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骨折患者护理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骨科患者由于发病突然,从一个正常人突然成为一个生活不能自立的人,很多患者不适应,逐而产生急躁、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严重者影响着治疗效果和康复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能消除其忧虑、焦躁、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1 术前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
1.1 恐惧与焦虑。 病人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多,惧怕疼痛与死亡,担心有意外发生。骨科诸症大多是外伤性损伤,手术的可能性较大,病人对手术的目的意义及预后没有足够的认识,加之伤口疼痛难忍,因而心情紧张,这些心理应激又影响生命体征,肌肉紧张度的变化,从而影响整个
1.2 忧虑。 骨折病人大多为健康人由外伤所致,突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照顾,又担心手术发生意外,情绪一时难趋稳定,然而过度的忧虑会导致心理平衡的失调而影响手术。
1.3 怀疑手术安全性及择优心理。 骨折病人由于疼痛剧烈,对于手术治疗比较迫切,但往往因为履行术前程序,如医生交待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意外,家属签字等,使病人心里没底,由此而怀疑手术效果,同时又希望技术高超的医生为自己做手术,这些问题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因此,病人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正确解释,尽量满足其要求,以达到手术预期效果。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焦虑恐惧、失眠的护理。 研究表明,术前焦虑将增加手术过程的危险性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地降低术前焦虑和恐惧,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患者平稳度过手术,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早日康复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安慰、解释,护士应以人性化服务理念为指导,关心体贴患者,主动说明手术目的、方法、过程及需要时间、安全性和必要性。医院先进医疗器材、医疗技术水平,在和患者交谈时,应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境、不同问题,采用有针对性的谈话内容和方式。比如:伤势残重痛苦的患者,谈话要言简意赅,语气柔和得体,积极鼓励、赋予同情心。
2.2 怕痛患者的心理护理。 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利于休息和睡眠,因失眠会加重患者的疼痛,使患者感到被理解、被关怀的温暖;热情主动的与患者交流,平等的双向交流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同时告诉患者手术是在充分麻醉下进行的,麻醉后便不再疼痛,使其产生信任感,能乐观地接受手术。
2.3 悲观、抑郁、担心影响工作和家庭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遭受意外伤害变得异常脆弱,护士要充分利用术前接触患者机会多的条件,了解患者思想变化,向其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及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手术医师和麻醉师的技术水平,讲解疾病和手术的有关知识,并介绍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让其看到希望,以高度负责的服务态度温暖患者的心;在与患者沟通时,避免使用消极暗示性语言,以免刺激患者,造成紧张情绪,防止加重其负面心理;告诉患者不良情绪会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使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态势,积极配合手术,以提高对治疗的信心。
2.4 担心手术效果及预后患者的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态度应轻柔和谐,遇到意外时要保持冷静、举止稳重,切忌惊惶失措、大声喊叫,以免产生消极暗示,造成患者紧张;护士用熟练的操作进行术前准备工作时,应主动与患者交流,这样可使患者有一种亲切感和安全感;在患者叙述病情时不要东张西望,应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对其处境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接受患者的感受和看法,对出现的问题尽量给予及时的解决,以便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尽量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并劝说家属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流露出焦虑、悲伤、埋怨的表情和态度,让患者的情绪稳定下来,主动配合医护人员,以良好的心境迎接手术;还可应用行为控制技术。
3 护理体会
3.1 提高自身素质。 骨科护士的护理工作,在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在医院与患者接触最早、最多的是护士,护士则成了健康教育的先锋,所以护士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更好的充实和完善自己,充分利用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积极进行健康宣教。
3.2 制定健康教育内容。 制定的健康教育内容,将直接影响到健康教育的质量,同时也反映了护士素质的高低。所以对健康教育内容有必要规范化,在充分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和专科医生指导,制定骨科健康教育内容:①骨科患者锻炼时间和方法;②骨科各类手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③骨科患者的出院指导;④骨科小常识:如石膏、牵引、小夹板固定、外固定架固定的注意事项、某些骨科病的诱因及预防知识等。
3.3 预防并发症。 骨科患者大多需长期卧床,所以针对老年患者,应积极进行预防并发症的健康教育,告知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指导必须掌握的技能,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此外,骨折患者的饮食调养、药物指导等在整个康复过程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4 结束语
骨科患者多数突然遭受外界各种意外而导致系列外伤疾病,对他们的打击很大,加之伤后剧痛,且担心发生并发症或后遗症,以至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特别是肢体离断伤的患者意识到终身残疾,不愿与人交流,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这些均会影响手术和治疗,不利于机体的康复。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地抢救措施的同时,必要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从而达到尽快好转及治愈的目的,同时也大大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28-01
ICU谵妄是由于ICU患者经历一系列打击所致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障碍,主要表现为意识状态的急性改变或反复波动,注意力缺损,思维混乱或意识模糊[1]。ICU是危重症患者集中的地方,谵妄的发生率高,而瞻望的出现又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的风险性和医疗费用增加[3]。
1ICU谵妄监测工具及诊断标准
目前临床工作中用来评估谵妄的工具有许多种,其中主要应用的四种为精神疾病诊断统计分类手册(DSM-Ⅳ),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意识紊乱评估方法[4]和重症监护谵妄筛查检查表[5],但在ICU领域确认简便而有效的监测工具则为后两种。
1.1精神疾病诊断统计分类手册(DSM-Ⅳ)与意识模糊评估法(CAM)。DSM是诊断谵妄的金标准,但在ICU中进行主要观察和诊断的常为非经过专业精神科训练的医生和护士,对于症状及其严重程度的判断分析都有一定的困难,普及性较低。CAM曾一度为谵妄常用的评估工具,因其简单易行,又有较好的信效度,但运用该方法时需要患者具有基本的配合能力,因而在昏迷等患者的评估中有极大的局限性。
1.2ICU意识紊乱评估方法。CAM-ICU适用于ICU谵妄患者的评估,而且对带有气管插管等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患者也可以完成评估,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可以作为医护人员评估谵妄发生的工具,有助于早期发现,及早治疗。
1.3ICDSC表。ICDSC表内容包含8个项目。其敏感度达到99%,特异度达到64%,精确度达到0.94。
2ICU瞻望的护理措施
2.1舒适护理。
2.1.1创造良好的环境。病室温度保持18~22℃,湿度60%~70%,简化室内设施,必备的仪器设备整齐摆放,ICU环境设置家庭化,可以给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为患者准备图书、杂志,允许患者使用耳机收听广播或听音乐,引导患者进入放松状态,减轻和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2.1.2促使睡眠――觉醒周期的正常化。ICU光线要柔和,降低监护仪及呼吸机的噪音,医务人员小声交谈,医疗护理操作要有计划性,尽量集中进行;帮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夜间可用耳塞或静脉持续泵入咪哒唑或丙泊酚改善睡眠的连续和持续时间。
2.2安全护理。
2.2.1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应激。实行专人看护,加放床档,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坠床、自伤、拔管等意外事件发生;防止跌伤或自我损伤,瞻望发作时,易产生机械损伤,护理的重点应放在病人改变了的行为能力上,而不是护理行为的需要上,当制动不可避免时,应尽可能的减少并且有严密的监护。
2.2.2提高患者的认知力。护士为患者提供3次/d刺激认知功能的活动,反复给患者进行时间、人物和地点的定向,提高患者的定向力;指导患者使用放大镜,助听器,促进患者对周围环境的感知。
2.3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2.3.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识别患者是否处于焦虑状态,评估患者的焦虑水平,采取必要措施降低患者的焦虑水平;氧分压式提示谵妄发生与否的敏感指标,要加强血氧饱和度监测;监测实验室检查结果,早期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补充营养;在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的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呼吸机运行正常,确保充足供氧;注意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椎体外系反应,口干,便秘,尿潴留等,早发现,早处理。
2.3.2合理镇静。躁动病人需要镇静来预防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谵妄发作持续较久时。镇静药物从小剂量开始,缓慢静滴至有效的血药浓度。在使用镇静药物过程中,要严密监测,如有不良反应,立即停用。
2.3.3做好机械通气的护理。使用机械通气的病人,应在使用前和使用中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解释该操作的意义,注意事项,减少患者的焦虑恐惧,尽量使患者配合治疗减少人机对抗,降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可能性,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停机拔管。撤机前要做好各个系统的评价及心理疏导,撤机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鼓励病人自主呼吸,降低谵妄的发生。
2.4心理护理。
2.4.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沉着冷静的工作态度、亲切和蔼的语调与患者进行沟通,这个过程能够减少患者的焦虑和忧郁,并从情感上激发患者;于患者入ICU前一日到病房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访视,向患者介绍ICU的环境、陪护制度,做好各项宣教,必要时邀请患者实地参观,以减轻进入新环境后的陌生恐惧,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家庭、社会支持系统。
2.4.2加强非语言沟通。ICU患者常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情况,无法进行语言交流,护士应运用辅助物品进行有效交流,也可应用触摸护理,比如坐在患者床边,缩短护患距离,在患者不适时,握着他的手,让患者感到一种无形的力量,给予患者家人般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小结
ICU谵妄是一个严重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医护人员应重视。作为医务人员应以广博的自然人文科学和医疗护理专业知识武装自己,准确掌握ICU谵妄的评估方法,确保ICU谵妄发生时及早发现诊断,给予患者充分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提高ICU谵妄的转复率,缩短ICU入住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刘淑嫒,陈永强.危重病护理专业规范化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16
[2]陈彦方.CCDM-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10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1-1700-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2003年3月~2005年2月对在我院骨外科住院的240例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统计分析人性化护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关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40例患者中,男 136例,女104例,年龄19~80岁。其中上肢骨折22例,下肢骨折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61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20例,骨肿瘤4例,颈椎病14例,手外伤12例,其他42例。
1.2 方法:我科采用护理部制定的“患者对护士满意度调查表”,每月随机发放10份,共发放240份。调查表内容分为:护士热情服务,尊重患者,为患者排忧解难满意度;护士及时处理问题,解释工作满意度;对患者健康教育满意度;患者对住院环境满意度;患者对护理技术操作满意度;对护士仪表,服务态度满意度。采取填写问卷方式,共收回240份,有效率100%。经统计后显示,240份答卷中对本科护理工作中人性化护理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2.1 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问候语言较少。晨间交接班时,护士不能主动与患者打招呼,给予问候,或只对比较熟悉的患者问候。夜班与白班护士对于重点交接的患者交流沟通较多,忽视了新入院的患者和其他患者。日常工作中与患者的沟通也多停留在健康教育上,不能主动关心患者,善于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而是待患者提出后才想办法去解决。患者觉得得不到重视和关心,缺乏主动服务意识。
1.2.2 解释工作不到位,缺乏耐心细致。护士接待新入院的患者时,不能主动的向患者介绍自己,介绍同室的病友,以消除其陌生感。医生手术或外出会诊不能及时处理新患者时,也没及时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等待太久而焦虑不安。手术患者的术前指导不具体,进手术室的时间没向患者和家属交待,引起焦虑、担忧。术后不能及时讲解卧床的、配合的方法以及进食的时间等,导致家属要询问护士“什么时候能翻身?什么时候能喝水吃东西”?打针、发药时常忽略向患者讲解所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及注意事项,而是经常要等责任护士有时间时才做药物指导,以致患者不了解药物的作用,有时不能按时服药或随意调节输液滴数。
1.2.3 操作过程较少交流沟通,缺乏人性化护理。骨折患者卧床时间长,易引起压疮等并发症。护士在帮助患者翻身时,解释工作不到位,缺乏交流沟通,患者常因为怕翻身引起疼痛而不愿配合。骨科老年患者多,静脉穿刺有一定的难度。实习生和新护士1次穿刺不成功,以致穿刺2~3次,引起患者不满。由于护士人员少,有时因工作忙碌而稍晚一点接红灯,又不能向患者做好解释,引起误会。当备皮、导尿在病房进行时,未用屏风遮挡,造成患者不安。
1.2.4 健康教育工作不深入,缺乏针对性。健康宣教内容不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普遍过于大众化,功能锻炼的方法也未因人而异做具体指导,护士只忙于完成治疗和护理工作,认为只要向患者讲了就已完成任务,却不考虑到患者是否理解掌握。
1.2.5 病房条件差,设施陈旧,缺少人文关怀。同一病房床位多,6人一室,互相之间影响较大,骨折患者由于伤痛,更难以入睡。没有独立的的卫生设施,患者诸多不便。护士操作时间过早,治疗车的轮子声音大,影响了患者的休息,引起不满意。
2 护理对策
2.1 增强人性化护理的服务理念,开展温馨服务[1]。我院护理部在全院开展温馨服务,科室制定人性化护理的服务流程,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责任护士首先将新入院的患者安置在床位上,然后向患者介绍自己、管床医生、科主任和护士长,介绍同室的患者和周围的环境,讲解有关制度和事项,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环境,消除恐惧和陌生感,进入角色。如遇医生暂时不在时,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先休息。责任护士要求做到“十知道”:患者的姓名、年龄、诊断、病情、用药、护理级别、饮食、心理状态、社会因素、职业。晨间床边交接班时,主动与患者打招呼,送上一声亲切的问候,对每一位患者使用合适的称谓,让患者感受到温馨的服务。
2.2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2]。我科于2005年3月进行病房的改造装修,大厅设立了休息椅,走廊安装了扶手和电话亭,病房改建为单人、双人、三人房,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每间病室内配备了电视机、空调,设有独立卫生间,设施更人性化。同时构置了新的治疗车,减少推车时的噪音。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开门轻、治疗操作轻。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治疗环境。
2.3 开展“假如我是患者”的演讲活动,制定人性化操作流程,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3]。我科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开展的“假如我是患者”的演讲活动,遇事多从患者角度着想,提高主动服务的意识。规定了合适的治疗和测体温时间:早上6:00以后和下午14:00以后。加强“三基三严”的培训和实习生的带教,新护士上岗前要进行理论与操作考核,实习生给患者穿刺如果一次不成功则由老师来完成。为患者翻身时动作轻柔,注意遮盖保暖,备皮、导尿时用屏风遮挡,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配合。克服操作中无语言交流和沟通的毛病,做到有问必答,减少患者的不安心理。实施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如及时做好术前、术后指导,让患者和家属了解整个手术治理的过程,消除恐惧心理;应用药物的患者,加强对药物知识的宣教,使他们自觉遵从;恢复期的患者,加强功能锻炼的指导,教会锻炼的方法;即将出院的患者,及时进行出院指导,并建立病情随访联系电话本,定期进行电话随访。
2.4 实施人性化管理,制定质量考评标准。从服务礼仪、健康教育、基础护理质量、病区管理、技术操作、临床护理教学等9个方面制定了质量考核标准,每季度进行检查评比,评选出前3名优秀科室。成立了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区护士长组成的三级质量控制网络和督导组,进行督导、考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讨论、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实施并跟进。年度评选出优秀管理者、优秀护士、带教之星,给以表彰奖励。
参考文献:
[1] 邓小岚.提供亲近服务提高门诊护理质量[J].中国护理管理,2004,4(3):25.
围术期患者中心体温低于36℃者称为低体温, 其发生率为50%~90%[1]。导致患者术中体温降低的因素有:手术室温度、开放的体腔、肢体大面积长时间暴露、大量补液、麻醉方式、药物的使用等,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的退行性变、代谢减慢等, 更容易出现术后低体温, 产生一系列并发症。通过护理干预、采用综合保温护理降低低体温的发生率, 是手术室护理人员着重研究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在本院行骨科手术老年(年龄在60~80岁)患者80名, 手术方式包括: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和髋关节置换术, 麻醉方式均为气管插管全麻, 随机分为对照组(I组, n=40)和综合保温组(II组, n=40)。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相近, 年龄分别为(65.8±6.2)岁(I组)和(66.7±5.6)岁(II组)。排除标准:术前体温异常(大于37.5℃或低于35℃), 服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甲亢患者。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在设定室温24℃和湿度50%的环境下进行手术。I组不进行额外的保温措施, II组使用综合保温护理:使用一次性湿热交换器(人工鼻)、铺盖充气式保温毯、非手术暴露部位覆盖、保暖、手术部位使用含碘的3M手术黏贴巾保护皮肤、减少皮肤散热和手术无菌单对皮肤的冷刺激、使用Betadine消毒液代替挥发性的消毒液、术中冲洗液加热至40℃。手术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完成。监测麻醉前、切皮时、切皮后30、60、90 min患者的鼻咽温。应用麻醉后寒颤5级评分评价患者清醒后寒颤情况:0分表示无寒颤, 1分表示脸部、嘴唇出现肌肉震颤, 2分表示颈部肌肉出现寒颤, 3分表示至少一组肌肉出现震颤, 4分表示全身肌肉震颤。
1.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 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x-±s),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3 两组患者术后寒颤发生率分别为87.5%(I组)和20%(II组), χ2=36.66, P
3 讨论
围术期低体温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低体温对机体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增加心血管并发症[2];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3], 增加切口感染率;降低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因子活性, 导致出血时间延长[4], 加速血栓形成[5];延长患者术后清醒和拔管时间。因此加强体温监测、采用保温措施延缓体温的降低对维护术后安全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有重要的意义。
机体各部位温度相差很大, 其中核心温度是体温监测中最为重要的指标。通过肺动脉导管上的传感器测得的血液温度被认为是核心温度监测的金标准。鼻咽温与核心温度非常接近, 在人为降温时可以迅速的反应体温的变化, 因此被广泛用于全麻手术。
气管插管后, 气体不经鼻腔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作用, 低温干燥的气体进入肺内, 可降低体温1~2℃, 使用人工鼻能保持呼吸道内恒定的温度和湿度,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温方法, 它可以有效缓解第一阶段、阻止第二、三阶段的体温降低。患者处在室温24℃、空气快速对流的层流手术间内, 长时间肢体的暴露与挥发消毒液挥发时带走大量热量, 使用室温盐水冲洗可导致患者低体温。使用充气式保温毯、非手术暴露部位覆盖、保暖、手术部位使用含碘的3M手术黏贴巾保护皮肤、减少皮肤散热和手术无菌单对皮肤的冷刺激、使用Betadine消毒液代替挥发性的消毒液、术中冲洗液加热至40℃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患者体温的降低和术后寒颤发生率(P
综上所述, 对全麻下行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 应常规进行核心温度监测, 手术室护士应积极主动地采用综合性保温措施, 减少低温并发症发生, 有利于减少患者体温降低、术后寒颤发生率和促进术后康复、降低住院费用,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
参考文献
[1] Alexander T.Thermal management during anaesthesia and thermoregulation standard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advertent perioperative thpothermia .Best Practice &Research Clinical Anaesthesiology, 2008,22(4):659-668.
[2] 车红英,庞晓军,梁华珍,等.老年患者围术期保温的研究进展.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32(9):1452-1454.
1 移植前护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组良性疾病,患者没有放化疗的经历和移植相关反应的准备,对移植过程、疗效及入住层流病房后的活动和生活受限制感到焦虑。
1.1 移植前访视 通过移植前访视,了解患者心理的情况,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移植方法、过程,热情指导移植用物充足、合理的准备。
1.2 励鼓其与移植康复的人交流 让康复者介绍移植的经历感受和应对经验,增强对移植的信心,调试好最佳的心态应对移植,为移植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1.3 参观移植病房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经验丰富和具有亲和力的医疗护理团队,告知正确使用探视窗和电话与家人、朋友近距离沟通,通过这些护理措施,让患者了解移植病房,消除了对层流病房的陌生感。调试好心情,以最佳的心态应对移植,为移植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2 预处理阶段的护理
强大的化疗药导致强烈的胃肠道反应,使从未有化疗经历的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为此,采取系列的有效措施减轻恶心、呕吐反应,帮助其渡过预处理期。
2.1 推注高效止吐药 遵医嘱于输注化疗前、中、后静脉推注高效止吐药。
2.2 分散注意力 指导病人在治疗期间可利用松弛疗法解决焦虑与不安,如:听音乐、写日记催眠、适宜活动等,分散注意力,可减轻恶心呕吐的症状。
2.3 减少不良刺激 应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新鲜、无异味,呕吐物密封于塑料袋中及时清理,减少引起呕吐不良刺激。病人发生呕吐时应给协助,如呕吐后立即漱口、擦洗面部、更换洁净衣服、整理床单、帮助病人取舒适。
3 移植极期护理
极期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关键,一般指移植后7~28天,此阶段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降为零,血小板在10×109/L以下,全身衰竭,免疫力极度低下, 易发生严重的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加之整个移植过程需在无菌层流病房(LAFR)中对病人实施全环境保护[1],这对病人身心都将造成巨大的压力。患者多有紧张恐惧心理,表现出消极对抗、烦躁、易怒等情绪,可能产生敌视、活受罪的感觉甚至有自杀倾向,也有患者表现淡漠和抑郁甚至烦躁可以导致患者在治疗和护理上的不合作,如暴力行为,未经许可强行离开层流室,心理表现为乐观期待削弱,治疗依从性降低,生理表现为对治疗反应的耐受性下降,影响睡眠和食欲[2]。
3.1 放松练习 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指导患者深呼吸放松3次/d,每次30min,想象放松,鼓励患者回忆过去有意义的事件,设想移植康复后想做的事,想去的地方,看看轻松的娱乐节目。
3.2 鼓励患者表达情感 交流很重要,如果患者感到非常焦虑或恐慌,鼓励患者向善解人意且支持自己的人倾诉,让家人和朋友知道自己将要经历的事,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感受,很多事会处理的更好。目的都是为了帮助患者释放不良情绪,战胜自己。
3.3 协助患者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研究发现好的社会支持可改善患者的应对方式和情绪。首先安排责任心强、富有同情心、技术过硬、沟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护士给予治疗护理,取得患者的信任,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成为患者有力的支持系统。其次,鼓励患者与家属进行沟通。采用书信和电话以及可视对话系统等方式与家属、朋友沟通。
4 移植恢复期
此期移植成功,血象恢复,并发症得以控制,精神和活动能力逐步恢复,对疾病相关知识有一定积累,变得自以为是,表现为不配合治疗,或则对移植的远期效果怀疑,担心复发。
4.1 引导患者坚持继续配合治疗 针对恢复期患者自以为是,不配合治疗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以认真科学的态度向患者说明继续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可举一些不配合治疗的反面例子来告诫患者,引导患者坚持继续配合治疗。
4.2 合理情绪疗法 产生常见不良情绪问题的原因除了人格因素、年龄因素、环境因素外,最核心的因素是患者的不合理认知。合理情绪疗法:首先帮助患者认识到是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引起了不良情绪,找出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再与之辩驳,用新的合理信念取代不合理信念,以达到效果。如有的恢复期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担心复发,担心未来工作、学习、婚恋等问题,产生抑郁情绪。首先要鼓励患者宣泄,找到抑郁的原因,护理人员要以认真科学的态度向患者说明病情已好转、移植已成功,鼓励患者坚定信心,相信自己仍是对社会有用的健康人,消除种种顾虑。
【关键词】 锁骨下静脉 输液 护理
由于锁骨下区胸壁平坦,清洁干燥,不易污染,锁骨下静脉穿刺(锁穿)置管后易于固定、换药和护理等优点,属保留中心静脉导管的首选[1],因此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随之并发症出现也越来越多,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难度。我院从2002年4月至2008年3月共进行了572例锁穿,对出现的并发症作了相应的处理,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护理中常遇到的问题及处理经验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从2002年4月至2008年3月我院共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572例,其中男性423例,年龄6~89岁,平均(59.5±18.4)岁;女性149例,年龄5~78岁,平均(46.7±15.6)岁。其中清醒能合作者97例,余为昏迷或不合作患者。
1.2 穿刺材料
使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1.3 结果
导管留置天数为1~71 d,平均16.8 d。先后出现了导管堵塞18例,导管脱出或脱落15例,接头意外分离14例,穿刺口渗液、出血8例,锁骨下静脉相关性感染4例。经相应处理仅14例需拔除导管重新穿刺外,其余均可继续使用,给患者减少了痛苦,并减轻了经济负担。
2 输液中常见问题的处理与预防
2.1 导管阻塞的预防及处理
导管阻塞是中心静脉留置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拔管的主要原因之一。分为血栓性阻塞和非血栓性阻塞,这些主要与导管使用护理不当有关,表现为输液不畅和导管阻塞。血栓性阻塞多见,多是由于血液反流在导管腔内形成血栓或血凝块所致;非血栓性阻塞原因较多,例如导管扭曲、打折、附壁,某些药物如纤维蛋白、钙盐沉积亦可造成导管狭窄阻塞等。通过观察体外部分及胸部摄片等排除非血栓原因,一般考虑血栓因素。预防导管堵塞的措施有:①经常巡视患者,保持输液通畅,防止导管扭曲、受压。②滴入药物速度要求较慢时,最好使用输液泵或注射泵,以保证药物流速平稳、均衡、精确 。③输液用药结束后,生理盐水20 ml 冲管后,用5 ml肝素盐水封管。肝素的含量为每毫升生理盐水含100 u。对于血液呈高凝状态的患者(如高脂血症、冠心病),可加大肝素的含量至每毫升盐水含肝素125 u[2],每隔12 h追加封管1次[3]。如患者有凝血机制障碍时,只用生理盐水封管。留置导管的末端连接正压接头,如没有正压接头的情况下使用肝素帽,采用正压封管的方法,即边注药边退针,最后将留置导管末端的夹子关闭。在输血及输注高价营养脂类复合物、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时,输液结束冲管要彻底;阳离子复合物应该与阴离子复合物分开静脉滴注,防止药物附着管壁。输液不畅时首先检查导管是否扭曲打折,一般导管扭曲易发生在体外端,以及改变患者观察是否为导管尖部贴附血管壁。如果是血凝块阻塞导管,首先用带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回抽血凝块,严禁将导管中的血凝块强行推入血管,以免发生体循环栓塞。
2.2 导管脱出或脱落
导管脱落的原因有固定不牢、患者烦躁不配合自行拔脱或滑脱、更换穿刺敷料操作不慎将导管带出、固定缝线因时间长,缝线脱落,没重新固定等造成。预防措施:①妥善固定导管。②对烦躁患者必须严密的床边监护,保护性约束,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③护理人员更换穿刺口敷料时要动作轻柔,观察缝线固定情况及插管深度。本组发生15例,对未完全脱出血管者及时处理,重新固定,注意已脱出体外部分不可再强行送入血管。6例需拔除导管。
2.3 接头意外分离
是指中心静脉接头与输液管路非人为断开,导致药物和血液经导管外流,既造成了浪费,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本组发生14例,并有2例引起了不良影响。其主要原因是三通或接头有质量问题和护理、观察不到位。应换用高质量的三通或可来福接头可减少发生,但更关键的是护士要有极强的责任心,每次输液或接触接头时均应检查松紧情况,并加强巡视,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2.4 导管相关的感染
本组经临床确诊发生4例,均符合卫生部关于中心静脉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4]。一旦确诊立即拔出。由于危重患者免疫力低下,对穿刺所造成的静脉壁创伤修复能力差,对细菌所致局部炎症的抵抗力下降,易导致局部发生感染。因此工作中应做到:①须严格消毒和无菌操作。各项操作前、后按照六步洗手法严格洗手,规范洗手是控制感染的重要环节;彻底清洗、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术者戴口罩,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正确置管。②在使用注射器封管及使用三通或各种输液接头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执行,定时更换,严格消毒。使用正压接头可有效防止血液反流问题,减少导管堵塞发生,减少封管程序,以达到减少感染的机会。③敷料的更换与选择。选择美国公司生产的3 m贴膜,每3 d更换1次,如果患者存在出汗、穿刺点出血或者渗出等情况,应该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应每天检查穿刺位置,并更换敷料,避免使用贴膜。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或者污染时应该及时更换,保持敷料干燥。肝素帽每周更换2次。
2.5 防止空气栓塞
因锁骨下静脉的压力较低为0~0.6 kpa,在吸气时甚至可达到负压[5],要防止输液滴空,输液管路及连接输液器和注射器时要将空气排尽,以免进入空气形成空气栓塞。要求护士责任心要强,经常巡视,密切注意各管路情况,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本组无明确空气栓塞病例发生。
2.6 穿刺点渗血、渗液
本组部分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穿刺口出现渗血、渗液 。 出血多见于置管24 h内,本组有8例出现穿刺口出现渗液、渗血,可利用沙袋等压迫穿刺点止血。渗血明显者,可局部给予云南白药,出血停止后给予换药。1例患者4 d后输液时仍有从穿刺口渗液、出血情况,检查导管通畅无移位后按压后无缓解予拔除导管。
由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强烈的责任心,严格的巡视制度和规范操作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同时及时做好并发症后处理,才能杜绝严重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淑霞.两种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1):46-47.
[2]马兰.脑卒中患者静脉留置针两种封管液的效果比较.临床护理杂志,2008,7(2):20-21.
【关键词】 锁骨下静脉 输液 护理
由于锁骨下区胸壁平坦,清洁干燥,不易污染,锁骨下静脉穿刺(锁穿)置管后易于固定、换药和护理等优点,属保留中心静脉导管的首选[1],因此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随之并发症出现也越来越多,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难度。我院从2002年4月至2008年3月共进行了572例锁穿,对出现的并发症作了相应的处理,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护理中常遇到的问题及处理经验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从2002年4月至2008年3月我院共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572例,其中男性423例,年龄6~89岁,平均(59.5±18.4)岁;女性149例,年龄5~78岁,平均(46.7±15.6)岁。其中清醒能合作者97例,余为昏迷或不合作患者。wwW.133229.cOM
1.2 穿刺材料
使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1.3 结果
导管留置天数为1~71 d,平均16.8 d。先后出现了导管堵塞18例,导管脱出或脱落15例,接头意外分离14例,穿刺口渗液、出血8例,锁骨下静脉相关性感染4例。经相应处理仅14例需拔除导管重新穿刺外,其余均可继续使用,给患者减少了痛苦,并减轻了经济负担。
2 输液中常见问题的处理与预防
2.1 导管阻塞的预防及处理
导管阻塞是中心静脉留置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拔管的主要原因之一。分为血栓性阻塞和非血栓性阻塞,这些主要与导管使用护理不当有关,表现为输液不畅和导管阻塞。血栓性阻塞多见,多是由于血液反流在导管腔内形成血栓或血凝块所致;非血栓性阻塞原因较多,例如导管扭曲、打折、附壁,某些药物如纤维蛋白、钙盐沉积亦可造成导管狭窄阻塞等。通过观察体外部分及胸部摄片等排除非血栓原因,一般考虑血栓因素。预防导管堵塞的措施有:①经常巡视患者,保持输液通畅,防止导管扭曲、受压。②滴入药物速度要求较慢时,最好使用输液泵或注射泵,以保证药物流速平稳、均衡、精确 。③输液用药结束后,生理盐水20 ml 冲管后,用5 ml肝素盐水封管。肝素的含量为每毫升生理盐水含100 u。对于血液呈高凝状态的患者(如高脂血症、冠心病),可加大肝素的含量至每毫升盐水含肝素125 u[2],每隔12 h追加封管1次[3]。如患者有凝血机制障碍时,只用生理盐水封管。留置导管的末端连接正压接头,如没有正压接头的情况下使用肝素帽,采用正压封管的方法,即边注药边退针,最后将留置导管末端的夹子关闭。在输血及输注高价营养脂类复合物、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时,输液结束冲管要彻底;阳离子复合物应该与阴离子复合物分开静脉滴注,防止药物附着管壁。输液不畅时首先检查导管是否扭曲打折,一般导管扭曲易发生在体外端,以及改变患者观察是否为导管尖部贴附血管壁。如果是血凝块阻塞导管,首先用带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回抽血凝块,严禁将导管中的血凝块强行推入血管,以免发生体循环栓塞。
2.2 导管脱出或脱落
导管脱落的原因有固定不牢、患者烦躁不配合自行拔脱或滑脱、更换穿刺敷料操作不慎将导管带出、固定缝线因时间长,缝线脱落,没重新固定等造成。预防措施:①妥善固定导管。②对烦躁患者必须严密的床边监护,保护性约束,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③护理人员更换穿刺口敷料时要动作轻柔,观察缝线固定情况及插管深度。本组发生15例,对未完全脱出血管者及时处理,重新固定,注意已脱出体外部分不可再强行送入血管。6例需拔除导管。
2.3 接头意外分离
是指中心静脉接头与输液管路非人为断开,导致药物和血液经导管外流,既造成了浪费,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本组发生14例,并有2例引起了不良影响。其主要原因是三通或接头有质量问题和护理、观察不到位。应换用高质量的三通或可来福接头可减少发生,但更关键的是护士要有极强的责任心,每次输液或接触接头时均应检查松紧情况,并加强巡视,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2.4 导管相关的感染
本组经临床确诊发生4例,均符合卫生部关于中心静脉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4]。一旦确诊立即拔出。由于危重患者免疫力低下,对穿刺所造成的静脉壁创伤修复能力差,对细菌所致局部炎症的抵抗力下降,易导致局部发生感染。因此工作中应做到:①须严格消毒和无菌操作。各项操作前、后按照六步洗手法严格洗手,规范洗手是控制感染的重要环节;彻底清洗、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术者戴口罩,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正确置管。②在使用注射器封管及使用三通或各种输液接头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执行,定时更换,严格消毒。使用正压接头可有效防止血液反流问题,减少导管堵塞发生,减少封管程序,以达到减少感染的机会。③敷料的更换与选择。选择美国公司生产的3 m贴膜,每3 d更换1次,如果患者存在出汗、穿刺点出血或者渗出等情况,应该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应每天检查穿刺位置,并更换敷料,避免使用贴膜。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或者污染时应该及时更换,保持敷料干燥。肝素帽每周更换2次。
2.5 防止空气栓塞
因锁骨下静脉的压力较低为0~0.6 kpa,在吸气时甚至可达到负压[5],要防止输液滴空,输液管路及连接输液器和注射器时要将空气排尽,以免进入空气形成空气栓塞。要求护士责任心要强,经常巡视,密切注意各管路情况,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本组无明确空气栓塞病例发生。
2.6 穿刺点渗血、渗液
本组部分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穿刺口出现渗血、渗液 。 出血多见于置管24 h内,本组有8例出现穿刺口出现渗液、渗血,可利用沙袋等压迫穿刺点止血。渗血明显者,可局部给予云南白药,出血停止后给予换药。1例患者4 d后输液时仍有从穿刺口渗液、出血情况,检查导管通畅无移位后按压后无缓解予拔除导管。
由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强烈的责任心,严格的巡视制度和规范操作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同时及时做好并发症后处理,才能杜绝严重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淑霞.两种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1):46-47.
[2]马兰.脑卒中患者静脉留置针两种封管液的效果比较.临床护理杂志,2008,7(2):20-21.
中年男性处于社会、家庭和事业中坚的地位,工作繁忙,家务繁重[1]。突然发生下肢骨折,心理冲突和困扰的发生较重,可能造成持续、过度的紧张。如不正确的对待和妥善处理,就会严重地影响心身健康。对该类患者,关注其心理问题,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通过骨科102例男性下肢骨折术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收到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2月收治下肢骨折患者102例,均为男性,年龄35~55岁。股骨骨折41例,胫腓骨骨折32例,髌骨骨折12例,内外踝骨折17例。102例患者以往身体健康,无其他疾病。本次住院均行手术治疗,住院天数14~28天。
方法:自制调查问卷,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感受,并把其当下最担心的问题写出来。有专门的分管护士负责发放、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102份,全部收回。
结 果
102例中年男性下肢骨折患者所关注的问题,见表1。
表1 患者所关注问题调查
心理护理
担心刀口不愈合及植入材料断裂患者的护理:当患者回到病房或是从麻醉中刚刚醒过来,医生或护士及时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鼓励。及时告知手术效果及术后注意事项,深入浅出地向患者介绍植入材料、手术方法等。并告知身体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告知患者术后遵医嘱治疗及进行功能锻炼,可以避免以上意外情况发生。
担心劳动能力下降的护理:下肢手术后都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恢复过程。告知患者,如果手术预后良好,劳动能力就有恢复的可能。对可能致残的患者,术前已经由主管医师交代清楚,术后医护人员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让患者勇敢地承认现实、接受现实。让患者知道,即使残疾,一个完整的家也离不开他们。
担心家庭经济状况患者的护理:医护人员了解患者家庭经济情况,在患者治疗期间尽力照顾的情况下,与患者及家属一起分析劳动力恢复后,还可以补偿家庭经济。
担心拖累家人及影响夫妻感情患者的护理:建议家属合理安排时间陪伴。护士协同制定家属陪护值班表,合理安排陪护人员和时间,这样既陪护了患者,又不影响工作,减少患者内心不安,坦然接受陪护。
讨 论
循证护理(Evidence Based Nursing,EBN)是受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观念,也称为“实证为基础的护理”[1],可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原理,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护理措施[2]。随着循证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我科开始尝试在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期实施循证护理。自2009年8月-2013年8月我们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对102例脊柱骨折患者进行了康复期护理,现将护理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204例均为临床确诊的脊柱骨折患者,病例来源为我院两个骨科病区,将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2例,对照组102例。观察组男性86例,女性16例,年龄21-59(39.6±4.7)岁,骨折类型:颈椎骨折26例,胸椎骨折36例,腰椎骨折40例;受伤类型:车祸61例,摔伤19例,其他22例;闭合损伤89例,开放损伤13例;合并四肢骨折34例,合并胸部外伤21例,合并腹部外伤19例;手术治疗81例,保守治疗21例,对照组男性84例,女性18例,年龄19-58(39.3±4.9)岁,骨折类型:颈椎骨折25例,胸椎骨折38例,腰椎骨折39例;受伤类型:车祸59例,摔伤20例,其他23例;闭合损伤90例,开放损伤12例;合并四肢骨折35例,合并胸部外伤20例,合并腹部外伤18例;手术治疗80例,保守治疗22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通过查询相关的文献和资料,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术能力和临床经验,结合病人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制定适合患者个体的康复期护理计划。
(1)根据不同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背景、个人家庭及社会地位、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提出康复期存在的问题
(2)根据患者疾病的轻重,可预知的恢复程度,针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康复期心理调适程度,对未来生活的愿望与规划,提出问题。
(3)针对问题通过查询资料寻找循证支持,制定护理措施。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康复护理模式,在医生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康复期功能训练和指导,如膀胱功能差者给予膀胱功能的恢复锻炼,肢体活动障碍者给予肢体的屈伸锻炼及肌肉的推拿按摩锻炼,以及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三点支撑法、五点支撑法等。
1.3护理效果判断标准
治愈:患者功能锻炼良好,和医、护、病友间沟通正常,参与自己的疾病治疗、护理,乐观积极,有强烈的回归社会的愿望;好转:患者在护理人员督促下进行功能锻炼,和医、护、病友间沟通少,对自身疾病关注度低,寡言少语,对出院后生活方式无积极规划;预后不良:患者功能锻炼处于被动状态,和医、护、病友间无交流,对自身疾病漠不关心,消极悲观。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12.0版本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其中治愈94例,好转7例,预后不良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期护理方法,治愈80例,好转14例,预后不良8例。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循证护理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得的科学证据进行辩证论证,然后结合临床实际问题,对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期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护理,该护理模式对病人而言,既能使患者得到最佳护理,又能通过科学的护理增加病人对治疗护理手段的依从性,提高患者治愈率。其次,循证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护理理论体系,能够在临床实践中打破传统的医护间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依赖性与信任指数,增强护理人员自我存在感。
传统的康复护理把所有脊柱骨折患者看做一个发病群体,一个共同的“病”,护士作为医生发出号令的执行者只去机械地做好分内工作,而没有把每一位患者都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观察、掌握其心理动态、生理病理变化,更没有思考过患者在康复期究竟处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哪个层次,作为一名专科护士,又能帮助患者把心身健康程度提高到哪个层次。事实上,护士是和患者面对面最多的人,比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了解患者,知道患者需求,医生要对症下药,护士要对症护理,这样患者才能早日康复,所谓“三分治七分养”的道理就在于此。
总之,对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期实施循证护理,不仅丰富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技能,打破了护理人员固有的护理、思维模式,而且科学实用的护理模式使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从而进一步体现了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和护理学的专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054-02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在临床治疗中存在骨折复位固定不可靠、功能恢复较差等问题。作者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0月至2012年5月本院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的40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应用循证护理与一般护理患者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康复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研究的患者共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70~85岁,平均(76.5±2.4)岁。左侧16例,右侧24例。交通伤18例,高处坠落伤3例,摔伤19例。按照Neer分型[2]:三部分骨折者25例,四部分骨折者15例。合并肩关节脱位者10例,合并骨质疏松者30例。按术后护理方式将40例患者分为两组,围手术期采用循证护理者22例纳入Ⅰ组,采用一般护理者18例纳入Ⅱ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1)肱骨近端闭合性骨折;(2)采用切开复位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3)年龄大于或等于70岁;(4)治疗及随访资料完整。(5)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排除标准:(1)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及肩关节周围软组织严重损伤者;(2)合并同侧肢体多处骨折者;(3)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血液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者及精神病患者;(4)病理性骨折者。
1.2方法
1.2.1手术方法 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患者取沙滩椅仰卧位,患肩垫高约20°,头偏向健侧。经肩关节前内侧入路,分离保护头静脉。牵开三角肌,切断锁骨下缘部分三角肌止点,暴露肱骨头。找到大、小结节并用丝线贯穿固定肌腱止点。取出肱骨头,清理关节腔内的碎骨块。确定假置后植入假体,将固定大结节和小结节的丝线在假体上结扎后以骨水泥固定。将取出的肱骨头碎块植于大、小结节与肱骨干结合部。重建肩袖止点,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并确定肩关节的稳定性。术后使用抗生素48 h,24 h后拔除引流管,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开始进行肩部肌肉收缩及肩关节被动活动,1周后开始逐步进行肩关节主动锻炼。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护理,循证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循证护理小组已掌握循证护理的有效方法。
1.2.3临床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3]评定的肩关节功能评分以及两组患者术后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 ±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Ⅰ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Ⅱ组,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并发症 Ⅰ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0;Ⅱ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循证护理途径
3.1确定问题 由于高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多数体质较弱,易诱发各种并发症。经护理人员认真分析,高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循证护理问题有: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等,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针对性护理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行之有效的关键。
3.2查阅资料 寻找循证支持。根据提出的问题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相关文献数据库,确定检索相关词( 高龄患者、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查找相关证据资料。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价,将患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获得最佳的研究实证,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4 循证护理实践
4.1重视心理护理 循证支持: 引起骨折的因素多为突发事件,患者缺乏对创伤的心理准备,骨折早期,意外的创伤及治疗护理所致的疼痛,使患者情绪剧变,表现为恐惧、焦虑、烦躁、易激惹; 骨折中后期,患者因长期卧床,可产生多疑,不安对治疗丧失信心的心理反应; 当肢体功能障碍或残疾时,患者会悲观绝望、厌世甚至轻生,这种负性情绪对骨折愈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护理干预: 老年人体质较差,心理负担重,护士应主动关心、体贴、耐心与患者沟通,倾听患者的主诉,指导、鼓励患者,耐心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向患者介绍病情的预后和手术相关知识,向患者具体讲解肩关节置换术的优点,使患者对手术有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减轻或消除紧张、恐惧心理,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4.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循证支持: 根据文献资料发现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疫功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比年轻人明显增高,切口疼痛及低氧血症可加重高血压、心肌缺血,诱发心律失常,故而及时复查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及血常规,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为医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护理干预: ①病情观察: 患者术后 24 h 要心电监护,尤其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切口变化,并详细记录,给予吸氧,老年人对疼痛的耐受力差,疼痛后加重,遵医嘱在疼痛剧烈前给予镇痛药,安装有镇痛泵的患者注意正确使用镇痛泵。②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尤其对低蛋白血症患者要严密观察伤口渗出情况。
4.3预防肺部感染、尿路感染 循证支持: 卧床使患者呼吸肌运动障碍,呼吸量减少,咳嗽动作减弱,大量的肺部分泌物沉积,排出不畅,可引起坠积性肺部感染; 卧床患者泌尿系感染发生率 6% ~8%,留置导尿者更易发生,如频繁更换导尿管、导尿管堵塞或护理不当易诱发尿路感染; 尿液的pH 值是影响微生物繁殖和尿液沉淀的重要因素,偏碱性尿液容易堵塞导尿管,而发生尿路感染。护理干预: 术后尽早采取半坐卧位,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扩胸运动等呼吸训练,定时翻身、叩背,加强口腔护理,指导患者勤漱口、勤做深呼吸,尽量咳出痰液,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雾化吸入,以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病房内使用紫外线消毒 1 ~2 次/周,保持室内通风 2 次/d。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禁止患者及陪同家属吸烟; 鼓励患者保持会清洁,加强护理导尿管,尽量减少更换导尿管的次数,一般患者更换尿管间隔时间在 28 d 左右,更换导尿管时严格无菌操作。指导患者多饮水保证患者饮水量达 2 000 ml/d以上,多排尿以生理性内冲洗降低尿路感染的机会,严密观察尿液 pH 值,有效预防尿路感染。
4.4护理 由于早期置换的肱骨头周围的软组织尚未修复,关节未稳定,如患者不正确,肢体活动不当均可造成肩关节脱位。为此,肩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后,在其麻醉感觉未消退之前,护士应帮忙将其枕头去掉,让患者保持仰卧的姿势,头偏向一边。保持手术肩关节上臂置于软枕上。患者麻醉感消失后,护士要帮助患者进行平卧位姿势,术后6 h 后患者身体机能正常、生命特征平稳后,可以保持半卧位或健侧卧位姿势。术后可给予平卧位,禁止术侧卧位。站立时用三角巾悬吊固定,使患者感到舒适,并减轻切口疼痛。
4.5加强功能锻炼 循证支持:术后第1~2天由于肩周肌肉受到破坏,需要支具加以保护,防止肱骨头半脱位。但是手、前臂和肘关节能够主动活动,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预防肌肉萎缩。术后3d肩部肿胀减轻,为预防粘连同时避免活动过度造成组织损伤,在小范围内被动活动肩关节,逐步增加频次和强度,期间下地行走防止全身并发症的发生。第5天时患者在医护人员的严格指导下做肘关节主动屈伸运动,术后第6天开始 方法:在第6天时进行卧位锻炼,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增加肩关节外展、内收角度,因患肢在进行旋转活动时,肌肉受到扭转,可能发生肌肉断裂或撕裂,因此在我们的方案中,术后2周内不进行旋转活动。术后14 d时纤维组织已愈合,肿胀明显消退,可除掉支具,进行更积极的锻炼。
5 讨 论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上肢骨折,临床主要表现为肱骨的关节部、大小关节与肱骨干之间的互相移位大于45°或大于10 mm [1]。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尤其是老年骨折的治疗目的是解除疼痛,最大程度地恢复肩关节功能。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骨折粉碎的程度、骨折疏松及肱骨头血运破坏的程度[5]。
对于Neer三部分及四部分骨折,为肱骨头提供主要血供的旋肱前动脉多数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容易引起骨折不愈合和肱骨头缺血坏死。而老年患者还同时存在骨质疏松、骨折粉碎严重、骨折复位困难等问题,导致无法进行有效内固定,若采用内固定进行治疗,术后疼痛、畸形愈合、骨不连及肱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很高,而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可解决这些问题[2]。吴昊等[3]在对比研究人工肱骨头置换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病例中发现,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法,并且近期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在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时,应注意手术时机、假体高度、后倾角、处理骨缺损肩袖及功能锻炼等问题,以保证取得最佳治疗效果。但人工肱骨头置换存在假体松动、感染等潜在问题,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一般认为人工肱骨头置换的适应证包括:(1)肱骨头劈裂骨折;(2)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发生粉碎性骨折半脱位;(3)压缩性骨折累及关节面超过40%;(4)Neer四部分骨折及骨折移位或半脱位[4]。
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患者的意愿,将科学有效的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进行了有机结合,并实施了针对性的护理方案,通过确立问题、查阅文献、寻求实证、评价证据、制定措施、检测实证结果六步骤中促进了护士去寻求具有科学依据的护理实证来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为患者提供最有效,最合理,最经济的护理,从而确保了整体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标准化、经济化、合理化的护理服务[5]。应用于临床实践明显降低了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节省工作时间、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了护理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与团队凝聚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患者的需求,增强患者的参与意识,也为维护护理人员自身合法权益提供有力证据。
参考文献:
[1]郝建彬,吕福润.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64例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2):1438-1440.
[2]刘鹏程,李纲,张晓岗,等.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33(11):1346-1349.
[3]吴昊,查振刚,林宏生,等.人工肱骨头置换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对比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3):560-564.
[4]朱仰义,章年年,余春华,等.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1例[J].中医正骨,2012,24(11):45-46.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231-1
骨折大多由意外伤害所致,由于突然遭到伤害,且对愈后不了解,以及骨折需要手术或整复治疗,给患者肉体上带来疼痛,所以骨折患者易出现紧张、恐惧和忧虑心理,这时就需要对骨折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越来越体现出其特有的能动性。现将对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骨折病人的心理问题
1.1孤独与焦虑骨折病人由于突然遭受意外事故,预感到身心健康受到威胁,形象将受到破坏以及陌生的住院环境和人群,使自己的生活习惯都要接受新的环境的要求与约束,生活感到非常不便产生一种孤独感与焦虑感,自觉苦恼和不安全。
1.2恐惧由于陌生环境的刺激,不理解特殊检查、手术治疗等,对疾病预后的担忧,甚至面临着残疾或死亡的威胁,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和烦躁不安的表现,感到恐惧不安。
1.3失眠骨折病人中,绝大多数病人存在着严重的失眠症状,其主要是突发的意外伤害,突然遭受疾病的折磨和病痛的刺激,担心疾病的预后等,使病人不可避免地考虑很多问题,尤其疼痛是大多数病人失眠的主要问题。
2骨折病人的心理特点
2.1害怕由于意外伤害,从一个健康的人突然改变为病人角色,病人表现出害怕陌生的就医环境、害怕疼痛、害怕治疗和害怕孤独等。
2.2悲观抑郁骨折病人绝大多数是由于突发事件而突然入院,对入院缺乏心理上的准备,从而产生悲观抑郁的情绪。
2.3情绪不稳定和易冲动由于不能忍受突然的伤害给患者带来的压力和痛苦,诸多因素使多数病人情绪变得不稳定,遇事易激动。
3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
3.1骨折初期患者的心理护理
3.1.1多深入病室接近患者,与患者交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消除患者的陌生感。
3.1.2向患者介绍病情及其愈后,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初步了解,然后再讲解同类患者治愈情况,使其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1.3做好入院宣教和全程优质护理,让患者了解住院环境和规章制度,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
3.2骨折中期患者的心理护理
3.2.1首先要给患者一个舒适的养病环境,室内安静,阳光温暖,在可行的情况下让患者听音乐或读一些健康的书籍,有益于舒缓情绪。
3.2.2让患者了解不良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护理过程中我们根据个人所处的情况、神经型、文化程度及等选择适宜的语言方式,多用解释性、暗示性语言,切忌用简单化、伤害性语言。
3.3骨折后期患者的心理护理
骨折后期易出现关节强直,功能锻炼幅度加大,所以要耐心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认真听取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如实的做好解答,使患者既不盲目乐观,又有信心积极、勇敢、科学的锻炼。用真诚驱散患者心头的疑虑,使其建立自信。让患者感觉到大家庭的温暖。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心理护理越来越体现了其特有的作用。护士要根据病情,与病人进行真切、体贴的对话交流,排除骨折病人的思想顾虑,排除可能导致心因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由于病人伤势还未得到有效控制,这时病人是很敏感的,如果护理过程上护士表现紧张、慌乱、不沉着,会使病人更加紧张、恐惧,甚至对医务人员的医术产生怀疑,变的悲观、绝望、丧失治疗信心。因此,护士在工作中一定要沉着、冷静,熟练操作,让病人感到在这儿做治疗很放心,精神放松、心情愉快地接受治疗。目前,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向我们每一个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术,良好的医风医德,还要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充分掌握言谈技巧的方法,以积极的工作态度面对每一位病人,使病人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