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医基础笔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蜡笔小新中小葵出生是第二季的第94集,小葵是日本著名动漫《蜡笔小新》中的女主角之一,是主人公野原新之助的妹妹,小葵的刘海有三个圈儿,喜欢帅哥和亮晶晶的东西,未满一岁,出现在《蜡笔小新》1997年起至今的剧场版中。
动画的主角小新是一个年仅5岁,正在幼儿园上学的小男孩。他内心早熟,喜欢欣赏并向美女搭讪。最初小新与父亲广志和母亲美伢组成一个三人家族。随后又添加了流浪狗小白,日子频繁琐碎却不乏温馨感动。随着故事展开,又加入了新的成员妹妹野原葵。
《蜡笔小新》是一部于1992年出品的日本家庭搞笑动画片,该片主要由本乡满、原惠一、武藤裕治导演,日本朝日电视台于1992年4月13日播映了第一集,该片根据日本漫画家臼井仪人所创作的同名漫画作品《蜡笔小新》改编而成,叙述了日本5岁小男孩野原新之助,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老师、同学、邻居、路人等之间所发生的故事。
作者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叙述了野原新之助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故事。臼井先生之所以会创造出小新这个形象,是因为他在观察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发现小孩子的想法往往非常独特,以至于作者被小孩的世界所吸引。
(来源:文章屋网 )
恩格斯说过:“文明时代是学会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作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艺术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地尽管有着不同文化和文明,但人类历史发展始终脱离不开艺术发展。有人的地方,必然有艺术产生。而艺术教育是要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不仅要传递艺术,更要满足艺术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美的艺术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别,本文对中美中小学艺术基础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其各自的发展状况做了全面的了解,通过纵向与横向对比,寻找本国艺术教育发展不足,指出要延续艺术教育中的优良传统,希望对我国今后的基础艺术教育有一定启示作用。
一、我国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现状
我国规定艺术教育课程是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艺术基础教育不仅具有丰富的综合性艺术审美价值,而且具有广泛的人文价值,其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体验、精神愉悦,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品位,赋予学生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艺术教育为学生奠定良好基础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虽然我国中小学艺术基础教育已有了长足进步,但从目前现状来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由于缺乏有力的活动引导,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不易在以智能测验为主的教育浪潮中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因而产生诸多弊端。
近年来,艺术基础教育在我国逐步被人们接受和重视,艺术培训、艺术交流等活动日益增多,但其主要目的大多还是“分数至上”。艺术教育形式是为了能够通过基础教育考核标准而设定。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体现在“知识层面”。在教学实践中,对知识的盲目尊崇和过分追捧主宰了学校的一切,人们忙于精心打造知识基础,无暇探究哪些知识是必要的,哪些构成是真正的基础。在知识经济社会,在后工业社会,仅有知识显然已经不够。当今社会除了知识竞争,更重要的是人的竞争,如人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关爱自然、不屈不挠等自身素养的竞争。湖北省各城市中小学实地调查报告显示,基础艺术教育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并未得到应有重视,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学校重智育、轻美育,艺术教育存在大片“空白”;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很多学校由非专业的其他课程老师代为讲授,很难实现所谓艺术教育目的;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得不到及时更新;艺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学设备落后等。
当今艺术教育取向强调:艺术是一门学科,具有学科特质,为9年义务基础教育的必要科目,应与学校其他科目同等视之。国内中小学阶段艺术课教学内容几乎仅局限于艺术创作方面,忽略了其他层面内容,如学习鉴赏视觉艺术,学习了解艺术在当代和过去文化中如何发挥其功能等。学习从审美观点来看视觉形式并不容易,因此需通过艺术课程的安排、教导与学习,才可获得复杂的审美认知和技巧。国内各级学校皆缺乏专业艺术教师,并缺乏涵盖广泛艺术鉴赏领域的课程,师资进修渠道也极其有限。专业师资在艺术鉴赏领域的教学品质落后,甚至根本不存在,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不被重视。
二、美国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现状
美国主张艺术教育目标在于提升人对艺术的了解与鉴赏,并兼顾感性与理性能力的培养,其向来重视艺术教育,并以法令的形式把艺术课程视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基础艺术教育在美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在主观上其没有服务于基础教育专业课程学习的义务和责任,在客观上却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服务与支撑,这为基础教学在美国持续不断地发展创造了机会与可能。教师可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长期从事基础教学理论的实践和研究;学生可在相对单纯的环境里无拘无束地从事学习和探索。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又构成了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中非常有趣的一环,这是美国基础艺术教育乃至艺术教育能够不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美国现代文化立足于世界的主要依据。美国学生选择艺术学习一般都出于自愿和喜爱,而且有机会和权利在此基础上做选择和改变。学生和学校双方都非常明确,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怎样选择和改变。学生学习的动力完全源于个人的理想和兴趣,而基础教学的角色则是鼓励、保护和启发这些理想和兴趣,学了包含愉悦的意义外,更包括了研究、发现及提出质疑、超越等诸多含义。因此,美国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形成的是一种良性的学习、创作状态,而且这个状态中每一个环节都很简单。
美国学校中的基础教学单位一般都是独立设置的,并有专门的空间、教师和资金作为保障,教室、资料室、教具室、实验室等设施都由基础教学单位统一管理,同时也在空余时间接待其他年级和专业的学生使用。基础教学的对象基本上是全体学生,也没有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将基础教学内容划分开,学生可在相对独立的空间里尽兴地体验基础艺术教育带来的感受。有的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实验教室中,甚至包括大到棕熊小到微生物的各种动植物及其标本的收藏,学生足不出户就可观赏、观察、比较和描绘自然界的事物及其关系,这种集收藏、展示、写生、教学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在美国学校中比较常见。
美国艺术教育强调文化和艺术的全面性和普遍性,引导学生学习多种文化和艺术,了解文化与艺术间的深远联系,强调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相互改造、相互促进的关系。艺术已经融入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其艺术教育结果是艺术具备了日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三、中美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差异比较
以上中美两国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现状的分析比较,为我国基础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我国艺术教育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主体,赋予人人平等的艺术教育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资源;享有艺术化的多彩生活。面向全体学生并非整齐划一,相反是要坚持和鼓励学生的艺术独立性与个性。我国艺术教育综合化问题的提出不仅把音乐和美术两方面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而且综合了戏剧、舞蹈、影视、书法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这一观念注重艺术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既保持各学科特点,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艺术审美修养和多种能力的发展。
我国的艺术教育更侧重综合性学习,强调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与交融。确定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科学四方面的内容。基础艺术教育也仅针对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相比较,虽然美国仅以视觉艺术、音乐、戏剧、舞蹈来确定艺术教育的内容,但这一套艺术教育体系却适用于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所有学生的艺术教育,各阶段互相衔接、互相渗透。这样一套融会贯通的完整教育体系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四、基础艺术教育未来发展
通过对比中美基础艺术教育,我们认识到应积极正视自我,在保持发展优良传统的同时认清艺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吸取国外教育精华,抓住一切可能的发展机遇。因此,为确保基础艺术教育的实施而果断、大胆地进行调整和补充显得尤为重要。许多教师需不断充实知识和技能,以获得新的能力。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作为落实和改进我国基础艺术教育的参考:
1.确立并提升艺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与品质;
2.艺术教育中要承认与国外差异,注重个性化学习;
3.正视艺术鉴赏教学在基础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4.根据儿童及青少年认知发展过程与艺术学习心理发展特点,设计适当的基础艺术教育课程,并注重体验式教学;
5.积极改善师资品质,提供教师职前训练;
6.改善教学设备,开发具体的教材资源并改进教学和评价体系;
7.改变陈旧观念,研究、建立适合国情的艺术教育理论,并注意与时俱进的更新;
8.设置艺术教育学术研究中心,提升各级学校艺术教育品质。
目前我国艺术教育之路虽然并不平坦,基础教育方面也存在诸多困境,但是要拥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未来的基础艺术专业教育水平才会逐步提高。作为艺术教师,应加快步伐,进一步更新观念,把握基础艺术教育精神实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柯平.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6.
[2]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
[3]程春云.艺术教育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12.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6)05-0008-03
Abstract:【Objective】In order to select new combination of rice variety which suitable for local region cultivation.【Method】Conducted contrast test of one season rice varieties, including 6 rice varieties;【Results】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riety "SLY5814"with the advantage of highest yield, when next is variety"YLY143",the variety"YLY8866"with the advantage of better integrated traits and higher resistance.【Conclusion】 The three rice varieties"SLY5814", "YLY143"and"YLY8866"are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in Guanyang County.
Keywords: Rice; variety; biological traits; yield; contrast
水稻是灌阳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解一些一季超级稻新组合在灌阳县种植的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及生产适应性和其他重要特性,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筛选出适宜灌阳县当地种植的一季稻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新组合。2015年,在灌阳镇上王村进行了超级稻品种的品比试验,为推广一季超级稻新组合及引导农户购种提供科学的依据,进一步加速水稻新品N的推广与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Y两优900”“Y两优143”“Y两优916”“超优1号”“Y两优8866”“深两优5814”。
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选择在灌阳镇上王村上陆家屯陆光奖责任田,面积630m2,土质为粘壤土,肥力中上,地势平坦,地力一致,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常年水稻产量9000kg/hm2左右,前茬作物为水稻。
1.3 试验处理及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每个处理小区面积90m2,采取随机排列法,不设重复,每蔸插2~3粒谷,行距26.7cm,株距20cm,各处理的栽培管理一致。品种成熟时,对各小区进行单独收获、晒干、称重。每个品种取代表性植株3蔸进行室内考种,以灌阳大面积种植的“Y两优916”为对照。
1.4 试验过程
1.4.1 育苗 各参试品种统一于3月26日进行浸种催芽,采用药液浸种,用爱苗10ml、福戈4g兑清水10kg浸种消毒,保湿催芽到露白,于3月28日进行播种,大田的用种量为22.5kg/hm2,采用塑盘育秧,因早春气温较低,采用加盖农膜保温。
1.4.2 移栽 4月17日进行移栽,叶龄3.5叶左右。移栽前用福戈、35%三环唑进行病虫害防治,做到带药到大田,插植规格为行距26.7cm,株距20cm。
1.4.3 施肥 肥料的施用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需肥量的大小,采用平衡施肥法,每1hm2施纯氮210kg。N:P2O5:K2O=1:0.5:1,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按4:2:3:1比例施用。即插秧前整田时施45%复合肥(15-15-15)375kg/hm2、尿素75kg/hm2作基肥;4月27日施尿素60kg/hm2、复合肥150kg/hm2、氯化钾60kg/hm2作分蘖肥;6月10日施45%复合肥(15-15-15)225kg/hm2,尿素45kg/hm2,氯化钾75kg/hm2作穗肥。粒肥在始穗期或齐穗期视苗、天气酌情而定,主要以喷施叶面肥为主。
1.4.4 病虫害防治 根据病虫情报及时做好试验田的“三虫两病”防治工作。5月2日、5月25日、6月8日、6月20日、7月11日、8月5日分别进行了钻心虫、卷叶虫、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等的化学防治。使用农药:苏云金杆菌、70%吡虫啉、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35%三环唑(丰凌)。
1.4.5 水分管理 采用水气平衡栽培模式,在整个水稻生长期间,除水分敏感期(插后回青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扬花期)和用药、施肥时采用间歇浅水灌溉外,一般以无水层保持湿润灌溉为主,严格按照水稻生育期的需水量进行科学管水。够苗晒田,及时控制无效分蘖。促进大穗形成。后期采用两段灌浆法,干湿交替,以促使水稻充分灌浆,提高结实率,并在成熟前7~10d断水。
2 结果与分析
水稻成熟后对各参试品种进行测产验收,并进行经济性状考种,产量及考种结果见表1、表2、表3。
2.1 各参试品种生育性状及产量情况
2.1.1 生育性状 由表1可以看出各品种的生育期为139~141d,基本相同。“Y两优8866”最早,生育期为139d;“Y两优916”最迟,生育期为141d;“Y两优143”“Y两优900”“超优1号”“深两优5814”生育期为140d。
2.1.2 产量 由表1可以看出“深两优5814”产量最高,为10944kg/hm2;“Y两优143”“Y两优8866”次之,分别为10602kg/hm2、10576.5kg/hm2;“Y两优900”“超优1号”10123.5~10048.5kg/hm2;“Y两优916”产量最低,为9789kg/hm2。
2.2 各参试品种农艺性状及抗性
通过表2可以看出:分蘖力较强的品种为:“Y两优8866”“深两优5814”“Y两优916”“Y两优143”;分蘖力中等的品种为:“超优优1号”“Y两优900”。株型紧凑的有“Y两优900”和“超优1号”其他品种表现适中。抗病性:各品种都有不同程度上的稻瘟病发生,纹枯病发生较轻。因此,应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抗倒性:各品种的抗倒性都较好,叶色、叶姿、熟色均表现较好。
2.3 各参试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
从表3可看出:
2.3.1 株高 “Y两优143”最高为119cm,“超优1号”最低为106cm,其它品种的株高在113~117cm之间。
2.3.2 有效穗 参试各组合中有效穗比CK多的品种是“Y两优143”,为344.925万穗/hm2,其余的都比CK低。
2.3.3 穗长 各参试品种的穗长比CK长的品种有“Y两优143”“Y两优900”“Y两优8866”“深两优5814”,穗长在27.8~24.5cm之间,其中,穗长最长的是“Y两优143”,每穗长为27.8cm。比CK短的品种有“超优1号”,每穗长为23.5cm。
2.3.4 千粒重 各参试品种的千粒重比CK重的品种有“Y两优8866”“Y两优143”“超优1号”“深两优5814”,千粒重在31.2~27.3之间,其中,“Y两优8866”千粒重最重,为31.2g。“Y两优900”和“Y两优916(CK)”的千粒重一样,均为26g。
2.3.5 结实率 各参试品种的结实率比CK高的品种有“深两优5814”“Y两优8866”,“深两优5814”结实率最高,为89%,“Y两优8866”的结实率为86.8%;比CK的结实率低的品种有“Y两优143”“超优1号”和“Y两优900”,其中结实率最低的是“Y两优900”,为77.2%。
2.3.6 每穗总粒数 每穗实粒数 各参试品种的每穗总粒数都比CK多,160粒以上的有3个种,其中“深两优5814”最多,为168.6粒/穗。最少的为“Y两优916”,为115.5/穗。各参试品种的实粒数都比CK多,其中最多的为“深两优58141”,为150.1粒。
3 结论及推广意见
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的产量均在9000kg/hm2以上,超过10500kg/hm2的有3个品种,“深两优5814”为10944kg/hm2、“Y两优143”为10602kg/hm2、“Y两优8866”为10576.5kg/hm2,产量最低的“Y两优916”为9789kg/hm2。6个参试品种都超过了当地中稻9000kg/hm2平均水平。
综合参试6个品种的各种表现可以看出:这些品种都适宜在灌阳镇作中稻种植,产量及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品种:“深两优5814”。其次是“Y两优143”、“Y两优8866”,“Y两优900”。它们株型紧凑,群体整齐,丰产性好,生育期适中,是比较理想的几个组合,但在种植这些品种时应注意防治稻瘟病。针对各种的特性,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提高弱势颖花的结实率和千粒重,能有效提高参式品种的产量,使各参试品种的增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陈勤平,叶万余,何永祥,余永国,董丽兰,韦汉文.不同超级稻品种比较试验[J].广西农学报,2010,25(6):1-5
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指出:“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吴王夫差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长。吴王说:‘于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
笔者在阅读太史公的《史记》时,却发现司马迁在对这同一件历史事件的记录是有一些不同的。如司马迁在《史记》的其他传记中对相同的事件还有四条不同的记载:
(1)《史记・秦本纪》“秦悼公九年,晋定公与吴王夫差盟,争长于黄池,卒先吴。吴强,陵中国。”
(2)《史记・晋世家》“晋定公三十年,定公与吴王夫差会黄池,争长,赵鞅时从,卒长吴。”
(3)《史记・赵世家》“晋定公三十年,定公与吴王夫差争长于黄池,赵简子(赵鞅)从晋定公。卒长吴。”
(4)《史记・伍子胥列传》“吴王夫差十四年,因北大会诸侯于黄池,以令周室。”
对“吴晋争长”这同一历史事件的记录,司马迁在《史记》上的记录,有四种记录是相同的,一种记录是不同的。但到底在“吴晋争长”这一历史事件中,是“吴国”争长成功呢,还是“晋国”争长成功呢?
司马迁在《史记》的记录中:记载“吴国”争长成功的记录有四条,分别是:(1)《史记・秦本纪》,(2)《史记・晋世家》,(3)《史记・赵世家》,(4)《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晋国”争长成功的记录只有一条:《史记・吴太伯世家》。
那么,到底应该是哪一国争长成功呢?
《史记・吴太伯世家》和《史记・伍子胥列传》是记载吴国本国的人物和事情的,为避嫌,可以暂时不算。那么,还有三条记录:(1)《史记・秦本纪》,(2)《史记・晋世家》,(3)《史记・赵世家》。其中《史记・晋世家》是记载晋国本国发展的,是为了避嫌,也暂时可以不算。这样,记载“吴国”争长成功的还有两条记录:《史记・秦本纪》和《史记・赵世家》。这两个国家和晋国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赵国是从晋国分出来的,这一条也暂时不算,剩下就是《史记・秦本纪》了。应该说,秦国与吴国、晋国没有任何的从属关系,这一条记录应该可以算得上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一条记录是“吴国”争长成功。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2-0005-02
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文明时代,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把全世界连接了起来,成为一个全民参与的时代,数字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人们带来恩惠、便利、享受,与此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生活、工作和学习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和挑战。利用好信息技术,使之发挥更大效益,同时处理好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现代人的标志性能力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引起了教育教学的革命性变化,这一估计应该并不过分。从发达国家到后发国家乃至我国,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世纪末乃至新世纪的开始十余年,现代信息技术走过了从量到质的普及,从辅助教学到拓展教学、整合学科等进步和改变过程。目前至少我们可以说,无论是学生的学,或者是教师的教,亦或是校长的管,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改善和改进了教育方式方法,几乎成为中小学微观教育教学领域改革中最重要的支撑和影响要素之一。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或掌握程度很差,就会极大地影响教学质量、教育均衡程度和教学改革的方向、重点和水平。现代信息技术是教育的工具,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甚至重要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思想和意志,它改造了教育教学的所有重要的影响因素,使得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成为可能,学生利用数字科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依照个人的情况主动建构知识,充分发挥了学习无国界和学习无时限的优势,创造新形态的学习革命,也宣告新学习时代的来临,并已成为未来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今天几乎不可能离开现代信息技术来谈中小学教育教学。
一、信息技术未列入中高考综合考察的原因
现代信息技术如此重要,它不仅仅是教育的工具,也是教育的目标之一,但是,在我国目前信息技术依然被置于学校的边缘,只是用于专门课程中,我们却没有真正重视它和运用它。对于这项现代人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学了,也考了,但是如何运用它来学习、来处理信息、来形成判断,却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试问,对于曾经和正在改造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信息技术,对于标志着现代人基本能力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为什么不能应用到中高考,为什么不列入中高考中实际的综合的考察呢①?原因应该有以下几个:
一是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不高。这是我国的现实,穷国办大教育,难免资金短缺,中西部地区信息技术设备配置长期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致使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力度和内容受到制约,同时,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培养没有了寄托。
二是教育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一些学校的教师和校长无端排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认为信息技术会冲击和干扰正常教学,滋生学生的网络依赖,有的甚至还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会让学生变坏;很多学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程度不高,仅仅停留在打字或简单的幻灯片制作上;很多学校将电脑配备作为摆设,根本不让学生进微机教室上课,微机室只为迎接参观和检查所用;有的学校微机上不了网,阻碍了网络技术和知识的普及。
三是带笔记本电脑进入中高考考场(以下简称为“带本应考”)的操作困难。如果允许带本入场,技术上就必须保证公平,笔记本要相对统一,本上所带软件以及网络速度要一致;考试的信息技术水平要相对一致,国家要重新审定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考题的设计难度增大,需要绕开计算机和互联网设计试题;考试安全问题更加复杂,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弊问题会相对严重,需要设计预防措施和修改原有的一些考试安全和监督方面的规定。
二、“带本应考”的可行性分析
困难能否克服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首先,新世纪以来,国家即下大力气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和配备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作为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在中小学普遍开设。 2003年,国家又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②,为广大农村中小学分批配齐了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必要的教学软件。地方政府和学校也都想方设法在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以及硬件配备、软件开发和师资培训等方面增加投资和给予政策支持。到目前为止,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并不再构成启动“带本应考”的实际障碍。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上不存在争议,其不受重视甚至受到忽视的重要原因恰恰是没有“带本应考”的政策设计。按照我们目前的教育评价政策,升学考试仍然是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和社会声誉的重要甚至是主要因素,因此某种知识或能力被列入考试内容,自然就会成为导向,而不再需要自觉和说教。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教育承载社会流动的近乎最重要的渠道的现实压力下,除了改变竞争的规则本身以外,其他手段要么是隔靴搔痒,要么是缘木求鱼,至少改变规则是最经济的手段。
再次,“带本应考”可行性的解决恰恰解决了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中的最难部分。硬件和技术问题之前已经有所阐述,终究不应当过于放大,解决起来基本上属于主动性强弱的问题,或者说是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有无问题,我们不能由于过分的路径依赖而不思进取和改革,眼睁睁的看着内耗的扩大和蔓延。至于命题的难度,恰恰是中高考命题改革的契机,也是以中高考引导教学改革的最佳途径,是对应试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向的强烈的和根本性的支持。
三、“带本应考”将会带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根本性改革
假如实现了“带本应考”,不言而喻,就会带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根本性改革。首先,对传统学校教育构成挑战,主知教育会受到强烈冲击,死记硬背的大量死知识会遭到摈弃,学生不会担心大量繁难无聊的计算。其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会进一步得到加强,我们距离现代化更近了一步,信息社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才会凸显出来。再次,数字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具体思考是对“知识”和“能力”的再认识,能力的考察将成为考试的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德育优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能力考察则始终是个难点,对高考试题的分析表明,知识的记和背仍占相当的比重。应该说针对死知识的考题设计也相对容易些,而对能力的考察则需要更多的教育和教学的储备和对学科知识方法技能思想的考量。再次,以人为本在教育中会得到充分体现,将考试的一张试卷,发展到多个学科的整合试卷,学生自己决定要考什么,什么时间考。主知教育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对学生发展的人文性产生了低视,千人一面,司空见惯。知识不是纯粹工具,还是人类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手段。“带本应考”将弱化知识的唯一性,增强知识的人文性,使得教育在功能回归上迈出一大步。
假设毕竟是假设,距离现实还有很长的路。但是这种新思路是必要的,我们的教育必须应用于社会的许多方面,如果假设成为目标,就会导致一次教育的革命,会对现实产生真实的影响,未来的科学发展水平、国家安全保障和人才培养的高低、成败,取决于今天我们对这次数字革命认识的程度。因为,毕竟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在困境中滞留的时间太长了,正向的尝试很有必要,哪怕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1 非货币易的理论依据
1.1关于非货币易的概念
在2006年的新准则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定义为:把存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等作为交易双方的非货币性资产来进行交换。这种交换只涉及少量的或不涉及货币性资产,即为补价。在《非货币易》准则中确定了其补价比例占交易额的25%以内的,即视为非货币易。所以我国会计准则中企业间以非货币性资产来进行相互转让就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为了获得一个或者若干个非货币性资产,就必须要付出自身拥有的相同价值的非货币性资产来交换。但在知识经济和第三产业日趋发达的今天,尽管劳务不是企业持有的有形资产,但它在进行着有价转让,所以同样属于企业的一部分资产,因此非货币易应将劳务和实物纳入其范围内。
此外,新准则加入了“商业实质”的概念,需要根据换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特点、换入资产的性质等,把换入资产与现有其他资产有机结合会产生更大的效益,从而造成在换入企业内换入资产带来的现金流量要比换出资产有明显增幅,这就说明此项资产交换具备商业实质。
1.2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第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模式的,需要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首先是能够准确可靠计量换出资产、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其次是此项交换能体现出商业实质。当不涉及补价时,换入资产的记账价值就是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需要支付的有关税费之和,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应计入当期损益;当涉及补价时,换入资产的记账价值就是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补价及需要支付的有关税费之和,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应计入当期损益;收到补价的一方,其换入资产的记账价值就是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除去补价、有关税费,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应计入当期损益。
第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以账面价值为计量模式的,当交易双方不具备商业实质、公允价值不能有效计量,应把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作为基础来调整,核算出换入资产的记账价值。当不涉及补价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换入资产的记账价值就是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有关税费之和,不会涉及到损益;当涉及补价时,换入资产的记账价值就是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补价、有关税费之和,双方都不会确认损益。收到补价的一方,其换入资产的记账价值就是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除去补价、有关税费,不计入当期损益。
2 非货币易中存在的会计处理问题
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应是相同层次的规范,会计制度注重的是具体阐述及操作层次上的指导,会计准则是倾向于规定确认和计量的基本原则,两者口径保持一致。但两者在对非货币易的相关规定并非一致,在会计处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1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非货币易会计处理问题
在会计准则中对投资的规定,指的是企业将自身的资产转让给其他企业而获得另一项资产,以便通过分配实现财富增加、谋求其他利益。所以对固定资产的转让从而获取长期投资,这是属于投资的范围,应该按照准则的要求进行投资账务处理,即直接通过固定资产的贷方转出其账面价值,而不是由“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来处理。然而根据非货币易准则的相关规定,非货币性资产就包括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它们两者间的交换是非货币易,应将其归纳到非货币易范围内,应当由“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来核算进行会计处理。从上述就能看出会计账务处理产生了矛盾。转让固定资产获取的短期投资在投资准则中认为不属于投资,应根据非货币易的准则规定来开展账务处理工作。在市场环境中,投资是由长期投资、短期投资组成的,企业在一开始投资时也难以准确判断出该项投资到底是短期投资还是长期投资。这就使得在开展财务处理工作时,会计人员也很难分清此项交易到底是投资还是非货币易,导致了会计处理的不同之处,更有甚者能产生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2.2公允价值的标准模糊不清
首先,公允价值难以确定。由于企业历史成本受到汇率变动、物价和科技进步带来的贬值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反映出其真实价值,所以在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与账面价值相比,公允价值更具有可靠性。但公允价值的确定取决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和会计规范体制的健全程度等诸多因素,而目前我国缺乏活跃的生产要素和产权市场,中介机构信用度偏低,市场管理不严等,难以确定相关公允价值。在发达的市场环境中,容易确定公允价值,而在不充分的市场环境中,相对而言公允价值就难以确定。
其次,现值技术的操作性偏低。公允价值的计量难度偏大,它可以运用某种可见的价格形式,例如现行市价、现行成本。现行市价是不确定的,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相同事物的效用是不同的,甚至在不同的环境中同一个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很难形成稳定、统一的评价尺度。因此现行市价、现行成本难以确定某项资产、负债时,评估公允价值的最好方法就是现值计量。未来需要测算出现金流量的现值,能够推算出未来准确的现金流量、折现率的选择是测算的基础。不管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评估还是选择贴现率,现值自身在许多情况下就很难确定,都难以离开不确定性、未来事项的主观判断。这样就造成计量公允价值的操作难度变大,所以不宜推广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现值计量具有复杂性。
最后,公允价值可能会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以往在非货币易下生成的收益,被计入到资本公积金内,但在施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形成的差额被计入当期损益内,以往的收益观被改变,企业就会运用另一种盈余管理方式在账面上创造虚拟的利润。
3 非货币易中会计处理的对策
3.1严格区分非货币易与投资
把非货币易与投资混淆的重要原因就是非货币易准则中没有对其区别做出明确解释。企业如果是以股权来交换股权、股权来交换其他非货币性资产,其换入的股权是对换出方形成的权利,那么就是属于投资业务,假如换入的股权是对第三方形成的权利,那就属于非货币易。这是由于非货币易指的是交易一方用自身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对方的非货币性资产,假如换入的是交易对方自身的股票,即换入的股权是对换出方形成的权利,换出方的资产在股票交换以前并没有形成,所以这样的交换不属于非货币易,只能属于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如果换入的股权是对第三方形成的权利,这就说明了该股权在交换以前是属于换出方的资产,是属于换出方对第三方拥有的权利,所以这样的交换是最明显的非货币易。因此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假如换入的股权是交易对方自身的,就需要按照投资准则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一旦换入的股权是属于第三方的,就应该按照非货币易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3.2根据公允价值的不同来判断其商业实质
关联方可以通过一些交换来修饰财务报表,交换双方的资产既可以是各不相同的资产,又可以是相近或相同的资产,进行交换的资产公允价值都会大于账面价值,这样关联方都会实现盈利。因此,当确定了关联方交换资产有明显不同后,尚不能确定该项交换就具备了商业实质,需要结合其他方法进行判断。
一是关联方是否多次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关联方要想修饰财务报表可以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来实现,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为了获得换出资产的所有权,可以通过反复交换来实现,同时交换双方的资产公允价值存在差异,关联双方通过二次交换或反复交换,来进一步增加资产、利润;第二,交换时对实物根本不进行转移,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账实核对的方法进行盘点,这样就非常容易查出来,因此一般企业不采用该方式。针对以上情况,在准则中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细分明确,如规定在一个会计年度中,企业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发生了两次以上的,就不具备商业实质,这样就使得关联方难以实现通过多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而进行利润调节、修饰财务报表。
二是对于公允价值的不同,是否需要给付补价。关联方进行资产交换的公允价值不相等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下经常存在,在正常情况下,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偏低的一方需要支付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偏高的另一方一定数额的补价,这样才能使得交换双方的成本相同。对于关联方而言,换出的资产存在再次被换回的可能性,所以对方不一定需要支付补价。因此换入资产此时的记账价值与公允价值相比一方偏高、一方偏低,其偏离幅度越大,说明该项交换具备商业实质的可能性就越小。
总之,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比较活跃,会计政策的出台伴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从长远的角度看,在我国会计行业中必须要加强推广非货币易的会计处理,及时准确的反映出企业资产、财务状况,以便提高经济服务水平。
我国中药的出口量近年来大量增长,但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中药出口的最大“障碍”。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制定的一些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性评定程序所形成的贸易障碍,主要有法律、标准、认证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等。
一、中国中药的出口
经统计,2007年1-9月份,我国医药商品实现进出口总额119.93亿美元,同比增长14.29%。其中,进口总额为50.33亿美元,同比增长15.90%;出口总额为69.60亿美元,同比增长13.15%,实现贸易顺差19.27亿美元,1-9月份进出口总额累计增长比率仍保持上升态势。9月份医药商品进出口总额为14.61亿美元,同比增长22.77%。其中,进口总额为6.00亿美元,同比增长22.45%;出口总额为8.61亿美元,同比增长23.00%。当月实现贸易顺差2.61亿美元。
二、我国中药出口贸易中的问题
1、我国中药在主要出口国的合法地位问题。由于近期英国接连发生中药中毒事件,英国政府已于近期正式启动对传统医药进行立法管理相关程序,这将直接影响中药出口英国。因为目前国内中药企业没有一家取得欧洲GMP 认证,并且中药中的动物药和矿物药很多。所以如何尽快的取得中药在欧美国家的GMP资格认证是中药取得在出口国合法地位的关键所在。伴随欧盟以及美国的举措,相关国家和地区必将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进口的监管,如何解决中药的地位合法化迫在眉睫。
2、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问题。随着世界各国对中药进口检验标准的提高,中药重金属含量超标正逐渐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新问题。今年上半年,英国的药物安检机构发现中药“复方芦荟胶囊”当中的汞含量超过英国标准的11.7万倍,这个药批发商和他的药店已经被罚款5000英镑。重金属含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它不只是一个技术的问题,而且涉及了人身的安全问题。虽然国内目前又对中药的重金属含量制定了《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但是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标准,对很多的特殊个体并不适用。
3、中药(产品)所含的濒危动植物种的问题。2004 年中药材出口过500万美元的品种依次为人参、西洋参、冬虫夏草、苦杏仁、鹿茸、、枸杞子、甘草、黄芪、茯苓、半夏。在这中间,有好几种植物已经濒临灭绝。作为中药的起源地,中国中药的进出口仅占世界贸易份额的5.3%,这是一个很让人意外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说更是一个关系到生态保护的原则性问题。
4、行业标准不统一,削弱竞争力。行业的标准的不统一使得规范化变得无从下手。这些技术性壁垒的存在以及其他原因,致使中药在国外市场只能以食品补充剂的形式出现,它既不能标明药物功效,也不能作广告宣传,更不能在药店出售,保险公司对购药费用不予返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中药在发达国家扩大市场份额。可以说,TBT是目前影响我国中药进入国际药品主流市场的主要障碍。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中药出口的影响
1、负面影响。
(1)未注册遭遇查封。继英国叫停“复方芦荟胶囊”后,日前出口菲律宾的中药遭遇了红灯!部分中药遭遇突袭被下架。由于中药未在当地注册,菲律宾有关部门于不久前对马尼拉地区多家中药店及仓库进行了查封,导致菲律宾本地许多中药销售商开始纷纷下架,中国对当地的中药出口也由此受到影响。
(2)韩国:严格二氧化硫等残留物检测。日韩等国是中成药的消费大国,但也对从中国进口的中药材设置过各种门槛。据悉,韩国此次修订的中药材品种涉及非常广泛,包括姜黄、大黄等在内的72种中草药材,新增60种草药及23种岩土矿物的传统中草药。72种中药材中二氧化硫残留限量全部修订为30ppm,最大指标提高了50倍,同时,新增对60种草药进行二氧化硫残留检测,对23种源自岩石和矿物传统药物中重金属(包括铅和砷)的最高限量进行了规定。
(3)多种类型的认证制度的壁垒。1998年欧洲出台了《欧共体药用和芳香植物优化种植生产管理规范(GAP)条例》。该条例从种子繁殖材料、栽培、收获、初级加工、包装、贮存和运输、设备、人员和设施、文件记录、文件、质量保证这十一个方面为生产者提供标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植物(原材料)污染。
(4)包装和标签规则。总结与分析美国FDA 2004年1月到11月扣留货物情况,我国被扣留货物占美国FDA总扣留货物及我国扣留货物总批次的9.2%±2.4%,居前4位。其中药品的扣留货物占我国扣留货物总批次的21.7%±7.0%,居各种扣留货物品种的第2位。在2004年2月份统计中,因不符合包装、标签、说明书规定,美国FDA扣留中国药品占总药品扣留批次的73.1%。这些数据都说明了药品的包装和标签规则在药品技术贸易中的重要性。
(5)绿色壁垒。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保护环境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而采取的限制进口的措施。但是目前我国中药企业的环境安全意识还非常薄弱,具体表现为:从中药企业的外部来看,我国的企业基本上都未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种植、生产经营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从企业的内部来看,员工的环境意识很差。为此,国内的中药企业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应及早推行HSE管理体系和准备ISO14000认证,以应对绿色壁垒。
2、正面影响。从长远分析,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部分不合理的企业被淘汰,相关的产业进行整合,必将加速中国国内对中药产业的标准化的制定,完善相应的技术性法规及检验检疫程序。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制度建设,特别是合适的产权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将会极大的激励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到中药技术水平提升的浪潮中。从本质上讲,技术壁垒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各国企业间产业技术水平的差异,当这种技术水平差异与标准相联系时,才构成市场进入壁垒。
同时,它还可以有效促进中药的产业化发展。很长时间以来,中药一直都是“分工不明确”,其医理药理一直都不为西方人所接受。但是中药确实有着其独特的科学体系与科学价值。国家应该通过相关部门的科研,特别是要通过研究、传播中医药中的辨证等科学性的内涵,使西方国家的主流认识到中医药的价值所在。
四、中国应对技术性壁垒的策略与分析
1、产品策略。一是产品选择策略,应该“早期迎合市场,后期培育市场”。当前应该出口在我国盛产,而在国外热销的产品。二是产品包装策略。包装上的改观对中药出口也有很大的影响,要针对出口国家的文化习俗来制作产品包装,这样有益于顾客更快更好地接受产品。而且在包装上我们也应该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来,这有益于增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中药营销策略。中药要实行国际化,针对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来出口产品。打造“绿色中药”的出口品牌,发展中药名牌,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通过使用注册商标来区别其来源和保障其质量,同时也有利于质量优良的中药材创出名牌,占领市场。同时,也要注重对产品商标的宣传,加强其品牌效应。另一方面,还必须创新思路,找到突破口,寻找开拓中药出口的新天地。重点推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做到量少但精。
3、定价策略。定价同样也是影响着中国中药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价格的适当程度可直接影响与进口国的关系维持。特别是在新的中药产品上市之时,价格对产品能否受到市场喜爱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在价格上有些小策略:折扣:数量折扣,交易折扣,现金折扣,季节性折扣。运费负担:工厂交货定价,统一交货定价,基点定价。价格控制:统一转售价格,价格保证制度。当然,在价格订下之后,也要根据市场的需求程度来“随机应变”。
4、服务策略。提高服务技术水平,针对世界各地顾客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充分发挥现代化服务设施为顾客服务的营销服务策略。诚心地对待每一位顾客,以诚待人,让世界认可我们的中药产品。
【参考文献】
[1] 黄萍、马爱霞:浅析中药出口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J].中国知识总库.
[2] 赵爱玲、:中药出口受挫“标准”[J].中国知识总库,2006(9).
[3] 徐世文:我国中药主要出口市场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概况[J].中国知识总库,2004(2).
[4] 蔡天智:中药出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1999(3).
一、毕业后中医教育阶段
医学高职教育旨在为我国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医疗卫生人才。[3]毕业后教育是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向具有独立开展临床诊疗工作能力的中医师转变的教育过程,通过接受毕业后教育,医学生能真正地走出校门、融入社会,[4]成为符合岗位胜任力要求的临床中医师。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是目前我国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后教育方式,国家有关部门对培训目标、原则、对象、方式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5—6]但对终身学习理念的构建重视程度不高,不利于学员的未来发展。面对当前的社会需求,在中医高职毕业生毕业后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将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相统一,在符合中医药传承规律的前提下,应把终身学习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1教学思想
将“终身学习”思想植入学校办学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营造“无一人不学、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的培训氛围。将专业认知和职业精神融入到培训全过程中,解决对专业存在的茫然与困惑,建立对中医学的文化自信,全面理解终身学习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理念。
2教学过程
中医学高职毕业生毕业后教育要重视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三基能力”的训练、经典内容的巩固、全科理念的构建,不宜开展专科培训。[7]在理论培训中,引导学员在以往知识基础上汲取新的信息,以自身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加以吸收消化,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将原有知识经验同新知识相衔接。在实训、见习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营造教学情境,注重培养学员独立发现、解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员创造创新、发散思维。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培养学员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例如,开放实验室、实训室,引导学员自主学习;开展竞赛活动,培养学员学习兴趣;举办学术活动,拓宽学员知识面。此外,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开发在线精品课程,发挥网络教学交互性、便利性等特点,满足学员自主学习的需要,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3教学管理
树立为学员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构建“服务型”培训管理体系。培训单位充分发挥自主权,加强在招收学员、培训、评价方面的全方位改革,搭建打通培训单位之间、培训单位与高校之间、科室与科室之间、学习与工作之间、现场与远程之间等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立交桥,为拥有不同学习愿望、具有不同学习条件的学员提供机会服务和质量保证,真正做到适应多样学习、提供多样培训。
4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应试式为充电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根据各中医学专业特点,运用“互联网+”开展生成性教学,将诊断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巧妙地运用于培训教学之中,促进学员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学员钻研、讨论、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提升深入理解问题的水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拓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5考试考核
依据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目标,考核的重点包括学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三个方面,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对学员自主学习的态度、表现、策略以及效果等方面做出评价。内容上,根据培训进度进行过程性划分,既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践训练过程中与教师及患者间的互动与日常表现,也有学术活动的参与情况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形式上,采取科室技能考核、自主学习考核、目标定向考核和结业考核四个部分,建立教师评价、学员互评、学员自评、试卷评价的评价体系,多方面促进学员“自主学习”习惯化。
二、继续中医教育阶段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更新中医药继续教育观念、优化中医继续教育方式方法、优化满足中医药人才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成为建设中医药人才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知识传承规律,必须坚持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统一。
1教育形式
根据中医学高职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实际需求,在中医继续教育模式创新过程中摆脱原有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束缚,引入以学员为中心和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理念,实现中医药继续教育更好服务社会的目标。紧紧围绕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实际需求和中医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需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才规律,发扬中医药教育特色,以开拓的精神、创新的意识,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中医学高职毕业生的继续教育专业性较强,其首要任务是提升此类学员岗位胜任力对中医药专业知识的需求,因此,在教育形式的设定过程中要针对其知识结构和岗位能力的需求,坚持以学员为中心,遵循教育规律,结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趋势,更新观念,科学定位,适时优化、调整教育形式,校正教育方向,将以往学历教育模式为主的培训方式转变为以知识拓展、能力提升、素质提高为目的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和在岗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继续教育形式,以满足学员多方位的学习需求。[8]
2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专业特色得以体现的关键。通过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内容,进行课程优化,着重培养学员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及运用中医理论诊治常见、多发疾病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实现学员的岗位胜任力与城乡基层对中医药人才服务需求相匹配的目的。课程设置要突出中医特色,重视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科学合理地减少知识点的重复和知识板块的叠加,充分运用中医学理论体系,根据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知识基础,适当增加必要的现代研究成果。针对中医高职专业毕业生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为切入点,在高层次教育中以推进研究性、自主性学习为目的,在相对较低层次的学员中以强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为主,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中医药教学规律原则,强化基础、突出经典,注重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以满足需求为原则,课程设置重点考虑适应中医临床实际工作岗位需要。
3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中医学高职毕业生继续教育内容,采取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方法,满足其自主学习的需求,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在线上利用多种数字技术、网络平台与网络资源,将不同流派的中医名家的理论教学过程、临床带教经历数字化,以便更加完整、客观地保留其学术思想的精髓,使中医名家理论能够得以传承与发扬。同时,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通过“课程联盟”形式共享中医名家的教学资源,使不同区域的学习者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学习者可以借助中医临床诊疗视频等数字资源,采取自主学习方式,加深理解中医理论。[9]在线下教学组织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相应调整,如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PBL教学、床边(随机)式教学、师带徒式教学等等。建立开放式课堂,注重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教”与“学”的统一。
4文化传承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纵观中医学教育发展历程,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一直受到同等重视。目前,人文素质教育相对缺失成为中医药继续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应深入发掘中医药文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通过改革教育形式、更新教育内容、改进和优化教学等方法手段,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与医学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使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中医高职毕业生继续教育的全过程,提高培训的实效性。[10]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劝学”等有关内容的学习,以人文精神教育的方式使学员的“终身学习”理念能够进一步牢固。
三、将师承教育贯穿于继续教育各阶段
二、调整教学要求
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是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如,在讲解“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系数比较简单的还不熟悉,复杂的就出现了;数字系数的还不熟悉,字母系数的又出现了;解题步骤还不熟悉,就让学生解一些复杂的题目.这样的学法怎么能使知识得到巩固?学习好像是爬坡.要想达到教学要求,不外乎两种方法,一是加大坡度,缩短教学过程;二是减少坡度,延长学习过程.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倒不如把起点放得低一些,坡度小一些,慢慢地上去,这样虽然时间多花一些,但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巩固,基本功更扎实.练习题的选择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新颖性.训练题不能只是旧题目的简单重复,题型要经常变化,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新鲜感
(2)指导性.所选练习题,要能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即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
(3)趣味性.有趣味的问题能吸引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非货币交易,重要的交易对象并不是货币性资产,这是针对货币性资产来讲的。所以一定要真正领会非货币资产,首要工作是清楚什么是货币性资产,货币性资产主要包含了现金、其他形式的金额可以肯定的货币性资产,例如债券、票据、存款以及应该收的账款等等。这样的资产在将来的额度上市稳固的,因此要将其划分成货币性资产,除过这些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都将是非货币性资产。
1.非货币易在会计标准方面的特异之处
1.1谨慎原则的完美展现
这个原则反映的关键就是怎么和合理的计算同类型非货币性资产的转换,就像针对账面的价值来讲,转换出去的资产的公共允许价值要比较小,这种方式转换出去的资产就要求记录进账务,产生的误差记录成当期的损失的利益。这个原则向我们说明,非货币易的会计标准就是特别关注非货币易的损失,最好不要将非货币易的成果记录进去,在现在国际会计规程中,这已经成为一个习惯。
1.2划定公允价值方法的编制
根据非货币易的会计规则,现在行市价可以根据有价值证券来确定;没有价值证券参照的对象就是这个行业证券的股利率和市场利润率,针对商品和生产成品来讲,参照的对象作为销售价格与费用和利润之间的偏差;产品参考的对象是现在重新设置的成本。针对公允价值的计算,在很早以前就在资产评估的方法中被有效的计划,而且跟随着实际的发展,被持续的改变,然而在会计规则里还是第一次被使用,根据非货币易会计标准,明确公允价值的方式被第一次明确化,这将对促进中国会计标准走向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3重要性原则的积极表现
在非货币交易的过程中,重要性准则的主要展现在对货币性以及非货币易这个阶段的具体规划,根据重要性的准则实行判别分析对比的时候,就能按照准则是25%的比例,换句话来讲,当货币性资产交易的比例在总体交易项目中占有的比例高过25%的时候,就能够确定这就是货币易,假如和25%相等或者较低时,就可以被确定成非货币易。在实行实际的会计核算的时候,也就是对货币易和非货币易判别的阶段,一定要根据这个准则进行严密的判别。
2.非货币易会计处理时候的几个重点注意事项
2.1有效转变无形资产交易损失利益情况
根据目前行使货币易规则,假如非货币性资产转换过程中交易的资产出现了减值损失,就要求归纳到下面科目中:“营业外支出”,将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在转换的时候得到的利益,就要归纳到“营业外收入”科目中。针对现在使用的会计规则来讲,无形资产转出的现象纳入的活动类型就是其余业务活动,由于无形资产取得的收入和支出归纳的科目是“其它业务收入”以及“其它业务支出”。然而当在非货币交易的过程中,这个规则就会被改变,根据非货币交易的规则,由于无形资产出现的支出和收入就会被归纳到下面这两个科目当中“营业外支出”以及“营业外收入”,和现在使用的会计准则进行对比,在这个环节上就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不管哪一种记账方式,所出现的资产项目都要求接受“其它业务收入”、“其它业务支出”科目类型下的严格检查。实行具体判别依靠的准则是:假如是同类型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价值和账面之间的偏差就将归纳到“其它业务支出”或者“其它业务收入”科目。
2.2非货币性资产的核算
核算非货币性资产面对的重要对象就是真实资金、货币回收以后的资金,例如基金存款、股票金额、现金以及应收票据等等。针对非货币性资产来讲,大多数强调的就是它和货币性资产金额偏差之下的资产项目,例如稳定资产、货物存款、债券投资、股权金额等等。在非货币换的过程中,会计计算的主要内容就是非货币性资产转换进来和转换出去之间的计价。在会计监管的过程中,虽然计量属性只是作为一个简单基本的定义,经常使用的是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历史成本、实际市价、当前成本以及可获取净值。在准则当中,和转换出去资产的账面价值相互对应的是入资产入账价值的数据。这样一来,和以上几个计量属性相互对比,符合度比较小,财务核算过程就容易出现问题。
2.3预期盈利标准的达成
在非货币易会计核算过程中,一个比较关键的方面就是能够保证盈利过程可以顺利结束。假如资产交易出现在盈利阶段中,这时就可以断定这是同种类型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对于换出资产而言,其账面价值就是换入资产本身的入帐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资产交换损益而言,就不需要进一步的弄清。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对于盈利过程的判断标准而言,有如下的陈述:资产交换目的本身的持续性,如果目的在整个资产交易的过程中没有保持一致,则就可以做出判定盈利过程结束;如果目的一致,能够做出的判定为盈利过程未完成。其次还可以从换入换出资产的作用层面上分析,如果换入与换出的资产在作用层面上是不一致的,这个时候就说明整个交易的盈利过程已经结束,经济利益已经达成;如果在作用层面上,换入与换出的资产是不一致的,这就说明盈利过程并没有结束或者完成,原有的经济目标并没达到。针对生产经营性的企业来讲,容易受到换出换入资产的影响,要求将它广阔的使用,不仅会给盈利过程造成影响,而且是对非货币换实行科学性判定的重要根据。
3.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非货币换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处理方式,必须严密关注计量属性、资产损益科目的纳入、与会计准则每个方面的联合。只有使用这样的方式,才可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尽最大的努力降低会计核算中出现的误差,促进企业会计的监管在非货币换方面做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的优势
基础医学包括细胞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复杂,知识更新快速、枯燥抽象且难于理解。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学习以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辅助教学突显出独特的优势。
1、把抽象化为具体,充分增强教学效果
基础医学知识点繁多难懂,教师难于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尤其对于初学者。比如免疫学中的免疫应答过程十分复杂抽象,单用文字板书讲解枯燥乏味、难于接受,若结合图像并配合Flas效果使内容具体化,便能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同时教师也能够拥有额外的时间讲授更多有关学科的课外前沿知识,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也会随之增强。
2、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只是教师利用板书和语言单调地讲述,学生处于被动灌输的状态,课堂氛围死板,极大地限制了知识的融汇贯通。而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创设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的教学环境,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变被动为主动地去汲取课堂知识,使教与学的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3、交互式学习,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基础医学课程大多是前沿学科,知识更新快速,单靠课堂教授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融合,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共享且根据自身的水平选择学习内容,加强学科前沿知识的获取并且还可与教师、同学形成网络互动,有利于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团队精神的加强以及探索钻研精神的培养。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的弊端
1、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不利于教师授课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为体现出高超的技术水平而一味地追求多媒体课件华美的外在却忽视了内在的质量。一些华而不实的课件设计只能让学生注意到课件中的图像、声音以及动画等,大大忽略了知识的传导。过分地依赖于多媒体课件,将生动灵活的讲课变成了死盯着屏幕的照本宣读,十分不利于教师讲授水平和书写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年轻教师。板书、行为和普通话,是教学三大基本功,也是传统教学的主要方式[2]。板书是教师的基本功,语言是知识的载体。合理的板书设计、丰富的肢体语言再配合以人文科学方式地讲授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促进师生的互动,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永远都不可取代教师的地位,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用得恰到好处。
2、听讲与记录协调性欠缺,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加强
虽然多媒体课件形式新颖生动,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们的眼球,但内容繁多、翻页快速,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且不利于笔记的记录,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尤其是部分记录速度慢的学生。因此建议在放映多媒体课件的同时也要结合板书讲解,特别是基础医学中比较深奥难懂的概念等,这样能使学生有一个缓冲停顿的时间,有利于充分地思考并及时地记录,学习效果也会随之加强。
3、课余复习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不利于知识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