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人际交往技能培训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众所周知,大学生进企业实习是大学生今后走向就业岗位的关键。企业接受大学实习生不仅可以借此扩大自己在学生群体中的知名度,还可以提前发现人才、储备人才,减少外出招聘时所投入的人力、精力和财力。因此,对于高校和企业来说,大学生进企业实习是实现双赢的最佳途径。然而,在大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与企业之间总是存在一些误解和矛盾。为了更好地贯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实习整体素养和实践能力,本文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根据理工科类专业的特点,介绍了高等院校开设实习指导课程的建议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能让大学生在实习前提高自身素质以及了解企业文化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程选取方面,高校应特别注重课程的实效性和学生的需求性。
(一)专业知识技能培训
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不仅涉及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除了本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之外,重点在于讲授本专业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师可以演示企业中都是如何操作的,并可根据近两年来本专业在企业实习中的内容为例,具体介绍该企业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的需求和要求,并向学生讲述本专业在实习过程中应用到的专业技能,从而强化学生在技能方面的应用。
(二)礼仪培训
礼仪培训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为了能让大学生体现自身的素质。一个完整的礼仪培训不仅能让大学生在进社会前提高素质修养,而且有利于社会对大学生的良好评价。一个大学生在企业中实习,素质的体现直接影响到企业对学生甚至学校的看法,作为实习生应具备适当的礼仪,这不仅体现学校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也提高了学生在企业受欢迎的程度。
(三)人际交往能力培训
人际交往能力培训课程类似于礼仪培训,大学生进入社会必定会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工作,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必应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在大学生今后的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实习过程中也是一样。因此,在人际交往培训课程中,教师主要培养学生如何在企业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今后的就业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实习要求教育,增进学生对企业的了解
大学生进企业实习,更多的是想通过实习增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在大学生实习前应该对用人单位的用人宗旨以及用人单位的一些企业文化做一些详细的介绍,加强学生对实习岗位的理解,增强学生在实习岗位中的责任意识。
(一)企业家讲座(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企业对实习生的要求和建议,现场互动等)
这部分的课程主要是邀请与高校合作的企业家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内容可以是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企业对实习生的要求和建议等与学生实习直接相关的内容。因为内容与学生密切相关,也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学生必定会对该课程感兴趣。而且通过与企业家的交流,增加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也会在实习之前做好自身方面的思想准备,尽量满足企业对实习生的要求,降低学生对实习的过高期望,从现实的角度去考虑实习的过程,从而等学生真正进企业实习之后便可从容应对,并能真正的在实习中有所收获。
(二)实习实例分析课(根据以往经验,分析优秀实习生和一般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处理)
为了加强学生的自我实现价值,高校可以开展实习实例分析课。开设实习实例分析必定会吸引学生们的求知欲。实习实例分析课,更多的是注重介绍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典型的优秀实习生案例,增加学生听课的兴趣。并且通过分析课的引导,有效的加强了学生在今后实习过程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坚韧性,缓解对企业的不满情绪,提高企业对实习生的认可,实现双方共赢。
总之,通过实习指导课的开展,学生不仅能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而且能在实习前提升自身礼仪、人际交往能力,了解企业用人的要求,做好实习问题的处理,从而能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的出色,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提高了高校培养人才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徐进, 张丹煜. 论高校做好企业需求人才的培养[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 2004(04).
[2]宋琪, 金青梅.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索[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8(04).
[3]李玲. 高职校企合作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文教资料 , 2006(07) .
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是当代大学生生存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学生社会化必由之路。但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由于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家庭教育、利益竞争、自身性格以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有很多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问题,更严重的表现为对人际关系不适应,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多,也更为复杂。因此,对于高校贫困学生的人际关系剖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负面人际交往现状
(一)不敢交往
因为贫困导致贫困学生过分的自卑和害羞,是其在交往中极大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对于其他非贫困生的交往存在恐惧心理,使其与周围的人无法沟通交流,逐渐拉大自己与周围人的心理距离。
(二)不愿交往
经济贫困的学生一般具有自卑和清高的性格,面对形形的人们,他们大多选择自我封闭,隔绝与外界的交往,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对他人的接触产生抗拒,逐渐形成不愿合群的性格。虽然有些贫困大学生试着与他人交往,但在交往失败后产生了心理的不自信,进而更加严重的影响其交往的愿望,而后就不再愿意与他人交往。
(三)不善交往
贫困学生们从小生活在人际交往较为封闭的环境里,他们大多数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礼仪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不丰富,在交谈中态度过于生硬,缺乏应用的交往技巧以及艺术性,很难融入到大学以及社会人际交往圈里。
(四)不懂交往
贫困学生们不明白人际交往是需要主动,不能总是寄希望于被人,希望别人主动与其交往。交往的范围狭窄和方式的单一,大多数贫困学生们只与自己的好友与亲人交往。平时的人际积累与不断扩张自己的人际圈也是必要的。
二、产生高校贫困学生负面人际交往现状的原因
(一)家庭成长环境
贫困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家庭、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单亲家庭,其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网络、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对贫困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交际经验有着很大的影响。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家庭人际交往环境比较封闭,因此很少的交往活动使得他们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有些贫困大学生因为父母不赞同其与别人交往而自己的人际交往受到限制;有些贫困大学生的父母没有意识到对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擅于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影响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学校交往环境
如今的大学不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大学校园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舞台,个个身怀绝技和特长,而贫困大学生大多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及家庭教育、成长环境等各种限制因素,没有对培养并训练各种特长。他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与家境优越的同学有着巨大的差异,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掩盖了他们唯一的优势----学习方面,这样更使他们好像游离于大学人际交往边际之外,觉得很难融入到周围人际圈中,而强烈自尊心又让他们选择了逃避,甚至很少开口说话,人际交往活动极少,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教育一味重视学生专用知识,忽视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中重要的部分就是人际交往。当前,许多大学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仅仅设置的心理咨询机构也只是装饰门面。
(三)社会交往氛围
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大学校园也出现了社会生活中的贫富差距现象。因为家庭经济的不同差别,贫困学生群体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富裕学生群体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冲突。贫困学生因思想不成熟对许多社会问题不能正确的认识,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这样极易导致仇富心态,以冷漠对人,严重影响社会认同感,难以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自身性格心理影响
贫困大学生因种种原因导致大多数人的性格内向孤僻,拒绝与人交往,这样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部分贫困大学生迫于经济上的压力,在面临利益得失关键问题上,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有时还会牺牲他人合法的利益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被他人瞧不起,严重影响人际交往的建立。
三、如何改善高校贫困大学生负面人际关系
(一)树立正确的认知,客服交往障碍
1、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必须明白人际交往对于自己的生活、学业以及今后的社会生活是多么的特殊和重要,懂得如何从原先简单的人际关系向新的较复杂的人际关系观念的过渡。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摆对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位置,正确对待他人,要不断改变那种对人际交往无所谓的态度,尤其是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的同学,更应该时刻自觉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2、保持良好的心态,确保交往顺利。影响贫困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好坏最重要的因素是其心理状况的。为确保交往顺利进行,必须要客服交往中许多的障碍,其间必须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贫困学生们面对交往中存在的障碍是,要把自己放在合理的平常人位置,保持内心平静,切莫嫉妒猜疑。当自己在交往中遭受挫折和伤害时,冷静并心平气和的与之交流沟通,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大家都知道,情绪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是极大的。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勇敢的克服人际交往障碍,重视情绪状态的影响。意气用事、唯唯诺诺、情绪波动频繁等情绪状态都是不利于人际交往的。
(二)完善自身素质,增强交往能力
1、增强交往技能培训,提高交往能力。其实在我接触的贫困大学生中有很诚恳,很愿意与他人交往,但是因自身的自卑、胆小,表达不自在等因素倒是其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在处理人际交往方面能力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在致力于提升贫困大学生自我意思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大他们人际交往的训练。值得大家关注的是,贫困大学生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比物质的需求更加强烈与紧迫。因此在资助他们时不应该只注重物质需要,还应关心他们的精神需要。由此我建议社会各界在援助贫困生的活动类型上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加贫困大学生的交往能力。
2、加强自身修养。贫困大学生应自尊、自重、自强来加强自身修养。自尊是就是表现个人尊重自己而不容他人侮辱的一种道德情感。在与人交往中,重视与他人的沟通、理解,细心留意他人举止,把更深和更高层次的交流作为自身修养的重要部分,不断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自重,表现在人际关系中就是要有独立的思考和看法,正确看待个体差异,在与人交往中不偏不倚、不卑不亢。自强就是必须树立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获得成功的思想,在面对人际交往中的困难时应自我鼓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有竞争但不嫉妒。只有这样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是贫困大学生摆脱人际交往困难的怪圈。
3、丰富社交知识,学会交往技巧。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社交知识,谈话时注意态度诚恳,谈话注意技巧和适度、措词文雅。充分语言积极的身体言语以及善于倾听,多使用咱们的语言,避免妄加指责,要善于发现和承认他人的价值。与人交往要宽容,不能讲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不计较他人过失。交往是应主动积极、热情,善于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开始,恰好的表现自己,不卑不亢。我认为在增强贫困大学生交往技巧的问题上,高校要有针对性的举办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与活动,鼓励他们主动热情地与人交往,在交往实践中逐渐学会交往技巧。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提高人际交往水平,不断改善人际交往质量。
(三)、完善家庭教育,形成健全人格。在对大学生个性培养、品格塑造和心理健康发展起基础和先导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因家庭成员间是特殊的人际交往圈,家庭成员的言行对子女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巧移默化的作用,多以父母必须注重自己行为的示范作用,给子女树立好的榜样,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子女与人为善、开朗活泼、宽容大方和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只有这样,贫困大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今后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帮助。
(四)发挥高校作用,优化校园环境
1、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工作。高校不能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应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引导和帮助。学校应采取点面结合,组织心理专家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给予完整指导。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心理知识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整,帮助树立信心,完善自我个性,战胜自我。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贫困学生通过学习使自己能够面对现实,适应现实环境,提高自我心理健康能力。这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贫穷是事实,但不是缺点,更不是耻辱。
2、大力优化育人环境,形成艰苦朴素的校园舆论环境。高校应在学校和班集体中培养团结友爱、相互理解、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形成抵制各种社会不良风气,形成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良好局面,这样才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感受到学校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从而消除经济困难给贫困大学生带来的精神压力,消除自卑、孤独等心理障碍,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这样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贫困是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重要的障碍,贫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以及能力。面对贫困,他们应正视现实,善待自身的“富有,应以自己自强、自重、自尊的优良品格赢得周围人的尊重。克服自己种种心理障碍,大胆、大方和宽容的心去与人交往,不卑不亢。
参考文献:
调查地点:学院宿舍。学院自习室。图书馆
调查对象:不同年级在校男女大学生
调查方法:实地访问调查。随机问卷调查。最后记录汇总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调查过程:在学院宿舍,自习室以及图书馆随机寻找符合调查条件的男女大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了解他们最为迫切希望提升的技能,然后邀请他们认真填写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见附录),最后将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得出最终调研报告,并找出相关的问题。
结果讨论:①实际动手操作技能成为大学生最为迫切提升的一项技能。在我调查的100名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中,有平均大约76%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太差,而这一比例又以理工学院的最为明显,达到91%。实际动手操作技能所占比例如此之高,一方面反映出当代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那就是只重视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忽视了这种知识与实践实际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高校教育致命的一个弱点:学校培养出的大部分是一个一个“抽象的理论家”,那些“具体的实践家”少之又少。大学生亟待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②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亟待提升的又一项技能。通过调查,我发现许多大学生不善言谈,交际技能有待提升,而这一现象又以大一新生最为明显。成功学大师,华人成功学之父陈安之曾经说过:“在一个人成功的诸多要素中,你的信心恒心耐心能力占到80%,你所拥有的广阔人脉占到13%,剩下的7%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诸如机遇等客观因素。”我认为在当今这个社交频繁的时代,甚至可以说谁拥有了人脉,谁就可以成功。另外,大一新生可能由于刚刚进入大学,一切对于他们而言都是新鲜而陌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他们的日常人际交际,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一新生的交际能力应该会得以提升。
③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大学生需要提升的一项技能。调查发现,有46%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非常缺乏。我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然而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80后90后,并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自我意识相当强,当走进大学校园开始群居生活,失去了父母的荫蔽,自然而然彼此之间的矛盾便产生了。四年大学生活是一段群居的生活,是一段相互合作的旅行。其间,团队合作能力是尤其重要的。
④办公自动化能力也是大学生希望提升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有过半数的学生希望提高诸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有关现代办公自动化方面的能力,而且这一比例又以农村出来的大一学生居多。这表明现代科技以及办公手段对刚刚结束枯燥的高中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是有些陌生而且新鲜的,他们渴望这方面的能力获得提高。办公自动化能力也确确实实是我们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必备的一项技能。
⑤调查结果表明,诸如表达能力,学习能力,自我展现能力也是一部分大学生希望提升的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你未来的人生道路才会更加顺利。
解决方案:⑴学校尽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大学生平时注重提升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多参加假期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锻炼自己。
⑵利用一切机会去接触方方面面的人,努力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甚至班级团支部多组织一些采风活动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进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⑶班级可以多搞一些集体类活动,也可以利用假期组织诸如爬山之类的有助于提升集体合作精神的活动;同学之间也可以集体申报活动项目,集体参加,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人际智能指察觉及分辨自己及他人情绪、感受、企图、目的等能力,其中包括能掌握与人沟通时的面部表情、声线、身体语言等并做出恰当反应的能力,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传达、交流和交往。人际智能可以使其了解别人,与别人沟通,注意他们在情绪、气质、动机和技能方面的差异。它包括建立与维持关系的能力,能在团体中扮演各种角色,如团体成员或领导者等。
二、教学活动展示
“农民工进城务工”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的问题研究。
活动过程如下:全班分为三个小组,每组扮演一类角色,分别是农民工、市民、政府官员。第一周为准备时间,布置任务,学生自行查找资料。第二周正式开始。首先各组展示搜集的资料,对“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阐述各自观点,每组7~8分钟;然后,针对自己组和其它组的发言自由讨论5分钟;之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对刚才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最后由教师作总结。
扮演农民工角色的第一组发言:首先,外出打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地被征用或征收,住在城郊,因为城市扩展,郊区被城市化,原有土地被征用,使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进城务工自然成为其维持生活、供孩子上学的必然选择。其次,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数没有技术或知识,很难找到很好且固定的工作,所以大量涌入城市当建筑工人、从事服务业和其它出卖劳动力的工作,工资极低,而且很可能会被老板拖欠,干了一年活还拿不到钱,因为很多人开始干活时并没有与老板签订劳动合同,在讨欠薪的时候往往吃亏。另外,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生病以后很少人会选择去医院,绝大多数人是自己随便买点药吃或硬扛,使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扮演市民的第二组发言:农民工进城务工给城市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他们承担了大部分的脏活累活,像建筑工、清洁工、家政服务人员等,农民工的辛劳为城市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很多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一般不注重形象与卫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甚至随地大小便, 这也给城市抹上了不和谐的一笔。
扮演政府官员的第三组发言:农业部副部长韩长赋说过,农民工进城务工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城镇化的必然过程;农民进城务工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城市第三产业、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客观需要;农民进城打工可以获得现金收入,直接支持农业建设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虽然好处很多,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用人单位提供了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却是农民工找不到活干,出现了“用工荒”。还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薄弱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进城就业能力。虽然近几年很多部门都在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但培训内容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主观性培训较多,技能性培训较少;培训师资和培训教材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各组阐述之后自由讨论:学生讨论热烈,并推选出本组的发言人。政府一组首先发言:在听了农民工发言之后,发现政府做的还不够多,以后政府将从各部门抽调人员,专门成立一个机构解决农民工的问题。农民工有事,可以第一时间去咨询办理,有什么想法可以提出来。另外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效率,让农民工也能明白其简易程序,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农民工进行职前培训,要实实在在进行技术培训,使其拥有一技之长。市民一组紧接着发言:我们大部分只顾享受农民工为城市带来的好处,当看到他们不文明的行为时就心生厌恶,这种想法不对,应多体谅他们,干脏活累活,衣服很难保持整洁。听到这里,农民工一组赶紧表态:有时候确实不太注意个人卫生和行为,以后会努力改正,让自己不但成为城市的建设者,更要成为城市的合格一员!
教师最后总结:相信大家都从这一次的角色扮演中受益匪浅。这次活动中很多同学利用周末时间走访城市周边的农民或是自己在外打工的亲戚,搜集资料和分析研讨,既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又通过这次角色扮演活动使大家能够站在不同角度、不同高度看问题,学会站在对方立场上理解别人。
三、实施活动小结
挖掘地理教材的人际智能素材。地理教材内容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有关人际交流的素材,如八年级上册“长江的开发”一节中,有一活动题即是给出农民、政府官员和学者的观点,请学生分析怎样才能克服这些影响长江通航的障碍因素,更好的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功能”。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和挖掘,努力使地理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宿舍人际关系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宿舍是大学生在学校唯一固定的生活空间,犹如学生的第二个家。不少的大学生认为大学过的舒不舒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宿舍人际关系处理的好不好。如何处理好宿舍的人际关系一直是困扰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宿舍人际关系的紧张和恶化,不断的出现各种恶性事件,如复旦大学投毒案。因此,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宿舍人际关系,营造和谐温馨的宿舍人际氛围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
对河南师范大学556名学生关于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6%的学生感到满意,宿舍成员相处融洽;57%的认为宿舍关系基本融洽,彼此没有大的矛盾冲突;21%的学生感到不是很满意,宿舍成员只顾自己对他人漠不关心;6%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他们每天都忙于自己的事情,待在宿舍的时间较少。总体看来,多数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是满意的,其中,对宿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男生高于女生,文科生略高于理科生;大一、大四年级的学生人际关系好于大二、大三年级。
二、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生活方式和习惯的不同。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存在着差异,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如有人爱干净、爱整洁,讲究卫生;而有人则很随意,脏袜子、脏衣服乱堆乱放,甚至数日不洗。宿舍成员休息时,有人在放声歌唱或大声接打电话,全然不顾他人等。这种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通常很难改变。因此,在宿舍有限的空间里,不同生活方式和习惯的人彼此之间会有一些不适应,产生或大或小的矛盾冲突,处理不当会影响宿舍人际关系。
2、心理素质的影响。大学生一般处于18―24岁之间,即心理学上的“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人格正在形成和发展,心理不成熟,自我认知能力不健全,人际关系的概念意识淡薄,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容易形成自卑、嫉妒、自私自利、孤独多疑的心理。这个时段的大学生自控能力差,易冲动,在日常的宿舍生活中,容易产生矛盾,而双方都不愿冷静的沟通,拒绝主动和解,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影响宿舍人际关系。
3、个体性格的差异。同一宿舍的成员在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有的大学生喜欢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的成员交往,也有学生喜欢独善其身。不同的性格特征的人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如外向的人乐于交际;内向的人,少言寡语,不善交际。一旦这种需求在宿舍内不能得到满足时,成员就向外部寻求,这时宿舍内部的关系就会变的淡薄,相互之间就变得生分,对宿舍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影响。
4、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缺乏。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平等相处的意识和换位思考的理念,不为他人着想。许多同学一直处在一个简单的环境里,社会阅历不足,缺乏为人处事的基本技巧,与人交往凭感觉,太过于情绪化。有些大学生想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却热心过度,结果弄巧成拙;有的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想表现自己,却没把握住机会,出尽洋相。在面对人际冲突时,不是沟通协调,共同解决,而是回避、冷战、结盟孤立,结果使得一些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的矛盾和冲突,反而变得更加恶化,不利宿舍人际和谐。
(二)学校方面:学校缺乏相应的教育和管理
1、学校教育中缺少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环节,人际交往方面的相关课程设置较少,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使得学生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人性和社会的复杂程度了解很少。他们成长的环境有比较单一,比较简单,社会阅历不足,缺乏基本的为人处事的技巧和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使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宿舍这个有限的空间里,表现为孤立、封闭、以自我为中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宿舍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2、在宿舍管理上,学校管理部门主要偏重于违纪违规事件的处理,而对于学生宿舍内部矛盾问题重视不够,缺少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宿舍人际关系涉及的事件琐碎,波及范围小,宿舍成员的自由度相对较大,因此,宿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学生自己协调解决。对有些问题考虑不到位,处理不及时,容易累积矛盾进而引发严重的后果。
(三)家庭方面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被给予了太多的关心和爱。特别是父母,把一切都给了孩子,从没要求孩子为他们做什么,很少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从小养尊处优的生活习惯,使孩子养成了娇生惯养的坏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我行我素,不懂的分享,不知道关心和体谅他人,只知道索取不懂得感恩。这样必然会导致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各种矛盾,影响宿舍关系。
三、构建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一)学生自身方面
1、尊重差异,学会理解和宽容
宿舍成员之间在生活方式和习惯上存在着差异,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尽相同,在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时候不应妨碍他人。在日常的宿舍生活中,宿舍成员要正视差异,尊重差异,相互理解,宽容以待。不为琐碎小事斤斤计较,,共同营造和谐温馨的宿舍人际氛围。
2、宿舍成员应多交流沟通,互帮互助
沟通交流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方式,宿舍成员之间应多交流:开心的事,一起分享;烦恼的事,倾诉出来,共商对策。在日常的宿舍生活中,真诚平等相待,互帮互助。彼此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珍惜相信彼此间的友情,促进宿舍人际友好交往。
3、学习人际交往的艺术,掌握交往的技巧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宿舍人际交往理念,不断学习相关的知识,掌握基本技巧,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角色转换,不断地进行换位思考。在宿舍交往中,多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当别人在睡觉时,尽量放轻动作;自己在听音乐时应戴上耳机等;在交流中要言语的体,分寸把握得当,不能伤害他人的自尊。当发生矛盾时,要头脑清醒,冷静理智,用委婉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必然减少矛盾的发生,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
(二)学校方面
1、积极的营造健康和谐的宿舍文化
营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观念、道德观念、审美意识和人格修养,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开展以宿舍为单位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宿舍文化活动。高校应注重对宿舍文化的建设,定期举办以宿舍为主题的集体活动:举办宿舍展示大赛、宿舍人员才艺展示大赛、宿舍摄影展等。通过活动的开展能增强宿舍人员之间的感情,增强宿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改善着宿舍的人际关系。
2、加强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应开设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定期不定期开展人际关系方面的讲座和知识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大学生人际认知和交往的能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高校应积极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每年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活动,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心理负担,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的抗压能力。促进了宿舍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3、在高校设立心理咨询的机构
针对大学生在宿舍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不良心理提供专门的服务,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及时纠正自己,解决在宿舍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心理问题。高校应依托本校的相关专业特色,比如心理学专业,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设立心理咨询机构,聘请专家教授和专职的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为学生们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和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各学院也应设立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为同学们服务。
4、改善学校的管理,营造和谐的宿舍氛围
对于学校的宿舍的管理,在编排宿舍成员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尽量减少矛盾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大学,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最长,能够了解宿舍人员的内心真实的动态和人际关系的现状,定期或不定期的走访宿舍,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的发现宿舍问题,及时解决。提高后勤宿舍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和对话机制。
(三)家庭方面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家长要做一些辅的工作。作为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与室友的人际交往状况,对孩子进行指导,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使其能正确的处理好宿舍人际关系。
大学是人生中经历的一个重要的阶段,从宿舍生活开始,学习与人相处,适应社会。尊重彼此的生活和思维习惯,承认差异、允许差异,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珍惜,共同构建和谐温馨的宿舍人际氛围,让大学生活变得更加的充实而有意义。
【参考文献】
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在积极避免医患纠纷的同时,还能改善医患关系,进一步推动医疗质量的提高。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学校以及教学医院重视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的培训,而轻人文知识、沟通技巧的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目前的医疗环境。而国内的高校近几年在医学教育中关于如何建立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逐渐受到青睐,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现将我校临床专业2005级160名医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课外讨论、临床实习等情况探讨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组160例医学生均为我校临床专业2005级学生。
1.2方法
1.2.1课程设置
在理论学习阶段,课程设置采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必修课程除医学基础和临床专业知识外,还设置了哲学、医学伦理学、思想道德修养等人文社科类课程,选修课程包含大学语文、成功学、医患交流学、医学生口才、幽默口才等对沟通能力有直接帮助的课程。让学生在掌握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懂得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如何准确获取谈话对方的信息,且以最有效的方式传递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1.2.2理论知识学习阶段
本组医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医患沟通案例分析、以及小组讨论几个部分。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以及小组讨论中,鼓励学生勤奋思考、广泛搜集、大胆提问,并由有经验的老师予以指导、解答,包括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处理意见以及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等方面的指导与评价,增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实际人际关系的水平。此外,学校提倡学生积极通过社团――演讲与辩论协会等学生组织举办普通话、沟通能力、人际交往礼仪等讲座,组织辩论赛、演讲赛、青年交流沙龙等形式加强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临床实习阶段
在最后一学年的临床实习阶段,在几个主要附院广泛实行带教导师制,要求导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临床专业技能培训,更要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沟通能力进行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参加实习小组长竞选,通过在实习小组中的组织协调工作来全面提高沟通交流能力。要求带教老师采用“抛锚式”教学方法,从演示、提问、互动、鼓励学生查阅文献、解疑答惑、小组讨论等环节进行带教。并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参与到与患者的沟通及处理中去,通过医患沟通实践提高医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以及沟通能力。同时,采用标准化病人对学生的临床诊治能力以及医患沟通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价。
1.2.3自制量表进行评价
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卷面考核,同时结合标准化病人以及OSCE量表对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考核。此外,采用自制量表让学生对理论学习阶段、临床实习阶段等整个教学过程,从课程配置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对自身沟通能力提高的适用性等方面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评价。
2 结果
理论学习阶段理论考试平均成绩89.3±5.6分,标准化病人考核平均成绩85.6±3.7分,实习生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回馈信息显示其满意度达94%。
3 分析及讨论
目前在国内,医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受到重视,但由于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因为培养体系的不完善、考核标准不统一等局限性,其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工作及研究仍然较国外发达国家滞后,仍处于摸索阶段。
在本组研究中,我校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将必修课程与推荐选修课程相结合,将案例分析、人际交往与沟通课程、以及标准化病人融入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进一步加深了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理论结束后的考核显示,理论考试平均成绩89.3±5.6分,标准化病人考核平均成绩85.6±3.7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选修课程的设置,有利于让学生在掌握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懂得如何与人交流、沟通,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此外,学生通过社团举办辩论赛、演讲赛、青年交流沙龙等活动,其在人际交往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亦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同时,采用标准化病人的运用可很好的锻炼医学生的语言能力、沟通技巧、以及临床技能,而不会伤害到患者。同时由富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标准化病人,则能够真实表现出病人的表现(如表情、声音、体态等),在考核阶段还能够保证对每一位考生的表现都能一致,而不出现真是病人因恼怒、厌恶等负面情绪而造成的偏倚。且由富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标准化病人还能对学生的表现按照统一的标准作出指导及回馈。
在临床实习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方法,从演示、提问、互动、鼓励学生查阅文献、解疑答惑、小组讨论等环节进行,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鼓励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主动的查找相关文献、参加小组讨论、得出处理方案等过程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实习生的探索精神,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揣摩及学习交流沟通技巧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综上所述,在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中,我国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文献报道中显示,目前对其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有些提纲挈领的、抽象的研究,但其考评体系还有待建立。本研究显示将标准化病人以及OSCE量表运用于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及考评中,将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沟通技巧以及临床技能,但标准化病人的选择以及量表站点的设定等具体操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技术是硬道理,专业的技术才是发展的根本。”只有不断地从工作中学习,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更有效地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高效的沟通,从而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最准确的病情及信息,让病人早日康复。所以,专业的技能培训是服务的前提基础。
一、青少年成长离不开挫折教育
人是在挫折中成熟和成长的,社会是在挫折中发展前进的。青少年处于生理、情绪、社会功能急剧变化和发展的时期,面临很多挑战和应激的境遇。特别是青少年处于人生心理断乳期,内心生活丰富多彩,同时充满矛盾、苦恼及困惑。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挫折无处不在。与此同时,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发现自己有许多独特的想法和憧憬,发现自己的心灵中既有美,又有丑,这些认知的变化给青少年带来了行为上的困惑,面对挫折不知所措,选择逃避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将自己逼入了更加被动的境地;选择勇敢面对却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反而增强了挫败感,丧失了信心。
挫折真的会让人如此进退两难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独生子女的比例急剧升高,一个家庭里“多老护一小”的养育方式让当代的青少年逐渐形成了在家庭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心理,容易衍化为社会上“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态。大多数爱子心切的家长认为通过努力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的牺牲可以为孩子扫除障碍,避免挫折,这样孩子就可以顺利地成长和成功,其实这种思想误区反而比挫折更加可怕,因为缺乏锻炼的年轻一代将变得经不起挫折和磨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一旦某种愿望受挫,便会产生心理冲突,甚至走上轻生之路。资料显示:全国每年有16—20万人因承受不了精神痛苦而自杀身亡,至于有自杀意念的人则更多。我国在校大学生自杀率每年约为万分之二。自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忍受不了挫折,是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1]。其实,挫折不会让人进退两难,它反而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我们不应挡在孩子前面,而要通过挫折教育鼓励孩子对抗挫折,加强挫折教育的本质是最大限度地化解挫折的消极影响,收获挫折之中可能的潜在价值。
二、青少年抗挫力训练
1.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一个创新形式
青少年抗挫力训练是挫折教育中的综合实践部分,青少年通过对挫折理论的学习,加深对挫折两面性的理解,从而消除畏惧抵制的心理,在抗挫力训练过程中能够运用正确的理论知识积极地应对挫折。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原则之一是尊重青少年权利,青少年抗挫力训练尊重的是青少年拥有充分发展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包括有权接受一切形式的教育(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有权享有促进其身体、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条件[2]。促进正处于挫折危机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增强其抗挫折能力是抗挫力训练的目的所在。
青少年抗挫力训练以青少年团体工作理论为基础,以团体工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充分发挥了青少年团体的功能,即青少年团体可以给予青少年情感慰藉,使青少年个体获得群体在情感、情绪等内在心理方面的支持,可以纠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已经形成的一些偏差,让青少年在群体适应中实现个人行为的转变和个人社会功能的恢复、发展[3]。在训练过程中发挥团队协作能力、给予展现自我机会的游戏更能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因为休闲的环境能提供给学生极其丰富的机会,青少年在游戏过程中能够提高体验积极情绪和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促进决策和规划的能力、促进自我认识的能力等。当青少年有机会增强能力、密切与同伴和成人的联系、体会自己的成效,发现自我,产生对未来的积极信念,增强自主能力,并因为自己的成就得到肯定时,就会促进青少年的发展[4]。抗挫力训练的创新之处在于为青少年提供了这样的机会。青少年抗挫力训练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一个创新形式。
2.是青少年面对挫折情境的一项技能培训
抗挫力训练的内容主要是对青少年抗挫折技能的培训,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尊自信、乐观、解决问题和设立目标、控制冲动、主动探求是贯穿于训练过程的七大项技能。通过培训,青少年对如何调节不良情绪、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如何正确认识自我有了系统的学习,工作者对他们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了测试与评估,评估的方式主要为关注和倾听,最后进行干预和支持[5]。这样的评估方式能够让青少年感觉到被尊重与被关注,从而对工作者和团队的支持更积极接纳与理解。通过量表对比检测发现,培训之前存在认知和行为偏差的青少年抗挫折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具体表现为人际交往方面处理能力的提高,在挫折情境中自尊自信的建立。例如,在训练之初极少发言极少谈论自己的女生,在“画画接龙”的小组合作游戏中表现较为突出,但极少与组员进行交流,选择的是默默地为小组画报添砖加瓦;在评价好友的游戏环节中,对他人的肯定往往伴随着对自己的否定,自我认知较为消极。根据工作者的观察,该女生在人际交往关系、自尊自信建立方面的技能有所缺乏。经过四期的抗挫力训练,该女生能够主动发言,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矛盾挫折,并在座谈会中主动向工作者和组员描述了宿舍冲突和内心挣扎,在自我表述过程中很好地掌握了情绪管理的技能,且将训练小组的角色定位为自己的支持网络并主动寻求帮助。工作者观察也发现其他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的技能有所提高,不仅能够乐观地看待问题,制订解决方案,还能够与ABC挫折理论相结合,正确分析A——诱发性事物(Activatingevents),即挫折本身,B——人对挫折产生的认识和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小组分享会中的互动评价过程也体现了技能训练的成效,小组成员不再妄自菲薄,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他人的评价更加客观具体。所以,青少年抗挫力训练是青少年面对挫折情境的一项技能培训。
三、自尊自信要有“度”
青少年如果缺乏自尊和自信,就会自卑,面对挫折困难的处理方法往往是逃避,消极的心态只会让青少年一步步踏入自我否定、逐渐绝望的深渊,所以,自尊自信的建立对于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在青少年抗挫力训练的过程中,工作者发现,拥有自尊感和自信感的青少年更愿意承担起小组领导者、决策者的角色,可挖掘的潜力极强,建立自尊自信可以让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得更加热情大方,更愿意与人交流沟通,在问题解决方面更加积极,更愿意主动探求,在目标设立方面,目光更长远,想法更丰富。在抗挫力技能训练中对于自尊自信的建立并不是盲目地让青少年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是帮助其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在挫折情境中勇敢面对,主动出击。这一技能的训练强调的是对自尊自信程度的把握,以免让青少年错误地走向自我封闭、自我中心的极端之路。
青少年由于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能力不高,评价尺度不够稳定,情绪起伏变化很大,容易走极端,这使得青少年的自尊感、自信感容易走向极端。自尊心过强的青少年,隐私范围显得特别广阔,往往担心自己的各种想法和做法会被别人耻笑,于是便小心地“闭锁”内心的秘密。这种“闭锁心理”使不少人把受挫折后的烦恼积压起来,精神宣泄的渠道被堵塞,以致出现心理障碍。有的人把“闭锁心理”当做盾牌,以为这样可以免受外界干扰和挫折,久而久之,就容易使自己的性格发生变化。自信心过强的青少年自我感觉太过良好,甚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给人以目中无人的高傲感,这类青少年认为一切事情都在自己的把握之中,这固然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也是一种自我认知偏差,一个人的期望值越高,当实际上达不到有效行为时,所感受到的挫折打击就越大,在遭遇挫折时,其归因方式往往是指向他人他物,而很少自省。一旦真正发现自身存在问题时会被焦虑感和挫败感击垮,这对于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在自尊自信建立的过程中必须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学习正确的归因方式。正确认识自我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认清挫折情境中的现实处境,所制定的抗挫目标更加具体可行。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不同的人,处于同样一种挫折情境中受到强度相同的挫折时,由于挫折认知不同,产生的挫折反应不相同,自我认知的指导非常重要;正确归因和总结教训是一个人主观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具备了这种能力,就不会对挫折的看法有失偏颇,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
参考文献:
[1]黄学规.挫折与人生.浙江大学出版社,P11.
[2]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第2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12.
[3]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第2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127.
[4]彼得·威特,琳达·凯德威尔.娱乐与青少年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P12.
二、关键能力视野下文科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
(一)关键能力和文科高职生关键能力的概念
我国学者认为,“关键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中普遍需要的、可迁移的、促进性的、与职业或专业无直接关系,但在就业、创业、更换职业等个人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能力”。关键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它普遍适用于一定范围的岗位群,并可扩展到相关新工作领域。关键能力对提高个体的工作适应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获得便会伴随个体整个职业生涯。高职生关键能力指高职生除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岗位转换及职业发展的能力,是一种从事相同或相近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可迁移的跨职业能力。文科高职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中,偏重文、史、法、教育、经济管理等专业大类的分科”,如行政管理、中文秘书、法律、人力资源管理及师范类等专业。文科高职不像理工科高职那样具有非常强的技术实操性,能力相对难于量化。因此,笔者认为,文科高职生关键能力指文科高职应当具有的集中体现在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等方面,以相对抽象非智力因素而非实用技术为主要量化的、能及时应变文科类专业岗位群的跨职业综合能力。具体来说,首先,文科高职生关键能力属于在高职生关键能力基础上对文科高职生从事职业岗位群胜任力的一种归纳总结。文科高职生关键能力对文科高职生具有普遍适用性,只有具备这些能力,学生才能在职业发展变化或者劳动组织形式发生变化等情况下,从容地在变化中重新获得发展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知识。虽然这其中有些能力其他高职生也需要具备,但对文科高职生而言,这些能力具有特定职业的通用性,对职业生涯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其次,文科高职生与理工科的关键能力要求不同。对个人的影响中,有些能力是理工科高职生发展必须具备的,如对高新科技信息的吸收能力,而这些文科高职生可以没有;有些能力虽然二者都需要,但是细化后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对于学习能力,理工科高职生更侧重于科学技术的学习,而文科高职生则侧重于人文知识和人际交往经验或公关能力的学习等。再次,文科高职生关键能力主要以相对抽象的非智力因素为量化。与人交往、组织管理、心理承受等能力在心理学上称为非智力因素。由于专业特性的不同,理工科高职生关键能力往往可以通过实用技能进行量化,如对技术、机械的操作;而文科高职生关键能力则不同,内化素质无法通过某项具体指标显现出来,或者即便可以展现也无法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如人际交往能力等。很多时候,文科高职生关键能力体现的领域是对日常事务的人工处理方面,涉及的大都是非智力因素,它与理工科高职生的“人—机”模式有巨大差别。
(二)关键能力视野下文科高职人才培养的内涵
人才培养指“为构建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和结构,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文科高职人才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一直以来文科高职人才培养不像理工科那样,在技术上可以做统一、严谨和细化的标准和具体量化,致使文科高职人才培养寻找不到有效的路径。因此,笔者认为,既然文科高职人才培养与理工科相比,缺乏“技术含量”,那就从文科高职生关键能力视角入手探讨其人才培养。关键能力视野下文科高职人才培养,即根据文科高职生关键能力的内涵、构成及其要求,为构建文科高职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结构,按照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文科高职生的成长规律,对文科高职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开展其他有利于文科高职生成才的德育、智育、体育和其他管理服务工作,从而把文科高职生培养成为适应岗位群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最终实现文科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三、关键能力视野下文科高职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分析界定文科高职关键能力的构成要素
笔者认为,文科高职生关键能力应该包括学习与信息处理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与心理调适能力四个部分,具体来说,学习与信息处理能力指文科高职生应当具备良好的获取、判断、选择、整合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指文科高职生应当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即通常所谓的“能说会写”;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际交往能力,二是沟通能力、技巧和方法;适应与心理调适能力指文科高职生要在紧张的职场中学会调整心态,客观、冷静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提高性格中的坚韧性,等等。当然,以上对文科高职关键能力的分析还是比较宏观的,毕竟文科高职专业众多,各有特点,专业不同,关键能力就不同,因此,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对每个专业的关键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细化分析和界定。
(二)加强文科高职实践教学场所建设
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是高职教育“义不容辞”之举。文科高职虽然难以走理工科高职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道路,但任何理论都有实践空间,不能实践的理论是不能想象的,所谓“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道理。文科高职除了继续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场所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辟校内实践场所。在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天然实践场所,文科类高职生可到学校各个部门实践,如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到学生处或其他管理部门参与实习,文秘专业的学生可到党政办公室、档案室等参加实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到人事处参加实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到招生和就业部门等部门参加实习,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到总务、后勤和保卫部门等部门实习,甚至可以兼职担任学生宿舍管理员,等等。在校内职能部门进行实习,文科高职生能直接接触具体岗位,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充分得到职业熏陶。同时,校内实践与校外相比,时间安排比较灵活,学生的安全能够得到较好保障,更加难得的是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能对学生的实践过程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
(三)加强文科高职教师的培养和管理
“教学师为先,高职教育的成败,其决定因素在于教师的整体素质”。高职院校除了继续面向社会招聘“双师型”教师外,还要加强对校内教师的培训培养。首先,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学术探讨引导他们分析界定本校各文科专业学生的关键能力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好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建立课程体系,构建实践环节。其次,创新教师教学方法,引导教师认识到文科高职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的重要性,通过学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实践环节的标准、要求和具体做法,同时,还要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利用寒暑假到实践部门第一线亲身体会和学习,让他们了解社会和市场需求,以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最新技能,提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走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道路。再次,通过学校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方式加强教师管理,对在教学改革上取得实际效果,教学方法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受到学生欢迎的,能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在年度考核时给予表彰,在评定职称时给予一定政策倾斜,由此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水平。
调查地点:学院宿舍.学院自习室.图书馆
调查对象:不同年级在校男女大学生
调查方法:实地访问调查.随机问卷调查.最后记录汇总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调查过程:在学院宿舍,自习室以及图书馆随机寻找符合调查条件的男女大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了解他们最为迫切希望提升的技能,然后邀请他们认真填写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见附录),最后将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得出最终调研报告,并找出相关的问题。
论文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心理困惑最多的时期。
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和教育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教育者在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而且要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和教育问题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谈一些看法和认识。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
1.心理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生源素质差,学生的学习动机层次不高。不少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不少职校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对考试或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学习目标也不够明确,只求能够过得去,混一天是一天,得过且过。
2.性格心理问题
第一,自卑自贱心理严重。看轻自己,对个人的能力与品质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偏低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由于长期处于被别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听到的是指责和不满,看到的是歧视的眼光。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消极表现。
第二,自私自利心理广泛存在。现在的职校学生在部分是独生子女,长期受到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少考虑别人的想法利益。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由于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一些职校生就试图通过逆反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如恶作剧、夸张炫耀、故意捣乱、标新立异等表现来突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自我满足感。
第三,不良极端性格普遍存在。一部分职校生的个性特征表现为狭隘、暴躁、依赖、妒忌、孤僻、抑郁、神经质、偏执攻击等。说谎、欺骗、敲诈、偷窃等现象经常发生。社会上很多人都忽视职校生,他们成了“不上进”、“不可教”、“没希望”、“不学好”的典型。职校生的人格尊严问题比较突出。
第四,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不少职校生进入职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将来肯定没有出息,因而常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不思进取,生活自由散漫,混世度日,甘愿沉沦,听天由命。
二、人际交往心理问题
第一,回避社会交往。在初中阶段,职校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被老师和同学评为差生,大家都不愿意与他们打交道,一些家长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与他们来往相处。久而久之,职校生对正常的社会交往心存疑虑,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交往。
第二,缺乏对老师的信任,师生交往关系不良。对老师自然会有一种疏离感,担心老师会向家长告状,想与老师亲近又怕受到冷落。当老师处理自己的事情不恰当时,则会出现对立情绪。不配合、不支持老师的工作。
第三,虚拟网络交往频繁失度。现在职校生普遍存在上网成瘾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现实交往中难以满足,便想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偿。更有一些学生热衷于网络交友,迷恋上网寻找所谓的友谊。沉溺于虚拟网络而忽视真实人际交往。使人际关系更加冷漠,产生严重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三、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双师型”教师亟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成胜任职业教育的效果对技能培训的要求。教师的威信越高,教育的效果越好。崇高威信获得的最基本条件是,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业务能力。对于一所学校的领导来说,要管好学校,首先要抓出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在师德建设上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师德,二是师能,无德的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无能的教师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会误人子弟。
教师的职业道德本身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教育手段。青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时期,有极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学生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老师脾气、秉性、爱好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同样那些脾气暴躁、性格古怪、生活作风邋遢的老师也为学生不良行为的养成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因此高尚的道德品质使教师提高了威信,教育过程能顺利进行。
教师爱生的崇高精神境界,主要来自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呢?我认为:首先,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水平。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教育中受到锻炼。第三,向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学习。第四,不断增强自觉性,提高自制力。
职校生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小视的社会群体。应该是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青年群体,也必定是未来社会发展进步和城乡建设的生力军,职校学习时期是职校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时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心理教育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担负着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用自己的言行威信影响他们,做“人之楷模”。这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进而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和未来。
参考文献
[1]李萌.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中的作用,中国论文中心, 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