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大全11篇

时间:2024-01-25 14:47:2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

篇(1)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2-0043-02

体育产业资本市场通过融资、创新等方式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随着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我国的体育产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体育风险企业不断出现,相关体育企业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当然,这源于资本市场融资的稳定性。在未来几年里,如何加大体育资本市场的融资力度是企业应该重点讨论的话题。

1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的重要作用

11有利于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体育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有很多,其中包括体育保险、基金、广告赞助以及银行信贷等。购买股票和体育债券等方式都是有效的融资方式,而上市资源则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也为股市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投资商数量和种类的增加也使融资市场进一步打开,为我国的资本市场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利用市场。而对于我国大部分居民来说,投资渠道窄是其最大问题,而建立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体系,实现创新可以为风险体育提供必要的资金,也丰富了居民的投资途径。

12有利于实现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降低金融风险通过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体系的创新,能够有效地弥补宏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无法实现资本高效配置的弊端。这也是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以及相关体育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完善的必然需求。同时,通过体育市场的资本融资可以有效地将资本风险分散给多个微观主体,通过这些微观主体的不同市场经营和运作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金融风险。

2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的发展战略实现的基础21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

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不断壮大,其经济增长方式也逐渐开始向资本化转变。这样国有大型风险体育企业和高成长性的风险体育企业获得资金的途径更多,发展更快。而他们的发展也会带动我国其他体育企业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22融资功能的转变

将服务对象单纯地定位于国有风险体育企业是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存在的最大问题。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逐渐转变,实现了资产的合理配置,也使体育产业融资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体育产业债券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其回报方式的增多都是融资功能转变的具体体现。

23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与国际接轨

随着外资企业不断地进入中国,我国的体育产业融资结构和融资模式也不断的国际化。

这使得我国的资本市场融资方式更加多样化,先进的融资技术和丰富的融资经验逐渐进入国内。资本市场的融资为体育相关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维持其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体育发展黄金期,各项体育事业发达,与国际的接轨也是实现我国体育资本融资创新的关键。

3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的发展战略

31发展目标

通过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产业经营风险。同时还为风险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和条件,预防社会融资存在的结构性缺陷,从而促进金融市场和整个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可见,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对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当然,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也是关键。一旦体育资本市场出现融资功能失衡,则很可能制约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具有动态的融资环境,因此仅仅依靠已有的融资战略就会导致体育产业的竞争力下降。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的优势在于鉴别并利用其与其他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别,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对于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来说,其目标应为建立高透明度的融资体系并致力于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实现再思考商业模式。其具体表现为:首先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风险体育企业为核心,并具有先进技术的资本融资体系;其次建设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现状的体育产业资本融资系统;再次建设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体育产业资本融资中介机构;最后以一线城市为轴线,实现我国体育资本融资市场的全方位和大规模的发展。

32管理模式

市场多元化的融资模式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资本市场融资的作用和其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股票、期货、基金等投资品种大量出现,拓宽了融资渠道。 使一些体育企业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了企业法人治理方案,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这也要求我国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首先,完善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体系应具有股票的主板以及二板市场、债券和基金市场和必要的信贷市场。其次,其管理模式的建立要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状态和环境为基础,以国家体育产业政策为指导。同时,要对融资主体、客体以及融资目标进行明确的规定。

4结论

总之,作为体育大国,发展体育经济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我国来说,如何实现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与世界接轨是关键。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的效益有所提高,融资渠道逐渐拓宽。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的体育产业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

篇(2)

研究中国资本市场投资机会以及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实现路径,必须从理论上深刻分析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必须深入剖析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所面临的经济、金融背景和市场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制订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有利于中国经济持续成长的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确立恰当的政策调整重点。

一、 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20年中,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还在与日俱增。概括来说,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社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的核心,推动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2010年,中国经济总规模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位。年经济增长预计达到9.3%.GDP总规模约44万亿人民币,约7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起点。(一般认为,人均GDP4000美元是中等收入国家的起点)。资本市场不仅从资本筹集、公司治理、风险释放、财富增长和提高信息透明度等方面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大大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可以这样认为,没有资本市场的发展,今天很多看起来很成功、很强大的企业,可能已经破产倒闭了,资本市场既是企业腾飞的翅膀,也是中国经济前行的动力。

(2)资本市场加快了中国社会财富特别是金融资产的增长

经济的发展需要财富的集聚和优化配置,社会的进步需要以财富的大幅度增加为前提。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发达,没有向投资者提供可自由选择的成长性资产。1990年,中国的金融资产只有3.8万亿元,证券化的金融资产可以忽略不计。到了2010年,中国的金融资产超过100万亿元,其中,证券化金融资产(股票+债券)接近40万亿元,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说,没有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没有大规模的金融资源,要维持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是非常困难的。资本市场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金融资源。

(3)资本市场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经济要维持百年增长,没有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没有产业的转型,只想靠大规模投入,那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经济增长除了科技进步是最根本的动力源以外,还要有一个使科技进步这个动力源发挥乘数效应的加速器,这就是现代金融。要让科技进步迅速有效地推动产业的升级,使传统产业转变成新型产业,金融的作用不可或缺。这种金融制度不仅要媒介资金供求,而且还要能创造一种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金融资源增长机制。二、未来中国资本市场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资本市场的发展离不开经济。金融等因素的支持,综观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中国资本市场在面临较大挑战的同时,也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总体而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未来面临的市场结构因素和经济。金融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资本市场已步入真正意义上的全流通时代

股权分置改革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全流通时代,恢复了资本市场的资产定价功能,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开放奠定了基础,全流通时代的开启,将会对中国资本市场产生一系列深刻的影响,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将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放在融资上,存量资源再配置的功能很弱,全流通之前的那些年代,每一次收购兼并重组都是掏空上市公司资源的掠夺,而在全流通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的存量资源配置功能将凸现,资本市场的资产定价功能得以恢复,这将为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中国资本市场将长期面临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

资本市场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离不开适当的货币环境,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货币环境是:外松内紧、宽紧交替。所谓外松,是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和经济的严重衰退,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副产品,全球经济进入了货币宽松或者说流动性过剩的时代,大宗商品和黄金价格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到处充斥着不断贬值的货币。所谓内紧,是指为应对通胀,与国际主要货币量化宽松的政策相对应,中国的货币政策将始终会对通胀保持高度警惕,稳健而趋于偏紧的货币政策会周期性地被采用,与其他市场不同,资本市场是资金交易的市场,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存在相对过剩的流动性,因此,在宏观经济基本面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者说货币流动性过剩,将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带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

3、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着持续性的巨大融资需求

由于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中国股票市场承受着很大的融资压力,其中,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需求巨大且持续。通常情况下,为保持每年8%的经济增长速度,我国每年的新增贷款都在8万亿元以上。按照巴塞尔协议和银监会的相关要求,8万亿元新增贷款要消耗5000亿元的核心资本,其中上市银行占整个银行的比例大概是70%-75%,也就是说,上市商业银行每年可能要在资本市场融资3000亿―4000亿元,商业银行巨大的资本需求,一方面有利于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张,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将影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资本市场再次沦为“圈钱”的机制。二是会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三、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重心

在中国,未来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重心应该是增加进入市场的增量资金。或者说,供给政策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主导型政策,这种在资本市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供给政策的核心内容是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实现的途径主要有:

一是继续推进海外蓝筹股的回归,包括在海外市场未上市流通的存量股权以及回归后在A股新发行的股份,适时推出国际板。目前在海外上市的国企蓝筹股仍未回归A股的还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海油、招商局、中国海外等。这其中有些是红筹股,如中国移动等,红筹股回归A股虽然目前仍存在一些法律障碍。如发行主体与《公司法》和《证券法》有关规定的衔接等。但这些障碍可以通过国际板的设立得以缓解。

二是包括央企在内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关联优质资产的整体上市。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20年历史中,在一个较长时期里实行的是额度控制下的发行上市模式,由于额度控制的原因,这些上市公司资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营上的非独立性,以至于与母公司(控股股东)的关联交易成为一种普遍行为。由资产非独立性衍生出的关联交易通常会损害上市公司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规避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的损害,同时,也为了使上市公司具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并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市场主体,应当鼓励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关优质资产,借助上市公司这个平台,实现整体上市。

三是着力推进公司债市场的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公司债市场不发达的资本市场,在结构上是残缺的,在功能上也是畸形的,既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公司资本结构管理,也会损害资本市场的财富管理和风险配置功能。中国资本市场目前的环境有利于公司债市场的发展。发展公司债市场的关键在于改革落后以及过时的公司债发行管理体制,建立市场化的透明的公司绩效管理体制。可以预计,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司债市场在中国会有快速的发展。

篇(3)

一、国外相关研究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股票市场起到重要作用,Mishkin(2003)的研究表明股票价格通过投资渠道、财富效应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和流动性渠道沟通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投资渠道的理论基础就是TobinQ理论,股票价格上扬时,企业市场价值大于其重置成本,TobinQ值会随之增加,促使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进行融资,企业对新设备的投资也将增加,最终使总产出增加;财富效应理论的首创者Modigliani认为股票价格上涨使微观主体财富增加,刺激消费者的当期与未来消费,进而促进经济体总需求与总产出的增加;资产负债表理论认为股票价格上升,企业净财富提升,带动企业可抵押资产价值上升,外部融资溢价降低,从而刺激了企业的投资需求,最终推动产出增加;流动性渠道认为股票价格上涨增加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流动资产比例,对未来发生财务危机的预期降低,于是将增加固定资产等的配置,从而拉动了总需求与总产出。然而,股票市场对宏观经济是否有影响,以及对这种影响如何定性这一问题,研究者对之莫衷一是。Levine and Zervos(1996)证明了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Harris(1997)对此观点并不赞同,其经验证据表明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只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他还指出资本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致使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不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当弱,而发达国家股票市场活跃程度确实解释了人均GDP的增长率。

对于是否应该将股票市场纳入货币政策制定的视野中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争议。B. Friedman(2000)利用较长时期的数据对美国股票价格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股价对通货膨胀与产出并不产生显著影响,所以股价不会对货币政策的制定传递有效的信息。Rigobon and Sack(2003)的研究却认为股票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美国经济,标普500指数上升5%,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会使居民部门所持财富增加5780亿美元,假设股票市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为4%,则总消费将相应增加230亿美元,带动GDP增长2.3‰,足以显示股票市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作用,因此美联储应将股票价格波动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因素。反过来,货币政策也会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Rigobon and Sack(2002)利用美国公司数据检验了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股票指数与货币政策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当短期利率上升25个百分点,会引起标普500下降1.9个百分点。同时Brown and Ball(1967)认为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不仅能从其波动中得到宏观经济及其政策的变化,而且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会计业绩。

二、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资本市场体制与国外存在很大差异,发展程度分属不同的层次,所以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与国外研究也存在不同,吕江林、朱怀镇(2004)用实证方法研究了股票市场所产生的财富效应与资产价格效应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也考察了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他们发现我国股票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效用。

至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我国学者的结论与国外也存在差异,王一萱、屈文洲 (2005)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并不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来说,两个市场的资金和价格变动无法相互影响,这项研究认为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是两个独立运行的市场主体。贺京同(2002)对此则持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在一级市场上,虚拟资本会显著影响经济活动的运行,上市公司通过直接融资渠道在一级市场进行的股票融资不可避免的造成其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降低,致使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影响实体经济的效力相对减弱;同时在二级市场上,投资者为保证获取资本利得与避免资本缩水,不断地增持或者减持虚拟资本,使资金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转移,股票价格因为资本市场上资金存量的变动而波动,而货币政策的转变不断调节资本市场上的资金存量,虚拟资本在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递链条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资本市场上的虚拟资本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同时裴平、熊鹏(2003)提出了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起着负面反制作用的观点,也即股票市场的“漏斗”效应,他们将宽松货币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原因归结为:宽松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大量货币供给“渗漏”到股票市场,而不是作用于实体经济中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等环节,使我国积极货币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进一步他们认为出现货币供给在股票市场“渗漏”的原因是公众心理预期变化、收入分配差距悬殊以及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虽然我国学者对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没有达成一致观点,这可能与我国资本市场本身的发育程度有关,但是他们根据我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探索了一条从货币政策到资本市场再到微观企业的研究通道。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2)分析了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提出的若干挑战:以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受到挑战,股票价格的变动已经开始对一般商品价格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更加复杂,他们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应关注股票价格的变动,但不能把它作为货币政策决策的决定因素之一。

这些研究表明,在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较高的国家,股票价格确实具有一定的货币政策传导功能并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但我国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方向尚不明确。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之间相互关系的存在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搭建了联结纽带,但就股票市场来说,其风险大、易波动,如果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之间的这种联系确实存在,那么股票市场的波动必然会带动实体经济波动,所以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考虑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造成的波动。

篇(4)

资本市场一般是指计量时间在一年以上的长期资金市场。在资本市场上,由于其交易时间较长,风险自然存在的,且风险较大,但收入相对而言较为稳定。由于资本市场中交易标的特殊性,它需要投资者对其投资对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此时财务会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在资本市场中,部分管理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导致财务造假的案件越来越多,很多投资者都不再信任企业提供的财会报告,这使得我国企业的财会管理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对资本市场下企业的财会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才能使我国资本市场下财务会计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一、资本市场框架下企业财务和会计的本质与差异

(一)资本市场框架下财务和会计的本质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参与者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说明资本市场上的投资空间很大,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信息要求更多。但是企业的财务和会计信息不可能全盘托出,难以满足投资者的所有需求,这就对我国财务会计的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一直都致力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程度,但对于投资者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更为重要。如今,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扩展,企业的会计信息可靠性受到挑战。因此,资本市场框架下企业财务和会计的本质是提供能够满足投资者需求的、真实的、可靠的会计信息。

(二)资本市场框架下财务和会计的差异

在资本市场框架下,财务会计的边界主要体现在财务信息的披露上,财务会计更加重视信息的可靠性。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反应的是企业过去的生产经营情况,但是财务会计也具有预见性,能够反映企业的未来发展态势,是一个具有很强开放性的信息系统。资本市场是依托于现代更为完善的财务会计系统的,但财务会计在管理层会受到制度化的影响,管理会计应运而生。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与会计的界限逐渐模糊起来,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下,投资者需要大量企业财会信息。为了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满足我国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我国企业提供的财会信息会更加多,财务和会计的界限也更加模糊。随着资本市场上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离开来。但资本市场上二者又是不可完全分离的,因此二者始终存在一定的联系,公司的运营需要结合财务和会计才能更好。且只有当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融合,才能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

二、资本市场下财务与会计信息的作用

(一)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投资者在配置其资源时会根据资本市场上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只要这样,投资者才能放心将其手中的资源投放到企业中。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成熟,因此,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对于维护我国资本市场正常运转,促进投资者合理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投资者只有根据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才能才能调整自己的决策。

(二)减少市场摩擦,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

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相对于投资者而言具有信息优势,造成生产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形成信息不对称,造成主动与被动关系的形成。企业的投资者如果不能掌握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的话,其投资就会产生很大的风险。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却可以利用信息优势牟利,投资者对于信息的甄别成本加大,加剧了市场的摩擦。反之,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却有利于减少摩擦,提高效率。

(三)提高管理者Q策效率

在资本市场下,财务会计与传统会计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针对投资者的,为了便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后者是针对管理者的,为了便于管理者对企业进行管理的。只有将传统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企业的管理者才能通过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了解更多有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有利于管理者的决策。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完善,迫切需要资本市场上的市场参与者提供完善的财务会计信息,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财务会计信息。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必须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满足投资者正确合理决策的要求,以分配其手中的资源。但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财会信息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会计造假行为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我国加强对资本市场框架下财务会计问题进行研究,尤其是财务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才能提高我国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余恕莲,吴革.论资本市场框架下的财务会计本质与边界[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1):76-81.

[2]王红梅.刍议资本市场框架下的财务会计本质与边界[J].北方经贸,2015 (6):107.

篇(5)

相关文献综述

阿尔钦(Alchian,1969)和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将企业间的这种资本流称为“内部资本市场”,他们认为内部资本市场在资本的配置、监督和激励方面相对于外部资本市场具有更高的效率。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内部资本市场功能的作用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Stein(1997)认为内部资本市场通过包括协同效应在内的多种效应缓解了企业所面临的信用约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外部融资满足营利性项目的资金需求,因而内部资本市场具有“多钱效应”。

银莉、陈收(2010)研究发现企业集团背景及其内部资本配置可以放松成员企业的外部融资约束,证实内部资本市场能有效地替代和弥补外部资本市场的失效。李秉成(2011)以2007年我国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内部资本市场经营业务多元化能降低资金成本,内部资本市场融资成本较低。

郎咸平和斯图尔兹(Lang and Stulz,1994)的数据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多元化公司的托宾值要明显低于相同投资组合的专业化公司。默克、施勒弗和维希尼(Morck,Shleifer and Vishny,1990)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多元化的并购降低了股东的财富,并认为使多元化走向失败的原因在于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的失败,内部资本市场并没有将公司资源进行最有效的分配。

杨锦之(2006)认为在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企业,公司治理尚不完善、问题比较严重,势必影响内部资本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邵军、刘志远(2009)研究发现非国有系族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比国有系族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更高的效率;地方国有系族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比中央国有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更低的效率。谢军、王娃宜(2010)以深沪两地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从成员上市公司的层面来讲,成员企业经理对资金的再次配置并没有达到最优。

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三种观点:内部资本市场有效论、内部资本市场无效论和内部资本市场相对论。本文对国有集团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最优规模问题展开分析。

集团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最优规模的模型推导

假设集团企业拥有N个子公司,其中具有较高的历史经营收益的子公司有n1,本文统称为A类公司,具有中等的历史经营收益的子公司有n2,统称为B类公司;具有较差的历史经营收益的子公司有n3,统称为C类公司,其中n1+ n2+ n3=N,且A、B、C类公司和集团企业总部剩余的自有资金均为零。预期所有子公司都具有正的净现值项目,项目的预期报酬率函数为:θiΚ(Ii),且Κ′(xi)>0,Κ′′(xi)<0,即投资收益是一个倒U性的分布,θi为收益调整系数。但投资收益的实现均需从外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且集团企业子公司总的融资能力为x0。由于C类公司具有较差的历史经营状况,所以筹资会受到限制,且成本较高,而A类公司由于具有较好的历史经营状况,所以可以以较低的成本筹到更多的资本。假设各子公司对外融资时的资本成本函数可以表述为C(xi),且C′(xi)、C′′(xi)>0,即融资资本成本函数呈U性的分布态势。作为集团企业的总部在进行资本筹集时,就必须考虑各子公司的筹资能力(融资的资本成本大小),作为集团企业总部CEO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所应该做出的融资方案选择必然是根据集团企业总体的融资资本成本和项目的投资收益大小来确定各子公司的筹资额。对于外部投资者而言在选择投资策略时,不仅要对企业的投资项目本身进行分析,而且会对企业的经营历史、组织结构、公司治理等问题进行权衡。作为集团企业为了获取足够的资本量,就必然要对外部投资者作出承诺,而这些承诺又会引起集团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

假定A类公司的筹资资本成本为:, 表示由于内部资本市场存在所带来相关治理问题而导致的资本成本调高系数,且>1,表示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的监督激励、资本配置功能实现所导致的资本成本的稀释系数,且<1, 表示由于A公司具有良好的经营记录所带来的资本成本的稀释系数函数;A公司的期望报酬率为:,其中:θH表示收益提高系数,θL表示收益稀释系数,且θH >1,θL<1。Pi为A类各子公司投资成功的概率,1-Pi为失败的概率,xAi为A类各子公司从外部资本市场所筹集到的资金量,ΔxAI为A类各子公司从集团企业获得的投资额,i=1,2……n1。 由于B类子公司具有中等的历史经营收益记录,其资本成本稀释系数等于0,所以筹资资本成本为,B类子公司的期望报酬率可表示为:,其中:Qi为B类各子公司投资成功的概率,1-Qi为失败的概率,xBi为B类各子公司从外部资本市场所筹集到的资金量,ΔxBi为B类各子公司从集团企业获得的投资额,i=1,2……n2。C类公司的筹资成本为:,ν(xCi) 表示由于C类公司较差的历史记录而形成的资本成本提高系数函数,且ν′(xCi)>0,ν′′(xCi)>0,ν(xCi)>1;C类公司的期望报酬率为:,C类各子公司投资项目成功的概率为qi,失败的概率为1-qi,xCi为B类各子公司从外部资本市场所筹集到的资金量,xCi为B类各子公司从集团企业获得的投资额,i=1,2……n2。所以集团企业的最佳筹资的资本成本为:

根据上述线性规划方程的求解结果,可以求出A、B、C子公司各自所应筹得的资金数量和投资额度,由此可以确定集团企业的最佳融资计划。作为具有内部资本市场的集团企业而言,由于其在监督激励方面的优势,通常会存在收益的提高因子θ0,同时θ0 >1。子公司经理为实现个人的地位和私利收入,通常在进行资本配置时进行“寻租”行为,甚至与集团总部的CEO达成某种私下协议,来共同瓜分私利收入(袁奋强,2010)。则A、 B、C公司各自的修正期望报酬率函数为:

其中:xai、xbi、xci为各子公司从集团企业实际获得的投资额,i=1,2……n2。

根据公式(1)、(2)、(3)可以求出集团企业的修正期望报酬率为:

(4)

集团总部CEO能获得的私利为:

但是集团CEO与成员企业经理进行“私下交易”是要承担风险的,集团CEO可能承担的个人风险成本函数为,其中rZ为集团CEO个人须承担的监督审计风险成本,lZ表示由于私下交易而导致个人所获得的显性薪酬收益的损失,QZ为离职后再就业的成本,且QZ0(袁奋强,2010)。集团企业CEO为了保证地位稳固,通常会进行寻租,这也会造成个人私利收入的减少,其寻租成本为CR=CS+FR(LP,CZ),其中:CS是固定寻租成本;FR(LP,CZ)为变动寻租成本,它是LP和CZ函数,ηAi、ηBi和ηCi分别为集团总部CEO从各子公司获得的私利收益比。

所以,约束条件为:

通过公式(4)、(5)、(6)、(7)可以确定各子公司所能获得的资金分配额xai、xbi、xci、。

那么,集团企业的预期报酬率与资本成本的比为:

如果WJ>1,则集团企业所进行的投融资活动实现了企业价值的增值,如WJ=1,企业价值没有变动,如WJ<1,则具有相反的效果。

作为不存在内部资本市场的非集团企业,A类各公司所需筹得的资金分别为xAi,它们各自的筹资成本为Cai=μ(xAi)C(xAi),B类各公司所需的资金分别为xBi,各自的筹资成本为Cbi=C(xBi),C类各公司所需筹得的资金分别为xCi,它们各自的筹资成本为Cci=V(xCi)C(xCi),两企业的平均筹资成本为:

同样:

而A类公司的平均期望报酬率为:

B类公司的平均期望报酬率为:

C类公司的平均期望报酬率为:

(10)

根据公式(8)、(9)、(10)可得到所有企业的平均期望报酬率为:

(11)

则非集团企业的预期报酬率与资本成本的比为:

(12)

按照上述分析结果可知,当WJ>Wf时,表明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更高的效率;反之,则表明内部资本市场缺乏效率。

结论

内部资本市场作为缓解外部资金约束的有效方式,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内部资本市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内部资本市场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的,其所带来的收益呈倒U型,即内部资本市场超过一定的临界点必然会导致收益的下降。由于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组织形式、治理结构、产业布局和自身规模要求,所以并不存在标准的内部资本市场最优规模点。

参考文献:

1.银莉,陈收.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对外部融资约束的替代效应[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8)

2.李秉成.内部资本市场特征对资金成本的影响―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1(2)

篇(6)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金融业改革则是经济转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国务院颁布金融“国十条”,其中,明确要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资本市场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处于何种地位,又应当发挥何种功效?本刊记者专访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

现在必须补课打好基础

《支点》:中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最重要的时期,您认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本市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宋丽萍:未来十年的经济转型过程中,风险会越来越突显,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们从两个例子可以感觉到:一是光伏产业,这是大家公认的新兴产业,但出现了全行业危机;二是影子银行,也就是融资平台的担忧。所以,我们听到了中央关于“坚守地区性和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底线”的声音。

风险集聚暴露的特点越来越突出,风险管理就越重要,这其中资本市场的作用非常突出,可以说是难以替代的。

首先,资本市场能够起到分担风险的作用。我们不可能先行知晓应该发展哪个行业、哪个领域,这需要通过市场海量的试错过程摸索出来,美国的纳斯达克通过40多年的大进大出、大起大落,最终才走出了一批成功的上市企业。中国发展到今天,需要一个高效、透明、强大的资本市场配置、分担、管理创业创新风险,为创业创新提供支撑。

其次,资本市场能够在去杠杆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有一个很薄弱的环节,就是基础不牢,很多公司实际上是要上市了才改制,要改制了才规范财务等方面。其实,我们的会计法、税法,不仅仅是给上市公司规定的,而是所有的公司必须遵守的。PE和VC进去以后,可以规范中小企业,为打牢资本市场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场外市场的建设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对规范公司做大做强十分重要。

再次,资本市场是一个透明化、标准化的市场。2008年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这种场外的、隐蔽化的产品,风险很大,我们不可能去衡量到底有多少、有多深、风险有多大。只有规范了资本市场,才能够对风险有更好的掌控能力。

《支点》:那么,在建设资本市场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注重哪些问题?

宋丽萍:资本市场的运行,在微观层面靠的是风险识别能力、定价能力、承受能力、管理能力。风险定价能力是一个核心。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风险源多了,不确定性会更大,如果现在市场对风险较好评估的传统产业都给不出一个合理定价,未来这种新兴产业的不确定风险更高。

中介机构的能力,无论是专业能力、IT系统、客户基础、内部管理,还有职业伦理,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为上市公司上市后变脸太多,证监会下决心进行专项检查“挤水分”。

我国资本市场在起步之初的上世纪90年代就赶上了计算机普及的时代,跨越了从小众到大众,从场外到场内,从私募到公募的发展阶段。一开始就形成了面向全国投资者的交易所市场,上市公司缺乏逐步成长为公众公司的过程,很多企业在很小的时候没有得到场外市场的支持。所以,现在我们必须补课,要下决心牺牲短期利益,为市场健康发展构建坚实的基础。

亟待探索新型融资平台

《支点》: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对企业发展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宋丽萍:金融服务不仅要自上而下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也要允许自下而上的探索实践。近年来,我国在上海、深圳前海、天津滨海等十多个地方开展金融综合试点改革,在促进金融服务当地的经济加快金融改革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深交所2010年新上市的321家新上市公司当中,70%以上改制都不到三年。上市后很容易不适应,给市场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如果企业上市初期就有成熟的投资者对他们形成制约,引导企业提升会计基础和治理水平。中介机构参与场外市场,伴随企业成长,有助于提升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培育属于自己的忠实客户群。

交易所市场有一定的门槛,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才能在交易所上市,深沪两个交易所目前只有2500多家上市公司,即便成熟市场上市公司也就5000多家,这对庞大的中国中小企业群体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那些处于成长早期阶段的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成长企业,由于规模小,风险大,暂时难以被交易所市场投资者认可和接受,只有通过场外市场获得资本市场的服务。近年来,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范要求越来越严格,但是有一些企业不愿意采用较高的信息披露制度,这种情况下,场外市场也能够提供帮助。

篇(7)

一、西部地区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截止到2011年11月14日,我国农林牧渔行业上市公司共71家,占全国2294家上市公司的3.10%,总股本2844004.39万股,总流通股本2247001.49万股,总市值3944.70亿元,总流通市值2800.16亿元,每股平均价格为16.66元。西部农业类相关上市公司如下表所示:

以上可以看出,我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10个省市自治区)农林牧渔行业的上市公司共有19家(其中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的14家,间接参与的5家),总股本975001.27万股,总流通股本771665.72万股,总市值1111.10亿元,流通市值819.75亿元①。在这19家上市公司中,从地区分布上看,有8家分布在新疆,有4家分布在甘肃,有5家分布在四川,有2家在云南。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农业类资本市场(股票市场)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类上市企业数量较少。全国71家农林牧渔上市公司,西部地区10个省市自治区仅有19家,所占比例不到全国总数的1/3。

二是流通市值规模较小。从上市公司融资规模来看,西部地区的19家农林牧渔类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819.75亿元,仅占到全国同类上市公司流通市值总和的30.36%。

三是总股本及流通股本较少。西部地区农林牧渔上市企业的总股本和流通股本分别占全国同类上市企业总股本和流通股本的35.85%和28.37%。

四是股票价格偏低。西部地区19家农林牧渔类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普遍偏低,均价为11.84元每股,而全国同类上市公司的股票均价为16.66元每股,西部地区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是上市企业分布很不均衡。其中新疆最多,有8家,其次是四川5家,甘肃4家,云南2家,其余6个省市自治区没有一家农业类上市企业。

六是上市公司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畜牧业(牛、羊)、棉花种植和梨等种植上,对于其他的经济作物(如小麦、水稻等)种植及家禽养殖、生猪养殖的投资相对较少。

总的说来,西部地区农业类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发展比较落后,无论是总量还是平均水平都明显低于中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大都是以中小规模为主,大规模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还比较少,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西部“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资本市场的鼎力相助

长期以来,西部农村地区融资难,资金是制约西部农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首要难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必将使得西部“三农”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当前看,西部农村的资金获得渠道单一,几乎全靠农信社的信贷支持,但由于农业自身所具有的生产周期长、受气候影响较大等特点与银行逐利性相矛盾,这就注定农户从信用社只能获得有限的信贷支持,没有必要的资金支持,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就更无从谈起。因此,拓宽农业融资渠道显得尤为重要。要拓宽融资渠道,只有打破农信社信贷垄断的现状,引入资本市场、引入多元化资金,同时改革现行农村金融制度,从政策和制度上给予支持,而这其中,资本市场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从以下几点分析,可以看出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对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农业企业通过上市,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可以大规模地筹集资金,打破银行信贷规模的限制。

第二,农业企业通过上市,可以打响农业发展的品牌,有利于引入外资,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为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获取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第三,农业企业通过上市,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为农户提供了便利和广阔的交易平台,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四,农业企业可以与农户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让农户参股,成为股东,将农户的存款和持有的闲散资金加以利用,不仅筹集了资金支持农业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还为农户提供了投资渠道,达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之,在西部农村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对于西部农村的经济发展,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和农户收入提高等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对西部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制约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落后的西部农村长期以来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劳作观念固化,需要政策指导和新观念的引导。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由于历史沿革和农户传统观念的影响,都是以单个家庭为单位进行劳作为主,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观念没有得到认同,这不仅造成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最关键的是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造成多年来农业的缓慢发展和农户劳作积极性的下降。这就对国家的政策引导提出了要求,政府对农户的引导和支持不仅可以颠覆农户的传统观念,让他们积极自愿的参与到大规模集体生产中来,而且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和促进农业大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缺少经济效益高、还债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的带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这其中强调了龙头企业的重要作用,而目前西部农村地区只有为数不多的龙头企业,其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受到严重限制。

第三,资金的短缺、投资的缺乏,造成地区特色资源开发力度不足。西部地区多数省份拥有良好的、中东部地区所不具有的特色资源优势,然而,由于资金引入困难、投资招商困难、融资渠道狭窄等限制,特色资源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

第四,自然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未能充分展现出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地位。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水、森林、肥沃的土地等与农业相关的天然资源,云南、新疆、青海、、甘肃等部分省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广阔的天然牧场,具备农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有相当优势的基础,然而,这其中,除了新疆对其部分优势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外,其余省市均未能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的西部地区农牧业的发展。

第五,农业产业规划发展不清晰,龙头企业培育不得力,导致农业类上市资源缺乏优势。

四、西部地区典型涉农涉牧上市公司分析

西部地区19家农林牧渔上市公司中有14家是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和加工过程的,我们在对各公司发展情况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它们的发展经验:

第一,定位明确。以上企业大都以搭建融资平台、加快区内优势产业发展为目标,公司成立以后,在做好自己的主营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采取合资合作、吸纳整合优势资源、加大项目建设投资力度、组建营销网络体系等方式,促进了公司的发展壮大。

第二,采取科学的发展模式。这些上市企业所采取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即“公司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模式能够很好的整合天然的自然资源、优良的农业发展基础和融资平台,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以发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和重点,通过其发展带动其他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从以上企业建立之初所从事的生产作业来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和重点,在逐渐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带动其他农牧业的发展,增强其优势产业的辐射力度和广度,以此来促进区域农牧业的发展。

第四,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企业无论在成立之初还是快速发展中,都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其中包括财力、人力、物力和政策的支持。政府通过其广阔的对外联系,为企业寻找并建立的稳定的销售渠道,不仅鼓舞了企业的发展信心,还为企业的“走出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此外政府所制定的鼓励政策和指引措施,调动了当地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在促进农业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增收。

第五,在发展农牧业的同时,能够积极主动进行科技创新,用科技创新提高发展速度和效率。上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投入大量经费建立了自己的科技研发中心,引进科研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研究,一方面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加快了西部农业的科技化进程,提高了农业发展速度和效率。

以上企业所选择的发展路线不仅为他们创造了宏伟的发展前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还为当地乃至整个西部的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西部地区其他省份的农村资本市场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经验。

五、培育和发展西部农村资本市场的对策建议

培育和大力发展西部农村资本市场,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扶持,需要农户的观念转变和积极参与,更需要大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影响,以及储备丰富的中小企业资源,这是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根本。下面,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国家政策扶持

国家政策对于西部农村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着导向性的作用。国家的扶持政策是市场的导向标,与扶持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相关的政策出台都将向市场释放信号,一方面能增强西部农村地区自身发展资本市场的信心,另一方面,让市场参与者领悟到国家的意图,将视线转移到具有巨大潜力的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国家对于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的扶持,主要有优惠的信贷和利率政策、减免税收政策、设计并提供优惠的信贷产品等。

(二)地方政府的配合与支持

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的思想固化,西部农户普遍缺乏合作观念。所以在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初期,需要政府出面,积极引导农户走出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走区域合作路线,将产业做大做强。在农户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产业规模逐渐壮大以后,政府需要逐步退出市场,变直接参与和积极引导的职能为对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的职能。

(三)发展龙头企业,使其引领农业发展

对于现有的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地方政府应该予以支持,帮助其拓宽融资渠道和销售渠道,使其成长成为能够带动当地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在条件成熟后,进一步推动其上市融资,依靠更为广阔的融资平台,使其发展壮大,从而更好地带动当地农牧业发展。

(四)整合区域资源,发展优势产业

合并规模相对较小的农牧业企业,规范管理,以优势产业为基础,在区域范围内建立农业发展基地,实现产业的区域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企业在相关领域的经营业务范围,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壮大企业本身,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乃至上市融资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采用合适的发展模式,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借鉴已有上市企业的“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将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增收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企业靠农户、企业帮农户、企业服务农户”,以此调动农户的劳作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从而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企业做大做强,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了,即可通过上市融资,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强大的融资支持。

(六)引导大中型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

农牧业投资风险相对较低,其投资利润高,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领域,而目前许多大型上市企业自有资本相对比较富裕,而且十分愿意投资像农牧业这类领域,以期获得稳定的收益,西部农村地区就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引进这些大型企业的资金,扩充自身实力,拉动区域农牧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西部农村资本市场是解决西部农村资金难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必须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国内外实践已经证明,那些资本市场利用和发展得好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发展也是较快的,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是比较高的。因此,进一步加强西部农村资本市场建设促使其快速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注释

①以上数据资料均根据深圳交易所和上海交易所月统计报告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1]孟全省.经济转型期农村资本市场建设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9.03

[2]韩鹏、史卫国.农村资本市场研究进展与述评[J].贵州社会科学,2011.05

篇(8)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3

一、引言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计划经济可以迅速、有效地集聚起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但其自身固有的缺陷,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必然会被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了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多年来重生产、轻流通;重计划、轻市场的思想观念。使多年被抑制的资本市场重新焕发生机,一切可以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得以充分调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逐渐放开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各地区的证券公司和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更是为证券市场深入发展揭开了新的序幕。自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个体投资者为了规避风险、获取利润积极参与到资本市场的各类投资领域中,无论是上市公司的数目,还是上市股票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数额与相关基金的规模都在近些年明显发展,不断上升。所以,资本市场上积聚的巨额资本也必须能够进一步合理配置,满足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的多样化要求,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资本周转率,为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基于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国内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使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中发挥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

二、投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我国资本市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一些从事证券承销、交易、私募、发行等业务的券商,可以说是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起点。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投资银行的起步,在时间上足足晚了一个多世纪。但这并不影响投资银行将在我国经济发展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的发挥。更不会动摇其在资本市场上已经确立的核心地位。

众所周知,我国投资银行是从满足证券发行与交易的需要不断发展起来的。虽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与探索,在一些经营模式、管理理念等重要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其业务和整个行业体系还稍显稚嫩。严格来说,在我国,投资银行只能作为证券公司的代名词我国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一方面说明我国在该领域发展水平较低,亟待发展;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市场潜力巨大,投资银行的发展还有广阔的空间。

因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起步较晚,经验匮乏,相关法律法规也较为滞后,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投资银行属于资本市场的范畴,是资本市场的核心,问题更加突出。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借鉴西方国家投资银行发展成功经验,振兴本土投资银行,提高资本市场竞争水平,保障资本顺畅流通,稳定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资本独立,更具世界经济发言权。就我国目前106家证券公司的经营情况而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业务范围狭窄,缺乏创新观念

投资银行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商人银行,其传统业务种类包括:证券承销(一级市场)、证券经纪交易(二级市场)、证券私募发行等。在我国,投资银行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不断发展起来的,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因此,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依然偏爱于传统业务,对企业兼并与收购、项目融资、公司理财、基金管理、财务顾问与投资咨询、资产证券化等新型业务鲜有涉及。即使有机会踏入其业务范围,只因准备不充分、经验不足等仍很难创造出有效的规模效益。另外,创新观念匮乏、进取动力不足。不善于把握市场动态,寻求投资时机,分析相关信息为客户差异性“量身定做”效用最大化,收益最优化的投融资方案。以2010年全国106家证券公司中资产规模居首的中信证券来看,在2010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78亿元,实现净利润113亿元,均同比增长26%。但公司收入结构中经纪业务佣金收入,股票交易佣金收入和自营业务三分天下的局面未有改观。投资银行业务实现收入仅有29亿元,在营业收入中也仅占10%。因此,投资银行业务水平与规模亟待提高,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机构投资者与个体投资者资本无处投等问题的解决寻找突破口。

(二)资产规模小

从2010年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全国106家证券公司中,仅有中信证券、海通证券两家总资产规模超过千亿元。而总资产规模最小的长江保荐、海际大和以及财富里昂三家证券公司,总资产规模分别仅为2.2亿,4.3亿,5.5亿。相比之下,仅美国一家投资银行高盛就具有9370亿美元的总资产规模,按目前汇率折算,大约相当于中国所有证券公司总资产规模总和的五倍之多。不得不承认我国投资银行资产规模在大型投资银行面前相形见绌。而要想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灵活面对国内和国际各种风险,提高一国经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对一国经济抗风险水平,为国民经济良性发展贡献力量,其资产规模的大小是基础。只有一定数量的资本储备,才能开展更多更好的业务服务,具有资本市场上权威的发言权。同时,我们也看到与较小资本与资产规模相应的是,我国投资银行数量众多、资本分散、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发展投资银行的“瓶颈”。若无法很好解决,将严重制约投资银行规范化、规模化、大型化和专业化发展,更不利于资本市场的体制改革和创新。

(三)经营业务领域趋同,行业呈现垄断市场结构,不具有竞争优势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集中度是市场结构分析的基础。投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30多年里,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投资银行数目也在不断增长,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利用贝恩指数,通过数量经济学分析原理,深入研究我国投资银行业的集中水平。

贝恩指数一般以产业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强的n个企业的有关指标(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计算得来的,反映的是该产业市场集中程度。具体价算方法如下:

设整个市场总额为X,第i个企业的市场额为,市场份额为,又设为行业中资产规模最大的n个投资银行所占市场份额之和,则有:

通过对我国投资银行证券承销业务、推荐上市业务和托管业务、证券经纪业务、资本规模等方面集中度的分析和贝恩指数的显示,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投资银行业并不具备高垄断或寡占垄断的市场结构,而是基本上呈现出一种中等(上)或中等(下)的市场结构。因为集中或垄断的形态并不显著,从理论上来看我国投资银行应该只能获得社会平均水平利润。而根据分析,投资银行业存在高额利润或超额利润。因此,一定来源于人为垄断,表现为政府“非市场化”的行政干预和不合理的计划。在由政府行政主导的情况下,不利于调动各投资银行的竞争积极性,势必会影响投资银行的发展进程。

(四)相关人力资源匮乏,盈利模式有待改变

造成我国投资银行发展滞后,发展动力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相关人力资源储备严重缺乏。同时,由于投资银行的生产过程和产品业务都是无形的,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因此,人才的培养与需求具有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自投资银行在我国出现以来,人才匮乏的问题始终是讨论的焦点。但是,几十年时间过去,该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目前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人,基本上都不是科班出身,半路出家后边学边干,缺乏严格和系统的专业训练,更缺乏应对风险,富于挑战、敢于创新的可贵品质。根本无法适应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资本市场节奏,甚至无法胜任投资银行业务的需要。另外,我国投资银行的盈利模式也有待改变。分析国内相关投资银行的利润表可以清楚地发现:大多数投资银行是通过充当证券发行承销中介,以获取中介费用取得收益,而投资银行业务的营业收入所占比例过少,即依然是传统业务为主的粗放式盈利模式。这将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不能形成规模效益。所以,我国投资银行应努力寻求市场契机,拓宽利润来源,尽快改变盈利模式,使自身更具有竞争力。

三、解决我国投资银行发展问题的对策

针对本文以上列举的我国投资银行现阶段发展进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根据相关经济政策和理论知识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一)拓宽业务范围,深度挖掘潜在优势,增强创新理念

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日趋繁荣。一方面,股票交易额已由2000年的6500多亿美元猛增到2008年的46000多亿美元。另一方面,无论是民间资本,还是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控制资本的数量都具有相当规模,大量资本都期许着合适的投资渠道。根据我国经济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我国上市公司数逐年上升,股票交易周转率、上市公司总市值与股票交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等相关指标,虽有反复和曲折,但整体仍为上升趋势。

这为我国投资银行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因此,投资银行应找准市场动向,深入资本市场调查研究,拓宽业务范围。增强创新理念,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提高理论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满足资本市场上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我国具有充裕的外汇储备,贸易顺差也已持续多年,加之前些年,我国货币政策较为宽松,M2已由2002年的185007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了2009年的606225亿元人民币,其规模翻了两番。这么庞大的货币量,必然引起资本市场的投资热潮,应深度挖掘我国殷实的资本储备优势,高效利用各类资本创造更多财富,培育市场,完善体系,促进资本市场的理性繁荣。

(二)多种方式吸取资本金,加大相关行业的投入力度

有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106家证券公司总资产20287亿元、净资产4840亿元、净资本38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35%、32%;全行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053亿元、净利润9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94%。虽然近些年在资产总额上有较大上升,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投资银行同期资产规模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应拓展业务范围,增强创新观念,以全球视角综合分析问题,采用多渠道、多方式吸纳资本金,扩充自身资产规模、追求规模效益、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另外,我们必须提出一些对投资银行发展的有利政策,加大财政对投资银行及其相关行业的投入力度,灵活运用货币、财政等相关宏观经济政策,积极支持、鼓励与引导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找准目标市场,开展个性化服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我国目前投资银行业务趋同,业务交叉现象突出,导致资本市场资源浪费,市场细分和目标客户群不清晰,市场占有率低,难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因此,应找准目标市场,着力开发个性化、多元化服务,开展不同领域范围内的业务,充分发挥各自的人力资源、捕捉信息等方面优势,促进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局面的形成。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投资银行发展的先进经验,涉足各自熟悉的业务领域、在相关专业领域内深入研究,广泛调研,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个性化服务一方面将为其争取相当规模和较为稳定的客户群体,另一方面也会深化整个行业的分工,积累较为丰富的专业经验,有利于投资银行业体制改革与创新,必将对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取得较高竞争利润,活跃市场,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水平。

(四)利用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扩大人才储备数量,提供充足后备军

我国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应将庞大的人口优势转变为富于生产力的人才优势,对于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也不例外。行业的振兴与进步,人才是关键。充裕的人才储备,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我们应培育和完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相关奖惩措施和绩效激励机制。提供更多走出国门、接受西方国家先进理念教育的机会。同时,应加强校企联合、校产联合,利用高校平台,通过先进的考核机制,挖掘优秀的综合性人才。同时,制定严格完善的专业培养计划,提供更多实习机会,营造与高校学子平等对话、相互了解的良好氛围,搭建仅仅学习理论知识的在校学生接触社会、深入实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罗小青.我国投资银行的现状及发展探析[J].甘肃科技,2009,(03).

篇(9)

按照发达国家经验,开通国际板要有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准备。从外部条件来讲,一个是要有本国良好的金融监管及资本开放环境,另一个要处于国际资本市场周期中良好的推出时机。进一步讲,国际板的推出要在本国资本开放或初步开放情况下实施,并应提前制定好外国企业在本国发行上市的规则,经过试点成熟后再行推出。

目前,从我国资本项目开放进度来看,尚不具备马上开通国际板的条件,一是我们的资本项目没有开放,二是人民币没有真正国际化。我个人认为,我国资本市场国际板需要伴随人民币国际化的进步以及全球经济起稳和复苏的进度,积极筹备择机推出。首先应抓紧时间准备相关制度,当前对市场监管部门来讲,要积极研究并提前出台相关国际板发行的制度办法,以此为投资者和发行者提供市场教育和培育,以便在条件成熟时能够顺利推出。其次,在抓住有利时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资本市场国际板等金融工具和渠道的重要作用,使用好和利用好国际板的推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作用和资本流动的可控性。第三,要创新性地推出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国际板创新产品,如采用人民币记价发行、红利发放人民币记价、国际板企业人民币可转债、国际板企业公司人民币债券等等。

篇(10)

运行规则和准则亟待建立

也许由于传统管理理念的深远影响,也许由于时间太短、经验不足的缘故,中国资本市场现行的运行规则和准则,充满着计划经济的精神。可以设想,这种充满计划经济精神的市场运作规则和准则与高度市场化的资本市场是多么地格格不入。这两种格格不入的东西碰到一起,受损害的只能是资本市场本身。从这个角度不难理解中国资本市场为什么会出现“拉郎配”中国证券市场为什么“垃圾股”泛滥、“过度包装”盛行。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则和准则所透出的计划经济精神,在股票发行和上市环节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不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则和准则进行根本性改革,就不会有市场的深化。当务之急需要进行根本改革的运行规则和准则是,交易主体资格确认的程序和规则,违规、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志,监管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等等。

我们所需要建立的资本市场运行规则和准则,首先必须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精神。这些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精神的运行规则和准则,首先必须包括:发行与上市的市场准入制度,信息披露的动态监管和事后审查,违规,违法行为的量化标准,市场兼并的效率准则和自主原则等。

扩大流通总规模提高内在价值

市场流通规模的扩大和内在质量的提高,是市场深化的必经之路。市场规模的扩大,应当注意保持适当的速率和频率。我们既不能毫无根据地不顾市场的承受力盲目扩张,更不能顾虑重重而停滞不前。我们始终认为,就中国证券市场而言,20%左右的市场规模扩张速度是恰当的,必要的。

在市场规模扩张的同时,要对市场内在价值的提高给予特别关注,要特别防止为争取股票发行额度而出现的“过度包装”。“过度包装”就是造假,是“垃圾股”的始作俑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筹资需要而损害这个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市场。为了提高市场的内在价值。一方面,我们要真正形成“吐故纳新”的淘汰机制;另一方面,必须对“过度包装”造假行为的责任人,包括上市公司、证券商、各类中介机构给以严厉惩处。

增加上市品种和数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形式和融资性要求越来越多样化,这一趋势对金融工具创新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活动的多样化趋势,客观上要求金融工具必须不断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与金融市场的深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等价的。

我们既要使现有的市场品种如股票(A,B),债券(国债和企业债)、基金等更加丰富,又要研究、开发并在条件成熟时适当推出一些新的投资品种,如可转换公司债金融债权证券等,还可以研究一些衍生性金融工具。

中国的金融结构之所以没有实质性变革,市场形态之所以长时期处在粗放的状态、缺乏应有的深度,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金融工具创新不够,单一且呆板的金融工具满足不了日益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建立在需求多样化基础上的金融工具的创新,应当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投资主体结构的制度安排

《证券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的颁布,为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为投资主体结构提供了新的制度框架。它为证券市场注入了一笔相对稳定的资金,提供了一些新的金融产品,为投资组合和专家投资机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更主要的是,它为改善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体的投资者结构提供了新的制度安排。

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意味着证券市场的交易体制会发生这样的变动趋势:营业部体制一经纪人体制方向的发展;投资者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体一规范意义上的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方向变动。投资者结构和交易体制的上述变动趋势,无疑有助于提高市场在突变情况下恢复流动性的能力。

篇(11)

研究资本成本,在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中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由于对理财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我国目前存在着资本成本的约束性和管理性缺乏等,如流通股股东普遍缺乏投资意识,重投机取利而轻投资增值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国有股股东对经营者的约束机制是缺位的,还有资本市场上的战略投资者是缺位的。这些问题限制着我国资本成本的研究和应用。本文以定性的理论研究方法为主,定性与定量结合,会计学科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对以上做了相关的研究分析。

一、资本成本的内涵及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

(一)资本成本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面付出 的代价,但是这种认识单纯地以企业为视角,如果从广义的角度上理解,这种定义有失偏颇。笔者认为,资本成本是投资于某一项目或企业的机会成本,也是投资者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

通常而言,投资者所期望的必要报酬率会随着所投资企业或项目的投资金额、投资周期和风险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而这种报酬率是企业不能决定的,但其大小可以用投资者所要求的报酬率来衡量。所以,从投资者的的角度去理解资本成本这一概念比站在企业的立场上认识要中肯一些。

(二)资本成本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

资本成本是企业投资决策与筹资决策之桥梁。投资者将自身拥有或者筹集到的资金放到资本市场上就是为了获得报酬,投资之前考虑做多的就是资本成本和必要报酬率之间的对比关系。而使用这些资金的企业无论采用哪种回报方案,首先保证它的边际资本成本效应与企业投资决策时所使用的假设资本成本相适应。所以,资本成本在投资决策中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在资本市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目前我国资本成本的现状

(一)我国的资本成本缺乏约束性

首先,我国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公司的股东无法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这是因为一般国有股份的产权代表都是政府专职机构或政府授权的国有公司法人,股东因持有股票而获得的权利手就是一种典型的“廉价投票权”。基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的管理现状和基本国情,这种权利的代表意义高于实际价值,他们根本无法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

其次,我国当前资本市场上缺少战略投资者的角色。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的资本市场上,最有资格充当战略投资者这一角色的应该是券商等法人股东和机构投资者,但是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发育还不成熟,国有产权占控制地位的比例依然很高,股东和控股人的法人产权特征不明显,无法有效发挥“大股东”的正常作用。这种现状的直接后果是投资和经营不能科学分离,资本市场上缺少战略投资者的角色。

(二)我国缺乏资本成本约束的根源

我国缺乏资本成本约束这一问题既是我国长期坚持计划经济的结果也与资本市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足、财务管理理论的转换上存在内在缺陷和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制度性改革资本市场,对西方市场经济学习不充分有关。

学术界在理论上一般把财务管理分为宏观财政和微观财务两个研究层次,并根据研究重心的变化,以财政职能替代财务职能,把微观财务并入国家宏观财政体系进行研究。有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微观财务的本质属性是“资金运动”,而在经营活动中,企业对国家的依赖关系又是最主要的,这种主要表现在为资金的无偿调拨、优先使用和必要利润上缴之间的关系。所以,国有企业根本不存在筹资管理问题。

但是长期财政性拨款造成了我国国有企业“政企不分”和政府职能转换不法实现的问题,不仅使国有企业过度依赖财政,生命力和竞争力脆弱不堪,还造成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划分不清,政府工作沉重,企业效益低下等阻碍市场经济进步的问题。当然,这种经济结构和政企关系下,国有企业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去考虑资金的机会成本与收益率的问题,自然也根本不存在资本成本的概念。所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发展缓慢的现状是缺乏必要的历史传承和忽略了对外国经验的借鉴双重原因造成的,而他的结果则是致使我国资本市场建设长期滞后。

后来,在特殊资本市场制度的安排下,我国证券市场得以迅速建立,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传统银行主导融资制度向现代公开资本市场融资制度的切换。但是,正是这种外力主导下的制度变迁,使得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外在制度安排与资本市场自主调节和财务理念内生发展规律与外力催生理论等功能缺陷,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与摩擦,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低效率埋下了隐患。

三、完善资本成本约束的构想

(一)资本成本约束的重要意义

如果把资本市场的基本架构和市场经济体制看作一个系统,那么具有硬约束的资本成本就是一个关乎这个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关键要素。

首先,从整体性上看,具有硬约束的资本成本是资本市场整体健康运转的保障。虽然在学术和理论研究时,,我们一般从便利性上考虑,把资本市场这一复杂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成若干要素,然后在专门领域分别对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资本市场并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由多要素统筹共同作用下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中,资本成本是基本要素。而具有硬约束的资本成本则是可以提高资本市场的安全性,是资本市场整体健康运转的保障。

其次,从动态性上看,具有硬约束的资本成本是资本市场整体健康运转的保障。健康的资本市场是一个由多要素环环相扣组成的动态系统市场,而上市公司则是这一系统中的一个活跃因子,它的系统和非系统风险使得资本市场风云变化、阴晴不定。一般而言,上市公司的非系统性风险会使本公司的股价发生相应调整,但基本不会改变原资本成本的结构。而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的变化,则导致资本成本结构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相应的股权变动,并带动资本市场整体价格的上扬或下跌。所以具有硬约束的资本成本决定着资本市场的稳定性,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转的基础。

(二)完善资本成本约束的主要措施

第一,培育资本市场上战略投资者。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股东成为资本市场是的战略投资者,能够决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并可以监督和制约公司管理者时,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分离的优越性才能体现。所以对于目前我国正在发展壮大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当前工作的重点的不仅是扩大规模,更重要的是成为资本市场上的战略投资者,提高自身对公司经营的参与和掌控程度,可以在公司治理和管理者的调整方面自由的提出意见。

第二,完善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系统系决定了自身的多层次性,它的组成主体要适应市场的要求。资本市场改革初期,为了安全性考虑,我国资本市场的主体一国内投资者为主。从国外资本市场的发展经历来看,境外投资者的运作体系完善科学,有利于增强国内投资者的资本成本意识,进而规范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最终为企业债务融资提供更多机会。所以,我国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已是大势所趋、不得不举。

第三,强化公司管理者的资本成本意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法人治理结构具有很大优越性,但并非无可挑剔。企业的经营者受雇于股东大会,与企业受益的联系稀疏,是资本成本控制的巨大漏洞。如果能从监督约束和利益联结两方面强化公司管理者的资本成本意识,就会从源头上把住上市公司的质量,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四、结束语

论文的研究结论:本文综合地使用了经济学、分类学等人文学科、理工学科的知识和会计学科的知识相结合来探讨资本成本问题。论文的创新之处:在对资本成本概念辨析的问题上,强调阐述了资本成本和传统定义的不同及它自身具有的特征,注重研究资本成本在财务决策中的作用和目前我国资本成本意识的现状及改善的建议;本文在对资本成本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地选取了几个关键部分。在研究思路上,论文力求创新突出研究的重点,不强求能对资本成本各个方面的问题能够研究的面面俱到,同时尽量避免重复其他人的研究思路。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色。

参考文献:

[1]张风琴,张仁博.谈资本成本在现代企业理财中的作用[J].理论界,2004,(02)

[2]陈昌权,陈立.企业资本成本与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J].财会月刊(综合版), 2007,(04)

[3]葛桂芹.关于资本成本的几点看法[J].集团经济研究,2006,(26)

[4]刁伍钧,徐俊杰.资本成本、债务成本与WACC的比较[J].财会月刊(理论版),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