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文言文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4-01-20 16:42:3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文言文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言文课堂教学课题研究

篇(1)

一、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透析

1.教学资源分配不均

(1)座位安排不公平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主流教学组织形式,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秧田式”的座位安排方式占据主导地位。以往的座位安排是根据学生的身高,从前向后排,这种做法有悖于教学公平的原则。现在,座位一般由家庭经济条件、成绩好坏以及有无关系来决定。经济条件好的、有关系的、成绩好的学生坐在前排,得到教师的关照,这无形之中就对后排各项条件都一般的学生产生不公平。

(2)课堂硬件设备分配不均

如今,教育未能实现均衡发展,各区域之间的教育经费投入、学校设备设施等多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

①校际间资源分配不均

由于地区差异,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不同,各学校的设施的配备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多,学校设备齐全,多媒体教学等充分发挥优势作用;而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过少,学校的硬件实施欠缺,无形中对课堂教学的质量产生影响。

②不同类别、不同级别教育间资源分配不均

一直以来,国家对高校的发展一直给予很大力度的经费投入,高校的设备设施明显优于基础教育。同一个地区,小学连投影仪都没有,而高校的每个班级却都配备了多媒体,这不利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更好地发展。

同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资源分配也存在不均衡。一般认为,普通教育的地位高于职业教育,所以,对普通教育的经费投入很充足。而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低级的教育,这也是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产生自卑感的原因。

2.教师的差别性对待

(1)教师对成绩不同的学生差别性对待

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成绩优秀学生的机会总是多于中等学生和差生。由于成绩优秀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且对自己充满信心,回答的正确率比较高,所以,能得到教师的偏爱。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言,本来基础就不好,不自信,再加之教师对他们的忽视,容易致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教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差别性对待

个体在成长过程当中,处于不同的环境,养成不同的性格。有的学生外向活泼,能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类学生更易被老师喜欢,在课堂上得到的机会比较多。而有的学生内向,不好表现自己,一般不会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类学生容易被老师所忽视。因此,教师对性格不同的学生也会有意无意地差别性对待。

(3)教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差别性对待

教师因为性别差异也会差别性对待,男生在课堂上一般比较活跃、好动,有时会影响课堂秩序,所以,容易遭到老师批评。而女生大多比较文静,且自尊心较强,所以,教师很少在课堂上批评女生。这种做法极其普遍,存在大多数课堂,但这种做法会打消男生的学习积极性,削弱女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3.教学评价标准单一

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备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考取高分。这在无形中就要求教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并以分数作为衡量教师和学生水平的标尺。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与评聘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这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产生差别性对待,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方面,教师都以优等生的需求来确定教学等各方面,而忽视中等生和差生的需求。

4.课堂教学各环节表现出不公平

课堂教学一般分为讲授、提问、管理、练习这四个主要教学行为,而在每个环节都会表现出不公平现象。

(1)讲授环节

①教学内容差异导致不公平

教师只会针对班级的一部分学生来选择教学内容,并控制教学进度和难度。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很难做到面向每一个学生,所以只能选择一部分,而优等生和中等生就成了教师参照的对象。

②教学进度差异导致不公平

教师在无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时,会有所放弃,优等生和中等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进度。对于一个简单的知识点,优等生和中等生都掌握了,而差生未掌握,教师会选择忽视差生,一带而过。这样的做法违背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2)提问环节

师生互动表现出不公平。课堂教学中互动内容分配有明显差异,教师如果提出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会选择优等生来回答,而提出一些简单的、概念性的问题,则会选择中等生或者差生来回答。这会让学生在内心对自己进行象征性的定位,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3)管理环节

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群体会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对于优等生,如果在课堂上犯错,只是善意提醒或口头警告,极其注意维护其自尊。而对于差生,则依照自己的情绪主观臆断,不尊重其人格尊严,甚至施以体罚、变相体罚。这样不仅不能有效管理课堂秩序,还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4)练习环节

在课堂上,教师认为差生容易在解题过程中出问题,所以一般会找差生板演。而差生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一般都是简单的,成绩优秀的学生会有所懈怠,悄声讲话,不能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二、针对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1.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课堂教学的资源是有限的,学生的情况也是各有差异,不合理的教学资源会导致课堂教学不公平恶性循环。

(1)政府要加大教育的资金投入,以保证硬件设施建设。

(2)倡导小班化教学,班级人数要控制在20人左右,并且更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实施。

(3)灵活变动座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前排和后排,以此消除差生的自卑感。

(4)重点扶持贫困区域的教育,以保证不同区域学校教师资源配置均衡。

2.构建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社会环境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出现各种不良风气,对课堂教学公平造成影响,这也是在大多数心中已经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间接造成的。素质教育理念还未能被所有人所理解,教师和家长应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公平。政府要加大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宣传和学习力度,以抵制应试教育的误导,为教师营造一个美好又公平的社会环境。

3.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及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好坏。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代表权威,而忽视了学生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这种不平等的关系造成课堂教学的不公平。

教师应端正态度,将学生视作朋友,尊重其人格尊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课堂教学公平。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是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实施者,也是教育事业的实践者,所以,必须提高教师素质。

(1)学校应加大对教师各项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自身素养。要求教师既要有充足的理论知识支撑,又能运用多媒体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还要能灵活、公平地处理课堂出现的各种教学问题。教师在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以感染学生,让学生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还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教师这个职业,不同于一般职业,教师职业道德关系着祖国的未来。作为教师,应该关心每个学生,与学生互动过程中,体现出一种不怕困难、淡泊名利、积极向上的态度,以自己独特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3)教师应多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调整情绪,不要将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中影响课堂氛围。同时要有高度控制能力,不以自身喜好区别对待学生,造成课堂教学不公平。最后,还要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以调节各类学生的情绪,最终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燕.小学课堂教学公平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王娜娜.课堂教学公平的个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3]邬鹏飞.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篇(2)

教育的本质在于使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同样适用。与语文、英语类学科一样,数学即存在一定量需背诵的知识点,同时又要求学生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解题思路,所以学生学习难度更高,教师教学难度更大。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增加做题量,对不同类型习题分门别类进行讲解就能使学生掌握数学解题技巧,其实不然。从以往的教学工作看许多教师甚至大量占用课堂时间进行解题、讲题,完全丧失了“40分钟”的宝贵内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第一点就要使学习找到疑点、发现疑点。如教学《函数》一课,如何将实际生产、生活问题利用函数表达并且计算是教学重点。如例题:某化肥厂现在每年化肥生产量可达到人均生产12吨,此时恰好满足市场需求。如果工厂拟定扩大规模,每年增加2.3%的工作人员,而化肥厂每年总化肥生产量需满足年增产5%。那么若以y表示工厂员工人均生产量,x表示年数,求y与x存在何种函数关系。若要保证化肥厂盈利,第二年需增产10%,人均年产量至少应为多少吨才能满足要求。

这是函数应用题的常见题型,以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形式,考察的重点在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构建函数解题的能力。这种题型的难度不大,适合在课堂上做引领式教学。教学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讨论,并且自行定函数式,解题。像这种基础例题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二、抓住课堂重点,构建数学思想

现在仍有许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复习中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应该将数学的教学任务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课堂教学、习题训练、考试训练。其中课堂教学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总结、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所以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做题”,而应该在于交给学生如何“做题”。如例题:求解5f(x)+2f(-x)=x+8中f(x)的表达式,这是高一函数的基础题之一,课堂中我们应该先培养学生自行解题的能力,之后顺着学生的思路归纳总结。

学生第一次看见这道题目时一定不懂如何做,这样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先给f(x)附上一个解析式,如f(x)=x+1,之后寻找规律。从已知条件中我们发现,题中我们不知道的变量为f(x)和f(-x),若将x=-x带入,我们就得到这样的式子:5f(x)+2f(-x)=x+8和5f(-x)+2f(x)=-x+8,如果学生仍然对f(x)感到陌生,我们就可以将f(x)换成常见的y,进一步解题。即得到5y-2y=x+8和-5y+2y=-x+8,从而解得y的关于x的表达式。该题目的重点并不在于如何解题,而是利用换元法、替代法将学生不懂的、不会的、不熟悉的问题合理转化为常见、熟悉的问题,从而实现解题。

除了课堂教学这部分外,习题训练主要以大量习题锻炼学生的解题速度、解题思路的灵活性、解题的准确性、解题方法的灵活快速运用等。但习题练习不应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而应于自习、晚自习时间进行讲解,讲解方式也不应是亦步亦趋式的,而应该找准重点题,归纳不同题型,从一、两道习题例子构建解题思路,进而再由学生自行做其他习题,自己去改正错误习题。考试训练应该以培养学生自信心、考试态度、考试灵活运用能力为主。

三、培养学生兴趣,建立讨论环境

教育并不是教师一个人孤军奋战就可以做好的,同样需要学生的配合。教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以及找出排除解题过程中的“硬石头”的办法,若单单将难题、例题以“流水账”的形式进行讲解,一来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来使数学走不进学生的心理,那么数学思维和解题思想从何而来?

另外合理开展课堂分组讨论机制也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讨论中听取来自不同学生的想法,并分析其对错,最后将其总结用于解题。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多种解题思路,而且亲力亲为,对解题过程的理解和体验更深刻。在初次学习以及深度练习中分组讨论带来的效果最好。

篇(3)

一、设计课堂问题,引领学生思考

教育的本质在于使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同样适用。与语文、英语类学科一样,数学即存在一定量需背诵的知识点,同时又要求学生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解题思路,所以学生学习难度更高,教师教学难度更大。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增加做题量,对不同类型习题分门别类进行讲解就能使学生掌握数学解题技巧,其实不然。从以往的教学工作看许多教师甚至大量占用课堂时间进行解题、讲题,完全丧失了“40分钟”的宝贵内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第一点就要使学习找到疑点、发现疑点。如教学《函数》一课,如何将实际生产、生活问题利用函数表达并且计算是教学重点。如例题:某化肥厂现在每年化肥生产量可达到人均生产12吨,此时恰好满足市场需求。如果工厂拟定扩大规模,每年增加2.3%的工作人员,而化肥厂每年总化肥生产量需满足年增产5%。那么若以y表示工厂员工人均生产量,x表示年数,求y与x存在何种函数关系。若要保证化肥厂盈利,第二年需增产10%,人均年产量至少应为多少吨才能满足要求。

这是函数应用题的常见题型,以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形式,考察的重点在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构建函数解题的能力。这种题型的难度不大,适合在课堂上做引领式教学。教学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讨论,并且自行定函数式,解题。像这种基础例题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二、抓住课堂重点,构建数学思想

现在仍有许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复习中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应该将数学的教学任务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课堂教学、习题训练、考试训练。其中课堂教学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总结、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所以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做题”,而应该在于交给学生如何“做题”。如例题:求解5f(x)+2f(-x)=x+8中f(x)的表达式,这是高一函数的基础题之一,课堂中我们应该先培养学生自行解题的能力,之后顺着学生的思路归纳总结。

学生第一次看见这道题目时一定不懂如何做,这样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先给f(x)附上一个解析式,如f(x)=x+1,之后寻找规律。从已知条件中我们发现,题中我们不知道的变量为f(x)和f(-x),若将x=-x带入,我们就得到这样的式子:5f(x)+2f(-x)=x+8和5f(-x)+2f(x)=-x+8,如果学生仍然对f(x)感到陌生,我们就可以将f(x)换成常见的y,进一步解题。即得到5y-2y=x+8和-5y+2y=-x+8,从而解得y的关于x的表达式。该题目的重点并不在于如何解题,而是利用换元法、替代法将学生不懂的、不会的、不熟悉的问题合理转化为常见、熟悉的问题,从而实现解题。

除了课堂教学这部分外,习题训练主要以大量习题锻炼学生的解题速度、解题思路的灵活性、解题的准确性、解题方法的灵活快速运用等。但习题练习不应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而应于自习、晚自习时间进行讲解,讲解方式也不应是亦步亦趋式的,而应该找准重点题,归纳不同题型,从一、两道习题例子构建解题思路,进而再由学生自行做其他习题,自己去改正错误习题。考试训练应该以培养学生自信心、考试态度、考试灵活运用能力为主。

三、培养学生兴趣,建立讨论环境

教育并不是教师一个人孤军奋战就可以做好的,同样需要学生的配合。教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以及找出排除解题过程中的“硬石头”的办法,若单单将难题、例题以“流水账”的形式进行讲解,一来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来使数学走不进学生的心理,那么数学思维和解题思想从何而来?

另外合理开展课堂分组讨论机制也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讨论中听取来自不同学生的想法,并分析其对错,最后将其总结用于解题。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多种解题思路,而且亲力亲为,对解题过程的理解和体验更深刻。在初次学习以及深度练习中分组讨论带来的效果最好。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11-01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人们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伴随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不断受到启发式教学冲击和挑战,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正视问题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提高教学效率。而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使用课堂提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现状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尽管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增加课堂提问,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旧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过于频繁的提问,造成提问的数量过多;二是不断进行重复提问;三是不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四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五是打断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控制问题答案;六是忽视学生的课堂提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以上问题,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而严重影响课堂提问的实际效果。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提高策略

(一)控制问题难度

课堂提问的问题过难或者过易,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和抑止心理,因此,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内容时,需要控制问题的难度。此外,由于小学语文教材具有自身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时需要以学科内容为依据,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将问题设计在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首先,教师应当掌握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学情,以学生的知识层次、教学目标和思维习惯等为依据,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而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其次,教师应当学会因势利导,变换难度较低问题的提问方向和角度,有效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时指导学生观看图片,提问学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图片中的农家生活安逸,勤俭淳朴。通过转换提问角度的方式,将原本简单的看图说话转变为看图思考,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中人物生活方式、穿着打扮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提升提问效果的目的。

(二)创新提问方式

频繁、重复提问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会对课堂提问的实际效果造成重要的影响,而新课改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启发性提问的策略,因此,教师在提问时需要重视提问技巧,注重创新提问方式。而在教学中教师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创设和变化问题情境,采用迂回式提问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加提问过程的新颖性,还能使得提问过程创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的迂回式提问方式有逆向问、曲问和悬问,其中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从问题侧面拓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无赖”这句话,多数教师在解释“无赖”时直接询问学生“无赖”的意义,而曲问则是从另一角度进行提问,可提问学生如果小儿是个“无赖”,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小儿。这一问法不仅能够很好地解释“无赖”的古今异义,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和新鲜感,进而起到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作用,达到加深学生对“无赖”意思理解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质疑

新课改要求基础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而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教师在鼓励学生质疑时,不但需要让学生懂得质疑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提问,而且需要教会学生善于提问,提高提问的质量。

例如,在讲解文章关键词句的时候,引导学生从上下文间的联系入手进行提问,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从文中的反常现象和矛盾之处提问,此外可以从标点符号的特殊运用方面进行提问。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有效发挥课堂提问教学对拓展学生思维和提升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

高效教学核心是课堂提问,准确、恰当、新颖的提问,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合适的问题难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够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和小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语文课堂提问不仅能引导小学生自主思考,使其积极参与课堂,同时也提高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如下描述,并根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几点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枯燥化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枯燥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很多小学教师在语文课堂提问中,经常使用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等简单的词语,这些词语本身具有引导性,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发散思考。这样的提问过于枯燥,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样的提问根本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义。

2.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数量过多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数量过多,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提问的数量过多,把太多问题抛给学生,容易导致学生把握不了学习的重点,出现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不愿意回答问题,甚至厌学等问题。在课堂中提过多问题,当学生积极性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死板,处于冷场的状态。整堂语文课学生可能学习效率极低,课堂教学质量低下。

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难以把握节奏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不好把握节奏,这也是严重阻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因素。教师该问什么问题,教师什么时候提问,一个问题给学生多少时间思考,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给多少时间总结等,这些都影响着课堂提问的教学效果。

4.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差别化

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个别教师还存在一个严重的现象,就是提出的问题差别化。有些老师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歧视所谓的学困生,只愿意邀请学习好的学生回答,从而忽略了学习不太优秀的学生。教师对所谓的学困生的关注不够,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提高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关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

1.课堂提问要多层次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多层次。教师不能一味地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或者一味地提升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提问时要兼顾不同成绩的学生,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不同程度分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稍难一点的问题,让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回答稍微简单一点的问题。这样一来,有利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利于全方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课堂提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来合理地设置问题。教师的专业素质要过硬,要吃透教材,全面理解语文教材的重难点问题。老师要抓住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以达到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对于语文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不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多采用提问题的方式鼓励学生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在提问中,主要可以围绕两点来进行。(1)围绕教学目的来设计问题。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通过思考来深层次地了解问题,加强学生的智力训练。(2)课堂提问要明确具体。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回答。因此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明确具体,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3.课堂提问要精巧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巧设题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事实上,学习就是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质疑问题,最终探究疑惑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提问,多探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能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不断探索。教师课前设计疑问非常重要,在课堂中巧妙地提出疑问,合理地设置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培养小学生思维活跃的一个有效的教学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改善课堂教学提问策略,就一定能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笔者衷心希望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更多的小学老师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变得更加完善。

篇(6)

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提问时一定要做到准确精当,这样才能够凸显问题的价值,并且促进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与吸收。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提问都缺乏深入的设计,有的甚至只是简单地将课后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并没有太多有深意且值得挖掘的问题能够为实际教学过程带来辅助。这是教师应当积极反思的一个教学现状,并且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完善。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做到准确精当,要充分结合教学素材进行问题的良好设计,并且提问内容中要突出教学重点,要让学生透过对问题的思考很好地发现阅读文本的实质与内涵。这才是提问的价值的体现,也是借助提问过程来为阅读教学提供推动的方式所在,这样才能够体现出问题的价值与积极教学效用。

例如,在学习《月光启蒙》时,本文最大的特点是“言美情浓”,饱含“诗情诗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促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诗化的教学语言,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文字,并且逐渐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同时,教师也可以就本文的核心提出一些相应的思考问题,例如,让学生思考“启蒙”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月光启蒙”又应当如何理解。这些问题的思考能够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抒感、喷涌真情,使语文实践与人文精神水融,从而涵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好的教学提问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教学文本的理解与体会,对培养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与思维能力也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问题难度要由浅入深

教师在教学提问时对问题的难度也要有合适的选择,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提问的价值与效用。教师最好是让提问过程由浅入深地展开,尤其是对那些有一定思维量,且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障碍的文章,教师一定要让提问过程循序渐进地展开。可以首先从简单的问题着手,将学生迅速引入阅读文本中,让学生对文章描述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有较好的获知。在此基础上再来慢慢设计难度更大的问题,并且逐渐展开对学生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的锻炼。这种循序渐进的提问过程学生通常会更容易适应,前面的问题也可以为后面更难的问题提供基础。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展开对文章的理解与探究。

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就这样,随着提问的逐层深入,学生们不仅慢慢越来越深地融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对于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有了更好的理解与体会。这才是高效的教学提问过程所能发挥的功效,这样的教学过程也能带给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的成长与收获。

三、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好的教学提问中同样应当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充分考虑的一点。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教学主体性的凸显,教学提问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展开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这不仅能够给学生们营造更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也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对很多文章的理解与看法。这种有效的师生交互能够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认知,并且能够极大地展开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锻炼。

篇(7)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147―05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重要形式,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可以起到促进学生学习、提供学生参与机会、反馈教学信息、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维持和管理课堂秩序等作用,提问技能是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之一,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当前,高等院校普遍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学成为基本教学形式。在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有什么特点,各种多媒体设备对提问是否产生影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云南师范大学多媒体教室中的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堂观察,辅以问卷调查对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进行研究。

一 研究设计

1 课堂观察记录表的设计

本研究设计通过观察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提问的主体、问题的类型、回答问题的方式、教师对学生答案的评价、教师对问题的总结等内容,对多媒体教室课堂提问进行总结和探讨。多媒体教室教学与普通教室教学相比,在课堂提问的问题呈现方式和提问方式上有差别,在多媒体教室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表格、声音等媒体因素来引出问题,比在传统教室中引发提问的方式多。本研究设计着重记录一堂课内提问的数量,回答人数,发起提问的主体,发起的提问与使用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呈现内容是否有关,每次提问持续的时间,教师对学生回答是否有总结、评价等。

本研究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的划分,把提问的类型划分为知识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分析水平、综合水平、评价水平等六种。知识水平的提问考察的是学生对已学过的材料的识记。理解水平的提问考察的是学生是否把握了所学材料的意义,具体表现为提问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已学内容;能否区别事物的异同等。运用水平的提问考察的是学生能否运用过去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分析水平的提问考察学生能否从整体出发去把握材料,并把材料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并找出其彼此间的联系。综合水平的提问考察的是学生能否把先前所学习的材料或所得的经验组合成新的整体,即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考虑问题。评价水平的提问考察的是学生能否评定所学材料的合理性,如材料本身的组织是否合乎逻辑;学生能否评定所学材料的意义性。问题呈现方式分为三类:口头呈现、板书呈现、媒体呈现。回答方式分为四种:全班回答、分小组讨论回答、个人主动回答、教师点名回答。在使用初步设计的课堂观察记录表试听了两节课后,在课堂观察记录表上增加了教师提示和提问目的两项内容。有的问题较难或是同学们都没记住回答不出来时,教师就应该给学生一些提示,使提问顺利进行。把提问目的分为课堂管理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两类。

2 调查问卷设计

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提问的态度与看法。教师问卷包含七个项目,包括问题是否是课前设计好的、老师对课堂提问的态度、老师所提问题能否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课堂提问对多媒体教学有没有帮助及帮助程度怎样、老师所提问题表述是否清楚、提问时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是否充分以及喜欢采用的回答方式。学生问卷包括学生对多媒体教师提问的态度、对回答老师所提问题的态度、对老师提问的三个方面的评价、学生喜欢的回答问题的方式,以及对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提问对教学效果有没有促进作用。通过从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角度和态度分析多媒体教室中的课堂提问,以期客观了解多媒体教室课堂提问的特点和规律。

二 数据及分析

1研究数据的收集

本研究以课堂观察记录和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随机选择多媒体教室进行课堂观察,事先没有与授课老师约定过。下课后进行教师问卷调查及学生问卷调查。

本次研究共听课17节,其中普通教室课堂记录2节,多媒体教室课堂记录15节。发放教师问卷7份,收回7份,发放学生问卷29份,收回29份。

2研究数据分析

(1)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类型

经统计15节课中所提问题数和问题类型以及每节课中各类问题的平均无应答时间和平均应答时间(时间以秒为单位)如表1所示。

对表1数据进行整理,得到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中提问类型及比例情况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云南师范大学多媒体教室中教师所提问题以知识水平为主,涉及高层次思维水平的提问较少。在提问的具体问题中,“是不是?”“对不对?”二选一等类的问题占了知识水平提问的绝大多数,而稍微复杂一些要求学生对事实、过程、方法、理论等作回忆性重述的问题仅占知识水平提问的较少部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五类较高水平的提问则更少。

(2)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中提问问题数目分析

提问问题数目最多的是第四节课,共提问32次,最少的是第十节课,一个问题也没有提问。这十五节课所提问题由少到多分别是:0、1、1、3、4、6、7、8、8、11、12、14、17、18、32。从这十五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云南师范大学多媒体教室中的课堂提问的数量差别较大。

(3)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时间分析

不同类型提问所用时间见表3。可见,随着问题涉及认知思维程度的增加,提问所用的时间也随之增加。

注:括号内的数值为(教师提出问题所用时间,学生回答问题所用时间)

(4)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情况分析

云南师范大学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教师提问情况见表4。

由表4可知,有57%的课在提问中利用了媒体,利用媒体提问的问题数占提问总数的16%。而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有86%的教师认为自己所提的问题中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利用媒体因素来引出的,59%的学生也认为老师所提的问题中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利用媒体因素来引出的。这说明在多媒体教师中媒体因素对提问有明显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价的有仅占6%。教师宜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回答,让学生更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提问进行总结的问题48%。教师在提问后宜针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对问题进行总结,使学生对问题有全面把握。总体来看,教师对提问的评价与总结不足。

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提示的问题占16%。对于较难的问题,当学生回答不上时,教师应该适当的给学生一些提示,启发学生思考理解和回答问题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5)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中提问主体的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云南师范大学多媒体教室中的课堂提问主体主要是教师,由学生主动发起的问题仅为15个,占11%,其余都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由此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少主动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不够积极深入。

(6)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回答方式分析

学生和老师喜欢的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如图3。由图3可以看出,教师喜欢的回答方式是个人主动回答,而学生喜欢的回答方式则是分小组讨论,但在所有调查过的老师中没有一个老师喜欢分小组讨论这种回答方式。在141个问题中有132个问题采用了全班回答这种方式,有9个问题采用了个人主动回答这种方式,没有一个问题采用分小组讨论和点名回答这两种方式。实际采用的回答方式与教师、学生喜欢的回答方式并不一致。

(7)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停顿时间分析

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后的停顿时间如图4。由图4可以看出,57%的教师认为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有43%的教师认为自己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已经足够。而有72%的学生认为老师留给自己的思考时间已经足够,24%的学生认为教师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不足,有3%的学生认为思考时间严重不足。在班级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导致需要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同,教师只能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情况,给学生留出恰当的思考时间。

(8)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中提问与教学目标一致性分析

多媒体教室中提问对教学目标实现促进作用的情况如图5所示。调查显示,所有教师都认为在课堂提问能很好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86%的学生也认为进行课堂提问对多媒体教室中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帮助作用,只有13%的学生认为进行课堂提问对多媒体教室中教学目标的实现没有作用,没有人认为课堂提问会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提问,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9)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中师生对提问的态度分析

对教师和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态度的调查见图6、图7、图8。

由图6可以看出所有被调查的教师都对课堂提问持肯定和喜欢的态度,这与所有被调查的教师都认为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课堂提问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相吻合。

由图7可以看出,有52%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提问持支持的态度,不希望老师提问的有17%,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接近1/3。由调查可知,教师应注重提问问题与教学的相关性以及与学生的贴近性,从而更好地形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从图8中可以看出,仅有24%的学生愿意积极回答问题,而76%的学生都处于被动回答问题的状态,只有老师点名他们才会回答问题。而从回答方式的调查得知,71%的教师喜欢个人主动回答问题,29%的教师喜欢全班回答教师不喜欢点名回答。由此看出,需要加强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引导,调动更多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从而促进教学效果。

三 总结与建议

1 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提问研究总结

由课堂观察记录和问卷调查的分析可以知道,在云南师范大学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有以下特点:

(1)提问以知识水平为主,涉及高层次思维的提问较少;

(2)不同教师的提问问题数存在很大差异;

(3)随着提问问题涉及认知难度的增加,提问及回答所需时间也会增加;

(4)在多媒体教室中的提问与使用的媒体有关;

(5)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的评价与总结不足;

(6)提问以教师发起为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提出问题的情况很少;

(7)教师喜欢的回答问题方式与学生喜欢的方式不一致;

(8)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能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情况留出适当的思考时间;

(9)大部分师生都认为课堂提问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10)教师应加强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2 对云南师范大学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建议

(1)教师提问应考虑不同水平层次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提问层次不高,绝大多数问题都是低级认知(知识、理解运用)的提问,缺乏挑战性,不能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不利于学生高水平思维的培养。教师应提出适当的高认知水平(分析、综合、评价)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针对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教师要控制恰当的应答时间,对于较难的问题,当学生回答不上时,教师要给学生必要的提示。

(2)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回答的评价

针对学生给出的不同答案,教师应进行必要的评价,使学生对问题认识更全面。在评价学生的答案时,教师多给学生一些表扬,时刻鼓励他们,即使他们的答案并不正确或是完整,也应该去发现其中的好的方面,给予他们一定程度的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发言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促进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采用多种课堂回答方式

教师要适当的采用全班回答、分小组讨论回答、个人主动回答、点名回答这几类回答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注重媒体在课堂提问中的作用

在多媒体教室中,媒体的使用对于教师教学信息传递,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应结合媒体的使用而提出问题。

(5)加深提问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引导学生更多参与提问的回答

教师与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持不同的态度,学生对回答教师的问题也持有不同的态度,教师应正视这种现实,注重提问问题与教学的相关性以及与学生的贴近性,从而更好地形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4 结束语

提问对教学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准备教学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加强对提问的设计,并考虑不同的认知水平以及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提问和回答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的回答,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从而形成更好的课堂师生互动。在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优势,结合媒体呈现的材料或者通过媒体提出问题,提出涉及更高思维水平层次的问题,把教学引向深入,为提高教学效果发挥积极作用。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选取的研究对象集中在一所高校,研究的样本数量较少,自行设计的课堂观察记录表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对于提问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还不够深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和推广性。

参考文献

[1]杨国全.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指导[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赵立铭.课堂提问的作用和技巧[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3).

[3]邱家军.课堂提问的类型与技巧[J].山东教育科研,2006,(6).

[4]潘巧明.信息技术老师课堂提问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2).

[5]朱志慧.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05,(2).

[6]韩时琳.注重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J].中国高教研究,2003,(4).

篇(8)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不应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因而,对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作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已是时代的要求。高校专业必修课的教师,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我以高校中文系必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为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几点浅见。

首先,教材是实施教学必不可少的资源。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过程,就是教师运用抽象思维对教材解剖、分析、加工的过程。因而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否科学,对教材解读至关重要。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为例,就授课讲述方式而言,不外乎按时段和按体裁两种。文学史本身非常驳杂,时间跨度巨大,为了讲述的方便,一般高校都将《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按照朝代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段,各时段的教学一般亦由不同的专业教师担任。以知人论世的思路,循着历史的时序讲述文学史,固然遵从了文学史发展的自然时间主线,但同时也带来不同时段的各体文学之间的联系被切断的弊端。而另一种讲授方式,是将文学史划分为诗、词、文、小说、戏曲等文体,揭示文体的体式结构和发生、发展、兴盛、衰变的详细过程及其规律。这种讲述方式依照追源溯流的思路,从文学传统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纵向勾勒文学史的轨迹。而从现实的角度看,高校使用的文学史教材大致都是按照“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念演绎,若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自己设计的、按照文体流变的方式讲述,那么,教材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可见,分时段和分文体两种讲述方式,各有优劣,单独采取任何一种讲述方式,似乎都难以产生最佳效果。因此折中的方式是,先分时段,再分文体,即各时段的专业教师按照文体讲授。例如,明清文学史的讲授,可以先讲明清诗、明清词、明清文,再讲明清小说、明清戏曲。通过文体变化与作家创作相结合,以文体发展演变为经,以时代思潮和作家创作为纬,呈现中国各体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全貌。

其次,就文学史教材本身而言,虽然不同作家的主次关系已有区别,并给予不同的篇幅来阐述,但从整体上看,以朝代为纲的结构模式仍然是力求面面俱到,这当然可以说是文学史书写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得不对教学进度做适当、灵活的调整,从而对作家、作品有选择地讲解。这需要科学地论证与确定。就目前而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般依据发给学生的教材而定。在讲析文学史时,分精讲与泛讲两种方式,精讲是“点”,泛讲是“面”,点面结合,精粗结合。对于文学史常识或文体综述部分讲解一般采用泛讲。而对最能显示本文体特色、最能反映当时文学思潮特点、最能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与审美认识方面得到最大收获的作品及最能说明文学发展的某种现象和规律,大多采取精讲的方式。例如,讲授唐代诗歌时,杜甫诗歌因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成为讲授的精讲部分。教师注重对其具体作品的解剖由语言至形象、意境,再由形象、意境及其组合进一步深入到文本的情感内蕴和文学意趣。而对于同一时代的“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等作家作品,则几句话匆匆带过。实际上,由于客观的文学史与以文献方式流传下来的文学史,其差距可能是非常大的,因此即使是文学史书写者的理解也是有限的。比如,东晋一代,从散文上看似乎是很枯萎的一个时代,保留下来的诗文似乎很少。但如果看《隋书・经籍志》,我们会发现当时文人创作的作品其实很多,问题在于许多作品没有流传下来。而后世的钟嵘、沈约等人,他们认为玄言诗不值得流传,所以像《昭明文选》这样的文献都不予编选。可见,在研究中古文学史时,特别受制于传世资料,受制于后代编辑者的眼光、他们的选择和审美取向。唐代以前主要靠抄写,无法大量保存。宋代以后印刷业发达,很多文人可以印刷自己的文集,不用完全依靠选本来保存自己的作品。一个人如果有资源,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印刷很多,总有机会流传到后代。但是,这不能说明北朝文学创作本来就很少、质量很差,而且都是诸如诏书、檄文等质木无文的公文,从而得出北朝人不怎么创作文学作品的结论来。

由此可见,教材并非教学内容取舍的标准,它更取决于教师个性的发挥。面面俱到抑或突出重点,应该是教师在制订教学策略时所考虑的问题。教学策略因人而异。有的教师讲稿写得很详细,有的教师只写一个提纲,照样讲得很好。全面、有头有尾地讲授理所应当,但一门课,即使有头无尾,只要对学生有很大帮助,也不应受到指责。教材存在的好处,在于使学生了解某些重要的基本事实,而不应成为说教的依据。过于依赖“大而全”的文学史教材,照本宣科,学生获取的往往只是零碎的文学史细节和片段。以讲授中唐诗歌与白居易为例,文学史要照顾的话题太多,不得不随着这些话题的变换而经常变换文学史的自然时间主线。往往在讲到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情况时,诗人出场一次,讲到新乐府运动时,诗人又出场一次,顺序紊乱,不利于呈现诗人的创作历程。

此外,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今天这样一个讲究实用功利的时代,文学史教学处于一个相当尴尬的境地。目前高校的文学课堂仍然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致使教师的发挥空间十分有限。就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而言,目前高校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仍然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考试的题型、题量大都依照院系所规定的模式设置。而尽管尚未踏入社会,大学生们也普遍感受到年轻人面对现实压力的焦虑感。为了避免离开象牙塔的庇护就遭遇生存与生活的窘境,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也趋向现实与功利。文学史教材在很多学生眼中只不过是复习考试的载体,学生仅仅希望通过有本可依的学习方式来赢得较高的考试成绩。如果不是由于复习考试,并不会有学生会关心教材的存在与否。应试教育的后遗症挥之不去,使得原本意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教师,囿于教材的藩篱,索性一味灌输,开展“填鸭式”教学,而对某一研究领域学有专长,致力于将自己某方面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教师,不得不改为面面俱到的方式授课。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由教材使用问题折射出的高校文学课教学亟待改革的隐忧。高校文学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学者、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共同不懈努力。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文学史编写者立场和思路的转变。就立场而言,我们必须明确,文学史的编写理应立足于文学本位来探讨“历史上的文学”。对于编写文学史的学者而言,反思以往文学史的成就与不足,突破口就在于把“历史上的文学”的“文学性”揭示出来。这样,“历史”退回作为背景的相对次要的地位,而突出文学之为文学的艺术特征,即着重对历史上的文学进行艺术式的研究而非历史式的研究。在这方面,有很多学者的成功尝试为文学史的编写工作提供了新思路。2001年,赵义山、李修生主编的《中国分体文学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部由全国9省市13院校20位学者共同撰写的《中国分体文学史》堪称一部渗透“回归文学本位”理念的文学史。它由《诗歌卷》、《散文卷》、《小说卷》、《戏曲卷》四卷组成。在每卷之中,又按文体分为三编,如《诗歌卷》分为诗、词、曲三编;《散文卷》分为散体文、赋、骈体文三编;《小说卷》分文言小说、话本小说、章回小说三编;《戏曲卷》分杂剧、南戏与传奇、乱弹三编。该书打破了以往文学史在叙述作家、作品时从思想性、艺术性两方面着眼的传统模式,而是对某种文体的基本特征、美学意义,以及文体的起源、形成、演变、发展的全过程作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中国分体文学史》既弥补了高校现行通史类文学史的不足,又为文学课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目前在功利化办学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固定模式影响下,高校教育目标日趋狭隘,教育评价标准日趋准日趋单一,教师的工作成绩、学生学业水平,都不可避免地成为教师职称、晋升时的重要砝码,教师不得不依照院系指定的教材授课,遵循传统教学目标设置课程目标、课程考试方式和题型。不但如此,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满足甚至迎合学生的听讲需要,难免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出现“教师厌教”的现象。权威的指挥棒扼杀了教师的创造力,难有个性空间。应试教育不但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的提升。就高校而言,为教师成长提供最佳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应该是其重要职能。因此,高校应重新审视自身的办学理念,为教师“减负”,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和个性自由,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潜能,奖励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更多个性化人才的出现,必将有助于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为高校和教师带来双赢的局面。

再次,在文学课教学中,教师的讲述应主要着眼于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美文的本质特征和文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而不是主要着眼于跟文学相关的其他社会文化现象,即使对某些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也要运用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方法,但应当注意最终必须落脚到文学。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样式,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为例,既可从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特征、语言的组织的角度,探讨语言与意境构成、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的关系,又可以从语言变迁的角度,探讨语言于文学发展的影响等等。总之,只有真正关注作家的创作时的心灵历程、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与社会影响,强调作家、作品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度,才能体现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美文的本质特征。

最后,将文学史知识送达学生并不是文学史教学的最终目标。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的重要意义就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梳理,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感受力,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和分析能力,提升提高文学素养培养。而以往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通过在课堂里对教材的学习,学生越来越依赖于文学史,最终难免变成视野狭小、思维萎缩、专啃死知识的“复印机”,似乎高适只写“慷慨悲凉”的边塞诗,白居易也只有《长恨歌》那样的讽喻诗,而唯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才能代表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曾尖锐地指出:“大多数学生及读者大众都受到简体字的局限,或者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白话注解和翻译,这给学术界一种权力来塑造中国的过去,也控制了大众与这个过去的接触。在教室里,还有对于那些没有上过中文系,但是对古典文学感兴趣的读者,这个过去是被‘五四’一代的欣赏口味这一中介所极大地调剂的。”若大学生不能做到抛却浮躁的心态,有意识地加强对原典、旧注作家全集的阅读,全方位了解文学的面貌,将难以扎实打下中文专业必须具备的知识体系,文本解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也将成为空谈。

参考文献:

篇(9)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和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是师生之间互动的主要手段。老师课前提问,可以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情况;课中提问可以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课后的提问,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见,提问对于课堂教学非常重要。但是通过实际调查发现,课堂教学的提问方式和选择学生的不同,起到的效果会具有较大的差异,如很多老师在提问时,会优先选择成绩较好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能够快速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这样会影响后进生的积极性;有很多老师都喜欢直接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设计没有太多的考虑,提出的一些复杂的问题,初中生很难全方位地进行思考,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设计

1.矛盾类问题的设计

初中生的年龄较小,好奇心比较重,如果设计一些矛盾类的问题,学生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兴趣。如在《死海不死》的教学中,题目中有两个死字,而且死与不死明显是矛盾的关系,如果能够提出一些矛盾类的问题,例如死和不死分别代表什么?在文章的最后,说死海要快真的死了,为什么会这么说?这些矛盾类的问题,学生必然会具有很大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把这些问题带入到阅读中,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研究发现,初中语文教材的大部分课文,都可以找出矛盾类问题,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矛盾提出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们自发地去思考,从而有利于提高实际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2.“曲问”的设计

利用“曲问”的方式,换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角度提出问题,就可以避免直接提问所带来的弊端。如《老山界》一文在描述战士吃饭时,写到“抢了一碗就吃”。这里使用了“抢”字,是不是说明当时没有任何的纪律性?进一步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会使用“抢”字?这些问题必然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条件的恶劣,战士生活的不易,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以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某位同学早上起来得比较晚,妈妈已经做好了早饭,抢了一碗饭,吃完赶紧上学去了。这里的“抢”字和文中代表的意思是否相同?这样对比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立刻明白文中的“抢”字,主要想表达出一种着急的意思,并不是已经饿到没有纪律,战士互相争抢吃饭。

3.循序渐进提问的设计

由于初中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无法快速地给出答案,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复杂的问题划分成多个小问题,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提问,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感,这样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如在《变色龙》的教学中,针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们可以先提出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就是善于变化,然后提出从哪些方面可以反应出他善变的性格。经过几个学生的回答后,老师可以提出为什么他的性格总会发生变化,作者通过这个人物想要表达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思考。如果直接提出最后面的问题,学生很难进行回答,而设计具有层次感的问题,一步步引出复杂一点的问题,最后找到文章想表达的核心内容,学生就会有一个发现的过程,在完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找到发现的乐趣。

结语

篇(10)

一、课堂评价的概念

课堂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教学对象是指学生,评价的对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信心等系列因素。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作出的即时的表扬和批评即被称为课堂评价。

二、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现状

1.师生关系日趋平等。新课标对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再使用传统的课堂评价方式,要从根本上改变“一言堂”的评价方式;不能再以“统治者”的身份统治课堂的话语权,要通过适当的语言,对学生加以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师生关系正日趋平等、和谐。

2.课堂评价形式多样化。传统的课堂评价方式是单一式的,教师占据评价的话语权,并且多以批评为主,不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缺少对学生的鼓励。现行的新课堂评价要求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3.课堂评价内容多元化。课堂评价内容已从传统的“对错”评价方式,向多元化评价方式转变。传统的课堂评价内容主要关心的是课堂知识掌握的情况,而对掌握情况的评价无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答对了,另一种是答错了。目前新的课堂评价内容关注范围更广,教师不仅仅要关心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更加要关心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且新的课堂评价内容开始注意学生尊严的培养,尽量避免学生之间的横向对比,更加尊重学生。

4.存在的问题。

其一,盲目鼓励。作为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往往认识和思考问题单一,做出许多错误的举动,但犯错误是孩子在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他们正是在不断的犯错中逐渐地成长壮大。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日常行为,要多用鼓励表扬的语言正面引导学生,但部分教师对这一点却理解过度,没有及时对学生犯的错误做出指正和批评,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显然,这是与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相悖的。

其二,过于注重目标达成。小学语文新课标中课程教学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教师在落实教学目标时准备得非常充分,对课程的问题、难点、重点做了全面的剖析,力求完美,但恰恰就是这完美的准备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活动。

其三,点评单一空洞。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缺乏针对性和准确性,甚至机械地重复学生的答案,点评乏味单一、空洞,长此以往不仅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便应付的心态。

其四,过于客观,不留余地。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准确地做出评价,但有的教师在做课堂评价时,评价内容过于客观,反而造成负面的影响。比如有的教师在朗读时会选取多个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朗读完后,教师会对学生的朗读效果进行评价,指出哪个学生读得最好,想用这种办法激发学生好胜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但这种方式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读得不好的学生不再举手要求朗读课文,师生之间的互动会逐渐减少,课堂教学会变得越来越沉闷。

三、建构有效课堂评价的方法

1.课堂评价力求科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要有理有据,语言要包含感情,切忌苍白无力。因此,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课堂评价要准确、客观、具体。

篇(11)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教学中,我多采用以下提问策略方法:

1.提问要用心捕捉时机,选在要害处,要问得精当

一个好的提问往往能起到穿针引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一些知识的交叉点,关节点和枢纽点往往会变成理解和深化知识的拦路虎,如能在此处精心提问,激活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问题,就能迅速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掌握和深化知识扫除障碍,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率?如讲《孔乙己》这篇文章最后一句话:“现在大约的确已经死了”?有的同学可能一读而过,不假思索?在这时老师要善于发问:“‘大约’表示猜测,‘的确’表示肯定,两个相反的词用在同一句话中,而且指同一个人,不矛盾吗?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开始思索?思考?最后得到了答案:大约死了指从孔乙己最后一次走进咸亨酒店的窘况看,推测可能死了;但是从孔乙己生活在那个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社会中,从他的恶习不改中注定是逃脱不掉死亡的悲剧,所以用了“的确”?

2.课堂提问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当学生回答一个小问题成功并得到鼓励时,他们会认真思考,更愿意回答问题,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3.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要采用多种方式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把问题以“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

如《小橘灯》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的性格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引导下调动脑海中贮存的感知表象,通过形象思维的加工处理,对所学内容有深刻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