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数字教育资源及其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2-0099-05
一 引言
版权问题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近年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它涉及法律机制、技术保护措施、标准化等相关问题,引起了法律学、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学者的研究兴趣和广泛关注。版权控制的核心在于合理使用和利益平衡。如何平衡版权人和公众利益,支持用户对数字内容的合理使用,是当前版权保护的难点问题。
教育资源的构建缺乏统一的协议和规范,使得资源问的交换缺乏一定的版权保护及权利管理机制。众多的资源库拥有者不愿意进行无偿地数据共享和交换,造成资源整合和共享严重受阻。目前,国内有关资源的权利描述和数字版权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外也正在大力开展权利描述语言和数字版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例如澳大利亚的CLOIS项目。数字版权管理在教育资源的权利描述、内容模型建立、权利执行机制和安全的访问控制协议和算法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甚少,而这又是推动网络教育沿着纵深方向应用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教育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教育资源数字版权管理系统架构的研究。安全体系架构主要体现在对教育资源的访问控制协议和使用控制协议的研究。但是,我国目前在标准化的学习资源数字版权管理体系方面开展的研究不够深入。
(2)没有教育资源权利描述以及对应的应用策略。在一定教育意义上的可重用学习对象技术及教育资源内容权利描述策略很少,缺乏相关学习对象元数据和内容包装等规范的研究。
(3)缺少教育资源可信任执行环境及执行策略。我们对权利可执行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重要方面:教育资源的许可证模型、控制接口和权利执行策略。
(4)缺少对标准化教育资源的权利保护实际应用案例和方案方面的研究。
目前关于教育资源有两类保护方法:一类是基于开放共享许可的开放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如: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C)倡导灵活的“部分权利保留”的著作权利用模式。这种模式在保护资源版权的同时,让开放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多更好的利用。另一类是基于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以下简称DRM)技术的数字内容的版权保护。该模式主要依靠加解密和数字水印等技术来控制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授权范围的合理使用,从而保护教育资源的版权。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学习对象的教育资源的版权管理模型。首先分析学习对象的相关技术,并提出以学习对象为基础的版权管理模型:然后对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述;最后通过一个案例来验证该模型的可用性,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 相关研究
1 国外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研究现状
教育资源的DRM主要涉及资源、权利描述和信息的安全性等问题。目前,DRM系统的使用依然处于早期阶段。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DRM解决方案。例如:微软的WMRM(Windows Media Management System)、IBM的EMMS(Electronix Media Management System)、InterTrust的Rights System以及Real Networks的RMCS(RealSystems Media Commerce Suite)等。但是,这些解决方案总是与一定的商业模式结合,并主要针对某类媒体资源和具体应用环境。
ARIADNE(Alliance of Remote Instructional Authoring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Europe)是欧盟资助的远程教育编辑和分发网络协会。在共享和重用的ARIADNE情景中,提供了大量的数字版权存储信息。学习对象及其元数据被存储在分布式的知识库系统中。当需要资源时,可以通过本地服务器或者个人管理获取资源。
加拿大的EduSource项目设计并执行了分布式数字权利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权利描述语言与学习资源标准相结合,不仅设计了一套软件应用产品,而且还为其国家学习基础框架提供了标准化的工具、系统、实践内容和相关协议。
2 学习对象技术&版权保护
学习对象是一种可重用的教学资源构件,它是指可以在技术支持的学习中使用、重用或引用的数字化或非数字化的实体(LOM,2000)。学习对象不仅包括教学资源,还包括教学资源必要的描述信息、组织信息,它是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
IEEE采用学习对象元数据(Learning Object Metadata,LOM)来表示学习对象信息的规范,其目的是提供比查看学习资源本身更多的有用信息。LOM标准采用可扩展的树形结构定义学习对象属性的通用概念数据模型,并提供了一种描述学习对象属性的语义模型,用于支持信息的交换。其基本框架主要有9个类别组成,分别是:通用(General)、生存期(Lifecycle)、元-元数据(Meta-MataData)、技术(Technical)、教育(Educational)、权利(Rights)、关系(Relation)、评注(Annotation)和分类(Classification),这9个类别相互独立,各自有明确的语义。
数字版权管理是对数字内容在生产、传播、销售和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权益进行保护的一系列软硬件技术。DRM技术融合了数字签名技术、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等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技术。Open DRM根据超级分发模式将一个典型的数字版权保护系统分成三个部分:内容服务器、许可证服务器以及客户端控制组件。
三 网络教育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模型
1 教育资源DRM系统模型
教育资源版权保护系统功能包括三个方面:权利创建、权利和学习对象的管理、学习对象的使用。其中,信息创建模块负责管理权利信息,创建数字内容的使用权利,并指定权利的相关使用规则。信息管理模块分为内容存储和权利交易,包括将数字内容和内容的元数据信息存入管理系统,处理数字内容的使用权利交易等等。信息使用模块的功能是对许可证进行管理并控制数字内容的使用。基于以上分析,提出针对教育资源的版权管理模型,如图1。它由内容服务器、许可证服务器和客户端三个部分组成。
内容服务器包括存储学习对象库、学习对象的标识信息库以及对学习对象进行安全处理的打包工具。该组件主要实现对学习对象的存储、加密等功能。我们首先将内容处理结果以及生成的学习对象标识元数据等信息进行打包处理,从而形成可分发的受保护内容,在传输中保证了这部分信息的安全性。除了保障传输过程的安全性,打包过程还负责为学习对象创建默认使用权限。最后,将加密密钥信息和权限信息一起发送给许可证服务器组件。
许可证服务器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密钥库、权限库、用户身份标识库以及DRM许可证产生器。该组件主要对客户端身份可靠性进行认证,并可以根据客户端请求生成并发放内容许可证,在有必要时会产生相关的电子交易过程。
客户端主要由DRM控制器以及内容浏览器等工具组成。该部分不仅能够收集用户身份标识等信息,组件中的DRM控制器还负责申请许可证并对内容的使用进行控制。它能够严格按照许可证中的权限和条件来控制执行相应的操作,是DRM系统实现授权使用控制的关键。
图1中,学习对象保护和执行的基本流程如下:
(1)使用DRM打包工具对学习对象进行加密,并封装成安全的文件包。
(2)将打包封装好的学习对象通过超级分发或其他方式传给客户端。
(3)客户端对收到的加密包进行完整性验证。
(4)用户向许可证服务器申请学习对象的使用许可证。
(5)播放程序依据许可证中的信息执行权力,并记录相关使用信息。
2 DRMS信息架构模型
(1)内容加密和包装
内容(CP)包装不限定资源的具体内容和格式,而把重点放在内容结构上,并提出实现这种结构的系统方法。它为不同的学习管理系统和开发工具之间交换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了一个规范,在把学习内容包装成统一的数据格式的基础上绑定足够的支持信息,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内容包装是数字版权保护执行的前提,其核心功能是对内容进行加密。采用学习对象技术描述的教育资源能够在不同的层次上被整合继承并重复使用,实现不同学习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目前在教育领域比较统一的内容包装标准是基于LOM和CP的相关规范,本文结合这两个标准构造出内容包装模型,如图2。
(2)权利描述
在DRM系统中,数字内容的使用权利用权力描述语言进行描述。权利描述语言框架模型由资源、主体、权利、义务、约束组成其中,主体指权利的者和权利获得者;资源指受保护的学习对象;权利指主体对资源所拥有的操作;义务指主体在行使一定权利时需要承担的责任;约束指主体对资源使用相应权利时应满足的条件。
目前,发展最完善的是Content Guard公司的XrML和ODRL组织提交的ODRL。这两种权利描述语言已经被有关标准组织采纳使用。本文考虑到ODRL的简单、开放和易用性,以及它与教育的本质相结合的特性,推荐采用ODRL对学习对象的权利进行描述。研究中,具体的权利描述通过许可证的形式来实现。
(3)许可证结构
许可证结构模型由主体(Principal)、权利(Rights)、资源(Resource)和条件(Condition)四个基本元素和它们的关系构成,如图3。
许可证文件,即许可证集,由主体(Principal)、权利(Rights)、资源(Resource)和条件(Condition)四个基本元素以及它们的关系构成。四个基本元素的关系定义在“授权”中,它们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以下过程:权利给特定的主体;权利与资源相关联,为主体使用相关资源的权限;主体对特定资源执行权利时必须满足特定的条件。Issure模块包含了者信息和签名信息。
本文中的许可证模型是由N(N大于等于1)个许可证组成,在许可证集中,每个许可证都是唯一标识LicenseID。为了保证DRM系统的可靠性,许可证在发放和传输过程中必须进行数字签名以识别身份,必须加密处理以防止数据窃取。同时,客户端需要建立安全容器来存储和管理许可证。
(4)客户端使用控件模型
客户端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收集用户身份标识和用户机器信息,向许可证服务器申请授权,以及存储和管理许可证,控制学习资源的使用。客户端组件是执行版权保护的核心模块,也是实现教育资源数字版权管理功能的关键。
3 DRMS与e-Learning系统的结合
网络教育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应该是e-Learning系统的一部分,可以将其与系统的其他现有模块整合在一起。如图4展示的是以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为中心的、包含数字版权管理功能的在线学习系统的多层体系结构模型。
DRM系统与LCMS系统整合的体系结构被划分为三层:数据层、应用层和用户层。
数据层主要是标准化的学习对象库,它用来对可重用学习对象进行标识和存储。参照LOM模型和CP模型,将网络上现有的和正在建设中的数字资源对象(Digital Assets)以及可共享内容对象(SCO),通过内容制作工具转化成标准的学习对象。
应用层包括学习内容管理系统(LCMS)、数字版权管理系统(DRMS)、学习管理系统(LMS)、内容管理系统(CMS)。LCMS负责建设和管理学习对象,通过内容制作工具将各类教育资源组织成学习对象,储存到内容对象库。由于学习对象受DRM系统保护,用户通过LMS访问学习对象时,需要向DRM系统申请授权,当获得相应的许可之后才能使用。
LCMS负责建设和管理学习对象,它通过内容制作工具将网上的各类教育资源组织成学习对象,并储存到内容对象库。学习对象库中的内容受到DRM系统的保护,通过资源管理系统的学习对象受到DRM系统的保护。这些可重用的学习对象还可以在不同的LMS之间共享和检索。由于这些学习对象是受DRM系统保护的,当用户通过LMS访问某个学习对象时,需要向DRM系统申请授权,当获得相应的许可之后才能使用。
用户层包括浏览器以及播放器在内的客户端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可与DRM系统交互,并将学习对象呈现给用户。
四 教育资源版权保护应用案例研究
教育资源版权管理模型及其系统已应用到国家发改委下一代互联网的相关项目中。下面以一个视频教学资源为例,探讨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的具体执行方法。
1 视频教学资源内容安全包装
打开已安装好的客户端打包工具,如图5所示。
将已创建好的视频教学资源,通过内容打包工具对资源进行打包封装。打包工具首先创建关于这个资源的LOM描述信息,手动填写:资源名称,关键字,资源描述,资源的授权地址,版权属性以及默认使用权限。然后,选择开始打包,系统将根据资源打包者填写的相关信息,生成XML格式的文件头。然后一起封装成.drm格式的文件,并将加密信息自动上传到服务器。打包后的视频文件不能直接打开,选择以记事本格式打开,可看到以XML格式描述的文件头,其他信息是不可读的密文,如图6所示。在文件头中只能看到刚才手动输入的资源名称,关键字,资源描述,资源的授权地址,版权属性等信息,其他信息为不能识别的密文。
2 版权保护下资源播放许可及使用
用户从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下载到该视频资源后,不能直接打开播放。在第一次使用时需要连接登录到DRM服务器请求许可证。图7为播放器中嵌入的请求许可证界面。
[作者简介]赵方(1977-),女,河南登封人,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南郑州50007)汪行舟(1979-),男,江西抚州人,赣南医学院学生工作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赣州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77-0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高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已成为高校关注的热点。通过几年的建设,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学与教的方式上的变化却不明显。本文通过对河南工程学院专职教师的问卷调查,以期了解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态度、意见和建议,分析教师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现状和需求,探究高校资源建设、应用和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争取为其他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提供借鉴。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内容及问卷设计
调查的基本目的在于获取专职教师对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态度及需求。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所用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对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的态度;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情况;教学中使用数字化资源的情况;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态度;目前校内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开放题)等。问卷采取不记名的方式,集中发放,当场收回,所获信息真实可信。
(二)调查对象
根据调查问卷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选取了本校院11个学院的专职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包括纺织工程系、安全工程系、材料与化学工程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服装设计与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信息工程系、土木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数理科学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商管理系、会计学系、经济贸易系、艺术设计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外语系、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软件学院,共20个系(学院、中心),涉及多个学科不同专业,既有专业课教师,又有公共课教师,具有较好的专业覆盖性和较强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189份,其中有效问卷188份,在数据录入过程中,对疑似无效问卷进一步筛选,把漏选题目较多的问卷认定为无效问卷,此过程中又滤掉1份,最后确认有效数据为:发放问卷220份,回收189份,回收率为85.9%。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为98.9%。
(一)教师使用的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
随着教育信息化深入开展,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获取教育资源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教师通过哪些方式获取需要的教育资源是本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见图1),目前80.2%教师所用的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络,其次是电子图书期刊,占56.7%,而在过去作为主要教学资源的传统纸质图书期刊,现在被教师选择的比例只占43.3%,远低于网络,而只有21.9%的教师选择使用光盘。可以看出,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己成为我校教师的主要资源来源。
(二)教师对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的态度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获取和使用资源,教师对学校资源建设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校资源建设的规划和学生的使用。通过调查了解教师对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的态度。
1.教师对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的态度。调查显示(如178页表所示),绝大多数老师认为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丰富程度一般,而对学校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有39.6%的教师认为比较丰富,而有两成多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自己需要的几类资源。上述数据统计说明,我校已有的资源类型和数量还不够丰富,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师需求,今后学校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丰富程度上还要有所提高。
2.对目前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满意度。对于学校目前拥有
的教育资源,从图2可以看出,大部分(62.6%)的教师基本满意,34.8%的教师不满意,仅有2.1%的教师满意。由此可见,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对于学校所拥有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态度是基本满意,但是还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对学校的教育资源不满意,这表明我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三)教师开发资源的情况
在教育资源建设中,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应该是资源的主要来源,教师开发的资源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调查数据显示(见图3),77.0%的教师开发的教学资源是多媒体教学课件,其次是传统纸质讲义和多媒体素材,分别为35.8%和34.8%,选择开发网络课程的只有18.2%,而开发教学录像的老师就更少了,只有10.7%。可见,教师开发的教学资源主要是与自己教学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随着学校多媒体教室数量的增多,许多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就需要有相应的多媒体课件,这里的多媒体课件主要是PPT教学演示文稿。
(四)教师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情况
教师不仅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者,也是主要的应用者,更是学生使用教育资源的主导者。该部分主要通过调查数据了解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倾向。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被抽样调查的教师有将近80%在平时上课时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14.4%的教师偶尔使用,不使用的只有6.4%。调查数据说明,我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率还是比较高的。
2.网络课程使用情况。“天空教室”平台是河南工程学院购买的管理学校网络课程资源的平台,学校花费大量经费购买,每年还要升级,并指派了专门的部门负责,学校建设的网络课程都在该平台上。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只有2.7%的教师经常使用该平台,17.1%的教师偶尔使用此平台,44.4%的教师从来没有使用过此平台,还有35.8%的教师根本没听说过。可见,使用该平台上资源的教师比较少,这种情况不得不引起校方和该平台管理者的思考。
3.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情况。图书馆可以说是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文献资源中心,本项调查主要了解教师对图书馆电子资源(主要是指电子资源中的商用数据库)的使用情况。调查发现,选择使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的教师达到了94.7%,使用电子书的教师为29.9%,经常浏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为15.5%,56.1%的教师选择使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库,选择使用外文数据库的为56.1%,选择其他资源的占5.9%。这项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教师都使用图书馆资源中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其他资源使用率相对比较低。
(五)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情况
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资源?什么是有效的资源?如何满足教师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这是资源建设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只有了解教师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
1.教学资源类型需求调查。对于教学资源的类型需求,教师需求最多的是多媒体教学课件,达到88.2%,其次是电子教案占69.5%,网络课程和教学软件基本相当,分别是44.9%和41.2%,教学录像和专题学习网站的需求分别为35.3%、33.7%。从调查数据看,教师需求比较多的是与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对于其他资源类型需求也比较高,这说明教师需求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2.教师需求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倾向调查。对于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网络课程、教学课件、多媒体素材和软件资源几种常见类型的教育资源,绝大部分教师均表示有迫切需要或需要。而校内这几种类型的资源,只有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其他几种资源则比较少。关于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否满足需求的调查,接近60%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基本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有40.6%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通过对教师的需求调查可以看出,教师需要数字化教育资源,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软件资源等,而这几种类型的资源学校的丰富程度一般,也只能基本上满足教师的需要,有些甚至还不能满足需求。因此,今后学校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时,要丰富教育资源的类型,不仅仅是购买几个数据库的问题,更应该考虑到资源的多样性。
三、总结与建议
(一)结论与分析
通过对本调查的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首先,大多数教师对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不够满意,他们认为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不够丰富。尤其是很多教师认为,学校的网络课程资源、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素材资源、软件资源这几种类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一般,只有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相对比较丰富。
其次,大部分教师平时上课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最多的教学资源是多媒体教学课件,而网络课程等其他几种资源的使用率是非常低的。第三,教师需要多样化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软件资源等,而这几种类型的资源学校的丰富程度一般,也只能基本上满足教师的需要,有些甚至还不能满足需求。第四,绝大部分教师具有资源共享意识,不仅希望能从他人那里获取资源,同时也愿意将自己的资源供他人共享。
(二)建议
1.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管理。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源涵盖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有多媒体课件库、多媒体素材库、视频资源库、网络课程、数字化图书馆、教师教学网站群、专业课程资源库等多方面。教育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硬件、软件、管理模式和制度的建设等,所以,学校不仅要重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硬件环境的建设,还要重视软环境建设。除购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外,学校应该制定一些奖励政策,鼓励教师自主开发教育资源。对于资源的管理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构建标准的管理和共享平台,对学校的教育资源实施统一管理,便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2.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应用研究。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必然要求教学方法和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师不应该仅仅把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看做是方便自己教学的手段,应该积极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有效性教学应用研究,研究使用资源的角度、方法和技巧,探究数字化资源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的影响,构建应用资源教学的新兴教学模式。另外,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开展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的教学改革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投入一定经费,支持教师开展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授课的教学模式研究。
3.构建良好的使用环境。资源的使用与共享都需要构建良好的使用环境,首先要解决的是硬件环境的建设,硬件设备的配置不合理会影响资源的使用和共享。尽管学校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学生宿舍等已经基本上联入校园网,从这个结果来看,硬件技术已经不再是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障碍,但在实际使用时还存在互通的问题,由于学生宿舍接入的不是教育网,学生访问校内教育网的资源就受到限制。另外,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却不能上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使用网络资源,尤其是网络课程的资源根本没有办法给学生演示,导致网络课程资源使用率比较低。因此,学校应该建设良好的资源使用环境,构建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校园内无线网络覆盖,为用户构建一个良好的使用环境,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学校的资源共享。
4.制定鼓励资源共享的相关政策。资源的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众人齐心合力贡献资源,资源才能越来越丰富,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鼓励大家实现资源共享。对于教师拥有的资源可以采取适当的付费的方式,鼓励他们把资源拿出来与别人共享,也可以采用资源交换的方式,拿自己的资源与别人资源进行交换。比如,可以根据用户上传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给予一定的资源下载使用权限。而对哪些受科研经费资助产生的教育资源,学校应该要求他们无条件地拿出来实现共享。比如精品课程资源、学校或院系聘请的专家报告或讲座资料等。
除此以外,由于数字化资源建设需要集合多学科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有着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发展速度快、多学科交叉、应用领域广泛等特点,师生对其能否有效利用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所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需要以网络教学平台为核心,尽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同时,在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时,教师需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高校用户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与共享日益提高。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要满足于教学应用,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建设丰富多样的数字化资源类型,为师生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教和学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赵国栋,姜中皎.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模式与发展趋势[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3).
1云计算及我国教育资源建设现状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网格计算技术、并行计算技术和虚拟化技术等综合发展的结果,具有分布式存储和虚拟化管理等优点,是一种现代创新的、可以使数字资源共享得到较好实现的服务技术。它不仅代表的是一种技术的革新,更是代表一种新的理念和服务模式[1]。在云计算环境中,云用户只要通过手机、个人电脑等终端设备连接到云上,就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直接从云服务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云计算具有服务需求自助化、资源配置动态化以及应用扩展性强等优势。“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按使用付费,就像生活中使用水和电一样。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开发和建设仍然处于一个错乱无序的局面。教师自身开发制作的教育资源虽然体现了实际教学需要,但通常很少考虑要遵照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且仅仅供自身教学使用;教育软件企业开发制作的教育资源同样存在资源分类和对于元数据的处理不规范,底层技术不统一,产品兼容性差的问题;政府部门与各级教育机构对教育资源建设思路不够开放,缺乏对最先进技术手段的把握和运用。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不仅不适应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还造成了资源建设的大量重复与浪费,资源库之间难以实现地区级乃至国家级的资源共享和互操作。
2将教育资源移到云上的优势
与传统模式相比,基于云计算技术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具有以下优势。(1)可以有效突破数字教育资源难以共建共享的局面云计算技术将通过网络连接的各种数字教育资源和各种教育资源平台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并对其进行统一监控、管理和调度,这样形成共享的云资源,有效缓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云计算环境下,用户执行的操作都是由服务API控制的,云平台会根据用户应用需要自动增加或者减少相应的资源。(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云计算环境下,凭借其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力量,用户通过WEB浏览器可以实现方便快捷地在线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教师也可根据需要建立自己的稳定、可靠、访问流畅的课程教学平台。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教育资源和课程教学平台,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势必使得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相当程度的提升。8电子技术研发ElectronicsR&D(3)有利于学校节省设备购置及系统维护的费用云计算环境下学校的数字教育资源都存放在云端的服务器,资源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呈现给用户,用户只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连到云上获得所需的服务。学校在设备购置和系统维护上投资成本将大大降低,且有利于避免教育资源平台的重复建设。(4)为学校数字教育资源提供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云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群提供超强运算能力和和海量的资源存储能力。同时,在云计算中,数据通过冗余存储方式存储在云端服务器群中,数据存储具有分布式、大吞吐率和高传输的特点。云平台提供多种安全机制来保障用户的数据和操作安全。用户通过WebService接口,需要经过安全组件来完成对用户的认证,使用密钥对策略来保障网络通信和数据操作安全。
3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架构模型
云计算通过网络把大量的虚拟化资源组合成一个庞大的资源池,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设计的目标就是采用虚拟化技术,将各类教育资源及其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封装成一个资源池,实现软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图1是基于云计算技术勾勒的一个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蓝图,其中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基本涵盖了该平台架构模型中的4个层次,底层为分布于各城市的数据中心,往上是基于各数据中心实现的各教育资源库,再往上是各类教育应用平台(系统),最上层为终端应用接入。图1城市云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的教育资源架构模型终端是指用来访问云计算服务的各种软、硬件设备,用户通过这些终端设备就可以进入教育资源应用平台获取相关服务。应用平台主要是整合现有优质网络教育资源(主要包括精品课程网站、各教育资源库)的各类网络教学平台、教育管理平台以及个性化学习服务平台等,为终端用户提供各种数字学习的网络应用。资源库依托云基础设施层并支撑上层云应用,一方面为教育资源平台的开发提供公共服务接口和软件运行环境;另一方面也为系统集成与上层应用平台提供核心管理功能。数据中心主要对应云的基础设施层。云计算基础设施层是整个云计算体系架构的基础,主要包括服务器群、网络存储设备等物理资源及其虚拟化资源,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对云计算服务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按需为上层提供网络通信、数据存储和计算服务。
4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教育资源的建设模式这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资源存取管理与传输共享的建设模式,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可以保证资源的高效存取传输和共建共享,创造资源利用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二是对教育资源内容的建设模式,合理的教育资源内容建设模式,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并保证教育资源建设的规范化和高效性。4.1基于云的教育资源的一体化建设模式关于教育资源的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在云计算环境下,按照图1所示将各类教育资源存储到云上,充分使用云计算环境提供的基础设施服务(如存储服务、网络访问服务、计算服务等)。目前国内外教育资源库组织建设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或地区级教育资源库;二是学科组织与行业协会建设的教育资源库;三是各学校自建的教育资源库。云计算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建设可以与第一个层次相适应,即基于云的教育资源库建设应该是国家或地区级的。其主要由国家或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建立国家或地区教育资源中心库,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国家财政、地方财政提供大部分运营支持,为各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或社会教育机构提供教育资源服务。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云计算建设与应用,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目前,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在政府行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企业。国内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以无锡云计算中心为开端,包括南京、杭州、佛山、东莞等地已经建立起国家、地区级的云计算中心[2]。这些为云环境下的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模式提供了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的优势,高屋建瓴地从大局着眼,利用或建设大中型城市的云计算中心构建我国教育资源的一体化建设模式,如图2所示。在这一建设方案中,以省级城市为单位进行资源的整合,每个省级教育资源中心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省级城市与省级城市之间是对等的系统,以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和互换。省级教育资源中心依托一个或多个云计算数据中心,实际的物理资源都存放在这些在地理位置上广泛分布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中,上级资源管理中心只存放它们的元数据信息。这一建设方案真正实现了资源目录信息及其检索的完全化,既完成了教育资源的汇聚,又分担平衡了访问负载。可以实现不同(或所有)区域内所有资源有条件(需要时通过授权控制保护版权和运营收益)充分共享、各区域资源库新增资源信息自动完全共享的目的,并且非常简单地与其它地区互连,实现了跨地区的资源自动交流与共享。对于基于云计算中心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的部署和实施可以分如下两步完成:(1)建设省级(区域)教育资源中心。该步是关键,要求首先建立该区域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并部署资源管理平台和资源库。为节能减排、避免基础设施重复投入,要充分利用该区域已建成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来搭建。为方便实现全国各个地区的资源共享与交流,各数据中心资源管理平台可以要求遵循统一标准和规范。(2)建设国家教育资源中心。国家教育资源中心在各省级教育资源中心的基础上汇集各区域所用数据中心中的教育资源的元数据信息,是最高层面的资源管理平台。4.2基于云的教育资源内容建设的项目管理模式将教育资源置于云上后,不仅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安全存储与共享问题,也大大改善了广大教师长期以来因为技术支持和时间精力上的力不从心而勉为其难制作教育资源的局面。但为了不断充实、更新已有的各类教育资源库,切实保障各类教育资源的质量,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中,有必要引入项目管理模式,将技术手段与人力手段的结合,构建创新的资源建设统筹管理机制。通过建设项目绩效管理平台,或者把已有的项目绩效管理平台迁移到云上(图1的应用平台层),把项目的申报、中检、验收、考核等各个过程管理起来。省级教育资源管理中心以下发任务的形式,引导各学校或各教育软件企业按时申报项目、阶段性提交项目建设进程信息,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加强对项目的全过程监控,以合理安排项目经费、时间并规划下阶段项目实施计划[3]。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依照如下各个环节完成对项目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1)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一般是省级教育资源管理中心)根据资源需求门类,确定某一时间阶段应开发的资源名称、类型和预算经费数量,形成资源开发立项指南。(2)相关课程主讲教师以项目组的名义填写立项申请书,报校资源建设专家组评审。教育软件企业也可以组成项目组参与项目申请,但规定企业项目组成员必须有相关课程主讲教师参与。教育软件企业的项目申请书可以直接由省级资源建设专家组评审。(3)学校资源建设专家组根据申请人的教学水平、知识水平、课题组的人员构成、资源设计和开发的技术路线、已具备的开发基础和环境等因素来评定立项项目,学校通过的资源建设立项项目再报省级资源建设专家组评审。(4)通过省级评审最终获准立项的资源开发负责人同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签订项目合同书,明确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和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的职责和权益,其后划拨部分经费。项目开发者可以是企业、学科教学小组,可以是教师和企业合作开发(教师主要作为领域专家,参与设计和评价),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参与开发,但必须有一线教师的参与或指导。(5)省级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根据项目的时间安排组织资源建设专家组进行中期检查,将检查结果公布并提出相关建议,其后根据进度情况划拨剩余的经费。(6)资源建设专家组对开发完毕的资源进行评审验收,提出修改意见。(7)省级教育资源主管部门对验收合格的教育资源通过资源管理平台上载到对应的资源库中,并生成与资源对应元数据信息投入使用。上述基于项目管理的资源开发模式可以高效地建设直接支持一线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这种主要由一线教师参与的资源建设方式还可以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及意识,实现了“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开发”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4]。在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应该依据国际国内被广泛认可的资源开发规范和标准,实现教育资源内容的标准化。如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保证了资源建设的方向性,其他直接与教育资源建设和评价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有《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元数据规范》、《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3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和《网络课程评价规范》(CELTS-22),资源开发只有符合这样的标准才能解决资源类型划分和资源属性定义各自为战的局面,才能使得各级教育机构的资源建设和国家的教育资源建设以及商业教育资源建设能有效地整合起来,放到云上,依托云计算技术,实现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模式,进而实现教育资源在云覆盖范围内的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6—0024—05
建设数字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己成为教育改革、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和不可缺少的要素。经过长期的建设,国内己建设了大量数字教育资源,包括精品课程、学术会议资料、数字图书资源、数字化学术期刊、视听资源等。仅以精品课程为例,2003-2010年期间,已经建成各类国家级精品课程3693门,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省级、市级、校级精品课程。“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还将继续建设1000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保持数字教育资源长期可使用,对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传承优秀教师的教学思想、理念、经验、方法和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数字教育资源的长期可用性进行研究。
一 数字教育资源的长期可用性内涵
关于可用性的描述非常多,国际化标准组织在ISO9241-11中给出的可用性描述被广为接受并被认为是较为通用的可用性定义,即指产品在特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用户主观满意度(satisfaction)。其中,有效性指用户完成特定任务和达到特定目标所具有的正确和完整程度:效率指用户完成任务的正确和完整程度与所使用资源(如时间)之比;满意度指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主观满意和接受程度。文献在上述可用性定义的基础上,分别对移动型学习资源的可用性、网络课程的可用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可用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可用性进行了专题研究,将可用性的一般定义与网络环境下数字教育资源的基本特性和使用特性相结合,重点分析了影响数字教育资源有效性、使用效率和用户主观满意度的因素,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增强数字教育资源可用性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均未明确考虑时间因素对数字教育资源可用性的影响。
摩尔定律揭示了计算机硬件发展的“18个月”周期规律,即每18个月,硬件处理能力(如CPU处理能力、总线带宽等)就会翻一番。软/硬件互动发展的历史也揭示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下列规律:硬件技术的发展推动软件技术的发展,而软件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产生硬件技术发展的推动力。软/硬件技术的互动发展不断推动着文件格式、软件环境(如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等)、硬件环境(如CPU、存储系统)等信息环境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信息环境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使用数字资源的信息环境与资源创建时的信息环境不兼容的情况,由此对数字资源的可用性产生影响。以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为例,从DOS1.0到Win 8的几十年间先后经历了十几个不同的版本,显然在DOS1.0环境下建立的数字资源已基本不可能在Windows 8环境下直接使用。
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与实践揭示了信息从产生到被使用、维护、存档(或被删除)的全过程,不同信息因其价值不同或法规遵从的要求不同而具有不同长短的生命周期,短的可能只有几个月,而部分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其生命周期可持续数年至数百年,极具价值的信息可能还需永久保存和使用。信息生命周期理论揭示出应站在信息生命全周期考虑数字资源的可用性。数字教育资源是特定信息环境下产生的,在其信息生命周期内,信息环境将持续发生变化,对于部分生命周期较长的数字资源,将面临资源后续使用信息环境与资源产生时信息环境的不兼容,由此,影响原有教育资源在新信息环境下的可用性。因此,必须考虑数字教育资源在其信息生命周期内的可用性,即长期可用性。本文提出的数字教育资源的长期可用性,就是在ISO9241—11可用性定义的基础上,去掉“特定使用环境”这个约束条件,增加信息生命周期这个时间因素后得到的,即指数字教育资源在其信息生命周期内所具有的有效性、效率和用户主观满意度。二长期可用性定量评价指标
为便于分析信息环境变化对数字教育资源长期可用性的影响,引入基于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Mean Time To Failure)和平均修复时间MTTR(Mean Time to Repair)的长期可用性量化评价方法。其中,MTTF指对象自投入使用以来到首次出故障之间时间间隔的期望值,MTTR指故障修复时间的期望值。基于MTTF和MTTR的长期可用性A可表示为:
A即为长期可用性的量化指标,A取值越大(最大值为1),表示对象的长期可用性越高;反之,A的取值越小(最小值为O),则表示对象的长期可用性越低。从公式(1)可以看出,增加MTTF或降低MTIR均可提高对象的可用性。
迁移是数字档案领域广泛采取的应对信息环境变化对档案可用性影响的方法,通过迁移将数据从旧的格式转换成能兼容新信息环境的新格式。数字教育资源与数字档案具有相同的数字资源属性,因此,迁移同样适用于数字教育资源的信息环境适应性保护。对数字教育资源而言,MTTF指资源对信息环境适应时间,即数字教育资源产生至其需要进行迁移的时间间隔;而MTTR则表示对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格式迁移所消耗的时间。
极端情况下,若某数字教育资源不能被迁移到新的信息环境,即表示原有的数字教育资源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完全不能被使用,则对应于该数字资源的MTTR=∞,代入公式(11可计算得出A0。根据数字资源的长期可用性定义,可用性A0表明该数字教育资源在新的信息环境下无效、效率为0(因为实现格式迁移需要无限长的时间)、用户满意度为0(因为用户完全无法使用该教育资源)。
正常情况下,如果能对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及时、有效的迁移,则仍可保持其具有比较高的长期可用性。假定某数字教育资源的MTTF=35040小时(表示该资源能与信息环境兼容四年),则对应于MTTR为24小时和720小时(分别表示迁移时间为1天和30天)的数字资源长期可用性分别为99.9%和97.9%。为进一步说明长期可用性与用户主观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表1给出了可用性与一年内不能使用资源的平均时间对应关系。
从表1不难判断,可用性为99.999%的数字教育资源比可用性仅为97%的数字资源具有更好的用户主观满意度。
三 提高数字教育资源长期可用性的方法
对数字教育资源而言,延长其与信息环境的适应性,可以延长其有效使用时间,减少数据迁移的次数,从而有效延长数字教育资源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而完善数字教育资源的元数据信息、采用更为先进的元数据收集和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数据迁移的效率、大大缩短迁移时间,从而有效降低数字教育资源的MTTR。
1 选择适合长久保存的文件格式
为增加数字教育资源与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的适应时间,减少由于信息环境变化带来的环境适应性迁移,在选择数字教育资源文件格式时应选择对软、硬件系统依赖程度低的文件格式;选择通用、标准化和被业界广泛支持的文件格式;选择具有良好开放性和扩展性的文件格式。ISO-23ISO/TR 18492:2005《基于电子文件信息的长久保存》、ISO-06ISO/NP 26102《信息与文件一电子文件长期保存需求》、ISO19005-1:2005《文件管理一电子文件长久保存文档格式一第1部分(PDF/A-1)》、GB/T18894-2002等标准对适合长期保存的文件格式进行了研究。表2列出了数字档案中常见资源类型、目前常用的文件格式类型及推荐的格式类型。
选择适合长期保存的文件格式,可以减少由于信息环境变化引起的数据迁移次数以及由于迁移不及时或迁移不成功而导致的数据丢失或不可用风险。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在根据标准和规范选择各类数字资源的文件格式时,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文件格式的通用与标准是相对的,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局限性。按照目前的规范或标准建设的各类数字资源,当规范或标准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根据新的规范或标准进行数据迁移,防止在新的信息环境下资源不可用:
(2)不同规范或标准之间可能存在不一致。不同标准组织制定的关于文件格式的标准种类较多,即便是ISO与IEC联合制定的信息领域标准也存在一些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地方。因此,在建设数字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数字教育资源规范或标准的讨论,避免由于标准选择的差异而影响数字教育资源的长期可用性;
(3)在建设数字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新资源应采用标准推荐的格式,原有的使用非推荐格式建设的资源需按推荐格式及时进行迁移,以保持数字教育资源的整体可用性。
2完善长期保存元数据,规范数字教育资源信息环境的描述
数据迁移过程中,需要文件产生与使用的环境信息、存储文件的载体信息以及文件属性等元数据,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存储类型、处理器型号以及文件大小、文件类型等信息,上述信息对迁移的准备、实施和完成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数字教育资源的元数据信息,尤其是信息环境描述元数据,对提高迁移决策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即时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许多组织致力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元数据标准的研究,并制定和了相关的元数据标准,如ISO 14721:2003《OAIS》(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System)、中国国家挡案局DA/T46-2009:《文书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以及DA/T47-2009;《版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CELTS-42-2001:《基础教育教育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等。另外,数字资源的其他元数据标准,如DC(都柏林核心元素集Dublin Core Element Set)、EAD(编码档案描述EncodedArchival Description)、IS023081-1信息与文献一文件管理流程一文件元数据一总则、ISO11179《信息技术——元数据元素的规范与标准化》也涉及部分关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元数据。上述标准中关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元数据模型尚未统一,不同标准对同一对象的元数据定义及表述方式上还存在诸多不一致,另外,大多数标准对数字资源信息环境描述的元数据还很不完善。以DA/T46-2009:《文书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为例,尽管该元数据方案是国家档案局于2010年才实施的档案行业元数据新标准,但其关于信息环境描述的元数据依然很简单,只有编号为M5l的元数据项涉及“信息系统描述”和“软件信息环境相关”两项与信息环境相关的元数据。再看《基础教育教育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该规范共定义了23项用于描述基础教育资源的元数据(11项为必选,12项为可选),除只有一项包含文件格式的元数据外,再没有任何其他关于“软件信息环境”和“硬件信息环境”的元数据。
显然,仅依靠上述不完备、不具体的元数据方案,既不能对数字教育资源的迁移提供准确的判断,也难以支持完整、高效的数字教育资源迁移。从保持长期可用性的角度看,有必要对现有数字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方案进行扩展、完善信息环境描述元数据,建立数字教育资源长期保存的元数据标准。
3 开发基于OAIS模型的数字教育资源存储管理系统
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已引起国际档案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经过研究人员经过长期、大量的研究工作,己提出多种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框架模型,如OAIS、InternetArchive等。其中,OAIS是目前国际档案界首推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参考模型和基本概念框架,已成为当今数字档案系统设计与开发普遍遵从的基础标准。OAIS主要由六大功能模块组成,其中四个功能模块与数资源长期保存密切相关,详细功能如表3所示。
鉴于数字教育资源与数字档案资源在资源类型、信息环境依赖、长期可用性要求等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借鉴在数字档案领域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基于OAIS框架开发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同时,积极引入内容感知技术和智能存储技术,提高基于OAIS模型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和效率。
(1)全面引入内容感知技术,实现元数据收集的智能化
OAIS模型中,需要获取有关数字资源的参考信息、环境信息(包括硬件环境信息和软件环境信息)等用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和迁移的保存描述信息。研究表明,数字资源迁移的精确度和迁移的性能要求越高,对元数据的完备性、准确性和粒度的要求也随之升高。目前,主要的数字资源元数据标准对元数据著录方式没有统一的规定,有的元数据项为手工录入,有的元数据项虽然标注为自动产生,但未指明自动产生的方式。一方面,手工方式录入元数据不可避免地存在错误或遗漏;另一方面,部分元数据可能与操作系统内核或应用系统内部工作状态关联(如操作系统内核信息和进程信息等),而这些元数据信息对一般用户透明,他们无法获取这些信息。因此,基于手工录入元数据的方式,既难以满足迁移对元数据准确性、完备性方面的要求,又难以满足元数据收集粒度的要求。
内容感知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在OAIS模型的信息摄入层采用内容感知技术,可对数字教育资源的文件属性、产生和处理数字教育资源的软/硬件环境、语言使用环境等保存描述元数据,进行自动、高效、全面、准确、规范的感知并获取。通过在OAIS模型的资源存储层嵌入内容感知技术,一方面感知并获取存储系统的软/硬件环境元数据;另一方面,还能自动处理存储介质退化与更新及其产生的存储系统软/硬件环境元数据的更新。
(2)注重发挥存储新技术在数字教育资源长期保存中的作用
随着网络存储系统性能与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过去在应用层完成的功能开始下移到存储系统中实现,如数据校验、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整合等功能可直接在存储系统中完成。近几年来,国外数字保存领域的研究人员、数字档案及存储业界己开始注重发挥存储系统和存储新技术在数字保存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如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存储系统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归档存储的研究,哈佛大学主持研究了保存感知的存储系统PASS和来源感知的存储系统PAS;在IT界,IBM公司也参与到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中,开发了数字保存原型系统CASPAR。
目前对于教育资源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中IEEELTSC基于学习对象的元数据模型(LOM)是影响最为广泛的,其定义为:教育资源是指能在学习系统中被使用、参考和复用的任何数字化或非数字化实体[1]。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将教育资源建设分为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资源建设的评价、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在这四个层次中,前两者是基础,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后两者是教育资源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所以,高校教育资源的基础建设主要是资源库建设和资源平台建设。
1.2教育资源的分类
(1)网络教学资源:由各种教学媒体、课件、题库、试卷、教材、案例等组成;(2)数字图书资源:由各种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个人网页、多媒体资料等组成;(3)超级计算资源:由高性能计算机或者计算机机群及其配备的软件系统组成;(4)网络课程资源:由教学视频、教学交互系统、知识系统等组成;(5)教学网站资源:主要是由学科教学和教师教学两部分组成。资源平台主要有:网络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网络教学平台,FTP资源平台,视频点播系统,在线答疑、练习、考试系统,在线交流平台(包括校园BBS、校园邮件和校园论坛)等[2]。当然上面的这些资源都不是彼此孤立的,把资源分类是为了校园网站管理和网格社区建设更加合理和有效。
2网格社区及其结构
网格由许多网格社区组成,每一个社区都有固定类型的用户。社区是网格中的一种虚拟组织结构,可能是一个真实的组织表示,也可能是一个虚拟组织。社区实行自主控制,社区间可以相互切换。织女星网格中提出了如下的网格社区的四元组模型[3]:Community={subject,object,policy,context}其中subject是主体(如用户,资源)的集合,object是客体(如资源,服务)的集合,policy和context分别是策略和社区共享上下文。网格主体在policy的策略约束和控制下,完成对网格object的访问,subject活动会在访问过程中生成context,context与网格object进行交互,并实现访问的适当控制[3]。网格的织女星网格社区的体系结构分三层,它包括网格应用、社区服务资源和用户。从资源(或服务)角度看,用户直接使用的资源是GSML网页中的资源,称为有效资源,社区中的资源是虚拟资源,而各个网格节点上真正的本地资源是物理资源。
3基于网格社区的高校教育资源的构建模式
在教育资源有效建设并分类后就可以开发相应的网格服务。网格服务注重类型特征分析。假定高校网格教育资源由元数据GR=<Rid,Kset,Rtype>描述,其中Rid为资源标志(可以是资源的URL),KSet={key1,key2,…,keyn}为资源特征描述的关键字集,Rtype是教育资源所属的类别。用高校教育资源可以提供的服务为标准对结点进行分类后形成的整体,称为高校教育资源的网格社区,记为EGC=<Sid,Tset,Nmember>。其中Sid是网格社区的标志,可以被用来区别不同的网格服务,TSet是该服务所包含的资源类别,Nmember是社区成员结点集。假设教育资源可以提供一种服务,则该资源所在的结点可以加入到一个网格社区,根据服务的种类可以划分为n个大的类别,则整个系统可以划分为n个社区,分别记为:EGC1,EGC2……,EGCn。在实际分配时,节点可以存储相同或相似的教育资源类型,相同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存储在不同的节点上。因此,按照教育资源的类别来分,一个节点可以归属于不同的社区。为了便于对社区内所有节点的资源信息进行管理,同时也为了掌握整个网格社区中相关社区的资源分布情况,为每个社区组织设置一个结点AP,以便对该社区的资源结点进行动态的管理,同时对该社区的用户、组、角色进行教育资源安全方面的管理。依靠高校教育资源信息的功能相关性对社区进行分类,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链接。由于高校教育资源的分布差异较大,资源众多,一个社区无法包含同类的全部教育资源,为了管理资源方便,把网格社区从地域上分为若干区域,比如说一个省或者直辖市。对该区域上的提供相同或相近服务的社区,再建立一个管理结点MP[1],对该区域上的功能相同的网格社区对其进行插入、删除等动态管理,同时不同区域的MP还可以相互交流信息,这样就把所有区域的高校教育资源整合起来。
[4]阳光.应该注意图书馆保存文化典籍职能的发挥[J].图书馆学研究,1988(01):24-27
[5]王建雄.浅谈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功能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8):91-93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新动向
(一)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具体举措,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它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成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2]。2011年11月9日,教育部推出的20门课程通过“爱课程”网和其合作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正式打响了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头炮。短短5天,视频点击量已逾10万,首战告捷的喜讯迅速成为各大媒体的热点新闻。有国外成功案例在前,国内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一直处于暗潮涌动蓄势待发之中,教育部政策的如同东风,迅速掀起了视频公开课的浪潮。尽管公众对国内视频课有所争议,但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公众对国内视频课的关注和响应。此外,不少高校也迅速加入这一浪潮中,开始本校网络公开课的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3]。除了保持以往课程建设的精品理念,精品资源共享课特别强调了开放和共享的目标。2011年8月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研讨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明确提出通过制定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实现优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实现从网络有限开放转变为充分开放。
(二)区域试点的电子课本开发行动
近年来,iPad,Tablets,e-Book阅读器及其他数字化便携终端设备日益风行,这一触角业已伸入教育领域并催生了电子书包与电子课本的应用研究。电子书包和电子课本作为传统书包和课本的隐喻,除了具备基本的容器功能和内容功能外,能够在课前、课中、课后对学习活动进行一体化支持。引入“电子书包”后,班级差异化互动学习、数字化探究实验学习、小组合作项目学习、个性化按需按兴趣学习、能力本位评估引导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将成为可能[4]。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多个省市均加入了电子课本应用试点行动,其主要形式是以区域试验为先行,分阶段有步骤地扩大应用范围。以上海为例,虹口区第一批试点覆盖了幼、小、初、高各个阶段共计8所学校;第二批试点范围扩大至18所学校。与此同时,在国家标准化领导机构的支持下,由华东师范大学领头,企业、出版社、学校等组织机构参与的电子书包与电子课本的标准研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其研究旨在解决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学习内容、学习平台、学习工具和学习终端(人机交互)的互操作需求[5],通过顶层设计与标准先行保障电子书包和电子课本的应用研究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三)公共媒体兴起的公开课行为
在教育部将视频公共课的建设纳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际,国内几大主流媒体如网易、新浪、凤凰、腾讯等也争相开设视频公开课单元,利用网络传媒的力量积极参与到公开课的推广建设中。公共媒体公开课频道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国外名校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由乐于分享知识的个体和组织自愿加入公共课传播计划,以公众投票形式决定课程的优先进度,同时与其他网络平台或媒体工具形成信息联动,同步传播课程最新信息以扩大其影响力。此外,除了聚合改造现有的课程外,部分传媒也加入课程的创建,将自建视频课程也纳入了视频公开课的范围之内,例如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网易的“网易大讲堂”等,进一步扩大了视频公开课的领域。
(四)企业兴建的辅学助考资源
巨大的升学压力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为培优助学机构和职业培训企业开拓了庞大的市场空间,利益刺激下的企业资源建设呈现出一片蓬勃生机。此类培优助学机构提供服务的方式主要是面授、在线同步授课、课件自学等,学生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购买资源与服务。以中小学网校为例,它利用学校的优秀师资力量,以面授+在线授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远程课堂直播系统,同时辅之以学习资源、在线测验等功能模块,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
(五)网众自发贡献的生成性资源
Web2.0工具赋予了每个人创建资源和传播知识的权利,这种自下而上的资源创建模式将庞大的社会智力资源转换为隐形的学习资源后盾。以Wiki为例,根据维基百科2011年11月30日统计,已有387210个条目是以中文撰写的,百科全书的结构内容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覆盖所有领域知识的百科全书,如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等,有以专业领域知识为主的百科全书,如中华维客、MBA智库百科等。各种百科全书网聚着社会力量,逐步丰富着社会学习资源。此外,社群的活跃也激发了资源建设的无穷动力,以“科学松鼠会”为例,它作为一个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由全职编辑和作者在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协议的基础上共同参与管理,以集体协作的方式大量科普文章,试图通过团体的努力使科学传播并流行开来。
三、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动力机制分析
(一)关于动力机制
动力是指推动工作、事业前进和发展的力量,机制则是指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协调方式及其调节原理。系统动力学将系统定义为:“一个由相互作用的诸元素有机地联结在一起,而具有某种功 能的集合体。”[6]动力机制这一概念正是源于物理学的系统动力原理,系统是其研究的出发点。在社会科学领域,动力机制常被用于进行主体行为动力分析,它是对系统协调运转的构件及构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隐喻,强调系统内部要素及其内部机制间的合力。
因此,研究动力机制需要把握三点:(1)系统的要素是什么;(2)系统中的这些要素存在怎样的关系;(3)这些关系是如何推动系统发展的。其中,“如何推动系统的发展”在不同的应用情境中,其实现机制又不尽相同。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
将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则其动力机制是指为了满足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目的,分析建设系统中各个要素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以推动系统良性发展。
理解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系统需要以系统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即:系统中的要素——动力主体及动力来源;系统要素间的关系——动力作用模式;系统的推动——实现机制。可以认为,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动力机制的研究就是对其动力主体及来源、动力作用模式及其实现机制的研究。
1.资源建设的动力主体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主体成员主要包括: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个体等。其中政府是以非营利为目的的一种行政组织,把握着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是教育领域主体资源建设的风向标。高校科研机构是响应教育政策,实现应用研究的核心成员,企业是市场经济下利益追逐的活跃团体,个体成员是信息社会下资源建设的弄潮儿。
主体身份具有多重性,他们是资源建设系统的贡献者、受益者,有时也是竞争者。他们在为系统提供动力的同时也在吸纳系统发展中所产生的有利力量。
2.资源建设的动力来源及动力作用模式
基于建设主体的多重性及各主体的特性,资源建设的动力来源可概括为政策驱动、市场利益、社会文化和价值实现四种类型。其中,政策驱动是指国家职能部门为了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提出一系列政策纲领和发展战略;市场利益是指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个人或团体所获得的经济收益或社会效益;社会文化是指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由实物、行为、信仰和态度所组成[7],具有时代性、导向性、继承性等特征;价值实现是最高层次的力量来源,体现了个人或团体的自我实现需求。
不同的利益主体其动力来源不尽相同,图1展示了三种类型的动力作用模式:单轮驱动、双轮并进、三轮协调。其中,社会文化驱动在各种模式中起着助力或者抑制减缓的作用,即,顺应社会文化趋势则动力加强,违背社会文化趋势发展则动力减弱。同时,不同模式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力量又不断地被社会文化所吸纳。
图1 资源建设的动力来源及作用模式示意
单轮驱动模式是指社会发展趋势下主体以单一驱动力为主进行资源建设,如完全依靠国家政策经费支持或完全以市场利益为目的等;双轮并进模式指社会发展趋势下两两组合形成合力以促进发展,如政企合作模式、高校间的合作等;三轮协调模式则指集合所有动力,协调利益主体间的关系以实现互动互补,促进效益最大化形成多赢局面。
3.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实现机制分析
实现机制可看作是动力机制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应用。不同的利益主体与不同的动力来源纵横一体形成关系,主要形成了五种实现机制,即:国家项目引动、产业利益驱动、公众媒体推动、网众互动生成、多方合作联动,这些实现机制共同维持着整个资源建设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就这五种动力实现机制展开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五种动力实现机制
(1)国家项目引动机制
以政府为主体,以政策驱动为动力,是保障我国教育体系资源建设的基础。它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自上而下带动学校、科研机构等非盈利机构共同参与,研究与应用并重,以促进资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均从政策引导、组织管理资金支持、技术支持、人员支持等方面给予保障,积极推动项目实施[8]。这种模式具有全局性和长久性,有力促进了资源建设的快速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
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自2003年4月我国启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课程中心已建成近15000门本科课程,近6000门高职高专课程,逾50门新世纪网络课程,资源中心各类资源的总和更是以百万计,如此庞大的课程资源充分展示了其力量优势。目前如火如荼的中国大学公开课建设是该项计划的延续与深化,国家引动的机制以自顶向下的发展模式带动各界积极性,是资源共享共建的主力军。
(2)产业利益驱动机制
指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或机构为了提高其经济效益或品牌竞争力向社会提供资源和服务,此类机制下的资源紧扣市场需求,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所保证,如e-Learning教育培训机构、数字化学术资源服务运营商、IT设备供应商、通信公司等。
产业驱动的方式包括有偿和无偿两种,但以有偿方式为主。例如,以培优助学为导向的网校一般由知名教育专家和名校一线教师亲身参与制作资源,提供大量的优质课件和素材;数字化学术资源服务运营商以收费方式为目标用户提供科技信息为主,集经济、金融、社会、文化、教育等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服务,等等。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需要企业的参与,要让企业积极地投入开发、投入应用推广、投入用户服务。要找到一种合理的投入产出方式,使企业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得到自身发展[9]。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到了一定的规模就会思考企业发展战略,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来资助教育,承担社会责任,聚集更多的未来潜在客户和市场[10]。
(3)公众媒体推动机制
指大型综合门户网站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参与资源建设过程,借助其传播力量,制造积极的舆论导向,以扩大社会影响力,最终促成文化的渗透,如网易、新浪等。公众媒体是连接文化形态与社会群体的中介,具有信息传播快、跨时空、互动性强等特点。
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网络媒体的广泛影响力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1]。公众媒体的作用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其一,公众媒体作为资源的主动创建者,是实践层面社会价值的体现。其二,公众媒体作为资源的传播者,是媒体 基本功能的实现。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对同一文化理念长时间、多频次的传递与接收,会使受众无形中对其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终对其认同,甚至是依赖。这种通过网络强制性传递的文化信息,不可抗拒地影响受众的相关感受和价值判断[12]。其三,公众媒体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将人们的理念沉淀到社会文化中。媒体所主导的舆论方向能以建设性意见来推进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延伸思考,使相应的社会舆论具有更大的价值潜力,这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历史责任㈣。
(4)多方合作联动机制
指各建设主体秉承多赢理念,联手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构建数字化资源。从合作的主体来看,可分为政府组织下的联动和社会力量共识下的联动。社会力量也可以称为社会资源。作为一种能动性的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育系统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在技术、资金以及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不足,可以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4]。
资源的共建共享离不开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作用,包括社会各管理层面和社会教育、企业等各个层面[15]。一般而言,政府组织下的联动带有整体性和强制性,社会力量共识下的联动则具有自发性,其合作主体可以是同领域或跨域成员。值得注意的是:多方合作联动模式并非一个独立存在的机制,它往往依赖于其他机制而产生,既可以存在于其他机制内部,也可以是其他几种机制共同作用的概括。
(5)网众互动生成机制
指社会成员借助Web2.0工具汇聚集体智慧共同创建、传播、使用、分享资源,是网络时代草根文化的一种表现。“草根”这一说法产生于19世纪美国寻金热流行期间,盛传有些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的地方就蕴藏黄金[16],它隐喻着不起眼的群体所拥有的强大潜力。网络技术的发展将草根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例如Wiki、微博、微群、优酷、土豆等,其参与的每一个主体都是“微”个体,但是其合力却构造了一个“一切正在生成”的资源共享空间。草根力量是一股自发的中间力量,采用自底向上的发展模式,它是对政府和市场力量的补充和平衡,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四、动力机制的案例分析
以上在分析五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动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动力机制,我们对体系内的关键要素——动力主体、动力来源、动力作用模式及动力实现机制皆进行了论述,特别提炼出了五种典型的动力实现机制,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关键要素及其内在协调运作方式,有必要将前述的五种新动向作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案例,在此基础上对动力机制进行反向分析。由下表可知,这五种资源建设形态在动力主体、动力作用模式、动力实现机制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叠。
由上表可以看出,单一的教育资源建设的动力运转机制难以满足信息环境下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只有形成政府、高校、企业、社会、个体等纵横一体的多主体资源建设的动力机制,实现多元合作、良性互动发展模式,才能有效促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的均衡稳步发展。例如,高校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中,国家启动项目,给予政策导向和经费支持,其中精品视频公开课首批建设的103个课程选题由“985”高校分工合作,各自承担项目中的子课题,首批建设成果通过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等公众传媒同步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五、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谐发展的协调机制问题
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探索系统稳定演化的实现机制,为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系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为系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保障,解决好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关系是关键,一个稳定的系统必然是各要素间协同并进、持续优化的结果。为了推动系统的良性发展,结合现有资源建设中的问题,笔者总结了以下两点供思考。
(一)维持系统的动力来源,协调动力主体利益
系统的发展需要动力来推动,如何为一个系统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以维持可持续发展是核心。尤其当动力作用模式为双轮并进或三轮驱动模式时,协调系统中各动力主体的利益关系,平衡各动力来源的分布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政企合作的项目中,对企业利益的保护以维持企业参与热情是政府必须考虑的因素;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的版权问题需要解决,引入开放性质的版权协议和共同创作协议在知识产权与产权保护间寻找平衡也许是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007-03
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需要丰富灵活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方便快捷的服务。因此,利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已很难满足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需要。基于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性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为岗前、在岗和转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城乡居民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契机和可能,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形成终身学习社会创造了条件。
一、数字化学习环境及其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学习环境的定义不尽相同。Wilson(1995)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在其中进行的相互合作、支持,并且使用多种工具和信息资源相互支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的场所;何克抗(2002)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也有学者认为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周围因素及其组合。分析以上各学者的定义可以看出,学习环境是一种空间场所,其包括物质的、社会活动的、心理的空间,既有丰富的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这些因素有机组合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服务。简而言之,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利用资源生成意义并解决问题的场所。
数字化学习环境是一种非物理存在的但是能够为人们所感知和控制的电子现实空间。李克东教授认为,数字化学习环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网络学习环境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在国外,数字化学习环境(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重在模式的设计与开发,主要应用于学校教育,员工、专家培训和特殊教育等领域。
依托数字化学习环境,利用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能满足社区教育对象广泛性、学习内容多样性、学习需求多层次性的特点,是有效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韩国、加拿大等,目前已有超过20%的企业培训都采用在线模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网络教育产业。2007年占美国培训业29%的市场份额。在我国,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宽带的普及和3G无线网络的推广应用,数字化终身教育模式的优势和需求正日益显现,但由于先期技术研发投入大、软硬件运营成本高、教学资源标准不统一、缺少统一的招生入口等因素,使国内教育机构难以开展此类业务。部分专注于远程教育领域的教育培训机构,则建立封闭式的“网校”,不愿开放技术平台,而仅仅为自身课程服务。
二、基于数字化环境的终身学习体系与运行机制
目前,主要依托广播电视大学搭建省、市、县三级社区教育组织体系的趋势在全国基本确立,运用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手段创建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学习需求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组织体系
在长三角地区基本建成了主要依托广播电视大学搭建省、市、县三级社区教育组织架构,并依托乡镇化技术学校在乡镇设立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校),终身学习的组织体系基本形成。
充分利用全省电大系统和乡镇成校的成人教育资源存量,建设以市、县(市、区)级电大为龙头、以乡镇(街道)成校为骨干,辐射所有社区和村庄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投资少,见效快。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湖州市、嘉兴市等地区以此模式开展社区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以乡镇(街道)社区教育机构为支撑点,依托电大搭建省、市、县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上下联动的社区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今社区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数字化终身学习体系
运用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手段创建的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形成了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终身学习创新体系,主要从框架和过程两方面研究并解决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相关问题。
1.数字化资源整合与共享体系。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给学习资源的建设、应用、共享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以及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去实现这种可能性。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体系主要从资源的积聚、共享和服务环境等方面研究并解决全民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等问题。利用当下已有学习资源、开发新学习资源,并积极引入第三方学习资源提供商,集中到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上,建成课程库供各方共享,以减少资源建设中存在的大量浪费现象,在短期内实现课程学习资源的快速积累,减少投入成本和投入周期。
社区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后台菜单从平台已经有的所有课程中选择本社区所需课程,自行设定网站界面,快速建立独立的社区教育网站和课程库,并随时根据需要,对课程进行增删管理。开设自有网络课程,同时对人员进行学分、学习情况等管理。
2.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社区教育机构和乡镇(街道)化学校,以数字化学习中心的运作模式来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构建遍布城乡、社区(乡镇)、企业、部队的数字化、集成化、终身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环境,探索适合社区成员学习特点的,满足个性化学习和职业人才市场需求的,以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促进职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目标的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三、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架构与功能
(一)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架构
基于数字化环境的社区教育需要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支撑,支持泛在学习的资源、服务及其门户设计,技术架构的合理性和功能的完善性,直接影响社区教育的发展。长三角地区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立的社区教育组织架构和电大已有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为搭建省、市、县三级数字化学习平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的总体思路是以省级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作为一个开放式基础服务平台,在市、县或企业生成机构子网站,机构子网站拥有与省级平台相一致的信息交流子系统、共享学习资源子系统、学习支持服务与管理子系统。通过基础平台和课程资源的共用,大幅降低机构用户学习平台的建设成本,并通过多方资源的对接与整合,变单方推动为多方共赢,形成一个良性、繁荣的网络学习生态系统。机构子站是系统为机构用户生成,机构用户可与管理信息动态,自定义界面,可选择、整合多层次且多样化的资源,以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内容丰富、技术先进、题材广泛的学习资源。
一个架构与运作良好的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性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即基于Web的网络教育服务平台,可以对学习资源进行二次传播为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以及方便快捷的增值服务,为数字化终身学习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系统、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继续教育项目管理系统、远程实践系统和评价测试系统,通过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等传输形式,提供个性化支持服务,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并由学分银行完成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通过这一平台搭建的生态化学习体系,使各种社区教育资源相互联结,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密切结合的共同体。整合多层次且多样化的资源,以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内容丰富、技术先进、题材广泛的学习资源,满足社区教育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该平台,社区教育的信息和动态,使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系统相互联结,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密切结合的共同体,使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得到共享,使学习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学习。
(二)数字化学习平台功能模块
在功能模块的设计上,本平台为每个机构用户提供独立的管理后台,包括课程安排、E—learn-ing资源管理、学员管理等内容。学员选择课程后,通过电子支付完成报名缴费环节,在线进行E—learning课程学习,并在培训完成后,通过平台的评价系统,对教学进行评价。平台具有学习、管理、互动等功能,可实现学员电子档案管理、在线测试、社区互动交流。
整个平台在软件开发上,分成新闻子系统、课程子系统、用户子系统、在线学习、互动交流、后台管理等六大模块:
1.新闻子系统:应用在主站上,同时作为一个子模块应用在机构主页上。支持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前台支持搜索,支持新闻评论,支持图片新闻。
2.课程子系统:包含课程管理、课程展示(课程超市)、课程订购等三大功能。
3.用户子系统:用户分为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两大类,机构用户包括社区教育机构、专业教育机构等。
机构用户可以拥有自己的主页,设定自己的子域名,形如XXX.我们的域名.com(或开设国际顶级域名)。管理下属的个人用户,包括专家用户和内部学习用户:可以为自己的课程资源指定专家用户,由专家用户负责在线指导、互动答疑;也可以将课程资源开放给内部学习用户,链接查看内部学习用户的学习情况,包括获得学分、累计学习时间、学习历史。
个人用户可以使用学习管理、订单管理、学分累积等功能。
4.在线学习:用户登录以后,可以查看课程资源列表(已购买成功的课程、得到社区机构授权使用的课程)及学习进度、获得学分、累计学习时间。点击某个课程链接,使用课程学习、在线测评、互动答疑、学习心得、课程评价等多个功能。
5.互动交流: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可以自主组建学习小组,开展网上学习成果展示、读书交流等活动。支持社区与课程子系统、用户子系统的无缝链接。
6.后台管理:总站后台提供机构管理、课程资源审核、各类统计报表等功能。用户拥有独立的管理后台,具体功能依据角色的不同而不同。
四、运行机制
(一)资源汇集、转换机制
借鉴淘宝网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的模式,积极寻求和已有的各培训机构、在线学习网站的合作,汇集、转换市场上已有的各类教育资源,为平台运营奠定强大的资源基础。
(二)三级社区教育机构共享与互动机制
终身学习平台的建立,为各社区提供了在完善的在线培训、丰富的课程资源,使方便、快捷、较低成本地生成社区网站成为可能,又便于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统一管理。借助终身学习平台,社区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后台菜单从平台已有的所有课程中选择本社区所需课程,自行设定网站界面,快速建立独立的社区教育网站和课程库,并随时根据需要,对课程进行增删管理。开设自有网络课程,同时对人员进行学分、学习情况等管理。
(三)与企业E—learning衔接机制
很多外企和大型企业都已建立自己的在线企业大学,但还有不少中型企业有建立企业E—learning平台的需求,但是苦于投入太大,资源不足。终身学习平台建立,一方面积极吸纳企业管理、员工培训等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这方面的用户。基于终身学习在线平台,企业用户可拥有自己的个性化界面、课程内容和分类等,只要在企业自有网站上做一个链接,企业的网络学习平台就成为企业网站的网络教育频道。而企业员工只需要到达企业网站,就能够进行课程的学习与测试,而不需要登录终身学习在线平台。
(四)与培训机构合作机制
对于目前尚未建立在线学习平台的大量教育培训机构来说,他们通过平台的支持,也可以拥有独立完整的网络培训网站,可通过管理后台,自行设定网站界面、开设自有网络课程,并可对本机构的课程安排、网络教育资源、班级与学员、学分等教学任务,对招生动态、机构介绍等宣传信息,对报名咨询、课程答疑等交互内容进行方便的管理。
(五)项目拓展机制
从培训项目来说,前期可以重点抓住一些政府培训项目、证书培训、行业培训项目等。从这些项目人手,第一,可以增加网站的权威性,扩大用户对网站的认知;第二,便于吸收培训人员,产生直接效益。通过平台的支持,各项目可拥有独立完整的培训网站,可通过管理后台,自行设定网站界面、动态招考信息、培训项目简介以及考试报名等内容。
(六)质量监控机制
通过对管理者、学习者和服务者的分布式、过程化的管理和透明服务,达到对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所有参与方的统一服务、动态监控以及全过程评价,从宏观上构建社会化和立体化的信息化教育服务与质量保证体系,促进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建设和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2]蒋东勤.数字化学习港网上学习环境的研究与设计[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31—33.
[3]张尧学.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7,(1):5—8.
[4]陈乃林.参与社区教育是电大教育发展的重要走向[J].中国远程教育,2007,(2):15—20.
[5]杨孝堂,杜若,热哈提·努尔散.基于国家远程教育云的数字化资源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1):14—17.
应用数字德育资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更好地推进数字德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区进行了中小学数字德育资源网建设。依托中小学德育干部和广大班主任队伍,在充分使用德育资源的基础上,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更新上传微视频等资源,不断丰富拓展德育资源库。目前有精品德育资源2149个,包括自然、环保、科技、国情、安全、健康、文化等;纪录片资源240个,包括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地理探索等;中华传统节日资源223个;思品素材114个。
数字德育资源网现已成为我区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平台,广大教师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利用资源网积极开展多种应用活动。教师将资源网站内的德育视频展示在课堂中,使德育内容及时蕴含在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及其他课程中,既帮助教师在备授课时节省搜索资源的时间,也使中小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了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目前,我区部分学校初一到初三年级开设了国学教育课程,各班级依托德育资源平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节约教育、安全教育和国学教育。
此外,我区充分根据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数字德育资源,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一方面,开展“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部影片”活动,同学们通过看电影写影评,丰富业余生活;启动“中小学数字德育网上假期冬令营/夏令营”活动,如寒假春节时期的对联征集、短信征集等;启动雾霾天气“停课不停学”网上学习活动和“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等活动。另一方面,以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为契机,以中西方文化对比为话题,开展书法文化宣传、传统节日背景、民间艺术展演、京剧宣传体验等活动。
网站根据资源浏览量和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推送,优先呈现精品资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增长知识与技能,开阔视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品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化学业数据资源,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经研究,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提高教学判断和决策能力,将对教学方式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在中高考改革背景下,利用教育大数据优化诊断评价、为师生减负提效、实现个性化教与学等,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点,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近年来,门头沟区开始关注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过程性教学数据,累积数据资源,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教学,以此来找到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促进师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建设学业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采集课堂前测、课中检测、课后测试等学业数据,并应用于日常教学。因日常学业数据具有常态、高频、知识覆盖面完整等特点,在数据的连贯性与完整性上有天然的优势,可以与教学同步,所以通过采集日常学业数据,形成大数据资源。通过采集的数据信息,系统自动统计分析,而通过这些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精准定位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如图1)和布置个性化的作业(如图2),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业情况分析,并且系统会自动为学生沉淀错题本(如图3),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如图4)。
大数据的分析能够从不同角度及层次为不同的教育系统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数据分析报表,将过程性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方便学生(家长)、教师、管理者、学校及时、客观、直观地获取最重要的数据信息。通过数据信息,教师可及时改变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个性化引导,优化教与学;学生可进行个性化学习,把握自身的不足点,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同时,面临新中考的改革,又可利用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自主选课及制定生涯规划;学校管理者通过掌握数据分析信息,结合学校、教师、W生进行合理的教学规划,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教师个体能力的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教育均衡发展。
注重资源的内化与生成,实现共建共享
近年来,在与北京市教育资源网、北京市德育网和北京市课程网对接,获取和使用市级优质数字资源的同时,我区也购置了适合本区中小学校的相关优秀教育资源,如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德育资源、中小学教育视频资源等。我们在应用这些优质资源的同时,建设与本区教材相配套的学科资源平台,将现有各种教学资源进行迁移与统一管理。实现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数字化和共享。
全面建成教育资源共享系统,通过音视频采集设备,有效实现课堂教学三画面的存储与查看。通过前端设备实现课堂教学的直播、点播、存储及教学评估,随时随堂进行教学录制留存。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回放进行教学回顾与反思,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视频进行知识点的再学习,以解决自己在课堂中没有理解的内容。而我们通过这种边存储边应用的方式,促进本土资源的生成,进而充实本区学科资源,以便对学校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在丰富资源支撑的基础上,实现协同备课,根据教师角色自动关联学科网站的资源,推送到教师工作台。教师备完的教案、课件能够自动上载到该学科资源栏目中,审核后自动回到学科网站中,教师在备课的同时即完成资源建设,以达到资源的持续更新。通过小组协同备课,专题讨论交流,生成性教学资源共享等实现教师协同备课,促进教师专业性发展,从而推进区域性的数字化教学,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促进管理方式的改变,促进研修方式的改变;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本土化,形成以质量高、适用性强为前提,以应用为导向,全体教师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体系。
打造区域智慧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
1.2 信息化教学中教学设计的特点。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教育更为重视学习者的作用,要求通过种种有效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合理配置资源,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有效地优化了教学过程和效果,提升了教学质量。
1.3 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以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推动信息产业不断升级,深化信息化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各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信息教育化发展目标: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和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提升。
为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共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我国于2012年提出了“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其目的在于创新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提高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2 “三通两平台”
2.1 “三通两平台”的提出。要说三通两平台的出身,那就是2012年9月5日,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就在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首先提出的概念,这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一点。其后不久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讲话中指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推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建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
2.2 “三通”
2.2.1 加强学校宽带网络建设,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宽带网络建设,完善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并采取有效的安全预警手段和防范措施保障校园网络安全,优化网络管理,增进对外交流,学校还要定期进行网络维护及保养,以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学校要扎实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制定数字校园建设方案,建设数字化终端和应用平台,通过教学应用和学生实训等方式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2.2.2 建设优质数字资源,初步实现“教学资源班班通”。要想将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及时输送到每个班级,就必须加强三个课堂建设,即:专递课堂(各类新课程资源建设),引导学生利用智能工具在教师组织下进行探究性学习;名师课堂,组织具有一定教育技术能力的特级教师和学科骨干教师,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个人空间和相应工具,开设学科重点难点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汇聚若干基础教育名校和职业教育示范校的优质资源,开设网络学校,为学校集体组织学生选名校网络课堂,修高中网络课程和职业学校新开专业提供服务。
2.2.3 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步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校要积极打造一个实名制网上学习空间,为学校师生开展网络学习,进行跨区域网络协作科研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学校还可以将网络技术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环节当中,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按照“教师优先、发达地区优先、职业教育优先”的原则,先试先行,有序推动。全面启动“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工程,加快研发推广与现行中小学课程标准相配套、适合学校课堂网络化教学需要的数字互动教材、教辅材料资源和学生自我评价检测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基于网络的教研平台和城乡校际结对帮扶平台,积极开展网络听课、远程协作以及互动听课等活动,积极推动城乡学校网络一体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培养一批有影响的学科网络教研团队。通过多种形式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的“远程培训”及其他培训项目。
2.3 “两平台”
2.3.1 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校要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不断提升其教育质量,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各类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系列品牌。大力服务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数字化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在学科资源全覆盖的基础上,将优质资源率提高到30%。大力服务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积极创建师生共享共用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平台,紧紧依托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断扩大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范围、提高共享程度。大力服务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工程,形成一批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要求相适应、具有学科特色、符合国家建设规范的高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继续完善网上精品课程建设,推动区域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2.3.2 加快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努力做到家家用。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提升教育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发和应用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打造各类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系列品牌。加快数字化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在学科资源全覆盖的基础上,将优质资源率提高到30%。加快终身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强化终身教育资源规范标准、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的研究,以社会实际需求为推动,逐步建立广覆盖、多类型、多层次、开放便捷的终身教育资源体系。
“三通两平台”是十二五的核心任务。“三通”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校校通”是基础,“班班通”是近期工作的一个关键,而“人人通”才是真正要实现的目标,是本质的核心点。这一点既然是本质的核心要求,它代表的是方向,代表的是创新。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具体要求可概括为:其一是要体现国家和地方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统筹部署;其二要立足现实,加大落实力度,使广大基层学校与师生能够感受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新成效、并努力形成阶段亮点;其三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特别是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有序、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
2.4 三大主要任务
2.4.1 硬件升级改造
网络物理接入云平台建设(终端、云眼等)
数字化网络教室建设(投影、白板等)
2.4.2 教育资源建设。创新推广数字化学习模式,加大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力度。建成学校“数字化社区”,重点做好三个“空间”建设:即教师空间、班级空间、学生空间。
2.4.3 教师应用培训。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应用能力。
3 “三通两平台”的实现
当国家首先提出一个政策方针时,从上到下落实这样的政策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所以,在这样的时间段中,政策里面的内容要落实必然会有先后顺序。结合“三通两平台”的政策,笔者认为,①宽带网络校校通的落实,就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在校园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硬件基础的完善是最基本的工作,因此,让尽量多的学校完成网络覆盖也是推进后两个通的基础;②关于优质资源班班通的落实,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刘雍潜研究员曾在多个场合提及,这项工作是国家正在做的,也是需要科研与市场相结合的一项工作,从其口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层面的意思。
3.1 国家可以从物质和政策两方面鼓励企业做班班通,这对企业来说,必然是百益而无一害的,据其介绍,去年国家投入教育的经费有两万亿,其中教育信息化的投入约占到2千亿的比例,可见,这样的政策环境是教育装备市场前所未有的局面,教育装备企业若能顺势而上,必然收获颇丰。
3.2 国家要和企业一起做优质资源的班班通,换句话说,哪一个企业班班通做得好,国家就联合哪个企业做,也就出现了各大教育装备企业竞相参与到诸如《中国教育技术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中来一样,笔者认为,在当下,如果国家还未出台某些项目的建设标准的话,企业在研发产品的另外空隙,参与到国家制定相关标准的过程中,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情,至少不会偏离国家轨道。
3.3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这一通的实现,是三通工程的核心,也是未来需要大力做的事情,笔者为什么说是未来呢?因为就目前看来,将教与学具体落实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和学习活动之中,还是有一定困难的,首先,不是说硬件设施具备了,学生和老师的学习生活就通了,而是从意识上引导其这样的观念。所以,硬件设施的完善需要靠企业,意识上的引导需要靠国家,因而,企业在生产相关产品时,从学生和老师这些用户的角度考虑进行研发,就会很好地适应整个趋势。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6-0072-08
一、研究背景
(一)实施“班班通”工程的紧迫性
随着“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逐步完成,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巨大进步,逐渐实现了校际互通。极大地改善了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环境,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让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2010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提出“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班班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条件,继续加强资源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要求。由此可见。国家已将实施中小学“班班通”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班班通”工程的建设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班班通”主要是借助于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因此,如何保障有效资源能够通到班级。这就需要重点考虑资源供给和共享问题。目前,虽然很多西部农村中小学已经被纳入远程教育工程,但可供学校应用的数字化资源却严重不足,使优质资源共享的目标难以有效实现。所以,为了能够保证各学校顺利使用“班班通”开展教学,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云计算解决教育资源问题的优势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超级计算模型和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方法,其实质是为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网络环境提供数据存储和网络服务。它是一种通过网络以便捷、按需的形式从共享的可配置的计算资源池(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等)中获取服务的业务模式,云计算的业务资源应该支持通过简洁的管理或交互过程快速地部署和释放。从这一定义可以得出云计算具有按需使用、快速、安全和便捷等优点。有学者认为,“云”体现了一种整合资源、集中服务、应用共享的系统思想,以它高智能的计算进化能力。完全颠覆了获取信息资源、接受计算服务与人际沟通的既有方式,标志着整合一切信息资源智能服务于个性化需求的泛在学习时代的来临。而结合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将其应用于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领域,这对于实现各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各地区、各学校都可以参与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将各自建设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统一存储于“云端服务器”,再由指定的教育部门对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分类,最终建成大型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从而能够顺利实现所有地区的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利用这种“共建共享模式”建设的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汇集的资源都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而成,资源的质量相对较高。各地区不必重复建设大量的教育资源,可以直接选用资源库中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因而有利于降低教育投资成本。而且。学习者只要具备任一款能够联网的云终端设备,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就可以随时为学习者提供资源服务,便于学习者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总之,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一方面能够满足各地学校对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对推动“班班通”工程的深入开展和提升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依然是课堂教学。所以,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突破口也在于课堂教学信息化。而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化,必然离不开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撑。当前,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各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对基础教育的数字资源建设非常重视。然而,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建设的同时,我们仍然不得不面临教育资源建设中出现的众多问题与困境。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希望能够引起相关研究部门与人员的高度重视。
(一)数字资源建设规模大,质量偏低
随着我国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提出,各地区纷纷加大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力度,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便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很多地方教育部门热情高涨地建设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库,以期待能够加快推动本地的教育发展。但是,往往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和整体考虑、未遵循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过度关注资源建设的“数量”,而忽视了资源的“质量”。例如,制作的大量课件质量较低、缺乏规范性,与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脱节等。类似现象在我国各地的教育资源建设中均有出现,但相对而言,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地方数字教育资源质量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有些地区甚至没有本地的教育资源库。
(二)数字资源重复建设多,创新较少
各地在开展建设本地教育资源库时。通常是在本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下。由当地的一些优秀教师、教研人员和教育技术工作者参与资源建设,他们所建设的数字教育资源主要是现行中小学各年级的课程资源,其中以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课程资源居多。由于缺乏与其它地区教育部门的交流和合作,致使各地建设的教育资源比较类似,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库都成了“信息孤岛”,无法同其它地方的教育资源库实现交互与共享,导致教育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笔者通过浏览分析现有部分地区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发现这些教育资源库都存在一些共同的缺陷:资源库结构过于简单、缺乏一定创新,资源库内容多数无法进行智能检索、更新速度慢,难以体现当地的基础教育特色。
(三)教育资源内容单一,利用率低
纵观各地的基础教育资源库或者教育资源网,主要内容是中小学主干课程的辅助教学资料,如教师备课资料、课件和教学素材,以及供学生使用的习题库和试题库等。它们主要以教材和知识为中心,多数内容是教材和辅导资料的“网络版”,内容枯燥、形式单调。有些内容由于缺乏有效教学设计、未遵循一定的标准与规范,难以满足授课教师的教学需求,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很少使用这些资源。其实。这些所谓的教育资源库并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资源库,教师若利用它们来开展教学,不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降低教学质量。
三、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
(一)班班通的概念
“班班通”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信息技术融入教育后形成的产物,其实施是一项包括硬件环境建设、教育资源建设及教师应用能力培养的系统工程。从“校校通”工程到“班班通”工程,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由“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转向“推进与保障教学应用”,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与应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带来了新的解决途径。概括地说。班班通指学校每个班级里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定义
何克抗教授认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含各种学习工具软件)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没有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更难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探究,也难以改变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然而,由于现有的教育资源库存在着内容质量偏低、制作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它们难以为利用班班通设备开展教学提供有效资源保证。因此。建设优质的班班通教育资源库势在必行。
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指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将多媒体素材的教育资源进行收集、加工和管理,为利用班班通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提供资源服务支持的系统。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可以通过共享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本文中的班班通教育资源库就是指“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它不仅能够为教师利用班班通设备开展教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还可以提供基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教育资源服务。
(三)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特点
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的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能够克服以往教育资源库存在的不足。更能适应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的需求,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资源丰富、形式多样
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提供了多种不同形式的教育资源。包括目前中小学阶段的各类课程资源,既有满足教师教学需要的“课程同步教学资源”,也有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同步学习资源”、“课外拓展学习资源”等。而且,资源呈现形式多样,既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实验资源,也有视频资源、动漫资源和网络资源等,如此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呈现,能够充分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2.内容新颖、富有特色
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服务支持系统,它由来自各地区的资源建设者共同设计与管理。资源库中的内容时时刻刻在不断更新,因而资源库能够保持内容的新颖性。而且,各地建设的数字教育资源往往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教育特色,所以,整个教育资源库中的资源特色鲜明,能够充分满足各地学校对不同类型教育资源的需要。
3.共享面广、使用便捷
利用云计算技术的优势,构建的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具有强大的共享能力,可以同时满足全国各地学校对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需求。用户只要使用任一种云终端设备。通过联网就可以随时获取教育云资源库中的资源。方便快捷。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班班通设备获取教育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书包”获取教育资源来进行自主学习。
4.智能检索、互动性强
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能提供智能检索服务,用户可以通过任一款云终端设备进入资源库主界面,利用智能检索功能快速查找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同时,资源库还具有互动服务功能,如在“网络服务资源”模块中提供BBS和“教育微博”等服务。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之间网上交流的需要。利用这一服务功能,同学之间能够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来共同完成某一主题的学习任务,教师也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四)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内容
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括日常教学所需要的一系列教学资源,还包括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其它类型数字资源,如图1所示:
1.课程同步教学资源
本资源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教师。开发与我国现行不同版本教材同步的各科教学资源,包括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课程教学资源,具体内容如课程的备课资料、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以及教学设计案例等。
2.课程同步学习资源
本资源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开发与我国现行不同版本教材同步的各科学习资源。包括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课程学习资源,具体内容如名师教学视频资源、习题库和课堂笔记资源等。
3.课外拓展学习资源
本资源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开发与现行各个年级同步的课外拓展学习资源,内容形式要多样化,要能够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需求。具体内容包括与教材相关的拓展学习资料,或是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知识,如与“神舟飞船”有关的科技知识、以及关于人文社科方面的热门学习话题。
4.仿真虚拟实验资源
本资源主要为教师开展实验课提供服务,也可以供学生自主学习实验课程使用。开发与现行各个年级相关学科同步的实验课程资源,内容包括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实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如采用Hash、Virtools、3ds Max等软件来制作高质量的虚拟实验资源。供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使用。
5.德育教育资源
本资源主要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服务。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或者家长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它包括当前中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内容,可以是与德育有关的小故事或者以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为题材的视频资源,如“当代雷锋”郭明义的故事,也可以将历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视频内容纳入其中,还可以是与德育教育有关的动漫、电影等。
6.教育游戏资源
本资源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让学生能够从游戏中接受教育。这些游戏必须具有教育性。通过开发一些励志类教育游戏或者知识类教育游戏来达到这一目标。例如,以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经典传说或者历史故事为题材来开发相应的教育游戏,让学生在玩游戏中学习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知识。
7.教师培训资源
本资源的使用对象是教师,主要目的是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内容包括当前先进的教育理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和部分教育发达地区的教改经验总结,也包括国家级名师的示范课、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等。内容主要以视频资源的形式呈现,以便于教师培训学习使用。
8.网络服务资源
本资源将结合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开发相应的网络教育资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服务。例如,可以建立“班班通学习网”。在网上提供各个年级、各门课程的学习内容,还提供BBS和“教育微博”服务功能,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等多方沟通交流提供便利。
四、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原则、构建模式与平台架构
教师在正式上课前,通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备课,还要制作教学课件、查找教学资料等。可是,要让每位老师都去认真做这些繁杂的课前准备工作,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况且难以保证教学资源质量,当然也更没有必要让每位教师都成为“课件制作专家”。因此,为了让教师能够顺利使用班班通设备开展教育教学,就必须先开发班班通教育资源库,然后让他们在资源库中选择合适的数字教育资源来满足教学需要。
(一)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需要注意的构建原则
1.要高度重视数字教育资源的质量建设
教育资源建设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它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2011年8月18日,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出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是科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非常重要也非常紧迫。虽然,我国基础教育目前急需大量的优质数字化资源,尤其边远落后地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是迫切。但我们不能因此只顾教育资源的数量建设,而忽视了教育资源的质量。教育资源建设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应根据统一的规范标准进行资源统筹,以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保证教育资源的质量。因此,作为教育资源的建设者,必须要对建设的资源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按照一定的资源技术标准来执行,如依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制作高质量的数字教育资源等,要尽力保证让高质量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进入中小学课堂。
2.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征
教育信息化服务的中心是学生,要让学生在教育信息化中发挥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支持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来学习和生活。然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思维、情感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他们对新知识的领悟和掌握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建设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征。要使建设的教育资源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如同一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文字、动画、短片等不同的形式来呈现,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便于学生更好地去掌握新知识。要通过优质的教育资源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设的教育资源库实现它的应有价值,真正满足我国基础教育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
3.要及时更新与维护教育云资源库
教育云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涉及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技术规范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它也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建设的数字教育资源必须具有时代性、新颖性。因此,我们不仅要建设好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而且要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与完善。同时,要对教育云服务平台进行定期维护与升级,这样才能保证它长期稳定地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提供资源服务,也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模式
1.自主构建模式
自主构建模式,顾名思义。就是结合自身的发展特色,自行建设满足自己需要的教育资源,它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资源建设模式。这种模式突出了资源建设的针对性。能够反映自身的教育教学特色,并符合自己的实际需求。利用这种资源构建模式建设的数字教育资源,不仅可以满足自身教育发展的需要,还可以为其它受教育群体提供教育资源服务。
2.共建共享模式
共建共享模式指多个单位通过协同互助的方式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并且最终共同享用劳动成果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共建”与“共享”,它倡导的是一种互助协作的理念。陈琳教授等人认为,“共建共享”是在一定范围内共同建设、共同享用资源,是对自发建设模式的拓展和补充,因为该模式下可真正由具有建设资源能力和水平的人来建设,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建设质量问题。所以相对而言,利用这种模式建设的教育资源,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资源的质量,而且能够有效解决较大区域内受教育群体对数字教育资源的需求。也能为其它地区受教育群体提供教育资源共享服务。
3.公建众享模式
“公建众享”是新时期倡导的一种资源建设模式,它具有高的建设标准与应用绩效,对实现大范围内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意义更大。“公建众享”是我们根据时展需要提出并着力研究的新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即由政府通过国家财政拨款提供建设资金主导组织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后的信息资源原则上不加限定地供人民广为享用,其最大特点是可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最为优秀和合适的人士建设资源,从而确保建设质量。因此。这种资源建设模式将能弥补以上两种模式存在的不足,能够有效保证数字教育资源的质量。
(三)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平台架构
1.教育云服务平台
教育云指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中,它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它将教育领域需要的软硬件计算资源虚拟化之后,向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以计算资源为形式的服务。教育云主要有以下潜在优势:它不仅能够节省投资、提高硬件系统的利用率、降低管理和运维成本、节约能耗,而且还可以提供集中的网络管理和运行维护服务,以及提供资源共享和教学科研协作等服务。利用云计算技术来完成某一具体任务则通常由云计算平台来实现,它是云计算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常把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的云计算平台,称为“教育云服务平台”或“教育云平台”,它是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一大亮点,这种云服务平台集教学、学习、管理、交流和娱乐于一体,让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其它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同一平台上,根据各自的权限和需求来完成不同的任务。在本文中,我们结合“班班通”工程这一名称,将此教育云服务平台命名为“班班通教育云服务平台”,它的基础架构和组成部分如图2所示。由于云计算的理念主要强调“服务”,因此。本文将重点从云服务层面来探讨如何构建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而对云计算的技术层面具体实现则不作深入探讨。
2.利用教育云服务平台整合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
由图2可知。教育云服务平台包括教育云管理平台、班班通互动教学系统、资源共建共享系统、交互式学习网站、电子书包系统和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等部分。而且,该教育云服务平台具备较强的智能性和交互性,便于用户快速、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在教育云服务平台中。“班班通互动教学系统”、“交互式学习网站”、“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和“电子书包系统”等都离不开教育资源的支撑,将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中的资源整合于这些模块,可以方便师生获取教育资源,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教师可以通过“班班通互动教学系统”获取教育云服务平台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可以利用相关的云终端设备。如通过“电子书包系统”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来开展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实际上,学习活动的开展并不只局限于课堂上。学习者只需拥有任一款能够联网的云终端设备。教育云服务平台就可以随时随地为他们提供资源支持服务。如图3所示,教师和学生能够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云终端设备获取教育云服务平台提供的教育资源,这也是教育云服务平台的一大功能优势,能够随时为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或者非正式学习提供教育资源服务。
五、多层级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
结合当前利用班班通设备开展教学的现状。以及如何通过共享多方优质教育资源来提升教学质量,我们提出“多层级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这一概念,它包括校本教育云资源库、市级教育云资源库、省级教育云资源库和国家级教育云资源库。其中国家级教育云资源库一个,其它类型的教育云资源库均有多个。这四种类型教育云资源库的层级是由低到高的,其中校本教育云资源库处于最低层级,国家级教育云资源库处于最高层级。实际上。这四种不同层级的教育云资源库。就如同众多的“教育云”。学校建立的校本教育云资源库就是“校本教育云”,各市建立的教育云资源库就是“区域教育云”,各省和国家建立的教育云资源库则是“大型公共教育云”。一般而言,教育云资源库的层级越低。它的地域性就越强,越能反映该地区的教育特点:反之。教育云资源库的层级越高,它的教育资源质量相对较高。资源的普适性也就越大。其实,这同现有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与“各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之间的关系很类似,但是,它们包括的内容要比国家和各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多得多,甚至可以将国家和各省的基础教育资源网也包含进来,作为教育云资源库内容的一部分。开发多层级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其目的是为了结合各地的教育发展现状,既能让各地区、各学校合理利用符合本地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又可以利用各省乃至全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充分满足不同地区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全面提升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目的。
(一)利用“自主构建模式”构建校本教育云资源库
校本教育云资源库指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学校结合自身教育发展的优势与特色,利用自主构建模式来建设满足自身教育发展需求的教育资源库。图4是以E市A初级中学为例,利用“自主构建模式”来构建校本教育云资源库的过程。
1.构建条件
E市A初级中学是一所省级示范中学,学校办学历史悠久,该校一直以英语教育为特色而闻名,英语学科师资实力雄厚。同时,该校还是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信息技术设施和网络环境相对完善,并且该校有多名信息技术教师愿意参与校本教育云资源库的开发和维护工作。
2.构建目标
A初级中学结合本校英语教育多年来形成的特色。合理整合本校已有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建设校本教育云资源库来更好地服务于本校英语的教育教学。同时为其它初级中学提供英语教育资源共享服务。
3.构建过程
(1)A初级中学结合自身实际。以优势学科为基础。聘请校内外优秀英语教师、教研员、教学设计专家和教育技术人员,成立“校本英语数字资源开发小组”,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2)开发小组先要对校本教育云资源库进行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同时要对开发任务进行具体分工,如有的老师负责教学设计,有的老师负责英语课程数字资源开发,有的老师负责云计算服务申请和校本教育云资源库的架构设计与技术实现。(3)将初步开发的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多次修改,并由小组内多位专家进行全面审核,然后结合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再将修改后的数字教育资源投入相关班级试用。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相应修改,以使其不断完善。(4)将建成的校本英语教育云资源库报送E市教育局相关部门进行审核,若通过审核。则将教育云资源库整合于班班通教育云服务平台。从而既能满足A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需要。也能服务于其它初级中学的英语教学需求。(5)要求A初级中学的相关人员做好该资源库的维护工作,并且要不断地对资源库内容进行更新,使之日益完善。
(二)利用“共建共享模式”构建市级教育云资源库
市级教育云资源库指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由该市教育局结合当地的教育特色,通过“共建共享模式”来建设符合本市教育发展需要的地方教育资源库。在本文中,“共建”指由该市各学校和各区县教育部门共同参与教育云资源库建设,“共享”指该市范围内各学校都可以利用该教育云资源库中的资源来开展教育教学,同时也可以为其它地区学校提供资源共享服务。由于考虑到教育经费有限,因此市级教育云资源库的建设重在教育资源的整合。首先由该市各学校、各区县教育部门精选各自已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然后再进行资源整合、优化,同时也可以适度开发其它类型的数字教育资源,通过建设“市级教育云资源库”的途径来达到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图5是以F市为例,利用“共建共享模式”构建市级教育云资源库的过程。
1.构建条件
F市已有一定数量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如有多个校本教育云资源库或者其它数字教育资源等。同时要为建设市教育云资源库提供一定的信息技术设施和资金保障,可以成立“市教育云资源库中心”,并且配备工作人员进行资源库维护与内容更新。可由本市电教馆负责这项任务。
2.构建目标
利用教育云服务平台提供资源服务的优势,通过整合该市各区县、各学校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同时建设其它类型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建成本市教育云资源库,从而更好地满足本市学校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促进本地教育快速发展,而且可以为其它地区学校提供教育资源共享服务。
3.构建过程
(1)结合本市的教育特点,聘请相关学科领域的优秀教师、教研员、教学设计专家和教育技术人员,同各学校、各区县一起参与市教育云资源库的建设工作。首先,让本市各区县、各学校精选各自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如选取各校本教育云资源库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各区县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2)将精选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归类整理,同时开发部分适合本地教育特点的其它数字教育资源,共同构建成F市教育云资源库。(3)构建市级教育云资源库中的部分步骤同校本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方法基本类似,在这里不再赘述。(4)将建好的F市教育云资源库报送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审核,若通过审核,则将该教育云资源库整合于班班通教育云服务平台,以满足本市所有学校和其它地区学校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5)同样,F市相关教育部门要对该资源库进行定期维护,不断更新完善资源库的内容,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三)利用“公建众享模式”构建省级教育云资源库
省级教育云资源库指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由该省教育厅结合本省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特点,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利用“公建众享模式”来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本省学校开展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服务。这里的“公建”指由该省教育厅负责组织建设,“众享”指该省各地区师生共同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图6是以M省为例,利用“公建众享模式”构建省级教育云资源库的过程。
1.构建条件
M省要为建立省级教育云资源库提供一定的信息技术设施和资金支持,可以成立“省教育云资源库中心”。并且配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维护与内容更新,可由本省电教馆负责这项工作。
2.构建目标
利用教育云服务平台提供资源服务的优势,通过组织相关人员来建设三类数字教育资源,依次是基础教育普适资源、基础教育特色资源和大学预备课程资源,然后整合形成省级教育云资源库,使其服务于本省学校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本省教育的发展。
3.构建过程
(1)结合本省的教育发展特点。聘请相关学科领域的优秀教师、教研员、教学设计专家和教育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建设基础教育普适资源、基础教育特色资源和大学预备课程资源等三类资源。(2)构建省级教育云资源库的基本流程同构建市级和校本教育云资源库类似。只是在资源建设上要求质量更高,类似步骤这里也不再一一赘述。(3)M省教育云资源库必须要先通过该省教育厅的审核批准,才能整合于班班通教育云服务平台,并且要组织相关人员负责资源库的维护和内容更新工作,使之长期、高效地服务于该省和其它地区的教育教学需求。
(四)国家级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
国家级教育云资源库不同于其它类型的教育云资源库,由于考虑到各省、各地区基础教育的差异,很多省市采用不同的教材来开展教学,因此,在国家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中,绝大部分的教育资源将来自各地区不同类型的教育云资源库,将根据用户访问量和用户评价来精选各省市教育云资源库中最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如图7所示,简要介绍了国家级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过程。
1.构建条件
国家要为建设教育云资源库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可以成立“国家教育云资源库中心”,并且配备工作人员进行资源库维护与内容更新,可由中央电教馆负责这项工作。
2.构建目标
结合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特点,聘请相关学科领域的优秀教师、教学设计专家和教育技术人员,整合各省、市、校级教育云资源库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补充开发其它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建成国家级教育云资源库,使其为全国各地的学校提供优质数字资源服务。
3.构建过程
(1)首先要对国家级教育云资源库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对各项具体建设任务进行明确分工。(2)安排专业人员为资源库开发相关智能检索功能,如引入智能Agent技术和内容图像检索技术等,通过智能检索各省、市、校级教育云资源库中所有类型资源的访问量和用户评价来提取优秀教育资源,如自动提取相关优质数字资源的IP地址等。(3)然后。将获取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归类。如按照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来划分,建设成“学科优质数字资源库”,同时补充建设其它类型的教育资源库,再共同整合于班班通教育云服务平台而建成国家级教育云资源库,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全国各地学校的教育教学。(4)国家级教育云资源库必须要先通过教育部相关部门的审核批准,才能正式公开,并且要求不断对教育资源的内容进行更新与完善,同时要做好资源库的运行维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