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发展低碳经济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党的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需坚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确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资源环境危机的有效方法,对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主要有:树立低碳观念;制定低碳政策;发展低碳产业;开发低碳技术;提倡低碳消费。我国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方向主要有:⑴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区域差异研究及建议;⑵低碳经济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与能源安全的研究;关于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分析;⑷低碳经济制约因素的比较分析;碳排放与气候变化发展的研究;⑹能源安全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研究;⑺碳排放量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的研究。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在温室效应、雾霾等越发严重的今天,快速发展低碳经济迫在眉睫,以下是笔者认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为了:创建低碳经济》中
在2007年6月,我国就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我国的“低碳经济”之路起步相对较早,不仅任务重,而且没有案例可循。我国的自主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于降低碳排量的技术水平也比较有限,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我国环保和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是由于高污染高能耗的社会现状难以消除
如机器的老化,生产的过程和在生产中企业对环境带来污染一些地区政府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重视数量,忽视质量,使得大量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大量流入我国,尽管这些企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加剧了我国资源消耗和资源短缺状况,恶化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严重危害到国民健康。
(三)我国十分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风电产业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远远跟不上发展低碳经济事业的需要。
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人民的低碳生活观念
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为了更好的发展低碳经济就要从根本做起,国家应制定相关规定强制人们遵守低碳行为,在学生的课本中加入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公共场所挂出相关提示和注意事项等,将低碳观念散播、融入到人民的生活中,以致形成低碳生活的社会风气,才能更有利于国家实现低碳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加快发展低碳技术
在低碳经济的潮流中掌握了低碳技术,就如同掌握了主动权。加强节能技术与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实现在先进核能、氢能与燃料电池等非化石能源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增加清洁能源的供给,减少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三)避免发展低碳经济产生的就业问题
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各大院校应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或是科目,培养专业人才,减少由低碳经济的发展所引起的失业,降低就业压力。
(四)发展区域低碳经济就要结合当地经济、地理、人文等要素,制定一定的发展对策
而不是全国统一进行指导对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区域,政府应加大经济、技术扶持和发展进度的督促。
一、现阶段低碳经济发展财税政策中面临的问题
(一)现行的低碳财税制度缺乏法制化建设,同时政策覆盖面不广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在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立法上,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我国的能源领域法律法规还缺乏其全面性及完善性。过去我国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促进经济发展上,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视度不高,意识较差,法律法规及相关指导文件形式较少,目前最突出表现为地方税收政策覆盖面狭窄且政策内容不完善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度不高等方面,不仅体现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起步晚同时还制约了其发展进度。例如工业技术改造、工业污染物排放及节能是我国财税制度涉及面最广的方面,而在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和降低化学需氧量等方面的内容相对欠缺,且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税收政策支持居民低碳消费限额和促进节能服务业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不断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及资金投入方面的支持还较少,技术水平及发展水平均还处在起步阶段[1]。
(二)缺乏强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持
首先我国现阶段在公共财政支出方面还严重不足,虽然我国在逐渐深入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与其他财政支出占比相比,其整体占比还相对较小,且目前我国还尚未建立起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的专项资金,我国现阶段更加注重研发和生产领域是财政支持,而缺乏对消费、服务和回收等方面财政支持与投入[2]。其次,虽然早在2003年我国就推出了政府绿色采购,并正式实施《政府采购法》,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适应世界低碳环保经济的发展,我国近年来也逐步建立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优先及强制采购节能产品等管理制度,但相比发达国家来讲,我国现阶段建立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尚处在发展的初期,且发展缓慢,绿色采购的占比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需要做好其他采购途径的占比协调工作,并进行绿色采购操作过程的深入探讨与总结。
二、低碳化财税政策的改革建议与思路
(一)致力健全低碳经济发展财税政策
为促进我国的财税政策改革发展,进行改革使需要结合以下几点要素进行综合考虑:首先需要综合考虑我国的国情。综合考虑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政府及企业支持结合起来,使低碳财税政策符合我国国情及经济发展趋势。其次,整合多个经济调控手段,财税政策本身作为我国经济宏观调控一个重要手段,虽然可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可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其也被具有局限性,因此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财税政策的建设健全过程中,必须将法律、环境保护制度及措施考虑进去,使各个因素间达到相互补充,促进各因素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形成碳经济发展综合推动力,最大限度避免政策重复而导致的公共资源分配不平衡现象[3]。第三个需要注重的是在商品生产、储存、运输、消费及再循环等各个领域中,注重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及政策在各个环节的灌输,制定符合国情的整体化低碳财税政策。
(二)注重提升财政支出及专项补贴力度
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及节约资源等方面,通过预算拨款、环境基金、金融补贴及建立特别基金会等方式进行,为促进资源保护及环境保护奠定坚实的财政基础。全面落实财政支出及进行强有力专项补贴力度,最主要的方向为环境技术发展项目的研发、环保设施建设项目、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项目及废物回收项目。使政府预算成为资源保护及环境保护的主要资金渠道。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低碳产业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因此,必须根据新预算法律的预算政策,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可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设立专门的环保资金支出项目,按一定的比例将本年度的年财政收入将作为明年节能环保预算基金的资金来源;其次注重我国环保节能产业的建设及开发,运用贴现贷款及降低低碳事业贷款利率等方式刺激环保企业的发展和积极性,同时加大低碳环保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调整能源结构,不断提升能源发展技术,不断强化财政补贴力度,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财政基础。
(三)不断深化现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2.1资源禀赋
我国总体的资源条件表现为“富煤、少气、缺油”,这种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低碳能源有限、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我国现阶段的能源消费总量中,水电、风电、核电总共所占的消费比重不到10%,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总约为20%,而煤炭所占比重接近70%,在能源消费中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另外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结构相比发达国家要紧张得多,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之一(表1)。
2.2发展阶段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快速发展的工业以及飞速增长的经济伴随着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失衡、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将导致我国在未来多年的能源消耗仍将处于较高水平甚至可能还将大幅增加。同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化进程正处于加速发展之中,伴随大规模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能源为主要驱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在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中将很难从根本上得以转变。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世界能源展2010》,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在未来的20-30年中仍将大幅攀升,其上升速度将远高于其他国家。这种高碳、高排、高污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能否顺利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图1)。
2.3产业结构
我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重长期维持在l:5:4的水平,产业结构比较滞后,经济发展过度倚重第二产业,低能耗高产出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单位GDP(1美元)能耗居高不下,能耗水平还在不断上升。同时在全球现阶段的产业分工及贸易结构中,在逐渐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由于自身产业处于较低端位置加之全球高碳产业的转移,中国在直接或间接出口了大量本国能源资源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环境代价。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在评估了186个国家和地区之后,得出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国家排名,虽然我国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仅为5.5吨,但总排放量达到72.19亿吨,居于榜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世界排放总量的20%。另据碳监测行动(CARMA)提供的数据,2009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7亿吨,仅次于美国的28亿吨,是唯一在排放量上最接近于美国的国家,排名第三的俄罗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6.61亿吨(表2)。
2.4科技水平
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经济活动将逐渐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逐步向对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低碳技术同样也涉及到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对温室气体的有效控制等领域的新技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新能源技术尚处于起步、发育阶段,与这些国家的差距较大,离市场化、实用化也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不能自主研发和掌握低碳核心技术就意味着需要在国际技术市场上支付大量的技术转移和专利使用费用,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而言,购买这些技术和专利将会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
2.5锁定效应
所谓锁定效应,指的是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一旦投入使用,其使用年限均会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在这其间不大可能轻易废弃。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背景,除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外,还有其国内数十家燃煤电厂和核电厂正面临着寿终正寝或是更新的现实背景。倘若中国现阶段仍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当未来中国需要对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义务做出承诺时,将很可能因为被这些投入于传统技术的投资“锁定”而无法做出相应的承诺。而倘若在没有综合全面的国家决策以及落实的国际合作的前提下就决定大力发展推行新型低碳技术,其所需的巨额资金以及高新技术的要求都将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
2.6低碳意识
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规划,更需要每一个城市公民的积极参与。而人们现阶段所习以为常的舒适、富足的生活,大都是建立在对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费的基础之上的。我国国民能否树立起节能、环保、低碳的意识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国低碳发展战略的成败以及全球的气候和环境。
3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国际层面
(1)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和义务单纯为碳减排而放弃发展、或是无视气候变化问题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都不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由于工业化起步时间不同,各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以发达国家现有的碳排放水平作为标尺来度量和约束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是极不公平的。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应分清总排放量与人均排放量、历史累计排放量与未来预期排放量、奢侈排放与生存发展排放这几组概念之间的区别,同时还应注意因为国家间工业转移给我国带来的因高碳产品出口而引起的碳排放问题,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我国在碳减排方面的责任与义务。
(2)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的态势已愈发明朗,国家综合国力的上升不断提升着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并改变着国际政治力量对比。但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费国和二氧化硫排放国,且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及人均量在未来数十年仍将会有大幅度的增长也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愈发强大的国际压力及愈发突出的资源环境矛盾,面对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要求中国接受和承担强制性的碳减排义务的活动,如果不能在全球碳减排活动中成为主动者或者主动者,中国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因此受到牵制和削弱。面对发达国家或强或软的限制,中国应树立起付责任大国的形象,寻求更加主动的国家立场和战略,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空间。同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
(3)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争取话语权在当今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秩序的构建是中国融入世界、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战略手段。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气候法律秩序的国际谈判对保障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应当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战略,积极争取国际环境气候法律秩序构建中的“话语权”、掌握“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并使本国获得国际环境气候活动中的主动权,努力成为构建全球环境气候保护法律新秩序的领导者之一。在参与国际环境气候谈判时要努力做到防止近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格约束限制的同时确保中长期国家的和平崛起能够得到国际环境气候法律秩序的支持,为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3.2国内层面
(1)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规划先行是中国发展各项事业的成功经验之一,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的经济结构资源环境禀赋等因素密切相关,科学地统筹规划是保证我国低碳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有必要把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模式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视野,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分别在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必要条件。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对我国在这一阶段低碳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评估,并将其与制定“十二五”经济和社会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建设两型社会、保持区域经济稳定快速持续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的要求,研究、制定国家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2)推动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政策制度的创新、制定和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应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将国家能源中长期规划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立,把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是建立低碳经济长效发展机制的重要依托,重点是制定配套法规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绿色包装等方面的实体性配套法规。要进一步加快利于减少和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及相关法规的出台速度,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配套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大对低碳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和激励制度,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3)落实和完善低碳经济促进政策中国的低碳经济促进政策体现在各个方面,目前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低碳能源政策、低碳产业技术政策、绿色投融资政策、财税政策、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清洁生产政策、废弃物管理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绿色消费政策、新能源和节能政策等政策体系,都含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各方面政策还存在不协调的地方,部分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要及时调整和更新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税收优惠目录,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从政策上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投入不足和融资困难等问题进行扶持。设立发展低碳经济的专项资金,加大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向低碳经济加大投入,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创新,主要用于低碳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跨行业、跨领域、跨企业重大项目、示范基地、重大工程、重点领域低碳企业和低碳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的资助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能力建设。
(4)加强低碳经济宏观管理低碳经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外部性目标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与调控。要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需要政府进一步实行定量管理、科学评估、强化考核。要深入研究、着力完善低碳环经济评价和评估指标体系,加大正向激励力度,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身低碳经济的积极性,加紧制定科学可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对完善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统计数据库,健全低碳政策目标,完善低碳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高低碳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为加强我国“十二五”期间低碳环经济的宏观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基础保障。同时,有必要建立管理权起隶属中央的、垂直的低碳经济环保执法体制,在环保执法时努力避免和减少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
(5)加快发展低碳经济长效机制的建设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发展模式,不能长期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的支撑和扶持,而是需要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能源体制改革,构建起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保证我国顺利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长效机制的基础是理顺国民经济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法律体系的规范,从生产和消费入口端的资源投入价格合理化入手,提高循环利用资源的价格成本优势;从生产和消费末端的废弃物排放成本合理化入手,提高循化利用废弃物的比较利益。要加快和深入对资源税和环境税的研究,催生出利于资源循环利用、鼓励节能减排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从而形成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价格体系,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提高企业和全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一、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1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在全球气温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造成的损失增加。生态环境恶化,例如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大,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等。面对未来气温升高及其可能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
2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
3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速增长一时难以改变。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因此,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4 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理念或发展形式。“低碳”可以被视为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新的约束条件。但是这类条件并非一味消极地限制和约束发展,而是可以通过与新约束条件相匹配的技术和制度,创造和扩大市场规模来激发人的创造性和赢利能力,从而促进发展。目前,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发展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都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增长。由此可以预见,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1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2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性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3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低碳经济”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该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减排二氧化碳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从而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承受能力,使社会经济体系向低碳经济转型。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1 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中国是农业大国,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能在更广泛的层次上推进低碳经济,我们要加大力度控制化肥和农药使用,将农林剩余物循环利用作为饲料、肥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另外要利用好农村、牧场拥有广阔地域的优势,加快太阳能、风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改善农民牧民的卫生状况,增加农村能源供应。
2 推进节能减排鼓励循环经济。对于中国这样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并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工业,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无疑有着切实的意义。大型工业企业是耗能大户,很多国有大型企业都由国家直接或间接调控,在配合政策支持和鼓励的同时,大力提升这些企业的生产力技术水平。淘汰落后生产模式,逐渐形成节约资源的低碳发展模式,这将具有重要意义并便于政府监督。
关键词:碳减排;低碳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1-0066-03
低碳经济浪潮扑面而来,但又纷争不断。本质上看,“低碳”强调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排放、多污染为代价的新发展思路,发展低碳经济与我们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等既定目标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既要发展又要低碳,这不是两难困境,而是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革新的倒逼机制。置身于低碳经济时代,江苏的发展策略应当是:在发展中节能减排,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
由于江苏的基本省情和能源消费结构,加之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激增,碳减排总量较大,碳减排压力凸显,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十分巨大。
从碳排放清单看,全省碳排放总量快速上升,从2000年的8005.3万吨增至2008年的1.7亿吨,增幅为118%;碳排放结构呈工业主导性,工业碳排放占比达86%,其次为交通和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碳汇能力下降显著,碳吸收水平从2000年的89.4%下降到2008年的40.9%。
从碳排放强度看,单位GDP的碳排放从2000年的0.94吨/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0.75吨/万元,降低了20%,说明近年来江苏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人均碳排放对应的从1.09吨/人上升至2.27吨/人,说明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快速。
从产业碳排放看,碳排放强度高低顺序为: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在工业中,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占比95%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10大行业碳排放总量占全部39个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9%,是高耗能产业部门和主要的碳排放行业。
从城市碳排放看,最高的是苏州(2747万吨),其次为徐州(1567.7万吨),再次为无锡和南京,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能源消费量较大,碳排放量也较大;徐州、淮安、连云港、镇江、扬州、镇江和宿迁的碳排放强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2吨/万元),说明这些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与国内相比,江苏城市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但远高于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城市,其中碳排放强度是北京的2倍多。
从区域碳排放看,碳排放量最高的是苏南(7358.5万吨),占全省总量的56%,其次为苏北,苏中最少(2233万吨);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为苏北(0.72吨/万元),其次为苏中,苏南最低(0.46吨/万元);人均碳排放最高的为苏南(3.16吨/人),其次为苏中,苏北最低(1.09吨/人)。
从外贸碳排放看,“江苏制造”通过贸易形式为国外生产承担的碳排放不容忽视。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达3108.5万吨,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17.8%,比重较往年略有上升;同时,通过进口商品避免了1311.2万吨的碳排放量。
从土地利用碳足迹看,单位面积碳排放近5年来快速上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足迹大小顺序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及特殊用地>农用地和水利用地。这说明居民集聚区和生产活动集中区成为碳排放的集中区域。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
从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进程看,“高碳”型工业经济仍然有相当长时期的快速增长,碳排放大量产生仍不可避免。但从未来和大背景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以此获得更好发展的历史机遇,越来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
在发展战略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通过培育发展低碳产业及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要赋予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低碳内涵,推进发展观念、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转变,形成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路径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和交叉重叠,并在技术层面上是一致的;与节能减排是手段、途径与目标的关系。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行清洁生产,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生活新型态。
在发展方式上,把碳减排与碳增汇结合起来。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植树造林、土地管理是增加碳汇的主要途径,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利用森林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要在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减排的同时,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增强碳吸收能力,有效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在发展机制上,把政府作为、市场作用和社会参与结合起来。低碳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基础,要通过市场规则的合理设计和激励约束政策安排,建立政府推动、市场调节、企业减排、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促进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走低碳发展之路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如果说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提出了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四个轮子”,那么,产业、技术、资金和载体则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四个轮子”。
将低碳战略全面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最近确立了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等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具体任务包括制订低碳绿色发展的规划和配套政策。江苏也要积极行动,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江苏实际的低碳发展标准和低碳经济路线图,增强在低碳经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将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目标,鼓励地市级制定低碳发展规划,支持重点行业部门制订专项规划。打造低碳经济载体,选择典型区域、行业和企业先行试点,建设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示范企业、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多层次的低碳经济示范。
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碳汇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外研究成果表明,服务业碳密度只有能源行业的碳密度的1/10左右,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低碳高效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消耗和排放。限制高耗能产业,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减碳。考虑到各种碳排放项目的年增长速率不同,应重点加强对能源高消耗部门和碳排放量较大领域的减排,如工业能源消耗、城市生活能源消费、垃圾焚烧与填埋等,切实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江苏碳减排的十大工业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饮料制造业,它们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行业。
推进低碳技术进步。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环节。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包括终端用能部门技术进步和能源工业技术进步)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度将长期保持38%左右,2050年的贡献度将达50%左右。要大力推进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着重在清洁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与装备、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等方面,加快先进技术替代和重大技术突破(见下表)。对江苏来说,重要的是大力推进节能技术开发应用,逐步改变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碳排放。深化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低碳经济技术的区域交流与合作,包括长三角区域合作。
探索碳金融和碳交易发展。当前碳排放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要尝试构建江苏省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和碳交易场所,为发展低碳经济打开国际融资渠道。关注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碳源―碳汇”交易市场,以及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加强与国际国内的联系和对接。尝试设立地方碳基金或专项资金,扶持低碳技术先行先试、进入商业化运作。注重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相结合,促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资本的引进与转化。
建设低碳新型城市。城市交通和生活能源消耗碳排放是仅次于工业能源活动的碳排放源。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产业特性和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碳排放,要通过发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缓解“城市病”,探索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一是构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大中小城市发展体系,合理配置城市内部功能区,避免资源浪费和结构冲突。二是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积极发展快速公交系统、轻轨、地铁建设,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和公交换乘枢纽,构筑以公共交通为骨干、多种交通方式联运的城市交通体系。三是推广建筑节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1/3左右。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全面建设节能环保型建筑。四是提高城市碳汇能力,建设城市绿化工程,多渠道拓展绿化空间,把营造城市森林作为城市“氧补偿”和气候“降温”的重要措施。
降低土地利用碳足迹。江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转变,但可以在土地利用方面寻找碳减排的空间。通过合理规划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能够促进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根据相关研究,从各类土地管理政策效果来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潜力最大。要加强对高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控,在土地规划中考虑碳足迹效应,开发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区域生态管护,推进“绿色江苏”建设,营造江海河湖防护林、绿色通道、城郊人居森林等生态林业工程,增强生产性土地的固碳效率,降低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和强度。
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不同层面,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观念,建立理性、适度、节约的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向低碳转型。建立和推广“低碳生活”和“低碳家庭计划”,因地制宜地鼓励太阳能光热、光电、生物质能、沼气能等在家庭中的使用,鼓励使用节能灯具、节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修订版,第418-424页.
河南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阶段,人口不断地增长、工业化需求量增加、城市基础设施性建设逐年深化以及居民消费结构水平升级都亟需大量的能源资源,能源资源的持续性大规模不合理地消耗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量地不断增加。国际能源署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年”中,2005年~2030年在可选择政策情况下,中国一次性的能源需求,每年平均将分别增长3.2%和2.5%,与能源相关的排放CO2年的比例将每年平均增长3.3%和2.2%。在各个情景显示下,2010年后,中国都将超越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较,河南省的情况更为突出明显。
2.河南省能源资源状况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河南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位于全国首位的有8种,位于前3位的有19种,位于前5位的有26种。煤炭、铝、钼、金属、石油、天然气等储量较大,其中煤炭居第8位.天然气居第17位。自建国后河南省启动工业化始,煤炭便是生产及生活的主要燃料,以煤炭为主的能源资源结构将长期存在。
3.河南经济传统发展模式惯性束缚低碳经济的发展
很长时间以来,河南经济发展以“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的为主,高度依赖于能源资源的投入。国家在“九五”计划中提出要大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由于河南长期的历史因素与种种不合理的体制根源,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没有得到改变。
4.河南经济贸易结构亦是制约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因素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居于高端位置,他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期,他们进口原材料或能源,出口科技含量高的传品,以此获得丰厚的利润。而我国产业处在低端位置,我国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的附加值较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差,在与发达国家竞争时往往处于下风。在国际贸易中,以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的商品,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先进国家在进行自我产业升级的同时向外部转移相当大一部分高污染、高消耗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以河南省发展经历为例颜毓洁梁赟(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21)集型产业,中国承接了一部分类似于这样的产业。我们在为我国被称之为“世界工厂”自豪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国家因为发展此等产业直接性或间接性地出口了大量的资源能源,并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的产业以机械生产、食品加工、化工材料、建材纺织等为主,这些都属于高消耗、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二、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发展低碳农业,调整农村生活用能结构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对吸收温室气体,促进自然界碳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发展低碳型现代农业。河南目前存在大规模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为了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模式和发展现代农业,低碳农业应运而生,这是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趋势与迫切要求。发展低碳农业首先在生产中要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含量;其次,对农业剩余物(如秸秆、麦秆等)要循环利用,可以用它们来生产沼气,既可以防止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又可以推动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坚持优质化、产业化的生产方向。积极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发展大规模商品粮基地、有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等重大项目工程。大力完善政策引导与政府支持,集中建设开发粮食生产主要区域。实施旱作农业、植保工程与沃土工程,强力打造稳产高产的基础农田。依据产业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实行“种、养、加、销”四业配套,大力提升农业整体的生产力与农产品的竞争力,并在农业产业结构规模调整中,积极促进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和农业循环性经济发展。
2.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低碳经济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核能均属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河南省应积极开发上述能源,并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推进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与消费结构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大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推动河南省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前进。
3.以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循环型工业体系的发展以低碳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充分利用河南的自然资源优势,以目前工业体系为基础,推广应用工业循环清洁生产技术,消除传统工业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弊端,逐步推动河南省工业发展从粗放型模式过渡到效益型模式,从而实现河南工业发展的可持续、绿色化、信息化与高效益。大力整合全省煤炭、天然气等重要资源,果断淘汰落后企业,促使资源向技术水平高、管理体系先进的企业优先集中,鼓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资源能源。落实循环经济理念于矿产资源开发中,开采过程中严禁粗放型作业,注重主矿开采的同时进行伴生矿的开采利用程度,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采利用率。部分尾矿、采矿废石同样具有利用价值,进行回收之后生产新型建材。在生产过程环节,积极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对于建材、钢铁、化工等能源资源需求量巨大的行业,鼓励循环使用电力热力,努力杜绝不必要的消耗,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在废弃物产出方面,积极开展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对废弃物排放数量较大的行业,鼓励积极识别废物的可利用价值,运用新技术对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发展循环工业,关键在于企业。各行业企业要切实落实循环工业的要求,积极变更观念,努力革新技术,创新管理体制,综合合理地利用能源资源,降低物耗和废物排放。从生产到排放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4.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保障,实施法律政策确保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系列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低碳经济和谐快速发展。河南应在吸取自身几十年发展教训同时借鉴外省乃至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尽快地制定出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并予以规范,以积极完善的政策导向促进低碳经济的大力发展。在项目审批、市场准入、财政补贴等方面立法限制高污染产业发展,适度在法律方面对低碳产业一定倾斜;完善低碳产品标准,使公众了解低碳消费品从而促进低碳消费行为;立法打击伪低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净化市场秩序,维护低碳产品信誉度。
5.设立“低碳经济试点区”,寻求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佳途径
以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转型发展潜力大的的地区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试金石。郑东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科研力量较强大,可以作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区。郑州新区西起郑州市主城区的中州大道,东至开封市边界,北起黄河南岸,南至航空港区。下辖包括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航空港区、中牟产业园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和中牟县等“五区一县”。郑州新区应该大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并注重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向全省推广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与模板。
二、网络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桥梁与纽带
社会工业经济正朝着电子化、网络化、空间化发展,现代网络承载的信息量巨大,呈井喷状,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抓住发展机遇,契合时代脉搏,充分利用资源,搭建出高效的网络办公平台是新型办公发展趋势。淮南矿区研发了协同办公平台,全面推行无纸化网络办公,通过网络平台办理文件,借助网络接收、传播、利用企业信息资源。
三、日常管理突出低碳意识
企业在日常的管理别要注意低碳环保意识的培养。在日常的办公中应用各种仪器设备一定要注意节能减排,在下班时间及时的切断电源。办公用纸方面要双面利用,尽量减少电梯的使用多走楼梯,室内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这样聚沙成塔的量变最终会形成质的变化。另外企业也可以自办板报和报刊杂志,利用媒体等现代传媒形式宣传低碳经济。平时举办各中竞赛活动从而推广优秀的做法。在职工中形成良好的低碳经济的意识。
(1)地区低碳减少排放直接与新资源措施、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排放等低碳措施相结合,进而能够控制地区碳排出量;
(2)产业措施的改革,发展中区域尤其是迅速前进的区域关键的是其产业经济转变,减少碳排放,推动三次产业的前进,提升三次产业能源使用状况,提升商品经济利润,提高经济生长的品质以及速度,改变撑持经济前进的重要支柱;
(3)低碳措施的升级,会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创新,进而转变人类现在社会经济前进的资源根本。在低碳经济环境中,地区前进主要是以经济前进为根本,朝着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发展的可持续方向转变,地区经济前进是从以往的能源、资源等元素中开展创新改革、机制改革、整治形式改革等改革支配前进形式改变,区域间的连接从之前的在产业链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划分合作转变为改革协作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地区前进形式改革是低碳经济前进的根本,经过地区学习、地区改革、地区合作制度,变成以地区改革制度为重点的新形式。低碳目的以及改革目的同时当做权衡地区新式前进样式的重点审核标准,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
2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
2.1重新构建区域发展支撑要素
传统的商品、服务和生产环节的资源、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影响下降,而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技术创新等要素的作用上升。
2.2重新确立区域关系
低碳经济条件下,影响区际关系的要素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经济要素向民生、民权要素转变。对区域内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传统发展之路必将走到尽头,人们将逐步认可合理的区际生态补偿。
2.3形成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
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很多,牵扯到机制、措施、文化等部分。关键在产业、施工、交通、资源、整治等低碳需求部分开展体系改革。对此要引起多方面的关注。
3区域差异和低碳发展模式的差异
3.1欠发达地区基于区域学习的低碳经济发展
(1)区域内核心企业间的交流式学习过程。区域核心企业间在空间上、产业的关联、社会文化等因素作用下,核心企业通过交互式学习实现低碳知识的共享和再创造。
(2)区域低碳知识在系统内的交互式学习过程。以区域内科研院所等组成的低碳知识创新中心、中介、信息中心、风险投资等服务机构构建的专业服务通道,实现创新性的低碳知识持续地向以企业为核心的区域生产体系流动,促进区域向着以创新主导的低碳化模式转变。
(3)区域的网络向核心网络的低碳知识流动,跨区域的交互式学习与创新过程。前面两个层次是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最终需要建立在自身发展基础和优势发挥的基础上。区域外部低碳知识的融入,以及内部相应低碳知识的调整与重组,构成了区域低碳知识的再生产,产生新的低碳知识进入区域内外的流通。由此,促进区域低碳发展,实现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的跨越。
3.2发达地区基于区域创新的低碳经济发展
由于发达地区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济、技术、制度等基础。其区域发展核心是区域低碳创新体系的构建,包括创新知识,创新制度与文化,低碳创新系统等。
4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主要路径
4.1区域治理模式的创新
区域治理模式创新突出了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量化指标、市场配置机制及公共产品与完善的服务。以此为据,构建区域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指标体系引领区域低碳建设方向,规范区域低碳建设行为,调控区域低碳建设进程;构建区域生态环境类商品和服务市场体系,突出生态环境类商品和服务的经济属性及其市场体系的建设;构建区域低碳发展公共服务机制,不但完善基础设施等物质性产品,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体系的建立;建成区域低碳发展的经济利益协调体制,充分发挥居民参与区域低碳的积极性。
4.2经济发展方式上的转变
地区低碳经济前进的基本道路是经济前进形式的改变,要调节地区产业前进形式,调节需要调配构造、产业构造改善、进出口构造调节、资源构造。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主动培养地区改革系统。地区生态条件、本区域民众生存、地区经济对策等衔接式制造程序,慢慢成为关键的要素。在地区分工合作系统中,促进区域联系由以往的产业结构朝着改革协作的关系改变,同时调节以往能源新条件下低碳市场价值的研发,改变以往的制造形式。
2能源供应短缺和对外依存度高能源供需与来源结构分析表明,江西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自2000年以来都在递增,能源供需缺口不断增大。调入量从2000年的1157.2×104t标准煤猛增到2010年的4267.74×104t标煤。能源调入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46.2%增长到2008年的67.1%(图2),能源自给率不断下降,从外省调入能源的数量和比重迅速增大,能源安全保障面临挑战。
3能源科技创新和利用效率低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方法,计算2009年广东、山东、湖北、江西、陕西、青海6省的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指标显示,江西的人均碳排放在6省中最低,为0.750t/人,山东是江西的3.7倍;青海碳排放总量最低,为773.15t,其次是江西,为3254.30t。碳生产率是衡量低碳技术水平高低的指标,江西碳生产率为1.690万元/吨碳。江西的GDP和陕西接近,因为能源消耗量较低使江西具有相对较高的碳生产率。尽管如此,和东部发达省份相比,人均GDP水平的差距也很大。由此可知尽管江西省的人均碳排放量最低,但低碳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碳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低碳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转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增加碳汇潜力等实现低碳排放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从系统视角来看,鄱阳湖区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从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两方面着眼:第一,生产低碳化。其一是源头输入的低碳化,其二是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其三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限制高耗能、高碳排放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从结构上促进低碳发展;第二,消费低碳化。主要是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有效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能源科技创新贯穿于低碳经济输入和输出、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节能减排潜力挖掘、碳中和、碳捕捉、碳储存等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依赖于能源科技技术水平的高低。实现生产和消费低碳化。笔者认为,改进生产体系、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消费模式等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低碳发展的主要途径。能源科技创新模式、生产体系改进模式、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和消费观念转变模式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四大模式。其中,能源科技创新模式是关键,其它3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科技创新模式的成败(图3)。
1能源科技创新模式
科技进步对能源利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二是优化能源结构。能源科技创新模式主要通过调整能源结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能源科技创新模式是在碳排放空间的约束下,以能源节约利用和能源供给结构调整为目标、以能源技术开发为根本动力、以能源科技创新为关键。目前,鄱阳湖区大部分县市处于工业化初期中段,能源需求大,但能源利用效率仍然低。依托湖区的新能源开发优势,引进先进的能源科学技术,推动能源科技研发创新,努力形成更为低碳化的能源供给结构和更为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是能源科技创新模式的主要内涵。
2生产体系改进模式
最大程度地缓解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发展的核心,改进生产体系是最为重要的着力点。鄱阳湖区工业化程度较低,工业发展模式尚未定型,因此生产体系改进阻力较小,工业发展可以发挥后发优势。生产体系改进模式是指用集约型、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型的新型生产体系取代传统的“高投入,高产出”生产体系,实现清洁生产、集约生产和循环生产。
3产业结构优化模式
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5554.6亿元,占全省的58.9%。江西省三次产业之比为12.8%:55.0%:32.2%,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特征。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2505×104t标煤增加到2010年的6354.9×104t标煤,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二产业能源消耗量由2000年的1759.5×104t标煤增加到2010年的4757.89×104t标煤,在能源总消耗量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65%以上。江西产业能耗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还处于高能耗、低产出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是能源消耗的重要因素,是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主体。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优化模式的主要内涵在于:降低能源消耗大和污染排放多的产业比重,提高附加值高、能源消耗小、污染较少的产业比重,可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质量,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低碳发展目标。
4低碳消费驱动模式
低碳生活方式实质是倡导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方式。通过节约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最终实现减少环境污染和发展经济的目的。鄱阳湖区倡导低碳消费的生活方式是和居民消费观念的逐步改变同步进行的。低碳消费驱动模式既可促进湖区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又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低碳消费驱动模式与人的观念和行为紧密相关,只有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了,低碳生活方式的行为习惯养成了,低碳消费驱动模式才能发挥效用。
结论和讨论
1优化能源供需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鄱阳湖区要逐步调整优化煤炭调入网络结构,增加输油输气管道的投资建设力度,发挥铁路、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联运作用,形成分工合作、高效畅通、较为完善和现代化的湖区能源综合运输系统。从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视角看,发展低碳或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鄱阳湖区优化能源结构的必然选择。
2发展新型生产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改变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生产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型生产体系,可推进鄱阳湖区生产体系的低碳化。要选择性接收和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规避资源利用大和环境破坏强的企业;重点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3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培育低碳产业群落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动力必须大力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湖区要借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加强以高技术、高效率、低耗能、低污染和良好创业氛围的产业群为核心,先选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滨湖地区作为培育低碳产业群落的重点地区,积极引导低耗能、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企业在这里集聚,形成分工合理、相互联系、空间集聚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低碳产业群落。
低碳经济指的是从最大限度上降低石油、煤炭等消耗碳类资源的经济,其本质特征为低污染、低排放和低能耗,核心是通过对技术的创新,尽量减少碳类气体的排放,以绿色经济为根本,缓解气候变暖,并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与清洁发展。因此,国家经济部门应积极提倡企业采用绿色能源技术,形成低碳经济发展体系。
一、提高低碳经济认识,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在绿色经济环境下,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将低碳经济发展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有机整合起来,促使健康经济得以健康发展。首先,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制定一套完整的规划,通过大力宣传,树立低碳发展与低碳经济的新概念,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低碳生活的紧迫性、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观念深入人心,产生广泛的群众基础,并自觉参与行动。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将低碳经济发展与推进低碳生活放在日程议事上来,制定一套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一些硬性指标来约束公民,促使他们树立节能减排意识,并将其纳入低碳经济的发展措施与发展目标。通过对绿色经济的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发展在广大公民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让他们支持政府提出的绿色经济理念,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形成低碳经济技术体系
近年来,气候经常出现异常现象,全球气温逐渐升高,为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我国大力提倡加强对绿色能源技术的创新,全力发展绿色经济,形成一个低碳和无碳的经济发展体系。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对无碳技术、低碳技术、绿色生产技术与绿色能源技术的扶持,提升重视程度,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以绿色经济为主导,全力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大力推进和高度重视先进低碳技术与绿色能源技术的创新、研发、运用和推广,从而形成一套绿色经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以此保证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另外,在加强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科研工作十分重要,所以,国家经济部门应与科研部门和环保部门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和开发绿色能源技术,保证低碳经济技术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三、加强绿色制度创新,形成低碳发展体制机制
在绿色经济条件下,为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绿色经济制度的创新,形成一个低碳和无碳发展体制机制,通过对绿色经济制度的创新,促使低碳经济能够快速而平稳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的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制度,使其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主要包括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体制、绿色管理体制、绿色能源技术和绿色科技体制、绿色心态体制、节能减排体制、节能环境产生发展体制以及绿色产业结构体制等,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绿色能源技术、清洁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另外,当这一套体制机制制定完毕之后,在执行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其中各级政府部门需起到较好的调控、监督、管理和执行等作用,保证各项绿色制度的有效实施与落实。
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政府主导公民广泛参与
现阶段,绿色经济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与无碳经济是国内经济发展趋势,要想保证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政府与公民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应以政府为主导,促使公民广泛参与,积极主动培养国家绿色经济制度的实施与执行。从本质上讲,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与变革,还是人类消费方式与社会生活方式的科学转变。所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需公民广泛参与,人人有责,使其成为大众化的经济发展形式。其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公民转变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促使全民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使低碳生活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公德,营造一个良好的低碳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氛围;同时,政府部门与各种社会组织应采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引导公民广泛参与低碳生活,转变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
五、结语
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我国应全力推进经济转型,提倡绿色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王卫防.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制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
低碳经济;技术创新
在当前全球变暖越演越烈的情况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式,以此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对人体健康的保护。低碳环境带来的不仅是低污染生产,还能够减少排放,避免大量污染环境的物质排入到水流、土地、大气中,进一步对被人体吸收,导致大量疾病的滋生。因此,应当加大低碳经济的发展力度,并且对其中的技术经济范式以及发展路径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上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该发展的模式核心内容主要是在当前市场相关机制的基础上来进行制度的创新以及制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得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不断地提高技术效能、减少资源使用,同时研究出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相应技术,使得绝大部分工业生产都能够走向低排放、低能耗的生产模式。而有着低排放、低能效效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伴随着新的节能技术、增效技术、减排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在大量新型技术的带动下,并以创新的低碳技术作为指引,才能够不断推动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
二、目前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功,有些低碳产品甚至达到了中世界先进水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新能源行业。比如,截止到2015年我国已经有82台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领先地位。除此之外,在世界范围内,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增长量也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风电机组增长量已经高于1600万千瓦;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10000万千瓦,同比增长1474万千瓦,增长率达到了25%。除此之外,我国是世界范围内出口光伏组件最多的国家,全球有接近40%的光伏产品来自于我国。此外,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占世界总产量的70%,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中国企业生产出了全球首款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并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中国水泥余热发电效率世界领先,已开始向国外出口技术和设备。由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编制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指出我国近期低碳经济与新能源产业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为: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规模发电等。中国在低碳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中国的低碳技术发展仍然令人担忧。因为我们的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1.风力发电技术虽然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新能源行业,已具有1.5MW以下风机的整机生产能力,但是一些核心零部件,如轴承、变流器、控制系统、齿轮箱等的生产技术难关却迟迟未能攻克。2.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一直是一大技术难题,其中重要原因是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水平较低,没有先进的电网调控和调度技术。3.在发展清洁煤技术方面,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相关项目刚刚启动,关键部件尚不能国产。在中国,常规火电站的投资约为每千瓦5000元人民币,而IGCC示范电站高达每千瓦1万余元,比常规火电站高出1倍多。
三、我国低碳经济下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我国是一个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人口数量位居全球第一,但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却并不符合人口需求,生态环境也较为薄弱,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目前我国还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时期,面临着减小贫富差距、大力发展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等多个不同层面的重要工作同时发展,这导致我国要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得更加困难。也正是由于我国的国情较为特殊,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当从国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吸取能为我国所用的精华,从我国所特有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1.对低碳技术研发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完善我国的低碳技术开发政策,加强相关的政策以及制度,并且对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予以大量的资金支持。①部分新型的能源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极其难以攻克的问题,而如果仅仅只依靠企业独立进行研发,必然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政府必须要帮助企业在一方面加强与国际先进能源技术的合作以及交流,从而为我国新型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②国家应当在涉及到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上,加大对低碳建设的力度,例如智能电网等,大量低碳技术应用在基础建设上,能够为国家节省资源和资金,减少排放。③国家应当扶助进行尖端领域的技术研究工作,使得我国的低碳技术能够不断的进步,不仅快速与国际尖端技术接轨,未来还要努力超越国际平均水平,例如在风力发电机上的相关核心技术等。④严格制定相应的低碳技术制度,以及战略规划,引导低碳技术的正确发展,避免盲目发展的现象出现,同时,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应当由国家来予以规划;⑤国家建立起相应的低碳经济发展扶持基金会,以此来帮助我国企业低碳技术的发展。
2.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企业需要进行低碳技术方面的创新,如若不然,企业将在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下失去市场竞争力。首先,企业应该转变营销理念以及传统的盈利模式,在制定短期目标的同时,还需要制定长期目标,总体大方向应该是发展低碳技术,通过低碳技术的应用,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真正的实现发展模式与技术平衡;其次,企业需要与政府、机构以及其他企业加强交流沟通,展开密切合作,以此分散低碳技术研发期间可能会出现的各项风险。由于低碳技术本身并不成熟,有很多低碳技术还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企业研发过程中需要承受非常大人力、物力等压力,如果企业单打独斗显然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所以企业需要与政府、科学研究机构等展开合作,以此规避风险;最后,可以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现如今,技术发展也逐渐实现了全球化,我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技术贸易来着获得先进低碳技术,而后再依据我国国情消化吸收,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做好专利产权保护工作。
3.对于科研机构来说,应该密切关注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以此得到研发资金。科研机构低碳技术研发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方面:提升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核电技术、输配电技术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大力研发,真正的促进我国低碳技术发展,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另外,科研机构还需要做好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即必须将研发成功的低碳技术推入到市场中,真正的将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技术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生产技术发展的主流,这也是生产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当前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潮流中,我国应当加快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速度,扩大低碳生产技术在我国生产行业的覆盖范围,将更多技术应用到生产中,促使低碳经济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国栋,杨志.低碳经济[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