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大全11篇

时间:2024-01-22 15:37:5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1)

一、借助视听资源,加强感官刺激

多媒体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已逐渐进入中小学课堂。但多媒体不能仅仅作为呈现课件的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它的优势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课堂体验。学生对历史知识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在于历史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时太遥远,学生没有足够的意识和需求去了解历史,也没有感受到历史事件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可有效利用多媒体能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的优势,给学生呈现更加具体、生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更为生动的学习资源中开展历史学习。

例如,教学“三国鼎立”时,教师可选取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的片段,并通过概念图的形式整理出这三人身边的亲近之人及与他们的关系,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三人的性格特点及大概情况。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内容分析这三人在当时成为一方豪杰的原因所在,并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说出原因。通过观看和分析各类影像资源,学生既能直观地了解人物特征,又能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深刻认识,从而跟随教师的引导主动投入到历史学习中来。

二、提供阅读材料,推进情感体验

通过生动有趣的视听资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可以提供更多趣味性强的阅读资料,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历史教材上的内容有限,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在网络资源中适当选择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让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深入了解,从多个角度了解历史人物。在阅读分析过程中,教师最好能结合重大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思考历史人物在事件中起到的作用,并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分析历史人物的心理特征与品质特征,对一些优良的精神品质进行深入探讨与学习。

例如,“秦王扫六合”这一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秦王统一六国的一些举措。教师还可以搜寻更丰富的资源让学生参考阅读,帮助学生了解秦王对当时国家统一做出的贡献,分析其历史背景。另外,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小故事,比如秦王建造阿房宫、长城、兵马俑等。教师需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依照阅读材料试着分析秦王某些行为的原因,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与事件。

三、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思维

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是为了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作为文科类课程的历史学科,是特别凸显学生主观意识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意识来消化课程内容,这样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历史人物会有更多自己的理解,能够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

篇(2)

一、课前与学生有效沟通,改变观念

探究式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多半要看教师是否有能力激励不同水平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平等的环境,与学生多沟通、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同的重视。教师需要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学习,使学生重视地理课。

二、开发学生的提问能力

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死记硬背,这使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开发学生的提问能力。而且有些教师喜欢把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这就会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性。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可能是千奇百怪的,无论是怎样的问题,教师都要多给予支持和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猜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交流和总结

交流和总结是学生探究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过程。通过交流使个人的探究方法、探究结果转变成集体共享的成果。例如,某个学生觉得别的学生的方法比自己要好,那他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很有可能使用相同的方法,这就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但学生的交流不能仅限于描述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描述过程和方法。另外,教师要积极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以保证交流和总结的有效性。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

篇(3)

近年来,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重视程度仍不够,具体表现在:重知识、轻方法;重讲授、轻动手;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本文主要探讨中学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改善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2教学策略

2.1策略一:巧设疑善引导,教师要从“主讲人”转变为“主导者”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运用设问技巧,提出具有一定思维价值和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欲望.例如,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中设置了如下问题:由实例提出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猜想加速度与力、质量间可能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其它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测量小车质量大小、力的大小、加速度大小?实验中,小车受木板摩擦力作用,能测量吗?若不能,如何“消除”摩擦力?根据实验数据,加速度与力、质量可能成什么关系?如何直观形象的描述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2.2策略二:改进实验装置,优化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延伸和拓展

教师非常有必要为学生创设一种符合学生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即在探究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建构物理知识。

2.2.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

例如,人教版必修1中“摩擦力”一节安排了探究静摩擦力大小规律的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笔者和学生一起对实验装置和设计做了改进,将该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教材中提供的方案是直接在木板上拉木块,弹簧测力计示数随拉力增大而增大,[TP12CW18.TIF,Y#]大到一定程度木块开始移动,之后读数基本不变.实验方案改进后如图1所示.让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拉动白纸代替木块在木板上移动.改进后的方案有以下优点:

(1)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易于观察,避免了直接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不稳定性;(2)不要求白纸匀速运动;(3)学生直接观察到静止的木板所受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

2.2.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新课改之后的物理教材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更加注重的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淡化机械训练、摒弃灌输式教学,在师生互动、互助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的目的.例如,在“力的合成”[HJ1.45mm]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流程:小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分组实验-引导启发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其中猜想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循的运算规律是难点,学生的猜想可能不着边际,教师应适时参与学生的猜想和讨论,并给予适当的提示。

2.3策略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数字化探究实验

在探究实验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测量、结果分析和数据处理,例如,改进教科书中“做一做”栏目的“用传感器观察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实验,运用DIS进行定量测量,证实学生的猜想,使学生对电容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电流传感器是测定电流强度的仪器,与传统的指针式电流表相比,具有两个优点:(1)测定电流时反应更迅速,可以捕捉到瞬间电流i的变化;(2)它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器与计算机连接,直接在屏幕上显示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实验电路如图2所示。

[TP12CW19.TIF,BP#]

利用DIS测绘出电容器的放电曲线.即用电流传感器将捕捉到的瞬间电流变化通过数据采集器与计算机连接,直接在屏幕上显示出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像.通过积分运算,分别求出对同一电容器进行四次充电后所带的电荷量,如图3所示。

[TP12CW20.TIF,BP#]

2.4策略四:渗透物理学史教育

篇(4)

作为初中生来讲,历史,对他们来说是一门既不新鲜却又完全陌生的学科。在小学阶段,他们从课本、电视、报刊书籍等途径已经对历史知识有或多或少的了解。这些知识为他们进入七年级学习历史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有意识地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表象,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

如在七年级下册《开放与交流》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问学生:看过《西游记》原著或者影视剧的同学举下手。这个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立刻热闹了起来,我话音刚落,所有的手都举了起来。紧接着我又问第二个问题:你最喜欢《西游记》中哪个人物?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对搞笑的猪八戒印象最深,对唐僧的印象一般,但这节课的重点是要学习唐僧的原型玄奘。于是我又问了第三个问题:你知道《西游记》里唐僧取经的故事与玄奘西行的事实有什么区别吗?这时学生就在想:这个唐僧和玄奘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于是很多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这样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维过程

1.重视课标,钻研教材

新的历史课标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性文件,教师要认真钻研,将课标熟记于心中。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作为教师要了解其内容、要求、编排意图与体系,以及每一课在整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每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对需要讲授的章节要弄通、弄透。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对每一课的课程资源适时进行补充。丰富教学内容。

2.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小字内容和图表

初中历史教材有很多小字内容和各类图表。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它们。其实,这些小字内容和图表给教材增加了直观性、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如在《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这一课中,我问了两个问题: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分别指今天什么地区?请在教材中找出其位置。学生首先阅读教材的小字内容,有了一个概念上的了解,然后在小字部分之下的地图上迅速找出了日出之国是日本,新月之乡是指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

3.结论从材料中得出,引导学生论从史出

初中历史教材就是通过对具体生动的历史现象的叙述,分析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这就是观点和材料的辩证统一,史与论的有机结合。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史与论的结合,要解释历史的本质规律,而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初中生在评价历史事件时,容易因偏爱某件事或某个人物而形成一家之言。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和归纳总结,得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

三、注重总结。使学生的认识升华

1.注重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从探究过程中学到的新知识,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学生通过总结,能把所学到的新知识更加清晰、准确、系统地予以掌握。

2.承前启后

篇(5)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活动形式,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目的,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物理教学应以探究性理念为指导,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习的本质。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要想通过对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亲历”知识的形成,从而达到科学概念的建立、深化和应用,就必须开展好探究式教学。如何进行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本人就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完整性

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一般包括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景、启迪思考、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协作交流、总结与提高。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过于强调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对启迪思考、协作交流和总结提高三个环节却不甚重视,这就导致学生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一片茫然,以致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产生了怀疑,认为探究式教学不仅耗费了时间,而且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不及教师直接讲解来得深刻、牢固,学生的解题能力还有所下降。其实,不是新课程理念出了问题,有问题的是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认识不够全面。

许多教师在创设出情景后就直接提出需要探究的内容让学生探究,这种做法看似结构完整,水到渠成,实则剥夺了学生思考的过程,导致学生对所要探究内容的来龙去脉、物理意义一无所知。

协作交流是探究性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设计、探究方法、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的验证过程,也是学生将通过探究所获取的知识升华和再生新知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得到的结果正确吗?得到的结果意味着什么?与实验前的猜想一样吗?以前见过类似的事件吗?这样的结果该怎样表述?

二、重视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调整

探究式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拥有探究过程中的主动权,但不是要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高超地引导、组织、支持学生的探究。

在创设情景中,教师要快捷、简明地将预设情景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无论是探究目的的确定还是探究过程的设计,也无论是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还是探究过程中的注意点,探究过程的合作和实验结果的处理,探究结果的概括与交流、提炼等都不能离开教师的引导、组织和支持,而教师如何适时地引导就体现了教师教学艺术的高低和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学生在体验了人讲话时声带在振动的事实后,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将看不见的鼓面振动通过实验反映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鼓面振动停止,还能产生声音吗?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再让学生亲自去探究刚才的猜想,并归纳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果把实验前移,先进行实验再让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就会对探究失去兴趣,唤不起学生对新知的激情,产生“这么简单的道理还要学习”的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物理失去热情。

随着学生学习进程的发展,学生的探究技能会不断提升,教师要适时地调整自己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地位,直到最终的退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三、重视探究式教学向课外延伸

探究式教学的阵地不仅在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堂的探究性活动延伸到课外,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能使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

初中物理教学对于初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影响,初中物理教学手段和模式应该随着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变化而不断改革和创新,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不断创新和完善才能够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够全面提高物理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实施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创新教育和改革物理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概念

(一)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是在物理知识的引导下,在教师知识教育的感知下完成的,探究式的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中得到实验的乐趣,体会到科学的力量,还能够发散科学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够采用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获取物理知识和学习物理知识是改革教育的一大进步,也是物理教学手段创新和完善的进步。

(二)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能够亲自发现物理方面的问题,并且通过实验和探究不断解决问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知识的体验,能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体的作用。

(三)初中物理教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能够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探究式的实验教学能够融合问题性和启发性,能够在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过程和结果的双重成就感,能够满足物理教学对学生整体的要求,能够为创新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做好先锋。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的实验教学还存在很多实践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物理实验设备不够先进或者是师资力量不够,而且一些物理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思想、观念和理念上还是存在很严重的滞后性,初中物理教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能够有效改善这种教学的状况,能够让学生在探究式的实验教学中体会到实验教学带给自身的乐趣和成就感,还能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动手实践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探究式的实验教学就是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质疑,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好奇心,学生就能够针对问题做出实验,并且最后自己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式的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探索的好奇心。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策略和途径

(一)探究式的实验教学的教学设计

探究式的实验教学都有教学的重点和实验的目的,学生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到教学的重点和实验的目的就是成功,因此对于物理教学,首先要进行教学设计。针对物理教学的内容有效地安排探究式的实验,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自己试验找答案,也可以在试验中不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就是将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归正,将教学内容过程化。

(二)对教学设计的内容进行质疑

只有质疑才能够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探究式的实验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观察又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的能力,在进行力学的研究和实验时,什么是动滑轮?什么是静滑轮?动静滑轮结合又会对力学产生什么效果,这些学生都能够通过实验自己找到答案,对内容质疑的过程就是对问题的答案深化的过程,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

(三)自主进行实验

自主实验就是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和思维发散都能够达到有效,自主性和自发性对于实验的质量和效果来讲都是非常必要的,教学设计有了,教学设计的内容有质疑就会自己亲自去探索,学生在实验时,不能够依赖教材中实验的过程和步骤,要提前做好实验准备,要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将要进行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的结果做报表,然后根据实验真正的过程和结果找到问题的所在,从而加深物理知识的印象。

四、结束语

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讲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影响,初中物理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实验,学生能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体会到科学的无穷魅力,体会到科学的神奇,能够提高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肯定,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还有科学态度,能够在不断实践中体会到科学实验带给自身的乐趣,学生还能够在物理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全面提升物理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曹建立.对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探究性学习与素质教育,2009,06,02.

[2]张萍.浅析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J].教育天地,2010,03,06.

篇(7)

新课标强调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活动已成为物理课堂中的主旋律。课堂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就初中物理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作一些初步的探究。

一、课前的准备

教师课前应让学生对课题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身边一些生活、生产用品作为实验器材的补充。另外,教师还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同时,要有意识地设计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能力培养的内容。

二、课上的实施

1.创设情境――科学探究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究。认知主义者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发现能力,但如果没有适当的问题情境,则该教学策略只能流于形式,从而使目标和措施相脱节。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对课堂内容的探究中来,就必须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简明扼要地引入新课,创设情境体验,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究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2.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前提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因此,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在探究式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题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如投影、挂图、录像、演示实验等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提出问题。例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中,教师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后,学生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入人耳的?等。再如“焦耳定律”这节课一开始,播放一段“电线着火”录像和展示电炉工作时的真实情况,创设电热的物理情境,促使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猜想与假设──科学探究的先导

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是科学结论的先导,它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不可缺或的一环。此环节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索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讨论,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迅速地抓到问题的成因并对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如“焦耳定律”这节课中,在提出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后,通过讨论、分析电线着火,电炉工作时电炉丝热的发红而导线不热这些现象中的各种相关因素,学生就能作出电热的多少可能跟电流大小、电阻大小有关的猜想。

4.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科学探究的具体化程序化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这一步骤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的难点所在。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着“猜想与假设”,积极寻找、设计、验证“猜想、假设”的实验方法。常用的物理实验设计方法有:对比法、控制变量法、排除法、理想实验法、定量测量法等。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获得思维的各种办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修改、选择或综合,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案。例如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在学生猜想可能与压力及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后,老师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方法去设计实验方案。可启发学生思考:⑴在研究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应怎样保证另外一个因素(受力面积)相同;⑵压力作用的效果能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观察到呢?在以上点拨、启发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就能利用所给的器材设计出实验方案。

5.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科学事实是进行科学分析的依据

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在上阶段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通过实验操作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如:提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学生实验探索过程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在“做科学”中自觉、主动地叩开知识大门。如在“测量电压”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组实验,用电压表分别测量两灯泡串联的总电压及各灯泡两端的电压以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电压表的连接,正确的读数方法等,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6.分析与论证──科学结论的形成

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因此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力求准确地反映实验结论。学生经历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

7.自主评价――科学探究的升华

知识归纳提炼后,在教师的组织下请学生自评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缺陷,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探究思路、探究方法,对自己探究发现的成果独立进行修正、调整,检查是否有错误和疏漏,从而对结论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为再认识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几个典型问题,检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发现缺陷及时加以补救,这样信息反馈及时,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后的运用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内化,使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步转化为能力。因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的再理解、再巩固的过程,可起到突出重点强化记忆的作用。

物理作业布置时要针对课堂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去设计和编制课后作业。

总之,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由间接被动地接受知识,改为通过学生探索,直接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了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学,强调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99-01

探究式教学法主要就是指,教师结合初中历史实际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手里的一切资源,包括,教材、课外学习材料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开展历史的学习,并且积极的完成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在探究的过程中,尽量独自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确保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采取有效的策略积极的开展探究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初中历史探究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创设相应的情境,以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学生只有具有探究兴趣,才能充分的参与到探究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利用与本堂课教学知识有关的三个问题进行引导,而这三个问题要难度适中,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提出问题之后,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以及其他的学习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其主要的原因在于问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问题难度不高,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探究学习中,以实现最佳的探究效果[1]。

2.阅读教材充分的挖掘探究资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探究服务。因此,教师应该充分的阅读材料,结合本堂课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充分的挖掘探究资源,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探究任务,从而供学生探究之用[2]。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由于很多学生的历史基础不扎实,同时历史学习水平较低,进而在历史探究的过程中,任务难度过大,学生无法高质量的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信心,也影响到探究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科学的把握探究任务的难度,确保设计的探究任务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够实现最佳的探究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历史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3.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确保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

教师对学生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而这也是确保学生探究学习质量的关键。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例如,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关键词、表格、比较等方式进行相应知识的记忆,并且利用相应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的历史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3]。此外,学生还应该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总结探究方法,结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法,这样才能够将探究学习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实现最佳的探究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的快速提高。

4.运用多种方法优化探究环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运用多种方法优化探究环境,为学生营造优质的探究氛围,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探究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20世纪70年代的具体外交成就,再思考取得突出外交成就的原因以及我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一贯坚持的原则[4]。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的思考,且思维是较为活跃的,通过有效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此外,在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应激励学生为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进而学生才能够努力的克服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确保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长远发展[5]。

5.结论

综上所述,从本文的研究中发现,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 将其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全面的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不断提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不再依赖教师,而是主动想方设法的解决,有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促进学生历史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罗亚岚.信息化条件下的初中历史策略探析[J]. 文学教育(中). 2012(05).

[2]魏文娟.浅谈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与技巧[J]. 文史月刊. 2012(08).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065-01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但传统的实验教学仅仅是验证课本知识,每一个实验都是按部就班地操作,学生都是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种实验教学的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教会学生科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开辟物理实验教学的新天地。电学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后,物理实验被提高到与科学内容一样重要的地位,这就给改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就当前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的创新策略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实验技能与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并重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潮中,不少初中物理教师也在尝试创新,由原来在课堂上讲解实验步骤的方式转变成讲解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用多个有代表性的探究性实验反复向学生讲解和演示,在反复训练之后,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确实较以前有了一定的提高。然而实践表明这种看似新的模式尽管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但是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发展并无益处。究其原因根源在中考,中考的实验试题注重基础知识和探究过程,并不关注实验技能。中考无疑是现实教学的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再加上很多地区和学校都将学生考试的成绩与教师的考核、奖金的发放等现实问题挂钩,教师的课堂教学自然就急功近利了,因而很多教师认为做实验是浪费时间,这是一种必须要纠正的错误观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将科学探究纳入其中,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还要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方法,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逐渐确立科学的世界观。要解决现在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的问题,就要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探究能力同步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科学探究能力而不重视实验技能的培养。学生实验如果变成只会动脑不会动手,那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和全面发展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二、不断完善电学实验的教学体系

初中生基本都是从初三开始接触物理电学方面的知识的,电学知识非常抽象,学生开始学习电学知识都是从常见的电现象入手,通过现象观察,自己动手做实验,透过现象思考本质。因而电学实验的设计体系将影响到学生电学知识的学习效果。

笔者现在用的教材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套教材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主要从学生的感官人手,用全新的视角呈现学生要学的基本知识。虽有创新之处但整体逻辑性不强,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较高。因而在电学实验教学中,成体系的教学过程定会事半功倍。笔者用手电筒举例让学生明白了电与电路的知识。明白了简单的用电。再让学生自己拆装手电筒从而了解简单的电路,学会画电路图,进而学会设计简单的电路,通过一个实验就能解决一系列问题。第二个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的日光灯。通过开关的断合观察日光灯亮暗的变化,让学生去猜测日光灯的连接路线,设计出电路图,再用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去验证学生的猜测。教师在这里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再去比较各种连接方式有何异同。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完成任务。总结出电路的特点。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学生手与脑并用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思考与总结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举生活实例说明应用实例,实现由物理课堂到现实生活的过渡。

再如在学习电功和电能时。可以找来电能表(表盘式或数字式),让学生真实感知电能表的结构,熟悉电能表及其使用的注意点,为下面测算电功率做好准备。在实验探究电功的影响因素时,在反复比较电热丝点火柴、电热丝对煤油加热这两个实验之后,笔者认为还是对煤油进行加热的实验更能从定性和定量二者关系上反映电功与电压、电流及时间之间的关系。因为学校教学条件限制,这一实验只能演示后再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现,但实际效果必定不如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好。我们切忌不能偷懒用板书实验取代学生实验或者演示实验,因为那样做从长远来看对学生是有害无益的。

在电学实验中让学生从身边的器材人手,会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再由浅入深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这样突破重难点也是水到渠成。所以对初中生应考虑从其兴趣出发。考虑他们的好奇心并利用他们的好奇心理,还有追根溯源的个性,发挥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用物理实验结合物理知识牢牢吸引住学生,让他们在快乐中学好物理。笔者一直采取这种电学实验教学体系,收效甚好。

篇(10)

1.运用现实生活,创造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带领学生思考并领悟“风”、“雨”的形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影响力。

2.利用实验设计,点燃学习热情。教师要培养初中生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教师可设计实验,例如,讲解光的折射的现象的时候,实验装置是在一个玻璃槽中装水,然后插入一根筷子进入到水中,让学生观察筷子是否变形。教师教会学生,这个现象就是光的折射?F象。教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收获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学生质疑,创造探索情境。学生应加强学习和生活、社会的联系,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生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

4.创设探究情境,引起学生思考。教师要努力创设探究的情境,引起学生争论,引导学生说明观点,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支持、学会反驳。教师还要努力让教学充满活力,要和学生共同探究,实现共同学习、教学相长。教师创设探究的情境,引起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理论知识的内涵。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教师要带领学生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经验,将和学生生活关联的教学情境带入课堂,来引起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提供活动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自己搜集论据,亲自经历实践活动,仔细观察实践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给学生提供适应学生,容易被学生理解的材料。在学生遇到一些探究的材料需要自己准备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让学生借助自己准备的材料,也可以在亲切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6.创设学习氛围,实现全面发展。教师要保证学生在美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谐、轻松、愉快,学生就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踊跃解决问题,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能够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教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约束和束缚,用宽广的心胸来对待学生,接纳学生,给每个学生充足的关爱,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潜移默化地学会物理知识,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全面美好的学习氛围的支撑。

7.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使用探究式教学,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发挥教学智慧,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铸造学生优秀的人格。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经过探究式教学来掌握物理知识,经过自主思考,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来探究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在探究式教学中,根据不一样的学生来灵活选取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来,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

8.注重引导学生,激发创新思维。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情况,理论要和实际结合,将复杂的物理知识转变为学生熟悉的经常见到的物理现象。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困惑点得到解决,还要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注意点

1.重视学生知识学习和探究活动的处理。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物理新的知识,更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构建,实现“什么知识”和“如何获得这种知识”相融合,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以知识的教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篇(11)

1.有效探究学习法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理念。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有效过程,而不是结果。”物理有效探究性学习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把现成的知识认识成果放在学生面前,而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过程,这种学习法才符合现代教学理论。

2.有效探究学习法符合当今中学生的特点。初中生年龄一般在13~16岁左右,初中生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因此,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问题情景,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应当成为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

3.从物理学科特点看,有效探究性学习方法有利于物理学习。结合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有效探究性学习在物理课堂中的具体实施

基于改革的核心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模式设计中,把课堂教学、课前的预习、课后的作业、考核等各个环节构成课程有效教学整体,把有效探究性学习的要素渗透于各个环节中。

1.课前的预习。教师课前应让学生对课题提前预习,明确有效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身边一些生活、生产用品作为实验器材的补充。另外,教师还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有效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探索。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观察能力的养成和观察能力培养的内容。

2.课堂的教学。有效课堂教学不是教学的全部,应向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延伸;有效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学内容的采撷与剪裁,每一节课的导入,注重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没有“好奇心”与“兴趣”,哪来的有效探究性学习?

(1)实验探究法。自然现象中的许多物理规律都是通过物理实验才能揭示的,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抽象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实验操作,并对实验中的问题与现象进行分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律。例如,密度的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但如果在实验中让学生通过体积不同、质量不同的同种物体作比较、做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可以得出同种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再引入密度的概念,学生就能很自然地理解密度的概念。

物理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物理仪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发问的时间和批改的时间。

(2)合作探究法。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探究式学习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知程度上的差异,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应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切磋,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论,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促进对所获得知识的正确、全面地理解,从而使自己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培养。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多方位、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