷上、理论上,而是要深入到幼小的心灵上。这里,音乐起到特殊的作用。我有一朋友,他在日军占领时期在北京一所中学上学,有一位音乐教师把学生带到六楼教室,躲过日本军官的监视,紧关窗门,轻声地教学生学唱《松花江上》,当时教师流着眼泪教,学生流着眼泪唱,给学生上了终生难忘的一课。教师对歌曲没有任何解说,只在结束时说了一段话:“这歌是我教的,与任何学生无关,如果有人要告发,就告我一个人。”当时,在课堂上有好几个新民会(汉奸组织)官员的子女,事后证明教师平安无事,没有任何人告发。有的学生现在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一谈起这件往事,仍然有很深感触。

我记得6岁上学时,教师让我们观演歌舞剧《可怜的秋香》,到现在我还能记得当时的情景:“金姐有爸爸爱,银姐有妈妈爱,秋香,你的爸爸呢?你的妈妈呢?秋香!你只在草场上,牧羊、牧羊、牧羊……”这使我第一次对孤儿、对弱者有了同情心,我想这应该是正义感的萌芽。另外,我从小爱看越剧,尽管在野台子上,行头破旧,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没有任何布置,但当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楼台会》、《祭坟》,唱腔和表演是如此的感人时,我热泪直流,泣不成声,在我心灵上埋下了正义的爱和恨的种子。我还记得《铡美案》,当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将直挺挺的陈世美横举起来,从左台口直奔右后场,包公一声令下,锣声一响,铡了陈世美。我当时全身汗毛都直竖起来,只有一个念头:“包公铡得好,了不起。真叫人一身痛快”。

这些都是幼年时代难忘的旧事,还有很多的歌曲,如《卖布谣》、《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嘉陵江上》……还有动人的文学,如《家》、《春》、《秋》、《水浒》《岳飞传》等,还有被日寇飞机扫射中弹,死在我家堂前的小学同班同学,这一切的一切,一步一步地使我形成了正义感,这大抵就是素质的培养过程。文艺,特别是音乐对我正义感的树立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与我同一茬的老同志中有一句共同的语言:“我们都是唱着革命歌曲走上革命道路的。”这话不假。

篇(3)

教育是兴帮之策,培养人才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而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当及社会不良影响而造成孩子面临心理障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少心理素质较低的学生因为遇到小小的挫折走极端,自杀、自残、杀人事件屡见不鲜。如何使他们具有较丰富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具有健康成熟的心理素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面临艰巨任务。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竞争性、开放性和自主性,这就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面对竞争要有敢于迎接挑战、承受压力的勇气,心理素质要坚韧、顽强。同时心理压力又不能太大,应使之成为动力,而不应成为负力,这就需要思想豁达、心胸开阔,即思想、心理应具有开放性,特别是心理要稳定,即有承受压力的耐力,又要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时面对市场经济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思想要自由、灵活,心理能迅速适应不断变换的环境。面对机遇,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善于观察和发现机遇,要善于把握机遇,更重要的是要敢于把握机遇,从而为自己的人生闪耀光彩。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少部分升学深造,大部分将步入社会,面对现实。作为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特殊时期,在注意关他们身体和生理变化的同时,注意其心理素质的培养,使之初步建立起健康稳定成熟的心理素质,为将来成人成材打好基础。我认为在教学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介绍出来同大家商榷。

一、注重培养积极向上的竞争心理

除去心理健康的专业课外,各学科教师针对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穿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循序渐进,营造起一种心理教育的氛围,在此氛围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给我们树立了少年立大志的光辉典范,教育意义极为典型,由此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我们有如此鲜明光辉的榜样,更应树大志,但是这个志不应是空洞、不切实际的,而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基础而定,并付诸切实的行动。鼓励学生三比:一比理想。让学生课外写成“我的理想”,每人一份,以展览栏的形式张贴出来。二比行动,看每个学生的具体行动,看谁听课认真,比谁作业完成的质量高,评谁课外劳动积极,看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小组活动的好。三比成绩,经常举行课堂听写、小测、单元测,比谁学的扎实,每个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看谁有进步.进步快。通过三比,目的是在写和做的过程中,培养起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步的思想和心理,有点小进步就鼓励表扬,激发起学生向上的动力。

初中学生正值十三、四岁,如朝阳般灿烂,如鲜花初绽。朝气蓬勃,阳光灿烂正是这个年龄所应有的,顺应孩子们的自然属性,激发孩子们积极健康的向上心理,例如,孩子们的求知欲,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风气,团结友爱、正当上游的班风,集体荣誉感等。孩子们如璞玉,需要匠师的雕琢。玉不琢不成器,老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们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孩子们在这样的集体中生活学习几年,会塑造孩子们健康心灵。

二、注重培养灵活自由的开放心理

语文这一学科内容繁杂,各类文体不同,授课方法不同。比如记叙文要突出记叙六要素,讲议论文要强调议论三要素,在改换文体前,先通知学生,让他们事先有个心理准备,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强化已有的心理状态,以备下一次转换时便于自然接受。如此反复训练,培养学生面对变换,心理稳定,适应性强,即以不变应多变,应付从容自如。这种心理即是稳定的,又是自由灵活的,即开放性的。

这种心理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培养引导、逐步建立。把此心态扩大推广到其他方面,逐步加以锻炼,使之成熟。例如,我们可以在体育比赛中独出心裁,一次全校体操比赛中,训练中我班一直是男体委,像其他班级一样,临赛前我班临阵换将,把男体委换下来,一英姿飒爽的女体委上场,令在场的评委和师生眼前一亮,而女体委的出色表现更是让全场的精神为之一振。当然成绩是可想而知的:独领。这里面有老师的智慧,更有同学们的灵活和默契的配合。打破常规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但是这种打破应该是有基础的,不是建造空中楼阁。灵活的思维灵活自由的心灵可以放飞出美丽的鸟儿。

三、注重培养个性鲜明的独立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新的教育原则,变换教学方式,改以教师教为主变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心理意识。对于教学内容难度较低的我经常放开手脚让学生完全自学,但这种自学并不是盲目的。学生自学前先给学生讲解学习达成的具体目标、学习方法、怎样检测、时间要求等详细可行的操作程序。不断做这样的训练,就可以逐步培养起学生的独立自主心理和意识。

这三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交叉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整个初中阶段。这三方面都以正面引导为主。当然一个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不仅仅是这三个方面,还有众多方面,育人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教师注意自身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避免出现误导,在此过程中若有不良现象,应及时加以矫正。

1.唯成绩独尊心理

以成绩代替或忽视其他。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时,有的学生或者老师片面讲成绩,一味追求高分数,而忽视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对这样的学生不能因其学习成绩好而偏爱、鼓励,这样的心理发展下去容易造成畸形,比如思想意识的偏差.他会认为只有成绩好才是真本事,而不知道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生活能力等也很重要。此时如不加以引导,思想品质就会自私、狭隘,唯我独尊,唯学习独尊。心理会极其脆弱,面对生活,面对同学,面对老师,一旦发生点小矛盾,会使其心理经受不起压力,严重时会使其心理、精神崩溃。这样的情况已不乏先例,对这样的学生应做个别心理指导,引导学生把眼光放远,把心胸放宽,除了进行大量的思想教育外,还要以实际例子对其加以教育.对其心理加以矫正。然后以个别为典型,教育全体学生,尽量避免严重情况的发生。

2.遇挫心理脆弱

这也是一种典型心理。一般是指孩子遇到挫折失败或者困难就情绪一落千丈,觉得很丢面子,容易丧失自信心。甚至自己犯了错误对于老师的批评不能积极正确接受走极端。对此一是需要设计遇挫心理锻炼,二是多种形式进行正面教育,培养锻炼其坚强意志。例如我们的学校在县城,一部分孩子从乡下各村镇来到这里,从前是小村里的佼佼者,可在这里从学习成绩上在班里成了后面的,当此之时,老师的工作是需要细致耐心和温柔的,当然适当的时机也是需要给予孩子们激励和鼓舞的。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所在,激发起他们上进心,帮助他们从失败的低谷走出来。回过头来再看过去,那又是一笔人生成长过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篇(4)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89-02

一、对于整合研究理论依据的分析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构建了该研究的理论基础

心理健康及心理素质是我国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两个概念,因此,我们在对这两者的整合进行研究之前必须先明确他们的基本定义及其相互关系。针对过度悲观及消极的心理状态,研究上面仍然存在诊断不确定等缺陷,因此,西方的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以心理健康完全状态为核心的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将主导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的主观幸福感及主导心理健康消极指标的心理疾病共同列入了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中,因此,弥补了之前在心理疾病方面的单方面视角。但是对个体的完全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只适用于普通的心理健康诊断,很难从根本上对人类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我们对近年来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直接存在的相互关系。如果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成一套模型,该模型由心理素质及心理状态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是内在机制,另外一个是外在行为。对于个体心理健康来说,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交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繁杂的教育体系,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互相影响。所以我们基于海量的理论基础,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交互作用理论。青少年在心理上面的变化是非常快速且毫无预兆的,社会现实的变化也是在不断进行的,两者同时出现并交融在一起,这是当代青少年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最本质原因。因此,在对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应该抓住他们在主观及客观方面产生变化的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并采取强化内部心理素质和外部良好行为的战略,通过主观及客观相互作用的视角去实现两者之间的整合研究。除此之外,还应从现实社会环境适应与当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出发,精确把握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频率及发生特征,并对青少年的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冲突等行为进行交互性研究,从多个层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我们基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何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有效地进行整合,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本质处理好。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结构组成及测量评价方式

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测量与评价,在国内外均已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手段,而心理素质则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概念,其测量评价方式还未形成标准体系,目前仍然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有关心理素质的基本定义,我们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并充分结合近年来相关实践经验,拟定出了以下定义:心理素质是建立在生理条件的基础之上的,并将外界环境所给予的刺激转化为稳定的、隐性的内在心理品质,并具有衍生及发展等功能。简单地说,心理素质就是人类内在一种保持稳定性质的心理品质,它的形成是一个由外在刺激转化为内在品质的稳定过程,并通过人类的日常行为习惯所体现出来。心理素质由认知品质、个性品质、适应能力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认知品质指的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体现的心理品质;个性品质指的是青少年各种心理特征的结合,由动力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等部分构成;适应能力指的是青少年对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的适应情况。我们根据所总结的青少年心理素质结构,编制了一份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测量评价表,这份表格很好地满足了本次研究的目的,可以在各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中展开评价。

三、当代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整合研究的主题之一便是探讨当代青少年群体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它是合理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窗口。经过笔者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了以下主要问题。

(一)心理压力问题

青少年群体中最常见的问题便是心理压力,且心理压力的来源通常是来自于学业及交际方面。笔者使用综合取向,并针对青少年群体中所存在的各种压力源,编写了一份详细的青少年压力应对措施问卷调查表,通过这种方式收集了一些青少年在面对压力时主要采取的措施,除此之外,还分析了压力源与应对措施直接形成的关系,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压力应对模式。

(二)学习适应问题

除了心理压力问题之外,学习适应问题也是青少年群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生活在班级群体之中,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与其他学生之间产生无形的比较,这种心理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压力,不能适应。笔者通过多方面调查总结出了青少年在学习适应性方面的结构框架及主要构成因素,并得出了几种最常见的青少年适应性问题类型、考试心理问题等等,并探讨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其中,人际关系问题的主要来源是来自于同伴之间的竞争、异性之间的交往、亲子之间的沟通,等等,在这些过程中稍有不当就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笔者根据青少年在日常交往中所交往频繁的人群,例如同学、异性、父母等等,分析了在这些不同的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研究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四)情绪情感问题

笔者通过对青少年一些常见的情绪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了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其中,应围绕从生理唤醒的恐惧、对心理活动的恐惧、对他人评价的恐惧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探讨主要覆盖青少年焦虑及敏感等情绪的发展特点极其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对青少年产生抑郁症状的原因及抑郁特点等方面因素进行了探索,分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五)恋爱心理问题

恋爱心理方面所产生的变化是代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笔者对大学生婚恋观念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构建,并编制了相应的问卷调查表对青少年进行测试,通过调查去探索青少年对于婚恋观的态度及发展特征,并从恋爱心理与压力来源等角度进行结合,编制了一套测试青少年恋爱心理问题的测试表格,探索了当代我国青少年对于恋爱压力的处理方式及调节策略。

(六)职业健康心理问题

笔者针对我国青少年在职业心理健康方面较为薄弱的现状,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青少年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深入探索,并建立了一套本土化的青少年职业成熟程度的结构模式,开发了相应的测量与评价工具,由此来分析我国青少年在职业心理方面的发展趋势及发展特点,同时研究影响青少年职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及作用原理。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具体整合方法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整合研究是为了适应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诞生的一种新型探索内容,目前为止并没有现成的研究方式及研究标准。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进行。

(一)坚持以“人在环境”这一理念进行研究

“人在环境”这一理念是在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而提出的,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人的高级心理和社会化关系角度来看,人所具有的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活动都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思维、人格、情绪等等,因此想要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方式,必须结合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共同研究,从环境的角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进行全面分析,有效促进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二是人类是生理及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结合体,生理因素和非生理因素是互相影响的,除了先天性遗传缺陷之外,任何心理问题都是由外部环境所影响的,例如人际关系、就职压力、学业压力、经济条件,等等。因此,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时,必须要将心理问题及非心理问题进行共同研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遵循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研究

遵循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研究,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的基础理论及方式,对目前青少年群体中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解决,这种研究是具有选择性的。因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强调所采取方法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摒弃该范围内以往研究中所发现的单因素研究多、理性辨别多、经验总结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管控不严谨、单个问题研究时间过多、与当代背景相结合研究较少等问题。应正确使用现代化心理科学研究的有效方式,以此保证研究的科学合理性。其次,在研究过程中应结合当代青少年在心理发展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从社会环境等大背景方面切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及整合,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整合方法。

(三)使用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方式

对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方面的整合性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仅仅会牵涉到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科学方式,还会涉及一些其他的学科,例如,生命科学、行为科学等等。为了实现研究目的,并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在研究过程中应将这些学科进行综合。例如,在理论探讨过程中,不仅仅使用了文献分析及理论构建等科学研究方式,在对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问题的整合培养研究过程中也使用了调查、咨询、测量、分析等多方科学探索方式。在实际研究中,除了使用以上研究方式,还应加入模式构建、文献分析、过程控制等特殊研究方法。通过多数实践证明,利用多种学科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可以有效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还能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大均,王金良,郭成.关于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2).

篇(5)

【关键词】科普资源科学素质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0-0003-02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知识总量在成倍增长。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新发明、新发现,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多。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愈来愈明显。现代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离不开高技术的仪器设备,而开发技术更离不开科学研究做基础与先导。现代科学成果转化为新技术、新产业的周期大大缩短。人制造的多种工具延长了手的功能,研制的智能性器械,延长扩大了人的智慧。现在社会中科学无处不在,整个社会都科学化了。

大力普及科学技术是提高全民科学技术文化素质的战略性任务,是一个提高各阶段教育质量,尤其是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科学学科的发展,学生独立人格和思想能力的培养,要想实现可持续的文明、和谐发展,其背后的科普教育工作必不可少。只有这样,劳动者的素质才能提高,人才资源才能优化,依靠科技进步,振兴经济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劲依托。科普兴,经济活,市场大,实力强。这已成为社会公认的一大规律,引人瞩目。这就是党中央一再强调的“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的重要依据。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聚焦点也体现在这里,道理浅显而易见。

一、科普对象的择取

具有市场观念的人,首先要考虑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用户是谁。采用市场化的思路,科普工作者也应首先考虑科普对象是谁。对象群体不同,科普方式就会大异其趣。多数国家把青少年作为最主要的科普对象。科普的目标不是造就出新的科学家。而是把我们每人内部原本具有的科学素质给唤醒。既然科普是“唤醒”的事业,那么,很显然,年龄越小,越容易唤醒。这正如我们所说的“从娃娃抓起”。换句话说,以青少年为主要科普对象,是一条阻力最小、效果较好的路径,应该从小贯穿至高等教育。

二、现代科技发展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启示

1.现代科技知识总量激增,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面向综合并向整体发展为主导方向,而我们学校教育以学科教育为主,教师应在完成原有教学计划的同时,向学生介绍正在进行的先进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奠定基础。

2.科技一体化对人才的动手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传统教育在课堂知识与科学实践相联系方面较为薄弱,比较重视科学知识,忽视科学知识发生过程和应用过程的教育,有些教师本身对知识应用规律方面的掌握也比较缺乏,从而导致科普引导工作的不足。

3.在重视青少年科学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应更注重他们心理品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结合课程知识传授的人文教育,更能强化青少年学生科技素质的全面开发和提高。

三、充分利用中小学教育资源,有效发展青少年科普事业。

目前在我国,属非正式教育范畴的科普活动与学校的正式教育分得很清楚。在国外,人们则越来越强调科普和正规教育的融合。新世纪的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解决各方面问题的动力机制。教育则需要为科技的持续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因此,学校要积极创设浓厚的科技教育环境氛围,把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青少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

蛑械碌壤鲜χ傅剂盒劳学等在2008年度“4•23”世界读书日活动中获省一等奖,20多位同学获市奖,50多位同学获县奖;2005年廖国华等老师指导的学生获省一等奖5人,二等奖9人,三等奖21人;2006年蒋海龙等老师指导的学生获全国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人,省一等奖9人,二等奖20人,三等奖21人;2007年陶勇等老师指导的学生获得省二等奖10人,三等奖25人;2008年麦丽珍等老师指导的学生获得省一等奖2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52人。

4.撰写论文质量高

近年,江中教师撰写论文300多篇,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30多篇。谭祥中老师撰写的《法拉第在电磁理论中的学术成就》等五篇文章分别在2007年《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第三期、《化学试剂28卷》十一、十二期;陈炳轩老师撰写的《把握学生特点,培养创新思维》发表于2006年《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张斌锐老师撰写的《使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教学设计,发表于2005年《中国教师报》、《发现杂志》;冼敏全老师撰写的《历年高考对平抛运动的考查》发表于2006年《高中》第一期……

2008年江中顺利通过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复查评估验收,通过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复查评估验收,江中被评为教学质量优秀学校。

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是学校的希望。只要做好关心培养、帮助指导、大胆使用,定能绽放出绚丽夺目的成果之花。我们在此仅以江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取得的成绩作为案例,说明中学师资校本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具体的做法以供参考,望请各位同仁指导。

1.抓环境建设,做到科技教育“环境化”。

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营造学校的科技教育环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浸润在科普的怀抱,才能使科学精神润物无声地渗透于学生的心田。

因此,必须加大学校对科技教育的资金投入,兴建自然实验室、科技陈列室、劳技操作室等科技活动室,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必要的物质材料,使他们能潜心进行科技活动。精心设计“古今中外科学界名人画廊”、“科技知识、科技作品宣传栏”、“科普信息廊”、“科学家寄语”等,让学生能够时时体会到科学的发展,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要利用学校的广播开展科技教育专题活动,有闭路电视系统的学校,可制作一些科技辅导与展示的光盘,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观看;要开设生物园、地理园、小小天文气象站等,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和善于观察事物的习惯;要定期举办科技讲座,举行科学小实验,演示会、科技信息交流会、科技之谜讨论会,让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还要狠抓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科技素养,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队伍,形成人人参与科技教育实践研究的良好氛围。

2.抓学科渗透,做到科技教育“学科化”。

科技教育内容知识面广、科学性强,与各学科具有紧密和显著的互补性,能活化学科科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现有各门学科不仅具有科技教育的丰富内容,而且各学科中渗透的科技教育内容既是渐进的、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构成了科技教育的启蒙基础体系。充分挖掘学科教育中的科技教育内涵,是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坚实基础。

因此,在学校、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有机渗透。对于人文学科来说,可从有关科学资料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的科学态度,领悟、学习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对于科学学科来说,除渗透以上教育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精确性和开放性,注意唤醒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他们善问、善思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求异,激发探究的兴趣的欲望。此外,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要针对各个学段学生的特点,利用丰富的电教手段,书籍报刊等为信息源,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实践场所,适当利用课堂进行科学技术的再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性主题活动,如“小发明家”、“小科学家”、“科技的明天”等。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科学和发展。

3.抓活动课程,做到科技教育“活动化”。

活动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以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为载体,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人人喜爱的主题系列活动,如“漫游科学世界”、“雏鹰插上科学的翅膀”、“绿色植物知多少”、“地球、太阳、月亮”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受到启迪;结合与科技教育紧密相连的节日,如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电信日等开展相应的专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广泛开展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如航模、飞模、车模、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小剪纸等,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发明创造的精神。

四、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和大学资源,有效发展青少年科普事业。

为青少年科技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推进科学普及和科技传播重要资源。大学利用科研设施、场所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让科技进步惠及广大青少年,是其重要社会责任和义务,有利于提升我国科普能力,增强青少年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科技后备人才,对于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十分重要。也绝对不能忽视对大学生的科普工作。

1.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和大学面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有效制度

科研机构和大学面向社会开放的开放范围包括科研机构和大学中的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野外站(台)等研究实验基地;各类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自然科技资源库(馆)、科学数据中心(网)、科技文献中心(网)、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网)等科研基础设施;非的科研仪器设施、实验和观测场所;科技类博物馆、标本馆、陈列馆、天文台(馆、站)和植物园等。

2.向社会开放要坚持公益性原则,突出社会效益。

开放活动要充分体现实践性、体验性、参与性和实效性,采取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方式,使青少年通过参观科研过程、参与科研实践和探讨科技问题等活动,增进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理解,提升其使用科技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合优势资源,为开放提供资金支持和条件保障。充分利用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开展科普宣传。加强对从事开放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其科普作品的创作、讲解演示等沟通能力和技巧,使青少年及时了解国内外科技最新进展。

3.科研机构和大学每年向社会定期开放

科研机构和大学定期向社会开放,有条件的单位可增加开放时间或实行长期开放,开放单位应通过制作科普图册、张贴图片、摆设展板、制作科研成果的科普模型和示意展品,发放科普创作图书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强化展示手段。通过建立宣传网站、与新闻媒体联合制作宣传节目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工作。开放单位设立面向青少年的专门科普场所。加强与教育部门组织协调工作,结合自身科研工作特色,开展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在进行新建、扩建和改建等工程项目时,要根据开展科普活动的实际需要,注重科普资源的开发,并将科技成果及知识的传播与扩散等相关科普活动作为科技计划的目标和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中小学生到开放单位参加科普活动,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

新时期的科技教育应以青少年的发展为本。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新意识与人的自主性程度成正比,自主性越高,人的创新欲望越强烈,自主性越强的人越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使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现代科技教育应提倡提高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利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科普内容。抓住重大科技事件的时机,让青少年通过实际参与科研来学科学;家庭对高科技产品的使用意识以及及时利用家庭的高科技产品对小孩进行科技教育等等,都是培养孩子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的有效途径。且能够大力发挥这些活动对健全人格、素养的培养作用。

只要充分利用和优化影响学生科技素养发展的各种因素和途径,我国青少年科技素质、科技教育的质量一定能够提高。

参考文献

1 伍 培.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的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09(7)

2 伍 培.关于生本位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4)

3 伍 培、郑 洁、彭宣伟.建筑环境学课程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6)

篇(6)

【关键词】

心理健康 青少年 心理素质

一、前言

在当前社会变革加剧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面临的事物比以前更多,所进行的选择也更加的多元化,因此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家长和有关专家关注的重点。我们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研究了青少年在青春期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并针对这些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些解决办法,旨在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并培养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二、目前青少年所面临的一些心理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整合研究的主体就是当下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经过一定的研究分析,总结了以下几点。

1.多方面的心理压力

青少年处于心理稚嫩的时期,其中容易被外界的一些事情影响,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学习考试和人际交往方面。比如学习过程中对学业的一些焦虑情绪,面对父母的期盼的一些不安等。在青春期也容易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患得患失,从而给心理成长中带来一定的压力。我们通过对这些压力源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压力应对模式。

2.学习方面的适应性问题

青少年处在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而在成长中接触到的新的学习内容造成了青少年的一些学习适应问题。在班级生活中,学习成绩会导致同学间的一些竞争,有时竞争压力过大,会使学生产生心理的压力,出现不能够适应学习的情况。学习适应性问题也包括考试中的心理问题等。

3.人际交往关系问题

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人际问题一直是困扰很多青少年的问题之一。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青少年往往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从而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来源于同性之间的竞争,有的则为异性之间的交往而困惑。还有的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需要改善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人际交往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情绪情感问题

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不管是在心理还是在生理方面都处在一个不是太成熟容易冲动的时期。所谓血气方刚,就是指青少年时期的冲动。由于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容易对外界的影响十分敏感,从而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问题。比如一些青少年存在恐惧的情绪,对学习考试的恐惧,对人际交往的恐惧等,这些都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情绪问题。

5.恋爱心理问题

青少年处在对爱情懵懂的状态,有时候处于对异性的好奇往往导致早恋的现象出现。青春期对爱情的向往,对性的渴望往往导致青少年的一些恋爱方面的心理问题。青少年一般在恋爱方面的自制力不足,过激的心理状态或过于自卑的心理都会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对待恋爱压力的问题应该有意识的进行调节,形成系统的策略。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整合办法

青春期的学生处在一种特殊的心理生理阶段,因此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所以针对青少年的心理,我们应该注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针对不同青少年不同的心理,进行一定的干预。使他么在成长中都能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为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现实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引导他们以积极地心态去面对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对于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状态,要引导他们去包容、悦纳自己,接受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正确认识自己,从而为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结 语】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应该注意对他们的积极引导,帮助他们以成熟的心态度过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

篇(7)

我是一名基层体育工作者,从事体育工作近二十年,担任教练员。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深感基层教练员在选拔、培养、输送运动员的过程中,思想教育工作确实占有很重的位置。

一、思想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体育运动的训练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体生理承受能力才能完成。特别是有些运动项目表现得更为突出:如长跑、马拉松、举重、越野等等,在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周而复始,显得枯燥无味,既劳累,又艰辛。这就要求被训的运动员,既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又要有坚韧不拔的斗志,敢于克服困难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下经受考验,坚定自我,勇往直前。

二、从运动员的思想基础和心理个性考虑

在长期的教学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对自己带训的运动员,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喜怒哀乐、生活起居等多方面,都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我强调的是要着重了解青少年运动员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

体校的运动员虽然同时进校,但因渠道不同,情况也各不相同。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镇;有的家境好,有的家境很困难;有的本身条件较好,父母亲很支持,有的条件一般,父母持观望态度。通过一段艰苦训练后,会发生两极分化,一些人感到自己身体素质好,成绩出得快,可望留校作为正式队员,或被上级学校看中将来可进专业队,前程似锦,会情绪高涨;另一些人则认为自己成绩太差,不是这块料,前程无望。当然还有一些处于中间状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得过且过。按照金字塔成才原则,最终只有屈指可数的运动员继续从事体育事业的工作,大部分都会改行到各行各业之中去。

三、针对思想细致教育方面

针对队员的具体情况,在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于新学员,要向他们毫不保留的介绍竞技体育训练之艰辛,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或借助于开展的各项活动、游戏等形式,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

2.对于运动成绩一时上不去的队员,要鼓励他们经得起磨练,同时要开动脑筋,找出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对于那些运动成绩不是很拔尖,或者说不能继续在专业上深造的学生来说,要和他们有目的地进行语言交流。比如说:他们的前任,有少数深造,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投身各行各业,并且是因为体育方面的特长才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要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充分认识“条条大路通北京”的道理。只要努力奋斗,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道路,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才。

四、从一言一行到品行如一说法制观念

要遵纪守法,严格遵守和了解各种法制法规,如:《运动员守则》,不要被社会上一些坏的现象所迷惑、上当、受骗,更不能做违法的事情。利用贴切的举例,使他们心灵受到震动,思想得到洗礼,行动受到警示,并自觉地去防止侵蚀,勇于同一切不良行为作斗争。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对他们严格行为规范,增强法制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从积极因素着手,巧用激励法

首先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如严格出勤、纪律组织性、讲卫生、团结关爱等,去细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和他们打成一片的同时,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行为突出的要在墙报上及大会上予以宣传和表彰。

其次抓住他们竞争意识强的心理,多利用竞赛游戏的形式,联系着日常生活规律进行,给他们营造表现自我优势的机会,获得自己胜利的成就和内心的喜悦感。

再次,团队中树立训、学、形的典范,养成敢于拼搏,勇攀先锋的性情,把每个人的优点、优势联在一起,形成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真正达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之要求。

最后,充分利用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把在训练课中对运动员的一些要求,转化为自己主观的目标和要求,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正确的思想,由量变到质变,由低向高,使自己成为一名思想素质优良、运动技艺优秀的运动员。

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49-03

青少年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群体。了解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现状,是我们研究和加强其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前提。而当前高校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思想品德课老师,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现状,是促进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状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现状

(一)青少年特别是“90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

“90后”,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波及大江南北,显示出了明显的成效,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虽然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和谐的社会氛围为“90后”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相对于前几代人而言更加便利的条件,但当前青少年,特别是“90后”的思想道德状况,仍需要我们的关注。

2009年底,相关部门了《中国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显示,“胸中有爱、关注社会”是“90后”青少年的总体风貌。但是升学压力大、学业负担重,依然是当前中学生最致命的精神枷锁[1]。

那么,是什么原因或者说是哪些因素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产生了影响呢?从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与环境看,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青少年从呱呱坠地到慢慢成熟,他所接受的道德教育的最早场所就是在家庭里,而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教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把德育灌输到日常教学活动中,甚至体现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价值观,提高辨别是非和拒腐防变的能力。”[3]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校风校训、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等,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更是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起到巩固作用。要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并依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示范,同时,也要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好。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现状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总体情况较好

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根本前提。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平常所进行的学习和实践中,更多地强调了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并很好地与自身的专业课程及专业特点合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思想品德素质相比其他师范类专业的同学,还是有一定的专业优势的。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

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主要条件。从实际情况看,由于我国多年来一直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实践,致使一部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因而,作为师范专业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勇于探索创新、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来促进自身实践能力的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引起重视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主观基础。但目前,高校师范生中也有不少人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师范生就必须培养较好的心理素质,即使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也要勇敢地去面对,而不是逃避现实,要学会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及时对自身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也可向心理辅导老师或者心理医生求助。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关系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不仅要求学校加强对中学政治老师的培养,更要求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现状要求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

一百多年前,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挥毫写下了大气磅礴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4]青少年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成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发展。因而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不仅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采取一定的措施,也给即将踏入社会的“准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高校在培养师范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过程中,应努力提高师范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所从事的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建设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学校里,思想品德课老师所教授的除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做人的道理,他们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者。由此看来,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要求高校进一步做好师范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素质培养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利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所说:“老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5]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踏上社会,有很大的可能将成为一名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因而我们背负着的不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来影响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而良好师德的养成,除了师范生自身注重修养以外,也来自于高校对于师范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培养。学校的培养目标,学习氛围和风气,校训校德以及学校老师的榜样作用,都对师范生的师德养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注重对师范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的培养,不仅有利于这些“准老师”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也有利于师范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

(一)提高师范生自身的道德修养,用师德感化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应首先学好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理解。在以后从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将所学理念传递给青少年,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坚定他们的政治信仰。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师范生应明确,作为准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准,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才可能把“育人”融入“教书”之中。因此,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在各个方面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应努力学习、掌握教师道德理论,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示例作为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其次,师范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

(二)掌握丰富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的文化素养包括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明礼仪修养,其专业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伦理道德修养等。良好的文化素养是提高专业素养的基础,因此必须培养师范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素养。师范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才能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也要明确教师职业素养的具体表现,一般体现在他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上。当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通过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充分地将丰富的课程形式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其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情操会在课程中体现出来,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会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产生效应,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求知心态,产生对自身未来职业素养的塑造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应在努力学好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培养教师职业道德,使自身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专业素养、综合的实践能力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科研技术能力,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情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起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作用,同时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三)提升个人人格魅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与教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老师,一位受学生普遍敬重和爱戴的教师,其人格必然会在他的学生那里再现出来,而且是常常在学生身上得到更高基础上的再现。”[6]

心理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师范生中有不少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咨询。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应谨记,现代教师的任务已不仅仅是教好书、上好课,同时也需要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一定的心理治疗方法。更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格力量,塑造高尚人格。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它建设得好坏将对我国一代甚至几代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不仅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的关系也日益凸显出来。因此,高校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师范生的道德修养,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个人人格魅力的形成,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厥轩.中国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EB/OL].http://.cn/l/2009-11-23/1046181478.shtml.

[2]李小龙,注解.论语全解·子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辛香茹,辛香玲.青少年公德教育刍议[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24.

篇(9)

1.前言

乒乓球竞赛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乒乓球比赛胜利的关键。乒乓球比赛呈现出高度的时间性、紧张性、针对性及适应性的特点,要求运动员在场上单兵作战,场上竞争异常激烈,运动员心理稳定和情绪变化对比赛成败影响显得异常重要。青少年运动受自身心理及环境的影响,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为此,乒乓球运动员调整和控制好自己的心态是保证技术正常发挥,合理使用战术,科学分配体能,夺取比赛胜利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乒乓球技术飞速发展及训练方式方法的科学化,乒乓球比赛胜负往往取决于一两个关键球。在关键球处理上更加需要运动员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青少年运动员处在技术和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应发现运动员的不良心理状态,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提高的训练方式方法进行探析,为更好地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提供借鉴。

2.乒乓球运动员主要的心理不良现象

2.1提前兴奋

提前兴奋指比赛尚未真正开始,运动员提前处于兴奋状态,在比赛前运动员到达比赛临界兴奋状态,表现为不能入睡,亢奋等,以致生活和赛前比赛状态调整淆乱,在比赛过程中,不能将比赛状态调整至最佳。

2.2过度兴奋

过度兴奋是指运动员在赛中,因为主观、客观原因,以及自我期望,导致过度兴奋,异常兴奋,心跳急速加快,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比赛中,动作僵硬,对自身动作的控制不协调,发挥不出本身的水平。

2.3淡漠状态

状态淡漠主要表现为运动员比赛兴奋性不够,对比赛取胜欲望不强,对结果无所谓,导致动作表现失常,注意力不集中,击球随意,以及漫无目的或者信心表现不足。

2.4过度紧张

在比赛过程中,尤其是在关键场次的比赛中,运动员由于自我心理压力及心理暗示过重造成过度紧张,或者因为运动员比赛经验不足及对对手过分高估,或者准备不足等导致的运动员赛中紧张,具体表现为面无表情且苍白,全身僵硬,失误频繁等。

2.5过分自信

运动员在比赛中,因为比分领先过多,或者多次战胜对手,导致轻敌,注意力不集中;当比赛处于焦灼或者落后状态时,表现为焦躁,不知所措,不能很好地控制比赛和调整比赛节奏。

3.具体的训练方法

在竞技体育训练与竞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及运动智能,都只有在心理能力的参与配合和调整下,才能充分发挥竞技能力。为此,通过训练,提高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合实际,在训练中,主要运用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3.1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法是指运动员通过想象自己身处在一个比较放松和舒适的环境中,自我感知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使身体得到放松,精神紧张得到缓解,通过表象清楚的环境。尤其是在青少年运动员感到紧张时,通过感知熟悉且舒适的环境,从而更加放松。例如在比赛中,运动员因为比赛过程中自身、对手及环境致使紧张,可以通过想象自己平时的训练环境,或将对手想象成为自己战胜过的对手,以至减轻压力,排除紧张,使注意力集中在技战术发挥上,而不是自身紧张上。在具体比赛过程中,发球之前应该预想到发什么球,到哪个位置,对方应该怎样击球,在对方接球回来时自己应该怎样进攻。又如在打完一个球之后,面对刚才的情况,应该怎样处理更加合适,等等。表象训练法对发散性思维较强,注意力不够集中的青少年运动员来说,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3.2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的训练,而在运动员心理训练过程中,通过模拟运动员,在训练中使场景和比赛的实际尽可能接近,使运动员在近似比赛的条件下,锻炼和提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

模拟心理训练是运动员在接近实际比赛情况的反复联系,以提高运动员实际应战的心理训练方法,是防止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不良心理的最主要的方法,是运动员提高心理素质,稳定及提高应变能力最主要的方式方法。在实际情况中,有对手模拟法和场景模拟法。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根据对手技战术,模仿对手的惯用战术和比赛节奏及风格。在具体训练中,教练员将队员分成组,模拟重要比赛,主力选手与非主力选手进行对抗,循环车轮大战;还可以组织未参与比赛的队员观摩和学习,并为彼此支持的队员加油助威。通过模拟,使训练水平基本达到比赛水平,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模拟训练可以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技战术上,而非观众及对手上,从而能够缓解压力。

3.3引导训练法

引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的刺激或者诱导,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引导训练法分为目标引导和信号引导,我们主要分析训练中的引导训练方式,在此主要分析目标引导训练法。

目标引导训练法主要是通过目标的引导,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前训练的任务上,对运动员加强训练、降低焦虑、增强自信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目标引导过程中,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要合理地设置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模糊目标。一般来说近期目标是通过自己努力,近期就会实现的;长远目标则是运动员奋斗的动力;具体的及现实的目标可以量化,是运动员有感于“跳一跳,摘桃子”的预期性,通过量化使运动员进一步明确自己要做的。如乒乓球运动员明确自己在一定时间内,提高左旋转球的成功率及打点位置的命中率,由原来的85%提高到87%,这样的目标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目标设置过于简单,则不利于运动员“跳一跳,摘桃子”,不能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性。

3.4自我放松法

实践证明,在比赛中心理紧张会导致骨骼肌同样出现紧张,具体表现为肌肉僵硬、浑身无力。而心理适当的放松,骨骼肌也会自然舒展直到放松。根据以上理论,要发挥正常水平或者取得比赛的胜利,骨骼肌必须适当放松。自我暗示放松是运动员心理训练的一项重要的方法。自我暗示放松主要是通过运动员自我语言暗示,通过集中注意力在技战术上,调整呼吸,从而使训练者的肌肉放松,调节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缓解紧张情绪,促进大脑对身体的有效控制,降低神经过度兴奋致使的紧张,放松肌肉,降低因情绪紧张而带来过多的能量消耗。在乒乓球训练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运动员都体验过因为肌肉紧张而带来的技战术水平不能发挥。自我放松训练能有效缓解运动员肌肉紧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训练方法。

3.5自我暗示训练

自我暗示一般是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或者事物的存在来对自我进行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自我暗示分为积极自我暗示和消极自我暗示。积极自我暗示就是自我的肯定,通过自我暗示促进某种事物的积极发展,这是一种我们正在想象的事物坚定和持久的表达方式。消极的自我暗示可误导个人的判断和自信,使人生活在幻觉当中不能自拔,并做出脱离实际的事情。消极的自我暗示还可使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形成某种心理定势,为人处世偏听误信,凭直觉办事。

自我暗示可以大声地说出来,也可以默不作声地进行。如果每天可以用十分钟进行自我暗示,那么这可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多年的思想习惯。运动员的自我暗示本质上都是积极的,而且积极谈话的频率要比消极谈话的频率高得多。

4.结语

运动员心理素质是运动员技战术、运动智能等得以实现的基础,我们要有意识地提高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为其竞技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弈乾,祝蓓里.心理学.高等学校文科教材[M].上海:华东师范.

[2]周京兰,李莉.乒乓球竞赛过程的心理分析[J].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2).

篇(10)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足球;文化教育;

足球青少年后备人才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足球发展的基础和希望,青少年足球的梯队培养也是足球竞技人才发展的关键层面,世界足球强国均以战略的眼光,采用不同的方式培养青少年后备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明就曾说过“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问题,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才有后劲”。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的政治和历史原因,大力发展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事业始终只停留在口号上,付诸实施的力度远远不够。从根本上分析我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体制,学习足球先进国家的培养模式.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加快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青少年足球运动普及程度与国家足球运动竞技水平直接相关,这一点已被现代足球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和足球强国的成功经验所证明。一个国家青少年足球的普及、竞赛、训练体系的完善程度.与国家足球竞技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中国足球发展要从本国的现状出发,最主要的问题是做好青少年的培根教育,充分重视青少年运动员在足球兴趣和文化学习上的培养,使球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很强的领悟能力,进而逐步提高足球水平。

1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问卷调查及结果

通过对重庆力帆和重庆几所足球传统项目学校l5——l7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问卷式调查,反映出他们存在的问题。

1.1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从事足球运动的经历(踢球时间、球龄、每天训练时问等);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追求目标(国家队、球星、兴趣和爱好、金钱等);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文学常识、自然常识、历史知识、时事新闻、电脑知识等)。

调查结果显示,追求国家队和明星占85%,而兴趣和爱好只占12%,其它占3%;球龄在7、8年占87%,参加过全国U15、U17比赛、城市青少年比赛的占83.6%.而文化素质方面电脑游戏知识得分最高。通过调查反映出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训体系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文化素质过低,成人化训练过早,足球普及度过窄,足球学校过滥;其中文化素质过低是影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调查中大多数球员是从小学直接进入足球学校或俱乐部预备队的.连9年制义务教育都没完成。

2扭转轻视文化学习的倾向

在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中较为普遍存在着忽视文化学习的倾向,这一方面与过早参加专业训练的体制有关(有待商榷),另一方面也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受社会影响自身重视不够有关。其实参加各年龄组足球训练的少年儿童都有较重的文化学习的任务.平时还要参加各阶段和期末考试,即使l6岁以上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也还有进一步学习文化知识的任务。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不仅是胜任未来工作的条件,而且是发展运动员智力水平的重要基础。如果运动员不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准,势必会影响其理解力,也就不易踢好球,特别是踢到一定水平就较难有所突破,训练中较难提高攻防意识水平,比赛中不易准确理解教练员的战术意图及其灵活运用,最终较难培养出高层次的后备人材。文化教育的培养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首要目标长期以来.足球界一直在争论一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文化学习好就一定能帮助球员把球踢好吗?在世界足球发达国家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发展是培养的首要内容。在德国13——l5岁的青少年培训中,学习是首位,其次才是训练:在法国的培训体制中,青少年足球主要对象是13——l5岁的适龄儿童,他们不得离开自己的学校、家庭和俱乐部,必须随自己学校的课程完成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学习;对15—17岁青少年培训分别在35个培训俱乐部进行,受训者加入俱乐部必须签订合同。保证在自己原来的学校继续学习。法国足协每年对俱乐部进行一次检查。监督他们完成规定的学业。

3文化教育的培养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首要目标

3.1文化学习是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基本条件

一支没有文化素质的青少年足球队是无法在培养和发展的道路上有较大的上升空问的。无论是健力宝青年队还是“超白金一代”的国青队、国奥队,在青少年时期由于身体素质和早期成人化训练,尽管成绩暂时领先,但在未来发展中由于受到机制和文化素质的限制而随之湮灭。2000年世青赛.中韩两个同样才华横溢的人才,经过3年时间的不同命运坎坷,朴智星已经在曼联队踢球,而曲波则在青岛队期待着能进入每场首发的阵容。在我们的近邻韩国和日本,青少年球员必须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义务.国家青年队直至国家队基本是从高中生和大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技、战术素养,尽管在青少年的比赛中与中国队不占上风,但到成年队比赛中以心理素质和技、战术素养每每在重大比赛中取胜,文化素质起重要作用。

3.2文化教育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成长中的必须教育过程

9年义务教育是国家法律要求每名公民必须完的教育过程,是青少年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接受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法律意识。在调查中发现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法律意识和文化知识匮乏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只顾个人利益,包括对出国集训有抵触情绪,在国家队出工不出力等现象;沈阳青少年球员在街市中失手打死对方触犯法律以及个别青年球员参与假球、赌球等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代青少年球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因此,体教结合将是中国足球乃至今后中国竞技体育的补充,是培养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的主要渠道;学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目前过于泛滥的足球学校培养体系,无益于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在韩国的职业俱乐部不设预备队.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在于学校,由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他们不仅要完成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在20岁时还要按国家的法律服兵役,这对青少年球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是一个完备的过程,而职业俱乐部每年从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比赛中发现和选拔队员,提高了国家足球的整体素质.这是中国青少年足球管理机制必须改革的关键。"

4文化素质对提高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世界足球运动具有高度社会化、职业化和商业化的特点,其在所有运动项目中的显著地位和世界上的影响很大,并成为世界各国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目前还是一个“足球人口小国”.面对世界足球运动快速发展的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要求,根据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运用政策、行政和经济的管理手段,加大对青少年足球的宏观调控,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蓬勃有序地健康发展,为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4.1文化素质是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提高技战术素养的基础

中国足协青少年部主任冯剑明在总结青少年足球过去一年的工作时指出:“国少队和国青队之所以取得去年的成绩主要是由:于他们的体能、身高和作风上的优势。而真正足球的精髓所在——技战术素养,却在他们身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与文化修养程度是成正比的,道理很简单.读书太少的队员领悟能力低,在训练场上连教练很简单的意图都领会不了,当然不可能踢好球。当我们的年轻球员面对无论是米卢的“快乐足球”还是霍顿的先进足球理论都无法理解并在训练和比赛中贯彻。表现出中国足球运动员在文化素质方面的欠债。欧洲足球运动员的成功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教育基础上的,他们所有的年轻球员在l5——l6岁前都是在业余俱乐部踢球,但没有错过基础教育;所在欧洲球员绝大部分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在经过青少年时期的基础培训后,升到成年队时,在先进足球理念的指导下迅速成长,在比赛中表现出较高的足球技战术素养。而中国球员缺乏良好的基础教育,因此,加强他们的文化素质是提高球员技战术素养的必修课。

4.2提高文化素质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自我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于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涉及到一个更加敏感的问题,就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未来发展的多向性。?方面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对于提高球员的足球运动水平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无论在职业俱乐部乃至在国家队的比赛中将发挥出较高的技战术水平:球员退役后由于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可以到相应的高等学校进修学习,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教练员或高素质的足球从业人员。另一方而,在众多的足球人才竞争中被淘汰下来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自我发展方向成很大的问题。在国外,没有被俱乐部吸纳的年轻球员由于自身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可以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解决就业问题。

篇(11)

一、前言

一个国家青少年足球的普及、竞赛、训练体系的完善程度与国家足球竞技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中国足球发展要从本国的现状出发,最主要的问题是做好青少年的培根教育,充分重视青少年运动员在足球兴趣和文化学习上的培养,使球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很强的领悟能力,进而逐步提高足球水平。金志扬教练曾执教过国家队、俱乐部队以及大学生队,对中国足球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有清醒的认识:“年维泗、陈成达这一代的球员都是大学毕业,是大学生。我们这一代大部分是高中生,我的学生沈祥福是初中生毕业,而现代队这批球员连初中文化都不具备,”反映出中国当代球员的文化素质过低。在每年的球员转会市场上,摘牌后都有400~503名球员下岗,他们过早地接受职业化足球训练,从而在成年阶段失去了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同时缺少必要的9年义务教育和专业教育。中国足球在青少年的早期专业化违反科学的教育观。因此,体教结合,提高文化素质是今后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和发展之路。

二、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问卷调查及结果

通过对大连实德、山东鲁能等国内7家足球俱乐部的预备队l5—17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问卷式调查,反映出他们在培根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2.1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从事足球运动的经历(踢球时间、球龄、每天训练时问等);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追求目标(国家队、球星、兴趣和爱好、金钱等);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文学常识、自然常识、历史知识、时事新闻、电脑知识等)。

2.2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追求国家队和明星占95%,而兴趣和爱好只占1,2%,其它占3.8%;球龄在78年占87%,参加过全国U15、U17比赛、城市运动会的占83.6%,而文化素质方面电脑游戏知识得分最高。通过调查反映出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训体系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文化素质过低,成人化训练过早,足球普及度过窄,足球学校过滥;其中文化素质过低是影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调查中大多数球员是从小学直接进入足球学校或俱乐部预备队的,连9年制义务教育都没完成。

三、文化教育的培养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首要目标

长期以来,足球界一直在争论一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即文化学习好就一定能帮助球员把球踢好吗?在世界足球发达国家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发展是培养的首要内容。在德国13~l5岁的青少年培训中,学习是首位,其次才是训练;在法国的培训体制中,青少年足球主要对象是13—15岁的适龄儿童,他们不得离开自己的学校、家庭和俱乐部,必须随自己学校的课程完成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学习;对1517岁青少年培训分别在35个培训俱乐部进行,受训者加入俱乐部必须签订合同,保证在自己原来的学校继续学习。法国足协每年对俱乐部进行一次检查。监督他们完成规定的学业。

3.1文化学习是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基本条件

一支没有文化素质的青少年足球队是无法在培养和发展的道路上有较大的上升空问的。无论是健力宝青年队还是“超白金一代”的国青队、国奥队,在青少年时期由于身体素质和早期成人化训练,尽管成绩暂时领先,但在未来发展中由于受到机制和文化素质的限制而随之湮灭。200O年世青赛,中韩两个同样才华横溢的人才,经过3年时间的不同命运坎坷,朴智星已经在曼联队踢球,而曲波则在青岛队期待着能进入每场首发的阵容。在我们的近邻韩国和日本,青少年球员必须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义务,国家青年队直至国家队基本是从高中生和大学生中选的,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技、战术素养,尽管在青少年的比赛中与中国队不占上风,但到成年队比赛中以心理素质和技、战术素养每每在重大比赛中取胜,文化素质起重要作用。

3.2文化教育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成长中的必须教育过程

9年义务教育是国家法律要求每名公民必须完成的教育过程,是青少年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接受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法律意识。在调查中发现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法律意识和文化知识匮乏,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只顾个人利益,包括对出国集训有抵触情绪,在国家队出工不出力等现象;沈阳青少年球员在街市中失手打死对方触犯法律以及个别青年球员参与假球、等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代青少年球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

因此,体教结合将是中国足球乃至今后中国竞技体育的补充,是培养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的主要渠道;学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目前过于泛滥的足球学校培养体系,无益于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在韩国的职业俱乐部不设预备队,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在于学校,由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他们不仅要完成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在20岁时还要按国家的法律服兵役,这对青少年球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是一个完备的过程,而职业俱乐部每年从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比赛中发现和选拔队员,提高了国家足球的整体素质,这是中国青少年足球管理机制必须改革的关键。

四、文化素质对提高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世界足球运动具有高度社会化、职业化和商业化的特点,其在所有运动项目中的显著地位和世界上的影响很大,并成为世界各国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目前还是一个“足球人口小国”,面对世界足球运动快速发展的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要求,根据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运用政策、行政和经济的管理手段,加大对青少年足球的宏观调控,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蓬勃有序地健康发展,为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4.1提高基层教练员的素质

到目前为止,我国经过C级培训的基层教练员只有2572人,绝大部分青少年业余球队教练员没有经过岗位培训,总体水较低,我国在青少年足球培养方面尚未形成系统、规模效益型发展体系。突出表现为,青少年训练指导思想不明确,训练方法、手段滞后,忽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技术、心理、道德品质的培养,在竞赛、训练体系仍未摆脱注重比赛结果、看重比赛成绩的循环中,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导致青少年足球训练早期专业化、成人化。因此,足球从业者首先要提高文化素质,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目标以及各阶段发展特点有深刻的认识,把培养兴趣和技术作为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指导思想。日本和韩国足协每年都要派出大批教练员到世界足球先进国家,主要是近1——2年青少年足球发展进步较快的国家学习和交流,根据教练学习所带回的材料和研究成果编写进足球教学大纲,这种教学与训练方式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学习足球的兴趣和基本技术,打好基础,而不是通过比赛来取得成绩。

4.2文化素质是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提高技战术素养的基础

中国足协青少年部主任冯剑明在总结青少年足球过去一年的工作时指出:“国少队和国青队之所以取得去年的成绩主要是由:于他们的体能、身高和作风上的优势,而真正足球的精髓所在——技战术素养,却在他们身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与文化修养程度是成正比的,道理很简单,读书太少的队员领悟能力低,在训练场上连教练很简单的意图都领会不了,当然不可能踢好球。当我们的年轻球员面对无论是米卢的“快乐足球”还是霍顿的先进足球理论都无法理解并在训练和比赛中贯彻,表现出中国足球运动员在文化素质方面的欠债。

欧洲足球运动员的成功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教育基础上的,他们所有的年轻球员在l5——l6岁前都是在业余俱乐部踢球,但没有错过基础教育;所在欧洲球员绝大部分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在经过青少年时期的基础培训后,升到成年队时,在先进足球理念的指导下迅速成长,在比赛中表现出较高的足球技战术素养。而中国球员缺乏良好的基础教育,凼此,加强他们的文化素质是提高球员技战术素养的必修课。:

4.3提高文化素质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自我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于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涉及到一个更加敏感的问题,就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未来发展的多向性。一方面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对于提高球员的足球运动水平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无论在职业俱乐部乃至在国家队的比赛中将发挥出较高的技战术水平;球员退役后由于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可以到相应的高等学校进修学习,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教练员或高素质的足球从业人员。另一方面,在众多的足球人才竞争中被淘汰下来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自我发展方向成很大的问题。在国外,没有被俱乐部吸纳的年轻球员由于自身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可以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解决就业问题。

五、建议

5.1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关系到中国足球发展的未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是关键,这已被世界足球发展先进国家的成功所证明。中国足协应出台一项规定,即没有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的青少年队员不允许在俱乐部注册踢球。同时应建立一套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和发展的大纲,努力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足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