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198-01
一、软装饰对室内设计的必要性
软装饰涉及到的范围极为广泛,主要是针对室内空间的饰品进行合理归置,而摆放的风格和方式多种多样。软装饰迎合了人们日益强烈的艺术需求,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室内装饰的追求不仅仅只是奢华而已,而是对装饰的功能性和艺术性优良更多的要求。因此软装饰的出现成为了一种必然。
二、软装饰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一)改善、烘托室内格调
室内摆放的家具和装饰都需要相应的背景进行烘托,甚至在室内的人也是如此,如用羊毛毯对家具进行烘托;在相对较小的空间,通过对茶几进行局部摆设,烘托出客厅的氛围、体现主题;利用沙发坐垫以及靠垫等装饰品,为客厅增添温暖的氛围,同时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巧妙的改变沙发的颜色。
(二)软装饰对室内的装饰作用
现在的室内设计已经成为了一种综合性的设计,软装饰就是其中一种,其他还有诸如:视觉效果、对声、光等因素的处理、室内意境的塑造等内容。只有严格的遵从艺术的内涵才能够实现对室内进行装饰的目的,在运用不同类型的软装饰手段时,应当注重装饰材料的颜色、文理、团等给人带来的视觉效果。
(三)对室内的调整作用
软装饰具有弹性大、表现方式多的特点,不同风格和格调的装饰之间容易变换,因此可以利用软装饰的这一特点,对室内装饰进行相应的调整,改善原来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比如,采用布料稀疏的印花布做窗帘,改善室内的明亮度。同时,对窗帘图案进行选择,采用与墙饰相适应的图案,增加视野的开阔性。
(四)软装饰的分隔作用
现在室内追求你宽阔的空间,但在功能上室内的分隔又十分的具有必要性,软装饰就能同时兼顾室内的可变性、宽阔性和功能性。通过采用隔帘、屏风等进行装饰,能够灵活的对室内空间进行分隔,。同时在需要室内宽阔空间时,能够灵活、可控的进行空间调整,提高了空间的灵活度和利用率。
(五)软装饰对室内系列性需求的满足
室内的设计越来越多的追求整体的渐变、协调、统一性,而软装饰材料正好具有系列性的特性。无论是靠垫和沙发坐垫、窗帘和墙饰、床罩和枕套等都可以进行系列搭配,不同的搭配能够营造出不同的装饰风格,同时可以对家具等大件物品起到修饰、改变风格的作用,对室内整体风格起到衔接和改善的租用。
(六)软装的环保作用
伴随着家居装修活动的规模增大,出现了许多不达标的装饰材料,人们对健康和环保的需求也影响了软装饰品的材料选择。在软装饰品考虑造型、风格、材料的同时,同样兼顾了环保特性,采用软装饰品使室内设计更加的低碳、环保。
三、软装饰表现方式的多样性
(一)软装的物质的表现方式
家具装饰要和硬装设计相互协调统一,硬装设计的风格直接影响着软装的选择,则软装又能够对设计风格进行塑造。因此,软装的色彩、构型、质地等都对设计风格产生影响,同时软装风格恰恰就是通过对装饰品的上述品质进行搭配,组合出不同的表现风格。
(二)软装饰设计的精神表现方式
软装饰因为地理位置、民族文化、生活习惯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硬装风格,这就对软装风格起到了影响作用。因此,软装设计就需要因地制宜的设计,体现出民族、地理和文化的特点,换而言之,这也是软装在精神层面的一种表现方式。比如,在中式设计中,实木、雕刻等烘托出中国风的装饰风格;而石材、繁杂的雕刻等就体现出了西式古典风格。
室内装饰的风格不仅因为民族等因素而呈现不同,家居主人的身份和风格也影响着软装的风格。在学者家居的设计中,通过书架、笔墨纸砚等的选择,营造出书房的文雅氛围;在IT达人的家居设计中,最新的科技用品体现了主人的身份。综上所述,软装通过对不同身份、地位主人进行结合,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
软装饰设计同样可以根据家居主人的人性当下的流行元素,通过对软装风格进行调整,体现出不同的变现方式。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对软装设计也具有不同的品味需求,因此在软装设计中,务必应当将家居主人的个性及品味考虑进去,然后确定合适的风格和主题。此外,软装风格也可以通过对时下流行元素的应用,丰富自身的表现形式,使软装设计具有不同的时期性
四、总结
软装饰具有舒适、灵活的特点,可以通过对不同质地、色彩、造型的软装饰品进行适当的搭配,营造出不同的装饰风格,满足了人们日益增强的艺术需求。因此,软装饰设计逐渐在人们室内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日后的研究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软装饰的上述功能,使得人们家居生活更加的舒适。
关键词:创新;中药;现代化
前言:在我国,中药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扁鹊、华佗等神医用中药救人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与中药在我国的流传和发展不同,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和影响:非华人社会的人们习惯利用西药治疗自身疾病,他们难以理解和接受中药,并对中药的药效及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因此,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应加强对各类阻碍问题的解决。
1特色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与西药在理论体系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本质角度来讲,中药的特色性特点是其能够在医疗领域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基本原因。随着人们健康理念、对疾病认知的不断变化,人们的诊疗需求逐渐从传统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化成集机体保健、疾病预防、疾病治疗以及后期康复与一体的多维度模式。就西药而言,人们医疗保健需求的变化要求相关人员加强各种化学合成物的分析[1]。从西药研究成效来看,整个研究过程周期较长,所得合成西药毒副作用相对较大,且所需难度及成本相对较高。
相比之下,中药的优势较为明显。为满足人们的保健、养生需求,可以加强对中药的分析和研究。从目前我国的中药应用现状来看,中药已经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老年性疾病以及其他相关疑难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由于中药的药效是基于各类中药成分间的协同作用产生的,因此患者服用中药后基本不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或抗药性,其疗效较为显著。在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应对西药冲击的主要发展战略为:充分发挥中药的特色,结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开展中药的开发及实践,进而扩大中药在医疗健康市场中的占有率。
2规范
从中药的发展历史来看,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历史十分悠久。在这种背景中,国人对中药的接受及认可已经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而对于西方国家的民众而言,他们更加相信各种科学技术。在文化差异的鸿沟之下,部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无法准确揭示中药药效的产生机理和药性。这种现象对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面对人们对中药现代化普及发展安全性的要求,现有的科学技术及中药研究工作难以得出各种复方天然药物的准确安全性数据及药性数据。作为我国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的普及应用过程中,相关人员过分重视其从中药推广中获得的经济利润,并未对中药研发及产品生产等方面制定完善、标准的制度规范。为了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目的的实现,应该加强对中药作用机理、成药研制药性分析说明等质量标准及理论体系的规范。在提升其规范水平的同时,促进西方国家对中药的接纳和应用。
3创新
医疗健康保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决定着中医药产业发展形势的严峻性: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中药的发展需要将创新作为基本原则,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对自身进行调节,进而提升中药产业发展与市场变化要求之间的契合性水平。
从我国目前的中药发展现状来看,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已经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就创新层面而言,该领域发展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在中药上的药材资源储备优势和丰富的应用经验为中药的创新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在后续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应该深入完善中药研发系统。除了已经取得良好应用成效的疾病类型之外,中药现代化创新发展应该将西药难以治愈的疑难病种作为主要目标[2]。结合人们在用药方法、剂型等方面的偏好,研发出药效极佳、方便安全的创新型中药产品,在扩大中药应用范畴的同时,促进中药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好地发挥我国这一传统医药产业的惊人魅力。
4发展
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中医药发展多以自给自足模式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传统的独立发展模式转化为多元化发展模式。这种变化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目前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除了少数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中药成品之外,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以受西药挤占、产品出口发展速度较慢为主。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第一,内部原因。中医药企业良莠不齐,部分企业为从开放性的医疗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为客户提供质量不合格的中成药产品。这种发展方式虽然为企业带来了短期利益,但从长远角度来讲,这种变化严重危害了我国中成药产品的药效以及中医药产业的对外声誉。此外,干扰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内部原因包含各类中成药产品的包装问题。以中药在保健市场中的竞争为例,相关企业并不重视中药产品的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其在产品外包装方面与西药产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发展、良性发展目的,应该加强对中药产品质量及产品包装的监管和优化。这一发展目标要求中医药企业首先树立正确的发展认知: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建立持续为市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的基础上。在这种发展观念的引导下,中医药企业需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严格控制中成药产品的质量,并参照其他优秀企业的西药产品包装,自主完成中成药产品的包装优化设计,促进中药产品优势的有立发挥。
第二,外部因素:出口秩序因素。在国际化医药市场中,中药出口制度规定尚不完善,在实际的出口过程中,西药以其丰富的出口经验对中药产品的出口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面对这种情况,为优化我国中药的出口发展现状,应在完善中药药性、安全性分析体系的同时,结合当前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优化中药出口制度的优化策略,为中药现代化出口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从我国近十余年的中药发展现状来看,2000年,我国中药年出口额占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的比例约为5%。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后,这一比重发生了显著增加。以2016年的数据为例,中药年出口额占比约为20%左右。这一数据表明:中药在际医药主流市场中的认可程度发生了显著提升。但与西药的占比状况相比,中药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后续的中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药应该在坚持自身治疗药物角色的同时,扩大自身在治疗及保健领域的占比。
结论:中药是我国的特色传统民族产业之一。在竞争性的国际医药市场环境中,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利用不断完善的药性研究和安全性研究满足人们对中药药效信息的需求。同时,还应该提升中药产品生产、研发等环节的规范性水平,利用创新技术获得西药难治愈疾病的中药产品,以实现中药在国际医药市场上的良性发展和现代化发展。
河南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多样,为众多药材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地理生态环境,一直以来,作为“南药北移”和“北药南栽”的过渡性区域”,河南中药材资源和种植面积都处于全国前列,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贵州上、中、下游中药产业。根据河南省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及实地考察情况,笔者分析了河南中药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提出扶持和促进河南中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1河南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1河南药材资源种类繁多
河南地处中原,位于黄河中下游,南北气候地埋分界线从偏南部穿过。这里山脉河流相间,盆地平原相连,亚热带、暖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众多中药材生长提供了适宜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南北、东西药用植物均能在这里生长、种植。现查明全省拥有中药材品种总数2302种,其中植物类1963种,动物类270种,矿物类49种,其它25种,发现新品种10种;总储藏量86363万公斤,植物类64206万公斤,动物类9274万公斤,矿物及其它类17881万公斤。河南省野生或种植面积较大,质量较好,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地道中药材有:生地、牛膝、山药)、银花、山茱英。
1.2中药工业发展迅速
河南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我省是名副其实的中医药大省,医院数量、编制床位数、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均居全国第一位,作为产业发展支撑,中医药医疗、教育和科研体系完备,成为产业发展的中药基础,近年来,中药种植面积发展到430万亩,山茱萸等4个中药材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15种中药材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我省拥有374家制药企业,我省通过GMP认证的制药企业和车间到目前已达到了42个。拥有宛西、羚锐、辅仁、龙太等知名中药现代化企业,培育了六味地黄丸、羚锐通络祛痛膏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中药大品种。
1. 3初步形成了中药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河南省目前已拥有河南中医学院、河南农业大学中药栽培专业、南阳农校中药材种植专业、河南医学科学研究所等多家教育、科研、医疗机构,中医药的研究开发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目前,我省已建成大型中药材生产基地六个:沁阳“怀药”基地、封丘金银花基地、洛阳牡丹基地、卢氏丹参基地、嵩县柴胡基地、开封基地、西峡山茱萸基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已初见成效,为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河南全省范围内已有成千上万户多年进行中药材种植的药农,形成了一批中药材种植养植基地的技术力量,为实现中药材规范种植的目标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技术和人才基础。同时还具备相对完善的中药研发体系,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部分领域的高科技人才优势。
2河南中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中药产业化水平低,尚未形成完备的产业结构,中药材质量不稳定
我省中药企业普遍存在着“多、小”的问题,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无论在生产规模上还是经济效益上与全国知名中药生产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2 技术与管理创新力度不够
长期期以来,中药材栽培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只有极少数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因科研课题要求才涉足此行。许多制药企业是现代管理与粗放经营并存。多数企业只重视研发机构的创新,忽视了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的创新能力,没有激发并形成人人创新的饱满热情。
2.3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缺乏具体可操作规则,难以适用国际规则,因此造成中医药在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受到国际专利保护的不多,大多数中药产品难以申请到国际专利保护。同时,对国内中药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保护门槛低,由于不保护药品的多家生产,对企业投资新药的吸引力不大,从而造成中药企业专利市场转化率低,中药企业申请专利较少的现状。据统计,在我国中药申请的全部专利中,企业申请专利的只有不到20%。
3应对措施
3.1加强GAP基地建设
中药标准化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建立,为实施GAP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地制宜建立我省GAP基地,实现中药材生产的集约化和规范化,促进区域资源优势向商品经济优势转化。可以建立以方城为主体的裕丹参基地,以西峡南召、内乡为主体的山茱萸、天麻基地,以唐河、桐柏为主体的栀子基地,以桐柏为主体的桔梗基地,以封丘为主的金银花基地,以邓州为主体的麦冬基地等。
3.2加强中药材种植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
中药材种植将以优质地道品种为核心,从中药现代化的高度开展相应的基础研究,使中药材种植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目前我省的药用植物栽培尚缺乏统一管理,各地差异很大,应对药材的生产基地加强指导,运用现代化的栽培手段进行耕种管理,推广综合防治和无公害栽培,实现中药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只有药材产地固定,规范种植,药材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4结语
为了促进河南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发展,除了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外,政府还应该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强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建立高效、协调的管理机制;建立多渠道的中药现代化投入体系,设立中药现代化发展专项计划,加大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人才培养等方而的投入;提升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对中药资源以及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力度以及加速中药现代化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中医药治病始于单味药,随着经验的日积月累,出现多味药配伍,逐渐形成用药理论,一些固定用药成为方剂。某些成方广泛应用,就制成便于携带使用的成药,其中多为复方,也有单方。现在的中成药也以复方为主,但单方成药的应用近年呈增多趋势,其内涵也有新的发展。
1单方成药的概念
单方是指用单味药治疗病情简单疾病的方剂。本文所谓单方成药,在2000版以后的《中国药典》一部中称“单味制剂”(之前没有此项),是指单味中药通过现代化研究、生产的中成药。包括三类:传统的单味中药制剂、单味中药的有效部位制剂(如银杏叶制剂、七叶神安片)、单味中药的有效成份制剂(如黄杨宁片、正清风痛宁片),但不包括作为饮片替代品的免煎颗粒。其中有效部位单方成药的数量所占比例最高,占80%以上。从技术含量角度看,表现为中间所占比例高,两头(低技术含量的传统单味中药制剂和高技术含量的有效成份制剂)的品种数量少。传统单方成药是经验累积的结果,而现代单方成药是经科学实验研究验证其功效、炮制加工方法及安全性,并规范化生产的,这是单方成药内涵的新发展。
2单方成药应用现状
目前单方成药应用呈现旺盛势头,主要表现有两点:
2.1品种数量增加较快以《药典》为例,一部中“单味制剂”(不含“植物油脂和提取物”,但包含不同制剂类型)从95版28种,依次为2000版40种,2005版48种,到2010版激增到78种。
2.2临床应用增多以我院为例,2011年新增单方成药17种,增幅达33.2%。现有单方成药品规数量占中成药的13.9%,销售金额占16.7%(季度统计)。尤其是一些有效部位的单方成药,如银杏叶制剂、虫草制剂等,疗效确切,临床应用较多。
3原因分析
3.1应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早期医药文献的治疗以单方居多,如《五十二病方》中有单方“三岁陈藿”,《黄帝内经》载方13首,多是单方,后世如唐代的单方大集《备急千金要方》,所载方剂约半数为单方。[1]可见单方经久不衰。民间验方也多为单方,每每有效。前人在总结中药配伍规律时将“单行”列为七种情形(七情)之一,即单味药成方独用治病。但单方用药确是中药应用中的另类,不合配伍理论,更似西医用药原则,因此有人指出“效专力宏”是单方成药的用药特点,有可能是加强简单疾病治疗用药的针对性,减少中药多种成分间的拮抗及副作用,从而发挥高效、速效的作用。[2]
3.2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成果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的中药现代研究,初步研究了几百种中药,明确了一些有效成份,甚至提取到单体化合物,并对其药理作用、少数的作用机理有了确切了解,进而可以制定炮制加工的生产工艺和质控标准。尤其近二十年,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这些都为中药的二次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加之在采用筛选法开发西药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西方开始从植物里寻找有效成分来开发新西药,[3]这又极大地推动了国内的重视与跟进。
3.3新药研发的需要自1987年建立新药审批制度以来,新药研发要求越来越严格,单方相对于复方,在有效成份分离、检验、质量控制等技术方面要简单些,研发投入要少些,耗时要短些。从经济因素考虑,也容易获得收益。因而促进了从单味药入手开发新药,并成为中药二次开发的重要内容。[4]
4讨论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64-3849
国内刊号:11-5699/N
邮发代号:2-53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中药多年以来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用知识产权有效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观点。
1发展中药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历史机遇
中药是目前我国在国际上占有优势的少数学科领域之一,富含中华民族的智慧、创造和贡献。
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2002年6月国家科技部将“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列为“十五”重大科技专项;2002年11月,《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正式,中药现代化在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和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中,很有可能成为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的新的重大贡献之一。
2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
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不断扩大,专利保护几乎延伸到所有的技术领域。比如商标专用权不仅适用于商品商标,而且适用于服务商标;作品著作权的表现形式扩大到新的高科技媒介;商业秘密被确认为知识产权的主题,保护未公开信息的竞争也与知识产权制度融为一体。
3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中国中药产业基础研究落后,技术水平低,每年我国中药出口仅占世界中药贸易额的5%。而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的中药企业用中药精炼制成胶囊、片剂和颗粒剂,不仅占领了国际市场,而且目前已占据了我国中成药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
为改变我国中药生产落后的状况,我国一些地方和单位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引进外国的资金和先进生产工艺。但一些人为达到此目的,急功近利,不惜将自主的知识产权――中药处方拱手交给外商。我国民间还有大量中药秘方、偏方,至今仍以非处方、草药形态流传,许多外商正加紧搜罗研究分析,甚至抢先申报专利,使得中药的知识产权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失。
专家指出,中国中药要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必须与国际接轨,实现中药现代化,首先是研究与开发的现代化。要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及现代化剂型,建立中药质量标准规范,提高中药质量标准水平,加强中药药理、毒理研究,重视中药临床试验,制定中药生产管理规范。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中药知识产权的研究和保护。
4知识产权保护在中药现代化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中药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商业秘密、行政保护等方面。
4.1中药的专利保护[1]
专利保护是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根据我国现行专利法的规定,有关中药的处方、生产方法、医药器械等均可以得到专利法的保护。这不但利于引进国外新的方法专利技术,更可以促进和保护我国中药的自主研制与开发。但是,专利保护同时存在以下缺点。①审批周期长。从中药发明专利申请的提出到最终授权,大概需要将近3年的时间。②保护期限相对于中药品种保护短。中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是20年,从申请日起算,而中药品种保护最长可达30年。③侵权事实认定困难。中药通常由复方组成,在制备成中成药后,根据现有的分析和检测手段,不易分析出它的原始配方和生产工艺。实践中,专利权人认为他人可能侵犯了自己的专利权,但拿到他人的产品后,无法与自己的专利产品进行比较,从而无法准确判断是否侵权。④发明人对中药专利认识上有误区。他们认为,专利保护的中药组合物,一旦经他人增减一味和几味中药,即可不构成侵权,因而认为专利无法保护其核心技术。⑤专利审查严格,要求具备三性,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这种“高门槛”使一些科研人员望而生畏。
4.2中药的商标保护[2]
药品中的注册商标可以作为药品是否合法经营的依据。药品的注册商标对于企业创名牌、争效益、保证药品质量、提高竞争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同仁堂、达仁堂等知名商标,由于在公众心目中有良好的信誉,在同行业中一直保持着竞争的优势。由此可见,商标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在商标保护方面,主要存在不注重中药商标的注册、名牌流失严重、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冲突等问题。有调查显示,平均40家企业才有一家企业注册商标。而一些企业商标过期后不续展,致使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后花高价再将商标购回。
4.3中药行政保护
中药的品种保护,是中药知识产权的重要形式。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中药一级保护品种的保护期限分别为30年、20年、10年。中药二级保护品种的期限为7年。与专利不同的是,中药品种保护期限内,中药一级保护品种的处方组成和工艺制法不得公开。中药品种保护与专利相比具有审批速度快、保密性强的特点。但中药品种保护也存在着缺陷,如保护的对象仅仅是中药品种,而对中药的生产方法、专用器械等不给予保护。另外,对于同一种中药品种,企业所享有的中药品种保护权不具有排他权。根据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的规定,只有没有申请专利保护的品种才能申请中药品种保护。中药品种保护只在国内使用,无法与国际上的通用做法接轨。
4.4中药的商业秘密保护
商业秘密方面,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明确阐明了“侵害商业秘密权益”的行为。从中药领域的技术特征看,商业秘密保护是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
5保护知识产权,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实施策略[3]
5.1开展中药专利战略研究,保持中药优势地位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成功地从传统中药中分离出上百种有效成分,经过严格的科研和临床试验之后,达到工业化生产标准,推向市场,成为正式的处方药。这些药物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对中药走向世界意义重大。对大量中药秘方、民间偏方,应加紧研究,早日形成专利,投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5.2创造条件,加大力度培育中药驰名商标
一个优秀的中药驰名商标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药品疗效高、作用突出并有良好质量保证。②良好的商标设计,投入力量进行商标宣传。③良好的商标管理。及时了解商标注册的公告与市场产品的商标使用情况,及时发现与制止商标侵权的发生,及时对到期的商标进行再注册。④依法使用注册商标。企业应严格按照商标法的规定使用注册商标。
5.3提高全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针对当前中药行业的实际情况,应当在全行业普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深刻认识知识产权做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及在开拓、占领国内外市场,保护竞争优势方面的积极作用,从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上重视知识产权问题。
5.4尽快制定出台《商业秘密法》
为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符合国际规则的法律环境,及早完成我国中药产业与国际市场经济的接轨,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与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关系极为密切的《商业秘密法》。
[参考文献]
[1]温旭,刘孟斌,申元林.知识产权的保护策略与技巧[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6.11.
关健词:医院发展 中药人才 队伍建设
我国加人WTO,对中医药发展是一个严重挑战和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医药如何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中国传统医药精华如何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大家都十分关注。我国的中药事业发展缓慢,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药人才缺乏,中药队伍人员素质低下。笔者认为,要实现中药现代化,要使我国传统医药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人才是关键,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药队伍是当务之急。
1医院中药队伍的现状
多年来,在我国医疗单位中存在着重医轻药、重西药轻中药的倾向,在中药人才培养、中药专业技术建设、中药加工炮制、中药质量管理等方面一直未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忽视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目前医院的中药队伍中,从正规中药大专院校毕业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非中药专业科班出身的人员在从事中药工作,中药人才的严重短缺和断层现象、后继乏人现象是严峻的。
2医院中药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
2. 1各级部门缺乏对培养中药人才的重视
目前国家教育系统开办的中药大学很少,连专门的中药学校也不多,中药技术人才无源补充。从事中药管理的各级机构和组织存在重西药轻中药的倾向,没有把中药的技术建设放到应有的位置。在中药人才的使用上,也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只满足于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很少举办学习班、函授班等形式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使中药从业人员得不到正规的训练和教育,这与中药现代化的要求和中药的发展极不相适应。
2. 2医院中药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得不到改善
中药和西药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都是医院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卫生部门的干部部门至今没有出台正常的中药专业职称晋升制度,致使从事中药工作的技术人员得不到正常的职称晋升,他们的工作环境得不到改善,他们的待遇得不到提高,中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甚至部分从事中药的人不安心本职工作,改行、调离的现象较普遍,中药队伍无法保持稳定。
3解决医院中药人才短缺的措施
3. 1国家应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b)-076-02
中药现代化,多年来一直是药学人士苦苦追求的目标,也是中药及其制剂以药品的名义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关键。药品质量的安全、有效和稳定一直受到国内外制药企业的普遍关注。
为了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保证药品质量,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管理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等,并为此实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标准操作工艺、标准操作程序(SOP)等,对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等单位实行质量管理规范,以此来保证药品的质量。以上诸项措施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与中药现代化的要求差距仍然很大。
那么什么是中药现代化呢?根据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联合制定的《中药科技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定义:中药现代化即将传统中药的优势和特点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发展中医药事业,使之更适应现代形式的需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用现代的手段,研究中医药的生产工艺、质量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使人们用上安全性更高、疗效更好、质量更稳定、使用更方便的中药。
目前,中药材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种质不清、种植和采集技术不规范、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等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中成药的质量可控性问题。由于中成药(尤其是复方中成药)的成份复杂,至今大多数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未明确,也无法确认所含的所有化学物质单体及含量,因而无法按西药质量控制的标准来制定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其次,由于中成药(尤其是复方制剂)的原料药及饮片本身各种成分的含量就有一定的差异,因而很难控制最终药品质量;加之药材标准不确定,药材来源不同,含量不同,中药生产过程中单元操作不规范,造成中药制剂同厂不同批号,或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制剂的质量差异很大,严重影响中药制剂的疗效,使中成药的质量可控性问题已成为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中药质量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提高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多年来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课题。如何做到中药质量标准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 药材的来源
1.1药材品种应标准化
中药现代化应首先从源头中药材质量抓起。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品种十分复杂,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确定药材品种,应在发掘整理祖国药学古籍的基础上,仔细查考各类本草,根据疗效来确定,并由国家检验机构予以认定并公告,防止由于物种混乱人为造成的质量事故。
1.2药材的种植、栽培、采收标准化
中药材本身由于质量受产地、土壤、生长环境、采收季节、土质气候等生态条件的影响,不同来源的同一药材成分差异很大,有效成分及杂质的含量也不同,其理化性质及化学成分含量差异也不同,造成药材质量的不可控制性;其次,人工种植的药材由于环境的变化和生长条件的改变,其有效成分及含量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从而导致药材疗效降低;人工种植中,由于有机农药、化肥等的使用,使得中药材中的有机磷、有机氮、重金属、农药、微生物等残留物含量增加,使中草药污染严重,必然导致中药材的质量降低。为此,建议:①尽早建立药材种植标准化基地,生产优质原药材,从源头控制中药质量[1]。②严格按照药典要求,对药材进行重金属含量测定、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氮含量测定,以控制和防止污染严重的药材进入生产环节和使用过程。③在建立药材标准的基础上,还应有药材含量标准。只有药材标准,而无药材含量测定,将给药品质量标准化带来困难,无疑使后面的GMP、GSP如同虚设。可采用新技术,如色谱指纹图技术、薄层扫描法、气相、液相等对药材的含量进行测定。④为保证药材的优良质量,应对药材种子实行标准化管理,防止栽培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物种变异从而产生的药效差异[1-2]。
2 中药饮片炮制标准化
2.1制定中药饮片炮制的标准化操作规程,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开展炮制品的质量标准研究
传统中药的饮片切制,一直用水洗锅炒的方法炮制药材,水洗浸泡的程度、火力、湿度、饮片颜色、质地等均以模棱两可的术语描述,缺乏可操作性,即使是《炮制规范》对其也没有明确的质量标准的标定,对炮制过程中的辅料也没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建议制定中药饮片炮制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可参考国外药品审定的办法,寻找两种以上有效成分,参考临床做对照,控制其在炮制前后的变化,将其含量作为监测质控指标。
2.2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尽快研究制订出新的炮制方法
例如:以前的清炒、辅料炒法,是否可以通过现代的烘烤技术[3]及远红外烘烤技术或新的测量方法如红外非接触测温[4]来控制温度、时间达到相应的目的;水煮法可通过提取罐或密闭容器中通入蒸汽量及压力、时间来达到破酶保甙和降低毒副作用等。
2.3 辅料在中药炮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针对目前全国各地炮制辅料一直缺乏明确、统一的品种、规格及药用质量标准要求的现象,应对炮制中涉及的辅料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实行标准化管理,中药炮制的辅料、生产、研究开发等也应有相应的标准[5]。
3中药剂型及制剂制定质量标准
目前,由于各个企业生产工艺条件不一致,导致同品种不同厂家生产的药品疗效不同。同时,由于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的粗放化,对于中药的提取分离温度、时间、溶剂用量、溶液浓度、提取次数、滤材、滤液、容器等工艺条件未做标准化要求,同一品种不同厂家工艺不尽相同,造成的成分变化千差万别。因此,亟待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以适应现展要求。中药现代化,不应仅仅是用先进的技术从中提取某一有效成分或单体,也不应单是将传统的剂型改变成西药的新剂型。中药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它应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采用通行的医药标准规范,通过对中药生产、工艺、生产设备进行开发研究,确保研制现代新型的中药剂型。中药产品的最后表现形式是各种制剂,中药制剂的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中药现代化,必须制定药品的质量标准。中药制剂还应以疗效为主,剂型服从处方的需要,因此,中药不论采用何种生产工艺或剂型,都应符合它的治疗疾病的目的,都必须有生物学证明。在此目的之下,制定药品质量标准。建议:①在一定条件下,将根据原生药制作的汤剂定为标准汤剂,在进行处方设计、剂型改革时,必须保持和这个“标准汤剂”的同等性[6-7]。换句话,即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复方制剂在人体内产生的综合效应的同等性。②作为证明同等性的指标,从处方中挑选出两种以上且能体现其特性的成分作为指标成分,控制其在剂型、制剂中的含量与在标准汤剂中含量的同等性[6-8]。
通过以上几点,基本可以解决药材标准不确定,药材来源不同,含量不同的问题。只有药材的原料标准化,加之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合理的工艺,各个单元操作实行标准化操作程序,整个生产过程实行GMP,经营过程实行GSP,药品的质量便会稳定。稳定的质量是制剂质量控制现代化,中药生产技术及工艺工程化,剂型现代化的基础,加之现代化的生产,经营理念,科学化的管理方法,中药现代化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魏建和,陈士林,郭巧生.中国实施GAP现状及发展探析[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6(9):4-8.
[2]张国荣,张玉进,李生彬.乌拉尔甘草种子种苗分级标准制定[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5):14-16.
[3]田圣志,王正益.恒温烘烤法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0,10(6):275-277.
[4]吴纯洁,刘克海,黄勤挽,等.红外非接触测温在中药加工炮制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8):629-630.
[5]毛淑杰,李先端,顾雪竹,等. 中药炮制辅料――醋的规范化示范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06,31(22):1916-1918.
[6]赵浩如.一种复方草药胶囊的含量测定以及与标准汤剂的制备比较(英)[J].中成药,2002,12(24):921-922.
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不仅具有美丽迷人的自然景观,且还具有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世界上同纬度高山地带中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带之一,为中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享有“世界生物资源宝库”之称。据药用资源调查的结果,长白山共有药用动植物和矿物资源1850种,占全国品种总量的1/3左右;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63个药材品种中,吉林省就有137种,占37.7%。种类繁多的药用资源为延边地区中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长白山腹地,是长白山道地药材的主产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药材产业近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州委、州政府率先实施的山林管护承包政策措施,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发展现状
1.自然资源现状
(1)药材传统用药方式使药用植物资源浪费严重,有些药材品种长期以来主要以野生采集,手工加工为主,未采用现代化加工手段,加之同一种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单一,更使资源浪费严重。特别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是一种巨大性的破坏。
(2)道地药材栽培中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人参老参地如何能尽快重复利用,是解决目前参地枯竭的关键。加快药材入药年限与成分的研究,使某些主要品种能缩短栽培时间,提高产量。
(3)某些道地药材面临枯竭,随着一些药用植物提取物出口量的大幅增加,某些我国特产资源种类迅速枯竭,有些甚至濒临灭绝,如人参。
2.产业结构介绍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委、市政府依托长白山资源优势,提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战略,通过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目前全市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已达6600多公顷,年产各类中药原料7000多吨,并逐步形成敖东医药城、10大中药材园区、长白山特产城等特色园区。敦化市委、市政府把医药产业定为全市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积极扶持大中型中药材骨干企业,加速医药产业的优化升级,实施品牌战略,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名优特中药深加工产品,不断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近年来,该市立足长白山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大力发展中药制药业,涌现出了吉林敖东、延边敖东、华康药业、力源药业和东北亚药业等一大批国内闻名的中药生产企业,并相继建立起了梅花鹿、返魂草、平贝母、羊蕾等四大药材GAP基地,拥有安神补脑液、血栓心脉宁、澳泰乐颗粒、消栓通络胶囊以及银花泌炎灵片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疗效好的产品。该市9家中药生产企业已全部通过GMP认证。
以延边地区的敦化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地区中药产业发展,建设贸工农并进、产加销并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制药经济体系。重点以中药企业敖东、华康、力源3大药业集团为核心,建立三大现代中药制药工业园区,突出新产品和系列品牌的开发。立足延边敖东医药城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医药企业发展,形成吉林省西北部医药产业带。
医药制造业基地,拟安排建设项目15个,总投资52.7亿元,计划新增产值165.8亿元,新增利税46.2亿元。已经成为多数县(市)富县裕民的重要支柱产业。据有关专家分析,长白山区药材资源的开发潜力还相当大。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其资源优势相比还有巨大的空间,目前国内一些知名医药企业集团,已确定吉林省为中药材生产基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区的中药材产业将会有一个飞速的发展。
我国从实施“九五”计划开始,就把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之中,我省被列入了国家中药产业化北药基地。州科技局及时编制了《中药现代科技产业(延边)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并结合我州的基础条件,经过科学分析研究,制定了《延边敖东医药城规划》。该规划拟在敦化市建立医药商贸一条街,集中开发销售市场,提高延边敖东医药城的知名度。为了动员全州各方面的力量建设好中药现代科技产业(延边)基地,州里成立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科技局。到目前为止,我州已在安图、汪清、和龙和敦化四个县市确立了五个药材基地,统一挂上了长白山北药基地的牌子。
3.延边地区中药材主要特点
(1)道地药材质量优良。长白山盛产的人参、鹿茸、五味子、关龙胆、细辛、北芪、北柴胡、羊藿和林蛙等,都是全国知名的药材。这些品种的产量居全国之首位,且质地优良,以绿色、名贵闻名海内外,如吉林新开河人参支头大,药用成份高;吉林敖东产出的鹿茸粗大、形美色泽好;林蛙油块大而整齐,光泽透;细辛辛香气味浓烈;北五味子肉厚质柔,香气浓郁;关龙胆苦甙含量明显高于南龙胆等。质地优良的药材保证了医药产品的内在质量。
(2)开发前景广阔。在风景如画的长白山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药用资源,其中蕴藏量占全国50%以上的药材品种有四十余个,占全国常用药材品种的1/5。吉林野生人参和栽培人参的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西洋参产量占全国的70~80%;关龙胆占全国蕴藏量的50%左右;梅花鹿茸年产50吨,年创汇3亿元左右。
4.相关政策简介
(1)总体方针政策。以中药企业的现代化、规模化、国际化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为主攻方向,加强资源整合,做大医药产业。培植具有带动功能的大型医药企业和医药集团,建设现代化“北药”基地。以吉林敖东和华康药业为依托,加快“敦化医药城”建设,带动全州中药产业基地和配套企业的发展,形成产业关联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医药产业种植、加工、生产的现代化。加大中药产品的研发力度,重点抓好传统经典药方的二次开发,逐步提高一、二类药品所占比重,加快中药产品作为治疗药物和保健药物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步伐。
(2)发展优势中药产业。大力发展优势中药产业,建设以长白山中药现代化为重点的医药制造业基地,努力使我州中药企业生产管理方式与国际接轨,加快中药产品作为治疗药物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步伐。
一是,培植大型医药企业和医药集团,建设现代化“北药”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大中药企业的改造和重组力度,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有效措施,加快发展具有带动功能的大型企业集团。以敖东集团、力源药业、华康药业等优势企业为依托,加快“敦化医药城”建设,带动全州中药产业基地发展。
二是,加大中药产品的研发力度,实施名牌战略,开拓和占领国内外市场。重点开发和生产敖东集团的“愈心痛”胶囊和“脑痛清”颗粒、力源药业的“痛必定”粉针剂和东北亚药业的“黄芩茎叶总黄酮”原料及制剂等10个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型主导品种,形成规模化生产;努力实现中药剂型的现代化,加快研制适合发挥中药药效和容易被现代社会接受的靶位给药、触发释药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逐步提高一、二类药品所占比重。
三是,加快中药材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充分利用敦化、安图、和龙、汪清等县(市)药材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与我州中药产业发展相适应和具有长白山区位优势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巩固和扩大鹿、熊等药用动物和人参、黄芪、党参、北五味子等药用植物的种养规模。
二、延边地区中药产业发展对策
当前对药物资源的利用的另一关键问题是技术落后。中药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于技术落后而使中药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实施产量、品质的提高及多种产品的联产是高效利用的关键所在。
1.对策
(1)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优势,重点发展长白山道地特色药材,加快实施中草药材的GAP标准生产,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力的中药材批发市场。
(2)利用先进科技技术,重点加强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解决中药材大田栽培和重茬的技术难题,实行连作、轮作、间作、林下仿生栽培等措施,缓解栽培基地日益减少的矛盾,走可持续循环发展之路。
(3)加强传统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和野生中药材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提高传统中药材品质,扩大野生中药材人工栽培品种,保护野生珍稀中药材资源,大幅增加我州制药企业使用本地产药用原料的比例,保证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2.建议
(1)建立无公害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体系。药用植物资源主要用于医药产业,其疗效对其品质有着特殊而严格的要求。当前我国人工栽培药用植物,所采用的多是单一种植模式,易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引发病虫害的发生。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的加剧,使一些药材基地由于其周围环境的污染,造成药材中有毒物质的含量严重超标,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药用资源的品质。针对当前药材种植存在的问题,实施无公害种植技术,并采用低毒化学农药,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建立无公害保护体系。在此基础上实施和建立多品种药材GAP基地,实现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
(2)寻找新药源,保护物种多样性。中药化学对药物内在的有效成分的研究表明:很多同科属,亲源关系较近的中药含有相似的有效成分。中药验方中很多药物是可以用相类似的药物来代替。为濒危珍稀药物寻找新药源将为人们留下时间抢救保护这些物种,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中药在医药行业的地位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了解和认同我国的中医文化。但要真正实现我国中药“走出去”的目标,实现中药与西药地位的平等,就必须要加快我国中药工业的发展,利用新技术装备提高中药的制药质量和包装质量,从而推进我国中药工业的现代化。
一、我国中药工业发展现状
我国中药工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要想使我国中药走向世界,必须要研制出像西药一样保质期长、便于携带的中药药片或药丸,虽然现在已有部分中药能够被提炼出来,但仍有大部分中药只能采用现场熬制的方式,以维持其药性。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中药工业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制药机械生产国。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制药机械创新性不高,很多生产厂家互相仿制,虽然机械的生产量居于世界前列,但却因为缺乏技术支持而摆脱不了沦为制造大国的命运。在技术方面,我国制造的很多制药机械技术含量不高,在药草清洗、中药提炼、药片烘干等方面仍旧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而这些都是我国中药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我国中药工业发展趋势
多年来,中药在我国医药行业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自身固有的调理性强、对肠胃刺激小、毒副作用小等优势使得中药在我国经久不衰。在西医没有流传进来时,中医一直起着主要的作用。虽然现在西医的发展迅速,相比较而言,中医的发展相对缓慢,但其发展前景是不可小觑的。我国政府正在加大对中医的扶持力度,通过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开发新技术装备等手段,努力发展我国的中药工业。
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中药工业的发展将趋向于集团化。而所谓集团化,主要是通过扩大企业的规模,使中药的制造更加专业化,更加规模化。目前,除了专门的中医院,其他正规医院一般是以西医为主的,而小诊所熬制中药比较普遍,但这种熬制方式耗时耗力,难以让中药行业得到规模化的发展。因此,建立规模化的中药制造厂,并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品牌,同时培养专门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中药制药工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便成为了我国中药工业的发展趋势。
三、我国中药工业中可采用的新技术装备
要使我国的中药工业得到发展,最重要的还是研制出新的高科技的技术装备并投入使用。在中药制药过程中,怎样快速的清洗药草、怎样将药物充分提炼出来、如何将汤药变为药片并维持其药性、如何快速烘干药片,都是制药中比较重要的工序。
首先,在清洗药草的时候,传统的做法是人工采药并清洗,这种做法在小诊所比较常见。自己采药并清洗,能够保证药材不出差错。但是在大型的中药制药厂中,如果人工清洗药草会增加工厂的人工成本,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需要清洗的药材量过大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是不现实的。而专业清洗药材的工具,如喷淋式转筒的产生,便解决了这一难题。当然这一工具也有部分不足之处。比如只能清洗药根,而不能清洗比较脆弱的药花。现在厂家对这一清洗工具有所改进,比如,将碳钢改为不锈钢,并增加水的压力,这样可以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并能将药材清洗的更干净。
其次,提炼药物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现在投入使用的有超声波提取技术和微波提取术。超声波提取不需加热,避免了中药常规煎煮法、回流法长时间加热对有效成分产生的不良影响,适用于对加热敏感的物质。而微波提取术有提取快、损耗小的优势。
除了直接在原材料中提取药物,也可以通过将原材料变为汁液而后将其蒸发浓缩的方式提取中药材中的精华。将提炼出来的精华素炼制成药片,一般是利用聚四氟乙烯板制成带刮板的搅拌器,这样不仅有利于传质、传热,提高蒸发速度,缩短浓缩时间,还能减少浸膏的粘底损耗,提高浸膏得率。
最后,烘干药片便成为了中药制作程序中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我们现在一般采用的是微波真空干燥设备、双锥“三合一”干燥器和真空冷冻干燥器。微波真空干燥设备的原理为所提取出的浸膏直接吸收微波而整体加热,在真空状态下,微波的传递不受影响,浸膏中的水分容易排出,且需要的时间短,药物的有效成分损失小,最终炼制出的药丸药效较好。而双锥“三合一”干燥器的生产是全密闭式的,可以完全避免生产过程中药物对空气的污染,并能有效减少工作人员与药物的接触,从而降低药物对工作人员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相比较而言,真空冷冻干燥法是在低温低压下对提炼物进行干燥,有利于热敏物质保持活性,可避免药物在高温高压下的分解变性,同时保证药物中的蛋白质不会变性;且这一操作产品的封闭性强,可以有效避免在干燥过程中对提炼物的污染,保持药物最原本的药性。
结束语:
新技术装备在中药工业现代化中的运用,可以使中药工业得到快速的发展。虽然现在我国的重要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相信,凭着中药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人们会逐渐认识到中药的重要性。国家在加大对中药工业的扶持力度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中药的宣传力度,并培养专门的科技创新人才,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技术装备的开发力度,从而使中药工业在新技术装备的助推下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摘要】 中药配方颗粒是利用现代制药技术,将符合炮制规范的中药饮片制成的一种免煎煮的颗粒剂,自应用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笔者就其优点与传统汤剂比较,分析我院在其应用方面存在局限性的原因,并探讨解决办法。
【关键词】 配方颗粒;优点;汤剂;局限性;解决办法
中药配方颗粒是近几年来发展较迅速的一种新的剂型,是以符合炮制规范的传统中药饮片作为原料,经现代制药技术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等工艺精制而成。中药配方颗粒继承和发扬了中医药理论,保持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改变了中药汤剂的用药方式,满足了人们对药物的“三小”[1](用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五方便”(携带、储藏、运输、调配、服用)的基本要求,因此有巨大的市场竞争力。中药配方颗粒具有无需煎煮、安全卫生、服用方便、作用迅速、体积小、真空包装,利于运输、贮存与携带等优点,满足了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人的需要。
我院是一所坐落在川东北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笔者统计了2009~2011年我院门诊中药房的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的使用情况:配方颗粒的使用虽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处方数量只占中草药总量的30%左右(销售份额却占全部中草药的45%~55%),用药科别也很局限,多集中在呼吸及消化内科、儿科范围内。就其使用现状的原因笔者分析
1 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1 中医理论及传统用药习惯对中药配方颗粒应用的影响
中药的运用通常是由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组成。药物经适当配伍后(即所谓君、臣、佐、使),既能增强其原来药物疗效,又能调和药物偏性,体现“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2]。中药汤剂运用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在《针灸甲乙经》序中有“伊尹……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的记载,说明早在商周时代已开始使用汤剂。《伤寒论》中113首方剂,其中有95方是汤剂。现在汤剂的饮片用量也占中药的60%以上,“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因此,由于传统理论思想的约束,汤剂在人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汤剂中的药物,通过共同煎煮能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增强疗效,缓和药性。而中药配方颗粒,直接冲服,没有通过共同作用,这样对它的广泛使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由于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医药理论沿未有机融合等诸多原因,导致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12 中药配方颗粒费用较高。笔者进行了处方比对,中药配方颗粒相当于同等剂量中药饮片费用的15~25倍,费用较高,患者不易接受[2],尤其是老年患者。
13 中药配方颗粒应用范围较小。目前在我院中药配方颗粒仅供临床配方、口服应用,还应大力拓展其使用范围,可将其作为医院制剂、皮肤、外科外用药的原料。
14 对中药配方颗粒的认知不足。某些医生和大部分患者对其知晓率不高,作为药房工作者应主动向其宣传,使其充分认识到中药配方颗粒的优点。
2 探讨改变使用现状的解决办法
21 厂家应加大科研投入,扭转医患偏见
中医遣方用药通常讲究整体观念,辨证施治、随证加减,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而灵活运用,中药配方颗粒正适应这一临床需要。厂家应协同科研单位,加强实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投入和支撑,扭转医患对配方颗粒“没有共煎,不能共同作用”的偏见性的认识。进一步扩大其使用范围。
22 针对医、药、患三方,加大对配方颗粒优势的宣传
通过加大宣传,调动三方的“自觉性”,提高对中药配方颗粒的认可度。
传统中药“饮片入药,临用煎汤”的用药方式,已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中药汤剂虽集诸味药于一体,但是存在许多问题,如煎煮耗时、操作模糊、浸出不全、量大难服、携带不便、质量不稳定等。其质量的不可控性、临床疗效的不确定性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不相符,因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先进的中药制剂技术、检测手段,将中药饮片制成颗粒已经是大势所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内中药市场良莠不齐,对临床疗效影响极其不利。而中药配方颗粒由GMP认证企业通过现代医药技术精制而成,保证了药品质量,有利于药监部门的监管。因此中药配方颗粒比传统中药饮片具有更大的优越性[3]。
中药配方颗粒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中药饮片的调配是一项繁琐、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的工作。目前一直沿用传统的称量方法。由于调配时,药剂人员称量的差异性,分剂量的不确定性,以及患者煎煮、服用的模糊性,给疾病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中药配方颗粒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是传统草药所无法比拟的。应当认识到: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提高了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率,节约了药材资源。规模化生产节省了调配及煎药的人工。同时配方颗粒体积小,便于贮存、运输,节省了运输成本和仓储面积。配方颗粒便于保管,避免了药材贮存中因霉变、虫蛀、鼠咬等造成的损失。
23 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医药现代化的问题
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省等生产中药颗粒剂30多年,主要以传统经方为主、辅以单味加减[4],产品均列入国家和地区的医疗保险,其产业化和国际市场占有程度均高于我国大陆。面对这种局面,作为中医药学工作者,应当积极顺应中药走向现代化、规范化、国际化、标准化的趋势,深入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应用中药配方颗粒的现状,汲取他人的先进经验和理念,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据统计,中医临床应用汤剂与中成药的比例已从上世纪50年代的7∶3下降至现在的3∶7。饮片使用量的日益下降,反映中医特色的辨证治疗越来越少,直接影响到中医药的发展,因此饮片改革势在必行。而中药配方颗粒是中医药发展史上的重大改革,也是中医药走向现代化[5]、国际化的重要一步,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已列入国务院《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发展战略目标。
3 结语
目前,必须加大中药配方颗粒的宣传力度,紧紧地依靠现代科技力量,实现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化,扩大中药配方颗粒的品种,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成本,期待其早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内,以减轻病患的经济负担,扩大其使用人群,才能突破现有格局。进一步推进中药配方颗粒的广泛使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相信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前景必将十分广阔。
参 考 文 献
[1] 马国平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中外医学研究,2011,9(29):137138.
[2] 张洁,简华杰对“免煎中药饮片”难以推广的原因分析中国药师,2002,5(5):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