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幼儿品德大全11篇

时间:2022-04-28 10:20:5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幼儿品德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幼儿品德

篇(1)

“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因而幼儿的品德教育成为当今教育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民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教育本身不只是为传授生存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做人,据教育学者的跟踪研究,发现成才最大的原因不是在于智力的差别,而是在于个性品德的不同,因为德能补“智”。幼儿期不仅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呢?

一、利用幼儿园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品德教育

学龄前儿童由于其身心特殊,在道德认识上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片面性、表面性。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是非观念往往取决于与他亲近的成人或事物的表面。如,2岁以前的幼儿往往谁给他好吃的东西,谁对他和蔼可亲,他就跟谁亲近,对谁有好感。因此,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这些特点,幼儿园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把品德教育贯穿于各个教育活动当中。

(一)优化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注重德育教育的隐性渗透。

教育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而它对幼儿的作用及其影响是巨大的。美国教育家班杜拉提出:“人的行为的变化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结果来决定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合理构建幼儿园的环境来实施幼儿德育的内容。教师们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从不同年龄的特点出发,考虑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性的差异,为幼儿创设一个整洁、温馨、舒适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如:可利用活动室的区角,建立了“我是小小建筑师”、“娃娃家”、“阅览室”、“美发店”等活动角,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音乐、玩积木等活动,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

(二)将德育渗透于日常生活和教学当中。

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对幼儿的过失、缺点,教师采取直接讲道理,效果往往不佳。为使幼儿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的道理,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的内容,将德育渗透于日常教学中。

例:为了教育幼儿爱惜粮食,老师可以向幼儿讲《大公鸡与漏嘴巴》、《小米粒生气了》的故事及古诗《锄禾》,使幼儿懂得粮食来之不易。又如:目前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享尽了长辈的爱,却不知怎样去爱长辈,通过看图讲述《我端凳子奶奶坐》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谦让的精神,渐渐养成“尊敬长辈”、“心中有他人”的好品格。再如:为培养幼儿生活和交往的良好习惯,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帮老师和同伴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教育幼儿听长辈的话,尊重长辈;讲礼貌,同伴之间友好相处等。

(三)从情感教育入手,以促进幼儿品德的发展。

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感情丰富、易激动的特点,注意从情感教育入手,通过让幼儿参加各种各样活动以促进幼儿品德的发展,把提高认识与激感紧紧结合起来,在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幼儿的情感。

1.在“爱祖国”的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品德的发展。从幼儿感兴趣的和比较熟悉的事物中取材,使幼儿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如给幼儿观看奥运比赛电视直播,当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国歌一次次奏响,孩子们的自豪、敬仰、兴奋之情言于之表;通过观看图片、录像了解我国的首都是北京,北京有天安门等等。

2.在各种“节日活动”中促进幼儿品德的发展。为了培养幼儿从小尊敬老人的情感和传统的道德品质,在每年的老人节,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带上自己动手做的各种礼物到敬老院,为老人们载歌载舞,念儿歌,给爷爷奶奶送去问候。通过活动,不仅使孩子们更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他们更热爱和珍惜今天的生活,而且付诸于行动,这种知、情、意、行的结合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前,幼儿教育不断深化改革,但幼儿园的教育改革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知识上的加加减减,而是应基于更深层次的道德价值观的思考。正如国内外许多教育家所达成的共识:对于人的一生而言,任何知识都可以日后通过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去弥补,唯有人格的养成是从小培养并基本定型的,否则,一旦养成就很难去纠正了。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因素。所以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二、利用家庭资源,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正确、合适和适合标准的儿童教育,比做再教育工作容易得多。”可见,良好的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然而许多年轻的父母都会想到给幼儿充足的营养,给幼儿丰富的知识,从多方面开发他的智力……但对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却考虑不多。他们往往把教育的重任寄托给幼儿园、寄托给老师,这种单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整合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资源,齐抓共育。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以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众星捧月般的地位,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礼”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著名文学家老舍曾饱含深情地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但是对我影响最深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因此,在家里家长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形成良好品德教育的氛围,是他们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家长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孩子,以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思想单纯,可塑性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很深的印象,特别是幼儿其人格思想的形成,家长的影响占着重要的一部分。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确实,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做家长不仅要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且一举一动都要堪称为幼儿表率。有人说,坏孩子就诞生在父母的言行举止之中。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父母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对孩子产生着这样那样的影响,有的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经常在孩子面前说一些混淆是非的话,如经常听到有的家长以肯定的口气当着孩子的面对人说:“这孩子精得很,吃东西专爱挑大的、好的吃”。或说“这家伙不知多鬼,不管要什么都想尽办法一定要到手。”这些语言很容易误导孩子,因为孩子的认识是直接的,使孩子把这些话信以为真,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孩子形成自私、刁蛮的不良行为,造成不良后果。做父母的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是非标准,否则,对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家长的待人接物,要做到与邻居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关心他人,让孩子处处感受到爱和谐的重要,这对孩子是一种品德教育的无形投资,让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受益终身。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幼儿品德的发展

在幼儿园时,品德教育历来被视为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培养的主渠道。教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将良好的品德行为要求渗透到幼儿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孩子离园后虽然与社会环境的接触并不是很多,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发展较快,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在引进技术和开拓性经济观、价值观的同时,也流入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这又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负效应。幼儿的年龄和心理决定了他们具有辨别能力差,好奇、好模仿的特点,这样,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所收到的效果还剩几许?如有的孩子从武功片中,不用老师教就学到了一套“拳打脚踢”的歪本领,并用来对付班上的同伴。有的男孩子好奇地模仿电视、电影镜头,让女孩子把脸抓破了。三、四岁的女孩也要求家长给他们“化妆”等等。因此,社会环境中的这些消极因素,是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扩大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德。

总之,品德教育是“教无定时”的。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时都要做个有心人,及时抓住孩子的细微言行进行教育。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可见幼儿期是影响和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时期,因此抓住教育的关键期,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修养。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要步调一致,促进幼儿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把今天的幼苗培育成明天建设祖国的栋梁,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渠道。

参考文献:

[1]赵红云.浅谈搞好幼儿德育教育的方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7,(01).

[2]任秀娟.运用渗透法开展幼儿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5).

篇(2)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92-01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开展幼儿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如何与《幼儿园工作规程》相结合,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探询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幼儿道德行为的表现及评价

道德是一种社会范畴,幼儿的道德行为主要体现在待人接物处事上。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只要你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道德表现有多种多样:有的孩子有爱心,懂礼貌,与小朋友们友好相处,爱护公物,会与同伴分享快乐等。而有的孩子则显得无礼貌,惟我独尊,不爱护公物,对人对事漠不关心,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付出;或心理素质过于脆弱,自尊心太强,任性、固执。所有这些都是幼儿所具初步道德的表现。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以此把孩子们划分为“好的”“坏的”对立的两样,因为孩子的这种道德品质,都是不固定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经过良好的教育都是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所以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定要有信心,有耐心,更要有爱心。

二、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呱呱坠地来到人间,天真无邪是孩子的天性。但我们看到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性格各异,表现不同,究其原因,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家庭、社会和幼儿园教育和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每个孩子的先天因素及后天环境各有不同,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彼此或多或少都具有不同的品德个性。现代社会是一个开发型、多元化的社会,各类新闻,公众媒体,影视作品内容多、范围广,良莠并存,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孩子上幼儿园之前都是在家庭成长,所以在某种程度讲,家长是孩子的最早启蒙者,家长的道德修养对孩子的道德影响也是巨大的。在幼儿园里,教师根据《规程》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的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获得良好的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幼儿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1、捉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入手。

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捉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知道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就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著名文学家老舍曾饱含深情的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过起码百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到位。因此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氛围,为孩子做榜样。其次,父母在生活中对幼儿的做法作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为孩子指明方向。因此,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关键的教育。

2、通过各种感观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哪些是正确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资料,培养幼儿的兴趣,使孩子喜欢听、读、看故事、儿歌、图片、动画片等。同时要引导幼儿从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培养孩子道德情操、道德认识的重要手段李岚清同志曾说过:“美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美对个儿的素质影响是很大的,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注重环境美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原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 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3、德育教育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要及时地进行顺势的强化巩固。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篇(3)

二、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方法

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游戏。游戏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已有生活经验.尊重幼儿的意愿,避免过多地指责孩子的游戏行为。比如,玩“服装店“的游戏,营业员一边卖服装,一边做服装,他们又画、又折、又剪,并能迎合“顾客”的要求,要什么服装就可以做什么服装,营业员随时可以上下班,幼儿可以互相交换角色,轮换扮演。这样的游戏既能满足幼儿喜欢游戏动作的要求,又包含了热情、友爱、自制力等教育因素。同时,尽量创设条件,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提高其交往技巧,促进幼儿道德社会化的发展。一是帮助幼儿选择交往的同伴。在机会均等和自愿为主的原则下,小班阶段,我们采用“同组选择”、“跨组选择”、“异性选择”、“全班选择”等方式,逐步扩大幼儿的择友面;中班幼JL.~U利用值日生优先的形式,在全班范围内任意选择同伴:大班则用插姓名卡的方式,让幼儿有机会和所有同伴一起游戏。此外,还可通过全园大带小活动。打破班级界限,扩大幼儿交往面。二是帮助幼儿掌握交往技巧。如语言技巧中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突出重点的意愿表达,简明扼要的事件陈述,完整无误的信息传递等,都有助于交往的顺利进行;在解决问题的技能训炼上,教幼儿懂得谦让、轮流、等待,不做与角色身份不符的事,懂得齐心协力的好处。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其对游戏的专注和坚持。一是用角色来制约。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内容和材料来延长幼儿注意的时间,并用角色职责来制约其频繁变换游戏的行为。如,为所有的游戏区增添角色标志和装饰物(医生的白大褂、服务员的帽子、警察的头盔),让其履行好角色的职能,培养幼儿对游戏的专注和坚持。二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情景.让幼儿体验完成活动的快乐与自豪。比如玩小吃店制作面条、馄饨,我们让能力弱的幼儿直接在模板或拉花上压出蛋糕形状或花纹。让能力强的幼儿利用辅助物自制蛋糕。这样,所有参与此游戏的幼儿都能获得满意的游戏效果,且都克服了一些小困难,这对幼儿意志的培养很有益处。三是用评价来鼓励。对年龄小的孩子,要多鼓励多夸奖,使他们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对大班幼儿的活动表示关切、赞赏,防止能力强的幼儿事事代替或排挤其他幼儿,并特别鼓励那些肯动脑筋、做事有始有终的孩子。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4)

幼儿的品德教育不仅重要,也非常复杂。智力开发固然重要,而让孩子怎样做人更重要。因此“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缺陷,而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品德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幼儿时期对幼儿实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可以让幼儿受益终身,可以说它是全部幼儿教育的基础和重心。幼儿的品德教育不是在盲目中进行的,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熏染中形成的。诸如琐碎的穿衣、吃饭、站立、行动、说话这样的生活小事,都提出严格的要求,要不断把品德教育贯穿在孩子能接触到、易于理解的生活之中,逐步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孩子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使孩子们从小就身心健康,举止端庄,自信自强,为长大成人后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奠定基础。

二、幼儿品德教育的特点:

1.幼儿理解能力差,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不宜单纯,过多的进行练习并以此作基础进行情感教育和个性培养,使他们多有一个实际感受。

2.幼儿的品德认识不是通过理性的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很难以老师和家长灌输正确的道德认识来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动,幼儿优良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只有通过反复被动练习形成条件反射,才能变成自觉行动。这样就能使幼儿在不必懂得很多道理的情况下,能自觉地按老师和家长教给的正确处事方法与待人接物;相反,如果只留意较为抽象的情感教育,轻视或忽略了行为规范的训练,那么幼儿品德教育就会像一串吹起的肥皂泡沫一样,呈现短暂的美丽,很快就会破裂、消失,因为幼儿不仅品德认识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道德情感也极不稳定,可塑大,说变就会,极易反复。

3.幼儿的品德教育必须立足于于情感教育。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爱的情感,唤醒他们身上沉睡的对爱的情感。因为在人的生活中,如果说道德是浩瀚的星空,那么情感就像一条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河流。孩子的情感教育,是品德教育的真正基础,是理智的真动力,是人生生不息的力量,也是品德教育的内在动力。情感教育可以使良好的品德在孩子心中形成久久无法磨灭并影响他一生的记忆,并且受用终生。对幼儿来讲,优良的情感只有融会于实际行动中才有反映,而要让幼儿将老师和家长倡导的优良情感逐步融会在他们自身日常生活行动当中,才能将情感培养与行为规范教育紧密结合,方能奏效。

4.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是在同步进行优良的行为习惯、优良性格和优良情感教育的同时,重点着眼于优良性格和优良的生活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因为从幼儿品德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来看,基本的优良行为培养,不仅是幼儿品德教育的原始起点,更是幼儿品德教育的最终归属。幼儿许多良好行为习惯是需要在反复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的品德是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财富,这是被人类公认为了的。

三、幼儿品德教育的基本做法:

(一)要重视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的起步性。一开始就给幼儿大脑中留下非常牢固的、深刻的痕迹,做到先入为主,这就叫品德教育的起始性。不管孩子长大以后从事何种工作,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必须重视品德教育的起始性。儿童品德教育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上,孩子出生后,最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父母身边,孩子最熟悉的人是父母、懂得的第一个道理,也是父母这个第一任老师影响和教育的结果,父母对孩子的起始教育好比在纸上画画,第一笔怎么画、涂什么颜色,对今后能否画出美丽的人生画卷,是相当重要的。

品德教育的起始对一个人会产生终生的影响,老教育家吴玉章在回忆家庭的起始教育时说:“在我懂事的时候,父母教育我长大以后要做个顶天立地的人,祖母常说,小来偷针,大来偷金,不义之财宁愿饿死也不能接受,并经常要求我们做事要有始有终。一有空闲,长辈们就讲岳飞、文天祥的故事给我听,多是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这些教育对我后来参加革命活动,培养民族气节,对我的生活习惯和作风培养,都有积极的影响。”从这里可以看出家庭的儿童教育,父母的言行确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仅是用语言和直接的教诲,而且是浸注于家庭的全部生活,更重要的是父母怎样做人的行动,一个人的品德形成,除了社会道德舆论,学校教育的影响外,家庭儿童的品德教育起步也很重要。

(二)要注意幼儿的品德教育的科学性:

1.在表扬和鼓励中进行教育,当儿童第一次做好事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比如当你的孩子帮助邻居老大爷、老大娘取牛奶、扫楼梯时,当别人家的小朋友到你家做客时,小孩热情招待,把大苹果让给小朋友吃的时候,当他对叔叔阿姨有礼貌的时……,做父母的应及时给予赞赏,鼓励他以后继续做好事,他们的行动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就会激发内心的光荣感,经常这样做,就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品德,相反,如果父母对儿童做好事无动于衷,就会失去儿童起始性品德教育的良机。

2.把错误消灭于起始之中,当儿童做错了事的时候,内心会产生自责和过失的情感,父母应及时地批评和阻止,便能引起他的羞耻感,制止以后,不再发生不良的行为,但是孩子第一次做错了事,父母不应不分青红皂白地横加指责,应该仔细地分析原因,给予开导,比如幼儿说谎,有时因为害怕,想避免父母的打骂而造成的,家长应鼓励孩子勇敢的承认错误,千万不要训斥和打骂,但对孩子真正说慌时,不要马虎从事,要严肃地指出错误的性质,提出严格的要求,鼓励孩子以后要改正。如果父母对孩子做错了的事情,听之任之,就会使孩子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三)要抓住幼儿品德教育的黄金期:

幼儿两三岁到六七岁是其品德、个性形成的黄金时期,这个时间抓品德教育最好,因为这时期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刺激。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受到良好的品德起步教育,放任自流、溺爱迁就、纵容护短,认为孩子还小,以后会变好等等错误想法,就会使孩子形成任性、好逸恶劳、自私自利和唯我独尊等恶习,以后很难纠正。时间证明,对一个人的不良个性、不良品德的改造,往往比培养一种优良品德要难的多。对此古人讲“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俗语说的“三岁事,论到老”等等历史和现实事例说明在黄金时期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幼儿的早期品德教育,既要抓早、又要从严,还要讲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

篇(5)

一、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意义

要了解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意义就要先知道品德的含义。什么是品德?品德是就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种个体心理的现象。它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或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个人的品德不仅仅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形成的,更大的一部分在于教师对幼儿从小的教育。根据《甘肃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称《纲要》)中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提出“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与守纪律的良好品德。”这就是《纲要》为我们提出的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

为什么要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这是因为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做人做事,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离不开根一样,根扎不深它就长不好。有人问:“人的根是什么?”那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像没有根的花草树木,既不会开花结果,也不会成为栋梁之才。

二、影响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因素

培养的幼儿良好品德需要诸多因素共同起作用,就如同建造一座高楼大厦需要钢筋、水泥、砖瓦等一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同伴间的交往、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教师的言行举止。《纲要》中说“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园内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我认为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在孩子身上总能发现老师的影子。当老师的语言和行为出现不当时,就会引导幼儿向错误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在幼儿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切不可给幼儿错误的信息。

(二)同伴间的交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就会自然而然的学习一些同伴间的行为习惯。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好的还是坏的,只要幼儿感兴趣,觉得有意思,就会模仿习得。我们班就有这样的一个典型案例: 五一假期刚刚结束,我组织幼儿进行自由交谈活动,浩浩更是手舞足蹈的给小伙伴们讲述他在乡下的趣事。我也不由得被他吸引住了,但是我发现:时不时会有一两个脏字从浩浩嘴里冒出来。听的孩子们可能没注意,还在继续说着笑着。我挺纳闷的,这孩子可从没说过脏话呀,这究竟是怎么了?于是我打断了浩浩的话,进行了解。结果我一问,浩浩急了,他说:“老师,这几天乡下和我一起玩的小朋友们也是这么说的,我是学他们的。”由此看来,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幼儿的言行,发现错误及时地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其学习同伴间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并让幼儿对同伴错误的言行当面进行纠正。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行为习惯、个性、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幼儿由于认知程度的限制,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主要依据成人的标准(心理学上称为“他律”)。因此,成人必需首先要明断是非,以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教育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父母还应该用自己的道德情感来熏陶、感染幼儿,使他们从通情到达理。对于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要给予鼓励、表扬和欣赏,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幼儿违背道德的行为要给予批评、惩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种教育模式对于发展道德行为是有利的。同时,父母对于幼儿道德行为的标准也要一致,既不能父母不一致,也不能前后不一致。

三、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方法

(一)教师树立榜样,身教胜于言传。教师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充分说明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根据幼儿可塑性强的特点我们教师更应该严于律己,为幼儿切实做好表率,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篇(6)

一、要善于利用周围环境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幼儿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因此我们善于从周围环境中,从幼儿容易接触到的、易理解的事物着手,并把他和祖国的形象联系到一起,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培养幼儿热爱周围环境,热爱周围人的情感。培养幼儿要由小及大,逐步向外递增。如由爱自己的家、幼儿园到爱自己的国家。也要从身边的人开始,再到农民、工人、公司经理等。

2.对幼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画册、影像等方式进行宣传,把英雄人物形象化,让幼儿对革命传统教育有一定的认识。

3.培养幼儿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培养幼儿对敌人的仇恨之情,对英雄烈士的敬仰之情。

4.进行初步的国际主义教育。让幼儿了解到在这个地球大家园里还有很多国家,各国家之间就应和谐相处,互相帮助,更要去敬仰国际友人,感激他们为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努力。

二、要适时对幼儿进行集体友爱的教育

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是离不开集体生活的,培养幼儿热爱集体,关心伙伴的意识非常重要。要依据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逐渐提高要求,如小班幼儿需要愉悦地在一起,中班幼儿需要知道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大班幼儿则需要懂得帮助自己的同伴,能评价自己的行为。

三、要对幼儿进行爱劳动的教育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劳动,劳动创造一切。为此,十分有必要对幼儿进行爱劳动的教育。教育幼儿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成果,初步认识劳动者们劳动的社会意义,学习初步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此外,我们还要教育幼儿不说谎话,有错误要勇于承认,不把错误推给别人,未经允许不动他人的东西,教育幼儿要诚实,不隐瞒所犯的过错,敢于承认。

篇(7)

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把握这个有利机会,从小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守纪律的一代新人奠定良好基础。我觉得德育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是多样的、生动活泼的。要使汗水和心血交融的德育耕耘获得金色的收成,有几点至关重要:

一、教师的榜样作用

陶行知曾说:“德高为范,学高为师。”人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幼儿教师只有自身有良好的素质,才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对幼儿施加良好的教育影响。教师的道德情感与幼儿的道德情感有密切的联系,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幼儿产生影响。有一次,我带小朋友外出散步,路上看见工人倒垃圾,我掩着鼻子说:“臭死了,快走!”万万没想到,这无意中的言行竟然产生想不到的后果,事隔不久,在一次教育幼儿尊敬劳动者的道德认识的谈话里,竟有孩子说:“清洁工,臭死了,我才不尊敬他们呢!”听了孩的话,我深感内疚,这难道不是教师道德情感的偏差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吗?事实证明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才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才能影响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形成。所以说,幼儿德育应该从树立榜样,激起情感入手,以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为主。

二、师爱的鼓励作用

教育不能没有,师爱是转换幼儿思想工作的先导。思想教育是人与人心灵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是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礼的巧妙结合。孩子在家需要父母爱,来到幼儿园需要教师的爱,教师对幼儿的帮助和教育。我班的佳佳小朋友,由于父母在外跑生意长期不在家,由保姆照顾,缺乏父母的爱,性格孤独、散漫,动不动就打人,我主动亲近他,关心他,用爱照顾他,不久,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说的话他愿意听,喜欢和我在一起,我经常以故事的形式教育他。有一次,保姆很迟接他回家,我把他抱在怀里,安慰他说:“老师做你的妈妈好吗?”他点点头,把我抱的紧紧的,这对他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也是情感上的满足,从此以后佳佳变了,不但不打人,而且学习认真了,守纪律了。讲礼貌了,喜欢参加各种活动。

师爱不仅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源泉,也是改变幼儿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动力,是作好思想转变的一把金钥匙,它将激励幼儿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比如:对于聪明活泼的孩子,通常拥有许多崇拜者,大家都喜欢,顽皮、笨拙、能力差的幼儿则容易受排斥而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越是这样的孩子,老师要给他们多几分关怀和爱护,使他们知道老师喜欢他,从而增强自信,最是幼儿满意的是老师的爱。此外,还要善于观察,了解他们,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尽量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提高进步,当有点滴进步时,应在集体中给予表扬,使幼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同样受到大家的关注。人非草木,爱心和关怀常能感化思想和行动。

三、教育活动的渗透作用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紧密结合教材思想性及幼儿当前思想状况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音乐课“好朋友”,通过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语言构成艺术形象,给幼儿养的感受,同时教育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由于幼儿喜爱音乐,在演唱中受到教育。体育课:《送伞》通过游戏让幼儿进行平衡练习,同时针对关心他人进行教育,让幼儿进入角色,分享帮助别人后那种快乐情绪。其他学科也要结合幼儿实际情况进行教育。

篇(8)

作者简介: 刘丽英(1980―),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幼儿时期是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的知识经验比较匮乏,是非观念比较差,缺乏辨别能力,但是求知欲强烈,好奇、好模仿,因此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根据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幼儿品德教育的策略应体现幼儿的年龄特征,能够引起幼儿的认知变化和情感认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促进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幼儿品德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移情体验策略

移情(empathy)是精神分析学派常使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有关研究已表明:移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源泉,可以促进助人、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3~6岁的幼儿自我意识、社会认知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能逐渐认识和理解他人的需要、情感,开始体会对遇到困难的同伴应给以援助,知道关心、照顾年龄较小的小朋友,对生理有缺陷的人表现出好奇与关心,会照顾幼儿园或自己家里饲养的小动物,已经具备了移情的基础。可见,采用移情体验的策略将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通过创设和利用各种虚拟情景和真实情景让幼儿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需要和动机。

二、观察模仿策略

这一策略的理论基础是观察学习说。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产生的替代学习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 观察和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天生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和语言,这与他们的能力发展不足和易受暗示性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幼儿几乎是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的,他们的道德行为也往往是从别人那里模仿得来的。在家里,家长是幼儿的模仿对象;在幼儿园里,教师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另外能力较强的同伴和电视节目中的人物也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策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在使用这个策略时,教师首先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教育孩子们做到的自己一定要首先做好;另外还要多提供直观的模仿对象,如幼儿身边的同伴,故事中的人物等,教师要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懂得哪些行为是受鼓励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要受惩罚的,帮助幼儿掌握模仿对象的行为特征。

三、正面教育策略

正面教育既是策略也是原则。实施这一策略就是要给幼儿提供正确的思想、积极的情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无论是语言、行为、榜样还是评价,都应从正面向幼儿展示,而不宜采用对反面例子进行批判的方式进行教育。幼儿的道德认知能力刚刚开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差,是非观念还未完全形成,缺乏辨别能力,因此,无论是正面的榜样还是反面教材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幼儿好奇心很强,凡是以前没有见到过的、新奇的、形象鲜明的人物和事物都会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欲。幼儿的知识经验比较匮乏,初次见到的事物可以激起幼儿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如果不加以指导,帮助幼儿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幼儿则很容易不分正误地进行模仿。

四、强化重复策略

品德形成最重要的表征就是幼儿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只有经常出现的、稳定的心理或行为特征才可以称作是一种道德品质。幼儿意志力比较差,并且易受情境和情绪的影响,因此幼儿品德教育的效果保持时间往往比较短,幼儿行为表现经常会出现反复不一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经常提醒、督促幼儿,进行强化和练习。只有经过强化和重复之后,幼儿的行为表现才会逐渐巩固下来,成为一种稳定的个性品质。

总之,幼儿品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和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都应该渗透品德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品德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最初的,也是最为深远的,保持家园一致也是非常重要的。

篇(9)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91-02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那么,怎样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品德教育的熏陶,真正达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呢?

一、有机融合、注重环境的潜移默化效能

一是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人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所以教师要时时处处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以教师的积极性、兴趣性诱发幼儿愉快情绪,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引导幼儿发现、分辨身边世界中的真善美,诅咒、厌恶身边的假恶丑,让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中受到熏陶。

二是创设展示道德美的环境。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品德教育需要布置环境。如:以"我是中国人"主题的爱祖国教育环境,以"谁的小手本领大"为主题的爱劳动教育环境,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爱父母、爱家庭教育环境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重点,幼儿的品德在师生共同布置的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可开展"娃娃家"、"图书大家看"等活动,帮助幼儿培养友爱合作、慷慨大方、共同分享等良好品德。

二、有效整合、注重教育教学活动的潜移默化功能

一是在各科领域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要抓住各科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有机渗透。教唱《毕业歌》时,开展"我要感谢的人"活动,让幼儿表达、交流:"我们就要毕业了,在幼儿园学习的这几年里你最想感谢的是谁呢?你怎样来表示感谢呢?"有的说要感谢老师,有的说要感谢阿姨,有的说要感谢XXX小伙伴,还有的说:我会经常给你打电话的,有的互相抱在了一起。天真稚嫩的话语,留下了他们对老师、阿姨和小朋友的爱。再如:在教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之后,开展"扣纽扣、系鞋带、穿衣裤"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自己穿鞋系鞋带、穿衣系纽扣、互相帮助等自理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

二是利用节日活动进行品德教育。

一年四季有不少的节日,可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八节"的感恩教育:教师可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日期,同时,要求幼儿了解妈妈、阿姨、奶奶的辛苦,从中使幼儿萌发尊敬妈妈、尊敬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妇女们的情感。节日当天,引导小朋友把亲手做的大红花、节日贺卡献给妈妈、老师。还要求幼儿在家为妈妈、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进行交流。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懂得了尊敬妈妈、奶奶等长辈,知道了感恩。结合"五一"、"十一"、"九九重阳节"等节日,组织幼儿收集、倾听、观看、说唱、表演、绘制、剪贴等,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深化幼儿道德认识和情感。

三是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进行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渗透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应当从情感教育入手,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入园时,启发幼儿"问好"、说"再见"; 盥洗时,提醒幼儿排队不推也不挤、节约用水等,教育幼儿守纪律,讲谦让;进餐时,要求做到碗里、桌上、地上都干净,进行爱惜粮食、不挑食的教育;午睡起床让幼儿自己整理床铺与衣服、翻好衣领,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让幼儿轮流做值日生、归类玩具、摆桌椅、整理图书、给自然角的种植物浇水,以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意识。

进行竞赛性游戏时,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使幼儿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作就会胜利的道理;在玩跳皮筋、跳绳、拍皮球游戏时,教育幼儿互谦互让,不争抢器具;走独木桥有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教师及时而恰当地进行勇敢与尝试教育。

篇(10)

当前,幼儿园品德教育存在着随意性、忽冷忽热、时紧时松、缺乏严格的计划性和系统性等现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我们应像抓智力开发、抓教学活动那样主动去抓品德教育,而不止是着眼于几次教育和教学活动;要坚持从小事入手,从一点一滴的训练培养做起。因为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环往复、长期教育的过程,因此要立足于逐步渗透,把品德行为要求通过日常活动变成幼儿自己的需要,使之能够自觉地按行为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评价他人的行为,克服不良行为,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即由被动变主动。只有这样,积以时日、长期坚持,就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

要深入了解幼儿的思想实际、行为表现,找到教育要求和幼儿发展需要的结合点,对孩子进行塑造,并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帮助他们认识问题、纠正不良行为。例如根据本班孩子进餐时存在的挑食、偏食现象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纠正,帮助他们克服浪费饭菜的坏习惯。品德教育的计划应“月有中心、周有重点、日有要求”,体现出针对性,还要有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加强经常性的行为训练和强化巩固,使品德教育循序渐进地对孩子产生良好的效果。

要针对各年龄段品德教育的任务和幼儿特点,针对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塑造幼儿良好的人格打好基础。

三、遵循幼儿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

幼儿品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它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逐渐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应注意选用具体的道德情境、行为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反复给幼儿讲解需要他们掌握的行为规则,帮助幼儿弄清是非、明白道理、提高道德认识。如果施以空洞的说教,甚至训斥恐吓孩子,或者进行强制性灌输,都会适得其反。

道德情感是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是以情感方式来表达的。孩子做了好事就感到愉快,做了错事受到老师批评就感到不愉快。良好的道德情感能帮助幼儿产生良好的行为,粗暴与痛苦的情感体验只能使幼儿产生消极情绪。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对幼儿行为提出具体、合理的要求,促使他们将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培养行为的自制能力。

四、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

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需要老师与家长共同配合,密切联系,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在生活中教会孩子一些粗浅的生活知识与技能,如:自己吃饭、睡觉、擦鼻涕、入厕,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一些浅易的道理,如不说谎、肯谦让、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等;了解一些安全防护知识,如不玩火、不玩水、不跟陌生人走等。引导幼儿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形式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同时,也要看到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有意识地让幼儿受点“苦和累”,受点挫折,使其明白生活中有顺有逆、有苦有乐,从而正确地认识挫折,学会战胜挫折的本领。这正是爱孩子的表现。

五、优化品德教育环境,注意潜移默化

创设与品德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经常性、广泛性的特点,它可以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良好的影响,从而在无形中使其思想行为产生变化与发展。潜移默化既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能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孩子生活在充满正确的教育思想熏陶的环境里,使之产生奋发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幼儿园的园风、园貌、环境会给孩子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良好的环境有利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教师要在注重和提高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实效上下功夫,特别是班级环境的创设,要让“墙说话”,要给幼儿各种德育内容的环境刺激,以便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

优化品德教育环境,还要注重其内容应有教育性、针对性、理解性,要求明确具体,对孩子有所启示,易被幼儿接纳。教师还要将创设德育环境的过程作为教育幼儿的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自然投入、直接参与。另外,环境设置要经常更换内容,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要求。如果没有新异的刺激,会就削弱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01

幼儿正处在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间幼儿具有很大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影响。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机,从小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守纪律的一代新人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谈谈我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通过组织幼儿观看图片、参观、游览等活动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爱劳动、爱祖国的感情

美好感情的产生,依赖于对感情指向对象的认识和个体的社会体验,随后才能形成态度并进而产生一定的情感。黄山是文明世界的风景城市和名优茶的盛产地之一。我给幼儿观看太平湖、黄山的图片,请玩过这些地方的幼儿把自己的照片拿给其他幼儿观看,向他们介绍太平湖、黄山的美景。还请茶农的孩子介绍爸爸、妈妈是怎样制茶的,培养他们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教育他们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在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的时候,我还带孩子们去野外郊游,孩子们雀跃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满眼是金黄或满眼是嫩绿,还有那涓涓的流水、宽宽的河滩、绿绿的茶园、缤纷的野花。毋庸教师多言,幼儿已亲身感受到了:田野真美!家乡真美!他们对黄山的美丽富饶都有了比较具体、深刻的印象。我爱家乡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

清明前夕,我带孩子到革命烈士塔去扫墓,向幼儿介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让幼儿把自己亲手做的小白花献给革命英灵,让他们从具体的榜样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有爱心,全面的了解班级幼儿,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感情联系。

爱是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是转变幼儿思想工作的先导。幼儿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年龄和生理上的差异性,教师如果对每个幼儿都能熟悉,了解他们的个性和习惯,多给他们一些爱护、关心,就会使孩子对教师产生依恋感。无论是亲切的呼唤、善意的微笑,还是赞许的目光,都会使师生之间充满融融爱意。如小班孩子刚入园时,我总是用满腔的爱去减轻孩子与家人分离的焦虑,使他们喜欢上幼儿园,并能愉快地参加集体活动。并通过玩“开火车”、“骑大马”等游戏,让幼儿与老师、幼儿园建立感情,知道“幼儿园比家里好玩,幼儿园老师比妈妈会玩”。

另外,在教育中,我还面向全体幼儿,兼顾个体差异,关心、尊重、爱护每一个孩子。我们班的伍伟小朋友父母离异,由爷爷奶奶照顾,性格孤僻,从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我主动接近他,关心他,用温馨的爱照顾他,渐渐地,我们建立了浓厚的友谊。有一次,他失口叫了我一声“妈妈”,我没有责怪他,把他抱得紧紧的说:“没关系,老师就是你妈妈。”也许是精神和情感的满足,小伍伟变了;学习认真了,爱和小朋友一起玩了。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爱不仅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德的源泉,也是改变幼儿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动力,如顽皮、能力差的幼儿容易受到排斥而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越是这种孩子,老师越要多给他们爱心和关切,使他们知道教师喜欢他,从而增强自信心。

三、通过各教学领域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健康、语言、艺术、社会、科学等各教学领域进行德育教育。如:语言活动时,我给孩子们讲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瓜瓜吃瓜》,讲看图讲述《小熊的花园》、《香蕉船》,教育幼儿爱惜粮食,不乱仍果皮,同伴间要互相谦让,不争吵、不打闹,关心和帮助小朋友。艺术活动中我教幼儿学“采茶”动作,跳“采茶舞”、“秧歌舞”,唱京剧、黄梅歌曲,让幼儿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浓郁气息,培养幼儿热爱本土的深情和民族自豪感。在科学社会活动中通过认识、养殖各种动植物及爱鸟周等活动让幼儿体验到了付出爱的快乐情绪。教师应多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重加强幼儿的品德教育

幼儿期是培养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我将德育工作做为班级教育工作的核心,贯穿于幼儿生活及一日活动的始终。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我在班上开展了“让世界充满爱”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灾区小朋友的生活环境,积极为他们捐款捐物,献爱心。有一次户外活动,我发现祖妍小朋友将地上的纸屑拾干净了,马上抓住这一随机事件进行了表扬,教育其他幼儿都要象祖妍一样爱护环境,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模仿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