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产业规模化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4-01-23 15:34: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产业规模化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产业规模化发展

篇(1)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在报告中介绍,2009年我国植物油产量为3280万吨,其中以大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为主的产量达1888.0万吨,占食用植物油总产量的82.3%,其中大豆油产量为1243.5万吨,占总产量的54.2%;棕榈油产量为368.5万吨,占总产量的16.1%;菜籽油产量为276万吨,占总产量的12%。

与此同时,2009年我国净进口油脂油料折油总计2036.3万吨,占我国植物油总产量的62.1%。王瑞元认为,我国油脂油料的自给率只有37.9%,自给率较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从我国耕地及水资源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状况难以改变。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现状是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出率低、能耗高、污染严重和经济效益差的低水平落后产能过剩,而高水平的先进产能不足。他认为发展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的生产规模将进一步向规模化、大型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

受官春云院士委托,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王国槐在所作的《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油菜产业发展》的报告中说,近年来我国油菜籽含油量已有一定提高,现在长江流域多数品种含油量已超过42%,但就整体水平而言,与加、澳、欧洲品种还存在2~5个百分点的差距。我国油菜籽平均单产比欧洲平均产量低20%~50%,表明我国油菜产量还有较大潜力。报告提出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要转以提高单产为主为提高单产和扩大面积并重;转以手工操作为主,变为以机械操作为主;转小规模栽培为规模化、标准化栽培;转粗加工为主为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为主。

“历年来,湖南的粮食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七,稻谷位居全国第一。湖南同时是传统油料生产大省,2007年全省油料总产量231.5万吨,但是在2008年全国食用油产量排名中,湖南位居第十位之后。湖南的油脂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湖南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夏文星如此分析。夏文星认为,目前湖南省油脂加工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不多,知名品牌很少;全省油脂加工总量虽有了一定规模,但没有形成湖南特色的油脂加工优势产业。面对新的形势,湖南完全可以迎头追上,做大做强油菜产业。

专家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规模经营是产业化成功的关键所在。湖南盈成油脂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彭华用他的事例对专家研究成果做了佐证。据彭华介绍,盈成油脂虽然成立只有6年时间,但以规模化、精品化为突破口,后来居上,现已建成年加工油料30万吨、年产精制食用油12万吨、年灌装9万吨和冬化分提6万吨的油脂加工基地。产品畅销湖南、江西、湖北、广东、海南等10多个省区。目前总资产已经达到6亿元。

篇(2)

该调查于2012年开始策划实施,历经3年的问卷设计研讨。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经过了共计5次实地仿真式调查。2015年8月底完成全部调查。

克服了进入企业、获得经营数据、员工现场填报和数据回访等一个又一个难关,平均每份问卷投入的时间达到28天。

2. 2016年CEES调查数据的基本情况

(1)样本数量

在2015年广东省570家企业问卷的基础上,本次调查覆盖湖北、广东两省。共收集1168家有效样本,其中湖北542家、广东622家。

(2)样本信息

有效收集调查样本2013―2015年的财务绩效、企业家精神、生产情况、管理效率、销售与出口、研发创新、质量竞争力、人力资源等维度的3年面板数据。对广东企业问卷,形成了有效的追踪样本。

2016 CEES调查的样本分布

(3)行业分布

本次调查有效覆盖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二维行业代码所示的27个行业,涵盖除废品加工(代码42)、设备修理(代码43)以外的全部二维行业。

经一周时间的问卷阅读、数据清洗、描述性统计与问题提炼,在企业经营质量、经营状况、发展模式转型、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劳动力结构变化、企业家创新精神、质量创新主动性、企业管理效率、企业成本变化以及制造业行业的“泡沫化”危机等10个维度得出了新的总体发现。

二、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基本情况

1.样本数量

共计随机抽取湖北省13个城市、20个县级区域的164家纺织服装企业,成功调查企业103家、696名员工,收集了41万余条调查数据。企业受访率为62.8%,问卷完整填报率达78.42%,抽样误差率严格控制在1%以内。

2. 样本企业状况

根据调查结果,2015年我省被调查的纺织服装企业中,停产企业有15家,占比14.56%。企业平均存续时间为10.29年。从企业所有制类型看,抽样企业中的民营企业占比为77.67%,外资企业占比为15.53%,国有企业占比为6.8%。

3.样本企业经营利润状况

2015年我省纺织服装产业中,盈利企业的占比为76.7%,亏损企业占比为23.3%。平均每家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13505.43万元,销售额为9981.83万元,利润为671.33万元;较2014年分别增长6.93%、-16.09%和15.71%。平均销售利润率为1.66%;劳动生产率为13.18万元,较2014年增长了50.46%。

4.劳动力和工资状况

我省纺织服装产I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3年(初中水平)。2015年平均每家企业的就业规模为411人,较2014年下降4.63%,其中:中高层管理者占比6.69%,增长7.43%;普通管理人员占比6%,下降0.12%;技术设计人员占比3.96%,增长2.13%;一线员工占比77%,下降0.38%。劳动力月平均工资水平为3317.34元,其中:中高层管理者平均工资5277.53元,技术研发人员平均工资3367.04元,普通管理人员平均工资3005.11元,一线工人平均工资3059.08元。

5.样本企业投资状况

2015年我省纺织服装产业中,40.78%的企业有新增投资行为。固定资产净值为4020.67万元,增长1.88%。2015年企业平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34.34万元,增长14.29%;单位土地投资为21.8万元/亩,单位土地产值为344.56万元/亩。

6.样本企业创新状况

我省23.3%的纺织服装企业设立了独立的研发部门,27.18%的企业有研发支出,三年年均支出为161.14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5.94%。

7.样本企业进出口状况

从出口来看,我省纺织服装企业有出口行为的占25.74 %,平均出口额为16693.36万元;企业平均出口目的地为10个,2015年有新增出口目的地的企业占比为16.67%;使用进口中间品的企业占比为2.91%。

8.样本企业成本状况

从成本来看,2013―2015年我省纺织服装企业的平均主营业务成本为6727.71万元,年均下降0.58%。其中:原材料支出年均4074.41万元,占比60.56%,年均上升2.99%;总工资成本支出年均1214.69万元,占比18.06%,年均上升12.16%;折旧年均426.8万元,占比6.34%,年均上升13.33%。社会保障支出432.07万元,占总工资成本的35.57%。

三、基于调查结果的产业现状及分析

1.产业发展质量正在发生向好的趋势性变化

(1)相对于工业总产值和销售的平稳增加,企业利润增幅明显。

产业发展质量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更高的效益,也就是以更少的要素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一般性的研究是以利润的相对增速来反映产业的发展质量状况。调查数据表明,2013―2015年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平均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84%,高于湖北省制造业平均水平4.08个百分点;企业平均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83%,与湖北省制造业平均水平大致持平。另一方面,所实现的利润总额平均增速为14.35%,高于湖北省制造业平均水平10.56个百分点,其增速分别是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的2.1倍和5.1倍。

(2)劳动生产率近三年稳中有升。

劳动生产率上升,是产业发生向好趋势性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根据调查结果,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从2013年的人均8.47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人均13.18万元,年均增长率为26.94%。这一增长率高出湖北省制造业增长率24个百分点,也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1.91倍。

(3)产品质量阶梯不断延长。

调查数据表明,驱动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原因之一来自于产品质量的提高。质量阶梯越高,代表产品质量越能满足市场需求,其质量水平也越高。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省纺织服装中等价位产品生产的比重最高(达50.13%),高价位产品的比重达到28.45%,两者之和接近78.58%,高于湖北省制造业平均水平约9个百分点。可以说,湖北纺织服装产业依靠开发新品种、开发高价位产品,已初步摆脱了低质低价的质量定位。

2.产业质量盈利型发展模式的优势开始凸显

(1)企业发展模式和效益的分化较为明显。

一部分企业的发展更加注重创新、人力资本和质量的投入,利润增速较少受到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呈现出“质量盈利型”的模式,其工业总产值的3年平均增速为13.54%,销售收入年均增速为7.04%,利润年均增速为33.25%。另一部分企业的发展则仍然依赖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驱动,利润增长受制于宏观经济的波动,呈现出“速度盈利型”的模式,其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速为0.23%,销售收入和利润甚至为负增长。

(2)发展理念和人力资本的差异是造成分化的两大原因。

首先,发展理念的差异是致使企业发展分化的主要因素。“速度盈利型”企业中33.33%的企业认为,外部市场需求是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一比例较质量盈利型企业高出近25%。

其次,人力资本质量的差异,也是导致企业发展分化的重要因素。“质量盈利型”企业的技术和设计人员占比为5.42%,而速度盈利型企业的占比仅为2.5%,前者是后者的2倍还多。

(3)出口的学习效应较为显著。

相关理论表明,出口行为的学习效应能显著拉动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我省纺织服装产业中,有出口行为的企业占比为25.74%。从对比来看,有出口行为的企业年均利润额为726.59万元,其利润额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84%;而没有出口行为的企业,其年均利润额为264.73万元,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8.45%。

3.已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

(1)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

根据调查数据,在我省纺织服装产业中,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比分别为77.7%和15.5%,国有企业占比6.8%。较高的民营企业占比表明,该产业具有依靠市场化机制传导信息的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企业的进入退出壁垒相对较低。

(2)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链结构。

根据调查数据,我省纺织服装产业中进行原材料种植的企业占比6.38%,进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制造的企业占比2.14%,进行面料加工的企业占比31.91%,进行服装成品生产的企业占比59.57%。加之我省属于我国著名的棉产区,因而构成覆盖棉花种植、纺织原料、织物织造、服装生产的湖北纺织服装产业链。

(3)区域化集群优势突出。

湖北纺织服装产业的企业,49.51%的企业位于开发区或工业园,14.85%的企业原材料供应商在本地,本地市场(本市、本区或本省)为主要销售市场的企业占比为15.84%。

沿江汉平原的棉花产地,我省形成了武汉女装、黄石商务男装、潜江户外运动装、仙桃无纺布、汉川制线业等纺织服装的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较为突出。

4.支撑创新发展的要素投入和制度环境“双提高”

(1)企业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呈增长趋势。

2013―2015年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呈增长趋势,年增速为14.13%,比湖北全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高0.6个百分点。据y算,平均每家纺织服装企业用于购买机器设备投资约为1046.20万元,其中49.0%用于购买国外机器设备。

(2)质量要素投入有所增加。

本次调查表明,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对质量要素投入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突出表现为:27.18%的企业有专门的研发支出行为;32.04%的企业参与了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含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71.84%的企业购买了用于产品质量检测的设备,平均企业质量检测人员数量约为14人,近三年有9.71%的企业引入了来自发达国家的质量检测设备。

(3)主动加强员工在职培训的力度。

与正规学校教育相比,在职技能培训是着眼于提升员工实际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调查表明,我省纺织服装产业72.8%的企业对员工进行了高于10天的专业技能培训,93.2%的企业对员工进行了入职培训,平均每家企业对入职员工培训20天。从企业的经费支出看,2015年企业用于员工教育的支出约为11.51万元,近三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9%。

(4)“干中学”机制逐渐形成。

创新理论的研究表明,创新动能的发挥,除研发投入以外,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创新方法的创新,“干中学”机制是创新发展的根本性制度保障。本次调查发现,我省纺织服装企业的不同层级人员,每周交流质量改进的次数为3.21次;基层员工每周开展质量故障讨论与改进的次数为3.0次;40.86%的员工每月都会进行与工作业务相关的非正式讨论,频率为每月4次。可以说,企业内部研发交流频繁,有效推进了创新知识生产与企业内部的创新知识扩散。

5.技能型专业人力资本的创新优势明显

(1)劳动力总量减少。

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就是低成本劳动力红利的消失。调查数据表明,随着人口转型“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劳动力供给总量已呈现下行趋势,我省纺织服装产业也表现出了这一趋势特征。根据调查数据,该产业雇佣的劳动力总量从2013年的40449人,下降到2015年的38888人,年均下降1.61%。

(2)本地化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资源较强。

技能型专用人才,对纺织服装这一传统制造业的质量创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调查结果,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较为稳定,平均学历为初中,低于湖北省制造业的平均水平(接近中专),工人的平均年龄约为49岁,高于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4年。但是,他们在纺织服装行业工作的年限平均为11.2年,高于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约3年。可见,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劳动力,虽已呈现较为明显的老龄化特征,但由于在本行业工作时间较长,劳动力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较强。调查还显示,我省纺织服装企业的劳动力80%以上主要来自企业周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和闲时做工的特征较为明显。

(3)高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和价值不断攀升。

根据调查数据,在劳动力供给总量趋于饱和的前提下,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对一般性管理人员需求趋于下降,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正在显著上升。

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雇佣比例在不断增长。2013年具有职业资质的一线员工占比10.77%,2014年占比11.37%,2015年占比达到12.41%,年均复合增速约为7.38%。

技能水平越高,工人的工资水平越高。具体来看,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2014年为4561.53元/月, 2015年上升到5114.37元/月,年均增长率为12.12%;具有职业证书工人的工资是4119.86元,研发设计人员工资约为4788.48元,他们分别是没有职业证书工人工资(3140.24元)的1.3倍和1.5倍。

6.企业家整体能力亟待提高

(1)60后企业家占比相对较高。

企业家的年龄作为其个体特征的一个重要变量,能反映企业家的阅历、经验积累和心智成熟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企业家平均年龄为47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4年(高中水平);企业家的工龄平均为26年,其中在纺织服装行业工作的年限为19.37年,在本企业工作的年限达11.53年。这表明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企业家,一方面在该行业的工作经验较为丰富,另一方面也较易出现“中年创新瓶颈”。

(2)创新意识和资源配置能力仍需提高。

企业的研发行为、进口中间品、机器设备采用等指标,可反映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资源配置能力。调查数据显示,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平均研发强度为1.33%,比湖北省制造业的平均研发强度(2.12%)低0.79个百分点;采用进口中间品、国外机器设备等创新要素的企业占8.74%,低于湖北省制造业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尤其是国际化程度所代表的学习能力不足,具有外资企业工作经历的仅占9.82%。

(3)企业家的整体冒险精神不足。

相当一部分企业仍从事着本地化的低附加值加工贸易,产品更新周期相对较长,2013―2015年推出新产品的企业占比29.13%,比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低11.9个百分点。

7.创新意识和投入不足成为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1)发展仍依赖于外部的市场需求和低成本劳动力优势。

针对企业管理者的调查表明,分别有28.70%、15.85%的企业认为外部市场需求变化、劳动力成本上涨是妨碍企业经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两者占比超过44.55%。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仅有4.23%的企业认为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决定因素。这说明现阶段我省纺织服装产业仍较为关注外部市场需求状况,相当数量企业的发展模式仍较为依赖于外部的市场需求,而对内生增长动力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

(2)研发支出和研发强度仍在底部徘徊。

研发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为直接的体现。调查表明,我省纺织服装产业中有8.82%的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仅为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的33.2%;企I的平均研发设计人员约有4人,仅为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的6.3%;有27.4%的企业有研发支出,近三年平均每家企业的研发支出为161.14万元,是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924.12万元)的17.4%;23.3%的企业成立了独立的研发部门,比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低12.6个百分点。

(3)产品更新周期较为缓慢。

创新的结果,可从产品的更新升级速度加快、周期缩短来反映。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产品升级周期相对较短,2015年企业新产品更新周期平均为9.1个月,低于湖北省制造业平均水平两个月。虽然我省纺织服装产业有一部分企业进行的是面料加工,面料的产品升级周期相对较长,但是这一更新周期仍然偏低。此外,63.11%的企业检测设备的第一大产地在国内,国外检测设备的使用比例仍然偏小。

8.纺织服装产业仍受制于传统的发展模式

(1)企业规模偏小且偏重于内向型的加工贸易商业模式。

其一,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企业规模平均为411人,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具体来看:中小规模企业占比97.08%,大企业占比仅为2.92%。

其二,偏重内向型的加工贸易商业模式,加工贸易型企业占比42.86%。有出口行为的企业占比为25.74%,超过50%的出口企业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同时,产品销售到外省的比例较高,本地市场(本市、本区或本省)为主要销售市场的企业占比为15.84%,外省为产品主要销售区域的企业占比则高达58.42%,后者为前者的3.6倍。

(2)品牌塑造意识和服务能力较弱。

从企业所拥有的品牌数量看,仅有32.04%的企业有自己的品牌,且企业拥有品牌的数量平均约为1.53个,自主打造的品牌数量约为1.29个,在调查的103家企业中仅有一家企业收购国内外品牌。从企业的服务能力来看,仅有45.63%的企业有售后服务,每家企业的售后服务人员平均约为5人,近三年每年售后服务支出约为18.13万元。15.53%的企业建立了客户数据库,对顾客数据分析的频率为3.19次/周; 8.74%企业建立了库存管理信息系统。以上数据均明显低于全省制造业的平均水平。

设立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本地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企业、工业园区等组建转化基地,支持开展成果转化、中试试制、产业化推广等活动。另一方面,应建立企业研发机构专项资金,支持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成果转化、试验设施建设、服务平台建设及创新人才培养等活动。

(4)构建“湖北纺织服装人体设计大数据库”公共服务平台。

建议由湖北省纤检局牵头,建立全省人体体型基础数据库公共服务平台,向我省纺织服装企业免费开放。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该产业的企业加大定制化服装的生产,对这一人体体型数据库公共平台的数据进行补充和更新。

4.以政策改革激发产业创新的内生性投资

(1)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力度。

拓展企业创新融资渠道,通过担保补贴、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组合拳”方式助推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改造。进一步加快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步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使产业的研发强度切实提高。

(2)引导企业加大智能化投资。

按照《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的发展战略,加快纺织服装产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智能化技改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等工程的实施,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的智能化转型。一方面,在纺织服装产业较为集中的地区,特别加大对面料和服装生产企业的投资。另一方面,顺应制造I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鼓励现代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相融合,通过服务化投资增强纺织服装产业的全要素增长能力。

(3)加大打造湖北服装的“国民品牌”,依托大数据助推产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跃升。

第一,选择我省发展潜力较好的纺织服装重点企业,引导其重点打造“国民服装”,即引导企业通过产品质量的提升,打造拥有强大市场竞争优势、高质量、高性价比,并能够为广大消费者居民所广泛购买的服装。

第二,围绕“国民服装”打造完整的品牌价值链。通过湖北服装文化节等一系列软文化的品牌工程建设,彰显湖北服装传统优势产业的品牌魅力与文化魅力。

第三,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的大数据导向来进行产品生产。以产品生产的大数据来满足质量,以质量的大数据来适应市场需求,形成纺织服装产业生产、销售的一体化商业模式。

5.尽快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转向质量盈利型模式

(1)全面推行企业质量战略。

组织企业进行质量创新战略的专题培训,使其具备系统的质量创新能力。使企业家加快从“速度盈利型模式”向“质量盈利型模式”的转变,逐步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精神。同时,为企业家的质量创新提供一定的方法与路径,如质量需求挖掘、质量政策识别、标准能力、质量信用、质量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为我省纺织服装产业质量盈利型模式的形成打造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2)全面推进以团体标准为核心的标准创新体系。

团体标准是企业或企业联盟自主制定、自主使用的高于国家规定最低安全标准的一类标准,目前发达国家大部分企业主要采用的是团体标准。构建服务这些纺织服装行业及细分领域的团体标准,掌握在这些行业领域的标准话语权,提升湖北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实力,发挥团体标准对企业转向质量盈利型模式的引领作用。

(3)加快面向消费者的比较试验服务。

商品比较试验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该组织主要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专业化的第三方质量比较信息,同时消费者为了获得这类信息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建议我省可参照德国的TEST(《检测》)、美国的消费者报告等成熟模式,率先引入比较试验组织。利用现有的生产、技术和检测优势,率先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的“服装比较试验”服务机构,为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号传递机制。

6.健全“干中学”机制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创新能力

(1)发展服务纺织服装产业的各类竞争性社会组织。

一方面,政府应从纺织服装产业的各类社会组织中退出,鼓励企业家成立商会、企业家协会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由企业家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发地组织企业家之间的交流活动。

另一方面,鼓励社会组织之间的竞争,企业家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自由选择参加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同时要建立社会组织的退出机制,对于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社会组织,应通过一定程序让其退出。

(2)建立“湖北纺织服装创新电子化集市平台”。

篇(3)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需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应用现代经营理念兴办加工企业。通过推行科学管理,培育熟悉市场的企业家,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二是千方百计增加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资金密集,生产周期长,又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这就需要把最好的资源做成最好的项目,吸引区域外资本、民营经济和农村种养大户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时,通过产业化资金补贴等财政杠杆形式,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三是通过整合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目前,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仍停留在作坊式的小生产水平上,精深加工不多,带动能力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缺乏优势。通过整合资源,把散、小、弱的企业整合发展成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可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比如,江西省九江市纺织业发展有较好的基础、充足的原料供应和一定的生产规模,但过去由于企业布局分散、产业分工不合理,容易导致恶性竞争。通过产业聚集获得规模效益,通过合理分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将有助于加快九江纺织业的发展。

篇(4)

一、我县畜牧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1,龙头企业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已建成了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7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3家、县级2家。这些企业分别以种畜禽生产、畜禽产品购销加工和饲料加工销售业等。带动当地畜禽养殖业发展,全县7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725户,其中养猪户2045户、养禽户680户,促进了全县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湖北神地公司是我县的一家省级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紧紧围绕“种鸡—孵化—规模化养殖—饲料加工—蛋品粗加工和精细加工—产品销售”这一产业链条的建立和延伸做文章,形成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良性互动,有力推动了全县及周边地区蛋鸡产业的发展。目前,公司与农户建立核心联系户130户,紧密联系户260余户,松散联系户460户。20__年,该公司共孵化供应种苗250万羽,生产供应饲料1.25万吨,培训养殖户550户,清洗加工、销售“咯家果佳”、“神地”品牌鲜蛋5500吨,促进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走出一条具有__特色畜牧产业化的路子。

2,规模养殖蓬勃兴起 。__县采取措施,通过政策激励、典型带动、服务促动、效益驱动等方式,在市场有利和政策有力的双重作用下,全县小区建设、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全县共有各类养殖小区31个,其中养猪小区11个,蛋鸡小区18个,养鸭小区1个,养羊小区1个。钱场镇建立了白马、舒岭、茶场等13个蛋鸡小区,现有养鸡专业户1073户,存笼蛋鸡448.4万只,日产鲜蛋202吨,年创产值3.9亿元。目前钱场镇已成为湖北省最大的蛋鸡养殖小区集群。

全县规模化养殖户总的特点是:分散养殖户出栏(笼)比重下降;规模养殖场(户),出栏(笼)比重大幅度上升。据调查,20__年底,全县规模养殖户3901户。其中,生猪规模户1694户,出栏生猪42.81万头;肉牛养殖规模户93户,出栏614头;肉羊规模户93户,出栏肉羊10261只;肉禽规模户25户,出笼肉禽34.2万只;蛋禽规模户1996户,出笼781.64万只。从生猪养殖的结构上来看,出栏生猪50-99头的户848户,占规模户的50%,出栏生猪5.67万头,出栏占规模户出栏总量的13.2%;出栏100-499头的规模户699户,占规模户的41.3%,出栏生猪12.53万,占出栏总量的29.2%;出栏500-10000头以上规模户147户数,占规模户的8.7%,出栏生猪24.61万头,占规模户出栏总量的57.6%。从以上数据比较分析:规模养殖以生猪养殖量100头为分界线,50-99头的养猪户数占一半,出栏量只占一成三;以养殖量500头为分界线,养殖在50-499头之间户数占总数的91.3%,养了规模总量的42.4%的生猪;而养殖量达到500头以上规模户户数占总数的8.7%,出栏了57.6%的生猪。从蛋禽的规模养殖结构来看,存笼500-4999只规模户,户数1491户,占规模户的97.6%,出笼285.9万只,占出笼总数的37%;5000-50000只以上规模中,户数505户,出笼495.7万只,占63%。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情况说明了我县规模养殖中,养殖户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扩大规模,规模养殖户中的大户出栏(笼)量占了半壁江山。预计规模养禽场全年可生产禽蛋12.5万吨。全县规模养殖畜规模户出栏总量禽出栏(笼)数占总出栏数的比例已超过50.4%,规模养殖禽蛋产量占全县禽蛋总产量的比例达到80%以上 。

另外,20__年,全县共建成标准化养猪150模式猪舍105栋,是全县规模化养殖中出现的亮点。

3,中介组织已经起步。近年来,在县畜牧部门的推动下,先后成立了 29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其中有11家生猪专业合作社 、9个家禽专业合作社、6个家禽养殖协会和2个其它养殖中介组织。各类中介组织均已在民政和工商部门办理了登记和注册,建立了办公场地,完善了和规章制度,管理有序,运转正常。29个中介组织网络养殖户485户,带动农户3658户,发展生猪、家禽和蛋品运销大户24户,上年为全县运销生猪32万头、家禽85万只,禽蛋1.2万吨。

4,畜牧业地位明显提升。

20__年,全县累计出栏生猪85.01万头,出笼家禽710万只,生产禽蛋4.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9.3%、3.6%和30%;出栏肉牛1.39万头,出栏肉羊6.65万只,同比分别增长7.8%和1.4%。其中,规模养殖占出栏总量的50%以上。20__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16.086亿元,比去年增长60.6%,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比去年提高8个百分点;畜牧业养殖效益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畜牧业贡献增加320元。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成为继劳务经济后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畜牧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县畜牧业正处于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最大的实际是生产水平仍处于传统的分散小农户养殖向产业化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阶段,最大的问题是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还不同步,最大的风险是动物疫病和市场波动,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的问题:

1,畜牧产业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畜牧产业化已成为热门话题,但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对畜牧产业化的含义、内容、基本要求不甚了解。有的人误把畜牧产业化当成“筐”,包罗万象,什么都往里面装,使发展畜牧产业化成为口号,流于形式。在大力倡导规模养殖、畜牧产业化的同时,传统养殖业、养殖观念、方式和方法还是占有一定比例,良种、良法和好的运营方式仍然运用的不是很充分,特别是少数散养户认识不足,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参与意识。

2,养殖户素质有待提高。据调查,目前全县的养殖户中大的规模户懂技术、善管理者居多,而散户中畜牧业劳动力老年化比例上升,文盲半文盲占20%,小学

文化约占45%,懂技术、善管理者比例不到30%。因而,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一部分养殖者还缺乏认识和把握能力,对调整结构,推进畜牧产业化缺乏参与意识。具体表现有三:1、盲目性。不考虑市场需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会做什么,按自身意愿从事养殖业。2、盲从性。不少农户自主经营的能力差,养什么主要看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养什么怎么养自己照搬。对经营活动陌生,没有市场经济意识。3、现实性。多数农户在调整结构、推广畜牧新技术方面缺乏分析决策能力,必须亲眼看到别人养殖获得效益后才相信,致使产业化发展缓慢。

3,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县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中,仅有一家生猪屠宰企业和2家蛋品初加工企业,牛羊等产品加工企业、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偏少,而且生产能力不足。加工企业仅限于加工生产初级产品,缺乏深加工增值环节,除神地公司蛋品形成品牌以外,其他产业没有形成品牌产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带动农户能力较弱,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业化发展步伐不大。

4,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在国内仍有发生,病原污染面较大,外来疫病威胁日益严重,养殖风险加大。

5,规模养殖环境污染需要改善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 。由于畜禽所排泄的粪便较多,而且一部分是直接排到圈舍外面,已经造成了很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成本过高,养殖业主难以承受,大多数业主选择牺牲环境赚取利润,这种跟地方和环境保护者的冲突必然反过来影响畜牧产业化的进程。6,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当前,我县正处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面临新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会不断提高。去年的猪肉市场风波,说明畜牧业具有鲜明的“四性”,即:食品的安全性、产业发展周期性、应对风险脆弱性、产品供给敏感性的特点。随着畜产品市场化、信息化的推进,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采取多种措施抵御市场风险的要求越来越紧迫。

三、思路与对策

(一) 思路

畜牧产业化是畜牧业一体化的简称。它是畜牧市场化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包含畜牧生产中“产供销一条龙”的各个环节市场化。近年来,我县一直坚持不懈地抓创建全省畜牧大县的工作,积极引导畜牧业家庭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传统畜牧业走向市场,全县畜牧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我县畜牧工作总体思路是:“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品质,增加总量,确保安全,创新机制,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化”。生产方式上,坚持以畜牧企业为龙头、以农户标准化养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发展方向上,坚持面向省内外两个市场,走外向型畜牧经济之路;产业结构上,坚持南北发展战略,以生猪、家禽生产为主体,加快发展草食牲畜;坚持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加快产业化发展为重点,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积极构筑具有__特色的现代畜牧业。

二,对策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规模养殖作为畜牧业的重点,作为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产业化领导小组,确定领导专管,业务部门专抓,负责产业化工作的协调、组织、检查、经费的落实和使用,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科学配置资源。各产业化领导小组对畜牧业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一是在规划上要根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结合城镇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建设规划的需要,把养殖区域划为三区: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合理规划区域养殖用地。对适养区开展环境评价,根据水环境容量和耕地消纳畜禽粪污的能力,确定区域畜禽养殖数量,建设养殖小区。通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发展养殖小区和推进一村一品的建设,这样既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又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推进畜牧产业化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二是要进一步调整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处理技术和种草养畜,充分发挥草食畜禽污染少的优势,来减少养殖对环境的压力。三是种养结合,走农牧结合、动植物互惠的发展路径,实现农牧双赢。在农业生产区和基地进行种植的同时配备适度规模的养殖业,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作为农作物的肥料来源,有利于种植业减少化肥投入,保护和提高土壤肥力,发展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同时农作物作为青绿饲料可以补充养殖业,降低养殖成本。四是多种形式消纳养殖场的排泄物。把养殖业融入农、林业中,形成猪 —沼 —果等多种综合利用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2,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建立长效机制。畜禽养殖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已经由生产性、技术性问题演变成为社会性、政治性问题甚至是全球性问题。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坚持发展与保护两手抓,牢固树立抓动物防疫工作就是抓畜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的观念,把防控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既要重视突发疫情的控制,更要重视平稳时期的监测和预防;既要做好季节性集中防疫,更要注重建立长效防控机制。长效机制的建设首先要解决队伍的问题,__县率先进行兽医体制改革,“ 防治分离,以检促防”的改革思路得到赞同,“以钱养事”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人员的待遇大幅度提高,解决了机制中“人”的问题。另外,优良小区优质畜舍的建设也是重要环节。要积极探索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和发展新模式。养殖小区建设要大力推广 “六统一分 ”(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圈舍建设、统一疫病防治、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污水处理,分户饲养)。积极建设生态环保型养殖场,使畜舍设计合理的养殖小区成为全县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模式,彰显优质畜舍(如养猪150模式)防制动物疫病,抵御养殖风险的作用 。

3,要把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作为畜牧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要与工业强县战略有机结合,以畜禽产品加工增值增效带动农户增产增收为着力点,重点扶持神地科贸、绿丹禽业、龙王畜牧、县人工授精中心站、弘源饲料等企业做大

做强,在基地建设、原料供给、资金扶持、市场服务、技术指导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形成供种、饲料加工、畜禽生产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按照县委“项目至上,招商为先 ”要求,立足我县畜牧业资源优势,大力引进畜禽养殖、饲料生产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国家级或省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我县种源、饲料、兽药生产和畜牧食品加工业,形成完整的畜牧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快速持续发展能力。要大力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不断加强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兴办畜禽专业市场,发展市场服务中介组织。要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加快畜牧业专合组织和专业协会建设。

篇(5)

畜禽良种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整个畜牧业的产业效益。良种是基础,没有良种,就难以有高产性能,就不能生产出优质的畜产品。在扩展养殖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家畜品种的质量,大力推进良种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区、乡家畜改良网络和服务体系,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坚持“引、育、繁”相结合的方针,推广冷配技术,满足畜牧业发展对良种的需求,提高良种覆盖率。按照全区发展奶牛、肉牛、肉羊产业规划布局,在奶牛、肉牛、肉羊养殖集中的村屯建立规范的配种站(点),强化牛冷冻管理,开展选种选配,奶牛改良主推品种为荷斯坦,肉牛改良主推品种为西门塔尔、夏洛莱等优良品种,羊的改良主要以肉羊生产为主,主推品种为小尾寒羊、萨福克、乌珠穆沁、夏洛莱、杜伯羊,与本地羊杂交改良,提高产肉性能。

2.实施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促进标准化生产

要树立产业化经营理念,提升养殖规模化程度,全力推进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形成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发展格局,要把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加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促进分散养殖、家庭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生产的逐步转变,进一步巩固奶牛养殖基地建设,使全区奶牛产业继续向高标准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标准化奶站的条件和基础,引导养殖农户组建功能完善的专业合作组织,围绕奶站建设奶牛养殖园,集中散养奶牛入园生产,以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建设为载体,推进畜牧业规模经营。

3.培育龙头企业,重视产业组织化建设

龙头企业建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先决条件,要把引进、培育和壮大资源整合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辐射带动面大的加工企业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增强龙头企业的实力。鼓励现有龙头企业改造升级,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通过直接投资、订单生产等方式,参与畜产品基地建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农户紧密连接、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使广大养殖者更多地分享产业化带来的经营成果。积极培育和发展畜牧业协会和经纪人,发挥行业组织的引导作用,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协调组织好规模养殖场大宗饲料的供给,降低养殖成本,大力为产业化经营主体提供市场信息、产品营销、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4.加大科技推广工作力度,提高养殖科技含量

篇(6)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载体,文化产业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属于文化经济学的概念。文化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成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只有能够作为商品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产业形态文化才能经营运作。“作为产业形态的文化是哪些有偿供给型的文化产品,即文化产业部门向社会和消费者提供的,人们必须经过购买才能得到的文化商品或文化服务。” [1]文化产业通过生产文化商品或提供文化服务的方式直接参与到国民经济的运行之中,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

1 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文化产业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的行业门类的总称。”[2]把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商品,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文化产业发展首先应该遵循“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个商品生产的普遍规律。文化消费市场与文化供给能力,文化资源配置、投资、价格、成本、回报率等都要遵循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受其调节。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以满足人们的思想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文化价值资源转变为社会经济效益的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性,既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价值规律。文化产品具有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双重属性,文化产品是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辩证统一,其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具有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文化产品是人类精神智力创造的物化形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具有经济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恿和基础。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从教化、益智、认识、审美、伦理、凝聚与传承等方面发挥着文化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标准与国家意志密切相连并传播着价值观念。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由政府宏观调控与指导的规律性,以及文化消费与社会经济增长相适应,与社会成员的文化水平相适应,与社会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和制度相关联的规律。

2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文化产业的基本规律是驾驭文化产业这辆车的操作规程,掌握这个操作规程要厘清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发展有市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科技、管理、政策等七大核心要素。七大要素在文化产业不同领域的实践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

1.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市场是文化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市场的文化支付能力,构成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社会的物质生活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先满足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存需要,才能谈得上精神文化生活上消费。如,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的丽江文化产业市场,联结着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供、销,丽江的文化产业发展直接依托于旅游市场,文化与旅游无缝对接,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产业链,在旅游演艺产业中实现了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长期的盈利效果。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均GDP、城镇化率和服务业三组数据所占GDP比重跨入临界点,文化消费市场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中坚力量。

2.资本主导型发展模式。资本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这里所说的资本采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即资金,与其他要素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流动性、增值性和倾向性,通过投融资,资本从各个领域进入到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领域,再进入到文化产业的流通领域。“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完成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实现资本的增值和利润最大化。”[3]随着文化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资本更倾向于流向具有创新创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

3.文化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文化资源包括历史的和现代的文化资源,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和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以及可再生性的和不可再生性的文化资源,等等。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与商品双重属性,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越来越凸显。有的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是资源加技术,通过‘审美’实现经济事实。”“审美”即打动人心,吸引公众,这是文化产业的本质规定性。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文化特色、保持状态、知名度、独特性、稀缺性等形成文化魅力和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丽江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围绕建设世界文化名市,根据打造“丽江文化硅谷”的目标,坚持以“自然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魂,市场导向”的方针,打造的“文化演艺、文化旅游、文化传承”三大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

4.人才主导型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内涵、创意为核心的智力与技术密集的产业,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突出地表现为智力性、能动性、资本性、高增值性、再生性。”[4]通过创意与开发使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意人才、创作人才、制作人才、策划人才、生产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传播人才、金融人才、法律人才等都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第一资源。

5.科技主导型发展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科技、广播电视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给文化产业带来的不仅表现为业务类型、市场范围、传播媒介等产业特征的创新,更关键的是互联网改变了文化产业的思维模式。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实力,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要加强文化产业与相关科技产业的有效对接,彼此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二者的更高效发展。

6.政策主导型发展模式。国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是文化市场,国家通过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市场准入制、文化投融资机制等改革,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丽江演艺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看,丽江文化的发展速度和产值与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与改革配套出台的鼓励政策有密切有关,过去的丽江演艺产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红利”,随着文化产业回归文化市场,随着产业支持性政策向市场建设性政策的转变,随着“特惠性政策”转向“普惠性政策”,将来的丽江的文化旅游产业必将从政府转向市场,发展速度下降,文化产业将会回归到“常态化”的发展速度。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分析文化产业的主导发展要素得来的,文化产业还可以根据品牌、版权、服务、产业链等要素形成不同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文化市场竞争激烈,但商业模式始终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文化产业从业者需要洞悉市场变化,从文化产业新的发展趋势分析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最终将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文化消费市场需求相结合,营造具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2]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3]蔡尚伟,车南林.文化产业精要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

篇(7)

二、加快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的总体目标及主要任务

我市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的总体目标是: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引导和鼓励企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组建以企业研发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主体,加速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商品化的步伐,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企业内、外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商品化良性循环。同时,围绕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占有和运用全过程,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中介体系,包括专利和商标、科技信息、技术中介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等综合知识产权服务,进一步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快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的重点放在“一区两基地”(国家丝绸星火密集区、国家火炬计划光电缆产业基地和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五大板块经济上,包括以丝绸集团公司、鹰翔集团、盛虹集团和化纤织造厂为主的丝绸纺织板块,以亨通、永鼎、双塔、新恒通和港龙集团为龙头的光电缆板块,以市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电子资讯板块,以临沪优势为特色的沿沪经济板块和以工业缝纫机、彩钢板、除尘和净化设备等制造业为基础的民营科技企业区域集群板块。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到期末,在光电缆、化纤原料、丝绸纺织、电子资讯和其它制造业中,培育出3—4家年销售额超50亿元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根据目前这批规模企业近两年的发展速度,正常情况下,到年就可有5家企业的销售额达到50亿元)。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的主要任务是:

(一)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必须经过科技创新来创造自主知识,并依法认定自主知识产权。因此,创造发明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最重要的来源,必须建立起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要经常组织实施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其中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技术改造是比较重要的创新活动。通过研发、技改来调整产业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建立科技创新机构,提供较为完善的设施和设备用于科研活动,如研发中心、博士后活动工作站等,这些都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必备场所,也是实现科技人才自身价值的主战场。要建立起一支为企业研发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队伍。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必须培育好自己的核心人才队伍,拥有自已的创新高层人才。

(二)企业要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占有和运用机制。在科技创新中取得的自主知识,必须用相关法律加于保护,以免流失、被仿制和盗用,确保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占权利和后续产业化运作。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励、考核和监督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将之渗透到各个运行环节和每个工作岗位中去,优胜劣汰。其次要建立各类科技投入机制,确保自主知识产权顺利诞生、占有和后续产业化运作。要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无论研发、试验或引进技术、人才都需要加大投入。要转变观念,敢冒高技术投入的风险,只有这样,才会赢得高回报。

(三)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加强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要进一步贯彻执行有关知识产权的方针政策,加大对我市知识产权的扶持和引导力度,激励发明创造,扶持专利申请,奖励授权专利,加强科技创新。力争在一个较短时期内,使我市拥有一批具有独创性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知识产权的专利申请量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要按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积极引导建立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通过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转换,建立知识产权机构、技术中介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也可依托规模型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务,或组建社区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来开展自主知识产权服务。要进一步按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查处假冒专利商品、商标、版权等不法行为。要保护专利产品的市场独占权,建立和规范技术市场,公平、公正、合理进行技术交易,依法开展技术贸易。要加大对知识产权方面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公民知识产权的法制观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为科技创新和培育知识产权构筑良好社会条件。

(四)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知识产权各类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力度和对知识产权培育的投入力度。加快培育和引进各类高素质人才,包括企业经营高层管理人才、高新技术研发专业人才、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等,尽快适应和满足企业、中介服务和宏观管理等各方面人才的需要。要加大对知识产权培育的投入力度,对高新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风险投资给予支持,对知识创新起步阶段的弱小力量给予扶持和帮助,对劳动密集型、低层次企业给予政策引导和鼓励。市科技三项经费应达到当年市财政实际支出的2%,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逐年有所增长,至期末,达到《市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相关要求。

三、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的措施

根据上述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措施:

(一)加强全市知识产权的集中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由市科技局、经贸委、工商局、财政局、人事局、文广局、技术监督局等有关部门组建市知识产权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专利、商标、版权、驰名商标服务等知识产权工作。这类知识产权目前分属几个部门职能范围,管理分散,有必要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市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全市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出台相关激励、扶持政策和具体措施,确保我市知识产权工作顺利发展。

(二)研究和制定激励知识创新有关奖励政策。要激励发明创造、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等原始创新工作,调动科技人员创造发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同时制定《市加快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实施办法》,对高新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给予大额科研经费支持,激励企业敢冒风险,敢创事业。

(三)利用正在建设的邮电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其它高校资源,培养知识产权创造、占有和运用的高层次人才,抓好知识产权队伍建设。同时合理引进急需人才,为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服务。当前,特别要建设好企业专利工作制度,集中时间组织企业专利工作者知识培训,培养企业专职或兼职的专利人员(也可兼管商标等其他知识产权工作),加强知识产权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要加快知识产权中介人培训。目前我市专利工作力量薄弱,市里将推荐一批具备条件的人员,深造专利人,获取专利资格,从事专利工作。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大对职业企业经营者的培训,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科技素质,在更高层次上施展才华。

篇(8)

刘树萍主要强调了三个方面:第一,电信业在发展中要以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各方的力量,从市场服务、业务发展、网络技术、企业管理等方面完善现代电信服务体系。

电信业需要按照国家信息化总体战略的要求,建设好信息化的网络基础,同时发挥行业优势,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积极服务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开发丰富多彩、价格合理的各类业务与应用,大力支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电信发展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电信行业面临从原来的网络服务型向信息服务型的不断转变,这种转变是外界大环境对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行业要持续发展的主观必须。

要实现这一转变,首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是要转变观念,转变行业发展的思路,要开拓创新,要树立信息服务大行业的意识。要在发展中创新,要依靠创新求发展。

创新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需要产业链各环节、各层面的共同努力。企业作为技术业务创新的主体,要因地制宜、科学有效地加强自我创新,加强与其他行业之间、与产业链其他环节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不断创新业务模式、运营模式,建立良好的信息服务产业链。

第三,专业化服务作为提升行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和探索。电信运营业已达到很大的发展规模,电信服务已融入经与经济社会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电信运营而言,一方面要加强电信行业对其他行业的专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对电信服务的个性化专业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和不断完善其他行业对电信运营,尤其是产业链其他环节对运营环节的专业化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优势,通过专业化的相互服务、相互支撑,减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把电信服务做实、做专、做精。这也是电信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多年以来,中国电信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今年2月底,电信业务总量达到33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刘树萍表示,在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用户规模继续保持世界首位的同时,我国互联网业务高速发展,上网用户总规模在今年2月底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宽带已成为互联网上网的主要方式,宽带上网用户占上网用户总数的比例已接近80%。电信服务整体水平持续提高,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普及率分别达到27.5部/百人、43部/百人和16.8%。电信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在连续8年超过2000亿元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篇(9)

基于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越来越注重电子商务的规模化发展,尽可能的促进产业集群的有效性发展,实现电子商务和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当前我国产业集群越来越注重集约型产业的发展,不断融合电子商务的多种发展模式,促进产业集群电子商务的规模化发展,进一步的升级产业集群。关于我国电子商务和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具体如下:

一、电子商务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集群资源整合管理应用,结合企业的聚集效应分析,保证有着越来越集中的资源效应和较强的协调性,同时满足资源的生产花需求,实现专业性的分工管理,建立较好的产业链结构,进而综合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流和共享,并做好业务的有效整合和协同性管理。关于电子商务对产业集群的基本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基于电子商务的集群资源整合管理,越来越注重集群效应的规模化分析,同时保证有着集中化的资源整合过程,提升协调性。基于集群企业的升级管理,做好资源的有效性整合管理,并结合柔性化的多种生产需求,实现产业集群的内部升级管理,进而确定一条整体上的产业链结构。关于产业链信息的交流管理,实现产业信息的业务协同性分析,并做好资源的规模化整合,基于产业链资源的整合应用,不仅仅要进一步的减少交货周期,同时也要减少交易的过程,进一步的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集群企业市场拓展能力有着积极提升作用,突破企业之间的规模化限制,并转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做好企业集群的规模化处理,并将企业市场份额逐渐的扩大,对于企业集群企业市场拓展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关于电子商务集群融资能力的发展,尽可能的做好电子商务企业的一种规模化发展,交易环境信誉度高,同时电子商务交易信用记录也有着较高的创新作用,逐步的形成基本的信用库,不断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并做好电子商务的信用中心管理工作,实现产业集群的规模化发展。

二、产业集群对电子商务的影响作用

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主要是结合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作用机理分析,结合电子商务的多种作用模式,尽可能的促进电子商务的规模化发展,不断衍生出的信用优势和聚集效应,并提升电子商务发展的多种价值模式,构建和谐的创新环境,尽可能的促进现代化电子商务的规模化有效性发展。关于我国电子商务的规模化发展,越来越注重带电子商务的有效性发展,融合产业聚集效应的多种形式,不仅仅提高产业的成本效应,同时也要进一步的提升生产效率。基于产业集群的规模化发展,实现三恒产制作以及物流配送的管理和分析,不断完善产业链的企业的多种发展模式,促进电子商务的有效性发展。当前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不仅仅有着较大的用户群体,同时在电子商务的规模化发展过程,越来越注重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促进商务的规模化发展。关于产业集群带给电子商务的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

对于集群的信用优势分析,尽可能的做好对电子商务的交易环境的保障工作,提供越来越可信的交易环境,保证有着健全的信用体系建设,同时做好电子商务的规模化发展。集群内企业的规模化发展,融合产品的质量和交货的时间,做好资金的结算,尽可能的维持基本的声誉,同时也要减少电子商务中的一些道德风险,保证有着顺利的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产业集群的规模化建设,同样也存在较好的物流配送体系,在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完善过程,尽可能的做好供应商和制造商的规模化分析,降低零部件的物流,同时也要做好信息流和物流的有效性集成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联动性发展,突出在线采购以及及时配送的规模化分析,进而做好原材料的库存管理和原材料的采购管理,不断降低销售的成本,保证企业有着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电子商务和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

电子商务和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的基本模型,如图3所示。电子商务和产业集群联动发展过程,不仅仅形成了较大的产业集群用户群,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对于电子商务应用水平的提高也有着积极作用。基于电子商务发展圈的逐步形成,尽可能的做好集群融资集群能力的开发管理工作,逐步的扩大产业集群的发展圈,综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四、结语

因此电子商务和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就要结合产业特色发展探讨出合适的联动模式,进一步的打造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创新人才机制,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结合产业组织的结构模式,实现产业集群的规模化发展。基于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创新发展,尽可能的突出产业专业化的优势,提升企业聚集效应,实现全球化的营销管理,突出产业集群的多种创新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永锋.休闲用品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5):75-77.

篇(10)

二、明确目标,力求高效农业规模化取得新突破

今后一段时期,我县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高效农业规模化重点产业为抓手,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为主线,以规模生产基地为载体,发挥资源与产业优势,强化科技支撑,创新组织形式,优化投入机制,通过市场拉动、龙头带动、科技促动、政府推动,实现规模化建设、高效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高效农业发展水平。三、统筹推进,强化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措施

1、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在认真落实现有各项支农业政策的基础上,把农业、水利、农业开发等项目和资金捆绑使用,重点向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倾斜。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从今年开始每建一栋5-6分地的温棚或大棚,政府补贴1000元。要求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开发的资金要有80%以上用于高效农业规模化。要鼓励、引导金融和保险机构支持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加大信贷投入,扩大险种范围和保险覆盖面。

2、推进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水平。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采取培训、示范、宣传、技术承包等方式,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和使用,提高优势农产品良种的覆盖率和更新率,加大高效农业关键环节和重大技术的开发引进力度,发挥农业科技对高效农业的支撑作用。3、壮大特色优势,放大品牌效应。20*年我县要加快组建行业协会,整合现有优势农产品品牌,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专业大户实施品牌战略,形成统一的特色品牌,加大地方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我县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4、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合作组织。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快发展农业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如:高效农业技术协会)等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合作组织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增强合作组织的辐射力、带动力。

篇(11)

养鹅业是我国众多家禽养殖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生产规模最为庞大的一个产业。在我国科学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带动下,对养鹅产业的养殖技术以及发展方式都提出了全新内容及要求。如何才能将优质肉鹅的规模化养殖技术更好地应用在肉鹅养殖培育的过程之中,逐渐受到养殖户的广泛关注。

1肉鹅规模化养殖技术的前期准备阶段

想要通过规模化养殖技术培养出质量优良的肉鹅,相关技术人员就要格外注重肉鹅规模化养殖技术应用的前期准备阶段。养殖方式的选择、厂址的布置以及肉鹅养殖厂、养殖区域的设立,都是需要相关养殖技术工作人员重点关注的主要工作内容[1]。现阶段,肉鹅养殖的方式主要有圈养和放养两种。相关技术工作人员要有效结合肉鹅的具体养殖方式,选择与养殖方式相适应的养殖厂址。一般情况下,养鹅厂址应该选择建立在地势较高且平坦、环境较为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方。鹅舍要远离重工业园区,并采用土质的建设方式,更好的保障鹅舍的透气和透水性。负责肉鹅规模化养殖工作的技术人员可以将养鹅厂分成生产和日常生活管理两个不同类型的养殖区域,实现肉鹅规模化养殖的有序管理。

2肉鹅规模化养殖的重点注意事项

2.1雏鹅规模化养殖的重点注意事项

所谓雏鹅指的是从破壳到4周时间内的小鹅。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消化机能较为低下以及自行调解体温的能力有限等,是雏鹅最显著的成长特征。要选择体质健硕、站立平稳有力以及破壳时间在准确生产预估时间段内的健康雏鹅,在雏鹅破壳而出后的24~26小时之间及时为其提供适量的饮水。必要时可以在雏鹅初次饮用水中添加适量的高锰酸钾、葡萄糖以及维生素B,并把饮用水的水温控制在25℃左右。雏鹅的首次饮食称为开食,技术人员可以将开食撒在干净的场地内,引导雏鹅进行自由吃食。开料与青料的调配比例是需要技术人员尤其注意的重点内容。一般情况下,出生4天以内雏鹅的开食调节比例设定在1∶2,出生4~10天的雏鹅其开食比例的分配控制在1∶2.5,而当雏鹅出生满10天之后,其开食的比例则相应的变化为1∶4。

2.2中鹅规模化养殖的重点注意事项

所谓中鹅,指的是出生4~60天的肉鹅。这一生长期间内的肉鹅相当于人类的青壮年成长阶段,部分地区也将中鹅称之为青年鹅。处在中鹅成长阶段的肉鹅,其大体成长形态与成年肉鹅基本相同,各项消化机能相比雏鹅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和完善。中鹅相比雏鹅,对外界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肌肉、骨骼以及羽毛的增长速度较快。负责规模化养殖的技术工作人员要合理掌握中鹅食量较大、适宜粗粮饲养的生长特点,注重对中鹅在体重以及出栏率方面的控制,为育肥仔鹅的培育和养殖打好基础[2]。

2.3育肥仔鹅规模化养殖的重点注意事项

出壳天数达到60天以上到投入市场进行销售之前的肉鹅称之为育肥仔鹅。育肥仔鹅是优质肉鹅规模化养殖的最终培育阶段,也是最关键的养殖阶段。优质肉鹅的育肥时间一般情况下会被控制在10~15天,保证饲料食粮的充分供给,引导肉鹅进行自行进食是育肥仔鹅规模化养殖阶段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重点注意的养殖技巧。在育肥仔鹅的规模化养殖期间,技术工作人员要尽可能限制肉鹅的活动范围,保持肥育舍暗淡的光线和养殖环境的安静,最大限度的减少外界生长环境对肉鹅的刺激[3]。

3结语

随着市场对于肉鹅的需求增多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优质肉鹅规模化养殖技术的应用就是在市场推动下产生的必然趋势,认识到养鹅业在我国家禽养殖业发展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将规模化养殖技术更好地应用到肉鹅的养殖过程之中,才能最终促进养鹅业经济的稳定提升。

参考文献

[1]夏露,潘志雄,王继文.浅谈如何控制商品肉鹅规模化饲养成本[J].中国家禽,2011,(13):55-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