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科技创新的特征大全11篇

时间:2024-01-24 15:03:3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技创新的特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科技创新的特征

篇(1)

作者简介:胡涌(1959-),男,云南昆明人,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焦欣(1990-),女,河南三门峡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38)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211-03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税收贡献、出口创汇、增加就业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随着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保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协同创新模式为中小企业以最小代价、最快速度实现技术创新提供了现实路径,也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手段。

大学科技园具备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三大基本功能,其特殊优势与功能弥补了中小企业创新实践中的短板与瓶颈。本文试图构建一个以大学科技园三大功能为基础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以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困境

1.理念制度亟待更新

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大多为家族式管理或个人独立经营,企业所有者缺乏完善的现代管理与创新理念,管理活动中存在着盲目性、短期性,管理思维缺乏系统性,无法制定出科学的创新战略。[1]同时,企业缺乏对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

2.创新人才严重缺乏

在我国,科技人员与创新人才集中在高校、科研机构与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短缺。与此同时,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员工工资水平不高,发展前景不明朗,很难吸引高水平创新人才到企业工作。

3.创新资金不足

技术创新的开展离不开资金支持,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2]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家及合伙人的个人积蓄,多数企业资金积累较少。而从外部融资环境来看,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信差、抵押难等弱点,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信贷方面存在着一些歧视性的政策,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取贷款。另外,中小企业缺少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政策扶植,难以获得风险投资的支持。

4.创新信息获取困难

信息资源是企业进行技术与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行业内的尖端科技与技术信息基本上都掌握在该行业的龙头企业手中,中小企获取信息资源难度高,进行信息交易的成本和风险较大,无法在第一时间准确地把握行业内的发展动态,进而造成创新成果落后的被动局面。

5.政策环境有失公平

目前国家针对大型企业制定了一系列技术创新优惠政策,但针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工具数量偏少,政策环境有失公平。中小企业在融资、社会服务、信息获得和技术引进等方面仍处于不平等地位。即使部分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执行不力,企业很难真正享受到地方政府的政策优惠,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

二、协同创新体系的特点

最早提出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works)概念的是Freeman,他指出协同创新是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将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多元主体有机集合,形成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创新主体间不同层次、广度、深度的合作与交流,产生复杂的非线性关系。[3]协作各方在共同目标的驱动下进行多层次、多环节、多方式的交流协作。[4]

协同创新体系的结构如图1所示。

协同创新的主要特点有两点:整体性——协同创新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的有机集合,各主体的目标、功能与创新方式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动态性——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动态变化的系统。[5]综上所述,协同创新是政府、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社会中介组织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与管理创新而整合的组织模式;协同创新是为了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创新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的综合性活动。[6]

三、大学科技园的基本功能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创新发动机,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已累计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家,涵盖了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4所高校。[7]大学科技园的三大核心基本功能分别为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与结构如图2所示。

1.企业孵化器

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孵化器功能,是指针对企业创业初期常见的问题,为初创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与基础设施,提供系统的培训、咨询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支持,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初创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8]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孵化功能降低了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成本,帮助和促进企业的创建、成长和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创新人才培养

是否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成败关键,人力资源优势也是大学科技园区别于其他科技园的压倒性优势。大学和科研机构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大学周边常常成为人才的聚集地。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硅谷,由于毗邻斯坦福大学,聚集了6000多位博士,占加州博士总量的1/6。[9]大学科技园可以为各类创新型人才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培育一批具备专业素质,掌握丰富的管理知识、熟悉市场环境的科技企业创新创业人才。

3.科技成果转化

大学科技园内的企业往往具有很强的创新需求,所以对于相对成熟的科技成果可以直接在企业进行试验和应用。另外,大学科技园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其推荐相应的高科技成果。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科研创新人员与企业内部的创新人才直接接触,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10]

四、基于大学科技园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大学科技园毗邻高校,其依托于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利用大学丰富的人才资源、创新能力、信息资源等综合优势,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扶持下,将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社会中介服务等资源进行整合,引入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吸纳多种投资渠道,在大学附近形成一定区域产业集聚的高科技园区。[11]

1.基于企业孵化功能的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1)采用企业化的管理平台。大学科技园采用企业化的管理平台,为企业提供费用低廉的办公场所,公共的实验室、会议系统,统一的物业管理等,为企业降低创新成本,优化创新环境。另外,大学科技园经常开办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管理人员培训课程,通过集中授课、实习观摩等形式,学习行业内先进技术与创新动态,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

(2)引入多元的中介服务。建立完善的协同创新体系离不开完善、发达、多元的中介服务,中介服务部门在促进各类创新主体进行管理与技术创新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2]如,金融服务机构可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和丰富的风险资金;融资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可提供融资担保和风险资金,以缓解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短缺的压力;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可提供大量优秀人才资源,促进各创新主体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法律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其他服务机构,都可以为中小企业高效运行提供相应的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3)特殊的政策扶持。创新活动风险高、投入大,企业自主进行的创新工作存在较大的正外部性,仅靠市场调解难以调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因此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能够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提供扎实的发展基础。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科技园的优惠政策,范围涉及园区建设、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科技进步奖励等各方面。同时不同地区根据本地区实际也制定了许多不同方面的优惠政策,最大程度方便大学科技园及园区内企业的发展。

(4)产业集聚效应。大学科技园内常出现同一产业的集聚,尤其是在行业特色型大学周边,通常集聚与该校特色专业相关企业。[13]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周边集聚着林业工程、环境工程、环艺设计等绿色企业。园区内企业从事相同、相似、互补或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上下游企业、同行企业之间通过充分的交流和竞争互相学习。频繁的信息交流有效避免中小企业的重复研发,减少资源浪费。通过对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合作开发,研发与技术人员流动等方式提高聚集圈内创新主体的整体效率,降低创新风险,刺激企业的不断繁衍和产业集群的不断扩大。[14]

2.基于创新人才培养功能的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1)专业科研团队提供创新技术。大学科技园内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可以依照企业的创新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工作。高校或研发机构,主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创新生产与管理技术;高校与科研机构中优秀研发人才和团队可以进入或组建企业,形成一种稳定化、长期化、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2)联合培养,输送优秀人才。企业和大学双方应当开展广泛的合作,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创新人才培养功能,进行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如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等。[15]大学生可以利用大学科技园的平台,在实践中学习创新、创业和企业管理技能,将自己培养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专门人才。

3.基于科技成果转化功能的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1)依托大学的丰富信息资源。高校不仅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而且在资源结构方面也是按照学科分类来构建的,能够为高校科研及教学提供强大的信息服务支撑。此外,高校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为企业提供最先进的学科技术、研究成果以及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这些都可以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2)技术本土移植,快速实现创新。大学科技园为创新科技成果顺利转化、进入市场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大学与科研机构可以将研究的成果和创新项目直接带入园区进行研究开发,将相对成熟的科技成果在园内企业直接进行试验、应用和推广,实现科技成果的本土移植,使大学的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16]同时,研究人员能够非常方便地直接参与到企业工作当中,缩短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较高程度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我们初步构建了一个基于大学科技园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图3)。

基于大学科技园这一平台,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创新能力,以中小企业为核心,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和政府的优惠政策,在体系内的各主体、各环节、各层面间协同创新,共同构建一个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协同创新体制。

五、基于大学科技园功能的中小企业协同系统特征

1.自组织性

大学科技园与中小企业构建的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各创新主体间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实现中小企业间创新资源互补,共同形成技术创新合力。这种协同作用具有自发性,即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具有自组织特征。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组成了相互交织的动态系统,通过长期的联系和磨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协同创新网络,自动由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17]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得以充分转化,产学研链条拉长;企业获得持续性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吸纳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技术,得到良好的融资环境和政策环境,进而实现企业核心价值的提升和企业实力的跨越性飞跃;一批中小企业快速发展,进而盘活整个地区的经济活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2.开放性

大学科技园与中小企业构成的协同创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在与外部联系的过程中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整个系统不断地和外界发生信息与技术交流。第一,参与主体之间由于长期形成的非线性的协同创新关系,不断进行创新资源的交流共享,不受地域或者行政边界的限制。[18]第二,大学科技园位于知识的核心焦点,为了满足时展的需要,各参与主体的创新技术和创新能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不断刷新。第三,大学科技园位于高水平人才聚集的知识密集区,创新人才流动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3.协同发展,整体进步

大学科技园将中小企聚集在同一地理区域,能够大大降低创新信息流通、产品运输等成本,企业间自发建立起彼此关联的产业链和知识链,形成产业集群。各创新主体之间各种非线性的关系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各主体互相学习,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持续创新。[19]在大学科技园的统筹推进之下,整个园区较单个企业更加容易获得政策支持、金融支持和信息支持等,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形成由主导产业、相关性产业和支持性产业构成的具有整体性的强大竞争优势的创新集合体。协同创新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创新效率不断提升,进而推进大学科技园各个主体共同进步。

六、小结

大学科技园所具备的基本功能对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系统有着巨大的推进与促动作用,应当鼓励中小企业抓住大学科技园这一优势资源,实现创新成果迅速转化、创新人才爆炸式发展与企业迅速成长。在这一体系中,企业、高校、大学科技园共同发展壮大,带动企业乃至行业的技术与管理创新,进一步成为区域创新的源动力与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参考文献:

[1]吕静,卜庆军,汪少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及模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

[2]苏景军,梁涛,胡保民.合作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J].河北大学学报,2008,(5).

[3]DeBresson C,Amesse works of innovators:A review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J].Research Policy,1991,(20):363-379.

[4]刘中文,姜小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及战略联盟的构建[J].改革与战略,2010,(3).

[5]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012,(2).

[6]熊励,孙友霞等.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

[7]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S].2011.

[8]黄金城.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发展的空间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3).

[9]何晋秋,章琰.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8).

[10]吴保根.大学科技园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3.

[11]陈万里.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及治理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12]朱胜军,何沙.大学科技园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应如何发挥新作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8).

[13]赵华伟.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8,(3).

[14]叶陆艳.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知识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3).

[15]卢巧玲.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

[16]陈丹,刘馨.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创新的动机与障碍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11).

篇(2)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1-0092-06

根据《2010—2015年中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银行理财产品已稳居理财市场的第一位。当前,银行采用仅关注于感知风险的《商业银行理财客户风险评估问卷基本模板》对顾客进行识别,并以此为依据为顾客提供相应的理财产品。但顾客的购买决策是利益与风险双向权衡的结果,片面关注于感知风险所提供的产品模式无法完全切合顾客的需求。寻求识别银行理财顾客的科学方法,分析不同类型顾客特征,进行满足顾客全面需求的产品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基础及模型构建

(一)BFCPV权衡因素与购买意愿关系模型

顾客在进行购买决策时,会同时考虑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是银行理财顾客感知价值(BFCPV)的关键权衡因素。Heinonen(2004)提出感知价值是顾客通过权衡感知利益与感知成本后所形成的总体评价[1]。Yavas(2007)提出顾客在进行购买决策时,最直接的考虑因素就是感知利益[2]。Chen和Hu(2010)认为感知利益对于感知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且顾客从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还会感知到风险。感知风险对于感知价值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Boris et al.,2004)。同时,银行理财顾客可以通过感知价值得出是否满意的评价(Kotler,2001)。感知价值对于顾客满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Shamdasani et al.,2008)。并且,感知价值的两个关键权衡因素也会对顾客满意产生直接影响。Dimitriadis(2010)提出银行理财顾客的感知利益对于顾客满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4]。Floh et al.(2006)提出感知风险对顾客满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5]。

此外,银行理财顾客的购买意愿是多因素综合影响作用的结果。Wu et al.(2007)提出感知价值会对购买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6]。Cronin et al.(2000)提出作为感知价值的权衡因素——感知利益,对于购买意愿具有正向的影响效应[7]。但银行理财顾客的感知风险与购买意愿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Keen et a1.,2004;Kim和Toh,2006;Kim et al.,2007)。同时,顾客满意同样是决定购买意愿的关键因素,对其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Chen,2008)。感知价值还会通过顾客满意间接影响购买意愿[8]。综上,可以得出以下研究假设(如表1所示)。

在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对银行理财顾客的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进行维度界定。以Lapierre(2000)的研究结论作为依据,将银行理财顾客的感知利益划分为感知产品利益、感知服务利益和感知关系利益3个维度。在Stone和Gronhaug(1993)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银行理财顾客的独有特征,将感知风险界定为感知财务风险、感知信誉风险、感知心理风险、感知社会风险、感知知识风险和感知时间风险6个维度。综上,构建出“BFCPV权衡因素与购买意愿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二)BFCPV权衡因素与购买意愿关系模型结果检验

本研究将调研对象确定为购买过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顾客。共发放1 4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010份。问卷数据结果表明信度与效度分析结果理想。同时,构建的“BFCPV权衡因素与购买意愿关系模型”与样本数据拟合良好,具有整体结构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对模型的路径关系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H1至H8成立,但H9不成立。

二、基于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权衡的顾客识别模型构建及识别结果

(一)基于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权衡的顾客识别模型

Reichheld和Frederick(1996)提出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是顾客购买意愿的驱动器[9]。以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为依据可以对银行理财顾客进行识别,故提出如下假设。建立顾客识别模型,如图2所示。

H10:以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为依据,可以将银行理财顾客划分为感知高利益—高风险型、感知低利益—高风险型、感知低利益—低风险型、感知高利益—低风险型4类顾客群体。

(二)基于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权衡的顾客识别模型分布情况

本研究量表采用7分量表,总体感知利益与总体感知风险皆由3个问项构成,取值为3~21分。以中位数12为分界点,对1 010个样本做散点图(如图3所示)。识别结果表明H10成立。图3中每个点都代表1个得分,点的颜色越深表示落在该得分上的样本数量越多。第一象限为213人,第二象限仅为81人,第三象限为208人,第四象限为508人。

三、基于识别模型的银行理财顾客群体特征分析

由于第二象限感知低利益—高风险型顾客群体的分布数量过少无法进行结构方程检验,因而仅就其余3类顾客群体进行“BFCPV权衡因素与购买意愿关系模型”的检验与分析,同时进行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对于购买意愿的综合影响作用及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构成维度重要性的比较分析。

(一)不同类型顾客群体的“BFCPV权衡因素与购买意愿关系模型”检验

对感知高利益—高风险型、感知低利益—低风险型和感知高利益—低风险型顾客群体分别进行“BFCPV权衡因素与购买意愿关系模型”的检验与分析。检验结果皆表明H1至H8成立,但H9不成立。标准化路径系数如表2所示。

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对购买意愿的综合影响作用包含了直接与间接影响。根据上述的路径系数,计算出不同类型顾客群体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对于购买意愿的综合影响作用,由表3可知,仅感知高利益—高风险型顾客群体的感知风险对于购买意愿的影响作用强于感知利益,其余3类顾客群体的感知利益对于购买意愿的影响作用皆明显大于感知风险。

(二)不同类型顾客群体的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构成维度的重要性

对不同类型顾客群体的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构成维度的重要程度进行汇总,通过表4可以看出,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各构成维度对于不同类型顾客群体的重要程度存在差异。各构成维度的重要程度直接关系到顾客在购买决策中对于某个维度的关注程度。

(三)不同类型顾客群体的人口统计特征与购买理财产品特征

1. 人口统计特征。顾客在评价过程中会受到人口统计特征的影响。人口统计特征与顾客对于产品的认知与购买密切相关。因性别、年龄、职业、年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状况的不同,顾客对于理财产品的认知与评价也可能有所差异。现将4类顾客群体的人口统计特征进行归纳,如表5所示。

2. 购买理财产品特征。对于某个事物的熟悉程度会影响顾客的态度与行为(Mitra et al.,1999)。经验能强化行为意愿(Bagozzi和Warshaw,1990)。Eckford和Stanton(2004)认为以往的购买经历会对理财产品的购买决策产生影响[10]。因而,将以往的购买经历作为背景变量分析是有必要的。设置理财产品的购买次数、累计购买金额、选择的银行类型以及选择的其他理财工具来描述理财顾客的购买特征。现将4类顾客群体的购买理财产品特征进行归纳,如表6所示。

综上对4类顾客群体的人口统计特征与购买理财产品特征进行分析可知,感知高利益—高风险型顾客群体男女比例差别不大,多为41—55岁的公司职员与其他职业者,以2万元~5万元的低收入人群为主。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大中专及以下学历为主。多为已婚且子女未成家的顾客。理财产品购买经验不多,多为购买1~3次的顾客。理财产品累计购买金额15万元以下的顾客占到了大多数,且大多选择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购买理财产品。除理财产品外,选择存款储蓄和房产作为理财工具的顾客占了较大比例。

感知低利益—高风险型顾客群体多为56—60岁以及60岁以上,从事其他职业者和公司职员的中老年女性顾客,多为7万元~10万元与1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受教育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以大中专和本科学历为主,多为已婚且子女未成家的顾客。理财产品购买经验不多,购买3次以下、累计购买金额5万元~10万元的顾客占到了大多数,且大多选择从股份制银行购买理财产品。除理财产品外,选择房产和黄金作为理财工具的顾客占了较大比例。

感知低利益—低风险型顾客群体多为26—40岁的年轻男性顾客,以公司职员和公务员居多,多为7万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受教育程度很高,以硕士学历以上为主,多为未婚和已婚且子女未成家的顾客。购买理财产品5次以下、累计购买金额15万元以下的顾客占到了大多数,且大多选择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购买理财产品。除理财产品外,选择股票和外汇作为理财工具的占了较大比例。

感知高利益—低风险型顾客群体多为46—60岁的中年女性顾客,以公司职员和退休人员居多,多为5万元~7万元的中高收入人群。受教育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以大中专和本科学历为主,多为已婚且子女已成家的顾客。购买理财产品6次以上、累计购买金额15万元以上的顾客占到了大多数,且大多选择从国有银行购买理财产品。除理财产品外,选择存款储蓄和房产作为理财工具的顾客占了较大比例。

四、不同类型银行理财顾客群体的产品模式创新

针对4类顾客群体的特征进行相应的理财产品模式创新。产品模式创新包括基本产品模式创新和附加服务模式创新两个部分。

(一)感知高利益—高风险型顾客群体的产品模式创新

1. 基本产品模式创新。此类顾客群体多为工薪阶层,子女尚未独立。不仅要考虑家庭消费,还要考虑子女教育和孝敬父母的问题,承担了较大的经济负担与压力,因担心理财产品为其带来损失,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感知风险。这与其经济积累有限,投资经验不足及认知水平不高存在一定关系。此类顾客群体除将一部分资产存入定期储蓄账户以备不时之需之外,可预留约相当于半年收入的金额存入银行活期账户。此类顾客群体的感知风险对于购买意愿的综合影响作用要强于感知利益。因而,应对感知风险更为关注。

基本产品模式创新包括三部分:第一,保险型理财产品。向其推荐此款具有长期而稳定现金收益的产品。第二,债券型理财产品。属于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能规避财务风险并获得高于储蓄的收益。第三,基金型理财产品。适合工薪阶层长期投资,不会影响日常生活的现金流,能获得稳定的长期收益。选择这种已获多数顾客接受的产品,可降低此类顾客群体的感知信誉风险水平。

2. 附加服务模式创新。在感知利益的构成维度中,应特别关注对于较高水平感知利益发挥了较少作用的关系利益。从感知风险看,应特别关注导致感知风险处于较高水平的信誉风险和心理风险。

附加服务模式创新包括六部分:第一,顾问式营销。可通过专人顾问式营销提供咨询服务及个性化的理财产品方案提升关系利益。第二,详尽明示风险及风险承担方式。实事求是地向顾客推荐理财产品。除签署能明确银行与顾客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合同之外,进行更充分、明确的风险提示,以降低感知信誉风险和感知心理风险水平。第三,普及宣讲理财知识。顾客学历水平不高,购买经验不足。应组织理财知识的现场普及宣讲等形式,提示投资理财风险。帮助顾客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完善投资理财知识,以降低感知知识风险水平。第四,简化购买程序。此年龄段顾客群体的家庭琐事较多,且大多为上班族,担心购买理财产品会投入过多时间,应尽可能简化购买程序,提升服务效率,缩减顾客的等待时间。第五,随时沟通并及时告知理财产品的信息。尽可能细致周到的讲解,缩减顾客学习理财产品相关知识的时间,并及时告知理财产品的相关信息。第六,隐私保护。感知社会风险在较高水平的感知风险中处于最不重要的位置,但仍不能忽视,应加强隐私保护。

(二)感知低利益—高风险型顾客群体的分布原因及应对策略

由于第二象限的人数非常少,仅为81人,只占到样本总数的8.0%,因而,有必要对此情况进行分析。银行理财顾客只有在充分了解所购买产品的相关属性以及购买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之后,才会作出购买决定。感知到较低利益水平和较高风险水平的顾客,再作出购买理财产品购买决策的可能性很小。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知结果,主要是由于与此类顾客偏好的更具增值能力以及基本没有风险的固定资产投资相比,理财产品的利益水平相对较低而风险水平较高。顾客认为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不可小视,更倾向于盈利空间更大的投资。其购买理财产品只是一种偶然行为,未来购买理财产品的可能性很小。针对此类顾客群体,银行不必投入太多精力关注。挽留此类顾客群体所要付出的代价,往往多于其为银行所带来的效益。可以采取不尽力争取,但也不放弃的态度。

(三)感知低利益—低风险型顾客群体的产品模式创新

1. 基本产品模式创新。调研中发现此类高收入人群大多为公司管理人员和政府官员,积累的资产主要靠自身努力奋斗而来,而不是遗产继承。其拥有更多自己的独到见解,愿意参与投资决策。由于拥有过度自信,很难以开放的心态接受银行的理财建议。同时,学历水平较高,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且此类顾客群体较年轻,处于事业上升期,收入增加较快,对资产增值的要求高于保值的要求,愿为高额投资回报承担高风险。

产品模式创新包括五部分:第一,与股票挂钩的结构型理财产品。特别适合此类风险承受能力强、对金融市场判断力比较强的顾客群体。第二,QDⅡ型理财产品。风险水平较高,适合对外汇、国外资本市场有较深认识的此类顾客群体。第三,保险型理财产品。此类顾客群体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应适当增加保险额度,维护家庭财产安全。第四,基金型理财产品。此类顾客群体工作繁忙,适合购买此类长期投资且收益高的基金型产品。第五,外汇型理财产品。资金投入很大,风险和收益水平较高,能够满足此类顾客群体的购买需求。

2. 附加服务模式创新。此类顾客群体的感知利益对于购买意愿的影响作用要强于感知风险,因而应更关注感知利益。除感知产品利益之外,较低水平的感知利益中处于次要地位的是服务利益,说明此类顾客群体并没有感知到让其完全满意的服务水平。从感知风险看,感知时间风险最有可能导致感知风险水平的提升,应给予特别关注。

附加服务模式创新包括四部分:第一,尊贵待遇。其对服务很挑剔,应让其享受高质量的尊贵服务。第二,突出服务的信赖感与归属感。应让其感知到更多关系利益,产生信赖与归属感。选择有销售经验的理财顾问进行细致讲解,进行及时的电话提醒与新产品信息告知服务等。提供专人专项理财服务,争取将其转化为优质顾客。第三,独立与隐密的交易空间。顾客多为社会精英,拥有较多财富但空闲时间较少。应设立有专人接待的理财服务区,以减少等待时间,满足其重视隐私的要求,提供独立的隐私空间处理理财交易。第四,3A理财服务。提供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方式(Anyway)的服务,提升服务效率。

(四)感知高利益—低风险型顾客群体的产品模式创新

1. 基本产品模式创新。此类顾客群体多处于社会中层,已经退休或面临退休,希望保证本金安全,获取稳定的收益保障。要特别注意投资的稳健性及对未来生活的保障,为其提供适度收益水平的低风险理财产品并注重投资的多元化组合。

基本产品模式创新包括四部分:第一,债券型理财产品。投资期限长且具有一定流动性,能获得持续分红,且资金具有一定流动性,能保证此类顾客群体用于医疗或其他支出的需要。第二,基金型理财产品。基本上没有风险,收益固定。此年龄层次的顾客群体可以适度选择此类型理财产品。第三,保险型理财产品。稳定收益,基本上没什么风险。可以在为此类顾客群体带来一定收益的同时提供生活保障。第四,结构型理财产品。具有保本条款,一般可获得高于定期存款的稳定收益,适合此类顾客群体的特征。

2. 附加服务模式创新。此类顾客群体以退休人员最多,购买决策往往要经过反复思索与斟酌。大多选择熟悉的银行、熟悉的理财顾问购买产品。较高水平的感知利益中感知服务利益处于最不重要的位置,应提升服务利益,还应特别关注可能造成感知风险水平提升的感知财务风险和感知社会风险。

附加服务模式创新包括三部分:第一,跟踪式服务。此类顾客群体对于银行服务的要求比较高。应及时了解顾客期望,跟踪反馈意见,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制定家庭理财规划。第二,隐私保护。关注感知社会风险。由于此类顾客群体年龄偏长,拥有了一定社会尊重与认同感,应注重对此类顾客群体的隐私保护,经过顾客同意,确定沟通方式,避免信息外漏。第三,面对面沟通及更多的人文关怀。用非货币工具创造此类顾客群体的正面情绪,如记住顾客名字、在重大节日或生日进行短信和电话祝福等。

五、研究结论

在文献回顾和调研访谈的基础上,构建“BFCPV权衡因素与购买意愿关系模型”和“基于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权衡的顾客识别模型”。通过对“BFCPV权衡因素与购买意愿关系模型”的检验,发现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是影响顾客感知价值与购买意愿的关键因素。可根据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对银行理财顾客进行识别。根据“基于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权衡的顾客识别模型”,可将银行理财顾客划分为感知高利益—高风险型、感知低利益—高风险型、感知低利益—低风险型、感知高利益—低风险型4类顾客群体。不同类型顾客群体的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对于购买意愿的综合影响程度、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构成维度重要程度以及不同类型银行理财顾客群体的人口统计特征和购买理财产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应针对不同类型顾客群体特征进行相应的理财基本产品及附加服务创新模式定制。

参考文献:

[1]J.Paul Peter,Lawrence X.Tarpey,Sr..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Consumer Decision Strategies[J].Th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75,2(1):29-37.

[2]Kristina Heinonen.Reconceptualizing Customer Perceived value:The Value of Time and Place[J].Managing Service Quality,2004,14(2/3):205-215.

[3]Yavas U.Benkenstein,M..Service Quality Assessment:A Comparison of Turkish and German Bank Customers[J].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7,14(2):161-168.

[4]Po-Tsang Chen,Hsin-Hui Hu.How Determinant Attributes of Service Quality Influence Customer-perceived Valu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0,22(4):535-551.

[5]Sergios Dimitriadis.Testing Perceived Relational Benefits as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Driv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2010,28(4):297-313.

[6]Floh,Trcihlmaier.What Keeps the E-Banking Customer loyal? A Multigroup Analysis of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onsumer Characteristics on E-lovalty in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J].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06,7(2):97-110.

[7]Hsiu-Ling Wu,Chien-Hsun Chen,Fang-Ying Shiu.The Impa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Bank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Chinese Transitional Economy[J].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2007,34(5):401-414.

[8]Cronin,J.J.,Brady,M.K.,Hult,G.T..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Quality,Value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on Consumer Behavioral Intentions in Service Enviroments[J].Journal of Retailing,2000,76(2):193-218.

篇(3)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5-0081-02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创新的鼓励,科技查新工作的内容和范畴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查新种类的不同,对查新结论的撰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结合查新工作的工作实际,从查新性质,查新分类,和查新的结论和查新结论的几种主要撰写方式来对新时期查新工作进行探讨。

1 查新的性质

查新是科技查新的简称,是指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规范的操作,并做出结论①。

查新是对项目的新颖性作出结论;这里的新颖性是指在查新委托日以前,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内容部分或者全部没有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①。

查新是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相结合的情报研究工作,它以文献为基础,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手段,以检出结果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进行范围和程序有查全查准率的严格要求,要求给出明确的结论,查新结论具有鉴证性。

查新是以通过检出文献的客观事实来对项目的新颖性作出结论。

2 查新的分类

过去,科技查新目的主要是为了申报成果和立题,因此,查新的类别主要是成果查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进入WTO以及专利制度的实施,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品标准的重视,以及我国建立的各种各样的基金,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研基金等众多基金,实行新产品的评奖工作等,查新的类别不断增多,目前主要有成果查新、基金申报立项查新、专利查新、新产品申报查新,标准查新、商标查新等。从专业角度可以分为化工类、电子类、机械类、计算机、软件、网络、生物、地学、农业等,此外还可从设备查新、产品查新、工艺查新、理论查新来分类。

3 一般及特殊类型科技查新结论的撰写

查新结论的撰写,一般可分为综述型、查新点分述型、三段式、分述总结型等。随着国家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以及查新类型和目的不同,查新的结论应适应其变化,配合专家对项目的鉴定。下面针对部分常用和特殊的类型进行探讨。

3.1 新药申报查新结论的撰写

在查新业务中经常遇到用户委托的新药申报查新,通常所提的查新要求为某药品“在国内的药品行政保护情况和专利申请情况”,在此情况下,对查新结论的撰写不仅要叙述专利的申请情况,而且要说明药品行政保护情况及对系列药品数据库的检索情况。如对“米格列醇”申报新药的查新,其结论如下:

“经检索药品行政保护公告、药品注册公告、批准临床研究新药公告、国内新药数据库、药品广告资源信息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国家非处方药目录品种使用说明书(西药)数据库、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DA)批准新药数据库、中国企业与产品库、国家新产品数据库、中国科技成果库未见米格列醇的相关记录。”

3.2 关于基因、蛋白质序列的查新结论的撰写

有关基因和蛋白质序列的查新是随着科学发展而出现的一类新的查新项目,在做这类查新项目时要注意检索GenBank(Nucleotide: sequence database)和Protein: sequence database以及PubMed等数据库。在查新结论的撰写上要注意对基因序列位不同和变化以及菌株的区分。

实例:植物多功能细胞信号HarpinEcc蛋白的研究和产品开发

针对本课题查新点在美国Genebank数据库中检索到两个相关记录文献1和文献2。文献1报道的基因编号为AAX38231的HarpinEcc基因序列,为本委托查新课题组独立在美国Genebank数据库申报的基因序列。文献2报道的基因编号为AAD32966的HarpinEcc基因序列,与本课题的基因序列采用的菌株不同,本课题采用欧氏杆菌白菜软腐致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CSDS001,文献2-7采用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褐腐致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Ecc71,两种菌株的hrpNEcc基因享有93%的同源性;本课题的Harpin Ecc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文献2-7的菌株Ecc71的HarpinEcc蛋白相比,分子中有6个位点发生了氨基酸替换,分别为Ser70Gly70、Gly113Ser113、Ala115Val115、Gly249Ala249、Arg317Ala317、Lys352Gln352。

3.3 软件类查新项目的查新结论的撰写

软件类查新项目是目前查新工作中增长最快的一类查新项目,由于软件产品在综合性文献数据库中报道较少,在专利数据库中也只有与硬件相结合的软件才能申请专利并得到报道。因此,在撰写软件类项目的查新结论时,除应说明其中综合性文献数据库中的文献情况外,还应特别说明在软件著作权登记数据库和软件产品认定公告数据库、计算机文摘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的报道情况,这样撰写的查新结论才有说服力。

实例:×××3D引擎共性平台

文献1-3报道了国内自己开发的神迹网络游戏软件和飞越梦幻《边缘》3D网络游戏软件和《天地Onlie》。其与本课题的不同点是本课题开发的是3D游戏引擎共性平台。而文献1-3只是3D网络游戏软件。

文献4报道的一款即将上市的3D MMORPG《荣耀》是塞博先锋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3D游戏软件,采用塞博先锋公司自己开发的3D 游戏引擎。其与本课题的区别是该3D游戏引擎不是通用引擎共性平台。

文献7概述了3D游戏引擎构架。文献8介绍了纹理映像技术在三维游戏引擎中的应用,属理论研究文章而非3D游戏引擎。

文献5报道的3D游戏图形开发平台gameSpace与本课题的区别是国外开发的产品。

文献6、文献9、文献10-11、文献3等3D游戏软件是基于国外3D引擎开发的游戏软件。

在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数据库和中国双软认定网软件产品认定公告数据库也未检到同类软件。

综上所述,在检索范围内,有关“3D游戏平台”文献,只有文献5报道的GameSpace这一国外软件,未见国内自主开发的3D通用引擎共性平台的公开文献报道。

4 标准查新

在查新I务中经常遇到用户要建立一项新的产品标准而委托我们查国内外的该新产品的标准情况。在此情况下,对查新结论的撰写除要叙述综合性文献数据库中报道情况外,而且还要重点说明在标准数据库的检索情况。如对“氟化石墨”产品标准的查新,在结论中建议考虑加入以下的内容:

经采用检索词“氟化石墨”和“graphite fluoride”检索中国国家标准数据库、中国行业标准数据库、中国国家建设标准数据库、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数据库、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数据库、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标准数据库、英国国家标准学会(BS)标准数据库、德国标准化学会(DIN)标准数据库、法国标准化协会(NF)标准数据库、日本工业标准(JIS)标准数据库、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标准数据库、美国材料与实验协会(ASTM)标准数据库、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标准数据库、美国保险商实验所(UL)标准数据库等未见氟化石墨的产品标准的公开文献报道。

篇(4)

1 引言

信息通信业已成为当今全球发展最快、社会关联度最广、科技含量最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产业。在我国,电信行业具备基础性、支撑性和先导性的特征,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增加,国家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和两化融合的深入,提升科技创新贡献水平,以创新增强企业活力,成为国内电信运营商的必然选择。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2011年6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指出:通过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到“十二五”末,中央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创新体系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一批中央企业成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在部分领域实现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跨越。根据中央的刚性指标要求,加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的驱动,电信运营商对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的需求非常迫切。

我国电信运营商的科技创新管理,起步晚、基础弱,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运营商。学习国际先进电信运营商的经验,采用跟进式的科技创新战略,将为我国电信企业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支撑。近年来,针对电信企业科技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国内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关键问题研究[1-2]、国际化模式[3]及个别案例分析[4],国外则关注于创新效率评价[5]、创新机制研究方面[6],缺少对国际主流电信运营商经验的系统性的跟踪成果。因此,系统性地研究国际主流电信运营商科技创新模式,借鉴先进经验并提出策略及建议,将对提高我国电信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2 研究背景及思路

科技创新[7](Innovation)是从研发(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演进而来的全新管理模式,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它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科技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的优势包括:技术领先、成本优化、产品差异化、边际利润提高和管理提升等,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电信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选取了16家国际主流电信运营商作为研究的对象,分别是:美国(AT&T、Verizon和Sprint),欧洲(Vodafone、BT、Telefonica、FT和DT),亚太(NTT、SKT和Telestra),中国(CM中国移动、CT中国电信和CU中国联通),港台(CHT中华电讯、和黄(含H3))。

本文的研究思路(见图1)是:以各个运营商2009~2011年年报、财务报表、第三方咨询公司报告以及其他公开资料为基础研究资料,选择6个重要指标——研发投入占收比、专利拥有数量、科技人员数量、研发组织结构、研发重点及研发成果——作为依据,对国际主流电信运营商的科技创新现状进行系统的跟踪分析,根据各个运营商在创新强度和合作程度两个维度具备的差异进行分类。基于分类成果,创建电信运营商科技创新模式矩阵,并对各类创新模式的差异及优缺点进行归纳。最后,根据跟踪成果获得的启示,对我国电信运营商的科技创新管理策略提出建议。

3 电信运营商科技创新模式矩阵

根据近年运营商年报等资料整理的基础数据,可以发现,一方面,由于自身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差异,不同电信运营商的科技创新管理在创新强度上有所不同,例如:有些运营商采用需要较高投入和较强难度的技术创新策略,有些采用引入消化再融合创新的业务创新策略。另一方面,由于选择的发展战略不同,运营商选择的合作程度也不相同,有些采用深度融合的国际化联盟合作的方式,有些则采取依托政府资助、采用投资驱动的研发策略。

因此,根据以上特征,可以将16家主流电信运营商的科技创新模式分为4类: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国家化合作创新,以及以投资驱动的创新。根据跟踪运营商科技创新管理模式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创新强度和合作程度两个维度,构建了电信运营商科技创新模式矩阵,见图2:

电信运营商科技创新模式的代表案例见表1。

从分类结果中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征:

(1)地域性特征

1)日本运营商偏向于技术创新,原因是日本等国家本身具有很强的自主研发能力。例如,NTT曾在全球率先开发增值业务和深度定制终端,又在2010年较早对4G进行商用。

2)亚洲地区运营商多采用投资驱动创新的模式,这是因为亚太运营商一般具备政府投资的背景,较容易运作资本,收购创新企业股权或投资创新基金。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运营商一般都采用这种方式。

3)欧洲运营商主要采用国际化创新,因为这些国家曾经在全球建立霸权,较容易在其曾经的殖民地开展业务。例如,西班牙电信在南美洲占有大量的市场份额,沃达丰的业务在亚太地区和澳大利亚都有较好的发展。

4)美洲和澳大利亚的运营商较多地选择业务创新模式,原因是北美和澳大利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相对成熟,因此业务产品及应用平台的创新需求强烈,且收效明显。

(2)市场成熟度特征

科技创新模式的选择与市场成熟度的关联十分紧密,市场成熟度越高,越重视创新的目标,如技术和业务创新的产出。图1中白色的两类运营商关注于创新的目标,一般是成熟市场的运营商;灰色的两类运营商重视创新的手段,即实现创新的方式和方法,一般是发展中的新兴市场运营商。

(3)综合性特征

图2中,纵轴表示创新程度,越趋向上方,表示运营商的创新能力越强;横轴表示合作关系程度,越趋向右方,表示合作关系越强。虽然创新程度高、合作程度强是比较理想的情况,但是由于成本和外部环境因素,每种模式都有其突出的优点和不足,见表2。

由于不同科技创新模式的优缺点都十分突出,因此目前国际上具有较强实力的运营商偏好采用综合模式,即同时借鉴四种创新模式,扬长避短。这一综合性的特征在矩阵图中显示为运营商向中心移动的趋势,即越靠近矩阵中心的电信运营商,显示出越强的科技创新能力。

4 对国内运营商科技创新管理的启示

国内三家运营商近几年对科技创新工作日渐重视,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础弱,与国际先进运营商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从图2可看出,三家运营商普遍处于投资驱动模式区间,即创新强度和合作程度均不算强。中国移动因其实力优势,更加接近于矩阵中心点,显示出综合性创新模式的特征,但在国际化合作和业务创新方面仍有很明显的改进空间。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制定科技创新战略时,可以参考借鉴地域相似、基础条件相当的运营商的创新模式,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式。

(2)深度分析自身优势,根据市场成熟度的不同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差异,不断调整科技创新策略,以加强核心能力,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3)创新目标与创新手段并重,一方面增大研发投入,明确企业技术发展路径,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加大产品和业务的创新力度,满足客户需求,获取市场优势。

(4)不断加深合作程度,积极加入国际技术联盟,与国际科研机构开展广泛合作,降本增效,规避研发风险。此外,还应注意整合全球创新资源,采用外包模式,开展产业链合作,提高企业价值。

(5)重视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抓住专利申请和标准国际化两个重点,保证企业研发成果利益的最大化。

总之,国内运营商应认真借鉴国际主流运营商的先进经验,深入分析内外部环境特点,精确诊断自身优劣势,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创新目标,采用合理的创新手段,不断提高创新强度和合作程度,为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竞争力的电信运营商提供支撑与保证。

参考文献:

[1] 吕成华. 电信运营商科技创新的关键点[J]. 网络通信, 2006(8).

[2] 彭久生,梁雄建. 我国电信运营商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对策[C]. 通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A]. 2006.

[3] 马思宇. 沃达丰科技创新模式分析[J]. 现代电信科技, 2007(1).

[4] 胡凤雏,彭久生,郭永东. 中国电信运营商技术创新国际化模式探析[J]. 中国通信, 2009(7).

篇(5)

一、 引言

“随着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生产力系统的出现,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生产领域”。①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创新型社会目标下,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知识形态生产力大量物化,人类认识资源、开发资源的能力不断加强,随着科技研发成果的不断涌现,使得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大大加快,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文化是科技进步的母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声;科技则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插上翅膀。两者的互动共进是现代人类文明演进的显著特点。“科技对文化产业种类、形式、格局始终产生着极为深刻、从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文化作为商品进行生产和消费古已有之。但文化产品成为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文化产业的业态、种类和格局发生深刻的变革,则往往有赖于科技进步之功”。②技术的更新必然带来观念的革命,新媒体的建立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而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新媒体反映着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渗透和影响,而这种渗透和影响正体现了文化与科技融合。

二、 新媒体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新媒体是科技创新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形态,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1. 新媒体的概念特征。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一般认为,新媒体的定义从狭义而言为:基于数字基础的,非线性传播的,能够实现交互,具有互联传播特性的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以电视、电脑、手机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言数据服务、连系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

“无论是新型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其发展呈现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原生的新传媒形态不断涌现;二是是基于新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媒体融合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日益丰富”。③新媒体所谓的“新”字是主要体现在技术上和形式上的,新媒体的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有些新媒体的出现是前所未有的或者说崭新的,比如互联网等;其二,有些新媒体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报纸等。

2. 科技创新的理论描述。“创新”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的。1912年,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所谓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内容:引入新产品;引入新工艺;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从熊彼特的定义可以看出:创新首先强调的是一个“新”字。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创新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地拓展和提升,相继出现了“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等概念。科技创新一词常见于政府报告、规划与文件,主要从政府宏观管理的层面提出。钱学森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认为科技创新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它包括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管理创新三大体系。

3. 新媒体产业科技创新的社会作用机理。创新就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活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的国家竞争力模型认为国家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两者互为补充,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于企业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国家竞争优势》一书的作者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竞争力决定国家竞争力,同时,国家又通过“环境的塑造”来影响产业竞争力,而企业作为产业经济、国民经济的基本承担者、具体参与者,其竞争力决定产业竞争力,最终决定国家竞争力。体现新媒体特征的相关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和盈利,不仅具有强烈的自主创新要求和愿望,而且也具备相应的条件进行自主创新,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由这些企业涌现出的科技创新能力反映着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经验表明,只有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依靠创新获得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并带动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一个行业或一个地区才能真正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三、 科技创新对新媒体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影响

篇(6)

一、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管理特征

在以往的研究中,高绩效科技团队的管理特征主要包括:清晰且有价值的目标、高效的领导、合作的价值理念、团队导向的激励系统。通过对国内72个高绩效科技团队360名科技人员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发现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与培育具有类似的特征(见表1和表2)。

(一)科技创新团队的典型管理特征

从表1可见,科技创新团队主要管理特征包括:首先必须要拥有一个合适的学术带头人,这对于团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团队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其次,作为一个创新组织,拥有规范的创新机制和良好的创新文化对于团队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成败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三,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还必定拥有一个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目标,这对为团队成员提供前进的动力,及时对团队及其成员实施有效的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良好的沟通机制、科学的激励和评价考核体系等因素对科技创新团队的成长也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表1科技创新团队的典型管理特征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表2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典型特征的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二)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典型特征

从表2可见,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主要特征包括:首先是“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执着坚持”是最重要的性格特征。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是一项漫长而枯燥的工作,需要科研人员具备积极探索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其次,在行为特征方面,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善于与人合作”。在大科学时代,与他人进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方式,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善于合作都是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特质之一。此外,“敏锐的洞察力和想象力”与“创新性思维”是科技创新人才最重要的两个能力特征。

二、培育科技创新团队的原则

培育科技创新团队的原则大体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前者涉及到社会宏观系统对科技创新团队的影响,后者则涉及科技创新团队内部管理机制。

(一)宏观层面的培育原则

1.营造环境、激发潜能的原则。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使科技创新团队快速成长,创新潜能得以最大可能的被激发。科技创新环境是科技创新团队借以在其中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其中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优化尤其重要,政策环境是导向;法制环境是保障;而社会环境对于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又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这几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了影响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的外在因素和成长环境。

2.因势利导、逐步培育的原则。一方面需要在发现有前景、有希望的科技创新团队雏形时,对其跟踪关注,因势利导,逐步培育,并在信息、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及时的扶持和帮助,不断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科技创新团队成熟度的差别,尊重科技创新团队的成长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放任不管。只有这样,才能使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健康而有序地进行,扬长避短,克服不利因素,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微观层面的培育原则

1.智力整合,知识共享的原则。科技创新团队的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成员智力整合,知识共享的程度。充分的智力整合,应该使团队成员配合默契,相互激励,使创造性得到超常发挥。充分的知识共享,应该使团队成员能及时交流各自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使个人知识与集体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

2.合理评价、适度激励的原则。科技创新团队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很多种,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协调好对团队产出和个人产出的关注程度,强调竞争与合作的均衡都是至关重要的。应认真了解每个团队成员的个人才能与专长,使每个人都能从事自己所感兴趣的工作,并能在工作中充分展现自我才能;同时,重视以团队为整体的奖励,强调团队整体上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使团队成员产生团队的责任心、自豪感、向心力和依附感。当然,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之间适当的平衡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思路

科技创新团队运作效率的潜在水平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团队设计及培育思路。其中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学术带头人以及团队的梯队结构等因素是最常见的影响因素(见表3)。

本着营造环境与激发潜能、因势利导与逐步培育、智力整合与知识共享、合理评价与适度激励等原则,积极培育高效的科技创新团队。宏观层面,政府应该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市场需要,一要出台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强化长期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评估;二要整合各方资源,加大对绩优科技创新团队投入;三要通过联合科技攻关尝试跨部门、跨学科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微观层面,结合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现状,尊重科技创新团队的特征、内部运行规律,从以下几方面推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表3“如何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的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一)明确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

提出一个清晰的、有吸引力的奋斗方向是关乎一个团队组建和成长的关键。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可以是经过多年研究形成的,具有显著的优势。也可以围绕重大目标,结合原有优势开拓出的新方向,无论怎样,团队成员都应该人人对其承诺和负责。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必须现实而合理、明确而可量化、富于意义并具有挑战性。科技创新团队核心的研究方向必须相对稳定,至少应该呈现出阶段的稳定性。同时,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也必须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进行适当调整。

(二)选拔与培养一流的学术带头人

篇(7)

    一、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异质性

    创业企业的诞生始发于创业者的创业劳动,创业劳动实际上是科技创新劳动的拓展和延续,科技创新劳动是创业劳动的“源”和“核”。探寻当代创业企业的经济性质,其出发点和关键就在于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性质的理解。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是一种有机融合科学和技术内在禀性的高智力劳动。从劳动形式上分析,这种高智力劳动是一种高度复杂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复杂劳动和智力劳动,更完全不同于简单劳动或体力劳动,呈现出自身所特有的异质性。(注:这里的“异质性”是从具体劳动的层面上所作出的分析,而不是抽象劳动的层面。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凝聚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异的。)

    1.劳动内容的高度专业化和劳动形态的高度专用性

    和产业经济时代的机器发明、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等行为中的创新劳动相比较,由于市场深化和细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专业化水平更高。在科技产品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消费需求更趋个性化确当代经济生活中,科技创新活动要取得成功,必然要确定极其明确的目标,瞄准极其清楚的制高点和攻关领域,专注于特定的活动对象和活动空间。这集中体现为当代科技创新劳动内容的高度专业化。它要求接受更为专门化的教育和练习,要求培育更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要求把握更为精、尖、新的知识和拥有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实验能力。

    和高度专业化相适应的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形态的高度专用性。高度专业化的学习、探究、创造和实践,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积淀后,往往形成为一种特定的思维能力和劳动品质而表现为劳动形态的高度专用性。这种高度专用性的劳动形态,一旦移作他用,往往成为“沉没”资产,其内在的价值就大大受损。

    2.劳动物化产品的高度创造性

    (1)体现为产品市场需求的先导性和创造性。奔腾式确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物化产品具有优质的消费属性(包括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一个成功的高科技产品(包括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服务)的开发和问世,往往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适应了市场需求者的消费趋向,强有力地引导着市场消费的方向,强劲地改善着人们的消费结构,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当代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兴起和所获得的巨大成功,赋予了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理论以新的内涵。

    (2)体现为产品效用的高度创造性。当代高科技产品是一种高知识密集型产品,从而富有高效用。也就是说,单位产品具有更大的有用性,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某一种或几种需要。①当代科技创新是对自然物质属性和自然能力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区别于传统产业机器生产在性质上仅仅是对自然物质的一般加工和表层属性的自然能力的利用(刘诗白,2001)。因此,较之传统产业生产,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能够带来劳动生产力的几何级数式的进步,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生产能力。同时,高科技生产手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所耗费的非核心技术或产品的其他物质资源的本钱极低,高科技产品在批量生产下边际物质本钱几乎为零。②高知识密集型产品更具“人性化”特征。高科技消费品更适合消费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符合消费者个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更为内在、真实的需求,能迎合消费者对单元产品的高质量多功能提供的要求。高知识含量的消费品由于更能满足现代人的文明消费和审美情趣,从而富有高效用。

    (3)体现为产品价值的高度创造性。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比马克思笔下的工程师一类的“高级工人”的所谓一般“复杂劳动”更高层次的“高度复杂劳动”,是一般复杂劳动的倍加。这种高度复杂劳动,比起一般复杂劳动,具有以下两个更为突出的特征:①劳动力再生产的用度更高。当代科技创新活动,劳动的专业化特征表现得极为明显,它需要更为扎实的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积累,需要更为丰富的实践和实验经验。因此,科技劳动力的形成,需要投进更高的学习教育用度;当代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更高的劳动强度,是一种高强度的劳动力耗费,需要有较高的劳动力的补偿用度。另外,由于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高度社会化(即是高度社会结合和社会协助的劳动),创新者的劳动能力实际形成用度中还必须包含间接参和科技创新的社会劳动能力的再生产用度(刘诗白,2001)。因此,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者而言,其劳动力再生产的用度应该高于一般复杂劳动。②劳动力使用创造的价值增值更大。高品质的科技创新产品的成功问世,在一定时期内往往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垄断地位,由此获得了可观的“逾额利润”。综合以上两点,我们以为,和一般劳动产品相比,在高科技产品中,其所耗费的物质资源C部分可能下降,但是劳动力价值V部分和价值增值M部分却以更大比例上升。这样,在同一单位时间内,C V M在整体上是大大进步了。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高度复杂劳动,同样能够换算为“自乘的”“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较一般复杂劳动能形成更高的价值。

    3.价值创造的高度风险性

    一方面,某种创意、想法、灵感要转化为现实的物化产品,需要“苦思冥想”、持续探索、高度关注,需要反复试错、重复实验,终极仍有可能失败。这期间不仅要投进大量的、凡人难以想像的精力,还往往需要投进一定的物质资源。失败的结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事人要承担着极大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即使研发取得了现实的物质载体,由于当代科技创新的快节奏和当代市场演变的高速度,同样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当代科技产品周期极短,产品更新速度极快,市场竞争又日趋激烈,这使得在高科技产业中,某一项技术往往只有NO.1是成功者,NO.2以下大都难以得到能够赖以生存的市场份额,从而成为市场竞争的失败者。硅谷中均匀大约九成的风险投资是不成功的,就充分表明了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高度风险性。

    4.效应产生的高度非线性

    一般性的生产性劳动或简单劳动,其效应的产生往往是直接而明显的、即期而平稳的,劳动的付出和其所产生的效应之间往往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恒比例关系即线性关系。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高度复杂劳动则和此不同,其效应的产生往往不是直接和即期的,更多的是具有潜伏性、时间性、动态性以及跳跃性。科技劳动者价值的创造并不完全是一时的,

    而是长期的;并不完全是当期就能表现出来的,有的要经过一段时期才能体现出来;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并不完全是连续的,而是阶段性的。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就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付出和其所产生的效应或价值创造之间不是一种恒定的比例关系即线性关系,而往往呈现出一种倍增或倍减的非恒定关系即非线性关系。

    5.集聚社会资源的高度粘吸性

篇(8)

1科技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自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经济创新的概念以来,创新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国家创新系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创造性、具有不同于前人或超越自身的独特的途径和方法。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总称,科技创新主要包括科学创造和技术发明创新两个方面。文化是社会文明的精华,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是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传统习俗等及其制度的复合体。管理心理学把“文化”定义为“群体成员共同认同和拥有的一组管理理念与愿景、价值观取向和行为模式”,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的人文内涵。科技创新文化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形成的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思维方法、价值观和一系列文化要素的总和。创新与文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文明进步的关系,既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科技创新需要创新文化先行,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代,都需要一个重大的人文创新引导,需要文化的繁荣。科技史的发展也能证明这一点,比如著名的李约瑟之迷和韦伯疑问——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元明以前,中国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后来的落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思想如忽视理性、注重伦理、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耻于竞争等不无关系。

2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的建立

2.1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科技创新文化是一个由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涉及到影响科技创新的文化、制度等社会环境,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再到成果转移的完整过程和多种特征要素的集合,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这就要求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足够的涵盖面,尽可能将影响科技创新文化的主要要素囊括在内,以系统、全面、真实地反映科技创新文化的全貌和各个层面的基本特征。但是,全面性并非要求设计的指标体系面面俱到,而应从众多的指标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指标,在技术处理上:一是选择最有说服力的综合指标取代过多的单项指标,二是选择最能反映科技创新文化的发展状况的指标,三是在相互包容和相互关联的指标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指标。

(2)科学性原则。即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选取的指标应能准确的反映科技创新文化的内涵。以文化竞争力、公共选择理论、投入产出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既要利用静态指标反映科技创新文化的基础、现状和实力,又要利用动态指标体现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的潜力、趋势和前景。并充分考虑指标数量大、各类中具体指标相关性强的特点,兼顾评价方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3)前瞻性。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具有前瞻性,要考虑今后发展变化的可能。为某一区域的制度绩效和文化氛围提供定量考察,适应当前国际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的形势与趋势,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引导各科技创新实体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一流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引导各科研单位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

(4)可比性原则。统计指标所测度的现象的性质具有可比性,当需要认识两种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数量联系时,要求对比的两个统计指标所度量的现象在性质上有着必然的联系。当两个指标的度量性质相同时,要使用相同的计算方法,使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具有可比性。可比性还要求对末级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或无量化处理。

(5)可行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指每个指标数据都要有可靠的资料来源,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科学,要便于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在科技创新文化的决定方面,往往有些重要因素或难以直接量化,或有某些对象具有统计数据,缺乏完整性。一般研究常常为了便于计算,略去了这些重要的方面,同时要删除一些内容重复的定量指标,以简化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

2.2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2.2.1科技创新文化、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指标

(1)科技创新文化环境。政府文化投入率(单位:%):即政府文化经费支出与财政总支出的比率;家庭文化娱乐教育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比重(单位:%);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单位:册);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单位:元);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单位:人);每万人拥有影剧院数(单位:个);居民文化程度(单位:人):该指标选用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外来文化的认同度(单位:张/人):该指标选用各地出版VCD数量与当地总人口的比重;经商指数(单位:%):即非公有经济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等等。

(2)科技创新制度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文件数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文件数量);拓宽科技体制融资渠道(文件数量);加大财政税收支持(文件数量);市场化指数(单位:%):即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知识产权指数(单位:作/万元):该指标选用专利申请量与GDP之比;政府规模(单位:%):即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与总人口的比重;对外开放度(单位:%):选取出口额加上进口额与GDP的比例。

(3)科技创新经济环境。城市化率(单位:%):即从事非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失业率(单位:%);通货膨胀(单位:%)。

2.2.2科技创新人力、物力资本基础

每万人口的专利申请量(单位:件);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单位:人):即登记注册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地区人口的比率;研发全时人员当量(单位:人年):研究与发展人员指参与研究与发展项目研究、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包括项目课题组人员,企业科技行政管理人员和直接为项目课题活动提供服务的辅助人员,全时人员当量是指全时人员数加所有非全时人员按工作量折算为全时人员数的总和;科技机构人均固定资产原值(单位:千元/人)。

2.2.3科技创新投入

(1)企业投入。技术开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单位:%):即各地区大中型企业中技术开发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单位:%):指各地区大中企业中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单位:%);企业技改投资比率(单位:%)即企业技改投资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科技开发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重(单位:%)。

(2)高校、研究与开发机构投入。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单位:个);每万人高校教工数(单位:人);教学与科技中副教授以上人员(单位:人);高校科技服务课题数(单位:项);R&D投入占GDP比重(单位:%);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数(单位:万元);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单位:%)。

2.2.4科技创新产出

获奖成果数(单位:件);每百万人口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单位: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单位:%);技术市场成交额(单位:万元):包括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以及技术服务等有偿技术交易额;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比重(单位:%):指新产品开发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额的比重(单位:%);S&N、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单位:篇):即发表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和优秀博士论文的数量和;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科技论文数(单位:件):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ET(《工程索引》)、ISIP(《科学技术会计索引》)收录的论文数;国内CSCD、CSSCI收录论文数(单位:篇):指被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数;每万人火炬、星火计划及成果推广项目(单位:项)。

3科技创新文化评价模型

3.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样本矩阵

由于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信息上会发生重叠,从而影响评价工作的进行。设某区域Ri(i=1,2,…,n)在指标Ij(j=1,2,…,p)下取值为,得到指标矩阵由于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反映问题的角度和形式不同,指标较多,且各指标的量纲不同,为便于比较,对指标矩阵进行规范化处理。令y=X/(对于逆指标如基尼系数、失业率等的处理需要把X取负号),得到规范化矩阵Y=(y)np

3.2计算相关矩阵

R=(r)=YY/(n-1)(i,j=1,2,…,p)

r=yy(t=1,2,…,n;i,j=1,2…,p)

3.3求特征值

解样本相关系数阵的特征方程|R-?姿Ip|=0得到p个特征值?姿1≥?姿2≥…?姿p≥0

3.4确定主成分

按≥0.85确定m个主成分,使信息利用率达到85%,求出前m个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将之规范化,得到每个主成分的线性组合y1,y2,…,ym。

3.5综合评价

求出样本在每一主成分上的得分,构造综合评价函数F=a+a+…+a,ai为每个主成分yi的方差贡献率,(i=1,2,…,m)为第i个主成分的得分,分别按和F对样本进行排序,即可得到各样本的综合得分。其值越大,某一区域的科技创新文化越优。

参考文献

1蒋慧工.国家核心竞争力三元素:人才、创新、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李杰.科技创新文化的构建[J].改革与战略,2004(9)

篇(9)

1 科技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自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经济创新的概念以来,创新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国家创新系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创造性、具有不同于前人或超越自身的独特的途径和方法。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总称,科技创新主要包括科学创造和技术发明创新两个方面。文化是社会文明的精华,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是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传统习俗等及其制度的复合体。管理心理学把“文化”定义为“群体成员共同认同和拥有的一组管理理念与愿景、价值观取向和行为模式”,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的人文内涵。科技创新文化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形成的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思维方法、价值观和一系列文化要素的总和。创新与文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文明进步的关系,既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科技创新需要创新文化先行,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代,都需要一个重大的人文创新引导,需要文化的繁荣。科技史的发展也能证明这一点,比如著名的李约瑟之迷和韦伯疑问——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元明以前,中国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后来的落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思想如忽视理性、注重伦理、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耻于竞争等不无关系。

2 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的建立

2.1 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科技创新文化是一个由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涉及到影响科技创新的文化、制度等社会环境,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再到成果转移的完整过程和多种特征要素的集合,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这就要求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足够的涵盖面,尽可能将影响科技创新文化的主要要素囊括在内,以系统、全面、真实地反映科技创新文化的全貌和各个层面的基本特征。但是,全面性并非要求设计的指标体系面面俱到,而应从众多的指标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指标,在技术处理上:一是选择最有说服力的综合指标取代过多的单项指标,二是选择最能反映科技创新文化的发展状况的指标,三是在相互包容和相互关联的指标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指标。

(2)科学性原则。即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选取的指标应能准确的反映科技创新文化的内涵。以文化竞争力、公共选择理论、投入产出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既要利用静态指标反映科技创新文化的基础、现状和实力,又要利用动态指标体现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的潜力、趋势和前景。并充分考虑指标数量大、各类中具体指标相关性强的特点,兼顾评价方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3)前瞻性。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具有前瞻性,要考虑今后发展变化的可能。为某一区域的制度绩效和文化氛围提供定量考察,适应当前国际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的形势与趋势,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引导各科技创新实体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一流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引导各科研单位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

(4)可比性原则。统计指标所测度的现象的性质具有可比性,当需要认识两种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数量联系时,要求对比的两个统计指标所度量的现象在性质上有着必然的联系。当两个指标的度量性质相同时,要使用相同的计算方法,使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具有可比性。可比性还要求对末级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或无量化处理。

(5)可行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指每个指标数据都要有可靠的资料来源,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科学,要便于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在科技创新文化的决定方面,往往有些重要因素或难以直接量化,或有某些对象具有统计数据,缺乏完整性。一般研究常常为了便于计算,略去了这些重要的方面,同时要删除一些内容重复的定量指标,以简化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

2.2 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2.2.1 科技创新文化、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指标

(1)科技创新文化环境。政府文化投入率(单位:%):即政府文化经费支出与财政总支出的比率;家庭文化娱乐教育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比重(单位:%);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单位:册);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单位:元);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单位:人);每万人拥有影剧院数(单位:个);居民文化程度(单位:人):该指标选用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外来文化的认同度(单位:张/人):该指标选用各地出版VCD数量与当地总人口的比重;经商指数(单位:%):即非公有经济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等等。

(2)科技创新制度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文件数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文件数量);拓宽科技体制融资渠道(文件数量);加大财政税收支持(文件数量);市场化指数(单位:%):即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知识产权指数(单位:作/万元):该指标选用专利申请量与GDP之比;政府规模(单位:%):即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与总人口的比重;对外开放度(单位:%):选取出口额加上进口额与GDP的比例。

(3)科技创新经济环境。城市化率(单位:%):即从事非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失业率(单位:%);通货膨胀(单位:%)。

2.2.2 科技创新人力、物力资本基础

每万人口的专利申请量(单位:件);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单位:人):即登记注册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地区人口的比率;研发全时人员当量(单位:人年):研究与发展人员指参与研究与发展项目研究、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包括项目课题组人员,企业科技行政管理人员和直接为项目课题活动提供服务的辅助人员,全时人员当量是指全时人员数加所有非全时人员按工作量折算为全时人员数的总和;科技机构人均固定资产原值(单位:千元/人)。

2.2.3 科技创新投入

(1)企业投入。技术开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单位:%):即各地区大中型企业中技术开发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单位:%):指各地区大中企业中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单位:%);企业技改投资比率(单位:%)即企业技改投资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科技开发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重(单位:%)。

(2)高校、研究与开发机构投入。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单位:个);每万人高校教工数(单位:人);教学与科技中副教授以上人员(单位:人);高校科技服务课题数(单位:项);R&D投入占GDP比重(单位:%);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数(单位:万元);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单位:%)。

2.2.4 科技创新产出

获奖成果数(单位:件);每百万人口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单位: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单位:%);技术市场成交额(单位:万元):包括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以及技术服务等有偿技术交易额;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比重(单位:%):指新产品开发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额的比重(单位:%);S&N、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单位:篇):即发表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和优秀博士论文的数量和;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科技论文数(单位:件):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ET(《工程索引》)、ISIP(《科学技术会计索引》)收录的论文数;国内CSCD、CSSCI收录论文数(单位:篇):指被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数;每万人火炬、星火计划及成果推广项目(单位:项)。

3 科技创新文化评价模型

3.1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样本矩阵

由于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信息上会发生重叠,从而影响评价工作的进行。设某区域Ri(i=1,2,…,n)在指标Ij(j=1,2,…,p)下取值为,得到指标矩阵由于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反映问题的角度和形式不同,指标较多,且各指标的量纲不同,为便于比较,对指标矩阵进行规范化处理。令y=X/(对于逆指标如基尼系数、失业率等的处理需要把X取负号),得到规范化矩阵Y=(y)np

3.2 计算相关矩阵

R=(r)=YY/(n-1)(i,j=1,2,…,p)

r=yy(t=1,2,…,n;i,j=1,2…,p)

3.3 求特征值

解样本相关系数阵的特征方程|R-?姿Ip|=0得到p个特征值?姿1≥?姿2≥…?姿p≥0

3.4 确定主成分

按≥0.85确定m个主成分,使信息利用率达到85%,求出前m个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将之规范化,得到每个主成分的线性组合y1,y2,…,ym。

3.5 综合评价

求出样本在每一主成分上的得分,构造综合评价函数F=a+a+…+a,ai为每个主成分yi的方差贡献率,(i=1,2,…,m)为第i个主成分的得分,分别按和F对样本进行排序,即可得到各样本的综合得分。其值越大,某一区域的科技创新文化越优。

参考文献

1 蒋慧工.国家核心竞争力三元素:人才、创新、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 李杰.科技创新文化的构建[J].改革与战略,2004(9)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29-02

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而教育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创新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地位。随着知识经济迅速崛起,教育定位于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下教育的热门话题之一。大部分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对科技创新应该比较感兴趣。但是,笔者从近几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现,小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数量正不断减少,参赛作品新意不足。对此,笔者忧心忡忡。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强的心理特征。如果我们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利用好这点,就能点燃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指导学生制作“救命沙井盖”时,我拿起手中的塑料盒,提问:“如果人一旦掉进沙井,我们用什么办法能够让他人获取求救信号呢?”学生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有的说打电话报警,有的说大声呼叫,有的说向上抛出身体携带的物品……我让学生互相评议哪个办法可行?一个学生提出在沙井盖安装自动报警器,这个办法得到很多学生的认可。我笑着说:“沙井里往往有水,这个报警器在水中能响起来吗?救援人员怎样才能准确知道位置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讨论气氛再次活跃起来。最后,有学生建议安装防水报警系统和gps定位系统。第二天,很多学生都把自己的作品带回来。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问题的刺激和带动下,学生因兴趣而学,因兴趣而思维,进而会提出新的质疑,并用自己独创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技创新实践。

二、巧用课堂资源,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

课堂生成资源的出现,往往带有突发性,难以预料。教师要善于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学生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生成信息。对价值不大的生成信息,要及时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对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要及时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点燃创新的欲望。如:指导学生制作洗润皂纸。当我讲解用喝剩的红酒浸泡皂纸可以起到滋润手部皮肤时,忽然有一个学生大声笑着说:“用红酒来浸泡皂纸是否太奢侈了?最后,一盒皂纸还比红酒贵呢?”其他同学听了,立刻哄堂大笑。这节课本来是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喝剩的红酒,可想到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机会,我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立刻说:“有道理!应该用什么材料比较实惠呢?”学生们陷入了沉思。片刻,一学生站起来,兴奋地说:“平时,我看见妈妈喜欢用玫瑰、芦荟捣成汁水来敷面,把红酒改为玫瑰、芦荟也可以起到润肤作用啊!而且成本还不高呢。”我随即表扬了她的想法,学生们跃跃欲试。几天后,玫瑰皂纸、芦荟皂纸应运而生。在这个例子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师生平等、课堂民主的教学氛围,以意外资源为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开发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创造性潜能。

三、利用评价机制,让学生体验科技创新的快乐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308(2012)05-0109-08

创新是一个昂贵的过程,需要付出足够的资源来启动、指引和维持,因此,被普遍认为是创新经济分析先驱的约瑟夫·熊彼特,把资源配置,尤其是金融资源配置的研究作为他创新研究的中心也就不奇怪了,熊彼特认为,创新通过信誉的建立来获得资助,信誉能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并重点强调了商业银行的作用,即产生新的购买力并使企业家可利用,继熊彼特之后,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在其著作A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经济史理论》)中也指出,英国的工业革命实际上得益于18世纪早期在英国发生的金融革命,因为一些主要科技发明在工业革命发生前就已存在,而工业革命中对这些科技发明的大规模使用得到了大量而长期的固定资产投资支持,如果金融市场不能提供充足并且低成本的流动性支持,则科技发明的大规模推广和使用将受到极大限制,随着20世纪70年代信息经济学兴起,当代经济学家已把“信息不对称”引入企业金融和投资行为间交互作用的研究中,指出企业和金融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的外部金融比内部金融更加昂贵,一些研究认为,各产业的投资行为(金融要求)是由科技水平决定的,更多依靠外部金融的产业在拥有更发达金融市场的国家中应该成长更快。

现代科技创新早已超越工业革命时代依靠实践经验总结而来的技术革新和发明,而主要依靠基于科学研究和试验基础上的新发现和新突破来进行,通常认为,完整意义上的科技创新包括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商业化等3个阶段,其中商业化是最为关键的阶段,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指出,“18世纪的法国科学水平被判为至少相当于,而且很可能超过英国,在发明的质量(不是数量)上,法国也相当于或超过英国”,但工业革命却发生在英国,英国相对于法国的优势在于将科技发明成功实现商业化,只有将科技发明引进生产体系当中,科技发明才能转化为科技创新,因此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就不仅仅包括前期的研发投入,更重要的是对创新成果商业化阶段(创新产品批量生产和销售阶段)提供资金支持,以Lerner为代表的现代学者则认为,由于科技创新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相对的市场配置失灵,政府不仅要对科技创新提供大量的财政投人,还应积极出资成立风险投资机构或基金直接进行股权或类似股权的投资,激励科技创新活动,由此可见,科技创新的融资体系实际上包括了政府财政投入和资本市场筹资两大部分,对于科技创新融资支持的实证研究,目前国内公开所能见的几乎没有,只有少数相关的研究,例如,沈能在其博士论文中安排了一章“金融安排促进技术创新功能实现的实证检验”,其模型的变量为“金融发展、技术创新、资本形成”;邓平博士论文也写入了“中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VAR分析”一章,其模型的变量为“金融发展规模指标、金融发展结构指标、金融发展效率指标、科技创新指标”,显然二人是从金融的制度安排角度来检验其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我们认为,在当今科技创新的时代,且不论金融制度安排根植于一国历史文化传统而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无论一国金融制度如何设计,如果其能有效解决科技创新的关键难题——融资问题,则是适宜的,舍其而难以有更好的衡量标准,此外,张强和赵建晔对我国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其论文也仅仅考虑了资本市场的支持作用,并未探讨财政投入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有鉴于此,我们拟就各种融资渠道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及其动态影响关系进行计量实证分析,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我国科技创新融资支持的重要作用。

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1.1对科技创新指标的选取

我们对科技创新的衡量是从科技创新产出角度来考察的,因为从产出角度来衡量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科技创新活动成效,由于科技创新成果衡量指标众多,直接选用则会在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时让问题分析变得复杂,且变量之间还可能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为此,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在低维空间将信息分解为互不相关的部分以获得更有意义的解释,文章数据全部来自历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基于数据可得性及尽可能获得更多观察数据方面考虑,并尽量剔除政府部门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科技成果”统计分项中,我们分别选取了“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简称专利申请,下同)、“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论文总数”(简称科技论文,下同)、“全国各地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简称成交合同)、“全国各地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简称成交金额)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简称出口)等5项统计指标,分别记为PATENT、PAPER、CONTRACT1、CONTRACT2、EXPORT,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87-2009年,计量调整后的有效数据为1988-2008年共21年统计数据,由于对变量取自然对数不会改变变量本身的协整关系,且能使变量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因此,我们对以上5个指标分别取自然对数,记为LNPATENT、LNPAPER、LNCONTRACT1、LNCONTRACT2、LNEXPORT,EVIEWS软件(本文所有计量均采用EVIEWS6.0分析)“主成分分析”的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第1和第2主成分的累积贡献度(cumulative proportion)达到了99%以上,且第3主成分的特征值(value)明显小于1,因此可以认为第l和第2主成分已能较好地反映5个一致指标的总体变动情况,从现实情况来看,专利和论文确实能很大程度上代表一个国家总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水平,因此我们最终确定用PATENT和PAPER两个指标来衡量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水平。

1.2对创新融资指标的选取

科技创新的融资体系包括政府部门的财政投入及资本市场筹资两大部分,政府的财政投入不仅包括直接的财政科技拨款,还包括间接的财政投入,如各种对科技创新的税收减免及科技奖励等政策措施,资本市场筹资按筹资方式可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即金融机构的各种贷款以及债券市场上的债券融资、股票市场上的股票融资和风险投资市场上的风险资本等,由于目前的统计年鉴只能给出政府的财政科技拨款一项,无法统计出财政对科技创新的种种间接财政支持,同时统计资料也无法细分出企业的科技贷款以及证券市场上的科技专项融资,因此我们选用政府的财政科技拨款、金融机构的中长期信贷和企业证券市场筹资来作为科技创新的融资考察指标,之所以选用中长期信贷指标,是因为我们认为科技创新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包括设备的更新和升级),中长期信贷更能稳定支持创新主体持续进行创新,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统计指标时间跨度较大(1987-2009年),而这期间我国价格波动很大,依据科技创新的特点,我们对金融统计指标进行了价格调整,以便更客观地反映资金投入的变化,具体而言,我们借鉴王玲和Szirma的研究,将综合价格调整指数设定为0.5×P+0.5×W,其中P是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W为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并以1986年的价格指数为基准进行调整,我们从《中国金融年鉴》中选取金融机构的“中长期信贷”以及“企业证券市场筹资额”统计项,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选取“国家财政科技拨款”统计项,分别记为LOAN、BOND和FINANCE,各变量取相应对数后记为LN-LOAN、LNBOND和LNFINANCE。

2 计量模型构建

2.1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我们建立一个多变量的VAR模型,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方法进行检验。从表2可以看出,以5%的显著性水平为衡量标准,各变量均为非平稳序列,而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均为平稳序列。

2.2协整关系检验

由于LNPATENT、LNPAPER、LNLOAN、LNBOND和LNFINANCE各变量是非平稳序列,且是同阶单整,因此可以进行协整关系检验,从表3可以看出,特征根迹(trace)检验和最大特征值(maximum eigen-value)检验均说明各变量存在3个协整方程,因此各变量通过了协整关系检验,说明这5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各变量能被其他变量的线性组合所解释,可以建立VAR模型进行分析。

2.3VAR模型的构建

建立VAR模型时需要确定滞后阶数,从表4可以看出,以LNPATENT、LNPAPER、LNLOAN、LNFI-NANCE、LNBOND为内生变量,常用的5个检验标准(LR、FPE、AIC、SC、HQ)一致说明滞后阶数为2。

3 模型分析检验

3.1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无需对变量作任何先验性约束,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并不分析变量之间的系数关系如何,而是分析系统的动态特征,即每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或冲击对它自己及所有其他内生变量产生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可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来实现,只有通过稳定性检验的VAR模型才可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们所建立的VAR(2)模型全部特征方程根的倒数值都在单位圆内,说明模型是稳定的,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对脉冲响应分析,为避免模型中输入变量顺序不同而对脉冲输出结果产生影响,我们采用广义脉冲方法,脉冲响应情况如图2、图3所示。图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纵轴表示各响应变量应对冲击的变化幅度(各变量均为对数,代表了弹性的变化),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代表响应变量对相应冲击的反应。

从图2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中长期信贷一个正冲击后,专利申请前2期正向反应平稳,在第3期迅速上升到最大;此后开始滑落,并又从第6期开始持续上升,这表明中长期信贷将所受外部正冲击经信贷市场传递给专利申请,且这一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稳定的和越来越强的促进作用,专利申请对财政科技拨款的正冲击响应迅速,当期就大幅度上升,并在第3期达到最大量;此后虽大幅度下滑但却在第5期后基本保持稳定,这表明财政科技拨款将所受外部某一正冲击经政府财政预算直接而迅速传递给专利申请,且冲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当在本期给企业证券筹资一个正的冲击,经证券市场对专利申请产生正向影响,专利申请响应在第2期后基本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并在第9期对冲击的正向影响接近零,从图3可以看出,中长期信贷的正冲击对科技论文的前2期影响很弱;科技论文的正响应从第3期开始迅速上升,第5期后开始下降,但第6期后又开始持续上升,财政科技拨款的正冲击对科技论文的前2期影响也较小,从第3期开始,科技论文正向响应明显,并在第3~5期间保持稳定;从第5期开始下滑,此后基本保持平稳增长,证券筹资的正冲击对科技论文的影响很弱,除当期有一点促进作用外,此后基本影响很弱,甚至在第6期后有负面影响,综合以上脉冲响应函数图可以看出,各变量冲击对专利申请的影响基本上在第3年比较明显,而对科技论文的明显影响则保持在第3~5年左右,整体而言,中长期信贷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比较显著,期间虽有波动,但长期支持作用递增;政府的财政科技拨款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比较直接迅速,长期支持作用递减;企业证券市场筹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较弱,除前面几期有些促进作用外,后面几期几乎不起作用,甚至还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3.2VAR模型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模型中的各内生变量对冲击是如何反应的(如响应符号和响应强度等),但不能比较不同冲击对某一特定变量的影响强度,而方差分解则是将系统的均方误差分解成各个变量冲击所做的贡献,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来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对一特定变量产生影响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可以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利用方差分解,我们可以看出在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金融变量的贡献率如何,表5和表6分别为专利申请和科技论文的方差分解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不考虑专利申请自身的贡献率,中长期信贷冲击对专利申请的贡献率随时间稳步增长,在第10期达到最大,接近12%;财政科技拨款冲击对专利申请的贡献率从第2期后就平稳增长,并在第7期后贡献率稳定在6%以上;企业证券筹资冲击对专利申请的贡献率很小,基本在1%左右;从表6中可以看出,同样不考虑科技论文自身的贡献率,中长期信贷冲击对科技论文的贡献率在第3期急剧上升,此后虽小幅波动但上升趋势明显,并在第10期的贡献率超过36%;财政科技拨款冲击对科技论文的贡献率在第3期达到最大值,此后小幅波动和缓慢下降;企业证券筹资冲击对科技论文的贡献率很小,也基本在1%左右。

综合以上方差分解分析可以看出,中长期信贷在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过程中贡献率持续上升,且贡献度最大;财政科技拨款对促进科技创新的即期效应明显,且贡献率基本保持稳定;企业证券筹资冲击对科技创新的贡献度微弱,几乎没有什么贡献。

4 结论与建议

受限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及理论分析的需要,我们只考察了3种融资途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计量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和政府的财政科技拨款对中国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巨大,而证券市场的支持作用则十分微弱,这个分析结果与Tadesse的观点基本一致,Tadesse认为,在金融部门不发达时,银行导向型金融体系在促进技术进步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在金融部门发达时,市场导向型金融体系则能起到更大的作用,总结模型的检验结果,我们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科技创新需要长期持续的资金投入支持,计量模型检验表明,科技创新能力与资金投入规模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我国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与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和资本市场的大规模融资紧密相关,同时,模型分析也表明,从增加资金投入到创新能力提升是有时间滞后期的,具体而言,融资规模冲击对专利申请的显著影响要到第3年,而对科技论文的显著影响则在第3~5年,换句话说,增加资金投入并不能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期间约有3~5年时间的滞后期,由此可见,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需要国家制订有科技发展的长远规划,更需要构建稳定长期的创新融资渠道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