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学改进建议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9 14:59:2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学改进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学改进建议

篇(1)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定位不明,缺乏专业针对性。以我校为例,《计量经济学》是工商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不同专业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如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要求定量分析较多,应以理论方法为主,而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则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并且,每个专业都有其专业特点和要求,必然导致计量经济学在各专业的应用和应用程度有较大的区别。然而,现有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大纲的规范都过于泛化,难以适应专业需求。特别是教学案例的分析,此专业学生听彼专业的案例,往往会听得云里雾里的,结果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所以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尽量一个专业一个班,而不是多个专业一起,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设置教学案例。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化。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大体经历了由黑板教学到黑板与多媒体结合,再到多媒体教学的过程。黑板教学多侧重于计量经济学基础方法的数学推导和逻辑推理,而多媒体教学则更多以PPT的板书方式、计量软件辅助教学来展开计量经济的学习。现在比较受推崇的教学方式是黑板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只有在必要时才会用黑板表达相关方法的基本数学原理。一般院校要求计量经济学课时至少要48课时,有的甚至要96课时。那么,对于如此复杂的课程来说,要想在短短的48课时内讲完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虚拟变量、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联立方程和时间序列等内容,来配合事先拟定好的教学进度计划,就算是从事多年计量经济教学的教师也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掌握教学内容、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重点和难点,何况那些专业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刚刚接触计量经济学的学生,他们只能被动地去接收老师所要传达的所有信息,难吸收、理解这些信息的内容和作用,更无从谈其应用。

    3、轻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应用。然而,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不会应用倒还算是小事,更甚者是根本就忘记计量经济学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1)缺乏研究创造性培养,这一点主要体现着案例教学上。现有计量经济学所提供的案例都是与章节内容紧密相连的,但多数案例仍然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挖掘的计划,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我们知道,计量经济学讲究的是由问题入手,然后选择变量—设计模型—收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模型检验的过程。以GDP数据处理为例,学生首先应该判定GDP是按可比价格计算,还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然后要检验这个数据是不是存在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方法的解决处理,才能用这个数据去分析问题。而事实是,我们把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都想到了,都提前做好了,那么学生在做案例时就像填空一样,机械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每一步,仍过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达不到计量经济学习的目的,也不能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计量经济学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应用计量经济学除了要学会计量方法,还要学会相关计量软件(如Eviews,Stata,SAS等)操作与分析。然而,现在问题是计量经济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计划导致的,48课时除了要上理论课,还包括实践课,这就很难两者兼顾;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不上,如实验室太小,计算机太少,一次安排不下很多人上机等情况,这样分批次就会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再者,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环节较少,学生演示机会不多,也会降低其学习计量经济的兴趣,课后不愿动手去练习操作。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改进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许多老师都会有“难教”的感觉,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作者认为也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有关。比如大一、大二期间学习高等数学、宏微观经济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统计学的学习,大三第一学期就应该紧接学习计量经济学,而不是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大四,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投入到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中,容易理解和吸收,而不是找寻或重拾学过但已忘记的内容。再者,我在教学中就碰到过将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同学期同时开课,甚至统计学比计量经济学晚开课,这样就给计量经济学老师授课时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讲授过程中还得兼顾统计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不但占用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时间,也会打乱教学大纲安排,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公务员之家

    2、强调专业教学。这样做主要是比较有针对性,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计量经济学在本专业哪些领域应用,如何应用,怎么实践等,从而克服计量经济学“难学”、抽象而模糊或无从下手的局面。以国贸专业为例,就会根据专业背景选取实际利用外资额(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影响等问题来研究,既从定量角度让学生真正了解贸易对中国的影响情况,又将所学计量经济的内容融会贯通,并且一个案例的分析还能启发、衍生出新的问题,就可以跟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发去学习本门课的兴趣。

    3、重视启发教育。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工具,那么就需要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才能充分展示计量经济这门工具的有效性。为此,要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展开课程论文研究与写作等形式。老师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解哪些是好的选题,哪些是不好的选题,这一选题的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以问题出发,结合所学的计量经济内容让学生参与、判断、分析这些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就会改被动变主动,积极去学习。此外,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取也是很重要的,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因此,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教材的选取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内容简练,深入浅出,避开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2)重点介绍计量经济方法、计算结果的统计与经济意义分析;(3)详细介绍计算机软件操作步骤,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结果,学会计算操作;(4)教材结构和内容设计要具有继承性和集成性,要能兼顾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精华,介绍计量经济的前沿知识,体现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篇(2)

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仍然沿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班级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相对固定,学生对老师的教法相对比较了解。这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理受了压制,所以不论任课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如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较固定的教学方法,这样会难以激发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二是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被动,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得教与学分离,这种状态下的教学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

2.教学和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市场营销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理论也不断改进,市场营销案例也不断更新。在课程设置中,普遍的情况是理论课时远远多于实践课时。其结果是学生学到的多是已定型的知识,而和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新知识却得不到补充。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尽管有的教师采用案例教学,但仍然沿用“原理+例子”的模式,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也力争引进国外案例教学的方法,但在传统的重原理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影响下,一个“案例”实际上只起到一个“例子”的作用。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强调的是按既定的标准讲课,按既定的标准要求命题考试,最新的营销理念、策略和方法难以引入课堂。

3.教学实践环节少

市场营销是一门现实性和生活性都很强的课程,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营销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营销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缺乏“动手”的机会,实习时间不多,即使有,其目的也不过是验证老师讲授的“原理”。而目前社会上大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往往强调具有基本操作经验,而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都缺乏专业技能,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对学生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4.考试的内容、方式存在缺陷

职业院校多采用一套试卷确定成绩,考核方法是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课堂表现等)占30%,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70%,这种方式存在一的定问题。市场营销的实践性非常强,而这种方式过于侧重书本知识,使得有些同学平时不认真听课,小组作业积极性不高,很难考核出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也难以检测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技能。许多学生能够考高分不是因为“平时烧香”,而是临时“抱佛脚”,并且得高分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一定能有出色的表现。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改进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1.及时改变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

刚进入职校校门,许多学生并未形成职业概念,他们不知道营销工作的内容,将营销与推销、直销或传销等同起来,因此,应首先进行职业介绍,将学生从一名素质教育的学生转变为一个职业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需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助理营销师证,因而应实现教学内容和考证内容的结合。

2.不断革新市场营销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活动单调、乏味,学生被动接受,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市场营销教学质量。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用十分丰富的手段吸引学生,让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传播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综合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能力。(1)注重建立和使用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配备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如计算机、投影机、模拟产品等;实验室场地的设计应具有可变性,既有利于学生灵活组合,又利于老师统一指挥。以企业整个生命周期内各阶段基本活动为主线,通过设置模拟市场营销模块,使学生进入模拟市场营销的现实活动场景之中,进行“实战式”训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2)组织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大赛以市场营销知识为基础,以企业营销策划方案设计为中心,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形式。竞赛的计划、组织和实施都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动员、策划,指导学生收集、分析、整合资料以及营销策划方案的制作,同时为学生做针对比赛的讲座。学生可以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高营销企划方案的设计能力,锻炼增强组织管理的能力。由于学习和兴趣相结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达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目的。教师指导学生也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可望大大提高。(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建立好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较稳定的场所,形成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营销活动,使学生综合运用市场营销理论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使学生成为实用型营销人才。(4)校企合作,共同发展与企业长期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也可以聘请知名企业从事营销的人员到学校讲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从而促使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3.建立科学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由于市场营销这门课程时效性比较强,单纯进行课本的理论考试显然是不全面的,但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才能指导我们的实践。对于中职学生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的考试,教师应注重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减少对一般记忆性问题的考试。教师应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把大量考核放在平时。考核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平时作业;二是教学实践活动;三是专题讨论;四是小组学习。教师在期末时将本学期每一次项目考核成绩综合起来,作为该生本学期本课程的最终成绩。

篇(3)

小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习惯、塑造学生性格的关键时期,还是学习的重要阶段,此时学生的可塑性较强,且好奇心重,善于学习模仿,接受能力快,能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为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注重小学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十分重要,而这也是本文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一、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状

(一)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一直是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此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是在农村,依旧存在且较为严重,一方面,农村教师学习机会较少,很少接触与新课程改革相关的内容,未全面了解过创新型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无法较好运用创新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只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灌输知识,教学效果较差。另一方面,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较低,并缺乏终身学习意识,固步自封,只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实施教学,不愿学习前沿知识,只采用传统一言堂教学模式教学,不注重教学效果。

(二)教师观念陈旧

教师观念陈旧是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农村教师年龄偏大,教学观念较为陈旧,无法转变教学地位,依旧以自己为中心实施教学,对创新型教学方法不够了解甚至存在错误认识,因而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观念陈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内容了解较少,存在错误认知,认为传统教学法依旧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全面的呈现知识内容,且之前一直采用传统方法教学,并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未产生任何不良后果。第二,教师不接受前沿知识,只依据传统经验实施教学,不懂变通,使学生思维僵化,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较差。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设施不足

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落后是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农村经济条件较差,教师待遇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无法吸引大批优秀教师前来授课,致使师资力量显著不足,教师多为观念陈旧的老教师,且一般情况下,都是一名教师担任多门授课任务,教师既教数学,又教语文,还可能会教授英语、音乐等学科,只要教师具备一点相关知识,就能安排教师授课,教师的授课水平与知识基础极为有限。不仅如此,教学设施也较为落后,多媒体设备在城市学校已经普及,但在农村,由于通讯网络的不发达,普遍缺乏多媒体设备,无法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教学设施明显落后,教师运用的教学辅具极为有限,仅有黑板、粉笔等,无法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

二、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改进建议

(一)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有效措施,传统教学法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只会死记硬背,很少动脑思考,思维僵化,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而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能够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大脑,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为例,农村学生娱乐活动少,靠近大自然,对课文中涉及的蒲公英、苍耳等会多一些了解,学习相关知识会更加容易,因此,在学习此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实施教学,组织学生到户外寻找蒲公英与苍耳,亲自体会一下蒲公英和苍耳种子是如何传播的,对课本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也可以采用情境演示法实施教学,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大部分学生都有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表演情景剧,重现课文内容,在娱乐中学习,对文章中涉及的生词记忆更加深刻,提高教学质量。

(二)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十分重要,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依旧以自我为中心,未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显得尤为重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大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使教师接受更加前沿的知识理论与教学方法,充实自己,转变观念,意识到转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的重要性,促进教师学习、改变,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水平。第二,开展名师讲座,为教师传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思想与中心主旨,使教师对课程改革具有一个准确的、全面的认识,从而自觉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授课,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力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力度是一个有效手段,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质量,达到理想的效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力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办公环境,提高教师待遇,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农村师资力量不足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待遇差,优秀教师都向城镇发展,没有教师愿意到农村授课,致使农村教师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且教师专业能力普遍不高,其二,农村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年轻教师留不住。尽管学校使尽浑身解数在培养他们,然而每年新招聘的教师最多工作两年就考进城了,因此,提高教师待遇十分必要,是吸引优秀教师,壮大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基础。第二,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国家不仅应出台一些相关政策支持教师上农村支教,帮助农村吸引人才,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为农村学校添加先进的教学设施,为学生与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办公环境,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总结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较多问题,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观念陈旧等都严重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作者:文小明 单位: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楚江圩小学

参考文献:

篇(4)

由教案设计到学案设计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向传统教学设计的挑战,说明教师的教学设计思维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学习为中心转型,教师角色将由以讲授为主体地位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地位转移。在课前教师认真设计学案,在课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学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案设计的内容进行任务驱动学习,课堂学习过程能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训练学习等,特别是在讲授式课堂教学向新课程课堂教学转型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案像一条绳似的引领教师和学生实现转型,这也是学案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可谓功不可没。概括起来学案教学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目标性

学案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依据教学内容设计的,学案教学首先向学生呈现学习目标,使学生便于走进目标、认识目标、领会目标和理解目标,在完成模块学习内容后,能够使大多数学生接近学习目标,所以,学案教学有利于学生达成基于学生不同层次理解的学习目标。

2.要素性

学案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和基本要素,大多数学案设计中都包含“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展示交流”、“课堂训练”和“拓展延伸”等模块,按这些模块学习,学生也能实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能够把新课程教学理念得以不同程度地体现。

3.任务性

学案教学具有任务驱动教学的特点,教师按模块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按模块一步一步地完成学习任务。学案既是学生学习的课堂蓝本,又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

二、劣势:弊在长期固化使用后将限制师生成长

实施学案教学后,传统的讲授型课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使课改实践者、研究者感到欣慰和兴奋,许多人认为这就是新课程课堂。但是,忽视了长期使用学案后的效果问题。其实,由教师设计的学案,长期使用后越来越走向呆板和僵化,它的单调性、封闭性和局限性将逐步凸现出来。

1.单调性

教师单方面设计学案,学案上的问题都是教师预设和生成,忽视学生学习需要和学生问题生成,长期下去,与学生成长需要越走越远。学生长期使用这种教师单方面设计的学案,学习被动的学生形成依赖;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便感到机械和单调。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只使用学案学习,连课本都不看了,于是,学生学习活动依然滞留在感知层面,难以达到理解层面。这种学案教学长期实施以后,学生便成了新型学习方式下的新机械学习者,最严重的问题依然是忽视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封闭性

教师设计学案往往依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设计模块,有的教师形成固定模块,如“课前检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训练”、“课后作业”等。时间一长,便形成相对固定的流程模式,于是,这种课堂变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为了体现要素,为了完成教学流程,学生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没有充分的思考讨论,没有充分的合作探究……每堂课只是面面俱到,每堂课都按固定流程进行机械性学习。由过去教师讲授的封闭系统进入到学案教学的新封闭系统,在这个新封闭系统中,新课程教学理念体现得极其有限,仅此“点”到而已,成效甚微。

3.局限性

由教师设计的封闭学案、由教师主导的封闭课堂,在这种新的封闭系统中,教师将每天抓紧时间来设计学案。在课堂上,学生在这种新型封闭系统中学习,学习又成为一种新的被动学习,学生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又进入一个新的静态阶段。这种静态阶段的课堂形态长此下去,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又受到抑制和影响,课堂又开始束缚和限制学生日益生长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从讲授者变成了管理者、控制者和指导者,长期使用这种封闭学案后,教师教学工作在固定模式中又成为新的机械劳动,渐渐变得索然无味,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教师专业成长。

三、改进:走向灵活、科学和人文

“学案”设计与提出是对传统教学中的“教案”的一种挑战和改革,标志着课堂教学研究和探索向素质教育发展了一步。在认真总结和提升基础上,如何改进“学案”设计和科学使用学案,才能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呢?最关键的是要体现灵活性、科学性和人文性。

1.灵活性

目前的“学案”是把教学或学习流程和学习内容都融合在一起,是针对新授课来设计的。首先使学习活动方案与学习内容分开,学习方案应包括活动方案和它需要的工具单,称谓上可以称“问题导学—评价单”、“问题生成—评价单”、“问题训练—评价单”和“问题拓展—评价单”等,具体分为预习导学、课中导学和课后导学等。其呈现方式可以作为学习方案的附件出现,这种理念和方式设计和开发的“学案”是一个综合性、具有灵活性的学习方案。其次,要明确不同课型设计不同工具,不同课型匹配不同工具。随着“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的不断转型,原来的“新授课”课型显得单一,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所以,应对“新授课”进行创新,也可创新为“问题发现生成课”、“问题解决课”、“展示解决课”、“问题拓展解决课”和“综合解决课”等。那么,我们设计综合性学习方案是要根据课程标准、课型选择和学生实际来开发和匹配工具单。

2.科学性

过去的教案设计是以知识技能教学为主,今后的“学案”设计要体现知识问题化理念,必须以问题学习为主,以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为主线,以评价学习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途径来进行科学性设计。在总体上体现目标性、问题性、层次性、生成性、评价性和指向性原则。目标性是指工具单是目标的载体,学生通过学案、工具单的学习,人人能实现学习目标;问题性是指教师在设计过程中把知识技能转化为“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等四类问题;层次性是指不同课型所需用的工具单内容设计上要体现基础性、发展性、提高性和拓展性;生成性是指工具单上的问题不是教师从教辅资料上复制的,而是教师认真研读文本后根据学生需要生成问题,并逐步走向教师和学生合作生成,当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能力提升后,可以由学生生成问题来编制工具单;评价性是指学习工具单中引进评价,通过多元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指向性是指学生通过“学案”学习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

3.人文性

综合性学习方案是面向学生实际需要设计的,首先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规律,遵循“四适”原则:做到适度、适当、适合、适用,难度适中。这样才能符合学生实际需要,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只有满足学生需要,才能体现人文性。其次要考虑学生成功心理特点,遵循“信放扶”原则,充分相信学生,支持学生,暗示学生“您行、您能、您会”,利用评价功能,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培养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开发能力等。只有促进学生发展,才是最人文的。

参考文献

篇(5)

(一)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的高校教师大多是采用“从高校到高校”的模式:即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任教。这其中的弊端就是:其一,从高校到高校,使教师缺乏对社会的全面认识,缺少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经历,由于教师自身没有足够的实战经验自然也无法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其二,高校教师由于受到职称评定等因素的影响极为注重科研成果以及教研成果,而这些成果多为理论性成果,这使得高校教师更加不重视实践的重要性,极其容易导致高校教学过程中忽视实践教学。 

(二)重讲授轻练习 

客观方面,纵观当前的各类国际投资学教材,不难发现此类教材往往大篇幅介绍名词定义、发展历史、概念分类、形成原因、基本特征等基础性理论。时事案例微乎其微,且常常一笔带过。课后习题多为名词解释、简答等理论性题型,由于教材设计的不合理客观上导致当前的国际投资学教学过程中出现重讲授轻练习的问题。 

主观方面,由于日常生活所能接触的国际投资业务甚少,因此国际投资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此时,教师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许多教师混淆了“重要”与“依赖”的概念,过分强调教师在国际投资学教学过程中的“教”,认为这就是教学重要性的表现,忽略了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学”,而这直接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教师一味的“教”,信息量是巨大的,过量的信息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学习质量。还有一部分教师则“害怕”学生提问,练习量增加以后,必然会有部分学生会对练习题的答案存在疑问,此时有些习题的解答需要教师有全面系统的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经济学甚至财政学、会计学等相关知识作为基础,许多教师担心无法正确全面的回答学生的问题,因此刻意减少习题量。 

(三)重传统轻创新 

在国际投资学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教材“绝对崇拜”,过分依赖于教材内容,甚至案例分析、论述都要求按照教材的思路来解答。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育出的大学生,缺乏应变能力,没有创造能力,更能没有创新思想。大学教师的教研工作就是要不断的改革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引入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培养的不是知识性人才而是能力型人才,这种重传统轻创新的教育方式必将大幅降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时代在改变,国际投资格局在不断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当代国际投资发展的需要。 

二、改进国际投资学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试行“模拟实战式”教学 

在做好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借助模拟操作软件,让学生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独立完成模式实战训练。这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讲到国际投资学中的金融资产部分时,可引入股票、期货等模拟操作平台,结合课本中的股票、期货分析,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交易,还可组织股票、期货操作比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种方式不失为一种成本低、风险低、效果优、效率高的“社会实践”。 

(二)推广“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要求教师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案例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国际投资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与书本相关的国际投资经典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其独立思考。例如讲到国际投资环境问题时,可向学生介绍当代中国的国际投资环境变化,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国际投资现状与中国国际投资环境的改变有何相关性。 

篇(6)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大。因此,高校的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显得尤为重要了。近年来,高等教育为了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采取了扩招的形式。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将原本就缺乏的实践教学资源变得更加紧张。所以高校为了实现更快的发展,应该对当前的实践教学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明确高校在实践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一、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

当前社会对实践性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高校为了向社会输送大量的实践性人才,将传统的精英化教学模式转变成了大众化教学模式。另外,高校在招生中实行了扩招政策,使学生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新兴的专业也应运而生。当前的高校实践教学呈现出课程门数多、实践经费少、师资力量不足等现象,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管理队伍素质差是影响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目前,大多数实践教学的内容只流于表面形式,教师没有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实施,导致实践教学管理不到位,没有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同时,高校在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容相结合,不能正确地处理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导致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出现严重脱节的现象,不能促进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发展。

二、改进高校实践教学的措施

1.确定学校和专业的定位

要想更好地促进高校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要正确处理学校定位和专业之间的关系,充分了解学校的实际教学现状和企业的用人现状,制订出高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当前,我国众多高校内部的专业办学水平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学校各专业的教学情况和就业状况不同。有的学校注重对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还有的学校重视对操作型人才的培养。各高校在进行专业定位时,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出适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并符合实际的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制订专业的教学计划

学校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必须要了解本校的实际教学现状,不可以照搬其他学校的教学计划,因为每个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只有全面了解本校的生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师资的专业素质,才能制订出全面、完善的教学计划,保障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合理性,符合当前学校的实际发展现状,使高校的实践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3.促进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整合

对高校内部相近的专业应该打通专业内部的壁垒,促进教学资源的互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当前大多数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实践教学相对较少的情况,对实践教学的内容不能进行充分的利用。面对这个问题,需要采取建设专业实验室的方式,充分利用实践教学中涉及的人力和物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服务。

4.扩大科技活动中心的规模

在进行科技活动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促进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力的提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该项职能,并在各高校中有序开展,完善实践教学。

5.加强高校和校外的合作办学

要想促进高校和外校合作办学的顺利开展,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便能够培养出适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当前,大多数学校都实行了高校与外校合作办学的形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其涉及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因此,在进行合作办学时,必须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合作规程。同时,还应强调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践提高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促进高校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当前高校实施实践教学的关键内容,有利于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高校在进行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系统了解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便制定符合现代化人才培养的战略。高校还应促进教师教学的有效实施,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注重对人才能力的培养,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篇(7)

学习外语,语言环境是很重要的,在英语学习中同样如此。在具体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重视语言环境的创设,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使用多媒体技术,主动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练习口语的机会。例如:下雨的情景课堂上难以再现,但教师可先录下雨声,再用FLASH制作成课件,让学生先体会下雨时的情景,再跟着课件中的卡通人物学习有关下雨的对话内容,这样学生就会很感兴趣。再比如,在教学“There be”句型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幅动物园的图片,图片上有花、树、动物、人、椅子、河流和船等,然后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我们要去动物园里游玩了。Now, boys and girls, look carefully please. What’s in the zoo ?”对于这样的提问,学生们回答的积极性会非常高,他们很容易就能说出“There’s a red-crowned crane in the tree .There are some swans on the river”等句子。然后,对于“There be”句型中be动词的用法,教师只需稍稍提醒一下学生就行了。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在情境中深入角色,才会自觉主动地进行实践,进而在表演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在相互评价中提升自我。

二、鼓励发言,宽容错误

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在用英语进行对话、表演或回答教师的提问时,很容易在用词和语法等方面出错。此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这些问题采取适当的宽容态度,不能一听到学生讲错了,就立刻打断学生的发言、纠正其错误,这种做法会打断学生的思路,干扰他们的对话或表演,限制他们的自由发挥,并使他们产生不良的心理压力,从而陷入尴尬的境地。教师应在学生对话或表演完毕后再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充分肯定他们,但也不能盲目地进行肯定,而要在肯定的评价中委婉地指出他们的错误。教师还可以邀请其他学生纠正讲话者的错误,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所有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不仅是要找出学生的错误,而且应该花大量时间去帮助、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口语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语言错误,教师不能一视同仁。大多数语言学家认为,对于全局性的错误,即对交际造成很大干扰的错误,应予以重视;而局部的错误,随着语言学习的发展,自然会逐步解决。由此可见,要想有效地纠正语言错误,关键在于学生本人。教师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以及识别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敏感度和识别能力后,就会不断地进行自我纠正,使错误逐渐消失。

三、坚持练习,借力测试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53-02

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是指对音乐课堂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通过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可以鉴别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状况和发展水平,了解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提供音乐教学的反馈信息,对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斯塔费尔比姆( L. D. Stuflebeam) 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改进”。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而且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都有积极影响。本文在总结分析近十年开展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改进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对策及建议。

1 提升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评价主体单纯由学校管理者改为管理者、同行教师、学生以及教师本人一起对教学进行评价。在具体的音乐教学评价中,更多地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直接参与。老师与学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成员,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学生通过评价教学,增强了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意识,强化了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同时,学生作为评价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全程参与各门课程的学习,对教学最具有发言权。教师通过自评,达到自我更新、自我调控,在肯定自己教学工作的同时,发现和弥补不足。音乐教师通过他人评价, 如领导、同行教师、学生, 可以获取自己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信息,从而达到对影响音乐教学的因素的调整与控制,改进和完善音乐教学,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同构,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 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评价指标是评价工作中重要的环节,是评价的核心问题。科学的评价指标对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起着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评价内容要全面,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 二是评价指标多样化。要根据音乐课堂不同的课程性质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 防止“一表”对多类型的课程;三是考虑音乐教师职称级别和职业生涯周期分为职业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与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等的特点,实行分阶段构建评价指标。根据音乐课程属性、职称层次和职业生涯周期构建不同的评教指标体系, 使学生评教更具有针对性,评价结果更具可比性,促进不同职称层次、不同职业生涯周期和任教不同音乐课程的教师持续不断地得到发展,实现评价应有的功能。只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评价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才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建立健全网上评教系统

目前,互联网技术方兴未艾,充分利用互联网直观、快捷、自主性强和操作方便的优势,建立健全网上评教系统,能够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评教主体,有利于形成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相互制衡的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机制。

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现在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是用手工操作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这种方法有成本费用高、占用很大的人力、统计结果单一等明显不足,严重阻碍了评价工作的进展和实施。与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系统相比,网上评教系统具有其明显的优点:评价对象广泛、实现动态管理、便于数据整理储存、针对性强。实践证明,网上评教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4 注意评价的诊断作用,合理利用评价结果

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是一个主观过程,为了使评价系统采集的信息可信、可靠、要对评价指标体系本身进行元评价。在元评价过程中,要对评价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评价系统进行再评价,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是否达到要求,否则,要对评价系统再修订,一直到满意为止。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信息采集过程,对该系统采集数据的应用程度是充分发挥音乐教学评价作用的关键。在以前的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一般只注重发挥它的激励作用,把它作为对音乐教师进行评优、申报职称和奖惩的依据,没有完全发挥评价应有的作用。全面质量管理重视对音乐教学过程的诊断和不断地改进。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提供诊断信息的主要方法,最终目的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只有充分发挥其诊断的作用,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连续的改进过程中不断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5 优化评价反馈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评价效用

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信息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进行音乐教学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评价结果能否得到科学的解释和积极有效的、充分的利用,对评价功能的发挥和评价目的的实现至关重要, 我们应特别重视对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利用。反馈前,要对评价的效度、信度进行检验, 在反馈结果经检验确定为可靠和有效之后, 就应及时报告或反馈给音乐教师所在学院、系、教研室或教师本人,以便他们充分利用评价信息改进工作。反馈中,不仅要注意反馈信息的及时性,而且也要注意反馈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反馈方式多样性,更要注意反馈与指导相结合。反馈后,要重视反馈的后效追踪,应从音乐教师(被评者)或教师所在部门那里收集反馈后续信息,从中分析评价过程的得失,纠正评价中的偏差,改善评价工作,提高评价质量,真正发挥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在提高音乐教(上接53页)

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它也是音乐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音乐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们要合理地进行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就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构建和谐音乐课堂,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教师不断提高, 使课程不断完善, 全面提高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玉琨. 教育评价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篇(9)

要加强教学目标的均衡性与发展性。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整体制订美术课堂教学目标,要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发挥美术教学中思想品德与民族文化等教育功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人格得到逐步完善。

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明确美术教学目的和任务,掌握各年级教学要求,弄清各年段之间、中小学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制订出学期教学计划、安排好教学进度和制订好教学目标。

要加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教师要注意针对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制订出具体的教学目标,要关注全体学生对提高美术素养的共同需要,在不同的单元中都要注意突出重点目标和落实基础目标。还要注意适应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不同基础、爱好和个性特长,制订有层次的教学目标,使一般的学生和有美术特长的学生都能够明确各自发展与提高的方向和目标。

2. 合理使用教材,科学处理教学内容

要认真学习美术课程标准,掌握教材特点,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合理并有创造地使用教材,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要结合并发掘教材本身的内涵价值,落实美术课程的审美教育目标。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基础,科学地选择和开发美术教学内容。要加强绘画教学的基础性和生活性,要重视低年级学生对写生的启蒙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绘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高年级学生要加强基础写生的基本要求,适当安排速写的内容要求;加强民间民族艺术的教学,包括中国画、书法、剪纸、陶艺等,绘画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在单纯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同时,增加学生喜欢的各种动物、人物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以感受祖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

3. 加强技能指导,注重审美的实践体验

要重视美术基本技能教学,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各种创意。学生对美术基本技能的掌握,是中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加强课堂的现场示范和指导,并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逐步学会基本的美术表现方法。要注重对学生课堂作业的过程指导,凡是学生技能实践中的重点和可能遇到的难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渠道,加以具体指导;对优秀作业、独创性作业要予以及时肯定。在学生创作画或进行课业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辅导,要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作业效果情况,要兼顾美术特长生和有困难的学生,特别要热情、耐心辅导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要经常辅导学生学习美术的方法并纠正不良习惯。

要重视审美的实践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美术素养。中小学美术教学必须要设计好审美的实践活动,注意通过审美体验,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提高。审美教育要贯穿于美术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模仿、设计、创作和评价,注意引导学生以实践为渠道,以体验为形式,以交流为载体,来认识美、感悟美、塑造美,通过动手实践,把形象的组织,色彩的设计都通过自身的审美实践反映出来。还要注重美术教学的美育功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渗透自然美,家乡美,祖国美的教育,体现 “以美育人”。

4. 改进教学方式,提高美术学习兴趣

要重视与信息技术整合,改进美术知识技能教学的方式。教师要认真备课和积累资料,注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视觉反映效果方面的特长,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如在中国画教学中,除教师的示范外,还可通过信息技术方式,反映欣赏、板画、板书,可反复边讲边示范,提高教学效果。美术教学要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用现代化手段演示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要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鼓励学生以探究性方法主动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进行“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等学习活动,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到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做游戏、搞竞赛、办展览和各种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活动,注意创设情景来激发兴趣,增强美术知识和技能练习的兴趣性。在体验操作练习时,要始终贯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注重作业创意,综合评价鼓励创新

要通过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在作业训练中的创意思维。要在认知、操作、情感三个方面实施综合评价,并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作业批改中要发现和积累一些优秀作品,建立班级、年级、学校的学习档案。对于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枝能,应结合常规作业进行指导渗透,对于学生有独创性、有创意思维的作业要给以及时表扬和肯定。要通过校园文化制度建设,鼓励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特长发展。学校要注意创设条件,搭建平台,鼓励美术特长学生举办画展,使优秀学生进步更快。学校也可定期举办全校性的美术作品展览,使大部分学生的美术作品获得奖励性评价,让美术学习成为学生全脑开发、素质和谐发展的载体。教师还要善于发动和鼓励学生收集各种废旧材料来进行美术学习的制作活动,既补充配套美术材料的不足,也进行环境保护的科学思想教育。

篇(10)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古代诗歌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中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古代诗歌教学片面追求默写代替品味赏析,局部分析代替整体感悟,一元分析代替多元思考以及滥用多媒体手段等。看似热闹非凡的语文课堂却丧失了“诗教”的真正功能。笔者看来,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有四方面问题。

(一)古代诗歌选编的不足

首先,古代汉语知识和文史知识选编太少。

其次,纵观人教版初中《语文》,从所选的古代诗歌数量上来说,唐朝文人的作品占绝对优势,达到46%以上,宋代文人作品比例也达到了24%。虽然唐诗宋词的确是我国古代传统诗作的巅峰,但是,其他朝代也不乏精品佳作,因此对其他朝代作家和作品的忽视,会使学生以狭隘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其他朝代的作家作品缺乏客观的认知和评价。

此外,从内容上来说,89首古代诗歌无外乎书写友情,描写思想爱国之情,描绘美丽风景,寄托人生哲理等,很多诗歌并不能全面的展现诗人的精神世界。诗歌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缺少一些联系,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9首古代诗歌中收入诵读欣赏的有60首之多,但在实际教学中,只有26首在六册单元中选编并纳入新授课的教学计划,即一学期只学习5首,这样少的篇目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略显不足。

(二)古代诗歌教学方法使用不当

当前,功利性教学在初中古代诗歌教学中愈演愈烈:不少初中老师在中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只是要求学生背诵默写,甚至反复默写,以达到做试卷不错一字。布鲁纳认为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学习结果固然要重视,但更要重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里不是片面地认为背诵、默写可以“一刀切”,毕竟,语文素养的积累是建立在对一定知识识记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若简单地为了迎合考试,机械地背诵默写代替了学生对古代诗歌意境的体味及其情趣和韵味的赏析,那么学“诗”就不再是真正的学“诗”,诗歌被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符号,对诗歌审美因素的体验感悟自然无从说起。

(三)古代诗歌教学手段“泛多媒体”化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一方面,广泛地使用多媒体手段增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一种“泛多媒体化”的现象日益显露。这种“泛多媒体化”即不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的需要,动辄使用多媒体手段;有的时候甚至为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使用多媒体,甚至达到了不使用多媒体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的尴尬境地。

(四)古代诗歌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

评价方式单一、忽略个性、轻视过程等问题存在于古代诗歌教学评价中。诗歌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具有重要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价值。但是,现在所有的评价方式都是以分数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所以,现在在古代诗歌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很明显。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了一卷定终身,导致了学生古代诗歌学习的临时抱佛脚。进行评价改革,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监控已势在必行。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诗歌学习的正常进行,从而让“人文精神”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有根本的依托。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对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改进对策建议如下。

(一)完善课本古代诗歌选编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现有的人教版初中《语文》,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选编的古代诗歌加以重组和整合,增选适当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进一步扩大现有教材编选的特点,深化古代诗歌教学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增加生活化的选篇。选文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一套(本)教材的面貌和质量。文章能否选得好,关键取决于教材编选者‘衡文’的眼力和水平。可以说,只要文章选得好,教材编写就成功了一大半。”①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不仅要“文质兼美”,而且还要看“可接受性”。所谓“可接受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材要考虑特定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深浅适度;二是选材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初中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心智发展的阶段,对于选文的生活化、趣味性就更加关注。

2.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实践。人教版初中《语文》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对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分析六册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编排却呈现这样一种情况:《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中选编了四首古代诗歌:《观沧海》、《钱塘湖春行》、《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七年级下做为精读课文,仅选编了一首《木兰诗》。如果七年级上更加侧重于人与自然,让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但是七年级下侧重于人与自我,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价值,增强责任感,但是到了八年级上选编的《使至塞上》、《登岳阳楼》等又侧重关注自然,与七年级上的选编内容重复且缺乏层次。初二学生进入叛逆期,他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关注自我的内心世界,此时语文教材的编排多设置一些关注自我,关注内心的诗歌,教师加以积极的引导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到了初三,学生除了迎接中考这一人生第一次转折之外,学生也开始逐渐关注社会,这一时期如果选择一些侧重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思考个体所承担的责任,理性地对待周围社会。

3.科学整合选编诗歌。根据目前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编排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灵活运用,扬长避短,例如进行比较探究。比较,既是阅读理解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灵活运用教材的较好方法之一。比如,可以将七年级上附录的古代诗歌《如梦令》和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武陵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作品进行对照阅读教学。

4.增加辅知识提示。诗歌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传授一定的有关诗歌的常识。②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了解一些有关古代诗歌的基本常识,笔者以为,每册课本可以安排一两篇有关古诗文词法、句法、章法的辅导性文章,以便学生掌握解读古代诗歌的方法,提高阅读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一文说:“当改革研究进入到学校实践时,透过一节节课,我们看到的是在学科教学领域中,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其中有一些教师虽己关注到学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但大多仅为点缀,教学改革观念的转变,包括教学价值观的转变,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不能不关注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内化的过程。只有教师的内在观念才具有真实的指导教师教学目标制定和实践行为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掌握好本专业的知识和素养,还要具备广博的其他知识,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

老师还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挑战。除了阅读相关的书籍提高自身素养之外,教师还可以多参加古代诗歌教学研讨,开展古代诗歌教学公开课等,激发语文教师阅读和学习古代诗歌的热情,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促进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如此由外而内,内外兼修,定能使教师的古诗词修养有所提高。

(三)优化古代诗歌的教学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是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营造一种与文本相吻和、相协调的生活氛围,将生活中的典型场景作为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唤醒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激起学生的情趣,从而把学生的情感活动、认知活动与生活结合起来。

除了可以用合适的生活事例作为导语创设情境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再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则抓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验,成功的抑或是失败的,让学生谈谈成功或是失败时的感受,进而引导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即吸取经验教训,着眼于创造美好的未来。让学生把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唤醒他们自身对生活的感受,使学生由被动的学,变为有主观情感的积极参与,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学习方式的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改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相比起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受动性、依赖性,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3.实践活动的指导。新课程倡导课堂走向开放、走向综合,因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构建诗歌综合素养。例如把古代诗歌学习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如果教师利用学生对流行歌曲兴趣浓厚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之相连,作为一个引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水调歌头》、《蒹葭》等都曾被改编并演绎为歌曲,如果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将其引入课堂,可以增加诗歌意境的直观性,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实,在学习中,对资源的搜集、分析、整理与运用的过程和方法,也是古代诗歌学习的内容之一。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有选择的搜索和整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通俗易懂的诗歌,并在班上或学生自发组建的诗社组织中进行成果交流与展示。再如办手抄报、为课文绘插图、制作小书签等都可以“走进”古代诗歌课堂,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更好的学习诗歌。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其关键在于根据具体学科内容做到恰当应用。所以,应用多媒体就不能生搬硬套某种模式,目前也没有一种万能的标准模式可行。必须依据语文学科古代诗歌教学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多媒体使用的图形图像要适合主题、吻合内容;使用的声音要真实生动、自然流畅;使用的视频要贴切主题、表达主题、深化主题。总之,使用多媒体要实事求是、为主题而使用,为教学内容而有针对性地使用,而不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五)更新评价方式

当下,即使经过了二期课改,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还是很难能真正落到实处。过于功利的评价必然导致语文教学只偏重于工具性,而不是人文性。这种评价导致了重结果轻过程、重练习轻兴趣、重考试轻习惯等一系列问题。其实,笔试可以是测试的手段之一,但它不应代表学生的一切。单一的笔试评价方式甚至给笔者学校的教学管理也带来了困扰。因为,分数并不代表一切。在以上评价方式背景下,学生平时学习的自信心、上课纪律及参与的主动性、课后作业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面对现实,只有适当补充一些评价方式才能应对不容回避的现实学情。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评价方式:

1.多样评价。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虽然反对考试,但是考试能力也是一种素质。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什么地方能彻底废除考试?因此,还是不能完全否定考试的价值。布卢姆曾提出了学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阶段终结性评价理论。在学习告一段落后进行阶段终结性评价,能检测学生教学目标的掌握状况,及时帮助学生反馈、矫正、巩固知识,从而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笔者学校,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也很必要。因为在纠正学生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同时,还需要保证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有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学校和教师生存的基础,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因为面对具体的现实国情,完全脱离社会实际的评价方式最终还是要碰壁的。评价方式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现实性。这种评价方式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需要,在古代诗歌的教学评价中也适用。

但是,适用并不代表方式唯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例如口头语言评价、评语评价、教师的身体语言评价(掌声、眼神、手势等)等。当然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充分利用差异性,进行“因材评价”。比如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多提问识记型的问题,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多给予一些高水平的开放性问题,然后进行评价,让他们在这些问题和老师的鼓励中找到学习的勇气和信心。

2.多元评价。教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多元文化气息,那么,相应的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有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呢。这种滞后的评价方式势必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毕竟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评价方式也不应过于单一。即便都是以语言智能为其智能强项的学生,他们在表现上也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学生擅长阅读,有些学生可能擅长演讲,有些学生可能更擅长写作。因而语文教学应扬长避短,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利用多元评价方式。

3.过程评价。在笔者学校,大多数学生一般只重视期中、期末考试,这给教学和管理都带来很大困扰。评价应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责任,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使教师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反思的指导者。比如,笔者鼓励学生关注期中、期末大考,但是也注意引导学生重视自己平时的综合表现。对此,笔者在开学之初就十分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平时的综合表现将记录在案。具体怎么操作?笔者将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分成三大块,期中、期末各占25%,而平时成绩占50%。平时成绩有哪些?即学生平时的各种表现,这些评价,平时笔者都有详细记录。如学生平时的作业完成质量、上课发言的主动性、学习态度,甚至课堂纪律的遵守等情况全部成为平时成绩的参照。如果平时综合表现不好,即使学生期中、期末大考分数很高,期末总评也将很难达到合格要求。

4.多方评价。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评价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等。学生的自评能够使得学生理性反思自己,学生的互相评价也可以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多方评价不仅能够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注释:

①顾之川.试论我国教材选文的优良传统.中小学教材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37.

②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183.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篇(11)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差异性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如何在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深度和创造能力的差异,让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是所有数学教师应该面对的课题。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进展,分层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做到了《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上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

一、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必然性

自古以来,我国教育中就有“因材施教”的提法。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和分层次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让不同素质、不同基础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小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在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接受数学学习的效果也有所不同。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生学习潜能,实现学生科学分层

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测试、摸底,对学生的整体情况,知识水平,认知能力都有较深的了解。此时,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最为恰当的。依据学生的成绩、认知能力、心理素质、学习习惯方法等,把学生大体地分为A、B、C三层。A层的基础相对的比较扎实,学习成绩优良。B层的基础水平一般。C层的基础相对落后。并在分层后建立相应的鼓励和竞争机制,体现分层的相对性,而对于分层并非一成不变,根据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鼓励C层的同学向B层跃进,激励B层的同学向A层奋斗,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A层的学生感到有压力,认识到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保持不败的地位。同时,在给小学生分层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采取合适的途径给学生进行分层,既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三、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分层次授课是实现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最关键的部分,也是小学数学教师最富创造性教学的部分。

1.分层次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过程情况中,在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的情况下,还要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准确、恰当地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2.结合实际分层指导。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需要我们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学优生数学基础相对比较扎实,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所以指导时应着重在授课内容的适当加深拓宽;多做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思考题、选做题,甚至课外辅助书中的思维题等。中等生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往往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对这类学生可以按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注意及时指导,及早发现问题,争取有更多的学生向学优生靠拢,同时注意防范学生的退步。学困生普遍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通常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这类学生主要是要抓好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几个环节,适当进行重点辅导;给予一定的照顾,如优先发言、优先演示、优先辅导、优先批改;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进度略慢,多进行反复讲授;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课堂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且重点是中等生,两头学生则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因此我们可以开设课外兴趣小组,小组中兼有A、B、C类学生。A类学生在小组中起主导作用,可以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也可相互研究、探索,经常会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问题,极大地培养了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因人施教分层练习。教学的效果是通过练习、作业来巩固的,这是分层次教学的核心环节,能及时反馈、检测学习目标达成的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学习信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体补偿评价和发展的训练达到分层目标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大纲的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精心地设置(编排)课堂练习课后作业。C层的还是主要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不可打击学生的信心,多让学生体会成功感。A层的学生则从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熟练灵活的运用,从思想方法和能力多考虑,要求他们能够独立解决诸如课后的“想一想”之类的问题,注意一题多解,有时还可以布置一些探究性的题目让他们回去思考、讨论,感到学无止境。

4.分类评价赏识为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我们不可能用一把尺子去量世间万物,同样我们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不同学生。因此,要达到分层次教学的最终目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扩大优生减少差生,提高整体水平。也需要分层测试。针对A层的学生在要求巩固基础的前提下出一些比较灵活的题目,锻炼思维的同时又可避免因高分而产生自满的情绪。而对B层的学生则主要以检测能力的学习提高为主,而C层的学生则主要检测基础知识为主,从而使原来成绩不好的学生也能尝试到高分的喜悦,进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分层,有所区别。对于BC层的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他们继续上进。对于A层的学生采取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努力奋进,不断地超越自我。

总之,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模式都有其不足之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断地探索,一切以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为了一切学生的健康发展,追求更完善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努力提高小学数学的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