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学生德育工作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B-007-02
德育,即道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政治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在倡导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当下,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密切相关,贯穿于学校教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社会公德及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
然而综观当代中学生,不少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观念、法纪意识、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表现都体现出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不到位。学校、家庭和社会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关心当代中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行为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中学教师的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青少年思想状况复杂化,行为自由化,诱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极端思想导致极端行为
当代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容易受到家长的宠溺,而家长与学生的代沟较大,不能实现每一对亲子间的贴心交流。久而久之,中学生因为缺乏生活经验会产生一些“理所当然”的想法,遇到一些挫折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总认为命运不公,自己无法改变现状,继而自暴自弃,选择用逃学、吸烟、喝酒、甚至轻生等极端的方式来逃避现实。
(二)恋爱低龄化
中学生在青春期发育加速,第二性征出现后,逐渐性成熟,生理和心理都有成人化趋势,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或是发生恋爱行为。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智未成熟,不少学生因此耽误了学习,甚至受到了巨大的身心伤害。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上升
中学生违法犯罪是不良的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学生角度来分析,大多是因为缺乏他人关爱,思想稚嫩而缺少社会经验,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不懂理性处理,而用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解决。
(四)沉迷网络
中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加上学业繁重,常感到心灵空虚,不少学生通过网络寻求心灵寄托,例如玩网络游戏、看电影、电视剧甚至作品来排解,形成网瘾。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无法管教,父母不注重与孩子交流、父母教育方式不正确、垃圾影视音像及不良虚拟网络文化泛滥等都可能是催化中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
二、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科学
部分教师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将学习成绩的好坏当成衡量学生优差的主要标准,而往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评估考核不太重视,德育工作甚至是走过场。
(二)学校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
当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大多只重视升学率,导致不少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以获得社会的好评,而忽视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不良社会风气渗入校园
一些个人主义思潮、及时享乐思想等不断渗入学校,对价值观未成熟的中学生造成巨大影响,导致青少年集体主义观念缺失,道德漠化,追求个性张扬以及醉生梦死。
(四)家庭教育方法不科学
许多家庭的教育方法欠科学,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有的家长因种种原因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有的家长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注重德育,有的家长重物质奖励轻精神鼓励,让孩子产生了道德不重要的错觉。
三、做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德育意识
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首先要培养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意识,加深学生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教师要将学校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把德育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范畴并形成常态,特别是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提出要求,将品德教育形成具体条例纳入日常行为规范,形成检查评分制度。班主任除每天对学生的细微观察指正外,还可组织班级集体德育知识学习与知识竞赛。当然,也要保证德育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例如,每周设计一节主题班会课,内容为当月备受关注或热议的热点事件,让学生自行分成小组做准备工作并在班会上讨论,班主任进行总结、点评,让学生关心时事,对社会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性格尚未定型,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管理自己的情绪。学校一方面应成立由专业心理辅导员组成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另一方面要善于开设并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正确、及时地消除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让学生学会面对挫折、接受挫折,以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自制力,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加强家校联系,做好家校联合教育
要做好中学生德育工作,还需要加强家校联系,即学校、家庭双方相互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家校联合教育可采取的方法有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开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成立家长委员会,为家长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组织开展一些亲子活动,培养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家庭成员间的团结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家校氛围;建立家校联系卡,向家长定期反馈学生一周或两周内的在校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晚修纪律、宿舍内务、值日情况等基本情况,也要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达标情况等,逐步形成良好的家庭、学校联系反馈机制,让家长协同学校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加强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情。
(四)形成良好的人际情感应答关系,进行“情感性素质教育”
学生情感的培养与外部环境和氛围紧密联系,网瘾现象之所以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与人情感交流,因而与虚拟网络的人交流,进而沉溺于网络世界。因此,在整个社会形成关爱和呵护、肯定和鼓励、期待和信任、严谨和严格、容忍和宽容等良好的人际情感应答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在全校营造习惯养成的浓厚氛围,让好习惯处处可见,让好习惯成为自然。尽管每个学生在家接受的教育情况不一,但我们教师可以通过中华民族的经典故事来引导、培养和教育他们要热爱祖国,要尊老爱幼等等:可以通过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来培育他们的良好情操。
2.发挥榜样的标杆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语说,“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所以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争做学生师德的偶像,行为的楷模,以自身较高的道德素养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身边每一个学生。
3.充分挖掘主题教育,三月学雷锋,四月祭英烈,五一学劳模,七一温党史、八一民拥军、九九献孝心等等,每一个特殊的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一次开展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要抓住这些机会,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教育,
二、创新方法,增强德育工作感染力
1.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做到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学校是承担培植学生德育基础素养的基地,责无旁贷:家庭是德育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谈举止,可以让孩子受到熏陶,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而社会又是德育工作的最好实践基地,在这方面,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相关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团体都大有可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受教育。
二、发挥课堂作用,实现德育渗透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基地,任课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可以通过德育内容与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来发挥出课堂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德育渗透。例如在初中语文课文中《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以及《孟子》两章都是非常好的德育渗透内容,其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道德品质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再比如初中历史学科内容当中的《中华民族的》、《民族团结与统一》等内容也都是非常好的德育渗透教育内容,其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也都具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实践探真知的思想意识,这些也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三、构建良好环境,营造德育氛围
德育作为品德教育的一种方式,其在基于品德这一抽象概念的基础上并不具有具象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德育教育的复杂性的无形性,也正因如此其没有办法形成一个系统性教育学科。针对德育教育的无形性特点,学校教育环境这一无形性客观条件会对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来完成德育教育,实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例如可以定期在校宣传栏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爱国主义板报评比,或者在植树节组织学生进行植树,在学雷锋纪念日组织学生做好人好事,并建立志愿者协会长期性的去到敬老院当中做志愿者,为爷爷奶奶们服务等等。这些事情看上去虽小,但想要真正的做下去并非易事,学校开展上述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还可以培养他们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优良品质,为学生良好个人品质的建立打好基础。
四、实现德育创新,开展网络教育
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现代教育已经离不开网络。对于德育教育来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教师予以正确的把握和控制,来发挥出网络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支持。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园网站,开设德育教育专栏的方式,通过制作一些思想性好、趣味性高、适应性广的多媒体德育软件来有效增强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吸引与感染。例如“爱国主义电影板块”就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登录校园网,随时随地查看《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鸡毛信》等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德育教育工作,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五、注重心理教育,实现德育目标
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注重心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教育内容。针对初中生的这一特点,学校可以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测试等方式,来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实现德育教育目标。从初中教育发展来看,开展心理咨询室是德育教育的一项新举措,但其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至关重要,对于一个优秀的学生来说,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恰恰都是德育教育当中的基本内容,因此学校十分有必要开展‘心理咨询室’这一德育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同时,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410
前言
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重视人文关系与心理疏导是党对其自身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为我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加强中学德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可以为当代中学生指明思想发展的方向,对其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使学生的个人素质得到提升。更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失衡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更好地面对自已。因此,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强度的加强对于中学生的德育工作质量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笔者选择中学生德育工作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1、加强理论学习,明确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含义
中学教师要开展德育工作,在德育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就要先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定义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明确。人文关怀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概念,所谓的人文关怀就是指人类个体对于其生存现状的关注,是对符合人性标准的生活条件的肯定,更是人类寻求个性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心理疏导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利用心理学相关的理论与知识去引导人们的心理认知水平与行为等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使人们的心理失衡现象得到调整。从思想政治的角度来讲,心理疏导就是利用说明与解释以及同情与支持来与他人进行沟通,利用语言的方式以及非语言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从而对他人的心理起到下面影响,使其思想与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2、从实际出发,发现中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问题
在进行中学生德育工作之时进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首先,德育工作者要从学校的实际教育情况出发。每一个学校都具有不同的德育基础与现状,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对校园中的人文精神进行发现与建立,利用地方特色的人文精神对校园文化进行建立,配之正确的文化环境,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环境。德育工作者要重视起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从学风与教风的调整出发,使学校内的教师与学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为德育工作创造积极与健康的环境。学校要与德育工作者进行默契配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创造出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德育与智力教育以及体育教师进行结合,使学生在丰富的文体活动之中体会到德育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舒缓自己的身心,使心理得到释放。
其次,德育工作者要对中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分析。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心理与生理都存在较多的独特性。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存在着许多自身发展的矛盾,比如说其知识积累量与其身心发展的差异以及其思想道德水平与精神觉悟方面的压力等等。要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开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德育工作者必须要尊重与关心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解决实际性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校的温情。德育工作者要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关心与引导,在生活中给予学生帮助,为学生解决一些其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校园当中找到存在感与归属感,更好地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向德育工作者敞开心扉,提高德育工作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质量的提高。
3、建立全局意识,正确分析社会大环境
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而中学德育工作者要正确分析与利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其促进中学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如果社会大环境对于中学德育工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那么德育工作者就可以利用社会大环境来促进当代德育工作的开展。如果社会大环境具有较多的负面因素,那么,德育教师就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帮助学生分辨社会现象,明确学生的是非判断理论。教师在进行德育之时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分析与客观评价,不仅是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更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文关怀理念,使学生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社会大环境。
4、小结
综上所述,中学生德育工作对于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心理水平提高具有正面作用。笔者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中学德育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方法进行分析,希望当代中学德育工作者理清德育方法,促进当代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炎珂.中学生德育教育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
当前中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中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学阶段德育工作在开展中仍然遇到许多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就在于,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足。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德育工作的关注点不够全面
德育工作过分关注智力教育,对于道德教育不够重视,过分关注教育的形式,对于教育的效果不够重视,过分关注对校内环境下的教育,对于校外环境下的教育不够重视。受到上述问题的影响,最终使得教学过程当中的育人观念不断的淡化,德育工作的职能及其目标弱化,学生整体性的道德素质水平无从提升。也正是由于针对中学生德育工作在实效性方面存在大量的问题,进而使得中学生表现出是非不明、不思进取、厌学逃学、贪图享乐等不良的观念与行为。这对于中学生个体性发展而言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2 德育工作的落实力度不够
中学阶段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的工作方针在执行过程当中普遍出现了异化的问题,德育工作的质量大打折扣,无法与德育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规律相适应。同时,对于教师而言,由于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会产生不想管、不敢管等消极的心态,进而导致学生不良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与引导。
导致中学生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的原因
中学阶段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阶段,他们朝气蓬蓬,渴望学习,对于成人的要求有主动的意愿满足,并且可塑性较大。但与此同时,中学生对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不够充分,缺乏抵御各种错误思想、行为的能力,意志力不够坚定。上述发展现状导致中学阶段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实效性的因素是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
1 各方对于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缺失
在现阶段的应试教育制度作用之下,基于应试制度的教育模式仍然占据着主导性地位,德育工作开展的空间与时间条件受到了明显的限制,这最终使得德育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弱化,职能无从发展。
2 德育工作开展中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在依照传统经验型教学模式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思维特征过于保守与封闭,使得德育工作者对于新问题、新形势的认识不够有效,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进而导致德育的可操作性不强。
3 社会环境还有净化的空间
在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发展与变革的过程当中,整个社会开始呈现出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引发一部分人出现信仰危机的问题,部分领域出现了道德、诚信的缺失问题,价值观念不正确,不和谐的现象与行为屡禁不止。然而,对于中学生而言,在价值观的形成期间,这些问题的出现均会给学生的成长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学生出现各种病态心理。
提高中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措施
中学阶段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需要以“回归”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回归,将德育内容中所蕴含之“美”充分展示出来;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对审美价值的回归,将德育方式中所蕴含之“美”灵活的挖掘出来。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做好对德育环境资源的整合工作。具体而言,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需要重视对德育工作内容的改革
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对于现实生活的回归,其关键在于关注对现实生活中,基础性道德知识、以及道德能力的培养工作。从中学阶段,德育工作者的角度上来说,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状态为教学的切入点,以学生的切身感受为标准,在德育中培养并引导学生价值的正确性。因此,需要做好如下几点工作:首先,从学习生活的角度上来说,中学阶段学生所肩负的学习任务不但是其应当履行的义务,同时也是其所享有的权利之一,要求将对德育内容的学习融入生活当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生涯设计的方式,使整个学习目标更加的具体与科学,在有效完成基础知识的同时,从学生的兴趣人手,选择符合中学生特长爱好的选修科目;其次,从交往生活的角度上来说,德育工作者除关注对学生人际交往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具备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使整个人际关系更加的平等、开放、宽容、以及友爱;最后,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上来说,在现代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如何引导学生具备正确且合理的消费观念、以及消费方式,同样成为了眼下中学阶段德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德育工作则应当积极回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认识到勤劳节俭、适度消费观念的重要性,同时可通过引入典型案例的方式,使学生更感学习的生动与可行,提高德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2 需要重视对德育工作方式的改革
为了能够将德育工作内容中所蕴含之“美”充分的传递给学生,关键性的一点就在于:对德育工作中存在“美”的价值的方式方法充分挖掘出来,使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并接受德育之“美”。当中,最关键性的问题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欣赏意识,使学生能够自感性且丰富的形式美过渡至意识概念的德育美。因此,需要做好如下几点工作:首先,需要创造美的内容呈现形式。在中学阶段的德育教学工作实施过程当中,教学人员需要将蕴含于德育内容中的审美因素充分挖掘出来。通过教师对语言、以及自身修养的加强,使原本过于学术性的德育内容以一种更加形象化、拟人化、以及情景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做好这一点对于构建高效性的师生交流沟通课堂平台而言也是尤为关键的,其次,需要探索美的手段以及方式。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德育工作者通过对各种德育素材的挖掘、整合、加工,使最终面向学生传授的德育知识能够既满足学生的审美经验,同时又与德育教材内容充分契合。
3 需要重视社区资源与学校资源的联动
社区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是极为丰富的。社区环境中所蕴含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社区资源与学校资源联动,为德育工作服务的过程当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需要重视对社区人力资源的利用,将社区内所具备的大量人力资源,包括各界专家学者、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学生家长、以及热心长辈充分的利用起来,综合为德育工作所服务;其次,需要重视对社区环境资源的利用,将社区内所具备的大量环境资源,包括共建单位、文化教育基地、以及家长单位充分利用起来,作为德育工作开展的阵地支持。学校方面需要重视与社区资源的联动,通过积极的宣传与引导,构建有利于德育工作开展的外部环境。
一、情:沟通情感,激励进取,共创和谐的教育氛围
沟通从心开始。情感教育是实现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心灵沟通的桥梁与媒介。德国卡塞尔大学学者研究表明:人们在工作中遇到的矛盾与难题仅靠分析有时并不能得到解决,而是更多地需要通过交流感情,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和理解对方等方式来处理。谁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谁就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可见情感沟通的重要性。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学生的情感是做好德育管理工作的关键。“亲其师而信其道”,“善用兵者,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心、诚心与爱心去呵护学生,树立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观,达到教育氛围和谐性,才能为德育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要求教师:1、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情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总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做个细致的有心人,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了解学生思想行为的真实动态,把握学生情感。2、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情感教与学的矛盾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尽管这对矛盾的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所不同,但二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人格尊严是情感的核心,教师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人”,才能真正地尊重他们的感情;才能意识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区分不同性质的情感对教育不同的反作用;才能注意到学生的情感与其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找到学生学习、品行差异性的根源。3、鼓励学生,激起学生情感。进入少年特别是青年时期以后,学生情感的突出变化之一是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这是他们在思想意识上和社会化程序上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这要求教师善于了解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及时利用各种场合和手段恰以当方式予以肯定。注意批评性语言运用的艺术性,娓婉的批评效果往往优于直截了当的批评。
二、点:旁敲侧击,点到为止,起到“点石成金”之功效
“少年心事当拿云。”青少年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变幻莫测的。教师只能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一定程序上了解其中一部分的表现,这不利于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更有教师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地教育他们,反复抓,抓反复。但时间长了,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会感到不耐烦。教师认为这样的“两有生”(即学习有困难、品行有障碍的学生)是不识好歹,不可教也;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师烦人。在德育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恰到好处的一个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往往起到震慑、威慑学生作用。
有时一言不发却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有时简练、精辟,言简意赅的一、两句话却能达到点击要害,点石成金之功能。
三、悟:心灵感悟,自觉自省,实现学生自我教育
选拔好班干部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学生干部是班上的积极分子,是班主任的助手,能及时沟通班主任和学生这间的联系。班主任的工作意图往往首先变成学生干部的具体行动,然后再去教育和影响全体学生。学生干部在学生中具有特殊的号召力和影响作用。只有选拔好班干部,形成班集体的领导核心,才能有力地带动全班去共同努力,团结奋斗。
因此,我从学生中选出品学兼优、作风正派、关心集体、有一定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班干部选以后,我予以指导,大胆使用,严格要求,加强教育。我平时留心观察发现和培养了一些积极分子,扩大了先进面,让新发现的极分子参与班干部竞选,使班上的领导层不断更新,保持活力;使更多的优秀学生有担任班干部的机会,得到锻炼。我这样做,一方面能使班集体愈加巩固,另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学会组织和管理的本领,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才。
二、不断提出新的共同的奋斗目标,寻找鼓舞学生前进的力量
班集体就是在一个接一个的目标的实现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不断奋的动力,它能激发起学生的共同感情,,激励和指导全班学生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不断有新的奋斗目标,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前景就充满信心,班集体就能朝气蓬勃,不断地奋发上进。
新学期开始,为了配合学校抓好清洁卫生,我在班里进行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演讲比赛活动,以及组织学生学习了《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一文,使学生认识到——学校是我家,思想汇报专题精心爱护她——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把保护校园清洁卫生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
为了迎接元旦汇演,我请班级里每个同学收集资料献计献策,然后在班利用班会时间交流,评出做得最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临进元月,高三学生将有四科要会考,随后还要进行期未统考,学习任务非常坚艰巨,为了防止部分同学因跟不上而泄气,我及时给他们讲了会考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让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会考学科中,争取每个同学能会考过关。会考以后利用学生在迎战会考中产生的拼劲,适时提出了“送会考迎统考,优异成绩献给父老”的奋斗目标。使学生一鼓作气,顺利通过统考。
三、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培养优良班风
集体舆论就是在集体强占优势的为鑫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或集体成员的言行。优良的班风是指在集体成员中普遍具有的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和习惯。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它以无形的力量帮助班主任影响和教育学生,对个别学生的影响,往往比班主任个人的力量要有效得多。
正确的集体舆论的形成优良班风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通过班主任的艰苦劳动和细致工作,在集体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我具体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1、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对学生守则、道德问题的谈话:革命书籍、报刊、论文的阅读指导;对电影、电视的评论等来形成学生的是非观。
2、运用典型事例,进行表扬和批评。
3、运用墙报、黑板报、专栏等舆论工具,宣传正确的舆论,批驳错误的舆论。
4、经常性地有计划地组织好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
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有着极为有利的条件,因为中学是以正规的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性质带有社会性、强制性,在客观上为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学生在入中学前就有向往中学生活的意向,希望在中学生活中见到更多的新东西,学到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开展更多符合自己需要的活动;再加上这个时期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认识和基础知识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这都为中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因而必须抓住学校教育这个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增强全员意识,切实抓好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不光是班主任的事,每个教师都肩负着德育教育的工作职责。教师是既教书又育人的。我们如果无视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内在联系,而单纯的认为德育仅在品德与社会课、晨会课、班队课中,势必会造成德育游离于学生的智育、体育和美育之外,使德育与诸育脱节,这根本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加强师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促进德育发展
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素养非常有必要。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塑造学生人格的事业,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者的重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必须做到。因为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很多学生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榜样。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要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学生树立一个仿效的榜样。
在德育教育与管理中,还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情感意识形成的发展规律,以人为本,提倡平等和谐、相互依赖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公正严明,平等待人。课内是严师,课外是挚友,学生有了过错,要做到实事求是,公正无私,一视同仁。即使对学生合情合理的批评是严厉的,学生也会认为是真诚的,也会受到学生衷心的爱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兴趣、爱好、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师要用真诚的爱打开学生的心扉,形成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中,要至诚、至正、至爱、至理。教师要先以诚信示人,然后教人以诚信为本。在教育教学中,师德正,学生则有善行。在教与学中,相互发展,共同提高,促进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三、创设、挖掘道德教育的情境因素,寓德育于知识活动之中
学校、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集体成员之间有相互依存的责任关系,集体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方面的需求,能给学生的行为提供具体的生动的榜样。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班主任要积极配合团组织,在各种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良好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在各种活动中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把课内外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走近生活、体验生活。按科学的教育规律来培育学生,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和谐全面发展,融思想教育、行为习惯、良好意识和情感的培养于各种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活动之中。这是非常符合学生品德的形成规律和社会要求的,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和课外读物、文艺作品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寓教于知识教学之中。要充分利用可用的因素启发教育学生,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就事论事的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又不能把文化知识的转化过程变为品德教育课。应把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在教学中,做到寓德育于智育中,各科间教学都应做到教书育人。
在中学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不断完善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内容,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行为能力的教育指导,多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从而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和综合能力。
一、转变班级管理理念,提高德育工作的专业性
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主导者,首先就要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提高德育工作专业性,让德育教学的质量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保证德育工作顺利开展[1]。很多班主任在德育工作内容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批评学生”,配合各学科任课老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批评”并不是德育教育的手段,更不是德育工作目标,这是错误思想认知的表现,是对德育教育的误解。因此,想要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首先要改变班主任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错误认识,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意识,认识到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和方向取决于班主任的认知,所以,促进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意识是首要工作。班主任要主动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交流沟通,吸取丰富的德育教育管理经验,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管理工作,同时,班主任也要对课程教学的理论进行改革、优化,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例如,学校要定期组织班级开展班级学习经验交流会,班主任之间交流分享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经验,学生之间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学习效率。班主任要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专业性,学习掌握德育相关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手段,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
二、发挥教师榜样作用,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是学生们模仿的榜样,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2]。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的道德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此外,班主任要发挥领导者的作用,树立威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德育教育方案,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德育教育的水平。另外,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独特的地位,班主任不仅仅是教育管理者,还是学生的另一个“家长”,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班主任要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从各方面做好学生的榜样。例如,班主任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树立榜样形象,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比如,进教室前检查衣服穿戴是否整齐,讲台要保持整洁卫生,注意自己的卫生,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班主任要起带头作用,身先士卒,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
三、加大情感教育力度,有效推进德育开展
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帮助。过去,成绩往往被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关心,学生逐渐开始认为教师是不关心自己的,从而开始自暴自弃。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评价方式,给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更多的耐心和关心,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帮助学生重拾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力。其次,班主任要主动和学生交流,进行情感的沟通,将自己放在和学生同样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隐私和人格,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班主任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创新管理工作的方式,采用科学的管理措施简化工作的内容,降低工作的难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班主任要时刻留意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发现异常后,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采取与学生谈心、微信联系、邮件通信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例如,班里转来一位新生,平时不善言辞,性格比较内向,有一天,班上一名学生突然恶心呕吐,其他学生避之唯恐不及,纷纷捂鼻后退,只有这位学生主动给生病的学生递纸巾。从这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这位学生非常善良,是个热心肠,但是不爱与人交往。于是教师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这才了解到这名学生因为自己脸上有一小块胎记而害怕与人交往,总是畏惧别人会因此嘲笑他。得知这一原因后教师就利用班会时间给学生播放《阿甘正传》这部电影,让学生明白只要自信、努力、上进,永不放弃,即使天生有缺陷也能够取得超越常人的成就。观影结束后,又组织了一场“独一无二的我”的主题班会,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性格,同时也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成长观。
四、制订完善班规班纪,规范学生行为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优秀班集体离不开规章制度的约束[3]。为了给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要及时解决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认真落实班级的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约束性和灵活性。首先,班主任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订班规班纪,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管理原则,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责任感,将班级打造成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优秀班集体。比如,在上学、上课、做操、文明礼仪、值日卫生等几个方面制订制度,引导学生严格按照班规标准执行。其次,班主任要结合学生表现和班级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规章制度,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效力和作用。例如,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按照统一标准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而要结合学生基础水平和性格特点,比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如果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那就可以视为一种进步,该学生这节课的表现就是优秀。而有些学生性格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如果课堂上能严于律己,遵守课堂纪律,不打扰其他同学学习,那该同学的表现就可视为优秀,教师要进行表扬和赞赏。最后,班主任要设立奖励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勇往直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不仅可以约束学生不良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意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团结一致的群体意识,将学生个体思想和情感与班级利益联系在一起,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优化德育工作方案,提高德育灵活性
班主任要广泛收集德育辅导的优秀经验,通过交流学习提高德育辅导工作的能力,为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德育辅导方法,注重课程管理内容、程序以及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在课程管理工作方面的效率,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水平。每个班级都会有部分学生存在错误的想法,对自己的有些问题、行为不愿意被其他同学知道,不知道和班主任沟通交流,一再隐藏自己,久而久之,学生身上的问题会被逐渐放大,加重问题的严重性。因此,班主任要定期开展德育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了解德育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学习德育知识内容,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积极改变,实现自我突破。另外,班主任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和工作实施方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细化德育辅导的具体工作,不断积累德育教育经验,探索全新的德育教育模式,运用已掌握的经验解决深层次问题,实现高层次创新与实践,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德育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德育教育中,班主任也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信息技术,改变和创新传统教育结构,使其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班主任应适应现代化教学。因为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不断地、广泛地接触前沿知识,所以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方式和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自制能力较差,还不能完全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如果不加以引导可能会形成叛逆心理。为此,班主任要加强学生监督工作,注重思想教育,规范学生行为。中学生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已经初步形成,拥有较强的自尊心,如果教师当面说教可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导致叛逆心理形成,所以,班主任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教育,非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可以消除学生心理压力,保护学生自尊心,从而提高沟通的效果,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此外,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此,班主任可以借助网络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学生之间传播正能量,通过社会上发生的好人好事案例影响学生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判,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外,班主任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报道青少年安全问题的视频栏目,对学生进行自我安全保护培训,让学生在面对水灾、地震、火灾等灾害时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通过学习安全知识可以推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帮助。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接触和了解许多信息,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增加见识,开阔眼界,提高认知水平。但是,网络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有一些不良信息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充分认识不良信息的危害性,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七、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品德教育
开展好学生德育工作,靠学校的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品德教育,比如带领学生走进烈士纪念馆,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和平发展是先辈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了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另外,可以抓住传统节日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德育的环境,形成校内外的德育合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德行为。比如,五一劳动节时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清扫街道、打扫校园卫生等等,在劳动的过程中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既学习了相关知识,又能强身健体。再如,在每年3月5日学雷锋活动日来临之时,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践行雷锋精神。有的学生利用自己的美术特长,将社区墙上的宣传标语重新进行了美化,有的学生争当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等。在活动中,学生不仅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践自己的思想,教育的意义非常大、效果非常好。当然,品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工程,班主任要结合学生的情、意、知、行,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品行。总之,中学班主任要坚持贯彻自主、民主、公平、公正的管理理念,积极引导学生,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晓伟.以德育为主线创新班主任工作[J].教书育人,2020(26):78.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因多种原因没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而选择了职业教育,其内心世界是不稳定、不平衡的,具体表现为:第一,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较差;第二,自卑感严重,但反抗和叛逆心理强烈;第三,兴趣广泛,但不重视学习。
其形成原因,我们可以归结如下:其一,中职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并且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在接触专业知识的时候,他们更像是听“天书”,因为学不会而更不愿意学;其二,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是很注重理论考试的成绩,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课余时间较多,因此,他们思想意识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增多。
二、中职学校班主任应掌握的几种班级德育工作技能
1.要善于“倾听”
在班级日常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博闻善听。从学生们日常交谈中,听出学生的思想活动,揣摩出学生的思想症状。依据不同的症状,采取不同的方法。既要做到积极、热情、诚恳,又要做到具体、全面、科学。可以利用班会时间全班座谈,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个别交谈。在谈话时,我们一定要明确谈话的目的,以自己良好的态度和情绪来消除学生的戒心和紧张心情,使学生敢于陈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为。
2.要善于“设问”
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要以问导教。要重视设问,只有向学生提出思考任务,才能促进学生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班主任应巧设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和争论,然后再引导、点拨,从而使学生疑问冰释、茅塞顿开。比如适时地开展一些教育活动,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听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展“法制教育”专题会、主题班会及辩论会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要善于“引导”
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来看,我们知道中职生当中很多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处于一种对眼前和未来一片渺茫的状态。此时,班主任的引领非常重要。班主任首先要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入手,以恳切的态度,把温暖、理解和信任,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播撒到每位学生的心坎上,赢得他们的信任。然后,班主任就可以对他们作深入、全面、具体的指导,如制订一定的近、远期目标,包括考试成绩在多少分以上、掌握什么样的技能、综合考核在多少分以上等,学生也能自觉自愿地按照班主任的指导进行,这对学生的成长也是非常关键的。
三、中职学校班主任做好中职学生德育工作的几种方法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德育工作就是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实施者主要是班主任。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班主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班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经常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
1.紧抓个体特点,因材施教
作为班主任,首先应该建立“学生个人档案”,了解、记录每个学生的特点、特性及优缺点,并做到随时更新。班级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几十名情况不同而又复杂多变的学生,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一定要针对他们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也要针对他们的需要和要求开展。比如,通过让他们记日记、周记的形式,班主任可以很直接地了解到学生们的心理动态和存在问题等,进而有针对地进行教育,以提高班级德育工作的质量。
2.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生活的信念
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周一班会的时间上好德育课,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团队、劳动和社会实践等思想教育活动。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生活经验不足,缺乏广泛的自然、社会、人和思维的基本知识,而德育内容丰富,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德育教育,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开展德育工作,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
3.在生活上多给予帮助和关怀,做学生生活中的益友
我们学校由于处于建设中,住宿设施不完善,再加上交通不方便,这让很多不够独立的学生在生活上产生困扰。因此,班主任就要多到宿舍去看看学生的生活状况,让学生觉得没有父母在身边,还有班主任的关怀。特别是在学生生病和遇到困难时,班主任更要担当起做父母的责任,帮助学生战胜病魔,战胜困难,这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给予其信心和力量,从而使其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尤其是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工作应以课堂为舞台、以教学为手段,带领学生开拓视野,敢于创新、勇于创新,讲究策略,注意方法,投入情感,让中职德育工作更好地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和中职学生的实际,主动适应学生,才能使中职德育工作真正对学生成长成才起到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1.树立信心,克服偏见,主动适应中职生这样一个“弱势群体”,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时代感,提高德育的实效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弱势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大多来自弱势家庭,家长一般来说文化水平、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较低为主要特点;二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处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多数文化课学习成绩比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有着与普通高中学生相差极大的心态,不少中职学生自卑心理比较严重,常常感到前途无望。一般来说,中职生智力并非都差,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长处总被缺点短处掩盖,而得不到老师的认可,老师把他们当作是班里的包袱,不闻不问,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采取消极态度,有时甚至与老师唱对台戏。为了促进中职生的转化,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树立起转化学生的信心,要真心地去爱护这些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亲近感,愿意接受教育和管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对这些同学多提问,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从而坚定信念,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有效发挥。
因此,与普通高中学生同属一个年龄段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身心特点上与普通高中学生有许多共同之处,德育工作也必然有共性,德育工作应该也必须借鉴普通高中成功的经验。然而,我们更应该注意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中,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差异极大,而且学生思想、心理状态也有很大区别,不能照搬普高德育经验。对这样一类特殊群体,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引导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并且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信心,从而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因此,我们必须在抓住同龄人德育共性的基础上,准确地抓住其个性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的特殊性,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时代感,提高德育的实效。
2.分层要求,循序渐进,主动适应中职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体现德育课要有中职特色,通过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职业学校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立即踏入社会,接受用人企业的检验。现在很多用人企业,对求职者往往首先看重的不是其技能如何,而是品德如何。有不少毕业生在工作不久后就被辞退,原因多不是技能不强,而是因为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所以德育课要真正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首先,需要转变观念。《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的过程并不是以外在教育为主的过程,而是一个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过程;德育的目标不只是培养学生能够熟练准确背诵道德知识、道德规范的能力,而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对于中职生的评价不能单纯地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要通过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树立我能行、我能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