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大全11篇

时间:2024-01-24 17:01:1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篇(1)

2011版课标的写字教学建议中新增了这样的一句话:“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许多老师有这样的困惑:每节课写什么内容?第二课时在阅读教学中哪有时间来写字?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届课堂教学”大赛开赛了。与会期间,18位参赛者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写”,随后杨再隋先生的精彩点评如醍醐灌顶,让人茅塞顿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

一、去繁就简,确保练习时间

杨再隋教授剖析: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虚、闹、杂、碎、偏”的现象,呼吁我们“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也认为: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与学生的学习无关的东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将每句话、每个句子都讲得那么透彻,留点余地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1.减去多余的环节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但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喜欢设计一个又一个环节,然后沾沾自喜、自我陶醉,殊不知这样的安排耗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实际教学效果如何则有待深思。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给台湾的蝴蝶谷设计一个宣传标语,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美丽的蝴蝶谷。这样的设计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求太高了,起不到一点效用。如此毫无意义的环节应该果断地删去。

2.减去繁琐的花招

陶行知先生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最经济的教学手段,取得最高的教学效应。例如,孙双金教授给三年级的学生上《儿童诗》,课件只有两张,第一张:台湾林武宪的《阳光》,第二张:梁上泉的《太阳》。简简单单,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把式,孙先生就像一位内功深厚的大师,谈笑间,打开诗歌的大门,孩子们在里面张开想象的翅膀,擦出思维的火花,写出一个又一个精妙的诗句:阳光在鞋上歇着;在山顶,太阳是被云朵抬出来的……

3.减去可有可无的内容

学会放弃是一种智慧。薛发根赞成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只有合理取舍,才能筛选出真正需要教师精心教学的重要内容。比如《菩萨兵》中,抓住“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教学目标已经达到。“要让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一句的深刻内涵,三年级的孩子不能完全理解,老师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析,就让学生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地感受,当将来的某一天,领悟力达到一定水平,他恍然大悟,豁然明白,一定比现在死记硬背要更有深刻体会。

二、有机整合,彰显教育智慧

课堂教学中写字的时间得到保证,我们还要关注课标中的这句话:“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也就是说,写字训练是贯穿在每个教学实践中的。

1.在巩固作业中“巩固”练字

有不少学生《习字册》上的字端端正正,课堂上“10分钟”写的字认认真真,但到自己写作业时东倒西歪。说明学生端正的书写习惯还没有形成,可以通过我们的一些巩固性作业进行强化。比如在教学《鹬蚌相争》时,品悟文本后,就可以让学生完成《补充习题》中的“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既完成了练习,巩固了文本,又达到了练字的目的,一举三得。当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字在格子中的分布,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穿插避让关系等等,剩余的一部分作业在课外完成,使课内的好习惯慢慢延续到课外,使练字的效果在作业中呈现,形成良性循环。

篇(2)

前言:通过近几年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听、说、读、写。从口头语言表述向书面语言的转变,然而,学生一方面渴望表达自己所见、所想,另一方面书面语言没有积累,想说、会说的话不知如何用文字来表达,容易产生“怎么写”、“写什么”的困惑。《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心里话、真话、实话,写自己亲身经历中所见、所闻的事情,写出对观察的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段话为我们指导三年级习作教学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我在三年级教学实践中采用看图写话和日记的形式,引导学生入手习作。下面我就三年级启蒙作文谈谈我的几点尝试。

一、看图写话引路,学写日记来尝试,写想说的话。

三年级学生生活经历较少,大多数在监护人的引领下进行活动,但是天真活泼。这样虽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形象思维仍占主体作用。如何才能引领学生发挥自我能力,我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看插图,如《灰雀》一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槐乡的孩子》一文中的孩子的劳动的场面等。找出在文中描写的词语和句子,边读边想。在家里请家长协助孩子,在看动画片的同时,适时引导。再准备一本日记本,我让学生试着在日记本上写自己每天的经历,学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新鲜事;还鼓励他们将自己喜欢的图片贴在日记本上,在图片的旁边写上一段话。

二、以日记为铺垫,丰富学生的语言。

三年级学生语言积累少,会产生怎么写、写什么而犯难。我通过学习课文重点段落,指导课外阅读,来帮助学生积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积累词句的基本技能。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在教学中,如《灰雀》一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槐乡的孩子》一文中的孩子的劳动的场面;《风筝》一文中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情景等。找出在文中描写的句子,边读边想,再摘抄在日记里。在阅读过程中,摘录一些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片段,写进自己的日记本,鼓励学生背诵优美的句子和片段。早读前5分钟轮流背读自己前一天积累的句子和片段。

三、写观察日记,写所见所闻所想。

三年级的学生通常会自言自语,自得其乐,这就是他们身上富于想象的特点。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小学生习作练习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简单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习作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习作中发展和提高作能力,把习作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习作正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四、适当评价点拨,激励写日记的兴趣。

平时收看学生的日记尽管是多么幼稚、可笑,只要是真实的,我都加以表扬。因为简短的话语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条件,强调是什么写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不虚假、不矫饰。激发学生写想象日记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把各学科结合起来,有机地结合想象,可以是写异想天开,学生可以畅想生活中的事物、未来等,写出自己既奇特又合理的想法和幻想。就这样,我想学生们会悄悄地爱上习作的。在进行习作教学时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要我习作”转变成“我要习作”,以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和心理情感中发展提高。经过近半年的时间训练,学生的习作有了一定的起色。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探索,使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倪海霞用真情浇灌习作之花——小学三年级作文启蒙教学的点滴体会《小学教学参考》

2、冯嘅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初探-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

3、张震跃浅谈小学三年级习作-课外阅读:中旬

4、找到窍门写活语文书里的故事——浅谈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教学-阅读与鉴赏上旬

篇(3)

语文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又是师生最觉头疼的一点。阅读教学质量差,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难度大,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里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摒弃阅读的“功利性”,坚持阅读的“广博性”

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对学生的阅读内容作适当调控,使学生跳出功利性阅读的误区和以作文选为主的狭窄读书范围,像蜜蜂采蜜那样广泛博览。具体做法如下:

1.给学生讲清道理,向学生介绍那些学有所成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作家的治学经验。有时还利用自身的体会和身边的例子启发学生,深入浅出帮助学生弄清读书与做学问、写作、生活、做人的关系,告诉学生读书不只是为了写作,即使学习写作,只读作文选,你写出的文章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上永远是“学生腔”,难有创新。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广博地阅读小说、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科幻、天文地理、科普小品……只有广博地阅读,写作时才能综合运用,融会贯通,联想丰富,左右逢源。

2.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读物。在具体的指导实践中,我发现,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仍爱幻想,这就意味着他们仍爱读带幻想的故事,如童话、科幻小说等,好奇又是他们的一大天性,因此可推荐他们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此阶段,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还可读一些具体形象的故事、寓言等。此外,结合课文以及教材中的“图书箱”的介绍,适当评介一些名家名作,如《西游记》、《鲁滨孙漂流记》、《童年》、《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初二年级,学生们的思维已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想发展,特别是初二年级下学期及初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占较大比例,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水准已有较大发展,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此阶段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千古传诵的经典美文,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羊脂球》、《格列佛游记》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

3.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学生与学生经常交换读物,使“阅读资源共享”,这样,学生就可能读到种类繁多的好书,视野更为开阔。

二.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精心打造教室图书角。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环球时报》《重庆日报》《读者》《意林》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会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

2.创建班级图书库

班级图书库分为纸质书库和电子书库两部分。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学生家中都有一定的藏书。因此,创建的纸质书库办法就是在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家中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藏书进行登记造册,作为班级图书馆的备借图书,并公诸于众。学生想借书时,向语文科代表申请,由课代表出面向该书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记。要求借书人按时归还,并保证书的完好无损。电子书库的创建是为了弥补纸质书库的不足。其具体做法是:班级注册一个公共邮箱,在网络上下载纸质书库中缺少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目,放入邮箱网盘中,供学生查阅。

篇(4)

一、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由于从“写话”到“习作”发生了质的飞跃,习作的内容更丰富,容量更大,语言要求更具体、更形象,所表现的主题也更深刻,情感更真挚。因此,教师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一节作文课经常从选材到写作方法讲得面面俱到,而学生的习作却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由于学生生活面比较窄,经历有限,因此,往往造成无材可选、无事可写,再加上他们语言积累有限,写出的语句也很平淡,还有些孩子写出的习作没有层次,顺序混乱,甚至词不达意。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孩子的畏难心理,觉得习作怎么这么难,慢慢地失去信心,放弃习作。

三、理论依据及意义

三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是培养学习能力、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写作兴趣、习作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在习作起步阶段,指导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教师指导得当,才能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习作基础,让学生感受习作的快乐,写出他们小小心灵中的点滴美好感悟。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小学三年级正式从“写话”进入“习作”阶段。他们现有的语文知识、语言水平都影响着他们的表达方式。起步阶段学生对习作有畏难情绪,怕写作文。因此,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习作分析、小组讨论,先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针对起步阶段学生习作出现的问题,我们教师从学情出发,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措施,做到对症下药,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扩大学生的素材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我们将课题研究分三步走来进行:

第一阶段:在教学中初步研究探索进行作文起步阶段训练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并确定其中较为有效的几种方法。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整理习作起步阶段的指导策略。

在课题研究中,采用调查问卷法、实验对比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探寻三年级习作教学的指导方法与策略。

1.确立目标,使习作指导有章可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习作要求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泥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是对我们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要求,也是对习作教学策略的指导。分析三年级的习作教学,我们发现,学生畏难于习作,教师困惑于习作教学,而我们将习作教学的门槛放低一些,这样,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互利互惠,既激发了兴趣,又达到了目标要求。

2.培养兴趣,热爱写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的作文回到生活当中去,解决了学生的写作素材问题,让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没有题材、体裁、字数的限制,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引导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写出自己的快乐,写出自己的烦恼,凡是生活作文,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这样起步作文,让孩子觉得作文并不可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写作热情。

3.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就要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以及在学校、家庭、社会出现的丰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和人物,用随笔的形式把这些材料记录下来,如课堂中随机发生的事情,校园、班级里开展的各项活动,邻里间的故事等。让学生把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自体验的、生活中的新鲜事以“写真”的形式记录下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去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捕捉生活的镜头就是为了强调“写真”。由于学生明白了习作是记录生活,不能瞎编,内容非常的生活化。

4.坚持练习

(1)结合文章构思,引导学生仿写、构思。简单地说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儿详写,哪儿略写……教材中有些文章明显地体现了作者的构思和具体的写作方法,抓住这些文章的特点,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文章构思的指导。

(2)延伸课文内容,实现迁移练笔。人教版三年级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小练笔,这些小练笔都是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这种形式的“小练笔”就是绝佳的习作训练途径。因为学生学了课文,有了依托,觉得有话可写,知道该怎么写,写作也就有了兴趣。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这样的练笔水到渠成。

(3)发挥想象,鼓励学生创意表达。想象力是学生习作的重要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任何创造。现行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场面、情节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想象。对学生在习作中非常有创意的表达,在班上交流,并给予鼓励。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契机,巧妙地不留痕迹地指导学生习作。

第二阶段:教师将自己确立的较为恰当的方法进一步进行探究试验,并进一步研究从写一句话到写一段话如何恰当过渡,从写一段话到写起步作文怎样转变,从写简单的作文如何过渡到能较顺利地独立作文这几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三年级是学生作文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特别是书面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立足于教学,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再从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经验积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积极寻求有效教学、高效训练的指导策略。

篇(5)

聋校的语文教学对于聋哑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对聋哑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生产知识技能、提高思想认识、发展智力、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都有直接影响。作为一名聋校语文教学工作者,我担任的是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每周有十节语文课,在课程总量上占的时间最多,花的精力也最大,但效率并不高,学生读写能力始终得不到提高。对此,我也感到十分困惑,我常常在反思是自己的教学环节出了问题吗?在求教了不少前辈后,我发现这是大部分语文教师都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一现状,作为一名聋校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结合自己的工作我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语文教材老化、脱离学生实际

现行的聋校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有些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和日常活动实际,如:在教学聋校教材第十一册第11课《在延安中央医院》一课时,由于这篇课文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聋生根本不能较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不到老一辈革命先辈严格遵守制度,待人和蔼可亲的优良品质。再如:聋校语文教材第五册第14课《秀秀明白了》一文中,有一段空气的自述:“是我,”一个轻轻的声音在说,“我是空气,你倒水时,我钻进了水瓶。遇到热,我就胀大了。水瓶里装不下我,我只好用力往外挤,就把瓶塞推出去了。”对三年级聋生而言,刚刚由二年级的词句过渡到篇章的学习,再加上聋生自身的缺陷,导致他们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与正常孩子有明显的差异。因而本段就显得过于深奥难懂了。

所以,我认为聋校的语文教材应力求篇幅短小,结构简单,文字通俗,适合聋生学习、阅读、理解。更应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不同地方推出不同的教材,使语文教材更加生活化,更适合聋生学习,为培养身残志坚,自食其力的社会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学习阵地。

二、聋生的学习方式落后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人们对聋生潜在能力存在的误解,在聋校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教师讲、聋生看的教学模式。聋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活动完全按照教师的预先设计和安排进行,聋生缺乏主动探索的活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权威论、教师中心论是一些教育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而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师道尊严,也强调突出教师地位。许多聋校教师受普通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倾向和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不自觉地将教师置于主宰的地位,而将聋生看作是被动的个体。即使采取了一些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也往往是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得更多一些,而忽视了聋生的特点及其需要。

其次是由于聋生的生理缺陷导致教师过分照顾。聋生都存在听力语言障碍,许多教师进而将聋生的这一缺陷与思维活动的落后联系起来,认为他们无法独立地进行思考和学习,必须完全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获得进步。如果说必要的指导是不可缺少的话,那么当教师越来越多地代替学生在进行思维和动手解决问题时,这种指导就失去了其积极意义,成为制约聋生思维发展的一个隐性障碍。以至于离开教师的提示和帮助,聋生就无法有效地获取信息,理解课程内容。

第三,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体现不够,没有针对个体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就如我所教的班级共有十九个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虽然制定了个别教学计划,但在实际教学中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课堂成了两三个学生的课堂,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课堂成了“灌输式”的教学。

针对以上情况,我制定了以学生为主,提倡赏识教育的策略。在教学时,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另外,对不同的学生归因分析以后,针对每个人的实际为他们量身定做一份个别教学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付诸实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具有个性。教学时要有共性的东西,也要有适合不同类型的个性的教学来适应不同的学生,学生有差异,教学设计就要因人而异。如本班的夏凤王本学期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课堂上应多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给予鼓励,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本班的尖子生王康则可给他设计一些课外的作业,要求他多读、多写,从而带动本班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要扬长避短,人人都可以成为出色的人才。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使语文教学更生活化

篇(6)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

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1.有生活才有真实

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改变以往的灌输、死记硬背,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尝试,让孩子走进生活,触摸生活。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出现了“麦子”“稻秧”等城里孩子未见过的农作物。学生对我们每天吃的面包、米饭怎么来的,一无所知。他们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很快,但对生活的感性认识却非常有限。这时我们就应该带学生到郊外,到农村,去走一走、看一看。他们自己通过观察得来的体验是积极的、深层的。这种“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的发展。

2.有生活才有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为把课堂延伸,扩大知识面,获得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探究和创新精神,我们在学生中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了解家乡的特产”。学生对某一特产深入细致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学生提高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他们在调查活动中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他们走出了学校,走出了教材,走向了社会,走向了大自然,广泛收集了许多课外信息,接触了许多新事物。这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努力创新的意识。

3.有生活才有精彩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

1.日常生活语文化

日常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和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乐,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手做的礼物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2.班级生活语文化

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的很难。我们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的内容,是随着语文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变化的。(1)识字。上课铃一响,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用田字格小黑板出示一个生字(带拼音),让学生边拼边书空。这样,学生既动口又动手,再说字形,正确的奖给贴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2)说话。三年级作文的主要形式是看图写话,结合作文教学,一上课,就用投影仪打出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画面吸引,边观察边议论,指名说说图意,用上好词好句的给予表扬。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3)阅读。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句好段念给大家听,还可以让学生说说新鲜事。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地,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

3.社会生活语文化

篇(7)

挫折是人们在实现目标时面临的各种干扰与困难,让其不能顺利完成任务,同时人们在内心也会产生不愉快的消极心理,这种心理具体包含焦虑、烦恼、愤怒、困惑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挫折,就小学生来说,遇见挫折肯定会有挫折感,甚至很多学生还会因此出现悲观、自卑等心理,严重的还会做出过激行为。有些孩子因为回答问题错了,被老师批评了,就再也不敢举手了。有的孩子和同学发生口角,或者同学打了他一个小报告,就大打出手,采用各种方法报复对方,最后弄得大家都不敢和他交朋友,这样便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有受挫能力,才会有坚强的内心,也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的标志。语文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尤其是小学语文,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整合教学实际及学生特点,给学生一定的理论平台的同时,让其养成良好的品质。

一、做好挫折教育向社会延伸

从语文教学特点来看,它具有灵活性、情感性、开放性等特征,所以语文教学不能完全立足于课堂教学,还必须将其作为积累学习的过程,不断向课外延伸。语文外延与生活一样,生活不能完全离开语文而存在,所以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学好语文,必须将生活和语文有机整合起来。例如:学习的《青松》,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诗意之后,重要的便是体会青松的那种高尚品质,学完之后让孩子们谈谈哪些人和青松很像,和青松有一样的品质,让孩子能从青松能从这一榜样身上学到不怕困难、勇敢坚强的品质。在生活中许多家长会放手让子女学滑旱冰,很多孩子初学时会因为重心不稳而接连摔跤,也会流下伤心的眼泪。其中,孩子们可能会疼痛、胆怯、想要求助。但父母只要放任他们自学,偶尔还可以玩笑地激将孩子,刺激他们的好胜心,最终,孩子们一定能凭借自身的刻苦和努力,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赢得成功。到三年级后,我们可以适当让学生接触课外读物,鼓励学生看报,整合新闻信息完成作业,这样就能拓宽学生视野,让其更好地感受生活。在日常教育中,在”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问题上,家长们必然知道,给孩子一日三餐,如何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因此,经常看到家长们带着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学习各种技能。这是对孩子能力的拓展。最重要的是,这是放手,让孩子去学;不搀扶,让孩子学会坚强;给孩子时间,让其学会创造的挫折教育方式。

二、做好挫折教育向其他教育的渗透

学校教育是受教育人员在校园接受的各种活动。小学教育人员在学校除了要接受课堂教学外,还应该加强晨会、夕会、班会、校园频道、小广播等各种形式的教育,而这些对培养学生的抗挫力有重要作用。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必须利用教育途径,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

在这期间,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以隐形课程的方式存在,而良好的文化布置与校园风气也是对学生个性培育和品德发展的影响与熏陶。氛围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留意各个走道的名言对激励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能达到陶冶情操的功效。学生生活在校园中,能时刻感受良好的校园氛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三、做好挫折教育向家庭的拓展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中的每个显性、隐性因素都会对学生成长造成影响。所以家庭作为完善课堂教学、推动教育延伸的关键环节,必须做好挫折教育向家庭的延伸。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发挥教育支撑作用的同时,规范教育形式,这样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的;其次,家长必须做好引导与榜样工作,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力与观察力,很多习惯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所以家长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最后,是不良情绪的纠正,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必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对于不理智的行为,做好沟通工作,特别不能过分溺爱孩子、纵容孩子。当孩子和同学或小伙伴发生争吵或者遇到失败时,让孩子大哭一场发泄一下也好,让孩子待在小房间一个人冷静一下也好,再和孩子沟通,问问他的感受,和他一起分析,一起面对挫折,这样才能及时纠正不良情绪,在孩子得到安抚的同时,给予其鼓励与信心。

四、结语

语文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应该努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在培养起责任心和人格底蕴的同时,为形成抗挫能力夯实基础。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75-02

新课程改革后,学生从三年级起开始写作文,每册八个单元,升入中学已写了接近50多篇正规作文,但是很多成绩处于中下层学生仍然不会写作文,见到作文就感觉困惑,作文东拼西凑,形成一种批者眼花缭乱,写着头昏脑胀的写作状态。而范例式作文教学策略正可以有效地促进作文困难生的成绩。

一 、针对作文困难学生的范例式作文教学的亮点

传统大锅饭的作文训练多追求创造性,重视优等生而忽视了困难生的基本作文需求,一开始便以成篇的文章为训练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面面俱到,注意到文章成文的方方面面,使学生“作文”训练缺乏清楚的训练思路和训练序列,使困难生摸着头脑,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无从下笔。长此以往,不断增加作文困难学生对写作的“困惑”或“恐惧”感,导致很多困难学生到中学后作文依旧是段落部分,语句不通,有甚者作文只有几个字,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针对作文困难生的范例式作文教学抛弃传统的面面俱到,注重目标由单一到综合,注重训练的循环,强调分目标训练,由单个目标到多个目标,由关注局部到关注整体。在具体操作中先由个例分类练习,把作文的写作方法,按新课标分年级整理,明确每个学段应掌握的作文写作方法,通过反复的修改、训练,使学生切实提高作文的某项能力。再由个到类,形成一个体系,那么按此训练,学生经过两年的训练基本可以熟练掌握各类写作方法了。针对作文困难生的范例教学就是通过不断的循环训练,达到学生能力提高的目的。

二、针对作文困难学生的范例式作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1.范例的前奏――“下水”作文

针对作文困难生的范例式作文教学有个特别的要求,那就是教师要以身示范,亲自动笔去参与写作,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写“下水文”。只有教师的亲身参与,才能把写作文的从选材到构思的思路走一遍,经历这个过程才能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知道学生写作的困难在哪里。有了这个铺垫,教师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其二,中学生年龄段特点喜欢竞争,教师的亲身参与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与教师“比一比”的想法,这种想法在写作中就是一种可贵的写作动力,从而有助于学生作文质量的提高。

2.范例的准备

在针对作文困难生的范例作文教学中,范例的准备分为四个部分,成功例子、失败例子、宏观例子和微观例子。

成功例子与失败例子:成功例子是供学生模仿或借鉴的例子。选择过程中,文章思路和基本要求指向性要十分明确,要对范文进行精心打造,明确让学生学到什么内容和方法(每次只确定一个主方法,进行精讲精练),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出示的范文不是高不可及的,而是可以模仿、学习的,但其中的精华恰恰是自己的作文中所欠缺的,老师的文章刚好能够弥补自己构思中的不足。失败的例子则是暴露毛病,根据自己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和平时作文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面举例,让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并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提出修改方案。

宏观例子与微观例子:宏观例子反映的是写作的整体,即谋篇立意、结构布局等。微观例子反映的是写作的局部问题即造句、选词、修辞等。

3.范例的使用

在针对作文困难生的范例作文教学中,范例不是印发给学生就了事的,而是要对范例进行讲解,这也是范例作文教学最重要的一步。

(1)范例印发给学生后,限时师生共读范例。

(2)老师结合自己下水作文的经历向学生详细讲解范文思路的形成过程,讲清范文是如何根据所给作文题目及内容进行思考,进而选材、立意,最后形成整篇文章的。学生会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教师的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学习、提高。

(3)请学生详细剖析这些优秀作文的立意、选材、行文结构,语言风格,请学生仔细思考,这些范文中那些内容值得自己模仿的,哪些内容是自己能够化用到自己构思的作文中去的,哪些地方是自己的构思中所没有考虑到的,自己根据这些又能够有什么新的创造,能否把自己的作文提升到一个新的思想境界和层次。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要把学生的活动掌控好,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更大的范围内拓展思维能力,争取所有学生都能够在分析、比较中有所收获。

(4)师生共看失败的例子,让学生找出问题,并提出修改方案。

4. 范例即兴训练

即兴写作程序是在师生讨论之后进行的实践性写作,因此学生的神情专注,方法明确,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极易一气呵成,很少出现那种拼凑挤牙膏似的写作现象写作,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文思和急才,有利于他们对作文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5.自我评价体系

教师通过先示范对下水作文进行自我剖析,学生仿照教师的思维展示,各自把个自的思路历程展示出来,不仅要说,还要动笔写出来。

(1)每个学生准备一支红笔,在自己的作文后面用图示展示自己的思路历程,并检查是否用到老师在宏观例子里所教授的方法。

(2)每人找出三处自己认为自己文章的“得意”之处,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析,检查自己是否使用老师在微观例子里所教的方法。找出一处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进行解析,写出原因,并修改。

(3)凡是觉得不符合、没有达到训练目的的同学可以再次进行写作操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是每个学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不掉队,而针对作文困难生的范例作文教学注重写作过程中从各到类,由点及面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举多反一的教学手段,可以大大激发作文困难学生对“ 范例” 内容的进行积极模仿与探索,从而获得写作的自信, 慢慢实现由“ 要我写” 到“ 我要写” 的转变,逐渐掌握写作的基本技能,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

篇(9)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学的新型教学媒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尤其是语文课堂,学习内容情境交融,授课老师妙语连珠,加上多种媒体出奇制胜,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和实践的机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其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西湖》一课,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大多数学生没有游览过西湖,无法真正领会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也就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因此,上课伊始,我先播放了一段有关杭州西湖的视频,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再通过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能入境、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西湖有个总体的印象,为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信息技术有利于创设情境

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大部分都比较简单,教参上的补充资料也很有限。信息技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再现课文中的场景,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恐龙》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虽然学生对恐龙非常感兴趣,但是,那个年代与我们十分遥远,如果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补充大量的有关恐龙的资料,仿佛把学生带进了恐龙的世界,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信息技术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除了要确定教学难点,还需要有针对性地了解各科中相关知识,较为充分地估计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借助信息技术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在教学设计“人字形”铁路时,我估计到“为什么人字形线路能使火车爬上陡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设计课件:八达岭的“人字形”铁路和蜿蜒盘山公路。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火车沿“人字形”铁路上坡的情形,说一说火车是怎样爬上坡的,在学生感到困惑时,演播这段课件,并启发他们联系科学课所学知识,通过交流,使学生懂得:修建“人字形”铁路与盘山公路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斜面原理达到“省力”的目的,因此能爬上陡坡。最后,再让学生读有关句子,并用笔画一画“人字形”铁路是什么样的,体会詹天佑设计“人字形”铁路的科学性、合理性,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其方法的精妙,使教学难点的突破变得顺利,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传统的朗读训练都是教师范读或由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如果老师的朗读水平有限,那么,学生的朗读水平就难以有所提高。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用教学光盘或软件等辅助资料,不但有标准的普通话感情朗读,大部分还都配有动画或视频剪辑,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田园诗情》《珍珠鸟》《鼎湖山听泉》等优美散文,对这类课文的教学应充分朗读,体悟作者的感情。对于配有画面的课文朗读,可以让学生持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及作者写作的技巧,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五、信息技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学会学习,教师应努力把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只有积极参与才能完成任务。

篇(10)

如何在漫漫课外阅读长夜中为学生点燃一盏明灯,使学生能走出课外阅读这条暗胡同呢?基于此,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阅读的研究”这一课题,力图以语文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拓展性阅读为学习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发现者”,通过一系列的任务设计,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阅读的理论依据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文锦曾深刻地指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弊端是:学生的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很少阅读文学名著及报刊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让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阅读的实践探索

(一)找准联结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课题实施之初,我就思考如何起步?那就是从他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入手,激发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

1.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感情真挚。为了让学生感受名家名篇的经典魅力,我力求精心设计教案,把课上得精彩有感染力,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感受文章的独特。课上我还尽量补充资料,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是用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教材。于是,我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记得学完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后,我给学生读了《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在海边与一个小偷的对话的片段,一下就激发课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天许多学生的手头上就出现了《城南旧事》。一时间,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一部分学生反复读了三四遍,对书中的一些章节津津乐道,家长反映强烈,说孩子从没有如此投入地看过书,阅读课上交流起来侃侃而谈,生动有趣的佳作频频亮相班级。

3. 通过语文园地的“课外书屋”引领学生感受人间真情,开展拓展阅读,激发阅读兴趣。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倾听》等为读者展示了一群普通而又平凡的人,他们虽然身份不同,但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课文学完了,却有点意犹未尽,学生似乎也有了一些难舍情怀,时常会提起残疾青年,装聋的老教授及用心灵倾听孩子心声的苏珊。于是,我与学生携手走进“课外书屋”,与学生通读教材对加拿大作家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的主要内容介绍,在此基础,把书中一些精彩章节读给他们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导以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1. 指导阅读大部头和世界名著。

(1)比较快速地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关心人物命运。

(2)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和作品产生的影响。这样加强了阅读方法的示范和指导,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逐渐学会阅读外国名著的方法,并做全班的交流。

(3)阅读外国名著遇到的困难;不熟悉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对外国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时间跨度大,内容上感到生疏;作品太长,需要较多的阅读时间。

这样的指导为阅读实效提供了保障,使学生翻开外国经典作品的同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异彩缤纷的历史画廊,进入奇闻趣事的异域他乡,吩咐了知识,启迪了智慧。

2. 指导学生做好积累――写摘记式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积累是阅读成果的文字记录,优势命题作文的前提条件,更为读写结合开辟了捷径。因此在阅读中边指导边引领学生做好积累――让学生做好摘记。这一环节至今记忆犹新。在学生过了识字关之后,我就指导学生做摘记,当时,学校还没有开展创书香校园活动,我只是为了让学生喜欢读书,多读书。在他们上三年级时(2005年)就推荐了当时刚刚畅销的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从那时起一发不可收拾,他们完全被淘气包马小跳所吸引,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指导他们开始写摘记。从摘记格式到内容,我都一一明确规定,但没有硬性规定学生摘多少词语,多少句子,只是说把自己看到的、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段分类摘抄到笔记本里,多少无关紧要,重在坚持。这样走过了一年的时间,由于我经常表扬展示优秀笔记,使一些孩子产生强烈的成功感和自豪感,为其他学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全班读书和摘抄的兴致大增,质量也与日提高。每当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阅读学生的不同感悟,都会觉得是一种享受。

(三)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1. 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利用读书课,引领学生交流读书体会,这也是推动学生广泛深入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我轻易不去占用。学生的精彩发言,使我深切体会到,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读书让学生逐渐变得有思想,有见解。

2. 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一段时间,我会把优秀读书笔记打开,整齐地平铺在学生第一排桌面上,请学生轮流来观赏借鉴,并请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设计版面,怎样搭配色彩。几次这样的展示评比活动,激励学生不断提高。

3. 开展唐诗宋词积累活动。每学期我会根据教材中的唐诗宋词的内容及作者,进行拓展,向学生推荐十几首必读古诗词名目,每天由家长督促积累,到班级后由几名背诵积累好的学生检查。寒暑假之前也会下发唐诗宋词题目,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定期利用阅读指导课开展朗诵会,评选出背诵明星,然后加星奖励,并将照片张贴班级名星榜上。大大激励了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积极性。

4. 制作读书手抄报。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创新,动脑动手,把自己平时的读书积累所得汇集在一张白纸,让白纸变得美丽而有意义。每学期,我都开展制作读书手抄报活动。通常是提前一周布置主题任务,给学生充分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时间。制作出手抄报贴到班级展览,并由师生根据内容、版面、书写等进行评比,按名次予以星级奖励。有时会要求学生每人出一份,有时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要求合作出一份。但不论是什么形式,小报内容都比较丰富,有自己的优秀习作选登,介绍读书格言,读后感,摘抄名篇名段,推介好书等等。而且,随年级的升高,小报质量也越来越好。

(四)创设读书环境和氛围

1. 设立班级图书角。早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其中有家长捐献的书,有学生捐献的,到三年级时,总计有400多本。

2. 保障课外阅读时间。要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给予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条件。由于学生自我约束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实在太弱,使她们的课外阅读时间无法保障。所以,我这样安排,每周有一节专门的阅读课,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每天12:30~13:00是雷打不动的读书时间;每周用一节早读课进行读书交流和好书推荐活动。我就如何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如何体会书中人物的心情,如何摘记好词佳句等阅读方法一一示范指导,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读书时圈圈画画,剪剪贴贴、读读想想,要求不高,贵在坚持。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篇(11)

背景及意义

1、语文学科功能的异化。

如果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那么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应该是“语文是什么”。简单讲,语文就人为了参与社会生活所掌握的沟通工具,是使人思想丰盈,情感愉悦的精神食粮。学习语文既是对前人精神财富的继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品悟。但是,每当论及语文教学,往往令国人痛心疾首。现实中的语文早已失去了她本来的灵性与俊美,变成了应试的奴仆,变成了家长、老师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变成了冷酷的驯化和空洞的教条……表现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就是繁琐分析、死记硬背和解题训练。教学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标新立异、赏心悦目,惟独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原——儿童该怎样学语言。

2、机械、封闭、枯燥、功利、压抑——传统语文教学种种弊端之涌现。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教学就语文而语文,从课文到课文,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重视了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活动与生活;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却剥夺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了结果,却轻了过程;追求了考分的回报,却忽视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真是“语文语文,让人头疼!”这种激烈的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必须尽快寻找一种适合儿童的语文教学。

3、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召唤。

生活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们不再是文字的奴隶,也不能满足于艰涩的书斋语文,而是具有主动品质和强烈的自我表现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能通过语言积极与人交往,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将语文应用于各种特定的生活情景。语文不仅是享受物质生活的手段,更应是个人充实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改造现有的语文学习。

4、坚实的理论基础。

活动教学有着坚实、广泛的学术基础,其支撑理论主要是前苏联列昂节夫等人提出的“活动—发展”理论。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从事实际生活,让感官成为理性的向导,培养孩子爱好学问的兴趣和发现的能力”等主张。裴斯泰洛其的“教学要适应自然,头、心、手和谐发展,强调人体感官活动和直观教学”。杜威则认为“发展并不是仅仅从心灵里获得某些东西的意思。它是经验的发展,发展成真正需要的经验。发展的中介是活动。”维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确提出“活动—个性”理论。另外,我国的“情境教学实验”“小学语文自学辅导实验”等语文教学改革也为活动教学提供可靠的实践基础。

研究目的

以“主动性”和“全面性”为认识起点,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活动促发展理论为指导,这样描述语文活动化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确立如下研究目标:

操作目标:

1、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和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出发,确立全面的语文教学目标观。

2、从实践中探索,从观念上把握“活动”的本质内涵,提升教学观、学生观。

3、构建基于“活动—生成”的语文活动化教学范式。

4、探索适合儿童学习语文的“活动方式”,使活动化教学成为一种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5、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学语文综合活动体系。

发展目标:

1、使每个儿童都能在生动、多样、探究性的活动中建构语言。使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都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享受到语文的乐趣。

2、在处理好“双基”与能力、知识与情意等关系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儿童的语文学习质量。

3、促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改造自己的课程观念,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意识。

研究内容

1、关于课程目标的拓展与深化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灵魂,因而具有导向功能。从目标层面思考教学问题很有必要。

活动教学确立了新的儿童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语言的生命体。语文教学也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还是凭借语言学习发展语文素养,形成生动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因此,其目标内涵得到了放大。 您正浏览的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活动教学的意蕴在于教学更是一个过程,是生成性的。语文教学本身包含丰富的发展价值,而不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如果给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活动载体,比如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对“预习引导”“小组对话”“综合实践”“体验表达”等活动的尝试,在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明显增强了教学本身的张力。

基于此,我们构架了语文活动教学的目标体系:

基础性目标:思想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发展性目标:交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信息素养、创新精神等

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从这两条线索构建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角度,提炼基础性目标;从教学过程、儿童学习方式维度,挖掘发展性目标。

2、关于语文活动教学的模式构建

构建语文活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学是个开放的过程:以对话式课堂活动为主,又包括课前的准备性学习活动,以及课后的实践延伸活动。

课堂是纽带、桥梁,而不是全部:课堂是为具有不同经验基础的儿童创造的一个对话、共生的场所,是一个交流成果、分享经验、沟通情感的平台。具有对学习思路的策划功能、对学习成果的展示意义和对学习疑难的研讨作用。

开放的课前预习——开放的课堂互动——开放的拓展性实践

关于课前预习: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体学习基础上,但有限的课堂难以提供足够的独立学习时间。因此,应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这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会学习的很好机会。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语文水平、独特体验设计自己的学习。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初读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资料及其它学科知识,寻求与课文相匹配的生活经验,整理预习笔记。

关于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合作的过程。语文活动教学就是学生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参与性,培养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生成鲜明个性的过程。课堂基于学生的“阅读期待”,紧密结合预习基础,围绕问题展开的对话活动。因此,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板块:展示预习成果(学会了什么以及怎么学会的)——交流疑问(相互质疑,筛选难点)——在老师的组织下研读重点、难点段落(重视自读理解以及丰富的体验活动)——协商实践作业(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新出现的问题,组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课后实践:教材只是个载体,或者是个生长点。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经验,融合我校的扩展阅读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这样,将课堂延伸,将教材放大,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生动有趣的语文。

3、语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探索

活动化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摸索出以下一些活动策略。

预习引导策略:预习为学生的独立阅读提供了宽松空间。这不仅有利于适应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也是充分利用学生个体资源的积极措施。重视了预习,是落实“先学后教”原则的重要体现。实验班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预习习惯。自三年级始,对预习进行更加系统的指导,每个学生备有专门的预习本。从读通课文到读懂课文,从读有收获,到读有疑问,分步提高,螺旋上升,最终达到自能学语文的能力。具体讲,该策略的研究内容包括:(1)预习指导的渐进性(低年级,读通课文,读懂句子;中年级,读通课文,读懂自然段,开始学习查资料;高年级,基本读熟课文,基本把握中心及主要内容,能结合预习简要地发表看法。)(2)预习资源的开发:合作资源(家庭式、小组式)、信息资源(家庭书柜、教室书吧、学校图书室、网络、电视材料等)

预习展示策略:经历了充分的预习,学生都是怀着强烈的表现欲参与课堂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创设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从小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具体步骤是:二读(自主读课文、读生词)三说(说文章的相关材料、说自己读懂什么、说自己是怎么读懂的)一问(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问题对话策略:教学是师生多边经验的耦合。教师应鼓励学生表露自学过程中的疑问或困惑,结合自己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引导学生筛选话题,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处引导学生展开研读。可采取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既是教学的主旨,也是课堂的主体部分。

实践体验策略:活动教学遵循“活动—发展”“做中学”的原则,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解放儿童的肢体,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焕发出勃勃生命力。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语言训练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鼻、脑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语文学习。比如:操作实验活动、游戏表演活动、歌咏绘画活动、观察欣赏活动、讨论争辩活动等。

语言再造策略:所有活动都必须体现促进儿童语言发展这一宗旨,都必须围绕“语文”这一内核展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如:吟诗会、想象作文、图文日记、设计校园警示语、学写调查报告等。

4、语文综合活动的设计

语文综合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是本课题的重点之一,旨在拓宽学生语言学习途径,增加语文学科张力。结合本校的扩展阅读特色,我们进行了“专题阅读”的探索,确立了以下设计思路:与教材联动、与课堂链接、与生活融合、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详见附件《专题阅读—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一项有益尝试》)。

实施阶段

1、课题生发阶段

1998年,我们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活动教学第二次研讨会”,观摩到了形式新颖、别开生面的语文教学。同时感到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压制主体、形式单一、功能单薄等诸多弊端。于是,产生了以活动化思想重构语文教学的设想,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同年,省实验小学验收组的专家以及前来观摩的西场小学老师听了我们的课后给予较高评价,增强了我们的研究信心。

2、课题立项初期

2000年本课题被立项为县级教研课题,在我的邀请下一些低年级的老师很乐意地参加到研究中。活动教学首先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热热闹闹地展开了,并很快产生了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视野更加开阔了。刘金霞、周志华、李进红等老师应用活动思想设计的语文课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各类公开教学中引起很好的反响。

3、实施探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