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现代物流信息的含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的日益改善,制造成本降低的空间不大,而供应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是煤炭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物质消耗之后又一获取超额利润的途径,无论是从保证企业正常生产角度还是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角度看,供应物流的作用都不可忽视。
1煤炭企业现代物流的含义及内涵
现代物流是运用信息化技术,使传统的物流演化为电子物流,通过各种软件技术与物流服务的融合应用,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网络前端到最终客户端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信息技术与煤炭企业物流活动融合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①信息化。物流信息化主要表现为物流商品的信息化、信息收集的数据化、信息处理的自动化、信息储存的数字化等,物流系统借助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实现对商品信息的控制,进而提高服务的速度和质量。②网络化。物流系统的网络化包括物流配送系统的网络化和物流组织的网络化,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煤炭企业物流的网络化已是必然的选择和发展趋势。③智能化。在煤炭企业物流作业过程中,存在诸如库存水平确定、运输路径选择等大量的运筹和决策问與,都需要借助知识才能解决。因此,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物流的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信息技术与煤炭物流业融合的必要性
1)优化物流特征。利用信息技术,将原来割裂的各个物流环节整合在一起,即现代物流为满足煤炭企业对物质资料的各方面需求,借助于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将原先在实现物质资料空间位移中所进行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加工以及配送等多个环节整合在一起,以整体面对社会需求,提升整体效益。
2)改变物流功能。物流不仅运输物体,同时也在运输信息。各种信息被聚集在物流中心,经过加工、处理再传播出去。物流中心的集散功能实际上是对各种信息的集结和扩散,信息化使物流中心成为一个社会经济的综合服务中心,有效地帮助物流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3)大幅缩短流通过程。物流是一个大范围内的活动,物流信息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过程,物流信息具有信息源点多、分布广、信息量大、动态性强、信息的价值衰减速度快、及时性要求高等特征。这意味着物流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要求速度快,种类繁多。而运用信息技术,对物流管理的一些主要环节,包括物资采购、销售、存储、运输等实现计算机管理、汇总和分析物流数据,可大幅缩短流通过程,进而做出更好的采购、销售和存储决策,并且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增加对企业的内部挖潜和外部利用,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4)缩短物流的传输长度。随着信息网络的建成,物流信息从点发展到面,以网络的形式实现煤炭企业内部物流一体化和外部供应链的统一管理,实现低成本的数据高度共享,给煤炭企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3信息技术推进煤炭企业物流发展的措施
1)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现代物流不仅要求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而且要求物流运作的各种业务,即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的专业化、高效化,这就要求由独立的物流企业采用各类先进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进行物流活动的组织。第三方物流发展不足,会限制物流活动专业化、信息化的发展。
2)加强物流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目前,相对来说,煤炭企业物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物流专业人才短缺,而专业化人才的储备和现有人才的优化管理对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因此,企业应当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培训工作,加强对物流领域信息技术的研究和人才开发。积极培育优秀的信息化建设队伍,采用多种形式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通过不同形式吸收新技术,逐步形成自身完备的物流信息化技术应用研究。
【关键词】交通运输物流业 物流信息化 发展 策略
随着互联网及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产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中的朝阳产业。有效利用交通运输业的特点所催生出的交通运输物流业也在逐渐走进社会经济的浪潮之中。在这基础上,信息化的逐渐引入,让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1 物流信息化概述
物流产业成为现代社会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引进国外物流信息化的策略后,其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1]。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信息化已经从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共享转变,使其发展更加国际化和开放化。我国经济社会中的物流信息化正在努力进行完善和创新。
1.1 物流信息化的含义
物流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日新月异。结合现代的物流业特点,分析其含义,一是指信息成为现代物流业各项业务的载体;二是指通过信息的交换来完成物流的各项业务。在这样的过程中,能有效反映物流资源的信息。
1.2 交通运输物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目前的交通运输物流业不能适应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还远远不够,信息服务平台的服务和共享功能不够强大,需要信息化为交通运输物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首先,物流业是一个庞大的经济系统,各个企业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2]。交通运输业信息化能促进交通运输物流业与其他行业的沟通交流,促进交通运输物流业快速进步。
其次,能有效控制、管理交通运输业的物流仓库,信息化物流能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实现物流活动的快捷方便,使仓库管理更加智能化,规范化。
最后,能有效缩短物流通道,降低库存。通过信息化发展能及时掌握不同库存的信息,减少库存的设置量,能有效提高物流水平。
2 我国交通运输业物流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化、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下,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障碍逐渐被打破,我国的经济市场呈现出一个互相交融的局面,交通运输物流业已经成为交通运输业与现代物流业有机结合的创新形式[3]。交通运输业的信息化已经冲破地域和企业的限制,向更加深层的方向发展,但在其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管理系统松散,缺乏健全的信息化设施
交通运输物流业是现代交通运输业与物流业的有机结合,它的基础性质决定了其信息比较分散,货物和信息很容易混为一谈,严重制约信息化的实施。实际过程中的管理比较松散,而且物流的信息化设备不足,没有较好的设备支持其迈入一个新的上升阶段。
2.2 信息化平台的作用没能完全发挥
交通运输物流业建立信息化平台,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其
服务质量和水平。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信息化平台的建立沦为一种形式,它的实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3 不能与电子商务进行有效配合
在物流信息化的背景下,交通运输业与电子商务有效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服务社会。但是在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物流业中,并没有将电子商务与物流有效结合,信息化的发展资源没有实现电子商务的具体业务,互不配合的模式没有发挥交通运输业独有的包容性特点。
3 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物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交通运输业的信息化显得越来越重要,将信息化准确引入现代交通运输业中,使其与物流业有机集合,拥有一个良好的改革空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 加大对信息化发展基础设备的投入
在交通运输业物流信息化过程中,投入较多的资金,对信息化的设备进行全面维护和更新,及时排查设备,做好统一详细的记录,把设备的投入作为加大信息化投入的重要措施,保证基础设备的充足和有效。使信息化运用一个良好的硬件系统。
只有拥有良好的信息化设备,才能保证信息化有一个不断的上升空间。在设备投入健全以后,要积极合理的运用这些信息化设备为物流信息化服务。可以说基础性设备的投入是信息化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3.2 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服务型信息化平台
交通运输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客户的态度,以客户为中心,建立一个服务性强的信息化平台。这样的服务性信息平台能与客户达成高效、畅通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汲取客户的意见和建议,采取相应的对策,完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使其漏洞得到及时的修复和改正。使交通运输物流业拥有一个更大的上升空间。
另外,这样的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也能促进交通运输物流业自身的发展,对其有一个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这样的监督机制要借助外部力量才能形成,需要信息化平台的服务性为其提供一批监督队伍,这样的监督队伍是指每一位客户及与交通运输业息息相关的人。
3.3 将物流信息与仓库的设置有效对接
在交通运输业信息化中,将信息与仓库的设置有效对接,能减少交通运输过程中的成本,使仓库的管理目标更加明确,这样物信息化的整个系统会进入一个协调的发展机制。
信息与仓库的有效对接是实现物流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工作中进行落实。
4 结语
交通运输物流业的发展会随着物流信息化的到来而拥有一个崭新的空间。将信息化合理科学的运用到现代的交通运输物流业中,结合交通运输业的特点,应用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改革创新,在交通运输物流业进行信息化的组织及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物信息共享平台等,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林艳.交通运输业物流信息化发展探究[J].商情,2013(39):275.
[2]高俊.我国交通运输物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3]刘红娟,雷小青.信息化促进道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J].价值工程,2012,31(31):144-145.
关键词:区域物流;物流信息化;区域物流物流信息化;物流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F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64-01
一、区域物流与区域物流信息化
区域物流是指在区域经济活动联系产业供应链的物流过程,满足区域经济、政治、自然、军事等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空间结构和服务规模,实现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物流活动体系,是联系社会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区域经济的主要构成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区域物流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区域物流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区域物流能够优化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区域物流能够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形成和发展;区域物流能够加强区域经济的联系等。
物流信息化是由物流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方法集成形成的物流实务经济转向物流信息经济活动综合性的过程。物流信息化包括物流系统设计信息化、物流运作过程信息化、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化、物流管理理念和手段信息化、物流信息技术产业化等内容。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一般来说,物流信息化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物流信息传播的载体和途径;另一方面,实现物流信息交换的信息技术的应用。物流信息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物流信息化有助于物流成本的降低,物流信息化有助于提高物流传递效率和质量,物流信息化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浅谈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区域内物流作业、物流过程和物流管理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筛选、储存、分析、评价、反馈、、管理和控制的通用信息交换平台,整合行业内外、区域的信息资源,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物流的高效传递与共享。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必须在对区域物流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物流系统总体的战略目标,提出区域物流系统信息平台的总体功能要求和建设的总体体系结构。因此,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物流系统信息平台发展的战略目标;(2)区域物流系统信息平台总体功能要求;(3)各种不同物流模式下各不同参与者的功能与需求分析;(4)区域物流系统信息平台的总体体系结构;(5)物流信息公用平台系统分析及设计;(6)物流信息平台关键技术分析;(7)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及策略分析。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主要利用网络化、信息化的优势,为企业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增殖服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社会物流系统的优化运作。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区域内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有利于物流系统的优化,有利于提升区域物流服务水平,有利于加速城市物流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有利于提高区域社会物流的技术水平,有利于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
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支持技术主要有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物流信息平台技术。物流信息平台技术是物流信息化建设核心技术,在物流信息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联网是物流信息化规划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步骤:第一,建立完善物流运作机制,完善物流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加速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信息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第二,加强与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的联系,争取产业政策扶持。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中需要由政府制定统一发展战略,实施统一规划。第三,发挥物流规划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作用,拓宽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投资来源,为区域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创造更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第四,加强区域物流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缺乏具有领先技术水平的物流专业人才是制约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瓶颈之一。要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可以开设物流信息化专业的课程或者讲座,重视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出能够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实用型专业物流人才。
一、现代物流的特点
物流是指通过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相关活动,把商品资料从供应方向需求方转移的实物运动过程。现代物流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实时化、智能化的趋势:
(一)信息化主要表现为物流商品的信息化、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为实现物流的信息化,首先用标准化的条码技术完成商品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再借助自动识别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仓储、保管等各类与物流业务管理有关的基本数据库;应用射频技术(RF)来进行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识别等要求非接触数据采集交换和需要频繁改变数据内容的场合,通过便携式数据终端(PDT)随时通过RF技术把客户产品清单、发票、发运标签、该地所存产品代码和数量等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全天候、连续地为无限多用户提供任何覆盖区域内目标的高精度的三维速度、位置和时间信息,从而大大提高物流路网及其运营的透明度,提供更高质量的物流服务。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完成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等功能。
(二)物流领域的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另外与下游客户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下游客户的定货的过程也可以自动完成;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所谓的组织内部网。
(三)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才能保证物流信息传递的实时化,保证数据的及时处理和有效应用。现代贸易中EDI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物流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为物流实时化提供了可能。
(四)现代物流的智能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智能化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中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路线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可以借助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加以解决。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另外还可以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力、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
二、现代物流行业的现状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调查,目前我国商业企业应用计算机系统的比例不到一半,服务业和运输业的比例更低,分别只有24.3%和18.3%。除了POS和条形码技术外,其他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普遍较低。物流技术和物流服务规范标准大多不统一,我国物流企业开发和使用的物流信息软件与客户系统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接口标准,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与第三方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运输信息系统、仓储信息系统、物流作业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沟通,从而影响我国物流企业的运营效率。
据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车辆运营的空载率约45%左右。造成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物流企业无法准确知道运行车辆的具置,而且无法与司机随时随地地保持联系,不能为其组织货源和灵活配货。另外,实际客户也不能及时了解货物配送过程的情况,不能和物流企业协调配合。
以上情况都说明,我国当前的物流行业信息化程度低,影响了效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适应未来竞争。物流行业信息技术最先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细分市场应该是快递行业,所以,我们以快递行业的发展现状为研究起点,经过调查研究分析,就可以看出物流管理发展的趋势:
2009年,吉联与全球领先的快递巨头DHL公司成功签约,将运用吉联TMS(大型企业版)系统为DHL打造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帮助其建立中国运输业务管理体系。本次合作中,DHL希望利用吉联TMS系统,实现内部系统的衔接,建设具有良好集成性、扩展性的物流信息化平台。同时,DHL还将运用该平台实现其个性化需求。DHL可以提供一系列强有力的新的rr集成方案。DHL的EDI权限中心可以进行数据的快速交换,交换频率是由客户决定的,还为客户提供了标准的XML API设备。
作为业内的佼佼者,UPS公司拥有489种行业相关软件,在这些软件的帮助下,UPS的业务流程更加高效,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收益。UPS平均每年投资10多亿美元,建设技术基础设施。除在亚特兰大UPS设立了全球数据中心,UPS还建设了长达50万英里的UPSnet全球电子数据通信网络。
TNT物流利用其IT专家的意见和在一个市场部门中取得经验,来为其他部门重新设计完整的供应链。TNT自己研发的系统包括Lyra和Matrix供应链技术。
由此可以看出,国际快递巨头都在加紧布局以3G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和管理系统,而这些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方式也为物流企业的利润提升、流程优化等提供了新的改进空间。
三、3G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
步入信息时代,通信的重要性已经上升为企业的战略级需求,而通信必须要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通信、时间与客户信息的有效互动最终促成了企业的盈利。3G技术的出现,为各种通信方式和技术、各种管理工具提供了一个整合的平台和技术支持。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以及跨平台、组件化的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和GSM(全球移动通讯系统)技术的逐步成熟使得物流配送可以依托3G的强大地理信息处理功能以及定位、通讯能力等对整个配送过程进行空间网络分析与配送跟踪,使得基于GIS/GPS的应用可以构造具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而3G技术的发展又为移动CRM(客户关系管理)、移动ERP(企业资源计划)等移动商务和移动化企业管理提供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平台。
如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上的应用已远远超出了数据处理、事务管理,特别是GIS技术的应用,使现代物流管理正在跨入智能化管理的领域。物流信息化的直接结果是信息流动的加快、信息流动的及时准确,而信息的迅速流动直接关系到物流的工作流程的平衡。
3G技术是新一代物流信息化的基石。3G最大的优点即是高速的数据下载能力,相对2.5G(GPRS/CDMA1x)100k左右的速度,3G能够达到300k-1M左右,现代物流越来越讲求速度、效率和快速的适应变化能力,所以运用3G技术对物流过程进行全方位和准确的管控即将是必然。
3G最主要的应用是通信资源扩充及无线互联网。我们这里运用的是后者,因为无线宽带的介入,使得大量优秀的互联网服务在无线领域的运用成为可能,互联网内容供应商只要将现有服务内容稍作修改,B/S结构就可以平滑地向无线应用领域过度,加之客户端使用3G的终端产品,那么丰富的应用及服务就可以通过3G平台呈现给大众客户。同时,用户身份鉴别可保护网络、避免无权用户使用,保障了系统的安全。这在现代物流管理中表现为移动式的货物识别、登记、移动CRM、移动ERP等。
从实际应用出发,我们认为在大型现代化物流管理中,大型物流企业可以基于地理信息进行更为直观的管理,GIS系统与3G技术结合在国外物流企业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很大成功为企业带来效益,目前也已在国内一些物流企业成功应用,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
(1)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
(2)缩短满足请求的时间;
(3)提高满足请求的质量;
(4)及时反馈配送的状态,完成应急处理;
(5)保证客户的到货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
(6)充分利用运力资源,控制减少成本;
(7)分析老客户的消费行为和模式,准确预测和把握客户的需求。
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领域。GPS导航系统与智能化的电子地图、无线电通信网络及计算机车辆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可以实现车辆跟踪、交通管理、运输方案制定修改等许多功能,从国外的物流配送发展来看,实施有计划的配送是物流配送现代化的必然方向,其主要功能包括:物流的网络流计算、配送任务分解、货物配送的最短路径分析以及车辆路线的确定等。
全球数字移动系统是目前国内覆盖最广,系统可靠性最高的数字移动蜂窝通讯系统。GSM以统一的方式向各地用户提供具有所有电信业务的国内和国际漫游。具有通讯范围大、系统运行可靠、经济实用、投资少、易普及、各地监控中心易于连网等特点。GSM在物流配送系统中承担着作为GPS信息交互的通道和无线信息采集网络等作用。
GIS应用于物流分析,主要是指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GPS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控车辆等移动目标的位置,根据道路交通状况向移动目标发出实时调度指令。而GIS、GPS和无线通信技术的有效结合,能够建立功能强大的物流信息系统,使物流变得实时并且成本最优。
中国物流企业可效仿这些快递巨头成立自己的研发部门,使知识产权完全自主化,同时将3G技术与现代物流管理技术进行整合,充分发挥3G技术的优点,将GIS技术和GPS技术运用于物流管控,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3G技术集成的核心在于,GIS可以作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平台,具有可视化、地理分析和空间分析、数据库统一管理等优势;定位技术和导航技术根据具体的应用需要,可以实时获取不同精度的目标位置信息;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大范围内数据传输,对于信息系统指挥、调度、监控、管理等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三项技术的集成,可以有效地实现信息系统的实时、动态、监控、分析和辅助决策的目的。
3G技术与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集成主要体现在:GIS技术与物流管理技术的有效集成,实现了物流作业的可视化管理,构造的基于地理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模型库对于物流决策具有重大意义。通信技术与物流管理技术的有效集成,实现了物流管理的动态调度和指挥;GIS和无线通信的集成技术与物流管理技术的有效集成,极大地提高了物流分布式作业的移动终端节点的自动化程度。定位技术和无线通信的集成技术与物流管理技术的有效集成,实现了移动目标的实时监控,提高了物流动态实时管理的能力。
总之,3G技术与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有效集成,提供了物流管理实时、动态、精确的管控与监督手段,可以优化物流流程,整合物流资源,对于以GIS技术为平台支撑、以GPS定位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为辅助手段的分布式空间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实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理.现代物流运输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沈音乐,陈华鹏.建立在3G平台上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构想[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06).
[3]刘伟民,郑爱云,李苏剑,赵方庚,孙江生.基于3G技术的卷烟物流配送应用研究[J].设备与设施,2007,(11).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18
1 引言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物流信息化已广泛应用于物流业务的各个领域,能熟练运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必备能力之一。
2 项目课程的内涵
项目课程可定义为“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其包含两层含义:(1)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既不是对学科课程在教学层面的改造,也不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的课程模式,而是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其划分的依据是任务边界。(2)项目课程是以项目为参照点组织内容的课程模式。其课程内容组织并非围绕着一个个工作任务来进行,而是围绕着一个个精心选择的典型产品或服务来进行,严格地说是围绕着基于典型产品或服务的活动来进行。项目课程是以项目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完成完整工作过程,并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3 课程项目化设计
依照行业企业专家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各工作任务所需具备或培养的岗位技能,并参照《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操作技能的要求,从而确定课程的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
3.1 课程目标
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及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从知识、技能和素养三方面来构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见表1。
3.2 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以物流信息识别、物流信息收集和物流信息使用为线索来进行。课程共设计物流信息识别、物流条码技术应用、物流RIFD技术应用、物流EDI技术应用、物流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与电子商务,共七个项目。
4 课程项目教学组织与实施
4.1 教学组织
在每一个项目任务单元在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前期阶段,应由教师引导,介绍工作项目及任务,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目标;学生获得任务资讯后,对任务进行分析,充分了解任务目标和要求,分小组讨论,制定任务实施方案并按要求实施方案。任务完成后,学生对该任务的完成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进行经验分享,对于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反映的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教师应及时地进行补充与完善。促进学生由完成任务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的知识和技能。
4.2 课程考核
课程采用过程考核方式,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操作能力、任务报告、学习态度等情况。知识掌握由期末综合性理论知识考核(30%)和平时作业(10%)两部分组成。操作能力(40%)对学生项目小组实施工作任务过程和结果的考核,操作以小组为单位,考核也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绩即为小组中每个成员的成绩。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间相互评价、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任务报告(10%),学生对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
的不足、可持续改进之处和经验总结,并进行经验分享。学习态度(10%),教师以学生平时表现为依据打分,主要考核学生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情况(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工作态度等)。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2-0094-02
1 背景介绍
1.1 B2C的含义
B2C(Business-to-Customer)是指企业对终端消费者,是电子商务企业的一种销售模式,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在这种模式下的电子商务企业一般以网络零售业为主,典型企业包括:京东商城、凡客诚品、卓越亚马逊、当当网等,他们都是借助网络来进行在线销售。
1.2 物流及物流网络的含义
物流在科技名词定义中解释为:“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关信息进行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得消费地的计划、事实和管理的全过程”。而物流网络是指建立在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之上的、以信息网络为支撑、按照网络组织的模式运行的三大子网有机结合的综合服务网络体系。该体系可以用图1表示。
1.3 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网络优化的必要性
①物流活动是B2C电子商务企业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物流活动是联系商品供应企业与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桥梁,其目的是在准确地将客户所需产品按时送达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对物流网络进行优化。
②近年网购人数激增给B2C电子商务企业带来新的挑战。由于网上购物方便快捷,足不出户就能买到自己所需的商品,并且能够送货到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从网上购买东西,有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超过6亿,庞大的消费人群再给B2C电商企业带来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物流方面,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企业的满意度,因此电商企业的物流网络亟需优化。
③目前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网络存在很多问题。其一,配送成本太高,对于自建物流体系、自己进行商品配送的B2C电子商务企业来说,虽然加快了商品配送,但是企业需要在很多城市建立配送站,成本太高,另外近年油价的不断攀升使得配送成本继续上涨。其二,配送地点分布太广,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人们可以坐在家中购买各个地区的商品,但是商品的配送还是需要B2C企业穿梭于城市与城市之间,B2C企业一般面对的是全国的顾客,但是要想满足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客户的要求,就只能增加网点,网店太分散不利于组建系统的物流网络。其三,配送需求量小,以网上零售为主要经营模式的B2C电子商务企业,很难达到规模效益,很多顾客通常一次只买一件商品,单笔订单量很少,不利于物流成本的降低,如果再出现退换货现象,更加重了企业的物流压力。
2 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网络优化
2.1 物流组织网络的优化
物流组织网络作为物流网络的三大子网络之一,为物流网络的运行提供组织保障,它是一个开放的多边网络,对物流网络中的经营和管理活动进行组织和协调,使得所有物流资源和信息既可充分共享又能动态重组,通过对各节点资源的整合实现最优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有助于提高物流效率。对物流组织网络的优化,首先要转变观念,B2C电子商务企业应该深入学习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整合资源,改进内部流程,同时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将自身物流需要寻求外包;其次要健全管理体制,促进物流各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打破地区分割和封锁,消除行业垄断,减少政府干预,为企业物流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再次要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将企业所有的仓储信息、运输信息及其他资源全都收存于信息化平台上,并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最后要健全物流法律规范,加强行业监管,制定适合现代物流发展的法律法规,引导物流也的规范化发展。
2.2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优化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主要由物流节点和连接节点的线路两部分组成,因此对物流基础设施的优化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第一,对物流节点的优化。结合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网络的特点,在物流中心的选址过程中,应该遵循实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战略性原则,综合考虑物流中心建设的整体性与长远发展;同时对现有条件合适的配送站增加站点回收功能,对退货产品实现规模回收。第二,对物流线路的优化。以实现最小运输成本为目的,构建路径优化模型,采用最优路径优化算法,对物流线路进行优化设计。
2.3 物流信息网络的优化
现代物流的本质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加强资源信息整合,优化物流全过程。物流信息网络主要包括B2C企业门户网站、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的动态集成和业务流程的监控与管理三个方面,它是现代物流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物流信息网络的优化。
2.3.1 接口系统的设计
B2C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模式主要为三种,即自营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共同配送模式,其中第三方物流模式运用最为广泛,其不仅可以改进B2C电子商务企业的专业化分工,而且还能降低其将经营过程的复杂性。发展第三方物流,则其信息系统必须要具有强大的内外网之间的交互能力,保证物流企业与B2C企业在配送活动上的一致,为此可以采用EDI技术为基础的数据接口设计。物流网络信息系统应用基于Internet 的EDI 系统,允许企业只需通浏览器和网络连接就能实现EDI交换,可以节约管理成本,而XML的出现,为EDI 的应用又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2.3.2 订单的处理
利用XML技术改进订单处理业务,建立一套完整的整合运用的系统。包括三大部分:
①交换资料——数据库。XML利用数据库获得原始资料,再通过文本编辑软件,以纯文本的方式建成XML文件,实现与数据库进行资料交换的过程。
②验证文件资料——XML Schema, DTD。XML 文件通过DTD或XML Schema 检查是否符合结构,可以充分确认资料的可靠性。
③输出报表和显示——CSS、XSL。通过在XML中加入XML或CSS式样使得文件中的资料按照指定形式输出。其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2.3.3 GIS——地理信息系统
GIS 从地理数据库中采集物流活动中的有关信息,然后进行加工、存储、整理、空间分析等过程,最终得出最优网络布局方案。在物流信息网络中,GIS主要运用在物流中心的选址、运输线路的规划、运输车辆调度以及仓库容量设置等方面。
3 结 语
物流的滞后性发展是制约B2C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加快对物流网络的优化进程,提升B2C企业的服务质量,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斌.物流网络优化设计[J].物流科技,2011,(1).
[2] 陈凯,王祖锦.B2C行业的物流网络战略规划[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11).
2信息化成为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性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企业服务以及经营都要走上现代化道路,其中,计算机信息化已成为现代物流企业的一个必然选择。
2.1信息化管理成为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形势
物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已经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直接连接了各个行业,对当代企业的发展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也得到了很多方面的重视。物流企业的最关键职能在于实现资源的流动,即通过物流过程,完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过程,实现三位一体,同时将其进行有效整合,减少物流的成本支出,提升流通效率。其中,物流企业信息化是实现各类资源流动整合的一个必要方法,也是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
2.2信息化管理是有关机构的推进需求
在物流企业本身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许多社会组织以及有关部门也对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有关要求。例如终端服务要求物流服务准确、快速,推动物流企业信息化进程。物流企业协会的信息收集、风险防范联运信息系统也推进了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构建。并且IT企业新产品市场化、政府部门对企业信息化要求以及物流业务系统不断升级换代等,都推进了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2.3信息化管理是物流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目前的市场形势下,生产力的提升带来了产品的丰富,市场也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多数产品供大于求,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呈现出了许多个性化的消费模式。所以,企业传统的销售模式已从大批量的单一品种,转变成为小批量、多品种,而这些小批量和多品种的方案确定,以及后续产品的运输、包装等环节都需要企业快速、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信息,以此来实现各物流过程与环节的连接、快速反应,而这些,都是需要物流企业具有完善、强大的信息系统作为后盾的。所以,传统的储运功能以及硬件设施优势已慢慢被信息化管理所代替,具备当代物流组织管理和实现内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会成为竞争中的强手。加快物流企业和信息化管理进程,对现代物流企业提升经营效率非常有效。
3物流信息系统
3.1物流信息系统含义
物流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机系统、决策支持和信息分析等功能。它具有实时、智能化、专业化、集成化等特点。它的基本内容为物流信息传输、仓储、物流信息处理电算化等。
3.2企业对物流信息系统的需求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给现代物流发展带来很多机遇。实时物流信息交换、通信、共享、控制、管理等在现代信息技术中可以实现这些功能,加快响应速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物流的操作和管理信息化是区别现代和传统的重要标志。在今年,相关信息化和物流理论结合,在物流科学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特别是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3.3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软硬件、网路设备、办公设备等以人为本,支持企业基本操作、中层控制和高层决策的人机系统,提高效益和效率。概念是不断发展的,最初提倡的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但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太复杂,很难实现。系统是根据需要开发各个子程序。这样这个系统不仅是全面的大型系统,还是一个信息系统的集合。一些有关的组织信息系统,可能只是一个相关的小系统,都属于这个类别的管理系统,但不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例如,数据报告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等。
4系统功能
物流活动和一体化的过程是物流信息系统,一体化过程基于四个功能:交易、战略规划、管理控制和决策分析系统。
4.1交易系统
最基本的物流活动在单个交易系统中,用于启动和记录。包括订单的记录内容、安排库存任务、工作程序等。
4.2管理控制
第二层次是物流信息的管理控制,功能衡量和报告是主要侧重方向,功能衡量提供相关服务水平和资源利用管理反馈是必要的。管理控制以中期的焦点、可评估的、策略上的问题为特征,包括功能的过去评价和确定各种选项。正常功能的衡量,包括财务、客户服务、生产率和质量指标等。
4.3决策分析
第三层次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决策分析,主要集中在决策过程中,帮助管理者识别、评估和比较物流战略及选择策略。典型的分析包括车辆的日常工作和规划、库存管理、设施选址,以及相关的比较和安排一个成本效益分析。决策分析应用小于交易应用,那么物流信息系统决策分析往往更强调有效性,而不是效率。
4.4战略规划
最后层次的物流信息系统是一个战略规划,关注信息的支持,发展和完善物流战略。这种决策通常是决策分析层次的延伸,但通常更抽象也更松散。着眼于长期,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客户的服务反应制定战略规划水平,必须结合低水平的数据到一个广泛的交易计划中去,有助于评估各种战略决策模型的概率和损益。
5模块设计
物流信息系统模块设计直接决定整个物流体系的功能。以一个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为例,系统介绍功能模块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由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业务管理、客户管理和成本管理五大功能模块组成。
5.1仓储管理模块
仓库管理模块由仓库管理、销售管理、商品管理、运输管理、拣货管理、库存管理、交通统计组成。入库管理即采购订单信息、货品加入条形码、接收确认和差异报告;接收是产品批次管理、序列号跟踪、保质期、接收入站预报单并生成需求;上架管理是根据货品的特性生成上架转移单,执行、确认;出货管理对销售单进行录入、修改、确认、撤销;仓库管理是选择需求,批次、产品的保质期、序列号跟踪;拣货管理是根据需求,执行和确认,盘点是手动的,动态,循环;物流量统计是统计出入库情况和库存量。
5.2运输管理模块
运输管理模块由订单管理、车队管理、网络派送管理、配送管理、公共快运管理组成。订单管理是为订单输入、编辑、修改、查询等管理功能;车队管理是通过对团队审查、编辑、删除、查询等功能;网络派送功能是通过发送一个委托单输入、编辑、删除和审核对委托单进行规划和管理等功能;配送管理是对配送点进行管理,对发货单和委托单进行录入、编辑等功能;公路快运管理分为区域间快运和区域内快运,实时掌握货品信息。
5.3管理模块
业务管理功能由订单接收、处理、分配、查询组成。订单接收是接收客户订单并对未处理订单进行修改;处理是根据订单对货品进行分类;分配是订单处理之后,把任务分配到相关的运营部门;查询是客户查询订单处理结果和订单落实都一致。
5.4客户管理功能
客户管理由服务宣传、客户服务、客户分析、客户开发组成。服务宣传是对相关的物流资料和物流流程进行分析,宣传企业,吸引新客户;客户服务是定期向客户汇报工作情况,出现问题及时联系客户,寻求解决方案。客户的投诉及时处理;客户分析是对客户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分析市场上的潜在客户,为企业提供参考依据。
5.5费用管理模块
费用管理模块是由费率管理和费用结算管理组成。费率管理对协议费率、特别费率等进行管理;费用结算管理根据费率和物品结算物流费用,区分为付费和已付费。
区域物流是指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的物流活动,它的一般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以区域经济规模和范围为基础,结合物流辐射的有效范围,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进行有效的实体流动。
区域物流的发展应遵循以下的原则:1、满足区域物流市场需求原则;2、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原则;3、充分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基础原则;4、有利于培育物流企业原则;5、各规划空间节点之间有机衔接、合理分工原则;6、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原则。
现代区域物流一体化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政府宏观指导的基础下,以科学的物流市场容量预测、空间等级节点体系规划为基础,夯实物流企业发展、物流人才培养以及基础设施等支持资源,才能实现区域物流协调发展。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如图。
二、东北区域物流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东北地区国民经济连续多年快速增长,使得各种商品、服务需求和信息数量急剧增长,为其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增长快速,东北三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越来越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其发展速度和质量与发达省份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区划阻碍物流市场的形成
物流业分部门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造成了物流基础平台分割,不仅影响了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更在宏观层面上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水平。物流的特点是不能单独依托于任何一种方式,必须依靠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结。在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指导下,东北三省加强了区域经济、物流等方面的合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在区域物流规划管理和实际运作上,存在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相互恶性竞争等现象,这些问题都制约了物流一体化的发展。
(二)物流节点规划问题
物流结点配套不好、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够、区域布局不尽合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需要不相一致等问题,使宝贵的资源不能充分有效利用。
(三)物流设施问题
东北地区的铁路建设虽然发展很快,但铁路设施常年超负荷运行,铁路货运周转量占全社会的比重逐年下降,60%左右的运输需求得不到满足。公路建设存在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的现象。而且物流设施分布不合理,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低。
(四)物流企业落后,物流人才匮乏
虽然东北地区的物流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与国外的物流巨头相比,大部分的物流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小”(经营规模小)、“少”(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高素质人才少)、“弱”(竞争力弱、融资能力弱)、“散”(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缺乏网络或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是大多数物流企业的写照。能提供效益规模化、物流功能集成化、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组织网络化和手段现代化等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廖若晨星。
现在东北三省的物流企业中,从事物流工作的人员大多数不是物流专业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根本不懂什么是现代物流。而企业在物流方面的工作人员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为营销部门服务,物流技能明显不足。作为一个服务性的职能部门,职员们接受的培训都是对其他部门的需要做被动的反应,而不是主动地向他们提出如何更好地进行物流运作的建议和意见。
(五)信息网络不健全
东北区域目前与现代物流密切相关的信息平台尚未建立,网络不健全,信息不畅通,致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代物流发展滞后。区域内不同的行政区域和城市在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缺乏相互协调和统一规划,影响信息一体化的进程。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物流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信息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此外,物流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大大降低了物流信息应用程度,使物流信息化的应有效应不能很好地发挥。
三、东北区域物流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统一政策与措施规划,实现协调发展
在现有条件下,强化国务院东北振兴办公室的协调指导作用,加强东北三省的政府层面的协调与合作,实现物流政策与规划措施的协调统一。统一规划、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明确功能定位,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同时政府应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产业政策宏观指导,注重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制定物流发展促进政策措施、物流活动规制政策措施,出台综合性政策措施、交通运输政策措施和物流相关专项政策措施,为现代物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区域物流的发展。
(二)加强区域物流需求预测
物流量是物流市场分析的基本度量,我们称之为区域物流市场容量。区域物流业发展规划要从区域的物流需求市场空间着手,在充分客观地分析评价现实需求大小的前提下,合理估计所需的物流市场容量,以使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相适应,既要避免供给大于需求,出现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要防止供给小于需求,制约经济正常速度发展。
(三)科学规划物流空间等节点体系
物流空间等节点体系规划包括若干物流园区、分拨配送中心的具体节点,和对应的交通工具、仓储设施、系统平台、线路中心空间等级节点体系规划。进行节点体系规划时要注意充分整合传统的物流资源,以避免投资的浪费。
(四)促进物流支撑资源发展
1、积极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培养具有现代物流技术的人才
为了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吸引国内外大型的物流公司进入东北区域,既可以培育和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又可以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本地区的物流企业成长,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公司快速成长。另外政府还要积极引导企业调整经营组织结构,剥离低效物流部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专业化物流企业对从原工商企业中分离出来的物流机构和物流设施进行重组,鼓励物流服务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增强物流供给能力。
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应制定中长期人力培养规划,促进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体系的形成。建立起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使物流人才结构与市场需要相对接。
2、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包括两个级别的规划:一是区域间的系统,主要包括机场、港口、国道、省道、高速路、区域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二是域内系统,主要包括城市内各等级公路、立交桥、地铁、轻轨、内河、城市物流中心、配送中心。
3、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
物流信息化是东北地区物流现代化的重点目标之一。东北地区物流信息平台应以区域内物流业务活动、电子商务应用、电子政务应用之间联系为基础,以实现统一门户、统一数据、协同工作为主要模式,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拟构建东北地区物流信息平台、东北地区物流管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网络、东北地区物流信息交换平台。
信息化平台规划中,政府的作用非常突出。基础性设施以及行政监管平台应由政府牵头或者是政府为主来搭建;商业平台也是政府促进,政府推动,企业参与,或者企业为主投资来建设,使东北地区物流信息网络系统与功能能够基本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Abstract:Becauseofdevelopmentofmoderninformationtechnology,moreandmoreindustriesarehavingaconvergencetothe‘Large’Industry.Fromsomeway,LogisticsIndustryisaconvergenceoftransportation、storage、post、communicationandsoon,fortheaimoflogisticsintegration.ThisarticleputsforwardthatLogisticsIndustryisa‘Large’Industry,itcouidhelpusrecognizeLogisticsIndustryonthemacro-levelanddirecttheLogisticsIndustrydevelopment.
Keywords:logisticsindustry:industrialconvergence;‘large’industry
物流产业是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出现产业融合趋势,形成现代物流产业。现代物流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信息技术和传统物流技术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通过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等传统物流产业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是新兴的产业革命。
1物流业是产业融合的结果
1.1产业融合
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讨论,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交叉。实际上,产业融合除了发生在信息通讯领域,还广泛地存在于其它领域中。
现代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放松规制,在具有一定的技术与产品的替代性或关联性的产业间的产业边界和交叉处发生技术融合,进而带来这些产业间产品的融合、市场融合,从而导致不同产业的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发生变化,使传统的产业边界模糊化或消失的现象。
产业融合赋予了产业经济及其理论新的内涵,也体现了整个新时代的融合化进程。现在所讲的产业融合,已不仅仅是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更广泛的是为了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而发生在各个产业间的技术上和管理上的合作,使原有的产业边界模糊化或消失,甚至形成了有完整体系的新的产业。
1.2物流业是产业融合的结果
物流业是产业融合的结果,没有产业融合就没有现代的物流产业。当然,现代物流业比传统意义上的物流业所涵盖的内容多了很多,但是不得不承认,物流业并不是被人发明出来或者制造出来的,是对原有产业的融合和有机组合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前,传统的物流产业处于产业分立状态,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之间的边界比较清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中,传统的物流活动被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和环节进行,由于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传统的物流服务分散在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等之中。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是相互独立的产业,存在着明显的产业边界。这几个产业的技术基础与提供服务的物理网络不同,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技术性进入壁垒。各国政府对邮政业实行行政性垄断,并对运输业实施严格的经济性规制,形成了政策性进入壁垒。运输业务、仓储业务、物流信息服务和配送服务业务分别由不同的企业来经营,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来规制,适用于不同的法律法规。运输企业、仓储企业、邮政企业处于非竞争关系之中,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之间的传统边界固定不变,处于产业分立。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生产全球化、销售全球化,打破了地域界限、产业界限、时空界限。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大规模生产、大批量消费使物流的规模日趋庞大,分立的物流产业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物流服务的低效率和高成本,制约了经济运行的效率。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信息技术在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中的广泛应用,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呈现出技术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融合的大趋势,形成现代物流产业。信息技术与传统物流技术相互融合,形成物流信息技术。由于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物流企业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包括各种方式的运输、大规模仓储、物流信息服务,以及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服务。物流信息技术逐渐消除了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之间的技术性进入壁垒,成为这几个产业的技术基础。发达国家放松对运输业的经济性规制,进行邮政改革,降低了这几个产业之间的政策性壁垒。运输企业、仓储企业、速递企业及邮政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开始相互并购组建战略联盟,为消费者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传统的物流企业转变成现代物流企业,由非竞争关系变为竞争关系;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之间的传统边界开始消失,出现产业融合趋势,形成现代物流产业。物流产业的产业融合是在物流信息技术、运输业的规制放松与邮政改革、传统物流企业的相互并购、战略联盟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实现的,四者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产业融合现象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整合。
产业渗透。产业渗透主要发生在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产业边界处。现代物流业区别于传统物流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技术对其的影响。现代物流高度依赖于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及时更新能力,条码技术、射频技术、网络技术、EDI技术等存在于整个物流过程中,正是这些信息技术的渗透从而产生了现代物流业。
产业交叉。产业交叉是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在现代物流业中,不同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产生了多式联运,这就形成了截然不同于单一运输方式的效果;运输企业介入仓储业务和仓储企业涉及运输业务,从而拓展了自己的业务边界和市场空间,使传统产业边界不再局限于港到港、场到场、站到站和库到库,而是形成更大空间范围的货物流动、储存服务。
产业整合。产业整合是实现产业融合的重要手段,是产业融合的另一种方式。现代物流业在契约或合同的前提条件下,以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对仓储、运输、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分立物流资源进行有机协调而形成了专业性的物流服务能力。
由于产业融合突破了产业分立的限制,使运输、仓储等活动得以寻求系统集成和整合,从而为企业提供了扩大规模、扩展业务范围、提供更大范围的货物空间位移和服务,导致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合理配置。
2物流业是一个“大”产业2.1“大”产业与“小”产业
首先我们要弄清产业的含义。
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同一性质,承担一定社会经济功能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活动单元构成的,具有相当规模和社会影响的组织结构体系(戴伯勋等,2001)。
大家所熟知的产业是分成三大产业的,即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本文所指的产业的大小并不是以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来说,而是从其涵盖的产业多寡来分别。本文认为单一的产业可以认为是“小”产业,而经产业融合以后或者产业重组以后或者是产业之间联合而形成的产业,都可以称之为“大”产业。
值得说明的是这里对产业的分类只是依据不同,并不能说明产业之间的“大小”关系。但是可以据此站在一个整体的高度来制定产业系统发展的战略。
2.2物流业为什么是“大”产业
如前所述,物流产业是产业融合的结果,其中涵盖的产业很多。从大的方面来说有信息产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等;从细微一点来说,物流的整个运作过程几乎涉及到了各行各业,而最主要的还是为制造业服务,围绕商品货物的运输、仓储、配送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所以,本文认为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大”产业。
2.3“大”产业的发展理念与策略
不管是一个大产业还是一个小产业,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发展的根本理念,就是整体的最优。当然,这个理念仍然适合于“大”产业。像现代物流业这样的产业,整体最优是根本的发展理念。但是更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因为其内部还有一些小产业或者是小产业的一部分,那些利益主体之间并不是双赢的关系,所以在整体最优的发展理念下,还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部分利益之间的利益分配,以及占主导地位的小产业的优先发展。
3认识物流业是产业融合的意义
如前所述,物流活动自古就有,“传统物流”就是对传统运输、仓储等“类物流”活动的一种统一认识。而现代物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基础上,通过运输、仓储等若干传统产业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它突破了传统物流产业的技术边界、业务边界、组织边界和市场边界,是对运输业、仓储业等传统产业边界固定化及相互间产业分立的根本否定,它不是几个传统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显示出新的产业属性,是一种新的产业革命。
本文认为作为产业融合结果的现代物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借鉴其他融合产业的发展经验,来指导物流业的发展。既然是融合产业,就存在一定的共性,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产业融合的经验,来指导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由于物流业是产业融合的结果,其中的“小”产业的发展思想和发展经验可以仍然指导物流产业中相关部分的发展,但是要遵循物流业发展整体最优的发展理念。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认识物流业,可以对物流业有一个更全面整体的认识,更有利于物流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群琪,等.物流经济[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5):80-83.
[3]詹浩勇.产业融合的涵义及其理论研究[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5(S2):6-9.
[4]罗文,等.产业融合的经济分析及启示[J].科技和产业,2005(6):61-63.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4(C)-0352-02
一、物流的内涵
(一)物流是集成现代运输、仓储管理、产品流通加工、配送、客户服务以及信息网络整合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业务。它具有需求预测、客户管理服务、库存控制、定单处理、物资采购等16项功能。(二)现代物流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对原有概念的重复,而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加入了包括信息技术、统筹观念等现念和高新技术在内的新内涵。面对市场的严峻挑战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企业对自身的管理,特别是对物流管理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二、电子商务的特点与内涵
(一)电子商务的内涵一般认为,电子商务是指买卖双方基于计算机网络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相应的电子技术所进行的各类商贸活动。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电子商务仅指通过进行的商业活动;而广义的电子商务则将利用包括(企业内联网)和Extranet(企业外联网)等各种不同形式网络在内的一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所有商贸活动都归属于电子商务。(二)电子商务的特点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方式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精简流通环节。电子商务不需要批发商、专卖店和商场,客户通过网络直接从厂家定购产品。2、节省购物时间,增加客户选择余地。电子商务通过网络为各种消费者提供广泛的选择余地,可以使客户足不出户便能购到满意的商品。3、加速资金流通。电子商务中的资金周转无须在客户、批发商、商场等之间进行,而直接通过网络在银行内部账户上进行,大大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同时减少了商业纠纷。
三、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的趋势
(一)物流服务的拓展日趋重要。物流服务已经逐步将加工、保税、仓储、金融、保险乃至报关、通关、商检、卫检、动植检、中转等业务统―进来,把整个商贸流通过程作为―个完整的领域来进行通盘考虑和经营。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比较成本优势的驱动,产品异地加工、装配、包装、标志、分拨、配送、销售等增值服务,也逐渐涵盖进来。
(二)物流服务过程的延伸日趋明显。物流服务的过程经历了“港口到港口”、“门到门”和“货架到货架”等几个阶段,其过程在逐步延伸。由于生产企业需要实行“即时供货”和“零库存”,以加速资金和货物的周转利用,物流业将生产以前的计划、供应也逐渐包括在自己的服务范围之内,使服务过程向前延伸。
(三)物流服务的覆盖面日趋扩大。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交通工具、信息系统的不断创新,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也使物流业相应地扩大了自己的覆盖面。近年来,跨国家、跨地区、跨城市的物流服务都有了较快发展。
(四)第三方物流作用日趋显著。“第三方物流”来是指为发货人(第一方)和收货人(第二方)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第三方企业。物流服务公司在货物的实际移动链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参与者,而是代表发货人或收货人来执行。之所以强调发展第三方,主要是实现物流运营的专业化、科学化,并使物流企业与物流需求者之间建立更紧密、有效的联系。
四、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物流业发展缓慢,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电子商务的需要。从整个物流行业看,物流企业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较低,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配送中心的发展刚刚起步,规模小而分散,相互间配合协作性差;附属于企业的物流业务部门不愿旧有利益的丧失,即使存在物流自营水平低、成本高、资源浪费现象,仍对第三方物流采取排斥的态度;一些大型集团企业的物流战略在基层组织中尚未得到有效的贯彻与实施等。从整个区域看,全国性综合物流系统尚未建立,目前只有深圳、上海几个大城市开展物流规划研究,区域物流规划远未广泛开展。
(二)传统物流体制下的条块分割和垄断。虽然对物流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我国企业对物流配送的认识还非常模糊。中国生产、销售企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在物流上的差距不仅体现在装备、技术和资金上,最突出的还是体现在观念和认识上。政出多门现象严重,部门企业协作性差,仓储、运输等传统物流企业条块分割严重,缺乏互联互通;物流系统发展缺乏综合规划,缺乏区域性的物流网络体系,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各部门分别进行,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自建的仓储和运输队伍规模小且分散,难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物流成本。
(三)信息人才短缺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从国外物流发展经验来看,要求物流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方面的教育还非常落后,人才缺乏,在高等院校中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仅有10所左右,占中国全部高等院校的1%,研究生层次教育则刚刚起步,博士生方面的教育远未开始;职业教育非常贫乏,通过委托培训方式培训员工的企业也不多见。
五、我国电子商务下发展物流产业的对策
(一)电子商务物流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无非是指世界各国在生产、流通、消费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上的各种方式的交往不断密切与发展。而这种交往的中介物质就是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就形成了国际物流。
(二)现代物流进一步系统化。物流顾名思义即物质流动。现代物流一般包括运输、仓储、保养、包装、装卸、搬运、库存管理、流通加工、配送、、市场预测、订货处理、废弃物回收、流通信息、咨询以及相关的其他服务等。物流是上述各环节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系统,而不是各环节的简单集合。各个环节紧紧相扣,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各环节的整合性、协调性、关联性、互动性、平衡性至关重要。
(三)建立网络化物流。物流网络化,有多层含义:一是商品实体配送的网络化;二是商品供应商商品供应的信息网络化;三是商品消费者对所需商品的信息的网络化;四是物流服务商的服务内容信息网络化;五是第三方物流经营管理的网络化等。物流网络化是当今电子商务下物流活动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四)建立信息化物流。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基础。物流信息化包括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代,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行业的整体战略竞争,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快捷的交易方式,只有将虚拟活动与实体形式有效结合,才可能具有整体优势。企业应针对具体情况,选择适合企业业务活动开展协同化物流模式,加强协同化物流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制度方面的战略研究,实现电子商务环境中物流与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同步,提高交易质量,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物流企业在整个竞争环境中的竞争实力。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物流企业将面临着更为严峻而又残酷的挑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生存只有背水一战,在战斗中求生存,在搏斗中求发展,这也是唯一的选择。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焦文旗.美国物流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4,(03).
[2]王健,方佳林.美、日、欧现代物流发展的比较与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5,(02).
[3]毕秀英.试论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商业经济,2006,(02).
[4]龚花萍,沈玖玖.我国电子物流实施策略分析[J].交通企业管理,2006,(06).
物流信息平台是面向整个物流系统的,集成化,智能化的物流信息管理中心。物流信息平台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网络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等应用于物流信息系统中,按照既定的规则从不同的子系统提取信息,在平台内部对公用物流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和挖掘,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辅助决策以及相关业务服务,实现物流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和共享,以达到整合物流信息资源、降低整体物流成本,从而提升物流效率、推动物流产业发展。
一、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的需求分析
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目的在于为相关行业部门进行物流管理与市场管理提供信息支撑条件;整合全社会微观物流资源,提供不同内容的信息服务;使相关行业管理部门与企业群体能进行有效沟通,实现快捷、便利的物流信息交流。因此,可以从物流企业、工商企业、政府部门三方面分析信息需求情况:
1.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服务的要求:公共物流基础设施资源信息,物流市场需求信息资源,物流业务运作信息资源,其他物流咨询服务等信息资源;
2.工商企业对物流信息服务的要求:物流供应商的资料,物流业务交易管理,专项及其他增值服务等;
3.政府部门对物流信息服务的要求:区域物流运行基本数据处理,区域物流资源整合支持功能,区域物流分析及其规划支持等。
不同参与单位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信息需求又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物流系统内外信息的依赖性:通过公共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信息获得性和减少信息成本;二是物流信息需求的差异性:主要体现为时间差异性、内容差异性和程度差异性;三是物流信息交换的复杂性;四是物流数据共享的有限性:部分物流企业对其特定用户是按封闭系统运行的,物流内部信息与外部共享范畴非常有限。
二、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的层次分析
由于我国物流理论发展的滞后性,目前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多处于自发阶段。总体上是统筹建设的少、重复建设的多,互连互通的少、自成体系的多,缺乏强有力地统一组织领导。因此,对于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笔者认为应沿着物流系统自身的发展轨迹而逐步深入。
对应物流系统的层次,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的第一个层次是建立标准的编码、协议以及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显示等基础的信息化的标准与应用工具。
第二层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之上,通过必要的整合,使得服务平台具备信息化的特征,实现物流基本服务的信息化,使信息化深入到所有的物流子系统之中。
第三层是实现物流个性化的增值服务。主要包括数据的管理和挖掘、实现电子商务的职能等,是层次比较高的信息加工方面的任务,它所涉及的是整个物流作业流程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重组,真正实现精确化,这是一种质的飞跃。当前,许多学者正在研究供应链管理下的有关物流组织重组的问题,其实也反映了这一思想。
三、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
1.构建原则
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涉及多个行政城市、不同的政府部门、各行各业的物流相关企业,建设资金量大、周期长。因此建设过程要紧密结合物流业发展现状与物流发展的远景规划,重点遵循以下的几个原则:
一是系统规划的前瞻性与阶段性结合;二是功能设计的实用性与开放性相结合;三是技术先进性与安全性相结合;四是应用平台的整体优化;五是信息平台建设的可扩展性;六是信息平台规划要纳入区域总体战略规划;七是建设信息平台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2.构建措施
(1)深化客户需求和物流信息化理论研究,确保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的发展方向
客户需求是牵引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直接动力,也是对物流能力的前瞻性设计,决定着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思路等重大问题。推进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客户需求和物流信息化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创新物流理论,指导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的实践。
(2)理顺发展思路,保证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的顺利进行
一是自上而下搞好顶层设计。物流信息平台构建是整个物流形态的系统质变,必须运用大系统的思维和方法,自上而下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最大限度的谋求结构和功能的优化,促使各个要素协调发展。二是自下而上搞好综合集成。物流信息平台构建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推倒重来,必须立足现有,采用综合集成方法,对已有的系统进行改造。各国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无不遵循这一思想。我国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的目标也应当是通过综合集成实现一体化。
(3)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为物流信息平台构建提供保证
物流标准化建设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物资、设施标准化建设,即对各类物资器材和仓库、港口等设施进行统一编码。二是专业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即对物资管理、运输、流通加工等,都建立标准化的实施内容和制度化的实施流程。三是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的标准化,即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应用标准,保证系统的兼容性和资源共享。
(4)发展物流信息化设备,打牢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的物质基础
物流设备是物流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物流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一是研发全新的物流信息化设备。积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自主创新。与此同时,对于那些不可能引进的核心信息技术,要把它们的研发上升为国家意志,运用国家的力量进行技术攻关。二是对旧的物流设备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改造。这种方法是将信息技术成果应用到物流设备的改造中,通过嵌入、融合信息技术,来提高物流设备的信息化程度,使其服务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和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