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大全11篇

时间:2024-01-20 16:56:1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传统文化的优越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篇(1)

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和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重要影响之一。在旅游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思想是一致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贵民”亦即“重民”的民本思想启迪我们要重视“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旅游管理置“人”的管理于重要的位置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二)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

“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对旅游管理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现代旅游企业管理中,现代旅游企业重“人和”的企业凝聚力恰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也是“以和为贵”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旅游管理而言,在服务管理上从“条规约束”向“无为而治”的转化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就是说内有圣人之德,外行王者之政。在这里,圣人的人格魅力起了很大作用。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以德服人”。旅游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旅游管理的时候,应注重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以道德榜样来影响他人,尊重员工,处处为员工着想,注意树立自己的人格榜样,这样可以赢得员工的信任与支持。

二.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策略

为进一步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促进作用,在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

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是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在旅游企业管理中,我国的旅游资源因地域不同而不同,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在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老城区,是在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旅游文化的重要举措。所以旅游管理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做好旅游地区的规划。

(二)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

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是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对旅游管理而言,在文化旅游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广泛开心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价值功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传统文化意识,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促进文化遗产永续传承。

(三)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也至关重要。传统文化旅游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含量高的旅游形式,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时期的旅游活动不会局限在观光旅游的初级层次,而是一种多方位多层次的旅游方式,旅游区必须结合我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新产品,创造和凸显本地旅游的特色,使旅游业的发展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丰富传统文化的旅游形式

篇(2)

然在此之前,我们的国人也曾迷茫过、困惑过,甚至出现了鼓吹“全盘西化”的过激行为和言论。缘何至此呢?我想这与我们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有莫大的关联。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然而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不少民众产生崇洋的心理,丧失自我,认为西方的月亮更圆。于是有了1986年和1989年的两次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滥和动乱。

这是历史的前车之鉴,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引导国人认清现实,正确对待自我呢?从小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再次得到人们的认可。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挖掘民族闪光处,让人们看到民族的优越性,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确保在学习他人的进程中不迷失自我、不妄自菲薄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呢?我们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什么,教什么,即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二是怎样学,即通过哪些途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小学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因人而异选择合适的内容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可以开展以下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

1、古今中华民族杰出人物及其事迹的学习。我们可把爱国诗人屈原、抗金名将岳飞、科学家张衡、祖冲之、医学家李时珍、华佗、文学家韩愈、范仲淹、书法家王羲之、教育家孔子等先辈贤人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认识这些中华优秀儿女,树立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并因之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书法、国画、京剧、民间艺术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学习方案,真正从小就对学生进行书法、国画等“国粹”的教育教学,让学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民族的巨大魅力。

3、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我国的传统佳节都具有很深的文化根源,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将节日文化教育作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突破口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如春节文化、清明节文化、端午节文化等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

二、小学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固定的教材,也没有专门的课程。因而我们要寻找恰当的途径来开展此项教育,谋求最佳教育效果。

1、充分运用课本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学期都会接触到中华民族古今贤人的内容:或是其故事,或是其文章,亦或是介绍其事迹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在组织教学中就应大力宣扬古今贤人高尚的品质,光辉的形象,动人的事迹,让他们在学生幼小心灵中留下一个深刻的烙印。促使学生以之为楷模,树立远大理想,成为一个具有民族意识的人。

篇(3)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290-01

一、何谓国学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国学的范畴很广,既融入了诸子百家为主体的儒学思想,又以《四书五经》为划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既有“仁、义、礼、智、信”这些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又有“厚德载物”、“和为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等人生指南的义理和修身养性的准则。

二、幼儿期国学启蒙的优越性

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自0岁开始发展,1——3岁即有明显的发展,3——6岁发展更为迅速。利用幼儿记忆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幼儿是社会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现在的小孩子可以唱很多流行歌曲,却对充满先贤智慧的经典毫无知晓,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国学启蒙从幼儿时期开始,还因为他们拥有两项得天独厚的本钱,一曰“德性净、记性强”,二曰“时间充裕”。

三、如何开展幼儿国学启蒙教育

1、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国学水平。教师要向家长及幼儿推广国学,首先就要提升自己的国学知识。可通过查阅资料,组建国学评鉴小组等方式,努力提高自己对于国学的认知水平,了解、背诵或熟读国学经典作品,并且掌握教幼儿背诵的方法,并学会联系幼儿实际生活进行启发教育。

2、重视宣传效应,引起社会关注。通过每天播放《弟子规》、《三字经》等视听光盘及教室环境周围布置展板等形式,让幼儿及家长初步了解幼儿园国学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幼儿园家长学校、班级家长会、及《家长园地》宣传栏,向家长宣传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明白国学对幼儿人格、道德品质、情操、精神风貌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要制定科学的计划、选择合适的内容、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1)开展国学启蒙首先要有计划,在不影响孩子正常活动同时,选择适当的时间,以游戏、故事、儿歌等多样化的形式,在集中教学或分组或个别的进行。在内容上要循序渐进,先养德,再启智。在学习过程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的获取新的知识和理念,所以要求老师在尊重幼儿天性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还是要有一定的组织和引导能力,以幼儿感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循循善诱。 (2)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简单易懂。幼儿期孩子的思维直观形象,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选材上要精练,要通俗易懂,最好配有图画,便于幼儿理解,内容要少而精。如《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忆诵读,内容丰富,浓缩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懂得了孔融让梨的道理。在游戏活动中,有的还模仿有些精彩的故事。

4、家园紧密配合。国学经典要成为有用的东西,尤其是在幼儿阶段,如果单靠孩子的机械记忆的话,其中的教育价值将大打折扣,尤其是那些关于做人礼仪的方面,故而国学启蒙教育要靠教师、家长和幼儿的三方互动式教学才能实现。在学校老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家里父母要督促孩子“亲师友,习礼仪”。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他们几乎是家里的小霸王。要改变这个现状,现代家庭更要重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加强德育教育,教会他们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做一个诚信、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师首先要转变家长的观念,不需要孩子背诵的多少内容,而是看孩子做到没有。

“好读书,不求甚解。”请诸位家长牢记孔夫子的一句名言“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们不要求每个经典孩子都能理解,只希望在孩子记忆里有美好的东西,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去体会。

四、幼儿国学启蒙的意义

1、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奠定德育基础。国学经典有很多是圣人君子的感人故事,读圣贤,晓礼仪。在大力提倡德育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先人的事迹教育祖国的未来,让幼儿受到启示,学习好的典范,摒弃坏的习惯,大力提高幼儿的德育水平。

篇(4)

中国式管理,就是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及心理行为特征,以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的管理体系。中国式管理的最基本的理念是“天人合一”,以“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而变”为三大理论主轴,强调把人与自然看成是相互联系、和谐一致的整体,寻求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融合,把主客体的和谐当做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即通过人的自我修养,达到人与自然协同进化,天下趋于大同。

一、西方管理思想反思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加深,建立在西方管理制度上世界经济运行体系所产生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前些年印度工厂“毒气泄漏”事件,东南亚地区的“血汗工厂”,诸如此类的跨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企业伦理问题不断被人们揪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西方高度的趋利文化管理方式难辞其咎。

诚然,由泰勒、韦伯、德鲁克等人构筑的西方式管理制度有其很强的历史价值和实践价值,没有这套制度体系,就不会有现阶段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也不会有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有理由继续坚持运用这些成熟的制度方法继续指导我国企业的管理。正如TCL集团总裁李东生所说的那样,“20年前,中国企业家不看西方管理的书籍,那是无知;20年后,还只看西方管理的书籍,那就是无能了。”管理一旦成为模式,就成了过去,只是经验之谈,而市场和企业本身却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很多情况下,西方管理制度体系与中国的管理现状存在明显差距空间,某些环节也是存在缺失情况的,由此导致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与其置之不理,不如果断采取措施加以修缮,当然,这种“修缮”并不是对原有制度的缝缝补补,而是对体系的核心进行重新的设计和定位,这显然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之功。

二、中国式管理思想优越性和发展机遇

当前,世界各地区文化之间交流频繁,冲突也不断增加,因而迫切的需要包容性更强的中国式管理思想来应对这样的局势。中国式管理尊重个性和多元性,应变能力强,适合21世纪的变动不断、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国人崇尚与他人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所以中国式管理很容易赢得其他民族的认可。

二战以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地区开始出现一些腾飞的经济体,代表是日本与亚洲四小龙。学者们对这些经济体的研究证明,他们都是通过改造自己的传统文化,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在其中,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逐步进入了世界市场经济体系。2000年,进入WTO之后,这种进程也迅速提速,中国作为一个技术、管理水平都十分欠缺的后发国家,过去的经济腾飞,是值得国人骄傲与自豪的,但问题在于,随着中国市场的国际化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推进,中国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健康的高速增长?而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像前面提到的那些经济体一样,为我国的企业管理和经济发展服务?

在当前经济危机阴霾未散的环境下,世界经济能否摆脱困境,避免二次探底,现在仍不得而知。不仅是中国,整个世界的经济结构都会面临重新洗牌的混乱局面,当然,出此言,并非意味着对未来经济失去信心,有“危”就有“机”,中国企业可以在这段时间静下心来考虑一下自己的未来,培育和发展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

三、中国式管理隐忧

1.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墨道法群星璀璨,究竟哪个是中国哲学的体系核心我们不得而知。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5000年历史长河中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成分,但不可否认,也混杂了不少的糟粕。因而中国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双重的,既有积极促进的一面,也有阻碍社会发展的一面,所以我们在利用中国式管理时既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吸收与继承,古为今用,又要扬弃与更新,同时,我们也不能把眼光局限与中国文化上,事实上,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都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因此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体系,工作量之巨,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2.中国式管理实践积淀不足,造成理论的相对空虚。国内现代意义上的商业管理实践尚才有30年,商业理论几无积淀,国内企业与西方企业主要还在于阶段性差别,而如果在此时推进中国式管理,缺乏有说服力的案例则让我们对中国式管理的推进发展带来不少隐忧。美国式管理的福特模式、日本式管理的丰田模式,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产生了举世瞩目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式管理却没有什么成功的案例,这是一种遗憾,同时更是中国式管理推进的一个很大障碍。

四、中国式管理展望

管理从来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只有合适于不合适的区别。管理者要把管理思想与企业自身状况相结合,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中国式管理并非是对西方现代管理的简单否定,而是在理性对待西方文化和管理方式的同时,为其锚定一个核心思想,然后在此基础上,恰当的借鉴,为我所用。

篇(5)

一、英语专业二外日语学习的优越性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相比较于其他第二外语,学习日语具有明显优越性。如能充分发掘,合理加以运用,将对日语学习的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

中日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有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这使中日两国人民产生了一种文化的连带感与亲近感,相对于迥异的西方文明,人们更容易看到彼此之间“同文”的共通性,而且日语是以汉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语言。现代日语当中保留有两千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这些汉字的大多数和中文中汉字在字形和词义上基本或完全相同。所以对于一名中国学生来说,学习日语有欧美国家学习者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日语学习中,汉语或多或少起着一定的正面迁移作用。但是,千万不能因为“汉字”的关系,而把日语当成汉语来学。有些汉字字形虽然完全一致,但文化内涵却相差甚远。而且除了借用汉语汉字外,日语还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自创了很多汉字。这类汉字是汉语中没有的。因此在日语学习中学习者既要发挥“汉字”的优越性,同时也要努力克服汉字先入为主的负面影响,真正发挥优势的能动性。

二、二外日语教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二外日语从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开始设立,学习时间与专业日语一年级日语精读时间大致相当。然而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英语专业学生二外日语的掌握程度与专业日语一年级学生相比有相当的差距。此外,很多英语专业学生反映,同等时间内他们的日语学习效果也远不如英语。同样是零起点学习日语,英语专业学生和日语专业学生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呢?哪些因素影响了英语专业二外日语学习的效果?基于多年实践的总结,笔者欲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现有教学模式的因素

语言的学习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译等各个环节缺一不可。无论是专业英语还是专业日语,课程设置都非常详尽。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然而一般高校的二外日语教学时间仅为每个星期4-6个学时,由于内容多、时间短、进度快,并且学生数量多,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可以说仍占主导地位。这种方式必然导致教学重点侧重于语法和阅读,而且课堂练习不够,这样极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产生恶性循环,丧失兴趣,产生畏难甚至放弃的负面情绪。

(二)学生方面的主观因素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学习目的等的影响。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作为所修专业,他们在英语学习中会竭尽所能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体现出更大的积极性。而日语作为一门第二外语课程,直接的目的可能是通过考试取得学分以便顺利毕业,或者能在考研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也就是说,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二外日语学习最明确的目的是应付考试。再加上“考试重语言,轻文化、重语法,轻交际”等,致使英语专业学生在日语学习中疏于与人沟通、合作、吸取社会文化知识等。由于学习目的的影响导致学习积极性的缺乏,必然会影响英语专业二外日语的学习效果。

三、二外日语教学方法探讨

相比于二外日语,专业日语或英语根据语言教学的特点,课程开设详尽,课型明确细致。而二外日语由于课时少内容多,虽然仍要遵守语言学习的特点要求,却不能细致划分课型。所有课型特点都必须在不划分课型的课堂上来实施和完成。基于二外日语的特点和现状,二外日语教师必须适应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掌握教学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合理安排教学以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二外日语学习来说,培养学习兴趣更为重要。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加课堂趣味性。充分利用影音、网络等现代多媒体手段,使课堂教学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是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充分融合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呈现。另一方面,由于二外日语学习者接触日本文化的机会不多,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当地进行一定程度的文化导入。让二外日语学习兴趣从了解日本这个国家的人文风情,传统文化以及潮流信息中开始培养。充分发挥文化对语言教学的促进作用。此外,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二外日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树立个性鲜明的教学特色以更好地为学生树立模范。

四、结语

二外日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应遵循其独特的教学特点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教师应充分分析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应得到充分发挥。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二外日语学习者在课堂上都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情绪。无疑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维持和主动性的发挥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在二外日语教学过程中应从情绪方面对学生多加注意。耐心讲解,细心引导,创造宽容,轻松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消除不安情绪,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二外日语学习的综合性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由被动的“为学而学”逐步转化为主动的“想学而学”。

【参考文献】

篇(6)

1.传统文化丰富了现代美术设计的素材

传统文化丰富了现代美术设计的素材是传统文化对现代美术设计创新的意义之一。任何民族艺术设计创造活动都与本民族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的文化底蕴,丰富了现代美术设计的素材,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可以说,现代美术设计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在文化历史积淀的基础上,我国现代美术设计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立足。

2.传统文化扩展了现代美术设计的思维

传统文化扩展了现代美术设计的思维也是传统文化对现代美术设计创新的意义所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元素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创作思路和设计内容,有助于扩展现代艺术设计师的创作思维和艺术创造力。对现代设计师而言,传统文化使现代艺术设计师在艺术创作中养成开阔的思维方式,艺术设计思维更广泛、更周到、更合理,而更丰富的设计思想和更深刻的设计内涵,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提高现代艺术设计的创造力。因此,传统文化扩展了现代美术设计的思维。

3.传统文化促进了现代美术设计的革新

传统文化对现代美术设计创新的意义还表现在促进了现代美术设计的革新上。传统文化的介入对现代设计具有推动作用,一方面传统文化是现代美术设计的基石;另一方面,现代美术设计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引领着美术设计的不断向前发展。现阶段,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掘和合理使用传统文化,是促进现代美术设计革新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传统文化,促使现代美术设计革新是当前美术设计创新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研究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借鉴与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借鉴与启示

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将是现代美术设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术设计的融合之路提出了几点建议。

1.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在创新中求发展

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在创新中求发展是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启示之一。在美术设计创新中对待传统文化,应站在美术设计创新战略发展的角度,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深化和发展,用创造性的思维不断创新传统文化,发展现代美术设计。具体说来,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美术设计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我们应传承传统文化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使现代美术设计既有时代气息又有民族内涵,既不与时代脱轨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好的设计不仅要注重形式,同时要赋予其内涵,需要注意的是,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在创新中谋求现代美术设计发展时,要注意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正确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全新的观念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能够不断地被体现和重新诠释,在传承中实现新的超越。

2.加强传统文化融合,向国际化迈进

加强传统文化融合,向国际化迈进,是美术设计创新的重要环节。在美术设计创新中,加强传统文化融合是传统文化对现代美术设计的又一启示,借鉴文化融合的力量发展美术设计创新,走国际化发展之路,才能确保美术设计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美术设计中立于不败之地。国际化是民族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新形势下要求现代艺术设计不仅要兼具信息化、视觉化和现代化,还要通过国际交流来促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创新。美术设计创新应意识到国际化设计的重要性,在进行美术设计的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作品中,体现本土化的同时能够表达出现代设计所需世界性的共性,以此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在美术创新中的价值,只有在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融入外来先进文化,才能使我们的美术作品成为真正的、跨时代的、表现国家形象的精品。

3.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多元化培养人才

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多元化培养人才在美术设计创新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当前,美术设计中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还有所偏低,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比例,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培养兼具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艺术的人才,任重道远。具体说来,厚重的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人才成长所必须的土壤。作为现代美术设计人才,广博的文化内涵必不可少,这就需要艺术设计者不断地学习历史、民族等传统文化,只有在丰富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吸收一些现代化先进的设计理念,构建一个既有民族特性又蕴含时代意蕴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多元化培养现代设计人才,使美术设计创新在传统文化的中汲取营养,打造出一支富有现代设计艺术的新主流设计人才队伍。

篇(7)

文化的产生和交流都有具体的时空条件。从表面上看,儒学是宗法封建的产物,比之近代商品基础上产生的西方文化,它落后了一个历史时期。这一点应该承认,特别是秦汉以来直到近代,后儒沦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但从根本上说,儒学是炎黄文化经过两三千年的不断综合创新,对天命观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反思的过程中,为回答人性发展、社会进步这个人类社会的根本,孔子在发现人的个体人格,揭示人的本质、社会实际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具有人类意义和永恒价值,迄今仍是最全面最深刻的人道主义体系,如果西方同胞认为西方文化是较之他种文化(包括儒学)为优的人道主义体系,葡萄并不酸,我们不仅没有异义,而且十分赞赏西方同胞(孔子的弟子子夏教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的这种自尊和自信,这正是值得我们的。近代以来中国人缺少的正是这种自尊和自信。如果真是这样,这不仅是西方同胞之福,也是全人类之福。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所以也是中华民族之福。东方文化不会因为有某种文化比它更优秀而妒忌,或自甘落后,反而会因为有个可供学习的参照系而奋进。生来就具有综合创新性格的儒学,在历史上从没有、现在更不会实行文化侵略,当然,我们再也不会“全盘西化”了,再也不会自我文化殖民地化了。

篇(8)

语言的习得离不开文化,否则语言必然是孤立的。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2002)曾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现如今,英语及其所承载的西方文化已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汉语语言的使用及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作为文化传播者的教师,为了尽可能地创设原汁原味的英语情境,逐渐淡忘了本民族的文化,在课堂上一味强调西方文明的优越性,而从事语言习得的中国大学生为数众多,可塑性强,对新思想新文化容易接受。学生在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文化熏陶下,开始盲目追求西化的生活方式,汉文化逐渐在英语课堂上悄然隐退,再也没了以往的璀璨。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强大的外来文化的入侵,逐渐处于劣势。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亲西方”文化现象。

一、表现在教材设置方面

大学英语教学目前仍然是我国大学生英语语言技能习得的一个重要平台。现阶段,我国各大专院校针对各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所开设的英语课程主要包括:精读、泛读、听力、口语、写作、翻译、英美文学、英美概况等。虽然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语言习得为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参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但课程中充斥大量反映西方风土人情、传统习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的各类语言材料,中国元素严重缺失。不仅如此,为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增加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宣传介绍。杨杰瑛(2003)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中,就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提倡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西方文化的宣传教育。林汝昌先生(1996)就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提出文化导入分三层推进,并强调西方文化导入的文化教学思想。这在无形中为英语语言传播西方文化开启了一道方便之门,使得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进而将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推向了弱势边缘。

二、表现在课堂教学方面

教师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为专注于传授目的语的语言技能,缺乏培养学生双向对等交际能力的文化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强调西方文化,一心围绕西方转,给学生的文化意识带来不良影响。有些英语教师本身缺失文化意识,不能客观地看待不同文化的优劣势,在课堂英语教学中极其主观地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性,无形地贬低了汉文化的优势,使汉文化不知不觉地走向了劣势边缘。教师文化输出的偏西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课堂知识的补充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相关知识补充是各类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顾名思义,相关知识补充指的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额外知识。目前,由于大学英语教师偏重语言技能的传授和英语教材中的“亲西方”文化倾向,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知识补充或限于语言知识的增加,或限于文章作者生平简介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介绍。尤其是后两类的相关知识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英语教学的西方文化内容含量,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文化比例失衡情况更严重。

实际上,相关知识补充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如果利用得当,则是调整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比例失调的一剂良药。

2.中西两种角色的交流和互动

中西角色交流主要适用于由外籍英语教师执教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英语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籍教师来到中国执教,他们的到来一方面丰富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中国学生带来了地道、原版的英语语言,极大地方便了中国学生的英语习得。另一方面,来自英美的外籍教师作为西方文化的承载者,在教授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向中国学生传播西方文化。

3.学生对文化的主观意识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攻势,一方面,从事语言习得的中国大学生为数众多,可塑性强,对新思想新文化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广大在校大学生身为国家栋梁之才,将来既是从事中西文化交流的主力军,又是引领中国主流文化的先行者,还肩负着传承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当这些未来的治国先锋站在国门与西方进行对话,交流中一味追捧西方文化,而对中国文化却知之甚少,无从谈及时,将是每个中国人都不愿看到的一幕。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亲西方”文化导向已给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民族观念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转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大学英语教学在传授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在传播西方文化。如果不在英语教学各个环节植入中国元素加以抵制,那么中国学生在习得语言技能的同时,其内在的中国特质也将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向后者迁移,这对肩负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中国大学生来说,后果不堪设想。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导向失衡的现状及中国元素缺失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相当数量的专家学者还在为进一步提高语言技能的习得效率而大力提倡对目标语言的文化导入,这在无形中提高了中国文化处境的危险程度。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纠正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亲西方”现象,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应提高中国元素的含量,调整中西文化的分配比例,最终实现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的平衡与对等。

篇(9)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重要影响之一。在旅游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思想是一致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贵民”亦即“重民”的民本思想启迪我们要重视“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旅游管理置“人”的管理于重要的位置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二)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

“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对旅游管理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现代旅游企业管理中,现代旅游企业重“人和”的企业凝聚力恰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也是“以和为贵”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旅游管理而言,在服务管理上从“条规约束”向“无为而治”的转化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就是说内有圣人之德,外行王者之政。在这里,圣人的人格魅力起了很大作用。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以德服人’,。旅游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旅游管理的时候,应注重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以道德榜样来影响他人,尊重员工,处处为员工着想,注意树立自己的人格榜样,这样可以赢得员工的信任与支持。

二、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策略

为进一步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促进作用,在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

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是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在旅游企业管理中,我国的旅游资源因地域不同而不同,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在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老城区,是在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旅游文化的重要举措。所以旅游管理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做好旅游地区的规划。

(二)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

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是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对旅游管理而言,在文化旅游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广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价值功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传统文化意识,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促进文化遗产永续传承。

(三)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也至关重要。传统文化旅游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含量高的旅游形式,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时期的旅游活动不会局限在观光旅游的初级层次,而是一种多方位多层次的旅游方式,旅游区必须结合我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新产品,创造和凸显本地旅游的特色,使旅游业的发展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丰富传统文化的旅游形式

丰富传统文化的旅游形式,开展多元化、多样性的旅游方式,是现代旅游的必然要求。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发展参与式与体验式的我国传统文化旅游形式来实现。旅游作为需要用心灵感悟的精神文化产品,要求旅游管理者为旅游者提供身心参与的进入方式,在旅游中经历心灵震撼。如红色旅游的兴起,就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有其独特的精神价值。

三、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当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旅游文化呈现出冲突与整合相交织的发展趋势。这种旅游文化的冲突与整合,势必对旅游文化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旅游文化学应当顺应这一趋势,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积极的回应。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化趋势旅游文化学从形式上看是一门理论色彩很浓的基础学科。从其研究目的、特点和作用上看,它又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科。旅游文化的研究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它必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且这一特点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扩大化趋势

一方面,将迅速扩展自己的研究范围,把触角伸向旅游活动中的广大领域,形成自己的分支,如旅游消费文化学、旅游审美文化学、旅游企业文化学等,另一方面旅游文化学将不断汲取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系统,然后再用自己的理论方法重新认识旅游经济、旅游心理、旅游管理活动中的现象和行为,发掘出其中深层的东西,促使其向纵深方向发展。

3.科学化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旅游文化研究将逐渐大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它们直接应用于旅游文化的调查研究之中,快速简捷地处理各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使过去只能做定性分析的问题定量化,解决过去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

篇(10)

一、新媒体环境提供传统文化育人优势平台和渠道

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新媒体可以为传统文化育人打造“载体合力”,提供更加有优势的平台和渠道。

1.新媒体能够为传统文化育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共享平台,使内容传播更加灵活

新媒体工具的先进性、形式的多样性、渠道的宽广性、空间的无限性使它成为各类价值观都得以传播的平台,媒体工具转变为各种影响力量都可共享的信息平台,这为形成合力提供了信息资源和灵活便利的工具。

这样一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就可以有更多的平台接收信息,信息的形式也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在实际运用中,传统文化讲堂、思想政治理学习、德育育人活动开展等,都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比如进行即时直播以吸引学生,在线上做推广和宣传,让活动的覆盖面增大,也可以链接网上资源,更可以在线信息,进行投票等,这些都能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方式,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互动模式。德育教师和学生们都可以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无论是德育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在这一平台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共享更多资源,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也会增强。

2.新媒体能够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使受教育群体的参与度得以提升

使用新媒体,只需拥有一个客户端,就可以随时进行信息的和接收。一方面,在信息渠道上,无论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拓展,还是学生或者德育教师的个人行为,都能做到方便快捷、廉价实用;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提出反馈意见或者表达个人观点时也更加开放、更加自由,因此享有更大的空间。从这点考虑,基于全体师生的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变得越来越强势,传统文化育人的方式愈发多样,参与度得以提升。

3.新媒体能够加速信息的传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即时性得以实现

由于新媒体不仅兼具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能通过媒体联动或资源共享等方式来加快信息汇集,加速信息的传播和扩散。通过新媒体的信息可以即刻到达用户手中,这样信息传播的速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高效,传统文化育人的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比如,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创建和管理的官方微博和微信订阅号等,都可以成为传播信息的便捷平台,这样使得兼具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功能的新媒体特性得以充分利用和发挥,让传统文化育人通过新的渠道进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来。

二、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不断发掘和利用的资源宝库,特别是对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而言,要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用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来树立学生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注重培养学生德才兼备的君子品格,使之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当代大学生,真正做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被赋予的新内涵

在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这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基本品质,只有不断树立对传统文化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让大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篇(11)

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氛围中,我们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建设成就和魅力,保持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以其巨大的优越性和感染力,展现在世界面前,就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和世界科学文化的制高点,创造出表现时代前进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文化,不断创新文化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56种民族文化的能量,挽救即将消逝的文明,从而丰富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民俗文化的历史担当 我们要有“自知之明”,“文化自信”,“自为担当”。 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中从不缺乏这种文化理念,那似曾相识的恰是被我们丢掉的、扼杀的祖国文化。所以,笔者认为,认清别国文化,要解决“自知之明”,即自知、自信和自为。

文化,是民族的生命,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对社会发展影响巨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发展中要不断去伪存真。但我们的第一步困难还不是判断和选取甚至还达不到为此而烦恼的水平,我们面临的第一步困难是对祖国传统文化 (民族民俗)严重缺乏认知,甚至最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都缺乏。

五四时期的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选择是理论上的困难,而今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则降低为对其无知的困难。时代越是发展这个问题就越显得突出。退一步讲,百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是随着中国的坎坷命运而日渐沉浮。在现代教育体制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已经少之又少,或是支离破碎了。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我们能够取舍,怎么做到“自知、自信和自为”地取舍呢?

例如,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然而百年来,中国人在如何对待中医问题上的争论,直到今天仍在进行,并未取得一致意见。更紧要的是,百年来由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地位的下降,直接导致今天的中国人普遍对中国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如何取舍传统文化就不仅面临了理论上的困难,更面临知识上的困难。仅听几位专家的意见是难以自主地做出科学选择的。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要解决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普遍无知或知之甚少的状况,要解决这种状况,就要知道“我”是谁,就要清楚认识自己,要明白自己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必从自己始,自修身始,继以家族国,如此反复,不断砥砺方得成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是国家、民族前进的“源头活水”,没有文化的支撑,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可能崛起,更不可能成长为大国。文化,也是一种理念,是一个国家制度之母,是一个民族的集体精神信仰,是民族的生命。文化的核心是一种思维。

中国要进行新一轮经济改革、政治改革,首先必须改造自己的社会文化土壤,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哲学思维”。为此,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有“自知之明”,其次要有“文化自信”,最后做到“自为担当”。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文化软实力。笔者认为,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认识上面临的一个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转变观念,而转变观念的前提是要树立自觉自信,要自为担当,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做出科学、客观的取舍。我们激活民族文化事业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在民族民俗文化中找到自我,找到自信。要做到文化自觉自信,首先要有“自知之明”。

民俗文化是一切文化艺术的源泉 民族民俗文化不创新就没有活力。其要创新,首先就得变思维,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及心理影响。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进行新的文化创造,是攻克民族文化创新制高点的关键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