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育学理论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9 16:01: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学理论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育学理论知识

篇(1)

一、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践行无声教育

统观众多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如果历史教师面孔死板、表情严肃、行为僵硬,学生的反应就是死气深沉、成绩欠佳;相反,则学生反应积极、妙语连珠、成绩进步。这就充分说明了“绿色教育”的必要性,而“绿色课堂”只存在于生态化的课堂教学之下。

(一)改变教育态度

众所周知,教师的教育态度对于学生知识的拓展、习惯的养成、个性的展现、人生观的形成等都有直接的影响。但学生的行为举止、思想倾向又何尝不对教师产生影响呢?师生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不正构成了班级生态环境中重要的子系统吗?因此,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掌握先进的理论。这里所说的理论不仅仅是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还应该包括与教学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理论知识。其中教育理论是最为主要的,因为只有掌握足够的教育理论知识,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地了解教育领域的理论动态。

2.具有开明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帮助,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应像一个开明的导演一样,既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和指挥,又善于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3.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善于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现代社会中患有抑郁症、多动症的中学生不少,这同时也成了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学生?多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的绿色成长保驾护航。

(二)改变教学方法

1.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多维互动。当前,学生们接受知识的途径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单一,因此以往的教育方法已经行不通了。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多维互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形势。以下是《最可爱的人》一节课的教学片断:

教师:通过电视、书籍和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那么请大家结合自己所知道的故事和人物,说说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哪些精神呢?

(学生按规定进行分组学习,教师在教室内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并指引学生对人物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4分钟之后让学生发言)

学生1:热爱国家的精神。

教师:好,能不能谈一下这种精神的具体表现?

学生1:我们的志愿军用生命和鲜血来捍卫祖国的。

学生2:他说得还不具体,我来补充……

教师:其他组的同学也来说说。

学生3:在美国欺凌我们的邻邦朝鲜时,中朝共同抵抗美国的侵略,这体现了志愿军的国际主义精神。

学生4:我们还应该学习英雄们为了集体利益甘愿牺牲生命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师:那么我们在现实中应该如何去做呢?

学生5:呼吁和平……

这一案例通过师生之间多样的互动,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了教学中来。

2.且思且行,因材施教。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说“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我们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引起新的思考,而思考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不断地鼓励学生、启发学生,既教给学生陈述性的知识,也使学生掌握搜集资料、思考问题的方法,加强认知的训练,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其在对历史中重大事件、重大人物的思考与审视之中不断地成长为有个性特色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教师来说,不仅仅需要渊博的知识,还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只有具有较高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成功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用自己的善心、善行来感动学生,使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二、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41-03

1 研究背景

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是由教师简洁明了地介绍要学的相关概念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5~6人。各个小组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操作流程、选择器材,分工合作完成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学生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开始剖析概念、讲解原理,并和学生一起探讨。该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大系统的运作能力并最大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I生。自动控制理论是指导人们在一定工程背景下实现对复杂系统设计与分析的方法论,理论性很强,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精髓——CDIO代表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正是自动控制理论思想的具体体现,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是一种新的高等工科教育模式。它包括个人的工程科学能力和技术知识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协调等方面的能力。显然,CDIO的教学目标与应用型高校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程技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高级专门人才。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教学改革为指导,以教材创新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对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国内快速发展的工控领域对自动化人才的要求。

2 教学理念的转变

2.1 教学模式改革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始终是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如何学”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很多教师认为“教什么”最重要,至于“怎么教”、“怎么学”全在个人,不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习惯于个人传统方式的延续。认为“怎么教”是教师的事情,“怎么学”是学生的事情,“教”与“学”分离,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交流认识不足;对教学大纲的把握、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认识不足,认为教材、讲义、网上资料师生可以自由使用,殊不知,这是教师不负责任、偷工减料的表现;对课程的规律性与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讲课面面俱到,“填鸭式”教学方法反而贻误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为此,提出如下理念。

1)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融合。教师视每次授课为一场表演,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学生是观众。这样教师就要在如何演的精彩、如何引人入胜上下功夫,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活动不断融合实现动态转换,随着知识的潜移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自主性逐渐扩大,教师的传教活动制约性逐渐缩小,最后转化为学生能够完全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习的开放性与教学的关键点融合。信息时代提供了众多的知识获取途径,课堂和教师已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名师、资料、实验、学科、专业等优质资源环境与学术氛围,把学习的场所从课堂扩展到大型实验室、图书馆、讲坛等。自主研学、拓展训练、思维创造,为学生知识创造和能力建构拓展了更加宽松的环境,这是当前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强化自主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重视工程实践、课程设计、项目训练以及大学生生产实习;将学生个体的学习扩展到小组学习、团队学习等合作学习的形式;着力提高各种课外学习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面,通过研究小组、讨论班、报告会、俱乐部、沙龙、社团等各种载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施展多方面能力和才华的舞台。教学的关键点是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有些知识问题的具体细节,忘记了可以查书,但思考问题的方式,一旦领悟并加以应用后,具备的是解决更多新问题、领悟更多新知识的能力,这才是教与学的关键。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展学生网上学习、教师网上答疑、学生网上作业、教师网上批改的新途径。

3)教学评价的综合性与透明性融合。既然讲课就是表演,演员演得如何观众最有发言权,采取学生匿名网上评议制,对每位授课教师按照统一的评价指标给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可以随时查阅学生评价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种方式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

4)学生成绩评定的多样性与灵滑性融合。采取平时考核(20%)+实验考核(10%)+学期考核(70%)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避免了一考定终生和逃课现象。

2.2 明确精品课程的内涵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省级精品课《自动控制理论》是由自动化系负责开设的院级平台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理论比较枯燥,难以理解,其特点是概念多、抽象,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比重大,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若不注重教学模式的改进,就会让学生感觉似乎在学一门“数学”课,跳不出抽象的理论框架,不知道如何把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中,那么,这门课程的讲授就是失败的。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引入CDIO模式,以小型控制课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觉加深理论学习,依次完成控制系统建模、控制器设计、仿真实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课题研究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引导、指导和训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诸如典型化、线性化等处理方法和意义,体会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处理工程问题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提高学习积极性,既巩固了知识体系,又树立起工程思想。

3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

探索了CDIO理念下的以研究型学习,以实际的物理对象为背景进行控制系统建模、控制器设计、仿真实现的教学模式,并相应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试方式进行了配套改革。

3.1 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理念的载体,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为了充分贯彻课程改革建设,发挥团队的特色,自2003年开始狠抓教材建设,相继出版了两部理论教材:《现代控制理论》(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自动控制原理》(21世纪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两部与之配套的书籍:《自动控制理论学习指导》(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自动控制理论实验及综合系统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一部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控制系统数字仿真及MAT-LAB语言》(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形成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学习指导、CAD实现的系列特色教材,为知识的有效传播奠定了基础。

3.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关键——绪论的重要性

在绪论中重点介绍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及主要内容,自动控制理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在工业生产、航空、航天等领域所起的重要作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多个视频资料,包括阿波罗登月、我国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美国NASA的月球车、国际机器人大赛以及人在大脑支配下的行为过程等,并简要介绍了这些系统中用到的自动控制理论知识、课程的重点及学习方法,学生由此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3 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围绕工程实践和创新精神培养这一目标,实践教学构建三层体系,突出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训练,加强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有序衔接。提出以学生为主的“活跃课堂、积极实践、学术探讨、项目研究、网络助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基于“学术探讨、项目研究”的教学改革。将教学分成三个阶段: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精心设计了一整套与之对应的三级项目体系:以随堂进行的项目为三级项目,促进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以专业课程设计为二级项目,培养学生构建并运用知识模块的能力;以毕业设计为一级项目,培养学生用专业知识开发设计复杂系统和产品的能力。为探索CDIO教学模式,将授课教师从科研项目中提炼出来的基于团队的三级项目与课程实验教学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课外进行三级项目的研究,使学生自主建立起以确定项目方案、设计和仿真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体系。三级项目的最后,要求学生以撰写项目报告和制作PPT的形式进行项目研究的汇报,改变了以往以课后习题来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类似于“纸上谈兵”的学习方式。结合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教学骨干自行开发了所有课程的多媒体助学课件,如针对根轨迹绘制制作了全动画多媒体课件,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这种教学模式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了自主性、研究性、多样性的宽广舞台,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燕山大学学生先后在全国“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等许多重要赛事中均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

3.4 加强网络教学平台与资源共享建设

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行研发了网络综合教学平台,提供了15个子系统供师生使用,形成了一个集教学、学习、实验、设计、考研辅导、信息交流于一体的自动控制原理在线教学的专业网站,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提供丰富动感的教学内容,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优化课堂结构,创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提供教学讲义、教学视频、课后练习测试、同步训练、在线答疑、提交作业、考研专题等多个栏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3.5 开展研究型学习

教学中引入的工程实例倒立摆装置是一个复杂的、不稳定的非线性系统,是进行控制理论教学及开展各种控制实验的理想实验平台。通过对倒立摆的控制,检验新的控制方法是否有较强的处理非线性和不稳定性问题的能力。同时,其控制方法在军工、航天、机器人和一般工业过程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用途,如机器人行走过程中的平衡控制、火箭发射中的垂直度控制和卫星飞行中的姿态控制等。教学中,将倒立摆作为工程实例贯穿整个课程,在各阶段理论教学后,完成倒立摆的系统建模、分析及控制器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及学以致用的信心。

研究型学习分三个阶段:(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搜集相关资料;(2)学生分成研究小组,在6周的时间内,跟随课程的学习进度依次完成被控对象的建模和性能分析,并完成控制器的设计,然后用Matlab/Simulink建立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对系统的控制性能进行仿真分析;(3)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撰写研究报告,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究汇报,汇报中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加,教师和其他组学生同时对研究情况进行打分评价。通过汇报,不仅可以活跃研究氛围,加强各组学生之间的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检验每个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参与程度。

最后,可以在一、二、三级倒立摆实验平台上,实现学生自行设计的系统验证。在课堂上,教师们也把工程项目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案例介绍给学生,注重知识讲授与项目实践有机结合。在课下,教师们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研发或专业竞赛活动,培养了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工程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4 结束语

教学实践表明,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反映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模式,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作为一种工程教育教学模式,CDIO具有先进的理念和很好的借鉴作用。将这种工程教育思想贯穿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各个方面,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地方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7.

篇(3)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44-03

一、理论沿革与模式建构: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体验式教育理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通过发问的方法,引导弟子积极思考,唤醒其潜在的创造力并催生出相应的结论。可以说,这种注重师生双方平等对话和善意论战的“催产式”教育方法,是体验式教育的雏形。

在理论层面上,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是对体验式教学进行研究最有影响的人。在杜威看来,学生要真正获得真知,就必须从尝试、应用和改造等实践活动中获得,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才能达到改造个体行为的目的。杜威的“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1]。实践层面上的探索以英国教师科翰(Kurt Hahn)较为有名。科翰从“学农从种植开始,学医从解剖开始,学哲学从辩论开始”的早期大学教学方式中受到启发,认为一切知识皆来源于个体的实践活动。他于1941年在威尔士建立了一所“户外学校”(Outward Bound),将二战期间训练海员生存能力的教学经验应用于对学生、军人和工商业人员等群体的人格品质及其心理素质的培养上。他的体验式教学被传播到美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后,迅速地被运用到了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美国教育学家大卫·库伯(DavidAKolb)第一个完整地提出了体验式教学理论。他在总结了众多教学理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学习圈”理论(Expedential Learning),使体验学习实现了程序化和科学化[2]。此后,莱文、里文思和科尔博等众多研究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他们吸纳了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以及认知主义的部分理论观点和方法,使体验式教学理论日趋成熟[3]。随着杜威、科翰、大卫·库伯等人的教育思想在全球的广泛传播,体验式教学在教育界已然形成了共识。虽然这种教育理念也曾受到过诸如永恒主义、要素主义等教育流派的冲击,但这种通过学习者的体验来建构知识的教育方式已经在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中打上了深深的印记。由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体验式教学的视角来审视教学实践问题,并结合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进行探讨,使得体验式教学研究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多学科化的趋势。

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是上述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高校在充分借鉴体验式教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展开的研究。其基本思路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要求,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使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经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情感匹配”式的体验和感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内化为理念,并外化为行为,从而建构起一个融“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为一体、集“内化—外化”两种动力机制于一身的全新的教学理念。

从以往众多的理论著述和学术文章来看,当前涉及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理论层面的学理探讨。比如,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弊端进行理性审视;从体验的视角,对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进行重新解读;从解释学的视角,对相关概念、语词和称谓的深层探讨和历史分析;从比较学的视角,研究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体验式教学在范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根本区别。其二,实践层面的模式建构。许多思政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并形成了诸多的教学模式,如“上海普陀模式”、“浙江温岭模式”、“湖南南县模式”等[4]。除了建构这种系统的、可操作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范式之外,也有学者直接将“体验”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创设课堂情景”、“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日常生活”、“拓展训练”[5]等形式,将其广泛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观,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方法论、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教育价值观。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使学生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实现了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和自我升华。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体现了对受教育者本身的深切关怀,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更新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促进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二、发展困境与问题表征: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层面的理性省思1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与客体

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双主体说”。该观点认为,在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互为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6]。客观地讲,“双主体说”在理论界占据主流。然而,此种观点也遭受了许多研究者和思政教师的批判和质疑。批判者中有两种观点:其一,通常意义上说的“教学”其实是个偏义复词,其基本意义是“教”,而不是一个包含“教”和“学”双重内涵的并列短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不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而是思政教师的活动,虽然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但真正的主体是思政教师[7]。其二,既然所有的体验、讨论、思考、反思、内省、批判以及各种情感因素的培养等都是大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所以真正的主体应该是需要通过亲历性活动掌握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的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当前争论较多的理论前沿问题,而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论争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对其他问题的不同解释,在客观上导致体验式教学改革举步维艰。教学主体的多元纷争不仅揭示了教育理念的多元冲突,还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们对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认识上陷入了迷茫与混乱,从而导致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陷入了实践困境。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重新回到教学的原点,从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体的角度重新审视其基本理论问题。

2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与效率

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重视直接经验的获取。然而,无论是课堂情景体验还是社会实践体验,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必然导致体验式教学的价值与效率之间的冲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学科不同,可获得的直接经验相对较少,体验活动设计和操作的难度相对比较大,盲目采取体验式教学必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这种一味地追求直接经验而忽视间接经验的教学方式,对于已经有一定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否是必须的,过多的实践体验会不会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简单的日常生活,现行教材体系中哪些理论是需要通过体验才能让学生理解的,实施“05方案”后,体验式教学会不会出现学时严重不足的问题,等等。

事实上,教学的价值与效率之间的冲突很早就有。从柏拉图时代开始,教育的基本价值标准便开始朝着工具主义转化[8]。随后,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教育家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工具主义的价值思想。在此理念指导下,课堂变成了“作坊”和“车间”,教学变成了由教师高效地控制此“作坊”和“车间”的技术的过程[9]。虽然这种忽视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教育即塑造”的理念受到了以杜威为首的教育家的批判,然而直到今天,这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工具主义思想不仅迟迟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还在我国高校中甚至愈演愈烈。因为在工具主义理念指导下的间接经验的获取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和影响,使得这种工具主义思想具有无可辩驳的效率优势,而这一点恰恰是体验式教学的软肋。学界在对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反思之后,不得不重新转到赫尔巴特那里寻找理论依据。原因很明显,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未给教育界带来想象中的理想效果,该种教学理念在追求价值的同时,丧失了对效率的追求。

因此,在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超越体验已成为必然之趋向,如何在价值和效率之间找到契合点并在二者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解决效率和体验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是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将要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3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核与评价

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面临着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对大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进行科学的考核与评价。虽然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积极推行体验式教学,然而在考核的问题上却依然延用着“几张文字材料定成绩”的评价方式。这种“重理论概念轻实际应用、重书本知识轻学生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不仅无法对学生学习后的真实情况进行考核,还会抹杀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产生了功利化的倾向。大学生在完成了“学分任务”之后,获得的多是枯燥的语言符号和空洞的理论教条,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难以内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更难以构建起立体的、丰满的信仰体系。

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所以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原因在于其对“符号化”知性教育理念持根本性否定的观点,它强调的是大学生对各种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理解和体验的过程。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如果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积极性,不能有效地引导其思想和行为,即使形式再好,操作再简单,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对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核与评价要想摆脱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路径依赖,走出“考核形式僵化呆板、考核方式落后”的怪圈,应在“体验过程”中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三、关系重构与路径选择:走出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误区1理清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从目前的讨论来看,无论是“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还是“双主体论”,都不能客观地表达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通过对体验式教学发展历程的分析不难看出,苏格拉底、杜威、大卫·库伯等将“体验”引入教学领域的初衷就是为了要改变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现状,因为将教师看作是教学的主体,显然与前辈们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另一方面,“学生主体论”和“双主体论”虽然都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肯定了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对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这两种观点由于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作为意识形态传播者的责任意识,因而削弱了思政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内容也更抽象,一味地强调大学生的亲身体验,其所获得的认识常常会被局限于感性层面上,难以上升到理性层面,因而难以保证教学的效果。后两种观点由于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极易陷入道德自发论的误区,因此是不合理的。

事实上,在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其中教师是体验式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服务者、协作者和评价者,其主要职责是激发学生体验活动的兴趣,明确活动的目标,使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获得经验,并在活动结束后对其做出总结和评价。而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反思、内省和批判等亲历性活动,加深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可见,在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角色实现了由主体向主导的回归,而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了落实。因而,教学关系也由原来的“主体—客体”或“主体—主体”演变为“主导—主体”的新型良性互动关系,全部教学活动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学生的体验完成。

2化解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价值与效率的冲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既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绝不能停留在一般的体验层面上,更不可追求“为了体验而体验”的形式主义。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取其实是弱化了外界因素对学生影响的可能性,忽视了教育最有价值的功能——建构性。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兼顾价值和效率,在价值和效率的博弈中寻求平衡。

笔者认为,化解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价值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第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它具有其发挥作用的特定范围,思政教师需要转变“逢教学必体验”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优势互补。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效率,还能避免由于教学方式单一造成的“审美疲劳”。第二,精心设计体验活动。思政教师不应局限于体验教学的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承载功能,机械地将各种体验活动移植到教学活动中。如果不能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与促进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便会使体验活动流于形式。这样,不仅浪费了师生宝贵的时间,而且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三,延展教学空间。通过设计适合不同场景的体验活动,将部分体验活动延展到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日常生活和网络生活中。第四,设置独立的体验教学课程并配备专职体验教师[10]。高校应设置独立的体验教学课程,而不是将其附属于思政课程体系之下。通过思政教师与专职体验教师的沟通和协作,将部分思想政治理论体验活动内容纳入其教学理论视阈,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合力共建的教学局面。

3重构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主动”(即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和主动思考)的特征,思政教师应改变“几张文字材料定成绩”的传统思维范式,重构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建立全新的“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

“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应依据统一、科学的评价标准,实现“三个结合”,即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从而对大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业成果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目前理论界对于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性”考核评价在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但是有三点是大家一致认可的:其一,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权重,注重对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进行评价;其二,减少死记硬背的比例,注重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三,强调知行合一,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进行重点考查。

事实上,考核评价是整个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不仅实现了将理论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的初衷,而且完成了将灵活运用理论作为其终点和归宿的重大使命。大学生在参与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检验理论的真理性,还可以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终极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生活转向与现代教育的完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

[2][美]大卫·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0

[3][英]柯林·比尔德体验式学习的力量[M]黄荣华,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32

[4]寇翔论高校体验式德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

[5]陈德静以拓展训练为载体的高校体验式德育探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6]石瑛,郑晓艳基于“双主体”教学理念的“基础”课体验式教学模式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0(11)

[7]祖嘉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特性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7(3)

篇(4)

当前高职院校关于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大多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基础知识,学生听讲、记录,然后进入实践操作阶段。一线教师在授课时,经常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讲授,学生要做的就是被动的接受要讲授的知识点,死记硬背,以求能顺利通过考试,拿到学分。这种教学模式长期实行下来,导致学生成为机械的学习记忆机器,缺乏灵活运用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能力。高职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逻辑思维、抽象判断能力相对本科院校学生较差,在进入实践操作阶段后,高职医学专业学生普遍感到之前学到的理论基础医学知识缺乏实践操作运用能力。长期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使高职医学专业学生感到学习十分吃力,继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陷入恶性循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的反馈也是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实际应用能力不足。这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战略目标中注重应用性、实用性不符。因此,为使高职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基础医学知识在医学实践中更好的广泛运用,高职院校改进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其新颖的教学思路,为改进高职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提供新的方法和路径。下文将着重从翻转课堂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方面论述该模式应用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

 

一、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初探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理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学者提出。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就如何激活差异化,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风格展开研究,提出了“颠倒教学”的概念,这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萌芽。2007年,美国高中化学老师乔纳森铂尔曼和亚伦萨姆斯采用录制讲课视频的方法帮助缺课的同学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雏形。2011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始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国际上被誉为颠覆性的伟大教育技术革命。基于这种教学模式,当前很多美国著名高校推出了大量优质的在线公开课程。目前我国教育学界也开始了对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应用于中小学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较少。

 

翻转课堂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指教师先将原本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以课件、讲义、视频等形式传到网上,学生通过网络提前学习这些课堂上要讲授的知识点,上课时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进行答疑解惑这样的教学活动,注重相互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交换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看法。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1)掌控学习理论

 

翻转课堂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一言堂”形式,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教学内容,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在观看教学视频时,学生可以对不懂的地方反复观看,对懂的知识点快速带过,学生自主“掌控”自己的学习节奏和进度,查漏补缺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体现了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理论依据中的掌控学习理论。掌控学习理论就是指在“所有学生都是好学生”的思想宗旨下,通过对学生提供其所需要的差异化帮助和额外的学习时间,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掌控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并不能决定该学生是否能学会相关知识点,只是学生在学习时间上根据自身情况花费不同长的时间就能“掌控”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掌控学习理论不但是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提示教育者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掌控自己的学习。

 

(2)构建学习理论

 

掌控学习理论着重介绍了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是如何掌控自己的学习节奏的,属于知识的被动接受的初级阶段。掌控学习理论并不足以支持翻转课堂式教学的全过程理论依据,这时需要第二个理论依据,即构建学习理论。

 

构建学习理论就是指每个人所被要求学的知识内容是一致的,但每个人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不同,主要是指每个人对这些知识点的“构建”不同。我们每个人的头脑、经验以及认知能力不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就有差异。因此,学习并不只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的过程,而是自己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认知体系的过程。

 

从构建学习理论来看翻转课堂式教学,会发现其解决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规避了传统教学模式中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进度过于浪费时间的现象。学生通过看教学视频以自己的节奏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翻转课堂上和老师同学的互动使这种“构建”更加主动和全面。

 

(3)自主学习理论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就是学生可以不依靠老师的讲授,而是通过网络教学视频的支持,自学知识。这个理论就是自主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行为,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教会自己和同伴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自主学习理论进一步验证了构建学习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从网络上可以越来越方便的获取各方面的学习资源。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必然向自主学习方向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借助互联网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在翻转课堂上结成学习小组,协作交流和讨论,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

 

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是指教育要确定学生成长进步的的两种区间,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区间,另一种是学生最可能达到的成长进步区间。把握好这两种区间之间的距离,能加快学生的成长。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之一,它阐明了个体发展的起源,强调了教学的作用,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表明了同伴影响与协作学习对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意义。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体现着教育应当走在成长进步前面这一重要教育理念。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应落脚于学生通过视频自我学习后所达到的“最近成长进步区”,翻转课堂上的教学必须在课前自学视频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通过课堂上教学和讨论,让学生达到最近成长进步区。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发现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主观能动性。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发现问题并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对知识要点的机械性记忆转化为有意记忆,学习效果将会大大增强,经过后期课堂讨论和教师点拨,达到学生发展的最近成长进步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发展潜能。

 

三、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高等职业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突出技能、突出实用性和应用性的人才,高职基础医学的理论知识教育要求“够用”即可。在人才培养就业目标上,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定位于广大农村和社区的基础医疗岗位上。既然如此,高职基础医学教学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要选取最为实用的知识,要着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外,考虑到高职学生相对较弱的基础知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当前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容易,后劲不够,技能优势不够突出的现状,传统的侧重于老师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应考虑采取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以其自身的特点符合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需求。高职基础医学教学内容中的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和人体解剖学之间知识点逻辑清晰完整,术语表述规范,但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靠在课堂上讲述传授知识,高职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难懂。如果将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基础医学的教学中,有利于提高知识转化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将来走向医疗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四、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需要考虑的因素

 

翻转课堂式教学可以使教师从传统教学方式中不断的讲解和重复中解放出来,将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更多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但与此同时,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例如在此模式下如何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后,课堂上学生特殊状况增多,这对教师如何更好的加强对课堂的把控和对学生的引导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素养提出了挑战、还有如何保证特殊状况不断发生下教学任务的完成。针对有些高职医学专业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现象,如何有效督促他们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下自我学习,这些难点相关教育学者都必须着重考虑。

 

相比于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并非一无是处。传统式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控制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一些传统知识点将手上,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良好的教学氛围也不可忽视。因此,在高职基础医学的教学上,如何针对高职院校本身的状况,有效结合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也值得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思考。

 

五、结束语

 

篇(5)

结合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医学生的能力素质一般包括人文素养、职业态度、循证医学科研能力、医患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等方面。

当前医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如何有效地培养医学生的能力素质,使其达到社会的需求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加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见,医学院校必须着力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以做到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能力素质。

1.新形势下改进医学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分析

教学方法恰当运用,关乎教学水平、关乎学习质量。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医学教育质量保障的前提是解决好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的问题。当前,部分教师对现代教学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不高,有的只会通过课件来授课,有的不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总的来说,医学教学方法单一、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教育质量和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改进医学教学方法是应对当前新形势下医学教育出现的新问题,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满足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

1.1改进医学教学方法是解决医学教育所面临问题的根本需要。

目前,医学教育专业口径过窄、素质教育薄弱、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状况是医学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改进医学教学方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改进医学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促进医学教学模式变革,可以进一步丰富医学教学内容。

1.2改进医学教学方法是培养医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素质的需要。

我国医学教学长期采用“填鸭式”教学法,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和信息而不考虑学生能否消化和理解,偏重死记硬背,导致医学生能够牢记很多的医学专业知识,却不懂得如何运用于临床实践,缺乏创造性思维。

1.3改进医学教学方法是满足社会对医学人才要求的需要。

教学方法改革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这是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应当考虑哪些医学教学方法较为陈腐、落后,哪些教学方法不适应新形势对医学人才质量的高要求,找出教学方法与对人才需要的矛盾所在,从而改变我们在医学教学方法问题上的陈旧的教学观念,积极地根据新时期的新要求来研究和改革医学教学方法。

2.几种医学教学方法对培养医学生能力素质所起的积极作用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教学的要求,只有积极改进医学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医学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以促使医学生的智力和多种素质能力得到不断发展。本文主要阐述合理运用几种常用的、先进的医学教学方法对医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起到的积极作用。

2.1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

自加拿大Mc-Master大学首倡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以来,PBL已成为目前西方医学教育的主流模式之一,近些年国内医学院校纷纷开始引进此模式。PBL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性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独立自学为主,教师的职能则由教转化为导,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教师给学生提供设计有一定难度、能包含学习目标、有实用价值的病案;同学们参与其间,经过提出问题,分析、归纳问题,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解决问题技能,发展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获取并评价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1]

PBL教学法倡导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学生沉浸在实际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主动复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和最新文献,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动地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通过这个过程,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被有机地联系起来,而学生也可积累初步的临床经验。这可很好地解决目前国内医学教育存在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同时完善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运用PBL教学方法时,教师要素质高、知识面广、能力强,这样才能带领好学生进行医学知识的学习,而且必须向学生提供完善的图书馆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

2.2案例式立体教学法――激发兴趣、拓宽思维、师生互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在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教师在其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学习。该方法具有注重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综合技能的特点。立体教学法(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是教师把教材中知识结构的组成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性的内容,经过周密的构思加工成概括清晰、系统全面、有机联系、多元结合的立体式知识。也是从整体上思考教学过程的一种工具和方法,是教育思想、教学原理、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诸因素的高度概括和体现。[2]案例式立体教学法融合了案例教学法与立体教学法的优势,将案例教学与立体教学融会贯通并拓展,通过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教学法。确切地说,案例式立体教学法(case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CTTM)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医学图像三维重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视频教学、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精品课网络教学等手段,精心设计教案、课件、立体展现“仿真(也称虚拟或数字)病人”和临床病例讨论资料。它实现了由单一化到立体化的转变,集多种教学法于一体,发挥出多角度、大信息量和系统性的教学优势,故称其为“案例式立体教学法(CTTM)”。[3]

实践证明,案例式立体教学法显示出其优越性。案例式立体教学法适应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了现代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了人类学习的最有效途径――视觉和听觉,使用了设备技术,立体化直观地展现了教学内容,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刺激,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了教与学的优化组合。同时,这种教学方法强化训练了教师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逻辑思路,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同时,针对医学教学,该方法运用了多媒体技术,结合了病例教学,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深入交流、讨论,达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良好效果,提高了总体教学水平。

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必须学量相关的知识并掌握多媒体运用的技能,才能更好地充分使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案例密切结合。

2.3发现教学法――自行发现、主动思维。

发现教学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在他的《教育过程》一书中首先提出,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独立思考学到的知识。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一种发现,学生在课程中应当学习的是基本结构,也就是每门学科最具有根本性的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等。而基本结构是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学习的,要通过学生的发现学习去构建。[4]在发现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学设计要遵循以下的四大原则:第一,要想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由主动发现原则而获得知识,教师必须先将学习情境与教材性质解说得非常清楚;第二,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时,必须先配合学习经验,将所授教材作适当组织;第三,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必须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与认知表征方式作适当的安排;第四,在教材的安排上,必须考虑学生学习动机的维持。[5]

发现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有利于学生把外部学习动机转变为内部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获得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的技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医学知识的记忆和保持。

当然,发现教学法的实施关键及难度在于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时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又略带有难度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使其得到真正的发展。

3.结语

总之,新形势下医学教学方法改进与医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密切相关,它们是关系医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是需要继续不断深入探讨的话题,话题的讨论和探究过程就是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以解决医学教育问题,达到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艳,王秀薇,孙梯业.改进临床课教学方法 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2):192-194.

[2]徐向田.案例式立体教学法(CTTM)在传染病教学中应用初步评价[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4):81.

[3]徐向田.一种新的医学教学方法――案例式立体教学法(CTTM)[J].科技信息,2009,(6):700.

篇(6)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高专院校此类面对社会需求而设立专业的学校也随之设立了宠物医疗专业。饲养宠物是当前我国社会上十分流行的风气,宠物医疗专业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开设宠物医疗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尚且不多,作为热门的新兴专业,宠物医疗专业就业市场广阔,是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所衍生的专业学科。高校毕业生经过大学的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与道德均要高于普通就业人员,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管理经营能力以及与宠物医疗专业配套的如宠物的疫病防治、宠物相关产品的设计等能力均要高于一般的工作人员,能够提高工作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该行业的市场发展空间。

一、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现状

1.实践课时相对较少。我国对于实践的重视程度向来低于课本宣教,虽然近年来教育界对于实践课程愈加重视,然而在课时的安排上,仍由课本的宣教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专业公共课的设置上,并未遵循实用、需要的理念,许多公共课与所学专业并无必要联系,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与精力,也减少了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

2.教学理论与课程的设置存在缺点。我国极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前身均是地方的专科学校与普通中职学校,在学校升级后,教师的大多数仍在原来的岗位上继续工作,教师的思想相对陈旧保守,无法跟上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对于教学方式则是采用老套路,限制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市场、社会等方面缺少客观的思想预测;在课程设置上也遵循着老一套口头宣教的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与灵活性。

3.学校所设定的教学要求与目标不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尚不明确,许多学校仍以学生需要掌握理论知识为主,以笔试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以确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以应付就业后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二、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的目的

不断的实践结果提醒我们,高职高专院校在宠物医疗专业领域必须应对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进行改革,使之成为一门实实在在地面向当前热门问题所出现的热门专业,在当前就业紧张、失业人员过多的社会环境下创造出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

在对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的改革中,要本着实用、需要、市场、实践等理念进行,将不必要的公共课与理论课程转变为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该专业质的突破;教育理念以实用性为主,课程设置则以操作能力为主,努力提高专业的含金量,为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改革的措施与方向

方向:宠物医疗专业是一门以实用性为主的学科,因此,在对其进行改革时,主要应对其中不符合实用性理念的方面进行删减与改变,如与专业课无关的公共课应尽量删减,使其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探索研究相关的专业知识。

措施:首先应对课程进行合理的整合,取消无用的课程,并且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实践性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而后应大力鼓励支持学生对自身创新思想与操作能力的培养;最后,学校应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与市场需求现状,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

四、总结

高职高专院校的宠物医疗专业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而设立的一门专业性学科,其设立目的便是为当前的市场需求服务的,因此,要保证其教学体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而订立与修改,课程设置模式也应主要以实际操作为主,提高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服务质量。这样,对于解决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丁岚峰 闫庆健 田培育 李继红 梁书文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实验实训技能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研究[A].山东畜牧兽医,1007―1733,(2008)。

[2]丁岚峰 闫庆健 王怀友 袁逢新 易本驰 徐向明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研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7,128―131。

篇(7)

中学阶段长期以来推行的应试教育,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轻视历史学科的念头,认为历史学科是一门副科,在中招考试中分值很小,学得好不好并不重要。尽管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但大部分学生只是听“热闹”而已,这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是极其不利的。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必要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也有必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各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就,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学生不但要学习中国历史,也应该学习世界历史。通过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个事实: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总结历史的经验,吸取教训,以史为鉴,为中国的强大而学习,为振兴中华而读书。作为一名中学生必须学好历史,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之明确学习目的的同时,教师要凭借自己广博的学识、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真挚的感情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当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产生旺盛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顺利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二、重视教学改革,勇于开拓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法的改革。在以往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教师从上课到下课一讲到底。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由于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把学习历史当成一种负担,这样就谈不上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切不可墨守陈规,让学生“死学知识”(死记硬背),“学死知识”(不会灵活运用),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实际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注意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既讲继承又讲发展,二者有机结合,不断创新。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技能

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的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说,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在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阅读、思考、提出质疑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被湮灭。因此,历史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8)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具有“互释”功能

实践验证理论,实践教学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应用所学理论,体现为实践可以解释理论[1]。但是,并不是所有理论都要通过实践教学验证或解释,只有那些不能清晰解释或有必要感性体验的理论知识,才需要实验教学验证,以提高教学效率。

实践解释理论,同时理论也解释实践。首先,实践教学不是盲目的,是有目的和计划的,实践前,需用相关理论加以审视,检验是否科学、合理和可行;然后,在实践活动之间,需用相关理论对其进行权衡或评价,确定实践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是可行的、合理的。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具有“互补”作用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在实现总体目标的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各自的功能,这个实施过程是通过交叉互补方式实现的。首先,理论教学需要通过实践教学验证强化对理论知识的有效掌握,其中有些是理论教学能够自身解决的,也有些是理论本身做不到的,理论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实践教学的补充;实践教学本身就是“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践过程需要理论进行补充,也需要通过再认识的过程补充理论教学。在教学功能交叉的部分中合理取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合理配备比例,充分利用教学空间和时间资源。

3.利用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强,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可以提高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有了求知的欲望,才会克服困难,主动学习,向着已定的目标做不懈的努力。例如,课后,可以先让学生体验做老师,自己怎么备课,查找资料做课件,然后抽查几个学生,让他们把自己准备的内容给其他学生讲授一下,这样,在学习中学生就占据了主动性。学生探究学习,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在足够的实践和空间范围内,由自己分配时间,进行方案设计,并操作实验,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方法

当前高职院校都在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融的培养体系。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还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定位,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了实践教学的方案,增强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2,3]。在理论知识传授的课堂如何进行实践教学是一个被忽视的环节。根据四川航天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特点和学生授课情况,总结出如下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

1.案例式教学

首先,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与特定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理论教学时,可以将其与我们身边常见的案例联系起来,在案例的选择方面,要选择身边的、常见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案例,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切身感知,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然后,可以举出其他案例反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并预留悬念,供学生课下探索。如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讲解螺纹一节内容时。可采用如下教学模式:

(1)生活观察,揭示课题。

老师:谁能举出螺纹在生活中使用的例子?(有老师提出问题,引入学习内容);

学生:课桌通过螺纹在地面上,水管接头通过螺纹连接,圆珠笔的笔杆与笔头部分用的是螺纹连接,等等。(让学生参与讨论,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

老师:谁能说出螺旋线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略)

师:下面我们做个实验。把一张白纸折成细条状,然后拿一圆杯,用纸绕起来。看,这就是螺旋线的形成。(引出螺纹定义)

(2)通过多媒体辅助,认识螺纹的基本要素。

此间,可以找出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参与讨论)验证所讲解理论,例如:水杯盖子多数是多线螺纹,水龙头采用单线螺纹等。总结单线与双线螺纹各自特点。(通过此方式,使学生加深对螺纹基本要素的认识,同时学会对螺纹分类。)

(3)进入螺纹标准画法讲解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内外螺纹的图形。指出其中的可取之处和问题,然后结合上述螺纹结构要素讲解螺纹标准画法。(通过学生动手,分析错误之处,加深学生对螺纹规定画法的理解。)

(4)结合习题册进行练习,并布置课后作业找一找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螺纹零件的应用。(激发学生放学后观察、思考兴趣。)

2.研究专题式教学

专题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不拘于传统理论教学的逻辑框架,敢于采取渗透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找寻主要矛盾、确定解决方案,为职业能力培养奠定基础。教学时,可以通过布置大作业的方式,将社会比较热门的专业知识作为专题进行课堂学习,通过课下的资料搜集等过程,形成课堂演讲的PPT。由于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在课堂上完成相关资料的搜索。例如,讲解《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遇到热处理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知识点(如图1所示),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旧的知识点,又将各个不同知识点联系了起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理论转换教学法

理论转换教学法,既将纯理论的计算通过现有信息技术手段转化为学生的动手操作。例如:在模具专业课《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讲解中,压力中心计算一节,课本中给出的是利用数学解析法进行求解。

如图2所示,一落料件计算其压力中心,

若按理论算,要把图形分为13段,建立坐标系,求出13段直线的中点坐标(x,y)值带入公式1,可求得压力中心坐标。该方法计算烦琐容易出错,学生掌握难度较大,鉴于此,可将冲件压力中心转化为对应薄壁零件的重心的求解。利用CAD软件构建薄壁零件模型如图3所示,壁厚取0.1mm。再利用属性查询工具得出其重心坐标,x和y值即是其压力中心坐标,实践证明其精度完全可以满足工程要求。如图所示4:

利用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烦琐的理论计算分析,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授课教师创新动力不足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理论教学相对较弱,部分理论课教师定位出现偏差,仅仅教授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忽略理论和实践的关联性。“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式”教学,“例行公事式”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司空见惯。主要由于教师能动性不高和教育体制给予的激励性不够。

2.理论课授课教师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篇(9)

近几十年来,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球。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正在积极地进行着。音乐教育应如何改?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加以考虑的问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从课程的设置,大纲的制定到教材教法都应有所体现。

音乐基本理论是整个音乐理论教学体系中,第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其中许多内容是其他音乐课程所没有的,也是无法代替的。它是音乐专业各学科的共同基础课。从专业的音乐院校,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中师、幼师,到普遍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要讲授有关基本乐理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因此,作为一门音乐共同基础课,它不仅是学好其它音乐理论的基础,也是学习 “演奏、演唱”的基础,对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有着直接的影响,无数事实证明,音乐学习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所以说基本乐理课是搞好音乐教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怎样才能搞好基本乐理教学,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教育和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法,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而是包括该课程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许多重要的内容。特别是一些课堂教学的各种具体例证,对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重大作用。

1基本乐理裸的任务

要了解基本乐理教学的目的任务,首先要对基本乐理课的性质,及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有个初步了解。基本乐理是整个音乐理论教学体系中第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音乐共同基础课,这时所说的基础课,是音乐专业基础课。音乐专业包括作曲、指挥、音乐学、声乐、器乐等许多学科各学科又都有着各自的专业基础课。而基本乐理则是音乐专业各学科的共同专业基础课。即便是业余学习音乐,也必须认真学习基本乐理,由此可见,基本乐理课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所处的地位。那么基本乐理课的任务就从三方面着手。

(1)系统地理解并掌握音乐表现各要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进行正规的基本乐理教学之前,学生一般都或多或少的掌握了一些零星的基本乐理方面的知识,基本乐理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己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系统,使其到一个新高度。

(2)为学习其它音乐课程打下巩固的理论基础。中等职业专业学校各种音乐课程的设置,相互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作为音乐共同基础课的基本乐理与其它音乐课程的关系。可分为并列课程与后续课程两种,前者如视唱练习课,后者如钢琴,声乐,初级和声课,它们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并列课程中,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合有时会出现脱节现象。这是由于各种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独立体系而造成的,然而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使课程之间的配合相得益彰,在可能的条件下,也可以改变某些教学程序。在后续课程中,虽不存在相互问题,但对未能牢固地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的学生,教师也难以使其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进行得顺利。如:一个学生对调,调试,音级,拍子,和旋等知识全都没有掌握,又怎么可能学好和声等其它课程呢?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音乐才能,开发智力,并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这是音乐理论课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因而,对某些概念的理解难以深入,语言表达也缺乏逻辑。

音乐才能包括许多方面,如表演才能,作曲才能,理论才能等,在基本乐理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对象努力促进其音乐才能更好地发展。在音乐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系统地理解和掌握音乐表现各要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则是通过教学开发智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素质。

2上好一堂音乐理论裸的描施

上课是基本乐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关键环节,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如领会大纲的目的要求,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制定授课计划,编写教案,都是为了把课上好。上课一定要按教案进行。发现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不应为教案所束缚,衡量上课的好坏,不只是看教案写的如何,而是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的如何。上课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作。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案上写和课堂上做的虽是一回事,但却有着质的不同。就像音乐作品的“乐谱”和现场演出的效果不一定等同一样。教师在上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教书育人,不可偏废。上课,是教师接触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教书育人的大好时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也包括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要把思想教育仅限于政治思想,作为一个音乐教师,树立正确的文艺思想也是午分重的。作为学生还有个学习思想的问题,这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教育。

(2)组织教学,贯彻始终。组织教学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和基本条件,教学不应理解成仅仅是搞好课常秩序,更重要的还是用精彩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使教与学都处于一种积极的协调的最佳状态。组织教学,也要注意方法方式,根据情况灵活应用。讲课时,内容充实,富有感情,有声有色,学生就可能听得津津有味,精神集中。各种教学形式交替进行,学生就可能学的比较放松。

(3)明确目的,掌握规律。教学目的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方法、步骤、内容,都要围绕着教学目的来进行。详略,深浅、快慢,都要根据教学现场的情况随时调整。

篇(10)

(二)设立相关的管理机构

实践教学课程的管理需要一个职责明确,结构合理的机构来进行落实。高职院校可根据实践教学课程自身的特点,以日常教学管理为基础,建立专门的、独立的管理体系,并设立院校、科系及实验室三个层级组织的综合管理机构。管理机构的设立能够将管理的重心下移,并对各层级的管理职责进行落实。管理机构的工作如下:1.院校方面。以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科室为主,辅助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的督导组和教学委员会,负责整个院校实践教学课程的计划、组织和管理,对实践教学课程进行协调、监控及考评,并对院校外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定校外实践活动的教学原则、并建立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多模块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2.科系方面。各个科系在遵照院校领导原则的前提下成立教学质量监管小组,对本科系的实践教学进行规划、监督、管理及考评,并结合科系自身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进行创新,参照院校教务处给出的实践教学原则对科系的实践教学进行有序的组织,并构建合理的科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包括:学生的管理、教师的管理、教学设备的管理、教学经费的管理等。各科系不但要提高自身实践课程的教学效率,还要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3.实验室方面。实验室是实践课程教学的基层单位,实验室主任的责任是监督教师及实验人员的实践教学,安排和组织学生参与实践课程,并对实践教学进行考评,如:不定期对实践教学课程进行旁听及检查,以此监督教师的实践教学,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各院校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学习的管理,构建学生的实习管理体系,如:成立以校领导为主体的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整体统一的组织和规划,并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有效的协调。以上措施都是在保障院校管理整体性、规范性及协调性的前提下开展进行的,管理模式以教研室和各科系为基础,保证和管理模式的科学化、规范化及权责统一化。

(三)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依托,且又相互独立。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有着不可替代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能够验证理论教学的成果。实践教学相对理论教学而言要更为繁琐复杂,必须有完善的组织管理工作为依托。各高职院校要想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对实践教学的目的、管理方式、工作流程、评价标准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对参照反馈意见对管理制度进行及时的修订和补充,促进实践教学管理在高职院校中的不断深化,保证实践教学各个环节都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需满足以下要求:1.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需满足实践教学复杂化、开放化、多样化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积极调动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性,充分发挥老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作用。2.已构建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高职院校要将传统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革新,确保革新后的管理制度的具有时代性及科学性,实现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1]。

(四)构建独立的课程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体系需独立于理论教学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同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思路如下:1.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各个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规划,并参照职业资格的考试标准及技能鉴定的标准对各个专业实践内容及技能要求进行确定,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及认知发展将实践教学编制到教学计划当中。2.依据实践教学的计划要求对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编制,因为实践课的教学大纲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文件,所以每个教学环节及教学项目的内容、要求、形式、学时、手段等都要有清晰明确的计划安排,同时要明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方式和考评方法,确保实践教学的规范化。3.依据实践教学大纲严格执行实践教学任务,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相关内容进行不断的调整使之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其构建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在明确课程思路的前提下对实验、实习、实训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及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须注意的是,实验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能帮助学生深入掌握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此环节教学体系的构建需完全确保学生的课堂主导性,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训是实践教学的重点,实训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需以专业技能要求为出发点,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确保学生专业技能符合技能考评的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需注意实训时间及其可操作性;实习是考察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手段,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应,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该环节需要有相关的考评制度及考评方法作为依托。总之,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要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要能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实现高职院校人次培养的目标[2]。

(五)强化实践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部门要做好实践管理制度建设工作,组织并协调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强化对实践教学课程质量的监控,如:(1)强化常规教学的管理工作,建立学期初、中、末的定期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实践教学有较强的时效性,院校教务处需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严格把控重大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及时限。(3)利用校报及宣传栏对大型实践教学活动(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会议等)进行宣传,强化院校师生的实践意识,为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六)运用先进的实践课程管理方法

将先进的技术设备(如无线射频技术、计算机设备等)运用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中,可以实现管理的微机化,进而提升管理效率,如:在实验室运用无线射频科技能协助管理员对实验室进行快捷、准确的管理;运用计算机设备能实现对相关实践教学数据的准确收集,并实现对实践教师、实践计划、教学大纲、实践任务实验仪器等的数字化快捷管理。先进的管理方法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自动化,真正做到教学资源共享,有效提升实践教学的管理效率与监督职能。

(七)构建合理的实践课程评价体系

实践课程评价体系用于对实践教学过程、质量及效果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高职院校需制定相关的规程制度及管理条例,如:实验室的教学质量考评条例、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的考评条例、实践教学奖励制度及教学改革办法等,实现对实践教学的有效监管。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由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管理中心统一规划制定并颁布执行,实践教学可由院校领导进行监督考评、学生评价或各科系互评,并保证教学质量能够真实的反馈到相关管理部门,实践课程管理中心对考评结果进行总结并对相关工作问题进行及时调整,确保实践教学管理的有序进行,保证管理工作对实践教学的有效调控[3]。

篇(11)

1、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的意义

 

从学校教育制度、教学组成、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语文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基础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进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我教育,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对自身不良行为和思想进行约束,自觉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进而完善自我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可以促进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思想进行约束和规范,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显示出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所有自我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

 

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向学生传授语文学习的技能,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学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学生的能力。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行为和思想进行约束和控制。中学是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将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所以语文教学在中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让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行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结合自我教育理论机制,造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的启发,让学生完成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

 

(1)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其教学中固定的教学要素,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是作者在某种情感下创作的,在语文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也有一定的情感表现,在社会、世界这个大环境中人是不可能没有情感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也需要情感,需要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的表现,在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学生在语文阅读中领悟,是对名言名句的喜爱,然后积极主动的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接受语文思想的感染,进而实现自我教育。

 

(2)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的实现表现的各种意识,例如比较意识、思维意识等等。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进行思考,清楚的认识自己品质,进而在语文教学中,对自己的行为、思想等进行约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我教育。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产生的各种意识,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表现,先有自我教育的意识,然后产生自我教育行为,最后获得自我教育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表现在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念,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3)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表达是教师向学生传达教学知识,学生进行知识的获取和输出,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表达,其实是他们思想和精神上的活动。从学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想,从学生的思想表达中,可以看出这是自我教育实现中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将自己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实现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的价值。

 

3、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理论机制的实施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语文教学的改革,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理论机制,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理论机制实施的策略有:

 

(1)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较差,没有实现教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在教学中,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甚至在语文教学中,使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让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压力和负担。为此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性,自我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需要确定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主动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实践,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等进行指导,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帮助,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学习,留置一些时间,让学生资金安排自己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2)改变语文教学的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教,而轻视语文教学中的学,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需要将语文教学的方法改变。

 

(3)实行多元化的语文教学评价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行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保证在语文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我国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非常大,在语文教学评价中,采用分数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这种语文教学评价方法,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无法将自我教育实施到语文教学中,为此需要将语文教学评价方法改变,采用多元化的语文教学评价方法,公平、公正、客观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重视的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我教育理论的实施,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能力等进行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标准,促进学生个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