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通货膨胀治理的基本对策大全11篇

时间:2024-01-24 15:03: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通货膨胀治理的基本对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通货膨胀治理的基本对策

篇(1)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由来

    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通货膨胀时期, 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因此, 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 人们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三种: (1).温和的通货膨胀;(2).急剧的通货膨胀;(3).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本世纪初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形成以后的产物。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 货币本身没有价值, 可以无限发行, 从而为通货膨胀的产生打开了大门。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社会商品量, 通货膨胀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尽管有很多诱发因素, 如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部门结构失调带动, 但产生通货膨胀最终原因只有一个, 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 货币与商品的供给比例发生了变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得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 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他认为, 一般物价或特殊物价, 在短期的上涨, 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但一般物价的长期持续性上涨, 无论在哪一个国家, 总是由于货币量增加速度过快而产生的货币现象。他形象地指出“高通货膨胀是因为政府印刷货币太多, 就是这么一回事。那就是唯一的原因, 哪里都如此。”本世纪以来, 通货膨胀如同一个幽灵, 缠绕着社会经济。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来,加之近年中央银行有发行过多的货币导致货币增长过快,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其观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国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温和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种原因。

    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属于成本推动;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已经达到了25%,特别是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温和性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国际传导,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需求膨胀带动国内价格上升,属于需求拉动;而原油及其他国际初级产品通过进口带动国内价格上涨,则属于供给因素,是成本推动。 

    通货膨胀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产生,由于物价的流通,近几十年全球没有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反而是产生了不少次的通货紧缩。而我们由于汇率管制,无法与国外市场同步,客观上导致了通货膨胀。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生产较低的部门的工人需求向生产高的部门靠齐结果导致整个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1. 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 货币是计量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尺度,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正常的经济秩序, 生产经营活动规则, 以及个人的生活习惯, 都是以货币价值的基本稳定为基础的。当出现通货膨胀以后, 货币价值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动, 这造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混乱, 破坏了原有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活动规则赖以存在的基础。通货膨胀使人们实际收人下降, 极大地损害了固定收人者。

    2. 破坏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

    由于商品价格的高低关系到每个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 因此, 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 支配着经济主体生产什么, 消费什么, 如何生产。在物价稳定时期, 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物价比较容易掌握生产调节的方向。但是, 在通货膨胀期间, 物价水平变化较大, 很难掌握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 往往造成生产和经营上的失误, 削弱市场机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物价的普遍上涨, 使价格无法反映市场的真正供求关系, 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生产者的经营效果, 这就使价格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调节生产的作用。通货膨胀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商品价格上涨是不平衡的, 这种不平衡加剧了生产中各部门利润的不均衡, 从而造成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 而另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缩减和下降。

    3. 通货膨胀会使需求发生变态

    在通货膨胀中, 尤其是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 货币持有者由于害怕物价进一步上涨, 就会把手中的纸币尽快变成商品, 甚至不论商品是否需要。囤积居奇现象由此大量发生。在纸币不稳定的条件下, 用纸币来计算经营活动已不可能, 也不能衡量企业的盈亏, 这时金银会重新在市场上直接成为计价的工具。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 纸币甚至不能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商品所有者为了避免通货贬值可能带来的损失, 甚至会采取各种方式拒绝接受纸币, 物物交易现象就会普遍发生, 纸币流通甚至遭到完全的破坏。

    4. 通货膨胀加剧了投机活动

    通货膨胀会加剧对商品种类和地区的需求不平衡, 此起彼伏地发展, 助长了投机活动的发展。投机活动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起着很大的破坏作用, 使商业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正常经济联系的纽带作用遭到破坏, 促使大量的社会资本从生产领域转人流通领域, 助长了泡沫经济的成长。

    5. 通货膨胀破坏本国出口公司的竞争能力

    鼓励在国外抽人商品, 以较低价格在国外购买商品,然后按较高价格在国内销售。使本国资本极力流往国外, 寻求更加有利可图的投资和可靠的避难所。外国资本外流, 国际结算状况恶化, 加重外汇危机。

    6.通货膨胀破坏了银行发挥正常的作用

    在通货膨胀期间, 人们不愿意用货币形态保存资本和收人, 所以, 银行存款的来源缩小, 银行账面数字虽然增加很多, 但是, 其实际价值往往缩小, 这样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资和贷款不能不相应减少, 甚至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银行提供信用实际上已无利可图,因为债权者收回来的债务是贬值了的货币, 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同时, 银行本身还会把大量资金用于投机, 因为投机盈利比放款利息大得多。所以, 银行在这种情况下, 不仅不能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力, 反而成为破坏经济的力量。

    四、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

    我国没有近期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因此,,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 

    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为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5.对外经济政策

    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6.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

    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五.结论

    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政策。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这种对症下药,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因分析一一对应,也不能机械僵化地照搬别人或自己以往的经验。而且对症下药也要以某一方案为主或优先,同时结合其他治理方案综合进行。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平、廖强.当代货币政策理论的新进展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 谢平、刘斌.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最新进展中国金融论坛(2004)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篇(2)

通货膨胀是影响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学界长期以来重点研究的经济现象之一。对于通货膨胀(inflation),经济学界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权威的说法是英国经济学家莱德勒(D. Laidler)和帕金(M.Parkin)提出的,他们认为“同伙膨胀是价格持续上涨的一种过程,或者从同等意义上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过程”。

从2007年以来,我国市场物价呈现上涨的态势。特别是2008年1至7月,CPI同比上涨7.7%,创下了1997年以来的最高涨幅。通货膨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经济中的突出矛盾。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表现

对于通货膨胀的度量,主要有GDP平减指数(又称缩减指数)、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等指标。我国较多的采用CPI来衡量通胀水平。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价格疲软后,2007年以来CPI显著上涨,自7月份突破5%大关后,出现节节攀升的态势,7月至11月CPI分别上涨5.6%、6.5%和6.9%。预计年全年CPI上涨幅度将超过4.5%。

本轮价格总水平上涨最直接的原因是粮食、猪肉、住房和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并且前期粮食和肉禽蛋价格上涨已逐步传导到下游。在食品的CPI指标体系中,总共包含粮食、肉禽及其制品等16类。食品的这些类别具有 一定的替代性,因此价格上涨相互影响、相互传递,没有明显的高低大小区别。但是,总的来说,猪肉、粮食和食用植物油、肉禽蛋鸡其加工制品价格上涨幅度要高于其他食品价格上涨幅度。

目前,我国出现的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经济特别是投资过快增长等,说明我国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剖析此次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明显、全面通货膨胀的爆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有四种类型:需求上拉型、成本推动型、混合推动型、结构性通货膨胀。另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也是一国(地区)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一)热钱流入,致使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

1、进入的原因和途径。利差、人民币升值因素以及我国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带来的利润诱惑,是海外热钱快速进入的重要原因。2008年7月21日银行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为一美元对6.8271元人民币。以此计算,汇改几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已超过21%。仅套利和套汇就可以让热钱收入超过10%。

2、流入使人民币外汇储备增加,人民币货币投放。人民币目前还不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更不同于美元是世界主要货币,所以短期内外部资金只进不出使得我国只能在外汇市场上净买入美元,外汇储备不断攀升,意味着外汇占款形式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从2003年开始,央行发行央行票据吸收流动资本,随着票据规模发行的增大,意味着对冲成本不断上升,央行对外汇占款并未进行彻底、全部对冲,只对冲60%,所以仍产生过剩的流动性,结果推高了国内物价水平。可以说,国际热钱的加速流入,是我国通货膨胀的最大根源。

(二)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过快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本轮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这些商品既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由于这些产品的产业关联度强,其价格会导致诸多产品价格上涨。

我国国内粮食价格在2006年10月以来开始走高,这主要与粮食生产成本增加、消费和加工需求增加、国家市场粮价上涨及国家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有直接关系。

国际能源价格上升主要是由国际市场能源价格的上涨、国内需求旺盛等引起的。近几年来国际市场上原油、粮食、铁矿石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成倍上涨。同时我国对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需求大幅增加,对外依存度很高。因此,国内成品油、食用植物油、化肥、钢材等涨价主要是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影响,输入型通胀的特征明显。

三、当前我国治理通货膨胀应有的对策

经济学中存在所谓“有多少目标就应该有多少手段”的说法,即在面临多重目标的情况下,为实现目标,必须使用多重政策手段,而且要掌握好度。因此面临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笔者认为为缓和当前的通胀局面应采取“一揽子”措施。

(一)明确控制通货膨胀的首位目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改革推进和物价稳定三者之间之关系。

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治理通货膨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应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宏观经济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对引起需求扩张和价格上升的改革要积极稳妥地进行;而对于有利于抑制需求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的改革则应加快。

(二)压缩不合理需求和增加有效供给相结合的货币政策。

对于任何通货膨胀而言,货币扩张都是其发生的必要条件。同样,治理通货膨胀,紧缩的货币政策也是必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变化表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因此,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膨胀应是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政策,其具体对策就是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一是对引起投资需求膨胀的预算外资金实行严格的控制,确保投资总规模适度增长;二是坚持平衡财政收支,减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压力;三是调整政府支出结构,严格压缩和控制消费性支出比例,削减社会集团购买力,抑制消费需求的膨胀;四是建立、健全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等制度,从再分配环节压缩消费需求的膨胀。

(三)逐步调整外贸政策

国际收支顺差是导致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减少贸易顺差自然成为解决货币供给过度的强有力手段,也即要控制出口,扩大进口,并适时适度地促进人民币升值。

在出口方面,加大出口退税的调整力度,在现行税率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取消出口退税率的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数量,并相应上调资源税。在进口方面,重点是扩大国内短缺资源、原材料和高精尖设备,因此对这类产品的进口关税可作适当下调。

另外,对我国某些外汇管理制度进行适当改革,逐步放松强制结售汇制度,增加企业与居民外汇持有量,降低因国家外汇储备增加而导致的货币发行量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01

通货膨胀问题存在于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一个国家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第一季度的CPI总体涨幅为8%,2009年基本维稳。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逐渐提高。2011年,中国仍是通货膨胀之年,物价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2.8%。目前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大方面原因。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结构性的,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需求拉动方面的原因。

(一)需求拉动方面。需求拉动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社会总需求增加超过社会总供给。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市场越来越开放,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不断增加。外汇的大量流入导致我国的货币供给迅猛增长,中央银行虽然采取了发行央行票据等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但仍然没有摆脱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从而导致物价持续稳定上涨。

(二)成本推动方面。生产成本上升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原因。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会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主要是受国际市场供给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农业的丰欠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而造成的“工资推动”或“利润推动”。

1.工资成本上升。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居民生活水平又通过居民收入来衡量,居民收入的大部分是工资收入。所以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必须提高工资,工资提高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即工资的提高本身对经济就有了两面性:一方面,工资提高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另一方面,工资提高又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给企业生产和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问题。

2.利润推动。一些垄断企业为保持利润水平不变,依靠其垄断市场的力量,运用价格上涨的手段来抵消成本的增加;或者为追求更大利润,以成本增加作为借口提高商品价格,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

3.节能减排。我国面临经济资源的紧缺,使得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也越来越重视,经济由粗放型转向经济集约型,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从而企业就得增加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投入,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4.自然资源紧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规模的扩大,我国对原材料等一些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我国对外资源的依存度也不断提高,从而使得资源价格的不断攀升,企业成本不断增加。

5.公共投资增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也使得政府不断的增加改善环境、增加社会公共投资,这也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上升,使得物价有上升压力。

6.进口出口贸易的推动。一般来说,进口品价格上涨,特别是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出口贸易迅速增加,直接导致国内市场产品不足,在既定的需求量下,也会引起物价上涨继而引发通货膨胀。

三、我国通货膨胀对策

由于通货膨胀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造成的,要治理它就得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治理,我国目前应该采取的政策是:扩大供给,紧缩需求。

(一)紧缩需求。紧缩需求主要针对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紧缩需求可以通过货币需求紧缩和财政需求紧缩两种方式。财政需求政策将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到国民生产总值,以及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我国目前面临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还处于可控、温和阶段,所以目前采取财政紧缩政策会得不偿失。由于我国利率没有实行市场化,货币需求紧缩则可以较好的控制通货膨胀,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二)扩大供给。扩大供给主要针对成本推动造成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对抗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没问题,但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却一点意义都没有。对抗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要实行减税,不断的促进企业技术改革升级等措施降低企业的供给成本,从而减轻供给对通货膨胀造成的压力。

1.减轻税收负担。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变相的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得企业供给增加,缓解了供给不足造成的物价上涨。2.促使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型。促使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型,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不断调整要素投入组合等,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3.不断完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的改革和不断完善可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4.进出口贸易管理。合理控制进出口贸易数量及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结构比例等,使进出口贸易保持平衡。尽量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健发展的同时,减少其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国在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时,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确保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我国在积极应对通货膨胀的时候,除了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政策以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加大对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力度,使其能惠及全体中国人民。同时,要积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其更加合理、公平。

参考文献:

[1]马怀礼,闫然,刘帅.浅析我国通货膨胀现象的成因[J].经营管理者,2011(15).

篇(4)

[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08-02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1.GDP增幅明显

国家统计局今日了2010年经济数据,全年GDP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此外,全年CPI同比上涨3.3%,其中12月份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5%。

2.CPI再创新高

继2008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创出1997年以来的月度新高达到7.1%后,2011年2月份我国CPI再创新高达到8.7%。从CPI的类别构成中来看,食品价格上涨23.3%,居住类价格上涨6.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2%,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2.1%,而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继续下跌,仍然延续这“五涨三落”的格局。

3.农产品价格持续稳步上涨

从全球的范围来看,生物能源的发展以及作为工业企业的原材料,使得农产品价格仍将维持稳步上涨的趋势。根据国家粮油中心数据,2010米年度总消费量预计达到1.430亿吨,工业消费预计达到3100万吨,占比达21.7%,较上年度提高350万吨;2010年度总消费量达到930万吨,工业及其他消费预计达到80万吨,占比8.6%。

二、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1.由外汇储备引起的供需失衡是通货膨胀的内在因素

通缩是社会总供需失衡,同样,通胀的本质也是社会总供需失衡,不过它与通缩相反,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在有国际贸易的背景下,供需平衡在于:国内供给+总进口=国内需求+总出口。当总出口大于总进口时,表现于顺差,企业手中握有外汇存款。此时,国内的需求是大于国内供给的,缺口部份就是顺差中的外汇购买力,只有当这些外汇用于进口等额商品时,总供需才实现平衡。

2.由低汇率价格传导是通货膨胀的外部因素①

低汇率会在二个方向同时起作用,一是因为汇价低,表现为人民币商品、资产对外资来说特别便宜。因此引发外资不管是对能出口的商品,还是对不能出口的房地产,以及各种企业资产、证券资产都疯狂购买。而进口商品、国外资产对人民币来说都显会得特别,顺差会越来越大。

3.过剩流动性导致通货膨胀

谈到流动性导致通货膨胀时,一般经济学家都会以池塘的例子作比喻:全社会的商品就像一个池塘,货币就像里面的水,水多了,水位就高了,物价就升了。中国政府2007-2008年投入4万亿应对金融危机,其中1.8万亿是直接投入到基础建设中。

4.热钱的涌入

美国的宽松的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大量的热钱涌入新兴市场。中国的热钱量也达到了一个高点。大量的资金以各种方式涌入房地产行业,推高房价。

四、政府应对此次通货膨胀的建议措施

1.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抑制投资与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变化表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因此,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膨胀应是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政策,其具体对策就是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一是对引起投资需求膨胀的预算外资金实行严格的控制,确保投资总规模适度增长;二是坚持平衡财政收支,减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压力。

2.实行适度扩大的货币政策,造就增加社会有效总供给的良好基础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通胀的成因在于总供给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总需求的扩张速度。因此,在抑制总需求扩张的同时,要大力增强总供给的生产能力,增加社会有效供给,才能确保物价的长期稳定。为此,一是要增强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货币供给量在增加总供给、抑制总需求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二是要加强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三是推行倾斜或重点投资政策。

3.实行对工资、物价控制的收入分配政策

合理分配收入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为了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一是必须扭转目前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地向个人倾斜的格局,使职工收入做到公开化、货币化和规范化;二是明确规定并实行实际工资增长必须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原则;三是健全和完善企业工资和奖金的使用办法,加强对企业财务和工资基金的全面监督。

4.把需求管理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结合起来,治理结构型的通货膨胀

借鉴主要发达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并非以单纯降低通货膨胀率为唯一目标,而是要以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为前提。因此,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复杂、长期的任务。只有不断地研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制定有效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从而保持经济的良性发展。

注释:

①王国刚.当前我国经济中若干热点问题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4(6).

[1]阎坤.积极财政政策的通货膨胀风险分析[J].税务研究,2002(6).

[2]张五常.中国的通货膨胀[N].经济学消息报,2008-02-01.

[3]吴敬琏等.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J].新华文摘,2008,(10):42.

[4]张平,王宏淼.“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J].2008,(6):44.

[5]大中华经济.郎咸平:二元经济是通胀根源[EB/OL].星岛环球网,2008-05-13.

[6]周其仁.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N].经济学消息报,2008-05-16.

篇(5)

一、引言

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量而造成的物价持续明显地上涨经济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它经常会导致相关经济体的经济运行出现紊乱,相关机构也会出台一些宏观调控政策以规避其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通货膨胀率也一直在低位运行,这种良好发展态势甚至被世界经济学家称为“中国之谜”。然而,自2008年以来,我国开始出现物价上涨、通胀高企的局面,相关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日益高涨,使人们越来越不堪重负。

2012年1月7日,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GPI)同比上涨5.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2011年全年GPI高于市场预期的5.2%,创下历史最高点。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货币供应量过多

货币主义观点认为: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引起需求拉动型通胀的主要原因,以M2为例,在2010年以后都保持在70亿以上。一方面,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为保证国内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保增长、扩内需”的经济调控策略,出台了4万亿投资的扩张性财政计划。为了配合国家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我国货币信贷投放量也急剧增加。而信贷规模过大,会导致盲目投资和低资金利用效率现象的出现,这就导致市场需求的增加,造成资源的相对短缺,从而出现市场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成本推动

成本推动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另一主要原因。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接连出现民工荒事件,加之我国政府不断出台措施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各地方政府也相继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而工资成本的增加最终是要由消费者来承担的,工资成本的增加会推动物价的上升。

(三)美国政府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后,为了摆脱经济困境,美国政府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使得美元不断贬值,而美元是国际市场上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主要计算货币,这就引起全球范围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而我国对原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对外依赖度过高,国际价格高涨必然会导致我国相关商品及下游产品的价格随之上涨,导致我国承受更大的通胀压力。

(四)大量热钱的涌入,加大通胀风险

在经济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外来游资的大量流入增加了我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但它疲软的经济形势以及较低的利息率都影响了它对这些流动性的吸引能力,加之美元不断贬值,使大量热钱把货币升值预期好,汇率稳定的市场作为目的地。近几年,我国人民币不断升值,汇率也保持相对稳定,促使国际上大量热钱以套利为目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乘机在房地产、股票、债券市场中获取巨额利差,导致资本市场价格高涨,对我国经济秩序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国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五)农业基础地位不稳定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技术落后、竞争力不强,且农业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落后、损坏的情况,很难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我国农产品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尤其是近几年,中国境内特别是部分农作物的主产区遭受了极端恶劣天气,比如南方雨雪冰冻灾害,2011年以来,旱灾、暴雨等也频频出现在西南、长江流域等地区,极端天气造成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加之耕地面积的减少和种植结构的调整也造成了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使我国粮食供给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由于在在GPI统计权重中,粮食占很大的比重,所以粮食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了GPI的上涨。

三、对通货膨胀的对策和建议

(一)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经济体最常用到的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数量、存款准备金率等的调整,以达到改变货币供给量的目的。针对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通胀高启的局面,应保证货币的合理供应,从源头上控制货币的投放量,使货币发行数量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保持一致。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利用货币政策,努力提高货币的购买力,通过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进而减轻货币通胀的压力。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息率,公开发行国债等手段来调控货币的供应量。自2010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十二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货币的流动性。

(二)综合运用财政政策

在我国总需求的三驾马车当中,目前主要是投资导致总需求过大,且主要是政府投资比重过大,成为形成通胀预期的主要因素。面对由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需要压缩财政支出来抑制社会总需求,进而抑制通货膨胀。针对目前投资过热的现状,政府有必要调整支出结构,扩大民生类支出,减少投资类支出。同时,要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合理的融资规模。对一些过热的行业要在财政政策上加以限制,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三)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很多的缺陷,面对近期的通货膨胀,更显出诸多不足,因此应尽快完成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汇率升值不仅可以缓解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输入型通胀凸显的情况下,促进人民币以渐进方式升值,不仅可以使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促进企业转型,也可以降低进口成本,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

(四)高度关注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供应充足是稳定物价的基础条件,是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定性条件。首先,政府应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上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其次,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再次,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如种粮补贴、农业税减免等,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五)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时,需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运用技术手段可以尽可能的降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所以应鼓励技术密集型以及节能降耗产业的发展,注重以技术的进步来抵消成本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周敏.浅析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及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11(33).

篇(6)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315-02

0 引言

2010年以来中国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扬,2011年从3月份起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几个月突破5%,通货膨胀的发展引发了广泛关注,而近期随着中国人民银行一系列紧缩政策的实施。关于中国经济是否会陷入滞涨状态的讨论越来越激烈。本文以菲利普斯曲线为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分析得出中国经济短期内胀的压力较大而滞的风险较小,中国政府应借助治理通货膨胀的时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1 基本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变换

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研究了1861至1957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后,发现名义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反向关系:失业率越高,名义工资增长率就越低:失业率越低,名义工资增长率就越高。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1960年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在菲利普斯研究的基础上,用通货膨胀率代替了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名义工资增长率,并用美国的数据验证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

1967年和1968年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爱德蒙・费尔普斯相继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理论,使得菲利普斯曲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该理论认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不稳定的,会由于宏观政策的作用会发生移动。长期而言,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是不能通过提高通货膨胀率来降低失业率,否定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长期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应该是垂直的。

显然自然失业率理论与菲利普斯曲线结论相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爱德蒙・费尔普斯引入了预期通货膨胀概念。短期通胀预期是既定的,政策制定者面临向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长期来看通胀预期会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导致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发生位移。加入自然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后,就有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它使政策制定者认识到,低失业的后果并不是高通货膨胀,而是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

1972年至1973年,以卢卡斯和萨金特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提出菲利普斯益线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是一条垂直线,宏观经济政策始终是无效的。

2 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菲利普斯曲线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政府为治理通货膨胀而采取一些未预期的扩张性政策,短期内会使得通货膨胀率上升和失业率下降,但是长期而言菲利普斯曲线应该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如图2所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交汇处A点为经济的初始均衡状态,此时失业率等于自然率水平,通货膨胀预期等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如果政府实行了未预期的扩张政策,这使得均衡点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1上移移动到B点(路径①),此时失业率低于自然率水平,通货膨胀预期低于实际通货膨胀。政府采取的扩张性政策使得居民提高了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这使得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发生位移,经济均衡点移动到C点(路径②),此时失业率回到自然率水平,扩张政策只得到了更高的通货膨胀。高涨的通货膨胀使得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性政策,这使得均衡点沿着菲利普斯曲线2移动到D点(路径③),此时失业率高于自然率水平,实际通货膨胀低于通货膨胀预期。政府的紧缩性政策使得居民下调通货膨胀预期,这又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回到原来的位置,经济又回到了原来的均衡点A(路径④)。显然,治理通货膨胀需要忍受短期的失业率上升和产出下降,产出下降和通胀率下降的比率被称为“牺牲率”。

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2011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直处于高位运行,2011年3月至8月份CPI指数同比增长都超过5%,通胀压力成为当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2011年前两个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9.6%,经济增长仍然保持了强劲势头。结合中国目前的实际经济情况,笔者提出了另外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走势图。

如图3所示,起初中国经济的初始均衡状态在A点,2007年美国的次债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采取扩张性的政策,这使得均衡点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1上移移动到B点(路径①)。居民通货膨胀预期的调整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发生位移,经济移动到C点(路径②)。此时失业率并未回到自然率水平,扩张政策得到了更高的通货膨胀的同时降低了失业率。高涨的通货膨胀使得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性政策,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金率,4次上调基准利率。政府采取的这些紧缩性政策使得均衡点沿着菲利普斯曲线2由C点移动到D点(路径③)。随着政府紧缩性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居民慢慢下调了通货膨胀预期,这又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回到原来的位置,经济又回到了原来的均衡点A(路径④)。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基于中国国情的菲利普斯曲线与与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差别在于cD两点。图3中的路径③与路径④表明中国政府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避免了“牺牲率”。2010年全年中国GDP增速为10.3%,2011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速为9.60%,这些数据都印证了这一点。

3 中国滞涨风险分析

3.1通胀现象仍将持续,但已得到有效控制从图4中可以看出2009年年底CPI与PPI由负转为正并持续走高。2011年3月至8月份CPI指数同比增长都超过5%,通胀压力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201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达到了21.5%,201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基准利率至3.5%,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有效的控制了通货膨胀上涨的趋势,使得中国经济由图3中的C点移动到D点。D点的通胀率仍然处于高位,随着紧缩政策效果的慢慢体现,中国经济的通胀率将慢慢下调。

3.2本轮通胀主要是因为需求拉动,全球总供给并未出现大的问题近期虽然中东北非动荡不安,使得短期内石油供给有所减少,但是从全球看,粮食生产、石油供应基本正常,全球粮价油价的上升主要是需求面因素带动的,这和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增长有很大关系。

3.3中国经济出现滞的概率较小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得中国经济从2007年13%的高速增长回落到10%以内,但是中国经济仍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率,仍在合理的潜在增长区间内。

3.4通胀预期的下调减少了中国经济出现滞涨的概率在上世纪70年代面对石油危机带来的油价飙升,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

当局未能正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住通胀从而导致了各种商品价格的轮番上涨,通胀的蔓延导致居民的通胀预期不断提升,从而使得经济出现滞涨现象。

如图5中所示,如果当局在出现通货膨胀后并未正确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导致居民预期通胀率会继续增长,菲利普斯曲线并未在曲线2处停止右移而是继续移动至曲线3的位置,C点也移动至C’点。此时政府在提高通货膨胀率的同时并未降低失业率,所以经济陷入滞涨。

中国政府在经济出现通胀的趋势后及时采取政策,一系列的紧缩政策及时降低了民众的通胀预期,经济并未移动至C’点而是沿着曲线2移动至D点,通胀预期的下调减少了中国经济出现滞涨的概率。

4 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4.1短期治涨为主,防滞为辅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在于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同时又要防范紧缩性政策的过度使用导致经济下滑速度过快。①把控制通货膨胀、保持币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②加强流动性管理并正确引导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必须有效抑制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切实管理好流动性和货币信贷总量。③加强供需管理。从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实现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的同步推进,维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④加强市场监管,严密防范市场投机炒作行为的发生。政府应采用各种方法加强市场监管,特别是对基础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管理,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炒作行为,稳定市场物价,防范突发事件对民众通胀预期的冲击。

4.2中长期经济增速下滑与通胀压力并存,抓住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08年的经济危机也暴露了中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些缺陷,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敲响警钟。投资、消费和出口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并未齐头并进,中国高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具有不可持续性,切实降低投资率并提高国内消费率是当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政府应主动淘汰落后高耗能产业和抑制盲目发展过剩的一些新兴行业,引导资源流向,逐步完成经济转型。

参考文献:

[1]张晓晶,汤铎锋,从增长与通胀的多重组合看中国的滞胀风险[J].开放导报,2008(4)

篇(7)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009-02

一、目前中国通货膨胀的状况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持续全面上涨的状况。通货膨胀的衡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目前国家统计局有六类物价指数,它们分别是: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但人们最关注的三种,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PPI) 以及GDP 平减指数( 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对按固定价格计算的GDP 的比率) 。其中,CPI指标最为常用,它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2011年1―6月,中国CPI为104.9、104.9、105.4、105.3、

105.5、106.4(均以上年同月为100)。从中可以判断中国今年上半年的通货膨胀率在5%以上,虽然仍处可控范围,但已处于高位运行,需引起我们的关注。本文将探讨是什么原因引发了通货膨胀,又该如何治理中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

二、目前通货膨胀的原因探索

1. 产出缺口。所谓产出缺口,就是现实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差额占现实产出的百分比,即实际产出围绕潜在产出上下波动的程度。很多国家的央行或政府经济部门都将产出缺口作为分析预测通胀压力的重要指标。现实产出大于潜在产出所形成的缺口称为通货膨胀缺口(inflation gap)。如果现实产出大于潜在产出,经济中存在着过度需求,经济社会的价格水平就会普遍上升。2010年以来,中国产出缺口为正且不断攀升,经济呈过热状态,存在过度需求,导致一般价格水平普遍上升。因此产出缺口的存在,是决定通胀的一个基本力量。

2.货币信贷量过快增长。20世纪中叶,弗里德曼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实际需求量而造成的,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主要是减少货币的供应量,因此控制货币供给的中央银行最终控制通货膨胀率。如果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给稳定,物价水平也将稳定。如果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物价水平将迅速上升。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满足快速复兴经济的需要,中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信贷与广义货币M2持续增长,2010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7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7%,2009年银行贷款余额环比增长32%,货币投放量增速远远超过GDP增幅,这二者之间的巨大的差距就为通货膨胀买下了隐患。

在货币供应量指标M2中,短期内只有“真实交易货币”能直接对物价起推动作用,分流进入资本市场的货币对物价只形成间接影响。短期内不可以高估货币对物价的推动作用。这里“真实交易货币”是指真正发挥商品和服务交易媒介的那部分货币,另一部分用于投资目的的货币,如买卖股票的货币,对消费价格的影响并不直接,而只是通过财富效应对消费品价格产生间接影响。

3.经济结构因素变动。在经济活动中,各个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一致。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和非开放性部门在工资和价格等问题上都要求和其他部门享受一直的待遇,这就导致了通货膨胀。中国经济发展明显呈现出如下特征:东部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 经济发展速度快 经济效率高,而中西部企业尽管有国家政策扶持仍然相对封闭经济效率低下,地区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和加工业等蓬勃发展和重工业、制造业等发展缓慢,而去年的金融风暴和今年的经济复苏也造成了地区间和部门间发展不平衡的速度加快,这些都是造成今年通货膨胀的因素。4.汇率的变化。现阶段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10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622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而且一年期美元利率远低于人民币利率,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又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所有这些,都导致了国际热钱的不断涌入,表现在:截至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 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 481亿美元。外汇流入1美元,央行就得收回去发7元人民币,这就导致基础货币增加。

5.通胀预期。通胀预期导致居民的抢购、囤积行为,由于预期具有传递性,通货膨胀预期很容易在居民中形成一种主流预期,而预期又具有应用性,居民就很容易把这种预期应用到现实的经济行为中。在这种强烈的通胀预期指引下,人们已经预感到通货膨胀的来临,为了避免在通货膨胀真的到来时手中货币贬值,家开始对商品进行抢购囤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为的短缺局面,从而对物价产生了上涨的压力。而通胀预期还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通胀预期的应用性导致人们的抢购行为过程中,货币流通速度便会加快,从而增加货币流通量,等价于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三、目前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1.完善CPI体系。我们可以感觉出,中国官方统计出来的CPI指数与实际居民生活消费价格变动不一致,这说明中国的CPI 体系存在缺陷,使政府不能准确地了解中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和严重性,就不能采取有力的手段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中国CPI指标体系的缺陷在于官方一直在强调作为国际惯例,CPI不包括商品房价格,而且居住类权重过低(13% 左右,国际惯例是 30% 以上),其基数过低,而食品类占 CPI 权重为 33.6%,食品类通常是通货膨胀最后波及的环节。(1)建议按照收入的高、中、低,推出CPI的分类指数,并且要及时根据现实情况,改进居民收入统计的分组标准。(2)将商品房价格纳入其中,同时合理的调整各方面的比重。(3)要逐年对分类权重进行微调,以体现权重的变化,保证CPI数据的完全真实、准确。

2.央行实行货币从紧的政策。中国通货膨胀的实质是货币问题,资金过多地流向地产部门以及与地产相关的行业,造成其他行业,主要是食品等由中小企业投资的行业资源不足,供给下降,故物价上涨,而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出现泡沫,如果不遏制可能会出现崩盘的现象,到时候经济损失更加惨重,因此得通过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来解决,其中最主要的手段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3.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房地产价格在整个价格体系中,处于基础价格的重要地位,住房作为价值量最大的生活资料,必然纳入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因而住房价格作为劳动力要素价格之一,也就影响到商品的生产成本,最终影响到一切商品的价格。2009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复苏,房价再次暴涨又引起了人们对房地产泡沫讨论的升温,一些热点区域的房价甚至一个月上涨超过10%,一年上涨超过100%。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已经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对房子的消费依然占到了居民一生收入的绝大部分。所以目前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对于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至关重要。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国外的发展早已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如英国在治理其1979―1981年的通货膨胀中,多次调整工业结构,提高竞争力,在工业结构调整方面采取了建设性干预政策,即增加对高技术工业的财政帮助,刺激传统工业企业在改造中大量运用新技术工艺,倡导竞争,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鼓励职工持股等。而法国在治理经济危机时以科技进步为推动力,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为陷入衰退的传统部门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收缩传统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中国在解决现有问题上也应借鉴其方法,采取宏观调控,以干预手段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措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调整工业结构,收缩传统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通过上述措施,努力将劳动生产率的速度提高到快于要素成本提升速度的水平,提高要素投入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这样,才能根本解决成本推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威胁,最终促进经济在长期内快速、平稳地发展。参考文献:

[1]谢太峰,王子博.论中国近期的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 .

[2]何莹,周宁宁.对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研究[J].求索,2010,(6).

篇(8)

一般情况下,世界各国多用GDP(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或者是CPI来衡量通货膨胀,这两个指数虽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在变化趋势上大体是一致的。根据尹艳林在《从治理通货膨胀到防止通货紧缩》一书中的论证,本文采用CPI来度量通货膨胀。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但由于许多因素之间相互重叠,同时我们分析问题要有轻有重,重点要反映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经济因素,所以有必要从诸多的影响因素中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因素。本文将选用GDP增长率、M1 (货币发行量)增长率、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进行因素分析,而把其他影响通胀的因素作为随机项来处理。

接着我们就运用多因素分析方法来分析几个主要的因素对我国CPI(即通货膨胀率)影响程度的不同。

1.Granger因果检验

在经济分析中,常常需要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Granger因果检验是对经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的常用方法。本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结果为: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中更多地表现为通货膨胀是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关系并不明显(具体检验过程从略)。

2.ADF检验

因为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数据,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以确保使用OLS回归的正确性。检验结果表明,ADF检验结果都大于5%水平的临界值(具体检验过程从略)。这也说明各个数据是平稳的,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

3.数学模型和参数估计

在确定了GDP增长率、M1增长率与通货膨胀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且各变量平稳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分析它们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下面我们就根据19792006年的相关数据,拟合一个简单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模型引入以下符号:Y―CPI(通货膨胀率);GDP―GDP增长率; M―M1增长率。结果如下:

从检验结果看,调整后的R2值为0.8547,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明显。M(-1)与Y(-1)均通过了5%显著水平上的T检验,这也说明通货膨胀和M1增长率以及上一期的通货膨胀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从模型(1)中可以看到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是M1、GDP增长。其中,M1增长是构成物价变化的直接因素,而GDP增长是构成物价变化的间接原因,我们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应该从主要因素入手。模型结果显示,这两个因素中,我们可以加以控制的是M1增长率,M1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会导致通货膨胀增长0.55个百分点。从近一年的实施的政策来看,国家禁止某些行业的过度投资,中国人民银行连续5次加息和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严格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举措,都是从这个角度来治理通胀的。

二、对策建议

1.认清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关系

虽然 Granger检验说明通货膨胀是GDP增长的原因,不过模型(1)却说明GDP的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不显著的。现代主流西方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是:在长期中,通货膨胀与就业和产出水平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因为通货膨胀的影响会被利率的同比例上升所抵消。但是在短期中,两者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在短期内,由于意料之外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会使产品价格的上涨快于货币工资率的上涨,实际工资率会有所降低,从而促进企业增雇工人、扩大产量以谋取利润,使就业和国民产出增加,即通货膨胀有利于国民产出。但工人们不会长期容忍货币工资率滞后于产品价格上涨的情况,肯定会要求增加工资。一旦工资提高了,通货膨胀促使就业和产出增加的效果就会消失。因此,通货膨胀对就业和国民产出的影响只在短期内有效。。一般来说,轻度的通货膨胀并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反它可为国家的基本建设筹集一笔可观的资金,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但是,当通货膨胀率超过5%接近10%时,要提高警惕;当通货膨胀率超过10%时,就必须亮起红灯,立即采取紧缩银根、缩小基本建设规模、提高银行利率等综合措施,防止进一步演变成可怕的恶性通货膨胀。不过,笔者认为绝对不能依靠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增长!因为长期的通货膨胀不仅会导致经济生活的混乱,人民实际收入的减少,甚至会造成社会的混乱;还有就是这样可能会使政府对通货膨胀引起的经济增长产生依赖性。要注意的是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不是单一的,它是由需求、供给、结构、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积极引导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由于模型(2)告诉我们本期的通货膨胀和上一期的通货膨胀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即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相关系数达到0.824。所以想抑制或者防范通货膨胀危机,就要引导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积极进行价格改革无疑是最得力的办法,尤其是要加强对垄断行业定价的市场化改革,并加强对流通领域的管理,尽力保持市场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在这却不得不提到一件事:2006年底,国家发改委宣布国有资产在七大行业中不能退出,这七大行业是: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和航运。笔者觉得除了军工和电网电力以外,其余行业都应该引入竞争。因为由于政府和国有垄断企业掌握了公用行业产品的定价权,也就是说,它们还没有形成市场定价机制。由于受部门利益的影响,现在多数公共产品垄断行业,对价格改革本身并不很感兴趣,但对于利用提价来获取利润的积极性很高,每一次只要讲改革,就以成本增加企业亏损为由,向政府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每次价格改革,实质都变成了一轮新的提价。这与国家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初衷无疑是相违背的,对于人们形成合理的价格预期有害无益。

3.缓解通货膨胀压力,要注意货币政策的运用

篇(9)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爆发多起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货膨胀发生了5次。

1、第一次通胀:1979-1982年,1980年通胀率6%

本次通胀主要是由于基建投资导致货币增发引起。从1979年开始,中国在逐步推行商品经济的改革过程中,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从1979年至1984年,5年时间GDP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翻了不止一番。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建投资和政府财政的支持,据统计,1979年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到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在增发130亿元货币的刺激下,1979年、1980年全国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我国采取了压缩基建投资、紧缩银根的政策。1980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2、第二次通胀:1984-1985年,1985年通胀率高达9.3%

本次通胀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货币增发引起。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

为了抑制高通胀,我国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一系列措施。表现为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国务院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3、第三次通胀:1987-1989年,1988、1989年通胀率分别高达18.8%和18%,并引发“抢购潮”。

本次通胀主要是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尚未完全见效,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表现为放开商品价格、推行工资改革及基建投资大幅升温,从而导致货币增发。中国央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4亿元,比1983年增加925亿元,增幅为174%。

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恶性通胀,我国采取紧急刹车的对策。1989年,中央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政府对投资和货币供应采取了紧急刹车的办法,全国几千个建设项目一起下马,半拉子工程一词随之产生。这也直接导致了六成民企破产倒闭:1989年前后全国仅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就破产关闭了13万家,占原总数22万家的60%。

4、第四次通胀:1993-1995年,1993、1994年通胀率分别高达14.7%和24.1.%。

本次通胀主要是由于价格市场化、提升工资和房产开发热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为了应对通胀,我国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实现“软着陆”。表现为:吸取上一次通胀后急刹车的教训,中国政府开始通过控制利率杠杆和货币政策来进行经济的“软着陆”,存款利率一度长涨到12%左右。一系列调控政策的结果是货币的回笼,通胀的消失,造成经济发展的放慢。标志之一是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民间炒房人破产;为了抑制股市的投机,涨停板、T+1、调高交易税数管齐下,最终导致了1995-1996年的两次大跳水,中国股市进入长达数年的熊市。

5、第五次通胀,2007年至今,2011年7月CPI高达6.5%。

二、本轮通胀原因分析

无论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通胀的本质来看,通胀只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央行滥发货币。我国过多的流动性主要来自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不断攀升的外汇占款。

第一,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流动性泛滥。2009 年我国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投放了大量流动性。2010 年货币政策虽然逐步调整为适度宽松,但是货币仍出现了超计划投放,流动性在2010 年仍保持宽松状态。2011年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货币政策,6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2次加息,但截至2011年8月M2仍高达78万亿几乎为2010年GDP总额(40万亿)的2倍,M2/GDP数值仍然偏高表明流动性仍然较多。

第二,贸易顺差和国际资本流入的进一步增加推高了外汇占款,导致货币大量被动发行。截至2011年8月,我国外汇占款增量为25023亿元,占M2比重高达32%。回顾2009 年、2010 年,我国外汇占款增量分别为26966 亿元和32683 亿元,这两年我国外汇占款占M2 的比重同样高达30%以上。显然,这意味着,在我国目前发行的基础货币中,已经有约1/3 是由国际因素所决定的。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加不可避免地带动了我国货币的大量被动发行。

美联储为提振实体经济、降低失业率、扭转通货紧缩,在实施了总额为1.725万亿美元的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于2010年11月3日宣布实施了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又于2011年8月10日美联储宣布将延长超低利率并对到期证券回笼资金再投资(实际相当于第2.5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涉及金额2.6万亿美元以上)。

3、国际热钱的快速涌入。

国际热钱快速涌入我国有以下几个原因:

(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化,经济发展态势良好,GDP长期保持高增长态势,具有较好的国际投资潜力。

(2)我国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并在金融危机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3)美元贬值强化人民币不断升值预期,同时我国进入了加息通道预期。

第三,购买美元债务导致增发货币留在国内。

我国在外汇投资上大量购买美元债务,导致把上述因外汇占款而增发的人民币又留在了国内市场,不断稀释消费者手中的购买力。

三、治理通胀的对策

针对本轮通货膨胀,建议治理对策如下:

1、应该继续坚持紧缩货币政策(包括房产限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紧缩货币政策),以控制流动性泛滥。

2、放弃盲目靠出口和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策略,实行“藏富于民”,即以拉动内需为主,降低民众和企业的税负负担来鼓励消费。需要说明的是,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8.3万亿,其中税收7.7万亿,2011年财政收入有望突破10万亿,财政收入及税收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其中税收增速基本为GDP增速的2倍。因此,为民众和企业减税很有必要。

3、打破垄断、鼓励创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参考文献

篇(10)

一、引言

2008年下半年后,全球金融危机开始爆发,为此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陷入了低迷状态。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加密切、外汇储备及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为了保持我国的经济稳健、激励经济增长,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帮助我国抵御了金融危机、从而率先实现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经济逐渐改善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但物价却不断上涨,诱发通货膨胀的相干因素不断积聚,并最终致使了最近一轮传播范围广且延续时间长的通货膨胀,如图1所示我国2007年-2013年3月的通货膨胀率,这就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发展是具有破坏性的。为了使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我国要在温和通货膨胀时期采取一定措施防止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从而防范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率在3%左右,正处于温和通货膨胀时期,因此深入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特殊成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来解决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物价上涨的问题。

二、通货膨胀的理论研究

1.通货膨胀定义查阅文献发现,关于通货膨胀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主要有三点: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货币量的过度增长、生产成本增加;国内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过程。2.通货膨胀度量一般来说,通货膨胀可以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来度量。3.通货膨胀成因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一般包括:货币因素型;需求因素型;成本因素型;混合因素型;结构因素型;输入因素型;预期因素型。4.通货膨胀程度划分通货膨胀按照程度可以划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其中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货膨胀率在3%~6%之间,普遍认为温和通货膨胀是经济允许的、合理的通货膨胀;奔腾通货膨胀指在较长时期内,物价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持续上升,年通货膨胀率一般在两位数以上,甚至高达百分之几十,一般认为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恶性的通货膨胀是指月通货膨胀率在50%以上的通货膨胀,表现为货币购买力急剧下降,物价水平的上涨以加速度增长,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稳定是破坏性的,甚至还会现社会动荡。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状况及特征

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效应增强国际农产品价格主要通过对期货市场和一些贸易依存度高的农产品的价格影响来影响我国国内的价格。例如,在2010年7月后,国内大连、郑州的商品交易所的粮食期货价格指数全面上涨,而这一定程度上是受芝加哥的商品交易所粮食期货价格上涨影响,这又带动了国内相关商品现货的价格上涨。并且,国际原材料价格的迅速上涨对国内农产品的成本有不利影响,进而导致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上涨。2.商品价格上涨为主由图2可知,CPI与PPI变动基本趋于一致,说明以生产资料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是引发近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现实生活中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通货膨胀发生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贡献率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我国通货膨胀经历了四个时期,1994年-1997年、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至今,而期间食品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贡献率分别为51%、88.5%、85%和70.2%。所以可以看出,近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而最早时期的通货膨胀是由食品与非食品价格上涨推动。食品价格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而不同时期影响食品价格上涨的因素也是不同的:前期的推动因素主要是量时价格上涨,而2009年至今的推动因素主要是猪肉、肉禽的价格上涨。3.外汇储备过度增加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出口额与日俱增,贸易顺差总额曾一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巨额数字。在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额位居世界首位,超过3万多亿美元。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维护我国的固定汇率制度,我国需要增加货币供给量。而如果中央银行没有实现有效的应对措施,就会引起我国货币供给量过度扩张从而增加我国通货膨胀压力。4.虚拟经济的膨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胀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当前资产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在最近一轮通货膨胀中,我国证券资产价格和房价的涨幅,远远大于其真实商品价格的涨幅。随着国内资金不断向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的流向,直接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受阻,引发了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社会生产受阻碍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不能达到有效供给。而资产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不断的升高,使人们产生财富效应,同时增加消费需求,从而导致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抬高了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最终发生通货膨胀。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

1.流动性过剩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达到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使经济稳定发展。同时增加信贷投放力度这一举措放松了贷款要求,让以前一些达不到贷款要求的企业如今很容易可以获得贷款审批。然而在实体经济不景气情况下,一些企业把贷款的钱用来投机房地产业并从中获取利润。这样就导致了在在增加社会流动性的同时,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房价节节升高,直接导致货币释放途径可能发生变异。一些资金被用来进行期货投机,对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后果。2.低端劳动力工资上涨后金融危机时代成本推动是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由于在外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城市吸引力降低,人们素质不断提升等因素,导致在外务工人员数量相比以前数量有大量减少,一度出现劳动力空缺现象。因此企业要想招募劳动力必须提高个人工资水平,引起生产成本上升,再把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导致物价上涨;而物价水平上升必然引起生活水平上升,人们又会要求提高工资水平来应对生活负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通货膨胀的不断发生。3.通货膨胀国际联动性增强我国初期的通货膨胀发生都是由国内因素引发的,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近几年发生的通货膨胀除了国内自身因素还需要考虑国际市场价格及主要贸易伙伴国国内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即国内外综合作用。2009年以来,通货膨胀也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发展中国家的月平均通胀率达到4.45%,其中,巴西、印度和俄罗斯、中国“金砖四国”的通货膨胀特别严重,分别为5%、12%和6%、5%。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新兴市场国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相关系数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由0.38上升到0.59,这充分表明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通货膨胀的联动性不断增强,如今我国通货膨胀的发生是由国内外因素共同推动。

五、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反通货膨胀的对策

1.化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影响首先,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寡头垄断的市场。我国资源储备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因此实施“引进来”战略,可以利用拿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低的有利机会来扩大国内资源战略储备;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具有国际眼光,通过收购境外资源类公司等形式在海外建立国际大宗商品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其次,增强国内厂商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能力,在国际贸易中努力获取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2.健全房地产金融市场健全房地产金融市场是预防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首先要建立多元化房地产融资体系,除了目前房地产金融市场资金主要来源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个人住房贷款以及部分企业自有资金、银行贷款以外,还可以通过信托公司、发行企业中短期票据、私募基金甚至委托贷款等多渠道为房地产企业融资。其次,提高房地产税,如增值税、所得税等。人们之所以进行房地产投机,是由于通过房地产产权的买卖活动从而获取的高额利润,因此提高房地产增值税,可以有效的管制房地产投机活动。3.加强外汇储备的调控首先,政府应选择合适的货币对冲政策,其中包括对冲工具和对冲数量的选择。当前我国只通过发行中国人民银行票据的方法来对冲外汇储备上升造成的流动性增加,对冲工具过于单一而使调控效果不佳,因此可以通过扩大冲销工具的范围来解决这一问题。其次,利用外汇储备对国内外进行投资来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鼓励企业“走出去”,增加对海外的战略投资,加强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减小了外汇储备的冲销压力,解决了外汇储备过度增加的弊端,使得外汇储备量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吴迪.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D].吉林财经大学,2014.

[2]孙志军.通货膨胀成因再探讨[J].管理工程师,2013,(03):8-11.

[3]肖文兴,陶盈,彭应兵.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及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05):491-495+505.

[4]陈雅琳.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通货膨胀成因与治理机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5]李晓俐.国际热钱的进入影响中国房地产价格[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144-145.

[6]潘健平.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08):3-6.

篇(11)

1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表现

对于通货膨胀程度的度量,主要有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简称CPI)、GDP平减指数(又称缩减指数)等指标。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将对CPI有一定的影响,GDP平减指数计算基础较CPI广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因此,GDP平减指数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但我国较多地采用CPI来衡量通胀水平。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ous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在收入水平没有大幅提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快速增长会大大削弱货币的购买力,从而侵蚀人民群众的财富,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下降,甚至诱发社会的不稳定。

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1%。

1-5月CPI较上年同期增长8.1%,增速低于1-4月的8.2%,但是仍然大大高于政府设定的4.8%这一2008年全年增速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今年总体通胀形势十分严峻。

2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

当前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意味着我国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或者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已经不能弥补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速度,也就是说,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高增长所依赖的前提已经消失甚至开始起反作用。综合起来,有以下原因:

(1)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过快,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本轮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这些商品既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

(2)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由于去年美国次贷风暴爆发,造成全球流动性紧缩,美国为了挽救其金融机构及经济增长,向市场大量注资,同时连续多次减息,造成美元贬值,全球流动性泛滥,食品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创历史新高,直接导致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3)经济快速增长,固定投资过热。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的结果是,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GDP)91443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根据以往的经验,当投资增长大约达到30%,GDP增速达到11%时认为经济增长过热。可见我国差不多达到经济增长过热的警戒位了。

(4)我国国际收支失衡。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屡创历史新高,这种形势一方面增加了我国和一些贸易伙伴的摩擦,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另一方面也削弱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巨额贸易顺差带来巨大的外汇占款,在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下,央行不得不被动投放基础货币来买进外汇,这样直接造成两个后果:外汇储备不断创历史新高;国内流动性泛滥,成为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3降低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建议

前面提到,通货膨胀意味着我国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或者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已经不能弥补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速度,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高增长所依赖的前提已经消失甚至开始起反作用,未来的选择只有两个:一是我们在短期内使劳动生产率或产业升级能够出现“”;二是通过经济转型,坚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缓和当前通胀局面。前者几乎不可能,所以我们只有一个选择,以下即是针对我国目前面临的通货膨胀形势所提的建议:

(1)通过经济转型,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改善贸易状况。

一方面,新能源、节能降耗、3G重组、大飞机项目等将加快我国经济转型的步伐,内需的扩大将使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由出口拉动转变为内需推动,从而减少贸易顺差,进而减少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另一方面,控制出口,扩大进口,并适时适度通过人民币快速升值来对基础货币投放进行“釜底抽薪”的矫正,同时为了防止热钱的大量涌入,应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以防止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热钱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2)坚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

央行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信贷投放额度,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发行央票等手段来加强货币的流动性管理。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投资过热或者是经济过热,主要是长期低利率政策的结果,即便通过控制信贷,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等,经济过热不一定能下去,因为有外汇等的大量流入。所以,在近期,加息对于央行下一步的紧缩政策将是很好的选择。

(3)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我国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概括地说即是:控制财政赤子;推进改革;调整结构;增收节支。总之既要包括财政收支供需总量的调控平衡;又要包括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结构的调整与均衡发展。

(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共同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5)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

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存在多种目标,而这些目标之间并非完全一致,中国整体的宏观调控应当全面考虑各种经济政策目标的成本和收益,对于通胀上行风险和经济下行风险应审慎权衡利弊,统筹兼顾,妥善决定反通胀政策措施的力度,精确制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