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高考改革的影响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新高考;化学教学;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会议综述
文章编号:1005-6629(2018)1-0001-05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作为教育改革热点之一的高考制度一直都在持续地调整、革新,在探索中发展。2014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把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作为考试招生改革新的目标,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2017年,浙江、上海作为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迎来了全面实施“新高考”招生方案之元年。化学是新高考改革方案“6/7选3”中的一门,在改革形势的背景下,研究新高考改革方案对化学教学的新要求,研究化学教学如何应对新高考方案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搞好化学教学、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十分重要。
2017年11月26日,由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化学学科教育领域代表性学术刊物之一《化学教学》杂志主办的“新高考与化学教学”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具体议题包括:“新高考改革理念与价值取向及其对化学教育目标定位的影响”,“新高考对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实施的影响及应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型”以及“新高考化学命题变化及导向”。来自上海、浙江等高考试点地区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化学教师5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基础教育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组组长,教育部义务教育、高中化学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祖浩;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基础教育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组核心成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俊明;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化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徐睿;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部主任、高中化学教研员、特级教师任雪明等人先后做了主题发言。《化学教学》杂志常务副主编吴敏主持会议。会议气氛热烈,代表畅所欲言,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1新高考方案中的化学学科
根据上海和浙江两地颁布的新高考改革试点方案,新高考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行。
浙江省每年安排两次学业水平考试,分别是4月份和10月份,考生均可参加,较高成绩纳入学业水平成绩。同时,学生还必须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科中任选3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即“7选3”)。各选考科目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必考题”为必修内容,分数为7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加试题”考试内容为高中课程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分数为3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选考学科分数按照等级赋分计人高考成绩。
上海方案把原来的“3+x”高考模式改为“3+3”模式,前一个“3”即仍然保留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必考科目,并实行文理同卷;而后一个“3”表示在6门科目中根据考生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任意选择3门作为等级考试科目;化学是“6选3”中的一门,“6”指的是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
上海市的方案与浙江有所不同,学生只有一次参加选考科目等级性考试的机会,时问是高三的5月中下旬。同样将选考学科分数按照等级赋分計人高考成绩,但分等级时是将当次高中学考合格成绩以上的分数按人数比例分为五等十一级。这样可以避免按照人数比例划分等级给学生造成的即便已经取得A’也要再次参加考试的困扰,也减轻了学校教学上为部分两次考试都参加的学生开课的负担,但对于有些偶然发挥失常的学生会少了弥补的机会。
2新高考改革理念与价值取向及其对化学教育目标定位的影响
新高考方案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素质教育大发展和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会学者回顾了我国高考改革的历程,重点关注了面向新课程的化学高考的新动向,在新高考的价值取向视角下对化学学科教育目标进行了深入研讨。
王祖浩教授介绍了他对浙江新高考进行调研的结果,对重构新高考背景下的化学学科教育目标进行了理性审视,指出中国基础教育正经历从单纯的“应试教育”到能力创新、素质提升的“素质教育”,再到学科素养的拓展,需要在新高考改革理念和价值取向的视角下重新认识化学学科的育人目标,才能真正开启中学化学教育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的变革性实践。
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学校发展中心主任徐凯里指出,新高考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的考查,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得到全面提升。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也将核心素养作为了重要的育人目标,实现从知识和技能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化学新高考命题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以为大学选拔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因此,化学教育需要注意新高考育人导向的遵循、坚持推进化学教学目标分层分阶段设计,促进化学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3新高考对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实施的影响及应对
新高考改革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取消文理分科,“3+3”模式客观上倒逼高中不再采取文理分科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模式,适时调整学校的课程实施模式成为必然,这也是对普通高中教育影响比较大且备受关注的一个方面。与会代表围绕“学生选科的积极意义”、“理科萎缩现象及干预”、“校本化特色化走班制度的建立”等议题展开了互动交流。
与会专家较为一致地认为新一轮高考改革对于高中生高考科目的选择具有积极的影响,其导向作用体现在:充分尊重學生自由选择学习与考试科目的权利;高考考试科目相对减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学科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徐睿老师向与会的同行们披露了上海教研室组织的全市范围内“招生制度改革与教学转型”专题调研的结果,指出上海市大多数学校给予了学生自由选课的机会,学生表现得更加主动积极,学习更具成就感。
同时,专家们也指出这样的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考生对于选考科目的选择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兴趣并不一定是主导因素,学生考虑更多的是自己将来的专业方向及课程的难易程度,普遍表现出过于畏惧理科科目的学习难度而带来的选考避难就易;等级赋分制下在选考决策上的“田忌赛马”策略,选择竞争对手较弱的部分文科学科等。代表们对教育界近来持续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展开了热议,就是在“3+3”的新高考中,选物理、化学的学生确实在下降,产生了“理科萎缩”现象。有代表指出,据统计浙江在文理分科时代,选择理科的学生占比约为65%,而在浙江2017届高考考生中,选择任意一个理科选考科目的学生比例都比以往文理分科时有明显下降,其中化学学科是选择人数最多的理科,选择比例也仅有50%。上海情况也与之类似,理科选考科目选考比例低于改革方案出台时的各方预期。基于此,与会专家认为教育研究者和政策制订者不应放任学生自由选科,而应该进行相对温和的指导和干预,尤其对学生选考化学、物理等理科给予主动干预,确保学生的选择符合国家利益和个体利益。并呼吁一线的中学教育实践者、教育研究者对于理科选考科目干预的途径、策略及其有效性展开研究,以形成经验,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非理性因素,为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的未来作出最优的选择。
高考模式下科目选择产生几十种选考科目组合,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产生冲击,高中目前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随之发生变革。专家们指出上海高考的学业等级考试科目“6选3”可以产生20种组合,而浙江省的“7选3”则会产生35种不同的组合,只有积极探索更加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适应这么繁多的选课组合。在多种选课方案并行的情况下,实行走班制是一种相对适合的选择。徐睿老师公布的调研结果表明,上海地区走班制开始普及,各类学校能根据自己的师资配备、环境条件和办学特色,形成校本化的走班设计,同时探索配套的管理机制;为促进走班制的实施,部分学校探索并建成了一批学科专用教室等。浙江省瑞安市第四中学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张克龙则具体分享了所在学校结合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开展的高中化学教学管理变革,阐述了该校从校本课程到分类选修再到个体指导的课程重建策略,具体包括“已有的变革:基于行政班教学的校本课程的重建”;“正在探索的变革:基于分类组班教学的选修课程的重建”;“未来变革的设想:基于‘私人订制’的个体指导的重建”三个发展历程。其中“分班组教学”是根据学生有关化学的多元考试选择设计化学教学的整体规划、学期计划和短期具体做法,该校把化学教学活动分成三种类型,配以相应的校本课程,一是纯粹的学考班,针对对化学兴趣不浓,重视程度不足,化学基础差的学生,以确保学考合格率;二是纯粹的选考班,针对化学兴趣和能力稍强的学生,教学以学考为基础性要求,适度拓展,力保选考中“共同的70分”;三是学考、选考相兼班,学生对象在学考前确定,仍以学考为基本要求,严格控制教学拓展,在学生学考报名后进行分类走班。最后,张校长还特别指出化学教师需要从单纯的学科教学中适当转移视线,了解学科的发展倾向,把握化学与高校专业的对接和今后的就业前景,提升自身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个体指导,使学校课程建设变革更具专业化的趋向。
4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型
教学是保障课程落地的关键环节,是实现课程愿景和发挥课程效力的重要路径。多年来,高中化学教学过度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熟练认知及应试技能的培养,而弱化甚至忽视对学生的科学视野、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大量的应试训练使得化学教学偏离了化学学科的本源,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次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是高中化学教学重大变革的契机。与会代表对重新审视原有的教学模式,探索多层次的化学教学体系,以适应不同类型人才发展的需求进行了多维探讨。
任雪明老师对当前适应新高考改革而开展的化学教学实践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他指出当前的化学教学存在迷失学科特点的现象;在一些学校,为了搏弈上的成功,备受诟病的题海战术异化成为了对题复习模式,即根据高考命题中相对稳定的试题类型进行针对性的说题和习题训练,以此代替学科素养的强化,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表现成了狭隘的功利性的习题、训练选择的参照;教学中赶进度,学生吃夹生饭……
基于此,与会专家对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学实践如何转型展开了热烈讨论。王祖浩教授指出,化学新高考改革使高中化学教学的变革迎来了机会,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需要打破教材固有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教师要注意区分教学内容中的合格性考试要求与等级性考试要求;在教学时,注意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合理控制内容及难度,设置分层分阶段教学目标,遵循从易到难、从合格性考试要求到等级性考试要求的原则。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不同化学课程模块内容的适当整合,避免因等级性考试较现行高考时间提前,复习时间缩短造成的负面影响。接着,王祖浩教授进一步指出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学要充分凸现化学学科特点,做到引人入胜,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学科的价值及其魅力;以化学实验为依托,加强实验探究,关注学生研究过程的体验,为学科关键能力发展提供契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解决真实而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体验学习成功及快乐。
徐睿老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单元教学作为当前学科教育适应时展的要求、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重要教学形式,化学学科更是将其视为践行化学课改教育理念、达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基本教育教学活动方式。教师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化学教学,深入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素,并结合化学单元教学的特征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建立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单元内部的课时教学目标,使得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得以具体化,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组织和实施恰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认识角度、认识思路以及相应的认识方式,形成化学学科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从而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如何突破传统的课时教学模式,构建教学单元,探索中学化学单元教学的原则、策略、过程和方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王祖浩教授也主张重新审视单元内容的教学价值,从学生通过单元教学能获得怎样的思维技能、形成何种价值判断、获得哪些可迁移应用的方法经验等方面来研判和分析化学单元教学的意义,实现新高考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5新高考化学命题变化及导向
命题研究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范式是研究命题的根本问题。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开启,我国高考命题范式正在发生变化,处在范式转换的关键时期。与会代表就浙江、上海两地新高考试题的变化特征及问题、高考命题的导向作用、以能力考查为旨趣的命题策略和方法等方面展开研讨。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化学学科秘书李子明,介绍了基于学情研究进行高中学业水平化学等级性考试命题设计的思路和实施情况。浙江省台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特级教师郭君瑞则对浙江省选考化学试题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上海市金山区教研员唐其生老师强调了考试评价的积极意义,认为新高考从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转向考试分数加综合素养评价,从“关注结果性的学科成绩”向“关注过程性的学生成长”转型,回归了教育的初衷——人的发展。同时,唐老师对浙江省选考化学加试题的命题规律与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化学高考命题“不停步,迈小步”在发展,稳定与创新并举。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化学教研组长俞建锋老师指出,浙江学考、选考命题为求稳定已经出现题型、考点的程式化命题倾向,其中选择题、客观题题型均高度一致,命题角度也基本确定(如31题即为物质制备实验),教师因此認为“很多内容完全可以不上,就是上的内容也可以区分重点处理什么、省略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课堂教学的应试化;高考命题具体落点求新,但目前情况并不理想等。俞老师认为教师对以能力、素养为导向的选考命题的变化适应相对迟缓,要注意引导教师关注高考命题的范式转换,有意识地主动地研究高考命题并思考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影响及应对,强调素养导向的新高考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注重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的一致性;同时,建议在学考、选考中关注高考命题的基础性、价值性和题型变化的比例。
徐凯里老师指出,由于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理论研究的限制,我们对于能力的理解尚不全面,对于如何考能力,无论理论还是操作上都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他认为高中化学学业等级考试旨在检验学生是否具有在化学科学研究中进一步深造的潜能,用于为国家选拔化学科学类人才,属于能力倾向测验。因此,高中化学学业等级考试比高中化学合格考试在命题方面更加注重能力考察。在广度上,要求对学生化学学科基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考查;在深度上,要求对比较、归纳、演绎、评价和创造等更高层次能力的考查。同时,在命题时希望能够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变得可观察可测量,使其更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更为全面的评价,尤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了更好的发挥平台。
由于高考涉及社会千家万户的心灵,牵涉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针对高考制度的固有弊端,促进了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曾经高考制度作为选拔人才、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推手而备受瞩目,然而,高考制度的弊端却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使高考制度改革成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政策,为此,遵循与社会物质和文明水平相适应的制度变革,中国的新高考制度方案要显示其遵从现实的理性思考。
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内容及价值思考
在新时期,我国的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并进入了关键的转型期和调整期,社会亟需多样化、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鉴于高考制度的原有弊端,我国于2013年11月决定对高考制度实施综合性的变革,重点探讨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机制,其中包括:招生和考试分离、学生自主选择考试、学校自主招生、政府宏观管控、社会参与监督等机制。2014年,我国又对新高考改革制度进行了具体实施意见的,其具体内容为:(1)普通高校的高考改革方案与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离;(2)全面、综合性地评价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两依据一参考”的评价模式;(3)为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允许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4)进一步健全和规范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力求公平公正;(5)设立多元化的升学立交桥,创造多种机会;(6)学校可以进行自主招生。
(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价值体现在公平公正、多元化评价和破除了一考定终生的固有模式,它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在
1.文理不分科的重要举措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导向下,社会需要多元化、综合素质的人才,传统的文理分科制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容易造成学生的偏科现象,随着新高考改革制度的拟定,取消了文理分科制度,将高中阶段的全学科与高考成绩实现“硬挂钩”,可以使基础教育有长足的进展。
2.部分学科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实施多次考试、多年适用
这就彻底扭转了原来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的弊病,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中,外语允许考两次,其他学科可以“学完即考”,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可以自选三科成绩,这就为学生创设了多种路径和选择的机会。
3.实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
这一改革举措可以引导学生向多方面发展,将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业水平、身心状况、兴趣特长、实践活动等内容均纳入考评体系中,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生成。
4.推行学生自主选择三科学业成绩计入高考成绩
这有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可以使学生扬长避短,从原有的“标配”时代进入到“自选”时代,体现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公平教育。
(二)新高考改革方案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1.高校的招生制度如何与学生的高中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衔接
在推行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过程中,注重招生制度与学业成绩分离,注重对高中生的全面、综合性评价,然而,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使这三个部分有机衔接在一起,则是质疑的一个内容,因为如果对这三者的关系处置不合理,或者出现脱节,则会重返老路。
2.学生的高考学习压力是否减轻还存在质疑
从“3+X”到全科学业考试,部分家长认为学生的高考压力仍旧没有减轻,尽管英语学科允许考两次,然而学生肯定会希望考取最高分,因而不太可能减轻压力。
3.教育的公平性还存在质疑
部分家长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固然是招生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改革中的巨大进步,然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尚缺乏一个标准的、实质性的、可操作的体系,在社会诚信风气未根本扭转的前提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难以切实保证,教育公平性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质疑。
二、新高考改革方案对教育体系的全面实施和思考
(一)以学生自主选学选考作为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突破口和关键点
新高考改革方案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具有自主选择权,注重学生兴趣和特长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它从考试类型、考试科目、考试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变革,以此为突破点,进行学生自主选择性的提升。
1.考试类别的选择
新高考改革方案将高职院校的招生与普通高校分离,依据“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方式,高中生可以自主选择职业技能考试,可以在这两个发展轨道上自主抉择。
2.考试科目的选择
新高考改革方案取消了文理分科,采用“3+3”制,即: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个科目的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的成绩。它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对考试科目进行多样化、个性化的组合选择。
3.考试时间和频率的选择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中,允许学生参加两次外语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兴趣特长,进行课程学习之外的活动选择和规划。
(二)科目选修制推动高中教育体系的全面改革
科目选修制使我国中学普遍推行的班级制转变为“走班制”,它不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更催生出各种教学模式的创新,诸如:分层教学、跨年级选课学习制度等。这对教师的授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教学课程要呈现出多样化的教学方向,并要开设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网络公开课程等,并强化对学生的指导,要根据不同高校对不同专业人才的评价机制不同,指导学生的课业安排,使学生的学业选择呈现出理性的特点。
(三)高校多元自主招生得到普及
高校在拥有自主招生权之后,要客观、公正、科学而高效地筛选出适合高校的优秀学生,要根据其办学类型、学科专业等进行多样化的招生,要拟定适合自身人才培养的招生标准、条件和方案,并在健全招生权力的自我约束机制下,得到完善和发展。
新高考实施的这三年,试点重心一直在高中教育。但真正能引领和“指挥”高中教育的,是高校对新高考的适应情况和变革可能。毕竟,高中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为高校输送优质生源。究竟在高校的眼中,何为“优质生源”?学生就读后,高校又将如何培养优质生源?其实,这才是新高考改革能安顿下来的根本保障。
高校招生标准的“精准引领”,胜过高考赋分的保底举措
经过一轮新高考试点,目前高中教育碰到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学生选科不均衡。特别是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物理,在高中受到一定的“冷遇”。
在改革试点的浙江省,为扭转这种选科不均衡的现象,今年将采用学科“选科保底”的方法,即通过综合评估确定每个学科不同的保底基数,当选择这个学科的学生人数少于这个保底基数时,在对学生进行等第赋分时,就不再参考实际学生选考人数,而是采用这个学科的保底基数自上而下地对考生进行赋分。
也就是说,假如浙江省物理学科的保底基数是6.5万,等底赋分时给予前百分之一的学生满分,当考生只有5万时,赋予满分的人数就不再是500人,而是按照保底基数6.5万的百分之一,也就是650人。浙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证每个学科选考人数的相对均衡,不至于出现学科“遇冷”现象。
把不同学科置于同等地位,看起来实现了“学科平等”,但实际上,不同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在支撑大学不同专业学习的力度不同。可是,要是我们非得在高考选科上,或者在高考分数上,对某个特定学科给予特殊的照顾,似乎又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所以,尽管大家都知道浙江这个方案是在“保护”物理学科,但政策出台时仍会附加一条:这对所有高考备选学科都适用。
其实,学科间的重要程度还真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只有在不同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够发现基础教育定学科的重要意义。高考备选学科重要还是不重要,并不是就这个学科自身来决定的,也不是与其他学科相对比来决定的,而是由高校不同专业的招生需求决定的。比如物理学科重要还是不重要,就不是由高中教育来证明,也并不必然用高考分数来印证,但可以通过高校专业招生标准来体现。
高考备选学科重要不重要,主要是看有多少好大学和好专业,尤其是有多少好大学的好专业,会指定这个学科或者特别看重这个学科。换句话说,即使在高考学科赋分上给予特定学科更高的高分比例,如果这个学科和这个学科的高考分数并不被好大学、好专业、好大学的好专业看重,这个高考学科再高的分数也失去了意义。
因此,从眼前来看,要破解物理学科在一些高中生中“遇冷”的现实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高校理直气壮地根据自己学科需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提出高考学科需求,让选考这个学科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这所学校,就读这个专业。这既是高校专业招生的内在需要,也是对高中教育进行良性引领的使命与担当,高等学校在这个问题上的退缩,就会给高中教育带来难以破解的难题。
高校办学信息提供得越全面,高中教育改革越有方向
新高考最希望破解的问题,是希望高中教育不要陷入“选拔教育”之中,而是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要让高中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新高考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正是在大学和专业之间,更加强调了专业选择的重要性。如果只看重大学的重要性,那么高考就是一条“独木桥”,重点大学就是剧场中的名角,众多学生就是那群垫着脚甚至站起来看戏的观众。不过,有了专业选择,并不能消除教育中强大的“剧场效应”。正因为有了专业分化,大家就不再聚到一个剧场看戏,而是分散到不同的剧场看戏,舞台上的名角也并不来自于少数几所重点高校,每个专业剧场的竞争还是激烈的,但整个教育系统的“剧场效应”却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可是,要让更多高中生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高校为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除了提供历年的录取分数线和录取比例之外,还需要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比如,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学校的特色专业是什么,学校的育人理念和教育模式是什么,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程度如何。
总之,高校为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提供的信息越全面,高中学校才不至于为了几张高考试卷而循环往复地操练和训练,会更主动地为学生进入高校就读打下全面而又扎实的基础;高中生在选择备考学科,以及在整个高中学习期间,会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现在的不少高校,处于一种矛盾之中:希望有更多高中生来选报,从而增大学校的选择面,但却又没有主动向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提供更多精准的选择信息。毕竟,信息提供得越是充分,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对学校知道得越全面,可能反而会缩小自己的选择面,或许最终还会导致学校招生分数线下滑———这是高校“难以承受之重”。于是,在新高考要求高校提供更精准的招生要求和办学信息的时候,我们发现,有的高校反而对招生要求,比如对高考选考学科的限制更模糊,有的学校开始推出“大类招生”。其实,现在大家最希望看到的,并不是高校的“大类招生”,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度重视通识教育的“大类培养”。
高校适应试点新生心有多大,决定新高考改革路能走多远
随着上海和浙江第一轮新高考在高中学校试点结束,第一批试点高中学校毕业的学生已经进入高等学校就读。很明显,这一批学生带着很明显的“新高考特征”:他们的知识结构是有选择性的,而不像传统高考过来的学生那样,只是在理科或者文科上整齐划一。
与首轮试验省市的高考方案相比,*方案的复杂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该方案强化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在高考中的比重,20*年*高考统考科目只有3门,即语文、数学、外语,总分480分。同时,学生在高二时进行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门,必修测试科目四门。选修测试科目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中选择一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一门。学业水平测试分ABCD4个等级,4门必修科目必须达到C级以上才能参加高考,两门选修科目必须达到B级以上才能报考本科,要录取到重点本科,等级要求则更高。
“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与高考录取挂钩,是*方案的一大特点。”*说,大部分省市将会考成绩作为高考录取的参考,而*的做法是直接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与报考本科、专科的资格挂钩。“把原来的选拔规则由一条线变成了两条线,选拔方式更模糊,引起的问题也会更多。”
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当年的*高考报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理倒挂的局面,许多优秀考生因为选修科目得C而无缘本科。南京市文科状元因为选测之一政治未达到A+,与自己最喜爱的北大失之交臂,因为北大招生限定条件是先要求两个选修科目A+,再划定投档线。当年*高考结束后,爆发了几次考生和家长上访的,在考生、家长、学校的一片抱怨声中,今年1月,*省公布2009年高考方案将有微调,这已是该省新高考方案的第三次调整。
对于*频繁调整高考方案,*认为,高考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它不仅是一个考试问题、教育问题,而且与公平、稳定等有很大关系。如果改动太多、太快,会给中学教学带来不小的影响,吃亏的主要是家长和学生。高考研究者和决策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因难度大而裹足不前,也不能迫于舆论压力盲目地为改革而改革。
浙江试水个性化高考
今年出台的浙江省新高考,在公布方案时就被媒体高调地冠以“个性化高考”。延续了前两轮试验区依据高中新课程理念设计新高考方案的思路,浙江的新高考在考生个性化和自主选择性上有了更大的突破。
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给予不同类型的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考试科目由过去的统一科目变成三种不同类型:一类科目在保持原有“3+X”科目组合的基础上,增加自选模块考核内容,重点测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类科目维持原有“3+X”科目组合,重点测试获得通用型知识的能力;三类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语、数、外”三科考试基础上,增加技术科目测试,侧重测试实用技能。
三类考试形式,决定了考生的三种不同的求学方向。第一类为现行第一批录取学校的本科专业;第二类为其他本科学校(包括现行的二本、三本学校)的本科专业;第三类为高职(专科)院校专业。考生报名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报考的类别,也可以跨类兼报,比如兼报一、二两类或二、三两类,同时也可三类均兼报。
此外,浙江省新高考方案还在“多次考试”上做出尝试,首次设立高考英语听力和技术考试,放在平时进行,学生自主决定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限定2次以内),并从中选择一次考试成绩计入总分。
相比前几轮试验中出现的选做、选考等形式,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具有革新意识。分科类选考的出现给予学生更大自,不同水平的考生可选择自己适应的方向。也将“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模式逐渐引向结合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实行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
“分类考试是今后高考发展的趋势。”*说,浙江省新高考方案中透露出的改革精神已得到业内认可。如高职教育强调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像上海和北京就已经做了几年高职自主招生的试点,脱离高考,单独或联合进行考试,浙江的尝试就可以使一些考不上本科和重点线的考生,降低学习难度,选择高职作为求学方向。
浙江省新高考方案中英语听力放在高考期外考的做法也得到了*的赞赏,考生在高中阶段有两次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的机会,取最好成绩。*认为,外语类考试稳定性比较强,起伏不会很大,听力不放在高考期间考,多次考试取最好成绩,分解了高考的压力。“这已成为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的一大亮点。”
高校招生标准的“精准引领”,胜过高考赋分的保底举措
经过一轮新高考试点,目前高中教育碰到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学生选科不均衡。特别是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物理,在高中受到一定的“冷遇”。
在改革试点的浙江省,为扭转这种选科不均衡的现象,今年将采用学科“选科保底”的方法,即通过综合评估确定每个学科不同的保底基数,当选择这个学科的学生人数少于这个保底基数时,在对学生进行等第赋分时,就不再参考实际学生选考人数,而是采用这个学科的保底基数自上而下地对考生进行赋分。
也就是说,假如浙江省物理学科的保底基数是6.5万,等底赋分时给予前百分之一的学生满分,当考生只有5万时,赋予满分的人数就不再是500人,而是按照保底基数6.5万的百分之一,也就是650人。浙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证每个学科选考人数的相对均衡,不至于出现学科“遇冷”现象。
把不同学科置于同等地位,看起来实现了“学科平等”,但实际上,不同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在支撑大学不同专业学习的力度不同。可是,要是我们非得在高考选科上,或者在高考分数上,对某个特定学科给予特殊的照顾,似乎又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所以,尽管大家都知道浙江这个方案是在“保护”物理学科,但政策出台时仍会附加一条:这对所有高考备选学科都适用。
其实,学科间的重要程度还真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只有在不同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够发现基础教育定学科的重要意义。高考备选学科重要还是不重要,并不是就这个学科自身来决定的,也不是与其他学科相对比来决定的,而是由高校不同专业的招生需求决定的。比如物理学科重要还是不重要,就不是由高中教育来证明,也并不必然用高考分数来印证,但可以通过高校专业招生标准来体现。
高考备选学科重要不重要,主要是看有多少好大学和好专业,尤其是有多少好大学的好专业,会指定这个学科或者特别看重这个学科。换句话说,即使在高考学科赋分上给予特定学科更高的高分比例,如果这个学科和这个学科的高考分数并不被好大学、好专业、好大学的好专业看重,这个高考学科再高的分数也失去了意义。
因此,从眼前来看,要破解物理学科在一些高中生中“遇冷”的现实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高校理直气壮地根据自己学科需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提出高考学科需求,让选考这个学科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这所学校,就读这个专业。这既是高校专业招生的内在需要,也是对高中教育进行良性引领的使命与担当,高等学校在这个问题上的退缩,就会给高中教育带来难以破解的难题。
高校办学信息提供得越全面,高中教育改革越有方向
新高考最希望破解的问题,是希望高中教育不要陷入“选拔教育”之中,而是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要让高中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新高考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正是在大学和专业之间,更加强调了专业选择的重要性。如果只看重大学的重要性,那么高考就是一条“独木桥”,重点大学就是剧场中的名角,众多学生就是那群垫着脚甚至站起来看戏的观众。不过,有了专业选择,并不能消除教育中强大的“剧场效应”。正因为有了专业分化,大家就不再聚到一个剧场看戏,而是分散到不同的剧场看戏,舞台上的名角也并不来自于少数几所重点高校,每个专业剧场的竞争还是激烈的,但整个教育系统的“剧场效应”却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可是,要让更多高中生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高校为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除了提供历年的录取分数线和录取比例之外,还需要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比如,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学校的特色专业是什么,学校的育人理念和教育模式是什么,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程度如何。
总之,高校为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提供的信息越全面,高中学校才不至于为了几张高考试卷而循环往复地操练和训练,会更主动地为学生进入高校就读打下全面而又扎实的基础;高中生在选择备考学科,以及在整个高中学习期间,会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现在的不少高校,处于一种矛盾之中:希望有更多高中生来选报,从而增大学校的选择面,但却又没有主动向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提供更多精准的选择信息。毕竟,信息提供得越是充分,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对学校知道得越全面,可能反而会缩小自己的选择面,或许最终还会导致学校招生分数线下滑———这是高校“难以承受之重”。于是,在新高考要求高校提供更精准的招生要求和办学信息的时候,我们发现,有的高校反而对招生要求,比如对高考选考学科的限制更模糊,有的学校开始推出“大类招生”。其实,现在大家最希望看到的,并不是高校的“大类招生”,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度重视通识教育的“大类培养”。
高校适应试点新生心有多大,决定新高考改革路能走多远
随着上海和浙江第一轮新高考在高中学校试点结束,第一批试点高中学校毕业的学生已经进入高等学校就读。很明显,这一批学生带着很明显的“新高考特征”:他们的知识结构是有选择性的,而不像传统高考过来的学生那样,只是在理科或者文科上整齐划一。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再讨论了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接着阐述了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最后着重分析了新高考方案下的物理教师教育教学模式,并针对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建议。
高中物理是学生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因为它是组成高考的重要科目,还因为它应用范围的广泛。物理知识不仅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应用于生产中,因此学好物理课程不仅可以实现个人的目标的意义,还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新方案的实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一)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
目前,高中物理教师中存在一个现象:首先,有一部分优秀的物理教师,在普通高中教学几年后,便选择了去更好的学校,因此导致普通高中的青年物理教师较多。其次,由于青年物理教师大部分都是刚毕业或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由于没有经验、缺乏指导,因此其教学素养不高;再者,还有一部分刚刚上任的教师缺乏责任心和工作的积极性,不懂得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部分物理教师本身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其教学水平不能适应于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
(二)对新高考的理解不够深入
新方案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而学考与高考选考无论在考试范围还是考试要求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校招生制度也面临改革,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的招生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内知名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其考试范围比高考选考更大,要求也更高。
目前,多数物理教师对这种新方案理解不够深入。例如:虽然有一部分教师参加了省市组织的新高考培训,但是这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在培训中领会到新方案下的教学理念和观点,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
二、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价值取向
新高考方案下,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制订了《浙江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教学指导意见),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社会有机结合,实现“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首先,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其次,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探索和实验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物理历史进行探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新高考方案下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首先,新高考方案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探究性互动、合作互动、综合互动中进行学习。
(二)角色和行为的转变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生活,最显著的特点是学会做学生人生的规划者。
为了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进行角色的改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者、做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做开放性的教师;再者教师在行为上也要发生转变: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与学生家长及其他教师建立沟通和配合的联系。
(三)引导方式的转变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教学中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四)开发课程资源
物理教材只是一个简单的载体,而对于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强调的开放式教学,物理教材不再是物理课程资源的位移内容了,因此为了适应新高考方案下课程下的物理教学,教师需要从各个渠道开发资源来丰富课堂。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网络的渠道,选择比较有趣味的课题,再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来丰富课堂。
(五)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辅助工具已经慢慢的退出了课堂,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因此教师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才能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解物理教学中的难点。
四、讨论和建议
英语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随着网络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学生们更应该培养国际意识,加强国际交流能力,学会各国之间的语言。但现如今的课堂大多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安静地听讲,并且学生大多对英语教学的适应性还不强,直接导致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低下,英语的整体质量下降,而新高考对高中英语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使得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教育得到了广大教育人士的关注。
一、新高考改革的内容和挑战
1.新高考改革的内容。新高考将外语考试记录两次成绩,满分仍为150分,每年于4月和10月安排两次外语考试,考生可报考两次,并择优选择自己的外语考试成绩。2.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教育的挑战。第一,弱化了英语的地位。新高考改革给予了学生两次考试的机会,一次比原定考试时间早了两个多月,使得英语的专业性难以得以体现,对学生高中学习阶段中的目的性确认造成巨大的影响,英语的地位受到挑战。第二,学校英语教师任务繁重,影响正常教学。教育改革使得学校在教学中应满足学生的选择空间,但学校一时间教师难以得到充实,使得英语教师工作压力大,对日常的课堂教学出现疲惫等状况。
二、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1.教师观念及自身素质问题。就目前的高中英语教育,多数教师还是停留在只注重分数而忽视全方位素养培养的应试模式上。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只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语法知识,对学生口语以及素质教育的意识较低。有些英语老师自身口语能力不够,难以使口语教学在课堂上活灵活现地应用,再加上教学任务的压力,甚至于有些英语老师不愿意在课堂中改变教学模式或者关注学生全方位的培养。2.学生的基础差异。一个班的学生有来自城市的也有来自农村的,虽然农村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但他们接触英语的机会甚少,与城市的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对英语更为陌生,学习英语的困难更为巨大,导致农村学生的英语学习适应性要低于城市学生。同一个班级中学生年龄是参差不齐的,相比年龄小的学生,年长的学生阅历更为丰富,思想更为成熟,对学习的适应性也更快。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教育的探索
1.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之间交流,使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第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明确分组,让学生们互相交流,并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总结。第二,将实际问题加入口语教学部分,增加学生的熟悉程度,使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勇敢地参与互动。第三,教师做好榜样,引领学生正确地学习,及时地总结归纳,并让学生进行课后讨论,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英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兴趣。在英语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类似角色扮演、辩论赛、学生当老师等活动,设置相应的情景模式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能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们也能通过参与活动加强口语的训练,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3.完善英语教育评价体制。完善的英语教育评价体制,能够协助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英语学习及全方面素养的培养。学校出台相应的评估,不单单从学习成绩上评价教师与学生,能够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课堂变成双向的,使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学生的适应程度,同样也能提高家长及教师对学生们学习适应性的重视,使学生们能够往好的方向得到全面的发展,培育全方面素质兼优的祖国栋梁。
本文围绕新高考的相关背景,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及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教育的挑战与探索进行研究与思考。新高考对高中英语提出了巨大挑战,英语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对学生的全方位素质也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思想,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生了解老师,望各个学校、教师能够重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教育的发展,将学生培养成全方面优秀的人才。
作者:余明建 单位:浙江长兴华盛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一、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教学改革
高考制度的改革主要目的是推动中学教学进一步适应新形势需要。教师是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力量,作为教师,应努力地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跟上形式的发展,以适应各种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
高考制度的改革,不仅对教师教学能力是一种考验,对教师心理素质也是一种考验。教师的抱怨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对教与学都是十分不利的。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只有自己先适应各种形式的改变,积极地迎接各种挑战,才能带领好学生迎接各种挑战。
(二)教师学科综合素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不是用一个科目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往往牵涉各科、各类知识。新高考考试模式正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全新尝试。要求学生如此,教师的智能就不能浮于表层和偏于一隅,需要借助满腔热情的“继续学习”,做到常学常新,在知识的“深”和“广”上双翼齐飞。
(三)教师的教学科研素质
不会研究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高考形式的变化,带来的可能是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的冲击,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定位和调整,并制订新的措施,此为瞻前性研究。教师只有充分积累感性经验,并不断进行理性升华,他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才有方向性、有指导性和有艺术性。
二、倡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
新高考中的信息题,已经给中学地理提出“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而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学习方式。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自然科学特点使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被用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而地理探究学习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例如,在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设计具体步骤:(1)展示课件,让学生看城市环境污染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在城市中,环境污染来源于哪里?有什么危害?如何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2)结合平时观察、收集事实依据,如大气污染(工厂企业排放的烟气、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居民燃烧排出的烟尘)、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固体废气物(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噪声污染(交通、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现象等等;(3)得出结论与解释;(4)反思评价;(5)报告与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互动过程,在合作游戏中,使学生学有趣味;在合作读图中,使学生学有所能;在合作收集中,使学生学有所获;在合作调查中,使学生学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使学生学中有问,学有所得。
三、重视“双基”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双基”教学不仅在旧高考模式中应得到重视,在新高考模式中同样应进一步得到强化落实。不管是旧高考还是新高考,能力立意都是主流方向。离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谈能力,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考模式虽然改变,但中学地理大纲并未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因此,新高考模式下的地理教学,应当一如既往地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作为教师,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有强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要求学生应该有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师生共同创造良好的思维氛围。另外,教师应该起引导作用,巧妙地让学生用已学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推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有效思维。
四、重视心理素质培养,适应新的考试氛围
新高考的模式改变,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更进一步提高。有人做过统计,同样的一份试卷,其内容的排列顺序不同,学生的考试成绩有很大差别。把地理、历史、政治三科的知识放在同一份试卷内,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会更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一个问题不知从几个角度解答,不知道要考虑哪几科的知识,以至于无法准确找到回答问题的关键;
(2)完成一张试卷的过程的同时把中学学习的三科知识进行应用,使用的知识量大大增加;
(3)完成一份试卷的过程中,要经过地理、历史、政治三科的同时和不同时的思考过程,用了地理的知识,接着用历史知识或政治知识,单一思考变成了混合思考。
(4)各科增设了选作题,在选择的过程中既要进行思维活动,又要占用一定的时间。
基于以上原因,在新高考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是教师的教学现状,第二是学生的学习现状。首先,新高考方案确定以后,高中历史如何迎合方案,优化教学是每个历史教师都要重视的问题,也是关系到高中历史教育发展的大事。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还有些单一,教学模式僵化,学生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一直是教师讲重点,学生课下背重点,将高考成绩作为终极奋斗目标,难以体现“生本”理念。第二,当前高中生学习环境不容乐观,学生作为被动学习者,学习能力有待加强,学习方法需要优化,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地位是长久以来高中历史教育的桎梏,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阻碍教育的发展。特别现在很多学生讨厌学历史,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毫无趣味,师生关系僵化。
二、新高考方案下高中历史教学优化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新高考方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学习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确保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每一章节乃至每一堂课的重点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提升知识掌握程度和认知能力。如教授我国古代商业经济这一部分内容时,通过“阅读构史”这个环节,更好地将知识、情感、方法糅合在一起,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实现本堂课教学目标。教师先通过问题设置,帮助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究竟要讲什么,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哪里,然后做积极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轴,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通过强化阅读练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商业的特点在哪里,实现教学目标。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活跃课堂。
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为高中历史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给教师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重视高考,更重要的是要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传统以高考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担起教学大梁,学生只是被动地背诵。新高考方案的实施,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后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实现教评一体。在课堂上多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提升历史课堂的活跃性。教师从心理上转变高中历史教学不能仅以高考为目的,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学生从新的教学方式转变对历史课的态度,提升学习兴趣。如教授《中日》这一课时,就可以充分创设情境帮助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情境,如放映电影短片或者PPT,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感受到清政府的逆来顺受和软弱无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历史的屈辱。
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新高考方案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改变课堂教学侧重点,将教师主体地位转变为学生主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新阶段如何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活力,是每一个教育者都要思考的问题。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氛围死气沉沉,缺乏让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一门没有趣味性的课,每天都需要背诵,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到没有兴趣甚至厌恶,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教育者没有凸显学科的趣味性,给学生呈现出的就是每天重复枯燥地记忆,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帮助学生转变学习历史课的态度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趣味性,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如教授我国古代商业经济这部分内容时,同样利用“阅读构史”的环节,通过图片和材料双管齐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史实。如花木兰从军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从木兰词里提取出花木兰从军列出的物品,然后由此提出问题:第一,从刚才列出的图片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第二,花木兰在四个方向买齐了所需的从军物品,这么费力地购买物品折射了当时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在教师材料和图片的引导下,再经过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当时南北朝商业控制严格的现象,让历史故事更形象。
三、结语
基于新高考方案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不仅是由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现状决定的,而且在于新旧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思维的碰撞,以及新高考方案在实践中的磨合所致的。所以,新高考方案下高中有效历史教学课堂的构建,首先需要抓好教育思维、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发力点与改革点,大力推进高中历史教学面向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兵武.新高考方案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2:16+192.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学?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政治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这些都需要高中政治教师进行学习和探索。笔者在教学探索与实践中,已初步对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获得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感悟,下面,笔者就算抛砖引玉了,与同仁们一起商榷。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三个特点
1.教师和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地位发生改变
传统的政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学则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为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由机械的课程阐释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由重结论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政治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全面而具体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政治教学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即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当把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实践能力及行为习惯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中,有些目标是明确给出的,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有些目标并不是明确给出的,如,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这就需要政治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知识、能力基础,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思想政治教学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这就需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和反思,并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体验,不能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要指导学生去感悟知识,以实现知识的内化;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讲授知识,为学生“搭桥铺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探索实践,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
二、教师该如何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本质区别。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则担负着倡导新观念和率先垂范的使命。那么,教师如何才能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以更好地完成政治教学任务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
高中政治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了学科本位,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对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和正在成长发展中的学生的教育。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应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逐步树立“对话”意识,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进步。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理解、尊重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2.研究教材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虽然包含的内容少,但涉及的范围却很广,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只关注教材中删减与增加了哪些知识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搞清楚教材依然保留的知识点在难度要求上有哪些变化。当然,也要对知识点的难度要求进行仔细的研究。总之,新高考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需要高中政治教师深刻而全面地理解教材,并对其进行合理整合,要不断地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3.研究教法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探究、实践―提炼、获取新知识。思想政治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迎新。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的主动性。若要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教师应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讨论与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4.充实自我
高中政治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精心预设,动态生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这对广大高中政治教师的知识储备是一个挑战。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平时要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在课堂上以不变应万变。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努力成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与广博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
三、我认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下高中政治教学应采取以下措施
1.引导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爱学政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真正的加强新高考下的高中政治教学,就必须从源头上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障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果。具体的实施措施如下:第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是一个客观的因素,看不见、摸不着,但又能够实实在在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高中政治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够更好的带领学生进入到良好的学习模式当中,从而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第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高中生还不能够完全理智的对待学习,其感性往往控制着内在的动力,正是因为这样,高中政治教师必须积极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比如说多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等等,这样才能够获得学生的支持,从而以师生关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1新高考改革某些省份的变化甘肃:自2024年起,合并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录取批次,按照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两个类别分别编制招生计划,分别划定录取分数线,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
黑龙江:自2024年起,考生志愿由“学校+专业(组)”组成,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本科段招生除提前批次外,实行同一批次录取。适当增加平行志愿填报院校数量,增加考生志愿选择和录取机会。
吉林:自2024年起,统一高考招生录取按照物理、历史两个类别,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录取。考生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填报志愿,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具体志愿填报和录取办法高考当年向社会公布。
安徽:从2024年起,考生志愿按“院校+专业组(专业)”,以平行志愿方式投档。适当增加志愿填报数量,满足考生志愿填报需求。志愿填报及投档录取均不分批次,按照考生总成绩分时分段进行。
江西:自2024年起,按照“院校专业组”方式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按照历史、物理科目,分别编制专业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分开录取。进一步减少录取批次,优化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办法。
贵州:自2024年起,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按物理科目组合和历史科目组合分列招生计划、分别划定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合并一本二本批次。考生志愿由“专业(类)+院校”组成,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实现“多元录取”。
广西:2024年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按照物理、历史两个类别,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录取。
3+1+2高考选科注意事项一、学科基础
基础好,也就成绩,相当于一个好的起点。选择优势学科,其意义不言而喻。
二、提升空间
学科基础代表的是现实状况,提升空间则代表未来可能,它是学科后到高考前,影响学科成绩变量的关键因素。有些同学在某些学科上或许基础较差,但仍有可能在一年或两年后超过其他人。
三、兴趣倾向
做感兴趣的事会让人心情愉悦,选择有兴趣的学科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习动力,极大程度地减少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厌学、怠惰等负面因素,有时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出奇效果。
黑龙江新高考具体安排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两类。合格性考试成绩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认定的主要依据;选择性考试成绩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作为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合格性考试覆盖高中14门课程
覆盖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除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外的所有科目,共14门(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考试内容为必修内容,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普通高中在校生均须参加合格性考试,考试科目成绩全部合格者,颁发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选择性考试1门首选2门再选每门满分100分
考试内容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考试科目包括:物理、历史、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6门,考生以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自身特长等为主要依据,选择其中3门参加考试,包括1门首选科目(在物理或历史中选择1门)和2门再选科目(在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4门中任选2门),就是大家熟悉的“3+1+2”中的1+2模式。选择性考试每门科目满分均为100分,成绩当年有效。同时,建立再选科目托底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