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X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390-01
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大部分来源于工业废水和废气的随意排放,还有的是由于某些建筑公司直接用工业废渣建设工程,直接对土壤造成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是很难被生物或化学过程降解的,因此很容易在土壤中富集,污染后的土壤也难以恢复到以前的生态。一旦重金属的污染超过一定程度,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会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中,引起重金属中毒,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一、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农作物影响
(一) 重金属污染对农作物光合作用影响
光合作用是农作物将光能、水、CO2转化成有机物储存起来的过程,和呼吸过程的消耗不同,光合作用是为了“积累”,这也是人们能把农作物当做食物来源的根本原因。光合作用在植物的叶绿体中进行,而叶绿体是由光合片层膜系统构成的类囊体,其中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光合色素和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很多,如温度、光照强度、CO2浓度等等,重金属污染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金属破坏叶绿体结构、降低叶绿素含量
叶绿体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而叶绿素则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了光合作用的速率和品质。随着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加重,作物会发生细胞壁和细胞质的分离,同时核膜破裂、核仁消失,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也会消失;高浓度的重金属离子会在不同程度上减少叶绿素的含量,特别是CU2+,Hg2+,Cd2+等重金属离子。
2、重金属污染干扰了光合产物的运输
高浓度的重金属离子能显著抑制作物光合作用产物的主动输出。如小麦等禾本科农作物中与光合产物运输转化的酶对Cu2+等重金属离子的敏感度很高,高浓度的重金属离子使得光合产物在作物体内各组织间的分配完全混乱,小分子糖类大量累积而蛋白质迅速分解,进而影响了光合作用的速率和作物的品质。
(二) 重金属污染对农作物酶活性的影响
农作物的各项生理代谢活动都是需要在生物酶的参与下进行的,过量的重金属污染会使得重金属离子与生物酶相互作用发生结合,或者取代构成酶蛋白的必需元素从而破坏酶的结构与活性,进一步干扰农作物细胞各项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干扰不是呈直线式的上升而是呈抛物线轨迹运动的,在一定程度上重金属污染浓度增加,一些酶的活性反而出现增强,这是由于作物的抗氧化系统对金属与酶的结合有着一定的抵御能力。不管是那种影响,都对农作物的产量、性状、品质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
二、农作物对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适应机制
(一) 重金属在农作物体内的分布
农作物获得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的方式主要是根系吸收,因此大部分的重金属离子如Cu、Pb、Cd、Hg等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根部,与作物本身的蛋白质、糖类、核酸结合形成有机物或其他化合物;而像Zn、Fe等容易发生转移的重金属离子被根系吸收后会发生向上迁移,转移到茎叶和果实上去。虽然大部分重金属在根系中积累,相当程度上减轻了对其他各组织器官的毒害作用,但是对于一些本来食用其根部、茎部的农作物来说就完全相反了。对于某些具有重金属抗性基因的农作物,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多少与否对其影响并不是很大,这主要是由作物基因型决定的。
(二) 农作物在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下的富集
虽然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对农作物的生理形态、产量等造成很大影响,但是不是说在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就无法生存,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作物在污染区还会发生富集作用,这是由农作物的生理敏感现象决定的。农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除了引起各种生理生态的变化,也会使其自身产生重金属抗性和依赖性。如茄科作物,过量的吸收Pb、Hg等重金属离子后反而会阻止根部转移积累的重金属,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拮抗作用。随着农作物本身和细胞酶对重金属离子的不断适应,作物自身的细胞壁、茎叶等反而具有了排除机制,会使得一些重金属离子通过这些部位排出体外;同时作物会渐渐产生一种能和重金属离子络合的有机酸,降低重金属离子的活度系数而减少其毒性。
(三) 各重金属离子间的拮抗与协同作用
农作物在吸收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的元素时,一些重金属离子会强烈抑制另外一些重金属离子的吸收,表现出拮抗作用,如玉米在吸收一定浓度的铜离子后不会再吸收土壤中的锌、镉等重金属离子。而在另一方面,一些重金属离子的吸收反而会加速其他重金属离子的吸收,表现出极大的协同效应,随着铜离子在玉米体内的积累量的增加,玉米根系会加速吸收土壤中的铅等重金属离子。某些离子还会引起农作物各部位之间的重金属元素累积,如委陵菜,土壤中如果富含锌、镉等重金属离子,委陵菜的根、叶柄、叶之间会加速重金属离子间的转移和累积,这说明了作物在不同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下各组织又会有不同的特性。
(四) 农作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上文我们知道了某些农作物对土壤中一些重金属元素是有很大吸收富集能力的,越是浓度高的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作物的吸收能力反而越强,因此可以在重金属浓度很高的培养液中培育出抗性很高的农作物进行优育留种,既可以达到治理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目的又可以达到生态适应修复的目的。如褐蓝菜属、长叶莴苣、玉米、洋芋等农作物就可以很好的清除土壤中的锌、铅等重金属离子。
结束语
大面积的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不仅难以修复,而且对农作物的产量、品质、生理生态指标都造成了很大影响,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还要对重金属与不同农作物之间作用机制、适应机制加以研究,找到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最适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显炜.金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农作物关系探讨[D].长安大学,2010.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056-02
土壤-植物系统是生物圈中最为基础的结构,可以对太阳能进行有效转化。而土壤重金属污染就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将重金属加入土壤,使重金属含量比自然含量显著高出,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受损的状况。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而且会对空气、水等造成影响,所以说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人类生存有着关键影响。因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所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所以对其进行有效防治已经成为环保工作中的重点。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与环境标准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最为严峻。而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的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
(二)重金属土壤环境的质量标准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重金属的含量过高,就会出现土壤重金傥廴咀纯觯为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所以重金属土壤环境的质量需要控制在相应范围内,以确保土壤的应用质量。而重金属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如表2所示。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中存在的防治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的防治法规
我国对大气、水体、固体以及放射性物质的污染都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可以对其进行系统性的防治与处理。但是却没有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制定系统性的法律,只是在其他防治立法中进行分散制定,所以说我国缺乏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防治的系统性法律。虽然许多污染防治立法中都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有所涉及,但是这些法律过于分散。这样不仅不利于对法律功能的充分发挥,而且不能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效果提供确切保障。所以在制定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法律时,需要对其系统性进行重点考虑。
(二)缺乏健全的预防机制
虽然我国也认识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防治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是强调治理而忽略预防。首先,我国有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的机制,以对相应施工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降低项目对环境的损害。虽然环境影响评价机制中对相应的生态环境准入机制进行了说明,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新型问题的不断出现,生态环境准入机制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发展要求。其次,我国目前没有出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扩散进行有效控制的法律,无法降低受污土壤对人类生存所造成的影响。最后,现在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治理状况不具备较高的透明度,大部分人们都不了解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原因与治理效果,所以不懂得如何从自身做起,降低土壤污染。
(三)缺少责任追究制度
土壤重金属污染责任追究制度就是在主体触犯相应法律后,强制其对有关责任进行承担的制度。但是目前我国缺少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责任进行有效追究的制度。首先,承担责任的主体一般就是土地的所有及使用人员,其范围太窄,不能对相关的企业、个人进行有效包含。同时我国没有制定相关法律对应承担的责任进行明确,致使国外许多重污染企业搬至国内,大大提升了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程度以及治理难度。其次,我国对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主体的责任进行追究时,主要对其行政责任进行追究,但是有时责任主体对土壤的伤害是不可挽回的,可是我国却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不能对其进行定罪。这样不仅体现出了责任追究制度中的严重缺失,而且不能对违法行为进行有效打击。最后,因为土壤污染的潜伏周期长,治理费用高、周期长,而我国又缺乏对责任进行有效归纳的原则,不能对污染主体责任进行有效追究。
三、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
(一)制定系统性的法律规定
以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原则制定有针对性的土壤污染法规,同时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指导,制定有效的土壤污染防治制度,而其主要原则包括预防为主、民众参与、污染主体付费、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等原则。另外,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是环保法律体系中的关键部分,是对土壤污染进行有效治理的根本,可以为相应法律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所以应该先建立相应的法律框架,然后以其为依据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内容进行明确,从而使我国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有法可依。所以想要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有效防治,只是构建一些原则性、概括性制度,是得不到明显效果的。只有先出台相应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相应的法律体系,从而对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二)严格规定法律责任
严格追究污染主体的法律责任是有效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所以首先需要做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单位、企业与个人都可能是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体。对于无心所造成的污染问题,相关人员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同时还应该以污染情况为依据对不同的污染主体进行明确,并对污染原因进行查明,对责任主体范围进行扩大。其次,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行政责任进行明确,可以以《水污染防治法》为参考,而所采用形式包括财产以及行为责罚。再次,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民事责任进行明确,民事责任是整个责任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对民事责任进行制定的过程中,立法人员需要对相应的付费原则进行充分考虑。最后,刑事责任作为最为严厉的惩罚方式,在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刑法中缺乏对污染犯罪行为的明确定罪。所以国家对刑事立法进行构建时,需要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刑事立法进行有效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效果。
(三)增强执法力度
在环境污染执法过程中,如果行政机关不能对自己手里的权力进行恰当使用,就会使污染土壤的行为得到放纵。所以国家需要增强政府机关的执法力度。首先,对保护土壤的立法体系进行健全,其中包括全国统一性的立法,还有以区域特点为依据制定的地方性立法。健全的法律法规不仅是政府机关开展执法工作的前提,而且是政府机关落实执法工作的关键依据。所以对土壤保护的立法体系进行有效健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构建完善的执法机构。以立法为依据,构建完善的执法机构,对相关基层执法部分进行独立于国家机构之外的构建,以有效提升执法效果。同时实施主管机构的垂直领导,以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参与当地环保工作,从而消除政府权利对环保执法的不良影响。此外,环保行政部门的上下级需要对其关系进行良好处理,并以确保执法效率为前提,严格遵循执法的根本目的以及协调性的执法原则,从而有效落实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执法工作。再次,增强执法手段。以地方污染特点为依据,采用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法,对土壤污染状况进行有效解决。同时对污染源进行有效调查,并进行针对性处理;最后,提升土壤污染的执法费用,增加高质量的执法设备。这样拥有充足经费以及高技术设备,可以满足土壤污染监测、执法的更高要求。
四、结语
摘要:在复合重金属污染耕地种植条件下,对甘蔗的苗期与拔节期吸收和富集土壤重金属的能力是否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进行了研究,以期筛选出重金属超低积累及适合当地种植的甘蔗品种。结果表明,各品种对于重金属的富集量从苗期到拔节期发生较大变化,差异性也有变化。在苗期各品种富集量最大的是As,最少的是Zn;而到拔节期则相反,富集量最大的是Zn,最少的是As。在复合重金属污染耕地条件下,相对于重金属Zn,在该土壤区域最适合种植园林9号;相对于重金属Cd,在该土壤区域最适合种植赣-18号;相对于重金属Pb,在该土壤区域最适合种植园林9号;相对于重金属As,在该土壤区域最适合种植园林17号。综上所述,园林9号、赣-18号、园林17号这3个品种比较适合在当地污染地上种植,其中以园林9号为相对最适合。
关键词 :甘蔗;品种;污染土壤;重金属;
中图分类号:X53;S5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4-0810-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4.011
收稿日期:2014-05-15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科攻1347013-7)
作者简介:彭 崇(1988-),男,广西龙州人,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甘蔗选育与高产栽培工作,(电话)13507888827(电子信箱)442670063@qq.com;通信作者,李恒锐(1988-),男,广西南宁人,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甘蔗选育与木薯杂交育种工作,(电子信箱)lihengtui88@163.com。
重金属污染是土壤污染中面积最广、危害最大的环境污染之一[1],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2001年,广西地区环江县遭遇特大洪水,使农田遭受严重污染,洪水携带含硫尾沙进入农田,还原态硫氧化产酸导致土壤酸化[2]。甘蔗作为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达1.233万hm2,甘蔗产业已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3],然而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制约该县甘蔗增产的主要原因之一。翟丽梅等[4]研究了环江县铅锌矿尾沙坝坍塌对农田土壤的污染及其特征,结果表明,矿区下游污染区农田遭受As、Pb、Zn和Cd污染,致使土壤硫铁含量高、土壤酸性强、重金属活性强;土壤养分严重流失,导致土壤板结;同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反酸现象,使农作物成活率低、生长慢、品质低下,部分农作物歉收甚至绝收。
本试验研究了在复合重金属污染耕地种植条件下对甘蔗的苗期与拔节期吸收和富集土壤重金属的能力是否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并根据土壤污染程度及当地的种植习惯,通过对不同甘蔗品种进行种植和筛选,以期筛选出重金属超低积累及合适当地种植且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甘蔗品种[5],为当地农业生产种植及植物修复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试验选用8个甘蔗品种:桂糖02467(A)、粤糖96/86(B)、台糖88/99(C)、赣-18号(D)、园林18号(E)、园林17号(F)、福农15号(G)、园林9号(H)。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在环江县大安乡塘房村下吴江屯进行,供试土壤采自试验地的复合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质地为红壤土,其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重金属含量如表1、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污染农田土壤中Cd、Zn、Pb含量均大于广西地区土壤的Cd、Zn、Pb背景值,分别是其相应背景值的598.3倍、5.0倍、6.1倍。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GB 15618-1995)比较,污染农田土壤中Cd含量大于国家三级标准,Zn含量介于国家二级和三级标准间,As含量介于国家一级和二级标准间,Pb含量超过国家一级标准。可见4种重金属中除As、Pb外,Cd含量严重超标,Zn含量超过土壤中重金属的二级标准,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危害。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共8个品种,设4次重复,共32个小区,每小区6行,小区面积15 m2。于2011年3月开始下种,按双行顶接法种植,每一区域撒石灰3 kg,施基肥复合肥0.5 kg(复合肥N∶P∶K=21∶11∶13),田间管理与大田一致。
1.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土壤样品的采集采用“S”形取样,主要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土壤重金属含量,包括有机质、速效磷、水分含量、全磷、全钾、全氮、速效氮、机械组成、阳离子交换、速效钾、重金属Pb、As、Cd、Zn的含量等。甘蔗重金属测定先用微波消解仪消解植物样品,然后再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发生仪(ICP)测定重金属的含量。
1.3.3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Excel 2007及软件进行,数据表示为平均数±标准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甘蔗品种苗期重金属Zn、Cd、Pb和As含量及富集系数分析
重金属的富集系数是指植物中某一部位元素含量与土壤中该元素含量的比值,反映植物对重金属富集程度的高低或富集能力的强弱,说明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富集情况[6]。由于种植甘蔗主要是收获地上部,因此,本研究中富集系数采用植物地上部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该重金属含量之比来表示。由表3可知,在甘蔗苗期,各品种的重金属含量均超过了一般作物的正常含量,重金属复合污染会导致作物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升高。As是一种剧毒重金属元素,其含量以B的地上部最低,为49.45 mg/kg,A含量最高,达53.76 mg/kg,A具有较高As富集特征,各品种As含量差异不明显,富集系数在2.46~2.67;Zn含量以B的地上部含量最低,为20.13 mg/kg,D含量最高,达38.20 mg/kg,D、E与其他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Pb含量以E的地上部最低,为53.52 mg/kg,G含量最高,达62.28 mg/kg,各品种间Pb含量差异不明显,富集系数在0.46~0.54;Cd含量以B的地上部最低,为3.14 mg/kg,C含量最高,达3.50 mg/kg,各品种间Cd含量差异不明显,富集系数在1.98~2.26。研究表明,Cd的含量低时,对作物没有毒害作用,但含量高时,Cd能阻止植物根的生长和细胞分裂[7]。
2.2 不同甘蔗品种拔节期茎、叶重金属含量及富集系数分析
甘蔗拔节期主要分析茎和叶两个部分,各品种的重金属含量相对于苗期变化很多,差异性也有变化,不同时期、不同品种、不同器官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作用明显不同[8]。对于重金属As,各品种间茎含量以C与H含量较高,与其他品种均存在明显差异;对于重金属Zn,各品种间茎含量存在明显差异,D含量最高,H含量最低;对于重金属Pb,各品种间茎含量G与A差异最明显,而叶含量G与F差异最明显;对于重金属Cd,各品种间茎含量B与D、H差异最明显,而叶含量C与D差异最明显(表4)。
在甘蔗拔节期各品种对土壤重金属吸收和富集量不同[9]。对于重金属的富集量最大的是Zn,其次是Pb,再次是Cd,最小的是As。相对于重金属Zn,地上部(茎和叶)富集量最大的是C,说明该品种对Zn具有超强的吸收和富集能力[10],富集量最小的是H;相对于重金属Pb,地上部(茎和叶)富集最大是G,富集量最小是H,H与其他品种甘蔗差异不明显;相对于重金属Cd,地上部(茎和叶)富集量最大是C,富集量最小是D;相对于重金属As,地上部(茎和叶)富集最大的是C,富集量最小是F。
2.3 苗期与拔节期各品种甘蔗对重金属富集量比较分析
对表3、表4比较可知,各品种对重金属的富集量从苗期到拔节期发生较大变化,在苗期时各品种富集量最大的是As,最少的是Zn,而到拔节期则相反,富集量最大的是Zn,最少的是As。相对于重金属Zn,在苗期富集量最少的品种是B,而拔节期是H。由于Zn是必需营养元素,在苗期各品种对Zn的富集差异较明显,而到拔节期对Zn的富集量差异不明显。种植任何品种差异不大,最适合种植H,因为它富集量最少;相对于重金属Cd,在苗期富集量最少的是B,拔节期富集量最少的是D,由于苗期各品种对Cd的富集量差异不明显,而拔节期各品种间差异明显,在该土壤区域最适合种植D;相对于重金属Pb,在苗期富集量最少的是A,拔节期富集量最少的是H,在苗期各品种对Pb的富集量差异不明显,而拔节期各品种间差异明显,在该土壤区域最适合种植H;相对于重金属As,在苗期富集量最少的是B,拔节期富集量最少的是F,在苗期各品种对As的富集量差异不明显,而拔节期各品种之差异明显,在该土壤区域最适合种植F。
3 结论
通过对试验结果处理分析得出,各品种对于重金属的富集量从苗期到拔节期发生较大变化,差异性也有变化。在苗期各品种富集量最大的是As,最少的是Zn,依次排列为As>Cd>Pb>Zn;而到拔节期则相反,富集量最大的是Zn,最少的是As,依次排列为Zn>Cd>Pb>As。在复合重金属污染耕地条件下,相对于重金属Zn,在该土壤区域最适合种植园林9号;相对于重金属Cd,在该土壤区域最适合种植赣-18号;相对于重金属Pb,在该土壤区域最适合种植园林9号;相对于重金属As,在该土壤区域最适合种植园林17号。综合上述,园林9号、赣-18号、园林17号这3个品种比较适合在当地污染地上种植,其中以园林9号为相对最适合的品种。
参考文献:
[1] 杨天周.EDTA对污染土壤中金属解吸的影响[J].污染防治技术,2008,21(3):46-49.
[2] 王德光,宋书巧,蓝唯源,等.环江县大环江沿岸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9(3):2-4.
[3] 李 艺,李明顺,赖燕平,等.广西思荣锰矿复垦区的重金属污染影响与生态恢复探讨[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7(6):2172-2177.
[4] 翟丽梅,陈同斌,廖晓勇,等.广西环江铅锌矿尾沙坝坍塌对农田土壤的污染及其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08(6):1206-1211.
[5] 莫良玉,阮 莉,陈 军,等.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对甘蔗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2(6):33-37.
[6] 杨景辉.土壤污染与防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3.
[7] 亢希然,范稚莲,莫良玉,等.超富集植物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895-4897.
[8] 罗 慧,范稚莲,莫良玉,等.广西矿区植物重金属富集特征[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7):765-767.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230-01
重金属对水体及土壤的污染形势是很严峻的,据资料显示,每年我国有1200万吨粮食收到不同程度的不同重金属的污染,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每年能多养活4000万人,并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长,这些污染大都是由于土壤或灌溉用水受重金属污染而造成,重金属污染有着较强的不可预见性,因此对其防治有很大的困难,而预防才是王道。
一、重金属的来源及其种类
1.重金属的来源
重金属的主要来源还是工业污染,当然,或多或少也有来自交通以及我们生活垃圾的污染,在工业污染中,来自化工行业的污染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次就是发电厂、钢铁厂,最常见的就是工业中的三废:废水、废弃、废渣,三废当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及其化合物,不经处理便直接排放,直接导致水资源和土壤污染,当人们用了这种被污染的水去灌溉庄稼,在被污染的土地上种庄稼,就会严重影响庄稼的收成,重金属也就随植物链传到人类,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近几年,有环保学者提出:中国的化工企业的工艺、设备、技术研发较落后,是造成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而人为的环保意识以及地方保护环保意识的淡薄,加剧了污染,强化治理迫在眉睫。生产企业应放眼未来,倡导环保,化工生产过程尽量使用少污染和无污染的原材料。
2.重金属的分类
2.1汞污染
汞是一种唯一的在常温下为液态的金属,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一般动物植物中都含有微量的汞,因此我们的食物中,都有微量的汞存在,可以通过排泄、毛发等代谢,不影响健康。
但是,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国内对汞的需求量还是很高的,问题在于这些重金属用完之后生成的其氧化物或杂质如何处理,过量的汞如何处理,这些都是问题的关键之处,据调查,每年因汞中毒而死亡的人数并不在少数,如何防范含汞废水进入农业用水系统,已经迫在眉睫,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
2.3铅污染
铅是一种柔软的白色金属,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元素之一,很容易生锈,但不失光泽,铅在工业中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制造蓄电池,因此,水资源和土壤中铅污染的主要来源就是人们对废弃蓄电池的随意丢弃,而铅的化合物,常被用于合成五彩缤纷的颜料,在铅的众多化合物中,最重要的就是四乙基铅,常用于汽油防爆剂,铅的毒性随量而增大,其主要是通过人的皮肤接触,或者是消化道、呼吸道等进入人体器官,铅含量多者可引起器官病变,铅的主要毒性表现在贫血,神经受到损伤或者造成肾功能不全,生活中的铅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色彩和快乐,但是食物中的铅却能给人带来痛苦。
二、重金属对水体及土壤污染现状
1.重金属对水体污染现状
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十分广泛,最主要的是工矿企业排放的废物和污水。由于这些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数量大,分布范围广,因而受污染的区域很大,较难控制,危害严重[2]。重金属在人体内能和蛋白质及各种酶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富集,如果超过人体所能耐受的限度,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对人体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在我国,最近的一起重金属污染事件是2011年3月中旬,浙江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一座建在居民区中央的“台州市速起蓄电池有限公司” 引起168名居民血铅超标,是近几年来浙江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重金属污染事件,其原因就是电池公司将含有大量铅的废水排入河渠,渗入地下,居民喝了地下水之后铅严重超标,而作为最大的洋垃圾市场,台州市每年从垃圾中拆解的价值高达200亿人民币,但是拆解之后的剩余物却随意丢弃,丢弃的重金属垃圾对空气和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目前,我国的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正在逐年加剧,如若不采取措施,不过十几年的时间,我们将生活在一个被重金属污染的世界,想治理都治理不完。
二、重金属对水体污染的防治措施
1.加快含重金属废水废气治理
废水和废气是化工行业最普遍的污染物,也是和人类息息相关的一些污染,针对这些废水和废气,怎么处理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对于废水的处理,目前,有三种最为让人接受的方法,物理处理法,即利用污染物的物化性质来除掉废水中的污染物,化学处理法,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原理处理或回收废水中的溶解物或胶体中的物质,包括中和,氧化,还原絮凝法。最后一种方法是生化处理法,这种方法是指利用微生物在废水中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的新陈代谢过程,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氧化塘等方法。
2.强化含重金属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固体废弃物是化工三废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一种污染物,其每年排出的数量有数亿吨,破坏了植被,排入水源,对农业用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进一步转化就会进入大气,化工废渣的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处理方法并不像废水废气那样有成套的系统和装置。而是根据其化学组成选用不同的方法,对于有机化工废物的处理,目前,采用较多的方法有热分解法,焚烧法和再生利用法,近几年发展最受欢迎的是再生利用法,将废物经过多次的回收利用,将其中有用成分提取出来,加工成其他产品。其次就是对无极废物的处理,其主要方法有3种,分别是可以作为二次原料资源,或者是提取其中的有用成分用于农业生产,对那些没有什么利用价值或者已经提取有用成分的部分废物,可以再加工为建筑材料。
三、结论
目前,我国重金属对水体污染已经相当严重了,尤其是化工行业,是最主要的重金属污染源中,如若不及时治理,将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李然. 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研究概述. 四川环境, 1997(16): 18-22.
土壤重金傥廴炯次人类在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中使得重金属进入土壤的行为,使得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进而导致危害生态环境。一般土壤重金属污染中重金属的种类主要有砷、锰、铬、铜、镉等,通常为多种重金属的复合污染情况。一旦土壤出现了重金属污染情况则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与收获,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质量下降,严重者会危害人类健康。另外,土壤重金属还会对大气环境、水资源造成污染,影响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重视的重大环保课题。
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矿产开发过程中和冶炼过程中,由于矿区没有安设完善的环保治理装置,大量冶炼矿产废物直接抛弃户外,从而导致土壤出现重金属污染;第二,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出现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含量较多的磷肥、农药会导致土壤胶质结构改变,营养成分降低;第三,农作物肥料添加剂中含有大量的铜、锌,金属元素会伴随着肥料一同进入土壤,从而导致土壤出现重金属污染。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
(一)生物修复技术
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有植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等。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是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植物降解处理、植物挥发处理等,不同的处理方式拥有不同的处理机制。其中,植物降解主要是让重金属进入植物内部,通过植物生长机体演化过程转变重金属离子形态,从而降低其危害性。植物根系钝化是植物根系中的有机酸、多肽等物质与重金属离子融合,从而缓解重金属的移动性,降低重金属通过地下水或空气对土壤造成进一步污染的分析。并且,植物中富有的金属硫蛋白含有半胱氦酸,其能够与重金属结合形成无毒的络合物质,以改变重金属的离子形态。动物修复技术即为利用土壤动物经过吸收、分解等形式来转变土壤理化性质,丰富土壤肥力,使得植物与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生长,进而产生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作用。动物修复技术通常都是将土壤动物包括线虫、虹蝴饲养在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当中。
(二)化学修复技术
常见的化学修复技术有电力修复技术、土壤淋洗技术等。电力修复技术,其原理即为在土壤中插入电极,给土壤通电,从而使得土壤中存在的重金属物质能够在电力的作用下形成氧化还原反应,并且在迁移的作用下达到电极的阴极,进而实现去除土壤污染物的目的。电动修复技术在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过程中拥有能源消耗低、后续处理便捷、不会导致二次污染等优势,但是该技术仅仅适合在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区域中应用,对于大面积的被污染土壤在技术可行性上仍然有待提升。土壤淋洗技术就是通过使用淋洗药剂来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物质。此技术适用于大面积、污染程度严重的土壤,特别是在土质为轻质土与砂质土的土壤处理中效果更优。
(三)物理修复技术
常见的物理修复技术有改土技术、玻璃化技术等。改土技术包括客土、深耕翻土等方式。通常来说,土壤重金属污染一般都附着在土壤表层,而客土法则是将大量干净无污染的土壤与被污染的土壤相混合,以尽量降低土壤污染物的浓度,并且减少重金属污染物与土壤植物根系的直接接触,从而实现降低土壤重金属对植物的损伤。深耕翻土法则是将土壤进行深耕翻覆,让位于土壤表面的重金属能够在土壤中扩散,从而综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整体浓度。虽然改土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经济效益不佳,无法从本质上去除重金属,是一种非理想的修复技术。玻璃化技术,即为把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放置在高温下进行玻璃化处理,在完成处理温度下降冷却后变成坚硬的玻璃体物质,土壤中的重金属完成固定处理,将其从土壤中清除即可。经过玻璃化处理技术后,土壤中的重金属物质将会始终处于稳定状态,重金属将会被永久固定。
关键词:蔬菜富集重金属污染
导言
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可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是十分重要的经济作物,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加剧,含重金属的农药、除草剂、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含重金属废水的污灌等农业措施,重金属对土壤和农作物的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土壤、水体一旦被重金属污染,不仅对植物生长和发育产生直接影响,而且重金属在植物根、茎、叶及籽粒中的大量积累会通过食物链进人人体,危及人类健康。因此,全面、系统的了解蔬菜重金属的污染现状以及不同种类蔬菜对重金属吸收的的差异,合理进行蔬菜的生产布局,掌握降低和控制蔬菜重金属污染的对策,不仅对蔬菜生产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还能指导人们科学的合理地食用蔬菜。
1、蔬菜重金属污染现状
据估测,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hm3,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1,每年因土壤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万吨,另外还有1200万吨粮食,其污染物超标,两者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亿元。
我国的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天津、等都曾较为系统地对郊区菜园土壤、蔬菜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蔬菜重金属的污染现状。
北京市污水灌溉影响的耕地面积为80万公顷,占北京市耕地面积的23%,其中有70%~80%受到轻度污染,5%~10%受到中度污染;20世纪90年代对上海市蔬菜的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蔬菜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尤以镉和铅污染为甚,超标率分别为13.29%和12.0%。在天津市郊检测的大白菜、荠菜、水萝卜、小白菜4种蔬菜36个样品中,重金属的检出率为100%,镉超标40%。2002年魏秀国等调查了广州市蔬菜地的重金属污染情况,结果表明,蔬菜的铅污染比较普遍,但就污染程度而言,镉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砷、汞。总的来看,根据中国的蔬菜食品卫生标准,我国主要大、中城市郊区的蔬菜都已受到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尽管各城市采用的评价标准不一,但是重金属元素在蔬菜中的积累明显,部分已达较高的残留水平,有的甚至已超过食品卫生标准。
2、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1)重金属对植物生物膜伤害机理
重金属是脂质过氧化诱导剂,当重金属处理植物时,细胞内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之间的平衡受到破坏,导致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产生,自由基引发膜中不饱和脂肪酸产生过氧化反应,破坏膜的结构和功能。
2)重金属对植物生长代谢的影响
虽然有些重金属是植物生长必需元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但所有重金属在较高浓度时对植物都会产生毒害作用。重金属毒害造成氧化胁迫、叶绿素和糖及蛋白质合成受阻、养分失调,引起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下降、碳水化合物代谢失调及其它一系列生理代谢紊乱,阻碍植物根系生长.影响种子萌发以及植株生长,最终导致生长量和产量的下降。
3、蔬菜重金属富集规律
1)蔬菜重金属富集系数
蔬菜中对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蔬菜种类不同其吸收各种重金元素的量与土壤中该元素的存在量是不一致的。因此可以用富集系数来衡量蔬菜吸收和富集土壤重金属元素的能力。所谓富集系数是指:蔬菜可食部位中某污染物含量占土壤中该污染物含量的百分率。富集系数愈大,表明蔬菜愈易从土壤中吸收该元素,也表明重金属的活动性强。
2)蔬菜不同品种间吸收积累重金属的差异
同一种蔬菜的不同基因型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也存在差异。McLaughlin等发现不同品种马铃薯块茎的镉浓度相差 2~3倍。Michalik,B等(1995)的研究发现,胡萝卜肉质根吸收重金属存在基因型差异。他们把4个变种的胡萝卜播种在3个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的地方,发现无论在何处,变种“Kama”肉质根中的Ph、Ni、Cr、Cu、Mn等重金属含量为最高。
3)蔬菜不同部位重金属累积差异
蔬菜从土壤中吸收的重金属在其体内的分布并不均匀,蔬菜不同的器官组织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是有差异的。
叶菜类蔬菜各部位重金属含量普遍为:茎,叶
4、蔬菜和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的量和土壤中重金属的总量有一定关系,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是造成蔬菜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因素。但士壤重金属总量并不是植物吸收程度的一个可靠指标。有研究表明,植物体内铬的累积量与土壤总铬量往往并不具有明显正相关。由于土壤组成的复杂性和土壤理化性状(pH,Eh等)的可变性,造成了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形态的复杂和多样性。重金属的存在形态才是决定其危害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存在形态分为水溶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沉淀念,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七种形态。这七种不同赋存形态的重金属,其生理活性和毒性均有差异。其中水溶态、交换态的活性、毒性最大,残留态的活性、毒性最小,其它态的活性、毒性居中。
5、合理利用蔬菜对重金属的富集规律
根据不同蔬菜对不同重金属具有不同的富集特性,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种类的蔬菜中累积量不同,叶菜类富集量最高,根茎类次之,瓜果类最低。针对菜地重金属污染状况选择相应种植模式和蔬菜品种,对一些易受污染的根茎类和叶菜类蔬菜,如莴苣、葱、青菜、生菜等,可安排在土壤质量较好的地区种植;而西红柿、刀豆等瓜果类蔬菜,其抗污染性能较强,可在轻度或中度污染的土壤中种植,在铬高污染区尽量避开种植叶菜,可选择种植瓜果类蔬菜;对污染较重的土壤,应改为绿化用地或建筑用地,汪雅各等人在上海宝山区进行蔬菜重金属的富集轮作试验,他们根据各种蔬菜的重金属富集率强弱不一的特点,合理安排蔬菜轮作茬口。结果表明低富集轮作与普通轮作相比,可使污染田块的蔬菜镉含量降低50%~80%,有明显减少镉进入食物链的效果,而且还可明显提高蔬菜产量和产值。
参考文献:
一、概述
相对密度在5以上的金属,称作重金属。如铜、铅、锌、锡、镍、钴、锑、汞、镉、铋等。有些重金属如铁、锌、铜是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但大部分重金属如汞、铅、镉等并非生命活动所必须,而且所有重金属超过一定浓度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危害,因为重金属能使人体中的蛋白质变性。进入人体的重金属,尤其是有害的重金属,在人体内积累和浓缩,可造成人体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危害,这类金属元素主要有:汞(Hg)、镉(Cd)、铬(Cr)、铅(Pb)、砷(As)等。砷(As)本属于非金属元素,但根据其化学性质,又鉴于其毒性,一般将其列入有毒重金属元素中。
重金属不能被生物降解,相反却能在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下,成千百倍地富集,最后进入人体。食品中的有毒重金属元素,一部分来自于农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一部分来自于水产动物重金属的污染,还有一部分来自于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过程中出现的污染。进入人体的重金属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才显示出毒性,往往不易被人们所察觉,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性。
二、有毒重金属对食品的污染
我国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往往集中于矿山和工业密集地区和城镇,特别是矿山和城市周围问题更加突出。在这些地区,采矿、冶炼、制造业和交通等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会产生含有重金属的废渣、废水、废气,如果不对其进行非常严格的污染控制和无害化处理,所含的污染物则会扩散到周围的环境中,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1、铅和砷
铅在自然界分布甚广。世界上每个角落都有铅存在。土壤中通常含有2-200mg/kg的铅,华南地区为26-47mg/kg。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年排放铅500万吨。含铅排放物除小部分可以回收利用外,其余均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目前人为的铅污染十分严重,如开采铅矿、冶炼、蓄电池、含铅物质(汽油)的燃烧等。我国每年从工业废气中排出铅2918吨,废水排出铅2382吨。一辆汽车每年可向环境排出2.5kg的铅,含铅汽油已造成严重的污染。铅在生活中应用也十分广泛,如彩釉陶瓷,印有彩色画面的图书,塑料制品等都含有铅。铅是对人体毒性最强的重金属之一,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特别是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铅向大气圈、水圈以及生物圈不断迁移,再加上食物链的累积作用,人类对铅的吸收急剧增加,吸收值已接近或超出人体的允许浓度。
砷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常与硫、氧等元素结合成化合物广泛存在矿物层中,动、植物机体中都含有微量的砷。砷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含砷矿石的冶炼和煤的燃烧产生的三废;含砷农药的使用;畜牧业中含砷制剂的使用,如五价砷作为促生长添加剂,苯砷酸造成的兽药残留;水生生物的富集,通过食物链可富集3300倍,龙虾含砷可高达170mg/kg,大虾40mg/kg。
2、汞和镉
汞极易于由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对食品造成污染,直接影响人们的饮食安全,危害人体的健康。土壤的汞污染主要来自于汞冶炼和制剂厂的排放、含汞颜料的应用、含汞农药的施用等。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年排放汞约1.5万吨。土壤中汞以无机态与有机态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汞可发生甲基化反应,形成脂溶性的甲基汞,可被微生物吸收、积累,而转入食物链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镉是最常见的污染食品和饮料的重金属元素。镉可通过环境污染、生物浓缩和含镉化肥的使用而致食品污染。我国约有1.3万公顷耕地受到镉污染,每年有数亿千克的“镉米”流向市场。镉主要来源于镉矿、镉冶炼厂。常与锌共生,所以冶炼锌的排放物中必有CdO,以污染源为中心可波及数千米远。镉工业废水灌溉农田也是镉污染的重要来源。土壤中镉的存在形态大致可分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镉两大类。离子态和络合态的水溶性镉CdCl2等能为作物吸收,对生物危害大,而非水溶性镉CdS、CdCO3等不易迁移,不易被作物吸收,但随环境条件的改变二者可互相转化。被工业“三废”污染的水和土壤种植的植物,含镉就会增加。一般食品都能检出镉,含量在0.004-5mg/kg之间。如贝类,非污染区镉的浓度为0.05mg/kg,污染区为0.75mg/kg,有的高达12mg/kg。污染灌溉的水稻中,镉的水平在0.2-2.0mg/kg,个别地区高达5.43mg/kg。
3、铬
在非污染的低层大气和天然水中均含有微量的铬,如雨水中含铬2-4μg/L,土壤中含铬约在100-500mg/L之间。其中六价铬的毒性比三价铬大,六价铬是一种常见的致癌物质,对人体和农作物均有毒害作用。铬的化合物在工业上应用较多,如电镀、化工、印染等行业都含有三价铬或六价铬的废水排出,使局部地区受到铬的污染。
三、有毒重金属的主要污染来源
食品中有毒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三废排放污染农田、水源和大气,导致有害重金属在农产品中聚积;二是随着农业产品使用量的增加,一些农药和化肥中的有害重金属残留在农产品中;三是食品生产、加工所使用的金属机械、管道、容器,或食品添加剂品质不纯,含有有毒重金属杂质,引起食品污染。
1、三废排放引起的污染。
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是汞、镉、铅、砷等重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对食品造成污染的主要渠道。土壤污染是人类现在和未来都必须面对的最困难的环境课题。土壤一旦被污染,其中的污染物就很难清除。土壤污染过程是不可逆的,如发展成生态灾难,其危害和损失将难以估量。有毒重金属元素由于某些原因未经处理就被排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土壤,使得这些河流、湖泊、海洋或土壤受到污染,它们不能被生物降解。鱼类或贝类如果积累重金属而为人类所食,或者被重金属污染的大米、小麦等农作物被人类食用,重金属就会进入人体使人产生重金属中毒。
2、所施的农药和化肥引起的污染。
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是造成污染的另一渠道。磷肥、钾肥和复合肥中含有镉,大量使用这些肥料,土壤和作物吸收了不易被移除的镉而造成污染。又如一些小规模的养殖场,在猪、鸡等饲料中添加含砷制剂,猪、鸡吃了这些饲料后,一方面可以杀死猪体内的寄生虫,促进牲畜生长,另一方面可能“让猪肉的颜色变得更红润”。这些含砷饲料通过猪肉与鸡肉的粪便,作为肥料被堆积入田,富集在土壤下,并随着耕种传递到农作物中。据国家质检部门抽查,蔬菜类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相当严重,喷洒农药的方式不合理及使用禁用农药等,使土壤中农药残留量及衍生物含量增加,造成严重污染。土壤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又污染了水源。
3、食品加工环节引入的污染。
加工食品所使用的设备、管道都是金属物质,食品与其长期磨擦接触,总会造成微量金属元素掺入食品中,引起污染。包装和贮藏食品的材料及容器大部分也含有微量重金属元素,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掺入食品,造成污染。
四、有毒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
1、铅
在这几种有毒重金属中,铅对人体的危害最大,其次是砷和汞。铅对人的神经系统、骨髓造血机能、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及人体其他功能都有明显毒害作用,特别对孕妇、婴儿和儿童的健康危害较大。当血铅浓度超过40µg/dl时,会造成肾功能损害;当血铅浓度超过300µg/dl时,人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易怒、头痛、肌肉发抖、失忆以及产生幻觉,严重的将导致死亡。铅在人体的生物半衰期为4年,骨骼中可达10年。
2、砷
砷在环境中由于受到化学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大都以无机砷和烷基砷的形态存在。不同形态的砷,其毒性相差很大。无机砷的毒性大于有机砷,三价砷化合物的毒性大于五价砷化合物,砷化氢和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毒性最大,故卫生标准以无机砷制定。人体一旦食用含砷食品,砷与细胞中含巯基的酶结合,抑制细胞氧化,麻痹血管运动中枢,长期接触砷化合物或饮用含砷物质,会诱发皮肤癌。
3、汞
汞在常温下是一种液体金属,汞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甲基汞(有机汞,毒性很强)的形式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富集,造成运动失调、语言及听力障碍、视野缩小,严重者可发生瘫痪、肢体变形、吞咽困难,甚至死亡。汞蓄积于体内最多的部位为骨髓、肾、肝、脑、肺、心等。汞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肾、肝脏等可产生不可逆的损害。汞蓄积性很强,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为70天,在脑内可达180-250天。
4、镉
镉进入体内可损害血管,导致组织缺血,引起多系统损伤;镉还可干扰铜、锌等微量元素的代谢,阻碍肠道吸收铁,并能抑制血红蛋白的合成,还能抑制肺泡巨噬细胞的氧化磷酰化的代谢过程,从而引起肺、肾、肝损害。镉在人体的生物半衰期为15-30年,镉中毒是长期低剂量摄入后蓄积造成的,其潜伏期可达2-8年。
5、铬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重金属污染时指由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引起的环境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重金属的污染主要来源工业污染,其次是交通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工业污染大多通过废渣、废水、废气排入环境,在人和动物、植物中富集,从而对环境和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重金属污染物是一类典型的优先控制污染物。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与危害决定于重金属在环境中的含量分布、化学特征、环境化学行为、迁移转化及重金属对生物的毒性。重金属污染与其他有机化合物的污染不同,不少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自然界本身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净化,使有害性降低或解除。而重金属具有富集性,很难在环境中降解。目前中国由于在重金属的开采、冶炼、加工过程中,造成不少重金属如铅、汞、镉、钴等进入大气、水、土壤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体毒害最大的重金属有5种:铅、汞、砷、镉、铭。这些重金属在水中不能被分解,人饮用后毒性放大,与水中的其他毒素结合生成毒性更大的有机物。以各种化学状态或化学形态存在的重金属,在进入环境或生态系统后就会存留、积累和迁移,造成危害。如随废水排出的重金属,即使浓度小,也可在藻类和底泥中积累,被鱼和贝的体表吸附,产生食物链浓缩,从而造成公害。如日本的水俣病,就是因为烧碱制造工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在经生物作用变成有机汞后造成的;又如痛痛病,是由炼锌工业和镉电镀工业所排放的镉所致。汽车尾气排放的铅经大气扩散等过程进入环境中,造成目前地表铅的浓度已有显著提高,致使近代人体内铅的吸收量比原始人增加了约100倍,损害了人体健康。
重金属污染在环境中难以降解,能在动物和植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逐步富集,浓度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倍的增加,最后进入人体造成危害,是危害人类最大的污染物之一。国际上,许多废弃物都因含有重金属元素被列到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近些年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我国出现了重金属污染频发、常发的状况。2010 年4月至6月,浙江省政协组织成立调研组,通过召集省有关单位负责人座谈,向社会公众征集意见建议,并赴杭州、台州及所辖的路桥、温岭等部分县(市、区)进行实地调研,全面了解食品药品安全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在浙北、浙中、浙东沿海三个区域中,城郊传统的蔬菜基地、部分基本农田都受到了较严重的影响。工业“三废”及城市生活污染物排放,引起重金属污染农田。调研组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城郊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是近十多年造成的,主要是人为的污染,这会直接威胁到百姓的生命健康。2011年3月中旬,在浙江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一座建在居民区中央的“台州市速起蓄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速起蓄电池公司”)被曝出其引起的铅污染已致使当地168名村民血铅超标。由于重金属污染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使得我国开始重视重金属污染的治理。
关键词:盐碱;重金属;植物;生长发育
盐碱地的形成是由于盐类的集中积累,在盐碱地中不仅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盐类还有碱性盐,碱性盐又被称为盐胁迫,有些植物对这种碱性盐特别敏感,会产生生长异常缓慢的现象。随着我国重工业的不断发展,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和水源不断增加,也对植物产生了污染和不良的影响,重金属对植物的影响比盐碱还要严重,重金属直接对植物有毒害的影响。
1 盐碱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影响
盐碱地的大量增加,造成了盐碱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碱性盐可以让植物的根部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由于植物根部的生长主要依靠土壤中的营养成分,而盐碱地中的碱性盐会抑制根部对营养的吸收,长此以往就造成根部的生长发育不完全,由于植物根部的吸收能力差,也就导致了植物总体生长慢,幼苗中的干物质积累过少。碱性盐不仅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它还会使土壤中的酸碱性升高,从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进一步的伤害。经试验证明,植物在盐碱地中生长,由于根系发展不完全,导致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有一定程度的减弱,使得植物在生长中缺少水分,而且新陈代谢活动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弱。总之,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盐碱产生了阻碍生长的影响。
2 重金属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影响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被重金属污染的水源和土壤也大幅度的增加,能够影响水源和土壤的重金属主要是汞、镉、铅等,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如果吸收到大量的重金属,那么将对植物造成很大程度的毒害。比如,汞对植物的毒害非常的严重,它会使生物中的一些正常的分子产生变异现象,而且还会阻碍生物对一些必需元素的吸收,使其新陈代谢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弱;如果植物吸收了大量的汞,还会造成活性氧自由基的大量出现,导致植物蛋白质的损伤,最终造成植物的种子生长缓慢。镉对植物也会造成明显的危害,镉虽然不会对植物的种子造成严重的危害,但会造成对植物叶子的影响,直接破坏的是植物的叶绿素,由于叶绿素的产生大量减少,使得叶子出现发黄、枯萎的现象,由于叶片受到了损害,所以植物的根系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也就造成了植物整体生长缓慢,严重者枯萎的现象。
3 盐碱和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和盐碱地的增多,很多地区已经不再是单一的重金属污染或者盐碱的影响了,有的盐碱地地区同时被重金属污染,这就对植物造成了双重污染,这种污染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了更大的影响,由于这些污染都存在于土壤中,而植物初期的营养供给主要是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一旦土壤的污染过于严重,植物在生长初期就吸收了大量的有毒物质,对植物在今后的发育中必然带来严重的危害,轻者为植物生长缓慢,重者为植物生长畸形或者枯萎死亡,特别是农作物,如果受到这种污染,最后结出的果实也会具有不安全的因素,人们对其进行食用后可能会导致身体上的某些疾病,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土壤减少或避免被污染。
4 如何进行相应的防治措施
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这种现象,要以预防为主要措施,结合防治的一些方法对土壤进行保护。要控制我国工业的废弃物和污水的排放,在排放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污水处理,在治理方面可以对土壤施加一些有机肥,增强土壤的肥力,减少植物对重金属成分的吸收;还可以通过植物的修复技术,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离子,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对于盐碱地影响,可以采取对土壤进行化学改良剂和增加土壤的有机物质双重治理方法,可以使土壤中的碱性盐成分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和减少。
5 结语
盐碱和重金属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为土壤的污染导致一些农作物结出的果实也存在着有毒物质,人们食用之后会产生身体方面的疾病,所以我们要加强对盐碱和重金属的防治措施,促进土壤早日恢复健康。
重金属有多种不同的定义。在环境化学领域中,重金属是指比重大于4或5的金属。重金属污染物不但包括生物毒性显著的汞、镉、铅、铬和类金属砷,还包括毒性较弱的重金属锌、铜、钴、镍、锡、钒等重金属元素。土壤重金属污染隐蔽性强、毒性大、难降解且能沿食物链富集,是人们优先考虑去除的污染物。
1污染来源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大体可以分为工业来源、农业来源、交通来源。
1.1工业来源。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含有重金属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工厂排放的烟气、粉尘等气体污染物经大气环流扩散,以干、湿的沉降方式进入到水体与土壤中,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工业生产过程如采矿、选矿、矿物加工等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是土壤中汞、铅、镉、砷等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1.2农业来源。主要来源于农田污水灌溉、污泥利用,化肥、有机肥、农药和杀虫剂的滥用以及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等。农用物资施用和农业污灌是农田土壤中汞、铬、砷、铜、锌等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
1.3城市交通来源。主要来源于汽车排放的尾气及轮胎磨损产生的粉尘。汽油、油的燃烧和发动机及其他镀金部件磨损可释放出铅、镉、铜、锌等重金属粉尘。
2污染危害
重金属一旦进入土壤,就很难被微生物降解或者从土壤中去除,因此重金属对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都产生重大危害。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其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都会发生变化,危害极大。
2.1导致经济损失。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会造成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土壤质量下降和生物毒害增多,导致农作物大幅度减产,从而影响到粮食供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
2.2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土壤添加剂等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提高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使得重金属较易被植物吸收利用,重金属污染物难以降解,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到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的身体健康,引发骨痛病、儿童血铅、高血压、心脑血管,癌症等疾病。
2.3导致其他污染。土壤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水力和风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水体和大气中,导致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其他衍生环境问题。
3治理途径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重金属污染物清除,削减土壤重金属总量;另一种是固化土壤重金属,降低其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削减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具体来讲包括工程措施,化学措施,农业措施和生态措施。
3.1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包括排土、客土和淋洗等方法。排土法剥离表层受污染的土壤,客土法是在被污染的土壤上覆盖未被污染的土壤,淋洗法是通过清水灌溉稀释或洗去重金属离子。工程措施效果较为彻底,能使耕作层土壤中重金属的浓度降至临界浓度以下,或减少重金属污染物与植物根系的接触来控制危害。
3.2化学措施。第一,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有机螯合剂等一系列调控措施,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使其易于被其他植物吸收,以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第二,通过添加固化材料,降低重金属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
3.3农业措施。农业措施是因地制宜的修正和完善耕作管理制度来减轻重金属的危害,或者在受污染土壤上种植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农业措施适合治理中、轻度受污染土壤。
3.4生物措施。生物措施:一是通过生物作用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使重金属固定或解毒,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二是通过生物吸收、代谢达到对重金属的削减、净化与固定作用。通过一些特殊的微生物与植物、动物去除或者转化土壤中的重金属,降低重金属的毒性。
3.4.1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有两种: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往往富集多种耐重金属的真菌和细菌,微生物可通过多种作用方式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
3.4.2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吸收、富集、降解或固定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或其他污染物,以降低或消除污染程度,修复土壤。
3.4.3动物修复。动物修复是利用土壤中的某些鼠类等低等动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例如在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放养蛆虫,待其富集重金属后,采用电激、灌水等方法驱出蛆虫集中处理。
4展望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趋于多样化、综合性,对人类的危害也日趋严重。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重金属污染仍将是我国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迫切需要解决。但对于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重金属污染事件,应将物理、化学、生物等修复手段综合应用以便更好地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同时研制复合材料,已解决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问题。
参考文献:
[1]MILEN KOVICN,DAMJANOVIC M.Study of HeavyMetal Pollution in Sedimentsfrom the IronGate(DanubeRiver),Serbia and Montenegro[J].Polish Journal ofEnvironmental Studies,2005,14(6):781-787.
[2]赵学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办法[J].甘肃农业,2006,(2):228.
[3]李兵.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与危害[J].金属世界,2005,(5):43-53.
[4]张志红,杨文敏.汽油车排出颗粒物化学组分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7):623-624.
[5]章明奎.污染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移动性评价:四种方法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2006,(8):1501-1504.
[6]祖艳群,李元昆明市蔬菜及其土壤中铅、镉、铜和锌含量水平及污染评价[J].云南环境科学,2003,(8):35.
[7]胡文.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2008.
一、 重金属污染的定义
重金属指密度4. 0 以上约60 种元素或密度在5.0 以上的45 种元素。砷、硒是非金属,但它的毒性及某些性质与重金属相似,所以将其列入重金属污染物范围内。环境污染方面所指的重金属主要指生物毒性显著的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还包括具有毒性的重金属如铜、钴、镍、锡、钒等污染物。由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的重金属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的环境,污染就是重金属污染。
二、重金属污染的种类及来源
由于重金属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使得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重金属污染源。
1.大气中的重金属污染。大气中的重金属污染有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两种,由宇宙天体作用及地球上各种地质作用而使某些重金属元素进入大气中属于自然来源,人为来源的重金属主要为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及汽车轮胎磨损产生的大量含重金属的有害气体和粉尘等,它们主要分布在工矿的周围和公路、铁路的两侧。各种元素的两种来源间比例不同。据统计, 全球由自然来源进入大气的重金属中,铅仅占其向大气总释放量3.5 %左右,镉所占的比例也很低,只有总释放量的15 % ,而铬、铜的比例比较高,分别约为59 %和44 %。人为活动释放到大气中的重金属铅、镉、镍、钴、铜的数量远大于它们的自然输入量。在多种复杂的途径中,以化石燃料的燃烧和金属冶炼过程中的释放较为重要。大气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随气体进入人体,也可以沿食物链通过消化系统被人体吸收,对人群的危害极大。
2.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在没有人为污染的情况下,水体中的重金属的含量取决于水与土壤、岩石的相互作用,其值一般很低,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但工矿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未经适当处理即向外排放,污染了土壤,废弃物堆放场受流水作用以及富含重金属的大气沉降物输入,都使水体重金属含量急剧升高,导致水体受到重金属污染。水体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因此其主要危害人群也相对集中于城市地区。重金属通过直接饮水、食用被污水灌溉过的蔬菜、粮食等途径,很容易进入人体内,威胁人体健康。
3.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在自然情况下,土壤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母岩和残落的生物物质,一般情况下含量比较低,不会对人体及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人为作用是使土壤遭受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原因。在金属矿床开发、城市化、固体废弃物堆积以及为提高农业生产而施用化肥、农药、污泥及污水灌溉过程中,都可以使重金属在土壤中大量积累。积累在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淋溶作用进入水体,也可以通过种植等农业活动进入农作物,进而对人体及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三、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重金属既可以直接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各类环境要素的直接污染;也可以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相互迁移,造成各类环境要素的间接污染。由于重金属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在环境中只能发生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所以,重金属污染的消除往往更为困难,对生物引起的影响和危害也是人们更为关注的问题。
重金属进入人体有食道、呼吸道、皮肤三种途径。进入人体的重金属不再以离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与体内有机成分结合成金属络合物或金属螯合物,从而对人体产生危害,机体内蛋白质、核酸能与重金属反应,维生素、激素等微量活性物质和磷酸、糖也能与重金属反应。由于产生化学反应使上述物质丧失或改变了原来的生理化学功能,病变就产生了。另外,重金属还可能通过与酶的非活性部位结合而改变活性部位的构象,或与起辅酶作用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致使酶的活性减弱甚至丧失,从而表现出毒性。重金属在动物体内和人体内都有富集效应——即吸收进入体内后很难自然排出。比如体内如果有过量的铅,在不继续接受铅污染的条件下,骨骼内的铅要经过20年才能排除一半。而人体内镉的生物半衰期也有20~40年。因此,即使人们吃的食物里重金属含量没有高到让人急性中毒的浓度,如果长久接触或者食用某一种重金属,体内浓度还是会越来越高。当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就表现出慢性中毒症状。因此,重金属中毒损害机体器官往往是不可逆的。