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教学
1.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教学,是由教学培养目标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以什么标准来衡量7t~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优良道德风尚的弘扬和尊崇,以及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逸等不良思想行为的反对和贬斥,非常具体地为我们指明了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究竟应该发展什么、反对什么的时代标尺,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导向。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在教学中贯
穿社会主义荣辱观。
2.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教学,是由教学根本任务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根本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最根本的是要澄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
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定义了我们这个时代应具备的是非观念、善恶分野和美丑界限,为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确定价值标准、道德尺度,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因此,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是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
3.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教学,是由教学基本内容决定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落爱国主义教育、劳动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法制
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的内容,集中反映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体
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对新
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时代感
的具体要求,同时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赋予
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荣辱
观统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把引导学生树
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教学的各部分内容中去,使他们
自觉地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规范。
二、将“三贴近”原则贯穿于教学始终
“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有坚持
“三贴近”原则,把教学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
达到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
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的目的。
1.贴近实际。贴近实际的本质就是贴近以人民群众为
主体的社会实践,贴近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现实。“长期以来影
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
素,就是教学内容与客观现实的脱节。其造成的直接后果
是,非但不能使学生掌握道德规范和法律条文,反而造成道
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扭曲。”为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础”课教学一定要贴近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贴近
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现实。一方面,要坚持具体生动、贴近实
际、针对性强的原则,从社会的现实性出发,紧紧围绕社会
上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组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马克
思主义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解惑释疑,提
高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能力,指导他们解决在人生观、价
值观、道德观、法制观、荣辱观上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
题。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通过“三下乡”、志愿服
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劳动锻炼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20__.1l学校党建s晷椽教育
使学生融人社会,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净化心
灵、熏陶思想、升华认识、提高觉悟。
2.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要融人到大学生的日常生
活中去。要从大学生的身边事、眼前事、点滴事人手,把学生
生活中有实际感受的道德教育素材纳入教学中,使生活过
程德育化,把教育培养融人生活细节中,使德育过程生活
化,使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自觉升华道德境界。要引导学生
反思自己的生活,内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为人处
事,进而对自己曾经有过的不良行为进行悔悟,把社会道德
要求从外在的要求变成自己内在的主动追求,不断完善人
格。要引导学生从身边事、眼前事、点滴事做起,从细节做
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将“八荣八耻”内
化为荣辱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自觉扬荣抑耻,做当荣之
事,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
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根本点在于贴近学生的心灵。
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精神和心灵的活动,只有真正触及心
灵、引领精神成长,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一方面,要注
意抓住学生的心理,深入发掘足以引起学生强烈共鸣和心
灵震撼的素材,尽可能人情入境,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
感受到社会道德与他们息息相关,是他们情感和内心世界
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学生的道德
需
要与选择。大学生作为现实社会中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
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和追求,有丰富自己和
发展自己的需要。但是,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性,使学生遇
到了许多适应性困难,特别是需要与选择、判断与认可上的
困难。所以,要把社会道德的普遍要求与学生个体的具体情
况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教育,避免空洞说教,
要尽量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
择,发展和完善个性。
三、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
根据中央的部署和统一要求,今年秋季,高校将使用全
国统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教材非常重
要,是我们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是,“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
系转化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形式,真正实现
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
1.创新教学观念。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
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要
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实施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
点;体现在教学对象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
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
用;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要着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体现
在教学方式上,要突出对学生需求的重视,以学生是否接受
和欢迎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尺度。
2.创新教学内容。当前,创新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
o20__.1l学皎党建与器幔教育
面,就是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关内容融人到“思想道德
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换言之,就是要以社会主义荣
辱观为核心整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关于道德
观、法制观和荣辱观的内容,切实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进教
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一是整体融人。“思想道德修养与
法律基础”教材已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提高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作为绪论中的一节着
重地加以论述。虽然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
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些内容在以
往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随处可见,但是,“八荣八耻”更
为全面系统和深刻,每对荣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
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道德建设的整体要求,充分
体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整体性目标。另外,“八荣八
耻”以荣辱对立的形式表达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给人以强烈
的震撼力,因而也更具有警示作用。二是有机融合。根据“思
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在不影
响教材的基本结构、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
荣辱观的有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础”课的有关章节中,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进行社会主义
荣辱观教育,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阐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
科学内涵,解答学生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疑难和困惑,从
而真正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入耳、人脑、人心,达到使学生牢
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目的。
3.创新教学考核。“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
不仅要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理论观点,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
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自觉提高道德修
养,将正确的理论观点内化为心灵的道德品质、外化为自觉
的道德行为,真正实现是非判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统
一
。因此,在考核上要加大平时学习考核和道德实践考察的
比重,建立“理论知识考核 平时学习考核 道德实践考察”
三位一体的考核模式。理论知识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
观点的正确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分析程度;平时学习
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出勤、课外作业等1、课
堂讨论(包括发言、辩论、演讲等)情况;道德实践考核主要考
察学生道德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书面总结。
参考文献:
[1】.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20__,(9).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征求意见座谈会述要[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o6,(7).
[3】周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
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__,(19).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访
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品格、气质、修养、风度等综合特征。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涉及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许多方面,每个方面又都具有丰富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前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
二、专业素质教育
专业教育应称为专业素质教育,同时应当确立专业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专业素质教育不应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丰厚、能力全面、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
三、培养适应择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知识的积累并不等同于能力积累,将知识升为能力须作出巨大的努力,在完成学习任务前提下,应争取培养自己的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责任,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就需要高校教师转变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更需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应该说,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还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教书,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尽职尽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课余时间与学生接触少,不愿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高校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稳定。那么,作为高校教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呢?掌握正确的师德修养途径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论人格
人民教师道德理论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掌握了它,才能辨别善恶、是非,才能在自己思想领域里战胜那些错误的、落后的道德观念。学习教师道德理论,主要是个人自学和教育部门组织。在道德修养中要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鼓励自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着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行为的目标,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二、教师积极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进行修养和锻炼。高尚的思想道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加强教师修养的有效办法。教师只有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修养,那么教师道德修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参加社会实践,投身于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现已成为教师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三、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师道德规范的思想前提,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精神,才能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爱岗敬业既是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又是所有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人满足、完成人格升华、实现个人利益的有效社会途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把“爱岗敬业铸师魂”作为加强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主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四、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学校
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首先就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只有我们真正做到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这种平凡工作,对教育事业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才能产生巨大的拼搏奋斗动力。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苦、清贫的。在思想、信息、交流方面有“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独立感,在人际沟通方面有师生相处融洽谐和的亲切感。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师德师风的主要内容。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要沉得下来,钻得进去,意志坚定,淡泊名利;要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要敢于挑重担,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上作出表率,无愧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要对学生负责,要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要认识教学的特点、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握教育的规律、学习的规律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让全体学生健康发展。同时,敬业还表现在勤于学习、善于创新。创新是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的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去引导和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使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参考文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05.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和谐校园文化是一种校园精神文化,以学生为主体,其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艺术和审美教育,组织各类艺术社团,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课堂教学中传授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必然会形成什么样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和谐校园文化是从课堂教风、学风出发,进而发展提炼的文化;同时,和谐校园文化反过来对课堂教学有促进和帮助。因此,和谐校园文化要与课堂文化相辅相成。
1.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有益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从课堂教育出发,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相适应的新型课堂教育,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传统课堂是以灌输教育为主,培养大学生规规矩矩老实听话为核心的文化,这显然不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今天要培养大学生个性独立、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精神。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有必要对课堂教育模式和校园活动进行一次全面的检视与杀毒,哪些是需要弘扬的,哪些是需要抛弃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加以改进。学校是我们党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谐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加强大学生修养、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
2. 和谐校园文化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知识需要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并得到检验。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探索还是现成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积极参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和创造的过程,也是大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教师要在课堂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调查、学会探究,掌握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法。对于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被动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主动探究和创新,以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和谐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的汇聚,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
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途径
90后大学生正处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重要历史时刻,他们的学识本领技能和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高校肩负着培养党的期望、国家的重托,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既要使大学生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和智力发展,又要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人文素质、丰富生活情趣。要做到这些,高校应该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加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实现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与和谐校园文化的结合。
1. 创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与和谐校园文化结合的机制。为了实现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必须建立全校性领导组织,在其统一领导下,学校的师生和各系部、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统一协调,统一部署,将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之中,实现和谐校园文化与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与业余文化活动相配套,促进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 探索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要根据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种结合方式。教学实践型即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教师指导型即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参与和谐校园文化的组织和指导;专兼结合型,即思想道德修养课专职教师、和谐校园文化的兼职教师定期协商、研究和解决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中的问题,制定计划,协调行动。课外活动型文艺体育型,即根据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内容可安排适当的课外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如文艺演出、辩论赛、演讲等文化活动。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04
进入21世纪以后,以信息技术、科学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迅速发展,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意味着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知识时代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就是要靠教育,而在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的是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师教育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教师的成长,关系着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教师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
一、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理解
1.教育行业有着与其发展相适应的行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作为教育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是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情感、教育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育职业的良心、教学作风等内容。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则是指符合与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做事方式和做事能力。高等教育阶段有其特殊性,高校教师的道德感与责任心和其高深的学术修养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教学效果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敬业程度;专业技能的不断完善可以反映出社会发展的需求;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可以反映出教师责任心的强弱。这些都是作为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与修养,同时也对教师工作起着推动和指引的作用。
2.教师是教育实施的主体和关键,教师的教育理念、科学文化素质、教学行为改进等环节都同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密切联系。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实施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我们要树立高深的职业道德信念,要在发扬传统师德的基础之上更新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努力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教会学生做人,帮助学生塑造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措施
1.摆正思想态度和工作态度,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高校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必须要确保自身具有极高的个人修养。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经常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内省”。通过不断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提高自己辨别是非、荣辱、美丑的能力,这是个人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只有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勇于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剖析,才能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之一。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就是见到别人好的地方要虚心学习,见到别人不好的道德表现,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并引以为戒。
高校教师道德修养无论从仪表、言行举止还是待人接物等方面,均应达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由于特殊的职业特点和目的,作为高校教师应从各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加强自身修养,如此才能正确履行高校教师的职责,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爱岗敬业,要有奉献精神。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社会赋予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还有人说教师职业是“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相结合的职业,世界上有很多赞美教师的话,有很多对教师的赞誉,可它们并不是浮夸,而是真真实实的写照。有人说教师的职业很平凡,它是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也有人说,教师的职业很神圣,他不仅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责任,同时也关系着千千万的自我价值和人生幸福。教师的职业又是无私的,它需要我们淡泊名利,不能只求舒适和安逸,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道德责任感的体现。
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加强学习,刻苦钻研,以科研促进教学。面对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的迅速发展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高校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的使命与责任,要不断更新新知识、新思想,才能紧跟时代潮流。教学实践是科研的前提,为科研活动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教学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自己的科研活动整理思路。教学科研是科研的源泉,为科研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素材。科研水平提高之后,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一视同仁,关爱学生。我们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学生,有些学生喜欢和教师交流,甚至以教师为榜样。学生年龄还小,他们有事做时是比较盲目的,所以在面对学生时要有耐心和责任心,以恒心和毅力来关爱学生的成长。教师在对待学生上,不能厚此薄彼,不能选择性的爱护。无论学生家境如何、智商高低、个性差异,都是教师的学生,都应该发自内心地关心,一视同仁。学生在感受教师关爱的过程中能够揣测是否公平,如果出现偏袒就有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学生纯净的心灵受到伤害,学生也许会因此受到冷落,感到委屈,从而大大挫伤了他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关心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
教育需要教师有职业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将其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此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04
进入21世纪以后,以信息技术、科学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迅速发展,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意味着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知识时代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就是要靠教育,而在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的是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师教育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教师的成长,关系着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教师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
一、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理解
1.教育行业有着与其发展相适应的行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作为教育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是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情感、教育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育职业的良心、教学作风等内容。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则是指符合与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做事方式和做事能力。高等教育阶段有其特殊性,高校教师的道德感与责任心和其高深的学术修养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教学效果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敬业程度;专业技能的不断完善可以反映出社会发展的需求;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可以反映出教师责任心的强弱。这些都是作为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与修养,同时也对教师工作起着推动和指引的作用。
2.教师是教育实施的主体和关键,教师的教育理念、科学文化素质、教学行为改进等环节都同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密切联系。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实施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我们要树立高深的职业道德信念,要在发扬传统师德的基础之上更新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努力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教会学生做人,帮助学生塑造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措施
1.摆正思想态度和工作态度,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高校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必须要确保自身具有极高的个人修养。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经常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内省”。通过不断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提高自己辨别是非、荣辱、美丑的能力,这是个人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只有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勇于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剖析,才能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之一。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就是见到别人好的地方要虚心学习,见到别人不好的道德表现,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并引以为戒。高校教师道德修养无论从仪表、言行举止还是待人接物等方面,均应达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由于特殊的职业特点和目的,作为高校教师应从各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加强自身修养,如此才能正确履行高校教师的职责,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爱岗敬业,要有奉献精神。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社会赋予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还有人说教师职业是“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相结合的职业,世界上有很多赞美教师的话,有很多对教师的赞誉,可它们并不是浮夸,而是真真实实的写照。有人说教师的职业很平凡,它是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也有人说,教师的职业很神圣,他不仅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责任,同时也关系着千千万的自我价值和人生幸福。教师的职业又是无私的,它需要我们淡泊名利,不能只求舒适和安逸,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道德责任感的体现。
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加强学习,刻苦钻研,以科研促进教学。面对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的迅速发展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高校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的使命与责任,要不断更新新知识、新思想,才能紧跟时代潮流。教学实践是科研的前提,为科研活动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教学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自己的科研活动整理思路。教学科研是科研的源泉,为科研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素材。科研水平提高之后,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一视同仁,关爱学生。我们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学生,有些学生喜欢和教师交流,甚至以教师为榜样。学生年龄还小,他们有事做时是比较盲目的,所以在面对学生时要有耐心和责任心,以恒心和毅力来关爱学生的成长。教师在对待学生上,不能厚此薄彼,不能选择性的爱护。无论学生家境如何、智商高低、个性差异,都是教师的学生,都应该发自内心地关心,一视同仁。学生在感受教师关爱的过程中能够揣测是否公平,如果出现偏袒就有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学生纯净的心灵受到伤害,学生也许会因此受到冷落,感到委屈,从而大大挫伤了他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关心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教育需要教师有职业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将其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此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要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国家、人民、科学、劳动、团结、诚信、法制、勤俭等一系列问题,重点是要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德育课程要根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容和基本要求,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精心设计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系统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体系转化为德育课程的知识体系,把德育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转化为学生的社会实践行为,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思想道德修养的本质要求,为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提供了依据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观以“仁”为核心,以“圣人”“君子”为最高理想人格,主张通过博学慎思、笃行践履等修养方法,最终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①
传统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方法和局限性
传统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仁义礼智信”是儒家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这儒家“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仁者“爱人”:“仁”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孔子“仁”的基本思想就是“爱人”,并要求将“仁”行于天下,细化为“恭”“宽”“信”“敏”“惠”。见利思义:孔子主张用“义”来规范求利的行为,他认为“义”在人生价值中最为重要,反对唯利是取,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②。克己复礼: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礼”是礼仪形式中的社会道德,并且要求通过周礼的重拾而达到仁德目标。知者不惑:孔子将认识自我作为有道德的君子的前提,将理解认识他人的言语作为认识理解他人的前提。孔子将“智”“仁”“勇”作为人的三美德,“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③。言必信,行必果:孔子将“信”作为教育学生的四大任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④。“信”要求人们恪守做人的基本原则,其内涵就是诚实守信。
传统道德修养的方法。传统道德以“圣贤”、“君子”、“慎独”三种境界为修养目标,强调通过修身养性,确定理想人格,成就“内贤外王”。其修养方法散落在各大家的言语中,大致可综合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博学慎思。如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学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混;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⑤等;《墨子》首篇《亲士》中的“士”就是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墨子》中的《尚贤》折射出学习对贤才培养的重要性。二是存养励志。儒家强调自强不息的精神,把励志放在修养的重要位置,儒墨两家都主张人要有志。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⑥。孔子认为,“仁”的境界并非高不可攀,只要能励志、行志、守志,对“仁”有执著的追求,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达到“仁”的精神境界。孟子进一步指出,“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⑦,人最重要的就是立志,否则将一事无成。三是反省自律。反省是自我修养的起点和前提,是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孔子与弟子有一段关于自省的论述:“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⑧孔子还教导学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⑨。他将反省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一个标准。自律就是对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⑩。四是躬行践履。传统道德修养中主张的自我修养,并非是一种脱离实践的闭门思过,而是崇尚力行,在躬行践履中完善人格。孔子一贯注重“行”,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要求学生“言必信,行必果”、“力行近乎仁”。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力行”思想,强调要想获得卓越的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就必须自觉接受各种严酷环境的磨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11}。
传统道德修养观的局限性。以儒、墨两家为代表的传统道德修养观非常丰富,它所提供的道德修养的理想性原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铸造与礼仪之邦的构建功不可没,但其历史局限也不可否认。这一方面表现为修养目标的局限性。传统道德修养观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是按封建伦理纲常的模式设计的,其最终落脚点是为封建统治服务。它强调主体自觉性,但忽视了主体的自愿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自由,造成了修身行为与修身结果的矛盾。另一方面表现为修养方法的局限性。传统道德修养方法中的“内省”、“励志”、“慎独”等都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始终没有跳出自我圈子,没有很好地体现个人修身与社会的联系以及社会因素对个人修养的影响。
传统道德修养观价值追求的现代启示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观的现论价值。
第一,为现代伦理道德建设提供了美德资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传统道德修养中,人们追求一种“止于至善”的理想人格,具备这样人格的人就是坚持“仁”,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则提倡克己慎独,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中国传统道德修养观强调“行己有耻”、“慎独”、“良心”等,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性、知行统一和道德自律。
第二,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奠定了理论基础。荣辱观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传统道德修养观强调“仁、义、礼、智、信”,主张依靠个人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行为,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传统道德修养要求人们反省自律,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各项要求就是为人们的自律提供规范。传统道德修养要求人们做到知行统一,注重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在实践中得到深化。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观的现代实践价值。
第一,有利于培养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和升华,是民族优良传统的结晶,也是民族延续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孔子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杀身以成仁”{12},孟子强调“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3},表明他们都对道德修养高度重视,主张养成一种浩然正气,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当今社会应该大力倡导民族精神,引导每一个社会成员培养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在挫折中磨练自我,在逆境中成就自我,从而使整个民族在自立自强的精神感召下越来越强大。
第二,有利于学习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博学慎思”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基本方法。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4}从身边的人和事学起,不要舍近求远,更不要好高骛远。此外,道德修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公民讲公德,有君子风度,为人要诚恳,互帮互助。传统道德修养中的仁爱、孝悌是主体道德修养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的核心;忠信智勇是为人处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礼让、和善是主体道德修养、立身行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准则。
第三,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律意识和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人是社会的人,人在社会生活中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人际交往的修养在现代社会中显得特别重要。孔子倡导“为仁由己”,即如果想成为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人,就必须约束自我行为。“克己复礼为仁”,强调克己,强调修养者的主体地位,也就是强调培养人们的道德自律意识。此外,拥有完善的道德人格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传统道德修养方法中注重个人修养的“自省”,主动剖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达到传统道德修养的理想人格――“圣人”和“君子”。这种“自省”要求人们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信念,时刻鞭策自己。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格局多元化,社会道德秩序容易失范。以道德修养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培养良好的人格为起点,达到慎独的境界,用内心的信念规范自我行为,对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规范社会道德秩序具有重大意义。(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注释
①龙生祥:《礼记・大学》,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②吴天明,程继松:《孟子・梁惠王上》,湖北:崇文书局,2004年,第23页。
③龙生祥:《论语・宪问》,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5页。
④⑩龙生祥:《论语・颜渊》,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⑤龙生祥:《论语・阳货》,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8页、221页。
⑥龙生祥:《论语・子罕》,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44页
⑦吴天明,程继松:《孟子・离娄下》,湖北:崇文书局,2004年,第158页。
⑧龙生祥:《论语・学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社会公共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等。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公共道德,我想起了我们学校师生对乡中学的对口扶贫行动,资助贫困的同龄人完成学业,这不正是良好的社会公德的体现么?
再看一个外国的例子。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社会公德的体现么?
我这里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道德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道德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道德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道德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道德,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清朝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历史教训。
公共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道德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吗?不会!个人道德修养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必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道德修养。人的道德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道德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道德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道德。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地冲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要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也是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40-02
联系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时效性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选择典型的事例,采用以问题为核心的求解模式,冲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科学体系的界限,从整体、发展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由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分析和探究,形成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和提出解决方案,它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1]。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启发性
在案例教学中,改变了过去教学过程中单独由教师唱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转为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适时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思考探讨,启发学生思维,开动脑筋,获得答案。
(二)参与性
案例教学能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案例作为中介,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增强,调动了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民主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必须处于平等地位,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与观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观点进行适当引导。
二、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要求的实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涉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社会主义道德等内容。单凭书本上给出的概念和定义等理论知识不足以说明这些和大学生身心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但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性和社会实践性,同时还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此要达到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就要处理好课程讲解的系统性与针对性,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来为学生答疑解惑。而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身边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人生价值的实现、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等问题,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法律修养部分涉及法律的基础知识内容很全面,这部分知识的实践性又比较强,生活中不断发生的法律案件是法律理论联系现实的纽带。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知法懂法,光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案例分析、讨论甚至是模拟法庭,才能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懂得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法律捍卫自身的权利。
(二)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观能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与求知欲,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批判性地看待问题的能力以及敢想敢做的创新能力,对热点、难点问题也具有浓厚的兴趣。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大学生的这种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成才意识的增强,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加上教材枯燥乏味,大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案例教学启发式、参与式的特点,既能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从课堂中的被动地位推到主动地位,才可能认同并接受教学内容,使“知、情、意、行”这个德育过程统一起来,体现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时效性。
(三)培养大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案例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课程。案例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发言、讨论、演讲、表演等方式参与学习,潜移默化地贯穿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这种课堂互动中实现自我反思与自我选择的结合、内心释放与理性增长的结合,提高道德判断和正确目标选择的能力。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对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很有裨益。同时,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也有利于大学生养成平等、民主的作风和利他主义思想。
(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因素决定的。一直以来,学生反感、课程难讲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忽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该课程的性质特点缺乏深刻认识,教学没有贴近现实生活,或者将一门社科类课程变成了专业课一般,侧重讲授一些抽象的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以致产生厌烦情绪。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认真收集编写案例材料,以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而学生的努力与热情也能够激励教师的敬业精神。同时,生动鲜活的案例讨论也能够弥补教材的空洞乏味。在考试中也可采用案例点评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去分析现实问题,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这些层面上看案例教学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三、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成败。具体来说要发挥好案例教学的作用要做到以下几个环节:
(一)精心选编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的前提,要成功运用案例,对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教材
把握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点,吃透其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是评析案例所需理论依据的基本保证。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吃透教材,把握好教学全局,才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吃透教材,将理论与实际联系,把握好评析案例需要的理论依据,才能选准切入点,开展分析讨论。
2.贴近实际
案例的收集选择不仅要紧紧结合书本理论知识,更应该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注意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学生关心的、愿意积极讨论的,甚至是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的话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讨论的正是和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最相关的话题,需要我们在课堂上通过对具体的、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身边的事情才进行讨论和分析,才能起到引导的作用。
3.整体规划
在充分考虑了理论体系特征的基础上,将所有案例作出整体的规划是很有意义的。不光是理论知识分章分节系统规划,我们在选取案例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个问题。案例教学也可以是层层推进,环环紧扣的。具体来说,要关注案例本身的完整性和各案例之间的关联性,比如可围绕一个主题来编排准备多个案例,形成一个案例群,把握好案例推出的先后顺序,这样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二)科学使用案例
这是案例具体使用的关键环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大致分为浏览案例——分析讨论——科学评析——拓展升华四个环节。
1.浏览案例
这是讨论前的准备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纸质资料、多媒体课件、观看视频等方式把案例的具体内容推荐给学生,让大家有对问题感知、思考的过程,并且介绍好提供案例的背景,为下一环节作准备。
2.分析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学生在对案例有了初步了解后,老师可引导他们通过与书本知识点的结合来展开思考。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讨论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和讨论,确定自己的观点。
3.科学评析
到了这个环节,教师应通过组织发言、演讲等形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并进行自我分析。教师的分析则应从正反两面进行,进而引导到书本知识上来。
4.拓展升华
在对学生各色观点进行科学点评分析后,教师还应抓准时机,对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进行进一步的点评总结,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感受更为深刻,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升华。
总之,近年来,案例教学的使用使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解决了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假、大、空”的局面,集中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的多重效果。作为一种“亲民”的教学法,案例教学虽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它却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经典着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如“格物”是德育的起点,“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必须从“格物、知致”,即认识道德规范开始,由认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形成道德信念.即“诚意、正心”.才能最终达到约束自身行为,即修身的目的。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还是从德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符合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样。《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通过“修身”来达到的。中国传统的德育十分强调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说,强调德育的自律,既是我们民族优良的德育传统.又符合德育发展之规律。
(二)知行结合,以行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子日:“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即是对知行关系形象而生动的表达。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更是强调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王阳明也认为“满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途径只有一个——“躬行实践”。 (三)立足当前,胸怀大志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要想提高道德修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而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这里就提出了《大学》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立志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明确提出官员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在孟子的论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诚然。要实现以上的道德理想,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如果一个人连“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小事都不愿干.又何以谈论治理国家呢?因此,我们的德育必须启发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之心,胸怀天下的道德理想.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道德目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德育方法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启示作用。挖掘和概述中国传统德育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道德结构的思想
中国传统德育虽然没有关于品德心理结构成分的系统阐述,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极着丰富的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思想.就是强调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提出的“仁者不忧”的思想.即有道德的人是感到快乐的人,强调的就是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中的道德关系以及这种道德关系的原则、规范、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品德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心理上对某种道德义务在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爱憎、好恶态度。 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憎什么人.可见仁德中含有“爱”和“恨”两种情艨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义务有发自内心所具有的定信念。孔子提出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均强调道德信念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后来的儒家学者提出的“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已成为激励华夏儿女道德意志的格言警句。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十分重视道德实践的作用和道德行为的激励。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不能转变为道德行为。不能践履自己的道德诺言.这是一种可耻;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言语慎重迟钝.行动却敏捷干练.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此外.孔子也十分重视道德行为的持续性。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坚守仁德规范,甚至连吃一顿饭的工夫
也不违背仁德;一个人处处事事都要实行仁德,甚至在“流离痛苦“的时候也要按仁德行事。也就是说,即使遭遇不幸变动、困难等逆境,仍然不改初衷.坚持道德操守。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许多德育方法。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彩。概括起来,这些德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启发诱导法
孔子说:“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愤”、“悱”的时机来进行启发。启发诱导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循循善诱”。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要逐渐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习惯。
2.因材施教法
对不同的个体.先哲们很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其进行示同方式的德育。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表扬颜渊道:“回也好学”,“回也不愚”“贤哉.回也”;而对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很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评的方式教导他。
3.以身作则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仅重视“言教”。更重视“身教”。他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以身垂范,时时处处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学生们示范,以自己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问君子。子臼:“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启善的心灵和德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心灵的道德修养。“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得为心得.则修亦修之于心。”在具体方法上,古代学者先后提出了诸如寡欲法、唤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耻感法、慎独法、诚敬存心法和返璞归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们通过修心育德达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