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生假期实践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9 16:01:3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生假期实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生假期实践

篇(1)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能否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多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在我校蔚然成风。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这个假期我没有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实践,而是在一个亲戚开的电脑配件柜台帮忙卖货,过的十分充实。在此次实践过程中我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回味无穷。也对自己一直十分想了解的电脑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社会实践作为广大青年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服务大众的重要形式,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次假期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我认为以下四点是在实践中缺少的。

篇(2)

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第一:银行的呆、坏账率过高。资本充足率为8%而在该行竟达到48%经调查,主要原因是银行的贷款回收率很低,加上前几年积累下来的国有企业拖欠旧账的固疾,近几年来,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银行受前几年的影响,不敢过多的放款,呆坏账率过高,使得银行不敢盲目贷出无抵押的信用贷款,信用货币创造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大家都知道银行是经济的核心,核心受阻,必然抑制经济部门的发展,如保险、证券业等,也必然反作用于国有企业改革,并形成恶性循环,当然,解决方法是有的首先,源头上,最主要的解决大、中、小型企业改革,改革的具体措施,需由当地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借鉴一些企业改革成功的经验,也可以聘请专业经济学家、咨询机构对企业进行重新评估、考察,找到解决途径和措施,企业是解决的最关键一环,国有企业改革好了下岗职工复岗问题自然解决,职工有钱了消费自然旺盛起来,扩大内需自然容易解决了经济增长率自然提高了银行的贷款自然能还上。

随着住房抵押贷款、买车抵押贷款的进行,第二:私营企业贷款很难实施。住房、买车贷款如火如荼地进行,主要是由于有物权作保证,经济法》上说过当物权超过债权,贷款人无能力偿还贷款时,银行有权对抵押物进行处置,使得银行自然加大贷款力度,积极放贷,国住房、买车贷款迅速增大会是很自然的事情,对于与房地产、汽车、钢铁、建材相关的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不能解决银行呆坏账率过高、经营风险较大的根本问题,因为毕竟放贷的数量有限,规模不大,现在苏南、浙江盛行对民营企业贷款,各地银行积极学习经验,看来未必可行:

篇(3)

边吃,就这样。边掉,边挑…最后总结,有七只不怕死的小黑往我面汤里冲,弄得我哭笑不得呀!但是虽然是这样,其实心里都是很开心的高兴的数着掉到碗里的虫子的数量,然后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件本来很不愉快的事情就这样变成了一件很搞笑,很有意思的事情。

发问卷(发问卷除了街上,工作形式有很多:去参加竹叶打市场。还有深入村落里)帮村委整理农家书屋,敬老院看望老人,村里去看望孤寡老人,去看望小朋友,进行党史的宣传,还有最后的文艺汇演。

那天我扛着系旗,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发问卷是那队深入到村落里。来到一个村子里,村子的名字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啦,当时我就向当地的农民进行调查,当时我就与一个大概在七十岁左右的老人家在交谈,因为他操着很重的乡音,很费劲的完成了问卷,但是看得出来,尽管我总是说着:爷爷,不好意思我没有听明白,您能再说一遍吗?但是接受调研的老人家丝毫没有感到厌烦,很是耐心的跟我交谈着、解释着…当时我感觉很是感动,因为他很尊重我这次活动,也很热心地帮助我后来下起来了瓢泼大雨,来到一户农家躲雨,放眼望去雨一时之间还不会停,就想着干脆再做几份问卷。有一户人家给我印象特别深刻,这是一户老人家,子女在外地工作,俩独自生活在这里,和儿女们都没有什么联系,看着他房子,心里很是难受,阴暗潮湿的房子,还若有若无的漏着雨,随便在里面待上一会,就被蚊子叮了好几口。年近七旬的老人现在还是靠着自己的体力劳动在养活自己。看着消瘦的老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开始了调研,讲到家是否有补贴时,老人说:有。朴实的还走进房间,找了大半天,把发补贴的存折给我看。还一一向我解释。最后,说要和他一起留影,老人很开心,急急忙忙地穿上上衣,整理好头发。把照下来的照片给他看,脸上显露出孩子般天真的微笑,大爷连忙叫着老伴:看,这里,这里,快看,快看…当时,心里感到酸酸的一张照片竟然能让他如此高兴。终于我要走了大爷大妈一直目送着我出来,回头看着他模糊的正在招手的身影,泪水模糊了双眼,为了艰苦的生活,更是为了那朴实的情怀。突然感到自己的身上的担子很重,一定要好好学习,为了能让在中国像这样的贫困地方的人们摆脱贫困而努力奋斗。

主要是准备文艺汇演的各项活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接下来的日子。汇演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踏上了回家的长途客车。望着窗外飞速向后退去的建筑,为期一个多星期的三下乡活动终于结束了带着满满的成就感以及对这个原本陌生地方的丝丝眷恋。突然心头涌上一股酸涩,不禁问自己为什么要走得那么匆忙?回到家才真的感觉好想在那里再多呆一会,毕竟有那么多同伴可以聚在一起。诶,想我注定是一个群居动物。

相聚便是一种缘分。难忘那段日子,队的几个成员从面试到一起出去挥汗搞活动。感慨良多,留给我不仅是感动,还有成长。接触社会,社会也总不忘回报点东西给我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人际交往。将变得更加成熟,自信,果敢。积累的这些人生财富不是可以用物来衡量的偶然一个时候,当发现自己能不假思索地热情微笑着上前与一个陌生人交流,向他介绍我活动,发放问卷时,才认识到自己已经成长了好多。

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给了很懂收获:

沟通交流。开展活动,第一。与社区的居民交流了很多之后,才发现沟通的语态方式对人第一印象影响的重要。发放问卷的时候,一次一次的被拒绝让我都历练了不少。

团队精神。毋庸置疑,第二。团队意识在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来自不同个体的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良好的团队意识是一切活动成功的前提。一个团队,一个集体,不论是做什么工作,一切都应该为大家着想,为集体着想。

周全的策划。活动中我往往会发现准备中遗漏了一些细节,第三。对活动的开展造成诸多不便。或者是人员分工的不明确,直接导致很多人做同一件事情,而有的有不知道该做什么,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理解与包容。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第四。不能要求其他人都像自己那样做事,更不能把自己的意愿、想法强加给他人。学会理解,包容别人。其实从下乡的筹备活动到整个活动的结束,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既然矛盾不可避免,就应该积极看待,一起解决。争论多了理解也多了将更加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

篇(4)

随着高校近几年的扩招,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笔者认为,合理地利用假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对促进学生就业起着重要作用。笔者拟以高职院校为例,结合高校的共性,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对现状的分析

(一)外部环境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每年上百万的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07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470万,而当年未就业人数高达100多万,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500多万,人数比2007净增30多万,在就业岗位相对未增加的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二)家庭环境

现今在校大学生的父母基本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早期,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一些人还未清晰地认识到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随着教育引入市场机制,高昂的教育投入已经成为一般家庭的重要支出。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与现今就业难形势形成了强烈对比和心理落差。万一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父母失望,亲戚朋友讥笑与否定,自己的定位与现实的落差将是一个沉重打击。

(三)个人因素

一方面,学生难以适应从高中阶段题海战术为主的应试教育到高校以引导式教育为主的快速转变;另一方面,高校学习生活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因此学生难以适应从高中的被管到自我管理的快速转变,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再者,学校与社会脱节,学生对现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自我目标不明确,导致一些消极现象的普遍存在。

假期进行专业实践的目的及重要性

(一)通过假期进行专业实践了解就业行情

通过进入专业市场落实相关实践单位,切身感受现今就业现状。虽然现今各高校已经把就业指导作为大一新生的必修课,同时对每一年的毕业生人数进行公布,各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现状也进行报道,促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但对在校学生而言,报道的只是一个数字,别人的求职经历只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毕竟未亲身经历过,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现状,可以对现今的就业行情有一个更为直观、客观的认识与了解。

(二)通过假期专业实践了解现今职业要求

高职学生录取以普通高考第四批和中职单招单考形式为主,存在着生源相对较杂、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弱、学习主动性不强、自我要求较低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等情况。因此,在现今高职院校中学生上课率低、上课睡觉、玩手机、看小说等不良现象较为普遍。而这些现象恰恰与用人单位的高强度、高效率的用人制度相违背。通过假期专业实践活动,可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用人单位对员工基本素质的要求,如遵守劳动纪律、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三)通过假期专业实践检测学生的真实水平

现今的高职院校基本采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模式,注重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学校教育受教学环境、师生比、课时安排、实验实训等综合条件的制约与影响,行业对所需员工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有脱节,无法真正检测学生是否符合市场的要求。通过假期专业实践活动,首先,可真正检测学生通过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在校学习,对所学知识能否运用于实际;其次,可通过学生的有效反馈,促使学校更好地调整课程设置,使培养目标更符合市场需求。

(四)通过假期专业实践反映自己的不足点

由于高职教育学制普遍较短,按其专业课程安排来看,大一阶段一般为大量的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因此,学生对所学专业刚入门,与用人单位对员工知识的实用性、连贯性要求以及对不同岗位所需知识的要求相差甚远。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与反思,查漏补缺。首先,可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的认识;其次,可使学生在返校学习时目标更明确,针对自己的不足利用学校的整体环境,如图书馆、教师指导、同学帮助等方式进行有意识的提高,为毕业后真正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

(五)通过假期专业实践为真正就业打下基础

笔者认为,学生利用假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除了上述五点重要性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专业实践了解相关行业,认识相关工作单位,认清内外部环境,认识相关的朋友等,为以后真正就业打下良好基础。据有关媒体调查,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第一个工作单位就是实习单位。一方面单位通过学生的假期专业实践了解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待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减少引进人员再培养的时间,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假期专业实践阶段的了解,熟悉了公司及内部管理体制,缩短了彼此的磨合期,毕业后即成为正式员工,享受正式待遇,促进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再者,通过实习认识相关朋友,可在毕业就业时为自己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为快速就业打好基础。

假期进行专业实践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个人形象问题

美国学者伦纳德·曾宁博士在他所著的《接触:头四分钟》一书中指出,结交新认识的人时,头四分钟至关重要。人们初次见面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影响对人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解释,有先入为主的作用。伦纳德·曾宁博士提出的正是人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进步,个人形象问题也引起了企业管理层的重视。特别对于从事一线服务性行业的人员来讲,个人形象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起着一定的作用。因人们初次相遇,总要首先观察对方的衣着、相貌、举止及其他可察觉到的动作反应,然后根据观察得到的印象对对方作出一个初步评价。对假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的学生而言,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笔者认为,从自身整体气质出发,整洁的、大气的、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个人形象非常重要。

(二)个人专业技能的掌握与展现

从一般单位录用员工的情况分析来看,在第一关个人形象关之后,往往将是考核个人专业技能关。如设计公司,面试官会以原始图纸让应聘人员进行短时间的方案布置,随后对此进行语言阐述。

通过该方式重点考核从业人员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实际经验、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等综合能力。因此,在该过程中,作为一名应试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对一些操作技能较高的专业或行业,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

(三)个人应具有的交际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气质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大类型。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可把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内向型性格不善于表达,不易与别人交流。对于该性格的学生来讲,更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与别人交往的能力,阐述自己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等,需要在相应的专业实践中对自己有意识地着重培养、拓宽。外向型性格恰恰善于交流,易于与别人打成一片,这是该性格的最大优点。

学生通过对自己本身气质、性格的了解,可对自身的不足点有意识地进行弥补,扬长避短,结合自己的气质、性格,从工作岗位出发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

(四)个人的团队合作精神

现代工作的最大特点是集体智慧的运用,通过小组合作或分组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一项工程或课题,将个体的创造性和个性纳入集体的智慧之中。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特别是经营规模宏大的知名企业往往更重视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联想集团表示,该公司尤其欢迎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的应聘者。

如何落实假期专业实践单位

首先,利用网络,关注相关人才网,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人才网受众面广、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的功能,关注相关企业的招聘信息,落实实习单位,特别注意当地的人才网。其次,通过家庭关系落实相关的实习单位,利用家长的人际关系、亲戚朋友关系介绍到相关企业实习。再次,通过相关公司单位张贴的招聘广告和上门自我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落实相关的实习单位。

假期专业实践期间应注意的事项

学生安全是高校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日常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展开。在假期应把关注学生安全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之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在假期专业实践期间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明确自己的大学生身份,遵守公共道德规范,并且在社会上起带头模范作用。其次,要提醒学生时刻注意自身安全。再次,如有专业需要到工程施工现场,应自觉遵守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则,听从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的指挥,确保自身的安全。最后,需要学生时刻与家长、班主任联系,汇报思想,沟通情感,及时解决碰到的难题,确保在假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时的人身安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通过合理利用假期进行专业实践,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社会、体验实务,更深入地体会和消化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工程施工、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较早接触专业应用实践,感受专业与行业的差异,扩大视野,拓宽思路,提高创新能力,促使学生从一个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独立的学习者。因此,合理利用假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篇(5)

这个假期我没有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实践,而是在一个亲戚开的电脑配件柜台帮忙卖货,过的十分充实。在此次实践过程中我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回味无穷。也对自己一直十分想了解的电脑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社会实践作为广大青年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服务大众的重要形式,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次假期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我认为以下三点是在实践中缺少的。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与同事的沟通也同等重要。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

篇(6)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学生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对其行为的塑造和自身素质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什么样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可以说,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引导中职学生朝着什么方向努力的航向标,也是检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风的探测器,同时对促进学习的风气、规范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成才等起到很好的作用。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中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符合时展需要和中职人才成长规律的学生评价体系,是强化质量意识、适应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极为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学生评价由教师代表学校作为评价主体,沿用普通教育的传统的评价方法,评价阶段为每学期一次的期末考核。考核方式分笔试和实际操作,出勤情况作为考查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重要指标。这些评价机制看似运转良好,而事实上没有真正让学生真实客观地认识自己,也没有真正激发出学生内部驱动力,更没有为学生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意见。这种评价方式不承认学生所未显示出的潜能,不承认差异性而强调共同性,只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衡量在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背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不同学生个体。而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拥有至少九种智能,学习成绩不足只能意味着学生逻辑智能不足,而一项智能的不足,并不意味着其它智能的不足。因此中职学生虽然在学习成绩上有所不足,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能力。

也有一些学校引入了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学生评价的改革,这种评价方法大多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多样化的个性,倡导评价者以一个欣赏者的心态关注每一个学生。其评价理念是,在教育王国里只有教不得法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既然学生有九种智能,那么总有一种智能是值得表扬、值得欣赏的。然而这种评价体系缺乏外在的统一标准,因此容易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放任与不负责任,也难于检测教学教育质量,学生也容易在这种评价体系中获得满足,陷入坐井观天的境地。

引入企业评价标准作为参考的外在评价标准,建立以企业评价为导向的学生评价体系,可使企业评价标准与学校评价标准接轨,真正通过企业评价来检验并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评价内容,例如商务行业注重言语智能和交流智能的开发,而工业注重身体智能和观察智能的开发。通过评价内容的变革,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长处,明确自身适合的发展方向。了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将企业的对员工的要求与学校对学生的要求结合起来,形成在评价内容上的“工学结合”,这将有利于引导学生将自身的行为与企业的要求保持一致,从而能较好的发挥评价的作用。

引入企业的评价内容,能更进一步加强企业参与学校的办学过程,为学校硬件设施改善提供了保证。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符合企业的需要,教学脱离了生产设备上的技术训练,在纸上、黑板上谈技术、谈操作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学生的知识与技术技能水平也无法提高。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不仅为中职学校提供了相当一部分实验实训设施,也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资源,同时,学校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

引入企业的评价指标,可使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更加全面。企业具有学校所不具备的设备、实训师资、技术规范等优势,具有长久的实践操作经验,这些都为中职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全面化提供保证。

引入企业的作为评价主体一方,有利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体的社会化。对教师工作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有赖于评价主体的独立性。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一直是“内部人”评价,缺乏客观性,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则看重其知识的掌握,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内部人”评价。企业介人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否适应企业的需求为标准;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就是毕业后能否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和获得较高的收入。评价的主体不再是学校,而是社会、是企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考分离”模式,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鉴于此,我们设想建立起一个由企业参与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相对完整且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通过对企业的调查,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建立新的学生评价内容,工作步骤可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在企业人事部门的配合下,搜集,整理,归纳企业员工标准和评价方法。可以说,这一评价体系没有企业的支持和企业人员的大力配合甚至直接参与,是不可能制订出来并成功实施的,因此企业的参与是建立学生培养质量的企业评价体系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其次,以企业员工标准为蓝本,以企业评价标准为导向,改革学校的课程体系,完善学生评价指标,改革学生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应该不仅仅涉及学生的具体专业知识结构的评价,而且还应当包含对工作能力特点以及勇气、毅力、团队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社会价值理念等非智力因素等内容的评价。

第三,与教师,学生沟通后,将新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在企业人事部门的指导下运用到教学中去,企业在此过程中对培养过程提出建议、对学生学习质量、教学质量作出评价。这也可以使他们对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熟悉,能够更加容易地直接参与到专业课程体系、学生评价体系的制订、实施和效果反馈过程中。

第四,在企业人事部门的协助下,追踪在新评价体系下的毕业生工作情况。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业对毕业生总体质量的评价,并收集对学生评价体系及相应课程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反馈,修正,完善。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具有很大的差异,因而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学习评价应该不一样。但这样建立的评价体系应具备如下特点:

1、评价内容扩展化。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质量评价是从多角度进行的全面的评价,不仅评价专业技能,而且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现代职业人基本素质要求列入评价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成果,还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过程,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在情感、动机、信念、价值观、生活态度等非智力方面发展的评价,简而言之,评价不仅应促使学生学会做事,还应促使他们学会做人。评价内容的扩展应当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动力。

2、评价方式过程化。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不能局限于固化成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应当是把评价“融入”到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评价活动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整个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能够把评价过程和实践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的新方式。它关注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和养成职业素养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关注学生在参与实训、实习等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

3、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评价者。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实验、实训、设计、实习等占教学总学时数比例很大的实践教学,都是在企业完成的。来自企业和社会的评价,不仅使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更为真实、科学、恰如其分,而且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诊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影响教学导向,使职业教育教学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因此,教学评价主体必须要多元化,才能保障评价活动切实提供出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信息。评价主体不仅要包括学校内部教师、学生自身,而且要包括学校外部的企业、社会。

中职学校建立企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环节,是校企合作育人的具体体现,也是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成功的校企合作之路,是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将以企业评价为突破口,积极寻找校企合作的有效办学方式,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 R197.3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b)-136-02

龋病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患病率高,并有逐年上升趋势[1],流行面广,危害性大。WHO将龋病列为需要重点防治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2]。为了解我区小学一年级学生口腔卫生知识的知晓情况,探讨适合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笔者于2009年9~11月对5所小学,685名一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铁西区5所小学,以每所学校的一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685名学生,年龄6~7岁,教育前获得有效问卷629份,有效应答率为91.82%。其中,男生307名,女生322名;教育后获得有效问卷646份,有效应答率为94.31%。其中,男生317名,女生329名。

1.2 方法

由口腔专业人员对这5所小学的5名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为期3 d的口腔专业卫生知识培训,然后由这些教师对一年级学生进行6课时(隔周1课时)的口腔健康知识教育及其他干预措施。教育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包括:介绍乳牙和恒牙、牙齿的结构、种类及功能;了解牙菌斑和龋齿。第二部分内容包括:刷牙时间及正确的方法;多吃健康的食品,少吃甜食;提倡使用保健牙刷、含氟牙膏;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发现牙病及早治疗。其他干预措施,①如“9.20爱牙日”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活动(出刊口腔健康教育专题宣传栏及班报等)。②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并给家长印发口腔健康教育系列资料。③召开口腔健康教育主题班队会等。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自行设计了有关口腔卫生知识及行为的调查问卷,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部分选项配以图画,由学生圈出正确的编号。在教育前后分别发放同一种问卷,以无记名方式在班级集中填写。调查时,先由班主任阅读问卷中的调查问题及其选项内容,对调查问题及选项内容中的部分字、词进行解释,再由儿童独自圈出所选编号。对问题和选项内容中学生不认识的文字,要求学生举手示意,由教师个别指导。

1.3 统计学分析

资料收集后,去除填写不完整和有逻辑错误的问卷。数据资料利用计算机处理,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相关指标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教育前后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由表1可知,学生受教育前基本知道为什么刷牙、经常吃甜食对牙齿不好,但对怎样刷牙,刷多长时间好等问题正确回答率却较低。教育后学生口腔健康知识各题回答正确率均显著高于教育前。教育前答题平均正确率为49.20%,教育后为90.49%,教育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表 1 教育前后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n(%)]

2.2 教育前后学生相关口腔卫生行为情况

由表2可知,教育后各项卫生行为正确率均高于教育前,特别是教育后大部分同学中午饭后知道漱口。教育前口腔卫生行为形成总项为1 210项,形成率为48.09%;教育后卫生行为形成总项为1 972项,形成率为76.32%,教育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表2 教育前后学生相关口腔卫生行为比较[n(%)]

3 讨论

龋齿、牙周病是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3],因此要积极重视儿童的口腔健康教育保健。本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口腔健康行为、口腔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教育后比教育前显著提高,通过对口腔健康知识的掌握从而在行为上均有所改进。说明口腔健康教育有效地提高了一年级学生的口腔卫生保健知识,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形成。但调查结果也表明,教育后学生口腔卫生行为形成率还是较低,这可能与教育时间短,内容深度浅或者家长与老师的指导监督有关。所以我们的学校口腔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并与家长密切配合,只有当口腔卫生知识和健康意识不断累积增加时,健康行为才能逐渐地形成。

低年级学生还处在儿童期,所以从一年级学生开始进行良好的口腔卫生健康知识教育,有利于使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的口腔行为习惯,由于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及嗜好不同,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对不健康的行为进行早期干预和纠正。另外家长本身的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习惯对学生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利用家长会,对家长也进行口腔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并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带动自己的子女共同形成并保持自我保健习惯[4]。

笔者已将学校健康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教材、有教案、有考核、常抓不懈。但各校校医或健康教育教师口腔卫生保健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还有待加强,建议设立专项培训与集体备课,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及能力。对于低年级口腔卫生健康教育教学应以寓教于乐形式为主,并与家长密切沟通配合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树立对牙病预防的正确概念,降低学生牙病的发病率,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腔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袁欣芝,李志本.7376例儿童乳牙龋齿健康调查及其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6,4(2):75.

[2]邢海林,陈莲芬,王绍萍.三亚市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J].中国热带医学,2005,5(7):23-24.

篇(8)

高校学生档案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信息材料,形象的说,它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材料积累,同时反映学校学生档案管理环节。在学生毕业离校后,这些信息材料的本质发生变化,以“人事档案”的身份重新启程。

高校学生档案主要是指涵盖学生的入学(招生)、入团、入党、学业、奖惩、毕业等重要信息,学生经过高考,进入高校时已由所毕业高中转入学生信息档案,那么,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形成的新的信息材料,就是高校学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1)学生基本信息;(2)入学材料;(3)学业概况;(4)思想政治表现;(5)身体素质状况及心理素质水平;(6)技能情况;(7)社会活动情况及评价;(8)信用情况(9)奖惩情况;(10)毕业材料。

1.2 高校学生档案与其它高校档案的区别

高校学生档案与其他类档案相比较而言,具有过渡性,记录的是以人为主的信息积累和管理,不具有长期性和永久性等一般档案信息的特点,因此学生档案的过渡性使其具有学生培养的过程性,学生档案的构建与管理不能与其他档案管理实行“等量齐观”的管理方法。

2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现状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多遵循高校档案管理基本模式,学生档案由系部进行学生原始信息档案资料的收集与初步整理,涉及上交的档案则遵循学校综合档案管理办法,上交至综合档案室存档保存。学生档案有其特殊性,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资料,与学校其他档案资料不同,具有过渡性,对于学生档案管理而言,过程性是其重要的特点,这也使得传统档案管理上交模式不适合学生档案管理的科学发展。

2.1 系部学生档案管理混乱,不规范

受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学生档案管理成为学校综合档案管理部门或者学生管理部门的附属品,学生档案无专人负责,兼职管理广泛存在,这使得学生档案在管理过程中不受重视,通常在学生毕业年度突击整理,学生档案材料填写时常不规范,缺漏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档案被视为“中转的纸张”,随意堆放处置的现象普遍。

2.2 学生档案内容单一化,无个性

中学时代形成的学生信息资料成为高校学生档案的一部分,大学时期形成的新的信息资料有学生成绩单、学籍登记表、健康情况表等,这种单一化的高校学生档案资料现状难于全面反映学生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能力。高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责任是培养、教育合格师资,素质培育尤为重要,作为“准师资”的师范生在大学期间的记录应是丰富多彩而非呆板枯燥的,师范教育要培养的师资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2.3 学生档案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

受高校综合档案管理的制约,学生档案管理方式更为落后,学生档案管理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阶段,信息化的管理仅限于学生基本信息的简单检索和查询事务,未形成数据库形式的电子档案信息,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信息的高效利用需求。

2.4 学生管理工作不到位,学生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高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园”,高校各职(下转第195页)(上接第176页)能部门、教学系部归根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授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是学生面对最多的两大群体,受教学计划、开课安排的学期或学年限制,授课教师只能在任课年度形成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些信息材料。与学生沟通最多,联系最紧密的是学生辅导员,他们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学生信息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者。

3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对策探讨

3.1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行学生档案管理的专职化

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联系最为密切的管理者群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目前,很多院校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没有专职的辅导员队伍,这种现象的广泛存在一方面使得学生辅导员本身不重视自身工作的价值所在,使得对于学生的管理流于形式。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效、专业、负责任的专职辅导员队伍,用教育工作者丰富的情感、专业的知识、对学生的满腔热情投入学生管理工作,将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师长兼朋友。对于各院系的学生档案管理,应配备专人进行管理,认真完成档案的形成、收集、汇总、检查、上交等工作,保证学生档案的真实无误。

3.2 构建过程性学生档案,加强对于学生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

篇(9)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成立于1992年,是新加坡政府为了满足新加坡不断飞跃增长的经济和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5所国立理工学院之一,是一所被公认的、具有创新的综合性学院。目前,南洋理工学院设有工程系、互动与数码媒体系、信息科技系、设计系、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工商管理系、保健护理科学系七大学系,共开办了45个专业,覆盖机电一体化、电子、制造、生物医疗工程、精密工程、航天、纳米技术与材料学、数码动漫、商务、信息安全、设计、商管、生物制药、护理、保健与诊疗等诸多领域。学校占地450亩,在校生人数15600人,全职教职工1300人,专职教师占80%以上。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目标非常明确,一是为学生及学员们提供优质的教育与培训,为他们的未来生活与就业做好准备,使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并为地区的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二是充分利用学院的资源、专才、创意及创新能力来支持企业的发展需求,以支持新加坡的全球发展。这与广东高职院校秉承技能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为目标,让人人享有一技之长,助推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办学目标相一致。学习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做法,不断提高广东省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对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加坡南洋理工以学风严谨,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认可而受到教育界的高度评价。它依靠强大的师资,搭建了学院生存的命脉,在国际上打响了自己的品牌。本文通过对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分析,为广东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和方法

1.“教学工厂”办学模式成为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公认标志。这个独树一格的培训模式,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赢得社会的一致赞赏。它以学院为本位,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为学生研发项目、体验工作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缩短教学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毕业后即能胜任岗位工作。这同时也成为学院专能开发和教职员专业培训的重要途径。

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目的就是在学校里面,营造一教学环境与真实工厂紧密结合的教学形式。“工业项目”便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过程中,教师作为项目经理,也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开发能力。他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也要不断钻研与提升技能,师生协作,携手解决企业所面对的成本、质量及产品性能等难题。在“教学工厂”模式下,核心教学及项目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这个过程中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使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水平及实践能力得到显着的提升。

2.“无界化”校园概念给教师提供一个专业能力展示的大平台

“无界化”本质上就是打破院系与院系、学科与学科、专业与专业、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壁垒,实现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合作互助,资源共享。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是“无界化”的核心。南洋理工学院的无界化校园概念是全方位的,这里教师的工作是无界的,是多项教学任务的承担者;教师所属的部门是无界的,不受部门的限制,自由组合进行项目开发;教学团队是无界的,根据项目专业需要组建项目组;所用的资源是共享的,根据教学和项目需要,选择教学场所;自由分享经验知识库积累的经验。

“无界化”注重团队合作,增强了不同专业和院系融合,拓宽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利用与人力资源的共享。“无界化”校园概念使学校教职员在岗位轮调方面更具有灵活性,学院为他们提供更多事业增值机会,并在符合个人与学院目标下,充分发挥教职员的潜能。

3.搭建学习型组织平台,倡导和鼓励教职工不断学习

南洋理工学院主张教职员不断学习,鼓励个人学习及其相互分享心得。学院不断营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四大措施为教职员搭建学习型组织平台。一是SOLID(Sharing,OrganizationalLearning,Interaction and Dialogue),即分享、组织学习、交和对话。SOLID是南洋理工学院教职员间分享知识的一个主要框架。在南洋理工学院,教职员间在SOLID日分享商业信息、管理思想、日常运作改善心得及先进管理法等。星期六被定为SOLID日。二是AES(Accumulated Experience Sharing),即经验积累与分享。AES是南洋理工学院开发的经验知识库,学院把工业项目开发所积累的经验系统化的搜集和组织,以便大家分享相关的经验与知识,同时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教案、论文、课件、外界信息等放在网上与他人共享,构建“经验积累与分享”资源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三是AAR(After Action Review),即事后检讨。在重要事件过后,针对有关件的执行进行分析和检讨,并从中学习有用经验,以便努力把未来的事件办得更好。四是RRS(Reading,Reflecting and Sharing),即阅读、反映和分享平台。南洋理工学院鼓励管理人员,在阅读最新书籍后,与同事分享阅读心得和观点,并帮助他们增加个人阅读量。

4.科学、人性化的人力资源发展建设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在教职员的选聘上,要求职业经历与专业能力兼备,重视技能。学院并不盲目追求名牌大学毕业和高学历,学院在聘用专业教师时,要求教师有本科以上学历,有相关专业领域工作5年以上的经历,熟悉企业生产一线,具备过硬的项目研发能力和较高的创新能力,具备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技能和熟练的教学示范能力。这些选择的条件就已经使教师具备了企业工程师的能力和条件。此外,在人才招聘的程序非常严格,应聘者至少需要经过三次以上的面试,通过项目导师、院系主任、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校长的层层筛选。在个人发展方面,南洋理工学院注重人才的发展计划。学院为教职工提供良好的个人专业发展计划,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个教职工的潜能。灵活多样培训计划为教职员工提供的全面提升综合能力的机会,并且积极鼓励教师引进和参与企业项目。学院规定每年有20%的教师进行企业项目研发,并实施岗位轮换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又保证了企业项目开发的连续性及与企业合作的延续性。

三、广东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之间的差异

“十一五”期间,随着广东省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广东省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师资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培养机制更加完善。但是,在广东省面临产业调整升级,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与日俱增的情况,高职教育对师资队伍的建设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新加坡等先进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相比,广东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仍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

1.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仍存在差异

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是建立在广泛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利用企业的技术和资源在校内建设起一个个设备完善、技术领先的真实企业的工作环境。围绕“教学工厂”中的项目积极开展课程开发与专业建设,校内就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此外,“教学工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项目建设和专业开发的平台,项目可以广泛应用于生产当中,许多优秀的项目可以转化企业实际生产成果,使得校企合作企业获得更多益处,从而加深合作的紧密性。

在广东省,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仍未实现真正的深层次融合。一方面,企业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由于缺乏推进校企合作配套的制度保障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一些企业缺乏主动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现有校企合作多数是出于各高职学校为解决实习场所不足、疏通学生就业渠道等需要,表现为一种自发的、浅层次的、松散型的状态,尚未从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综合要求的角度来认识和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这种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与建立校企互动共赢的良性运作机制仍有较大的差距。

2.教师的选聘上仍存在差异

南洋理工学院在教师选聘上重经历,轻学历,严把关。特别注重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教师必须要有相关专业领域工作5年以上的经历,熟悉企业生产一线。学历要求则只需要本科以上即可。此外,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精神也是要进行层层面试进行评估。

然而,广东高职院校对师资的要求主要注重学历和职称,近年对新晋教师基本上要求是研究生生学历以上或者中级职称以上。在这些群体当中,大部分教师是直接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他们普遍缺乏对高职教育的了解,技术技能和职教能力不强,实操动手能力仍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对师资技能水平的要求,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岗位的要求。此外,学校从企业和社会上录用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也因无法解决他们的晋级、职称等问题,给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带来较大的困难。

3.师资培养力度上仍存在差异

南洋理工学院提倡终身教育,提出职业无“货架寿命”概念,即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是有有效期的,而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师受雇可无限期。学院特别重视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以适用社会知识和技能飞速发展的需要。每年有20%的教师到国内外高校、企业(公司)或研究机构等接受培训,或者派遣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顶岗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技能和项目研发能力。同时,规定教师知识更新周期以5年为限,与行业工程师保持水平相当;积极参加学校定期开展的培训,制订个人近期和远期的培训计划,用制度来约束教师。

目前,广东省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奖惩机制仍未完善。仍未有专门为高职教育培养师资的培训学院,师资培训机制仍未健全。由于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很难安排出一段时间参加培训。个别学校领导也因重视不够或是学校经费不足等原因,派出教师参加培训的人数较少。

四、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对广东省高职院校的启示

1.为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搭建深化校企合作平台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理念是将企业环境引入学校,把企业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教师要进行项目的设计和开发,教学中指导学生参与项目的实施,“源于企业,用于企业”,与企业建立开拓性策略伙伴关系。2011年,广东省已成功搭建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要以此为契机,推动新一轮的“百校千企”校企合作计划。建立企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各地校企合作紧密型企业的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培训,跟班上岗,有针对性地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把握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实施校企双制办学模式,探索校企结合互利“双赢”的发展道路。教师的科研教研与企业项目紧密挂钩,实现教学与科研相融合,将企业项目转化为科研与教学并举的项目,以此实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并且逐步提高教师的项目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教师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创造条件,搭建发展平台。

2.完善相关政策,重视优秀人才的引进

南洋理工学院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使他们对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有着敏感的嗅觉,对专业有着熟练的操作能力,在学校开放的学术氛围下,项目的开发能力就会发挥出来。借鉴南洋理工学院的经验,改革专业教师聘用制度,允许高职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教师讲授的机制。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师资职称评价制度,淡化对学历的要求;增设高职院校正高级职称,吸引和稳定更多的高技能人才长期从事高职教育。出台广东省高职院校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教师的政策。

3.建立完善高职教育师资培养网络,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

南洋理工学院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特别重视教师的管理、培养和专业发展。在教师对自身能力不断地充实和提升的同时,学院为教师提供事业发展的途径和事业增值的机会,发挥其潜能,使每位教师的职业能力永远保鲜。借鉴南洋理工学院的经验,重视教师的培训、能力开发和转型。搭建覆盖全省的“1+10”师资培训网络。依托一所综合实力强、办学水平高的技师学院,建立1个师资培训中心,负责全省师资的调查研究,制订年度相关的培训计划。在中心的总体统筹协调下,根据省内高职院校的区域分布特点以及各有关高职院校的突出专业优势,在粤西、粤东、粤北、珠三角依托国家重点以上高职学校建立10个片区的师资培训基地。各高职院校要积极派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并组织好教师校内培训及到企业的培训,并将教师受训后技能提升效果作为专业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申报和评定的考核内容之一。深入实施“双百双向”师资培训交流计划,每年从全省高职院校选拔一批优秀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到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深造;从德国、新加坡等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引进职业教育高端专业人才。学习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提高广东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专业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4.开展师资结对工程,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

借鉴南洋理工学院“无界化”的先进理念,使现有优质师资资源充分利用,开展学校内部、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师资结对和交流。学校内部,开展“师徒结对――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新教师在老教师的引领下,尽快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岗位要求,促进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校与校、地区与地区之间,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结对、发达地区学校与欠发达地区学校结对,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一是普通学校、欠发达地区学校到各优质学校跟班学习,各师资承训学校要为这些教师制定一整套的提升培养方案,让其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教学、科研、管理当中,帮助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二是组织名教师到各学校进行讲学、指导,让名教师在跨学校、跨区域范围内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全省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三是发展网络师资共享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全省高职院校名教师资源库,名教师的教学视屏、教学成果等内容均可在上面进行共享;建立全省高职教育师资交流论坛,在论坛中,老师可以分享教学成果(教案、课件、试卷、公开课),可以咨询有关教学问题,可以分享教学心得。

参考文献:

[1]余靖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优势对广东技工教育的启示[C].2011年全国电子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2011,12.

篇(10)

1.大学生加油站长培养的时代背景

随着中国石化向建设世界一流跨国能源化工公司的步伐加快,石油销售企业在石化产业链中的战略地位愈显突出,竞争也愈发激烈。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石油销售企业人员整体文化层次较低,在基层单位更为严峻,这在很大程度制约了石油销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是销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加油站站长的培养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2.“大学生站长推进”实施成效及问题分析

G石油公司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启动并实施了“大学生站长推进计划”:连续数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大学生站长,并在全系统统一分配调剂。改变了由各单位各自为政的行为,避免了近亲繁殖,补充了新鲜血液,有效改善了基层单位的人力资源结构,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实效。然而企业也面临现实的困扰:一是大学生的流动性较大,招聘培训成本较高,也影响了员工队伍稳定。二是部分大学生员工难以真正融入企业,部分老员工对大学生有习惯性偏见,影响了整体人力资源的发挥。

分析新招聘大学生的人员结构,他们绝大部分是“80后”、“90后”,具有独特有的职场特质:一是对企业较低的归属意识和较强的职业意识;个性认识比较模糊,职业观善变;除了对薪资的要求之外,也讲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二是积极、有创劲,但也容易出现急躁、冒进等情形,在展现自己的同时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面对挫折和失败较难端正心态。

3.创新培养发展方式,系统规划、组合实施,有效经营大学生站长人才队伍

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知识体系更完善的新一代,以及企业内部新老员工交织的矛盾,如何梳理新老职工的思想意识,建立和谐进取的企业团队,留住企业真正所需之人才,是企业管理者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试偿从以下方面着手,协调配合、组合实施,以期取得实效。

3.1人力资源科学规划,招合适的人

招聘大学生加油站站长是人力资源储备和结构改善的活动,要纳入企业总体人力资源规划,使之成为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性长期工程。分析大学生站长流动性和成长性,在招聘源头上,要选择合适的人而非求“全才”。在实际操作中,着重于“一般院校,家处农村或中小城镇,学习成绩较好,踏实勤奋”的学生;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市州和偏远县城加油站,招聘人员应尽可能属地化,使他们有情感依托,生活方便,减少不稳定因素,以便相对安定。

3.2建立培训体系,强化入职培训和岗位培训

应届毕业生从学校踏入社会是一个角色转变的过程,企业的培训就是将学校人转化为社会人,将学生转化为企业的员工的过程,尤其要强化入职培训和岗位培训。

在入职培训中,让大学毕业生迅速适应销售企业的工作生活方式,了解销售企业的背景、发展历史、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将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人统一到企业的文化规范中。在入职教育中,可以采用现身说法,让先进入的优秀大学生站长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新员工交流、互动,更能够引起共鸣。

岗位培训是大学毕业生了解岗位知识、熟悉岗位技能的重要阶段,要让大学毕业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顺利地将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岗位实际结合起来。用人部门要设计完善的岗位熟悉计划和考核标准。

通过大学毕业生培训,能够降低新员工流失率,让新员工尽快适应工作并为他们展现清晰的职位发展远景。

3.3建立大学生站长培养导师制和责任制

加油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加油站站长职位虽低,可岗位重要;不但要了解整体工作流程和工作环节,还要熟悉规范化服务及站容站貌管理,熟知经营商品的进、销、调、存、价格工作,掌握安全设备、环保、数质量管理,财务记账、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等知识,要维系和开发客户,还需有较强的应变、应急能力,善于和各方面人打交道,能及时排除各种纠纷和化解危机。如果不静下心来认真学习、领悟,没有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加油站站长的职务是较难胜任的。

因此,大学生站长的培养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建立培养考核制度,将培养大学生站长的任务纳入到县区公司经理(书记)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关键绩效考核中,与业绩挂钩。选择那些具有专业技能特长的干部、员工作为导师,“带”出一大批大学生站长。同时,为优秀导师提供晋升通道,营造积极的传帮带氛围和人才培养环境,促进新老员工共同成长与发展。在工作中还要安排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锤炼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3.4从“心”关爱员工,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体系

要确立从管理人到服务人、从管理人到影响人、从行为管理到心理管理、从行政管理到盟约管理、从事本管理到人本管理的理念,真正从“心”关爱员工。

一是要完善薪酬体系建设,让工作业绩与薪酬挂钩,不断提他们的待遇。二是在加油站推进小食堂、小浴室、小阅览室、小药箱、小宿舍“五小建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感受到温馨,进站如进“家”。三是做好“培训是最大的福利”这篇文章,建设学习型企业,推进持证上岗:员工每考取一项操作技能证,都给予专项补贴,取得的技能证越多,补贴也越多;要让实惠“看得着、摸得到”。要为他们的生活着想、为前途着想,使他们心甘情愿、兴高采烈地留在这里发展。

3.5公平竞争、畅通基层培养晋升渠道

要像培养大学生“村官”一样,建立“大学生站长”跟踪培养机制,形成到基层锻炼、从基层选拔人才的培养链。每年都给基层人员至少一次晋升平台, 对任职满3年的“大学生站长”,在单位补充人员、学习深造等方面给予倾斜;对工作实绩突出、发展有潜力的“大学生站长”,及时将他们推上县区公司经理(助理)等基层领导岗位或市县公司经营管理岗位。

3.6丰富业余生活,积极融入企业

对于新员工来说,工作的快乐和快乐的工作是决定他们去留的关键因素。很多大学生抱怨工作和生活枯燥无味,并最终导致其离职。年轻人精力充沛,充满激情和活力,销售企业可根据年轻人的特点,因地制宜建立文化体育生活设施,定期组织各种文体活动,组织户外拓展训练,组织优秀基层员工到省内外参观交流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尽快融入企业,构建和谐工作氛围,提高团队精神。

3.7完善意见反馈系统

年轻人思想活跃,容易发现问题。应定期召开大学生座谈会,了解其工作生活状况,鼓励大学生对企业发展提建议和意见,对于合理化建议给予采纳和奖励,让其感到企业重视其个人价值,培育其归属感及主人翁精神。同时,应及时、有效地向新员工反馈其发展情况,不断提高他们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总之,大学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人力资源工程,对管理者来说,必须尊重“80后”、“90后”现象的事实和规律,积极引导,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新员工。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招聘流程和完善的人才培养发展机制,公平竞争、及时激励,让大学生与企业同成长、共命运,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基层人才队伍,促进销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059-03

随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我国对义务阶段的教育质量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尽快制定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需要 “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因此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当务之急,而学校办学条件作为保证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进行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针对学校办学条件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能够为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办学条件是指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和校园环境等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基本保障的最低要求。本研究中的办学条件主要是指学校硬件方面的情况,主要包括学校设置与规划、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学校的教学设施以及教育经费管理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学校设置与规划涉及学校的选址(即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选择)和布局(即学校的教学区域、生活区域以及活动区域的划分、对场地和建筑物的总体安排规划还有学校环境的美化设计等)两方面的内容。学校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校舍、场地的建设标准,即建筑物的质量标准和生活服务设施的相关标准。教育经费实际上指的是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真正用于教育的费用。既包括教育事业费用(即各级各类的学校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也包括教育基本建投资(建筑校舍和购置大型教学设备的费用)等。[1]而各省市的教育经费投入多少主要是通过生均公用经费这一重要指标来体现,其主要是指保证中小学正常运转的必需经费。按照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有关规定,中小学公用经费主要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开支,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偿还债务等不属于公用经费开支范围的各类支出。[2]由于各个省在无论是自然条件方面还是经济、社会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使得各地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的评价标准也不尽相同,为了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我国各个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办学条件评价标准设置的情况,本文拟根据全国的地域划分从中选取东北、华东、华南、西南以及华中地区作为研究的区域范围,并且分别以吉林省、上海市、广东省、四川省和湖南省为各个地区的代表,将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的评价标准与辽宁省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的启示,为提高辽宁省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提供借鉴。

一、 五省市与辽宁省一级指标的比较

辽宁省在全省完成基本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的过程中,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环境、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大为改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投入不足,除部分学校办学条件较好外,大部分学校离标准化学校的目标有很大差距。因此,辽宁省根据本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教育现代化的实际需要,制定了辽宁省城市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标准,并于2011年下发了《辽宁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双高水平”(“提高水平”、“巩固水平”)评估标准验收细则(试行)》(以下简称《辽标》),以保证“双高普九”工作能够顺利实施。[3]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其他省市也出台了相关的办学条件标准。其中湖南省于2008年颁布了《湖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湘标》),广东省于2010年出台了《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以下简称《粤标》),四川省于2010年出台《四川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川标》),吉林省于2010年颁布了《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吉标》),上海市于2011年颁布了《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沪标》)。本文对六省市出台的办学基本标准的条文进行梳理,将标准中“办学条件”一项下设的一级指标归纳如表1所示。

表1:五省市与辽宁省的一级指标比较

注:1-6代表“办学条件”下设的一级指标。

从表1可以看出六省市对学校办学条件方面的规定总体上涉及:学校设置与规划;学校校舍、场地;教学设施设备;教育经费管理;按岗位设置标准配足教职工队伍等5项一级指标。其中学校设置与规划;学校校舍、场地;教学设施设备等三项一级指标,辽宁省与其他五省市均有提及,体现了六省市都充分认识到硬件设施作为学校办学条件中的物质基础,是教育教学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保障,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六省市办学标准的不同点表现也较为显著,首先从指标数量上来看,每个省市的指标数量有所不同,《川标》下设6个一级指标,《湘标》和《吉标》都下设3个一级指标,而《辽标》、《沪标》和《粤标》均下设4个一级指标。其次,从指标内容上来看,教育经费管理一项只有上海市和湖南省有所提及,其他4省没有提及。教育经费的合理有效利用是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的重要保障,也是提供优质教育的重要前提,而生均公用经费作为教育经费投入的一部分,其投入的多少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该地区教育质量的高低。另外,由于吉林省尚未颁布城乡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10],因此我们仅对五省市的生均公用经费投入的数量进行比较,如表2所示。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五省市中上海市的生均公用经费最多,其次是广东省,而生均公用经费最少的为湖南省。根据2011年我国各个省份的GDP排名情况,五省市的GDP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广东省、辽宁省、上海市、四川省和湖南省[12],由此可见,某省份的GDP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但这种影响不是绝对的,虽然上海市的GDP在全国的排名不及广东省和辽宁省,但是上海市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却远远高于二省,说明上海市对教育的投入更加重视,充分认识到:只有在经费充足的前提下,才能够为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硬件设施的质量得到保障,学校才有能力进一步提升其在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软件方面的质量,从而真正保证总体上的教育质量。辽宁省尤其是GDP排名位居全国前列的省市更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以促进本地区的全方位发展。另外,一级指标按岗位设置标准配足教职工队伍,只有上海市和广东省将其作为学校办学条件的一级指标单独列出,而其他四省均将教职工人员的配置作为二、三级指标置于学校管理层面之下,可见上海市和广东省在办学条件中不仅重视硬件设施也重视教职工的“软件”方面的配置,并将教职工队伍的设置纳入了办学条件的必要条件,体现了对教职工在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关注。

表2: 五省市生均教育经费的比较[11]

二、二级指标的比较

经过对一、二级指标的梳理与整合,我们将六省市一级指标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即对学校设置与规划方面的规定,以及对学校校舍场地和教学设施设备方面的规定,以下将对这两个个方面的二级指标进行逐一比较分析。现将六省市的一级指标学校设置与规划的二级指标汇总如表3所示。

(1) 学校设置与规划

表3:六省市学校设置与规划的相关二级指标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位于学校设置与规划一项一级指标下主要包括校园规划这一二级指标,从指标内容上看,在校园规划一项上六省市的关注点都各有侧重。其中,《沪标》、《湘标》和《吉标》都对学校的功能分区做了详细说明,表明上海市、湖南省和吉林省更加关注校园的功能性划分,使各个分区各司其职,有利于各项教学活动互不影响,有条不紊地进行。《粤标》和《川标》更关注学生与教职工的人身安全,四川省还进一步考虑到了自然灾害的因素对学校整体规划的影响,这是由四川省所处的地理位置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影响所决定的,这也能够为其他自然灾害多发的省份在进行校园规划时提供参考。而《辽标》对校园规划方面的规定较为模糊,没有对校园建筑分布、基础设施设置情况做出具体清楚的规定,使用的描述性的语言较为虚化,不适宜作为评价办学条件的指标出现。

(2) 学校基础设施以及配套教学设施

该部分由于相关二级指标的分类庞杂,各个省份的指标排列序列层级参差不齐,通过对一、二级指标的梳理和提炼,学校基础设施以及配套教学设施实际上可以划分为校舍、运动场地和教学设施三个层面,但是鉴于在运动场地和教学设施两个层面上,六省市都制定出了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相应指标,并且各个指标间都有交叉重叠,因此不再对六省市的相同或相似的指标进行比较,仅从三个层面中选取“校舍”一项能够体现出六省市存在显著差异性的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将六省市制定的与其相关的二级指标进行汇总整合如表4所示。

表4:六省市学校基础设施以及配套教学设施的相关二级指标比较

“校舍”一项指标下设的三级指标中,仅选取在六省市内存在显著差异性的生活服务设施和房屋质量两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首先,由表4可知“生活服务设施”一项六省市中仅有《湘标》没有提及,而其他五省市都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从指标的内容上来看,一方面五省市办学条件的指标在生活服务设施上体现的是对学生、教职工的人性化的关怀,例如《粤标》规定“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食堂、浴室、学生宿舍、单身教工宿舍”,恰恰是从与师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着手,为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健康考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另一方面,除上海市外,其他五省对生活设施方面的规定较为笼统、模糊,例如:《辽标》提出“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何为“优质”?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算得上是“优质”,没有清晰的界定,《川标》和《吉标》对生活服务设施的规定不够全面和具体,只考虑到了生活服务设施的某一个方面,而《沪标》的指标用具体的数据对硬件进行规定,为评价对象提供了客观明确的评价依据,值得其他省份借鉴。

其次,在“房屋质量”方面,六省市中仅有上海市、四川省和吉林省对其进行了规定,而辽宁省和湖南省未曾提及。四川省根据本省多发地质灾害的特殊地理环境,有较强的防灾避险的意识,并将这些情况在学校的房屋质量标准中体现出来,是对师生安全的负责和对生命的尊重。这些细致入微的指标不仅体现的是校舍条件的改善,更加表明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辽宁省及其他省市的指标体系建构提供借鉴。

三、对辽宁省的启示

1. 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根据各个省份对办学条件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的结果,不同地区的省份间在办学条件的标准设定方面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经济发达地区省份的办学条件标准要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份。虽然各个地区对办学条件的经费投入都不同程度上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是有的经济相对较发达的省份对教育的投入就相对较弱,例如:辽宁省,其GDP高于上海市,但是其对教育的投入却与上海市相差甚远,辽宁省应当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经费投入,重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办学条件方面的改善,因为办学条件的改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和保障,只有保证充足的经费来源,才能使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得到完善,这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保持不断更新、不断改进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使学校的“软件”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在“硬件”的先进性和时新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才能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培养、学校管理以及学校的未来发展等提供有力的支撑,有效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2. 生活服务设施在完备的基础上注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